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选8篇)
2010届法学专业何水常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大体上可为经济、政治、文化三基本方面。与此相联系,人类文明也大体上划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组成部分。因此,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的科学论断,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认识和遵循这一规律,才能自觉投入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践,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不竭动力,推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早日实现。那么,怎样才能与时俱进.创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呢?首先是民主立国。这是同人民是国家主人不可分割的。利会主义和民主是共命运、同呼吸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越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利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以人民民主为立国之本。依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民主理论来建没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保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充分发挥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 1
造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凋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人民打江山、人民坐江山,人民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民主的根本属性问题。人民主权最集中地表现为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使国家的最高权力,各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力都是人民给予的,应对人民负责并报告工作。政治体制改革要把握人民主权原则,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落实并用制度彻底巩固下来。这不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也是我们党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改革,核心就是落实人民当家作主,各级人民代表要做到人民真正选举;各级政府主要干部要做到由人民真正选举;广大人民要能够真正管干部、民主监督干部;广大人民要真正享有宪法规定的自由;各级政府要真正落实办事民主、公道、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要真正统一起来。
其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我们国家中处在执政地位,成为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这是在长期艰难曲折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历史选择。党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政治设计者、组织协调者、思想引导者和行动带领者,党对整个国家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领导是以党内民主建设的经验为基础的,党内民主建设和民主生活的状况,通过党的领导
作用和示范作用会直接影响人民民主建设和人民民主生活的状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定要围绕和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来进行。要使我们党领导好国家,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从严治党是对党的全面要求,贯穿在各个方面。首先要从严治好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必须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把关,严格挑选,严格监督,严格管理,对违纪行为严肃查处,决不姑息养奸,使各级干部认真做到执政为民。
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选举产生的政治权威,代表人民行使公共管理权力。国家权力的限定和强化,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在政治上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使国家真正成为执行人民意志、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工具。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配置应以民主权的统一行使为基本原则。因此,必须坚持执政党统一行使对国家大事的决策权、对国家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管理权;同时,必须坚持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立法权。在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中,人民当家作主是它的主体和核心。但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为了大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首先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根除腐败和不正之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必须积极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做政治文明的表率;党要坚持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同时,作为执政党,又必须对自己领导方式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使党自身的思想观念、组
织结构、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运用新的实践、新的经验和新的理论去解决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努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和国际经济竞争的能力,提高运用民主和法制的方法进行领导的能力,提高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的能力,提高实行科学文明的领导方式和方法的能力,提高拒腐防变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依法治国”的主体首先是人民;其次是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人大;再次是人大选举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的其他国家机关,比如行政、审判等机关。在这三个层次的治国主体中,人民是最高层次的主体,“依法治国”所依之“法”,是规范化了的人民意志;“依法治国”中的“国”,首先指的是国家机器、国家权力。依法治国实际上就是规范国家机器,治理或约束国家权力。依法治国,从本质上说,就是维护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实现。因此,为了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保证人民行使当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 中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多在农村。如何扩大和发展农村基层民主, 使农民在所在村庄真正当家作主, 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问题, 直接影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2]。
1.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体现。
我们以前提的建设小康社会更多的是侧重于经济建设, 偏向于物质文明建设, 这种小康是不全面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要求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 特别是以前相对比较薄弱的体现政治文明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也是全面小康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2.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内在要求。
