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思想道德建设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思想道德建设(推荐9篇)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思想道德建设 篇1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提出了师德建设的新内涵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精辟概括,内涵深邃,提出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要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新发展。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师德,如:“当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等。这些都是广大教师必须传承的优秀传统。

这些年来,关于师德问题的报道越来越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韩国的大学教授的学术造假,到我国某著名大学教授事件,到学校乱收费,小到教师个人“贪占”学生、“吃”学生、“拿”学生,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为不好的影响。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师德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我们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师德观,更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理应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社会前列,切实发挥好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师德建设赋予了新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新师德观要求不仅体现在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上,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交往最密切的教学活动上,体现在教师自身人格的不断提升和追求上,这就要求教师在道德行为和品质上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师德建设赋予了新的任务。社会主义新师德观,要求将师德建设作为科教兴国、创新国家建设中的最重要环节。要求将师德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教师考评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指标,引导广大教师注重品德(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修养,追求学术创新,讲究学术道德和节操,坚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传承文明不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要以新一轮的师德建设为突破口,以良好的师德和教风来带动校风、学风建设,加强师德建设,使广大教师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倡导者、促进者。教师的言谈举止,是学生树立正确荣辱观的重要的校园环境,要大力加强教师“三观”教育,开展学术诚信的宣传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建设项目,广泛宣传师德典型,提高师德整体水平。要严格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和任用,加强对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直接面对学生的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和模范。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中师德建设的三项制度

虽然我们的广教师总的来看是一支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都不错的队伍,但是师德师风的建设,仍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对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目前师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意识在个别教师身上缺失。不可否认,还有个别教师缺乏理想信念,只盯着名利地位、个人的荣辱得失;有的教师以“离经叛道”为时髦,借口“学术探讨”,在课堂上、报告讲座中公然散布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观点,攻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有的崇洋媚外,公开宣扬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等;有的教师只为个人着想,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到九霄云外。

“崇尚科学、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意识在个别教师身上的缺失。不可否认,有的教师诚信缺失,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为了职称、待遇,挖空心思弄虚作假;有的教师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潜心钻研,不讲学术道德;有的教师甚至请人捉刀代笔,据他人成果为己有,把别人的文章拼凑成自己的成果,有的教师干脆成篇剽窃别人的文章,改头换面后就作为自己的成果等等。

“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团结互助”意识在个别教师身上的缺失。不可否认,有的教师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不认真备课,知识陈旧,观念落后,捧着一本发黄的讲稿日日炒冷饭,没有新观点、新知识;有的教师不认真钻研,课堂上东拉西扯,信口开河,不知所云,有的学生听课还不如自学;有的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拼命利用争取课题“圈钱”,将研究生作为不用付费的“(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打工者”;有的教师干脆不备课,捧着一本书,从头念到底,有的学生说听课是学浪费时间;还有教师的不改革教学方法,一味地满堂灌、填鸭式,更不要说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个别教师整天想着如何多赚钱,将教学班级越来越小,同一门课一周上下5-6次,把工作量算法一分一毛,天天想着多捞外快,把本职工作作为副业,应付了事,热衷于课外兼职,到处“走穴”;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不认真,课外大搞辅导班,或在家里带学生,收取高额辅导费;更有个别教师利欲熏心,把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师生关系中,要学生给自己送钱送物等等。而在团结合作上,仍有许多教师喜欢单干,缺乏团队精神。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建立师德准入制度。

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扮演多重角色: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学生的朋友、心理治疗者;人际关系的交往家,需要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打交道;同时,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教师这个角色,要求建立教师招聘中的准入制度。

一个人虽然取得老师资格,并不代表他是一位好老师。一个人虽然进入了教师队伍,并不代表他是合格的教师。只有把有真才实学而又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安排到教师岗位,才能真正端正师德师风。由于师德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达到比常人更高的道德标准,需要更加重视道德修养。

这几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各级各类学校,除了师范院校毕业生外,还有许多海外高校的、非师范类高校的毕业生。许多学校对教师招聘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般高校进入的门槛都要求具有博士学位,有的小学也提出要进硕士了。国家有教师资格证书,但没有师德资格证书。

建议国家设立师德准入制度,对要成为教师的人员,除了教师资格证书外,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师德考核体系,从个人的行为倾向、诚信记录、科学态度等指标来衡量是否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对于从事思想理论教育、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师更要从严掌握。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建立师德评价制度。

师德永远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创新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师德体现了教师个人、教师群体与社会主义事业利益的一致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一个人初当老师时充满激情,并不代表他始终能对教育事业保持坚定信念;一个老师过去是学生的表率,并不代表他能永葆先进本色;一个老师口头上对教育事业信誓旦旦,并不代表他内心的高尚。

我们的学校对教师的德、能、勤、绩、教学、科研、管理、育人等方方面面的考评办法不可谓不细,但一些学校在具体评价时常常走样、变味。如(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对师德师风、教学质量、科研成果三个主要方面的评价,往往是科研最硬,教学次之,师德师风则被忽略。在学校的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常常有“师德一票否认制”,但在操作上常常变动“一票通过制”,很少有在师德上被否决的。

