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概述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主要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具体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控制监督五要素构成,并体现为行政、管理、专业活动、财务和会计系统融为一体的组织管理结构、政策、程序和措施等,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应对风险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国有资产业务管理、建设项目业务管理及合同业务管理等六个方面。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保护国有资产安全与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通过设置单位内部的各个岗位,充分做到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离,保证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并且在内部控制制度中明确各个层级的职责范围、审批权限和决策流程,运用信息系统的先进手段,在单位内部形成一种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保障机制,通过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有效使用,以及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

(2)有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水平。内部控制制度通过明确单位内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梳理各项业务流程,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为社会各界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公共服务,通过制度保障提高单位人员的管理效率、提高单位的例外管理水平,使之不再局限于常规的日常事务管理,从而全面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综合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

(3)有助于降低行政事业单位的舞弊和腐败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我国政府内部控制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也在履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笼子作用,一整套设立合理且运行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并形成有效的制约,形成事前审批、事中控制、事后评价总结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监控机制,从而坚决抵制腐败、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

二、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的意识仍有待加强

内部控制制度最初是从国外引入,先在我国企业中推行实施,随后才扩展到我国行政事业范围中。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不太注重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很大的偏差,没有正确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与内部管理制度之间的差异。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单位负责人缺乏权力制衡意识,习惯“一支笔”审批,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由于没有为本单位员工做出榜样,内部控制制度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不在本部门的职责范围之内,而不去参与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这样的结果是内部控制制度无法推行,或者是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被束之高阁。

因此,内部控制思想的陈旧与缺失已经成为限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是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者还是基层的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建设的理解都仅仅局限在制度、规范的制定上,认为能拿出一套像样的内部控制制度就可以蒙混过关,而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却不太关注。

(二)内部控制建设全员参与度不高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推行内部控制建设或评价工作时,一般由财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则认为内部控制就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他们无关,从而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全员参与度很低。而且上级主管部门在布置内部控制工作时,也通常仅通知下属单位的财务部门。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或外部来说,都容易让人产生“内部控制的建设就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这一错误认识,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会计控制。

事实上,财务上的账务和报表是本单位业务活动的结果体现,财务部门之外的其他部门是业务活动的实施主体,几乎每个单位的核心部门都会与财务部门密切相连。内部控制不应仅停留在会计控制层面,应该从经营活动的起点开始逐一梳理,让各个部门、各员工充分参与到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中来。

(三)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机制

对于在单位内部已设立独立内部审计部门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工作一般由内部审计部门来负责。实际上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属于财务部门的内设机构,由于未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行政事业单位,一般由办公室或综合部门来负责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工作,从内部控制制度本身来讲,这两种方式都违背了内部控制制度的管理思想,在对内部控制建设及运行进行监督评价时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目前财政部对于制定统一的针对内部控制监督评价标准。自2016年开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已经编制三年,但仅仅是从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国有资产业务管理、建设项目业务管理及合同业务管理六个经济业务领域,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和执行情况,作一个简单的总结报告。

行政事业单位接受外部审计时,通常是以预算执行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为主,很少像上市公司一样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运行的有效性纳入审计范围,因此无从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报告并提供改进建议。

(四)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不够完善

随着社会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水平的关注度逐渐加大,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水平逐渐提高,但容易受到资金或管理水平的限制,行政事业单位整体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建设信息化网络和设施时,需要行政事业单位投入大量的人、财、物,且前期要对本单位的需求和规划等进行充分的调研。但目前大多数单位在建设本单位信息系统时倾向于采用外包的形式,过度依赖外部调研的结果是导致内部调研和可行性研究不够充分,而且单位内部员工的参与度过低,采取生搬硬套的结果是信息化系统与本单位实际业务相关性过低,从而导致信息化系统率不高甚至闲置。或者出现行政事业单位重复建设信息系统,人事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多套管理系统,数据彼此间独立,未能实现单位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及共享。从而导致单位的管理效率偏低、内部控制建设实施起来困难,更是对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五)内部控制专业人才储备相对不足

自2014年全面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来,虽已历时五年之久,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受单位编制人数所限,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设立专门的内控部门,也没有专门负责单位内部控制的工作人员,内控牵头部门一般是财务部门或综合部门。相比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流动性较低,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业务相对简单,内控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及知识层次相对落后,知识获取途径少且更新缓慢,仅仅依靠每年的继续教育或内控培训,无法帮助相关人员熟练掌握从事内部控制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如果内控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工作的内容及意义理解的不够透彻,就很难从单位层面建立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而且,内控工作人员由于与业务部门人员之间的沟通不畅,对业务流程缺乏清晰的认识,无法对业务人员的工作进行有效地支持,从而导致业务部门消极对待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会对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产生排斥心理,使得内控工作人员无法对现有的日常工作制定流程和规范或者对已制定的流程和规范无法完善,。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完善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