我们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 如果单从基层组织建设入手, 也很难取得实效。如在有些村“两委”关系不协调的地方, 村党支部比较难以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 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召集权在村委会, 村党支部要依靠民主来规范村委会的行为缺乏有效的途径。因此, 要发挥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 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必须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入手, 如通过推行村党支部选举“两票制”、探索村委会执行角色与监督角色分离、充分发挥村民会议 (村民代表会议) 的作用等农村基层民主的方式, 扩大村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影响, 提高村党支部的群众基础, 增强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是集中民智民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前, 村干部整体上还比较少, 而且还存在文化素质较低、发展经济能力不强、创新水平不高等现象, 如果光靠村干部的力量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无疑是难以实现的。只有通过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充分调动广大党员、村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把他们的智慧、力量集聚到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去, 才会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4.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是实践证明了的凝聚人心、推进工作的有力措施。
近几年来推行的民主听证会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等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实践情况表明,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 既是推进基层民主、体现村民自治精神的过程, 同时也是统一群众思想认识、集思广益推进工作的过程。
二、目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部分农村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比较淡薄, 对民主的真正内涵认识不到位。
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部分村社干部简单地认为“民主”就是少数服从多数, 只要任何一件重大事务是大多数人投票通过的就是民主。这种只重结果, 不重过程的认识, 事实上剥夺了每一个农民群众真正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 在许多实际决策的过程中, 由于农民对所议之事掌握的信息和村社干部不对等, 在议事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按照事先拟定好的规则参与表决, 没有真正达到民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求。还有部分村社干部认为农民群众的素质还普遍偏低, 请他们参与村级事务的管理是在搞形式, 在农村推进民主建设时机尚不成熟, 也没有必要。还有些村干部担心扩大了民主会使自己在一些事务中“做不了主”, 影响威信。第二, 农民群众对民主的认识有一定的偏差, 在笔者多接触的农民群众中, 大多数认为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或满足了自己的要求的就是民主, 对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带有强烈的反感情绪, 很多群众和干部不愿民主、不敢民主、不懂民主。
2. 村民自治各项制度不完善。
通过这么多年来的村民自治活动, 农村基层政治建设, 村委会的各项制度已经基本建立和健全, 包括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等制度, 虽然已制定出来并制度上墙, 但有的制度很不完善, 需要充实完善, 特别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要求不一致的要坚决纠正;有的制度坚持得不够好, 如村民代表会议召开了, 但是没有注意记录, 或者记录不全, 有的时间、地点、人员、内容有记录, 但会议形成的决议和讨论的事项没有记录;村委会有专用记录本, 但不写在专用记录本上, 而写在自己的笔记本里, 这与村民自治活动的要求不相符。因此, 今后要按照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要求, 切实完善和坚持各项制度, 使村民自治活动向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3. 村务公开没有坚持开展, 流于形式。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 特别是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村务公开已成为村民非常关注的敏感问题, 目前村务公开工作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 没有建立档案、存档制度。村务公开栏有内容, 有数字, 但普遍没有保留档案, 每期公开的内容, 要么抄在一张纸片上, 要么抄在笔记本上, 没有建立专门的档案存档。 (2) 公开的内容不规范。涉及到公众利益的事务和经济活动, 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都要公开, 但村委会公开的内容普遍只有村财务收入情况, 救济、救灾物资发放情况, 有的村甚至只把公开栏当作财务栏来使用, 其他项目没有公开, 特别是领导任期目标, 年度工作指标完成情况, 领导班子年度考核评议结果, 集体经济项目承包经营情况等内容没有公开。 (3) 公开的程序不规范。在实行村务公开过程中, 确定公开的内容, 事先没有征求群众意见, 没有经监督小组审核并签署意见;公开的时间、次数、结果也没有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加以改进。 (4) 公开的方式不规范。有的只公开规章制度, 没有公开办事的具体要求和标准, 特别是涉及到收费项目, 有的公开了, 但不在显眼的位置, 不易被人发现, 也就不便于群众监督了;有的制度虽然上墙, 但规格大小不一, 影响美观和统一;有的字体太小, 并且久挂不换, 发黄、变质等;有的甚至放在办公室里, 群众根本看不到, 更谈不上群众监督了。 (5) 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光讲已经成立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 但没有文字材料, 也没有档案记录, 公开的内容、时间、次数没有受到群众的监督, 随意性很大;有的甚至没有建立公开栏, 有的虽然建立了公开栏, 但内容没有上墙, 有的甚至没有公开内容, 所有的这些问题, 今后都有待于加强和不断的完善, 村民自治仍然任重而道远。
4. 部分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民主政治建设的滞后。
经过近几年长足的发展, 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然而, 不可否认的现实是, 除了极少数先富的农户外, 还有相当多的农户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 少数农户的基本生活还不能得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解决生计和提高生活水平上, 而无暇顾及参与民主管理。全村无任何集体经济, 村级活动经费没有保障, 很显然, 在生存权和发展权没有切实得到保障的前提下, 客观上影响了他们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 因而谈不上有真正意义的民主政治建设, 至少也是没有活力的民主政治建设。
5. 传统性心理和习惯性服从心理定式的影响。
由于农村的特殊环境, 很多农户之间都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形成不同的宗派、家族势力, 在这种群体的影响下, 使农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提出自己的批评建议带有很大顾忌性, 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的从众心理而不愿当“出头鸟”。还有, 由于过去长期过分强调个人服从组织 (实际上就是组织一把手的意图) , 因而形成了习惯性的服从心理定式, 对要求他们积极发扬民主作风心存疑惑, 甚至认为是一种变通的形式主义。在我所参与的村党代表选举过程中就表现出许多党员存在的这个问题。这些因素使得党员、村民不能真正参与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去。
三、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 提升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
提升自治主体的政治法律素质, 塑造广大村民的现代民主政治人格。要及时提升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和精神, 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培养村民对村级政治体系的认同感和自己的政治责任感。而且要对当前村民的政治心理进行正确的规范、控制和引导, 过滤、消解可能导致价值冲突的观念性隐患, 调适并维持个体参与的方向、强度、平衡性, 为个体参与村民自治提供心理上的支持。
整合不同层次的政治法律文化资源, 形成推动村民自治健康运行的合力。要整合当前乡村不同群体不同结构的政治法律文化, 及时引进乡村社会外部的现代政治法律文化资源, 发掘和提炼传统政治法律文化中同村民自治制度相融合的资源, 增强村民政治行为、政治理性和政治情感的统一性, 尽可能减少乡村政治法律文化与村民自治运行发展的不同步性和摩擦性, 弥补转轨时期村民产生的心理失落感, 为村民自治在乡村的推行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法律环境。不断激发群众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2. 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民主制度, 不断拓宽民主渠道。
