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长效机制

2023-0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老干部长效机制

构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内容。紧密结合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四风”顽症,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坚持不懈地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常态化建设,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

一、盐城市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探索实践

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紧密结合盐城实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强化理论武装,以理念创新推动跨越争先。理想决定信念,信念体现追求。盐城市委始终坚持把思想建设摆在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首位,先后组织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迎接十八大、保持纯洁性”、“保持纯洁性、深化‘评定升’”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引导各级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围绕打造全面小康升级版、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目标定位,大力弘扬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推动各级干部在解放思想中找标杆、找差距、找路径、找动力,全市上下形成了县(市、区)比进位、重点镇比跨越、机关比服务、各行各业进位争先、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着眼盐城“十二五”跨越发展需要,开设基层干部大讲堂,精心组织大规模轮训,突出按需施教、分层施教,在抓好主体班次、高层论坛、在线学习等传统培训的同时,积极拓展境外培训、名校培训。先后两次组织赴美国举办“沿海开发与港城规划建设专题培训班”,连续七年赴新加坡举办社会管理、城市规划、园区建设等各类专题培训班,有效提升了各级干部的“三宽”素质,有力推动了盐城科学发展。建市30年来,全市GDP总量由31.91亿元到3120亿元,增长98倍;财政总收入由2.5亿元到789.43亿元,增长316倍;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29元到25867元,增长6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31元到11898元,增长36倍,以市为单位总体上达到了省定全面小康标准,县域全面小康进程苏北领先,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强化宗旨教育,以为民作风密切党群关系。加强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盐城市委坚持把宗旨意识强不强作为检验各级干部党性是否坚强、作风是否优良的首要标准,教育引导各级干部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受群众监督,不断增进群众感情,增长政治智慧,增强执政本领。切实加强服务型干部队伍建设,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施行“倾心听民意、真心惠民生、诚心解民忧、耐心化民怨”的“四心四民工作法”,大力推動就业和全民创业,积极兴办惠民实事好事,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通过一件件、一桩桩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取信于民。各级领导干部持续深入开展下基层“三解三促一加强”活动,带头参加“保持纯洁性、深化评定升”等活动,积极参与信访接访日,扎实开展下访“金桥行动”,着力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努力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仅2014年“三解三促一加强”活动中,市领导累计走访困难群众126户,帮扶困难群众64户,化解重大疑难信访案件42件,解决实际问题94个。结合每月20日全市“基层党组织统一活动日”,组织各级干部到联系点带头参加组织生活,带头开展理论学习,带头策划主题活动,带头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以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引领广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密切联系群众、兴办为民实事,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夯实基层基础工作。

强化实践锤炼,以素能提升服务发展转型。实践是锤炼干部作风的第一课堂。盐城市委积极引导各级干部在发展一线、民生一线、稳定一线锤炼本领、增长才干、建功立业。从2008年开始,全面启动了领导干部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三服务”活动,明确了帮助企业抓创新、引人才、调结构、促转型等服务重点,引导各级干部在经济建设主战场、改革发展第一线展示作为、展示作风、展示形象。活动开展以来,市区500多名县处级干部共帮助企业解决难题11479个,招聘员工27351名,争取资金107.2亿元,增加技改投入45.07亿元,协助新上项目595个。坚持县处级领导干部挂钩服务重点工业竣工项目制度,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2006年以来,全市累计竣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916个,完成投资163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12个,5亿元以上项目65个。仅2012年158个列入全市重点监控的工业经济新增长点项目,当年就有152个顺利投产,投产率达96.2%。采取上挂、下派等多种形式推进年轻干部实践锻炼工作,先后选派156名同志到沿海开发一线、信访稳定一线及中直机关、央属企业挂职锻炼,加快成长成熟步伐。

强化德才导向,以实绩考核推进真抓实干。考核导向直接影响干部队伍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方向,对作风养成至关重要。盐城市委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坚持以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干部,以踏实的考核推进形成实干的作风,让正派人受尊重,让老实人不吃亏,让优秀人得重用。坚持从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构建了“实绩申报、实绩评议、实绩复核、实绩公示”的“链式”考绩机制。从2002年开始,盐城市委每年对乡镇党委书记进行实绩考核,2005年,将考核范围进一步延伸到开发区和重点经济园区。10年来,先后有77名乡镇党委书记、11名开发区(重点经济园区)负责人被明确为副县级,其中49名同志进入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做到了对那些长期坚守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的干部,高看一眼;对那些不图虚名、埋头苦干的干部,多加留意;对那些脚踏实地、注重长远的干部,决不亏待,营造了科学、民主、公开的选人用人环境,在全市上下树立了“以科学发展论英雄,凭德才实绩用干部”的鲜明导向。

强化制度建设,以健全机制促进规范管理。制度建设对良好作风形成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盐城市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的决定,明确了目标要求,着力把常委会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的坚强领导核心。完善了市委常委会议事决策规则,明确了议事决策的原则、范围、程序、纪律等,更好地贯彻民主集中制,进一步提高议事效率和决策水平。制定了加强县(市、区)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和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从两个层面建立健全十个方面的制度,县(市、区)领导班子重点建立了学习培训、科学决策、工作推进、联系群众、沟通监督等五个方面的制度,市委着重建立了与之配套的责任落实、谈话交心、状况分析、督促检查、激励警示等五项制度,形成了既务实管用又系统配套的制度体系,提高了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和科学化水平。中央和省委关于作风建设有关规定出台后,盐城市认真贯彻落实,立即召开全市机关作风建设推进大会,专门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机关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重申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作风纪律的有关规定》和《机关作风建设问责暂行办法》等制度文件,把上级有关规定进一步细化,确保执行到位。

二、构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常态机制

作风建设与党的思想、组织、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互为一体,与整个社会环境氛围、历史文化传统、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体制相互关联,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战略任务。因此,既不能单兵突进、孤立地就作风抓作风,也不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必须树立通盘谋划、整体推进、长期作战的理念,在“常、长”两字上下功夫,坚持经常抓、长期抓,步步深化,久久为功。

健全教育机制,夯实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思想基础。加强学习、强化教育是作风建设的基础工程。作风问题虽然反映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在精神状态上,但根子在思想深处。加强作风建设必须首先抓教育,打牢思想道德基础,这也是我们党长期形成的一条成功经验。要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以理想信念教育、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教育、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反腐倡廉教育为重点,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真正做到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不断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以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引导各级干部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切实增强群众观念,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引导各级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自律意识,把廉洁从政作为立身之本、为官之基、从政之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做到知畏止行、知足常乐、知德守正,筑牢拒腐“防线”,坚守廉洁“底线”,远离高压“红线”,守好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建立联系机制,筑牢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群众根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新形势下,我们要经受住“四大考验”、成功应对“四大危险”,就必须始终坚持以密切联系群众为重点,扎实推进党的作风建设。这既是对以往经验的秉承汲取,更是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所在。坚持在植根群众中汲取智慧。积极拓宽联系群众的渠道,创新服务群众的载体,扎实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一加强”,带头参加“党员统一活动日”、“保持纯洁性、深化评定升”等活动,多听听群众怎么说,多问问群众怎么看,多请教群众怎么干,着力化解制约发展的“结”、群众闹心的“难”、基层工作的“忧”,不断增进群众感情,增长政治智慧,增强执政本领。坚持在引导群众中增进和谐。组织各级干部积极参与信访接访日,扎实开展下访“金桥行动”,着力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萌芽,把问题解决在初始,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形成党群同心、目标同向、和谐同创的生动局面。坚持在造福群众中彰显先进。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动就业和全民创业,积极兴办惠民实事好事,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通过一件件、一桩桩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帮群众致富、为群众解难,在服务群众、造福百姓的生动实践中始终保持纯洁性,不断发展先进性。

创新管理机制,严密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制度体系。提高作风建设实效,关键在加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如果说教育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一种软约束,那么,制度就是约之以典章、规之以法纪,是一种硬约束。加强作风建设,必须既立足当前,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探索建立促进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目前,在作风建设上已经有了一些好制度、好做法,如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接访下访、基层联系点、基层调研制度,服务承诺、民意反馈、绩效评价制度,结对帮扶、志愿服务制度等。今后,应本着务实管用、具体实在的原则,针对体制机制上存在的缺陷和漏洞,边实践、边总结,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推动作风建设步入常态化、规范化轨道。着眼于把制度的笼子扎得更牢更密,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抓好制度的“废、改、立”,健全权力运行、服务群众、选人用人、治庸治懒、厉行节约等方面的规定,用制度固化作风建设成果,从体制机制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风的漏洞。制度一经形成,就要强化刚性约束,既架起高压线,又通上高压电,还要常通电、不断电。对违反規定的行为保持“零容忍”,违规必究、违纪必惩,不简单地用规定上的不准和严禁,来代替执行上的严格和严肃,以动真碰硬的行动巩固扩大作风建设成果,防止和克服一阵风。

构建示范机制,营造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良好氛围。“风成于上,俗形于下”。作风建设下面看上面,基层看机关,群众看干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有什么样的作风,下面往往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风气。很多作风上的细节问题,比如执行规定、会议开法、调研安排、待遇标准等,下面许多是从上面学来的。比如重视排场、讲究面子、好大喜功、报喜不报忧等不良习气,也往往是上行下效、投其所好的结果。领导干部如果放松了要求,不带头做好样子,把规定当作手电筒、只照别人,把要求变成口头禅、光说不练,下面就会依葫芦画瓢,甚至口子还会开得更大。因此,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必须突出领导作风这个重点,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明白“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的道理,带头管好自己、做好表率,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切实加强自律,坚持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做到工作标准高于一般干部、实际行动先于一般干部、细节要求严于一般干部。认真履行抓班子、带队伍的职责,坚持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以实际行动喊响“向我看齐”,示范带动干部作风建设走向深入,传递上行下效的正能量。

强化考核机制,完善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责任体系。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是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重点,必须做到以实为本,以实为先,以实为荣。通过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把务实作风导向体现在政绩考核、干部选拔和行政问责的全过程。要健全完善干部考察、考核制度,改进对领导干部的目标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各级干部以“钉钉子”的精神,真抓实干、求真务实,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墙上挂的、会上定的,变为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人民的利益,真正把工作做到位、做到家。要把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全面掌握干部转变作风的情况,使干部考察、考核不仅作为干部提拔的重要程序,而且成为对干部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激励鞭策各级干部自觉树立良好作风。

完善监督机制,形成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监督合力。监督是作风建设的保障。加强作风建设,主要靠自律,但也离不开“他律”,没有“他律”的自律,很难做到真正的自律,自上而下的压力和自下而上的动力,对改进作风缺一不可。“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在严格执行党内监督各项制度的同时,应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敞开大门抓作风,把内部监督同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很好地结合起来,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逐步形成管用、到位的监督机制。特别是要强化群众监督,群众是最好的监督员。要把领导干部的作风、行为置于人民群众“雪亮的眼睛”的注视下。目前各地推行的党务、政务公开以及行风热线、万人评议机关等做法,都是接受群众监督的有效形式,应积极加以完善和推广,并注重把监督视野从工作圈向生活圈、社交圈延伸,完善干部作风“社区征询”、“民意调查”等制度,建立和规范干部作风网络监督平台,加大群众信访举报查核力度,进一步畅通群众反映情况的渠道,及时发现和纠正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作者系中共盐城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张功杭

作者:庄兆林

第2篇:村干部选拔培养长效机制探析

摘 要:村干部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组织动员、提供服务、协调关系、维持秩序、推动发展和引领价值等角色功能。城镇化导致农村“空心化”的严峻现实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使村干部选拔培养工作既面临新挑战又要适应新要求。为进一步发挥村干部角色功能,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我们必须构建贮备机制、选拔机制、培育机制、考核机制、任用机制、激励机制、退出机制和保障机制,努力探索村干部选拔培养长效机制。

