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管理长效机制(共8篇)
强化烟草企业的专卖内管工作对于整个烟草行业开展的精细化、规范化与科学话建设活动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烟草企业要想得以深入、高效、科学的发展,真正实施低投入、低成本、高效率、高产出的发展战略,就必须加强企业的精细化、规范化与科学化管理。而这种管理活动的开展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烟草专卖内部监管工作能否取得实质性的成效。而这一两年来芷江内管工作在怀化市局领导的大力关怀和支持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关于内管工作开展的主要经验及做法:
(一)局党组的高度重视是开展好内管工作的有力保障。年初第二轮人力资源改革后,我局迅速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专卖管理监督领导小组。我局在内管人员的配备上进行合理调整,既有具备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老员工,又有新进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在实施烟草专卖内部监督管理工作的实际操作中,经常是以老带新,互补互助互学,使得内管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具备一定的预见性和执行力,因此预期成效比较明显。对于内管工作,无论是党组会还是局务会、职工大会,做到逢会必讲,反复强调“一要规范,二要规范,三还是要规范”。当效益与规范发生冲突时,宁要规范,树立起规范就是最大的效益意识。在每月的局党组例会上,必须听取内管工作专题汇报,对于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 题进行专门研究,制定对策。对于重点、难点问题,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限期督办整改。今年5月份,组织实施了“内管工作回头看”,局党组几次召开紧急专题会议予以研究和部署,对于自查中发现的问题一查到底,不留死角。深刻剖析问题的根源,研究对策,整改到位,决不后犯。对于内管工作上报的各种报表和资料,主要领导亲自审核把关,基本上杜绝漏报和错报现象,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现象,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严肃性。从工作运行质量来看,基本达到预期的工作效果。
(二)对内管工作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是开展好内管工作的基础所在。由于全局上下对专卖内部监督管理工作有正确的理解认识和有效开展,使得全局职工队伍对内管工作关注程度很高,都能够真正深刻认知和理解烟草专卖内部监督管理工作的内容、环节、要求、措施和实施目的,更能深刻认识到烟草专卖内部监督管理工作对整个企业建设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有力地促进了我局专卖内部监督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有效实施。
(三)部门之间的协调互动,内管人员的大胆工作是开展好内管工作的关键所在。在监管方面,由于芷江地理位臵特殊,因此监管的广度和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大,比如卷烟仓库的一号工程扫码监管和烟叶生产的监管很多县都没有。在包括营销、物流、烟叶、仓库、专卖等五个部门的监管上面,部门协调非常密切。我局各个业务部门注重与内管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及时将新的部 门文件资料交于内管办备案,而内管人员也能够及时将检查情况通知到各个业务部门。部门之间良好的配合协调为我局内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协调、协调、再协调,仔细、仔细、再仔细,认真、认真、再认真,反复、反复、再反复!每月相关业务部门定期召开例会,肯定自查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整改意见,不断完善提高工作水平和效果。
1、在营销方面,我们主要针对月供超20件以上客户进行重点监管,月初由客服部提供客户的月供基数,再由内管员把客户名单交到市管员处,由市管员对这些客户进行监管,尤其是对销量与门面规模严重不符合的情况进行严格监管,一旦发现存在经营规模与营业场所面积不符,或者发现有分摊代订等现象发生时,市管员将会把情况反映到内管办,再由内管办统一上报到局党组,立即核实到位、处罚到位、整改到位,力求做到不偏不倚,不留死角。这就要求我们的市管员必须对客户的经营业态有很充分的了解,才能在第一时间对其销量作出正确的判断,看是否存在违规现象。这一点,我们的市场管理员就做得相当不错,他们经常走街串巷了解客户,多年的经验积累下来,他们对芷江的1000余户零售户的经营状况熟记于心,可以说芷江的这支优秀的市场管理员队伍对内管工作的全力推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在烟叶生产方面,前阶段主要是对烟叶生产合同签定的情况进行审查,首先是落实合同种植地域面积,对照合同数量实 地进行核实。尤其是在落实烤烟种植面积上,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诚恳细致的工作态度进行认真核查,对核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监管到位。目前,烤烟生产正进入收摘烘烤初期,在收购期间,我们将安排市管员、内管员下到各个烟叶收购站点进行现场监督。从种植、收购源头严格把关,严厉打击不法烟贩的炒买炒卖行为,确保收购到的每一片烟叶都能放心。严防计划合同内的烟叶外流到不法烟贩手中甚至造假分子手中,决不给造假分子提供任何可趁之机,从源头上切断其原辅材料的供应。对于内外勾结,扰乱烟叶收购秩序的不法行为坚决予以严惩,确保烤烟收购秩序规范有序。
3、在物流方面,主要是按照以按单送货为重点内容以及终端到货确认进行有效监管,特别是送货司机送货是否到位,是否存在所谓的人情送货的现象发生。每月每个片区必须抽查不少于10位客户,由市管员向这些客户核实看物流部门送货是否到位,是否存在送人情烟甚至是假冒卷烟的行为,是否存在代签字行为或不签字行为,是否货款回笼及时,按时结帐等等。我们的做法就是由市管员不定时的跟车下乡送货,这样做既可以对物流送货起到监督的作用,并且也可以随时了解客户的动态,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4、在中心仓库方面,我们主要是针对一号扫码工程的监管,看到货数据与实际扫码数据是否一致,对于破损条码要进行备案备查。
5、在专卖执法方面,主要是对市管员的行政执法进行监管,看是否有违规执法的情况存在,在队伍建设中是否守法自律,是否存在索、拿、卡、要行为,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今年在新证的办理过程中,我们对于新办证的客户每月要建档备案说明。而且严格按照省局要求的合理化布局来进行实地严格勘查实施,对于不符合办证条件的,一律不予以办理。
6、关于痕迹化管理备查方面,在痕迹化管理中,我们注重加强对原始材料的保存,并且按照市局的要求对文本档案进行整理归类,讲究整齐划一。一般来说是把每个月的监管内容归类为一本并统一装订。这样使得资料看起来既美观大方,也便于在需要的时候进行查找。
二、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虽然我们在内管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暴露了我们的一些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我们对市场的监管存在局限性,有些问题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监管到位。比如我局今年5月的内管工作“回头看”就是一个例子,因为市场的复杂性和变化之快往往超出我 们的预料,我们对于客户的监管效果不是很好。而且我们的市管员人数有限,内管员发现的可疑情况有的时候因为市管员办案等等原因失去了在第一时间进行调查的机会。并且客户大都熟悉我们的市场管理员,往往是客户看到市场管理员到来的时候,就将相关线索转移了,这极大的增加了我们检查的难度。
(二)内管工作还没有走出一条新的管理之路,基本上沿用往年的模式。这是内管工作开展中所普遍存在的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而正因为这些普遍性的问题长期以来难以解决,其重要原因就是对整个内部监管工作缺乏立体视角,偏重于跟风、追随,不能从全局的战略角度来思考存在的各种问题,减弱了解决问题的效果。县级局内管工作的开展对市局存在过度的依赖,从而也使得县局在内管工作开展的同时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要摸索出一整套与监管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一方面既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监管的效率和水平。
三、对内管工作的几点思考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一、要理顺关系,通过整体内部监管目标的要求和规划,层层分解到部门直至岗位,每个目标的执行者环环相扣,相互依存,并按要求对各个流程和作业填写各类指导书,使内部监管工作的基本思路条理清晰,目标明确。通过紧紧围绕和依靠主管部门的决策指挥,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作用,坚决克服“本位主义” 和“拿来主义”,以应对行业改革和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上级规范经营要求,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问题。内部监管需要若干部门参与,指挥者要主动出面协调,建立联合机制,提高监管工作的实效性,决不能盲目地将监管工作凌驾于各项工作之上,抱有“我是监管我最大”的思想是完全错误的,应全局看待各种问题,发挥上下级的职能,共同协调做好工作。只有内管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为推动公司内部监管延伸到基层面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使监管方式、方法的反馈和传递发挥好作用,并为上下联动、部门之间协调、各项工作和任务的执行提供了一个渠道,一个口径,使监管部门与各职能业务部门各司其职,互相协调,从而提高了工作的执行力和贯彻力。
第二、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目前许多地方的内部监管部门人员都承担着“防火墙”的角色,哪里出现问题就整改哪里,而忽视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事前预防。烟草改革体系中的与时俱进和持续性是非常重要的理念,事情的发展和变化蕴藏着很多必然的结果和不确定的因素,那么在对需要整改的问题进行考虑时务必要分清主次,掌握重点,也就是说抓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利用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式推理。比如我们今年5月内管 “回头看”工作,如果没有目标的在全县一千余户零售户处进行监管检查的话,不仅仅效率低下,更得不到什么好的效果。而是将这次检查的重点放在罗旧、公坪等省外烟集中销售的区域,再通过市管员对该区域内广大中小客户的摸底调查后得知 当地存在代订卷烟等违规现象。因此,在管辖区应根据上级的要求及时搜索检查、走访的重点,在不同的区域要有不同的侧重点,特别是一些季节性很强的业务销售旺季,查处时机稍纵即逝,这就要求专卖人员对重点监控对象心中有数,及时做好市场分析。有的零售大户屡次出现违法经营行为,应采取灵活的动态的监督管理模式,及时跟踪被监控对象的变化,为执法检查行动当好参谋。内部监管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变化性,现在的整改模式不一定以后符合,现在要达到的目标以后可能不适合,这就要求专卖人员不断提高内部监管模式,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从繁多的事务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真正弄清内部监管这个新生事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根源性问题,防患于未然,使内部监管职能从事后的整改的重心转移到对事前潜在变化的预防上来。
