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模式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模式(精选9篇)

浅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模式 篇1

据统计,全国事业单位共有职工3200多万人,随着人口老龄化,退休人员的比例将越来越大,在一些单位甚至超过在职职工人数。加之事业单位个人离退休金占原工资的比例较高,自85%至100%不等,而离休人员的养老金甚至超过原工资数额,养老金在国家财政拨款或单位事业费支出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随着退休人员的逐步增加,财政乃至一部分单位不堪重负,现有的退休养老制度难以为继。其次,退休待遇不统一,差别性大。各地区、各单位根据自身的财政、收入状况,自行其是,各搞一套,致使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待遇不仅与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不相衔接,而且事业单位彼此之间也差距明显,存在高低悬殊、苦乐不均现象。

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运行十多年来,至今尚没有统一的政策、法规,各地仍处于试点阶段。人们对机关事业养老保险认识的不同、各地实际情况的不一致,导致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百花齐放”。有的只是在合同工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员工中开展,差额拨款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并没有包括进来,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在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已远远滞后于企业,加快改革步伐已是刻不容缓。

笔者认为,当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既要与全国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又要适当照顾到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保证事业单位一方面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遵循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使事业单位的缴费与待遇直接挂钩。因此,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模式应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一、建立资金来源多渠道,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养老保险费用的基金缴费机制。由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其养老保险费应从国家对事业单位拨款中分列出来,部分用以支付应由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其余部分用作适当增加职工工资,以保证个人负担其部分养老费时,不致于降低生活水平。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由财政负担的经费中,也应当列出养老保险基金的相应比例,用于缴纳职工的部分养老保险费。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则应比照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办法,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养老保险费。

二、实行统一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能够改变职工养老保险由国家和单位包下来的状况,实现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共同负担,此举能够增强个人参与和自我保障意识,充分体现按劳分配原则,调动积极性,保持社会统筹互济功能,有利于贯彻公平和效率相结合的原则。社会统筹部分视事业单位的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等不同情况,由财政、单位负担或分担;个人缴费从本人工资的4%或5%起步,直至最终达到8%。无论何种事业单位都必须建立个人账户,作为退休人员养老金构成的一部分。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核心内容是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三、养老保险缴费与待遇相挂钩。改变现有事业单位退休按档案工资计发待遇的办法,遵循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实现多缴多得,少缴少得。个人账户养老金按照包括增值部分在内的储存额的1/120的比例发放。对于中年职工,则将其新制度建立前已工作的时间视同缴费年限,按其指数化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给予相应的补偿。

按照上述三条原则,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建立企事业单位统一的养老保险政策。

虽然事业单位与企业在职能上、社会贡献上、待遇上有不一致的地方,但在养老保险方面都存在如何解决职工老有所养的问题。

事业单位同企业一样,也存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问题,为社会贡献大小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在职工在职时给予补偿。职工为社会贡献大,享受的报酬就应该多,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就多,退休时个人账户部分就多,退休后的待遇就应该随着增加。反之亦然。

职工同样是丧失劳动能力,不能再为社会创造价值,因企业与事业单位的差别,而退休后的待遇事业单位比企业高则有失公允。

建立统一的企事业养老保险制度,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应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执行统一的养老保险政策。在此之后,对事业单位职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根据1993年工资改革时的工资+以后历年平均调资水平为缴费基数,推算其个人账

户余额;至于1993年工资改革以前参加工作的人员,其视同缴费年限,按其指数化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给予相应的补偿。实行按实发工资为缴费基数,解决了困难事业单位不能按档案工资缴纳养老保险费的矛盾,也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单位离退休人员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的问题。

第二,事业与企业一样执行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事业单位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这种养老保险模式类似于澳大利亚的养老保险制度。澳大利亚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所组成。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澳大利亚称之为社会保障养老金制度,资金全部来自税收。养老金标准约为平均收入的25%,每年3月和9月根据消费品物价指数进行调整。补充养老保险制度:雇主必须为雇员建立补充养老保险,违者严惩。雇主缴费从工资的3%开始,逐步提高,到2002年最终达到9%,目前的费率为7%。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既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安全有效运行的必要措施,也是体现不同职业、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对退休养老的需求差异。从单位的经济、经营状况出发,并考虑到各自的行业特点和职工收入水平量力而行,按工资的一定比例,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我国的事业单位可以参照澳大利亚的做法,即事业单位全部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退休时享受基本养老金。并根据单位性质与类型分别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用来平衡企业与事业单位在待遇上的差别。对于中年职工,则将其新制度建立前已工作的时间视同缴费年限,按其指数化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给予相应的补偿。

第三,负有行政职能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独立的养老保险政策同参与市场竞争的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及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实行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相一致的两大养老保险模式。

负有行政职能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职工具有一定的公务员的性质,其养老保险应实行国家、单位、个人共同负担,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退休待遇应为公务员退休时应享受的待遇+个人账户余额/120,这一块国家必须给予保证。参与市场竞争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因为需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必须实行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一致的养老保险政策,使之抛开单位离退休人员分布不均、负担不一的担子,实行公平竞争。这些单位应实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具体办法参照第一条。

浅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模式 篇2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在大社保的背景下,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有着一定迫切性, 特别是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如果得不到完善的改革, 不仅造成我国公民贫富差距大的问题, 而且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是必然性, 同时也是一项难度系大的复杂过程, 需要从几个方面完善。

一、我国原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差异性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就已经创立, 经过多年的发展改革, 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多层次多功能化, 从公民的年老、疾病、失业和工伤等多角度出发, 分别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而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人民最为关注的保险之一, 它关系到自身在晚年得以安度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我国现在的养老保险制度却存在着双轨制。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及新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都是自己负担部分养老金, 而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养老金却全部由财政包出。这种双轨制的养老保险待遇存在着极大的落差, 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待遇要比企业、城镇农村高出许多, 不仅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性, 同时阻碍了人才合理流动, 也给政府财政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二、大社保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对策

1. 完善管理制度。

在过去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管理制度中, 一直存在着成本高低效率的现象, 而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统一管理方式。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出相应的养老金管理措施。通过全国加强顶层的统筹设计, 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管理机构缴费等方面建立出全国统一的新标准, 同时结合当地经济水平进行补助等, 实现社会的养老保险基金在收支上的平衡。通过建立全国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 不仅能促进人才的流动, 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这个新标准下不仅要保持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待遇, 而且要缩小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的待遇, 所以在改革过程应建立起职业的年金制度并进行补充。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应要与工资制度的改革相结合, 从而让改革平稳的过度, 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水平。同时, 可以借鉴德国、法国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在养老保险管理上的经验, 要注重顶层的设计, 采取循序渐进的管理措施, 不仅有效的减少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 在改革上也起到推动的作用。同时这个管理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前后的衔接。