关键词:城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村干部;选拔培养;机制

城镇化导致农村“空心化”的严峻现实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使我国村干部选拔培养工作既面临新挑战又要适应新要求。为了选拔培养出农村基层所需要的村干部,我们必须努力构建一套完善的村干部选拔培养长效机制,彻底破解村干部选拔培养难题,不断提升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一、村干部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功能

村干部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功能主要源于其在农村基层组织中所处的位置和担当的责任。村干部是党的基层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骨干,是全体村民的“领头羊”,是村庄共同体的引领者。因此,在组织动员、提供服务、协调关系、维持秩序、推动发展和引领价值等方面,扮演着独特角色,发挥着独特功能。

(一)组织动员功能

习近平指出:乡村是我们党执政大厦的地基,乡村干部是这个地基中的钢筋。[1]房屋的“钢筋”支撑着整个房屋的重量,同时也体现着整个房屋的形态,这就是“钢筋”的价值。而村干部作为农村基层各种组织的骨干成员,他们就像“钢筋”一样支撑着农村基层的各种组织。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看,每种组织都有自己的组织系统和组织结构,这是从静态的角度分析组织要素;同時,各种组织要素之间还会有机联系、互动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从动态视角分析组织要素。对于农村基层组织来说,村干部就如同房子的“钢筋”,起着支撑作用。只有把村干部充实到农村基层组织的系统和结构之中,组织系统和组织结构才能由抽象的概念变成客观的实体,才能让这个实体运转起来、充满活力、发挥作用和体现功能。村干部在农村基层组织结构中的重要位置决定了他们是村庄共同体的核心层和领导层。他们的角色功能就是组织、动员、带领、推动本组织成员实现特定的目标。村干部作为农村基层组织的引领者和领导者,就像黏合剂一样把村民组织起来,倍增村民自身力量,放大村民自身能量,从而实现涉及全体村民权益的公共利益。当前,在城镇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双重视域下,村干部的组织动员功能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由于城镇化、市场化、工业化对原有乡土社会的冲击,农民个体化、家庭原子化倾向比较严重,历史传统的组织资源被破坏殆尽,在社会化分工体系中、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个体农民如何组织生产、对接市场,如何促使传统小农向社会化小农转变,必须依靠村干部的组织动员。村干部就是分配好这些资源并利用好资源的组织力量,就是重新把农民组织起来的动员力量。

(二)提供服务功能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村干部是村民选出来的“带头人”和“当家人”,理应在带领农村基层组织向全体村民提供服务上发挥重要领导作用。为村民提供的服务既包括农民个体满足的独特需求,也包括涉及全体村民利益的公共服务。村干部的服务功能以“公共服务”为主,因为村庄的公共利益不能等同于村民个人利益之和,不会自动实现。农民表现出来的小农意识、自利性和保守性等特点使得他们很难看到客观存在的公共利益而去主动追求。马克思曾经描述东方社会的农民就像“马铃薯”,以家庭为单位一个一个地存在着,农民穷其一生追求的就是所在家庭的生存和延续,除此以外的其他事情根本不关心,这就是农民对家庭、家族之外的事务表现出政治冷漠的主要原因。费孝通在描述中国乡村社会的差序格局时指出,农民以血缘和宗族为基准确定与他人的亲疏远近,因此,农民很难看到超出家庭或家族的更大利益和更多好处。即便合作有更大的收益,村民没有除了血缘以外的信任基础就根本无法平等协商合作。而公共产品具有这样的特点,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和劳务的减少,与私人产品相比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因此,村民有极强的倾向不主动提供公共产品,害怕别人“搭便车”。这样,在公共利益的实现、公共产品的提供上,村干部就要主动出面,为全体村民提供服务。

(三)协调关系功能

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具有明显的协调关系功能,习近平指出:“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2]同样,乡村治理也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协调好农村基层社会的各种关系。农村基层有各种各样的关系,村干部就生活和工作在各种关系中,一定要找到自己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定位,并协调处理好上下前后左右各种关系。他们首先要立足村庄共同体成员视角,协调好自身与村民以及村民之间的关系;然后要从民主集中制原则出发,处理好本组织体系或系统内与上级组织的关系;还要从党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出发,协调处理好自己所在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要发挥好协调关系功能,他们既要在思想上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政治立场,又要在行动上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还要体现出高超的领导艺术和较强的执政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让村民们心服口服,成为协调处理农村各种关系的高手。

(四)维持秩序功能

维持村庄秩序和推动村庄发展是乡村治理的两项重点内容,也是村干部的重要角色功能。村庄秩序是指村庄生产和生活总能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稳定和有序的状态。维持农村基本秩序为国家实现现代化发挥着“稳定器”和“蓄水池”的关键作用,主要包括维持村庄的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两个方面。维持生产秩序包括水利建设、道路修建、土地整理等涉及农民农业生产最基本的方面,这项工作受益面广,资金需求大,一般是单个农民无法负担的工程项目,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维持生活秩序包括调解民事纠纷、确保社会治安、养老照料等涉及在村农民最基本生活条件的供给等问题。当前,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人财物不断流出,出现了“空壳化”“空心化”等不正常现象,甚至出现了村庄减少、退化、衰败的问题,这就更需要村干部发挥维持村庄生产生活秩序的作用。维持村庄秩序和推动村庄发展相互促进,互为条件。村庄秩序的维持是村庄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无法谋求村庄进一步的发展。没有村庄的发展,村庄秩序的维持必定不能长久,时刻处于脆弱易变的状态,更无法承受外部力量的冲击。因此,村干部在维护村庄基本秩序的同时,必须想方设法推动村庄发展。

(五)推动发展功能

村干部在维持村庄基本秩序的基础上,还要发挥推动村庄发展和引导村民致富的角色功能。从一定意义上说,村庄整体发展与村民个体致富密切相关,前者更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即村庄整体不断向前发展必然带动村民个体收入持续增加、生活不断向好。可见,村庄整体发展更应该放到优先位置,这就更突现了村干部推进村庄发展的角色功能。村庄发展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前,广大农民就像“长久地站在齐脖子深的湍急的水流之中,只要涌来一阵细浪,就会陷入灭顶之灾”。[3](P1)这段话描述了当时农民最急需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温饱问题和生存问题。而今天的农村,农民不仅要温饱,更要环保;不仅要小康,更要全面小康;不仅要富裕,更要共同富裕。所以,今天我们所说的村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发展,而是具有现代化特征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和全面振兴。毛泽东曾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4](P526)在既定政策和制度条件下,村干部是决定村庄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别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给农村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在这种视野下,村干部必须把农民们重新组织起来,激发农村基层的内生动力,形成推动农村发展的强大力量。

(六)引领价值功能

任何一种组织,都要有组织文化,或称组织价值。从组织行为学原理分析,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所特有、在组织的长期演化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为组织成员所共同信仰和遵守的一系列目标、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心理素质、思维方式等的综合。[5](P302)组织文化是维系组织发展、巩固和促进组织系统有序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组织,发展目标不明确或错误,价值观念落后、行为规范松弛、道德准则混乱,那么这个组织会越来越走向无序,甚至解体。我国农村基层有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包括农村基层党组织、改革开放以来成立的村民自治组织等;非正式组织包括历史传承下来的村社共同体、现代社会催生出来的专业合作社、公益组织等。这些组织呈现出来的组织价值,既包括传统的乡土文化,也包含党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现代自治组织所具有的理念和精神等,具有多层面性和多维度性。村民们常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村干部作为村级组织的骨干或领导者,不仅占据组织中的重要位置,也是组织价值的引领者和实践者。村干部基于自身的多重身份,需要引领的价值也是多元的。村干部作为支部书记、支部委员或党员,要引领基层党组织全体成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坚决维护”,并且带领全体村民认同、支持和拥护共产党。村干部作为村落共同体成员或乡村精英,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维护村庄正向舆论氛围和伦理规范。村干部作为村民委员会主任或成员,要引领村民树立现代民主法治理念,教育村民具有平等、自治、宽容的心态,为表达、争取、整合村民利益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政治参与。

二、村干部选拔培养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要求

村干部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地位突出、角色关键、功能重要。然而,伴随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村干部选拔培养却陷入了后继乏人的“荒漠”困境。而治理能力现代化又迫切要求农村基层治理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这对村干部的乡村治理能力提出新要求。如何在迎接城镇化新挑战与适应治理能力现代化新要求的双重视域下,通过创新选拔培养机制,选拔培养出一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具有较高治理能力、能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提升新时代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村干部队伍,就成为我们要解决的时代问题。

(一)村干部选拔培养面临城镇化的新挑战

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资源要素向城市集中成为必然趋势。我们通常所讲的“城镇化”和“城市化”,内涵基本一致,只是国内对英文Urbanization有不同译法。一般来说,现代意义上的城镇化过程是指由工业化带来的人口大规模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过程,以及由此导致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迁过程。城镇化给农村基层社会带来很多变化,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增进公共服务、催生现代文明等。同时也对乡村社会产生巨大冲击,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去城市打工,农村“空心化”“空壳化”“空巢化”现象愈益严重,使得村干部的选拔培养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具体表现为:村干部待遇不高,吸引难。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村干部的待遇总体上不高,即使有些地方试行工资制,从绝对数量上看,和公务员相比,他们的待遇确实很低。与外出务工村民相比,村干部留在农村获得的务农等收入和村干部补贴加在一起也不高。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的打工收入和经商带来的高收入拉高了农村的消费水平,如果不能跟上这个水平,必然会被甩出村庄社会的交际圈子,没有地位、没有权威。仅从物质视角分析,这个职位的吸引力越来越低。村干部来源不足,选苗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向城镇。这给乡村社会带来一种“结构性变化”,一方面,大批青壮年和乡村精英大规模外流;另一方面,老人、妇女和儿童这支“993861”部队留村驻守。其结果就是:留在村里的有事业心、有抱负、有文化、有技术、有智慧、有较强治理能力的人越来越少,村干部或者潜在村干部普遍缺乏,甚至出现村党支部、村委会没有合适人选或无人可选的“选苗难”问题。大部分村干部素质不高,培养难。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现有村干部整体上年龄结构老化,文化水平不高,开拓精神缺乏,能力储备不足,综合素质很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并且有些村干部基础知识较差,即使后期党和政府给予相应的教育培训,能力上也很难有较大幅度提高。有些村干部对选举不适应,当选难。村干部要想走上工作岗位必须经过“竞选”,而这一关让许多人不适应。他们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不需要“竞选”。有的认为自己获得了乡镇党委和政府的认可,没必要“竞选”。有的认为民主选举就是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不认真“竞选”。从政治文化视角分析,有的认为公开演讲、推销自己的“竞选”与乡村社会中不张扬、不高调、沉默是金的传统文化形成巨大反差,也不想“竞选”。村干部压力不轻,工作难。既要完成国家层面的繁重任务,又要促进乡村层面的社会治理;既要让党和国家放心,又要让村民满意,这双重角色集于一身,双重任务压于一肩,可以说是任务多、责任重、压力大。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村干部有维稳难、扶贫难、环保难和党建難四大压力。部分村干部政绩不佳,服众难。我们先来看一组调查数据,某地区调查结果显示,41%的群众对村干部不满意,56%的群众认为村干部在自己致富过程中没有发挥任何作用。[6](P159)为什么村民对村干部不满意,无非两大原因,一是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能力不够强,二是出现了“微腐败”和“小官巨贪”现象,其结果都会导致乡村治理效果不佳,难以让村民心服口服。