要进一步理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两者的关系, 把两委成员的思想和工作重点统一到帮助群众致富奔小康上来。一是村支部要自觉执行好民主集中制原则, 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二是村委会要不断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利益诉求机制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三是抓好乡镇干部驻村联户, 党员干部、村民代表联户, 民主恳谈, 绩效公示, 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制度的落实。四是不断优化党员干部的年龄、文化结构, 提高两委班子的整体素质。
3. 理顺村委会与党支部的关系。
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地位是保证村民自治制度发展与实现基层民主的关键, 因此要坚持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 并构筑二者的和谐关系[3]。具体为:第一, 坚持村党支部的领导为基本原则, 厘清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之间的职权范围。村党支部应起到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导向作用, 对于村具体事务应由村委会自己管理。将重点放在指导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 协调各组织之间的关系, 帮助和支持村民自治组织独立开展活动。第二, 加强村党支部自身建设, 提高党员和干部素质。要加强对村委会的监督, 防止村委会背离村民意志, 独断专行。第三要搞好组织发展工作, 将村委会中成员发展为党员。要发扬党内民主, 建立健全党内各项制度, 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和党员在村民自治中的领导和带头作用。
4. 加快经济发展, 为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用好各种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惠农政策, 改善党群干群关系, 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 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通过发展经济, 使农民群众解除物质生活的后顾之忧, 激发政治热情, 增强民主意识, 提高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 2007.10.
[2]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10.
[3]冯耀明.村民自治实践中两委关系及冲突解决模式探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 (4) .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文明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和积极成果,集中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法制的实现程度。它是人类改造社会所取得的政治成果总和,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1]
政治文明是一个体系,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在这个系统中,第一,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在政治文明建设中起着先导的作用,政治意识文明包括文明的政治意识形态、文明的政治心理、文明的政治思想和文明的政治道德,包括公平、公正、正义、理性、博爱、民主、法治等政治理念;第二,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政治意识的规则化和条文化,是政治行为的具体规范,没有政治制度,政治意识便没有载体,政治行为就会迷失方向,政治文明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和价值;第三,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外在表现,是政治意识和政治制度作用于环境的活动。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文明建设中最为艰难的任务,政治行为文明既是一定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能动反映和体现,又是一定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源泉。
因此,我国政治文明的建设也要围绕着政治制度文明、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来进行,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主要通过这三方面得以全方位实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由于社會公共资源稀缺性的特征和人类本性等等方面的原因,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中始终存在着矛盾和冲突[2],这是人类政治生活固有的困境之所在,也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阻力所在。而思想政治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困境,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导向功能,促进政治文明建设,增强社会的整合力,使政治生活呈现有序的运作和发展状态。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和启发文明的政治意识的基本途径
政治意识文明是人民群众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高度的积极心态和政治责任感,启发和培育现代政治意识,使增强公民的政治信赖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能,而当前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阻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
首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呈现出浓重的臣民政治文化色彩,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的基本原则是服从,而不是积极的参与。由此在中国民众心理上积淀了以“权威崇拜”、“与世无争”等复杂的小农意识为主体的政治意识。因此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广大公民克服传统臣民政治文化的束缚,形成参与民主政治生活所需要的政治文化观念。
其次,由于建国以来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人们主动参与的意愿被遏制,习惯了被动的政治参与,使人们普遍地产生了对政治参与的畏惧心理和排斥心理。因此,培养公民参与的积极心态,也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长期、系统而又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
再者,当下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社会转型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必然带来思想的多样化,从而我国政治主体的政治价值取向和观念体系也呈现高度的多元性,给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文明建设进程带来巨大阻力和制约,这就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化”和“内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完成。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创建文明的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保障
建设高度的政治制度文明,就是要在依法治国、保持政治稳定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制度体系,这就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力支持。
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社会发展过程中公共资源的分配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使人们对政治现实产生认同,达成政治共识,对社会政治表现出积极的合作态度,使人们的政治意识倾向和政治行为相对集中并与政府目标保持一致,为创建文明的政治制度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规范和形成文明的政治行为的重要向导
当下我国政治行为不文明的现象还十分突出:如少数干部中存在的官僚主义、欺上瞒下、以权谋私、任人唯亲、欺压百姓等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背道而驰的丑陋政治行为,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政治文明建设所要求的稳定的社会政治秩序造成危害。
