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

2022-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

利益是社会关系的核心







〔作者简介〕邬璟璟,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 210433。

(一)

利益是社会关系的核心,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关于利益问题的讨论也是极其广泛的,它综合了政治、经济、宗教、道德、法律等因素,也涉及到人们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经济学关于利益理论的研究历史悠长,自亚当?斯密以来的西方经济学就是以个人的经济利益为逻辑基础,主要分析理性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过程中自动或由政府调节各方利益关系的模式和影响因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探到了利益问题的本质,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这一问题,并将经济关系的核心归结为利益关系。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并且,只要阶级存在,那么任何社会的利益都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不同的经济制度追求不同的经济利益。

我国学界沿着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关系理论逻辑,围绕官方利益理论的思想脉络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长期的探讨。建国后较早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利益关系阶级性的讨论,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利益关系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

尽管有关利益问题的理论研究已经很丰富了,这也是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创新成果,然而,我们发现,利益关系理论的研究仍然存在较大空间与局限,主要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不够系统化,二是不够具体化,三是不够现实化。而洪远朋等教授主编的《利益关系总论》,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现时期有关利益关系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性、深入性、广泛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研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既有利益理论的缺憾与不足,还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化、中国化和国际化发展作出重要的理论贡献。

(二)

《利益关系总论》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新时期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研究”的总报告,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和其他院校,如上海财经大学的老中青学者、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大协作的产物。它对已经出版的关于利益关系研究的27部专著,70余篇文章,21篇博士论文作了高度提炼和整体概括,于2011年结题出版,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献礼作品。此项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系统性

《利益关系总论》总体脉络清晰,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并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此项研究总报告的主体部分可分为三篇:理论篇、现实篇和对策篇。理论篇主要是对我国和西方关于利益理论史的梳理,在总结了人类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中国新时期利益关系发展规律、深度挖掘导致利益关系变动原因的背景下,分析利益的内涵、外延、性质和特点等利益关系质的规定性,然后从量的方面初步建立利益评价体系。可见,这一理论研究具有历史与现实、质与量、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性,由此也形成了利益关系的理论系统。现实篇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从经济利益关系、政治利益关系、文化利益关系三个方面,遵循由一般到特殊的分析思路,系统地探讨我国利益关系,其中关于经济利益分别从整体、地方、产业、企业、国际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对策篇则从我国现时期社会利益关系的十大变化入手,着重十大利益关系的探讨,在以和谐利益关系为建设目标之下,对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提出了十大思路。此项研究的整体逻辑顺序是先基于利益理论和实践发展历史进行理论抽象与创新,接着应用这些创新性理论对现实重要利益关系进行解释与分析,最后在上述基础上针对我国现实进行对策性探讨。此项研究既具有宏观系统性,每一分项研究又都自成体系,沿着一定的逻辑进行布局和整合,从而使得这一研究的各个部分都具有有机的联系。

2.深入性

综观中外学术界关于利益问题的研究成果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就研究的深度来看,已有的研究内容还不够完整、深入、全面,有些仅描述了利益关系的局部现象,缺乏对原因、机理、性质等的进一步探究;有的剖析了某种利益关系的形成、作用方法,但没有延伸至它的特点、性质以及与其他利益关系之间的联系。而《利益关系总论》弥补了这些研究的不足,坚持沿着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在总括各方面利益现象的基础上对利益关系研究作出了较为深刻的阐释和分析,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此项研究充分论证了利益关系研究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深化了利益关系的概念,提出:一切社会活动的中心是利益,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是利益关系,一切社会科学的核心归根到底是利益关系问题,利益的基本部分——经济利益是一切经济学的核心,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是一切经济关系的核心,这就将利益关系上升到社会科学和经济学的中心和核心地位;其次,扩展了研究的内容,深化了利益的来源、诉求和利益关系主体,既着眼于经济利益、政治利益这些基础利益的研究,又对文化利益、保障利益和环境利益等利益关系研究热点问题着重进行了探讨,将一些整合到整体利益中去的特殊利益分解出来,细分成不同层面、群体的利益关系,多样的利益来源和诉求、多元的利益主体使其研究更细化、更有针对性;再次,深化了我国利益关系矛盾研究,突出了其时代性和中国性,强调了处理社会利益关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任务的关键性,指出:利益表达多维、利益差距扩大、利益矛盾公开等现实要求我们正视矛盾,而协调利益关系,实现利益共享,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与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共同性。

3.创新性

利益关系虽然反映了社会关系的本质,但是,在现实社会这些利益关系则是具体的、历史的、变化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利益关系也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形成了许多新形式,其利益关系的涵义更日趋丰富和复杂化。《利益关系总论》力图根据利益关系这些新变化趋势和新变化特点,在理论与实践上进行创新发展。此项研究较早地提出了十个新概念,这对利益关系理论研究具有补白的作用。此项研究还将我国社会利益关系概括为利益观念普遍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来源多样化、利益表达多维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诉求全面化、利益矛盾公开化、利益协调关键化、利益研究深入化等十大特点,将利益关系归纳为中央与地方,国家、企业与个人以及地区、工农、行业、企业、劳资等十大利益关系,与此对应所提出的十大协调思路,是对我国利益关系的较为全面的概括与总结,也是贴近实际的对策分析。这一研究首次尝试构建利益关系的评价体系,提出了利益的测度原则和利益关系测量指标体系,构建了利益的综合评价模型,它是对利益的衡量、操作研究的初步尝试体验。总之,这些新理论紧密结合新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发展、新变化,从利益关系的质与量、理论与现实多重角度拓宽了国内利益关系研究的领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

4.广泛性

社会利益是一个总体的综合性概念,包含多种基本要素,而社会利益关系更是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社会利益关系必须将视角扩散到整个利益系统的每个元素。《利益关系总论》从多个角度,对多种形式的利益关系主体、客体、时间、过程给予了全方位的探讨,体现了广泛性、丰富性和层次性。诸如从学科上来看,此项研究立足于经济学基础,并融合政治学、社会学、环境学、统计学等领域进行交叉性研究;从利益关系主体角度来看,此项研究主体多元,层次分明,大到世界各国,小到个人个体,分别对应着一国之内、地区间、行业间、企业间、个人间,到世界范围的国与国之间,跨度宏大而广远;从利益关系客体来看,有基础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也有新兴的文化利益、保障利益和环境利益等,不仅有物质财富所得的利益,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利益;从利益时间角度来看,不仅研究现实的、当代人的利益关系,还有关于下一代的未来利益论研究;从研究的触角来看,此项研究从理论延伸到新时期全球和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涵盖了现存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从研究的参与者来看,则凝结了老中青三代经济学者的集体智慧结晶,体现了研究者群体的广泛性。

5.前瞻性

此项研究不仅包括对过去的利益关系总结和现实利益关系的描述,还有对未来利益的展望和预测。《利益关系总论》里关于虚拟利益的展望研究可为解释此次全球金融危机、预防将来的虚拟经济危机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指导;关于文化利益的超前研究对于我国当下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利益矛盾的解决以及对较好地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繁荣我国文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关于政治利益的前瞻研究对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保持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一致性,充分发挥政治体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作用具有理论意义。此外,此项研究关于开放利益、机会利益、风险利益、分享利益、休闲利益、保障利益、补偿利益、未来利益等问题的研究也都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未来性。

(三)

《利益关系总论》作为我国新时期理论界的重要创新性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此项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综合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首先,这一研究成果将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应用经济学的指导作用。其次,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框架下,借鉴了西方经济学有价值的理论,使两者相互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两个经济学的交叉边缘,将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建设成为超越西方经济学的精华经济学起到理论上的支持作用。再次,将微观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理论进行了有效的对接,使微观利益与宏观利益成为一体化的理论体系,从而在一定程度打破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界桩,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相互联系相互支持提供了基本条件。第四,将一般理论经济学与国别经济学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既具有一般普遍意义,可以指导全球经济活动,也具有中国特色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用的理论体系。

2.此项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流地位的夯实提供了理论支撑

首先, 《利益关系总论》以利益关系这一生产关系核心理论为基础,将诸多应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问题给予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的分析,并构建了许多新的研究框架。其次,在利益关系的大框架下,不拘泥于劳动价值论或者要素价值论的争论,大量使用了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工具,广泛地借鉴了西方经济学的一些有价值的理论以及较为成熟的理论模型。这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框架下大量借鉴和使用西方经济学作了有效的尝试。再次,此项研究沿着利益关系脉络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之内,从而为我国主流经济学在借鉴西方经济学过程中,克服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分离以及宏观经济学缺乏微观基础的局限提供了线索,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密切相连的理论体系这一特点。

3.此项研究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思路,对于我国较好地处理现实社会存在的利益矛盾、协调利益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且贴近生活利益关系现实,具有借鉴性和参考性。

(责任编辑:张 琦)

作者:邬璟璟

第2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走向社会的根本

在北京师范大学2017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莫言嘱托毕业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指导我们毕业以后走向社会的一个根本。以下是莫言经典寄语摘录。

各位老师、同学们,很高兴来参加今天的毕业典礼,此刻我的心情非常激动。

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我们要如何去适应?同学们即将离开校门,到广阔的社会天空中去翱翔。相对而言,大学的生活是比较单纯的,而我们一旦毕业进入社会,就会面临复杂多样的事物。

有很多事物都有辩证关系,社会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有些东西是永远不变的,我想我这26年来之所以取得了一点点成绩,有几点是不变的:

第一,爱国之心不能变。我们生活在这个地方,我们成长在这个地方,我们跟祖国和这片土地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是血肉相连的。所以,我们的记忆里面就有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我们的血脉里流通着的也是炎黄子孙的血脉,爱国之心是我们做人处事的一个根本理念,要坚定不移。

第二,敬业之心不能变。大家很可能毕业后去一个很普通的岗位,去教书、去公司坐班、去当小公务员,这些工作都是非常琐碎的,要求我们按部就班地按照别人的吩咐来做好工作。但是我想,即便是在这样一种循规蹈矩的工作程序里,我們依然不要忘记我们的母校教给大家的训诫:要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我们应该用更加优异的成绩来改变我们的现状,所以敬业里边包含着创新和创造。当然,我们不可能每个人一出来都成为老板,都成了比尔·盖茨,都成了马云。但是我想,假以时日,同学们只要是坚持着这种敬业精神,保持着师大赋予你们的创新精神和挑战能力,你们一定能够做出业绩。

第三,诚信之心、友善之心不能变。同学们一定发现了我讲的这四个不变,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后面的八个字。我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也是指导我们毕业以后走向社会的一个根本,做人如果不诚信是不能长久的,大事小事都很难做好。如果没有友善之心我们也不会有朋友,我们对别人不友善换来的必定是别人对我们的不友善,所以将心比心是最朴素的辩证关系。

无论社会怎么变化,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生活中,爱国之心永不变,敬业之心永不变,诚信之本永不变,友善对人永不变。

同学们,希望今天这个日子也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日子,许多年之后,当你们站在领奖台上,也许会回想起2017年6月2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典礼的这个上午。这个日子必将记载在人类历史的史册上,因为今天上午我们北京师范大学有2400多名同学光荣地毕业了!

