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信访与思考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信访与思考

关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信访与思考 篇1

关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信访与思考

湘乡市城管行政执法局纪委辜凤翔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常常因被称为‚不文明执法、不规范执法‛而容易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甚至状告至纪检监察部门或信访部门。然而,城管部门却也深感困惑和无奈。本人对我市城管行政执法工作中引发的信访问题进行了一些剖析,有关城管部门的信访案件较多,研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管没有自己的‚祖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生活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城市化、市场化伴生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相应产生,引起了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于是,一个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相对陌生的领域——‚城市管理‛随之应运而生,大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全国各地地、县两级城管部门逐步建立。由于建国几十年来我国基本上仍是农业国,对城市管理范畴的中央和省级掌控缺乏实质性举措,以至于各地新组建的城管部门无论从机构名称还是机构性质,无论是管理范围还是工作内容,都存在较大差异,可以用一句老话形象地表述为‚各有各的高招‛。比如机构名称,北京市现在称为市政管理委员会,上海市称为市

容环境卫生管理局,南京市称为市容管理局,而在绝大多数地、县两级城市,基本上都叫城市管理局或城管委、城管办,实行综合执法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除少数地方是单设的以外,大多也都是在上述机构加挂一块牌子。再如机构性质,有的是行政部门,有的则是事业单位,还有的属于非常设的临时机构。而管理范围,有的只负责市(县、区)本级建成区,有的则垂直管理到区(县)、镇。至于管理内容,那就更加多样化了,少的只负责单一的市容环境卫生,多的则包括市政公用、园林绿化、自来水及污水处理、公交客运、路灯亮化、户外广告、工程渣土、城市沟河等等,还有的地方将房产物管、规划拆违等甚至将旅游景点管理和文化市场管理等都纳入了城管执法内容。即使是国务院法制办和各省级人民政府授权进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试点的市、县(区),其执法职责也有‚5+1‛、‚6+1‛、‚7+1‛等不同,其中前一个数字是授权执法管理的主要事项,后面的‚1‛则是当地人民政府根据需要交给城管部门的其他执法管理任务。这些多少带有各自为政色彩的不统一现象,固然与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关,也与中央一级和省级缺少相应的与时俱进的规范要求和管理措施不无关系。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便是:社会群众不知道城管究竟有多大权力,究竟该怎样‚被城管管‛;有些地方政府经常拿城管当‚别动队‛使用,让城管去干一些公安、武警不便干、相关部门不愿干、基层组织又很难办的‚拔钉子‛、‚得罪人‛的棘手事情;而城管队伍则由于组建时间短,基础差,管理事项和对

象相对复杂,且自身执法依据不够充分,人员素质和执法保障方面又与执法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加之缺乏严格的管理措施,因而很难在各种复杂情况下都能正确行使自己的职权,让社会方方面面都能满意,日积月累,使得一些地方的城管部门已经成为当地质疑最多、评议最差的单位之一。

城管面临的社会压力和自身不堪重负的现实,使得城管人内心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叹:我们要是有个‚亲娘老子‛该有多好啊!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使体制机制问题得到合理的统一,客观上已经成为规范城市管理,减少政出多门,让城管名正言顺干事情的首要前提。

二、城管综合执法为什么‚‘7+1’、‘8+1’,就是难统一‛

近几年来,不少地方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在实施综合执法的过程中都有这样的体会:不管是‚7+1‛还是‚8+1‛,底气不足是不统一。实际上,不论是国务院法制办的批复还是省政府的批复,说到底只是政府及其相关机构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对特定区域所做出的工作决策和采取的授权程式,严格地讲属于‚个案‛,目前还很难与普遍都适合的法律意义上明确界定的执法主体划等号。所以,只能以‚试点‛的名义在部分城市试试看,‚摸着石头过河‛。然而这条‚河‛现在看来是有点过宽过深了,城管执法部门不仅很难胸有成竹地涉水摸石,甚至还常

有跳进黄河洗不清的别种滋味。那么城市管理到底该不该实行综合执法,综合执法的内容和范围能不能基本统一并让社会充分知晓,这些表面上仅仅属于认识层面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城管综合执法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先决条件。

我国现在正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各项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建立健全,但《城市管理法》这样的十分迫切需要的法律法规却至今仍难以出台。没有硬通货,底气从何来?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若仅从字面上看,毫无疑问应该是地地道道的执法机构,而且被授权拥有的执法权项也较多,可是却没有一部法律法规明确过城管到底执得是什么法,社会人士客气一点的会说,‚你们城管管得也太宽了吧?‛带有情绪的相对人则常常振振有辞:‚我这点事凭什么由你们城管来管!‛可见当前社会群众对城管执法普遍缺乏认同度,处臵稍有不当,便可能激化矛盾。而一些媒体对少数城管执法恶性事件的追踪报道、频繁暴光乃至刻意炒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客观上是把本应对立法与否的质疑,单纯地引向对执法的质疑,为社会对城管执法的不认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公安执法有《警察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工商执法有《公司法》、《广告法》,环保执法有《环境保护法》等等,而城管执法虽然看似风风火火,试点还在不断扩大,但立法却远远没有跟上。传统上分别属于规划、公安、交通、工商、环保、城建等部门的一些执法责任,由于‚七八顶大盖帽管不好一顶破草帽‛的缘故,被‚相对集中‛

到城管部门,不好管、管不了的事就由城管去干吧,而与部门利益明显相关的权责那是轻易不能放的。即使政府已经明确,仍有一些部门和单位找出若干依据继续行使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原有的执法队伍大都依然存在,以致经常出现一件事两家做的情况,这不仅容易让行政执法相对人产生困惑,也常常使执法者处于进退两难缩手缩脚的尴尬境地。此类现象从表面上看是部门如何协调的问题,实际则反映出目前城管执法本质上是借法执法,而法定执法主体和社会公众又难以充分认同并真心实意配合的深层次矛盾。因此,只有从法律层面上统一城市管理执法的权限和执法队伍的设臵,出台《城市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城市管理的基本原则,明确执法主体资格,界定执法职责范围,赋予有关强制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城市管理执法难的状况。一句话,就是城管执法要变被动应付、打‚擦边球‛,为主动出击打攻坚战,法律层面的强有力支撑与体制机制的正规统一同样重要。

讲到立法问题,可能有同志会提出,城市管理的概念很宽,准确界定很难,国际上此类立法可供借鉴的不多,目前这种颇有中国特色的城管模式还是继续探索吧。笔者认为,正因为难,才需要创新,才需要抓紧,才需要立法跟上,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可能一下就完善,有总比没有强,先搞出个试行或暂行的也行。否则,城管综合执法的路子很难继续走下去,提高行政执法效能的初衷也难以实现。

三、城管执法着装为什么‚这也不是,那也不是‛

毋庸讳言,城管着装问题十分敏感,它既是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困扰城管规范执法的现实问题。城管到底是‚正规军‛,还是‚别动队‛,抑或是某种意义上的‚土匪‛,在着装问题上似乎也能窥出一斑。

城管着装‚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的描述,形象地、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样两层含意:一是制服样式军不军、警不警,五花八门,经常变换,给社会以‚想怎么穿就怎么配‛的不良印象;二是城管该不该着装上级不明确,着也不是,不着也不是,颇为两难。为什么有的地方一度称城管为‚土匪‛?除了执法不规范、行为不文明、作风不端正等因素外,着装不统一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国务院曾对十几个执法部门的着装有过明确规定,或许是因为国家和省一级没有城管部门,因而对社会接触面很广的城管执法如何着装没有提及,而各地城管机构考虑到实际工作需要,实在是很难做到既规范执法而又不正规着装,这就使得从中央直辖市到乡镇城管队,各种不同质地、颜色、式样的城管制服自行其是,各领风骚。其造成的负面影响是,老百姓产生反感,有关部门发出质疑,个别财政相对紧张而又严格按章办事的地方,甚至以违反财经纪律动用公款乱着装的行为予以查处和进行 6

