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的社会调查报告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行政管理的社会调查报告(精选8篇)

行政管理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1

浅析现行乡(镇)行政管理的现状和特征 乡镇是我国政府管理“五级结构”的最末端机构,承担着贯彻上级政策、管理乡镇农村、沟通城乡的重要职责。有道是“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足见乡镇管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乡镇是我国行政体系的最基层一级,是人民政权的基石、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稳定的关键。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重点在乡镇,工作着力点也在乡镇。乡镇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水平,直接关系着一个县区、一个市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

乡镇管理是以乡镇政府为核心的乡镇组织依法管理乡镇范围内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管理主体的多元性、执行决策的直接操作性、组织运作的综合性、管理环境的中间性和管理对象的涉“农”性。乡镇管理在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乡镇设臵现状

统一设党委、政府、人大、人武部、纪检委(监察室)和团委、妇联。一般乡镇内设党政办,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办、企业办、计生办……,同时乡镇设臵司法所、派出所、水管所、计生服务所、劳保所、国土所、财政所,和文化站、林业站、农业站等,这些就是传统的七所八站。站所一般3—5人。

二、现行乡镇管理体制的特征与弊端

乡镇管理属于基层管理的范畴,具有:

(一)综合性

乡镇管理的综合性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管理对象和内容却十分庞杂。每一个乡镇都设有党、政、武、企、群众团体等机构,领导着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工作。第二,从管理方法的运用上看,乡镇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各项事业的发展,必须把各项工作加以综合,采取综合性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才能把各项工作推动起来,从而收到明显的效果。第三,从管理职能上看,由于乡镇工作的直接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综合协调和合作是非常必要。乡镇党、政、经各部门只有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和帮助,才能使乡镇管理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总而言之,综合性是乡镇管理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二)实践性

乡镇处于我国政权系统的最基础一级,乡镇管理处于广大农村第一线。承担着贯彻上级政策、管理乡镇农村、沟通城乡的重要职责,具体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使之具体化,把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乡镇管理必须具体、实际。因此,乡镇管理必须直接面对乡镇各个部门或行业,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乡镇管理必须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三)群众性。乡镇作为农村基层行政区域单位,实质是乡镇管理机关代表人民群众管理乡镇各项事务。要以广大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愿望和要求为基本出发点,一切从群众出发,一切为了群众。管理者与

被管理者的利益是一致的,管理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乡镇管理不但切实反映和维护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正当利益,同时也体现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愿望和要求。

综上所述,在现行体制下,乡镇政权的运作和管理特征集中体现为:一是执行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上级党政机关的指令和要求都要通过乡镇来贯彻执行,并具体落实到农民群众中去。二是综合性。乡镇全面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三是直接性。除村民自治组织外,它没有下属行政组织,基本上是直接同农民群众打交道。四是非完整性。不象县以上领导机关那样功能完备、机构齐全。

乡镇管理体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能转换不到位。一是管理职能越位。管了许多本应由市场、企业和中介组织管的事。二是服务功能错位。上级将名目繁多的指标分解下达给乡镇,并签订目标考核责任状,有些指标采取“一票否决制”,与乡镇主要负责人政绩“挂钩”。乡镇领导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投放在落实各项指标上,没有足够精力为农民服务。三是社会职能缺位。尤其是免征农业税后,由于财力制约,大部分乡镇只能维持工作运转,无力承担公共设施建设,影响了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整体水平。《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乡镇政府的职权为七项。但在实际工作中,目前乡镇承担的工作内容十分庞杂,可概括为八大类近50项,乡镇工作事无巨细,包罗万象,面广、量大、事杂,将有些

应由社会承担的职能纳入乡镇管理范围,将有些应由农民做的事情由干部来做,成为“全能政府”、“无限责任政府”。越位、缺位、不到位的情况较严重,有些应该做的工作没有精力去做,而有些不该做的工作却疲于奔命。

(二)站所设臵不合理。站所的设臵大而全,而且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乡镇不论人口多少,规模大小,站所设臵千篇一律,这种状况增加了财政开支,降低了工作效率。有的站所上划由上级主管部门垂管,又受乡镇属地管理,乡镇和部门之间缺乏有机配合与协作,形不成人才、资金、设施、技术的优势互补。同时还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管理型的干部多,服务型的干部少;“万精油”式的干部多,掌握专业技能的干部少;生产型的干部多,经营型的干部少,制约着乡镇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人权事权脱节。突出表现为责权分离,管用脱节。设在乡镇的站所、中心,有的职称评定在县以上部门,年度考核却在乡镇。不少站所驻在乡镇,人财物却垂直管理,形成“能看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由于乡镇和站所主管部门权责重叠交叉,乡镇责大权小或有责无权,县直部门权大责小或有权无责。《宪法》规定,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一级政权,但《行政处罚法》等法规没有赋予乡镇政府执法资格,疑似乡镇在法律规定方面职权残缺,存在着“责任大、权力小”和“任务多、要素少”的现象。如禁止农用车载客、安全生产、农村环保等,乡镇没有执法管理权,但工作还得干,只有“违法行政”。由于职能的弱化,工作手段和方式只能靠单一的教育和说服,而现在利益多元化的状况下这种手段是越来越不被认可,很多情况下是无效管理。在对经济发展的协调中,最常见的是作为为企业发展征地的主体嵌入,让群众理解为官商勾结的负面行动,阻力前所未有,《物权法》出台更加剧了企业征地发展与群众利益的对立,单有的说服已经完全丧失了功能并且容易让乡镇政府卷入具体行为是否具有合法性的质疑,甚至卷入法律纠纷旋涡,难于在对经济的发展支持与老百姓的利益维护中有所作为,陷入干部无能、政府无用的信誉危机。

(四)政事、政企不分。财权、物权为在县区业务部门,事权留在乡镇,存在着“见到人的管不到人,管到人的见不到人”和“有责任的没法管,有权管的没责任”的现象,造成乡镇职能虚化,责任增大,自主权缩小。一些站所上划后,大都承担着本行业的行政管理职能,肢解了乡镇政府的行政职权,难以发挥应有的行政效能。同时,乡镇政府往往包办了企业、事业单位的事;党委政府也很难把党务和政务分开。条块分割,权责分离,乡镇政府很难统筹、协调,不能有效地配臵管理要素,进而充分履行职能。另外,有法律地位但没有执法权。

(五)乡镇债务多,负担较沉重。乡镇财政实际上是转移支付财政,自身没有财政能力,收钱无门,挣钱无路,要钱无缘,要想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实在苦恼。由于债务较多,负担较沉重,偿还难度大,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乡镇的正常管理工作。同时,乡镇偿还能力有限,主要依靠县区财政加大转移支付额度。并且为了发展和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旧债尚未还清,又累欠新债,有的乡镇不得已向社会集

资,向农村信用合作社借贷。花钱去路多,收钱来路少,乡镇领导穷于应对,甚至无可奈何,不能全身心地投入管理工作、服务活动和事业发展。

行政管理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2

关键词:新农村,问题,创新管理

2011年4-5月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组成调查组, 深入12个县 (市) , 对600个农户进行问卷调查, 就农村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表明, 在黑龙江省农村创新社会管理中, 有八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成果卓著

2005年10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5年来, 全省新农村建设在各级政府投入增多、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下, 新农村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农民期盼多年的民主管理得到加强, 民生状况显著改善。突出表现在:

一是民主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民思想转变。几年来, 在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指导下, 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提高。“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得到初步落实, 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调动。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财务公开渐成风尚。目前在农村, “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逐渐成为农村干部的共识, “亲民、为民、富民”的管理机制初步形成, 有效地推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发展。

农民思想意识有了根本转变, 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去”打工习以为常, 独立创业的群体不断壮大, 科技种田能手不断涌现。“重学习, 了解国内外大事;重教育, 让孩子受到良好教育”氛围逐渐形成。一度盛行的赌博、封建迷信活动不断减少。据调查, 七成农民认为, 赌博、封建迷信等社会丑陋现象在农村明显减少。

二是县乡村教育资源得到整合, 促进了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全省农村中、小学校经过多年的布局调整, 数量大幅度减少, 教育资源得到整合。据黑龙江省教育厅统计, 2002年全省拥有农村中、小学校12100所, 经过8年时间的布局调整, 到2010年, 全省有农村中、小学校6458所, 比2002年减少5642所。

据有关部门统计, 5年间, 农村中小学全面消除了D级危房, 启动实施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中小学生全面享受“两免一补”政策, 促进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均等化。据小康监测调查, 2010年全省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8年, 比2005年提高5.4%。

三是通乡、村公路变畅通, 基本改变出行难。5年间, 全省共完成通村公路建设9.8万公里, 是建国至2005年建设总量的3倍, 通畅率达到99.3%, 比2005年提高81.5%。村屯面貌也大有改观, 全省硬化村内街道5896公里、边沟1万多公里;安装路灯6200多盏, 部分农村开启了有路灯的历史。

四是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生活舒适度提高。据农村住户调查, 2010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年末住房面积为22.8平方米, 比2005年增加2.4平方米, 增长11.6%。居住的舒适度提高, 使用暖气的农户占全部被调查农户的40.9%, 比2005年提高7.1个百分点;使用液化气的农户占全部被调查农户的11.1%, 比2005年提高7.3个百分点;自来水入户率由2005年的34%提高到60%。

五是文体设施从无到有, 医疗保障水平提升。5年间, 黑龙江省农村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基层服务点9054个、文化休闲广场2500多个, 安装健身器材3800套;有线电视入户率由2005年的40%提高到56.8%。医疗保障水平提高, 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646所, 标准化村卫生所4492个,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84%, 培训各级农村卫生管理和技术人员8万余人。

二、当前黑龙江省农村创新社会管理急需解决的八个问题

近几年来, 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上, 加大了改善民生的资金投入, 农民也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但调查也发现, 仍然存在着八个急需解决的新问题, 需创新管理机制, 合理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一) 村级管理方式需要创新

新时期对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发现, 个别乡村干部长期忙于应付日常事物性工作, 学习不够, 政策性不强、对如何建立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机制思路窄、办法少。个别村干部往往在工作上靠个人威望或家族势力来维持整个村事务的管理和运转, 在日常的工作中不能严格按政府法律和政策办事。个别乡干部, 缺乏适应新时期的管理模式和服务型政府的理念, “听民声”、“办民事”、“解民难”落不到实处, 民主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有效机制很难形成。

(二) 农村中小学教育面临新问题

一是学前教育设施简陋, 师资水平低。由于农村资金短缺等一些客观原因, 多数农村幼儿园只是普通农家庭院, 设施简陋, 教师水平低, 仅能起到看护作用。

二是新改、扩建中小学所需经费缺口大。据笔者对5个县 (市) 调查, 在建和改扩建九年义务学校共计54所, 校舍面积14.5万平方米, 所需经费共计26424万元, 已筹措到位资金11709万元, 缺口14715万元。

三是师资力量“既多又少”。农村中、小学教师, 多是原“民办转公办”的, 50岁以上的年龄偏大, 相当部分教学水平难以胜任新的教学任务, 如果让其退休, 从政策上讲, 尚不够退休年龄。而一些知识面新、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受编制限制, 难以招进。

