陈情表高中语文(通用8篇)
李密上《陈情表》后的经历及后人: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臬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钱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赐字宗石,少能属文,尝为玄鸟赋,词甚美。州辟别驾,举秀才,未行而终。兴字隽石,亦有文才,刺史罗尚辟别驾。尚为李雄所攻,使兴诣镇南将军刘弘求救,兴因愿留,为弘参军而不还。尚白弘,弘即夺其手版而遣之。兴之在弘府,弘立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兴俱为之文,甚有辞理。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中华书局出版)
二、课文赏析
感天动地赤子情
――《陈情表》分析
魏家俊
《陈情表》这篇文章一点都不讲究构思,作者把自己的困苦处境不厌其烦地从幼年的生活经历说起,而把要说的真正的意思,也就是“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这句请求的话,放到文章的最后,完全是平铺直叙。但是,这里却表现出作者写作时颇费思忖。他需要在这篇上奏给新王朝的皇帝的表文中,委婉地推辞皇帝的征聘,这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忠和孝的关系;二是情和理的关系,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请求站得住脚。
首先看忠和孝的关系。中国有句古语,叫“忠孝不能两全”,对李密来说,这句话还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他要用对祖母的孝,来掩饰对已经被晋王朝灭亡了的蜀国的“忠”和不能去为这个被视为篡夺了正统王位的晋王朝尽“忠”,所以,作者就要把自己需要尽孝的理由说得非常充分,不能引起新王朝的皇帝的反感。因此,贯穿全文的就是一个理由:祖母年老多病,无人照料,自己尽孝就是无可置疑的了。这样,从第一段的“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到第二段里的“刘病日笃”,再到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和第四段的“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主线分明,一气贯穿,而且经过这样的反复强调,也让人觉得情真意切,容易赢得皇帝的同情。
其次,是情和理的关系。在这篇文章里,说理不是主要的内容,因为只有把感情表达得充分了,才能让皇帝由情的感动而产生对理的接受。而文章里要说的“理”,无非就是那句“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由于有了前面对祖母年老体弱的描述,使人已经对作者的困境有了充分的同情和理解,这里的“理”也就很自然地可以接受了。所以,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为以情说理、融理于情、情动理明的写作方法提供了十分成功的样本。
(选自《名作欣赏》XX.8)
三、诗文荐读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待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如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幼而孤,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
阅读提示:本文作者生动地写出了自己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依靠母亲辛勤抚育,以及父亲为官处世,正直忠厚、表里如一的态度,并真切地表达了作者为官做宰能坚持操守,不苟合于世,完全有赖于父亲的遗训和母亲的教诲。文章不事藻饰,感情真挚缠绵、催人泪下。
四、鉴赏方略
戏剧的阅读与鉴赏之九:话剧与戏曲
话剧在欧美各国统称为戏剧,传入我国后,为了同我国传统的表演艺术――戏曲进行区别,特称之为话剧,话剧是说话的艺术,以说话和动作为主要表演手段,和我国传统戏曲有异也有同。
首先,从它们的发展来看,两者既相似,又有着不同,西方戏剧的渊源可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伟大的希腊人民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戏剧艺术,并且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戏剧诗人和戏剧理论家,它同样也来源于民间,来源于劳动,和古老的宗教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虽然它的发端要比中国戏曲晚一些,但它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古希腊戏剧的形成和成熟却要比中国古老的戏曲早约16XX年。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也是一步步在综合其他艺术的特点上逐步提高和完善的,它的成熟同样也离不开统治者的提倡、文学作家的参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但西方戏剧诞生的同时,也出现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这为它的繁荣和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结构上,西方戏剧和中国传统戏曲大同小异,西方戏剧一般分幕,幕中有场,中国戏曲则分为“折”和“出”。话剧有过场,戏曲有楔子,基本过程都是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组成,不过,西方戏剧较中国戏曲简洁明了,一般没有前面的敷演剧情,而是直接入戏。
话剧艺术的表演重在说话和动作,以写实为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布景的使用力求逼真,道具也必须是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生活,演员在表演时,特别注意讲究说话的艺术,无论是刻画人物,展示剧情,还是表达主题,都要靠剧中人说话来完成。所以,话剧的语言更接近于生活,而中国戏曲对于布景的设置则不作更具体的要求,常常是一桌一椅,至于各种效果的演示,则全靠演员的虚拟动作来进行。程砚秋先生曾在闷热的夏日演出《六月雪》,朔风起时,则全身颤抖,而脸上却不见一粒汗珠。至于人物性格的完成,主题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唱词加动作,包括虚拟、夸张的脸谱、服装来体现。例如屋子的设置,话剧则要在舞台上用布景做成屋子的形状,摆上床、桌、椅等实景,而中国戏曲舞台上则空无一物,开门、关门、躺、卧、吃、睡等都是用虚拟动作来体现。但是,话剧传入中国后,和中国戏曲共同发展,自然也互相融合,互相促进,话剧也汲取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些虚拟动作,来增强对人物的刻画,中国戏曲也吸收其布景的艺术,增强了直观性。话剧也引入了唱词,用歌唱的形式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关汉卿》中的“双飞蝶”。戏曲艺术也吸收其说话艺术,对道白进行了艺术加工,使其更接近于生活,尤其是现代戏,则不再使标志性的化妆和脸谱、固定的服装来夸张人物的性格,更进一步地贴近生活。
带着一份对作者抒发苦情、亲情、忠情的深深理解, 笔者走进了课堂, 心想同学们一定会对此文感兴趣。可是, 在教学《陈情表》时, 学生表情漠然, 学习兴趣不浓, 心不在焉。