整顿。于是,长期以来城管着装‚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的难题一直困扰和制约着城市管理执法工作。

城管执法究竟该不该着装,如果确实应该规范着装,那又该由哪一级来使之统一规范呢?我们党历来强调实事求是,政府出台各种行政措施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城管执法要不要统一规范着装,如何统一规范着装‛这一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同样也不例外。从目前各个执法部门的工作情况看,除了公安、工商、税务几个部门外,大概就数城管部门的执法任务面广量大了,在各种场合、各种时间段、面对各种各样的执法管理对象去履行若干项执法使命,执法人员如果不身着容易辨识的执法制服而和普通老百姓一样身穿便衣,谁能知道你是在执行公务,又如何知晓你是在执行什么公务?很难想象这样的执法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初衷之一,便是将‚七八顶大盖帽‛改革为‚只需一顶大盖帽‛,而如今城管综合执法队伍却不能着装,把这‚一顶大盖帽‛也给取消,行政执法的严肃性和执法人员的自律性当然会受到影响,综合执法的效率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所以,‚城管执法不能不着装‛已成为基层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的共识,也得到了有关方面的理解和默许。首都北京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执法人员身着城管制服在天安门广场等地进行执法值勤的情况,中央电视台曾多次报道,中央领导也曾亲切接见身着制服的北京市城管执法局负责人。由此看来城管执法人员应该规范着装已经没有太多的异议了,现在的问题是该由哪一级来予以

明确并进行统一规范。去年5月,江苏省政府法制办已经就全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使用统一的执法文书、执法标志和工作服饰发了专门文件,并要求在2008年底以前全省统一规范到位。这一含有‚小岗村‛意味的重要举措,至少在江苏全省范围内为规范城管执法行为、改善城管执法形象提供了一项基本条件。可以断言,在这方面如能尽快出台全国性的统一规范举措,中国特色的城市管理事业必将大大前进一步。

四、城管工作异常艰辛为什么却‚吃力不讨好‛ 笔者在城管部门工作多年,此前也在其他一些部门和单位工作过,对比之下感慨颇多。体会最深的就是:城管部门的工作难度之大,辛苦程度之强,社会压力之巨,远非局外人所能想象。绝大多数城管人不分白天黑夜,不顾日晒雨淋,不论节日假期,为了城市的整洁有序、市容亮丽、市民方便,长年超强度运转,超负荷劳动,含辛茹苦,任劳任怨,在缺少理解、支持、配合的情况下默默奉献,他们的辛劳与贡献理应得到社会的尊敬。然而由于体制机制、人员素质、执法环境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加之极少数害群之马自毁形象引发的轩然大波,使得城管在社会群众心目中的地位毁誉参半。在各地的机关作风评议活动中,城管排名靠后已屡见不鲜。‚花谢花飞花满天,城管艰辛有谁怜‛?心中有着满肚子委屈的城管人不免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那么,城市管理工作为什么常常‚吃力不讨好‛呢?除了本文前面提到 的一些客观原因外,城管部门必须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深刻反思,认真查找队伍内部的主观原因,进而采取有效措施,通过自身不懈地努力,尽快扭转城管工作的被动局面。

从许多地方城管暴露出来的问题看,社会群众反响最强烈的就是城管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执法管理简单粗暴。尽管你工作很辛苦,但那些人们通常看不到,而只要你在执法中情绪稍有激动,或者是执法管理相对人故意制造事端而你不够冷静,处臵不当,马上就会引来大量围观路人,这个瞬时形成的强势群体中尽管大多数人可能不明真相,但因具有共同的同情弱者的心理,几乎都会不假思索地站在执法对象的立场上来指责城管。由于这种情况三天两头经常发生,极个别的还曾引发恶性事件,时间一长,对城管执法的逆反心理便在一些社会阶层中悄然滋长和蔓延,造成恶性循环,使得城管执法变得更为艰难。要从根本上改变城管的社会印象,就必须强化队伍教育,严格队伍管理,提高队伍政治、业务素质,灌输文明执法理念,提升执法修养水准。同时,还必须严把进人、用人关,这一点尤为重要。一些城管恶性事件的发生,根子其实就在这里。由于城管基本上算是‚吃皇粮‛的新部门,并且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张和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而不断扩大管理范围和增加管理内容,因此必然需要增加与之相适应的工作人员。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有些地方便把城管看成是一个相对比较容易安人进人的理想渠道,人事腐败在这里找到了突破口,少数不具备基本执法素质的人通过关系吃

上了‚皇粮‛,自以为门路宽、后台硬,本事大,了不得,在执法管理岗位上高人一等,盛气凌人,甚至胡作非为,违法违纪,不仅在社会上造成很坏影响,而且还败坏了队伍内部风气,这是令城管人非常痛心的事情,也是真正需要从根子上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规范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就必须从源头上抓起,选人、用人首先必须规范。城管执法遇到的复杂情况多,面对的弱势群体多,处理的棘手问题多,对执法人员的政治业务文化素质、政策法规把握水平、言语举止道德修养等方面理应有更高的要求。只有严把入门关,选准人、用好人,进一步严格队伍管理和行为养成,才能弘扬正气,令行禁止,打造出一支群众信任得过的城管执法队伍。

五、城管综合执法如何才能形成‚一个好汉三个帮‛ 自古以来,‚好汉‛就是专指具有行侠仗义、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品质,受到‚草民‛期盼、敬佩和拥戴的人,用现在的话讲,算是个体的民间执法人员。假如这个观点基本成立的话,那么从另一个角度来套用,如今的执法队伍就应该是法律地位明确的‚好汉‛群体。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实践证明,城管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进行执法与管理,充当着‚好汉‛的角色,如果离开了方方面面的‚帮‛,只靠孤军奋战显然是不行的。现时许多地方的城管执法环境并不理想,舆论氛围更有谈城管色变之势,少数基层城管,本应是‚好汉‛的执法管理人员,甚至

已被喻为‚土匪‛不堪一提。由此看来,规范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不仅要在内部管理上动真碰硬,同时也需要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理解、支持、配合和帮助,形成‚一个好汉三个帮‛。城管要正确认识自己,善待市民群众;社会也要正确看待城管,善意帮扶城管。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市领域多种矛盾交错,问题繁多。城管往往处于这多种矛盾和问题的交汇点,特别容易引起群众的不满。同时也有些对其他现实不满的人常常会把怨恨发泄到城管头上,以期‚墙倒众人推‛。因此,城管工作者必须从政府关注民生的实际出发,去调整自己的工作策略和程式,主动寻求社会的支持。城管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要构建和谐社会,建成法制国家,改善环境状况,提升城市形象,各行各业任务都十分艰巨,城管部门更是责无旁贷。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城管人的辛劳和汗水,我国现在绝大多数城市的市容环境秩序将会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各级政府和城管部门真诚地欢迎社会监督,希望各有关方面对城市管理工作提出批评建议和提供热情帮助。个别媒体借题发挥、以偏概全、哗众取宠、诋毁城管,摆出一副为民请命的架势进行不负责任的炒作的做法,其实并不是社会所期望的,也是有悖本行业职业道德的。生活在城市里的各阶层人士也该扪心自问,我们爱惜自己的城市吗?我们珍惜自己的环境吗?我们为改善我们共同的人居环境究竟做了多少呢?如果大家都愿意把自己的家园打扮得更美丽,装点得更温馨,那就善意地帮助城管,热忱地支持城管,自觉地配合城