因此,我们的内部监管工作要力争做到:监管方式由集中检查向日常监管转变,监管人员由学习摸索向提高水平转变,监管对象由管理人员向一线人员转变,监管手段由建章立制向完善体系转变,以实现内管工作的四个根本性转变。
内管内管,已经不再是坐在办公室足不出户就可以监管好全局这种老旧的模式了,必须扭转“重办案、轻管理、重外打、轻内管”的局面,使得监管职能发生了质的转变,突出对卷烟零售户经营动态的监管,顺势延伸专卖内部监督管理职能和趋势,实现专卖内管的专职化、日常化和信息化。理清专卖内管工作的脉络和发展,全面推进机构内管体制的良性发展,不断总结和创造内管机制的创新,塑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准的内部监管队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研究和提升烟草专卖内部监督管理工作的内容和要求,进一步增强内管工作的可操作性,使之真正成为规范烟草企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为更好地把怀化烟草推进到“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现代企业之路而努力。
一、战略管理和长效机制的定义和内涵
1.战略管理定义及内涵
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是指对一个企业或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做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战略管理是一个过程,包含制订、实施和控制三个环节。制订战略指研究分析与组织相关的内外环境基础上,选择其发展目标,实施途径和拟采用的方法。实施环节指采用有效途径,达成组织目标。控制是指实施过程中,根据实施情况,及时反馈,调整途径、进程等。目前高等教育领域运用较少,主要集中在其第一阶段———战略规划,大多运用在企业及公共管理领域。
2.长效机制定义及内涵
长效机制是指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长效机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稳定长效机制包含了广泛的组织机制、完善的培训机制、有力的保障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机制。
由于民办高校注重了学校硬件建设的投入,忽略了软件建设。同时由于主管部门监管缺乏、民办高校内部机制缺失和投资方对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重视不够等,导致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很差,教师流失严重,教师的生均比例不合要求等。战略管理的思想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价值是肯定的,因此以战略管理的视角,通过“长效机制”思路框架、内容路径选择的设计构建,为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稳定建设、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从而实现“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这一目标,让民办高校教师“不敢走、不能走和不想走”。
二、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稳定长效机制的构建思路
1.总体思路
以战略管理思想为指导,针对民办高校教师队伍这一特殊群体稳定性现状及机制建设问题,提出长效机制构建的思路框架,探索其实现的路径,并将外部支持和内部建设结合起来,促进民办高校真正实现“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
2.具体思路
一是从民办高校教师这一群体“特殊性”“社会性”,以及社会责任与社会贡献同等性,研究他们的具体需求及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不足;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重庆市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稳定现状进行调研,掌握其现状、类型、特征等第一手资料,从而分析研究民办高校教师机制建设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二是对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稳定建设长效机制进行整体设计,包括其思路框架及路径选择的构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依靠人、为了人和服务人”为出发点,并将其贯穿整个长效机制的构建过程中。
三是对长效机制内部机制创新与外部支持保障体系建设进行整体研究,遵循“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原则,提高长效机制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三、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稳定长效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总体路径选择
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稳定长效机制构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将内部机制创新和外部环境支持充分结合起来,实现内外兼治,内在制度创新为根本、外部协调为保障的全方位、多视角的全面协调的长效机制的发展之路。
(二)具体路径选择
1. 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稳定建设长效机制的内部机制创新
一是加强人才配备,建立“老带新”机制。针对目前民办高校教师结构不合理,新聘教师进入就用等状况,通过加强人才配备,建立“老带新”机制来解决这一问题。民办高校教师主要由应届毕业研究生、社会招聘教师、公办高校离退休教师和公办高校兼职教师组成。许多应届生“昨天是学生,今天成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和知识传授方法,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兼职教师普遍来源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培养目标为高级应用型人才,与普通高校截然不同,而兼职教师不愿因材施教,只做到“传道”,不能完成“授业和解惑”。因此要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引进高级优秀教师,从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二是创新薪酬激励机制。要建立竞争与公平兼顾的薪酬制度和科学合理的薪酬方案,构建与学校发展规模、学生数量增长相适应的动态工资体系,健全完善教师福利保障制度,把民办高校教师享有的国家所赋予的福利项目与学院的实际结合起来。首先要考虑教师的合理需要,建立一套公平、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和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薪酬方案。薪酬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薪酬具有外部竞争性和内部激励性原则;尊重价值、能力和贡献原则;鼓励教师向多样化发展原则;激励教师提高职称、职务等级,增强技能原则;按劳分配,效果优先原则。其次要调整现有薪酬结构,构建一种动态的工资体系。再者应完善福利制度。民办高校应将国家所具有的福利项目与学院的实际结合,不断推出多元化的符合学院整体目标的福利项目。
三是创新科研激励机制。由于投资主体不同,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在科研激励上有很大的差异。公办高校教师的科研是学校逼着干,民办高校教师的科研是自己自觉干。因此,民办高校迫切需要创新科研激励机制,搭建科研平台和营造科研氛围,帮助教师提高科研能力。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以需为主”的培训理念,将常规培训、自我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体系。其次应积极搭建科研平台和营造科研氛围,充分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相结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
四是创新教师培养机制。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存在几“多”几“少”独特现象。几“多”主要表现为:青年教师多,女性多,中低职称多,退休老教师多,兼职教师多;几“少”表现为:中年教师少,男性少,高级职称少,专职教师少,骨干教师少。针对这一现象,建立青年教师人才孵化中心十分必要(包括对新秀人才和青年英才实行分层孵化),设立后备人才储备专项保障基金,促进教师队伍稳定建设。学校应设立专项资金保障实施多层次、多形式的培养机制,加强后备人才储备,注重加强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
2. 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稳定建设长效机制的制度体系建设
一是健全民办高校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为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法律上的支持和权益保障。应尽快建设和完善民办高校教师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借鉴成功的国内外经验,结合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条款,切实保护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合法权益。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规定民办高校教师的权益与公办相同,但其规定的笼统性、模糊性、缺乏可操作性和处罚力度小且滞后,让民办高校教师的法律保障失去依靠。唯有结合实际健全法律法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办教师队伍稳定性差的问题。
二是制定促进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稳定建设的相关政策。首先,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推进民办高校教师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使其依法享受到同等院校的社会保障。其次应设立培养民办高校教师人才的政府专项基金,如同“西部之光”一样设立“民办人才之光”,专项用于其青年教师的培养,每年分批次培训或进高校进修;设立国家、省级民办高校教师科研专项扶持基金,用于支持鼓励民办高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设立国家、省级民办高校教师课题申报扶持项目,如同国家社科基金设立西部课题、青年课题,也增设“民办高校课题”专项扶持项目等。