课后, 笔者深深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想到了许多特级老师提倡的“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理念, 语文教学追寻的简简单单, 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这种“简单”是对冗繁的语文课堂的一种“清洗”, 是对语文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想起语言大家张志公说的“说法越多, 花样越多, 头绪越复杂, 目的越不明确”, 想起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崔峦说的“简简单单教语文, 完完全全为学生, 扎扎实实求发展”, 让笔者更坚信采用最“语文”的方法来学习语文——“以读为本”, 把读贯穿于教学始终的追求。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 体会课文用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靠读, 体察课文所蕴藏的丰富情感靠读, 体悟语感也靠读。因而,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自如地读、动情地读, 读出课文的节律、读出课文的情趣、读出课文的神韵。《陈情表》文笔简练流畅, 语言生动形象, 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四字句和对偶句交错使用, 不仅言简意丰, 而且节奏鲜明, 朗朗上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加以体会, 注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注意抑扬顿挫和快慢节奏, 读出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节奏感。
让学生懂得李密对祖母的这一份孝心还远远不够, 要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苦情、亲情、忠情, 要把学生的心收到课堂上来, 关键是要让学生深切感受作者的这种感情, 并将感情升华, 这不能靠空洞的讲解和说教, 要找到能真正触动学生灵魂的刺激点和让学生精力集中的兴奋点, 办法是朗诵。通过教师动情的朗读感染学生, 带动学生深入其境地诵读。
基于这些思考, 笔者重新设计课程教学模式, 把二胡曲《江河水》作为朗诵背景音乐, 在办公室进行了多次朗诵。下一节语文课, 笔者带着自信走进了课堂, 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 笔者将自己化为李密, 把对祖母的一片孝心体现在深情诵读中。当背景音乐响起, 笔者如泣如诉地读到“臣密言: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生孩六月, 慈父见背”时, 所有的同学都抬起了头, 不约而同地朝笔者看。笔者继续诵读, 当读到“祖母刘悯臣孤弱, 躬亲抚养”时, 同学们眼圈红了, 低下了头, 好似感受到了什么。
当笔者读完全文时,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时笔者才明白, 在前一节课上, 《陈情表》的“情”完全被文言语法知识、课文分析给淹没了, 最有情的课文被笔者教成了最无情的知识。
学生要求笔者再读一遍, 笔者又读了一次, 情到深处自忧伤, 笔者也控制不住自己, 不由自主地哭了。第二天上早读时, 学生全都在背诵《陈情表》, 他们多了一些主动、多了一些情感。从那以后, 学生开始放声读课文了, 笔者也更加重视诵读。鲁迅说“不懂得不应该怎么写就不会真正懂得应该怎么写”, 笔者想“不懂得不应该怎么读就不会真正懂得应该怎么读”。
回想起学生在以前的周记中说怕学文言文, 笔者悟出他们只是看到冷冰冰的文字, 没有深入文字背后去寻找古人的心灵独白, 这节课算是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次引导, 让学生感受古人生命的温度, 诵读就是最好的办法。没有“情”哪来的爱, 在今后的教学中, 笔者会继续做一个“多情”的语文老师, 希望以笔者的“多情”, 带动学生的“多情”, 在诵读中将感情升华, 和学生一起感受生命的温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行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 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难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苦情、亲情、忠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乞终养的目的。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
一、导语设计: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陈情表》这篇文章,感悟李密所陈述的情。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处于忠与孝的矛盾中。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提示: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
3、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 白自己的忠心。
4、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5、小结: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体悟本文情感。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四、请轻声朗读课文,学生找出叙述作者苦情、亲情、忠情的语句
引导:“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言表。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五、作品拓展
讨论:有人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引导:
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把两者相提并论,有“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的说法。
引导:
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
六、小结:.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七、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祖孙情深(尽孝)尽 孝 日 短 先尽孝
学习目标导航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2.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3.体会课文融情于事,感情真挚,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的特点。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者简介