2. 完善法制制度。

目前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中, 并没有明确的法律保障, 而这一点在西方国家中做得比较完善, 相关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内容已通过法律的形式制定下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 国家提出要严格推进依法治国, 并于2015年上半年颁布出《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 其中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则、筹资机制、保障水平与管理机构等问题中做出明确的规定, 有力的补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不足, 从而促进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 使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可以合理进行, 有法可依。

三、大社保下机关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1. 体现公平公正。

在我国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时常有因为市场制度不全造成分配不公而引发社会矛盾的现象。社会的保障是国家进行公共管理的职能之一, 是调节我国人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不仅保证了社会的公平性, 同时也起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逐渐深入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发展, 在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前, 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并不能孤立的存在和运行, 应将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统一, 让其更社会化, 从而能达到与社会保障的水平相一致, 在不同行业和社会阶层中缩小差距。通过改革建立单位与个人共同负担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并轨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 改变过去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金全部由国家财政缴纳的状况, 把国家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统一起来, 体现出了社会的公平性和缓解了社会群众之间的矛盾。

2. 减轻财政压力。

在原来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中, 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并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费, 全部由政府统包。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人们老龄化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成正比, 从而加剧了政府财政的负担。2015年1月14日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通过对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行调整工资, 并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保险制度并轨, 基本的养老保险金均由单位和个人一起承担, 在筹资的方式、水平和发放的形式上要实现统一性、一致性和公平性。这样不仅提高了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 同时还缓解了政府财政的压力, 从而大大降低政府运行的成本。

四、结语

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养保险制度存在极大的差距。而在大保险的背景下, 急需机关事业单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保险制度实行并轨制, 从而达到社会的公平性原则。通过完善并轨的制度、管理制度和法制化这三个方面, 让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得以顺利进行。虽然在改革中仍存在着很多不足, 但随着国家执政能力的加强、改革经验的积累、生活水平提高和经济快速发展等,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会逐渐完善起来。

参考文献

[1]黄晗.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转制成本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4 (6) .

[2]柴晓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15 (2) .

[3]高和荣, 韩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公平价值取向[J].南京师大学报, 2015 (2) .

浅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模式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 问题 养老保险制度 改革措施

虽然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改革了20多年,但现在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迫切的需要加快脚步深入推进。2008年2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实施,确定在山西省、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重庆市这5省份展开试点。但是各试点的改革进展缓慢,而且还发现大多数事业单位仍然采用旧的养老金制度,因此试点改革几年来,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2014年7月1日起实施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但它只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规定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情况来看,发现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改革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筹层次低,抗风险能力弱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大部分的格局都是划地而治形,有一部分地区连市一级的统筹都没有建立起来,就更不用说省级统筹和国家统筹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现行统筹层级太低,县级统筹所能起到的作用十分小,收支压力非常大。我国养老保险的模式是部分积累式,即“以支定收,略有结余”,体现出来的是以多养少的“大数法则”。但目前这种县级统筹模式由于统筹层级太低,导致基金的抗风险能力极弱。而且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一方面退休人数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参保人数逐年减少,在职人员与离退休人员之间比例失调严重,而且“收”是弹性的,“支”却是钢性的,这就导致“以支定收”成为一句空話。

(二)养老保险立法滞后,体系不完善

一直以来,我国社会保障立法还不完善,只是在宪法中原则性的体现一下,在基础法规方面,养老保险基本法还未出台。由于立法不完善,就导致了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由于社会保险法作为社会保障法的核心法规还未出台,导致了社会保险费用支付和管理规范性的缺失;第二,由于养老保险立法机制不完善,并且缺乏有效监督机构,造成了一部分退休人员打法律的擦边球,利用法律存在的漏洞,出现了欠缴、拖缴、甚至把养老保险基金挪作他用的现象,但是这些人又得不到法律的惩罚,这样就使得劳动人民的利益受到了严重侵害;第三,还有些事业单位不按照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存在刻意漏缴或不缴等违规现象;第四,由于立法的不完善,还出现了养老保险基金资金缺口巨大以及管理混乱等一系列问题。

(三)养老保险基金在运行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也在逐渐的完善中,但是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比较,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存在着保值增值不理想以及管理混乱等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缺乏有效监督。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社会保险机构不仅扮演着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角色,而且同时还扮演着其他的角色,再加上政府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透明度的低下,毫无疑问就导致了对基金的管理混乱。第二,由于未对社保基金管理及运营的职能分开,基金的使用效率就极其低下。第三,目前还缺少承担风险和责任的主体。各地社保基金管理局很难承担起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不当造成不良后果的责任。

二、完善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措施

(一)全面提高统筹层次,增强抗风险能力

第一,当提高统筹层次时,有限的资金就能够得到充分使用。每当要按时给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时,资金缺乏的现象就立即体现出来。但与此同时某些发达地区的资金却又出现盈余的情况,因为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实行的是县级统筹,就出现了地区间收入差距失衡的结果。如果国家将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提高到省一级,那么养老金就不仅可以在县市之间进行调配,而且还能把发达地区的盈余资金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中去。第二,全面提高统筹层次还有利于提高专业社保人员的素质水平。随着国家对社会保障的重视以及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开展,专业人才也越来越多,因此改革也有利于提高从事社会保障工作专业人员的素质。第三,如果将统筹层次提高到省级水平,省级政府将统一管理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并且管理手段也就会比较齐全,这样社保基金面临的风险就会相对减弱。

(二)尽快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

国家应该尽快出台关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法规,在原有《社会保险法》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法律内容,并出台与之相配套的具体规章制度。在国家总方案的前提下,各地又可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台实施办法。

(三)建立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

与企业年金制度相对应,事业单位也应该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减少部分收入,用增加市场调节的方式以弥补收入,使退休人员的收入来源多样化,提高其收入稳定性。既满足了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需求,又不会增加财政负担。

参考文献

[1]李文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J].财经界,2010.

[2]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

[3]孟长龙.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

刘欢,(1991-),女,汉族,就读学校: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

李竞成,(1990-) 男,土家族,就读学校: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研究方向:会计学理论与实务.

