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健全完善综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的调研报告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健全完善综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的调研报告(精选6篇)

关于健全完善综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的调研报告 篇1

一、我乡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

1、我乡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一直作为维稳工作的重点来抓,成立了由乡人大主席周爱秋同志为组长的矛盾纠纷调处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两次排查会议,一把手亲自参加,并形成会议纪要。每月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抽调综治、司法、信访、派出所、国土等部门有关人员,深入农村、企业、学校进行矛盾纠纷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认真调查,及早解决。“三夏”、“三秋”、及元旦和春节期间,还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大规模排查,确保农忙、节日期间的社会稳定。

2、我乡还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常务副乡长为副组长的预防和处理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形成了一套制度:一是民兵应急分队每天安排10人值班,两名班子成员带班,每村要有一名主要领导值班;二是机关成立督导组,全天候、不定时对机关和各村进行检查;三是每村确定一名信息员,随时报告情况;四是如发生突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领导小组成员和工作人员应及时赶到出事地点,做好劝返、疏散工作,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以防止事态恶化。

3、当前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中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一是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基于司法行政系统指导,自治性解决机制发育不足,村民调委会是在司法行政机关管理与指导下进行工作的自治性民间组织,这种调解受行政权力的支配和影响较大,有许多不利因素:(1)、增加了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的负担;(2)、强化了群众对政府的依赖,不利于群众自我管理的积极性;(3)、增加了基层信访压力;二是调解过程缺乏制度化、规范化。如在农村矛盾纠纷调处过程中,调处结果最终往往由村两委班子主要领导拍板,因此,纠纷解决方式比较随意,受村干部个人意志和素质影响较大,可能会造成调处结果的不公平,造成一方不满。同时,在行政协调过程中,由于受“稳定压倒一切”思想影响,个别基层干部在处理纠纷过程中,会采取有悖于政策和原则的协调,给群众传递“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信号,使群众大量纠纷涌向信访部门,有的还以各种激化方式引起领导重视,造成社会不稳定。

二、如何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

1、建立矛盾预防机制。农村的矛盾纠纷事件都有一个酝酿、发生的过程,因此,坚持把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预防上,建立信息、排查、回访等预防机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前化解,变被动调处为主动预防。在工作中,基层干部要解决的群众关心和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掌握可能诱发矛盾的苗头性、倾向性因素,积极预测,超前防范,消除矛盾。我乡一直把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当作重中之重来抓,使排查出的矛盾全部化解在基层。

2、做好村级调委会的管理工作。村级调委会是调处农村矛盾纠纷的中坚力量,是调解民间矛盾纠纷的法定组织。要使村级调委员会更好地发挥出其作用,一是实行层级管理机制,村调委会负责调处本村内的各类纠纷,调解不下的,交由乡调委会进行调解,尽可能做到在辖区范围内解决矛盾,避免矛盾激发;二是建立培训制度,定期对村调解员、治保委员进行

专业培训,增加他们的法律知识,培养他们的调解技巧,促进矛盾纠纷的有效调处。我乡每年都组织两次全乡综治、民调主任培训班,通过邀请区综治办领导和律师给他们讲解如何处理复杂的矛盾纠纷,提高他们处理纠纷的能力,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三是加强村级调委会的自治性,司法行政部门要尽量放权给村级调委会,地方行政部门则在调处过程中起监督作用,保障村级调解委员会在调处矛盾纠纷过程中发挥其自主性。

3、健全保障激励机制。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调解组织要配备办公室或调解室,做到“六有”,即有调解室、有牌子、有印章、有调解工作基础台帐、有调解例会和调解记录、有纠纷登记薄;二是各级各部门要划出专项资金,用于支付调解员的日常工资及误工补贴,调动其调解积极性;三是建立调解奖励措施,对调解成功率高、群众满意度高的村级调委会进行必要的物质奖励。

三、如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

在“平安建设”实践中,我乡紧紧抓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这个龙头,始终把“平安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从建立机制入手,强化领导责任,保证目标实现。

1、根据全区“平安建设”工作要点,及时对社会治综合治理委员会进行了调整,党委书记任主任,四位班子成员任副主任,相关站所为成员单位,并结合我乡实际,制订双江乡“平安建设”实施方案,就当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具体措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把“平安建设”工作纳入全乡的总体工作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为我乡“平安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对“平安建设”工作目标进行细化、量化,层层分解到各村,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平安建设”工作一票否决,并按照目标责任书的规定,采取各种措施使工作落到实处。

3、把“平安建设”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党政班子成员每季度专题研究、分析综治工作,明确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

四、如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群防群治工作机制

1、做好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按照“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的要求建章立制,规范基层基础工作标准,2006年我乡共建设11个规范化基层组织,准备在今年完成全乡23个行政村的规范化基层组织建设。

2、组织派出所、司法所深入各村指导治保、民调组织开展工作,进一步完善治保、民调工作制度,使治保、民调组织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于健全完善综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的调研报告 篇2

1 人才机制

建立有效的人才机制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证, 是做好图书馆工作的基础。图书馆人才机制必须紧紧围绕“以用户为中心, 提升服务质量、水平和能力”来进行。努力使组织机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 人才工作机制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确保图书馆工作和谐、持续发展。

1.1 完善领导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馆长负责制。图书馆馆长是图书馆办馆者和第一责任人。对怎样办馆和办什么样的图书馆负有直接责任, 馆长及其领导集体应在上级领导部门的领导下, 对本馆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拥有控制权、支配权, 有权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 使其为办馆目标服务。为顺应时代发展, 图书馆应设立办公室, 选好办公室主任, 以便更好地发挥办公室主任数据提供、决策参与、组织协调、后勤保障、人际沟通等基本功能, 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馆工作的效能。为建立和营造促进学习、提高知识和信息共享的环境, 图书馆还可设立知识管理最高负责人, 负责监督保障图书馆知识库的质量、深度与特色, 并保证其与图书馆发展战略相一致。

1.2 完善组织机构机制。

组织机构是图书馆管理及各项任务有序化的支撑体系。随着形势的发展, 图书馆各组织机构的地位、目标、任务和职能也要不断改变和明确, 机构要进行必要的重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等级结构应代之以横向扁平式结构, 减少纵向层次, 任何一个员工发出信息、提出意见或建议都可以通过简化了的组织机构直接传输到领导层, 实现知识、信息的快速和准确传递。在部门设置上, 科学合理调整员工、充分开发馆员的智力, 除采、编、流、阅等基本部门要完善和加强外, 图书馆还应设有专门的情报或文献咨询、特藏、加工、自动化等部门。不断强化对文献信息深加工、个性化服务的意识。从实际出发, 图书馆还可创建如从各职能部门抽调相关人员组成的“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等非正式业务组织, 使之与正式机构互为补充, 这样有利于各种职能专家发挥专业特长, 加速隐形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 促进各专业资源在组织内部不同专题间的共享共用, 同时又使图书馆与各职能部门之间充分沟通, 增强图书馆的应变能力。

1.3 建立合理的人才选用机制。

合理的人才选用机制是造就人才群体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 各级图书馆基本上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人才选用机制,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进一步细化选用条件、规划选用程序、强化选用责任, 以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选用机制。要明确干部及普通馆员的选用办法, 确把群众公认有才干的人放在关键岗位上。

2 服务机制

2.1 完善学习机制。

图书馆的管理改革, 重点是建立学习型组织, 组织学习, 促使馆员和自身组织由工作型、事物型变为学习型, 提高积累知识等无形资产的能力。要进一步健全学习、交流、研究、调研等制度, 推动全体馆员学习的经常化。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国家有关图书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图书馆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念, 不断提高馆员的理论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营造全员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 为搞好服务工作, 提高服务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完善服务机制。