四是寄宿易产生家庭教育缺失。一些寄宿制学生在校时间远远多于在家时间, 造成家庭教育缺失, 尤其是有的孩子到乡镇、县城寄宿后, 课余时间上网打游戏、吃喝、玩耍, 缺少家长看管, 放松了正常学习, 影响自身健康成长。

五是学生求学路途远, 交通安全成隐患。据调查, 近4成学生家长对孩子求学的交通安全表示担忧。

(三) 通村道路还差“一公里”

近几年, 黑龙江省通乡、通村公路已基本畅通, 但一些村屯内的道路变差, 村民出行仍很艰难。据农村住户调查, 2010年农民住宅外道路为水泥或柏油路面的户数仅占42%, 依然存在着走一截水泥路, 又走一截泥巴路的现象, 农民形象的比喻为通村公里还差“一公里”。农民要求改善村里“行路难”的愿望十分强烈。据问卷调查, 有72%的被调查者反映现在农村最需要解决的是改善村中街道。

(四) 部分村屯依旧“脏、乱、差”

新农村建设以来, 农村面貌有较大改观。但由于农村缺乏垃圾处理设施和管理机制, 各种垃圾得不到相应处理, 部分村屯的环境状况依旧“脏、乱、差”, “垃圾靠风刮, 污水靠蒸发”现象普遍。据调查, 超过6成的农户对所居住的环境表示不满意, 认为所在村屯的环境近几年“没有改善”或“改善很小”。

(五) 多数农民业余文化生活都比较匮乏

据问卷调查, 认为当前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的被访者占被调查总数的44.5%;认为当前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相当贫乏的被访者占被调查总数的23.8%。文化生活匮乏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设施缺乏, 文化馆、图书馆或文化活动室等设施满足不了农民需求。同时, 农民普遍认为交流渠道狭窄、结交面不宽, 仅局限于本村或亲属之间。据调查, 表示当前日常生活交往和参加娱乐活动渠道太窄的被访者占被调查总数的26.0%。农村文化人才缺乏也是重要因素, 现在农村的文化人才与广大农民对文化需求相比存在差距较大。

(六) 部分农民仍有“懒、散”习惯

受城乡二元结构局限, 农民长期受教育少、被局限在农村, 观念被束缚,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思想影响较深, 部分农民对新生事物不能主动接受, 少部分农民还存在着“人生有命, 富贵在天”、靠天吃饭思想, 闯市场、创业激情不足, 存在“懒、散”习惯, 这些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

(七) 老人养老有“三怕”

一是怕生病。据调查, 近半数农村老人怕生病。虽然“新农合”给农村老人看病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但其报销比例较低, 加之黑龙江农村村屯大多居住分散, 一些距县城、中心城镇远的村屯, 农村老年人如出现紧急病情, 交通不便, 极易延误救治。据问卷调查, 占67.3%的农户反映最怕老人突然发病,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很难应付。

二是怕生活难自理。绝大多数农村老人没有养老金, 晚年经济上主要依赖子女供给。农村老人怕给子女添负担, 往往是小病忍, 大病拖, 所以, 患慢性病的比较普遍, 许多人甚至是多病缠身, 自理能力弱。据调查, 占10.3%农户反映怕老年人生活难自理。

三是怕孤独寂寞。大多数农村老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孤独感, 有事无人帮, 有话无处诉说。特别是一些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单身老人、体弱多病的老人感到情感孤独。农村老年人除看电视、听广播外, 几乎没有别的娱乐活动, 孤独、压抑的情感问题十分突出。据调查, 占9.2%的农户反映家中老人怕孤独寂寞。

(八) “人情风、彩礼风、婚事铺张风”浪费严重

农村日趋严重的“人情风、彩礼风、婚事铺张风”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一是“人情”名目繁多, 礼金数额不断增高。据调查, 农村的人情往来范围逐步扩大、请客收礼名堂繁多。特别是最近几年, 子女上学、参军、盖房上梁、盖猪圈、乔迁、过生日、生病出院, 更有甚者还借得癌症、母猪下崽等名义, 大操大办, 广邀亲友, 收取“人情”。且礼金数额不断攀升。据调查, 每户一次随礼礼金在100~200元的占37.7%;在300~500元的占43.8%;在600~1000元的占12.8%。有的甚至在千元以上。

二是“彩礼”花掉父母“半辈子”积蓄。在农村中青年男女结婚前都有定婚仪式, 男方家长须给女方家长或者要结婚的“小两口”拿出“一笔彩礼”, 且数目较大, 10万元左右已很普遍。据在国家级贫困县拜泉县的调查, 有的家庭在子女结婚时, 一次性送彩礼达到17万~18万元, 个别的超过20万元, 致使许多男方家长花光“半辈子”积蓄。调查显示, 一个农村青年结婚的花销中, 盖房用钱占42.3%, 彩礼用钱占41.7%, 彩礼钱仅次于盖房花销, 大大超出普通农户经济支付能力。

三是婚事铺张浪费严重。当前婚事大操大办的规格超出了多数农村家庭承受能力。据调查, 超6成被调查者表示:“如果家有事情, 仍会大操大办”。

三、完善新时期农村管理的几点思考

新的历史时期, 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 完善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结合黑龙江省具体省情:“树理念、强机制、建制度、落实处、重实效”。树理念, 就是科学规划、政策引领新农村建设;强机制, 就是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加强新农村建设机制建设;建制度, 就是各级政府与时俱进用制度要求新农村建设作为考核内容;落实处, 就是按照总的方针具体细化当地的建设目标和步骤;重实效, 就是在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中不能走马观花, 用成绩和效果来说话。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趟出一条适合黑龙江省发展的路子。

(一) 创新教育方式, 完善农民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农村干部管理水平

教育的对象是农民和农村干部, 两者是一个整体, 只有共同提高, 才能形成合力, 在教育上注重提高农民和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有的放矢的完善教育内容,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在内容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文化知识教育, 让农民和农村干部乐意学。在农民的教育上, 注重文化素质、科技信息、创收能力、社会适应、与人交往上重点培养, 在乡村干部上除了学习上述内容外, 还要注重创新科学管理水平、政策法规、组织协调、文件精神理解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让农民在思想上感觉到大家都在比勤快、比致富、比和谐, 感觉到外面有更广阔的生活内容, 调动农民发家致富积极性, 调动农民的智慧共同建设新农村, 同时, 也让干部和农民在一起, 深入了解基层的需要和矛盾, 有针对性的实施各种政策, 拉近农村干部和村民的感情距离, 加强沟通交流, 在理论和实践上提高农村干部的管理水平。

(二) 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支持

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出现的问题, 应从解决教育经费入手, 在具体措施上, 国家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专项拨款等途径加以解决, 特别是对一些贫困县要加以资金上倾斜。强化对学校网吧、游戏厅等娱乐设施的监管,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循序渐进地作好农村中、小学校调整, 在制定中小学网点布局规划指标时, 既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执行, 又要考虑实际需求与可能, 因地制宜, 带有适度的弹性。合理保留部分必要的教学网点, 以便农村学生的就近入学。

(三) 完成“一公里”建设

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路的投入力度, 完成“一公里”公路建设, 接上“断头路”, 满足农民出行需求, 真正达到乡村公路的顺畅无阻、四通八达。

(四) 培养农民“爱护环境光荣”氛围

治理农村环境污染, 关键是要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 不断增强农民环境保护意识, 让保护农村环境变成农民的自觉行为。使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形成“爱护环境光荣, 污染环境可耻”氛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板报、标语、倡议书等多种形式, 广泛宣传, 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自觉摒弃不良习俗和不文明行为, 开展“创清洁家园, 从我做起”等实践活动, 组织各村 (屯) 定期开展“清洁文明家庭”评比。

(五) 科学规划畜禽养殖, 合理利用畜禽粪便

一方面, 统一规划, 优化整合畜禽分散养殖点, 创造条件建设养殖小区, 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新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选择在远离村屯、饮用水源地和居民点, 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另一方面, 鼓励、指导养殖场把粪便变废为宝, 实现生态养殖。开展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的研究和推广, 走循环经济之路。

(六) 巩固完善家庭养老, 逐步推行农村社区养老

巩固家庭养老功能。农村家庭养老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政府社会保障的不足, 今后很长一段时期, 农村养老还主要依靠家庭。因此, 应深入持久地开展敬老、爱老教育, 同时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 从道义和制度两方面巩固家庭养老功能。

加强农村老人活动设施、场所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活动、交流平台, 可以财政补助一些, 乡村集体拿一部分, 全体村民凑一点的办法。

行政管理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3

一、创新城市社区管理方式

浦东新区开发开放之初就明确以“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理念设计行政管理体制,为此新区确立了十分精简的政府管理模式,逐步优化政府社会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一)打破城郊管理体制二元分割,加快郊区与城区、开发区的融合发展。浦东新区原来的管理机构是按照中心城区、开发区、郊区分别设置的。这种管理体制上的分割,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心城区、开发区与周边各镇在社会管理方面的落差。为实现到2010年基本消除城郊二元社会结构的战略目标,从2004年9月开始,浦东依托四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机场、港口、世博会等功能枢纽,陆续成立了六个功能区,促使城区、开发区、郊区实现“三块合一”、“二元并轨”。并成立了功能区党工委、管委会,对区域发展进行统一规划、统筹管理,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体制保障。

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上,浦东率先进行了城乡教育管理体制调整。针对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且大多集中在城区、城郊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状况顯著的特点,新区在2003年“二元并轨”之初就制定了实现城郊教育一体化的“四个统一”原则,即:统一拨款标准、统一硬件配备水平、统一信息平台和统一提供教师培训与发展机会。一直以来,新区始终按照四个“统一”原则推进各项工作,郊区办学条件、校园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二)调整街道管理体制,推进街道管理职能的转变。随着“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的完善,城市管理重心逐步下移,街道办事处的行政职能不断增强。除了没有人大政协外,街道被授予部分城区规划参与权、分级管理权、综合协调权、属地管理权等权限,工作任务多达150多项,涵盖了一个区域性政府的全部职能。为强化街道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2006年5月,浦东新区选择两个街道开展转变街道管理职能改革试点。2007年5月起,街道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全区12个街道全面推开,实行“提高公共财政保障,强化功能区域统筹,实施部门预算管理”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街道办事处不再直接从事招商引资活动,招商引资职能上移功能区域管委会,促使街道工作重心进一步向社区管理与服务集聚。

(三)建立覆盖全区的“1+6+23”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公共服务平台。浦东新区在全市率先形成“1+6+23”的社区政务事务受理服务体系,在全区范围内,逐步形成新区、功能区、街镇三个层次覆盖全区的公共服务平台,畅通各类社区居民参与社会管理、与政府沟通互动的渠道。

1个区级市民中心:浦东市民中心将原本涉及57个部门,分散在浦东新区47个不同地方的300多件市民和企业的办事项目,集中为“一门式”服务,“一站式”解决。为政府与公众沟通协商、共同决策搭建了重要平台,初步建立了“听政于民、问计于民”的工作机制,促进了市民与政府的互动。同时,为市民进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市民公益、志愿精神的培育。

6个功能区事务办理服务中心:着力发挥功能区统筹区域发展的能力,重点在民主管理、居民参与、财力筹集、服务协调等方面,吸纳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为探索“区镇合一”的管理体制,川沙功能区建立了华夏等7家社区委员会,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着力建设社会生活共同体。为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的改革,新区成立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和六个功能区域的城管执法大队,统一行使市容市政、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政处罚权,建立了城市网络化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形成城市管理的快速发现和快速处理机制。