浅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模式 篇4

今年,我省将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制度改革。5月底前将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并同步制定经办规程、管理制度、职业年金办法等政策。

将流动性大的建筑业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制度体系是今年社保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省将全面开展建筑业企业优先参加工伤保险专项扩面行动。建筑施工企业对相对固定的职工,应按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对不能按用人单位参保、建筑项目使用的建筑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建筑业企业按照建设项目为单位参保的,将按照项目工程总造价的一定比例计算缴纳工伤保险费。

浅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模式 篇5

业务经办问答(4月28日)

一、信息采集指标规范 1、2014年10月以后确定的公益一类单位,拨款方式目前仍为自收自支,经费来源如何选择录入?

答:单位参保登记时,经费来源仍应选择“自收自支”;待改为财政全额拨款后,再向社保经办机构提出申请,对经费来源类型进行修改,之后职业年金单位部分再采取记账方式管理。

2、编办认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省公务员局认定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如何录入单位信息?

答:录入单位信息时,选择“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

3、目前各单位职工发放的工资为2014年调标前工资加预增发工资,申报2014与2015月平均工资时,是按实发工资核算,还是按审批过但未执行的应发工资核算?

答:豫人社„2016‟10号文件规定,上月平均工资是指职工本人上一自然内应该发放的,按国家和我省规定纳入缴费工资基数项目的全年工资收入的月平均值。根据这一规定,申报2014与2015月平均工资时,应分别按 当年的应发工资核算。4、2014年9月30日以前退休人员,基本退休费是按目前发放的录入(例2016年4月份),还是按2014年10月份以前未调整的基本退休费录入?

答:按目前发放的基本退休费录入,包括按国办发„2015‟3号文件增加的退休费。

5、某单位2012年以前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参加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2012年改为全供单位后中断了缴费,改革实施前参加的企业养老保险信息是否录入?

答:改革实施前曾参加养老保险情况,录入“是否参加其他养老保险”信息时,选择“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6、财政统发事业单位,缴费账号与拨付账户是用以前缴医保账号,还是财政厅重新制定?用基本账号还是零余额账户?

答:参保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提供社保经办机构可托收养老保险费的银行账号和能接收养老保险结算费用的银行账号即可,二者可以是同一个账号。7、2014年10月1日以后调入人员参保日期如何填写? 答:2014年10月1日以前在企业参加工作,2014年10月1日以后调入机关事业单位的,参保时间应按照调入机关事业单位的时间录入。2014年10月1日以前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之后调入其他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参保时间按照 2014年10月1日录入。

8、参加工作时间是否以人社厅工资处审核确认的为准?

答:参加工作时间指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确认的首次参加工作时间。其中在职人员参加工作时间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确定,退休人员参加工作时间应与退休审批时确认的参加工作时间一致。

9、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是按基础性绩效(70%)工资计算,还是按加上奖励性绩效(30%)一起计算?

答:根据豫人社„2016‟10号文件规定,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按照各级人民政府及人社、财政部门制定的绩效工资基本水平参考标准(含原年终一次性奖金)纳入缴费基数。10、2014年9月人事信息中“职务”一栏按实际职务还是按工资待遇信息输入(例如:一人职务为“主任科员”,工资待遇为“处级副职”,信息如何输入)?

答:工资类型选择“非标准工资”,职务选“主任科员”,工资按实际“处级副职”待遇录入即可。

11、某军转干部分配到我单位工作,自2015年1月开始发放工资,2013年工资收入如何填报?2014年工资收入如何填报?

答:该军转干部应自2015年1月开始缴费,参保时间为2015年1月。根据人社部发„2015‟32号文件规定,该 军转干部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应按起薪当月(2015年1月)的工资缴费,填入“2013年工资收入”字段;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也应按起薪当月(2015年1月)的工资缴费,填入“2014年工资收入”字段。

12、录入退休人员信息时填写的银行卡,是指现在使用的养老待遇发放工资卡,还是社会保障卡?

答:即可以是现在使用的养老待遇发放工资卡,也可是开通金融功能的社会保障卡,能够满足退休待遇发放即可。

13、办理参保登记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工资收入申报表》是否可以由别人代签?“被双规”人员、援疆等在外人员无法及时签字的,如何处理?

答:可以代签,但应有单位书面授权,留存备查。

14、豫人社„2016‟10号文件缴费工资基数中的“国家和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津贴补贴”如何认定?

答:根据豫人社„2016‟11号文件规定,省直单位首次批量参保时,在职人员工资信息(缴费工资基数)由省人社厅养老保险处负责牵头复核确认。“国家和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津贴补贴”项目的认定,请与省人社厅养老保险处联系确认。

二、信息采集特殊人员处理 1、2014年9月30日后死亡的在职人员信息是否采集? 答:按照豫人社办【2016】17号文件规定,2014年9 月30日后死亡的在职人员需要采集信息,并注明中断时间及中断原因。

2、某位工作人员已经达到退休年龄,但一直未办理退休手续,该人员是以在职人员进行信息采集,还是以退休人员进行信息采集?

答:根据现行人事管理权限、未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仍应作为在职人员办理参保登记并进行信息采集。3、2016年1月辞职人员信息是否采集?

答:按照豫人社办【2016】17号文件规定,2016年1月辞职人员应按照在职人员进行信息采集,并补缴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期间的养老保险费;养老保险关系注明为中断状态,原因为“辞职”。4、2014年9月前已办理退休、后被刑罚取消退休费待遇的人员,现在录入信息的意义是什么?

答:一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间为2014年10月1日,2014年10月1日至被刑罚取消退休费待遇前期间,已发放的退休费待遇应作为资金结算的一部分;二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后,被刑罚取消退休费待遇的人员,刑满释放后待遇问题如何处理国家政策尚不明确,为稳妥期间,此类人员信息应予采集。5、2014年10月1日至今已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编制已核减,如果按在职人员登记,编制如何处理? 答:根据省人社厅、省编办、省财政厅《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分批分类参保登记及认定程序问题的通知》(豫人社„2016‟11号)精神,省编办负责对单位编制总数、人员编制类型进行复核确认,其中包括2014年10月1日至今已办理退休手续人员的编制情况。参保单位录入此类人员信息时,养老保险关系中断原因选择“退休”,并注明退休时间。

6、省纪委驻厅监察室人员,目前工资由所驻厅局保障,但编制在省纪委,这部分人如何办理参保?

答:应随所驻厅局采集信息,办理参保登记手续。

7、去年我厅集中调整了一批干部(30多人),这部分人员已到新单位工作,但编制人事手续仍在办理中,新职位工资也没有审批,在哪参保?