建议各级政府要对各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把师德师风监控和评价作为评价教师主要内容,把师德作为教师考核的最主要内容,把师德不合格的教师随时从师资队伍中清除出去,保持师资队伍的纯洁。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建立师德弘扬制度。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教师职业的崇高,就在于教师身上体现出的那种薪火相传、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甘为春蚕、人梯、红烛、铺路石的高尚人格和奉献精神。

在树立师德典型中,我们不乏先进人物。陶行知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祖国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像一面大旗,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指引着一代代的师者。上海义务支教编外“乡村女教师”查文红“一切为了孩子”,使我们共同感悟了“崇高”一词。上海杨浦高级中学校长名誉校长“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教师的字典里没有一个够字”、“学历水平不等职业水平”、“教育的事业就是爱的事业”、“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正成为广大教师的学习典范。

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师德传统,提倡敬业奉献,建议政府及学校要建立一整套的师德弘扬制度,将弘扬师德,努力进取,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思想道德建设 篇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由此可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 它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克服重重艰难险阻, 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面旗帜, 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 集中地代表了我国各个阶层的共同利益和愿望, 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 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主题。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集体人格的体现和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撑, 时代精神是反映一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并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两者相互联系, 密不可分, 民族精神是一定社会的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源泉, 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体现和延续。如今, 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 二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2006年, 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和有机结合, 体现了社会主义鲜明的价值导向,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发展, 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价值标尺和精神导引。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必要性

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是高校的最终目标。高质量不仅指学业成绩的优异, 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思想和人格。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生力军, 大学生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他们的价值取向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高校应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 牢固树立“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观念, 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作为神圣职责, 引导师生将个人的发展和追求与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有机结合起来, 切实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球化要求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当前,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愈来愈明显。在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 信息网络化快速发展和普及, 使全世界缩小成一个地球村, 各种来自不同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碰撞, 外来不良思想的渗透对我国的社会道德和社会风气提出挑战。再者, 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 经济成分的多样化, 利益主体的多元化, 客观上形成了人们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经济地位的迅速上升让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现实主义和物质利益。这些对大学生的思想成长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上世纪90年代, 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也加大了改革步伐, 在管理体制、招生政策、就业制度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范围改革, 大幅精简高校内设机构, 教职工普遍实行聘任制, 后勤服务开始社会化运作等, 这一方面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社会信息接收方式和诉求表达渠道日益多样化, 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与以往相比, 呈现出较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这就要求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潮流,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校园思想和文化。

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在全球化的浪潮下, 新旧观念和经济体制的撞击, 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使良莠混杂的西方生活方式直接冲击了我国青年人思想上传统道德文化的结构和观念, 使中国青年人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态势, 传统价值观念在他们心目中渐渐淡漠。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高校要充分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高校思想教育阵地。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途径

社会主义高校一定要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出发,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宣传思想工作, 并积极探索新形势、新情况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

积极宣传, 在营造氛围上下工夫。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唱响时代主旋律, 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思潮的良好氛围。积极整合校内各种宣传资源, 利用校报、校广播站、校园网、橱窗、展板、宣传栏等载体, 大力宣传、广泛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使之人人皆知、深入人心。引导大学生知荣辱、明是非、辨美丑, 使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校园内蔚然成风。深入挖掘、大力宣传和表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 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大学生。同时, 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动力, 不断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良好的校园文明风尚, 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

抓住重点, 在教育引导上下工夫。高校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宣传思想工作时, 应突出宣传重点, 把贴近社会和校园生活实际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切入点, 引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人生观、道德观的思考, 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渐转化为大学生内在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共识。同时, 要把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一些薄弱环节作为工作重点, 积极组织力量进行研究, 努力找出有针对性和长效性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每一位学生的思想阵地。

拓宽渠道, 在创新载体上下工夫。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和大学生的思想现状, 积极拓宽教育渠道, 尊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文化创造活力, 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宣传思想工作。首先, 要积极发挥课堂教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重点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同时, 要努力利用和开发各种文化阵地,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文化艺术活动, 如优秀道德影片展播、系列论坛和讲座、主题征文、演讲比赛、辩论赛、专题文艺晚会等。努力通过思想性强、艺术性强、观赏性强的优秀文化产品和艺术表现形式, 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

形成合力, 在队伍建设上下工夫。高校要以宣传部门为宣传思想主阵地, 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宣传思想工作主线, 狠抓队伍建设, 在全校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而具体的执行者, 其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宣传思想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在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上, 要狠抓两支力量, 一支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主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使他们成为直接面对学生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率和模范。另一支是以学生党员为主的学生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作为大学生中思想先进的群体, 学生党员在学生中无疑会起着模范带头和典型示范作用。高校要充分培养和利用好学生党员这支队伍, 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他们的先锋作用, 感染和带动其他同学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提高思想和道德素质。