作者:莫言

第3篇:思想道德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

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探索思想道德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思想道德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对思想道德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低位作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 思想道德教育;和谐社会;重要内容;必要条件

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它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坚强的政治保障,而且需要以思想道德为支撑。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道德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

一、思想道德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谐。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因此,缩小收入差距,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明确提出、系统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及其基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目的就是要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达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逐步变成现实,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谐。社会和谐是全面系统的和谐。具体地说,就是既要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从根本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互协调的社会。

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主体,要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形成和谐的良好的社会精神风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关键,这就需要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培育社会成员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爱国情感,使社会成员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社会凝聚力;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有助于人们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中选择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共同价值观念,把和谐社会建设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从而支持并积极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培育社会成员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大胆实践、勇于创造,使社会充满活力。思想道德教育从规范社会成员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其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社会成员树立心中有祖国、有集体、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我国道德传统中人的整体精神、自强不息精神、诚信品德、知耻品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都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才能使人更好地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学会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形成爱国守法、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友好相处、融洽和谐的社会精神风貌。

二、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不可能有离开人的、与人对立的、外在于人的社会。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许多内容,根本的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質。江泽民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这就明确了全面发展的主体是“人民”,内容是提高“素质”。即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内容就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生产力是社会当中最革命、最活跃的一种力量,而其中最活跃、最能动的要素就是人。在现实的生产力中,最重要的是人的素质,先进生产力是全面发展的、具有先进素质的人创造出来的。人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同时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最终收益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否,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成员素质的高低。人的素质越高,就越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人们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就越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反过来,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生活水平越高,越能为人的素质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培养社会成员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为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构建和谐社会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最重要的是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思想道德教育。江泽民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就德与才的辩证关系提出精辟的见解:“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之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道德在一个人的发展与成才中起着重要的定向、激励作用。衡量人才应将对人的人格、道德、精神作为首要的衡量标准,思想道德素质是人才的根本。当前,人们的社会道德价值和伦理观念正在由一元转向多元,社会生活变得多元化、复杂化,在面临错综复杂的社会局面、互相冲突的道德价值多元的情况下,没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无法适应社会生活形势的变化,更谈不上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培养高素质、有民族文化根基的、具有良好道德和精神的公民。通过公民道德教育的强大塑造力,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修养、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等精华内容,深刻地影响公民的品德、性格、心理和行为取向,形成符合和谐社会发展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公民增强自我道德修养,养成适应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

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达到智商和情商的和谐发展。以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开展素质教育,提高社会成员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三、思想道德教育。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它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教育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对社会成员进行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

四、“以德治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二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内容。

一个社会和谐运转,必须有秩序与法制作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的和谐直观地表现为良好的秩序,包括良好的公共秩序、生活秩序、经济秩序、政治秩序等。这种种秩序就像社会机器上各司其职的螺丝钉一样,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如果某一方面的秩序被打乱,就会影响其他秩序的正常运转,破坏社会秩序。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需要以法制作为重要保證,“依法治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但对一个国家来说,德治与法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道德与法律一样,也是维持社会秩序的主要支柱。道德是软约束,道德规范的作用主要是靠人的内在的自律作用,它能把客观社会的外在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信念、自己的需要,能使人做到在无人监督、无人要求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信念、信仰、抑恶扬善,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当前,腐败、犯罪等危及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现象仍不少,法律往往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才能治本,从根本上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成。此外,法律再详细缜密,也必有疏漏之处,这就需要道德来规范和约束。道德的作用范围极其广阔,几乎涉及到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正如英国学者约翰·W·伯克所说,我们都是无可逃避的道德存在物。道德渗透于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人格之中,可解决许多其他规范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有的人职业行为消极,职业态度冷淡,不讲诚信,人与人之间缺少关爱和帮助,缺少宽容和理解等,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不能靠法律去制约,只有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这些现象才会逐渐减少和消失,从而增进社会的和谐。另一方面,人的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效果。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有较完善的、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法律制度,这些制度由人制定,最终又落实到人身上。这就要有一大批能够审时度势、制定、完善和严格执行法律制度的人,有尽可能多的能自觉遵守法律制度的人。培养造就这样的人,除了其他必要条件以外,思想道德教育责无旁贷。通过思想道德教育,能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加深对法律的领会和理解,增强遵守法律的自觉意识,思想道德教育越深入,人们道德水准越高,违反法律的人则必然越少。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法律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使法律的制定更符合大多数人的需要,更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在执法上更加公正合理。可见,法治与德治往往相辅相成,德治以法治作保障,法治以德治为基础。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才能确保社会有序,“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个重要途径,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以德治国”得到落实和贯彻,社会才能实现和谐。

作者:王 薇

第4篇: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一、“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二、“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三、“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四、“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五、“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第5篇: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

我将择其一枝,单独谈热爱学生的话题。我宣讲的题目是:(《热爱 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主要内容有三个:一是热爱学生对 教育的意义,二是爱生过程中存在的偏差,三是如何正确把握师爱。

我宣讲的第一个内容:热爱学生对教育的意义

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意味着爱,爱这门职业,爱每一个学生。 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的今天,在教师越来越来受到社会尊敬 的今天,热爱学生对教育对教师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想有如下几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学生是处在成 长和发展中的特殊群体,他们需要得到爱,尤其是教师的关爱。

梵高说过,爱之花盛开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马卡连柯 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尚纯洁的爱,是教 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有了它,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 使学生乐于教诲,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成都市特级教师李镇西 心”,“教师的爱是教育学生无声的信息,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学生

教师的爱是桥梁,它托起学生求知的梦想;教师的爱是钥匙, 它启开学生创新的智慧;教师的爱是火焰,它点燃学生求真、求善、

热爱学生,教师才能献身教育,甘当人梯,树立丰碑;热爱学生,教师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获得家长的尊重,获得全社会的尊

重。如果不热爱学生,爱岗敬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不热爱学生, 教书育人就会走样变形;不热爱学生,就会出现执教不严、从教不 廉等有损教师形象的现象;不热爱学生,就会出现体罚和变相体罚 学生的恶性事件。

因此,热爱学生是教师从教的前提和基础。

二、热爱学生是教师基本的道德规范。

教师的职业道德一般包括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对待学生的道 德,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和对待自己的道德。在这“四德”中,对 待学生的道德是最重要的一条。教育部1997年颁发的《中小学教 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三条就是教师对待学生的道德规范。这条规范 概括了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对待学生的道德的全部内容。分解来说, 包括教师对待学生持有的态度,关爱的对象范围,关爱的原则和目 的四个内容。这四个内容,可以这样理解:

“热爱学生”是教师对待学生应有的态度;“全体学生”是教 师热爱的对象;“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严格要求 学生,耐心地教育学生,不歧视、讽刺、挖苦学生,不体罚或变相 体罚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是热爱学生的原则;“促进学生 全面、主动、健康发展”是热爱学生的目的。

第三、热爱学生是处理师生关系的优良传统。

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既有着尊师的优良传统,又有着爱 生的优良传统。中国教育的宗师孔子从教五十多年,学生达三千之 多。据记载,孔门师生不仅学习空气浓厚,师生关系也很融洽。孔 子在※论语》中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的弟子为“朋”,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朋友” 说:“后生可畏。”意思是说后生学子是值得老师

愈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观点,认为学生应该超越自己的老师。他在 《师说》中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北宋教育家胡瑗认为:师生关系,既是朋友关系,又是父子关系、兄弟关系。 他说,教师“视诸生为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意思是 说,如果教师对待学生象对待自己的子女和弟妹一样,学生也就信 任、爱戴教师如同父母、兄长。著名画家徐悲鸿说,教师对待学生 要有孺子牛的精神。他所说的“孺子牛的精神”,实际上就是我们 今天所提倡的奉献精神。捷克教育家夸关纽斯说:“应该像尊敬上 帝那样去尊敬儿童。”

孔子把学生当朋友,胡瑗把学生当子女,徐悲鸿甘为学生做牛 马,在真诚呼唤“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风尚的今天,人民 教师的使命远远超越了那些已然作古的先人。继承和发扬热爱学生 的优良传统,理应成为教师执着的不懈酌追求.