(1) 完善岗位责任机制。把图书馆的总目标细化、分解为个人工作目标, 明确规定每个人所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 以及服务质量、评估标准等内容和要求。使每个馆员明确自己的位置, 规范自己的行为, 严格要求自己, 做好服务工作。 (2) 完善业务工作和职业道德机制。业务工作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是对馆员的思想道德、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行为规范等最基本的要求, 明确回答了一个馆员在自己的岗位上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加强纪律建设,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服务语言规范, 服务形象良好, 实名上岗。强化馆员五种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主动意识、质量意识、超前意识。 (3) 完善服务活动机制。第一, 形成互动机制。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 图书馆要参与社会、学校的活动, 社会、学校也要积极支持图书馆工作。图书馆必须制定自己争取社会、学校、读者支持的政策和持久服务的项目。第二, 形成联动机制。图书馆的活动舞台正在向更大范围延伸。要根据形势发展的总体需要调整工作目标, 由过去的被动服务逐步向“以馆内服务为主、并与参与社会活动相结合”的工作思路转变。如与社会、学校、社区联合开展主题阅读辅导活动;与博物馆、美术馆、影剧院、文化馆等部门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在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第三, 形成长久机制。随着时代的发展, 图书馆工作机制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要探索建立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长规划, 短安排, 抓特色。

3 激励争先创优机制

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是调动馆员积极性、创造性、提高馆员素质的最有效手段。

3.1 科学考评机制的建立。

科学的考评机制是选好人、用好人的前提。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一要细化考评标准, 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考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与考评业务水平相结合。二要公开考评过程。对考评政策、条件、指标、办法、结果要公布于众, 让大家心中有数。三要扩大考评范围。只有多层次考评才能反映真实情况, 既要在本单位范围内考评, 又要看协作单位和用户、读者是怎样评价的。

3.2 人才激励机制的建立。

图书馆的奖惩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激励机制和行为导向, 是调动馆员积极性最有效的手段。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要着力解决四方面问题: (1) 要用重要岗位激励人。有意识的将一些有培养前途的馆员放到重要岗位上锻炼。 (2) 要用公平的奖励激励人。细化评先、晋职、表彰的具体标准, 防止平均主义、轮流坐庄等不良现象。 (3) 要用好的待遇激励人。对那些在本职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或有重要发明创意的馆员, 要给予奖励。如在读者调查中被评为服务标兵、在具体业务工作中有创新并解决了重大疑难问题、正式发表出版了学术论文论著、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等的馆员要进行奖励。 (4) 要用公正的用人导向激励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防止用人的不正之风。实行竞聘上岗, 各尽所能。做到在岗位、责任、业绩、贡献面前人人平等。在榜样激励、荣誉激励、感情激励、物质激励等方面, 健全完善具体的规则制度, 激励馆员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努力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结束语:长效机制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 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需要一点一点地积累, 一步一步地推进。图书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以及长效机制的建设, 要常抓不懈, 这样才能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一个能主动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现代化文献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郭小梅.尊重理解馆员—图书馆管理的关键[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5 (3) .

[2]黄玲.现代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思路--能本管理[J].图书馆论坛, 2000 (2) .

[3]刘晓霞.信息社会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教育[J].图书馆, 2003 (1) .

[4]王红玲, 张齐增.21世纪图书馆新的展望[J].图书馆学刊, 2005 (4) .

关于健全完善综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的调研报告 篇3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为本,从环境保护来讲,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环境权益是群众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环境质量,解决老百姓关心的环境问题是环保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放在突出位置,抓住重点,集中力量,下大力气,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改善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近年来,我省各级环保部门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宗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健全环保信访投诉、污染企业长效管理、建设项目管理、生态村镇建设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工作。1全省各级环保部门近几年来开展为民办实事的情况 1.1 健全环保信访、投诉渠道,倾听百姓意见

环保信访工作是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也是确保群众利益得到充分保障的重要内容,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始终把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信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信访查处质量为标准,以依法行政、秉公执法、实事求是、廉洁自律为原则,以巡查、联查、督查和抽查为手段,及时有效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取得明显效果。在信访方面,主要有以下做法:

(1)健全环保投诉网络。为更好地方便群众进行环保投诉,全省各地环保部门相继建立起12369投诉举报热线,同时开通了网络投诉举报系统,一些地方还与公安

110、“市长热线”等联动,省本级、杭州、宁波等地还设立了环保投诉举报受理中心,确保投诉、举报渠道畅通。

(2)建立信访工作制度。建立环境信访工作一把手负责的制度,一级对一级负责,严格审核,从严把关。同时建立环保投诉受理中心值班制度、环保投诉受理中心工作职责制度、环保投诉受理中心工作程序制度和信访分析协调制度。(3)建立通报制度。每月或每季度对信访的调查处理情况进行通报,对未按时完成和处理效果不好的进行督办,抓好督察制度的落实,对已处理的信访件适时组织回访,使调处和督查有机结合起来并贯穿于信访案件处理的全过程。(4)建立省转信访案件“3个十”制度。对连续三次群众不满意、反复投诉的案件,省环境监察总队将赴实地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若是举报人过高要求、无理要求或没有条件解决的,将督促各市环保局向信访人说明情况,表明态度,同时宣传有关法律政策。若查实信访人反映属实,确实存在环境违法行为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不仅要对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依法从严处理,也要对工作失职,无视群众疾苦的环保部门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依据《浙江省环境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办法》规定,严肃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的责任。

(5)建立台帐制度和月、季报表制度。做好值班登记,来电记录,网上投诉转办,来访登记,上级交办的投诉转办落实等台帐记录。在做好环保系统半年度报表的同时,及时按要求建立月、季报制度。通过月、季报制度的建立,明确了工作人员的职责,规范了工作程序,实现信访工作正规化,操作规范化,办理现代化。(6)练好内功,增强素质,造就一支合格的环境执法队伍。环境投诉处理看似平常,实则要求甚高。在处理大量电话投诉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投诉受理工作人员的言行直接代表政府的形象,仅有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熟知本行业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知识,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为此,我们一方面抽调有环境执法经验的人员充实到投诉受理岗位,另一方面,加强了对在岗人员的经常性培训,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1.2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确保污染企业长效管理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障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从长效管理机制上解决只重经济、不重环保的问题。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措施,逐步建立起防治污染的长效管理机制,在这方面主要有如下做法:

(1)开展在线监测工作。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情况在线自动监测是监督企业污染排放的“电子警察”,开展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是环保部门加强监督管理,强化长效管理的重要措施。根据国家总局要求和我局的统一布置,各地环保部门积极开展污染源在线监测建设工作。从2000年开始推行,目前全省已建成584家单位污染源在线监测(控)系统。

(2)制订了《重大环境污染查处责任制》等5项工作制度。为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及时发现、查处、解决各类环境问题,明确责任,规范各项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市环境管理水平,各地环保部门相继制定了《重大环境污染查处责任制》、《环境管理现场巡查制度》、《环境管理联查制度》、《环境管理督查制度》、《环境管理抽查制度》。根据这五项工作制度,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对不法排污企业进行有效打击。

(3)开展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在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的统一布置下,几年来,连续开展了各种声势浩大的打击危害群众健康和环境权益的不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

(4)开展“绿色护考行动”。连续几年以来,全省各地环保部门开展了“绿色护考行动”,努力为广大考生营造一个安静的复习应试环境。每年中、高考期间,我局都向各市环保局发出关于在中、高考期间加强环境噪声污染监督管理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在中、高考期间,采取强制性措施,禁止噪声超标和扰民的建筑施工作业;禁止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边界噪声超过规定标准或干扰学生学习;严格限制使用高音广播喇叭;防止露天娱乐和集会等活动的噪声扰民;严格控制机动车辆喇叭。对建筑施工工地、室内装修、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室外群众性娱乐活动等场所开展夜间巡查。对学校和居民区周围的建筑工地等加强了监督,并配合当地的公安部门对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绿色护考行动”,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了全省广大考生和家长的肯定。1.3 深化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服务于民