健全机制, 在制度保障上下工夫。高校应建立长效机制, 实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宣传思想工作的科学化、人性化、大众化。首先, 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学校党委统一领导, 宣传部具体指导和协调, 相关部门各负其责, 做到科学分工、明确责任, 切实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成宣传思想工作的全方位机制。其次, 要建立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创新工作方法和途径, 对于涌现出来的优秀宣传思想工作者给予精神和物质激励, 以稳定宣传思想工作者队伍, 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注重实效, 在结合实践上下工夫。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 重在实践, 重在行动。高校要在实践教育环节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把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通过主题团日活动、“三下乡”活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课外实验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思想得到熏陶、觉悟得到提高、心灵得到净化。只有经过实践的历练, 才能弘扬和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之魂,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 是凝聚华夏儿女的共同思想的基础。高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 必须唱响主旋律,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宣传思想工作。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宣传思想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河:《努力探索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新途径》, 《人民日报》, 2008年12月26日。

[2].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求是》, 2006 (24) 。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日报》, 2007年10月1日。

[4].郭金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切实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7年4月第2卷第2期。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思想道德建设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统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4-0185-02

收稿日期:2011-11-30

作者简介:侯彦杰(1970-),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博士,从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杜雪(198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到报告中。这些无论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是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成效。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拥有远大报复,自立自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在主流上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然而,在发展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活动的选择性、独立性、差异性和多变性增强,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也明显增多[1]。因此我们在看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主流健康向上的同时,应注意其存在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淡化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调整的变化时期,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评价标准都趋向于多元化,对于传统价值观的评价标准由原来的认同转向怀疑。这些变化都不可避免的影響到当代的大学生群体,在对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等问题上,为数不少的学生奉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思想,现实表现为重现实重名利,轻责任少奉献。同时,在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他们的价值取向扭曲,放弃了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放弃了对道德对诚信的原则,陷入极端的个人主义。

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作用下,以及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下,部分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逐渐淡薄,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追求进步的激情,更缺乏改革创新的精神。一些学生生活奢侈,注重享乐,丢弃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些学生受各种腐朽文化的侵袭,放弃了对科学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转而迷信伪科学和唯心主义,出现了信仰危机和信念危机。

(二)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不完善

为了充分了解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了解情况和掌握情况,许多研究工作都开展了相应的调查。某高校学生的一份网络调查问卷显示,在问及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吗?全部的600份问卷中有80%的问卷的回答是知道但很模糊;在问及关于您认为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状况如何的问题中,48%的人回答不完善。某大学在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关于大学生信仰的调查中显示,在问及个人的信仰状况时,19%的人信仰共产主义,52%的人无任何信仰。当问到学生的入党动机时,有高达55%的学生认为学生入党是为了个人今后的发展获取资本,有将近30%的学生认为这种行为是为了取得荣誉,仅有不到20%的同学认为入党是因为信仰共产主义,是自己的人生追求以及希望通过入党更好地为同学们服务[2]。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于共产主义的淡漠,致使许多学生开始怀疑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通过各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不很完善,个人信仰缺失。

(三)当代大学生的集体观念意识淡薄

当代大学生缺乏集体观念意识,对于参加班级和院系等的集体活动,总要问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但对于自愿参加的社团活动却非常积极,不会表现出在各种集体活动中出现的缺席或迟到的现象。当代大学生追求自我个性的心理很强,例如网络上流行的各种各样的“网络语言”,都是他们这一代人身上的显著特征。他们对于社会上的一些公益性的宣传和倡议置之不理,但却对那些非主流的文化情有独钟,这一代的大学生喜欢探讨各种非主流的观点,以彰显自我个性的不同。但同时他们追求自我、追求个性的思维模式使得当代大学生的集体观念意识越发的淡薄。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一)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

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加强各高校的教育引导,通过多种方式,抓好重点工作,积极引导各高校从战略的角度和全局的高度,牢固树立教书育人为本,德智体美为先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通过教育手段把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中来,统一到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要求中来。各高校应充分发挥典型的宣传作用,加强队伍建设,把主流的意识形态的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之中,体现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当中。

同时,高校应大力推动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党的理论工作的感召力、创造力,充分发挥其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人心的作用。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使多元化的思潮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下去。坚持在解放思想中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来,努力营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百花齐放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面。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

各高校应加强实践教育,鼓励开拓创新,积极营造理想信念教育的新环境。新形势下,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着眼于实际情况,用真实存在的事例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主题讲座和报告活动来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自觉地认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并树立为之努力奋斗的坚定信念。使当代大学生认识到只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同时,我们应不断加强党建工作,将大学生党建工作和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可以开展形式新颖、充满创新的主题实践教育活动,以此增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以此来凝聚广大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的力量。

(三)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培养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培育和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3] 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之成为当代大学生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鼓励大学生干事业、支持大学生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使大学生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激情得以发挥、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成果得以认可,进而引导当代大学生坚持改革创新,冲破旧有观念和体制,冲破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束缚。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引领下,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活力。

(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准则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要融入到各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建设中,要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准则,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学习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还必须要加强实践环节,高校应引导大学生走出去,积极参加“三下乡”、社会实习、社会调研、志愿服务、深入基层等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使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荣辱,磨炼意志。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广大学生满足各种需求的媒体,其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的载体效应,开辟专门栏目,向大学生宣传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还可以建设主题性教育网页、网站,来开展生动活泼的荣辱观教育活动。同时建立网上师生互动平台,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使他们在沟通交流中明辨是非,分清荣辱。建立健全的网络监控机制,密切关注大学生的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

参考文献: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34.