答:应及时办理编制人事手续调整,本次信息采集由主管单位与编办、省人社厅协商后确定。8、2014年10月以后从其他机关事业单位调入人员,如何参保补缴?

答:根据豫人社办【2016】17号文件规定,2014年10月以后从其他机关事业单位调入人员,且符合本次参保登记范围的,由调入单位办理参保手续,并补缴2014年10月以来的养老保险费。

9、从其他机关事业单位调入人员,工资关系没有转入 的怎么办?

答:根据豫人社„2016‟11号文件规定,首批参保登记时,单位编制总数、人员编制类型由编制部门复核确认,人员身份由人社行政部门复核确认。此类工作关系与工资关系不对应问题,应由主管部门与省编办、省人社厅协调确定本次参保登记隶属单位;社保经办机构将根据编制部门和人社行政部门复核确认结果,办理参保手续。

10、某工作人员编制已转出,但工资仍由原单位支付,该工作人员如何参保登记?

答:根据豫人社„2016‟11号文件规定,首批参保登记时,单位编制总数、人员编制类型由编制部门复核确认,人员身份由人社行政部门复核确认,此类工作关系与工资关系不对应问题,应由主管部门与省编办、省人社厅协调确定本次参保登记隶属单位;社保经办机构将根据编制部门和人社行政部门复核确认结果,办理参保手续。

三、原试点及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问题

1、某单位自2004年参加原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原试点)至今,改革实施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如何办理?

答:

(一)根据豫人社【2016】11号文件规定,参加原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单位和人员,符合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条件的,按规定程序办理参保登记。

(二)2014年10月1日前个人缴费本息,划转至2014年10月1日后的本人职业年金个人账户;2014年10月1日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启动实施期间相关费用,另行结算。

(三)省养老局根据参保登记情况,适时启动养老保险费征缴和养老金发放。按月征缴发放前,将提前通知单位,单位报原试点社保经办机构停止缴费和发放。

2、改革前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原试点、且符合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条件的退休人员,目前在原试点领取养老金,这次是否采集基本信息?

答:符合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条件的,应采集基本信息;其中退休(职)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暂按原试点领取的养老金标准发放。

3、原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变更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已退休人员在职时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退休后由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发放养老金,本次参保登记是否采集基本信息?

答: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属于首批参保单位和人员范围,应采集基本信息,其中退休(职)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暂按原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领取的养老金标准发放。

4、符合首次参加机关事业单位的合同制工人参加了企业养老保险,这次是否录入? 答:根据豫人社办„2016‟17号文件规定,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内合同制工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四、费用结算 1、2014年10月1日以后从企业调入的人员,2014年10月1日至其调入期间的养老保险费如何处理?

答:从企业单位调入的人员,调入前应在企业参保缴费;本次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时间为调入时间,由调入单位缴纳调入后的养老保险费和职业年金。2、2014年10月1日以后从其他机关事业单位调入的人员,2014年10月1日至其调入期间的养老保险费如何办理?

答:从其他机关事业单位调入的人员,根据豫人社„2016‟11号文件规定,由调入单位申报参保,并缴纳制度实施以来的应缴养老保险费和职业年金,含2014年10月1日至调入前期间部分。

3、单位改革前已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退休人员养老金目前也由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发放,符合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条件,单位和个人2014年10月至今会重复缴费吗?

答:省养老保险局根据参保登记情况,适时启动养老保险费征缴和养老金发放;2014年10月至按月征缴发放前的费用,会根据省人社厅、财政厅有关文件另行安排结算,不会重复收费。

五、工作年限及待遇

1、原在企业工作、制度改革前已调入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在企业工作期间应参保缴费但未参保缴费,退休时如何计算工作年限?

答:根据豫政„2015‟68号文件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前曾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施后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工作人员,其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实际缴费年限予以确认,不认定为视同缴费年限,并与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实际缴费年限合并计算。原在企业工作期间应参保缴费但未参保缴费的时段,不能计算为实际缴费年限,也不能认定为视同缴费年限。

2、某工作人员1993年9月至2013年7月在省内企业工作,2013年8月调入一事业单位,其在企业工作期间未缴纳养老保险,该工作人员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后,其缴费年限怎么计算?

答:(1)1993年9月至12月应缴未缴期间,不能认定为视同缴费年限;河南省自1995年1月为企业参保职工建立个人账户,该职工1995年1月至2013年7月应缴未缴期间不能计算为实际缴费年限。(2)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在事业单位的工作时间计算为视同缴费年限,2014年10月1日以后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缴费时间段计算缴费年限。

3、某单位一工作人员2011年7月起以自由职业者身份在省人才交流中心缴纳养老保险费,2013年1月中断缴费;2013年10月份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至今未交,中间这段时间怎么衔接?

答:(1)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年限计算为实际缴费年限;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期间未缴纳养老保险的年限不能计算为实际缴费年限。(2)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期间的年限计算为视同缴费年限;2014年10月至今按照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规定进行补缴后,计算为实际缴费年限。

4、改革前获得省部级以上劳模、有重大贡献的高级专家等荣誉称号的工作人员,改革后退休时是否加发基本退休费?

答:豫政„2015‟68号文件规定,“对本办法实施前已获得此类荣誉称号的工作人员,退休时给予一次性退休补贴并支付给本人,资金从原渠道列支。退休补贴标准按照我省有关规定执行。符合原有加发退休费情况的其他人员,按照上述办法处理”。我省即将出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养老金计发办法,并配套出台“2014年10月前获得荣誉称号人员”一次性退休补贴办法,明确范围、标准和渠道;原退休时加发基本退休费10%的规定,自2014年10月1日起不再执行。

5、根据制度改革规定,2014年10月以后晋升职务(职称)人员,退休时(十年过渡期内)按老办法计算时,是否仍要使用2014年9月职务相对应的基本工资?

浅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模式 篇6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解读

作者

孙斌

1、《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后称《试点方案》)适用的对象及条件?

解读:根据国发[2008]10号文规定,《试点方案》在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浙江省、山西省试点。这些城市在进行试点之前,必须先进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确定具体适用的事业单位后才能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从现已公布的《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内容来看,现行的事业单位主要分为三类:

1、行政类事业单位;

2、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

3、公益类事业单位。其中只有公益类事业单位才是《试点方案》适用的对象,其它两类事业单位前者要撤销与国家机关合并,后者则进行事业单位改制成为企业。

2、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改制成为企业后,改制前已退休人员在社保机构如何领取养老金?