我们在深化建设项目审批改革中,强调以民为本,服务于民,一方面力求做到为项目业主提供优质服务;另一方面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关,切实为群众维护好环境权益。主要作法有:

(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环境管理。我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建设项目管理制度,明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分类、项目委托审批程序、审批备案要求,规范项目环保审批人员行为。

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工作中,各地环保局积极探索科学的便民的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都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如杭州市建设项目从审批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跟踪管理、宁波市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强化环境执法、绍兴市环保局建设项目“三同时”跟踪管理和“绿色通道”的建设、嘉善县环保局建立的企业信用环保考核体系,把信用环保作为做好环保工作的有效载体与切入点,提高环保监管效率等。

(2)提高行政审批效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我局着重做好“放、简、效”三篇文章。“放”就是下放部分项目环保管理权限,将原由省局审批的22个污染行业调整到9个重污染行业,同时加大委托审批力度。“简”就是简化建设项目环评编制内容,对已开展了区域环评工作的开发区、特色工业区域的招商引资项目,在环保基础设施配套的情况下,降低项目环评报告编制等级或简化编制内容;对污染因素比较清楚的建设项目,减去环评大纲编制环节,重点突出污染防治对策等。“效”就是在保证审批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建设项目审批速度,提高办事效率,按照政务公开程序,通过审批受理中心受理,规范内部审批环节、程序、时限,强化内部监督,加快了审批速度。

(3)强化为经济建设和基层服务的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实施便民措施。承诺项目审批时限:环境影响报告书30个工作日(法定60个工作日),五大百亿工程和省重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及环境影响报告表15个工作日(报告表法定30个工作日),环境影响报告登记表5个工作日;建设项目管理实行AB角,第一个接待的工作人员负责整个项目审批过程中的联系工作;项目审批工作的所需材料以及相应程序,做到一次性全部告知;对项目审批和竣工验收通过绿色浙江网等方式及时公布和征求意见;微笑面对每一位来客,建设项目管理设立咨询室,实行无偿咨询,解答项目审批中的有关问题。

(4)为群众把好环保关,让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全过程。在建设项目环评阶段,进行公众调查,充分听取公众对建设项目的意见;环评审批后,对审批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公示,让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环保工作的日常监督;在建设项目“三同时”竣工验收时进行公示,公众对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1.4 实施生态村镇建设,实现生态致富

生态乡镇建设工作是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农村生态文明水平,促进城乡社会统筹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载体和实现形式。近年来,在生态乡镇建设中有如下做法:

(1)生态乡镇建设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了乡镇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我省生态乡镇(村)建设工作由从农村产业布局、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队伍及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建设出发,经过各地乡镇村的积极组织和实践,生态乡镇(村)建设工作成效明显,其中还孕育产生了奉化滕头村、萧山山一村、绍兴夏履镇和鄞县上李家村四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500佳。目前,我们对生态乡镇(村)创建指标和工作要求进行了调整、完善和规范,使我省生态乡镇(村)建设工作较好地解决了在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需求下扎实推进的问题。多年的实践证明,生态乡镇建设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了乡镇环境综合整治,村镇功能布局趋向合理,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得到了提高,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2)生态乡镇建设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生态致富成为农村新的发展模式。如我省安吉县通过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生态县建设的目标,结合安吉实际,初步确定将实施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蓝天(烟尘、油烟专项整治)、绿色及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西苕溪流域河道整治和水源保护、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生态县城建设、生态工业园建设、生态公益林建设、生态文化遗产保护等十大生态建设工程,建设生态经济强县。通过促进就业、优惠安置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吸引农民下山脱贫、异地致富、异业增收、通过减少农民来致富农民、保护生态;通过开发适宜不同层次都市人居住的住宅,提供合理价位、开通“绿色通行证”,吸引城里人尤其是高素质人群到安吉居住,通过内聚外引,集聚人气,建设特色鲜明富有竞争力的城市。安吉县依托丰富的竹子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变自然资源为经济资源,变环境优势为经济优势,走经济生态化之路,为我省生态乡镇(村)建设树立了典范。1.5 着力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

公众对环保的认识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对许多环保领域的理解还不够全面,需要政府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宣传,帮助公众了解和领会国家的环保方针、政策、措施,从而更好地行使权力和责任。与此同时,公众还有要求政府弄清和公布环境质量状况的权力,政府要把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前提和条件。在着力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方面具体做了以下工作:

(1)加快空气、地表水和污染源的自动监测建设,提高维护公众环境知情权的基础能力和水平。到目前为止,全省共建成44套空气自动监测系统,部分实现了省级联网和实时监控。省控酸雨监测点全部实现降水采样自动化。已建成的地表水省、市界断面自动监测站,都与省级联网。交界断面实现水质自动监测,有助于公众及时了解和掌握流域水质状况和趋势。

(2)有效整合环境监测综合分析技术力量,及时向社会公布环境质量报告。环境质量报告是公众了解环境状况的权威载体。我局不断充实环境质量报告书内容,提高报告书质量,及时向社会公布我们的环境监测结果和情况。全省各地还在原有的年报、公报、季报和文字表述的基础上,又开展了概要、月报、双月报、快报、周报、日报、预报、发布类报告和阶段性报告,增加了图片、图示、表格和演示版,多种形式及时社会公告。及时说清、说准该整个环境质量变化和污染源达标状况,帮助群众了解环境、污染状况,在促进偶发污染纠纷的妥善调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们还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向社会公布我们的环境监测情况。目前,杭州、宁波和温州市除在中央电视台公布外,还同嘉兴、湖州和台州等市一道在浙江日报和浙江电视台等省内主要新闻媒体发布空气质量预报,其他市、县级市也都在当地新闻媒体发布空气质量日报。已建流域断面自动监测站定期在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发布水质周报。1.6 面临的主要问题

(1)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表明,相对于繁重的环境污染监察和群众信访任务,作为环保执法的环境监察力量显得十分薄弱。环境执法力量不足,特别是人员严重不足,造成执法力度不够,执法不到位;同时也必然造成在处理群众信访和控制污染事故中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无力对“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管、产生重审批轻管理的现象,造成一些地区重复信访、越级信访不断。环境监察人员经常加班加点、超负荷运转,但长此以往不仅不能提高工作质量,造成群众满意率下降,而且造成执法人员身心极度疲劳,影响健康。无论是对照国家标准化建设的标准,还是执法工作实际需求,全省环境监察人员编制紧缺、配备不足是我省普遍存在的问题。

(2)依法行政和群众对迅速制止环境违法行为的要求之间的矛盾。现有的环境法律法规没有赋予环保部门强制执法手段,对环境违法行为,即使已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当事人若不主动履行,环保部门只能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法院在具体行政行为处于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期间,一般不予强制执行,所以环保部门有时面对肆意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束手无策,造成环境污染侵害的延续,使得环保执法不可避免地带有软弱性和不彻底性。环保法律法规刚性不足降低了执法效率,彻底解决污染问题的过程太长,造成群众不理解、不满意。

(3)对群众的环境损害赔偿工作仍需加强。环保法律规定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必须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造成土地、森林、草原、水、矿产、渔业、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的破坏的,也要承担赔偿责任。而实际工作中,由于环境污染取证困难、企业无理阻挠等各种原因,许多群众的环境损害得不到应有的赔偿,群众的环境权益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2 今后开展为民办实事的打算 在为人民办实事的工作中,全省各级环保部门要从注重规范组织保障制度,增强机关行政效能入手,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进一步切实解决机关效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机关干部和环保执法人员在履行职责和改革创新上有新突破,在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上有新改进,在人民群众对机关工作的满意度上有新提高,真正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机关运行机制。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打算:

2.1 强化环保队伍素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实行政务公开,打造诚信环保

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宗旨观、政绩观、发展观、群众观教育,抓好党组中心组的“求真务实”专题学习,落实学习内容,提高广大干部的思想水平,增强“求真务实、勤政廉政、执政为民、促进发展”的观念。与此同时,要抓好现代科学和业务更新的再教育,增强提高办事效能的本领,跟上新形势的步伐。

不断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建立听证、政情通报、信息公开、新闻发布、政务公示和意见征集等六项制度。规范政务公开行为,扩大政务公开范围,提高政务公开的时效性。要求全体环保工作者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不说假话,不为应付群众说推脱的话,弄清哪些可办、哪些不能办,不可轻易承诺又不兑现,影响环保队伍的整体形象。

2.2 完善制度建设,规范机关行为,改善机关作风,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使人民群众满意

从机关管理的薄弱环节入手,查找制度建设的缺陷和不足,防止和克服权力运行中存在的结构不合理、配置不科学、程序不严密、制约不到位等问题,坚持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实现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使机关的作风进一步得到改进。做到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话好听,做到思路清、办事快,使群众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同时认真进行清查,查找是否存在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是否存在伤害群众利益的地方?有无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行为?一旦存在,坚决纠正,真正做到让党组织放心,使群众满意。2.3 加大建设项目管理公众参与力度和深度

我们将进一步建立完善我省公众参与的制度,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除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况以外,要求编制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建设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项目,应当以举行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公开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对于公众的这些意见,有关单位和部门应当认真考虑,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应当附具对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2.4 采取有效措施,端正“四风” 铲不掉的文山,填不平的会海,群众对此意见很大。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将采取积极的措施,从本单位做起,整顿“学风、文风、会风和事风”,大力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学风,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更新知识,提高智能。提倡讲话写文章开门见山,减少废话、空话、大话。减少各种会议,认真落实关于减少会议的文件精神,打电话能办的事不发文件;发文件能解决的事不召开会议,能合并召开的会议尽量不分开召开。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内部协调,禁止推诿扯皮。

2.5 严格自律,接受监督,建立考评制度,严格责任追究

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学习贯彻,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做到“五常”、“六不”、“七必须”,五常是:常温正言之训;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六不是:不明知故犯;不搞下不为例;不见利忘义;不言行不一;不迁就照顾;不放任自己。七必须是:党纪政纪必须遵守;规章制度必须执行;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律己;党员干部必须做廉政模范;廉政教育必须常抓不懈;执行纪律必须严肃认真;发现问题必须一抓到底。

健全内部监督机制,自觉接受外部各方面的监督。开展以提高效能建设为重点的民主评议机关工作和行风评议工作,努力提高群众对机关和全系统作风的满意度。

加强对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工作,加大对干部不作为、乱作为及存在突出问题单位领导的责任追究力度。各级领导及全体人员要经常反省自己,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做到自查自纠,对经群众举报者,一律追查到底;对违反规定的一律严肃处理;对效能建设不得力的,一律追究领导责任;对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要公开提出批评,并进行处分。

2.6 继续开展清理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并形成制度,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环境问题

重点解决饮用水源污染、居民区噪声超标、烟尘污染、放射源丢失等突出的环境问题,是今年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严格环境准入,认真清理违法建设项目。

2.7 建立健全信访处理信息化管理制度,大力提高信访处理效率

近期,将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受理中心的群众举报案件、办公室的群众来信举报案件及提案、议案三大块内容作为省转信访案件纳入信访工作信息化管理体系;实现省转信访案件的网上交办、各市县查处结果网上报送、网上即时查询及提醒、统计等功能。

2.8 建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机制 在2003年草拟的《浙江省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预案(讨论稿)》的基础上再进行调研,深入了解我省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性质、分类、频率和原因;进一步分析我省环境污染事故处置工作的现状;重点开展应对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的人力、技术和物资等各种要素、资源的潜力调查;尽快建立我省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机制。

2.9 当前着重要抓好几项工作

(1)逐步建立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中心,有效控制工业污染源的不法排污行为,改善环境质量。

(2)建立健全审批事项一站式服务机制。

(3)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步伐,建立生态致富典型的推广机制。3几点建议

3.1 开辟渠道,加大对环保的投入

根据生态省建设领域的扩大和深化,鼓励、督促各级政府在把生态省建设资金列入本级预算的同时,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建立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和生态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的导向作用,制定相应政策,支持和鼓励社会民间资金进入生态省建设领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步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和推广水权转让、排污权交易机制、矿产资源开发招投标、森林和海洋资源有偿使用等办法。

另一方面、加大对环保自身建设的投入。由于排污费征管办法的变化,环保部门工作经费不足在全省许多地方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地方连最基本的日常工作经费都不能得到保证,甚至出差费用都不能及时报销。因此,建议省政府加大对环保自身建设的投入。3.2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由于环保执法人员的缺少、执法机构的不健全等方面原因,使得我省目前的环境行政执法中,普遍存在着执法不够到位的状况。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讲,环境行政执法监督最好的办法是实行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有机结合,即既要从规划、计划、政策等宏观层面上强化引导和规范,又要在微观层面上对环境违法具体行为加大监管处罚等直接干预力度。为此,要求进一步增强环保行政执法力量,包括增强各级环保部门地位、力量,完善环境监察、监测和执法体系,增加环保部门的人员编制等等。

环境污染纠纷责任主体分析及预防处理对策

当前,环境污染纠纷日趋增多已是不争的事实,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不同类型的环境污染纠纷,成因不同,责任主体不同,相应的预防处理方法也不同。如不作深入分析,将污染纠纷的所有过错都推给企业,又简单以“谁污染,谁治理”为由,让企业承担不应承担、也不能承担的一切责任,不仅有失公正,难以服人,而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纠纷,也无法有效地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纠纷的产生。

下面试从责任主体的角度分析环境污染纠纷的类型及其预防对策。1环境污染纠纷责任主体分析

环境污染纠纷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水污染纠纷、大气污染纠纷、噪声污染纠纷、电磁辐射污染纠纷、海洋污染纠纷等。而从责任主体方面分析,污染纠纷又不外乎三种类型,即政府责任型、企业责任型、混合责任型。1.1 政府责任型

政府责任型环境污染纠纷,其产生的根源是,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存在失职或过失等不当行为,致使污染危害由间接转化为直接,或导致污染滋生和蔓延。具体有以下五种情形:

1.1.1 规划不当,矛盾丛生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环保工作的指导方针。规划不合理,导致区域功能混乱,是许多环境污染纠纷的根本原因。常见规划不当的现象有: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没有缓冲区,工业区中安插居民楼,居住区中开办有污染的工业企业或饮食娱乐服务企业,在交通干线两侧建造居住楼、商住楼或学校。企业因为经规划部门批准,只要达到所在功能区的排放标准,就无可指责,而身处其中的居民、学生,其休息、生活、学习所需的环境质量却无法得到保障。1.1.2 片面发展,违规审批

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不按规定程序审批建设项目,导致新污染源的产生,是环境污染纠纷源源不断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各地大力兴建开发区,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本无可厚非。但有些地方置国家环保规定于不顾,对建设项目,不论有无污染、国家是否禁止、环保部门是否批准,都来者不拒。纵然环保部门据理力争,也阻挡不了开发建设的步伐。一批污染项目在当地政府的庇护下,纷纷出笼。这为日后污染纠纷的产生埋下了隐患。1.1.3 执法不力,久拖不决 一些环境污染纠纷旷日持久,与有关部门监督不力、执法不严直接相关。对于建设项目违反“三同时”而引起的污染问题,环保部门往往心慈手软,没有按环保法律规定,及时作出责令停产等处理,以遏制污染的延续。对于老企业严重的污染问题,当地政府没有当机立断作出限期治理决定,而任其持续和蔓延。1.1.4 以邻为壑,地方保护