李密(公元224—287年),一名虔,字令伯,晋朝犍为武阳县(今四川彭城县东)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他曾在蜀汉担任尚书郎的官职,以文学才辩见称于世。蜀汉亡后,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他以奉养祖母为理由,辞不应征。祖母死后,才出仕晋朝,官至汉中太守。代表作为《陈情表》。表: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多用于臣向君陈情谢贺。
二、写作背景
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而若应诏,则祖母无人照顾。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了以“孝”治理天下。于是,李密上表陈情,叙述了不能应诏的原因。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臣以险衅(xìn)夙遭闵凶(sù mǐn)门衰祚薄(zuò)....茕茕孑立(qiónɡ jié)猥以微贱(wěi)非臣陨首(yǔn)....责臣逋慢(bū)犹蒙矜育(jīn)过蒙拔擢(zhuó)...宠命优渥(wò)期功强近之亲(jī qiǎnɡ)床蓐(rù)....2.字形
希冀 门衰祚薄 茕茕孑立 陨首 矜育 盘桓 3.成语理解
茕茕孑立: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地自己生活。
形影相吊: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形容孤独。吊:慰问。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临近死亡。气息奄奄:形容气息微弱。
朝不虑夕:保得住早上,不一定保得住晚上。形容情况危急。也说朝不保夕。急于星火:形容非常急迫。
皇天后土:指天和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衔环结草:亦作“结草街环”。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联合结构。结草,典故见本课注释。衔环,古代神话小说记载,东汉杨宝救了一只黄雀,某夜有一黄衣童子来见杨宝,把四枚白环给他,并对他说要让他的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古官名)。后杨宝子、孙、曾孙果真显贵。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二、课文详解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用心
爱心
专心
整合感悟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心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评点赏析
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第一部分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先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字,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然后讲述幼年时期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说明“臣无
用心
爱心
专心
祖母,无以至今日”。再述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说明“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根据,作者写得凄切尽情,以使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第二部分写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的事实。然后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给下文留下悬念。
第三部分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陈述了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再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针对上文留下的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之间的两难选择,这段首句即言以孝治天下是治国纲领,言外之意则孝养祖母虽为徇私情,却也不仅合情亦合理合法,并为下文乞终养给出了理论根据。随后说自己出仕蜀是图宦达,不矜名节,打消武帝疑虑。再以祖母病笃,说明自己确实不能远离出仕。
第四部分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作者先比较自己和祖母年岁,说明尽孝之时短,尽忠之日长,然后提出“终养”的要求。再极其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表达自己对朝廷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心。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三、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词语(1)臣以险衅 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2)慈父见背 背弃我,指死亡。..(3)舅夺母志 改变。.(4)门衰祚(zuò)薄 福分。.(5)终鲜兄弟 本指少,这里是没有。.(6)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安慰。.(7)而刘夙婴疾病 缠绕。.(8)未曾废离 停止侍奉。.(9)前太守逵察臣孝廉 考察和推举。.(10)寻蒙国恩 不久。.(11)则刘病日笃 病重。.(12)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提升。..(1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2.通假字(1)夙遭闵凶 通“悯”,可忧患的事。.(2)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通“又”,表示整数后有零数。.(3)常在床蓐 通“褥”,草席子。.3.一词多义
用心
爱心
专心 6
4.古今异义词
(1)至于:至于成立(①古义:到。②今义:程度副词。)(2)成立:至于成立(①古义:成人自立。②今义:创立。)(3)不行:九岁不行(①古义:不能走路。②今义:不可以。)
(4)秀才:后刺史荣举臣秀才(①古义:优秀人才。②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5)告诉:则告诉不许(①古义:上报申诉。②今义:让别人知道。)(6)辛苦:臣之辛苦(①古义:辛酸苦楚。②今义:身心劳苦。)
用心
爱心
专心
5.词类活用(1)躬亲抚养:名词作状语,亲自。..(2)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3)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凶丧这事。..(4)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5)愿陛下矜悯愚诚:形容词作名词,诚心。.(6)无以终余年:动词使动,使„„结束。.(7)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行。.6.文言句式
(1)介宾结构后置 急于星火(2)省略句
谨拜表以闻(陛下)
