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均衡发展演讲稿

2023-0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演讲稿是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在语言的感染力、表现力下,让更多的人理解演讲内容。在当前的生活与学习中,演讲成为常见的活动形式,你知道如何写出一份吸引人的演讲稿吗?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关于均衡发展演讲稿》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1篇:关于均衡发展演讲稿

关于均衡汇率理论形成、发展以及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步伐逐步加快,汇率作为国际经济交往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愈发凸显,汇率是否稳定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短期和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本文在总结归纳国内外大量均衡汇率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描述均衡汇率理论的应用背景和意义,详细阐述汇率的宏观经济均衡分析法、基本因素均衡汇率(FEER)理论、自然均衡汇率(NATREX)理论、行为均衡汇率(BEER)理论四个主要均衡汇率理论,为深入研究均衡汇率提供翔实的理论分析基础。

关键词:宏观经济均衡 基本因素均衡汇率 自然均衡汇率 行为均衡汇率

一、均衡汇率理论的应用背景和意义

新千年以来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虽然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变为新常态的中低速增长,但是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我国资本市场逐步扩大开放的阶段,在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中人民币已经成为我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纽带。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制造贸易摩擦,尤其中美贸易战互加关税使我国进出口受到影响,外汇市场中外汇供需变化集中表现在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强,人民币汇率波动弹性的加大是否能有效调节外汇市场的供求变化,已成为我国学术界争论和研究的重点。

均衡汇率理论最早由卡塞尔(Cassel,1918)提出的购买力平价理论,该理论主要阐述的核心观点是在贸易交往中各国货币汇率根据其在商品和资本市场的购买力决定的,然而从货物贸易层面中商品的价格水平本质上就是购买力的主要衡量依据,由此均衡汇率是在国际商品市场中各国商品的市场价格水平所决定。

凯恩斯(Keynes,1935)在《国外汇兑的前途》论述了均衡汇率的内涵,核心观点是在现有的经济和生产条件下,一国经济长期处于外汇收支平衡条件下,均衡汇率也同步收敛基本不变的均衡值。随后纳克斯(Nurkes,1945)正式归纳出均衡汇率相对完整的内涵,主要思路是均衡汇率是在本国宏观经济运行中达到经济稳步均衡发展的情况下,并且国际收支同步回归均衡路径时的汇率。

二、汇率的宏观经济均衡分析法

斯旺( Swan,1963)在借鉴前人理论研究基础上,表明均衡汇率是能够实现国内外实现同时均衡,即汇率的宏观经济均衡分析法,即汇率的宏观经济均衡分析法。该理论要从国内的最终商品市场实现均衡,同时国际贸易的国际收支基本实现平衡。

斯旺把实际汇率作为因变量,国内的需求作为自变量,规划在平面坐标图当中,研究内外同时均衡汇率与需求之间的变动关系。国内实现均衡用S曲线表示,是总供需匹配条件下实际汇率和内需的集合。當货币升值(当实际汇率上升时),与升值前比较国外商品价格相对下降,引发对外国产品的需求增加,进而对本国商品产生溢出效应而需求下降,为了维持国内商品市场的出清,需要刺激本国内部需求,进而得出实际汇率与本国总需求呈正向动态关系。S曲线的上下的组合点分别表示内需低于内供和内需超出内供,本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相对应状态,国内未达到需求和供给的均衡发展路径上。D曲线表示国际贸易平衡时,本国实际汇率与国内对外商品需求的集合。当国内商品需求增加时引发本国国际收支失衡,为了维持本国经济的外部出清要求本国的货币贬值,因此曲线D为向下的斜线。D曲线上方的数据组合表示本币实际汇率高于外部市场均衡的汇率水平,进而导致本国国际收支出超;相反,D曲线下方的数据组合表示本币实际汇率低于外部市场均衡的汇率水平,进而导致本国国际收支入超。

在S和D曲线的交汇E处,该国经济同时在国内市场和外部市场同时出清,该E点是实现均衡的汇率水平。同时,该国经济经常表现出四种非均衡运行状态,分别为通货紧缩与国际贸易出超并存的第Ⅰ象限;通货膨胀与国际贸易出超并存的第Ⅱ象限;通货膨胀与国际贸易入超并存的第Ⅲ象限;通货紧缩与国际贸易入超并存的第Ⅳ象限。

三、基本因素均衡汇率(FEER)理论

基本因素均衡汇率(FEER)理论。威廉姆森提出基本均衡汇率(Fundamental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概念,其内涵是一国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应该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CA经常项目账户和KA资本及金融项目账户能够相对冲并实现零均衡。经常账户CA的决定性变量为本国的总需求和本国的实际有效汇率;KA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均衡根据本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来主观判断。因此(FEER)理论中均衡汇率的表达式:

其中,表示国内市场出清时的内需,表示外部市场出清时的外需,表示资本项目下借贷对冲后的账户均值。

从公式的构成要素来看,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的收支要素在完全对冲,是促进实际汇率均衡的主要驱动力,经常项目账户在运算均衡汇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先决作用。尤其强调经常账户的稳定性是抵挡资本市场冲击首要保障,虽然短期内经常账户的顺差或逆差持续上升,但长期来看要消除不平衡需要政府进行干预途径来化解。从该模型的内涵可以看出在过滤掉=短期因素对均衡汇率的干扰,把关注点集中到中长期的影响变量上,构建出基本影响要素促成的均衡汇率才是宏观长期稳定的均衡汇率。应用FEER理论需要对本国和贸易国的经常账户、资本账户以及国内外的需求进行评估。Williamson(1994)、Faruqee和Masson(1996)分别采用各自的统计方法对基本要素变量的目标值进行评估,但均不能避免主观因素对基本经济变量的估计和预测。因基本要素均衡汇率理论在实证分析中受到变量数据的限制,同时也就弱化了本模型在经济中的实证应用。

四、自然均衡汇率(NATREX)理论

自然均衡汇率(NATREX)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是由Stein(1994)系统提出并由其相关参与研究人员拓展形成。自然均衡汇率,内涵是排除经济周期性波动、跨境资本流动限制以及国际收支不平衡等因素的假设下,由国际市场自发调节下促使国际贸易趋于平衡的中长期实际汇率。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前提下,全球投资流动速度加快,当期非积极的劳动效率、资本区域集聚度、国际中长期债务等影响变量均会对投资资金流向产生影响,要稳步实现宏观经济均衡发展的预期目标就要保证下式成立:

该公式体现出在经济均衡的模式下每个变量的最优组合,其中q*是自然均衡实际汇率。I-S是体现资本市场的供需出清的均衡关系,决定资本中长时期的逐利导向,自然均衡实际汇率q*体现对外商品市场和国际收支两个方面保持平衡。在商品市场中自然均衡汇率会调节贸易的顺差或逆差并达到自求平衡,同时投资和储蓄随着实际汇率的变化而调整。自然均衡汇率模型在I-S和CA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在两者同时达到均衡时才能得到自然均衡汇率。因宏观经济运行当中影响I-S和CA的因子比较复杂,这些因子通过传导作用对均衡汇率产生影响,因此当经济达到相对平稳的均衡理想路径下,自然均衡汇率也将长期回归于均衡模式下。自然均衡汇率(NATREX)理论模型能够规划出中长期内实际均衡汇率的收敛轨迹。但是,现实当中宏观经济变量是不断受到外部冲击,导致自然均衡汇率在趋向均衡路径上产生偏离,总是处于不断修正并逼近长期均衡汇率的随机游走路径中。只有在实际汇率不断逼近均衡汇率,而均衡汇率不断逼近长期均衡的路径中,才能在经济运行中实现自然均衡汇率的理想状态。