一些地方在规划中,仅仅考虑了如何避免功能布局对本地居民的污染影响,而无视对相邻区域可能造成的危害。由于行政区域的分割,受害地政府对排污单位鞭长莫及,往往是望“污”兴叹。而排污地政府受自身利益的驱动,消极应付,能拖则拖,或者掩人耳目,象征性地作出处理。上一级环保部门在协调处理上有时也优柔寡断,导致边界冲突愈演愈烈。1.1.5 法规缺失,界定困难

新产品、新工艺层出不穷,新情况、新问题接踵而至,污染纠纷的内容呈现复杂化的趋势。由于法规标准未跟上,调处难度不断增加。表现在:

一、法律规定不全面。如商住楼是沿街常见的建筑形式,下面为商业用房,上面为居住用房。在居住区内禁止建设饮食娱乐服务项目的规定,在商住楼是否适用?建筑噪声和夜间施工管理在城市已有规定,而在乡镇和农村则无法可依。

二、标准空白现象比比皆是。一些新出现的污染物,如光污染等,其监测方法标准、排放标准未能及时出台。

三、环保法律法规可操作性差。环境污染损害有其特殊性,往往同时造成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损失,但目前缺乏经济赔偿的处理程序和计算标准。

四、环保部门缺乏必要的强制执行手段。1.2 企业责任型

环境污染纠纷的直接责任人是企业。正因为企业排污行为的存在,才直接导致污染纠纷的产生。常见的有以下四种情形: 1.2.1 建而不批,规避监管

一些企业业主环保法律意识淡薄,在新建项目时,未经环境影响评价擅自上马,导致新污染源的产生。这种情况常发生在不征地、不建房、不贷款的项目上。由于规避了政府的监管,使污染得不到及时控制。1.2.2 “同时”制度,形同虚设

一些项目虽报经环保部门批准,但在建设中不按“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要求执行,有的环保设施没有建成,有的虽然建成但达不到设计要求。主体工程投产之日,也是污染纠纷发生之时。1.2.3 限期治理,束之高阁 针对老企业的特点和历史原因,本着现实的态度,我国规定并实施了限期治理制度。然而,一些企业将政府的限期治理决定束之高阁,对群众改善环境质量的呼声置若罔闻,我行我素,导致污染纠纷久拖不了。1.2.4 推卸责任,拒绝赔偿

因污染导致经济损失和健康损害,排污者理应承担赔偿责任。在确切的污染损害事实面前,有些企业却强词夺理,推卸责任,拒不履行对受害者的赔偿义务。一些污染纠纷,因此而逐渐演变成经济纠纷。受害者不但得不到应有的经济补偿,还要付出健康和精神的代价,在某些因素的触发下,很容易引起矛盾的激化。1.3 混合责任型

无论在城市或者农村,一些老企业的污染问题,积重难返,群众怨声载道。追溯其形成的历史,可以看到,这些污染纠纷往往潜伏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夹杂着政府和企业的双重因素。

这些企业在设立之初并不都在市区,或者附近没有居民,又因规模不大,在当时并不引发污染纠纷。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重生产,轻环保,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污染防治工作,污染程度不断加重,影响范围随之不断扩大。

政府在城市发展中,规划滞后。在不受科学规划的约束下,城市无序扩张,区域功能紊乱不清,形成了居住区和工业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乱局面。因布局不合理,一些企业的污染问题,渐渐从潜伏状态下显露出来,引发污染纠纷。由此可见,这是企业片面发展生产和政府规划职能缺失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2环境污染纠纷预防处理对策

我们认识了各种环境污染纠纷与不同责任主体的关系,为了从根本上预防和解决污染纠纷,不妨从责任主体身上去探求对策。由于混合责任型污染纠纷,可分解为政府责任型纠纷、企业责任型纠纷,故不作重复阐述。2.1 政府责任型污染纠纷的预防处理对策

从根本上预防和解决环境污染纠纷,从法律的角度看,这是政府的应尽义务;从政府的性质看,这是执政为民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

2.1.1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当前的一些污染纠纷,表面上看是企业排污所引起的矛盾冲突,实际上是政府不正确的发展理念所产生的必然后果。很多地方政府为单纯追求发展速度,盲目引进建设项目,不惜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各级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改进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把社会稳定、环境质量等纳入考核内容。要逐步树立环境质量也是政绩的新观念,不单纯以GDP论英雄。2.1.2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以满足居民不断提高的对生活环境的需要为出发点,科学制订城市总体规划,逐步推进城市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

新区开发要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不得设立工业区;工业区与居住区要严格分离;居住区不得建任何有污染的企业;混合区内要严格限制工业企业的发展。对有污染的饮食、娱乐、服务企业,建设特色街,集中经营,避免扰民。

环境污染没有边界,功能布局要统筹兼顾,既要防止对本区域自身的污染危害,也要充分考虑位于下游和下风向的相邻区域的环境承受能力。

开展城市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保障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推进,切实解决规划中可能存在的不利于环境保护的问题。2.1.3 抓住热点,综合治理

抓住当地环境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当前,引起污染纠纷的因素,在城市,主要是噪声和废气,其中又以社会生活噪声最为突出;在农村,主要是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常引发养殖业、农作物和当地居民身体健康的损害。为此,要开展城市噪声达标区活动,把烦人的噪声降下来。要扎实推进全省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该停产的停产,该关闭的关闭,坚决扭转污染加剧的趋势,消除污染纠纷的源头。2.1.4 完善法规,政策扶持

污染损害赔偿是很多污染纠纷处理的最后环节,而难于决断、争执不下的也在于此,其中的主要障碍是没有法定的处理程序和赔偿标准。针对环保执法和处理污染纠纷中无法可依的现象,政府要加紧完善法规、标准,尽快填补处理依据上的空白。

对于历史遗留环境污染问题,政府要积极制订政策,区别情况,逐步解决。对市区有污染的企业,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符合要求的,帮助其搬迁,否则予以关闭。坚决避免因污染转移而引发新的更大的纠纷。对工业区内的居民,环境质量无法满足居住区环境功能标准的,帮助其迁移,尽早解除其受污染之苦。2.1.5 认真受理,推动整改

认真受理群众投诉,积极调处污染纠纷。首先要迅速、及时地开展调查工作,摸清事实真相,把握纠纷焦点和双方责任;其次,进行深入的、细致的政策宣传,统一认识,为下一步协商处理打下思想基础;最后,协商处理方案,并对违法者追究法律责任。

尤为重要的是,对于涉及的政府方面的问题,要积极主动地提出建议,推动整改,以真抓实干的作风,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2.2企业责任型污染纠纷的预防处理对策

企业排污是污染纠纷的直接原因,要采取多种措施推进污染治理。2.2.1 法制教育,增强意识

在污染纠纷的处理中,许多企业的违法现象是由不懂法、不知法而引起的。如一些企业上项目,心中只有对“经济效益”的期望,全然没有环保意识,不主动向环保部门办理“环评”审批手续。当被环保部门查处后,才如梦初醒,追悔莫及。为此,要进行广泛、深入的环境法制宣传教育,只有增强企业负责人的环保法制观念,自觉完善污染防治工作,才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纠纷的产生。2.2.2 公众参与,完善措施

随着环境保护引发的深刻社会经济变革,公众逐步成为环境保护的社会推动力量。要创造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进一步壮大民间环境保护力量,使公众、产业界和政府三种环境保护社会力量良性互动,形成政府管制、市场调节和社会调节相结合的环境保护综合机制。不断扩展公众参与环境与发展决策的途径和方式,建立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和各种环境行政许可的法定程序。通过公众参与,不断完善治污措施,强化社会监督。2.2.3 严格执法,督促治理