[2]逯平.时代震荡下的信仰迷失与重构—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分析报告[J].跨世纪,2008,(6).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思想道德建设 篇4

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谋道德建设新跨越

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导向鲜明,内涵丰富,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将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完美结合,是全体公民为人处世的精神指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新发展,为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解决了“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为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荣辱观从如何对待国家和人民、如何对待科学与劳动、如何对待他人和义利、如何对待法纪与生活的角度,全面阐明了“培养什么人”的重要标准,明确了在“培养什么人”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什么,应当反对什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精神,是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进一步深化。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当代主流价值观,对于重塑师德良好形象,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荣辱观在当今社会具有普遍性意义。在利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要造就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先进的社会文化,必须有社会成员广泛认同的社会心理,有评价社会成员行为的共同价值标准。荣辱观不仅是“德之大端”,即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大端”,也是一个民族思想道德的基点,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基石。“八荣八耻”辨是非、明荣辱、分善恶、别美丑,极大地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光辉旗帜。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实指南。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高度凝练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特点,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对全社会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在本质上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要求相统一,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实指南。

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为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明确了任务和要求,又鞭策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查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最终目的。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抓住了当前治理社会风气的要害,抓住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也抓住了学校教育的根本。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让广大青少年掌握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引导他们知荣明耻,明辨是非,让他们树立服务人民,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思想,把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校长、每一位教师在这方面都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培育“四有”新人的内在要求。

造就时代新人,事关民族的繁荣昌盛和国家的兴旺发达。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培养千百万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任务。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继承发展了毛泽东同志这一思想,按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江泽民同志也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并结合发展的实际,进一步丰富了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思想。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的合格建设者提出的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

如何引导未成年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呢?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各类学校都应把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放到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如何引导未成年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呢?笔者认为,应当把准一个方向,夯实两个保障,抓住三个环节,把握四个原则。

一、把准一个方向。

荣辱观的基础是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未成年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就有什么样的荣辱观,就有什么样的是非、善恶和美丑标准。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体现,在本质上与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密切相关,也是与社会

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这一个根本方向,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根本标准。

二、夯实两个保障。

要加强领导。学校党委和行政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谋战略的高度,切实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摆上突出位置。要积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专题调研,做好教育规划,开展理论研究,整合教育资源,明确责任分工,确保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取得实效。

二要建设师资。要下大力气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要培养一支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加强教书育人和学术道德等方面的师德教育。要精心组织好“师德建设”优秀项目评比活动,举办新建教师师德风采巡展、青年教师师德演讲巡讲和教师之歌歌咏比赛等活动,增强教师的育人光荣感、神圣感和责任感,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抓住三个环节。

一要把课堂教学作为主要渠道。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基本要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中小学要将“八荣八耻”的教育内容体现在推进“两纲”,特别是融入到二期课程建设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和专题教育中,要在思想政治课程和文化素质课程中凸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办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

二要把实践体验作为必备过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仅是认知灌输,更重要的应该是实践体验,着力解决学校德育中存在的知行背离现象。要充分发挥我们现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习实践基地的作用,开展民族节庆教育、仪式教育,要在有条件的中学广泛开展以志愿者服务为载体的道德实践活动,让广大学生明确自己对历史、民族和社会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要对学生开展诚信、文明、感恩等基础文明教育,注重点点滴滴的文明熏陶。

三要把环境育人作为重要手段。我们要营造一种学校环境,让学生每时每刻都感受到学校是自己的精神家园。要把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体现在学校的板报和宣传栏中、体现在学校的广播和网络中、体现在文艺演出和社团活动中。要大力宣传优秀学生、教师、校友和社会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和他们的高尚精神。特别是要大力宣传社会服务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四、把握四个原则。

一是传承性原则。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与此前进行的德育教育衔接起来,切不可独树一帜。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时要充分挖掘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的丰富资源,并且在学校育人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发扬光大。

二是集成性原则。要对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已经开展的、分散在各个环节中的荣辱观教育进行梳理,把握规律,提炼精华,形成贯穿学校教育各个环节的新体系,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更具系统性和集成性。

三是创新性原则。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从内容到载体都要与时俱进,要力求创新,要体现中央要求、体现时代特色、体现学生的成长需求,否则,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将会失去其强大的生命力。

四是实效性原则。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最终要实实在在地落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上。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与学生的受教育程度、认识水平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分层递进,既要让学生听得进、记得住,更要让学生能够化认知为内德,化内德为行动,要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思想汇报社会主义荣辱观 篇5

--------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 尊敬的党组织:

最近我学习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相关知识,现将学习心得和党组织汇报如下。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概括精辟,内涵深邃,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对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是:“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提炼和升华,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只有知荣辱,才能明是非、辨美丑。一旦荣辱不分,势必混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不仅道德伦理大厦根基动摇,就连整个社会风气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反映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历经多少沧桑巨变,我们的民族总是坚守着一份对于真善美的崇高而纯粹的迫求。公忠体国、为民立命的志士仁人,死而后已、舍命为人的忠义之士,温良恭俭、勤劳质朴的贫民百姓,他们共同造就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丰功伟绩。承载着历史与传统的血脉,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在国家危亡的战争时代,能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者为荣,贪生怕死、苟且偷生者为耻:在人民生命财产遇到危难时刻,能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者为荣,道德缺失、麻木不仁、见利忘义者为耻;和平时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能爱岗敬业、勤奋进取、勇于创新者为荣,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不思进取者为耻。正是这些深刻体现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知荣明耻荣辱观,成为中华民族绵延不衰、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精神动力,是中国人民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倍加珍重,认真继承,大力弘扬。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和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汲取了我国传统荣辱观精华。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大旗,使全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我们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体现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各个环节。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八荣八辱”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我们积极探索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使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

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当代青少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谈话中特别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既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青少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又指出了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八荣八辱”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意义重大。青少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素质关系21世纪中国的命运,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看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如何,关键是看现在的青少年的面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青少年的成长,不仅仅是青少年本身的问题,其背后是千家万户、亿万民众,祖国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抓好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战略举措。

“八荣八耻”展现了现代社会的特性。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分工日益细密,“八荣八耻”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八荣八耻”在公共生活、公共利益等方面,确立了公民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汇报 篇6

新时期共产党员,新一代青年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不是短期行为,必须“常态化”。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理解“八荣八耻”的深刻内涵,知荣明耻,尚荣拒耻,牢固树立并努力近日,我部展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活动,深受启发。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楷模。[写作帮手网文章-http://找

范文,到写作帮手网]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其新的内涵。荣辱观自古有之,历代思想家都十分重视荣辱观念,将其放到与人格同等重要的地位,提出了“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等众多格言警句。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思想财富。在不同的时代,荣辱观的内涵和体现也有不同。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在汲取我国传统荣辱观精华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是党的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八荣八耻”是每一名公民都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以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己任,牢记神圣职责和使命,树立更高的道德标准和纪律要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式和繁重的工作,我们必须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本着为民的历年,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与作风,崇尚“八荣”,抵制“八耻”,践行“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的十六字方针,经得起艰难险阻的考验和糖衣炮弹的诱惑,兢兢业业作好本职工作。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思想道德建设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荣辱观 思想道德 建设

21世纪是世界各国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关系到21世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包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社会风尚等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明确了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系统总结,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为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集体主义观念淡漠,理想水准低下

目前,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奋斗目标。“祖国、人民”等神圣而崇高的观念,在一些大学生心中已经淡漠。他们怀疑共产主义,缺乏政治信仰,某些要求入党的学生,也是出于个人利益发展的考虑;对涉及自身利益的事物想得太多,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利益想得太少,对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甚至在言行上有损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这些学生忘记了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对政治活动不感兴趣,对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提不起精神,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学业都无法顺利完成。

2、自我膨胀欲增强,道德水准低下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的监护。可由于辨析能力尚弱,自控能力较差,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一些学生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从而导致了一些道德观念淡漠、生活行为失范的现象。他们往往将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好人好事视为不合时宜的“傻冒”行为,将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视为“人的天然本性”,将个人的随意、庸俗视为“潇洒”,将判逆和违法乱纪行为视为“个性”,将反对铺张浪费、厉行勤俭视为“吝啬”、“抠门”。

3、以拜金享乐为主导,价值取向功利化严重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对互相攀比、及时行乐等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学生贪图享乐,追求高规格、高档次,超前消费、奢侈享乐,他们当中有不少人由于缺乏艰苦生活的锻炼和坚韧意志的磨炼,怕苦怕累,遇到困难就胆怯退缩。部分学生由于受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和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碰撞的冲击,在思想上和价值观念上出现了信仰危机和价值观念空虚的现象,金钱第一、物质至上成为部分学生的最高追求。

4、认同社会规范要求,忽视身体力行

大学生在知行关系上表现出认知与实践的严重背离,他们在认知、情感上具有与社会规范要求相适应的认同感,但在实践中往往表现出与认知严重的脱节,他们在理论上对道德的功能、道德规范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但在日常社会中往往做不到,甚至是不想做,不愿做,就连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做不好,如不要随地吐痰扔垃圾、不浪费粮食、入厕后要冲水等等。而且在评价标准上存在明显的双重性,他们往往对社会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对别人要求集体主义,对自己却采取利己主义;对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行为在观念上认同,但却不积极转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等等。

二、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一)首先,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发挥榜样模范的示范作用。

大学生的可塑性强,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强,所以对大学生实施正面教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形式。加强大学生的正面典型引导,要从社会生活着发掘能够体现时代主题和民族精神的人和事,抓典型,树典型,通过典型的示范作用,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可利用典型的放大效应,,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典型,借助校报、广播、橱窗栏、报告会等载体,培养出更多的典型的人和事。