三是健全完善组织相关机构。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设立专门部门、配备专人专职负责对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引导民办高校健康发展,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促进教师队伍稳定发展。其次督促民办高校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帮助教职工代表大会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最后针对教职工的侵权事件,成立相应的维权中心,专门负责调查处理合法权益被侵犯的案件。
四是建立教师身份管理制度,包括积极推进职称评聘、科研倾斜以及人才成长规划等,拓宽教师的发展出路,促进民办高校真正实现“事业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最终让来到民办高校工作的教师不敢走、不能走、也不想走。并在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方面适当向民办高校倾斜,加快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3. 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稳定建设长效机制的人文环境支持
一是加强舆论正确导向,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美誉度。要从公益性和社会性的角度,加大宣传民办高校优秀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提升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新闻的舆论导向由于舆论主题的不同存在差异性,受到价值观、政治倾向和利益的影响。所以我们应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功能,塑造民办高校的正面形象。
二是加强社会环境建设,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认同感。形成尊重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成长和发展需求中的社会认同感,改变“二等公民”的社会歧视现象,营造良好的教师队伍建设氛围。虽然法律规定了“民办学校的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高校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权利”,但是民办高校的教师普遍缺乏认同感,没有稳定感、安全感,和公办高校的教职工差别太大。
三是重塑主体意识,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归属感不强,打工心理较严重。因此,重塑教师自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使教师与民办高校共同成长。有的民办高校注重眼前利益,不重长远发展。为了减少支出,很少支持应有的学术交流、学术研讨、教育教学实践等活动,并缺少对教职工的工作、生活考虑,使其缺乏安全感和主人翁意识。教师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主体,重塑主人翁意识势在必行。
四、战略管理在民办高校教师队伍长效机制构建中的运用
战略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包含制订、实施和控制三个环节,应贯穿整个长效机制的构建。首先我们应在构建之初进行战略环境分析,了解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现状及现有机制存在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分析内部环境的优劣和外部环境的实际状况,还要放眼于国际环境分析,并制订“人才兴校、人才强校”的战略目标,制订并完善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其次,在构建长效机制中,我们应树立复杂性、系统性、主动性、适应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战略思想,并在实施与评价过程中注重务实性,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优化长效机制。再者要用战略管理的思想指导评价长效机制的实际效用,检验其是否具有发展性和适应性。通过对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改善情况,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是否提高,能否满足和推动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来评价长效机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及其整体效能。
总之,民办高校教师队伍长效机制构建势在必行,它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应充分运用战略管理的思想指导整个过程。
参考文献
[1]贾杰,王晶.心理契约视角下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分析[J].考试周刊,2009,(2).
[2]吴云志,王可欣.高校辅导员队伍长效机制建设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4).
[3]郑洋,韩锦标.大学生思想政治保障机制构建思路与路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4,(6).
[4]刘翠兰.民办高校教师薪酬制度与薪酬激励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辅导员队伍;高校;长效机制;建设
作为学生各种工作的协调者,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引导着大学生做正确的事情。可以说,辅导员是每个人在大学阶段的人生导师,确保着所有人在大学阶段都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是学生在大学期间最好的朋友。建立起一支高质量的大学生辅导员团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一、严把“入口”,建立完善的辅导员选聘机制
首先,学校要对辅导员的聘用工作进行严格把关,一般都是从政治觉悟、业务水平以及作风水平来评判一个辅导员是否合格,那么在招聘辅导员的时候,也要以这几点作为判断标准。对于一个全日制本科的辅导员来说,首先要满足硕士以上学位的基本要求。辅导员要有良好的理论基础,能够根据高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结合理论开展工作。作为一个基层工作者,又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端正的思想品德,并时刻做好为高校学生工作奉献自己的准备。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高校还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辅导员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指导学生学习的内容,便于更好地对学生开展管理。一些学生的思想较为顽固,此时辅导员还要有相应的语言组织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说服学生服从学校的管理。一些学校还要求辅导员必须在工作之前就成为了中共党员,在校期间成绩良好,最好有相应岗位的实习经验,才能在高校辅导员岗位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高校要严格按照既定的选拔标准来聘请辅导员。尤其在聘请规章制度这一方面,更要树立起绝对的标准,确保工作做到位。科学严谨的选拔制度对人才的篩选效果是巨大的,能确保高校选拔到的都是各方面素质较强的员工。高校应当安排专门的人员来负责辅导员的招聘工作,将整个招聘流程分成笔试、面试、考核等步骤,确保每个环节的绝对公平公正,对表现好的员工进行择优录用。由于辅导员这个职业的特殊性,高校在进行辅导员聘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对综合素质的选拔,并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切实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质量。
二、强化考核,建立完善的辅导员管理机制
建立起完善的辅导员工作质量考核体系,真正做到有制度可以依靠。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独立性,因此对辅导员的考核制度要与普通教职员工区分开来,不应当以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低来评判辅导员的工作质量,而应当从思想政治水平、对岗位的热爱程度、最终的业务能力以及学生管理质量来考核辅导员的工作。辅导员的工作不能由单方面的因素来评判,在其个人工作总结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其的评价、党委的考核以及学院的评价,用综合性的考核体系来评判辅导员工作是否做到位。辅导员每年的评测分数要直接与其职称、奖金挂钩,对于评测质量较高的辅导员予以表扬,对于评测分数较低的辅导员进行批评教育。
三、加强培训,建立完善的辅导员培养机制
首先,辅导员岗位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岗位,而是一个处于随时变动中的岗位。学校应当定期组织辅导员参加专业知识培训,尤其是党的方针、政策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结合有关时事来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将学生工作做到位。
其次,提高培训体系的层次性,通过多个级别的培训结构来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水平。学校应当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让辅导员受到的培训有足够的针对性,再有机的结合其他的社会实践与学校统一学习,尽可能的提高辅导员的自身素质以及业务水平。
最后,高校要把辅导员当做自己的员工,和普通的教职员工一样,也为其制定长期的培养计划,对辅导员考取博士、提升自己做好充足的后援工作。
四、搭建平台,建立完善的辅导员发展机制
学校要想保持辅导员岗位的长期稳定性与先进性,就应当制定完善的辅导员发展体系,确保辅导员在工作岗位上也能不断的提升自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性,让其主动为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出谋划策。学校应当鼓励辅导员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入学深造、取得更高职称,都应当为辅导员铺好路。更高层次的辅导员才能以专家的眼光来审视整个学生工作,通过更有效的手段来管理好学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更大的好处。高校要了解自己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制定一系列政策来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进程,这样才能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与高质量,更好的开展学生工作。
参考文献:
[1] 邹涛,艾鸿.高校辅导员队伍长效激励机制构建研究--以“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14(8):69-70.
[2] 欧榕.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长效机制建设[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11.