企业责任型污染纠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直接后果。在建设项目中,当发生资金短缺时,环保工程成为优先压缩的对象;在生产经营中,为减轻成本,环保设施成为应付检查的花架子,时开时停;一些企业对环保部门的整改要求,阳奉阴违。为了使这类污染纠纷尽快得到处理,环保部门必须严格执法,严厉惩处,令其震动,促其醒悟。污染早一天消除,群众早一天安宁。2.2.4 明确责任,维护权益

在企业责任型污染纠纷中,企业是污染损害赔偿的主体。首先,调查和掌握污染与损害的因果关系,这是企业承担赔偿责任的前提。其次,确定污染损害的范围和由此造成的损失。在此基础上,根据双方当事人的要求,开展调解工作。同时,环保部门积极支持污染受害者,通过诉讼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2.2.5 依靠科技,强化监管

关于健全完善综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的调研报告 篇4

时间:2010-10-10 08:17:38访问次数:286

长双办发〔2009〕19号

中共长春市双阳区办公室

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区属各党委(党工委):

《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已经区委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长春市双阳区委办公室

2009年4月22日

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体系的意见》、市委组织部《关于深入做好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的意见》以及服务民生工作的一系列部署,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作用,不断提升我区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工作大局,现就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长效机制,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

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省市关于深入开展服务民生工作的安排部署,以“察民情、解民忧、传民声、聚民心”为总体要求,以“服务为民,共铸和谐”为主题,着眼于全区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长期、规范、顺畅、有序开展,想群众之所想,排群众之所难,解群众之所忧,积极创新服务载体,从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小事抓起,着力开展济民、安民、便民、育民、乐民等服务活动,以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长效机制为保障,为全力推进和谐双阳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政治保障。

二、主要任务

全区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长效机制建设要着眼长远,突出制度建设这一重点,确保全区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体系完备,制度规范,顺畅运转,作用发挥持久。

(一)要建立工作运行机制。要着重加大四级服务民生工作体系建设。区委成立全区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由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孙成军同志担任,负责全区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各乡镇(街道)要设立服务民生工作总站,由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牵头,吸收民政、农业、林业、水利、综治、财政等站(办)所和青妇等群团组织加入,负责对所属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区直各机关党组织要指定专人(可兼职)负责此项工作,组织开展本部门、本单位服务民生活动,配合抓好全区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各项工作。全区134个行政村和10个社区要以“党员之家”为依托建立服务民生工作站,作为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的组织平台。全区自然村屯要普遍建立服务民生工作点,作为基层党组织根植到广大群众中的触角,服务民生工作的支点。全区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要具体细化为民意收集、民意整理、民意办理和民意反馈等四个环节,编制出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流程。要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制、两次办结制、服务代理制、情况报告制、信息收集整理制、限时办结制、重要事项办理制、民意反馈制和日记实制等工作制度,从群众意见和问题的收集、整理到办理、反馈,都要作出具体规定,从而使全区基层党组织

服务民生工作规范、有序运行。

(二)要建立队伍建设机制。要着重建立四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专兼结合、长期稳定的服务民生工作者队伍。在加强区委、党委(党工委)服务民生工作队伍建设的同时,要重点加强基层一线服务民生工作人员队伍建设。要加强服务民生工作站站长和副站长队伍建设,原则上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任服务民生工作站站长,各村党员人才联合会的会长和社区党组织副书记(副主任)任服务民生工作站副站长,副站长要具体负责日常服务民生工作。要加强窗口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在村(社区)干部、青年党员和人才中精选一批热爱民生工作、熟悉基层情况、能力较强、经验丰富的同志为服务民生工作站专(兼)职工作人员和窗口服务人员,为服务民生工作站开展各项业务服务提供人才保证。要加强服务民生工作志愿者队伍建设,号召有技能、有特长的党员和青年人才,组建各种服务队,义务为城乡广大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要加强村屯服务民生工作点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以自然屯为单位,选聘那些在群众中威望高、志愿为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服务的党员及其他乡土人才作为服务民生工作点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本村屯服务群众、矛盾调解、信息反馈和村屯治安等工作。有条件的基层党组织可采取机关干部下派、事业单位分流、面向社会招聘等办法,充实服务民生工作力量。基层党组织要把服务民生工作队伍培训纳入基层党务工作者培训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地搞好集中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增强服务队伍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本领。

(三)要建立职责履行机制。各党委(党工委)及所属党组织结合本部门的工作职责,年初要制定出具体的服务承诺书,具体的服务内容、政策规定、工作流程、办理时限等事项采取网络传播、电视媒体公布、发布通知公告、召开群众代表大会、印发办事指南等多种形式,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接受社会各界群众的监督。对全区基层广大党员要继续深化分类目标管理,开展服务承诺活动,进行“领岗认责”,调动广大党员积极投身到服务民生工作之中。各党委(党工委)和广大党员要着力开展服务践诺活动,工作中领导干部和党员要作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表率,每人每年至少要为群众办两件实事。各党委(党工委)及所属党组织年终要召开由党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

学者、基层单位代表和服务对象代表参加的评诺会,对部门和党员践诺情况进行评议。评议结果要向社会公布,并作为上级党组织今后奖惩的重要依据。

(四)要建立服务协调机制。要开展“群众服务”,即农村广大党员和乡土人才要以服务民生工作点为依托,以济民、安民、便民、育民、乐民为宗旨,开展多种形式的扶危解困活动。要开展“组织服务”,即服务民生工作点解决不了的民生问题要及时上报,由村(社区)两委班子共同研究解决;村(社区)服务民生工作站解决不了的民生问题要及时上报,由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研究解决;乡镇(街道)服务民生工作总站解决不了的民生问题要及时上报,由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民政局、区教育局、区卫生局、区信访局及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召开服务民生工作联席会,进行协调解决。要开展“司法服务”,即由“群众服务”、“组织服务”解决不了的一些纠纷问题,要帮助当事人走司法解决的途径,提供“司法服务”。工作中要注意“群众服务”、“组织服务”和“司法服务”等三式服务的有机结合,真正作到联动联调,形成全区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的强大合力。要建立重大民生问题会议制度,遇到突出矛盾和重点民生问题,区乡村三级党组织要及时召开服务民生工作会议,指导和推进服务民生工作的开展。要健全落实月例会制度,各级党组织每月召开一次服务民生工作专题会议,沟通服务民生情况,研究解决有关问题。要建立定期报告和通报制度,各级党组织将服务民生工作开展情况每月向上级党组织报告一次,每季度向群众通报一次,遇有重大事项随时报告或通报。通过联席会整体协调、月例会有效沟通、定期进行工作报告和情况通报,努力推进全区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协调、顺畅开展。

(五)要建立业绩考评机制。各级党组织要把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按照上级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的整体安排部署,结合实际,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服务民生工作考评细则。考评要坚持日常考评与年终考评相结合,要重点对服务民生工作重视情况、民生问题办理和解决情况、上级党组织交办任务完成情况、规范化建设情况以及服务民生工作站、服务民生工作点建设情况等进行重点考评。各级党组织要把考评结果作为基层党

组织和个人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同时还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没有完成服务民生工作任务或在开展服务民生工作中出现重大事故的,要追究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责任。

(六)要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区财政和区管党费每年要对服务民生工作进行一定的资金投入。各基层党组织每年要把服务民生工作资金列入财政支出计划,通过采取争取专项资金、从行政经费中划拨、组织领导干部和党员捐款等形式多方筹集服务民生工作资金。同时,号召社会各界人士、团体通过多种形式踊跃捐赠服务民生工作资金。通过切实有效的举措,确保服务民生工作资金来源稳定,投入及时,为服务民生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保证措施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要实行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长效机制建设领导责任制,各党委(党工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要建立和实行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目标管理制度,落实服务民生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的目标和相关责任,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好落实。各党委(党工委)要积极为基层党组织做好服务民生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切实加强服务民生工作的软、硬件建设,提供人力、资金、场地、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做到有组织网络、有活动场所、有办公设备、有服务内容、有工作制度。