(二)村干部选拔培养面临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形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规定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7](P1)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农村基层社会建设和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的核心是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8](P45)按照以上要求来衡量乡村治理,那么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就要看五个标准:治理主体是否主动、治理机制是否合法、治理过程是否民主、治理绩效是否高效、治理关系是否协调。每一个方面的推进都与村干部密切相关。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提出:“治理是各种公共和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9](P4)这是西方语境中的治理,就其强调“社会多元治理主体”而言,具有借鉴意义。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下人民对国家的治理。党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领导作用,人民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主体作用。从整体上讲,一个稳定有序又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体系,应该是党、政府、村干部、村民、农民组织相互联动、相互制约的多元互动体系。在这样一个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体系中,村干部具有桥梁和纽带作用,这一作用决定他们要激发乡村治理主体的主动性。国家层面的治理机制要具体落实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就是要实现乡村治理机制的法治化,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乡村治理主体按照法律管理乡村事务,使农村基层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一切社会治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轨道。村干部是乡村治理的主体,当然要推进乡村治理机制的法治化。从民主视角解读乡村治理,我们可以把乡村治理过程划分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个过程。在这四个过程中,都存在民主不充分的问题。不可否认,村民自治实施以后,农村民主选举的参选率一直是很高的。只是到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个别村庄民主选举的参选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实际上,从我们调研情况看,不仅仅是民主选举出现了问题,整个乡村治理过程包括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公开、不透明的问题也大量存在,这对村干部推进乡村治理过程的民主化提出了新要求。村干部要继续提高民主选举的参选率,提高民主决策的科学性,提高民主管理的规范性,提高民主监督的实效性。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视角分析,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都具有特殊的绩效优势,习近平强调,“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2]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都是要讲治理效率的。乡村治理效率主要表现为乡村治理功能的实现,就是村干部以较低的成本投入,向村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维持村庄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并推动村庄经济社会平稳、和谐、有序发展。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农村,村干部要想方设法提升乡村治理的实效性。当前,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需要处理的重要关系包括“乡政村治”的关系、村“两委”的关系、村委会与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的关系等。处理好这些关系,对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在农村基层的各种关系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村“两委”关系,而能否处理好村“两委”关系直接决定了乡村治理的质量和水平。在城镇化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双重视域下,村干部作为乡村治理的负责者,作为乡村治理主体关系的协调者,对于提升乡村治理协调性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

(三)村干部选拔培养要适应城镇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

村干部在城镇化过程中任务会更重,在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要求会更高,在城镇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双重视域下,必须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村干部。他们必须具备为民执政的服务意识。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永恒的执政宗旨。作为村干部必须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的道路上和村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不断提高治理能力,在农村社会基层治理中让村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必须具备民主自治的包容心态。村干部是把农民组织起来的“当家人”,要把这个“家”当好,除了具有为民执政的服务意识外,还必须具备民主自治的包容心态。农村基层民主具有“一致与冲突”相统一的特征,村干部的“包容心态”是适应这一特征的需要。村干部面对各种利益冲突,要整合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使之达到一致;面对关系冲突,要协调处理各种关系,使之趋于和谐;面对观点冲突,要统一思想,使之产生共识;面对矛盾冲突,要调解纠纷,使之团结一致。村干部只有具备民主自治的包容心态,才能使农村这个家“家和万事兴”。必须具备带民致富的责任担当。“为官避事平生耻。”习近平多次指出,领导干部必须要有责任担当,有多大担当就能干多大事业。具备带民致富的责任担当是村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村干部要勇于走在创新前列,具备创新创业之“胆”;市场瞬息万变,唯有经济规律不变,村干部要敢于洞察经济规律,具备驾驭市场之“能”;农村要发展,科技是关键,脱贫致富快,要靠科技带,村干部要带头学科技、用科技,具备科技富村之“才”;农村要发展,思路是关键,村干部要选准乡村发展思路,承担起乡村发展之“责”。必须具备维护农村稳定的领导艺术。当前,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维护农村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稳定与风险是矛盾统一体,维护稳定必须化解风险。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村基层也存在着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党的建设等领域的风险。作为村干部面对这些风险,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有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意识,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有“踏平坎坷成大道”的领导艺术,又要有“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切实把农村稳定维护好。必须具备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的综合素质。全面农村小康是一个综合指标,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方面。对于村干部而言,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都必须具备综合素质。他们要有发展经济的本领,推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要有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本领,确保村民当家做主;要有发展文化的本领,打造农村先进文化;要有维护稳定的本领,确保农村和諧稳定;要有留住绿水青山的本领,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这些本领是对村干部的综合要求,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可以说,城镇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村干部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全新要求,这一全新要求就是村干部治理能力也要现代化。当然,就目前看,村干部治理能力与时代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在城镇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双重视域下,探索创新一套村干部选拔培养机制,选拔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村干部。

三、努力探索构建村干部

选拔培养的长效机制

在城镇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双重视域下,我们必须站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高度,结合大学生治村、返乡农民工治村、下派干部治村、富人能人贤人治村等模式的优势,继承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村干部选拔培养优良传统,借鉴国外农村人才开发培养的有益经验,探索创新一套全国普遍适用的村干部选拔培养长效机制,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素质较高、勇挑重担、作风纯洁、农民喜爱的村干部队伍。

(一)建立贮备机制——旨在“储得丰”

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从根本上讲还是要立足于农村本土精英的培养,即新型农民人才的开发利用,这是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修建干部“蓄水池”的关键之举,也是解决农村干部后备人才缺乏的治本之策。找准村干部后备人才贮备对象。要锁定“中坚农民”1,这一群体在农村社会分层中处于中间阶层,可以成为村干部后备人才贮备的重点对象,其经济情况处于中等,生计在村,人情交往在村。因此,“中坚农民”有参与村庄治理的动力和能力。要培养体制外、非正式组织的精英,特别是农村青年和返乡农民工。这些乡村精英,相对于普通村民,能力品质有保证,治村经验较丰富,村民熟悉并信任,容易获得支持和拥护,应该是村干部后备人才贮备的主要来源。为村干部后备人才贮备对象提供优质环境。第一,完善农村教育培训环境。因地制宜,建立符合农村实际、满足农民生活生产和精神文化等多方面需求的教育培训体系。要完善农村基础教育;要大力提倡职业教育;要举办多种多样的培训活动,满足农民对各种知识技能的多元化需求。第二,优化农村就业创业环境。使返乡农民工留得住、有事干、有钱赚,生活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这就不仅需要物质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还需要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干事创业的精英群体提供办证、税收、信贷等便利政策。第三,优化农村人才开发环境。党政机构要重点投入,吸纳社会力量多元投入,使党政机构和社会力量优势互补、合作增效,不断提高农村人才开发效率。

(二)建立选拔机制——旨在“选得准”

村干部选拔是一项综合工作,从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和范围,到严格公正公开选拔程序和规则,再到建立后备人才库,要形成一个既借鉴国外经验又符合我国农村乡土人情、既依法依规又公正透明的完整链条。要确定合理的选拔标准。在城镇化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双重视域下,村干部应该具备始终对党忠诚的政治标准、执政为民的服务意识、民主自治的包容心态、带民致富的责任担当、维护农村稳定的领导艺术和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的综合素质。各地可以根据实际制定具体的选拔标准。要创新人才选用理念,打破传统的干部选用思维,不再仅仅选用“维稳型”村干部,而是要大胆创新,选用敢闯敢干的“狮子型”村干部、脚踏实地的“老黄牛型”村干部、亲民的“鱼儿型”村干部、善于引领的“领头雁型”村干部等。要拓展选人用人视野,从致富能手、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等群体中,把市场经济意识强、创新精神足、群众基础好的人员择优选拔为村干部。要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选拔程序。努力在提名、考试、演讲、答辩、选举、投票、考察、测评等环节上取得突破,始终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依法依规依纪选拔村干部。

(三)建立培育机制——旨在“站得住”

精挑细选的村干部“苗子”需要基层一线长期艰苦的锻炼、磨炼和淬炼,才能成长为乡村治理的“参天大树”、稳稳“站得住”的优秀村干部。可探索“模拟班子”锻炼。这是帮助后备干部尽早适应岗位工作的创新措施。模拟村“两委”班子,提前进行施政“彩排”,可以培养其议事决策的规范意识、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提高其作为“准村干部”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可探索“助理”锻炼。后备干部担任职务不必一步到位,可先从助理做起,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担任正职。可运用“一帮一,结对子”“‘老人’带‘新人’”方式,促使“助理”逐步成长。可探索跨村兼职。在本村任职,乡里乡亲,熟门熟路,有天然优势,工作难度必然不大。如果跨村兼职,针对不同村情、不同困难,从而选择不同思路、不同战略,积极应对、迎接挑战,这对于村干部将是一个宝贵的成长锻炼的经历。开展多渠道的学历培训,系统培训后备村干部的综合知识。要按照岗位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开展“基地式”培训,武装理论、学习知识。开展“走出去”培训,交流经验,拓宽视野。培训重点是强化实用技能和实践锻炼。

(四)建立考核机制——旨在“评得公”

为对村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可从考核标准、考核方法、考核结果运用三方面入手,设立公平、公正、公开和统一、合理、规范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指标要明确。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8](P32)的总要求,把村干部工作实绩指标分解成集体经济发展、精准扶贫、社会稳定、乡风文明、党的建设、综合治理、乡镇(街道)和村重点工作等子项,科学合理设置考核指标。考核方法要科学。县乡村可以整合相关部门专门负责村干部考核评价工作。采取公布标准、部门反馈、工作评分、综合评议、县乡计奖、考核督察、结果公开七个步骤的考核方法,确保考核工作规范公开。充分运用考核结果,把考核结果与激励奖惩相挂钩。对考核优秀的村干部,大胆提拔、委以重任;对考核较差的村干部,批评教育、限期改正;对考核反映问题突出的村干部,严肃追责、坚决调整,真正体现出“干得好的考得好、考得好的用得好”。

(五)建立任用机制——旨在“用得上”

合理使用优秀后备人才是村干部选拔培养的关键环节。坚持从后备干部中产生正式村干部的原则,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平衡照顾”的用人弊端,从而营造优秀干部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坚持备用结合。强调后备村干部的合理使用不是说马上任用,关键要确定从后备到任用的时间节点,有计划地培养锻炼和基层磨炼,条件成熟、时机合适就应当给予任用。坚持依规任用。建立健全后备干部备用结合制度,保证村干部依规任用。中组部印发的《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第七章对后备干部的使用有基本規定,农村基层可以结合乡村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或规范性文件,畅通备用结合渠道。持续提供平台。后备干部任用的制度规章只能原则上保障人才的使用,具体如何使用、怎样使用,还要靠打造让后备人才发挥才干、提升能力的“平台”。结合农村实际,可以创新经济类的致富平台、政治类的治理平台、思想文化类的宣传平台、生态类的环境保护平台等,让青年后备干部得到多样化锻炼。

(六)建立激勵机制——旨在“激得活”

激励手段可以调动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村干部职务行为的因素,既有自身能力素质等个人因素,也有薪酬、荣誉、自我实现、信息沟通等环境因素。从实践效果看,可以把薪酬激励、荣誉激励、任用提拔激励等作为激发村干部活力的重要手段。加大薪酬激励。村干部专职化后,便失去了外出打工或做其他兼职的机会,如果职务薪酬不能满足生活需求,就不能安心工作。保障村干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在职及离任后的报酬待遇,对于稳定村干部队伍至关重要。加大荣誉供给。加大对先进村干部的表彰宣传力度,使荣誉因素成为优势动机,对其正向行为积极鼓励和引导。搭建自我价值实现平台。要敢于给优秀村干部特别是青年村干部以舞台和机会,让他们在干事创业中实现价值,在实现价值中推进乡村治理。增加“上升”通道。为优秀的村干部向上晋升开辟路径,特别是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时,可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并建立健全常态化机制。

(七)建立退出机制——旨在“流得畅”

退出机制不是年龄到位或任期届满的“自然”退出,而是奖勤罚懒、优胜劣汰的“强制”退出,设计目的是激励后备村干部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保证后备人才库的质量。退出标准要公平,退出程序要公正,退出结果要公开,保证村干部心服口服离职、离岗和调岗。加大对退出人才管理力度。可以聘请专业人员对退出人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防止青年人才蜕化堕落,让他们接受再进修、再培训,在完善自我中重新再出发。建立人才退出“回流”机制。退出机制不是后备干部的“毁灭池”,而是人才成长的“助推器”。杜绝“一棍子打死”,实行动态管理,给退出人员以改正机会,达到标准仍然可以回归后备人才库。

(八)建立保障机制——旨在“保得稳”

村干部选拔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党委领导、组织跟进和财政支持,才能平稳运行。党委政策支撑至关重要。各级党委是后备村干部选拔培养工作的领导核心,要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定方向、出政策,优化理念、战略谋划、统筹协调,保证为党选才、为民选才。组织持续跟进很关键。村干部选拔培养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组织部门作为干部选拔专业部门,要加强研究、设计制度、全程跟进、动态管理。财政投入要跟上。村干部选拔培养离不开财政资金支持,地方党委要建立农村青年干部培养专项资金、优秀人才激励资金,规定每人每年配备的资金数额。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形成上级财政资金拨款、村庄自筹、个人自费相结合的经费投入模式。后备人才数据库要建立。应用最新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对经过严格选拔出来的村级后备干部实行统一管理,为各级部门提供选人用人信息服务。

这八个机制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汲取了大学生治村、返乡农民工治村、下派干部治村、富人能人贤人治村等模式的优势,旨在为农村基层社会选拔培养出“内生型”而不是“外派型”村干部、“土生土长型”而不是“嵌入型”村干部、“永久牌”而不是“飞鸽牌”村干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同志在河南省兰考县指导第二批党的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乡村干部座谈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4-08(17).