关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信访与思考 篇2

一、四川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现状

1993年3月, 《行政处罚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认了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 统一调整和重新配置行政处罚权, 改变单行法律、法规规定的执法主体和职权配置以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四川省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始于2001年。乐山、成都和绵阳经国务院批准, 先后开展了工作试点。截至目前, 除了甘孜、凉山、阿坝三州和攀枝花、泸州 (正在审报程序中) 、资阳三市以外, 全省15个市级政府和26个县级政府在城市管理领域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 并向30余个乡 (镇) 延伸。

目前, 四川省城管执法存在两种体制:一是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城管综合执法;二是未进行过改革的原城建监察执法。在四川已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城管综合执法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 四川省城管执法体制呈现多样性。

四川城管执法主要有三种体制。一是实行一级执法主体, 市本级城管执法部门内设相应科室和执法支队 (大队) 。二是实行市、区两级执法体制。市本级城管执法部门既设立城管执法支队 (大队) , 又在主要区设立分局, 实行区政府与市城管执法部门双重管理。三是实行市、区、街道 (乡镇) 三级执法体制。其特点是城管执法重心下移, 执法范围延伸至乡镇。

2. 四川省城管执法范围呈现扩大化。

城管执法范围的变化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行使省政府批复中的行政处罚权;二是批复中的部分行政处罚权调整回原职能部门行使;三是增加部分行政审批、行政征收及市政服务等职权;四是仅负责统筹协调, 不具体实施行政处罚权。整体上来看, 四川省城管执法的范围各地有所不同, 并不统一, 且有呈扩大化趋势。

3. 四川省城管执法人员身份呈现复杂化。

四川市县两级城管局从事行政执法工作的人员在编执法人员与协管人员的比例为1:1.6。从实际情况来看, 借调和聘用人员的数量远远超过报表反映的情况, 有的地方在编执法人员与协管人员的比例达到1:5, 甚至更高, 执法人员身份呈现复杂化。

二、四川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目前, 四川城市管理执法存在两大矛盾:一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 对抗性强, 难以调合, 城管执法承受很大压力;二是城管执法与其他行政机关之间协调配合不好, 形不成合力, 城管执法举步维艰。在城管执法中出现的四大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二是执法体制不顺;三是机构人员保障滞后;四是统筹协调较差。而造成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 四川省城管执法法律依据不清。

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城管行政执法的法律法规, 地方立法层面有《四川省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条例》, 总体来讲, 城管执法只能参照其他的相关法律, 而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尽完善, 过于原则化, 操作性差或规定有矛盾冲突处, 罚则不尽一致, 或者只有禁止条款, 没有处罚条款, 给城管执法工作带来难度。

2. 四川省城市管理执法机制不统一。

四川各地城市管理机构设置不一致, 有三种机构设置形式, 层级管理意味着行政执法的高效性。如何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确定行之有效的层级管理模式, 是四川城管执法亟待解决的问题。四川城管执法部门与管理部门工作之间配合不协调, 执法部门进行的行政处罚, 相对人补办手续的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管理部门, 造成执法和管理的脱节。

3. 四川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构的职权设置不清。

由于利益因素, 政府部门之间各自为政, 协作不够, 对城管执法活动不支持、不配合, 甚至设置障碍, 在执法实践中引发职责交叉的新问题, 原执法部门与城管执法部门之间并非完全没有关联, 出现“执法趋利”的现象。

4. 四川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者的人员构成复杂。

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 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必须是公务员, 但在四川各地实施中, 没有做到这一点, 而是行政与事业混编、混岗, 有些为了弥补执法人员的不足, 从其他单位借调或外聘人员从事行政执法工作。

5. 四川城管执法程序及执法手段不规范。

城管执法在执法程序上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 违反行政程序的行为更是屡见不鲜。城管执法人员进行处罚时, 没有按规定出示证件;不经法定程序调查取证, 便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不告知当事人享有申辩权和诉讼权、不制作决定书、不送达有关文书;罚款不给收据、罚单或非法收据、罚单等。

三、建立“3+2+1”城管执法制度模式

所谓“3+2+1”城管执法制度模式, 即为“3规范, 规范执法主体, 规范执法程序, 规范执法行为”, “2制度, 建立监督制度, 建立责任制度”, “1机制, 设立培训机制”。

1. 完善城管执法相关法律规范。

国家层面:国家立法机关应尽快着手制定出台《城市管理法》, 并对现有行政执法所使用的法律法规进行严格审查, 依法废止已经不再适应当前行政执法工作的相关条款。地方层面:四川省落实实施《四川省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条例》, 结合实践现状, 对条例修正和完善, 规范城管执法程序和手段。

2. 改革城市管理机制, 提高执法水平。

首先, 将城管行政执法组织统一设立为承担城市管理领域内执行性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许可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行政执法机关, 其名称、标志、装备等全省统一, 不再将城管执法部门作为某一个执法部门的附属组织。其次, 确定部门职能定位, 规范部门分工合作。根据城管执法部门的人员、设施设备状况, 具体落实城管执法部门的职责范围。

3. 整顿城管执法队伍, 提高执法理念和水平。

全面清理整顿城管执法人员队伍。对符合规定的, 重新统一颁发行政执法证;对被聘用履行行政执法职责的合同工、临时工严禁持有行政执法证从事行政执法工作。建立一套城管执法人员的招录制度, 实行统一考试, 严把进人关。落实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 努力提高城管执法人员素质。

4. 规范城管执法程序和手段。

城管执法人员严格按照执法程序进行执法, 与相对人多沟通, 及时解决相对人的实际困难;严格限定强制手段, 多使用非强制性手段而不是强制手段。对于违法执法的城管工作人员, 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 构成犯罪的, 还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 形成多层次监督制度。

完善权力机关的监督, 健全内部监督, 强化司法监督和促进社会监督。加强对城管执法的监督检查, 查处执法中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行为。建立健全城管执法案卷评查制度, 定期对执法案卷进行检查和抽查,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纠正。

6. 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度。

关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信访与思考 篇3

1 坚持一个原则

在执法协作工作中要坚持“各司其职、小案独立、大案协作、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

2 把握二个范围

行政违法。执法把握在动物、动物产品经营、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范围内。由动物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实施行政处理(罚)。

刑事违法。对在查处动物卫生监方面违法行为时,对确有触犯刑法的,由公安部门实施刑事处理。

3 牢记三项执法内容

围绕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及重大活动和节假日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等开展的联合执法行动;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交办的涉及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需要联合执法的工作任务;两部门根据工作需要,申请开展联合执法的事项。

4 侧重四个环节

养殖环节。重点是养殖业动物卫生防疫条件、档案记录情况、病死或死因不明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使用或添加激素类药品或其他禁用药品、人用药品;动物强制免疫及免疫标识佩戴情况等。 4.2 屠宰环节。无证屠宰、私屠滥宰,不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屠宰、出售。染疫或疑似染疫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

检疫监督环节。违法加工、经营病死畜禽及其产品,经营、仓储、销售、运输等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及动物产品。 4.4 兽药经营环节。无证经营、经营假劣兽药或非法药品。 5.建立五项制度 5.1 联合执法启动制度

常规启动机制。建立节假日、双休日巡查以及投诉举报、应急事件快速处理制度。需要开展全市性的、重大的联合执法以及上级要求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时,经两部门会商后组织实施。

专项启动机制。涉及两部门单一专业执法力量难以纠正、制止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时,两部门协商后实施联合行动。

突发启动机制。遇到突发事件或其他紧急事项需要开展食品安全联合执法行动时,两部门立即、尽快组织实施。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由两部门轮流召集。遇特殊情况,经任何一家成员单位提议可视情召开。联席会议主要内容是通报食品安全事件处置情况,分析研判事态发展趋势,共同研究事件处置中需要协调解决的重大问题;制定联合执法计划和行动方案,确定打击重点;共同分析危害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的动向、特点、规律,研究应对策略等。