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长效机制建设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课题,服务民生工作站和服务民生工作点是创新基层组织的新探索,各方面工作都需要制度规范,在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长效机制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和完善各种规范和要求,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不断走上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轨道。

三是要加强督导检查。各基层党组织要紧密结合各自地域、行业、人员情况,对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长效机制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及时分析和通报

关于健全完善综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的调研报告 篇5

石政办发〔2009〕53号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建立健全土地执法工作长效机制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严格执行土地法律法规,有效遏制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土地管理秩序,现就建立健全土地执法工作长效机制通知如下:

一、土地执法责任主体及共同责任

(一)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查处土地违法行为负总责,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各县(市)、区和乡(镇、办事处)负责组织对违法占地行为的制止、查处以及违法占地上建筑的拆除、复耕工作。

(二)各级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查处土地违法工作中,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履行职责,并共同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各级纪检监察、法院、检察、发改、公安、国土、规划、交通、建设、房管、城管、工商、法制、电力、金融、供气等部门和单位,依照职责共同做好土地违法联合遏制工作。

国土部门是查处土地违法行为的主要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执行情况;落实监管措施,预防违法占地的发生;组织土地执法动态巡查工作;对违法违规用地案件进行查处。

规划、建设部门负责对违法占地上建设项目的监督和查处。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单位及工作人员土地执法工作的依法行政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对移交的土地违法案件予以立案查处。

公安机关依法对涉嫌犯罪的土地违法行为进行立案侦查。检察机关负责对国土部门和公安机关移送的案件依法处理;对国土部门建议立案监督的案件进行立案监督。

法院负责对申请强制执行的土地违法案件依法进行强制执行;积极与基层法院协调,快立快结;涉及重大疑难案件,积极参与严格执行,与土地部门积极配合、密切协作。

发改、房管、城管、工商、法制、电力、金融、供气等部门和单位依据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土地执法工作。

二、建立健全土地执法联动和协作机制

(一)各级政府负责组织制止和查处土地违法行为,遏制违法用地行为,确保辖区一年内违法占用耕地面积不超过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15%,确保不造成恶劣影响及其它严重后果。

1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由国土、发改、公安、检察、法院、纪检监察、财政、建设、工商、规划、交通、房管、城管、法制、电力、金融、供气等部门和单位组成的土地执法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在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中,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开展工作。联席会议要定期通报各成员单位在涉及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查处工作中的情况,研究 解决执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制定相应对策措施。联席会议由各级政府组织,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需要临时召开的,由成员单位向同级政府提出,可根据情况确定召开。

2各县(市)、区政府对辖区内违法用地行为,应在接到报告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组织乡(镇、办)以及国土、建设、规划、交通、城管、公安等相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对违法行为进行有效制止。

(二)各县(市)、区国土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土地执法动态巡查责任制,依法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1落实动态巡查责任制。各县(市)、区国土部门和基层所要坚持“每日一巡、每周一报、每月通报”制度,建立巡查台账和巡查日志,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对群众投诉、检举、控告或其他部门告知的涉嫌违法用地案件要在2个工作日到现场进行初步调查。市国土资源部门要每季度对各县(市)、区违法占地情况进行通报。

2落实报告制度。各县(市)、区国土部门要把本辖区内违法占地特别是违法占用耕地情况,以及对依法依规查处、移送公安机关、移交纪检监察机关、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有困难的违法违纪案件,及时向当地政府和上级国土部门报告。对难以制止的土地违法行为以及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违法问题,要在发现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当地政府和上级国土部门报告。

3发现涉嫌违法用地行为的,应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核实,对确属违法用地行为的,应立即责令违法当事人改正,立案查处。

4各级国土部门应将违法用地情况及时告知发改、公安、检察、法院、纪检监察、建设、工商、规划、交通、房管、城管、法制、电力、金融、供气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各自职责,依据法律法规严肃查处。

5对已立案的土地违法案件依法调查并做出行政处罚决定。违法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不起诉,又不执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应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对涉嫌犯罪的案件,自调查终结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公安机关移送。需追究相关责任人行政责任的,应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3个工作日内将案件移送监察部门或相应的干部任免机关进行党纪政纪方面的责任追究。

(三)各级建设部门应在国土部门告知违法用地后3个工作日内,查处违法施工行为;责令施工单位停止施工,并依法对施工单位、监理公司从严处理;给予限制其进入本地区建筑工程施工招投标、降低或取消施工单位、监理公司、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等处罚。

(四)各级规划部门应在收到国土部门书面告知违法用地后,在告知中规定的期限内暂停办理该地块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手续。

(五)各级房管部门对未取得合法用地手续的,不得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手续。

(六)各级公安机关负责依法追究违法用地当事人的刑事责任。1对国土部门移送的涉嫌犯罪的土地违法案件,除案情重大、复杂的,应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依法做出立案或不立案决定,并书面通知国土部门;依法不予立案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并将案卷材料退回移送部门。

2相关部门在制止土地违法行为时,可根据需要请求协助,公安机关应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对妨碍、阻挠、围攻、殴打执法人员的违法当事人,应按照110接警和出警规定赶赴现场协助执法,并依法从严处理。

3对当事人阻碍国土执法部门依法执行职务或有证据表明涉嫌犯罪的嫌疑人可能逃匿或销毁证据,需要公安机关参与、配合的,国土部门可商请公安机关提前介入,公安机关视情派员介入。

(七)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对查处土地违法行为的相关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并依法追究违法用地相关责任人的党政纪责任。

1纪检监察部门对土地违法行为负有查处职责的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对不依照法律法规进行查处的职能部门进行督办和问责。

2纪检监察部门对国土部门移送的土地违法案件,应在10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立案。决定立案的,应当书面通知移送案件的国土部门;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书面通知移送案件的国土部门并退回案卷资料。

(八)发改部门对已批复项目建议书,但未办理用地预审的建设项目,不予办理审批、核准、备案手续。

(九)对没有合法用地手续的,工商部门不得核发有关证照。交通部门对公路两侧的违章建筑不得批复增设平交道口。

(十)供电、供水、供气部门应在国土部门告知违法用地后,5个工作日内停止供应。

(十一)金融机构对没有合法用地手续的项目,不得发放贷款。

三、建立健全共同责任追究机制

(一)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第一责任人、主要责任人或同级政府对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分别给予诫勉谈话:

1县(市)、区政府因组织不力,对违法用地没有及时有效制止,造成违法用地既成事实的;对相关部门的违法用地及其违法建设查处工作不配合、不支持、推卸责任甚至妨碍、限制查处工作的。

2国土部门未落实巡查责任,未在规定期限内发现本辖区内新发生违法用地的,未在规定期限内核实情况导致违法用地行为未及时制止的,对违法行为不能制止未在规定期限内告知所在县(市)、区政府或相关部门的。

3建设部门未在规定期限内查处违法用地建设施工单位的。4规划部门在收到国土部门违法占地书面告知后,在暂停期限继续办理违法占地项目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手续的。

5公安机关对妨碍、阻挠、围攻、殴打依法进行土地执法的工作人员等的行为,接到报告后没有依法处理的;对符合追究刑事责任条件的土地违法案件未在规定期限内立案调查的。

6供水、供电、供气部门没有查验建设、规划和土地等合法手续,给予新装供水、供电、供气的,以及接到违法用地及建设告知后,没有在限定时间内停止供水、供电、供气的。

7国土部门查实违法事实后告知相关部门,相关部门有其他未依照职责依法处理违法当事人行为的。

(二)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第一责任人、主要责任人或同级政府对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的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分别给予通报批评: 1县(市)、区政府经诫勉谈话后,对违法用地行为未在限定期限内组织整改的;对违法用地案件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的。