五、行为均衡汇率理论(BEER)

行为均衡汇率理论(BEER)。Clark和MacDonald(1998)直接运用计量经济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实际有效汇率进行线性回归而估计出均衡汇率的变化路径,这就是所谓的行为均衡汇率分析方法。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把实际有效汇率作为因变量,而把自变量区分为短期影响因素向量集合St、中期影响因素向量集合Mt、长期影响因素向量集合Lt和随机扰动项εt的方程。行为均衡汇率理论的函数表达式为:

假定本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均衡汇率为q*并由本时期的长期和中期因素的Lt和Mt决定,得到有:

因当期实际汇率已知,对比与均衡汇率的差距就能够估计出当期货币的失调(Current Misalignment)记为CMt,则失调度为:

如果把本期Lt和Mt的均衡水平记为和,就推导出总的汇率失调水平(Total Misalignment),记为并归纳得到:

由上式构成分析出总的汇率失调是因当期影响因素和中长期影响变量的偏离度共同决定的,对上式作进一步推导替换出得到:

通过行为均衡汇率的模型推导,本国货币汇率的总失调度重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变量是长期和本期因素以及随机干扰因素,但是影响因素的选择主观性较强,外生性的模型自变量不能归纳出均衡汇率的运动轨迹,该模型缺少整体宏观经济均衡的视角,汇率失调的原因阐述不够充分,模型的实证计量和估计检验方法存在计量上的障碍,并且不能对计量缺陷归纳出新的计量方法。

六、均衡汇率理论的指导意义

宏观经济均衡汇率、基本因素均衡汇率、自然均衡汇率、行为均衡汇率四种均衡汇率理论对现实均衡汇率分析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理论基础上根据实际经济情况研究基本经济因素对均衡汇率影响,评估和评价汇率变动与均衡汇率的偏离程度,以及调整汇率波动区间使其趋近于均衡汇率路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储幼阳.人民币均衡汇率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4(5):19-24.

[2]杜进朝.汇率变动与贸易發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范从来,曹丽.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4(1):73-82.

[4]甘道尔夫.国际经济学(第二卷):国际货币理论与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5]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基础(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Aizenman,J.Exchange Rate Flexibility,Volatility and the Pattern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NBER Working Paper,1993,21(2):253-272.

[7]Amuedo-Doranes,C.,and S.Pozo.Foreign exchange rate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J].The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1999,44(3):623-647.

[8]Bacchetta,P.and E.V Wincoop.A Theory of Currency Deno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J].mimeo,2001(11):145-177.

[9]Kollman,M.M.Price Discrimination by U.S.and German Exporte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7,79(5):641-692.

[10]Stockman,A.C.A Theory of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0,88(21):133-150.

作者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

作者:郑鹏程

第2篇:关于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些思考

摘 要: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直都是学界较为热点的话题之一,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和文章颇多,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下大力气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呢?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以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未来之路朝向何方呢?笔记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最根本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与思考。

关键词: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优质均衡

最近几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直都是学界较为热点的话题之一,特别是2006年我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地位之后,大家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与建议越来越多,笔者在参考最近几年的有关文章和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之后,对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历程以及当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这方面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与看法。

一、我们为什么要下大力气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1986年,我国颁布新的《义务教育法》,提出了义务教育由地方各级政府管理的教育体制,不同地方的学校由学校所在的政府进行管理,特别是财政拨款,这项政策的颁布在当时有利于减轻国家统一管理各级各类学校所带来的压力,有利于集中有限的资源发展重点学科和培养国家急需的重要人才。但是最近几年的现实情况告诉我们,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样,长期以来便造成了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在各个地方的差距愈来愈大,不断扩大的差距不利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初衷没有很好的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改革开放初期以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大力发展沿海经济特区”的战略思想,在人们心中占据主导地位,当时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在错综复杂的局势面前,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是必然的选择,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因此,二十世纪末以来,各个地方涌现出了大量的重点学校、重点学科以及学校中的重点班级,在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境下,集中主要力量走非均衡的发展之路是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明智选择,有利于解决国家急需人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模式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其中一点便是扩大了义务教育发展中的差距,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显得尤为明显。

(三)我們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义之一,便是“均”,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公民能够平等地享受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是公民真正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所以,适龄儿童平等地享受义务教育权利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最近几年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如2010年1月《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我们要努力争取在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而到2020年则要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而且,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强调,我们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可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二、我们采取什么措施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从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来看,各个地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对各个地方的教育资源进行协调,强调的是外部资源援助的增加。比如说,这几年发展比较好的“晋中模式”,在师资力量这一方面实行的“干部教师流动”制度就比较好,他们所执行的是师资的跨地域流动制度,强调的是优质教育资源流动以达到均等享有的目的;另一种模式强调的是学校内部的建设,发展学校特色文化,发展特色教育。

通过对比这两条道路,有的学者指出,单纯的资源调整所带来的只是“平均主义”的资源配给,要想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加强学校内部建设,也就是变外部的资源援助为内部的特色建设。大多数的学者比较倾向于强调学校内部建设以及资源的充分合理、积极有效利用。然而笔者以为,无论我们采取哪种方式,只要是能够有效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没有必要限制在某一模式之内的,较为成功的“晋中模式”就是采取的地域教育资源的调整,比如说“干部教师流动”这一措施收到的效果就比较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批示:要在全国推广山西晋中经验[1]。有效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该根据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亦或是两种模式的科学结合,只要把握得当、分清主次,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三、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未来之路朝向何方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这么多年以来,地域之间的差异逐步缩小,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那么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未来之路朝向何方呢?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趋势是朝着优质均衡发展的,即追求的是一种高质量、高水平以及内涵式的均衡教育。在这里,笔者以为,我们需要弄清楚“优质”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优质的?笔者以为,判断优质教育的标准,不是看学校培养出了多少“高分能手”,也不是学校较高的“升学率”,更不是出了多少“精英人才”,“这只是国民基础素质的一个方面的一个指标而已,根本不能解释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的优质”[2]。优质的教育,是在公平、正义指导原则下的,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协调发展,是使人为善的教育。写到这里,笔者想起了杨启亮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大致是讲如果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的国民都能够做到不乱扔垃圾,便是好的教育了,可见优质的教育是促进每个公民都能养成基本的道德素养,都能唤醒人的内心的最本质的特性——善。

参考文献:

[1]曾国华.大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晋中经验”[J].中小学教育,2012.03

[2]杨启亮.底线均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解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第30卷第1期

[3]李生滨,傅维利,刘伟.从“追求均衡”到“鼓励差异”[J]:对后均衡化时代义务教育发展的思考.教育科学,2012.02.第28卷第1期

[4]杨启亮.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另一种均衡[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第2期