(二)知荣明耻,加强大学生的耻感意识教育。

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何怀宏先生曾经指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中,你可以做不到舍己为人,但你不能损人利己;你可以不是圣贤,但你应该认同道义和人道;你攀升不到道德的最高境界,但道德的最低下限必须坚守。这个道德的最低下限,便是人之为人所必须具备的耻感意识。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应以“八荣八耻”作为新的主导价值观,教育当代大学生要明是非、辨善恶、知美丑,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荣与辱有深刻而透彻的理解,培养大学生的耻感意识。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有悖于其内心赞同的道德行为作深刻的反省和悔悟,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耻辱感,才能说明他具备一定的道德原则,也才能基于自己的道德原则尽力做到避辱求荣,从而才有对光荣的体验。反之,人一旦不知羞耻,做人便难做好人、做事便难成好事。耻感意识的沦丧,必然导致人的道德底线的全面崩溃。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耻感意识的培养必须放到当下荣辱观教育的重要位置。

(三)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形成荣辱观教育的浓厚氛围。

校园文化环境对青年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作用,高校应下大力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加强校园景点建设,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四)发挥两课老师的独特作用,把师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

社會主义荣辱观教育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教育的一部分,两课老师要发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作用,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要融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去,要利用寒暑假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荣辱,提高觉悟,锻炼意志,升华认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育学生坚持知行统一,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努力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

我们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只有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校三四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我们要把“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手法、艰苦奋斗”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准则,激发大学生的崇高精神追求,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生动的道德实践,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东升.以“八荣八耻”为标杆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产业和科技论坛,2007,(4)

2. 吴玉红,吴建彪.加强荣辱观教育 提高思想上思想道德建设[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思想道德建设 篇8

接受集体主义熏陶,现实中却受唯利是图市侩习气影响;家庭教育方面,父母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但又不自觉地把孩子推向个人主义极端。在荣辱观教育中,要协调好道德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反差,和谐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二是倡导荣辱观文化环境。良好的文化环境对新风尚的树立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文化不能只停留在歌词、论文等创作形式上,要以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为载体,营造好传播新风尚的生动氛围。三是创新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大教育,其中社会教育注重环境育人,学校教育注重课堂育人,家庭教育注重生活育人。时代的发展为“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提供了许多便利,比如村民教育已办进了学校,家长学校已将学生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将三者整合,使它们在内容上、目标上协调一致,在方式、方法上互为补充,从而提高道德教育的水准和影响力。

评议机制要“贴近”。确定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道德评价标准之后,对道德行为的评价就非常必要,它将促进社会新风的形成。评价要贴近工作、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评价贴近工作,即“八荣八耻”要进入各类考核、评选中,要进入党风廉政建设中,要进入领导班子、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中。评价贴近生活,即要求“八荣八耻”进入学生守则、市民公约、乡规民约中。评价贴近群众,即要求将“八荣八耻”评价、评判权交给群众,让群众自己评议。为使评价机制做到“三贴近”,一要有评价组织。各级宣传部门及文明办,应引导人们自觉以“八荣八耻”来评议身边的人和事;行业协会,是行风评议的组织者;农村创建活动,是将“八荣八耻”道德教育融入到“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重要途径。二要有明示行为。评价要评出榜样、先进,并在社会中广泛传颂。三要有批判功能。要将背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人和行为曝光,通过开展“社区议事会”、“道德评议会”、“广播曝光台”等形式,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舆论场,将荣辱观的评价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奖惩机制要“连心”。惩恶扬善、颂美批丑,是促进社会新风形成的重要环节。只有让正义的行为得到最广泛的赞赏,丑恶的行为才会成为“过街老鼠”。全社会应当形成对“八荣”行为大张旗彭表扬,对“八耻”现象严加制约的机制。一是奖惩意识要深入人心。要建立奖优罚劣的规章制度,运用宣传栏、公益广告、手机短信等方式广而告之,让全社会都掌握奖惩条规。二是精神奖励要震撼人心。对文明单位、文明个人要进行精神上的奖励,给予荣誉称号,进行宣传报道,使之震撼人们的心灵。三是物质奖励要慰藉人心。也许有人认为,弘扬社会新风尚不应当有物质意识。其实不然,对于那些为正义而致残甚至牺牲的人一定要给予足够的物质奖励,决不能出现让“恶者”快,“善者”痛的寒心局面。四是惩恶罚丑赢得人心。要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对道德建设的保障作用,依法惩治那些不讲道德的不法行为,用法律手段引导和规范社会道德生活。

过滤机制要“严格”。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对的非道德主义还存在,这种对立面将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念变得模棱两可、流荡不定。因此,必须对非道德主义进行过滤。建立对非道德主义的过滤机制,要弄清楚哪些方面要过滤,怎样才能过滤等问题。当今社会要加强对以下非道德主义现象的过滤:行业方面以权谋私,以职图利,收受贿赂等社会公害行为,传媒信息中黄色成分,社会风气中“第三者”、“性自由”等失范行为。怎样过滤?一是行风建设要自律。行业、企业要以创建文明行业为龙头,建立行业协会,开展“共铸诚信”活动。二是文化进口要把关。现代社会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我们一定要严把入口关,坚决剔除“泊来品”中的糟粕。三是文化服务要提档。要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做好文艺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大优秀作品的创作力度,要形成社会合力,开展好“送文化”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四是传媒通道要净化。我们应当采取有力措施,运用高新技术,净化荧屏声频互联网,加大对传媒通道的管理,依法打击各种丑恶现象。五是社会风气要导向。要加强社会舆论监督,激活个体“良知自律”,充分发挥道德谴责力量,宣扬具有时代精神和现代文明价值的新人、新事、新观念、新生活方式,批评和谴责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非道德行为,让一切邪恶和不良现象无所遁形。