解读: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实质上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根据国发[1997]26号文规定: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进入社保后,仍按国家原来的规定发给养老金,同时实行养老金调整办法。

简单地说改制前如果某退休人员的退休工资是两仟元,事业单位改制进入社保后从第一个月起其养老金的标准不得低于两仟元,并在今后按照社保的规定调整养老金,不再执行事业单位增加退休工资的规定。

国发[1997]26号文规定不仅适用于《试点方案》的城市,且在全国范围内均适用。

3、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如何缴纳?缴纳工资基数有无限制?

解读: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超过单位工资总额 1的20%。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

缴纳工资基数低于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缴纳工资基数最高不得超过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300%。

在国务院没有下达新的文件之前,缴费工资基数根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的规定按照个人工资总额确定。工资总额根据《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国家统计局第1号令)规定:包括计时(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其中包括实行结构工资制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和工龄津贴)。

4、在特殊情况下个人账户储存额可否提前支出?

解读:个人账户储存额由于只能用于个人养老,故不能提前支出。如参保人逝世,其个人账户的储存余额可依法继承。

5、基本养老金依法领取的条件?基本养老金的金额如何计算?

解读: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对象根据参加工作时间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种情况:

一、《试点方案》实施前已退休人员(简称老人);

二、《试点方案》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简称中人);

三、《试点方案》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简称新人)。

第一种情况 《试点方案》实施前已退休人员(简称老人)在《试点方案》实施后仍然按照国家规定的原待遇标准发放基本养老金,并参加国家统一的基本养老金调整。也就是说在《试点方案》实施后原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社保机构领取的养老金,从第一个月起均不得低于原来的退休工资标准。之前人们猜疑《试点方案》实施后,原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进入社保后将按企业退休人员的工资标准进行调整并降低养老金的说法是对《试点方案》的误解。

事实上从《试点方案》内容可以明显看出,在《试点方案》实施后对于已退休人员,国家采取完全保留原待遇标准的政策。这与之前的国发[1997]26号文对于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进入社保后,仍按国家原来的规定发给养老金政策相一致。

第三种情况 在《试点方案》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累计满15年的人员(简称新人),退休后其基本养

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

其中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泛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人历年平均缴费指数化系数×退休当年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之积。如:某工作人员当年缴费工资为3000元,而当地当年上岗平工资为2000元,其当年平均缴费指数化系数为:3000元/2000元=1.5,之后将历年缴费指数相加除以缴费年限(精确到月)即为历年平均缴费指数化系数;将历年平均缴费指数化系数×本人退休时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而为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其中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泛指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人退休时间的不同,将个人账户储存额按规定的对应月份计发个人账户养老金。该金额标准退休后既不增加也不减少,直至发放到本人逝世。

举例:如某一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试点方案》实施后参加工作并同时缴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在35年后达到退休年龄退休。

其退休时上岗平工资为x元,缴纳养老保险历年平均缴费指数化系数为T,个人账户储存额为Y元;其退休年龄为60岁,按规定其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份为139月,累计缴纳社会保险年限为35年。

其领取养老金的金额计算公式为:

[(x元+x元*T)/2]*35年*1%+(Y元/139月)

第二种情况 《试点方案》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简称中人),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

所谓过渡性养老金,就是补偿这一阶段退休人员由于参加养老保险时间短,如仅按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支付养老金,必然存在与前期退休人员在养老金上的差距,支付过渡性养老金的目的在于弥补这一差距,这也是试点城市在制定实施方案时必须要严格、准确制定的标准之一。但总的来说过渡性养老金的金额是逐年减少,并逐步与《试点方案》实施后参加工作人员退休后的养老金标准相衔接。

6、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份如何确定?

解读:个人账户的储存额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年龄的不同,按照规定的月份计发个人账户养老金。具体计发月份为:

退休年龄40计发月数233 退休年龄41计发月数230

退休年龄42计发月数226 退休年龄43计发月数223

退休年龄44计发月数220 退休年龄45计发月数216

退休年龄46计发月数212 退休年龄47计发月数208

退休年龄48计发月数204 退休年龄49计发月数199

退休年龄50计发月数195 退休年龄51计发月数190

退休年龄52计发月数185 退休年龄53计发月数180

退休年龄54计发月数175 退休年龄55计发月数170

退休年龄56计发月数164 退休年龄57计发月数158

退休年龄58计发月数152 退休年龄59计发月数145

退休年龄60计发月数139 退休年龄61计发月数132

退休年龄62计发月数125 退休年龄63计发月数117

退休年龄64计发月数109 退休年龄65计发月数101

退休年龄66计发月数93 退休年龄67计发月数84

退休年龄68计发月数75 退休年龄69计发月数65

退休年龄70计发月数567、缴纳养老保险单位承担部分是否由地方财政全额承担?

解读:根据《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规定,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 从事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民基本权利、义务教育、基础研究、群众体育、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证;履行职责依法取得的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上缴财政,不能自主支配。

由于这类事业单位的相关开支由地方财政全额拨款,因而缴纳养老保险单位承担部分应由地方财政全额承担。第二类 面向全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涉及人民群众普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所需经费由财政给予不同程度的投入,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其公益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由政府规定,其他业务活动项目与收费标准接受政府指导;提供公益服务依法取得的服务性收入,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由于这类事业单位的相关开支由地方财政不同程度地拨款,因而缴纳养老保险单位承担部分应由地方财政按拨款的比例承担。

第三类 从事的业务活动具有一定公益属性,但社会化程度较高,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自主开展公益服务和相关经营活动;所需经费主要来自服务性收入、经营性收入以及社会力量投入等,实行经费自理;承担政府有关公益任务的,政府视其所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相应支持。

由于这类事业单位的相关开支主要实行经费自理,只有在承担政府有关公益任务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才给予相应拨款,因而缴纳养老保险单位承担部分主要由事业单位负担。

8、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人员是否发给基本养老金?

解读:《试点方案》实施后达到退休年龄但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人员,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并同时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试点方案》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人员同样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并同时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9、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如何调整?

解读:现阶段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进入社保后,按照社保的规定增加养老金。公益类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进入社保后,国务院在没有出台新的文件之前,仍按社保的规定增加养老金。

10、什么是职业年金?它具体起什么作用?

解读:职业年金实质就是补充养老保险,它是为了避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退休后工资收入降低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而在基本养老金之外增加的一项退休收入。

职业年金与企业年金最大的不同在于:企业年金是在企业具备负担能力的情况下为职工增加的补充养老保险;而职业年金是对每个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给予的一项社会保险福利,这种福利具有强制性,事业单位必须办理并缴纳。而企业是否为职工办理企业年金由企业自主决定,不具有强制性。

11、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是否实行省级统筹?养老保险基金如何建账?