[2]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 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6(02).

[3] [美]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 反叛和生存[M].程立显,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1.

[4]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5] 赵生晖,等.党的组织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社,1993:302.

[6] 王征兵,等.村干部职务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 出版社,2009:159.

[7]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

[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4.

Analysis on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Selecting and Cultivating Village Cadres

YANG Dong-guang,TIAN Li

(Research Department of Party Building,Party School of the Hebei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

[Hebe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作者:杨东广 田丽

第3篇:完善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机制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一系列反腐倡廉建设与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干部作风已经大有改观。但有些地区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仍十分严重,必须要给予充分地重视。新形势下坚持不懈地抓好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切实推进党员干部的作风转变,形成良好的作风,必须要在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过程中,努力实现机制的“长”与“常”,把干部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固定下来,方可更好地推进干部作风转变。构建干部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主要构建目标管理机制、系统協调机制、监督制约机制与奖励惩处机制等四种机制,通过有效的理论、方法和制度来把干部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固定下来。

[关键词]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机制

[

改革开放近40年,党员干部中出现了很多作风不正现象,虽然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一系列反腐倡廉建设与全面从严治党,这些现象得到了一定遏制,但以上现象并没有彻底根除,有的地方仍然十分严重,急需党和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干部作风关系到党的兴衰成败,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是中国政治的一面旗帜。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将党的作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不懈地抓好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切实推进党员干部的作风转变,形成良好的作风,才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注入强大的动力。因此,鉴于推进党员干部作风转变的重要性,我们要想方设法在建设过程中实现机制的“长”与“常”,把干部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固定下来,方可更好地推进干部作风转变。

一、目标管理机制

推进干部作风建设首先要构建起作风常态化机制目标,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性来进行计划安排,才能找准方向。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要目标明确,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将所有的指标融入到干部作风建设中来进行研究,整合干部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的所有因素,最大限度地实现管理目标,进而构建完备的干部作风建设目标体系。

(一)要遵循为民服务的宗旨

封建专制传统“学而优则仕”和官本位思想对当前很多党员干部影响极深,危害是多方面的,很多干部做事以自己为中心,法治意识不强。因此,干部作风建设应该清除干部队伍中的传统官本位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指出,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只有在干部心中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观点,全面倾听人民大众的声音,才能使干部养成为民服务、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才能在政策制定执行中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从而增强政策的实效性。当前,党员干部应增强服务意识,以群众满意为工作基本标准,而不是凌驾群众之上。

(二)要使党员干部具有务实的工作作风

当前我们部分党员干部仍然没有彻底改进工作作风,作风漂浮,对待工作不是很积极,不重视落实,指导工作时总是提要求,但不去帮忙解决落实,求真务实的精神不足。还有的党员干部仍然奉行“书斋文化”,开展工作不重视调查研究,不愿意下基层进行考察,有时下去调研了,也不能沉下身听取群众的意见,工作不够深入细致。有的党员干部大搞“政绩工程”,以上级领导满意为宗旨,甚至不惜侵犯人民利益。因此,在构建干部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过程中,要彻底改变党员干部中存在不务实的工作作风,寻求科学、合理的工作方式,加强对干部的教育,提高干部的思想素质,方可达到预期管理目标。

(三)要使党员干部做到廉洁自律

当前我国腐败现象蔓延十分迅猛,虽然经过一系列反腐倡廉建设,得到了一定遏制,但腐败现象仍十分严重,亟须党和政府给予高度重视。中国深受权力腐败思想影响,推行“权力至上”思想比较严重。为了避免权力腐败,必须要从党员领导干部做起,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从根本上使党员干部由“不敢腐”逐渐转变为“不想腐”。近年来,我们的反腐倡廉建设还存在不少缺陷。我国已结案处理和正在立案审查的干部人数始终保持高位增长。截止到2015年6月,党的十八大后全国已有71名副部级以上官员落马。这些党员领导干部迷失了人生的正确方向,在道德信念方面向个人利益倾斜,与党的宗旨背道而驰,生活作风腐化,忽视了整体和大局的利益。还有部分领导干部权力观念发生扭曲,在政治上作秀,工作形式化,给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要通过干部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的建立来杜绝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通过思想教育来净化干部队伍的思想,建立一支廉洁自律作风良好的干部队伍。

(四)要用法律约束与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

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受封建思想影响,素质偏低,思维固化,法律意识淡薄,出现了一些受贿贪污、职权滥用、公款挪用、破坏人事选拔程序、干扰正常司法工作、包养情妇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这就要求在构建干部作风建设机制过程中,要自觉遵守国家相关法律,规范党员干部的行政及日常行为,用法律来规范和约束干部队伍的行为。

二、系统协调机制

在推进干部作风转变机制构建过程中,我们要将机制看成是一个有机运作的整体,要认真分析其组成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其中包括传统“四风”的建设,即对学习作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的改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对影响干部作风的外部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从而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系统协调机制,为干部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提供合理、统一规划。

(一)内部整体推进

学习、思想、工作和生活作风的改善,会直接影响干部作风建设,这“四风”问题有着极其复杂的思想根源与深厚的社会根源,只有把握其时代特性,抓住根源才能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途径。

1.要通过学习来增强党员干部的素质。学习作风的好与坏,关系到党员干部的知识素养,关系到党员干部的创新能力。因此,要推进干部作风转变首先要从学风抓起,要努力破解干部学风不正问题。新形势下部分党员干部学习自主性不够,学习能力较差,虽在任上,但以停滞不前的眼光看待工作,素质低下远远不能胜任工作,严重影响本部门工作效率和质量。通过端正党员干部的学风,采取多样的方式,提高党员干部学习的能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无论是干部任前,还是任职过程中,都要加强其学习能力培养,掌握所需的基础技能,从而更好的开展好本职工作。要设法将“狂风暴雨式”教育变为”“润物无声式”教育,应把党员干部受教育作为日常工作固定下来,纳入年度考核。

2.要用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的思想。思想是作风的根源。当前,部分党员干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不当;少数干部仍存在功利主义权力观,把“票子”、“位子”、“面子”看得比较重,“官念”强,“官瘾”足,廉洁自律意识较差。针对于此,我们就要通过思想作风建设让理论素养高的人进入干部队伍,不但要对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学习,还要与时俱进,学习最新的党政理论,真正掌握精神实质,做到学懂弄通,用新的理论知识来开展各自工作。通过主流媒体更加广泛和潜移默化地影响党员干部,使干部对重要的党政理论耳濡目染,从而提高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

3.使党员干部形成务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工作作风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在推进干部作风转变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干部工作作风放在重要地位,要使干部真正做到以群众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务求实效的踏实工作。在构建干部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时,一定要对干部工作作风进行全面考察,对干部进行工作作风培训,任期中要定期对其干部工作作风进行考核,时刻提醒干部树立务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各单位应积极树立本单位的工作作风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周边人,培养出务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4.使党员干部形成戒奢崇俭的生活作风。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问题绝不是个人私事,因为干部的生活作风可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所以,我们要将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问题作为推进干部作风转变的重要内容,构建新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生活作风,树立严肃的生活态度。干部任前组织要对其进行调查,符合组织要求才可以进行任用,并在干部任中通过考评、监督等形式对其进行考察,使干部不出现生活作风问题。

?穴二?雪外部协调互动

党的作风建设要与外部协调互动,方可达到最佳效果,通过建设外部互动机制来完善系统协调机制,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相互协调,通过这四个方面来为干部作风建设找准方向、提供保障。

1.要与思想建设互动,为党的作风建设找准方向。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必须要以思想建设为首要前提,要把干部的思想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学习教育,将干部思想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党员干部思想建设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分化的企图,要始终坚守住马克思主义阵地,不受地域和意识形态的支配。在学习教育过程中,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理论基础,并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主义思潮。干部要用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不断锻炼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身作则,带动身边党员群众形成良好地社会风气。

2.要与组织建设互动,夯實党的作风建设的基础。在推进干部作风转变过程中,要将党的组织建设视为重要环节之一。一方面,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领导班子作为党组织的核心,对党组织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严格按照民主集中的原则,增强组织决策工作透明性。领导干部要定期与党员交流思想,按时召开支部大会、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定期开展党课的学习,增强党员的党性意识。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需要重点加强建设。要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政治堡垒,以健全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推进干部作风转变的根本保障。

3.要与反腐倡廉建设互动,增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后盾。反腐倡廉可以提高干部廉洁从政意识,为干部作风建设提供坚强的后盾。反腐倡廉是作风建设的重点,腐败也成为影响政府威信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时刻提醒自己,谨慎使用手中权力,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一方面,要规范选人用人制度。通过公平、公开的选拔,使干部选拔任用环节变得透明,在干部提名过程中要避免任人唯亲,完善民主推荐、测评制度。在任期内,要对干部责任实施追究制,对存在违规违纪行为和不正之风的党员干部要严肃处理坚决杜绝不正之风。另一方面,加强权力公开制度。这就需要我们对权力进行必要的监督与约束,避免权力运行欠缺透明、权力运行失控等问题出现,防止权力的滥用而导致腐败现象的发生。

4.要与制度建设互动,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保障。推进干部作风建设,构建干部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必须要有制度作为保障,要从制度上着手,通过制度建设,加强腐败源头治理,降低治理腐败的成本,为从根本上干部作风问题提供可能。制度属于一种硬约束,所以我们要提高制度建设的严肃性、权威性,使制度在干部作风建设中发挥持续长效的保障作用。

三、监督制约机制

推进干部作风建设不仅靠自律,要建立严谨的监督制约机制,监督制约机制是作风建设的重要保障。作风监督制度至关重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对改进干部作风具有显著效果。我们应对干部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监督,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立完备的监督制约机制,才能规范约束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为,才能不断推进干部作风建设沿着良性轨道向前发展。

?穴一?雪营造架构多元化监督机制

完善党员干部监督机制,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对于推进干部作风转变意义重大。通过对多种监督机制的构建,改进一些机制在功能设计、制定时存在的缺陷,与时俱进,赋予其新形势下的功能,使这些监督功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为干部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的建立打造多元合力大架构。

1.党政监督。首先从党内监督来看,重点发挥党内民主监督作用,强化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使纪检委发挥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其党内监督效力。目前,很多纪检机关的权力和地位得不到保障,并没有建立相对独立与垂直领导的纪检监督机构。这就需要党政机关进行必要调整,调整党委、纪委的关系,适当扩大纪检机关的实际职权。其次,强化巡视组监督作用。通过巡视,可以使党组织更加掌握干部作风情况。巡视工作是党内监督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中央和省两级巡视组的巡视来加强党内监督工作。再次,加强党内成员的相互监督。加强党内成员相互监督可以为党内监督工作常态化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在进行党内成员相互监督的同时,也要建立起相应的保障制度,使得党员行使监督权时自身利益不受侵害。