[5]金生.教育的终极善[J].江苏教育,2010.09

[6]金生.精英主义教育体制与重点学校[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第4期

[7]金生.什么是正义而又正派的教育[J]:我国教育改革的症结.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第3期

作者:孙科技

第3篇: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深化素质教育、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理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内涵。当前,各地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进行了很多成功有效的探索,但也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如教育经费不足、办学条件落后、师资结构不优、生源分布不均等等,认真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是保证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需要在制度规划、投入机制、资源配置、师资建设、督导评价、办学管理等方面作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 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资源配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黄冈市《关于贯彻<湖北省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中也强调,在全省率先建设教育强市,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首要任务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是今后长时期内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也是当前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

一、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意义

义务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国民的整体素质,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已基本完成了大规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任务,义务教育发展正逐步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面临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党和国家把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摆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地位,这一决策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有两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一是社会公平;二是科学发展。教育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最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而义务教育作为人的一生中历时最长、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作为初始的学校教育和覆盖最广泛的教育,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最能体现社会公平的领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想就是追求教育的公平,消除教育的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就必须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战略目标和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贯彻义务教育法的法定要求

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人人接受平等、高质量的义务教育,是全体公民所具有的基本权利。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明确地规定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学生平等的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必须是公平的教育,并且受法律的保护。同时,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强调了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

(三)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要求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人数最多、涉及面最广,因而社会对义务教育公平最为关注。在基本实现普九“有学上”之后,“上好学”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可以说,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愿望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的矛盾比以往更加突出。2009年1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谈21世纪教育规划纲要时指出:“对目前社会反映义务教育中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要找准症结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收入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时,但是教育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成为社会要求最强烈的民生课题。

(四)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义务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其水平直接决定和影响高中阶段乃至高等教育的质量,进而影响整个民族的素质。要提升教育整体水平,增强教育综合实力,必须从义务教育抓起,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义务教育自身而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也为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可以说,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为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努力解决“上好学”的重大战略问题。

(五)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主题。目前,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校办学条件等硬件指标的差距;一个是学校教育质量等软件指标的差距。要缩小学校间硬件指标的差距,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只要领导认识到位,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只要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并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在一定的时间内也是可以解决的。但要想从根本上缩小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差距则比较困难,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因为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尤其是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从根本上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从而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使薄弱学校获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质量得到保障的素质教育。

二、把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内涵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针对义务教育中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提出来的,体现的是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和公平性原则。正确认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是有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前提。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教育均衡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从个体看,教育均衡是指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的均等,学生能否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从学校看,教育均衡是指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以及各类教育间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均衡;从社会看,教育均衡是指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在总量和结构上,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达到相对的均衡。当前人们关注的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或者说,它主要涉及的是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利保障问题,教育的民主与公平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为人人享有公平、公正地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充足的保证。从实质上来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至少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为受教育者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义务教育法》规定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为了保证每个儿童都有机会充分发展和表现其天赋才能,要求受教育阶段必须保证给予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的学校同等的教育“投入”,即为每个学校提供大致相当的师资力量、校舍、图书资料、生均经费等,而且,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也是统一的。义务教育公共的、统一的课程设置是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和普及性。

第二,为受教育者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条件。教育机会平等并不仅仅是起点意义上的投入平等,还包括使学生取得同等的学业成功机会。由于起点意义的投入平等并不必然导致成功机会的平等,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真正的教育平等,就需要有灵活的、有差异的教育投入。例如,美国政府采取的“补偿教育”,开发与贫民区儿童相关的课程,聘请与有困难的儿童出身大致相仿的教师等,都是试图加大对薄弱这校、落后地区的投入,以缩小贫富地区的教育差异,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条件。

第三,促使每个受教育者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均衡、均等绝不是平均主义,真正的平等与因材施教原则是一致的,是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发展空间。换言之,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把自己的潜能发展到极限,达到自己能达到的最佳水平。

(二)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解

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要实现教育均衡,就必须实现校点规划布局合理均衡、办学基本条件均衡、教师队伍配置均衡、教育经费投入均衡、学校管理水平均衡以及教育教学质量均衡等等。但这些均衡应当是具有区域性、相对性、差异性、长期性、渐进性,发展性与阶段性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不能理解为绝对平均主义,不是期望长期存在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一下子就能解决,而是立足于逐步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

1. 均衡发展不是划一发展,而是特色发展。均衡发展不是一种模式、不是“一刀切”,鼓励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类型的教育,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优势互补、特色发展、整体提升。教育个性化、办学特色化,不仅是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实现更高层次均衡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因此,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相对均衡的情况下,要鼓励学校办出特色,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留有个性发展的空间。

2. 均衡发展不是限制发展,而是共同发展。发展是教育事业永恒的主题,没有发展,就谈不上均衡。落后地区、薄弱学校需要发展,发达地区、基础好的学校同样需要发展。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限制或削弱发达地区、优质学校和强势群体的发展;而是“造峰扬谷”,在均衡发展思想指导下,以更有力的措施扶持基础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村教育和农村学校加快发展,进而把基础教育办成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不断实现高位均衡。

3. 均衡发展不是短期发展,而是持续发展。教育均衡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相对的、具体的、发展的,绝对的教育均衡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每一个时期,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育均衡发展有着不同的要求,“普九”前只要求能具备最基本的办学条件,“普九”后除办学条件达标外,还要求教育质量的均衡等,将来还会提出更高标准的均衡要求。促进教育均衡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辩证的历史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4. 均衡发展不是同步发展,而是分类发展。均衡发展决不是教育的平均主义,教育均衡不等于区域之间教育发展的同步化,而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分区规划、分步实施、分类发展。每一级政府管理所辖地区,因历史造成的教育差异,不可能立即解决。在鼓励教育发展快的地区继续快速发展的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扶持后进地区加快发展,积极推进区域均衡发展。

5. 均衡发展不是单一发展,而是整体发展。均衡发展当前最需要关注和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只有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才能获得真正的城乡教育均衡和有效发展。要切实保障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权,还要关心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同时,教育均衡不只是办学水平的均衡。不能认为只要校际之间、区域之间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处在同一水准上,就达到了教育均衡目标,忽视了学校内在发展机制的作用,忽视了学校之间、区域之间地域区位不同、历史文化积淀有别、生源差异等方面的不均衡,以及办学理念、管理水平之间的不均衡。

三、正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困难问题

近几年来,国家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各级政府及教育等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在生均教育经费投入、薄弱学校改造、规范办学行为、学校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四大困难”

1. “以县为主”县级财政负担难。目前,义务教育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主要有四项内容:一是免除杂费、免费发放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二是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三是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四是巩固和完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前两项改革需县级财政配套的资金不算多,财政困难县尚能承受。后两项改革对减轻县级财政负担的作用不明显,上级增加的转移支付的绝大部分约80%为增加和补发教师工资,农村学校的建设性投入缺乏保障机制。由于贫困地区县级财力普遍困难,县级财政既要统筹全县教师工资,还要担负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发展重任,本已勉为其难,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投入“有心无力”, 除发工资外,已无力安排专项建设性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仍然举步维艰。