文明的政治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促成文明的政治行为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行为导向功能,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行为导向机制给参与政治活动的群体和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选择以巨大的压力,从而把各种政治主体政治行为控制在一定的秩序范围内,最终走上规范化和文明化的轨道。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政治文明建设的主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同时,也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和理性观念,逐渐形成文明的政治制度,从而最终内化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虞崇胜.政治文明概念辩析[J].理论前沿,2002(04)
[4]刘占良,黄长才.论政治文明的内涵及其建设[J].南昌大学学报,2002(10)
[5]虞崇胜.政治文明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6]许浩.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J].理论月刊,2005(09)
作者简介: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指出,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既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这一论述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对于深入推进新世纪新阶段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在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促进人民当家作主和推进依法治国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
深入有效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利于维护党的领导,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捍卫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区别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点,就是通过具体的执政行为最大程度地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大限度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牢牢地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以坚持和维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己任,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严厉惩治各种违纪违法行为,不断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切实地实现、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保证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勤政为民。
深入有效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利于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促进人民当家作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根本原则和党的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发展党内民主,开展党内监督。通过发展党内民主,促进人民民主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夯实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通过改革和完善办事公开、事前政务听证和咨询、民主评议、信访举报等制度,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丰富群众监督的形式和途径,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促进人民当家作主。
回顾既往,我们清楚地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开天辟地的性成就和世代相继的许多阶段性重大进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展望未来,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任重道远,仍需要今人和后人世代相继,进行长期努力。所以,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在于:与建立在私有制和私有观念之上的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政治文明不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依存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需要逐步、最终必须彻底与已经长达几千年之久的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实行决裂的历史过程。这绝不是仅靠几代人的努力就能一帆风顺、轻而易举完成的事情。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艰巨性在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迄今只有几十年历史,而且都是在文化落后、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尚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的东方国家历史条件下起步和进行的。与已经有几百年发展历史、经济文化水平和综合实力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相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还只是处于建设和发展的初期和初级形态,还存在着许多缺陷、不足和不成熟之处,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运作规则和形式、制度化和化建设上还有许多有待于完善、发展和进一步落实的环节。而要做好这些工作,需要进行长期努力,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有更充分的发展;需要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进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经验、汲取教训;需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倍加珍惜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又认真研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包括有分析、有取舍地吸收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某些规则和形式,但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复杂性在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为了充分调动和利用一切可以调动和利用的国内外因素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实行多种所有制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建立和完善能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接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而还需要允许和鼓励私有制、资本剥削与雇佣劳动关系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和发展。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无疑会遇到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问题、困难和干扰,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给予正确对待和处理。否则,将难以为社会主义化建设提供可靠的政治和法律保障,甚至有可能迷失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方向。
从政治文明建设包含的内容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需要始终把握正确方向,进行多方面的长期努力,有领导、有步骤、扎扎实实地全面推进。
三、努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十六大报告指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