2.人大监督。人大对行政机关要进行有力监督,杜绝侵权现象的发生。干部作风都应受到人大的监督,人大对干部作风进行监督,体现了人大对行政监督的法律安排。因此,要完善人大监督机制,必须依法进行质询、问责和罢免。

3.政协监督。政治协商制度也是我国重要的政治制度,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协监督职能,为干部作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必须发挥各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必须广开言路,保障民主党派权益,营造畅所欲言的环境,为推进干部作风的转变创造必要条件。

4.群众监督。群众监督是群众路线的重要表现形式,实行群众监督对推进干部作风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群众监督要覆盖到干部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在以下三点上下功夫:首先,要保障群众依法行使监督权利。要制定相应的群众监督法律法规,来保障群众监督权的实施;通过给予表彰和奖励的方式,鼓励群众参与监督,对打击报复群众监督的行为要严肃处理,确保群众监督没有后顾之忧。第二,完善群众信访相关机制,通过完善群众信访渠道来保障人民群众的意见可以畅通无阻地到达上级,对群众监督的意见要及时给予反馈,积极鼓励群众对身边的党员干部作风问题进行举报、批评与揭露。第三,通过民主选举、评议来实施群众监督。在这个过程中,要在党员干部的选拔过程中,充分进行民主调研,考查拟任用干部各方面的情况,在任命前要及时向社会公示,如群众反映有问题的党员干部,要及时调查、认真处理,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5.舆论监督。当今是信息化社会,舆论监督具有独特性和优势性,要想推进干部作风的彻底转变,就要对党员干部进行全方位监督,在整个社会中构建起全面的监督体系,来不断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从而产生干部作风问题的强大震慑。舆论监督分为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和新媒体舆论监督兩种,这两种舆论监督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是传统媒体舆论监督。传统媒体具有权威性,但传统媒体的实效性不是很好,在及时性方面还有所欠缺,因此我们要加快信息的收集,快速处理相关信息,并且尽量减少行政部门对传统媒体舆论的干预,让传统媒体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利。其次是网络、新媒体舆论监督。21世纪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网络监督成为一种新型的舆论监督形式,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并推动官民互动。因此,要想构建干部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必须要重视网络监督的作用,提升网络监督的权威性。

(二)构建安全长效一体化机制

目前,党的建设方面已经针对干部作风产生很多新的理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新理论并没有固定成制度和机制,这些理论即借鉴了国外先进的防腐理念,并结合党的建设实际情况,探索出来的述职述廉、民主集中制、诫勉谈话、重大事项报告和财产申报等。这些新理论为一些亟须解决的干部作风问题提供了路径,要想更好的发挥这些理论的作用,必须要将这些理论以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进而对干部作风产生实际约束力,提供安全长效一体化的制度保障,从而为推进干部作风转变起到自己的作用。

1.述职述廉。述职述廉活动可以推动和促进干部作风建设,通过开展述职述廉,增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让其自省、自警、自重、自励。目前,一些党政机关对述职述廉运用得不是很好,部分机关活动不真实、成果运用不充分、民意表达不公平,导致述职述廉发挥的作用减弱。因此,在今后对述职述廉要给予充分的重视。首先,要严格审核述职述廉报告的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勇于自我批评,不能出现掩过饰非、好大喜功、弄虚作假,应该着重突出“四风”情况的报告,对缺点和不足要剖析到位;其次,要严格审核政绩,根据实际区分集体成绩与个人成绩,坚决杜绝干部规避责任、夸大成绩。要认真组织好民主测评工作,完善民意表达制度,将民主测评融入进来,保证述职述廉工作的公正性,以此来鞭策和激励干部保持良好作风,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作风建设。

2.民主集中制。在重大事项决策和人事任免的过程中,要遵循民主集中制,通过民主集中制防止专权现象,使干部的各种权力得到监督,不给以权谋私留下可钻的缝隙。从制度角度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按制度办事,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促进干部作风进一步好转。建立民主讨论机制,要严格遵循集体领导、民主集中。

3.诫勉谈话。通过诫勉谈话可以发现作风问题苗头,使干部自觉修正其行为,避免作风进一步恶化。开展好干部诫勉谈话工作,通过对干部的教育,使他们积极改正错误。对作风问题进行谈话之前,要准备充分,为诫勉谈话提供强有力的依据,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有理有据,帮助干部查找问题的所在,为干部提出改进办法。诫勉谈话进行者还要分寸恰当,要有针对性的,要进行深刻的分析,应该以平和、理性的方式,避免对方产生抵触情绪。诫勉谈话要使问题干部重树信心,在谈话对象深刻认识到问题严重性后,可以及早进行改进。

4.重大事项报告。通过加强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可以有效改进干部队伍作风建设。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可以加强组织的监督与管理,有利于增强干部的政治纪律性,并且有利于干部树立优良的党风政风,阻止干部腐败现象的滋生,自觉保持廉洁自律的优良作风。

5.财产申报。完善干部财产申报制度,可以使党员干部的收支情况与家庭的财产状况变得透明、清晰,增加干部财产收入的透明度,更加便于党员群众与社会对其进行监督。通过财产申报,发现干部财产增长较大时,纪检、监察部门就会进入调查,如不合法,将追究其法律责任,这样就可以及时处理贪污腐败现象,避免巨贪的出现,最大程度挽回损失。

(三)积极鼓励多层次监督,形成闭合完整流程

推进干部作风转变,不仅仅需要党和政府机关的重视,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积极参与,形成多层次闭合的流程,保障监督的时效性、公开性,建设为完整的常态化机制,要做到这些就要完善巡视制度、实名举报制度、受理信访制度、网上舆情制度。

1.巡视检查。当前我国中央与省级都建立了巡视工作组,随着巡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央和省级巡视组都加强了对地方部门的监督作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首先,巡视组成员应随机,巡视组成员名单绝对保密,并确保巡视工作组成员不固定,在巡视过程中,巡视组成员应相互监督,保障巡视工作严肃开展。其次,建立上访群众的保护机制,对上访群众要建立并完善保护机制,使上访群众人身财产安全得到保障,对上访举报的群众要进行必要的奖励。再次,巡视组成员应部分来自基层。选调基层普通干部进入巡视组,从基层的视角发现问题,强化自下而上的监督。最后,要坚持公开原则。巡视组成员要随机产生,避免托关系、贿赂情况出现,巡视组成员要在大众的监督之下进行巡视,对干部产生震慑作用,最大限度确保巡视制度的有效性。

2.实名举报。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实名举报依法反腐,对干部的作风产生有效约束。这几年,实名举报得到公众认可,渐渐成为群众监督干部的重要渠道。通过实名举报,可以防止举报人滥用举报权,让受理机关全方位的了解举报案情,使举报人的人事财产得到保护。通过群众的参与举报,对干部产生威慑作用,带动全社会依法反腐,促进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构建干部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离不开实名举报,在进行实名举报机制构建过程中,要对群众举报案件高度重视,各级受理信访部门要认真进行核实,有效进行处理,加大查办力度,保护举报人的各项权益,建立信访案件督办机制,确保信访案件得到有效处理。

3.受理信访。群众进行检举、控告干部是群众监督的最经常、最直接的使用形式。信访举报的关键环节就是受理信访环节,只有认真受理群众信访案件,才能让更多群众通过信访途径反映问题。因此,我们要建立完善的、专门的信访渠道,畅通信访渠道。首先,应建立细化分工、明确责任的接访小组,使信访案件得到专业评定,提高处理效率。应建立层次不同的接访部门,有效分流信访人群,方便反映信访事件。其次,建立现代多元化信访渠道,通过网络、手机、新媒体来不断丰富信访形式,增加信访工作的实效性。再次,建立完善上访群众的保护机制。保护上访群众的隐私,明确因其上访举报应受到的奖励,消除群众上访所带来的顾虑。最后,维护正常信访秩序。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动。通过专门机构调动公安、监察、检查、审计等部门配合联动,更加有效的查处各类上访案件,提高信访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4.网络舆情。当前,互联网已经深入人们的工作生活中,通过网络舆情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干部作风建设提供方便。各级政府应建立干部作风监督专用网络平台,为群众監督创造条件,让群众积极监督、举报不良作风现象,为干部作风的转变提供参考。

(四)要进行相应内容的配套,确保制度全覆盖

在构建干部作风监督机制时,还要进行相应内容的机制配套,来保障干部作风建设的机制全覆盖。工作责任、学习教育、联系群众、考核评价和信息反馈都是我们党九十多年来总结出的针对作风建设起到很好效果的机制,我们要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并进一步加强改进干部作风建设。

1.工作责任。在日常工作中,要是政府机关主体不明、干部工作责任意识淡薄、权力划分不清,就会导致工作不顺问题频发。因此,我们要建立完善工作责任机制,应明确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使工作由优秀的领导者负责引领。同时,明确权力划分,增强干部的责任意识,促使干部自觉履行责任。

2.学习教育。党员干部要与时俱进,不能故步自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干部作风。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领导干部还应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改进学习方式,要做到学以致用。总之,领导干部应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提高道德修养,打下坚实的作风基础。

3.联系群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因素。党成立至今,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人民至上”,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更加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更加重视收集群众的诉求,党的治国理念也越来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制定的“八项规定”,无一不是以密切联系群众为切入点。

4.考核评价。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对干部作风建设具有很大影响,它是衡量干部作风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要在干部作风建设过程中,明确考核评价内容。进一步完善考核内容,明确考核重点,多角度考核干部的各方面情况。同时,还要明晰干部考核评价办法,提高考核评价质量和效率,使考核评价机制更有适用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此外,还要推进考核评价制度的规范化、法制化。把考核评价列入法律制度范畴,通过全面、常态的考核,促使干部形成良好的作风。

5.信息反馈。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可以更好地了解干部作风建设的效果,保障干部作风常态化机制的开展。当前,信息反馈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党员干部在推进干部作风转变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应进行有效反馈。在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后,要进行相关的考核,了解其对干部作风建设的认识,通过体会心得与考核,客观地掌握干部心理状态。

四、奖励惩处机制

奖励和惩处机制可以让干部认清权力的使用方式,帮助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从而使干部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可以看出,有效的奖励和惩处机制是构建干部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中的有效机制,所以我们要认真完善奖励惩处机制,使之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一)奖励机制

通过建立完善奖励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把奖励机制固化成制度,让干部在奖励机制下更好工作,可以极大促进干部作风的的转变。

1.要建立完善薪酬激励机制。党员干部也是社会公民,也有追求物质满足的本性。通过薪酬激励,可以激励干部在日常工作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如果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薪酬激励机制,党员干部就会对物质产生非分之想,从而增加干部利用公权力谋取私利的概率,滋生贪污腐败现象,败坏干部整体作风。因此,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薪酬激励制度,通过提高干部的待遇水平,使其自觉遵守准则。要想激励干部保持清廉,其中物质激励是十分必要的。物质奖励符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高薪也可以表示对干部认真付出的认可。高薪可以使干部生活富足,自然会平衡社会结构,使干部不想去贪。建立干部作风评价体系应包括“四风”方面的表现,还应包括根据工作效率和质量,对干部进行奖优罚劣。在奖励优秀党员干部的同时,还要惩庸治懒,对具有不良作风的干部应制定一系列的薪酬惩罚措施,对慵懒作风的干部采取处罚,以此来激励其形成良好的干部作风。

2.要建立完善内在激励机制。内在激励的方式可以从干部内心深处出发,满足干部的心理需要,促进干部作风向好的方向发展。“人皆可尧舜。”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可以使每个人都成为高尚的人。要对干部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干部心灵得到感化,认识良好作风的重要性,使其严格约束自身作风问题。干部作风建设要提倡自主精神,要让干部自重,帮助干部更好的认识手中的权力,时刻注重自己言行举止,培养自己拒腐防变的能力。在心灵感化的同时,还要树立作风优良的干部榜样典型,让干部能够最直接的学习,以榜样的力量促进干部形成良好作风。