四、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生命的需要。

爱人者,人恒爱之。一个教师,播种了爱的种子,你就收获爱: 播种了恨的种子,你就收获恨。学生回报给老师的爱,或许不是金 钱与权势,但他回报的是对你的肯定,对你的敬佩与怀念。这种爱 的回报比任何东西都珍贵,它带给你的是快乐和享受,让你兴奋, 让你陶醉。他让你充分享受生活,净化你的灵魂,延续你的生命。 由于有这种“回报”,老教师变成了“小玩童”,童趣未眠;中年教 师精力充沛,意气风发;青年教师,热情高涨,春风得意。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向我们证明了教师生命的意义。他从不为金 钱而教,他粗荼淡饭,衣衫褴褛,但他感到精神异常富有、生命极 为充实。因为他认为,他是为雅典人的利益而教,为眷恋着他的学 生而教。也正因为他这种对祖国之爱,对学生之爱,使他的生命得 到了延续和发展,激励着他创造了著名的“产婆术”。

我宣讲的第二个内容:在“爱生”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偏差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神圣职责,这个道理我们大家都明白。但由 于教师个体在思想品德、职业修养、学识水平、教育能力等方面跟

不上时代的步伐,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潮流,因而在“爱生”方面存在着种种错位与偏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歧视后进生。

什么是后进生?简单地说就是指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生。在我 国应试教育盛行的年代里,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叫做“差生”: 学业成绩不良而且思想品德也不良的学生,叫做“双差生”。“差生” 和“双差生”都含有厌恶、鄙视的意思,所以现在不再使用这两个 称呼了。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后进生”的称呼又发生了一些变化, 比如“学困生”、“潜能生”等等。学困生是指学习上暂时遇到了困 难的学生,潜能生是指学习上尚有潜能可以挖掘的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对待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 头之一”。对于这块“硬骨头”,有的学校和教师给了它极不公正, 极不公平的待遇。

有的后进生被学校编入了所谓的“差班”或“慢班”,师资是 学校相对较差的,教学设备和条件也是学校相对较差的。

有的后进生从进学校开始就被打入另册,不办学籍,不参加正 式考试,不参与班级教学质量评估,成为了连学籍都没有的“编外 生”。

有的后进生读了三年中学,没有受到过老师的一次表扬,没有 得到过老师的一次个别辅导,没有回答过老师的一次提问。

有的班主任老师按照学生入学考试的成绩编排学号,数字较大 的号码全部给后进生,学号是贴在后进生脸上的标签;有的班主任 老师根据学生考试成绩编座次,偏的、远的、光照弱的、桌椅差的, 全部给后进生,座次是贴在后进生脸上的标签;有的老师按从高分 到低分的顺序公布学生的成绩,读在后边的全部是后进生。

有的教师对后进生缺乏信心,后进生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不给 予帮助;有的教师对后进生缺乏耐心,对后进生的教育轻则训斥挖 苦,重则拳脚相加。

歧视后进生的种种情况虽然不能代表当前教育的主流,但也真实地反映了少数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上存在的问题。

对于这类违背教育方针、妨碍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错误行径,尽 管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但并没有完全杜绝。

二是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件事:

2 001年10月的一天,某初中学校有一个班级由于教室位置较 偏,全班同学没有听到下早读的铃声。等到学生发觉要用早餐时, 上第一节课的老师已经来到了教室。这位任课教师知道全班学生没 有用早餐,但他照例上他的课,他怕耽误他自己的教学。这个班的 班主任老师知道这件事后,也没有采取任何补救的措施,他先将值 日生训斥了一顿,说值日生没有尽到责任,然后又将全班学生训斥 了一顿,说他们自已耳朵不警醒。他担心学校扣他班级的目标管理分! 面对着5 O余名学生空着肚子上课的事实,这两位教师竞如此冷漠! 在他们看来,5 O余名十四五岁孩子的健康远不如一节课重要,5 O 余名十四五岁孩子的健康远不如班级目标管理得分栏里一个冷冰 冰的分数重要。

某学校重点班一名学生在一次考试中数学成绩不及格。试卷讲 评课上,数学老师将该生叫到讲台前,手指着学生的鼻子声色俱厉 地训斥了1 5分钟。教师训斥的理由有三个:一是重点班学生不至 于考试不及格;二是错误不该出在较容易的题目上;三善茅1』币在教 学上花了许多精力,比如周课时超过子大纲规定的课日寸=优吱玷用 自习课上数学课,比如晚辅导也上数学课

这位学生领教老师的训斥之后,大哭了一场,并且发誓不再学 习数学,不再听这位老师上数学课。这位学生的数学成绩从此一落 千丈。这位数学老师的本意不是伤害学生,他的出发点也许是出自 好心,但好心并没有办成好事,因为他伤害了这位学生,伤害了这 位学生的自尊心。

沉重的课业负担也在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对此,我们似乎有些麻木。。每年的上学期,在初三和高三年级的教室里,在学校或年

级最醒目的地方,几乎无一例外地写着离高考或中考只有多少天的 警示语,以此来“激励学生”,准确地说应该是以此来向学生“施 加心理压力”。’在初中三年级的教室里,大都有两套课表,一套是 假的,一套是真的。假课表是应付上级检查的,真课表是师生共同 实施的。真课表一天7节正课,还有早读1节,晚辅导2节,中午 作业l节。按照真课表学习,学生只能挤时间睡觉、吃饭、喝水甚 至上厕所。按真课表学习,没有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和电脑课, 也没有活动课,课间操、眼保健操的时间往往被教师拖堂占用。

有位初三学生对此深有感触,他在中考的作文里,这样描述了 他的学习生活:

“早上6点,天还没亮,不知劳累的父母就叫醒了我。我的眼 睛死撑不开,嘴巴却张得比碗还大。起床、刷牙、洗脸、整理床被, 只能用1 O分钟,要不然准迟到。迟到了,班主任以及值周的和值 日的老师,就会将训导一遍又一遍的灌到我的耳朵里。

白天,课与课连接得天衣无缝,老师与老师就像是部队里换岗 的哨兵,衔接得分秒不差。老师来了,大多是领着我们到各种各样 的题海中遨游。有老师说,不入题海,焉能考重点;有老师说,不 游题海,有违熟能生巧的古训。我说游腻了,老师叫忍一忍;我说 游累了,老师说不能歇。于是,我便在老师善意的劝告和逼迫之下, 钻进了《一课一练》,钻进了《达标训练》,钻进了《模拟考试》

放学的钟声敲响了,敬业精神极强的老师仍在侃侃而谈。有同 学偶尔向踏出校门的低年级学生投去无限神往的一瞥,明察秋毫的 老师发现了,便习惯成自然的冒出一句:‘怎么?你还早着呢!’哦, 老师话中有话呢。晚上自习,自然是‘特别优待’。五位老师让我 们吃香的,喝辣的,作业就是最好的招待。回到家后,还要拼命的 复习,以迎接明天的测试。深夜十一二点了,还在研究那些死活都

记不下来的单词、公式和定律。一天下来,我的整个身子好像是泄了气的皮球,软绵绵的,连做梦都没有了气力。

老师,请不要责备我,不要责怪我在课堂里的‘钓鱼’行为, 我实在是太累了。我的这双大而黑的熊猫似的眼圈告诉我,我现在 迫切需要补充的不是营养佐餐,而是呼呼大睡!”

读完这篇作文,对此我真想说一句“救救咱们的孩子”!

中学毕业年级的学生如此,小学和中学肄业年级的学生也不含 糊。有作业超量的,有留课间作业和午间作业的,有占用学生假日 完成大量作业的,有让学生反复重做的。至于这样做作业是否影响 学生的睡眠,是否影响学生的视力,是否符合学生身体和心理的承 受能力,有的教师是不大顾及的,甚至是完全不顾及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最重要的工 作”。用这位教育家的话来衡量我们的教育行为,差距实在是太大 了。

三是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对学生坚持正面教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守的一条重要 原则。但是近几年来少数学校和教师对学生施行体罚和变相体罚的 现象却屡有发生,个别人甚至粗暴地摧残学生,造成了恶劣的社会 影响。

2001年12月28号,淮南矿业集团新庄孜矿,第三小学六年级 四班的讲台上,9名年仅十一二岁的学生,被班主任强迫用小刀当 众刮脸,直到流血为止。这位班主任教师叫李玉英。这9名学生受 罚的原因,仅仅是他们放学的时候挤到了学校会议室观看了演讲 会。

刮脸过程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学生被迫刮脸时,还得承受老师 的当众辱骂。比如:“你的脸怎么这么厚,刮到现在还刮不流血, 我看你的脸比猪皮还厚呢。”又比如:“你们反正快过年了,刮出点 肉到街上去卖,看看能卖多少钱。”

有一个叫周文的学生刮完脸回到座位上,她的同桌想拿纸给她止止血,老师说:“你是不是也想上来刮。你要是再这样,我就让

你也上来尝尝刮脸的滋味。”

李玉英体罚学生引起了全社会的公愤。2001年12月中央电视 台《焦点访谈))以《刮伤的心灵》作了报道。2 001年4月,淮南矿 业集团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心对她做出了开除留用的处理。2 001年8 月,刮脸事件中的6名受到伤害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向淮南市中 级人民法院起诉,要用法律讨回孩子的尊严。

一位观众说:我从焦点访谈看到的《刮伤的心灵》真让人气愤。 21世纪竞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让人感到可悲、可叹、可耻!这名教 师不仅要受到道德的唾弃,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另一位观众说:《焦点访谈》报道的问题,即教师让小学生用 刀子刮脸的事件,太令人气愤了!这样残害少年的人,怎么配做人 民教师?更令人不可思义的是:她的上级对这样的人的处理,竟是 “开除留用”!“开除”还“留用”,真不知留她“何用”?要知道 这是犯法呀!我们强烈要求依法严惩!