是必须看到,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是指我国的人均GDP水平还不高,还只是刚进入小康门槛,而且还有部分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所谓“不全面”,是指总体上已经达到的小康主要偏重在物质文明方面,而在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还没有达到相应水平。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已进入小康门槛的人口在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分布很不均衡,社会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方面差距过大的问题十分突出。总之,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与1991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关于“我们所说的小康生活,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标准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
所以,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这一阶段,党的十六大确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目标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十六大规划和部署了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九项任务,即: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维护社会稳定,并对其中的每一项任务都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方针政策和原则。十六大这一战略部署贯穿着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即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1.2018年3月2日,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影股份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全国院线震撼上映,用恢宏震撼的场面与细腻温情的视角绘制出一幅缓缓展开的幸福民生画卷。《厉害了,我的国》上映后反响热烈、好评如潮,一举夺得中国纪录电影首日票房冠军。这反映出观众 A.凝聚中国力量,经济快速增长 B.彰显崇高之美,扬我强国国威 C.爱国热情强烈,演绎家国情怀 D.弘扬中国精神,奏响时代乐章
2.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要求发扬“红船精神”。弘扬“红船精神”
A.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B.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C.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物质基础 D.让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精神
3.2017年11月,中国文明网向社会公布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名单,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于2017年5月启动,按照群众推荐,层层遴选审核、社会公示监督、万名公众代表和评委会投票等环节,共评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5类58名全国道德模范和265名提名奖获得者。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①是国家建设的中心工作 ②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④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A.①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2018年3月8日,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总书记要求我们青年一代 ①必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②增强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民族文化认同感 ③明白世界文化的独特性,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④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并发扬光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2017年10月31日,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一周之际,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赶赴这里,沿着早期共产党人的足迹,探寻我们党的精神密码。[惊雷划空] 站在南湖红船前,总书记的讲话回荡大厅:“党的十九大擘画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全 1 党同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1)“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指的是什么? [信念如磐] “从纪念馆奠基那一刻起,我就一直想着落成后要来看一看,今天如愿以偿了,确实深受教育和鼓舞。”他说,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让“红船精神”永放光芒。
注: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2)“红船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坚定理想。请问:我国的共同理想是什么?理想对我们的成长有何作用?
[永远奋斗] “只要我们团结一心、苦干实干,就一定能乘风破浪……”总书记挥动手臂,笑着说:“从小船一直划到巨轮上,驶向光辉的彼岸。”
(3)“从小船一直划到巨轮上,驶向光辉的彼岸。”在新时代我国应该怎么做?
参考答案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C 4.【答案】A 5.【答案】(1)①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②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文明的结构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 需要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能动性的探索研究。
它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样, 是人类社会文明宝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 我国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同时, 还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高度概括, 指出:“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早在1844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政治文明”这一说法, 但十六大报告中又重新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涵义。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地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列, 第一次明确概括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如何正确地理解“政治文明”的新内涵, 如何在实践中落实好建设政治文明的各项根本工作, 如何把握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大事, 是我们肩负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通常来讲政治文明指人民在社会政治方面的进步状态和政治发展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观念两方面。
政治制度是指一定社会中反映一定阶级意志的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以及国家结构形式和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 它是政治文明的制度形态。政治法律制度由统治阶级确立, 并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通常是由这个国家的法律尤其是宪法来确认与反映, 并受到法律的强制力的保护。政治法律制度往往具体化为国家机器运转所采取的组织形式、权限划分、工作方式等具体制度和规范的一定的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是政治法律制度的细化和有机组成。
政治意识形态, 是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政治现象的思想体系, 它是政治文明的观念形态, 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在一定社会中, 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政治思想体系, 必然是这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 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反过来, 它要为维护这一经济基础而服务。
