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模式比较分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公司治理国际比较分析及中国公司治理目标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随着公司治理问题的不断爆发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着力进行公司治理改革,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国际发展趋势。对于市场经济体制刚刚确立的中国,研究和构建有效的公司治理体系,更是政府和企业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和促进公司制度与资本市场发展中共同面临的迫切任务。但是,什么是公司治理?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美、德、日公司治理模式到底有何区别?对中国有何启示和借鉴?中国公司治理目标模式应该如何选择和创新?这在目前所观察到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并没有形成固定统一的答案。人们所达成的共识是:世界上没有固定统一的公司治理模式,也没有最佳模式,任何国家,尤其是转轨国家,要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公司治理体系,决不能完全照搬任何一种公司治理模式,而是必须在深入研究公司治理理论,全面考察和比较研究各种公司治理模式的差异性和同一性、有效性和适应性的基础上,合理地选择和创新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公司治理模式。 基于上述认识和要求,本文提出了公司治理国际比较分析及中国公司治理目标模式创新研究的课题,旨在通过全面考察美、德、日公司治理模式的形成、结构和外部支持条件,比较分析美、德、日公司治理模式的差异性和同一性、有效性和适应性,科学地研究和确定中国公司治理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模式,为中国政府和企业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公司治理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按照这一目的,本文集中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一是公司治理研究的基本理论分析。主要是以现代企业理论、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为基础,综合利用理论集成、规范分析和系统分析方法,深入研究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涉及到公司治理问题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公司治理的内涵、公司治理系统分析的理论框架与一般模型。通过这些研究,为全面地考察和比较研究美、德、日公司治理模式的形成与结构,科学地研究中国公司治理目标模式创新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是美、德、日公司治理模式的考察与比较研究。主要是利用文献识别法、系统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全面地考察了美、德、日公司治理系统的形成、结构和外部支持条件,比较研究了美、德、日三种公司治理模式的差异性和同一性、有效性和适应性等,总结分析了美、德、日公司治理经验,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公司治理目标模式创新问题,提供了实践依据和启示。 三是中国公司治理目标模式创新研究。主要是利用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回顾了中国公司治理系统的形成,总结分析了中国公司治理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中国公司治理目标模式创新的要求、方向及其实现途径,验证了本文提出的中国公司治理目标模式创新方向及其实现途径的科学性和现实可行性。 公司治理国际比较分析及中国公司治理目标模式创新研究,具有很大的实用性、挑战性和前瞻性。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果,在丰富和发展公司治理理论,指导和推进中国公司治理改革进程等方面,将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关键词:公司治理;理论框架;国别模式;国际比较;中国目标模式创新

学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公司治理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1.1.2 公司治理研究的多样性与动态性

1.1.3 中国公司治理改革的迫切性与探索性

1.2 问题的提出

1.2.1 公司治理问题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分析

1.2.2 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

1.2.3 公司治理系统分析框架的确定

1.2.4 公司治理评价方法与标准的确定

1.2.5 美、德、日公司治理模式的考察与比较

1.2.6 中国公司治理目标模式的选择与创新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公司治理问题及其产生根源的研究