3.要建立完善工作激励机制。干部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会将主要精力放到精神需求上,通过工作来寻求自我认同。如果干部在工作中获得了极高的成就感,就会更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中。干部是决策者,是工作的行为主体,干部需要和普通干部进行交流,倾听一般干部的想法,形成定期交流的制度。在制定政策之前,也要充分听取、采纳其他干部甚至是普通党员的好意见,要建立科学的能力考查体系,要根据岗位需要,做到人尽其才。在给干部分配工作时,要给干部“压担子”,激发干部的创造性与潜能,提升干部自身能力。

(二)晋升机制

合理的晋升机会对干部具有举足轻重的激励作用,晋升机制也是效果最显著的激励机制。如果党员干部晋升机制完善,那么,党员干部就可以通过公平的晋升机制得以晋升,就会对其身边的干部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从而使其他干部认识到只有全力工作,才能得到晋升。因此,要想有效激励党员干部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就必须要形成完善的干部晋升体系,要建立与完善干部晋升机制。

1.民主协商推荐。民主协商推荐通过民主协商方式推荐干部,可以使人民群众和基层组织充分表达内心的主张,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干部选拔的积极性,实现从“少数人选人”到“多数人选人”的创新,这样选拔出来的党员干部必须是业绩突出、群众认可的、群众基础好、号召力强的干部,干部通过公开选拔和民主测评获得晋升,可以选拔出真正素质过硬的干部。

2.公开平等竞争。要想预防和根除腐败现象,就必须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制度,公开平等竞争要求各个环节公开透明。干部的选拔任用要采用透明、开放的形式进行,并且选拔过程中,要给予普通党员更多的监督权。在选拔中,要尽可能地避免排资论辈的潜规则,使每一名有晋升意愿的干部都可以参与进来,从而从中选拔出真正道德高尚、能力突出、素质过硬的优秀干部。

3.择优选拔上岗。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采用差额原则,通过干部择优选拔上岗的方式,可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实现优中选强。通过择优选拔上岗,可以减少庸官、懒政的现象,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对提高干部队伍整体作风起到推动作用。

(三)退出機制

当前很多部门存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完善干部退出机制。健全完善的退出机制,有利于干部队伍作风的净化,使其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干部退出机制向常态化发展,对干部自觉形成良好作风起到积极作用。

1.低就赎退。要积极建立和完善低就赎退制度,改变以往的终身制,严格按照干部任期任用干部,任职期内出现问题必须清退。

2.引咎辞职。干部在出现重大失误时应引咎辞职,以此作为承担责任的体现。引咎辞职应成为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咎辞职制度说明权力越大,责任与义务就越大,实行引咎辞职制度可以建立正常的淘汰机制,实现干部上下有序的动态平衡,能使政府内部人员合理流动。

3.末位降免。通过考核,将作风、能力最差的干部末位降免,给予不同程度的惩罚,可以增强干部的危机意识,以此激励干部自觉保持良好作风。末位降免制度给作风和能力最差的干部加了压,使其更加踏实努力工作,形成良好作风的氛围,从而使干部队伍更加充满活力。末位降免机制的完善,要求我们要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保证干部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考核。

责任编辑 彭 坤

作者:李正军

第4篇:建立老干部工作长效机制实践与思考

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做好老干部工作,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政治上关心好老干部,在生活上照顾好老干部是党和政府赋予老干部工作部门的重要职责。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老干部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做好新时期的老干部工作,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不断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老干部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老干部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为了使老干部工作不因工作人员的变化而变化,切实保障各项政策制度、服务措施落到实处,并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机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市在老干部工作中不断总结完善,探索建立起“两谈、三访、四落实”工作机制,对进一步做好老干部管理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老干部在“三个文明”中的作用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推动了老干部工作整体上台阶,全面上水平。

一、建立“两谈”机制,理顺老干部情绪

老干部政治思想素质好,工作经验丰富,阅历深厚,他们虽然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仍然十分关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关心地区的发展。让老干部积极参与到经济社会建设中来,为他们提供表达意愿的途径和方式,这是对老干部们政治上最大的关心。因此,定期召开座谈会,举行谈心活动,是工作部门与老干部加强思想沟通,了解老干部所思、所盼、所议的重要途径,是做好服务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

一是定期召开座谈会。定期座谈会的内容只有一项,就是专门征求老干部对市委、市政府和老干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请他们为**改革和发展出谋划策。专题征求意见建议会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各召开一次,会前发出书面通知,让参会老同志作好充分的准备;会上,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专题听取老同志的意见建议;会后由市老干局及时整理,送领导审阅后交有关部门落实。对市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如城市规划、工业园区建设、农业产业化等,我市还举行专项征求意见会,让老同志集思广益,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各部门、各单位也都定期召开征求本单位老干部意见座谈会,鼓励老干部为**和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建言献策。

二是加强与老干部交心谈心活动。给老干部讲清政策法规,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是做好老干部工作的基础。我们建立了定期谈心制度,联系老干部的各级领导和老干局的同志,至少每季度要与老干部谈一次心。凡是老干部的重大政策出台、重要节日等都要进行思想沟通,了解老干部们的真实想法。同时,我们加强了“来访回复”和“出访宣讲”工作。部分老干部由于对政策法规不完全理解来访的,我们都认真细致地做好解释、疏导工作,让他们带惑而来,释怀而去。对重大的政策执行之前,提前考虑各方面的情况,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目的地采取上门解释、集中答疑、印发资料和征求意见方式,把工作做在前头,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2003年我市老干部在贯彻《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关于提高部分离休干部享受厅局级、县处级生活待遇的通知》落实生活待遇以及人事部、财政部《关于调整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标准的实施方案》增加离休费和执行“三个保障机制”方面,没有发生一起不满意而上访的事件。

实践证明,只要定期坚持举行座谈会和谈心活动,真诚地与老干部沟通思想,交流意见,就会得到老干部的理解和支持。一些地方出现部分老同志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主要还是没有把“两谈”机制落到实处。

二、形成“三访”制度,为老干部送去温暖

随着岁月的流逝,老干部普遍进入高龄化、高发病的“两高”时期,加之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子女下岗失业,孙辈上学就业压力大,这些都给老干部生活上带来了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落实好“三访”制度,及时了解并解决好老干部家庭面临的具体困难,确保老干部怡享天年。

一是拜访。在重阳节、中秋节、春节等重大节日,市级领导都要带上慰问品到所联系老干部的家里进行拜访,嘘寒问暖,了解身体、生活情况,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各镇(街)、部门和单位也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老干部制度,每到重大节日都要登门拜访。

二是探访。老干部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病住院在所难免。凡遇老干部生病住院,市领导和市委老干局的同志都要带上慰问品到医院探访,协助医院、医保所做好住院老干部的医护工作,鼓励他们战胜疾病,早日康复,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三是走访。对有特殊困难的老干部,各级领导和老干部工作部门的同志,深入家中具体了解,立即落实,不能解决的立即向分管领导汇报。近年来,全市就解决了老干部的特殊困难100余件,深受老干部们的好评。

老干部工作部门是党和政府服务管理老干部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形象,代表着党委、政府的形象,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体现着党和政府的关怀。因此,落实好“三

第5篇:村级后备干部建设长效机制研究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而选拔培养建立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是一项带有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它对改善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结构,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保持农村工作的连续性有着重要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

1、人选匮乏。近年来,由于大批优秀农村青年外出经商打工,导致在确定村级后备干部时,可供选择的范围小。据调研,本镇20-35岁男青年约有90%外出务工,其中长期在外的占30%左右。由于村干部报酬普遍不高,大部分村不能落实一般村干部的退养安置,不能解决其后顾之忧。所以在家的部分优秀青年也不愿被列入后备干部之选,从而在后备干部选拔中形成了“矬子里边拔将军”的无奈局面。

2、选拔程序不科学。目前,多以村党支部或党员推荐为主,由于受支部和党员队伍本身素质不高的影响,推荐的后备干部水平参差不齐。另外有的村党组织负责人在选拔后备干部时,心存私念,只挑能力弱于自己、听话、顺从的人做后备干部,确保其进班子后好领导,对自己不构成威胁,防止那些有思想、有能力、敢想敢干的人进班子,弄“丢”自己的乌纱帽。

3、培养管理机制不健全。村党支部在后备干部建设工作中,注意解决了有与没有的问题,而对管与不管、怎么管的问题思考的少,没有进行必要的学习培训,有的甚至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使村级后备干部建设工作形同虚设,名存实亡。

4、使用情况不理想。由于后备干部本身产生过程就有先天发育

不良、后天营养不足的问题,使得村级后备干部在党员群众中的威信不是很高。而村级干部的调整又极易受宗族、派性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因此,后备干部使用情况并不是非常理想。以08年两委换届为例,后备干部充实到两委班子中的人数还不到干部调整总数的1/4,许多优秀的后备干部成为了农村派别、宗族斗争的牺牲品。

二、原因分析

出现以上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调查情况看主要有四点:

1、没有端正认识。个别村的主要干部受思想水平和权力意识的局限,从个人眼前利益出发,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有意无意地淡漠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或是畏难思想重,担心选拔后备干部会引发年轻村组干部之间的矛盾,导致班子不稳定,而放着人才不用,贻误人才的成长。

2、没有机制制约。目前,对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力度还不够,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区、镇、村在后备干部的选拔上缺乏制约机制,在培养上缺乏方式方法,在使用上缺乏上岗保障,致使队伍建设规划落不到实处。如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应坚持什么样的标准,掌握哪些原则;如何培养,采取哪些措施,目前都不够具体明确。

3、没有强化管理。由于乡镇党委没有对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实行统一管理,只是原则上部署,具体工作交给了村党支部掌握,所以有的村干部就随心所欲,想选谁就选谁,结果选上来的许多都是亲人、庸人,真正的能人却没有选上来。

4、没有扎实培养。有的村把培养后备干部看成是走形式,没有看到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对选拔上来的后备干部不研究培养办法,不创造培养条件,使后备干部成熟慢、素质低,有的已“榜上

留名”多年还不能进班子。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建立工作责任机制,破解基层组织对组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的认识障碍难题。明确基层各级党组织在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职责任务,加强领导和工作指导,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并落实工作责任机制,逐级签订工作目标责任制,形成区、镇、村三级工作和责任格局,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并建立一把手责任追究制度,不断研究和探索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和新机制。

2、建立教育培训机制,破解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培养难题。建立区、镇、村三级教育培训网络,制定切实可行的长远培训规划和培训计划,建立培训计划落实监督机制。加强理论和科技培训、加强岗位培训和域外培训。

3、建立考核评价机制,破解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管理难题。注重考核评价机制的客观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村级组织负责日常监督考核,镇党委负责和随机考核,采取民主程序或组织手段,将工作平庸、群众不认可的村级后备干部调整出后备干部队伍,并及时选拔优秀人才进行补充,对优秀的村级后备干部要重点培养,安排参与村级工作,从而实现管理上的灵活性和科学性。

4、建立选拔任用机制,破解村级后备干部选拔使用难题。在村级后备干部选拔上,要统一制定本地选拔办法,实行换届制,与农村换届同步,严格“阳光操作”程序,扩大群众参与范围,充分尊重民意,在届中调整时,要通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并公布调整情况。选拔时,注意结合实际适当提高选人标准,在年龄结构上既要有

年纪轻、有培养前途的人选,也要有政治成熟、经验丰富、近期可进村领导班子的人选,实行梯次配备,要注意村级后备干部数量和性别比例的科学性。在村级后备干部使用上,要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使用机制,研究制定村级后备干部使用办法和政策,使村级后备干部备而能用。