健全信息通报制度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交流涉及各监管环节的法律法规、政策、食品安全标准规范。采用一般信息通报、典型案件通报、重大事项(紧急情况)通报等三种通报方式。实行一般信息月通报,典型案件限时通报,重大紧急情报“零时差”通报机制。

联合执法案件移送制度公安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发现涉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不构成犯罪时,要及时移交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做出行政处罚。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在案件查处中认为当事人涉嫌构成犯罪的,应立即通报公安部门,公安机关应当及时依法采取相应措施。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必要时可在现场立即办理案件移交手续。对两部门移交的案件,对方应立即派人到场。现场检查初步认定有违法行为,需要立案的,自受理之日起3日内做出立案或不立案决定。决定立案的,应在现场或后续案件调查按各自职能分工进行。决定不立案的,应书面告知移送案件部门。对于决定立案的案件,移送机关应当自接到立案通知书之日起3日内将涉案物品以及与案件有关的其他材料移交对方,并办理交接手续并依法作出处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两部门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应当妥善保存案件的相关证据。对易腐烂、变质、灭失等不宜或者不易保管的涉案物品,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固定证据;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涉案物品,应当送请有关部门或者机构依法进行检验、鉴定,并出具检验报告或者鉴定结论。对于两部门移送的案件,对方应将查处情况通报移送的机关。双方均有督办权,告知权,知情权。对推诿、不作为行为,对方有权向有关部门反馈。

案件处置制度:

发现动物性食品安全事件或接到动物性食品安全事件报告,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公安机关应立即派员赶赴现场,核查相关信息,按以下要求处置:经调查核实,食品安全事件属本部门职能管辖范围的,应及时依法封存(或登记保存)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食品及其原料、被污染的食品用工具、用具,控制事态蔓延。对于依法不属于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举报,应当及时移交主管机关,并告知举报人;经调查核实,食品安全事件涉嫌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应当依法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同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或者减轻食品安全事件危害。公安机关立案侦查食品安全事件案件,对经侦查不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移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查处;经调查核实,食品安全事件属于其他部门或多个部门职能管辖范围的,立即通报有关监管部门,协助配合有关部门的处置。

联合执法时应依据各自职责,协同开展以下应急处置: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组织人员开展现场调查,依法对确认有害动物、动物产品进行封存、留验或登记保存。相关部门组织检验机构开展样品采集、检验检测,及时反馈检验结果。公安机关加强食品安全事件现场治安管理,协助行政监管部门开展执法调查、采样等工作。对涉嫌犯罪的事件及时开展相关违法犯罪行为侦破工作。对重大、疑难案件,要提前介入,指导证据采集,明确追刑标准。在查处案件时,对以暴力、威胁等方法阻碍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查处。联动执法宣传工作应会同宣传、有关监管部门,加强舆情监测,把握舆论导向,防止炒作,引发社会恐慌。

关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信访与思考 篇4

加强城市管理,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城市文明形象提升,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效载体。近年来,按照“抢抓新机遇 建设新唐山 实现新跨越”的发展目标,我市着眼于城市的总体提升和均衡发展,在加快修编和优化城市规划,大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以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环境整治为主要内容,着力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建成了涉及供水、公交、园林、市政、路灯、排水等多个行业领域,集市民投诉、业务咨询、设施维修、抢险抢修、生活服务等为一体的12319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按照上级部门统一部署,以“整治脏乱差、搞好环境建设”为基本内容,全市开始了范围最广、力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力开展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清理垃圾死角、整治城市“八乱”。通过全市各级各部门的上下联动、团结奋战,几年来整治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从而以战略眼光,现代化理念,科学化举措,以更大的气魄抓好城市管理,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形象,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管体制存在弊端。

第一,市区两级政府城管职责还不够清晰,市、区、街三级城市管理主体责任分工还不够明确,政府部门之间、部门与街道办事处之间还存在责任不清、工作机制不顺畅等问题。

第二,街道办事处对辖区城市管理负总责的地位不突出,赋予的管理权限和财权不统一,力量相对不足,管理工作存在死角。

第三,城管执法队伍“市、区、街”三级管理体制和双重领导导致执法队伍上级部门众多,利益关系复杂,各级执法队伍任务不均衡,执法资源不能共享,整体执法效率受到影响。

2、城市管理经费不足。

各区城市管理经费普遍不足,许多区级市政、园林、环卫、房管部门经费用于保障人员工资,日常管理维护投入明显不足。街道财政拨款差额较大,许多街道依靠搭建沿街商业房弥补经费,同时商业房所产生的占道经营、乱排乱放等问题又增加了街道日常城管工作量。

3、城管人员严重不足

(1)我市城市管理在编工作人员与管理人口比例达到 1∶10000而在南京、杭州、广州等几个城市这一比例的平均值为1∶4480。我市城管工作者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不堪重负,苦不堪言。城管人员早出晚归,是城市管理的主要执行者,干净的大街小巷,绿树环绕的城市,都是城管人员日夜护守的成果。但是例如城管人员与小商小贩“躲猫猫”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你去那,我来这”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样弄得执法人员疲惫不堪且收效不大,而由于我市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城管人员又要经常性的有一些保障任务,造成了城管人员“白加黑,五加二”的情况非常普遍,严重的影响了城管人员的身体健康。

(2)在编人员执法证件不全。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正式在编人员执法证件不全,随着广大人民的群众的法律意识的增强,在执法过程中经常出现执法人员不出具执法证件时,被执法人都会要求执法人员出示执法证件。造成在执法过程中很被动的局面。

4、居民环境意识不强。

多年来,由于对城市环境问题宣传、引导不够,全社会环境意识境界不高,敏感度不强,对城市管理工作关心不足。许多市民养成了从马路市场购物,街头吃露天烧烤,随地乱扔垃圾污物等不良卫生习惯,对四处可见的脏乱差现象形成了见怪不怪、不以为然的麻痹思想和容忍意识。

二、几点建议

1、加强对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工作的宣传,加大领导和督办力度。

以“人民城市人民管”为主题,加大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热爱唐山、美化城市、管理城市”的自觉性和自豪感。建议采取各种形式,使城市管理宣传进单位、进社区、进学校,引导各级城管部门、广大居民主动向先进城市学习、看齐,按照建设现代化新唐山的要求,提升境界、提高水平,形成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和脏乱差现象的强大舆论氛围。

2、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强化重心下移。

(1)实施城管机制创新。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建立、健全新型城管工作机制,自上而下成立统一的城市管理工作机构,实现城市管理科学、规范、一盘棋。统一指挥协调、安排部署全市城市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研究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城市管理相关政策,制定城市管理工作目标;成立城管委办公室,是城管委的常设机构,负责城管委各项职能的具体实施;成立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中心。根据数字化城管系统的运行需要,在城管委、城管办的指挥、协调下,成立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中心。

(2)强化重心下移。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思路,大力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对“市、区、街、居”四级城管责权利再划分、再明确,进一步强化基层的属地管理责任,能下放到区级管理的事务尽快下放到位,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的作用,建立起“市政府宏观决策,区政府全面负责,街道具体实施,社区配合落实”的城市管理新机制。

(3)加快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街道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和依托,加强和改进街道工作是深化城管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进行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要坚持“一确立、两赋予、三分开”的原则,即确立街道对辖区负总责的地位,赋予街道充分的管理权限和相应的财权,政企、政事、政社分开。街道、社区要从经济创收中解脱出来,主要精力用于城市管理。

(4)建立科学的考评监督体系。加强监督考核也是提高城市管理效能的重要环节。下放城市管理权限的同时,市一级部门应重点研究完善长效管理的目标体系、考核体系和奖惩体系,建立市对区、区对街城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考核体系,纳入全方位目标考核体系。