就我国社会主义背景而言, 政治文明的本质是一种回归主体性的文明, 它强调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力。具体表现形式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依法行政制度、司法独立公正制度等各种政治制度。把这些政治制度上升到理性角度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反映了政治发展的一种走向, 总体上讲, 政治文明使人类政治生活越来越和谐、越来越公平、越来越高效。
(二) 政治文明与法治的内在联系
法治不是一个纯粹的法律命题, 它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蕴。事实上, 法治对政治文明具有的极为重要的价值。
第一, 法治是走向政治文明的必然产物。人类由野蛮步入文明, 一定范围内为大众所认可的通用的行为准则是这一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也是步入文明的必要条件, 这种行为准则通过一定程序变成了法律。然而, 法律并不代表法治, 在专制制度下也有法, 甚至有相当完备的法律制度, 但那时的法是“治之端”、“治之具”, 而非治之本, 因为专制是政治落后的表现, 而法治则是政治文明的产物。
第二, 法治水平是评价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准。法治是一种政治文化成果, 是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从古至今成功的法治社会都具有以民主政治为前提、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通过法律实行权力制约等共性。可见, 法治与政治的结合, 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在打造政治民主、维护社会正义、保证公民权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是反映人类追求进步的、健康的、和平的、宽容的政治生活的重要标准。
第三, 法治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石。康德说过:“大自然迫使人类去加以解决的最大问题, 就是建立一个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因为惟有通过这一任务的解决和实现, 大自然才能成就她对我们人类的其他目标。”通俗来讲, 民主健康的社会必须以完善的规章制度来维持, 只有在法律得到尊重和认可时, 社会体系才是健康的、持久的。法治意味着权力者必须按照正当的合法程序来行使权力, 它既可保障多数人的民主权利, 又能避免少数人的权利免遭多数人的侵犯。
第四, 法治是政治文明的根本保障。法治和德治是人们较多地用来保障政治文明的方法和手段, 但是法治所具有的刚性使它优于德治, 成为政治文明的根本保障。众所周知, 国家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宣传工具, 通过表扬和肯定政府人员合乎道德的政治行为, 限制与谴责政府人员的不道德政治行为, 但这种限制和谴责等不以国家机关做后盾, 不具有国家强制力;德治也有惩罚, 但是这种惩罚主要依靠自责、内疚、忏悔等而发挥作用。所以, 德治只能起劝戒作用, 对那些没有“良心”的政府人员, 不能发挥有效作用, 不足以惩戒、威慑、杜绝野蛮和落后的政治行为。相反, 法治具有刚性。法律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机关强制执行的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 具有国家强制力, 因而是防止不文明政治行为、形成文明政治行为的根本保障。
通过论述可以看出, 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为法治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 法治发展促进了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
政治民主化体现为政治的理性化、有序化和和谐化。法治是政治民主化的核心内容、基本标志和根本保障。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 属于政治文明。”法治反映了人类自身管理方面的进步。在现代社会, 法律的地位和作用是道德、政策、宗教等其他社会规范所不能替代的。法治全面地体现了现代政治文明的理念, 因而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的最为理想、最为优越的政治。人类政治史表明, 法令行则国治, 法令驰则国乱。没有法治, 就不可能有文明的政治:
首先, 法治是理性的政治。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优于“人治”, 曾明确地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因为, 法律全是没有情感的, 而人类在从事社会行为过程中难免会掺杂个人情感, 因此, 不掺杂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更适宜来管理社会。“谁说应该由法律遂行其统治, 这就有如说, 惟独神祗和理智可以行使统治;至于谁说应该让一个个人来统治, 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
其次, 法治是驯服的政治。法治是对政治的驯化, 它通过对权力的规制, 使权力的运行彻底摆脱了野蛮、任性的状态。而在非法治状态下, 法律只不过是权力的附庸和奴婢, 统治者完全凭一己的意志和反复无常的性情进行统治。“只要法律完全沦落为权力的仆从地位, 那么法律就可以按权力的需要被任意塑造。在这种情形下, 法律是变态的, 人同样是变态的。”未被驯化的权力是野蛮的, 犹如洪水猛兽, 它使人类付出的代价, “比起战争、饥荒和瘟疫, 毫不逊色”。
再次, 法治是有序的政治。法治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 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人人都须遵从的非人格的法律体系。这个体系在形式上表现为一套逻辑清晰、首尾一贯、普遍有效的抽象规则。它要求所有的人, 无论普通民众抑或领袖、官员, 都须忠实于法律, 受法律的制约。任何人违反法律, 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最后, 法治是和平的政治。政治可分为“战争式政治”和“和平的政治”。在“战争式政治”中, 强权左右着说服, 力量决定着权利, 解决冲突是靠打败敌人。而在“和平的政治”中, 强权只是作为最后的和不好的手段而被保留, 解决冲突靠协商、法庭和“合法”的程序。法治是和平的政治。法治的基础是多样性, 法治把政治纳入法律程序, 把残酷的杀戮原则变成“法律原则”, 主张以合法性论成败。“法治所提供的保障尤其使人们能够接近权力和更换权力。”法治为对立阶级的和平对话提供了一条制度化的渠道, 统治者不用担心失去权力会威胁到自己的身家性命和财产利益, 被统治者参加政治也不用冒着生命的风险。在法治体制下, 治者和被治者并非势不两立, 而是和平共处、公平竞争, 处于一种和谐、友好的状态。
(三) 以法治建设推进政治文明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法治, 同样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要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 就是要形成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和权力监督机制,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治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 要建设政治文明, 就必须倡导法治反对人治。纵观我国发展走过的曲折发展里程, 党和国家出现的种种严重失误, 大都同个人崇拜、“一人说了算”的专制体制有关, 与缺乏可靠的法治保障机制有关。因此, 倡导法治, 反对人治, 坚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客观需要。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要依法控制和规范国家权力的运作,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强化社会主义法治, 防止“人治”的必然选择。权力一旦凌驾于法律之上或者超越于法律制约, 就必然导致专断和腐败。
避免专断和腐败就要完善政治制度。实质上是规范社会和国家的权力结构、权力秩序、权力运行机制。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在谈到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时, 非常明确的指出了完善法治建设的方向。这主要包括健全民主制度, 丰富民主形式,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 尊重和保障人权。同时这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
第二, 要建设政治文明, 就必须坚持依法制约权力, 建立程序化的执政系统。为保证事情进行的有序性、规范性、稳定性和合法性。就必须保证某种事情在空间、时间上的规则性要求。程序本身是一些形式上的规定, 或者说是形式上的民主, 但是, 民主政治过程中的程序性规定, 对权力制约机制的实现, 是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没有完善程序的民主制度, 是一种不完全的民主制度。
在发展民主政治过程中的制度, 即民主政治的稳定的法律形式, 对于保障实质性民主内容的实现, 是不可缺少的条件。民主政治作为一种权力制约机制, 它的作用首先体现在权力主体在其授权的过程中, 能不能保证权力主体对被授予者权力的制约, 这其中一个关键的环节, 是看在授权的过程中, 能不能严格遵循法定的授权程序。在现代民主政治中, 选举本身是一种民主的授权形式, 所以, 由选举产生的权力机构的授权过程, 也必须遵守严格的民主程序。授权程序, 也是一种民主的权力制约机制。
要建设政治文明, 就要集中行政执法权, 大大压缩行政执法部门, 建立高效的“小政府”;要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的制约监督机制, 强化行政执法监督, 实行执法依据和执法程序公开;简化行政审批程序, 减少执法成本, 提高执法效率;要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管理, 严格奖惩制度。