2. 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落实难。近年来,为尽快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中央和各省相继实施了校舍维修改造、中小学校舍安全、教学技术装备更新等一系列工程。实施这些工程需要地方配套相应资金。但一些贫困县(黄冈有5个国家级贫困县、1个省级贫困县),仅人员工资和民生政策支出就占当年地方支出的9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吃饭财政”,各类专项资金的地方配套财政资金难以足额拨付到位。

3. 学校新建改建资金筹措难。随着生源数量下降和向城镇集中,学校布局需随之调整,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新建和改建校舍。目前,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只能用于学校日常运转,不允许用于学校搞基本建设,上级对学校新建改建的投入又未同步作出安排。“普九”债务化解后,国家禁止出现新债,但县政府又必须投入资金建新校、改危房,以改善办学条件,捉襟见肘的县财政面临“两难选择”的境地。

4. 教师队伍人员编制解决难。按照各省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标准,一些贫困县教师缺编严重,有的地方代课教师占到了全县教师的20%。但为了减少财政负担,缺编的教师长期得不到及时补充。同时,由于布局调整,农村寄宿制学校大量增加,生活教辅人员更为缺乏。代课教师的大量存在,既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又影响了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义务教育发展存在“四大失衡”

1. 师资力量失衡。一是数量不足。个别县区尚未建立正常的教师缺编补充机制,近十年很少补充年轻教师。以黄冈市为例,据省定编制标准,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缺编1451人,其中初中缺315人,小学缺1136人。加之骨干教师外流,致使中青年骨干教师明显不足。二是结构不优。农村乡镇中小学教师年龄普遍老化,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学科结构不合理,大学科教师饱和,部分学科教师紧缺。以黄冈市为例,全市中小学45岁以上的教师有31455人(其中小学1601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7.7%,农村小学教师平均年龄50.7岁,村小、教学点教师年龄一般在53岁以上,而且大部分教师由原来的民办教师转正而来,学历、水平较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音乐、美术、体育、英语、生物、地理等科目专任教师严重不足,教师兼职现象较为普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三是流动不均。城区教师难以向农村流动,而农村教师想方设法进城,优秀教师主要集中在县市城区优质学校,造成城区学校教师超员,农村学校教师缺额且师资力量薄弱。四是处境不同。城区教师拥有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丰富快捷的信息资源和进修提高的机会,而大多数边远农村学校教师教学任务重,要承担几门课程的教学。

2. 办学条件失衡。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初中改造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使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对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相对城区学校来说,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仍然有一定差距。从黄冈市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一是功能教室不齐全。一般乡镇和被撤销的原乡镇政府所在地学校,集中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小,学校功能教室普遍不全,特别是音乐、卫生、实验等活动室缺乏,导致部分课程不能开设。这一现象在城区薄弱学校也比较普遍。二是教育设施设备不达标。除少数中心乡镇学校外,大多数农村学校教学设施设备短缺、陈旧,音体美、图书、卫生保健等器材普遍不达标,边远地区学校显得更少,基本没有像样的操场。一些完小、村小教师上课仍然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讲到底”的状况。三是教学点教学条件十分落后。受地理条件影响,为了方便学生入学,目前全市小学教学点还有468个,这些教学点由于教学条件差、学生生源少,大多数只开办一至三年级,有的还存在复式教学班,既不具备学校整体功能,又影响教学的连续性和规律性。

3. 教育质量失衡。与农村学校相比,城区学校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信息资源、学生生源等方面,都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在教育质量、管理水平上都要高于农村学校,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上力度要大、成效要好。在同一区域内,优质学校在这三方面要强于薄弱学校。就是同一个地区,县域之间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素质教育也不是很均衡。为了统筹高中阶段普职教育协调发展、规范高中阶段招生秩序,2011年黄冈市建立了高中阶段招生考试统一平台,全市实行统一集中网上阅卷,从中考成绩结果来看,一是各县市区成绩不均衡,二是同一县市区内城区学校成绩普遍要好于农村学校。

4. 生源分布失衡。近几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镇,乡镇中心小学和县城学校学生人数剧增。造成农村部分小学缺少生源,办学困难,县城学校生源爆满,难以容纳。同时,一些中等城市市区人口规模、城市面积不断扩大,而配套建设的学校严重不足,一些老城区学校学生入学难,学校压力大。同时,由于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的不均衡,致使城区“择校”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优质学校生源爆满,而薄弱学校生源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生源分布的不均。按照师生比的规定,学生太少,学校专业教师不易配齐;学生太多,大班教学,教师又难以顾及,都影响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

(三)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因

1. 对均衡发展的意义认识不到位。部分领导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有人形象地比喻:对一个地区发展的决定因素,今天是经济,明天是科技,后天是教育。由于现在的教育效果要到多年以后才可以显现,在目前五年届任制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强烈的大局意识和长远观念,必然是急功近利,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只能是口头重视,纸面落实,行动不力,支持有限。这其中既有对科学发展观理解落实不够,对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安排失当,没能像对待招商引资、发展经济那样去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对教育事业发展自身认识上的误区,有些人忧虑均衡发展会致使教育整体水平的下降,有些人担心会造成升学率下滑,影响“政绩”。故而在真正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口惠而实不至”。

2. 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农村税费改革以前,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而分级办学的结果是城市学校国家办,农村学校农民办。在农村,农民承担着自己子女的全部教育费用,他们不仅要负责给学校盖房子、买设备,解决运转经费,甚至连民办代课教师的工资也要他们筹资解决。到了“九五”后期,县乡两财政整体滑波,拖欠教师工资成了普遍现象,农村学校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与此同时,城市学校依靠国家财政支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明显地被拉开了。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后,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但历史形成的办学基础差距在短期内难以缩小,而且县域内全部义务教育学校的发展主要由县级财政负担,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县市难以承受。

3. 教育经费的投入方向不均衡。教育经费是义务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从总体来看,尽管这几年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相比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仍显不足,这个问题在贫困地区更加突出。几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不到4%的法定要求。而有限的经费在投入时,又人为地制造了种种差异: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重城市教育轻农村教育,重名牌校、重点校轻农村校、薄弱校。教育经费投入的失衡,必然造成办学条件的失衡,又导致了教育观念、教师素质、教育质量的失衡。

4. 重点学校制度的推行不合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步普及,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为了适应这一形势,一些地方开始建设“重点校”、 “示范校”,设置“重点班”、“ 实验班”, 事实上选择了走培养“尖子”的精英教育路线,其结果满足了小部分人的需求,却忽视了面向全体的教育。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义务教育领域的失衡发展,导致在地区内、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盲目地设置了一些“重点校”、“重点班”之后,又人为地产生了一大批的“薄弱校”、“薄弱班”。这种把学校、学生分等级的做法,严重违背了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宗旨。