解读:事业单位养老金是否实行省级统筹,根据试点城市的具体情况而实施。如果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可实行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同的统筹层次,即以市或地区为统筹单位。

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现阶段独立建账,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基金分别管理、使用。

12、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动工作单位时,其养老保险如何办理转移手续?

解读:如在同一统筹地区调动的,只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不转移养老保险基金。如果跨统筹地区调动的,在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同时,个人账户储存额随同转移。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工作安排到国家机关工作时,其原有的连续工龄与进入机关工作后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退休时按国家机关的相关规定计发退休工资。已建立的个人账户由社保机构继续管理,退休时其个人账户储存额每月按1/120计发,并相应抵减按国家机关办法计发的退休工资。

浅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模式 篇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明确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根据十八届三中全面的改革目标,国务院于2015年分别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国发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的通知”的国办发18号,出台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开始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迎来了新突破,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全覆盖”。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一是有利于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健全。养老保险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没有养老保险或游离于养老保险之外都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公民权利保障的需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把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纳入社会养老保险的范畴,消除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最后的“处女地”,既破除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特殊性和特殊化,也把机关事业单位纳入社会养老保险的范畴,给机关事业单位“吃了定心丸”,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险的全覆盖,使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得到健全和发展。二是有利于社会公平。公平和公正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政府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上,按居民身份的不同建立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显然不符合公平的市场竞争原则,也会造成社会的不平等。当然,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更多体现权利和义务相结合,养老保险的待遇和个人的缴费挂钩,这样养老保险制度长期发展才有可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打破了机关事业单位的特殊性,把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融入全社会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实现了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制度统一,推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居民身份的平等,确保了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体化”建设。三是有利于人才的流动。人才合理流动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由于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统一,企业建立了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由财政负担,这使得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受到限制,机关事业单位不愿到企业也难以到企业工作。社会养老保险风险的存在,使一些适合企业工作也愿意到企业创业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难以流动。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打破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身份界限,从制度上为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人才流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人才的流动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人尽其才”。四是有利于降低财政风险。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养老保险对财政的压力越来越大,政府财政是社会养老保险的最终承担者,承担“兜底”的责任。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出台,建立了国家、单位、个人共同负担的筹资机制,变财政一家负担为财政、单位、个人三者共同负担,把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增加了个人的缴费义务,为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提供了资金来源。通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的累积,降低了财政的负担,分散了财政风险,有利于财政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财政思考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能否顺利推进,财力的支持和保障是基础。这样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地方财政的压力,尤其是对今后几年的财政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建立在工资调整之上,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能因为改革而减少收入,改革使得各级财政增支是显而易见的。而当前我国经济又进入结构调整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又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对各级财政也是挑战。为了确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各级政府和财政必须未雨绸缪,加快改革力度,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第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供有效的财力保障。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需要一定的财力保障,这对当前的财政是挑战。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结构性的调整,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财政收入增长也一样,寄希望通过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来满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需要难度大,财政更多地要从结构调整上做文章、从存量资金清理整合上做文章。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民生支出是必须要保障的,尽管我国的民生支出增长很快,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头,但民生保障水平总体还是低的,离社会的需要、城乡居民的需要还有差距,民生支出不是怎么压缩的问题,更是合理保障、稳定增长的问题。但这不是说压缩财政支出是没有余地的,有些财政支出控制还是有余地的,如行政支出。要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的增长,通过控制机构、控制人员、控制行政经费开支标准等形式,把行政经费控制好,尤其是要压缩“三公”经费的增长。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控制“三公经费”有了制度保障。行政经费的控制和“三公经费”的压缩与增长的下降,能够挤出一定的财政资金用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资金需要。同时,要加快清理财政结余资金。财政资金结余不用,不仅是公共资源的浪费,财政资金的效益得不到发挥,而且也会出现财政资金的滥用,甚至流失和挪用,容易产生财政风险和廉政风险。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必须加强对财政结余资金的清理,对长期不用或用不出去而留在单位和部门的财政资金要及时清理,该收回的要收回,该取消的要取消,以充实和补充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资金需要。因此,面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增支压力,财政提供资金支持不仅仅局限于增量资金的解决,更要着眼于存量资金,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清理结余财政资金,挤出财政资金满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支出需要。

第二,稳妥做好新老制度的衔接,实现平稳过渡。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从2014年10月开始,这就有老人、新人和中人的问题。所谓老人是2014年10月前退休的人,新人是2014年10月以后参加工作的,其余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是中人。老人和新人的政策比较简单,办法也好解决。对老人的养老保险,应该参照老办法,由国家财政来负担养老保险,这是维护老人权利的需要,政策上也没有问题。对新人,刚好赶上新制度的实施,按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办,这也没问题。核心和难点是中人,即2014年10月之前参加工作又没有交过养老保险的在职人员。政策明确2014年10月之前的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这为新老制度的衔接奠定了基础,也给中人吃了“定心丸”。但由于中人离退休的年限不一、按新制度缴费的年限也不一,这样养老保险的政策就肯定会出现差异。如何更好地缓解差异,确保公平和合理,这就要求在国家统一政策的前提下,各地必须结合实际,制定中人的养老保险过度办法。中人的过度办法必须使中人的退休待遇和老办法基本接近或者略高于老办法,使中人容易接受,以确保新老制度的衔接,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顺利推进。

第三,提高统筹级次,扩大中央财政的支出责任。普遍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和基本做法,但社会养老保险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模式,如美国主要通过社会保障税的形式,筹集社会养老保险资金。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尽管实现了通过政府、单位、个人共同负担的形式筹集养老保险资金,资金来源有了保障并把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有机结合起来,但我国的养老保险主要采取县级统筹的形式。县级统筹的好处是养老保险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比较符合地方实际,可统筹的级次低,抗风险能力比较弱,一些经济落后或相对欠发达的县市财政的压力大,而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市财政压力就小,以致于容易出现县市之间的“苦乐不均”,甚至使困难县市越发困难的“马太效应”。解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县市之间“苦乐不均”的更合理科学的办法是提高统筹的级次。在我国中央、地方(省、市、县、乡)五级政府中,县市以上的有市地、省和中央三级。全国统筹这是养老保险改革的方向,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目前实行全国统筹难度大,国家财力也难以拿出足够的资金实行全国统筹。而提高到市地级统筹,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特点,市地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大,市地财政统筹发展的能力相对较弱,县市统筹和市地统筹的差别不大,也没有必要从县市统筹到市地统筹的必要,因此,省级统筹是合理的选择,省级财政的实力和调控的功能,使得省级财政能够承担起相应的职责,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应由县市统筹逐步向省级统筹过度。同时,增加中央财政的支持责任。十八届三中全面明确提出要增加中央财政的支出责任,社会保险是中央财政应该承担的责任。中央财政要加大对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缓解地区之间的财力差距,为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