3、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增加城市管理财政资金,保证基层城管人员工作收入,保证必要的市政维护、绿化养护、片区治理等城市管理专项经费。改革市城维费的安排和使用方式,直接拿出一定数额弥补区级经费缺口。对各区负责的管护路面、道路保洁、绿化养护、管网部件数量等城市管理任务,进行定额标准细化,根据完成情况进行季度考评,实施奖励或扣减。加强城市管理资金的审计,对挪用等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还要实行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在规划指导、行政协调下,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主观能动性,积极利用市场解决资金问题。

4、增加城管人员的编制,应对城市发展

(1)增加城管人员编制,或者在不增加编制的情况下增加一些城管协管员和城管设备。统筹好每个城管人员的上班时间,实施轮休制

(2)城市管理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的事情,应发挥市民的作用,发挥社区街道的积极性,让市民增进对城管工作的了解,共同参与城市管理。有关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组织市民参与到城市管理当中。

5、健全完善城市管理法规政策,坚持依法管理城市。

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城市管理相应法规、细则,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管理办法,深入搞好普法教育,培养市民遵纪守法意识。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切实明确城管执法部门与各专业管理部门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责,完善联合执法体系,推行相对集中处罚权改革,提高整体执法能力和水平。贯彻落实和谐管理、和谐执法新思维。在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的同时做到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和谐执法,营造一种和谐共容的局面。加强城管的宣传,避免将一些非主流的东西放大,树立城管新形象,改变市民对城管人员的看法

关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信访与思考 篇5

具体来讲,行政执法是执行和实施行政法律规范,并将行政法律规范适用到具体人和事,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从而实现国家管理职能。现代行政法的重心是服务行政,现代行政法的实质是服务行政法,它的价值取向在于维护社会正义,增进社会福利,实现法治社会。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实质也应是服务行政,目的是增进广大民众的社会福利,推动依法治市进步,实现依法治国目标。本文拟从上海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能力存在的问题切入,详细分析目前上海城市管理执法效能低下的各种表现形式,并对其成因进行初步探讨。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能力存在的问题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可以看成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公民同意推举某人以其名义进行代理,但是必须满足公民的利益并且为公民服务。为此,必须要认清导致执法效能低下的痼疾,痼疾的治愈过程也就是执法效能提升的过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效能低下凸显出执法能力的症结。从社会利益关系的角度看,执法效能低下在一定程度上是执法实践中广泛存在的利益冲突的客观反映,而从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治理的角度看,过度的、无序的政策执行博弈行为暴露了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组织体系不同程度存在的执法能力不足问题。当前上海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效能主要存在执法信息传播力不足、执法方案抉择力不足、执法资源调配力不足、执法行动协调力不足、执法过程监控力不足问题。

1.执法信息传播力不足。首先,上海各区执法信息管理规范化水平较低,信息管理的机构和制度不够完备,缺乏规范化的统一管理。其次,执法信息调研实效性偏低,大多数政策法规研究机构具有政府背景,官方色彩浓厚,往往根据行政上级的意图开展工作,缺少必要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一定程度上失去可信度。最后,各区执法信息透明度较低,少数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缺少信息公开意识,管理意识强,服务意识弱;在制度建设上,信息公开还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尚未上升为公民维护信息权利的自觉行为,相关法律法规配套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执法信息传播力不足,导致信息传播的广度、深度受到一定影响,甚至发生扭曲、残缺、失真、屏蔽等现象,破坏了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合法性,阻碍了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众对城市管理领域法律法规的理解和支持。

关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信访与思考 篇6

行政执法工作的思考

东陵行政执法分局局长姜洪骥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把沈阳建设成国际化大都市,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由于城市管理区域的不断扩大,城乡结合部地区逐步纳入到了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管理中,由此也给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如何做好城乡结合部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已成为管理者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城市管理工作经验,针对城乡结合部地区管理的热点和难点,谈谈怎样做好城乡结合部地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

一、对城乡结合部的管理存在认识上的差距

一是农村村民对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建成区的面积不断扩大,城乡结合部已纳入城市的范围,但由于城乡结合部居民的思想观念大多仍停留在农村原始的管理模式上,乱堆乱放、乱搭乱建、随地乱扔废弃物的现象非常严重。农村居民普遍存在着这样的思想观念,即:我在这里居住了很多年了,在自家的院里堆放东西、搭个棚子不妨碍别人很正常,现在怎么就不行了呢,大多数人感到不理 1

解,甚至有非常大的抵触情绪。二是村镇领导干部普遍存在着只抓经济轻管理的思想。相当一部分村镇的领导干部缺乏城市管理的理念,只是片面认为,能把经济抓上去就可以了,就是好干部,有的甚至用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上的暂时发展。如:对耕地的乱圈乱建、采土挖沙等现象还时有发生。更为严重的是,无任何环保措施的镇(村)办小企业的生产也严重破坏了城乡结合部的市容环境。农村居民和村镇领导干部两个层面上存在着对城市管理工作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影响了城乡结合部地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

二、城乡结合部的配套基础设施较差

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使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基本建设和配套基础设施与城区存在着较大差距。一是城乡结合部的道路设施普遍存在着状况差的问题,难以适应当前城市发展的需要。二是缺少统一的城市规划,房屋建筑参差不齐,乱搭乱建非常普遍,原来集体土地规划的方式早已不适应城乡发展的需要。三是没有相应的商业区和固定的经营市场,大部分农民转为城市居民后,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随意占道经营等影响了市容环境的现象十分普遍。四是城乡结合部地区地理位臵处于管理的中间地带,其它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

三、市容卫生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城乡结合部地区的道路等基础设施需要改造,路面损坏

严重,街路两侧的建筑参差不齐,马路洗车、修车、加工作业、乱堆乱放等现象屡禁不止;牌匾广告不规范,人员素质低,乱扔乱丢现象随处可见;外来人口流动性大、违章建筑多,乱排乱放等现象都造成了城乡结合部脏、乱、差现象的产生。甚至有的地段已成为城市管理的盲区。

四、宣传工作还有不到位的地方

对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单位和居民宣传工作形式单一,有关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做得还不够深入细致。另外,执法者对于法律、法规的掌握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执法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也是原因之一。

五、现行的工作条件方式还不适应城乡结合部的工作

1.由于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大,行政执法工作的范围也在增大,现有人员编制,交通工具、通讯设备的不足,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城乡结合部的城市管理执法工作需要。

2.在城乡结合部的城市管理工作中没有经验可谈,只能靠在实践中摸索,积累经验。市区内的城市管理工作方法不能照搬用于城乡结合部的管理,因为管理相对人的素质和所管理的环境不同,用管理市区的方式容易产生矛盾,不利于执法工作的开展。因此,需要城市管理者改进工作方法,并且,对执法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做好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城市管理工作必需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

一、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

要利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大力宣传有关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普及城市管理工作方面的知识。

1.利用广播、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为使宣传工作更加深入,可采取四进的方式:一进乡镇机关(街道),宣传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使他们带头宣传并起表率作用;二进村委(社区)进行宣传;三进企业进行宣传;四进居民家中,使他们自觉的遵守城市管理的规定。

2.结合每个勤务区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典型的示范村或几条标准化街路。按照城市管理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中性的市容环境整治。通过整治前后环境的对比,让居民切身感受到城市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定期开展宣传活动。在广场或人员密集的地方,利用展板、录音、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向人民群众宣传市民公约、公民道德及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行政执法职能等,提高全社会爱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二、进一步加快城乡结合部地区改造

城乡结合部改造要与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远景规划相适应,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从硬件载体上改善和改变城乡结合部的市容卫生环境。在改造中政府部门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农民卖菜难,就业难等问题,在拆违过程中考虑多建一些农贸大厅、蔬菜批发市场等以解决农民卖菜难、就业难的问题,变堵为疏从根本上解决自发市场,占道经营的顽症。