23个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作为市民中心的延伸,新区23个街镇都建立了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将街镇层面所有为民办事的项目集中,为人民群众提供“一口式”服务。通过定期召开市民议政会、举办“市民沙龙”,街镇的行政主要负责人就社区一些重大决策与群众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听政于民,推进基层权力运行的公开,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提高为民服务的效能。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在2006年居(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居委会的选举参选率达93%,村委会选举的参选率达96.2%;居委会直接选举的比例达58.6%,超过新区原定40%的目标。

(四)加强社工服务队伍建设,建立社区服务行业协会和社会工作者协会。浦东新区在社会工作队伍建设中坚持高起点,大力推进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1997年,浦东新区在全国率先引进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到社区从事社会工作,首批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引进了36名社工专业本科毕业生,充实到基层相关岗位上,使之成为浦东新区开展基层社会工作的一支新生力量。2007年初,《浦东新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三年(2007-2010年)发展纲要》出台,新区成为上海市社工人才建设的试点区。

同时,浦东新区大力推进社会工作组织机构的建设,率先在街道和居委会设立社工站,并通过工作坊、沙龙等形式开展了专业社会工作。2000年,上海东方医院成立社工部,在全国卫生系统率先开展医务社会工作。2002年,浦东新区相继在38所中学开展学校社会工作。2003年,全国第一家民间社工服务机构——乐群服务社和第一家用社工专业方法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专业服务的机构——阳光慈善救助社在新区成立。同年,浦东新区首次发文设立社工岗位。

为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新区专门制定了相关文件,组织了全国第一家社区服务行业协会和社会工作者协会,为社区治理从政府主导型向社会主导型转变创造条件。1999年,浦东新区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社会工作培训中心,开展社会工作培训已达6500人次,其中210多名学员获得上海市社会工作师证书,40多名学员获得国家社工资格。在新区政府支持和推动下,新区社会工作者协会在全国率先开展职业标准建设,得到国家和上海市民政部门的肯定。2003年下半年,新区社会工作者协会接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委托,开发编写《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于2004年6月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颁布实施,成为规范国内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文件和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标准化建设的重要依据。

二、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方式

浦东新区“小政府”的实现,离不开完整意义上的“大社会”支撑。浦东新区面积5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5万;分6个功能区域,有11个街道,12个镇;540个居委,282个村,社会工作面广量大。而浦东新区坚持实行“大系统综合”的“小政府”体制,政府机构的数量相当于浦西其它区的一半左右,人员相当于其他区的三分之二左右。仅仅依靠政府单方面加强社会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近年来,新区政府通过政府倡导、支持、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包括社团、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志愿团体等,进一步优化社会组织功能,加强规范引导和监督管理,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创新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提高了政府管理的效率。

(一)逐步做到政府机构与社会组织的“六个分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得到较大发展空间。但大多是在政府机关改革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现实运作中,部分组织的财务和人员管理仍由其业务主管单位负责,业务也全部来自业务主管单位的“购买”,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2007年,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政社合作关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创造条件,逐步实现政府与民间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六个分开”,即主体、机构、职能、人员、资产、住所分开。“六分开”理清了公共服务提供方(政府)和承接方(社会组织)之间的职责边界,真正达到无行政隶属关系、无人事派遣关系、无资产关系的“三无”目标。目前,除上级有关部门明文规定必须由政府部门相关人员在社会团体(协会)担任或兼任职务外,社工委、局机关人员已不在民间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中担任或兼任职务。个别社会团体(协会)中仍有社工委、局工作人员担任的,将随着社会团体(协会)的换届自然退出。

(二)完善扶持政策,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近年来,浦东新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政社合作关系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浦东新区民间组织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购买公共服务的实施意见(试行)》等法规,为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对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培训机构和养老机构,从建设、运营等各方面给予扶持。如对区经济发展有贡献的行业协会补贴3万元工作经费,对社区公益性以及涉农社会组织给予4万元开办费、运行费、房租补贴等。同时,在各类综合性政策中,也体现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培育与支持。如区政府出台的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财政扶持意见、促进浦东新区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扶持意见等,都包含有支持社会组织引进发展的政策。目前,浦东新区各类社会组织已经从2001年248家发展到603家,增长近2.5倍,备案群众团体达3000多个,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三)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创建新型公共服务方式。浦东新区明确规定,将原来由政府主办、为社会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来完成,探索形成“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新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浦东新区制定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施意见,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明确了购买公共服务的相关内容。2006年新区有关部门委托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项目的资金近6000万元,并专门组织8个政府部门和13个社会组织集中签订购买服务合同,涵盖慈善救助、农民工子女教育等领域,社会反响良好。2007年,僅区民政局就通过项目发包、委托管理和凭单制度等方式,让社会组织参与提供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安排了近3000万元资金,将30多个公共服务项目委托100余家有资质的社会组织、中介机构承接。同时,集中组织49家培训机构签订购买服务协议书,进一步扩大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引导效应。

(四)赋权社会组织,让其承担某些具体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浦东开发19年来,新区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伴随着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外高桥保税区等外向型经济开放园区蓬勃发展及一大批外资、民营企业快速成长,外来常住人口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与之相应,社会就业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目前已有60%以上的从业人员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加快职能转变,通过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有效应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为此,新区政府立足于进一步完善浦东“小政府、大社会”的总体格局,改变只靠政府“建机构、给编制、拨资金、办事业”,以及政府“包揽一切”的传统思路,变政府直接提供社会服务为直接和间接提供服务并举,并不断扩大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领域和范围,赋予社会组织相应的权限,让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具体承担行规制定、行业市场监管、对外贸易谈判等行业管理职能;鼓励发展各类民间基金会,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让其在救助、帮困等领域自主开展公益活动;探索委托社会组织管理的机制,开展网上公开招标,增强社区的社会服务功能;建立全市首家社会工作者组成的社区专业服务组织——上海公益社工师事务所,事务所与政府签订购买公共服务的项目合同,接受政府委托,承接从居委会剥离的一些社区社会工作和居民事务;成立全市首家区级综合治理类社工组织——中致社区服务社,专门为社区提供社会工作帮教服务;委托阳光慈善救助服务社,运用社会工作个案访谈方法,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救助服务,3年来提供服务达4000余人次。

三、创新社会事业管理方式

近几年,浦东新区政府致力于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社会事业管理方式各个领域的改革全面展开,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初步突破。

(一)有序培育承担社会事业管理事务的民间组织。在经济性公共服务领域,如科技产品的研发和孵化、有关经营商的政策法规咨询、信息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代理等“准公共服务和准公共产品”方面,浦东新区已经从由政府出资和合资建造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平台,逐步转变为通过市场化方式转移给社会组织承办。在教育领域,成立近20家教育中介服务民间组织,承接政府管理职能。如委托新城教育事务所,对全区25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简易学校实行监管,对办学情况进行评估。委托上海浦发教育评估中心、上海东方教育评估事务所,论证东沟中学委托管理的方案和新开办民办幼儿园的招标投标文件等。在卫生领域,成立以医学会为主,社会卫生管理专家加入的瑞尔医院管理评估咨询中心,对新区范围内的各类各种经济成分的医疗机构的运营管理进行评估,形成院方、患者、管理三方协商机制。在体育领域,支持新区各体育协会积极承办、协办在新区开展的各项国际、国内的体育赛事和活动。成立新区体育总会,探索新型的体育协会管理模式,等等。

(二)推行社会事业“管、办、评”联动机制。近年来,新区根据综合配套改革的要求,围绕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探索教育“管、办、评”联动机制,在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促进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提供了制度保障。所谓“管办评”联动机制,就是明确政府、学校、社会专业组织在教育中的定位。具体来说,政府承担公共管理的职能,加强对教育的管理;学校作为办学主体,通过有效运用各种资源,为社会提供教育服务;社会专业组织承担政府委托、购买的具体管理事务,包括管理、评估、咨询指导等各种类型,为学校提供专业服务。

(三)促进城乡事业均衡发展。同国内许多城市一样,浦东新区城区和郊区公共服务资源的分布不够均衡,公共服务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投入比例不够均衡。加上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使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甚至引发一些社会矛盾。要适应当前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就必须妥善协调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均衡发展社会事业,满足群众对社会事业的需求。

在公共卫生方面,新区政府立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格局,逐步提高农村地区医疗工作者整体水平。目前,农村居民每千人平均拥有0.45名医务人员,最少的村每千人只拥有0.05名医务人员。新区千人拥有注册医师和注册护士两项指标在全市各区均处于中下水平。为缩小城乡差距,新区政府探索建立二、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中心建立医疗联合体和“双向转诊”的运作机制,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成立医疗机构管理中心和第三方医疗评估机构,推进公共卫生机构管理和运作机制的改革,优化区域医疗中心布局。

在构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方面,浦东新区着眼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着重解决公共服务资源分割、设施配置不全、布局不尽合理等问题。通过市场化和社会化的途径和办法,力争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科学而又合理的开发、利用、配置和布局。2005年,新区政府向市民郑重承诺用2-3年时间基本解决“乘车难”、“买菜难”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以政府承诺的新形式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目前,通过开设生鲜超市、生鲜菜店、建造菜场、购买租赁商铺、全面梳理公交线路、完善公交综合体系等措施,初步达到预期目标。

在新区政府的主导下,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以往发展相对滞后的三林、川沙地区经济增长明显加速,2006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33.1%、18.6%,均高于全区水平。郊区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民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现10%左右的同步增长,2006年分别达到21452元和10911元。群众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近年来,新区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使群众得到实惠,受到群众欢迎。

一是优化社会事业的发展环境。通过“减、降、扩、增”措施,凸现公共服务型政府轮廓。2006年5月启动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前三轮改革的基础上,以推进综合性审批程序改革作为突破口,建立综合受理平台,积极探索“一表受理、一网运作、一次发证”的“三个一”审批模式和“一口受理、一单到底、一次收费”的管理模式、建设项目联合验收、企业年检申报备案等审批机制创新,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同时,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一体化”互动服务机制建设,推进电子政府建设。行政审批事项从原724项缩减为目前的244项,减少近70%。

二是强化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建立健全就业、保障、救助、福利相互衔接、联动运作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在全国率先实现合作医疗基金筹集标准和合作医疗经济补偿标准全区统一。大力推进中医进社区工作,全面争创“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今年3月份,周家渡、潍坊、东明、塘桥和机场镇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通过了上海市中医药服务达标建设项目单位中期评估,另外11家单位已申报上海市中医药服务达标建设项目。同时,加强中医业务培训,共举办了4期中医临床“三基”培训班,3000多名医务人员参加了培训并通过考试。3月7日,浦东新区迎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对外接诊,居民步行10分钟左右即可就医。

三是基本建立了城镇社会保险制度。以“承包土地换保障”的办法,将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小城镇社会保险,不断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低保,探索建立合理增长和统筹机制。推进张江合庆镇老年农民土地置换保障改革试点。积极探索通过征用退休农民承包土地解决退休农民的保障的新形式,并以合庆镇的海塘村和勤益村为实施试点村,在切实尊重农民意愿,在农户与村协商一致交回承包土地的基础上,为交出土地的老年农民落实保障。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党校