[提要]高校是党外代表人士相对集中的重要领域,加强新形势下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当前高校统战工作一项紧迫任务。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重点和难点在于长效工作机制的健全与完善。通过着力打造并夯实教育培养平台、发挥作用平台、动态管理平台三大平台,健全并完善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朱维华(1966-),男,江西中医药大学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管理实践研究、高校统战工作;衷彦(1960-),男,江西中医药大学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管理实践研究、高校统战工作;吴伟(1978-),男,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江西南昌 330004)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统一战线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和基础工程,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4号,以下简称《意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论述了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是党外代表人士相对集中的重要领域,新形势下,切实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事关高校统战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重点和难点在于长效工作机制的健全与完善。笔者认为,高校应准确把握《意见》精神实质,以健全和完善长效工作机制为落脚点,着力打造并夯实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养平台、发挥作用平台和动态管理平台这三大平台。
一、以提高素质为目标。夯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平台
做好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加强日常教育培养至关重要。党外代表人士汇聚了高校党外人才中的精英,他们自身的示范作用、牵动作用和辐射作用直接影响着高校统一战线的整体工作水平。夯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平台,就是要准确把握党外代表人士成长的社会环境、实践基础和自身状况,认真研究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的内在规律,充分整合各种各类资源,多途径、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养工作,以不断提高他们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与合作共事能力,达到增强素质的目的。夯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平台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有效途径。
(一)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学习培训。根据《意见》要求,党外代表人士的学习培训要坚持政治培训为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把系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理论培训的首要任务。采取送出去学、内部组织学、自觉自主地学等多种学习形式,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一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学院主阵地作用,社会主义学院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高校要充分利用统一战线教育培训这一独特资源,在完成调学安排的同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党外代表人士入学接受专题培训;二是充分发挥高校自身教学培训资源的优势,把开办党外代表人士专题培训班列入高校党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坚定理想信念教育、了解国情社情校情、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水平、加强合作共事等内容定期安排培训班、研讨班学习;三是发挥好高校校园网的信息集散传播功能,在统战部网页上建立学习互动专题版块,充实、更新学习内容,搭建交流沟通平台,便于党外代表人士自觉自主学习、交流沟通。
(二)强化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党外代表人士缺乏实践锻炼,是长期制约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瓶颈”。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是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普遍具有学历层次高、专业能力强的特点,但在政治把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都有待历练提高。强化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一是要将党外干部的多岗位锻炼纳入高校干部交流总体安排,给予特别重视;二是注重推荐、选派党外干部到地方挂职锻炼或任职,并在高校的对口支援、扶贫开发和校际合作等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安排党外干部参与项目实施。通过多岗位、多途径实践锻炼不断丰富党外代表人士的工作阅历,达到开阔视野、增长才干的效果。
(三)发挥好联系交友的思想引导作用。联系交友制度是加强高校党政领导干部与党外代表人士联系的有效措施。联系交友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通过联系沟通、交心、谈心,准确了解并掌握党外代表人士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引导,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通过联系交友,还可以广泛听取党外代表人士的意见建议,解开党外代表人士的思想疙瘩,达到思想引导、凝聚共识、增强互信和感情的作用。
二、夯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动态管理平台,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管理,是保障党外代表人士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党外代表人士是高校统一战线的骨干力量和实践主体,其能力和代表性强弱、作用大小,直接关系到高校统一战线优势的有效发挥。《意见》特别强调,党外代表人士推荐使用后要进行相应的管理。当前,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管理总体上比较薄弱,工作中重使用轻管理、重服务轻监督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夯实党外代表人士动态管理平台,就是要做到明晰管理范围,把握评价指标,丰富管理载体。
(一)明确范围,坚持标准。党外代表人士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作出较大贡献、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非中共人士。做好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管理工作,首先必须明确其范围和基本标准,完善包括身份、职务、学习工作经历、履职情况、主要业绩等多方面基本信息的党外代表人士数据库建设,并实时更新,准确掌握全面信息。根据《意见》中对党外代表人士范围的界定,高校的党外代表人士主要包括: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党外人士,担任处级以上校内外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民主党派校级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在有关社会团体(主要是统战社团和学术团体)担任较重要职务并发挥较大作用的党外人士。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是党外代表人士的基本标准,也是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求。
(二)突出重点,综合管理。对党外代表人士的管理,不是行政管理,也不是业务管理,主要是政治思想管理。《意见》明确指出,要突出管理重点,了解掌握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表现、思想状况、履行职责和廉洁自律情况,特别是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帮助党外代表人士坚定政治共识,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党外代表人士在本职岗位和人大、政协、党派履职情况,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廉政规定情况。结合高校干部人事管理的实际,针对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特点,综合运用民主评议、述职述廉、考核、诫勉谈话等考核管理方式,并及时将考核结果纳入党外代表人士数据库,作为评价和使用的重要依据。
(三)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由于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多重身份,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管理需要各单位、部门的密切配合。对担任学校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党委组织部要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中注重加强管理;对高校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委统战部还要加强与同级人大、政协的联系,定期了解掌握他们的参政议政情况;对在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组织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党外代表人士,所属党派团体要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作用,并向学校通报有关情况。在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管理工作中,高校党委统战发挥着牵头协调作用,要积极与人大、政协、纪检、组织等部门加强沟通,形成日常联系机制,从总体上掌握党外代表人士的各方面情况。
三、疏通渠道,夯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发挥作用平台
高校是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源头,是党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作用,在实践中物色发现人才并合理安排使用,有利于党外代表人士的不断进步和成长,有利于激发党外代表人士服务社会和学校事业发展的潜力与活力,有利于带动和引导统战成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提供舞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发挥党外代表人士多层次、多渠道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重要作用。一是坚持党外代表人士情况通报会、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党外代表人士参加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会、党外代表人士特邀代表参加教代会等制度,及时向党外代表人士通报学校的重要工作,广泛听取党外代表人士对学校党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扩大党外代表人士对学校工作的知情范围和参与程度,从而引导党外代表人士有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建言献策;二是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推荐提名工作,把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中的佼佼者推荐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岗位上,让他们在更高的平台和更广阔的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责;三是协助党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做好提案筹备工作,围绕所熟悉专业领域的热点问题组织调研,提出高水平的建议和提案。
(二)发挥代表,z,_It-专业技术特长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人才荟萃,不仅具有人才智力的综合优势,而且在社会上还具有较大的影响,发挥他们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应积极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加强党外代表人士与社会的联系,大力支持党外代表人士开展科技咨询、科技扶贫、科研转化等服务社会的活动。党委统战部要发挥导向和参谋作用,对党外代表人士服务社会加强引导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便于他们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服务社会进步。
(三)加大党外代表人士选拔使用力度,不拘一格,广纳群贤。选拔使用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加大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选拔使用力度,主要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要认真落实《意见》中“高等学校领导班子中一般要配备党外干部,积极选配符合条件的党外人士担任行政正职”的精神,着力培养锻炼优秀的党外代表人士,起到示范作用,更好地激发党外人士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二是要稳妥推进高校干部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公开选拔任用干部的力度,充分调动党外代表人士参与竞争上岗的积极性,创造有利于优秀党外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三是积极推荐党外代表人士到人大、政协、政府、司法机关及人民团体任职,并支持鼓励他们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公开选拔、竞争择优走上领导岗位。