三、定期开展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1.定期进行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依法行政是做好行政执法工作的关键环节,所以要定期对从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不断加大培训力度,严格考核制度,使每个队员都能熟练掌握法律、法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做好行政执法工作。

2.由于城乡结合部地区的行政执法工作面临着管理环境较差、难度大的问题,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建设一支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也是极其重要的。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行政执法勤务区管理优势,要改变工作方法,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城乡结合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路子。同时,根据需要增加编制人员,完善交通和通讯设施也是搞好城乡结合部行政执法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信访与思考 篇7

随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 许多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而且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被采用,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取得成绩的同时, 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总体水平与畅通工程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2000年全国“畅通工程”工作组检查的138个城市中, 42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工作只达到畅通工程11项要求中的5项要求, 20个城市仅满足4项要求。由此可见, 我国在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面远远滞后于现代道路交通发展的要求。

城市网络很复杂, 交通的运行很复杂, 产生交通问题的因素也很复杂, 相应制定的城市交通管理方案往往由多个管理策略、管理措施组合而成, 任何一个建设或管理措施的实施都会引起整个城市路网上交通运行情况的改变。因此, 交通管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 常用的经验性的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交通管理需要做规划, 实际上, 目前一些城市所实施的有些管理措施, 都是做过规划的, 只是不太系统、全面而已。

2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

2.1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是解决要不要管、什么时间管、怎么管、管什么地方等问题。通过规划, 人们能预先知道管理策略实施后的效果, 避免由于盲目管理而带来政策上的失衡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2.2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1) 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在这方面, 由于交通调查面广, 调查工作量大, 资金投入多, 因此, 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 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 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 作些补充调查即可, 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 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这是一种极为错误和片面的观点, 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 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

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3)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通过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计算获得交通管理规划方案实施 (评价) 年份的各车种 (客车、摩托车、公交车、出租车、货车、自行车) 的OD矩阵, 为后期交通规划提供规划依据和参数。

(4) 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制定

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 往往是由多种管理策略和数种管理措施组合而成的。一般包括交通需求管理策略, 如优先发展策略、限制发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经济杠杆策略;交通系统管理策略, 如结点交通管理、干线交通管理、区域交通管理。

(5) 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

通过方案评价, 分析交通管理措施是如何影响交通流的, 预测交通管理措施实施下的交通运行指标, 分析是否达到了管理目标。

2.3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操作过程

管理规划过程的核心是管理方案设计及方案评价。方案的设计是在掌握现代交通信息, 分析出其存在问题, 并预知未来交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方案评价过程是对未来交通运行情况的模拟过程, 它是建立在掌握现状及未来交通信息基础上的。

3 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及发展预测

交通需求预测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的基础, 要做好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 首先要对出行进行定量预测, 并对某一交通设施或系统进行分析、论证, 各个路段、路口以及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都必须满足现状、近期或远期出行的交通需求, 因此只有搞好流量预测才能了解该路网能否满足该城市的出行需求, 并由此加以改善。

3.1 出行生成预测

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目的是建立小区居民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与小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特征等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推算规划年各交通小区的居民出行发生量、吸引量。出行产生包括出行发生与出行吸引。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方法很多, 常用的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回归分析法、生成率法、吸引率法及平均出行次数法等。

3.2 交通分配预测

在掌握各分区出行产生、出行吸引以及出行分布情况后, 即知道了各分区之间有多少出行交换量后, 就可着手进行交通分配。交通分配就是把各分区之间的空间O-D量分配到具体的交通网络上。通过交通分配所获得的路段、交叉口交通量资料是检验道路规划网络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前,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中应用较广泛的交通分配是随机用户平衡模型 (Stochastic User Equilibrium) 。该模型建立了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并考虑了通行能力的限制, 通过反复迭代计算, 直至达到要求的精度为止, 最后分配出各路段上的交通量。

3.3 停车需求预测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均对停车需求预测进行过深入研究,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城市发展形态不同、经济增长不同, 停车预测模式也不同, 其计算方法差异较大。常用的预测模型有:停车生成率模型、用地与交通影响分析模型、相关分析模型、机动车OD预测模型、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下面对应用较为广泛的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和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作一简要介绍。

(1) 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根据停车调查数据汇总可得到各交通小区的日停车数, 再根据停放车辆车型比例换算为标准车, 利用综合交通规划中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现状及发展预测所提供的现状和近、远期规划年的就业岗位数, 抽取一定的样本, 可建立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式中:Pij为预测年第j交通小区的基本日停车需求 (标准车次/日) ;ai为第i类用地的静态交通发生率 (标准车次/100工作岗位·日) ;Lij为预测年第j交通小区第i类用地的就业岗位数 (人) ;n为小区数;m为用地分类数。

对模型的求解采用非线性优化的方法, 即建立非线性优化模型。

(2) 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

通过对几种停车需求预测方法的比较可知, 该模型虽不能具体得到区域内每一土地使用的停车设施需求量, 但由于它与动态交通的预测方法相结合, 因此比较适用于对交通小区的宏观停车需求分析。因此该模型可用来检验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的计算结果。

模型表达式为:

式中:Pi为预测年第i交通小区的日停车需求量 (标准车次/日) ;Vki为预测年第i交通小区的客车日出行吸引量 (标准车次/日) ;Vhi为预测年第i交通小区的货车日出行吸引量 (标准车次日) ;Ao、A1、A2为回归系数。

关于公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篇8

一、当前的“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公安机关现行的管理体制可概括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这种“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是建国以来一直实行的,确实在过去的公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80年代中期以前,它适合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治安状况,因而运行顺畅。但是,随着整个国家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这种管理体制所引发的弊端,在近几年来就显而易见了,主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条块分割过细,管理权力分散。

以块为主的分级管理使公安管理权力过于分散,阻碍自上至下的警令畅通,已不能适应公安工作的需要。更为突出的是,有些地方的党委和政府在“分级管理”、“以块为主”的名义下,把“块”划得过细,导致基层党委、政府使用警力从事诸如催粮、征税、推行计划生育等等非警务活动,招致了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诸多非议。还有些地方把“以块为主”的“分级管理”视为划地而治、各自为警,把所管辖区域内的公安机关当作保护本地局部利益的一支“自建自用”的武装力量,因此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

(二)系统指挥不灵,执法监督不力。

尽管现行公安管理体制中也强调“统一领导、条块结合”,但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下,客观上却形成了统一领导不了、条块结合不成的局面。从当今治安状态的特点来看,跨区域的刑事犯罪,区域之间息息相关的治安问题等等,都要求公安工作加强“条”的管理和控制力度,以实现在更广大的区域内公安队伍行动上的集中统一。然而,在有些地方的基层公安机关,由于其人事、财政管理权主要归同级党委、政府,上级公安机关被架空,成了“名义”上级,往往对系统内部的一些必要管理措施都难以实施,自然也就更难做到在更广大区域内公安机关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有效。

二、确立“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是公安工作的必然要求

根据公安工作的发展趋势和国家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由于管理体制而引发的诸多弊端,我们认为:公安机关应当确立“以条为主”的新管理体制,以求得在“条”的统一前提下,实现“条”与“块”的有机结合。

(一)适应新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治安状况。

强调以条为主的条块结合,有利于各级公安机关在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同时,做到与执行地方性法规的一致,这也充分地反映了宪法中体现的法治原则。公安机关担负着治安行政管理和刑事司法两方面的任务,无疑地不仅要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而且也应当执行本省级行政区域内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因此,实行新的管理体制,一方面可以使各级公安机关在上级公安机关的统一管理下,保证全国公安工作在大局上的整体一致性;另一方面,各行政区域的党委和政府又可以根据自己区域的经济和治安状况的特点,灵活地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安工作实施领导和监督,以适应“块”内的特殊性。