“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栏目主持人、现任中国家庭教育 学会常务理事卢勤女士认为:

这个事件践踏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人类最不能伤害的就是人 格、尊严。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专门有一条写到,要保护未成年人的 人格、尊严。这样对待孩子,不仅给孩子的身体上留下了伤痛,更 重要的是给孩子造成了心灵的创伤;孩子们身体上的伤痛可以治 愈,但是心灵上的伤害却是难以弥补的。

我们当地也有与李玉英体罚学生相类似的事件。新墙学校一位 教师,在英语课上,与不能默写单词的学生姜波,由双方的言语争 执发展到双方对打。经省市法医鉴定,姜波被打是姜患精神分裂症 的诱发因素。这位老师体罚姜波的事件,引起了多家新闻媒体的关 注,造成了融的社会影响。该教师受到了行政记大过处分。一波 未平,一波又起。饶村中学一位教师,在一次历史试卷讲评课上, 对未按要求完成作业的徐田力,先是责骂,而后是打。他的一个耳 光打得徐的右耳膜穿孔。这位教师也受到了行政记大过处分。

还有变相体罚学生的。譬如一位小学三年级班主任老师,叫值 日生按学生到校时间的顺序,记下到在后边的5位学生的名字。被 记下的5位学生轻则用打扫教室、公共区和擦黑板的形式处罚,重 则给予打手、罚跪、罚站的处罚。这个班级的晨读课,通常有5名 学生是站在讲台前完成的。因为即使这个班的学生到得再早,每天 也有5位学生逃不脱被罚的厄运。有的学生害怕受到老师的处罚, 不敢放心睡觉,天还未亮就来到了学校,站在凛冽的寒风中等待值 日生打开教室的门锁。有的学生是父母亲在月光下追回来再睡一阵 的。据说这位班主任老师对自己的做法颇为得意,自己早晨可以睡 大觉不说,他的班级还因无迟到现象而得到学校的表扬。这样的老 师哪里配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看是希特勒,是迫害狂。

有的教师以“管理权威”自居,要求学生唯师是听,唯师是从, 很有点像过去的“工头”。譬如学生作业或考试做错了题目,罚学 生重做几十遍甚至上百遍,让值日生用教鞭打学生,让学生自己打 自己手板,等等。有的教师挖苦讽刺学生,戳学生的痛处。比如称 又脏又黑的学生为“非洲难民”,称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为“造 粪的机器”;学生回答问题出错,说他是“木瓜脑壳”,学生上课坐 得不端正,说他是“得了软骨病”;还有在课堂上用肮脏的话语辱 骂学生的。

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极易造成师生的对立情绪,使学生产生自 卑、怯懦的心理,严重的会造成学生肢体损伤,并且容易引起家长 与教师的纠纷,甚至被推上被告席。所以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是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亵渎,是对学生的犯罪,是教师教学无能的体现,

也是教师的一种自我淘汰毁。

上述:歧视后进生,忽视学生身心健康,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的行为,是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偏差,是教师失爱的具体表现。学生是法律保护的对象,依法执教,是对教师的基

本要求。我们的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我宣讲的第三个内容:,如何把握正确的师爱

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但如只有热爱学生的良好愿望,,而.淡有 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科学的方法,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 事与愿违。那么,教师应如何把握正确的师爱呢?

1、正确的师爱应该是无私的。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它不同于亲子之情,兄弟 之情,友人之情,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感情投资。它具有明确的社 会目的性,所以“师爱比母爱更深沉、更博大、更崇高”。师爱是 无私的,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是 师爱无私的最好写照。

我们县一中语文教师廖笑容,几年前,由于夫妻双方都有下早 班的任务,没有时间照料上幼儿园的女儿。女儿年幼纪小不会系鞋 带,廖老师就在头一天晚上待小孩睡熟后将事先洗干净的鞋子牢牢 地系到女儿的脚上。小女儿第二天就可以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自己 去上学。2 001年下学期,学校安排她教高三,中途因肝病、胆病、 肾结石多症并发,学校领导劝她治疗,她坚持要等到学生毕业,最 后还是病倒在讲台上。由于病情严重,医院切除了她的一半肝脏, 摘去了她的胆囊。2 002年春,治疗和休息不到三个月的廖老师,不 顾医生的劝告,不顾家人的劝阻,拖着消瘦、脆弱的身躯又一次站 到了高三的讲台。在爱的天平上,在学生与女儿之间,他选择了学 生;在学校与家庭之间,他选择了学校;在事业与生命之间,他选 择了事业。在她眼里,爱学生胜过爱女儿,爱学生胜过爱家庭,爱 学生胜过爱生命。

十步中学潘春燕老师说得好:“不要吝啬你的真情,让它广撒 于天下,给每一个生命以爱;不要吝啬你的真情,让它广撒于每一 个学生,使他们因你的真情而灿烂美丽。”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理解、宽容、体谅、赏识、信任成了他教育学生的五大法

宝。在他的努力下,一个个失学的儿童回到了校园,一个个自卑的 学生,抬起了高傲的头,一批批雏鹰,展翅高飞。

教师爱学生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用同样的善良、真诚之心去爱自 己,爱父母,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热爱 生活,热爱生命的目的。有了这种无私的爱,其言必亲切,其行必 感人。有了这种无私的爱,干瘪的种子也会发出新芽,枯瘦的小苗 也会变得翠绿。

2、正确的师爱应该是平等的。

在民主的社会里,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教师必须以 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的情况各异:有长得俊的,也有 长得丑的;有开朗的,也有内向的;有安静听话的,也有调皮捣蛋 的;有健康活泼的,也有先天缺陷的;有聪明伶俐的,也有反应迟 钝的;有干部子女,也有普通人家的孩子;有家庭条件好的,也有 家庭条件差的„„。总之,个性有不同,智力有高低,能力有差异, 品行有上下,家庭情况有差距。在教师眼里,他们都是平等的施教 对象,都是学生。教师的任务在于塑造学生的心灵,发展学生健康 的个性。一个平等对待晕生的蕴师,应积极地认识学生,接纳学生, 关照学生,为学生指引成长的道路。一个平等对待学生的教师,不 是伯乐,伯乐的任务是挑出千里马而淘汰其余的马,而教师必须对 每一个学生负责。一个平等对待学生的教师,不能用自己的好恶标 准,偏袒、庇护一部分学生而鄙视、冷淡另一部分学生。相反,应 将更多的关爱给予处在困境中的学生,多关心淘气的孩子,多关心 成绩相对落后的孩子,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 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是完全平等的。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期内,一些学校和教师为了关爱每 一位学生,作出了种种努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上海市虹桥

中学在2 O世纪九十年代开展的《分层递进教学实验》提出:不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发展换起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主要作法是:给予

优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优生发展;让优生帮助学困生,让优生在 合作中学习,让优生在教学困生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给予学困生更 多的关照和机会,课堂多提问,课后多辅导,生活多亲近,让学困 生在教师和优生的共同指导和帮助下得到提高。

有的学校、有的教师,在学校和班级里设立进步奖,也不失为 关爱后进生的好举措。这次讲演团成员县二中名老教师张赤峰同志 曾给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几年前,张老师的班级里有8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一次 考试中有了进步。张老师把这8名学生叫到一起照了一张相,并在 照片的背面写了一行醒目的字:与进步显著的同学合影留念。考试 讲评时,张老师向全班同学郑重地说:“今天,我要向班里进步显 著的八名同学发奖,奖品是老师同他们的合影。”这八名学生在这 张照片的鼓舞下,奋发前行,后来都考上了大学。六年后,其中有 个叫杜锋的同学大学毕业后去了新疆,他把六年前的那张相片翻拍 后寄给了张老师。他在信中写道:今寄去一张我刚翻拍的我们九人 的合影,旨在感谢您当年对我们的特殊奖励„„当我们几个人聚会 在一起回忆往事时,都认为这一次照相鼓励,给我们人生的影响太 大了。”

辽宁抚顺有一名教师,在一节物理课上请一名举手的学生回答 问题,结果该生一无所知。这位教师和蔼地说:“一定是紧张了吧? 没关系,先坐下,想起来再回答。”课后,教师与该生进行了谈话。 老师问:“是忘了,还是不会?”学生回答说:“不会。”老师追问: “不会为什么还举手呢?”学生告诉老师:“我成绩不好,同学们 常取笑我。我如果不举手,他们会笑话我。”老师和蔼的说:“我们 来个君子协定,你没有把握时举起右手,有把握时举左手。”

几天过去了,这位学生在物理课上举起了左手。老师当即让他

回答。这位学生回答得既正确又完整。对此,教师大加赞赏。从此以后,该生频繁地举起了左手,自信也就慢慢找回来了。

说到这里,我要设问各位老师,在你们的教育教学中,是否遇 到过类似的情况,你们又是如何处理的?

有位教育家说,能够教好几个学生没有什么了不起,能够教好 每一个学生才是真正的了不起。作为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如果没有 负责的精神,没有平等的态度,没有科学的方法,教好每一个学生 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3、正确的师爱应该是严与宽的统一

对学生的严与宽是建立在热爱学生的基础上。严出于爱,爱寓 于严。严而有度,严而不单;宽而不乱,宽而不松。我国历来把严 格管教子女的父亲称为“严父”,把慈祥爱护子女的母亲称为“慈 母”。具有正确师爱的教师,应该既是“严父”又是“慈母”。教师 对学生的爱不是宠爱、溺爱,也不是放任自流,撒手不管,而是严 中有爱,严慈相济。教师对学生的严,不是师道尊严,不是严厉地 训斥学生,更不是严酷地惩罚学生,应当是严而适度。孟子倡导“宽 猛相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位学者曾经这样记述他的教师:

班主任老师从不向别人告自己学生的状,即使你是表现很差的 学生,她都会找出你的长处表扬你,然后再指出你的不足,让你心 悦诚服。

有一次上数学课,我偷偷地看((三国演义》小人书,数学老师 把书撕了,还罚我站着听课。课后,数学老师把我带到了班主任老 师的办公室。我进去时,班主任老师正与别人谈话。见我进来,赶 忙对大家说:“这孩子是很喜欢读书的。”他拿起连环画翻了一翻, 说:“哟,《三国演义》,是古典名著,借给我看看,明天还给你好 吗?”第二天班主任老师把修补得整整齐齐的书还给我,又叮嘱我 应该在课外时间看,还可以读读原著。

故事中的数学老师不能说不是爱学生的,但他的爱过于严厉,罚学生站着听课,撕毁学生的读物,超过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学生难以接纳,因而教育效果不令人满意。故事中班主任是充满爱 心的,赞扬学生的长处和优点,粘贴已被损坏的读物,

是“宽”;对学生上课看课外读物不苟同,不含糊, 是“严”。“宽”也好,“严”也罢,学生能够承受,能够认同,能 够接纳,就是善教,就是宽严有度。

4、正确的师爱是为学生的全面、主动、键康发展服务的。

诗人泰哥尔说:教育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的确,我们主要 的生活经验和技能都是从教育中获得,而我们每一个人要快乐健康 地生活,绝不仅仅只是依靠从书中学来的公式和定理,我们需要有 强健的体魄,良好的修养,崇高的品德,健康的情感乃至一种对人 类未来的思索,以其一种关怀大自然和大宇宙的人文主义情怀。所 以我们对学生的热爱,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师不仅要帮助学 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帮助学生丰富情感,健全心理,完善人 格。

首先,正确的师爱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苏霍姆袜斯基认为,“应当像弹钢琴一样,和谐地实施德、智、 体、美、劳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在对 人才质量要求愈来愈高的今天,如果我们的老师不能认识到这一 点,在五育的任何一个方面有所偏废,那么我们的学生得到的将只 是可怜的一隅,失去的将是整个世界。