四、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措施

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教育发展基础的差异,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原则应该是既要承认差别,又要缩小差距,尤其是要在失衡状况加剧的时候,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调节,确保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温家宝总理指出: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公民的道德修养对社会的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知识和能力是改变人生质量的重要条件,可以有效的防止“弱势群体”制度化、凝固化,而这些都与人们得到的教育程度密切相关。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所有的孩子从小就受到公平的教育,把人生的起跑线拉直,是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奠基工程。我们不能指望义务教育承担起通过教育公平来创建和谐社会的全部责任,然而义务教育确实在改变人生之路、促进平等与和谐中担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必须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行特殊的支持政策。由于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制约,对于很多地方要想在五年时间内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面临非常大的困难,如果按照常规的做法,甚至可能会出现不均衡现象继续扩大的情况。其中,城乡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则是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在市区、县城一些中小学已经开始重视特色教育,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设上进行有益地尝试,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丰富活跃,学生的素养得到不断提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情况下,偏远农村学校因为缺少教师连基本的课程都开不齐或开不足。在市区和县城的一些小学已经有了微机室,英语听力教室,多媒体、音乐、绘画教室甚至舞蹈教室的时候,但还有相当部分的学校因缺少实验室连实验课程都无法进行。

(二)认真做好科学规划。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规划先行,立足重点,统筹兼顾,逐步推进,全面提升。各级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科学规划,把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战略部署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当好政府的参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从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学生入学、教育教学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切实做到公共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要根据生源分布情况和今后人员流动及市区城镇的发展趋势,科学规划、统筹调整、新建和改造学校。按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把中小学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在进行旧城改造、城镇新区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时安排学校建设用地,做到中小学与城镇新区开发,新建居住小区同步规划、同期建设、同时投入使用。着力解决新建小区适龄少儿和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缓解市区、县城大班额的压力。适当压缩村级小学数量。根据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调整和建设中小学校,以保证利于均衡发展的适当生源规模。

(三)逐步完善投入机制。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落后地区义务教育经费不足,是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原因。一是要明确分级投入主体责任,逐步建立以中央为主的投入机制。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投入主体的差异性,采取因地制宜的配套措施。经济发达地区,县级财政充裕,应当实行完全意义上的“以县为主”投入机制;经济发达地区的贫困县多为“吃饭财政”,投入问题要“以省为主”来解决;西部各省和中部的农业大省,县级财力相对困难,“以县为主”勉为其难,教育投入应以“中央和省”为主。从长远看,既然义务教育是最大的公益事业,有理由建议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从“以县为主”向“教育管理以县为主,教育投入中央地方共担”过渡,最终实行义务教育“国家承担、地方辅助”的投入机制和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和健康发展。二是要科学测定办学成本,形成合理的转移支付额度确定机制。科学测定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培养成本,依据学生数核算一个县的义务教育经费需求。在此基础上,由省级人民政府逐县核实财力,提出财政支出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最低比例,县级政府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承担起能够承担的部分,不足部分,按照分项承担的原则,由中央、省、市级政府给予足够的转移支付,切实解决“教育经费需要多少,县级财政能给多少,上级财政能补多少(转移支付)”的问题。三是要切实履行政府职责,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保障力度。其一,各级财政要逐年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拨款,确实做到义务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其二,要足额征收严格管理教育费附加,保证专项使用,优先用于薄弱学校改造。其三,各县市区应拨付专款,用于解决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所需要的器材、图书和教学设备,改造校舍和运动场地的经费。其四,要落实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专项经费投入。其五,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鼓励引导社会捐资助教,吸收民间资本注入教育,支持基础条件好和发展前景大的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发展,既可缓解公办学校入学压力,又可以相应减少公办学校数量,把政府有限的资金用于现有学校的改善上。

(四)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教育资源配置要均衡,教育经费、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等有限的教育资源要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要继续加大改善薄弱学校教学资源的工作力度。按照“强校带弱校、强校带新校”的指导原则,积极探索“强弱结合”、“捆绑发展”等共同发展模式,不断提高薄弱学校的管理与教学水平。要积极探索区域内教师岗位任职交流机制,逐步把教师由“学校人”转变为“学区人”,使教师流动成为制度化、常规化,进而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师资队伍的均衡化。要继续实行有关的倾斜政策,加快改变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五)着力提升师资水平。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大的难题是农村师资短缺、优秀师资匮乏的问题。要进一步采取政策倾斜,加强农村中小学队伍建设,在师资引进上,优先满足农村学校的需求。在教师调配上,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做好教师轮岗探索实践工作,逐步打破教师学校所有制,扩大教师定期交流的规模和范围,鼓励名优教师到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校任教。在师资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只有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经济、文化、政治待遇,为农村教师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采取各种措施搭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锻炼平台,从源头上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水平低的问题,才能走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瓶颈。

(六)始终坚持依法治教。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行政推动,更需要法律保障。要加快清理与义务教育法不符的规章、政策和制度,继续开展对新的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确保各级政府切实履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定职责。要严格规范办学行为。要依法规范办学,严格执行不得将中小学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等规定,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防止学生向少数办学条件好的学校过度集中,限制学校规模和班额,严格学籍管理,促使学校间的生源逐步达到均衡分配。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素质教育。树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而不是几个尖子生和高考状元的理念。要做到开齐开足课程,探索教师任课专业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改变教育成效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科学评价学生成绩、教师业绩和学校功绩,引导学校教学向提高学生素质和全面发展转变,促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坚决禁止“重点校”和“重点班”的出现,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孩子,促进均衡发展。

(七)健全督导评价体系。要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保障作用,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制度,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并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要建立县级以上各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考核制度。义务教育督导评估必须淡化鉴定、分等级的观念,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导向,建立科学的办学水平、质量评估体系,敦促各级政府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县级以上政府部门要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评价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的规划和实绩的重要指标,制止一切“标志性”、“政绩性”重点学校的建设行为。为使各级领导干部承担起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应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情况,纳入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

(八)创设良好发展环境。一是广泛宣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群众充分认识、理解和支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进一步增强各个部门和社会各界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发展的意识,形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强大合力。三是通过媒体宣传,引导群众形成正确的人才观,尊重学生个性,理智选择学校,不盲目地助推“择校”和“补课”行为,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王建学

第4篇: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改报告

——兵营镇中心学校

根据县阶段性评估的情况,我校班子有了清醒的认识,给予了高度重视。现将我校的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硬件建设不断改进和完善

学校派专人对综合楼建设的进度进行督促,对建设的安全管理加大监管,目前二楼即将浇灌混凝土,在七月底可以完成整体的框架建设,并迅速进入粉刷和装修阶段;幼儿园主体建筑一基本竣工,场地及辅助设施计划在8月初完工。学校已经把两个浴室装修好,集成太阳能的设备已到学校,马上进入安装调试阶段;学校把初中教学楼腾出两间教室,所有图书搬到了图书室,只等图书柜和图书桌到位;其他专用室在规划的过程中。假期对学生宿舍楼进行布局调整,按照一生一铺的要求配齐铁床、储物柜、物品摆放架等设备。

二、学校正着力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通过全体教师的讨论,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已形成共识。

学校正着力打造以“感恩”为主题的主体校园文化,按照感恩的五个层次,将校园的五栋楼房分别命名为:识恩楼、知恩楼、感恩楼、报恩楼、施恩楼,校园绿化带内安置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文化石。目前学校在绿化带中央已建起以“进取”为寓意的文化雕塑。围绕“感恩”这一主题,学校也确立我校的“一训三风”:办学理念为“让孩子健康成长,为学生未来奠基”;办