(二)改善基层公安机关的执法环境。

实行“统一管理”和“以条为主”的方式,基层公安机关在工作中,如果遇到同级党委、政府与上级公安机关的指令有矛盾时,就可以以来自上级公安机关的指令为主,去处理工作事务。这样,就在客观上减少了地方基层党委、政府对公安业务工作的不良干预。同时,从工作监督方面来看,“条块结合”又保证了地方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公安工作的监督权力,有利于各级公安机关实现公正执法。

(三)加强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

公安工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这是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地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公安工作中如何体现党的领导,是公安机关在理论和实践都应当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长期以来人们视为敏感的问题。过去,在-些地方的公安机关乃至党的机关中,有不少同志认为公安工作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使各级公安机关(包括派出所)一律接受当地党委的领导和管理,公安机关的每一项工作都必须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之下进行。似乎一提到公安机关要实行“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就是犯了摆脱党的领导之大忌,越了“雷池”,失却了原则。其实,这是一种对公安工作坚持党的领导的片面理解,歪曲了党的领导的基本含义。

三、实行“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公安管理体制的改革,必然牵动公安机关其他方面的改革。“以条为主”取代原先的“以块为主”体制,不仅是管理观念上的更新,而更重要的是管理格局上的调整和管理权力上的转移。因此,就要求公安机关在其他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乃至采取必要的改革措施,来保证“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顺利实行。当前,必须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以精干高效原则设置公安机关的各级机构。

公安机关的机构设置,必须贯彻精干高效的原则。既要有精干的机构,也要有精干的领导班子。目前,要大力精简中上层管理机构及人员,充实基层,使有限的警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同时,要体现公安机关的特殊性:它既是政府机关的一个部门,又不同于一般的行政部门。因此,有必要适当提高地、县两级公安机关的机构级别。在人事管理制度上,也要采取设级别侦查员、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等措施,妥善地解决基层公安机关由于人员多、领导职位少而存在的严重压职压级的现象,提高广大基层民警的政治生活待遇。为了规范各级公安机关的机构设置,应当尽快制定公安机关机构设置规章,使各级公安机关的机构设置有章可循,这也是“以条为主”“统一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二)根据事权划分原则,提高公安经费的保障水平。

要使公安经费得到切实保障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就应当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按照事权划分原则,确定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对公安经费的分担比例。根据目前情况,有必要统一制定公安经费的基本保障标准,使各级财政部门在编制公安经费预算时减少主观随意性。同时,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要从巩固国家政权和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逐年增加对公安机关的经费投入,逐步改善公安工作的物质条件。作为公安机关,也应当树立勤俭节约过紧日子的思想,精打细算,量入为出,避免铺张浪费和减少不必要开支,使有限的经费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三)贯彻从严治警方针,强化条块结合的公安工作监督机制。

公安机关的工作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与所在行政区域内的其他工作紧密关联。在“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下,尽管“条”的监督权力得到加强,但仍然需要“块”的监督。为了保证公安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从严治警,减少和避免执法偏差,必须强化条块结合的监督机制,形成条块结合的监督网,对安工作实施全方位的监督。各级公安机关切不可借以条为主的统一管理为名,去摆脱或者削弱“块”的监督权力。

关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信访与思考 篇9

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是一门科学,具有广泛性、复杂性、服务性、强制性的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执法力度也不断加大,执法难、难执法的现象也逐渐凸显出来,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层思考。

一、执法难现象存在的原因

一是执法对象处理难。城管执法的对象多为社会弱势群体或极少数扰乱正常管理秩序的不法人员组成:有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他们因为年龄和技能等原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靠摆地摊维持生计;有农村富余的劳动力,他们利用农闲时间或干脆放弃耕种来城市打工挣钱;有受经济利益驱使的极少数扰乱正常管理秩序的不法人员。这些人居无定所,更无合法经营的场所。他们有三个共同特点:迫于无奈,维持生计;文化素质偏低,且无一技之长;受经济利益驱使,置行政法规于不顾,存在侥幸心理。在这种背景下,在执法过程中,若单独靠执法人员苦口婆心的劝说往往无济于事,“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如果对这些人实施行政处罚,就会牵涉其生计问题,在依法处罚或暂扣其物品时,往往就会导致抗拒执法,甚至暴力抗法现象的发生。从另一方面讲,如果阻挠抗法者不能及时绳之以法,就会在社会上造成负面的影响,不仅使执法工作陷于被动,而且会极大地挫伤执法队员的积极性。

二是行政处罚执行难。随着城管综合执法工作职能的转化,改变了过去的那种多头执法、职责交叉、重复处罚、执法扰民现象,体现了一职多能的执法效果。但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只有公安等少数部门有部分强制执法权,而城管执法部门做出的一些处罚决定,还需要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

三是各职能部门协调机制欠缺执法工作难。随着城管执法职能的不断增加,执法内容涉及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加强协调,但在实际工作中,城管执法部门有责无权,相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甚至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城管执法力度减弱。如在查处乱设广告、非法运倒建筑垃圾过程中,由于相关审批部门没有及时通报信息,给城管执法带来了很大难度。城市管理体制不健全、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重建设轻管理,执法机制不完善、执法力量不足等因素,也是导致城管“执法难、难执法”的重要原因。

四是完全取缔游商浮贩难。有的市民对占路经营这种有碍市容、阻塞交通的现象十分反感;而有的市民对商贩的生活境况却极为同情,市民的这些态度有时让执法人员无所适从,给取缔游商浮贩工作增加了难度。另外,因城市功能规划的不完善,部分社区缺少超市、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而“马路市场”的出现却方便了市民购物的需要,得到了市民的支持,进一步增加了执法取缔的难度。

二、改善执法难现象的建议及对策

一是加强执法保障,确保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执法队员的人身安全。由于目前执法保障措施不到位,而且在加大城管执法力度的情况下,执法者与相对人的矛盾更加突出,致使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现场被违法者围攻、殴打等事件屡有发生。有人呼吁尽快建立城管执法公安协作机制,真正为城管执法保驾护航,遏制暴力护法事件的发生。“城管+警察”一起协同执法,对违法者可以起到强大的威慑作用,及时消除各种抗法隐患,防止矛盾激化,预防暴力抗法事件发生。

二是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随着群众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法律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城管执法人员必须加强业务学习,参加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系统掌握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等理论知识,用以指导实践。执法中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对待违法当事人应一视同仁、依法办事,在群众心中树立公正廉洁的城管形象。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制人。对执法相对人首先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被管理者心服口服,切忌居高临下,不分青白的训斥、指责当事人,激化矛盾。在执法中要作到“三理四心”即:纠正违章要有理、宣传教育要用理、行政处罚尺度要合理;调查核实要细心、说服教育要诚心、对方不服要耐心、查处违章要公心。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即:疏与堵的关系、情与法的关系、日常巡查与快速反应的关系、依法行政与接受监督的关系。其次,对于少数阻挠执法、暴力抗法分子,要敢于正视、早作准备,果断采取措施。平时应结合人员培训、学习教育等时机,通过请专家、公安等人员言传身教,努力提高城管执法人员自我防范、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是坚持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执法。重点是提高队员的服务意识,做到帮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忧。尤其针对游商浮贩等外来人员,如果对他们一律强行取缔,严管重罚,容易产生纠纷,激化矛盾。曾有个别商贩说:“如果不是生活逼的,谁愿意被执法人员撵得满街跑。”如果采取强行取缔,其效果只能是治标不能治本。因此,坚持执法与服务相结合在原则在城管执法中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必须从完善城市功能规划、构建和谐社会等宏观方面考虑,切实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要把城市经营“三分建、七分管”的要求落到实处,对一些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科学配置。如在每个社区内,配置相应的集贸市场、汽车停放点、垃圾中转站、垃圾堆放点、果皮箱等公共设施,既方便群众生活,又减少管理工作的难度,让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达到和谐、统一,形成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推动城市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城管执法人员要本着对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如主动协调相关部门,对占路经营的游商浮贩进行合理疏导,达到“让路进室”的效果等。