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根本,评价是必需,奖惩是手段,过滤是保障。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关机制,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弘扬才能常抓不懈,才能一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思想道德建设 篇9

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鲜明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并深刻阐述了强军目标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强调全军要准确把握强军目标,用以统领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是总结我们党建军治军成功经验、适应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发展变化、着眼于解决军队建设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与毛主席、邓主席、江主席、胡主席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我军建设目标要求一脉相承,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为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想政治建设作为军队的根本性建设,必须坚持以强军目标为统领,积极适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努力把各项工作抓得更加深入扎实、富有成效。

一、深刻认识强军目标对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大指导作用

目标昭示方向,目标引领发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是习主席治军方略的集中体现,拎起了军队建设的总纲,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进一步指明了努力方向。

强军目标赋予军队思想政治建设重大历史责任。习主席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大目标下来运筹,发出实现强军梦的伟大号召,必将引领我军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实现强军目标,内在地要求更加注重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和掌握部队,更好地发挥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实现强军目标是我们党在军事领域提出的行动纲领,需要思想政治建设肩负起用党的意志主张贯注部队的根本职能,坚持用党中央、习主席关于强军兴军的决策指示统一思想和行动,履行好保持强军正确方向的重任。实现强军目标是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凝心聚力,动员全军官兵同心同德为实现强军目标不懈奋斗,履行好激发强军精神动力的重任。实现强军目标关键在人、在人才,需要思想政治建设强化培养人、塑造人的功能,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履行好坚固强军人才支撑的重任。实现强军目标一刻也离不开党的领导,需要思想政治建设积蓄和发挥组织优势,着力加强军队党的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履行好提供强军组织保证的重任。

强军目标规定着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使命任务。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揭示了我军建设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点,明确了加强军队建设的聚焦点和着力点。军队的任务决定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任务,军队建设的聚焦点和着力点就是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聚焦点和着力点。在实现强军目标的历史进程中,既有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也会遇到各种阻力、压力和挑战,特别是国家安全环境发生新的变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和社会日益信息化影响深刻,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任务繁重。思想政治建设必须紧跟形势发展,按照强军目标要求搞建设做工作,切实肩负起崇高的使命任务。牢牢把握听党指挥这个灵魂,始终把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根本任务,使我军永远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牢牢把握能打胜仗这个核心,始终把提高部队战斗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建设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威武之师中发挥服务保证作用。牢牢把握作风优良这个保证,始终把弘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作为重要课题,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本色。

强军目标确立了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新的起点和标准。强军目标的提出,开启了我军建设发展的新征程。我们要从时代高度审视思想政治建设,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强军梦与强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求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拓宽战略视野,始终把国家和民族最高利益作为崇高价值追求,在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大目标下来认识和推进。强军目标不是轻轻松松、顺顺当当就能实现的,要求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正确认识和把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以强有力的工作集聚强军兴军正能量。实现强军目标旨在推动军队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要求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提高质量效益,着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增强时代感和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把强军目标变成现实归根结底靠实干,要求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在求实务实落实上狠下功夫,把各项工作往实里抓、朝实里做。

二、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围绕实现强军目标聚焦用力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新形势下军队建设的基本实践。思想政治建设要围绕强军目标来展开,紧贴强军实践来进行,使“生命线”在实现强军目标中充分发挥作用,有新的更大作为。

铸牢强军之魂,确保部队坚决听党指挥。习主席强调,要把听党指挥作为军队建设的首要,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这是党和人民对军队的最高政治要求,是思想政治建设必须高度关注和始终抓住的根本。在我军所处时代条件、面临社会环境和官兵成分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必须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更加重视做好占领思想、铸牢军魂的工作,不断打牢官兵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思想政治基础,确保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要坚持不懈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主席一系列重要指示,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扎实搞好“坚定信念、铸牢军魂”主题教育,组织官兵认真学习党史军史,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自觉。要加强军队意识形态工作,抓好形势政策教育,及时回答官兵关心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严格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坚决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政治观点,引导官兵保持政治定力、站稳正确立场。要全面加强军队党的建设,认真落实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制度,加强党委班子建设,推动创先争优常态化长效化,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注重从政治上考察和使用干部,着力锻造对党忠诚的干部队伍,确保枪杆子始终掌握在忠于党的可靠的人手中。