逮(臣)奉圣朝,沐浴清化 则告诉(陛下)不许 少仕(于)伪朝
四、技巧鉴赏 1.融情于事
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古人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由此可见其悲切动人的特点。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该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
3.本文多四字句(五至七字句,可以看作加统领字的四字句),读来容易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但在以四字句为主的同时,又杂以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字的句式,构成了句式的错综变化,使文章脉络流走,音韵和谐。诵读时要加以体会,读出文章的节奏感。参差错落的句式,不仅音节、语气有缓有急疏密有致,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情感。作者在写到应诏与奉亲的矛盾时,一连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朝廷催促甚急,“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但“刘病日笃”,使他不能成行。所以,他处在“欲奉诏奔驰”和“欲苟顺私情”的“进退”之间,状况“实为狼狈”。短促的节奏,反映出异常紧张的情势,有效地突现出从皇上到地方官征召的急切心情,又表现出李密无所适从的矛盾心理。
五、合作探究
讨论:有人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绝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
用心
爱心
专心
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词,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用心
1、给下面加点字注意。
险衅()行()年四岁 祚()薄()应()门之童 猥()以微贱 床蓐()陨()首 责臣逋()慢 日笃()拔擢()宠命优渥()
2、本文中出现了很多成语,请识记下列词的意思。(1)孤苦伶仃:(2)茕茕孑立:(3)形影相吊:(4)日薄西山:(5)气息奄奄:(6)人命危浅:(7)朝不虑夕:(8)皇天后土:
2、注意下列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在文中的意思。
则告诉不许(告诉: ;不许:)至于成立(成立 :)九岁不行(不行:)臣之辛苦(辛苦:)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秀才:)臣以供养无主(无主:)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上报:)
3、指出对词类活用情况解说错误的一项()
A、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孑,名词做状语,像孑孓一样)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日,名词做状语,一天天)
C、历职郎署(职,名词做动词用,任职)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形容词做动词用,远离)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急于星火
(2)非臣陨首所能上报(3)谨拜表以闻(4)逮奉圣朝,沐浴清化(5)则告诉不许(6)少仕伪朝
5、解释下列多音字
⑴微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③听臣微志(《陈情表》)
④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陈情表》)
⑤童微伺其睡(柳宗元《童区寄传》)
⑵息
①宋将军屏息观之(魏禧《大铁椎传》)
②武气绝,半日复息(班固《汉书》)
伶官传序》)
《
③请息交以绝游(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④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⑤夜夜不得息(《孔雀东南飞》)
⑥门衰祚薄,晚有儿息(《陈情表》)
⑦陈涉太息曰(司马迁《史记》)
⑶期
①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龚自珍《病梅馆记》)②良马列期乎千里(《吕氏春秋·察今》)③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
④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全祖望《梅花岭记》)
6、翻译下列句子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译文(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译文(3)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译文(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译文
(5)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译文(6)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译文(7)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
练习答案
1、Xìn xíng zuî bï yìng wěi rù yǔn bū dǔ wî zhuï
2、(1)孤苦伶仃:(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孤苦:没有依靠,生活困苦。伶仃:孤独。)(2)茕茕孑立:(形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茕茕:孤独无靠的样子。立:孤单单地呆着。)(3)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十分孤单。形:身体。吊:慰问。)(4)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衰老临近残废或事物腐朽即将灭亡。薄:迫近。)(5)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形容快要断气的样子。气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6)人命危浅:(形容寿命已经不长,即将死亡。人命:寿命。危:危险。浅:不久,时间短。)
(7)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考虑晚上会怎样,情势危急,随时都可能发生变故。)(8)皇天后土:(古代对天地的尊称。皇天:指天。后土:指地。)
3、A
4、(1)介词结构后置(2)判断句(3)省略句(4)省略句(5)省略句(6)省略句
5、略
6、(1)我因为命运不好,幼年时就遭到不幸。
(2)孤单无靠地独立生活,只有和自己的影子相互做伴。(3)到了晋朝建立,我沐浴在清明政治的教化之中。
(4)以我这样卑微低贱的人去侍奉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够报答朝廷的。
(5)我现在是卑贱的亡国之俘,实在微不足道,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徘徊观望而有什么另外的企求呢!