2.1.1 公司治理问题的提出

2.1.2 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根源

2.2 关于公司治理内涵的研究

2.2.1 基于公司剩余控制权概念而做出的解释或定义

2.2.2 基于对公司治理功能与方式的认识而做出的解释或定义

2.2.3 从博弈论的角度而做出的解释或定义

2.2.4 共识与争议

2.3 关于公司治理目标与方式的研究

2.3.1 两种治理观

2.3.2 多样化的公司治理方式

2.4 关于公司治理模式的分类与比较研究

2.4.1 公司治理模式的分类

2.4.2 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与评价

2.5 关于公司管理及其与公司治理关系的研究

2.5.1 企业管理思想的演进与集成发展

2.5.2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公司治理研究的基本理论分析

3.1 企业制度的演进与改革

3.1.1 企业制度

3.1.2 西方国家企业制度的演进

3.1.3 中国企业制度改革

3.1.4 公司制度的"天然"缺陷

3.2 公司治理问题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3.2.1 基于现代企业理论的分析

3.2.2 基于契约不完善理论和博弈论的分析

3.2.3 关于公司治理问题及其产生根源的总体评述

3.3 公司治理的内涵

3.4 公司治理系统分析的理论框架

3.4.1 影响公司治理系统形成与发展的社会背景

3.4.2 公司治理系统结构

3.4.3 公司治理系统运行的外部支持条件

3.5 公司治理系统分析的一般模型

3.6 公司治理系统评价方法与标准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公司治理模式研究

4.1 美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形成背景

4.1.1 分散的股权结构

4.1.2 发达的证券市场和分业经营的金融管理体制

4.1.3 股权至上的价值观

4.1.4 "A型组织"文化

4.2 美国公司治理系统结构与特征

4.2.1 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公司治理目标

4.2.2 以"单层"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管理体制

4.2.3 强调长期激励作用的经营者薪酬制度

4.2.4 以"公司控制权"市场为核心的股东外部监督机制

4.2.5 内幕交易控制制度

4.2.6 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公司破产制度

4.2.7 提高公司透明性的信息传导机制

4.3 美国公司治理系统运行的外部支持条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德国公司治理模式研究

5.1 德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形成背景

5.1.1 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

5.1.2 全能型的商业银行体制和相互依存的银企关系

5.1.3 相关者利益均衡的价值观

5.1.4 "D型组织"文化

5.2 德国公司治理系统结构与特征

5.2.1 相关者利益均衡的公司治理目标

5.2.2 以"双层"董事会为核心的共同控制的公司管理体制

5.2.3 商业银行的主导作用

5.2.4 多元化的薪酬激励机制

5.2.5 全面、多层次的信息披露制度

5.2.6 应对全球化浪潮的公司治理改革

5.3 德国公司治理系统运行的外部支持条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日本公司治理模式研究

6.1 日本公司治理模式的形成背景

6.1.1 相对集中、法人交叉持股的股权结构

6.1.2 "主银行"制度

6.1.3 相关者利益均衡的价值观

6.1.4 "J型组织"文化

6.2 日本公司治理系统结构与特征

6.2.1 相关者利益均衡的公司治理目标

6.2.2 以"二元"董事会制度为核心的公司管理体制

6.2.3 多元化的经营者激励机制

6.2.4 "主银行"的相机治理机制

6.2.5 企业集团的内部控制

6.2.6 日益完善的信息传导机制

6.3 日本公司治理系统运行的外部支持条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德、日公司治理模式比较与评价

7.1 美、德、日公司治理模式的差异性

7.1.1 形成背景的差异

7.1.2 公司治理系统结构的差异

7.1.3 外部支持条件的差异

7.2 美、德、日公司治理模式的同一性

7.2.1 系统性与适应性

7.2.2 动态性和趋同化趋势

7.3 美、德、日公司治理模式的有效性

7.4 经验与启示

第8章 中国公司治理目标模式选择与创新

8.1 中国公司治理目标模式选择与创新的背景

8.1.1 高度集中的公司股权结构

8.1.2 新兴的资本市场

8.1.3 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和亟待改革的商业银行体系

8.1.4 亟待完善的法制环境

8.1.5 企业制度变革后的体制摩擦与文化冲突

8.1.6 难以完全分离的政企关系

8.2 中国公司治理系统的形成与缺陷

8.2.1 中国公司治理系统的形成

8.2.2 中国公司治理系统的主要缺陷

8.3 中国公司治理目标模式选择与创新的要求

8.4 中国公司治理目标模式选择与创新的方向及其实现途径

8.4.1 公司治理目标的选择

8.4.2 股东内外监督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8.4.3 "二元"董事会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8.4.4 职工参与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8.4.5 经营者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8.4.6 债权人利益保护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8.4.7 信息传导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8.4.8 公司治理环境的综合治理

8.5 案例分析

8.5.1 样本企业的选择

8.5.2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治理案例分析

8.5.3 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治理案例分析

8.5.4 基本结论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9.2 本文研究的主要贡献

9.3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9.4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论文提纲下一篇:历史课堂教学讲解技能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