2国土部门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查处职责,导致违法行为在违法用地初期未被查处的。

3规划、建设部门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查处职责,造成重大违法用地的违法建设案件既成事实的。

4公安机关对妨碍、阻挠、围攻、殴打依法进行土地执法的工作人员等的行为没有依法处理的;对符合追究刑事责任条件的土地违法案件未在规定期限内立案调查,导致违法事实继续扩大的。

5供水、供电、供气部门接到有关部门书面告知后,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对违法建设工程停水、停电、停气造成重大违法用地案件既成事实的。

6国土部门查实违法事实后告知相关部门,相关部门有其他未依照职责依法处理违法当事人行为,导致重复违法或违法事态恶化的。

7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第一责任人、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同一内受诫勉谈话两次以上的。

(三)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考核中,对县(市)、区政府第一责任人、主要责任人实行“一票否决”,评定为不称职,按照15号令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问责,并由同级政府追究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责任人的责任:县(市)、区政府经通报批评后,对违法用地行为未在限定期限内组织整改的;内所辖区域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或虽未达到15%,但 造成恶劣影响或其他严重后果的;因违法用地严重被市以上定为重点整改地区,或被定为重点督办案件的;因违法用地案件处理不当严重损害群众利益,造成群众集体上访和社会不稳定的;各级政府的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同一内受通报批评两次以上的。

(四)有关职能部门及单位的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同一内受到通报批评两次以上的,在考核中,对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实行“一票否决”,评定为不称职,情节严重的责令引咎辞职。

四、建立健全奖励机制

按照《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创建“国土资源执法模范县”活动的通知》(冀政办函〔2003〕18号)要求,认真开展“国土资源执法模范县”创建活动。对被国土资源部或省政府评为“国土资源执法模范县”的,给予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和物质奖励,奖励指标在下一省政府奖励的建设用地指标中落实。

五、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一)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工作的组织保障,支持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予以制止和查处。

(二)进一步加强土地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落实人员编制,将土地执法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执法工作必需的执法车辆、办案设备、通讯工具及费用、外业工作补贴,以及对申请法院执行费、卫片专项检查、拆除等专项经费予以保障。按照上级要求,对执法人员按特岗人员办理人身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当前严格土地管理、加强土地执法监管的重要性,根据本通知要求,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尽快完善相关工 作制度,严格履行职责,切实做到对土地违法行为“防范在先、发现及时、制止有效、查处到位”,确保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落到实处,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障。

二○○九年八月七日

主题词:城乡建设土地机制通知

抄送: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各人民团体。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09年8月7日印发

关于健全完善综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的调研报告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长效工作机制

新形势下, 大学生群体出现许多新问题。例如:有的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有的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 艰苦奋斗意识不足;有的学生政治责任感和公民义务感弱化;有的学生价值观发生扭曲, 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严重。因此, 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工作机制势在必行。

长效工作机制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注重和谐, 在乎动而有序、变而规范。工作机制运行得有序、有效并且长效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推动工作机制正常运行的动力源, 二是要有比较规范、配套、具体、和谐的工作方法体系。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调查研究, 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加强科学预见性

目前, 信息来源多样化, 文化市场比较繁荣, 政治环境也相对宽松, 因此大学生的交往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有的学生喜欢聚在一起, 有的学生喜欢与教师攀谈, 有的学生喜欢独处一地, 还有的学生喜欢与电脑相伴。鉴于此,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昔日单向的教育模式已收效渐微, 而深入学生, 与学生互动交流, 注意学生情绪变化并进行专题性调查研究, 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预见性, 把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 定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方法。

调查研究旨在掌握第一手资料, 通过对第一手资料的分析、研究, 总结出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避免问题深入发生。因此笔者认为, 调查研究首先要从重视学生的情绪着手, 分析重点, 防患于未然。情绪作为社会心理的重要因素, 是思想感情的流露与宣泄, 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生在某一阶段的思想问题、思想动向以及某种需要。分析学生的情绪并不是泛泛分析, 而是要分析情绪的重点, 即在一定时期大多数学生共同关注、共同讨论、共同倾力所表达的一种心理反映。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接近学生, 有计划地抽出时间与他们沟通, 并尊重他们的意见。例如:可以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多数学生某一阶段的心理反映与需要, 设置专题讨论, 有计划开展活动。

二、建立健全具体而和谐的育人方法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设置与安排, 其目的不仅是调查、分析、研究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 防患于未然, 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头脑、有智慧、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强的人。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具体而和谐的育人方法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1. 主渠道显性教育与网络隐性教育相结合

所谓主渠道显性教育, 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对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但这里要特别注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设置时要讲求“新”。第一, 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紧紧围绕培养大学生的理论创新思维能力, 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第二, 教学内容要不断优化、充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时, 不能拘泥于教材中的基本原理, 而要选取最能反映时代发展最新要求、理论研究最新成果的教学内容, 注重教学内容的精简、高效、创新和实用。第三, 教学手段和方法要不断更新。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始终坚持让学生参与教学, 重视创设开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要坚持以育人为本来考虑问题, 积极探索专题讲座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

网络隐性教育是诸多隐性教育方式中的一种, 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于网络, 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要, 设置有针对性的内容, 有目的地对大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方式。其特点在于让学生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感悟教育工作者预先设置的教育内容, 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层次。要创设高质量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认真研究学生, 整合新颖且满足学生需要的素材, 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不仅掌握课堂上的知识, 还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增强辨别是非、分析研究的能力。主渠道显性教育与网络隐性教育相结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应积极推广和使用。

2. 人际关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大学阶段是学生完成学业、进入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此阶段, 大学生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 还要熟悉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人际关系教育是一种以提高人际关系理论知识和培养人际关系能力为目标的教育, 它不仅是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 而且是社会知识、民族文化的教育。它对于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 增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消除人际关系的紧张状态,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推动作用。当代大学生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 还未真正进行过人生的历练, 缺乏丰富的人生经验, 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较弱, 容易在一些复杂问题面前表现出幼稚或片面, 产生一些心理矛盾、心理障碍。因此, 帮助学生排忧解难, 减小心理压力, 激发生活的勇气, 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极其重要的任务。

3. 校内拓展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

校内拓展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 是针对大学生在学校各个阶段遇到的适应、交往、成长、情感、择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而设置的, 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交流心得、增加见识、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等。

校内拓展素质教育是一种学校定期组织、以院系为单位而开展的活动, 院系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安排。活动方式多种多样, 主要包括体验活动和专题讲座活动等。体验活动是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需要开展的, 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心智, 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包括成功体验、挫折体验、交往体验等, 特点是具有趣味性、潜移默化性;专题讲座活动是学校不定期聘请社会各界权威举办各种专题讲座, 以增进和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社会实践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体察民情、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要着力探索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机制, 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下乡考察、军事训练、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内涵丰富、为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活动, 使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 增强社会责任感。

4. 考评机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

考评机制与激励机制是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长效工作机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是长效工作机制的动力源表现之所在。

考评机制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和督促性, 主要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质量的考评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评机制要建立理性、综合、重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 评价内容要具有全面性, 评价方法要具有多样性。激励机制是通过表扬与批评, 颁发奖状、奖金等形式, 运用精神和物质的奖励手段, 以达到鼓励、调动人们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它往往与个人自身的利益和需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要建立以奖励为主, 评先评优、专项基金设置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对于学生, 要建立以奖学金为主, 评优、组织发展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时代在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将面临新的任务、新的挑战, 因此, 必须加紧加快探索建立健全育人长效工作机制的步伐,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上一篇:15、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下一篇:秋季学生会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