聚力强军之要,在服务打赢中彰显威力。习主席强调,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反映了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思想政治建设各项工作都要更加自觉地向能打胜仗聚焦,为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我军信息化条件下威慑和实战能力提供有力保证。要把时刻准备打仗的氛围搞得更浓,坚持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战略意图统一思想,加强战斗精神培育,强化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思想,培养官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作风和军人血性。要把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树得更牢,政治教育、党的建设、文化建设等工作要紧贴战斗力建设用力,用战斗力标准来检验,形成一切为打赢的生动局面。要把人才培养这个关键抓得更紧,深入推进人才战略工程,着力抓好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满足我军现代化建设和未来作战的需要。要把跟进渗透结合工作做得更好,扎实做好宣传鼓动、政策激励、群众工作和心理、法律、文化服务等工作,激发部队大抓军事训练、完成各项任务的强大动力。

夯实强军之基,大力弘扬我军优良作风。习主席深刻指出,作风优良是我军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要夯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个强军之基,把作风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抓紧抓实。好的作风,要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强的党性原则、纯洁的思想道德、严明的纪律观念作支撑,思想政治建设在作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全军部队坚决贯彻习主席和军委决策指示,认真落实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和中央军委“十项规定”,大抓作风建设,取得初步成效。要按照习主席“三个坚持、三个着力”的要求,巩固和发展好的势头,坚定信心、强化自觉,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狠劲,以常抓不懈、一抓到底的韧劲,扭住根本抓,盯着问题抓,从严从紧抓,持续用力抓,以上率下抓,把改进作风工作引向深入。要加强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教育,扎实抓好“学习贯彻党章、弘扬优良作风”教育活动,按照中央和军委部署抓好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部队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奢侈浪费等现象。要注重从制度层面拿出治本之策,建立健全立体式、全方位的制度体系,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推动作风建设不断加强。

三、按照强军目标要求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创新发展

实现强军目标,为思想政治建设提供了广阔舞台,也提出了新的课题。思想政治建设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开拓前进,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进步。

树立与强军目标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新目标引领新实践,新实践需要新观念。要深入学习习主席关于强军兴军一系列决策指示,掌握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紧跟实践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切实以观念的转变促进思想政治建设的进步。强化全局观念,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强国梦强军梦的大目标下思考和行动。强化前瞻谋划,着眼强军目标要求加强总体设计和长远规划,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计划性。强化全面建设,坚持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相统一,在强军目标的统领下推动工作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强化打仗思想,牢固树立战斗力标准,更加注重紧贴军事斗争准备和遂行军事任务开展工作。强化开拓奋进,在应对挑战中占领思想工作新阵地,在攻坚克难中拓展服务保证新领域。强化实干精神,坚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抓紧快干,把思想政治建设抓得扎实有效。

认真研究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实现强军目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破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出回答。比如,如何针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把我军作为渗透破坏重点的情况,进一步铸牢军魂、确保我军永不变色;如何针对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侵蚀影响的情况,引导官兵始终保持革命军人的崇高精神追求和良好道德风尚;如何针对长期和平环境容易精神懈怠、滋生松懈麻痹思想的情况,保持部队旺盛的革命热情和高昂的战斗意志;如何针对军事任务对官兵心理素质要求高的实际,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官兵身心健康等。对这些问题,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积极改进创新内容方式和制度机制。用强军目标统领思想政治建设,很重要的就是要紧跟强军步伐,在拓展内容、改进方法、丰富手段、完善机制上下功夫。要适应信息化条件下部队建设、训练和遂行重大任务实际,强化服务保证功能,确保使命任务延伸到哪里,政治工作就跟进到哪里。要根据官兵成分变化和思想行为特点,把官兵关心关注的问题作为推动工作的切入点,注重运用官兵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手段开展工作,使政治工作入脑入心、春风化雨。要针对信息网络对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积极发展网络政治工作,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切实使网络成为先进思想文化传播新阵地、官兵学习成才新平台、加强工作指导新手段。要根据部队建设发展的实践,及时建立、调整、完善政治工作相关制度规定,强化法规制度执行力,提高思想政治建设制度化水平。

四、把全军官兵的意志力量凝聚到实现强军目标上来

实现强军目标,是习主席发出的强军兴军动员令。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主席重要指示、用强军目标凝聚军心意志,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引导全军牢牢把握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努力把部队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深化学习理解,切实用强军目标统一思想认识。学习理解越深透,贯彻落实就越自觉。要深入学习领会习主席重要指示,全面把握强军目标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坚持把学习理解习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与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结合起来,深化对强军目标的理解。把习主席重要指示作为党委中心组学习、干部理论轮训、部队政治教育、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推进强军目标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为实现强军目标而奋斗的自觉性坚定性。

加强宣传阐释,切实形成强军兴军的浓厚氛围。军队新闻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搞好强军目标的宣传,充分反映部队强军兴军的生动实践和成效,形成鲜明舆论导向。领导干部和理论工作者要加强对强军目标的研究阐释和宣讲辅导,及时回答强军兴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部队实践提供理论服务。部队文艺创演、军营文化环境建设、群众性文化活动,都要突出强军目标这个主题,使强军目标在全军叫响,做到人人皆知、自觉践行。

上一篇:如水夜色作文下一篇:简单房屋租赁合同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