党外代表人士是党和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做好新形势下高校统战工作的时代命题,也是实现高校统战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紧迫课题。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高校的统战工作要不断创新思路,探索实践,努力夯实工作平台,健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
(讨论稿)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全面靠实安全责任,推动学校安全工作全面深入开展,杜绝和减少校园安全事故发生,切实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着力打造平安、和谐校园,为全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结合教育系统实际,特制定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长效机制。
一、管理机构
1、成立以教育局分管安全的副局长任组长、各教委副主任、县直中小学校长、独立初中校长、幼儿园园长、职教中心主任为组员的教育系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2、教育系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局行政办公室,负责办理学校安全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值班电话,值班电话为7721601。
3、领导小组成员按照由教育局分管安全局长任组长、各教委副主任、县直中小学校长、独立初中校长、幼儿园园长、职教中心主任任组员的原则,根据工作变动情况,每学年一调整。
二、管理职责
1、教育系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组织领导、安排部署、决策指挥教育系统各学区、学校、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督查安全管理措施落实,统一决策、组织、指挥教育系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响应行动,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重大安全问题,负责靠实安全责任,处理安全事故及事故责任人。
2、教育系统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办理各级各类安全文件;全面掌握学校安全工作状况,制定学校安全工作考核目标,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检查指导,督促学校建立健全并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并推行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一把手”负责制、“一岗双责”制、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指导学校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及时了解学校安全教育情况,指导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安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实效;制定校园安全应急预案,指导、监督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安全工作;协调政府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协助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对学校安全事故的救援和调查处理。
3、各学区、学校主要负责人是学校安全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组织、领导学区、学校的安全工作;负责安全工作的全局统筹规划;定期召集学区、学校领导小组成员召开学校安全工 2
作会议,总结并部署工作;随时了解学区、学校安全工作的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整改落实情况;遇突发事件时,要及时赶赴现场,担任总指挥并对善后工作负总责。
三、管理制度
1、推行学校安全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各学区主任、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民办学校的法人代表是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凡是学校发生安全事故,首先要追究学校校长、教委副主任、幼儿园园长、民办学校的法人代表的责任,并追究连带责任人的责任。对违反法律的责任事故,将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2、推行学校安全工作“一岗双责”制。各学区主任、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民办学校的法人代表既要承担管理教育教学的责任,又有承担保障师生生命及学校财产安全的责任;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既要承担开展教育教学、完成各项教学工作任务的责任,又要承担保护学生及校产安全的责任;学生既要认真学习、完成学业,又要保障自身生命财产安全。
3、推行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教职员工的工作职责范围,详细划分安全责任,切实靠实安全工作责任。凡是发生安全责任事故的学校,教育局将严格按照责任倒查机制,严肃追究所有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发 3
生重大安全事故或责任事故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局将面向全县通报。对发生重大、特大安全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拖延报告或者阻碍、干涉事故调查的,应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分别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推行学校安全工作“一票否决” 制。在一学内,凡是发生安全责任事故或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学校和责任人,对学区、学校、幼儿园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各类评优选先资格。
四、管理措施
1、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学校“一把手”任组长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建立学校安全教育、管理、防范、保卫队伍,合理分工,明确职责,靠实责任,形成严密的安全管理系统,切实消除安全管理漏洞。
2、各级各类学校要在每学期初制定安全管理计划和行事历,在每学期末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总结。
3、各级各类学校要定期召开安全专题会议,通报安全管理工作,分析安全面临形势,制定应对措施,研究解决问题。
4、各级各类学校要紧密结合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实际,4
切实加强对师生活动安全、教育教学设施安全、自然灾害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所有安全的全程管理力度,合理预见潜在危险,全面落实安全管理规定与要求,强化措施,加强防范,努力消除安全事故。
5、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守国家、省、市、县关于学校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并结合实际,及时建立健全各项学校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不断修改完善已有的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常规化。
6、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方案,并定期组织师生开展突发公共事件演练活动。各级各类学校每学期至少要开展一次针对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事故的紧急疏散演练活动,确保师生掌握基本的避险、逃生、自救方法。
7、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对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力度,每月要对学校的安全状况进行排查,建立学校重大安全隐患整改台帐,开展专项或集中整改活动,按照问题原因不查清不放过、问题责任不明确不放过、问题处理无结果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的“四不放过”原则,全力消除安全隐患。
8、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要根据新情况、新形势,坚持在每一学之初,与教师、家长层层签订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与学生签订自我保护承诺书,分解细化安全管理职责,明确安全责任,强化安全意识。
9、各级各类学校要主动与司法、卫生、文化、交警、消防、公安、安监等有关部门联系,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全面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10、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安全工作档案资料,记录日常安全工作、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检查、安全隐患消除等情况。
11、各级各类学校要鼓励和提倡监护人做好为学生注射疫苗、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等有助于预防安全事故的各项工作。
12、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安全管理工作作为教职员工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定期进行考核。要全面加强对安全管理工作的督查,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规范到位,落到实处。
五、安全教育
1、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课程标准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对学生开展比较系统的安全教育,普及安全基本知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
2、各级各类学校要不断拓宽安全教育渠道,丰富安全教育形式,探索安全教育途径,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各级各类学校每周要对师生开展至少1次的安全教育。
3、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安全发展形势,在特殊时期、特殊时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集中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4、各级各类学校要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对学生开展交通、消防、食品卫生、疾病防治、防盗、防毒、防爆、防辐射、防污染、防伤害、用水、用电、用气、用火等的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识。
5、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选聘有关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法制副校长或者法制辅导员,定期开展安全法律知识专题讲座活动。各学区、学校邀请兼职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每学年要开展至少一次的安全法律知识专题讲座活动。
6、各级各类学校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的中层管理人员和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人员,要定期接受有关安全教育培训。
7、各级各类学校要制定教职工安全教育培训计划,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使教职工熟悉安全规章制度、掌握安全救护常识,学会指导学生预防事故、自救、逃生、紧急避险的方法和手段。
8、各级各类学校要与学生监护人互相配合,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被监护人的各项安全教育。
六、事故处理
1、在发生地震、洪水、滑坡、台风、暴风雨、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重大治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各级各类学校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转移、疏散学生,或者采取其 7
他必要防护措施,保障学校安全和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2、校园内发生火灾、食物中毒、重大治安等突发安全事故以及自然灾害时,学校应当启动应急预案,及时组织教职工参与抢险、救助和防护,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
3、发生学生伤亡事故时,学校应当按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的原则和程序等,及时实施救助,并进行妥善处理,及时报告教育局。
河南文化产业网5月28日消息:昨日,郑州市委副书记、市“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领导小组组长王璋深入联系点——荥阳市豫龙镇蹲点调研时指出,建立“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工作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要坚持以“发现问题重要、解决问题更重要;人员下沉重要、主动履职更重要;责任到人重要,逐级问责更重要”的工作思路,推动市、县、乡各级人员主动转变作风,积极投入网格管理,推动各类问题得到有效化解,真正把网格化管理体系建成一个促进郑州市全面工作整体上水平的长效机制,为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蹲点调研期间,王璋详细听取了荥阳市、豫龙镇、碾徐村三级关于近期长效机制运行情况的汇报。听取汇报后,王璋对荥阳市在网格化管理工作中的创新精神、务实作风给予了充分肯定。关于下一步明确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扎实推进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王璋从三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第一,发现问题重要,解决问题更重要。网格化管理工作的明显特点就是,通过自上而下、重心下移,强化基层网格管理人员力量,加快推进管理方式从被动处置问题向主动发现问题转变。发现问题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力争使发现的问题都能够得到及时化解,尽快解决。一是要明确解决途径。