学目标为“学会健体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 学会生存”;校训为“求真修德勤学敬业”;校风为“民主和谐求真向上”;教风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博学善教终身学习”;学风为“勤学乐学自主合作”。后面学校将围绕这一主题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

三、档案建设进一步规范

针对检查组反馈的情况,学校迅速进行整改,小教处主任涂明智同志,先后经历了两基、普九的档案建设,有很丰富的档案建设经验,学校派该同志专门负责该项工作,各分管领导和教师对照标准对2012-2013学年的档案进行补充和完善,并分类规范存档,2013-2014学年的档案建设确保在暑期放假以前完成。

四、 进一步加大安全管理力度,确保实现安全责任事故零目标。 进入暑期后,学校除按照安全管理落实常规要求外,结合我乡镇地域实际,组织了一次安全隐患排查,完善了应急预案,积极向镇政府汇报,在库区水域周边增设了一批安全警示标志,和家长签订了假期学生安全管理责任书,力争过一个平安暑假。

第5篇: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查

迎验工作的安排

按督导室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督导室将对学校义教均衡发展工作进行督导,时间定在6月19日下午(下午督查邵刚片区五所中小学,包括邵刚中学),督查的重点为:

1、校舍建筑面积、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面积、体育活动场地面积达标情况。(由刘建业主任测量、熟悉数据并向督查组解答)

2、计算机教室、图书室建设情况(由李校长、葛副校长督办并熟悉数据,管理员、徐建福等人熟悉数据)

3、档案建设(由葛副校长总负责,徐建福等具体负责)

具体要求:

1、各功能室管理员今天下午组织整理内务,打扫卫生,填写完善各类表册至当前,并做好自查迎验工作。

2、修改打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汇报。

邵刚中学

2013.6.18.

第6篇: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我省的教育事业得到长足进步。特别是近两年,我省教育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富民强省,加快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加快思想解放、加快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开放,圆满完成了各项既定的工作目标。为加快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我省教育系统注意改善市县和乡镇教师队伍状况,实行教师聘任管理,规范教师流动;改革小升初招生方案,大力推行免试就近对口直升,义务教育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但我们也注意到,在我省义务教育发展中,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布局不尽合理、生源分布不均衡、择校矛盾突出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

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投向不均衡,长此以往,使义务教育积贫积弱。近年来,我省在义务教育上的投入逐年增加,教育的硬件水平提高较快。但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大省,与教育事业发展速度相比,在义务教育上的投入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投资年递增的速度不是快了,而是慢了。近三年来,我省的教育投入在许多地区占当地财政的比例连续低走。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省许多地区财政对教育投入的资金流向却并没有向本应作为投入重点的义务教育倾斜,反而是有相当多的部分流向了非义务教育部分。这也是我们总是说教育投入年年增加却年年感觉不到义务教育经费增加的一个原因。以近三年南京各级教育(不含地方高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增长的资料分析,2000年总增长率为199.08,而初中部分增长118.37,小学部分增长仅有33.66;2001年总增长率为123.52,而初中部分增长仅有32.64,小学部分增长65.52;2002年总增长率为-58.01,初中部分增长-11.33,小学部分增长率为21.28。这组数字反映了三年来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增长呈较大的不稳定状态,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

义务教育投入的不足还体现在郊县和偏远乡镇的学校环境面貌和教职员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上。即使是城区学校,由于事业发展的要求较高和资金来源的不足,所导致的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占有的不平等,也使得有些校长不得不为能弄到钱而大伤脑筋。而冒着很大风险"乱"收来的费用,实际上是大部分用来冲抵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部分。普遍地看,在我省许多地区的部分市区初中小学、郊区和县城镇的广大初中和小学,教育经费的缺口年年还存在着。据调查,南京市浦口区一所初中2001年以来教育经费缺口达54.19万元,六合区一所乡镇中心校2001年以来的教育经费缺口达958万元,就是城区的一所知名度较高的完中,其初中部分的教育经费缺口也高达231.87万元。学校资金投入的不足,也严重影响了骨干教师队伍的稳定,特别是二类三类学校的骨干教师队伍的稳定。所以,不从根本上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根治学校乱收费的现象,也是不可能的。

布局不尽合理,优质生源分布不均匀。我省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由来已久,其根本原因正在于小学和初中校在办学水平上存在着极大的不均衡。优质学生一味地"舍近求远",择校而学,又使得名校大量获取优质生源甚至吃不了,而薄弱学校不仅生源差而且吃不饱。这种情况事实上对名校和薄弱学校都造成了情况不同的不良后果,恶性循环加剧,校际差距越拉越大,那些相对薄弱的学校更加远离优质学校的方阵。这种情况必然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实施。国家早有明文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就近入学;而教育主管部门又制定严格的评估体系,把公办学校划出层次分明的等级,即所谓的薄弱学校、普通学校、乡级学校、市县级学校、省级学校等等,目前又在大力推行星级学校的评选。这样做无疑更加剧了择校风的盛行,与促进生源的相对均衡化背道而驰。 针对上述状况,我们发表几点思考和建议:

1、义务教育的根本问题是经费问题,是国家宏观投资政策把义务教育摆在什么位置的问题,也是要不要用国家财政来支撑和保证的问题。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应该把着力点放在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落实《决定》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措施上。我们认为,贯彻落实《决定》精神,不仅要认真规划,科学决策,还要体现在经费投入的充沛,和政策措施的有力。要强化政府的责任,特别是政府在经费投入上的责任。要把九年义务教育摆进各级政府财政的总"盘子"。如果不抓住教育经费问题这个牛鼻子,不把九年义务教育(特别是郊县和乡镇义务教育)摆进各级财政的"盘子"里,不能用"皇粮"来支撑和保证义务教育的发展,势必影响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态势,为难一线的办学,限制广大教育教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各级政府应建立稳定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真正做到我省的义务教育由政府办。应实行两级考核,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均GDP和人均实际收入(可支配收入),制定生均教育经费投入标准,作为各级政府的考核目标。对义务教育基础较薄弱的地区,除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外,还应增加专项教育经费投入。为薄弱学校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防止校际义务教育资源差距继续扩大。

实施"向薄弱学校倾斜"是重要的政策措施,必须硬件和软件相结合。要严格义务教育学校财务收支核算监管,实施义务教育基本资助金和辅助资助金分离制度。基本资助金按同样的生均标准投入到各学校,辅助资助金则投向办学条件差的学校,逐步缩小校际差距。

政府要加大对义务教育资源的监管力度。要建立公示制度、举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落实和有效使用。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和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对义务教育实施情况的监督,包括把好本级财政的预算审查关,实行教育经费的预算单列。对执行中违反规定者应依法追究责任。另外,政府义务教育改革措施出台时要特别谨慎。要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科学论证,充分考虑民众的承受力,决不能变相扩大收费。政府不能削弱对义务教育的监督管理。