其次,正确的师爱是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的。

新一轮课程改革即将全面启动。(教育部原计划本次改革在

2 01 0年全国全面实施,考虑到国外基础教育的快运发展,李岚清副 总理批示:“中国的孩子不能再等了r从而加快了改革的步伐。2 004 年全国基础教育各起始年级实行新的课程标准。)此次课程改革与 历次课程改革相比,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其核心是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主动认知世界的渴望 和潜力,谁忽视这种渴望与潜力就是违背教育规律,就是无视人的 发展。实践证明,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培养,情感意志的形成,需 要学生自己的体验实践,主动参与。一位特级教师介绍他在美国听 一位教师上《蚯蚓》)一课中说,上课一开始,老师拿出一包正在蠕 动着的蚯蚓,让学生每人拿一条,并要求仔细观察它的外形和特点, 然后发言。学生们认后,一个个争着说出自己的看=≤。筹一

个学生把蚯蚓放到嘴里嚼了嚼后说,蚯蚓的味道是成的。这一知识 若不是学生主动体验是难以得到的。老师听后立即表扬了这位学 生,说:我很钦佩你,一~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我们很需要这种 精神。

又如:北京市某小学美术教师让学生以“鸭子流泪了”为题作 画,全班40个孩子创作出41幅不同的作品。其中有一位学生一节 课画了两幅画。41幅画中有四幅比较典型:

着一幅画着一个带假面具的人,拿着猎枪瞄准着一只鸭子,这 只鸭子看到自己的同类要被枪杀,流泪了。

一幅画了一群展翅高飞的小鸟,一只鸭子望着小鸟流泪了,固 为它羡慕小鸟飞翔的本领。

一幅画了一条小河,河水是黑色的;小河边一只鸭子叼着一条 只剩着骨头的小鱼。这只鸭子再也找不到可口的食物,所以流泪了。

一幅画了一个烤鸭店,店前倒挂着两只又肥又大的烤鸭作广 告。一只鸭子从店前经过,它流泪了,它怀疑这两只肥大的鸭子就 是它的爸爸妈妈。

圣诞节期间,另一位美术老师让小学生以“节日快乐”为题作 画,全班30名学生画出了几乎完全一致的图画。30名学生不约而 同地选择了圣诞快乐的主题,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装扮圣诞树和圣 诞老人的形式来表现主题。

4 O名学生在一节课里创造出41幅不同的图画,是第一位教师教学的结果。30名学生在一节课里画出了30幅千篇一律的图画,

是第二位教师教学的结果。这两种结果孰优孰劣,大家凭直觉就能 够判断。第一位老师教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 新能力,这正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

第三、正确的师爱是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的。

思想家欧文说过:人的幸福只有在身体健康和精神安宁的基础 上,才能建立起来。老师对学生的爱既要注意强健其体魄,又要塑 造其心灵。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重要并不亚于身体 健康。

有一部名为《豆蔻年华》的电影,里面拍了这么一个故事,一 位语文老师在给学生布置作文时,先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生日, 学生顿时非常活跃,老师于是开始点了几个同学的名,要求他们回 答同一个问题:你的生日是何年何月何日?每个同学都不加思索地 回答了,这时老师开始第二次发问:你们中有谁能记得你父母的生 目。结果全班只有一个学生记得。在一阵沉默之后,黑板上的作文 题换成了:父母的生日。后来,学生以前所未有的认真态度写出了 一系列佳作,该老师又将其中部分作品在校广播站播送,结果引发 了每一个学生对责任、奉献、关爱、尊重等一系列有关情感、态度、 价值观等问题的反思,有的学生在文章中写道:我常常埋怨父母不 理解我,可他们为我付出了那么多,我却连他们的生目都忘了,我 是太不负责了”;有的学生感叹:在我自私地说别人给我的关心太 少的时候,我为别人做了什么?在父母为我点亮生日蜡烛的时候, 我为什么不问问他们的生日呢?”一堂司空见质的作文课,让学生 在心理和心态上同时受益,这与老师的正确的引导是分不开的。爱 迪生说: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二十一世纪的老师, 绝不能只停留把简单的课本知识教给学生,而应当对学生内外兼 修,让每一个学生在情感、意志、品质、人格、性情等心理方面都 得到健康发展。这是我们的课题,更是我们的使命。

5、正确的师爱应该对学生的未来负责。

学生的未来是学生的一切。所以我们关爱学生,不仅要对学生 的一时负责,还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关爱学生,不只为了学生的 眼前利益,更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利益和终生幸福。

先讲一个反面的例子,北京大学九十年代曾招收过一个数学特 长班,目标是培养未来的数学家。这个班上有四名学生是当年的国 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获得者。学习一年后,一人身体不 允许他继续学习,他得了神经官能症而休学;一人失去了学习数学 的署趣,无法继续发展,他申请转专业,申请书中写道:“转到不 与数学符号打交道的专业去”;一人学习成绩平平,失去了昔日摘 金夺银的风采;只有一人保持着旺盛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中小学生的学习作过一次调查,结果显 示:数学成绩最好的是中国孩子,同时最厌恶数学的也是中国孩子。

这个教训是深刻的。为什么上述四位中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 牌获得者,进入大学以后仅有一名学生按照预定的方向发展呢?为 什么中国孩子的数学成绩最好反而厌恶数学呢?这难道不是应试 教育带来的恶果?因为应试教育只顾眼前的考试分数,而不顾学生 未来的发展,只对学生的考试负责,不对学生的未来负责。

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也说,“未来人(现代人)有四大支柱。 一是会学习,二是会做事,三是会做人,四是会创造。所以基础教 育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

本次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我们县一中物理教师胡雁军就是对 学生未来负责的榜样。他做教师,通过课堂传授的不只是知识,他 教给学生更多的是技能和方法;他做班主任,关心。的不只是学生的 学习,借助“班主任信箱”这座金桥,解开№更多建学生的思想疙 瘩。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他潜心教改,一年写出二十余篇论文: 为了让学生学会做人,他言传身教,带病持教,倾情奉献;为了让

家庭困难的学生继续学习,他倾囊相助,节衣缩食,一次为学生垫学费两干余元。

2009年《人民教育》第一期《师恩难忘》有这么一个故事:一 次上数学课,高老师正分析一道数学难题,同学们都像听天书一样。 我已经会了,1:2水流到了课桌上,高老师便把我叫起来,让我解出 这道题。我脱口而出‘用哪种方法?’同学们哄堂大笑。高老师问 我会几种方法,我说‘三种’。而且真的用三种方法解出了同一答 案,公式写了满满一黑板。那天晚上,高老师几经周折找到我父亲, 说:‘我教了十几年数学,还没有遇到这样天赋的学生。’高老师建 议父亲让我放弃绘画,主攻数学。尔后,还送给我厚厚的几本数学 书。”

故事中的“我”,后来成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终身教授。 这位高老师教的是学生的今天,想的是学生的明天。高老师的教育 和帮助影响了这个学生的职业选择,改变了这个学生的人生道路。

所以,教师的教学不只是为孩子的今天而教,更是为孩子的未 来而教;不只是对孩子的现在负责,更是对孩子的将来负责。

各位老师: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热爱学生是教师 的天职。

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面对知识经济的竞争,我们有一百个 理由相信:不应该让爱迪生式的学生辍学,不应该让瓦特式的学生 生活在皮鞭下,不应该让牛顿式的学生受到过多的呵斥。

老师们:热爱学生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让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师爱,让每个学生得到正确的师爱,让 我们高歌《爱的奉献》,只要我们人人多献出一点爱,我们的孩子 就会变得更加精彩、更加灿烂。

谢谢!

二==:;

胡铁

第6篇:第2篇 组织文化的核心是道德伦理

一、概念

1、道德:社会意识形态之一。调整人们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行为规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新华词典)。“道德”实际上就是一个民族在自己历史过程中所孕出来的世界观,人生哲学和言行的习惯;

2、伦理:人们在相处中的各种道德规则。“伦理”则是一个民族在自己历史过程中根据道德和法律而综合形成的一种境遇性质的自觉的社会文化习惯和品格。任何民族国家的道德、伦理都具有自己文明文化的一脉相传性质。

西语中的“道德(morality)”一词源于拉丁文“mores”,本以为风俗、习惯等。“伦理”( ethics)一词则源于希腊文“ethos”,本意也是指风俗、习惯、礼貌等。但在而后的使用中,后者较前者更为广泛一些,意指某一社会或文化群体的特定的精神气质或精神特性;而前者则演化为确定的规范准则系统。一般说来,西方学者大多对这两个概念没有特别的区分,往往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它们。日本伦理学家小仓志祥在《伦理学概论》一书中指出“在通常情况下,这两个词的使用,是没有区别的。”; 美国学者蒂洛甚至认为“二者无任何区别”。 贝克主编的《伦理学百科全书》在界说“ethics”与“morality”时就指出:“这两个词常常被互相替换地使用。”

但在一些哲学家那里,“伦理”与“道德”常常是加以区分的。康德在其后期伦理学著作《道德形而上学》中将道德形而上学区分为两部分其一为权利的学说(the doctrine of right)其二为德性的学说(the doctrine of virtue),前者涉及法权关系,大致可以归于法哲学领域;后者则主要被视为伦理学的讨论对象。在这里,道德似乎具有更大的涵盖性:它将法哲学与伦理学均统摄于一身。

在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那里,有了更明确的区分:道德即“主观意志的法”,是人的自由意志在内心的实现,包括“故意和责任”、“意图与福利”和“良心和善”三个环节。而伦理则是作为“抽象的法”(形式的、客观的)与“道德”(实质内容的、主观的)的统一,即所谓客观法与主观法的统一。用黑格尔的话说:“善和主观意志的这一具体统一以及两者的真理就是伦理。主观的善和客观的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善的统一就是伦理。” 在黑格尔看来,伦理包括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环节,其中,国家是普遍伦理理念的最高实现。黑格尔的区分有一定的道理,两者的含义确有某种内涵上的差别,具体表现在:道德较突出人之得“道”;而伦理则较为突出人之关系的“道”理。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把道德看作纯主观的。