二、三级网格发现的问题,能解决的就地解决,解决不了的及时向上一级网格反映,逐级报告,及时处置。二是要掌握科学方法。对排查出的问题要做到分类研究、科学谋略、重在效果,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三是要注重研究问题。荥阳市根据编制职能规定详细梳理界定职能部门管理权限的做法值得推广。要善于深入研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新机制规范有效运行。
第二,人员下沉重要,主动履职更重要。重心下沉是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的关键和基础。大量的公职人员下沉到网格内,是整天被动应付,还是主动履职,工作效果必然大相径庭。在这种情况下,人员下沉重要,主动履职更重要。一是要明确职责。在每一个网格内,群众工作队,网格长、网格兼职公职人员等的责任要具体明确。二是要主动履职。职责明确以后,要围绕本身肩负的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做到主动履职。三是要严格考核。配套网格化管理,建立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标准的绩效考核机制,加强下沉人员力量平时的管理,使干部绩效考核由过去的年终考核为日常的动态考核,推动群众工作队在新的体制下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真正在网格化管理体系下做出自己应有的工作业绩。
第三,责任到人重要,逐级问责更重要。条块融合的网格化管理网络建立后,每一个网格就成为社会管理服务的基本单元和组织基点。在每一个管理网格内,要按照“定人、定岗、定责、定奖惩”的原则,逐级明确责任,量化到每一个人,做到责权明晰。在这种情况下,责任到人重要,逐级问责更重要。一是要严格执纪执法。发现问题,第一责任人必须严格执纪执法、立即解决,把问题落到实处。二是要严格划分责任。按照责任到人的原则,严格责任落实,划分具体责任。三是要严格奖罚兑现。要以履职情况为基本依据,完善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奖惩考核措施,确保奖罚兑现,推动新机制不断提升,实现规范化运行。
王璋强调,建立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的“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关键是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强化责任意识,改进工作方法,做到主动履职,促进工作落实,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真正把网格化管理体系建成一个促进郑州市全面工作整体上水平的长效机制,为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在荥阳蹲点调研期间,王璋一行还实地察看了广武镇小麦生长情况,并对当前“三夏”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郑州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璋到梨河镇调研网格化管理工作 日期:2012-04-07 来源:文广新局 作者:薛冬 建设
4月6日下午,郑州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璋在我市梨河镇调研时指出,作为郑州市建立长效机制工作示范点,要坚持以工作取得实效为主、解决实际问题为要,突出乡镇工作特色,找准切入点,探究新措施,完善新机制、着力求提升,在建立“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工作方面先行先试,真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王璋一行在我市领导王广国、刘仲利、汤晓义的陪同下,先后实地察看了梨河镇陈庄行政村二、三级网格化管理情况和梨河镇信息平台运行情况。每到一处,王璋都详细询问管理运行情况,认真听取我市建立“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工作在基层的开展和落实情况。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王璋认真听取了我市关于网格化管理工作的相关情况汇报。据了解,为了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有效路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我市探索建立“网格管理、条块融合、差异化履职、逐级问责”的基层工作推进新机制。在工作中,加强领导、协调推进;建立机构,明确职责;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网格管理、重在监督;先行先试,持续提升;构建平台,覆盖全市。作为试点单位,梨河镇建立三级网格,搭建二级平台,即:梨河镇作为一级网格、行政村作为二级网格、村民组作为三级网格。通过三级网格管理,两级平台,真正体现“一岗多责、一人多能”和人员下沉的工作原则,构建起乡镇社会管理“纵到底、横到边”的责任体系。使基层问题得到有效处理,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的工作模式。
王璋对进一步建立健全“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与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相结合,着力提升管理水平。要针对新郑市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取得的先进经验,结合乡镇基层工作实际,进一步总结完善,不断提升,做到有探索、有经验、有总结、有成效,在全市产生震撼力、说服力和带动力,真正起好示范带头作用。二是要与强化群众观点相结合,切实强化宗旨意识。要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强化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充分调动群众力量,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各项工作落实。三是要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真正强化基层基础。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充分发挥下派工作队员的职责作用,建立“网格覆盖、条块融合、职责明确、联动负责、逐级问责”的基层工作推进机制,确保新机制取得实效。
市委副书记王璋深入上街、荥阳调研网格化管理工作
6月3日,市委副书记、市“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领导小组组长王璋深入上街区、荥阳市调研网格化管理工作时指出,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是社会公共管理体制的一个创新举措。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工作的考核问责体制,做到真实考核、公平奖惩,努力推进逐级问责措施落到实处,推动各级公职人员主动履职,促进各类矛盾和问题在基层得到有效化解,确保新机制规范有效运行。
市委常委、郑州警备区政委刘贵新一同调研。
王璋一行先后实地察看了上街区峡窝镇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中心路办事处江南小镇社区、中心路办事处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和区网格化管理办公室,荥阳市京城路街道办事处建业社区、腾飞社区,与工作人员和辖区居民进行亲切交谈,详细了解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与运行情况。
在上街区举行的工作座谈会上,刘贵新指出,上街区和荥阳市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扎实推进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做到真理解、真重视、真行动、真细致、真见效、真探索,网格化建设开局较好。在今后的运行过程中要继续加强宣传教育,真正做到全员发动,人人皆知。要进一步细化完善职责定位,真正做到全域定位,人人有责。要坚持成果前移,进一步深入探索完善,推动新机制不断提升。
王璋在总结讲话中对荥阳市和上街区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及新机制运行取得的初步成效给予充分肯定。王璋指出,荥阳市和上街区通过开展学习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达到了推动双方共同提高的目的。当前,网格化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各级人员下沉到基层网格,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下一步要围绕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新机制不断提升,进一步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工作的考核问责体制,做到真实考核、公平奖惩,努力推进逐级问责措施落到实处。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工作的考核问责体制,王璋强调要突出“六个明确”。一是明确考核指导思想。制订奖惩考核办法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工作。要突出可操作性、实效性、导向性,研究制订奖惩考核办法。二是明确考核问责内容。考核内容要包括当前重点工作开展情况、组织领导方面、工作效果方面等,要做到全面考核,真实考核。三是明确考核问责对象。纳入全市网格化管理体系的县(市)区、市直单位、群众工作队、各级网格长以及直接责任人等都要根据差异职责的原则进行考核。四是明确考核渠道。通过信息平台、网络反映、明察暗访、监督评议、新闻媒体曝光、群众投诉等多种渠道进行考核,做到公平奖惩。五是明确问责种类。包括说服教育、行政问责,党政纪问责,组织措施问责,经济措施,依法依规等多种问责种类,真正做职责差异,责任区别。六是明确考评操作方法。要有具体的加减分项目和权重比例,要做到客观公正,操作性强。通过这六个明确来实现考评问责可操作性强、实效性强、导向性强的目标,推动各级公职人员主动履职,促进各类矛盾和问题在基层得到有效化解,确保新机制规范有效运行。
王璋指出,建立“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关于进一步扎实推进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王璋从三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一是继续巩固务实的工作作风,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要以务实重做的工作作风来应对思想浮躁、工作浮漂、政绩浮肿的不良作风,踏踏实实,务求实效,打消群众认为是走形式、搞活动的顾虑,达到长效工作机制的目的。二是继续发扬用心的工作作风,用心抓好长效机制工作。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真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落到实处,打消群众认为是一阵风、运动式的顾虑,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三是继续发挥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推动新机制不断提升。通过创新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使我们的政务活动、工作作风展现于群众之中,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打消群众认为搞好了就是出形象、搞不好就是走形式的认识。通过不断探索提升,使新机制有生机有活力,持续健康发展,真正把网格化管理体系建成一个促进郑州市全面工作整体上水平的长效机制。
市领导蹲点调研建立“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工作情况时指出
巩固提升 探索创新 重在效果
本报讯(记者 李颖)昨日,市委副书记、市“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领导小组组长王璋深入到荥阳市调研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的长效机制运行情况时指出,建立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工作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网格化体系基本建立以后,要着眼推动新机制不断提升,进一步巩固提升,探索创新,重在效果,扎扎实实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之路。王璋一行实地察看了荥广路路网建设进度,走进在建的广武镇唐垌社区,详细询问新型社区建设情况,了解网格化管理体系的建设与运行情况。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王璋听取了荥阳、巩义、新密、上街、登封、中原等县(市)区网格化管理运行的情况汇报,就当前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建议与大家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王璋指出,目前全市网格化体系已经建立,各级人员下沉到基层网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不断健全。下一步要按照市委近期关于全市长效机制工作的一系列安排部署,进一步巩固提升,探索创新,重在效果,推动新机制不断提升,规范运行,扎扎实实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之路。
一是要“回头看”,关键是巩固提升。对3个多月以来的长效机制工作进行回顾总结。要全面回顾新机制的建设情况,包括组织机构、人员下沉、网格划分等;全面回顾发现问题、化解问题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市委提出的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建设、安全生产、信访稳定、基层组织建设、公共服务等7个方面问题的排查化解和城市管理提升工程13项工作推进情况。全面回顾新机制建立后下沉人员主动履职情况;全面回顾差异化职责后考核问责情况;全面回顾条块融合构建 “全覆盖、无缝隙”的网格化管理网络情况。有哪些问题需要认真解决,好的经验要坚持巩固,存在不足要虚心改进,主要目的是推动提升。二是要“往前看”,关键是探索创新。不断探索创新是保持新机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关键。要用心发现和深入钻研新机制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把敢于发现问题、敢于研判问题、敢于解决问题作为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方面。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探索创新,做到“五个高度关注”:高度关注责权结合问题,真正形成合力。新机制的关键是条块融合。如何变原来的条块分割为条块融合,真正把权力下放到基层,实现权责分明,责权结合,要搞好政策研究。高度关注探索创新,一定要实事求是发现问题,不搞形式主义、一刀切。高度关注持恒融入问题,防止“两张皮”。要改变惯性思维,充分认识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不是一项单项工作,而是一个新的工作推进机制,是政府履行职责推进机制的一个创新。不要把网格化管理同其他工作割裂开来,而是在谋划、部署、开展工作时,都要全面融入到新的体制机制当中。高度关注提升能力的问题,做到主动履职。要切实加大各级各部门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网格管理,一岗多责。高度关注好融入群众的问题,自觉践行宗旨意识。长效机制的立足点就是要实践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由浮在上面到深入群众是实践宗旨意识的具体表现。要通过新机制的建立,充分发挥好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坚持依靠群众力量,把问题解决在基层。通过长效机制的建立,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真正落到实处,使我们的工作展现于群众之中,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监督,改进促进我们的工作。