第三, 要实现政治文明, 就必须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政治监督体制。文明从法理学角度上的直接表意就是正义和公正。因为, 只有真善美的事物, 才是文明的事物, 而真善美的必然是合乎潮流的, 是正义的、公平的。而司法的永恒主题就是公平与正义。
在我国司法体制和领导体制方面, 司法机关与党委、人大、政府的关系还没有理顺, 旧体制形成的司法权弱化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经常发生对司法权的干预;在财政集体制上, 各级司法机关的经费完全由同级行政机关控制, 难以摆脱地方利益的影响。审判中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就是这种体制的产物;政务工作的流程和处理原则还不够公开透明。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 国家和社会还要继续深化对司法及监督体制改革。首先要处理好党组织、人大政府与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 确保司法机关能够独立的依法行使司法权;其次要切实推进执法方式的改革, 全面实行立审分立、审执分立、审监分立;还要完善国家政治行为的外部监督机制和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防止和扼制腐败;最后是公开工作程序, 通过公正、透明的程序来完善监督体制, 要不断增加政务活动和组织干部工作的政治透明度。处理程序的公开, 是群众能够有效实施监督的前提;而政治透明度的增强, 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也是政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
总之, 加强法治, 实施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途径和有效保障。在当代中国, 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 必须在法制范围内实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都与法制密不可分,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坚持和完善我国以人民代表大会为主体的民主政体, 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违反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就会危害党的领导, 破坏社会主义秩序, 侵犯公民的自由与权利, 就会防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进程。因此, 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就必须沿着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1】.《党政干部》2002年第12期, 许耀桐《“政治文明”浅议》
【2】.《前线》2002年第9期, 李慎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 商务印书馆1983版。
【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5】.许清, 《宪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8月版。
【6】.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2002年5月31日) , 《人民日报》2002年6月1日。
【7】.《邓小平文选》, 第3卷。
【8】.金鑫、徐晓萍编著:《中国问题报告》浦东电子出版社, 2002年4月版。
推进民主政治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是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也是当前高考最受关注的内容之一。该专题涉及经济、政治、哲学等知识模块内容,在2010年高考复习时建议:适当联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注民生、积极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现实问题进行综合复习。2010年高考有可能以十七届四中全会、打黑除恶等为载体,多角度综合考查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政治文明建设和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成就。
【热点综述】
一、 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1. 2009年5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
2. 2009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
3. 2009年9月15~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二、 关注民生问题,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1. 2009年,在中国政府出台的应对金融危机四万亿投资计划中,有4000亿财政投资保障性安居工程。
2.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已覆盖全国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参保人数达8.33亿,给越来越多的农民带来实惠,对缓解或减轻农民疾病经济负担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 2009年用于“家电下乡”工程的财政补贴资金达到了200亿元,预计可拉动1500多亿元的农村消费。
4. 建国60年来,中国教育走过的辉煌足迹。现在,我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超过8.5年和11年,有高等教育学历从业人数超过8200万人,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三、 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1. 2009年6月以来,为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打黑除恶的要求,推进“平安重庆”建设,重庆市拉开了打黑除恶行动的大幕。
2. 200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意见》。
3. 2009年9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2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中国60年法治建设成就等方面情况。
【理论分析】
一、 从《经济生活》角度看
1. 消费反作用与生产。“家电下乡”是我国政府的一项惠民工程,是落实“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措施的重要内容。国家对家电下乡进行财政补贴,有利于刺激农民消费,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同时,也有利于家电生产企业商品的销售和企业的发展。
2.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注就业,同时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2009年我国政府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20亿元资金。
3. 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能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也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4. 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良好的市场秩序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而良好的市场秩序离不开国家健全的法律体系。打黑除恶,切实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得各项经济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5. 国家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2009年中国政府出台的应对金融危机四万亿投资计划、“家电下乡”惠民工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等都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具体体现。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6.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家多项惠民政策都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
二、 从《政治生活》角度看
1. 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应该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改善民生,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2. 我国的国家职能。打黑除恶体现了政治职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家电下乡”惠民工程等体现了政府在履行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关注教育发展体现了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促进就业等体现了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3. 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本质是为了崇尚并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当家作主的地位。打黑除恶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4.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从根本上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体现。