五是加大宣传,积极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为提高城管执法工作的社会认知度,建议相关部门应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宣传城市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执法工作情况。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像创建文明城市那样,努力营造“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良好氛围。加大宣传城管执法工作的职责和城市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及时披露城管执法重大案件的处理过程,披露对阻挠执法、暴力抗法分子的处理结果等;使更多市民群众进一步了解城管、理解城管、支持城管,提高对城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城管参与意识和文明守法意识,不断优化城管执法环境。

关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信访与思考 篇10

长效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茅箭区地处十堰市中心城区,是十堰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茅箭区紧紧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核心区”目标,从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入手,打破“就信访抓信访”的思维定势,将信访工作与经济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构建标本兼治的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变“事后化解”为“事前防控”,最大限度预防、化解信访问题,今年以来信访工作实现了 “四无两降” 目标(无赴省进京滋事、无集体赴省进京上访、敏感期无赴省进京非正常上访、无赴省进京重复访,信访总量下降23%、越级上访量下降41%),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年来,茅箭区先后被评为全省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工作先进单位,06-08全市信访工作优胜单位,2009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一、跳出信访抓信访,把信访工作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最大限度预防信访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新东风商用车工业园、东风实业5万辆整车、城区千亩山地整理等一大批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相继在茅箭辖区开工建设,涉及拆迁房屋23万平方米、拆迁群众2164户8000余人,建设安置小区22个,近2/3的农民失去土地,仅2010年全区重点项目达79个,总投资163亿元,我区进入了一个既充满发展生机和活力的发展机遇期,又充满复杂矛盾和问题的矛盾凸显期,信访维-1-

稳工作压力很大。面对这一特殊区情,我区坚持把信访工作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在经济建设中做到科学决策、依法行政、改善民生,让辖区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形成了区域性中心城市核心区建设在广大群众踊跃支持下不断提速、广大群众在茅箭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中持续受益的良性机制,走出了一条用发展解决信访问题的新路子。一是坚持科学决策,实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了《茅箭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建立了重大问题集体决策、集体负责制度,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和实施重大建设项目实行信访评估制度等一系列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尤其针对土地征用、群众拆迁安置等极易引发矛盾纠纷的“敏感工作”,坚决做到没有兼顾各方利益的项目慎重实施,得不到大多数群众支持的决策慎重实施,与民争利的建设慎重实施,力争将稳定风险降到最低。二是坚持依法行政,认真执行相关法律政策。在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行政执法等施政过程中,做到科学决策、依法办事,维护好社会公平正义。近年来,由于我区始终坚持依法依规办事,注重“有情”操作,工作周密细致,未出现大规模群体性上访等不稳定现象,政府公信力、满意度呈逐年提升态势。三是不断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坚持为民办实事、解难事,每年为群众办好十件实事的投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重点解决就业难、生活难、就学难、就医难、住房难、行路难、如厕难等“七难”问题。针对失地农民问题,区委、区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失地特困农民救助工作暂行办法》和《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工作暂行办法》,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基金,专

项用于失地农民劳动就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创业奖励,出台扶持失地农民发展的第三产业的政策措施,在工商登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先后出资240万元购买了300个公益性岗位,培训失地农民2020人,联系和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协调办理村组预留土地400亩以支持村组集体经济发展;将1424户3000多名失地群众纳入低保范围,发放低保金300多万元。

二、统筹兼顾抓信访,把信访工作与作风建设相结合,最大限度消除信访隐患

信访问题从客观上看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从表面上看是人民群众的诉求表达问题,从根本上说却是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为此,我区坚持将信访工作与作风建设结合起来,以“作风建设年”、领导干部“四访促和谐”、争创“全市信访工作示范乡镇(街办)”等活动为抓手,推动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沉下身子深入一线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尽量把信访隐患问题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一是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四访促和谐”活动。区四大家领导周一轮流到区信访局值班接访,通过《十堰日报》、茅箭政务网等媒体向社会公开领导联系方式、接访时间等,不定期地深入到群众意见多、工作推不开的地方现场接待群众来访,及时主动开展约访、下访、回访等活动,面对面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反映的困难和问题,率先垂范带动全区各级各部门领导主动为民解难。今年以来,区四大家领导到区信访局值班接访45次,深入基层现场接访11次,双向约访

37次,带案下访28次,主动回访24次,结对帮扶21人次,共计解决信访隐患问题313个,为困难信访群众送去慰问金5万元,帮扶资金8万元,90%以上的信访群众对反映的问题处理结果表示满意,越级访和集体访大幅下降。二是扎实开展争创“全市信访工作示范乡镇(街办)”活动。近年来,我区不断完善“三级联调”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机制,建立起区、镇(街)、村(社区)三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衔接,形成矛盾纠纷统一报告、统一受理、统一分流、统一化解、限时办结。同时,整合基层各方面的力量,建立起区、街(镇)、社区(村)、居(村)民小组、民调中心户的五级工作网络,按照居(村)民小组一日一排查、社区(村)一周一排查、镇街半月一排查、区一月一排查一分析一通报的要求,积极开展各种纠纷排查调解。对排查出的各类问题建立排查档案,坚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相结合,包案调解与专班调解相结合,超前调解与督办调解相结合,确保了各类矛盾纠纷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置得好。今年“两会”、春节、国庆、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等敏感期均实现赴省进京“零上访”目标。三是认真开展重点项目挂牌接访工作。针对重点项目建设中矛盾隐患多、群众诉求多的现实情况,坚持信访工作跟着经济发展走、信访专班跟着项目建设走、信访责任跟着工作责任走、信访考核跟着目标奖惩走,建立重点项目挂牌接访制度,先后向重点建设项目派驻信访接待员、纪检监察员、组织员、宣传员、财会员、综治员、司法调解员、安全员等“八大员”,和各项目指挥部工作人员一起经常到群众中,及时解决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干部

下访到一线,问题解决在基层”。今年以来,全区各重点项目建设挂牌接访工作组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364个,召开各类座谈会10余场次;受理集体访24批216人次;信访立案121件,办结121件,办结率100%,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

三、健全机制抓信访,把信访工作与制度建设相结合,最大限度化解信访问题

近年来,我区大胆探索新形势下信访工作新举措,以制度建设为抓手,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工作创新,促进了信访工作不断深化。一是建立信访维稳工作资金保障制度。区级综治维稳工作经费和各镇街综治维稳工作经费已按人均1.5元的标准分别纳入区、镇街级财政预算。同时,区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00万元建立信访维稳专项基金,专门用于解决历史信访积案、疑难个案、“三特”(特殊对象、特殊情况、特殊诉求)问题和维稳信访中的突发事件,基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滚存使用。二是建立信访问题分类管理制度。对信访疑难案件,严格按照不麻痹、不回避、不推诿、不拖拉、不积压、不失控的“六不”要求和妥善处理群众信访问题的五条指导原则,采取“四个一批”的办法妥善化解,即对诉求合理的信访问题妥善解决案结事了一批,对诉求无理的信访问题耐心解释及时消化一批,对生活困难的信访群众实施救助真情感化一批,对非正常上访行为坚决依法处理一批。如武龙采石场业主张荣林要求赔偿停止采矿许可造成经济损失的信访问题,张荣林2004年取得延续采矿许可,2006年因建立赛武当自然保护区被停止采矿许可,经营期间没有完全收回投

上一篇:语文教师研修个人总结下一篇:【必备】小学生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