三是要“全面看”,关键是重在效果。建立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的“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的目的就是,坚持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依靠群众,强化基层基础,以管理机制创新推进基层工作落实,努力营造稳定、高效、有序、和谐的发展环境和群众生活环境,为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要从思想认识不断深化、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工作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等五个方面来检验新机制的运行效果,真正构建“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管理网络,消除管理盲点,实现无缝对接,推进管理方式从“被动处置问题”向“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转变,从“事后执法”向“源头管理服务”转变,从突击式、运动式履行职责向常态化、制度化履行职责转变,由被动应付变主动履职,由外化强制变为内化自觉,从体制机制上保证政府各项职责全覆盖、无缝隙落实,使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环境不断好转。
王璋强调,建立“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要发挥探索创新的开拓精神,充分调动群众力量,推动新机制不断提升,使新机制有生机有活力,持续健康发展,真正把网格化管理体系建成一个促进郑州市全面工作整体上水平的长效机制。
郑州市委副书记王璋到荥阳市工商局调研指导网格化管理工作
7月8日下午,郑州市委副书记、市“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领导小组组长王璋深入到荥阳市工商局调研指导长效机制的推进运行情况。在听取了荥阳市委副书记王新亭、荥阳市工商局局长李珉等关于的网格化管理工作汇报后,作了重要讲话。
荥阳市工商局在推进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的长效机制工作中,始终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坚持非法经营等领域的问题排查解决与人员下沉上门提供优质服务相结合,为破解市直部门人员少、任务重、日常监管容易出现盲区做了有效的探索,为市直部门主动融入长效机制、借助网格化管理提升履职尽责的能力积累了经验。
自5月份以来,该局依托网格化管理,共排查出问题非法经营领域问题701个,已经全部予以解决。下沉人员通过上门服务,共指导办理个体户775户,农民合作社8户、公司61家,办理动产抵押40起,融资1亿元,指导企业申报著名商标5起,成功帮助企业争创驰名商标1起,为广大企业商户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王璋书记对荥阳市的网格化工作和荥阳市工商局在网格化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尝试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荥阳市工商局网格化建设落实到位,探索有益,为市直部门将职能职责融入网格化监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王璋书记对下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抓准主动融入的三个关键部位。要在面上全覆盖下功夫、在下沉三个三分之一的点上闯经验、在点面结合上求提升。市直部门要以网格化为契机、主动融入,借助网格化管理的东风,推进职能职责的全面履行。二是要抓牢差异化职责管理的关键问题。市直部门要在政策法律的框架内明确职责、明晰条块的差异。在责权结合的问题上进行全面探索,着力解决各局委职责不清、责权不明的问题,将条块充分融合,形成合力。三是要抓实巩固提升的探索。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是政府履行职责推进机制的一个创新。长效机制平台搭建完成后要在求实务真上下功夫、防止形式主义,要勇于探索创新,不断完善考核机制等各项制度,推动新机制不断提升,赋予长效机制以生机和活力。让人民群众真正从网格化管理中得实惠,让长效机制真正能经得住人民群众的检验。
学习经验 全面融入 落实问责 全面提升网格化城市管理水平
□郑州晚报 董艳竹
本报讯 昨日,我市召开网格化城市管理观摩培训会,进一步深化4月27日全市“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推进大会要求,对全市网格化管理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督促各县(市)区、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充分利用网格化管理这个载体抓好城市管理工作。市委副书记王璋,市委常委、副市长张建慧,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长松出席会议。培训会上,金水区经八路办事处介绍了网格化城市管理经验。市城市管理局负责人作了题为《学习先进经验,推行网格化管理,进一步健全我市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培训。市城乡管理综合考评委员会办公室通报了今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城乡管理综合考评及奖罚情况。
张建慧就进一步完善网格化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做了具体部署。他要求全市紧紧围绕“三非”和安全生产、信访稳定、基层组织建设、公共服务7个方面突出问题,以及提升城市管理的13项重点工作开展好网格化管理。要通过网格化城市管理,实现 “三个确保”:确保每寸土地都有人管理,消除管理盲点;确保每个问题都有人负责治理,消除治理真空点;确保各级网格信息渠道畅通,消除信息盲点。要梳理问题、建立台账,逐步解决遏制新发生,实现新的体制、新的景象、新的管理水平。
王璋在讲话中指出,建立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的“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是市委转变领导方式、创新工作机制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建立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机制,对做好城市管理工作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积极投身到网格化城市管理工作中,充分利用网格化管理新机制的优势,进一步抓好城市管理工作,推动我市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针对下一阶段的网格化城市管理工作,王璋提出“三个重在”:一是要深刻领会网格化城市管理的重要意义,重在提高认识。要深刻理解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三级网格、四级平台、五级联动”的精神实质,做到真学、真想、真懂、真干、真见成效。二是要准确把握网格化城市管理的要求,重在明确责任。要实现“三克服”、“三解决”,即要克服官僚主义,解决发现不了问题的问题,把通过网格化城市管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要坚决克服好人主义,解决不想发现问题的问题;要坚决克服形式主义,解决不敢问责的问题。市直部门要实现网格化城市管理工作全覆盖,创造新经验,主动融入、借助力量。三是要全面实现城市管理网格化的基本功能,重在责任追究。要做到责任明确、量化到人、跟踪考核、严格问责。要通过责任追究,推动各级网格管理人员主动履职,切实把网格化城市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城市管理网格化的基本功能全面实现,推动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辅导员工作强度大、任务重
本来辅导员是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的, 但在现实工作中, 辅导员成了几乎事事都要关心的“保姆”。如一些任课老师上课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逃课、学生饭堂就餐秩序混乱等, 竟然也要辅导员出面解决。由于工作负荷严重超大, 致使辅导员工作很难深入细致地进行, 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到位, 或收不到效果。这种状态, 不利于辅导员职业技能的提高, 从而影响到职业化的进程。
2. 辅导员辛勤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在高校普遍存在着对辅导员劳动不够尊重的现象。比如在入编方面, 辅导员设置的门槛过高, 但在薪酬方面, 却又偏低, 有些高校对配备学生辅导员基本上都是“定薪制”, 也就是通常讲的“一口价”, 没有其他补贴、奖金, 而且所定薪酬也比专业教师要低。虽然近一两年来, 一方面是国家对辅导员的待遇提出了相应要求, 另一方面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更深刻的认识, 各高校都相应提高了辅导员的收入。但在同等条件下, 辅导员与其他教师的差距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校普遍存在着一种轻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对建设学生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认识不够。对学生辅导员的存在, 往往只有在出现问题时才被重视, 平时则被忽视;口头上重视, 过后却忘记。
3. 辅导员发展前途渺茫
一般年轻教师从助教开始, 至讲师、副教授至教授, 每5年可以上一个台阶。但有许多辅导员干了10多年, 最后只是个老辅导员。一些学生辅导员无奈地说:做辅导员辛苦无成就, 前景暗淡。相比其他年轻教师, 辅导员个人发展确实存在很大的局限:一是没有辅导员系列的职称评定;二是没有辅导员的职级晋升;三是尽管有一些做得好的辅导员能走上领导岗位, 但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四是辅导员的工资增长只有工龄工资增加而没有其他增项。许多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不安心本职工作, 绝大多数辅导员把这项工作作为权宜之计, 一有机会就“跳槽”。
4. 辅导员队伍建设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尽管辅导员职业在我国已有近60年的历史, 由于一直以来没有朝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至今也没一套标准化的规范的辅导员发展机制。不仅没有辅导员发展、培养、使用的职业前景标准, 甚至辅导员的职业标准都还没有较统一的规定。这对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缺陷, 也给辅导员的心理造成“职业缺失”, 导致他们无法集中精力把辅导员工作当成职业, 从而严重影响了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进程。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
1. 职业化建设的方向
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起辅导员职业的准入机制, 严把进口关, 选拔高质量的人才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来。二是建立起辅导员职业的培训机制。通过岗前培训、调研学习、学历学习等方式加强对辅导员的培养, 在工作实践中提高辅导员能力。三是建立起辅导员职业的考核机制。明确辅导员职责, 根据高校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的特点对辅导员进行定期的考核与淘汰。四是建立起辅导员职业的晋级机制。对考核中表现优异的辅导员积极向学校组织部门推荐成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对象, 在学校选拔干部时优先考虑。
2. 新时期职业化建设的内容
新时期, 辅导员职业化又进行了新的创新, 实行辅导员职级制, 将辅导员工作由低至高设立了1至3级岗位, 1级辅导员相当于教员级别, 2级辅导员相当于讲师级别, 3级辅导员则相当于副教授级别, 享受同等待遇。上述做法为辅导员的待遇解决开了先河, 从而可以吸引一大批优秀人才成长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家。
三、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
1. 专业化建设的方向
所谓专业化, 是指某项工作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专门人员专门从事某项工作并不断提高的过程。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 不仅仅是一般狭义上的专业化, 即辅导员只要成为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职业的专业型人才;而应当是广义的专业化, 即辅导员队伍要向专家学者型方向发展。辅导员要向专家学者型发展必须要承担一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一方面有条件的学校要对辅导员进行教学培训, 安排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或人文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另一方面, 学校还应鼓励辅导员结合自身工作积极申报思想政治教育或党建研究课题, 承担一定的科研工作。当教学和科研工作达到一定量后, 聘任辅导员担任副教授、教授从事专业化的研究也就顺理成章了。另外, 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方面, 学校还应对辅导员给予政策支持。
2. 新时期专业化建设的内容
如前所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内容。面对这一特点, 新时期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也应该面向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 应鼓励辅导员报考相关专业研究生或专业资格考试, 从而培育出学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师、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坚持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 必须探索职业化发展之路。只有走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 增强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 才可能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最终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蓬勃发展!