第四,完善预算体系,推进养老保险的一体化建设。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弥补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制度空白,从制度上统一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的差异,为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体化”建设创造了条件。作为“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金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应大体一致,企业的补充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由于工作年限、社会贡献、缴费年限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以体现权利和义务的结合。但是,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差距是明显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明显低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根据“凳脚理论”,凳子四个脚高低不一,要解决凳子的平衡问题,一种办法是锯掉凳子长的脚,这是消极的平衡理论;另一种办法是垫高凳子低的脚,这是积极的平衡理论。显然,解决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差距问题应采取积极的做法,逐步提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标准,使企业养老保险的标准逐步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水平接近。而提高企业养老保险的标准必须要有资金来源,这只能通过加强国家财政预算体系建设来推进。在国家的预算体系的一般公共预算、政府基金预算、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预算四本预算中,解决企业养老保险资金的来源是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要扩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规模,扩大企业养老保险的统筹面,这是企业养老保险资金来源的基础。同时,要做大国有资本预算,增加国有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的上缴比例,每年从国有资本预算中集中一部分资金补充到社会保险预算,这也是社会保险预算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国有资本预算集中一块到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也是国家对企业养老保险长期欠账的一种弥补,是必须的、有理论依据的。

第五,加强基金管理,实现保值增值。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办法明确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基金和企业的养老保险基金分别管理,财政管基金、地税管征收、社保管发放。对财政部门来说管好基金很重要,这直接关系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利益,关系到退休后的生活待遇。要管好养老保险基金,安全是基金管理的前提,这是社保基金和风投基金的区别,这也决定了养老保险基金使用的原则和方向,但安全不等于把资金放在银行里“睡觉”,不顾基金的保值增值,而是在安全的前提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做好基金的保值增值工作。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基金在正常支付的前提下,对结余的基金必须做好保值增值工作,用于安全的理财投资。一方面要开展竞争性存放。竞争性存放养老保险基金,能够稳定提高基金存放的利息收入,也避免了基金存放的廉政风险。另一方面要用于购买地方政府债券。根据预算法规定的地方政府债务发行管理要求,地方政府的债务只能通过发行债券的形式筹集,相对于银行存款,地方政府债务的利率要高,收益稳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结余的基金要拿出一部分用于购买地方政府债券,提高基金的收益,以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同时,应安排一定比例的养老保险基金用于股票等风险投资。风险往往和收益成比例,风险大收益也高,国家应拿出一定比例的养老保险基金用于股票等风险投资,以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第六,保障管理服务机构的运行经费,推进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以后,养老保险管理工作就从单位管理过度到社会管理机构管理,退休人员也就从单位人转为社会人,这样,各社区、街道要有专门的机构或专门的部门来管理,要充实工作人员和增加服务设施才能满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需要。各社区、街道的养老保险管理服务机构从事的是养老服务工作,属于公益性的管理服务机构,代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发放养老金和提供养老服务,对养老管理服务机构的公用经费和运营经费地方财政必须给予保障,而不是通过创收或从养老保险基金中列支,否则,影响养老金的专款专用,不利于养老事业的发展。

摘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的推进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的需要,以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重要作用。但是,要确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行财力是基础。各级财政必须未雨绸缪,加强财政改革和制度建设,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供财力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财政政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2]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OL〕,2015-1-14,http://www.gov.cn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析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一、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历史沿革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始建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期,1951年实行的《劳动保险条例》规定实施劳动保险制度。计划经济时代的劳动保险推行进度缓慢,“十年文革”期间,劳动保险制度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实施,国家对事业单位的干部退休按月发给退休金。1995年实施的《劳动法》提出我国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推行社会保险。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实行劳动关系、人事关系并存,但劳动关系对应的企业职工和人事关系对应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所享受的待遇和管理体制是相互不同的两个体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适用《劳动法》,所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在法律上没有得到明确。本世纪初,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推行聘用制,但养老保险制度尚未推广。2008年,原国家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合并新成立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对人事、劳动关系的管理逐步出现统一的趋势。《国务院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也在2008年开始施行,在全国选定了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试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迈出了第一步。

二、目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全国各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推进程度不一致。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除了试点的几个省市之外,还有小部分省市也推行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1996年1月1日,湖南省颁布实施了《湖南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办法(试行)》,在全省各级机关事业单位推行了养老保险制度。2004年1月1日,湖北省实施了《湖北省试点县(市、区)乡镇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实施意见》,在省内进行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试点。但是,其他绝大部分省市均没有启动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二)缺乏全国统一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目前,在已经推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各个省市,政策各不相同。从缴费比率、缴费基数、缴费年限、待遇享受等等,都有各自不同的规定。所以,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在不同省份之间,目前还难以实现统一和转移,影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跨省市区域的正常流动。

(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推行遇到的阻力重重。一是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二是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制度,两个不同的制度造成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与企业退休职工待遇悬殊。在推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时,势必要减少了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待遇,所以,遇到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抵制是理所当然。

(四)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完全统一,在全国各地也各不相同,绝大部分省市的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仍然停留在县级,部分省市的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达到了地级市,但尚没有实现了省级统筹,更没有实现全国统筹。

(五)事业单位配套人事制度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相冲突。事业单位聘用制在2000年开始实施,但事业单位聘用制度推行效果不明显,尤其是在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聘用制度没有得到有效的推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仍然遵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管理制度,迟至2014年7月1日实行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才将聘用制和社会保险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逐步与《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缩小差距。

三、事业单位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一)实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

重要措施。目前,企业职工退休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待遇存在较大差异是社会所诟病的一个焦点问题。虽然国家连续十年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的退休待遇,正在逐步缩小了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差距。但目前仍然存在两个退休待遇计算方式,退休待遇差距依然没有在根本上解决。

(二)有利于划清财政与社会保险的责任。目前,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待遇基本是由财政供养,实施社会保险试点的地区,因目前缴费年限较短,仍然依靠财政补贴发放事业单位的退休待遇。财政负担过重一直是我国的难题。实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单位、个人、财政共同来负担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不但分担了财政的压力,也有利于划清财政和社会保险的责任。