三、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
1. 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家电下乡”是我国政府的一项惠民工程,是落实“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措施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政府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有效举措,是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生动体现。
2. 实践决定认识。“要继承和发展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成功方法,又要不断创新和丰富党的建设有效管用的新方法,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课题”。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3.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胡锦涛强调,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高度重视探索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高度重视总结运用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党建理论,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4.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5. 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6. 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党作出改善民生的决策,是在我国建设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遵循并利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这一决策坚持以人为本,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有利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7. 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8.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经过全党全国共同努力,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明显下滑趋势得到遏制,经济形势总体呈现企稳向好势头。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我国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国际国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保增长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增强信心,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
【创新训练】
1. 2009年以来,在保持经济稳定发展过程中,民生问题被置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重大问题都得到了高度关注。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A. 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B.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D. 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
2009年8月18日,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温家宝指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朝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步骤。回答2~3题。
2. 政府重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是因为我国政府()
① 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 ② 是法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③ 具有管理经济的职能 ④ 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A. ①②③B. ①③④
C. ②④D. ①③
3.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条件总体上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体现出()
A. 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方面
B. 主次矛盾的关系
C. 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
D. 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论依据是()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现象和本质是不可分的
C. 感性认识必然上升到理性认识
D.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5. 加快发展,必须科学把握发展的规律,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这是因为()
A. 任何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B. 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就要受到它的惩罚
C. 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D. 运动和规律是不可分割的
6.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09年9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指出:推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健康开展,加快推进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大局稳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材料二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请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论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致力于“推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健康开展,加快推进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大局稳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2)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谈谈为什么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答案】
1. B 2. D 3. C 4. A 5. B
6. (1)
①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
②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致力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
(2)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
【与时俱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荐阅读:
区建设局2007年社会主义政治文明09-30
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07-23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10-17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检视11-17
加强生育文明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07-12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11-30
2024年中考政治专题五 建设生态文明10-01
建设平安社会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