关键词:古代公文,《陈情表》,美学价值
“表”是古代实用文体, 《文体明辨序说》中云:“表者, 标也, 明也, 标着事绪使之明白以告乎上也。”陈懋仁《文章缘起》说:“下言于上, 曰表。表, 明也。标著事略, 明告于上也。”《文心雕龙·章表篇》说:“表以陈情”。《陈情表》是蜀汉降臣李密为了说明自己因奉养祖母而不能为官的苦衷而向晋武帝上的奏表。文章以“情”为主要线索, 以“理”为辅助线索, 运用真挚的语言把李密与祖母之间的亲情表达得诚挚、真切、凄婉, 不但有着使主人公成功实现“拒仕”目的的“实用价值”外, 更有着让人获得审美愉悦的“美学价值”。
一、语言修辞之美
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陈望道在其所著《修辞学发凡》中提到:“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是调整语词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其作用是为了让语言表达更加丰富, 达到“意与言会, 言遂意遣”境界。《陈情表》一文中用了大量的修辞, 极大程度的增强了语言表情达意的效果, 使读者读之, 有一种审美享受。《陈情表》运用典故表情达意言简而意赅:文中“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中的“结草”就是运用的典故, 《左传》记载, 春秋末期晋国大夫魏武子临死时, 嘱咐儿子魏颗将其爱妾杀了殉葬, 魏颗未照办而把她嫁出去了, 后来魏颗与秦将杜回作战, 看见一个老人将草打成结, 把杜回绊倒, 杜回因此被擒。魏颗夜间梦到了这个老人, 说他是魏武子之妾的父亲, 特前来报恩的。李密运用此典故, 言简意赅的表述了自己对圣上的深厚的感激之情, 就算是死, 也要报达圣上的隆恩。《陈情表》借用比喻表情达意含蓄而委婉:《陈情表》“茕茕孓立, 形影相吊”, 用以形容祖母年龄大了。“但以刘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比喻祖母在世的时间不多了。李密与祖母相依为命, 祖母即将告别人世的景况, 他不愿直说, 就借用比喻含蓄的说出, 体现了李密与祖母难分难舍的心情。“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谨拜表为闻。”李密以“犬马”自比, 不但表达不敢抗旨的心理, 同时也表达了日后愿为朝廷效力的态度, 委婉而得体。《陈情表》排偶句表情达意自然而贴切:文中“既无叔伯, 终鲜兄弟”,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突出其无依无靠的苦况;“臣欲奉诏奔驰, 则刘病日笃, 欲苟循私情, 则告诉不许”, 把其想尽忠也想尽孝的矛盾摆出, 表意“进退”维谷;“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 突出祖孙二人不能分离的实情;“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刘之日短也”, 以长句短句互相比较, 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想法。这些句式, 都自然而贴切的表达了他的思想感情, 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情感内蕴之美
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提到:“夫情动而方形, 理发而文见, 盖沿隐以至显, 因内而符外者也”。可见, “情”被当成作家创作的内在的动因, 故有“言为心声”, “文如其人”之说。《陈情表》之所以能达到“晋武览表, 嘉其诚款, 赐奴婢二人, 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 自尔悲恻动人”这样的效果, 其主要是因为该文以情动人。“情是自然, 融情于思, 达之于辞, 才是文学的艺术。” (1) 李商隐曾说:“有情作文, 或时得好对切事, 声势物景, 哀上浮壮, 能感动人。”苏轼曾说:“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孝。” (2) 可见此文甚是感人。《陈情表》将祖孙相依的感情写得凄楚哀婉。李密语言中向晋武帝透露这样一个信息:并非不愿为官, 实在是割舍不下对年迈祖母的殷殷之情。他从往昔和如今两个层面进行了论述: (1) 往昔。少年丧父:“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生孩六月, 慈父见背”;母亲改嫁:“行年四岁, 舅夺母志”幼年多病:“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正是在这样悲惨的情况下, 赖依祖母的悉心慈爱照料, 才“至于成立”, 如此亲情焉能不报? (2) 如今。祖母不能无臣:“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夙婴疾病, 常在床褥”, 由于多年为孙子操劳, 祖母久病床榻不能自理, 面对风烛残年的祖母李密又怎能离去?家族无其他亲人:“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李密单根独苗缺亲少故, 没有亲近的人能够代替他去照顾祖母。经济条件较差:李密“门衰祚薄”, 较差的经济条件也限制了他们家去请一个可供帮忙的保姆。李密是祖母倾注了无尽矜悯之情、耗费了无尽操劳之苦才带养大的, 可以说, 祖母把自己全部的心血放在了对李密的抚养和教育上。对此, 李密是深切感受到了, 他也是像祖母爱他一样深爱着祖母。所以必须事事亲为, 不能有片刻远离, 祖孙相依之情可谓深厚。亲情因至诚至真至纯而更显得宝贵, 亲情因无怨无悔付出而彰显其伟大, 亲情又因战胜不幸苦难而催人泪下。李密与祖母演绎的就是这种永恒的亲情, 不由得晋武帝不为之动情。