5、建立关爱激励机制,破解农村干部工作岗位缺乏吸引力难题。建立农村干部关爱激励机制,从政策和体制上不断提高农村干部待遇。一方面,从经济和精神上关爱农村干部,不断提高农村干部基础工资标准,研究农村干部本级经济奖励激励机制,加大农村干部养老保险或养老补贴实施力度,解除农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同时,建立离任农村干部的走访机制,使农村干部切身感受到党及政府给予他们的重视和关爱。另一方面,在政治上激励农村干部,让特别优秀的农村干部看到政治前途,研究优秀农村干部政治上再发展的途径和办法,使农村干部感觉到工作有奔头、有积极性

第6篇:建立转变干部作风的长效机制

免费

分享

创新

建立转变干部作风的长效机制

建立转变干部作风的长效机制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推进党的作风建设,一靠教育,二靠制度。党的作风问题,关键是干部的作风问题。近年来,通江县委着力建立干部作风转变的长效机制,实践证明是一项治本之策。 首先,针对作风建设抓抓停停、时抓时犯的现象,建立健全一把手责任制,较好地解决了抓而不实的问题。始终坚持把作风建设作为“一把手责任工程”,对群众反映出来的热难点问题,实行书记负责制,落实定责任人、定限改时间、定目标要求、看群众是否满意的“三定一看”责任制。在乡镇整建、后进村整顿、干部作风教育整顿等工作中,县委组建督查组进驻各地,驻地指导。几年来,在作风建设上形成了各级书记亲自抓,组、纪、宣等部门密切配合,上下联动的良好格局。 其次,针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建立健全激励惩戒制,较好地解决了政令不畅的问题。县委把干部作风状况作为考核、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大胆提拔任用作风扎实、业绩突出的干部,对作风飘浮、弄虚作假、工作面貌难改的干部予以调整;对乡镇干部、县级部门实行定职、定责、定岗、定任务的“四定责任制”,坚持绩效挂钩,逗硬奖惩;对作风不实的干部实行黄牌警告制、谈话诫勉制、点名亮相制;对屡教屡犯的干部除公开曝光外,严肃处理。 再次,针对干部作风飘浮、宗旨意识不强的现象,建立健全问事说事制,较好地解决了责任不清的问题。我们先后推行了干部“问事”、村民“说事”制度,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工作日制度,领导干部民情调研制度;落实了首问责任制度和记《民情日记》制度;健全了领导轮流值班制度,挂牌办公,佩证上岗,加强干群思想的双向交流。全县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争做“爱民书记”、“亲民干部”、“助民公务员”,对群众关心的问题不推、不躲、不避,切实说通思想,化解怨气,办成实事,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还针对群众办事难、致富难的现象,建立健全帮贫助困制,较好地解决了实事难办的问题。推行领导挂联、部门挂包的帮联责任制,县级领导分片联系到乡,县级部门帮扶落实到村,乡镇干部帮带进驻到户,开展“千名干部进万家活动”。各级干部视民困为己难,积极帮贷资金、帮教技术、帮选项目。针对干部行为缺乏有效制约的现象,建立健全监督约束制,较好地解决了行为不规范的问题。积极支持各级人大代表视察政府工作,开展对政府部门的工作的评议。虚心听取和接受政协对改进干部作风的意见和评议,把监督

免费

分享

创新

干部作风、积极向县委报告和建议作为政协工作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干部作风方面的民意调查和民主测评,随时掌握社会各方面对干部作风及部门行风的反响。

资料来源:http:///data/grcl/

第7篇: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和战斗力。而干部作风是党的作风的核心内容和集中反映,实践反复证明,有了好的路线政策,还必须有好的干部作风,必须靠真抓实干,才能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前进。我市作风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一些作风建设的深层矛盾和突出问题,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解决并达到人民群众满意的程度。因此,要坚持不懈地把干部作风建设抓紧抓好,不断把干部作风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必须积极探索建立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目前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基本现状

一是发展意识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始终比较坚定。

二是精神状态进一步振奋,读书充电更新知识的风气日益浓厚。

三是权利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民主集中制建设日益加强。

四是廉政勤政和服务意识有所强化。

(二)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主流是值得肯定的。但少数干部中还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

一是学习不够,不善于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工作中有时偏重于求稳怕乱。

三是理论与实际联系得不够紧密。

四是群众观念树得不够牢固,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五是自身建设重视不够。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

领导干部的思想存在上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有机制上的也有体制上的。

一、主观上,理想信念缺乏,对自身肩负的责任认识不深刻,淡化了为民服务意识,没有形成很好的群众观和权力观。

二、客观上,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知识更新日益加快,一些干部信息闭塞,不能很快地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社会转型期个别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不规范的地方。

三、体制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够深入、彻底,还存在干好干孬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没有真正对领导干部产生多大的冲击和压力。

四、机制上,对干部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制度体系还不够健全,有的现有制度执行的不够严格等等。

二、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取得实效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要从多方面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这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毕其功于一役。应在集中整顿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原因,建立机制,完善制度,规范行为,强化监督,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一)加强政治理论教育,用理论武装干部头脑一是强化政治理论学习,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在认识上要克服认为自己还行,职务学历都可以,工作也应付得来,没必要继续学习深造的错误想法。在内容上,当前主要是学习邓小平理论、十七大全会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同时,还要学习党章和党的历史等。在措施上,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建立干部理论学习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学习的管理监督和考核;在效果上,要做到“精”和“用”,通过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使党员领导干部提高理论素质、知识水平和领导能力,真正认清自己所肩负的职责,从严要求自己,努力践行“三个代表”,自觉做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模范。二是经常性地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整顿思想、工作、生活作风。要针对不同阶段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经常性地开展一些专题的党性党风学习教育活动,活动要深入扎实,突出针对性、实效性,使广大领导干部进一步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始终保持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状态,为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献策出力。三是注重典型引路。总结宣传和大张旗鼓地表彰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民公仆及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以模范领导干部的先进事迹教育、鼓舞、鞭策、激励广大干部,使其自觉以先进典型为榜样,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以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同时注意发掘反面典型,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领导干部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达到预防教育的效果。

(二)强化制度建设。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建设是作风建设的保证。因此,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必须在建章健制上下功夫,形成制度体系,以此来规范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行为。一是抓好有关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在提高自身素质方面,要建立健全政治理论学习制度,聘请专家定期讲课与知识更新制度;在作风方面,建立健全调研制度、优质服务制度;在决策方面,建立健全决策程序制度,包括决策前的调研考察制度、决策中的论证征求意见制度,决策后的督办落实制度;在保持班子团结方面,建立工作沟通制度,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在约束方面,建立完善和实行谈话提醒制度、组织部门与纪检部门联系通报制度、离任审计制度、群众反映领导干部个人重大问题回复制度、谈话诫勉制度、干部考核情况反馈制度等;在生活作风方面,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相关制度,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更加程序化、规范化,保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具体要求落到实处。二是提高制度建设质量,形成体系。目前,我们的制度存在着操作性较差,过于笼统,不具体,执行的不便利、约束力不强等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各种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让干部明确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违反的如何处罚。一方面抓体系形成。对现有制度作分层分类梳理,进行适当调整和合并,剔除相互重复甚至相互矛盾的内容,做到各项制度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调,使制度体系既科学有效,又便于遵循。另一方面,抓质量提高。注重解决制度内容冗杂、不简明便利问题,解决原则性规定多、缺乏刚性和操作性、缺乏惩处条款或规定弹性过大问题;明确执行制度的责任主体,解决执行不利的问题。同时,制度建设要力避粗糙,务求质量,增强权威性和有效性。三是强化制度执行的保证机制。教育领导干部自觉按制度的规定办事,严格执行制度,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明确执行制度责任制,使执行主体能严肃认真地履行职责。同时加大对制度执行的督促和检查,做到及时、认真、负责,对违反制度的行为,坚决查处,不能姑息迁就,做到“有章必循、执章必严、违章必究”,确保制度落到实处,促进和保证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好转。

(三)健全监督管理体系。目前,有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不正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监督管理不够。因此,搞好作风建设,必须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一是健全监督网络。主要是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网络。必须重视党内监督尤其是班子内部监督。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等党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参加组织生活,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党组织要经常针对领导干部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醒。领导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重大事项,要及时向组织请示报告,主动接受党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具有直接性、广泛性和有效性的特点,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社会团体、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努力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广泛了解群众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评价。同时还应加大新闻舆论监督力度,强化舆论开放度,通过制定有关制度,确保其正常发挥监督作用。二是实行全程监督。着重解决现行监督滞后问题,必须把事前监督、过程监督和事后监督较好地结合起来。把监督的关口前移,加强主动监督,加强事前防范和过程监督,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对他们的监督就延伸到哪里。突出监督重点,应放在对其权力行使实施制约上,防止权力的滥用和权钱交易,特别是对问题易发部位和环节要加强监督。三是建立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首先要建立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制定考核的具体标准,细化考核内容,以便操作。其次,要定期分析、准确全面掌握领导干部思想、工作、作风状况,把是否得到群众公认、是否求真务实、是否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是否清正廉洁、是否取得实实在在的政绩等,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那些群众确认作风不实、反映强烈的干部,要做出相应的处理,该调的调、该降的降,决不姑息迁就,进而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四)加强领导,把作风建设摆上重要日程,只有党委重视,思想统一,才能切实抓紧抓好,各级党委应当一级抓一级,认真负起责任,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当作大事来抓,经常了解情况,定期听取汇报,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保证工作的健康发展。

第8篇:关于构建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2-4-28 13:34:53文章来源:中国反腐倡廉网作者: 刘宏林阅读4492 次

干部作风是干部修养、政治品质、道德境界综合的体现,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行为、风格和态度的总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根据中央关于干部作风建设的精神,湖南省新田县从2009年开始,每年确定一个作风建设主题,把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分别确定为“作风建设年”、“工作落实年”、“兑现承诺年”、“工作创新年”,在干部作风及长效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笔者对新田县干部作风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客观分析了当前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建设提出粗浅的相应对策。

一、加强干部作风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才能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干部作风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整体形象。干部作风实、服务意识强、工作效率高,党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也自然就高,党的执政基础就稳固;干部作风虚、服务态度差、工作效率低,就会脱离人民群众,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党的执政基础就会动摇。只有不断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才能凝聚党心民心,打牢执政基础。

(二)构建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才能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各级干部具有良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学风,才能准确把握和谐社会的科学定位,合理选择建设和谐社会的路径,从而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干部作风问题不解决,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很难落到实处。

(三)构建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才能进一步落实执政为民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能否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到位,不仅取决于干部能力的高低,更取决于干部作风的优劣。广大干部的作风状况,对行政水平、行政质量及其行政效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求政府担负起服务公民、服务社会的责任,使政府实现管理型向服务型,由政府本位、官本位体制转向社会本位、公民本位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干部更加注重协调指导,强化公共服务意识。所以,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改进干部作风,是落实执政为民、建设服务型政府关键所在和核心内容。

(四)构建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才能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党的清正廉洁。不好的作风往往是走向消极腐败的起因。只有不断健全完善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教育和引导干部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才能防微杜渐,自觉抵御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侵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有效防止干部腐败变质。

二、当前干部作风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领导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意识。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作风飘浮。部分干部重视学历教育,忽视理论学习,党性修养不高,政治思想作风不实;少数干部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对不良行为不敢批评制止;有的干部热衷于安逸舒适的个人生活,在执行硬性任务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二是服务群众能力不强。不关心群众疾苦,不了解社情民意,不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工作中强调客观的多,运用理论和经验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水平不高,工作缺乏主动性、创造性。三是创新意识不强。有的干部只会照搬他人经验;有的干部满足于现状,工作无突破,片面强调保安求稳,难以创造地开展工作。

(二)干部作风建设的发展状况不平衡。从总体上看,各级党委、政府对干部作风建设是重视的,都能按照中央、省委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确有少数单位的领导对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清,“干部作风一阵风”的思想仍然存在,在工作中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采取的措施不力,致使一些干部作风建设不扎实。由于各单位采取的措施和工作的力度上不一致,导致干部作风建设的效果各不相同。从这两年开展干部作风、优化经济环境和机关效能建设民主测评活动,以及我们到有关乡镇、部门调研的情况看,各单位干部作风建设发展也不平衡。