当代哲学家B.威廉姆斯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道德与伦理的关系在威廉姆斯看来,“道德应当被理解为伦理的特定发展,这种发展在近代西方文化中获得了独特的意义。他特别强调这种而不是那种伦理概念,尤其是发展了某种特殊的义务概念,并具有某种特殊的预设。” 因此,他以“伦理”表示广义的系统,以“道德”表示狭义的系统。上述意义上的“道德”侧重的是义务、责任以及如何按照一般的原则去做;而“伦理”则更关注品格、德性、幸福以及如何生活。在这一比较中,道德被理解为伦理的片面化,这里的“伦理”显然更加符合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传统。

二、诚信

没有以诚信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的组织,最终将失去竞争力并被逐出舞台。组织要获得竞争优势,除了要在体制、管理、技术等方面具有优势外,同时更要注重组织的思想、道德、文

化等方面建设,使组织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运作思想。

诚信: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

组织可持续发展伦理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组织发展要与社会、资源和环境和谐一致,而社会则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环境。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健康发展和加入WTO的形势下,“诚信”道德是组织在运作过程中必须认真遵守的一条社会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因为信用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诚信”则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黄金规则。我国《民法通则》第四条明确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合同法》第六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因此,对社会和组织而言,不仅要充分认识到“诚信”原则对于组织发展的重要意义,更要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从促进组织“诚信”建设的外部条件来看,组织在运转中能否做到诚实守信的关键在于有效的约束和监督、管理机制。随着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转变工作的继续推动,原有体制下政府笥各类组织的利益关系也在转变之中,“政府权力进入市场”、“官僚主义”等影响“诚信”道德建设的问题也在逐渐得以解决。同时,由于加入WTO的有力促进,我国明显加强、加快了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方面的法制建设。

对组织自身来说,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是一项基础工作。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加强“诚信”观念教育与培训,组织的经营道德与伦理观念是可以被培训出来的。另外,组织主要管理者是组织的“道德标竿”,同时组织高级管理人员能否以身作则对于组织提高伦理道德水准也极为重要。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所获的伦理道德观念与组织管理层的行为伦理表现不一致,极易造成员工认知失调,这对于“诚信”道德水平的提升也是非常不利的。另一方面,组织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考虑,从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考虑,应该强化自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并执行伦理守则,树立规范的“诚信”运作观念,自觉提升“诚信”标准与水平。

“诚信”运作有助于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市场经济秩序是以自由竞争、公平为基本规则的。组织有了良好的“诚信”运作观念,就会自觉承担诚实守信的责任和义务,从“诚信”的角度出发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诚信原则由于从根本上只是一项道德规则,在内容上极为概括抽象,可以说只是一“白纸规定”没有法律约束与规范,“诚信”原则往往流于形式和失去人们对其应有的尊重。因此,加强“诚信”原则的制度建设、法制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内容。通过将“诚信”原则直接引入法律给予明文规定,对于加强依法治国,促进组织“诚信”运作观念的树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组织作为社会的一员,也是一个伦理实体,必须在各类活动中“诚信”运作并积极加强“诚信”道德建设,这不仅对社会有利,对于组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有利的,而且,从长远来看,也是必然的。

三、公平——绩效评估如何推动成员发展

绩效评估的意义

传统绩效评估的意义,只是被动的去评估员工过去的表现,因此常常会导致成为秋后算账的形式,让绩效评估失去了评估的意义。

如何使员工在现任岗位上发挥专长,并对其职业生涯发展有正面的期望,是设计绩效考核制度的最高指导原则,绩效管理不但要让员工与主管有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同时涵盖目标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

因此绩效考核的目的为(1)确保各项目标的达成(2)随时改进管理方法及程序(3)作为人才未来潜力发展的基础。

绩效评估与发展的规划

一、目标制定

如何制定个人目标才能使考核有意义?首先确定组织的目标,将组织的目标明确归属到各部门,各部门目标再明确的划分到各岗位,如此设定个人的目标,即能确定组织目标的达成。

由于每位员工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应依据年度目标列明每个岗位与本身职务切合的工作目标。在工作目标订出后,主管应与员工对制定的工作目标做双向的沟通,以确定未来一年的目标标准。此外,主管与员工还需共同努力找出方法,以达到工作再简化的目的。并且在年度当中,为了确保目标的达成,必须依工作周期安排期中面谈,确定是否与原先规划的进度有不符合的地方,并讨论差异的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

二、成果评估

在各阶段的面谈中确定各阶段所达成的工作表现,到了期末作绩效评估时,首先透过员工自评及上两级主管的绩效评定后,以确定员工在年度期间内,实际完成的工作事项。再评估员工的意愿配合度与员工的工作技能,作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参考依据。

三、发展阶段

经由目标设定,依据为达成目标所需的专长能力,及员工职涯发展的目标,来评估目前员工所欠缺的技能,主管即可针对实际可行方式、考虑公司的资源多寡、公司未来发展趋势等,订定出一套最适当、对员工最有助益的职涯发展,及教育训练计划。惟有使员工能在组织内获得充分的学习与发展,组织才能有永续发展的远景。

绩效标准

绩效标准在整个考核过程中是重要一环,却常常被人忽略。工作职责明确了该做的事情,说明其必须达到的程度。两样合起来才算是把对员工的要求解释清楚。

设定绩效标准的目的有二,第一,引导员工的行为达成既定的工作标准。国际知名的专家、美国管理协会会长杰姆士·L·海耶士曾说过:"如果您切实地与您的下属一齐建立起绩效标准,并且说明了您对他们的要求,那么即使您从不考核他们,也仍然是桩值得的事;因为大多人都会想做好工作使上司能接受。"

第二,奠定公平考核员工的基准。除非建立清楚的绩效标准,考绩常因感觉与主观的看法而流于偏颇。不管考绩作业所用的方式与表格设计有多好,要做好有效的考绩,最重要的就是明白阐释主管的要求如何,而绩效标准就是达到此目的的最佳途径。 有效的绩效标准乃是根据工作而来,因此岗位说明书的内容就是绩效考核的要项,而考核的标准应是可以达成的、易于了解的、明确且能衡量的。

部属应参与制订他们自己的绩效考核标准,如此,标准才能订得恰当;部属也能受到鼓舞而努力去达成甚至去超越标准。如意见不能协调一致,主管应做最后之决定。

一件工作的绩效考核标准该有几个,并无最少或最低之定数。多项标准有助于主管的要求并有助于主管了解部属的长处及应该加以辅导的地方。主管及部属在决定标准的数目时应把握恰当与实际两个原则。

结 语

绩效的结果是一种资产,一种诊断组织的资产,这种资产必须长年累月系统化的累积,才显的出整体评估方式的价值。系统化必须兼顾在制度之中,这样的绩效评估才不至落为每年例行的无谓的功课。

在发展绩效评估与发展制度之前,先创造组织的"价值观"。什么是组织的价值观?就是组织内成员一致认可之待人接物的信念。认清你的企业价值观在哪里,这样才能帮助你更快一步发展完整且健全的制度出来。所以建立组织运作的远景、使命、目标是经营者责无旁贷的首要任务。 以组织远景为蓝图,岗位说明书为基础,辅以目标管理订定绩效考核办法,才能有效激励员工,建立活络的组织文化。

(小资料)名言集锦

●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谓也(清·何启)

●公与平者,即国之基址也(清·何启)

●人平不语,水平不流(宋·释惟白)

●平出于公,公出于道〈吕氏春秋〉

●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汉·韩婴)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唐·吴兢)

●持心如衡,以理为平(明·刘基)

●平而后清,清而后明(宋·司马光)

●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三国志〉

●不看人行事(俄罗斯)

●一碗水端平

●手抹桌子一字平

●公买公卖,童叟无欺

●水虽平,必有被;衡虽正,必有差

●公正是施政的目的(丹·笛福)

●虚荣告诉人们什么是荣誉;良心告诉人们什么是公正(兰多)

●让我们记住,公正的原则必须贯彻到社会的最底层(西塞罗)

●我们不能拒绝给人以公正,也不能拖延给人以公正(无名氏)

●做事公正一小时,胜过祈祷五昼夜(阿拉伯)

●一切背离了公正的知识都应叫做狡诈,而不应称为智慧----(柏拉图)

●力量来自公正(林肯)

●公正是赏罚公明者的美德(亚里士多德)

●高于道德的东西必须基于公正,包含公正,并通过公正的途径去获取(享·乔治) ●对他人的公正就是对自己的施舍(孟德斯鸠)

●在政府事务中,公正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力量----(拿破仑)

●公正不但必须做到,为了令人信服,它还必须被人看到----(比奇科默)

●公其心,万善出(明·方孝孺)

●言非法度不出口,行非公道不萌于心(唐·杨炯)

●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汉·班固)

●事在是非,公无远近(唐·张九龄)

●有公心,必有公道(晋·杨泉)

●目贵明,听贵聪,心贵公(邓析子)

●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明·吕坤)

●心苟至公,人将大同(唐·姚崇)

●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管子〉

●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列子〉

●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清·康有为)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清·王夫之)

●天下为公,亿兆已任〈魏书〉

●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晋·傅玄)

●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宋·朱熹)

●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宋·苏轼)

●一言正,天下定;一言倚,天下靡〈艺文类聚〉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刘〈淮南子〉

●大明无私照,至公无私亲(唐·张蕴古)

●公者明,„„无私者正〈黄帝经〉

●公生明,偏生暗〈荀子〉

●人心公则如烛,四方上下,无所不照(明·薛宣)

●公则四通八达,私则一偏而隅(明·薛宣)

●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吕氏春秋〉

●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淮南子〉

●一公则万事通,一私则万事闲〈袁子正论〉

●天下事,坏于懒于私(宋·朱熹)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老子〉

●延误公正就是不公正(兰多)

●不公正的东西实在无益于人;公正的东西至少无损于人----(享·乔治)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热爱公正无非是怕吃不公正的苦头 ----(拉罗什富科)

●待人不公正比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更有失体面(柏拉图)

案例1: 吉列公司 Gillette

我们的使命是:在现有或新增加的重点消费产品项目上,建立或提升我们世界级的领导地位。 当前重点产品项目:

男性个人清洁用品。包括传统剃须刀及刀片、电动剃须刀、刮胡前的准备用品、身体芳香剂及防汗剂等。

女性个人清洁用品。包括除毛蜜蜡、美发用具、身体芳香剂、防汗剂、直销护肤化妆品等。 书写用具及修正产品。

口腔清洁用品。包括牙刷、洗牙器、口腔保健用品。

高品质小型家电用品。包括咖啡壶、食物调理机。

为了完成使命,我们必须在非重点项目产品上与其公司竞争,才能提高或巩固我们在重点产品项目上的领导地位。

价值观

为了完成使命,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员工: 我们吸引、鼓励、任用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并提供比别家公司更好的薪资、福利、训练制度及个人成长空间,以工作表现的好坏作为评估标准,而且人人机会均等。我们要求员工做到诚实正直、礼貌周到、开诚布公、相互支持,并追求最高水准的表现。我们重视创新、员工参与、改变、组织灵活度与个人异动弹性,肯定并推崇多样化人种、想法及文化的特质。

顾客至上: 为了在重点产品项目获得成功,我们要善加应用重要的相关科技,并在这方面进行投资。我们提供消费者价值最高的产品,提供顾客最好的服务,视他们为伙伴,聆听并了解他们的需要,适当地作出回应,并遵守我们的重视。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我们也具备以上这些优点。

良好公民: 做生意的时候,必定遵守各项相关法律,并造福当地社区,善尽我们对社会的责任。产品在制造与使用的过程中,绝对安全可靠。要保护自然资源,并在环境改善方面继续进行投资。

我们相信这份使命及遵循原则能够让公司创造更高的收益,以回馈投资人。案例2:湖南亿利达实业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

湖南亿利达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清洁燃料供暖设备和中央空调的研发、制造、销售与服务

为一体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秉承二十余年蕴含的企业文化内涵、以“为亿人造福、利万家发达”为理念,致力于高科技工业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公司已取得美国FMRC、荷兰RVA、中国华信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管理认证,公司已申请30余项国家专利,多项产品先后列入“199

9、200

1、2002年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或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荣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和专利金奖,被用户誉为“中国供暖行业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中央空调行业一颗明亮的新星”。

亿利达宗旨:为亿人造福、利万家发达

企业使命:造一流人才、创一流企业、树一流品牌、作一流贡献

企业精神:求实、好学、创新、拼搏

经营理念:关心地球,造福人类;用真心感动“上帝”,用智慧开创未来

服务理念:实现客户“零”烦恼

质量方针:产品有生命、品质是命脉

工作作风:交作品、不交作业;速度、简化和自信;自我完善、追求卓越

企业伦理:公平、公正、感恩图报

企业信条:诚信为本、创新是源

唯一竞争优势是比别人学习得更快的能力

无为便是过、创造才是能

融入团队、实现自我

建立共同愿景、实现共同目标

企业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善于创造

企业人才观:人人有才、量体裁衣、赛马中识马、人尽其才

文化精髓:艺术与职业、技术与美学、友好与对话三者之间的巧妙结合。

结束语:优秀的文化必然是符合道德的文化。

第7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摘要]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开展,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乡村文化的管理和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已经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问题建议 引言

辛秋水认为必须从贫困的主体——“人”入手 , 走文化扶贫之路 , 即向他们输入新的文化、 知识和价值观念。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重要话题。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需要以社会主义针对农村的“贫困文化” , 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用这一体系来构建和谐理念和引领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建设工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迷失方向。从最基本的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是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内容。在现实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贯通,一直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进的精神旗帜。

二、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据2013年12月23日新华社电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为了三个层面,首先,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其次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最后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1、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发展农村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重要着力点。从总体上看, 由于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在接受相关的文化建设时,不容易融入其中,使得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不但制约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也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制约和障碍。

例如,据目前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 年, 4. 9 亿农村劳动力中,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 , 而初中文化的占49% , 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的占38% , 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还占7个百分点。因此, 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新型农民, 进一步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 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

2、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端于山东,二十年来,已经遍及全国。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变巨大变化。在进行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国还有很多的农村的社会事业建设处于最低水平。

2003372 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均销售收人不到1.3亿元,份额很低,竞争力差。此外,农村相关的科技人才和医技人才极度缺乏。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广大农民的最大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使党的基层组织更加坚强有力的需要。基于上述原因,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是不能够推动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步伐的。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本推动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想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要着眼于提升农

民的整体素质和农民的全面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发扬我国的优良传统,努力进行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本建设相应的文化制度

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文化 , 以文化活动和文化的力量带动农村社区的发展。 这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增强农村社区内在凝聚力的核心。

例如让政府出资解决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 , 文化馆、 文化站由于经费紧缺不能正常开展业务在问题 , 使县级电影公司得以正常运转 , 县级剧团正常演出,用以进行文化交流和宣传,调动农民积极性。

2、深入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

例如可以开展党员联系户活动,要求每个党员至少联系1-2户群众。在活动过程中,领导干部、党员自找对象,主动上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介绍依靠科技致富的经验,解决困难户的实际困难,听取群众的意见,把党的温暖直接送到家中。

通过开展这项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党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党性。法律法规要加快完善,特别要革除一些原来带有社会歧视性质的不合理不公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让农民与其他社会阶层平等。在社会管理的纪律制度等方面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体现农民的要求。

结束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建设,怎样建设,依靠什么建设,基本保障是什么,归根到底也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作用。

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进而让广大的农民心中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推动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查国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路径探索[J];西安科技大学,

2013

[2]吴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J];长春大学学报,2009

[3]唐萍;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路径论析[J];农业经济,2013

第8篇:道德是一生的坚守 道德是社会的正能量

道德是一生的坚守

道德是社会的正能量

道德的魅力,在于能让拥有获得无尽的财富和永远的快乐,这是西方哲学家的柏拉图名言。简言之,以其特有的功能和特殊的方式,推动着人类文明和社会历史不断进步。古往今来,我们备受推崇的哪些古圣先贤,无不是道德的榜样。“孔融让梨”让我们懂得了谦虚礼让;“黄香温席”让我们感受了孝义的温暖;“立木取信”告诉人们诚信是金;“精忠报国”让我们领略到爱国的大义。同样,在今天,在我们身边,也没会看到像孔繁森一样一心为公的大义公仆;像盖祥斌那样见义勇为的真心英雄;像嫦娥那样孝老爱亲的凡人善举;像文化枝那样诚实守性的光辉典范。这些原来平凡的人,用点点滴滴的行动,用岁岁年年的坚守,清晰的告诉我们:道德不是冰冷生硬的说教,不是空洞乏趣的律条。道德是一种力量,是引领和推动我们追求幸福,实现梦想的动力,道德也不是时有时无的作秀,呼天换地的口号,而是一生默默的行动和无声的坚守。

国无德不兴。道德,作为一种精神信仰,对国家社会、对家庭个人,对事业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道德的规范下,我们知道了“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在道德的指领下,我们这分“善恶”、“美丑”“高尚与卑劣”、“荣耀与耻辱”。在道德的引领下。我们感受着热爱祖国的自豪;我们体味着孝老爱亲的温暖;我们领略着诚实守信的美好;我们感悟着勤劳俭朴的实惠。“志于道、据于德”这都是道德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对于国家民族而言,其道德的水平,是一

1 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同时道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还是推动国家和名族振兴的关键因素,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些学者提出了国家道德的概念,将道德与国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上升到同一高度,而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一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把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都足见道德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在一个国家中,还有一种推动的能量,这就是美德”。大哲学家孟德斯鸠给道德这样定位,即使说:“道德作为社会的正能量,对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最具功效的助推器”。难怪章炳麟先生,看到晚清社会乱象时,感叹“道德衣之,诚之国,天种根基”。

人无德不立,在某种意义上,道德涵盖了人的精神意志,价值取向、言行举止,立身处世等方方面面。道德无疑是人立身之本,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诗人但丁说:“一个不追求道德的人,只能像走兽一样活着”。这句话深刻的道出了道德对人的重要性。儒家倡导的成就人生的四种境界:“修身、治国、治天下”中,将“修身”作为首要,也即是“齐家、治国、争天下”的基础,而“修身”正是个人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一个将自己言行内化为德的过程。道德,作为一个人的精神内核,不仅为人的发展继续和提供着无限的能量。同时又作用于人的自我完善的全过程。首先,道德会无限量的提出你的人格魅力。“人的一生”永不垂袖的不是名誉和财富,而是美德。(法国谚语)的确,名誉、财富对历史而言,只是过眼的烟云。只有美德,能和时间一起,永远奔腾在洪流不息的岁月长河里。回望我们浩若烟海

2 的历史长河,多少先贤,几多古圣让我们献礼膜拜,让他们的灵芝、不是名誉、地位、财富的拼凑,而是美德积蓄的人格魅力使然,在现实生活中,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往往是人们尊崇和敬意的。他们也许地位低微,也许一贫如洗,但他们却能一呼而应。为什么?而是高尚的道德和操守,让他们具有一个不可抗拒的人格魅力。其次,道德会无限量的放大一个人核心竞争力。三国时期刘备留给其子刘禅的遗言中,言:“惟贤惟德、能服其人”,我们知道,三国时期群雄并起,分争不断,在这样的环境中,赖以取胜的竞争力是什么?不是钱粮兵马,不是妙计良谋,而是“德”。纵观刘备一身,可谓名副其实,他以德,收服人才、收复民心,最终称雄楚中。1955年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协和万邦,三此力挽狂澜,树立了和平共处,求国存异的万隆精神,一举打破了美国企图围堵中国的阴谋,而此次治德德关键就是“治国存异”的国家道德,毋庸置疑,在激烈的竞争中,道德往往会竞争赢得先机。甚至,有时会将“敌人”变成了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例如:在一些竞标活动中,招标不仅要考察,投标方的资质、实力,更注意考察投标方的信誉、德行,含德之原也,比如赤子,这样的人德比金钱、权势,更值得人信赖。第三,道德会无限量的放大一个人的财富和幸福感。《宋