三、说理合情之美
闵庚尧先生在《中国公文研究》一书中提到:“一篇公文要不要说‘理’, 这要看情况, 不可一概而论, 有的可以不说‘理’, 把‘事’说清就行了。有的则要说‘理’, 说多少也不一样, 有的说一点就成, 有的则需要说够、说透。” (3) 《陈情表》产生的背景一方面是太守褒其德而推举他为孝廉, 另一方面刺史称其才而举荐他为秀才, 可他都“辞不赴任”。这难免给晋武帝造成不好的印象。作为出仕多年的李密, 自然明白皇帝疑虑, 因此, 合情合理地申述理由也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作者首先用几句皇上所爱听的话“狠以微贱, 当侍东宫,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作为切入点表明心迹。对皇帝仍未能谅解仍然恼怒的“切峻”、“责臣道慢”李密则以“臣欲奉诏奔驰, 则刘病日笃”来据实相告, 表明心迹。其次寻找根据, 《陈情表》中称颂圣朝“以孝治天下”这一纲领, 褒扬“凡在故老, 犹蒙矜育”的孝行, 以“况臣孤苦, 特为尤甚”来述说自己境况非常的艰难特殊, 更需要“蒙矜育”。并毫不隐晦说他“少仕朝伪, 历职郎署”, 目的不是尽忠守于西蜀, 而是“本图宦达, 不矜明节”。再述皇帝的封职使他“至微至陋”的“亡国贱俘”深感“过蒙拔摧, 宠命优渥”。这些心迹的坦露, 正是皇帝希望和喜欢听到的。接着, 作者为了彻底消除皇帝的疑虑, 列举事实“旧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说明着祖母大限将临。“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 祖孙二人, 更相为命”。陈述祖母与他血肉相依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这些话, 句句在理, 发自肺腑, 动人心魄。这种孝敬祖母的行为, 是圣朝所倡导和奉行的, 也是帝皇考察下情所能体恤的。作者进而陈述道:“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意思十分明确, “四十有四”, 报国日长;“九十有六”, 转瞬即失。从而自然得出“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刘之日短”这样, 在皇帝看来, 李密可以成为“以孝治天下”的典范, 最终还可以让他出仕新朝。有了这些合情合理的前奏, 最后作者顺理成章的提出了“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的请求, 表情达意滴水不漏, 最终说服了武帝。
《陈情表》是中国古代公文中体现美学价值最为充分的公文之一, 每每读之, 总会被文中那精美的语言修辞、内蕴深厚的情感和逻辑严谨的说理而折服……
参考文献
[1]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2
[2]刘勰, 《文心雕龙》,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3
[3]阂庚尧, 《中国公文研究》, 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8
[4]朱光潜, 谈美谈文学[M], 北京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5]李东、贾树江, 浅议公文写作中的修辞意境, 《秘书之友》2006年第五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研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掌握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式,归纳总结主要语法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亲情的伟大和感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式,归纳总结主要语法现象
教学难点 :
李密层层深入的说理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体悟,研习讲解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吟诵 孟郊《游子吟》
问题的设计: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歌,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设计的意图:以熟悉的诗词导入,可以很快得到学生的共鸣,得出“亲情”这一主题。引入李密《陈情表》的学习
古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1700百年以前的魏晋时局动荡不定。魏灭蜀国之后,司马炎篡位,魏国灭亡。晋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大量征召汉蜀旧臣。西蜀名士李密走进了他的视野。一面是至高无上、不容推脱的皇帝,一面是年迈多病至亲至爱的祖母,在这人生的关键时刻,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风云回到晋朝,走进李密和他的《陈情表》。
二、熟读、疏通字词: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和词义:
臣以险衅(xìn)夙遭闵凶(mǐn)门衰祚薄(zuò)日薄西山(bó)茕茕孑立(jié).....