2、转变对原有教育体制和办学模式的旧有观念,重新审视我省教育体制所存在的弊端和不足。我省许多地区在八十年代曾经采用高中单级办学体制,尽管在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但这样做的好处无论是对办好初中还是对办好高中都具有积极意义。采用高中单级管理的体制,所取得的经验和成绩也是显而易见的。

要重新构建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体系。近年来,许多地区对高中投入比重过大,这实际上也影响和制约了对义务教育的必要投入和正常发展。应该先将初高中剥离,才有可能改变义务教育的不平衡发展状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集中力量办好每一所初中,从整体上提升我省义务教育的水平,有效缓解"小升初"中择校风的压力。要通过体制调整,促进教育教学人员队伍的建设,促进优质教育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

3、要彻底改变"漂漂亮亮的薄弱学校"的面貌,改变生源分布不均匀的状况,是其中要件之一。改变生源分布不均匀的状况,就需在坚持就近入学的前提下,大力改革"小升初"的招生办法,努力从生源上缩小校际差距,促进学校间合理的教育竞争。近年来我省部分地区尝试运用"小升初"电脑派位的方法,以探求在择校人数大于可招生人数情况下的招生之路。 "小升初"电脑派位虽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家长选择学校的自由,但有利于缩短教育差距,体现教育的公平性。这个方法全面推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并对未来的"小升初"招生工作产生引导作用。当前需要研究改进电脑派位工作,加大电脑派位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公开性。在今后一个较长的阶段,还需要持续电脑派位的"小升初"招生方法,这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小学的教学和管理。要提升薄弱学校的内涵,加强常规质量管理,减少广大群众对电脑派位的忧虑。要把教育资源放大,使之与薄弱学校的办学相衔接。

要淡化、逐步取消学校等级评定制度,建立公办学校统一标准,实行真正的教育公平。我们不能一方面在倡导公平竞争,呼唤均衡发展,一方面又在大力开展评星级学校的活动。缺乏科学评估标准的花样翻新的学校等级评定制度,客观上是在鼓励加大学校之间的差距,不利于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

要考虑逐渐给予少数有条件的民办中学在招生上更大的自主权,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上的择校需求;而对公立学校应该推选更有公平性的招生办法。同时,要规范民办教育,限制假借共有教育资源兴办所谓的"民办"教育,保护真正意义上的民办教育。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教育体制。这是新时期党对教育事业在更高层面上的宏伟规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惠及人民群众的一项战略任务。实现教育的公平,促进均衡发展,主要责任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相信我省的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从我省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发展中的问题,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7篇: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汇报

泰兴市教育局

我市现有建制幼儿园39所,中小学104所,其中小学52所、初中38所、普通高中10所、职业学校4所,民办和改制教育机构18家;在校中小学生13万多人;共有教职工10334人,其中专任教师9300多人。现就我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基本做法

近年来,泰兴市委、市政府和教育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江苏省《关于切实加强民生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和泰州市《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切实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2008年,我市被省教育厅表彰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人力资源配置上。一是把新招聘的教师优先安排到农村学校,最近两年我市80%以上的新招聘教师都安排到了农村 1

义务教育学校,缓解了农村学校对急缺学科师资的需求,优化了农村学校师资的年龄、学历和学科结构;二是落实泰兴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严格控制城区学校从农村选调优秀教师,保持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三是适度推进校长交流(特别是热点学校的校长),安排新任校长异地任职,积极探索校长和教师岗位交流的办法。近期,我市人事、教育等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区域内教师流通、调配的规则。

2.在物质资源配置上。上级政策规定的各项补助和配套资金,教育现代化和校舍安全工程的投入经费,优先安排农村薄弱学校,大幅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每年校舍维修改造的补助资金基本上都安排到农村学校,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已投入的2900万元经费中,90%以上都安排到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

3.在招生政策落实上。一是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招生就近免试入学的规定,按户籍注册学籍并拨付公用经费;二是要求改制学校通过“电脑派位”的方式招生,禁绝了通过考试选拔招生的做法,有效降解了“择校热”;三是按照上级规定的比例(前两年是50%,今年扩大到60%),把四星级高中的部分统招生计划分配到各所初中。

4.在帮扶助学措施上。一是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收学杂

费、免费发放教科书和免收住宿费等惠民助学政策,做到应免尽免、应助尽助;二是有效推进优质资源学校结对帮扶薄弱学校的工作,逐年扩大帮扶范围,建立健全捆绑考核办法;三是调整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体制,提高公用经费标准;四是在全系统启动万人帮困助学“阳光行动”,发动近万名教育工作者通过“一帮一”的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和学习困难的“双困”学生进行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的爱心帮扶,帮困助学由学校群体向学生群体延伸。

5.在优质资源放大上。将部分薄弱学校与优质资源学校合并,放大优质资源效应;今后在布局调整和城市建设中需要新建的学校,由优质资源学校领衔创建,高起点建设新校。

6.在绩效工资实施上。不仅统一城区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班主任津贴的发放标准(均为每人每月200元),而且增加农村学校教师津贴每人每月100元,每月随工资发放。

7.在改制学校清理规范上。省相关文件出台后,第一时间组织调研,摸清情况;在省专题会议召开之前,研究了实施方案,09年12月21日提请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确认,并向省厅作了专门的书面请示。我市现有的6所改制学校,年内回归公办4所,还有2所积极创造条件待后逐步回归公办。

(二)问题和建议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可以说办学条件已经基本实现了均衡的目标,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多年积累的师资配备的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城乡“二元化”结构导致了人才流向的城乡失衡。如果在短期内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实行人力资源的均衡配置,可能会造成队伍思想上的不稳定。为此,我们的建议是:

(1)新招录教师继续向农村学校倾斜;

(2)严控从农村学校选调教师进城;

(3)有步骤地推进教师岗位交流,可先分别在城区学校之间、乡镇学校之间推进,条件成熟时再向城乡之间延伸。

第8篇: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

为更好落实《XX市推进市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促进我县义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整体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以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契机,以推进市域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着力缩小校际间差距,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所学校,保障适龄学生接受公平优质的义务教育。

二、主要目标

将现有义务教育发展短板全面补齐,小学和初中校际综合差异系数分别低于0.4和0.1,提升各学校教育质量;异地新建石桥小学,使XX镇内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更加合理,与沈河区共同构建发展共同体,实现“区域内联动发展、城乡间协同发展、信息技术助力发展”的优质均衡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完成县域教育现代化创建任务;2022年,全县达到国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规定的标准;2024年,达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评估标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三、主要任务

(一)微调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1.优化学校布局。统筹考虑城市建设与发展、“二孩”政策、流动人口变化趋势及中小学办学标准,新建石桥小学,依新址调整XX

镇内小学学区。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以“学区房”为名开展销售活动。坚持教育用地联审联批制度,未征得同级教育部门同意不得擅自变更规划。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学校先建后撤制度。(牵头单位:县教育局;配合单位:县住建局、发改局、国土局)2.消除大班额及大规模学校。严格控制因择校、转学产生的大班额。确保大班额及超大班额零增量,到2020年基本做到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到2025年,初中规模原则上不超过2500人。(牵头单位:县教育局)