摘要: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
参考文献
[1]李建春.试论高校学生辅导员职业化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 (6) .
[2]王奕, 胡艺华.关于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思考[J].湖湘论坛, 2005 (5) .
关键词:需求侧管理;长效机制;激励政策
中图分类号:F4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8-0135-01
需求侧管理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最早提出,因当时能源危机加剧,环境污染严重,为降低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需要能源需求方加强管理。通常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节约成本、改善环境。此方式在电力行业体现最为明显,使得电能消耗大幅减少,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电网事业的发展。建立需求侧管理长效机制,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能源紧张局势,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保障。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为保证需求侧管理长期发挥作用,应进一步完善其长效机制。
1 电力需求侧管理
1.1 定义
电力是当前的重要资源之一,随着人们生活生产用电量的增加,电力资源日益紧张。为此,需改变用电方式,由政府加以领导支持,依靠电力企业、用户、产品供应商等多方协作,通过各种措施提高用电效率,既能满足用电需求,又能降低消耗,以获取最大效益,达到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目的,这一系列活动都属于电力需求侧管理。简单来说,即是向广大用户推行节电及负荷管理工作的一种模式。
1.2 内容
①负荷管理。即采用一系列措施激励引导用户对电力负荷的曲线形状加以调整,如增加低谷需求,降低高峰负荷等,以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同时降低用户电费。常用的方式有削峰、填谷和移峰填谷三种。②节能环保。为达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电力公司将通过一些列手段改进工艺,研发新设备、新技术,并积极向用户推广。目前使用较多的设备包括节能灯、高效能电动机、高效能制冷制热系统等。③新能源。主要包括新能源替代旧能源以及对余能回收利用等。很多燃煤装置都比较落后,应改为电气装置,以实现节能环保的目的。另外,目前出现了很多新能源发电方式,如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④新服务项目。电力公司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开展的宣传、咨询活动,包括能源审计、节点咨询教育等。
1.3 意义
首先,需求侧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符。在新形势下,为实现长久发展,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经济进步的同时,能源消费量越来越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节能环保是我国当前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需求侧管理则立足长远,加强其运作机制建设,对能效市场进行适度干预,将节能理念落实,才能缓解能源紧张,实现长久的发展。
其次,需求侧管理是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过渡。消费者为维护自身利益,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数量、质量和经济性、方便性都更加重视。电力公司除了满足用户供电,还应提供负荷管理、分时电价等相关服务。而需求侧管理注重成本效益,支持资源竞争,其目的就是建立一个以市场驱动为主的能效市场,可见,该模式非常适合市场经济运作机制。
此外,需求管理有利于促进电力供需平衡。从国内现状来看,电力资源呈不均匀状分布,供需矛盾明显,主要体现在部分地区的电网峰谷差加大,调峰能力降低,特别是气温对负荷的影响越来越大,进一步加剧了最大负荷增长的波动性。若限电过于频繁,易引起用户不满。如高峰时负荷加大,如果靠增加调峰发电装机实现供电,需加大成本投资。而需求侧管理则通过削减高峰负荷的方式环缓解缺点压力,以实现供需平衡。
2 基于市场机制的需求侧管理长效运行机制
2.1 概述
所谓长效机制,即能够使制定的战略和制度能够长期正常运行并发挥最大效益的制度体系。“长效”是指把握好各项相关因素的变动性,应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完善。“机制”包括两方面,一是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二是具有推动该体系运行的动力。
需求侧管理长效运行机制就是在国家政府的激励引导下,依靠供电方、用电方、服务组织、设备制造单位等共同努力,调整电力负荷曲线,提高电能利用率,全力挖掘用电侧的资源潜力,强化整个社会的节能环保意识。其目的不只是为弥补电力缺口,因为很多措施虽没有明显的节电效益,却能够节约其他资源,同样能带来社会效益。如蓄冰空调因冷量损失会加大电力消耗,然而它却具备削峰填谷的功能,能够节省发电、输电、配电设备投资,可起到节约资源的效果,也属于需求侧管理长效机制的范围。
2.2 障碍
需求侧管理长效运行机制目前的障碍集中于法律、政策和体制方面。如美国、挪威、巴西等国家都制定有专门法律法规,约束电力企业必须实时该机制模式,并由政府加以调节控制,使得企业和用户都能受益。但我国在此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需出台强制性的法案。同时政府的激励政策不够,许多电力企业因担心无法收回成本,而放弃了很多项目。节点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宣传力度较弱、节电产品质量缺陷等都是建立长效机制的障碍。
2.3 解决对策
①提高运行机制的合理可行性。需求侧管理要想长效运行,保证各项目顺利实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涉及面广、结构庞大,需政府、电力公司、用户、中介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积极配合,必须做好综合协调工作,重视机构能力建设,建立起有效可行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主管机构的主导作用。②完善法律法规建设。电路需求侧管理长效机制关系着多方利益和国家经济发展,必须有法律法规的约束,确保其能够正常建设。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对此十分重视,如美国、法国都颁布有相关法案,并明确指出要加强需求侧管理。我国应加以借鉴,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确立需求管理的强制性原则,促进管理的被规范化、法制化。③研究制定积极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负荷管理、研制新设备新产品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同时长效机制的实施主体为电力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有一定的风险。所以,应通过价格、财政和税收等经济措施加以引导和激励。以美国为例,从提出需求侧管理后,因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多数电力企业都比较消极,发展甚为缓慢。而当激励机制日益成熟后,需求侧管理迅速发展。我国的情况大致相似,在采取了分时电价、差别电价等措施后,还应进一步加强经济激励机制的建立。
3 结 语
针对当前电力紧张的局势,节约用电迫在眉睫。电力需求侧管理通过政府的支持引导,鼓励电力供需双方协作,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电能利用率,起到节能效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加强需求侧管理长效机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梁甜甜,高赐威,王蓓蓓.智能电网下电力需求侧管理应用[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2,(5).
[2] 李扬,王蓓蓓.面向智能电网的电力需求侧管理规划及实施机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0,(12).
[3] 曾鸣,许柏婷,卢建明,等.澳大利亚能源市场下的需求侧管理经验分析[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0,(3).
[4] 王明俊.市场环境下的负荷管理和需求侧管理[J].电网技术,2005,(5).
【队伍管理长效机制】推荐阅读:
项目建设管理长效机制07-16
创新市场管理建设长效监管机制10-15
营销队伍管理07-01
劳务队伍管理考核07-05
劳务队伍管理标准07-12
完善电力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07-22
加强建筑劳务分包队伍管理10-03
消防应急队伍管理办法10-05
协作队伍物资管理制度10-13
县教育系统教师队伍管理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