床蓐(rù)猥以贱微(wěi)责臣逋慢(bū)犹蒙矜育(jīn)过蒙拨擢(zhuó).....
宠命优渥(wò)期功强近(jī)终鲜兄弟(xǐan)除臣洗马(xiǒn)刘....
病日笃(dǔ)更相为命(gēng)..
三、提问:
1、陈情的含义?
明确:陈述自己的感情,陈述事情的理由。
2、是谁陈情?
明确:李密(224 - 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为人正直,颇有才干,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
3、在什么背景下陈情?
明确: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李密到洛阳任职。
4、陈什么情?
明确: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1)对祖母刘氏的孝敬之情
(2)进退两难的为难之情
(3)对朝廷重用自己的感激之情
(4)对皇帝的忠诚之情
5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引导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陈情表》第二课时
编制人:杨涛审核人:苗建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研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掌握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式,归纳总结主要语法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亲情的伟大和感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式,归纳总结主要语法现象
教学难点 :
李密层层深入的说理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体悟,研习讲解
教学安排:
2课时
一、分析课文.齐读第一段。.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明确:总摄作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学生齐读第二段。.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明确: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晓之以理”——“喻之以孝道之大义”.学生齐读第三段。
2、提问: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明确: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
李密这样辩解: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小结: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学生齐读第四段。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刘之日短。”通过时间“长”与“短”的比较,巧妙地提出了一个先尽孝后尽忠的两全其美的办法。.经过李密的一番委婉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明确:(可以自由讨论)
二、讨论:
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排偶句的运用,有不少是为了通过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的内容,来强化情意的表现。例:“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循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内容的对立,将尽忠与尽孝的矛盾强化,突出进退两难的处境。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劲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通过上下、左右、内外的相辅相成,突出了李密孤苦零丁、无依无靠的情景。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通过“生”与“死”的对举,表明了一定要报大恩的决心。、练达而概括的四字句连用,对制造情势、渲染气氛起了很大的作用。
例:“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如星火”一连 六个四字句,三层排比,短语迫促,一气呵成,造成一个上责下催,透不过气来的紧急气氛。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一连四个四字句,借比喻,用夸张,将祖母刘危在旦夕的情势形容殆尽。
积累成语:
零丁孤苦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急于星火 进退狼狈 日薄西山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气息奄奄 更相为命 皇天后土 实所共鉴 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四、课堂小结
一、重点词语
1.臣以险衅
(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
2.慈父见背
(见背:背弃我,指死亡)
3.舅夺母志
(夺:改变)
4.门衰祚(zuò)薄
(祚:福分)
5.终鲜兄弟
(鲜:本指少,这里是没有)
6.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吊:安慰)
7.而刘夙婴疾病
(婴:缠绕)
8.未曾废离
(废:停止侍奉)
9.前太守逵察臣孝廉
(察:考察和推举)
10.寻蒙国恩
(寻:不久)
11.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12.听臣微志
(听:准许)
13.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拔擢:提升)
1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二、通假字
1.夙遭闵凶
(“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2.零丁苦辛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常在床蓐
(“蓐”通“褥”,草席子。)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有”通“又”,表示整数后有零数。)
三、古今异义
1.生孩六月(古义:六个月。今义:第六月。)
2.九岁不行(古义:不能走路。今义:不可以。)
3.至于成立(至于:古义:一直到。
今义:①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②介词,表示另提一事。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创立。)
4.沐浴清化
(古义:蒙受今义:洗澡。)
5.后刺史荣举臣秀才(古义:优秀人才。
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明清两代生员的别称。)
6.臣以供养无主
(古义:没有人来做。今义:没有主人。)
7.拜臣郎中
(古义:尚书省的属官。今义:中医医生。)
8.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报答。今义:向上级报告。)
9.郡县逼迫
(古义:催促。今义:强迫。)
10.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奔走效劳。今义:(车、马)很快地跑。)
11.则告诉不许
(古义:申诉。今义:让别人知道。)
1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古义: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今义:数量少。)
13.臣之辛苦
(古义:辛酸苦楚。今义:身心劳苦。)
四、词类活用
1.臣少多疾病
(疾病:名词作动词,生疾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外、内,名词作状语,在外,在家里。)
3.臣侍汤药
(汤药:名词作动词,吃汤药。)
4.猥以微贱
(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
5.则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6.凡在故老