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 篇4

调查目的:促进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关于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

个人素质、提升企业形象。

调查对象: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调查内容:

1.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培训员工的基本情况

2.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培训员工的成功经验

3.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培训员工存在的问题

4.完善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培训员工的对策

调查方式:查阅资料、座谈、个别访谈

调查地点:四川省双流县九江镇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调查时间:20xx年8月15日至20xx年9月25日

调查人:

调查过程记录

第一阶段:查阅、搜集相关的信息材料

第二阶段:对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培训员工的进行深入了解

第三阶段:整理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完成报告

关于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培训员工的调查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培训员工的相关情况,笔者于20xx年6月15日至20xx年8月25日对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培训员工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在这次调查中主要采用了“多看、多听、多问、多查以及多想”的方式,在此次调查过程中,得到了该企业领导的大力支持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笔者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一、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培训员工的基本情况

企业员工接受培训作为继续学习的一种手段,培训可以有效地帮助公司创造价值或赢得竞争优势,通过培训员工不仅是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增加企业产出的效率和价值使企业受益,而且增强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员工受益的同时企业的业绩也不断提升,达到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目的。

(一)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现有员工116人,16人为研究生以上毕业、20人为本科毕业、26人为专科毕业、54人为专科以下毕业;

在全体员工中相关生物专业毕业的人数仅为30人,约为总人数的25%;

75%的员工虽然都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但对于生物药品知识熟悉的人仅65%;

对生物药品了解完全不了解的员工占到40%。

(二)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对员工20xx-20xx年的培训情况。20xx-20xx年投资规模在10万元以上的培训项目为8次;20xx-20xx年投资规模在5万元以上的培训项目为16次;,20xx-20xx年投资规模在5万元以下的培训项目为24次;培训经费占总投资额5.5%。

(三)员工参与培训的人次:20xx-20xx年间参与高级培训人次为152次,参与中级培训人次为248次,参与初级培训人次为326次;

二、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培训员工的成功经验

(一)着力加强企业员工软实力建设

20xx-20xx年公司通过高、中、低级培训,便企业由原来的单一生产经营低端模式转变为,研发、生产、运输、经营高端产品模式;

由原来的单一的市场经营状况转变为专业化、规模化、研发一条龙的经营状况。由原来年产量不足10吨到年产量达45万吨。使企业进入全国500强之林。

(二)着力加强企业对员工和客户对的信誉

20xx-20xx年企业对员工通过培训,不但使员工个人的能力提升也便企业受益。使员工对企业的文化相当熟悉且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对企业的软实力建设提升得到显著成绩;

员工素质的提升直接影响了客户对企业信誉度的提升,因此达到了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目标。

三、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培训员工的问题

(一)各部门之间对于培训勾通不顺畅

部门间的工作衔接并不十分理想,很多时候只是员工自己沟通和联系,而部门负责人沟通比例也仅占55%。对于部门内部的员工间沟通,调查者则在三个方面表现较为均衡:自己协调、询问同事、求助领导。

(二)对于新员工的培训缺乏总体定夺

企业在招到新员工之后,往往是按照新员工自己的意愿来决定去

哪个部门工作,这虽然体现了企业以人为本的用人之道,但当新

员工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当前的工作便提出辞职,白白流失了一些人才。笔者见意企业应该在充分了解新员工所学专业和工作意向外,要充分了解新员工的个人特长和兴趣点。这样通过培训才会使新员工短期内适应和胜任所在的岗位并且在短期内有所业绩。

(三)团队精神状况和素质

除少数员工外,团队士气良好。在实际调研中,28%的员工认为我们团队的精神非常高昂,60%认为我们团队是一个充满关爱、团结一致的集体,但12%的员工认为团队现处在低迷的时期。针对团队的特定成员进行调查时发现,约有35%员工反映某些员工没有与整个团队融合起来,表现出例外或特例的行为。

(四)员工专业技能的自我评价。员工普遍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自身的专业技能比较满意,这一比例高达80%,仅有15%左右的员工认为自己的技能相当完备,25%员工认为没有完全发挥,可见专业素质在向业绩转化上并不十分理想,员工的潜能和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四、今后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目前公司的培训现状,为了让公司的培训更有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培训体系:

乡镇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 篇5

学 号:0961001464206 姓 名:张 瑜

一、基本情况综述

当前,土地整合工作尚无周密统一的法律法规依据,各地执行标准很难统一,主要是以当地基层政府为依托主体,因地制宜,组织整合规划,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及办法。运行模式一般为“规划论证、宣传摸底、意向调查、制定方案、组织实施等环节”,期间,乡镇政府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保障与推动”,凸显单方主观意愿和引导作用,主要采取的运作方式为“宅基地换楼房、土地换保障”,先期工作尤为困难,真正的决定性力量依然在广大的农民手中。

(一)调查的目的或主旨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市近郊的可利用土地短缺问题已经成为持续快速发展的制约瓶颈,而土地整合的主要功能除了改善农民居住生活环境,同时能够改变农村宅基地占有大量土地的状况,整理流转出可利用的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以此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与质量。推进土地整合工作,关键在于乡镇政府职能定位是否合理,职能履行是否到位,因此,在全面取消农业税与建设新农村的历史条件下,新一轮乡镇政府职能改进与完善,既具有紧迫性,又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选题依据调查过程中获取的资料信息,旨在摸索如何紧紧围绕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这个核心,努力构建服务型乡镇政府,切实发挥政府在土地整合工作中的职能作用。

(二)调查过程及采用的调查方法

1.自今年起,通过直接参与城区街道办土地整合工作,在整个的宣传调研、政策制定等过程中,收集有关资料,总结有价值的经验做法,摸索保持土地整合工作持续推进的有效途径,并深入了解和比对政府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2.利用深入农户开展工作的机会,实地了解农民对土地整合工作以及基层政府职能发挥的认知与诉求,归纳分析政府职能方向。

3.与街道办周边区域基层政府进行交流,互通信息,以提高调查结论的科学全面性,进而形成确切的观点和方向,促进乡镇政府职能的高效运行。

二、调查情况分析

(一)调查的结果和相关数据

在已展开的土地整合中,涉及5个自然村、3700余户,工程浩大,社会影响高,牵扯利益群体范围广,操作及其困难。政府职能在宣传发动、民意调查、政策制定完善、情况摸底、招商引资以及推动执行等环节上发挥了极为关键的核心作用,城区街道办事处对土地整合一期工作实施边摸索、边推进的策略,采取“人海战术”,组织政府工作人员、村两委班子、村民代表成员,深入农民家中开展工作,从宣传开始,一直到拆迁还迁,事无巨细、周密部署、精心落实,取得了超预期成果,并在不断摸索中逐步形成了一套既定成型的运行模式。

(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1.农村土地整合的必然性(1)受新农村建设的驱动

土地整合的提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新农村建设作为今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之一,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开展农村土地整合,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2)是土地集约利用的客观要求

土地的集约利用是提高土地利效率的基本方式,在我国耕地面积不足且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土地的集约利用就更为重要。然而目前我国农村的土地使用现状却非常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迫切需要进行土地的整合。

2.农村土地整合具有广泛深远的意义

土地整合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加快城镇建设,发展园区经济,富裕村民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是惠及每一位村民,从根本上解决民计民生问题的难得历史性机遇。

(1)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

村庄整合的目的是推进农民建房集聚、基础设施集聚,公共服务集聚。从街道办印台山村建设的实践来看,通过几年的努力,已建成一个布局合理、设施配套、村庄绿化、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示范新村,初现了农村新社区形象,使农民感受到了城市社区的环境和服务,过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深受农民拥护。因此,农村土地整合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新村建设为村庄整合提供载体,互为动力,相互促进。推行农村土地整合是有效改变农村宅基地散乱,有新房无新村,公建设施不配套的重要途径。

(2)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

实施村庄整合、建设农村新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然而,由于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环境面貌等建设滞后,吸收城市辐射的能力还相当脆弱。通过村庄整合,促进城乡资源互动,城市拉动农村,把分散居住的农民集聚起来,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3)有利于改变农民建房观念

现行农村宅基地属于不同的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处置权,这是致使农民建房分散的主要成因。对此,要积极探索村庄整合的政策机制、利益机制和市场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宅基地的优化配置,稳步推进村庄整合。一方面加速农民建房集聚,从政策上机制上鼓励农民建房集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节约使用土地。另一方面通过引导,促使农民转变居住观念,树立起集聚建居新理念。

3.农村土地整合中乡镇政府职能履行方面存在的不足(1)规划设计科学性差

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当前,街道办土地整合规划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村镇建设基本处于无序状态,缺乏规划的指导,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活环境较差;建筑设计不合理,建筑质量较差,环境污染严重,公共卫生条件差,土地浪费严重等,“新房子,烂村庄”现象十分明显。

例如,在宅基地建设上,宅基地规划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住宅建设用地规模失控。宅基地建设只有数字规划,没有落实到具体的点和面上,缺乏村镇建设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滞后,规划的引导作用与控制力度不够,未能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用地规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镇化及居民小区、中心村的建设,导致农村住宅建设用地规模在一定程度上的失控。

(2)宣传不到位、方式单一

能否得到村民的理解与支持,是土地整合工作能否顺利展开的重要前提。在实际的工作中,宣传小组一些工作人员,暴露出对土地整合政策学得不深、不透,知识面不宽,缺乏创新意识的现象。

宣传教育在形式上仍然是靠传统的发材料、入户宣传;在内容上都是原文照

套上级的统一计划和安排,不能做到因地、因人制宜,有的放矢,使不同地方、不同文化素质、不同需求的农民接受着千篇一律的政策宣传内容;在宣讲整合优惠政策时,难以做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农民听起来枯燥无味,不足以使村民完全理解土地整合对改善其自身生活的作用,并不能完全提高村民参与整合的热情和积极性,政府把大量时间浪费在说服群众上,影响了整合工作高效有序的实施。

自从我国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国家减免农业税,对农民采取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提高了农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乡镇政府的财政负担。北闸口镇由于资金短缺,土地整合一些优惠奖励措施难以落实,村民利益得不到保障,整合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3)监督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着村级监督机构不健全,监督主体定位不准确,监督对象的范围界定不规范,监督机制停留在纸上等现象。

街道办虽然制定了《土地整合廉政建设有关规定》,对一些可预见的非法违纪行为制定了明确的处理办法,但这只是停留在纸上的监督,缺乏具体的举措,其时效性难以保证。例如,在项目承包上,随意性较大,容易引发村组干部吃“回扣”问题。土地整合后,经营性承包和工程建设项目普遍增多,而这些项目的承包大都随行就市,标准定多少、包给谁、合同怎么签和怎么兑现等往往由村组干部拍板,少数村组干部便可从中渔利。而且,财务管理隐蔽性较大,容易引发村组干部贪污腐败的问题。

监督机制的不健全,致使土地整合中有些镇村干部贪污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处理问题滞后,影响了政府的形象,也伤害了村民的利益。

三、调查的最终结论

通过土地整合,可加快实施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不断推进街道办周边村庄建设;通过土地整合,彻底解决改善全体村民居住环境和住房条件,提高全村民生活质量和程度;解决安排好村民社会老动保障和养老保险机制。实施土地整合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和生存问题,是发展镇、村工业经济、富裕农民难得的发展机遇,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