(三)制度及监督措施不力。一是制度不切合实际。有些单位制定的干部作风建设的制度与单位实际不符,缺乏针对性;有的为图省事,照搬照抄,缺乏创新;有的制度只有原则性规定,没有具体实施方法,可操作性不强。二是一些部门内部监督意识薄弱。存在“护短”行为,不愿意得罪人,不愿意“家丑”外扬,对责任追究不了了之,缺乏较真意识。三是工作考核不够科学。考核过程中往往定性不定量,以软指标为主,评价尺度很难把握,不利于调动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干部作风建设难以形成合力。一是干部政治意识不强,认识不到干部作风对党风、对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的影响。工作中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机关作风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干部作风建设的一些制度如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培养、使用和奖惩等制度相对滞后,而新的体系尚未建立。

三、推进干部作风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

建立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领导机制、形式方法、制度设计、监督检查、落实考核等各个方面综合研究,有计划、按步骤实施,使干部作风建设长期化、制度化。

(一)以“人”为根本,建立完善激发活力的干部作风长效机制

1.创新用人机制。一是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方式选人用人。多视角选人用人,注重德才兼备。干部考察工作中,既要看群众评价,又要看工作实绩;既要看当前状态,又要看一贯表现,让更多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优秀人才集聚到党的事业中来。二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根本取向,坚持群众路线,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2.盘活学习机制。通过学习提高干部理论思想素质,是干部作风建设的一个源动力。加强干部学习教育,既要运用以往的经验定期组织好学习与培训,又要创新组织形式,让看似呆板的学习制度活起来。一是推行考学制度。实行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后备干部或符合提拔条件的干部,必须参加统一组织的理论考试,考试合格者,由组织部门颁发证书,作为拟提任相应级别领导职务的必备条件。对副科级以上干部,每年组织一次闭卷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实行补考或待岗学习。二是推行述学制度。完善干部考核办法,规定年度考核时,考核对象不仅要述职述廉,而且要对参加脱产培训、自主学习、理论考试等情况进行述学,接受民主测评。三是推行讲学制度。正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每年到党校举办一次以上专题讲座,由县干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干部培训专题内容和培训需求,采取领导干部自定专题、按年度培训计划选题和受训干部点题等方式,分期分批安排授课,由学员对授课情况评议打分,定期通报。

3.营造有活力的廉政文化氛围。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措施,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激发党员干部和群众广泛参与,营造有利于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道德环境和社会氛围。以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的“六进”活动为抓手,充分利用网络、宣传广告、教育基地、培训班、新闻媒体和文艺节目等各种形式,不断拓宽廉政文化宣传渠道,实现城乡主街有位置、交通干线有显示、新闻媒体有栏目、党政机关有氛围、文化领域有阵地,使廉政文化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入耳、入脑、入心,在全社会树立廉洁理念、提倡廉洁精神、营造廉洁环境。

(二)以“事”为重点,建立完善有利于抓工作落实的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1.建立完善决策机制。强化科学决策观念,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作为一项工作的硬指标。建立健全重大决策调查研究制度、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等,完善决策方式,规范决策程序。完善各项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坚持让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让群众知晓、决策让群众参与、工作让群众监督,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2.建立完善执行机制。一是围绕分工抓执行。对部门和单位工作实行定岗定责,制订岗位说明书,主要事项编制工作流程,理顺工作程序,做到各项工作“件件有人管,事事有人抓”。二是围绕服务抓执行。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认真落实好为民办实事项目。服务的关口要前移、工作力量要下沉。在服务方式上,坚持动静结合的原则,推行静待受理、首问负责服务、特事特办“绿色通道”服务、跟踪服务等。在服务时间上,对不同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实行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理等制度。三是围绕效率抓执行。遵循精简节约的原则,大力精简会议、精简文件、精简不必要的事务性活动。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重点工作定期报告的网上服务,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抓好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3.建立完善督查机制。加强监督检查是促进干部作风转变,推进工作落实的有效手段和关键环节。围绕工作制度的落实,重点加强和完善责任追究制,严肃认真地落实责任追究,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通过采取自办、转办、督办等方式及时受理群众投诉举报案件,快速查办损害群众利益,损害经济环境和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案件。通过重点查办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肃惩处违纪违法行为。围绕党委、政府的决

策和工作部署,针对计划生育、综治维稳、招商引资、重点工程等中心工作,各级干部作风建设办公室联合党委、政府督查机构,组织对各单位抓工作落实问题进行重点剖析,跟踪调查,责令整改,使各项中心工作任务落实到岗到位。

4.建立完善考核机制。重点要加强考核方式的改革和激励机制的落实。考核方式由以往事后考核延伸到事前、事中考核,实行月检查、季通过、半年公示和年终总结表彰,对完成任务成绩突出的责任人进行奖励,对任务完成特别差的责任人进行告诫、通报批评、发警示单、适当调整,对工作中决策失误、弄虚作假、措施不力、虚报浮夸的部门和乡镇主要领导作引咎辞职处理。

(三)以“网络”为保障,建立完善齐抓共管的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1.统一组织领导。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关键在领导。可以自上而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成立各级干部作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部署、组织、指导各级干部作风建设工作。把干部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并可以与党委、政府的相关职能科室联合办公。

2.健全制度体系。用制度推进干部作风建设,核心的问题就是要逐步形成一整套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制度体系。注重制度体系的基础性和超前性,既有阶段性任务,又有长远目标,做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制定实施每一项制度时,努力结合实际,搞好科学论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综合对比相关制度,体现制度的整体性、连续性和一致性,使制度之间互相匹配,互相衔接,不顾此失彼,逐步形成相互配套的制度“网络”。防止超越权限、违反程序制定制度。制度制定出来以后,制定的部门和执行的部门互相配合,搞好协调,切实抓好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从而逐渐构筑起保障干部作风建设的制度防线。

3.多层面监督。注重拓宽监督渠道,构建监督网络。一是强化上级的监督责任。凡因上级监督不力、下级出现问题的,要追究领导责任。二是强化班子内部的监督。教育“一把手”敢抓敢管,班子成员搞好互相监督。通过认真组织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展谈心活动、个别交换意见等形式,把监督工作落到实处。三是提升群众监督的地位。完善领导电子信箱、报刊和电视台新闻栏目、廉政频道、作风办公室投诉电话等信息“绿色通道”。同时,定期进行干部作风评议,召开征求意见会,聘请群众监督员,完善群众来信来访制度等,抓好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所提意见和建议的处理和落实。四是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凡是涉及干部作风的问题,不怕丑、不护短,予以公开曝光,绝不姑息迁就。(作者系湖南省新田县第一纪工委书记)

第9篇:把握四个环节建立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把握“四个环节”

建立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干部作风建设既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又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深挖干部作风存在问题的根源,建立健全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切实促进干部作风建设的根本好转。推进干部作风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必须有完善而严格的制度作保证,需把握“四个环节”,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健全学习教育机制,增强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夯实加强作风建设的思想基础

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增强干部队伍的思想理论素质,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是基础,要把思想教育作为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首要环节来抓。一要突出教育经常化。要树立长期抓教育的思想,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把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确保教育效果上下功夫。二要突出教育系列化。要遵循政治思想教育的一般规律,切实抓好系统教育和日常性教育。系统教育主要包括我党的优良作风传统教育和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关于新时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反腐倡廉的精神,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和理想教育。日常性教育要根据新阶段的形势任务,及时了解党员干部的思想状况,把握思想脉搏,以较强的

1超前意识和工作预见性、敏感性,发现和抓住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确定教育重点,及时解决党员干部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三要突出教育层次化。针对不同层次人员的思想水平、心理特点、工作阅历、工作性质、生活环境等特点有重点地施教,切实提高教育效果。四要突出教育时代化。要着力在“实”、“活”、“新”上下功夫,“实”,就是紧密结合干部队伍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活”,就是采取集中学习、外出参观、成果交流、知识竞赛、考试测验等多种灵活的教育形式,进一步增强思想理论教育的吸引力、亲和力、渗透力。“新”,就是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立足实际,大胆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我们积极推进廉政文化“六进”活动,在机关、农村、学校、企业、社区、家庭建立了26个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有6个市级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和1个市级廉政文化建设示范基地。通过设置廉政文化宣传一条街、廉政文化走廊、廉政文化景观、开设廉政教育课堂、设立“廉政灶”、征集廉政格言警句以及举办演讲赛、文艺汇演等形式,寓教于乐,广泛宣传廉政文化思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创新管理机制,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构筑加强作风建设的动力平台

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完善制度

管理是根本,要把完善制度作为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一要严格按章办事,增强制度的严肃性。每名党员干部都应自觉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把按章办事作为基本要求,不越矩不造次,不出问题,少犯错误,形成人人讲制度、事事讲规范的良好风尚。二要严肃秉公执纪,维护制度的权威性。要认真贯彻从严从紧的方针,对于各种违犯廉政规定的行为,决不能等闲视之,放任迁就,该调查的要抓紧调查,该立案的要加快立案,该处理的要严肃处理,维护党纪政纪的严肃性。三要修订完善制度,增强制度的可行性。针对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已建立的制度认真加以修订完善,不适应的应废弃,不具体的应进一步细化,不配套的应进一步健全,不严密的要进一步规范,不具可操作性的要进一步优化,对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的要先试点,后总结,再全面铺开。修订完善制度是基础,在实践工作中,我们着重建立健全了以下四项制度:

一是长效的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委(党组)议事规则和程序,做到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凡属重大决策、干部任免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重大问题,必须经过集体讨论。进一步拓宽民主渠道,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扩大基层党员的知情权,从制度上为发展党内民主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二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落实和完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综合考评办法,防止干部“带病提拔” 和“带病上岗”。三是要改进干部考核制度。构筑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在考实、考准、考出积极性上下功夫。四是要强化纪律约束机制。充分发挥纪律监察机关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干部作风的执纪检查力度,增强纪律的刚性要求,对各级领导干部出现的不良作风,敢于果断警示和处理。

三、强化监督机制,扩展监督范围和内容,为加强作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监督检查是保障,要把监督制约作为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一要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要坚持和完善党委(党组)议事规则和程序,拓宽民主渠道,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扩大基层党员的知情权,从制度上为发展党内民主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二要加强组织监督。通过廉政谈话、诫勉谈话等形式,及时提醒、警示领导干部强化规范用权的意识。制定监督、防范的组织措施,在领导干部行使决策权、人事权、用财权时进行监督,做到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三要加强职能部门监督。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财务和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逐步形成易于揭露和有效治理腐败的科学机制,使权力运行真正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四要加强群众监督。进一步拓宽群众监督渠

道,完善政务、财务公开制度,扩大群众在干部管理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让群众直接参与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来,把群众监督从干部推荐、考察环节,延伸拓展到干部任命的决策阶段。

四、建立导引机制,调动广大干部“争先创优”的积极性,营造加强作风建设的良好氛围

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典型带路是引力,要把表率导引作为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必要环节来抓。应重点抓好三个表率导引作用。一是领导干部的表率导引。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是一种无声的号召,要求领导干部时时、处处、事事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在作风建设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头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有关规定,做执行制度的模范,自觉维护领导干部的形象。在实践中,我们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将廉政典型、市级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县教育文化体育局局长郭建桥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全县宣传,营造了“学勤廉典型,树公仆形象”的浓厚氛围。二是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坚持用身边的先进典型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示范引导,用反面典型进行警示教育。开展“廉勤兼优”党员干部和“廉内助”评选活动,使广大干部学有榜样,追有目标,在先进典型的带动下自觉锤炼自己的作风。三是“争先创优”的激励导引。锻造良好的作风,需要相互激励的平台。通过评优评模,树立典范,媒体宣传,大力表彰先进事迹和优

秀干部,充分调动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争先创优”活动,使广大干部逐步形成事争先进、业争一流、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良好作风。

上一篇:会计学习的心得体会下一篇:探索中的识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