(二)统筹发展素质教育

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抓实课堂主阵地,发挥主载体作用,开展入校、离校、毕业典礼、入队入团等仪式教育。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拓展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把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自然、历史、地理、科技、人文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小学重点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初中重点进行规则意识、法制观念、公民意识教育。(牵头单位:县教育局)4.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培育精品课程10门。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改革教与学的方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推进一批有前瞻性的教学改革项目,推出一批好课。推进长短课、走班制改革,扩大学生选择权。建设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推进学校10所。开展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达标校创建工作,到2022年,义务教育学校达标率为100%,各学校国家及省规定课程开设率为100%。(牵头单位:县教育局)5.切实减

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落实“减负提质”措施,重点解决“超标、超前、超量”问题。落实课堂教学开放制度化;做好弹性离校;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强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强化家长责任,切实改变“学校减负、家庭增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牵头单位:县教育局)6.科学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推进学生第三方评价改革及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改革。建立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每学年组织全县中小学部分年级进行教育质量监测,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教育质量监测,大幅度降低校际差异。(牵头单位:县教育局)7.推进体育及艺术教育。加快推进学校体育、艺术改革创新,深入开展“三乡”建设。开齐开足体育、艺术课程,到2020年,学校体育、艺术办学条件总体达到国家标准。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95%。深入开展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建立有效的学校美育质量监测体系。(牵头单位:县教育局、文体局)

(三)配合推进市域内共享资源联动发展

8.推进城乡协同、联动共建。配合实施“4 100”城乡共同体建设项目,建设好沈河与XX城乡区域共同体。深化25对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持续实施教学领导互派挂职制度。创新学区制管理的体制机制。到2020年,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达到100%。(牵头单位:县教育局)9.建设共享课程教学资源。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入融合,重点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等“三个课堂”建设,丰富“公益学堂”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全市网络共享。完善县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人人通”平台)建设与服务。加强教师信

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牵头单位:县教育局;配合单位:县财政局)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0.加强师德建设。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落实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在准入招聘中强化师德考查,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务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实施一票否决,对师德师风问题“零容忍”。(牵头单位:县教育局;配合单位:县人社局)11.持续招聘特岗教师。依法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机制。教师招聘指标要优先满足义务教育学校,通过调剂编制等方式保障学校开足开齐课程。保障体音美教师的优先配备。切实降低教师“教非所学”率。继续实行统一的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编制核定和管理向乡村学校、小规模学校及特殊教育学校倾斜。机构编制部门统筹使用教职工编制,并报上级机构编制部门备案。严禁对教师缺员的学校“有编不补”、长期使用临时聘用人员,严禁挤占、挪用和截留教职工编制,严禁借调教师到其他机关事业单位。(牵头单位:县教育局;配合单位:县编委办、人社局)12.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推进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推进职称(职务)向乡村学校倾斜。采取定期交流、对口支援、教师走教等方式,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逐步实现区域内同学段学校生师比、岗位结构、骨干教师比例大体均衡 (牵头单位:县教育局;配合单位:县人社局)13.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继续实施5年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所有学校按不低于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培训经费。推动校长专业化建

设。优先校长教师参加国家及省市级培训。鼓励专任教师在职学习,提高学历层次。(牵头单位:县教育局;配合单位:县财政局)14.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进考核办法,使绩效工资充分体现教师的工作量和业绩,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本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落实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及生活补助政策,保障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牵头单位:县教育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局、人社局、财政局)

(五)提高义务教育治理能力

15.规范招生行为。科学划定学区,完善入学办法,优化入学服务。公办小学、初中就近划片入学比例均达到100%。所有公办和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一律实行免试入学,不得举行或变相举行与入学相关的统一笔试或统一知识性考试,不得设置重点班。落实民办学校属地管理责任,合理确定民办学校招生范围和规模,严格招生计划管理和招生行为规范。严格查处学校变相选择学生的行为。(牵头单位:县教育局)16.强化学校治理。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重点提高小规模学校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应急逃生技能,依法处置各种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落实控辍保学责任,健全控辍保学部门协调机制、监控机制、劝返机制及帮扶机制。(牵头单位:县教育局)

(六)做好特殊群体关爱保护

17.依法保障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落实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随迁子女的“两为主”政策。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发展规划,统筹解决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所需增加的教育用地、教师

编制、财政经费等。实施以居住证为主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 (牵头单位:县教育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局、编委办、财政局)18.落实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各学校要为留守儿童建立信息台账。建立精准帮扶制度,确保留守儿童人身安全,确保留守儿童不辍学。加强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乡级政府和村(居)委会作用,督促外出务工家长履行监护责任。依法追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的责任,依法处置各种侵害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牵头单位:县民政局;配合单位:县公安局、教育局、司法局、妇联)19.办好特殊教育。加快建设十五年免费特教体系。加强医教结合,促进融合教育。完善重度残疾学生送教上门制度,按照因人施教方式设置授课内容,统筹送教教师资源,根据送教教师工作量和交通路程等实际情况,落实送教教师工作补贴和交通补贴。加大力度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推进特教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落实特教教师津贴。完善特教投入机制,要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到2020年,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教规模显著扩大。(牵头单位:县教育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局、编委办、残联、卫计局、财政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把推进义务教育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作为依法履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贯彻《XX市义务教育条例》,落实“以县为主”管理责任,实行政府“一把手”负责制,统筹指导、协调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要根据本方案精神,结合各自实际,落实工作措施,

围绕突出问题,组织重点攻坚。(牵头单位:县教育局)

(二)健全经费保障长效机制

要落实《XX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市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沈政发〔2016〕34号),保证义务教育学校(含民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及时足额拨付,并规范使用管理。在保障学校正常运转前提下,新增公用经费应向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等方面倾斜。(牵头单位:县财政局)

(三)实施监测、督导、视导、奖励及问责机制教育督导室要对本方案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导,并纳入县政府绩效考评。教育局要以视导为抓手,重点推进各地区各学校内涵发展。建立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奖励机制。继续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针对薄弱环节和发展短板,指导及时整改落实。(牵头单位:县教育督导室;配合单位:县教育局)

第9篇: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检)告家长书

榆林市横山区第十一小学

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检)告家长书

尊敬的家长朋友:

您好! 紧跟十九大召开的脚步,我校将于11月13日迎接陕西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市政府、市教育局高度重视,争取顺利通过。届时横山区所有学校均接受检查验收。顺利通过验收需要各位师生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家长朋友——您的支持。为了您能对此次创建检查有更深入的了解并给予大力支持,现将有关内容告知如下:

一、什么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缩小城乡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实现横山区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平衡配置、不断优化横山区教育资源是我区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区的基本内容。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怎样做?

1.“提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缩差距”。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

3.“重配置”。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三、义务教育为什么要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义务教育的平衡发展,是中国这项基本国策得以成功实施的具体表现。

11月13日评估验收期间,检查组将随机选择部分家长,以电话访谈的形式进行民意调查。敬请您站在支持教育、支持学校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激励的方式评价学校教育。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感谢您的评价和赞誉!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榆林市横山区第十一小学的大力支持!

榆林市横山区第十一小学

2017-10-31

阅读回执

学生:年级 家长(签字)

上一篇:7月主题党日活动下一篇:七年级思想品德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