建设小城镇是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方向。在小城镇的建设中,特别是在当前的土地整合工作中,由于尚无统一协调的法律规范保障,乡镇政府职能是目前推进

土地整合的核心手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快传统的乡镇管理体制,合理确定乡镇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的职能作用,有利于乡镇政府承担起小城镇建设的责任,避免体制上、管理上的许多问题。

四、相关的意见或建议

(一)充分酝酿,认真筹划

搞好农村土地整合的前提,必须有一个合法、合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村庄规划指导,统筹好来自各政府部门的公共资金,解决当前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短缺的问题,保护农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如果规划上不符合实际,不尊重农民的意愿,就可能导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付出了巨大努力,却没有实现预期的目的,甚至会引起群众的抵触。

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主要抓住三个环节的工作:一是抓规划调研。要组织镇村两级干部分片包干,进村入户,切实掌握好农村资源、人口、产业、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情况,真正摸清底子,客观分析优劣势,为下一步详细规划打好基础。二是扎实抓好规划制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及“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基础突破”的思路,加强对规划人员进行培训,精心制定好土地整合建设规划。在规划和建设上量力而行,杜绝“大拆大建”,突出农民的主导地位,不增加农民负担。三是抓好规划的落实。规划是蓝图,要靠全体干部、群众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切实抓好规划龙头。群众是土地整合的主体,要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坚持一个规划管到底,一个目标干到底,避免盲目建设。总之,只有坚持规划先行,以规划引导发展,土地整合才能健康有序地推进。

(二)广泛宣传,积极发动

一方面,土地整合领导小组,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对农村开展土地整合宣传教育重大意义的认识,将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继续通过举办培训班、学习班、讲座、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来提高村庄土地整合人员对政策的理解和认识,使他们尽快了解和掌握市、区、镇的有关政策、标准和要求,并贯彻到农村土地整合的实际工作中。

另一方面,整合宣传力量,加大农村土地整合的宣传报道力度。要针对农民文化偏低的特点,在宣传形式上紧紧结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思维习惯,选择农民群众最喜爱、最容易接受的宣传方式。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专

题报告会等方式,宣传报道整合的作用、意义,优惠奖励政策以及整合成功的案例。作好农民的引导工作,让农民从“土地纷争”和“土地致富”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尤其是失地后得到资金补偿的农民,下一步做什么?怎么做?是确实需要政府给予扶持和引导,同时,让他们学习别人致富的先进经验和理念,加入到市场经营贸易和产品加工生产以及三产业发展的队伍中来。

(三)制定监管措施,建立配套机制

首先,要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按照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完善村庄建设规划,大力提倡相对集中建房。严格宅基地审批管理,坚持按规划、按计划、按定额、按程序、按权限依法审批。加强农村宅基地权属管理,实行以证管地,对无证用地、多占地、占好地的,要可以采取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促使其尽快退出。

电大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格式 篇6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开放本科 题目:

社 会学 校:年 级:学 号:姓 名:指导教师: 调 查 报 告 关于房山区良乡地区洗车行业管理现状的调查报告(标题: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随着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对机动车的扶持北京市机动车数量大幅增加。据交管部门统计,2008年底北京市的机动车数量已经达到380万辆,与之相伴而来的就是遍布全区、蓬勃发展的洗车行业。由于洗车经营是投入少、成本低,且简单劳动又需求量较大的行业,很多洗车点都是无照经营,这些洗车店虽然方便了洗车需求,但由于违规或不规范经营,给城市管理和形象带来许多问题。很多市民反映,一些洗车店造成的环境污染,影响了市区环境和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要求监管部门对洗车业加强管理,取缔无证经营,规范洗车业秩序。如何进一步引导和规范洗车行业,提升我区环境形象及人民生活便利水平,是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借此机会我对房山区洗车行业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

(正文:小四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行距为多倍,1.25)

二、调查过程(一级标题:序号为“一”,四号黑体字,独占行,起首空两格,末尾不加标点)调查时间:本人于2010年7月6日至8月7日,历时一个月,进行相关调查。调查地点: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地区。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

三、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的50人当中,32位男性,18位女性,在外面洗车的被调查者占90%,自己洗车的被调查者占10%;有75%的被调查者选择低档位的洗车点进行洗车,有10%的被调查者选择中档位的洗车点进行洗车;在被调查者中普遍认为水资源浪费比较严重,还有就是占道洗车、妨碍交通、设备简陋、环境脏乱差、排水问题;在被调查者都说到了要建立健全的制度,对洗车点进行登记,对无照洗车严厉查处,加大对洗车行业的监管力度。

(一)当前房山区良乡地区洗车行业发展概况(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一)”,小四号宋体,加粗,独占行,起首空两格,末尾不加标点)目前,良乡地区在工商部门登记的正规洗车站点共35家,还有很多洗车站点是无照经营或属超范围经营(有些汽配件、维修店及加油站也兼营洗车)。这些洗车点虽然方便了洗车需求,但由于违规或不规范经营,给城市管理和形象带来许多问题。按照营业面积和员工人数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高档、中档和低档三种类型。高档:营业面积在100平米以上,员工10~20人,共有3家,约占总数的10%左右;中档:营业面积在40~50平方米,员工7~8人,共有12家,约占总数的37.5%;低档:营业面积在20平方米以下,员工2~5人,共有53%左右。这些洗车行业多数从2004年以后起步,少数由原来不规范的路边洗车点发展而来。

(二)目前良乡地区洗车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洗车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复杂,管理难度较大,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档次较低的洗车站点,问题尤为突出。

1.破坏绿化及公共设施(三级标题:序号为“1.”,空一格后接排正文,小四号宋体,加粗)许多待洗车和已经洗好的车辆随意停放在绿化道和人行道上,而且洗车人员直接在这些公共设施上洗车,附近的绿化往往遭受严重破坏,一些设备简陋的洗车点在缺少必要的排水设施的情况下,仅靠一根皮管、一块抹布、一只塑料桶就冲洗车辆。长期的汲水和洗车液等化学物质的腐蚀使路面遭到破坏,引起地砖的松动、破损,给行人带来不便。2.污染环境 大多数洗车店没有污水处理的配套设施,洗车的污水和着油污直接排放,以致洗车后污水横流,一些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下水道或内河,不仅影响市容市貌,也成为城市环境新的污染源。

3.浪费自来水资源 洗车店一般用一根水管连接到居民家或者小店的水龙头上,直接使用自来水清洗,支付居民用水的低价格;有的店甚至偷接消防栓上的水。洗车业不仅增加了整个城市的供水压力,而且浪费了自来水资源。

4.违规用水,严重浪费水资源 据调查,良乡地区35%的洗车点使用中水洗车,采用了节水设备和循环水设备,洗一辆车平均用水10~20升。有的洗车店设备简陋,还在沿用高压水枪作业方式,自来水仅冲洗一遍就白白地通过地沟排走了,这样既消耗了大量的浪费。由于居民用水收费标准远远低于经营用水标准,有的洗车点为节约成本,擅自接上居民家中的自来水用于洗车,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据了解,使用自来水冲洗一辆车需要200~300升水,用水量为循环式洗车装置的20倍。有关部门曾经统计,如果洗一辆小轿车用水200~250升,北京市每年仅洗车的耗水量,至少相当于两个昆明湖的蓄水量。5.影响居民休息 有的洗车店设在居民区附近,洗车的高压水泵整天轰轰作响,车辆来来往往,夜间的洗车声、吵闹声影响了附近居民的正常休息,造成小区居民的诸多意见。另外,在冬季,这些洗车店收工后地面积水结冰,给早晨急匆匆赶路的上班外出的人们带来不安全因素。

四、对策建议

加强对洗车行业规范管理,解决影响和制约洗车行业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丰富破解重点、难点问题的有效途径,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严格准入制度,推进行业管理 面对目前洗车行业发展迅速、行业自律性差、行业标准缺失、管理标准不统一的现状,相关部门应根据本地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洗车行业规范要求。一方面,可以提高洗车行业的操作流程更加透明,使车主能真正做到放心消费;另一方面,执法部门在执法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依法办事,从而解决了法规不系统的问题。明确主管职能部门和分工负责。要对房山区洗车业统一规划,把洗车业的管理纳入整个城市的管理。建议由城市管理部门牵头,工商、公安、交通、建设、环保等部门配合,落实相关责任,齐抓共管。

2.扶植连锁企业 加强对洗车行业的扶植,进一步收紧审批权限,督促各类洗车点规范经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作为用水大户,规模化、节能化、环保化是洗车行业今后的发展的有力之举。所以,建议政府要从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着手,对我区中水管网建设予以研究,加大投资力度,在方便群众生活的同时,降低洗车行业用水成本,改善洗车行业发展态势。

3.加强洗车业的管理和审批 制定规范洗车业的行业标准,严格审批和管理洗车业,明确提出几个不准。指定允许洗车店设置的路段,限制洗车店的无序经营。提倡室内洗车,污水地下排放,规定洗车场地的面积、洗车设备、洗车耗水标准等相应的要求。逐步淘汰一块抹布,一只水桶的洗车方法,引导和鼓励采用新技术洗车,如蒸汽洗车、电脑洗车、无水洗车和循环水洗车等新型节水防污洗车技术,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最大化的有效利用。

4.做好宣传引导,普及法律知识 一是充分发挥好宣传平台,利用信息网络和各种媒体,宣传洗车行业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并确定若干洗车行业示范单位,宣传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对经验非洗车的企业,在坚决取缔的同时在媒体上曝光。二是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力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法规、规章和标准,编写宣传手册和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集音响视频,向洗车站点经营者统一发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广大商户自觉遵守相关法规,规范经营,维护洗车站点周边的市容环境秩序。三是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制作部分宣传材料,利用各种有时机和多种渠道向群众发放和宣传,争取群众对洗车行业治理的理解和支持。5.借鉴国内外做法,倡导先进模式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未来20年我国所面临的中大挑战之一。积极进到现有的洗车站点学习先进的洗车理念,进行技术创新,通过推广建设流动洗车房、鼓励发展无水洗车,发展节水型、科技型的洗车模式,提高现行洗车模式的效费比。通过推动洗车行业的技术升级,从根本上推动洗车行业的科学发展。据了解,石家庄、天津市已命令禁止使用自来水洗车,一律改用中水。国外的一些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如美国洗车大都采用“高压气雾洗机”,用水量约为3升,而且配备吸水设备,不污染环境。德国政府运用价格杠杆对水的使用严格限制。日本政府在加大废水处理力度的同时大力普及中水管道,使用“杂用水”(指地下水道再生水与雨水,可供冲厕所、冷却、洗车、街道洒水、浇树木等),同时鼓励使用雨水。北京市目前还没有法规对洗车行业用水进行规范,而水务、工商、城管、节水等部门在使用中水的问题上,也没有明确的法规规定,难以形成有效监督机制。

五、小结

正确引导规范洗车行业健康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规划部门要合理规划,执法部门要履行监管职责,市政部门要完善市政设备,洗车行业要自我管理约束,各个单位和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协作,才能既满足百姓的生活需要,又确保洗车行业节水循环利用,推动其科学健康有序发展。篇二:电大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提高服务意识的调查报告 引言:通过调查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改善建议,使服务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调查对象:xxxxxxxxxx事业管理局 调查时间:2013.3.20-2013.4.8 调查内容:

1、xxxxxxxxxxxxxxxxxxxxx事业管理局的工作性质;

2、xxxxxxxxxxxxxxxxxxxxx事业管理局的日常管理;

3、xxxxxxxxxxxxxxxxxxxxx事业管理局的存在问题;

4、解决xxxxxxxxxxxxxxxxxxxxx事业管理局问题的对策。

为了深入了xxxxxxxxxxxxxxxxxxxxx事业管理局服务意识的相关情况,笔者于2013年3月20日至2013年4月8日对xxxxxxxxxxxxxxxxxxxxx事业管理局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在这次调查中主要采用了“多看、多听、多问、多查以及多想”的方式,在此次调查过程中,得到了该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笔者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一、工作性质:

负责管理和承办覆盖全市的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运用和支付;管理和承办城镇各类职工的失业保险、失业保险金的筹集、管理、运用和支付;编制全市社会保险基金发展的具体计划和宏观规划,研究制定各种保险基金的统筹方案及实施办法;参与制定各种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方案及实施办法,具有对保险范围内执行职工退休,失业待遇正确与否的复核权;促进保险基金的融通、增值,提高给付能力,充分发挥保险基金的保障和为地方建设服务的双重功能。

二、日常管理:

xxxxxxxxxxxxxxxxxxxxx事业管理局是面相广大社会群体的窗口单位,每日来访人员特别集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要求人员按时上下班,来人热情服务,领导值班带岗解决突发事件,解释理解困难人员的疑惑;

三、存在的问题

(一)处理审批慢流程复杂时间跨度大

目前,xx局还是采用人工填写单据,人工审批,信息录入电脑的工作方式。进度较慢,容易出现较大的人为错误。办理时需要跑的部门太多,领导审批,单位间的证明等非常繁琐。从申请表提交到批复约需要4—6个月,都是积累到一定数量才会上报,造成工作时间长,群众意见较大

(二)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对待大量的来访人员,一些工作人员渐渐失去耐心,不肯多做解释,随意的指点找这个那个部门,让来访人员往返多次仍然不能解决问题

(三)人员老化

很多人都是工作多年的老的工作人员,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一些办公本领如微机等掌握的不是很好。对待来办事人员没有良好的心态和语气,往往激发矛盾,引起不必要的争端。

(四)精通业务人员及员工培训滞后

xx局由于政府编制问题已经多年没有充实年轻的一线人员了,都是工作多年的人员,年龄层次偏高,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较慢,人才储备几乎为零。

四、提高服务意识的对策和建议

(一)工作制度

着手对原有的工作制度进行规范。规范事假制度:因事必须本人处理者可请事假,半天以内由部门负责人批准,半天以上,一天以内的,报办公室批准,一天以上的需经中心领导审批;工作时间必须佩戴胸卡;在工作时间不看书报杂志、不吃零食、不玩电脑游戏、不上网操作股票等都写入职工守则里。实现工作制度标准化,解决长期存在的松散情况。

(二)人员服饰

针对原来工作人员穿衣随便的情况,规定了职工每天必须统一着装,无形之中又增加了职工的团队感。

(三)规范语言

作为窗口性行业,在整个建设管理过程中,语言的规范化是重点之一。针对这一问题专门组织礼仪培训,强调 “微笑服务”,并要求职工在接待群众及单位时礼貌规范用语“您好,您有什么需要我为您服务”是接待时基本礼貌语言。并把这条纳入年终的考核内容之一。

(四)增加计算机的使用

规范报审表,安装机读审批表系统,完善办公自动化体系,开通网上办公,网上报审,网银缴费等。增加计算机和互联网方面的培训和使用率,可作为技能审核的一部分。

(五)开发电子政务智能服务终端

在这方面可以借鉴银行的发展经验,开发出类似于atm的电子政务智能服务终端。公众只需带上自己的服务卡,便可以在遍布于大街小巷的任何一台智能终端上开展政务活动,如查询xxxxxxxxxxxxxxxxxxxxx事业管理局的政策法规,在线报审与缴费,甚至可以进行在线的视频交流,省去了许多奔波于政府各部门的麻烦,也在一定程度有利于维护民群的尊严和政府的形象。引入平台概念,进一步说就是网上平台的意思,对人才引进、解决困难人员办理社会养老保险、档案挂靠等方面正在逐步计划进行网上服务功能,目前已经有50%的业务在网上进行操作。在市中心的启动下,通过不断努力探索,增加人性化功能,优化后台服务,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原则,让单位和个人足不出户轻松办理业务。

(六)建立培训考核机制

1、在人员上岗时,严格把关,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上岗合适的人员。坚持这个原则,做到因岗用人,因此不论转岗还是新进入的成员,都能很快投入到工作当中,人员因不合理匹配而无法完成工作的情况大大降低。

2、建立长期的人员技术培训班,使新成员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锻炼的机会,迅速成长为骨干。培训根据不同岗位、不同人员分别进行,有专业培训,也有普通的大众培训,将培训贯穿于工作过程当中,使成员始终保持一种持续学习、进步的动力和状态,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3、鼓励成员不断创新,对技术骨干人才以全面的支持和较宽松的政策,重奖有特殊贡献的成员,为创新成员承担创新风险责任以留住优秀成员。对于技术型成员,将他们的工作业绩与激励紧密挂钩,促进成员发挥主观能动性。也激发成员从行局角度考虑问题,加深成员对本单位的认同感。

4、制定一个有效的薪酬考核政策,对不合格的人员采取淘汰制。通过严格进入、鼓励创新、培训人员等措施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才发展梯队,确保人才队伍建设呈良好方向发展。

5、建立考核体系,启动 “八大服务项目”,设置专岗专人,同时对这些工作人员制定统一的考核体系。以自身努力和后边平台业务共同发展为考核目标,如负责派遣员工根据其全年业务完成情况及年终互评得出其全年考核结果,从而给予其优秀、良好、合格三类不同奖惩。这一考核体系的出台,将打破原来社保局“做好做坏一个样”的大锅饭制度,让全局的职工都依据其不同的努力成果得到其应得报酬,激发职工的斗志,这是整个平台建设过程中最能振奋人心的一件事。

7、加强开放式交流和合作。加强各部门的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整合人力资源。但是在目前,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这当中我们多次联系周边各区县,发现大家互相间的交流太少,上级似乎整合了各区县,却又好像大家各管各的,随时都可以脱离。所以,需要建立健全交流机制,加强各县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以达到取长补短,不断加强提高的目的。

五、调查体会

此次在xxxxxxxxxxxxxxxxxxxxx事业管理局的社会实践,收获颇多。通过这次实践,笔者有了很深的体会,感觉到改革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肯定是困难重重,但是改革之路必将继续下去。只有重新定位,面向市场,面向广阔的企业和个人,社会报保险事业才会顺利走下去。只有继续协调管理,整合相关资源,贯通全市服务平台和信息网络,加强自身管理,为社会提供更优良的服务,才能更好的发展和服务人民。同时,感觉到理论和实践之间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因此本人在实践过程中能主动的请教,虚心的学习,尽量把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去,使自身的理论知识更上一个台阶,实践能力与水平也得到较大地提高。xxxxxxx广播电视大学

xxxxxxxxxxx专科 xxx篇三:xx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科社会调查报告 xx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科

社 会 调 查 报 告

题目:关于小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生活情况的调查报告

学 校:xx广播电视大学xx分校 年 级:xxxx春行政管理专科x班 学 号:xxxxxxxxxx 姓 名:xx 指导教师:

关于小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生活情况的调查报告

小学阶段要想打好学生一生成长的底子,不仅要让学生逐步掌握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让他们掌握好学习的基本方法。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最重要的时期,又是学习习惯走向稳定的最佳时期,学习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成效,直接影响学生个性与人格形成与发展;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基本保证,是终身学习的需要。对人的一生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其意义远远大于知识掌握的多少,远远大于学习成绩的好坏。根据我们平时的观察、了解,目前我市小学中的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因而缺乏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动力。为了改变现状,寻找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们深入本市第xx小学,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我市第xx小学当前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生活情况的调查,真正探究小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并根据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改进,并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借鉴。

二、调查过程

调查时间:xxxx年x月x日至x月x日,历时两个月,进行相关调查。调查地点:xx市第xx小学

调查对象和范围:随机确定二年级至六年级中各一个班级作为课堂教学和作业情况调查对象;随机选取二年级至六年级中187名学生作为调查问卷的对象。随机选取二年级至六年级中36名学生进行访谈。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本次调查采取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问卷法”共设计35个问题,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生活情况等方面的内容。调查问卷采用无计名的方式进行,并在调查前向学生讲明了调查的目的、意义,尽量消除学生的顾虑,保证调查的质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将学生分两组进行分析:小学2—3年级为一组,小学4—6年级为一组。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学习态度方面

在调查问卷中有四道题目是关于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查:

1.上课时你会积极参加各项学习活动吗? 在187份调查问卷中,有40%的学生是积极参加的,有57%的学生表现一般,还有3%的学生不参加。

2.在课堂小组合作交流中,你的表现怎样?(a积极发表意见;b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c不参与)

3.课堂上你会认真倾听同学回答问题或老师讲解吗?(a会;b有时会;c不会)从以上的两道(2、3题)问卷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认真倾听”,但在小组交流中积极发表意见的学生为数不多。

以上的三个方面,问卷结果和我们的听课观察结果基本一致:学生听课率还比较高,大部分学生听课都比较认真,而踊跃举手回答问题、积极发言的学生不多;主动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和被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基本上是各占一半。在学习态度方面,通过和老师的交谈还了解到:勤学好问的学生在一班中大约占五分二,一些学生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刻苦精神。调查问卷的第4道题目是:

你最喜欢哪一门学科?(a语文;b数学;c英语;d美术;e音乐;f体育;g其他)

本题目目的是想了解学生的兴趣情况。从调查问卷和我们的访谈中了解到,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不一定就是主科,而是他们最喜欢的老师任教的哪一个科。例如在调查的三个班中,其中有一个班的体育科、另一班的音乐科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次才是语文、数学科。学生之所以喜欢这个学科的老师,是因为这个老师的课上得好,生动、有趣。

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调查中发现,在120张调查问卷中有47.5%人认为上学为了爸爸、妈妈或者是自己,有43人根本就没想过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只有23%的同学认为我们是为了将来建设祖国、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学习的。这说明有一大部分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他们说不清或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要学习,大部分学生认为他们是为父母、为老师而学习,或者认为是为个人将来有一份好的工作而学习。并且在接受调查访谈中有18%的学生有厌学情绪。

(二)学习习惯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有80%以上的学生在“课堂练习能独立思考完成后等候展示思维过程”(“等待同学或老师说了再做”的学生只占10%);75%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各科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有75%的学生有看课外书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倾听习惯等。

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作业习惯部分比较差。我们检查了5个年级中6个班级小学生的语文、数学作业,其中有4个班级学生的作业大部分做得比较好,还有2个班级的学生作业质量普遍比较差,表现在字迹不端正,随意涂改,不整洁,正确率不高。听课观察:写字的姿势不正确,头趴得低,作业本斜放,握笔很低,大拇指压着食指,“一尺一拳一寸”做到的学生不多。2.预习、复习习惯尚未完全“定型”。调查问卷显示,做到“经常预习、复习”的学生占27%,“有时预习、复习”的学生占52%,“老师布置就会预习和复习”的学生占21%。通过我们与老师、学生的交谈,了解到的情况也基本如此。这就充分地说明了学生能自觉对学科内容进行预习、复习的习惯尚未形成。