》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羊馆张三回家路上,捡到了50两银子,回到家中告诉了母亲。母亲说:“别人丢了银子,肯定很着急,况且,带这么多银子出外,肯定有大事,你还是到原地去等失主”。张三听母亲的话,回到了原地等失主。果

3 然,有人急匆匆的赶来,寻找丢失的银两,张三就把银两交给来人,来人非当不谢张三,反而说少了5两,两人争执不下,请县令大人断绝,县令细细盘查之后,知是来人,恶意讹诈忠厚善良的张三,县令对来人说:“张三拾到的银两不是你的,你自己去寻你的50两吧,这五十两就是张三所有”。以表彰其路不拾遗之美德,你看无德之人,守不住自己的财富,还落了个堵了夫妻又折兵的尴尬境地。而那个路不拾遗的张三,却因自己的美德也收获了财富,在我们的生活,那些孝敬老人,和睦乡邻的人,往往会赢得大家对他的尊敬,那些乐于助人的人,将会得到别人更多的帮助,而这份尊敬这些帮助,就是他的固身具有美德而收获幸福。

孔子说;“德不

,人是道德的本体,中国古代道德的宗旨有三:一是修己成人,二十修己安人,三是修己善群。这一宗旨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2001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道德建设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省市县乡各级政府,紧随其后,多层面、多渠道,多方位开展各种道德建设活动。如各级政府博采民意,广纳心声,评选“道德模范”活动,开办讲坛,弘扬传统美德活动,为模范人物著书立书活动等。风起之涌的道德大反思活动和道德大传承的大潮,正为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我们也欣喜的看到了,从城市到农村,当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传承美德的风气正日益浓厚,道德大反思和道德大传承,行动已悄然进入寻常百姓家。“春分吹

桃李杏,春雨再添暗香来”在此风雪激荡之际,凡有识之士,必该激扬文字,共儴盛举,

4 正视现实,自我反思。《纲要》明确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将积极健康的良好态势,但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规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见圣思其,见不贤而自由省,面对现实,我们必须有正视的勇气,正视我们生活中的道德示范,公义残缺的地方,以此为过,自警自省。圣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宴”。只要我们找到病因,我们才会有的放矢,进儿落到病除。

我们不求人人都成为“谦谦君子,圣人完人”。沉下身子,干当学生。古人,修德的宗旨是修己成人,这里的人是“君子”、“大丈夫”、“圣人”、“完人”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道德目标,当我们沉下身子,让自己成为一种积极有意义上的道德目标,但我们可以沉下身子,让自己成为一个健康的人,这里的健康则是指有正确价值取向,有明确善恶美丑境界、有健全人格、在修养品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聆听古圣先贤的教诲,但我们更要甘当学生,像我们身边的人学,甚至向孩童学,不要老是抱怨圣贤们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也不要轻视身边的小人物、小事件。道德为师,把任何道德闪光点,都作为自己交流的方法和学习榜样,哪怕是细弱微尘,只要一身坚守,久而久之,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便能成就自己的道德灯塔,同时,也要注意学以致用,学是手段,用是目的,只有那学来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行动,才能真正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传承美德,弘扬行风,社会发展需要正能量,家庭幸福也需要

5 正能量,个人成功需要正能量,为传统美德需要正能量,我们这是需要通过美德的学习,不断聚集这种正能量。大文学家雨果说:“美德可以抵御一切邪恶的袭击,美德可以成就一切艰难的理想,通过学习和践行美德,我们为自己积蓄正能量,通过传承和弘扬美德,为社会聚集正能量,自然就会催生我们向往的公义和正气”。

土不可以不弘扬,忍者道远,《论语泰伯》道德建设是一种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道德的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因而,因而需要我们去不断的探索,锤炼和检验,同时,道德所承载的使命和意义巨大而深远,我们必须艰辛的努力去成就他,但无论道路如何漫长,无论道路如何艰辛,我们将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习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和弘扬中国精神,而道德正是中国精神,未来的中国梦是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完美统一,德存事业之际,未有基 而栋宇将久者,(《莱根谭》明 洪应明)从大处说,于图于宴、德不可废,往小处讲,于人于事,德不可不守,今天,我们播下一颗道德的种子,明天就将为子孙,留下一片森林。

1. 道德模范是立在道德高地的灯塔 2. 拔高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第9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教学重点】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教学难点】

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素质要求】

(1)知识方面

①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②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③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2)能力方面

①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自学能力。

②培养和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③通过对党内腐败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本世纪奋斗目标是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要求的。

(3)觉悟方面

联系党领导人民取得改革开放26年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坚持党的领导,充分认识党的性质和宗旨,与党内腐败现象做斗争,坚决和党中央保持一致。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怎样确立的?

(设计这两个题目,一是对上节课知识的复习,二是本节知识是建立在对上节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是对同一问题的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导入新课: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领导人民闹革命,砸烂旧世界,建立了新中国。在和平建设时期,今天拥有60011多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正率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就是说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三、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板书)

怎样理解这个核心问题?毛泽东同志曾给予精辟的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领导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

设问:

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要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由什么决定的?

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是如何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请同学们看书,教师作归纳和说明。)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板书)

对这个问题我们从三个角度来认识:一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必然性;二是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来认识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必然性;三是从实践证明来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性,下面我们就分析这个问题:

(1)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决定的(板书)

我国宪法规定: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工人阶级在国家中的领导,作用是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的,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以,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会改变,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也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党领导现代化建设具有必然性。

(2)坚持共产党领导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板书)

①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板书)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国家性质与执政党的性质是一致的,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体现在,巩固人民的政权,维护人民的利益,必然通过其政党的领导体现出来。中国共产党集中了人民的意志,形成自己的主张和政策,通过国家法定程序,形成国家的法律以实现其领导。

现阶段,我国的中心任务就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的现代化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不能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比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系统地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政治、科学、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一整套方针政策,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可让学生自己举一些党的方针、政策的实例,还可通过让学生观看十六大报告等视频资料来说明这个问题。)

②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板书) 要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一盘散沙决不可能顺利进行建设。

第二,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取消党的领导,必然会导致社会混乱。

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具备的社会环境。而稳定的社会环境,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能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能及时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妥善解决各种矛盾,把各族人民在共同理想、共同目标的基础上紧密团结起来,以确保社会的稳定。这就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可靠的政治保证。

(教师可从另一角度提出问题:如果脱离党的领导,我国的社会将是怎样的?)

当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了正确的方向和良好的社会环境,那么,还应该调动哪些因素才能实现现代化?谁来调动?

③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板书)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国人民宏伟而艰巨的事业,只有依靠和充分发挥全国人民的智慧和积极性才能实现。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同广大人民群众联系最密切,能够团结全体人民步调一致地奋斗。只有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调动和组织全国人民克服前进中的种种困难,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3)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板书) (投影:“‘十六大’辉煌成就”、“中国跃身世界制造业大国行列”、“中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四”、“中国公路建设驶入快车道”、“中国成为投资热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断在

改革开放中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经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举世瞩目的光辉成就。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榜样”。

当然,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失误,但还应看主流。而且我们党能勇于承认错误,大胆地纠正错误。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果断地提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带领全国人民集中精力搞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也正是如此,才更加体现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这样能力、胆识;在中国,没有哪个政党、政治团体和阶级能有如此的力量。

归纳: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也只能由共产党领导,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党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是不容怀疑的,是被实践证明了的。

设问:

既然要坚持党的领导,那么,中国共产党以什么方式实现其领导?

2、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板书)

(1)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板书) (这部分知识要求学生知道其含义并可举一些事例来说明。学生看书第77页)

(提问,教师讲授。)

什么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①政治领导(板书)

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党的纲领、路线,确定奋斗目标,并通过法定程序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循的规范。例如,

宪法的修改。修改宪法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党中央十分重视。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在提请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后,由党中央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提出宪法修正案草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形成并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宪法修正草案的议案和宪法修正案草案,决定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2004年3月14日,审议后的宪法修正案草案付诸表决,宪法修正案通过。

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宪法中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把十六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写入宪法,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②思想领导(板书)

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党员和人民,提高思想觉悟水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比如,党中央号召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带头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深刻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以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

认真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

③组织领导(板书)

即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带动和影响人民群众,从组织上保证党的纲领、路线,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付诸实施;培养、选拔、考核和监督干部,并向国家机关推荐德才兼备的干部,以成功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全党开展学习徐长霞、牛玉儒、郑培民等同志的先进事迹活动等。

(2)三者的关系。(由学生归纳)

政治领导是根本,思想领导是灵魂,组织领导是保证(板书)

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切实改善党的领导,努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才能更好地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

3、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板书)

设问:

现阶段我们为什么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我们党是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好,使党永葆先进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板书)

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两大历史性变化,党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要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

(2)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板书)

①突出党的思想建设(板书)

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在全党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②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板书)

因为实现党的任务,必须依靠组织力量。党的思想统一,要靠组织力量来巩固。我们党有6823万多党员, 345方多基层党组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成统一整体,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就是巨大的组织优势。发挥这一优势,一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二是把基层党组织建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三是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③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板书)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尤为重要。

提问:加强党风建设的核心是什么?加强党风建设为什么要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现象? (让学生看书并向学生展示我党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果资料,学生思考,教师讲授,强调反腐败的重要性。)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从这段话中可以认识到,我党把反腐败斗争摆在突出的位置,说明反腐败关系到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我们党会不会改变颜色,关系到党心民心,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③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板书)

提问:什么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与民主制度有何不同?

(让学生看书并思考、回忆,教师讲授。)

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它既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而民主制度指的是一种国家制度,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

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它与专制相对立,与专政是辩证的统一。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要建立和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在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原则问题上,全党全国必须保持高度一致。

【课堂小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为了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材料一: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材料二:进入新世纪,党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为了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根据党的建设的状况和要求,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

①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②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说明怎样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参考答案:

①第

一、现在,党的作风总的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迫切需要,是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必须要求,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第二、党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作风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抓住作风建设,就抓住了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抓住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切入点。

②第一,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处于领导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把党建设好。

第三,党的作风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当前抓住作风建设,就抓住了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的重点。

第四,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把党的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的同时,还要统筹兼顾,恰当安排,推进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才能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党在现代化建设中真正起到领导核心作用。

上一篇: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下一篇:新入职公务员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