(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8.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9.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知道。)
五、一词多义
1.拜
拜臣郎中(动词,授予)
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
2.至
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3.以
臣以险衅(介词,因为)
臣以供养无主(介词,因为)
猥以微贱(介词,凭借)
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与“无”连用,意为不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以是”的倒装,意为因为)
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表示承接,译: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拿)
斧斤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照)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
4.薄
门衰祚薄(形容词,浅薄)
但以刘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形容词,少)
不宜妄自菲薄(动词,轻视)
5.见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副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可译为“我”)
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动词,看见)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动词,看见,看到)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动词,拜见,谒见)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动词,接见,会见)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介词,被)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词,被)
图穷匕首见
(动词,“见”,通“现”,出现。)
又不见者三十六年
(动词,见面)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名词,看见的东西)
6.当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动词,担任,充当)
臣生当陨首
(副词,应当)
木兰当户织
(动词,对着,面临)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动词,抵挡)
想当年,金戈铁马
(处在某个地域或时候)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动词,占着,把守)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如果)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副词,应当)
6.矜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动词,怜悯,同情)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动词,自夸)
原陛下矜悯愚诚
(动词,怜悯,同情)
锄耰棘矜
(名词,矛柄)
7.除
除臣洗马
(动词,授予)
扶辇下除
(名词,台阶)
攘除奸凶
(动词,清除)
通路除道
(动词,修整)
8.区区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拳拳,形容恳切)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小小)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诚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愚拙凡庸)
则区区与诸君,论此于荒山寂寞之滨(自称谦词)
9.卒
保卒余年(终)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名词,士兵)
卒成帝业(副词,终于)
卒然边境有急(形容词,通“猝”,突然)
而卒葬之(动词,死)
六、文言句式
(一)固定句式
1.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无以,译:没有用来……的办法。)
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以:“以是”的倒置,因此。)
(二)特殊句式
A.被动句
1.而刘夙婴疾病2.则告诉不许
B.介词结构后置
1.且臣少仕伪朝2.急于星火
C.判断句
1.今臣亡国贱俘
2.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省略句
且少仕(于)伪朝
七、成语
茕茕孑立:茕茕:孤单无依靠的样子。孑立:孤立。形容一个人孤苦伶仃。
形影相吊:吊:慰问。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形容孤独,无人同情或相伴。
日薄西山:薄:迫近。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事物接近衰亡或人进老年。
气息奄奄:呼吸极其微弱,生命垂危。也比喻事情已到没落状态。
人命危浅:危:危险。浅:时间短。谓寿命不长,即将死亡或覆灭。
朝不虑夕:早晨不能为晚上的事预作打算。形容处境窘迫,只能顾及眼前,难做长久之计。
皇天后土:谓天地神祇。
急如星火:星火:流星的火焰。形容十分急迫。
结草衔环(衔环结草):结草:将草结集,以绊人脚或马脚。比喻感恩报德,致死不忘。
陈情表知识点梳理:文言句式
1.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
2. 有所希冀。 “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3.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元臣,无以终余年。 无以,是动词“无”与介词“以”的结合,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没有什么用来”。
4. 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5.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非独,连词,表示除所说的意思之外,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用在复句的上一分句里,可译为“不单”“不仅”“不只”之类。
被动句
1. 而刘夙婴疾病。 主语“刘”是行为的被动者;婴,被……缠着,被动词。
省略句、判断句
1.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判断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非,不是。
2. 实为狼狈。 判断句,用动词“为”表示肯定判断;为,是。
3. 本图宦达。 判断句,用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本来是。
4.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省略宾语、主语。
5. ①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②拜臣为郎中。③除臣为洗马。 省略句,省略谓语。
6. ①具以表闻之。 ②拜表以闻之。 省略句,省略宾语,这两处都指“皇上”。
状语后置句
1.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于星火”作形容词“急”的状语,“于”相当于“比”。
2. 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陈情表知识点梳理:重点翻译句
1.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高中语文】推荐阅读:
读陈情表有感 陈情表读后感05-27
《陈情表》说课稿07-04
陈情表教案doc10-23
陈情表知识点整理05-29
李密《陈情表》读后感07-02
陈情表文言知识点归纳06-25
文言文《陈情表》的教案设计05-27
高中毕业自我鉴定表-高中毕业自我鉴定06-12
高中学年评语表自我鉴定09-19
初中语文高中语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