3.部分学生缺乏提出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听课观察:例如语文课,教师要求读完课文后提出问题或发表自已的意见,但能主动地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学生为数不多,大部分学生都是等待,一旦老师提问便“沉默是金”。有的课堂上表面热闹,有问有答,实际情况是除了几个优秀的学生能回答老师的问题外,不少学生都是等待其他同学或老师的答案,或是随声附和,自己根本不动脑筋思考问题。

4.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在调查问卷的这所小学中,二至六年级的187名学生中有75%的学生喜欢看课外书,有84%的学生家长支持孩子看课外书,有45%的学生几乎每天看课外书。从调查结果看,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呈上升趋势,但家长的支持率呈下降趋势,阅读时间也呈下降趋势。

(三)生活情况方面 1.从学生回家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反映出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不轻,尤其是高年级学生课业负担尤为繁重。调查表明小学2—3年级学生有77.6%的学生可以在1小时之内完成作业,16.1%的学生要用2小时以上的时间完成作业;4—6年级有55.9%学生可以在1小时之内完成作业;有43%的学生要用2小时以上的时间完成作业。

2.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正不断地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学生的视野。游戏不仅被电子化,而且被网络化。网络和电子游戏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也能制约学生健康成长。小学生由于自控能力弱,猎奇心强,是非观念尚未形成,由于对社会认知的不足和自我保护意识的缺乏,受到不良影响也最为严重。当然通过网络,学生也可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但是,通过调查可以看出,18%以上的学生上网的目的就是玩游戏或聊天,更有4%的学生期待着发生网恋。3.家庭“两极”教育。据我们了解,目前好多家庭在对孩子的学习教育上普遍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望子成龙期望值高,巴望自己的孩子学业成绩比别人优异,以后能考上重点中学乃至名牌大学,将来可以出人头地。家长的这一想法在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明显地得到了反映。在家长们看来,要实现上述目标,现在就必须让孩子拼命学习,除此别无选择。于是乎,频频请家教、“陪读”到深夜等现象也就屡见不鲜、见怪不怪了。更有甚者,节假日里竟然把孩子关在家中,不得外出一步,对孩子的要求就是两个字:学习。沉重的高压式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量的时间,孩子没有时间思考,甚至连跟父母交流的机会都很少。试想,一个原先喜欢学习的人,如果长期受到这种不和谐的“外力”作用,他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受到挫伤那才怪呢!另一种情形则是新的“读书无用论”倾向又开始抬头。好些家长认为,现在孩子读书,要么将来能考上名牌大学,继而找个好工作,否则读与不读无啥两样,时下找工作还不是靠关系和碰运气?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些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的家长便对孩子的学习关心不够。我们知道,人都具有惰性,家中的孩子在无人管束的情况下,他们往往就表现出贪玩、顾不上学习等一些常见的天性来,长此以往,他们的学业成绩越来越差,最终越来越不喜欢学习也就不足为奇了。

4.日常生活中不能完全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接受调查访谈中的大部分学生,日常起居中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是父母代劳,甚至有13.2%的学生鄙视劳动,47%学生没有做过力所能及的家务活,28%的学生表示父母不让参与做家务。

5.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加强。调查结果表明20%---25%的学生在当前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遭受打击时,感到“很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办”;有10%—20%的学生没有非常要好的朋友。

四、解决问题对策

(1)学校、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给予高度的重视

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校、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给予高度的重视,要把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纳入各科的教学计划,并制订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社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调查与管理 篇7

1 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发展现状

我国消防技术服务行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消防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得到不断发展,目前主要有建筑消防设施检测、电气防火检测、建筑消防设施维修保养、消防安全监测、消防安全评估及咨询五类机构。据统计,截至2011年5月,全国纳入监管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共2 029家,从业人员23 893人。

(1)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

全国共有738家,从业人员8 286人。其中,北京159家,浙江81家,黑龙江60家;10~49家的有13个省市区,1~9家的有15个省市区,其中内蒙古、广东、贵州和甘肃各仅有1家。在资质管理上,主要有省级消防部门备案、公告,消防协会行业管理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监管发证等“多元模式”。在机构性质上,大多数地区的检测机构是企业性质的第三方独立机构。在日常监督上,大多采取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方式。部分省建立了消防检测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北京、上海、湖北等省市区消防协会采取年度审验、成立行业分会、签订自律公约、评选优秀企业等措施,实行行业管理。天津、辽宁、安徽和上海对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实行分级管理,山东、江苏、广西和新疆实行数量宏观控制。在准入条件上,全国18个省市区设定了市场准入条件,对注册资金、场所规模、质量体系以及从业人员等提出了要求。在服务收费上,全国大多数地区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收费由物价、发改委等部门制定行业性收费标准,实行指导性收费价格;有的由检测机构自行申请确定营业性收费标准。收费标准主要有按建筑面积综合指标和计件合成标准两种方式。但实际上,大多由检测单位与被检单位自行商定,浮动收费,竞相压价,市场混乱。

(2)电气防火检测机构。

全国共有576家,从业人员5 769人。其中,北京158家,浙江81家,山西42家,陕西40家;1~39家的有20个省市区;上海、安徽、福建、广东、重庆、贵州、青海7个省市尚未开展电气防火检测业务。电气防火检测机构的资质管理、准入条件和收费等情况与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基本相同。天津、辽宁、江苏、宁夏4个省市区实行消防部门备案、公告;北京、河北、山西等12个省市区由消防协会管理;吉林、浙江电气防火检测机构由质监部门发证,海南电气防火检测机构由住建部门发证,浙江有10家电气防火检测机构归属质监系统。

(3)建筑消防设施维修保养机构。

全国有消防设施工程施工单位5 282家,从业人员204 893人,大多参与从事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工作。其中纳入监管的专门维保机构583家,从业人员7 838人,较多的有重庆321家,山东135家,新疆66家,云南32家,1~31家的有4个省市区。各地开展业务的主要形式,一是主要由建筑消防设施施工企业负责;二是建筑消防设施产品生产厂家售后服务;三是使用单位或物业管理单位自行维保。收费依据是物价部门制定指导价格或企业与单位自行协商。山东、广西的消防设施维修保养机构由消防协会发证,重庆、新疆、云南6个省市区由住建部门发证;山东、湖南、四川实行分级管理。

(4)消防安全监测机构。

即城市消防安全远程监控机构,全国共有149家,从业专业技术人员共2 637人。其中,山东15家,河北、山西、内蒙古、广东各11家,新疆10家,1~9家的有24个省市区,西藏没有此类服务机构。有22 785家社会单位分别联入各地系统。消防安全监测服务主要是报警联动、设施巡检、单位管理、消防监督等四大功能。目前,全国主要运营模式有3种。一是企业建设、自主运营。由企业出资建设,通过向接入单位收费维持运营。市场准入模式主要采取消防部门备案、政府批准或依托协会成立。运营推广模式主要采取地方政府发布文件公告推广和社会单位自愿安装两种。收费依据是物价部门制定指导价格或企业与单位自主协商,全国大部分地区采用这种模式。二是政府建设、企业运营。政府划拨专项经费建设远程监控系统,由协会登记注册的服务性企业负责日常运营,按标准收费。三是政府建设、部门管理。政府划拨专项经费建设,消防部门负责系统运行维护、人员管理,运营费用由政府财政全额负担。

(5)消防安全评估及咨询机构。

全国共有46家,从业人员650人。其中,上海23家,辽宁14家,山东7家,湖北和云南各1家。主要开展建筑消防安全性能化设计评估、单位消防安全等级评估、消防技术咨询以及消防设施工程施工指导等业务。5 省市的服务机构均由省级消防协会实行行业管理,收费依据是物价部门制定指导价格或企业与单位自主协商。

此外,全国还有其他类型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如上海有12家钢结构防火喷涂施工质量检测机构。

2 消防技术服务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全国情况看,虽然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在社会消防安全公共服务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消防技术服务行业还存在很多问题,制约了其健康发展。消防安全远程监测行业由于技术、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制约因素,许多单位认为是重复投资,入网积极性不高;一些远程监控系统运营单位依靠行政影响力开展业务,少数地区存在强制入网、高收费等现象,单位群众反映大。消防安全评估及咨询行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法律需求不明确,主要由市场需要自由发展,市场自我调节,矛盾尚未突显。消防设施维修保养行业主要通过市场竞争自我调节,维保机构与社会单位签订维保合同,各自职责、权利明确,但是缺乏配套的监管措施。当前,消防检测服务行业(电气防火检测和消防设施检测)问题比较凸显。

(1)机构管理不统一。

一是审批管理乱。由于法律法规没有明确归口审批部门,导致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先天把关不严,后天管理又无据,源头管理混乱。二是资质条件低。各地市场准入门槛、分级分类标准等不统一,对关键的技术人员资格、技术职称等没有明确规定。有的如同“皮包公司”,几个箱子、3~5人就能承接业务。三是运行模式多。主要有独家经营、全面放开、部分放开三种模式。实行独家经营的地方,垄断经营,存在服务质量低等问题。实行全面放开的地方,完全市场化,数量偏多,分布不均,恶性竞争剧烈。实行部分放开的地方,情况相对较好。四是日常监管弱。要么多头管理,要么无人管理,致使消防技术服务市场秩序混乱。一些检测机构唯利是图,不检测就出报告或只要交钱就能通过。有的地方检测机构设立行业“潜规则”,以地域划分利益范围,形成价格同盟,瓜分市场。

(2)服务质量达不到要求。

一是流程质量控制不严。有的检测流程操作不规范,随意性大,甚至检测缺项漏项;有的没有原始检测数据,有的甚至编造现场记录。二是执行标准不严。多数检测只是随机抽检,没有进行全项检测,出具的报告不能如实反映消防设施运行实际情况;报告的形式、内容五花八门,用语不规范,结论避重就轻,既想获利,又想逃避责任。三是服务收费标准不一。有按建筑面积、场所类型、检测数量等设定收费标准的,也有与单位自行协商收费的,随意性较大。

(3)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一是技术人员少、专业人才缺乏。据统计,全国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从业人员总数的7%,中级的占16%,初级的占15.9%,无技术职称的占61.1%。二是从业人员文化层次低。很多高学历者或技术专家只是在服务机构挂名,或挂靠在其他机构,根本不到现场检测或指导,而真正在现场检测的人员文化程度不高。据初步统计,一线检测人员约95%为初中、高中或中专文化水平。三是从业人员业务不够熟练。不少检测机构的检测人员是应届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部分检测公司检测人员业务素质低,不懂自动消防系统运行原理、系统构成,不熟悉消防产品性能,有的甚至在检测过程中造成消防设施设备损坏。

(4)法律责任界定难。

验收前检测是对自动消防设施施工安装质量的评判,检测单位对检测结果负责,如果检测存在问题,消防部门能够在竣工消防验收时及时发现,容易界定追究检测单位的法律责任。在用检测是对消防设施运行状况的定期检验,是对使用单位落实相关消防管理责任、自主确保消防设施完好运行等工作质量的判定,由于日常管理等影响因素较多,几乎所有消防检测机构都声明只对当时被检设施运行即时工况的检测结果负责,一旦遇到火灾时消防设施没有动作等问题,难以界定检测机构的法律责任。