(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利于事业单位人事制

度改革。事业单位聘用制度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抱着铁饭碗的主观心态的影响,也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企业职工之间养老保险没有实行有效的对接,无法办理转移手续成为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流动的一大障碍。事业单位推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后,人员能够合理流动,这样才能有效的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策略

(一)应当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部门规章。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已经相当完善,国家也有一套相关的政策依据,但是均散见于各种单行文件。因此,国务院应当授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相关的部门规章,由部门规章对养老保险的缴费比率、缴费基数的确定、缴费年限的认定、退休待遇的计算方式、跨地区的养老保险转移等相关问题进行统一的规定。待时机成熟后应当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统一的规定。

(二)提高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有着明显的区别。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主体是个人和企业(包含有雇工的个体户),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缴费主体虽然是单位和个人,但事业单位的性质决定其养老保险最终来源于国家财政。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越高,抗风险能力就越强。通过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加大投入,逐步将养老保险统筹过渡到省级统筹,并最终实现全国统筹。通过做实个人账户,解决养老保险转移难题。

(三)推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虽然都称之为养老保险,但有着很大的区别。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在劳动法实施之后已经深入民心,企业和职工都能积极主动缴费,为养老保险待遇发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在推动初期遇到了种种阻力,所以要推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以先进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带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破除两者之间的障碍,消灭两者之间的差距。

(四)建立事业单位补充养老保险。事业单位推行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阻力来自于退休后待遇下降,建立补充养老保险是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企业年金制度虽然已经实施,但尚未取得很好的效果,这是因为企业和劳动者的社会保险费负担比重过高等原因导致的。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和企业工资体系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事业单位推行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由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照企业年金制度缴纳补充养老保险,可以提高养老保险待遇的发放水平,解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退休前后待遇差别的问题,减少事业单位内部的阻力,有利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推展。

参考文献:

[1] 田园,谭春萍, 方玉姣.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现状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4(2)

浅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模式 篇9

时间:2016-09-09 07:48 来源:每日甘肃网 责任编辑:李鹏涛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点

击量:1899

每日甘肃网9月9日讯(兰州晨报记者 田玥)9月8日,记者从省人社厅获悉,该厅与省财政厅、省地税局8月26日联合制定并印发了《甘肃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参保范围、缴费基数、缴费年限计算、待遇标准、领取待遇条件等,可以说是对省政府2015年9月30日正式出台的《甘肃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所做的详细的、具体的解释和补充。该《实施细则》从2014年10月1日(2014年10月1日前以下简称“改革前”,2014年10月1日及以后简称为“改革后”)起执行。

其中,我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正常退休时,男年满60周岁退休;地厅级及以上级别女干部退休时间以任免机关批准时间为准;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中的正、副县处级及相应职务层次的女干部,事业单位中聘任在管理岗位的相当于正、副县处级的女干部和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年满60周岁退休。

政策解读

参保范围

分类改革后的公益一类、二类事业单位

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事业单位,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分类改革后的公益一类、二类事业单位。对目前尚未确定分类类型的事业单位,已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仍继续参加;尚未参加的,暂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其分类类型确定并改革到位后,纳入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对目前划分为生产经营类,但尚未转企改制到位的事业单位,已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仍继续参加;尚未参加的单位,暂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待其转企改制到位后,按有关规定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缴费基数

今年起个人月缴费工资基数以上本人月平均缴费工资计算

参保人员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个人月缴费工资基数,以2014年10月本人缴费工资计算。2016年1月1日及以后的个人月缴费工资基数,以上本人月平均缴费工资计算,如遇国家或我省工资政策统一调整,涉及上年缴费工资变动的,缴费工资基数作相应调整。新录(聘)用到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从到用人单位报到并起薪之月起缴纳养老保险费;调入或安置到机关事业单位的参保人员,从本人在机关事业单位起薪之月起缴纳养老保险费。当年各月缴费工资基数按起薪当月本人月缴费工资核定。

缴费年限

改革前的连续工龄视同为养老保险缴费年限

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原企业职工在企业工作期间未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不计算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内劳动合同制职工在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后,2014年10月1日前(以下简称“改革前”,2014年10月1日及以后简称为“改革后”)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期间的连续工龄,视同为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符合特殊工种退休条件的工作人员,在改革过渡期内按老办法计发养老待遇,改革前从事特殊工种的工作年限按规定折算工龄,最长不得超过5年;按新办法计发养老保险待遇,特殊工种工作年限不折算工龄或缴费年限。

待遇标准

过渡期内职务(技术职称)升降后退休实行新老办法对比计发

过渡期内(2014年10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职务(技术职称)升降后退休的工作人员,其老办法待遇计发标准参照升降后同等条件(如职务、技术职称等)的退休人员老办法待遇计发标准确定,实行新老办法对比计发养老待遇。过渡期后职务(技术职称)升降的工作人员退休时,严格按照《甘肃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规定计发养老保险待遇。享受特殊人群调节金待遇的人员,是指改革前在艰苦边远地区、高海拔地区和特殊行业岗位工作,享受国家和我省规定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高海拔地区折算工龄补贴、警衔津贴、海关津贴、教龄津贴、护龄津贴、中小学教师和护士基本工资标准提高10%、野外地质勘探队和测绘地理信息系统测绘队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高出部分等项目的参保人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退休(职)人员死亡后的丧葬补助费、一次性抚恤金、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仍按原渠道支付。

领取待遇条件

正副县处级女干部年满60周岁退休

参保人员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累计满15年及以上,符合规定的退休年龄和其他条件的,可办理退休(职)手续并按月领取养老金。

正常退休中,男年满60周岁退休。女干部方面,地厅级及以上级别女干部退休时间以任免机关批准时间为准。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中的正、副县处级及相应职务层次的女干部,事业单位中聘任在管理岗位的相当于正、副县处级的女干部和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年满60周岁退休。如本人申请,经组织同意,可以在年满55周岁时自愿退休。年满55周岁时没有选择自愿退休的,在年满60周岁前还可以根据有关规定申请退休。其他女干部年满55周岁退休。档案身份为工人的女性工作人员在年满50周岁时,受聘在事业单位管理岗位或专业技术岗位满10年的,可按所聘岗位国家规定的条件办理退休。其他女工人年满50周岁退休。

上一篇:用友erp沙盘模拟实训下一篇:假期游西湖公园游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