首先,应该充分发挥单位负责人及管理层在内部控制的整个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单位负责人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管理层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工作,另一方面在执行过程中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工作,带动全单位所有人员共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让制度落地可行,在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上一视同仁。

其次,应在单位内部做好内部控制的培训工作,做好内部控制制度的宣贯工作,改变以往内部控制培训范围仅涉及财务人员、内控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的旧貌,将培训范围扩大到单位负责人、财务部门分管领导、各业务部门分管领导、各业务部门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及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内控知识培训。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提高,有助于提高单位整体的内部控制水平。通过内控培训,有助于提高内控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同时有助于在单位内部树立全员参与内控的意识和理念,从而有利地推动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完善工作。

(二)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中之所以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主要由于缺乏一整套标准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因此要想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十分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活动过程中涉及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三权分离,而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形成相互制衡、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管理机制,同时兼顾运行效率。

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和管理层应该从本单位的实际业务和发展情况出发,遵循内部控制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的原则,认真梳理各项业务活动的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本单位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控制措施,有助于本单位工作人员在从事各项业务时有据可循、有制可遵。

(三)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

监督和考核机制是评判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有效手段,主要包括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为确保监督机制的有效运转,应遵循如下原则:一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任何控制活动均应接受来自单位内外部的监督;二是对于发现的重大的内控缺陷,应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和纪检部门的监督作用,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应直接向单位管理层汇报,不隶属于任何职能部门。针对各项业务活动的执行情况,定期或者突发性的开展审查工作,并对每次审计过程进行相应的记录,形成书面的审查报告,对于审查过程中发现的一般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要求其及时制定解决方案予以纠正,对于重大问题,应及时向单位管理层汇报,有必要时应提交上级组织,通过内部的检查机制保障本单位内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优化。同时,强化财政、审计、纪检监察部门的外部监督力量,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情况的监督,充分发挥这些外部门的监督监察作用,构建严密的外部监督系统。通过内外两种方式双管齐下,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作用。

(四)行政事业单位应提升内部控制信息化水平

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通过识别不同方面的风险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来提高管理者决策的有效性和及时性,降低成本或者可能的风险。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将重复低效的手工操作转变为快捷高效的计算机操作方式,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失误,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水平。同时通过信息系统的整合、数据的集成共享,使得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实现更好的收集与传递,避免重复录入、信息重复的现象发生。

通过梳理各部门的业务流程对各业务进行标准化和流程化管理,有助于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地分析风险点,并针对该风险点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有效地锁定风险点,当某一事项的风险点被触发时,自动启动预警机制,随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防患于未然。同时,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建设也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逐步从纷繁复杂的日常管理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思考本单位的发展战略及处理更高附加值的工作,真正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管理的水平,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

(五)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人才队伍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设立单独的内部控制部门,若内部条件不允许设立单独的部门,应由独立于财务部门之外的人员来负责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在配备内部控制工作人员时,应优先选择有财务、审计等基础知识以及管理、法律等相关业务知识背景的人员,并且要注重人员的职业道德,从事内部控制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爱岗敬业、廉洁奉公、公正无私的良好品德。要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理念,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

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的培训,丰富其知识结构、提高其风险评估意识以及控制方法,及时更新内部控制工作人员关于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国有资产业务管理、建设项目业务管理及合同业务管理等六个方面的业务知识。除了集中培训外,也应鼓励和提倡内部控制工作人员通过自学的方式获取最新的内部控制业务知识。加强内部控制理论知识的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内部控制管理经验,为提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专业化水平贡献力量。

摘要:2012年11月财政部公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相关文件, 并自2014年1月1日起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全面执行, 这意味着正式开启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随后, 财政部发布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 (试行) 》等多项政策, 进一步推动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实施。但是,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由于起步较晚, 仍处于不断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之中。本文主要介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与现实意义, 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实际情况, 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全员参与程度、内部权力制约机制、信息化建设以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出发, 分析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解决对策, 以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参考借鉴, 从而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综合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 倪慧清.浅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9 (8) .

[2] 刘蓓.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经贸, 2018 (15) .

[3] 李扬.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 2016 (19) .

上一篇:农业农村部加快推进果菜茶生产机械化下一篇:《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