3 消防技术服务行业问题原因分析

我国消防技术服务行业仍处于初始阶段,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消防工作社会化的现实需求尚有较大差距,在消防社会化中的核心技术支撑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已成为我国消防工作社会化的“短板”之一。

(1)配套的法律法规滞后。

原公安部30号令只规定建筑消防设施维修保养和检测机构由消防部门核发许可证,但未明确后续监管措施;接着监管思路进行了调整,直到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颁布实施,现只确立了消防技术服务行业的管理要求,尚未出台配套管理规定,未明确管理主体和方式等。

(2)监督管理措施乏力。

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备,很多地方的消防部门放松了对消防检测服务机构的日常监管,有的虽通过协会或其他行业部门予以管理,但无法采取措施严格管理,加之各种利益的介入,导致管理出现“偏差”、“失控”或“真空”。

(3)执业标准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消防技术服务行业的技术标准主要有《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程》和《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配套的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执业行为、合格判定等标准,消防设施检测等大多数都是按比例抽检,手段简单,标准不高,不能全面反映整体情况。

(4)缺乏职业资格人员支撑。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消防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尚未建立消防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制度,且缺乏对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尤其是项目负责人等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职业资格人员储备严重不足,影响了从业队伍素质的提高。

(5)执业行为不规范。

受各种市场因素和利益诱导的影响,一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开展恶性竞争,不遵守相关消防法律法规,逃避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忽视信誉和服务质量。

4 加强和规范社会消防技术服务管理的措施

针对当前社会消防技术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当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重点推进”原则,制定相关政策,明确消防部门监管主体地位,合理确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的职能定位和法律责任,科学设定市场准入条件,积极引导其健康发展。

(1)确立消防部门的监管主体责任。

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是由消防法律法规设定以及消防工作社会化需要应运而生的,是社会消防管理工作的重要参与力量。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的规范发展,不是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的关注点,况且其他行政管理部门也难以有效监管。作为消防工作的法定直接管理和实施部门,消防机构必须责无旁贷担负起行政监管职责。

(2)做好顶层设计,优化社会消防安全监管制度。

首先要做好监管模式的顶层设计,使之能够既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同时又具有实效性,发挥社会消防技术服务组织的作用,改变当前包揽式、运动式的消防安全监管模式。从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看,也是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三者相互联系的是法制,只有各自的责任归位,政府制定出台一个良好的制度,使三位能够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充分发挥作用,社会消防安全监管才能良好运转。社会消防安全管理要发挥市场的作用,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在消防安全管理的定位,应当在顶层制度设计中明确,才能更好地引导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发展,切实为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服务。因此,应当加快社会消防技术服务的立法建设,修改完善相关法规,优化消防安全监管制度,按照责权归属原则,明确社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职责和应当遵循的运行规则。

(3)严格建筑消防设施使用阶段维修保养制度。

借鉴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实施建筑消防设施使用阶段检查保养维修一体化制度的有益经验,强化建筑消防设施使用阶段的维修保养。具体措施是,根据《消防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第61号令)的要求,通过适当修改相关消防法规,明确由业主委托具备条件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定期对单位建筑消防设施进行维修保养,由维修保养机构出具年度检修合格报告,并在消防控制室或建筑明显位置张贴消防设施检修合格标志,接受社会监督。消防部门将建筑消防设施维修保养制度落实情况纳入监督检查重点内容。

(4)完善建设工程消防验收前消防设施检测制度。

严格落实 “建设单位申请消防验收应当提供消防消防设施检测合格证明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消防设施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委托服务好、质量高、信誉好的消防技术检测机构承担验收前的检测任务。同时,细化检测项目,完善检测规程,规范检测行为,提高检测质量,充分发挥其前移火灾防控关口和技术把关作用,逐步实现技术把关和行政审批相分离。

(5)推动消防安全评估行业健康发展。

消防安全评估涉及消防性能化设计评估、区域火灾风险评估、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等方面,能够为城市消防安全形势分析、建筑防火设计优化、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达标和火灾公众责任保险费率厘定等提供参考依据,已成为新兴的消防技术服务行业。其评估对象复杂,专业技术性强,对人员素质要求高。目前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将是今后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应进一步加强对消防安全评估制度研究、法律保障和行业培育,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培育经验,适时推广。

(6)由市场需求调节引导电气防火检测。

电气故障是火灾多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消防法规规定,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前应提交电气防火检测合格证明。但是,建筑设计技术标准要求建筑工程必须安装漏电保护装置,特别是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高层建筑内火灾危险性大、人员密集等场所设置漏电火灾报警系统。从实际情况看,竣工验收前,建筑物电器负荷没有满载,电气防火技术检测结果不能反映真实状况,实际作用并不明显,并且室内电气线路质量已明确由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站负责检验。对于已投入使用的建筑物或大型活动场所,法律也没有明确消防部门的电气质量监管责任。因此,在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时,要考虑取消工程验收前的电气防火检测前置条件,电气防火检测业务应由市场需求自主调节引导。

(7)加快制定出台《消防技术服务管理规定》。

应重点解决资质审批、准入条件、分级管理、行业自律等问题,并分别提出不同要求。一是明确资质审批。按照“责、权、利”统一原则,将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资质管理设定为行政许可事项,由消防机构实行资质审批和监督管理。二是合理设定准入条件。按照“统一标准、数量适度、分布合理”的原则,合理设定各类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的准入条件,着重对人员资格提出要求。让实力强、规模大的质优机构进入市场,也是行政许可条件下进行数量调控的有效手段,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防止服务机构市场泛滥。三是实行资质分级。实施资质等级划分,区分服务能力和业务范围,有利于增强企业主动做大做强的积极性,提高技术服务质量,规范市场竞争。四是加强行业自律管理。行业自律是行业自我规范和协调的行为机制,同时也是维护市场秩序、保持公平竞争、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五是明确法律责任。明确出具虚假、失实文件等违法行为的具体判断标准和明确技术服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8)加强对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管理。

从消防技术服务管理看,人是最核心的因素,从业人员素质将直接影响服务水平。要加快探索推行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对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一般从业人员开展消防职业技能鉴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对消防技术服务机构项目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实行注册消防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统一规划管理。在建立注册工程师制度之前,可采取过渡性管理措施,由各省组织对项目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开展培训、考试和发证。

摘要:介绍了我国社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的现状,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消防技术服务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管理模式不统一,从业人员素质低等,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的思路与措施,优化监管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管理等。

关键词: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消防监督,消防检测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刑法室、公安部消防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黄友银.完善消防中介立法初探[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4,23(5):495-498.

[3]张元祥.论中介机构在消防管理中的作用及地位[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3,22(5):419-420.

行政管理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社会调查制度;社会调查报告;调查主体

社会调查是指具有专业资质的司法社会调查主体围绕涉嫌犯罪人的生活背景,成长经历,主观恶性程度,犯罪前后的表现,回归社会的社会支持条件等一系列要件展开的专业调查活动。“该制度始于美国的缓刑资格调查制度,它是由现代缓刑之父约翰.奥古斯都在 1840年提出,后逐渐演变为美国的量刑前报告制度。”

2013年开始施行的新《刑事诉讼法》终于将该项制度以立法的形式予以明确,其中第 268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 下簡称《刑诉法解释》)第四百八十四条规定,“对未成年被告人情况的调查报告,以及辩护人提交的有关未成年被告人情况的书面材料,法庭应当审查并听取控辩双方意见。上述报告和材料可以作为法庭教育和量刑的参考”。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正式确立。

新《刑事诉讼法》第68条将有权进行社会调查的主体设定为公、检、法三类, 而六机关 《配套工作意见》 中确认社会调查的主体是未成年犯罪人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部门, 共青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 上述规定并没有将公检法及中立第三方之间的职能关系予以厘清, 导致了实践中调查主体的多元化现象,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一、社会调查的主体应该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在刑诉法的直接授权下,开展社会调查既是公、检、法三家的权力,也是义务。而且公、检、法直接掌握案件第一手资料,调查手段丰富,开展调查的公信力较强,被调查对象普遍较为配合。但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由公,检,法办案机关承担调查义务,但由于其本身侦查,控诉及审判的角色定位,往往导致调查结论带有控诉性倾向的感情色彩, 容易忽略对犯罪嫌疑人人格方面的调查。”

以上两种观点都很有道理,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公检法成为社会调查报告主体存在的问题,但既然法律授权公检法是社会调查报告的主体,自然有它的立法考量。现在我们探究的问题不应该是公检法是否应当成为调查的主体,而是针对立法的不足,公检法之间权责的不明确进行研究,以求能够明确公检法的权责划分,能够构建出一个细致的程序确保社会调查制度的顺利运行。

二、司法行政机关、共青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组织应成为接受委托的主体

《刑事诉讼规则》规定检察机关开展社会调查,可以委托有关组织和机构进行。目前依然生效的六部委《配套工作意见》则规定社会调查由涉罪未成年人户籍所在地或者居住地的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部门负责,并可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社会调查,或委托共青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协助调查。以上这些法律文件是司法行政机关、共青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组织开展社会调查的合法性依据。学者们也都积极肯定了社会力量参与未成年犯罪案件的社会调查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司法实践中也倾向于将基层司法行政机构和其他相关组织作为社会调查的首选调查主体。司法行政机关、共青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组织成为调查主体,有利于调查和掌握涉罪未成年人的家庭情况、教育环境、成长经历等信息,也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确保其中立客观性, 当然因其设置了对户籍所在地的前置条件, 往往会使得外来户籍未成年人的社会调查无法落实。

三、辩护人的社会调查主体资格

是否允许辩护人开展涉罪未成年人的社会调查或者其提交的社会调查报告是否具有效力,在实践中争议颇多。有的学者认为“辩护人基于其地位和职责,一般总是寻找对涉罪未成年人有利的证据而排除对其不利的证据。如果由辩护人进行社会调查,难免也会有这样的倾向性,因此其中立性和可信度存疑。”

但是有的学者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21条赋予的辩护人对涉罪未成年人开展调查的权利,以及《最高法解释》第484条将辩护人提交的有关未成年被告人情况的书面材料,与社会调查报告并列作为法庭教育和量刑的参考方面认为,“如果否认辩护人的调查主体资格,将使得社会调查制度丧失一个有效的监督和救济途径,不利于维护涉罪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对于辩护人是否可以成为调查的主体,以上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辩护人承担调查义务,由于其处于辩方地位,更倾向于得出有利于未成年人的结论,而忽略对其不利的因素。因此辩护人的主体调查资格的确值得商榷。

参考文献:

[1]席小华,杨新娥.《量刑规范化改革背景下关于司法社会调查主体的思考》,载《法学杂志》2011年第4期.

[2]程慧.《论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司法化构建》,载《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3]陈建明,钱晓峰,吴寅星.《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实践与完善》,《青少年犯罪研究》2010年第1期.

[4]吴燕,胡向远.《新《刑诉法》对未成年人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构建》,载《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4年第1期.

作者简介:

王宝云(1990.05~),女, 山东临沂人 辽宁大学法学院在读研究生。

上一篇:毕业班学生国旗下讲话稿 毕业班国旗下的演讲稿下一篇:行政专员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