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宗教观学习心得

2022-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马克思宗教观学习心得

马克思民族主义、宗教观学习心得

《马克思民族主义、宗教观》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场党委组织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我了解马克思关于民族主义和民族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我国的民族情况和民族问题,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以及和民族问题有关的宗教问题。

学习后,让我知道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发展及其伟大意义,认识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民族问题及其由来,民族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以及怎样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另一方面让我进一步了解国情、省情、民情,认识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及其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我国在社会主义时期要解决好民族和民族问题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具体措施。通过学习《马克思民族主义、宗教观》从而提高我们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做好民族工作,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不同于阶级,不同于国家,不同于政党,也不同于种族,而是一种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实体,并有着自身的矛盾特殊性,同样由于民族存在引起的民族问题,即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也不同于阶级问题、国家问题、政党问题和种族问题而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在新世纪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就不同问题所发表的有关宗教的论述,当代人有着不同的解读和阐发。这很正常,因为时间、场景和人都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无论怎样解读和阐发,一是要在理论上讲得通,即要有理有据;二是要在实践上行得通,即合乎国情,合乎实际,合乎民心。

宗教是个复杂的多面体,它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其他社会事物、其他文化传统的独特维度。宗教发展既有内因亦有外因,宗教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互动使宗教创新层出不穷。时至今日,我们对宗教的认知,与60年前相比,与30年前相比,都已大不相同。即使如此,我们的认知还会发展变化,因为社会的发展变化仍旧继续,宗教的存在、发展和变化没有终结,我们的认识发展也就不会有终点,因此以发展的眼光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社会里,人们将宗教视为文化这种价值取向会营造一种宽容的社会心理氛围,这也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善良愿望和社会舆论,即在**不安的当代世界里,宗教不能成为偏执、欺诈、怨恨、误解和冲突的根源,而要成为善良、宽容、精神升华与社会和谐的动力。认同这一共识的人,既有归属不同宗教或教派的人士,也有不信奉任何宗教的人士。这种社会认知与心理底线,有利于社会和谐氛围的形成和扩展,无形中也减少了社会各方面将宗教作为政治武器的可能性,而且随着新世纪世界格局与国内形势的复杂变化,认同这一点的人正日益增多,而将宗教作为第二种意义上的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则越来越不受欢迎或引起人们的反感、质疑和警惕。

认识我国各民族问题,解读中国宗教,可能有多种角度。但不论怎样的认识和解读,都不能背离基本事实,不能离开群众路线与实践检验这两个尺度。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建树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观、宗教学。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最可靠的锐利武器。就中国来说,民族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的重要方面,因此,掌握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宗教观,认真制定和执行好党的民族政策,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民族问题,将对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第2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论坛举行

由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论坛”,5月29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中央党校、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河南社科学院、西北民族大学等单位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60多人出席会议。此次论坛是对近年

来学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成果的阶段性总结。

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研究员在大会致辞中说,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对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解与运用,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方法,必须在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髓和科学方法加以真正的理解和正确的运用,要以科学、创新、符合时代要求和结合中国国情的思考来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并用以指导研究今天的国内外重大宗教课题。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书记曹中建研究员主持开幕式。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政府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导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如何看待宗教、宗教观研究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如何指导研究中国的宗教等课题,值得深入探讨。

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的现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宗教、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文本文献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国外的研究与发展等课题,进行了多层面的深入研讨。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侯惠勤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阐述;浙江工商学院陈荣富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和两次飞跃;西北民族大学马福元对列宁关于伊斯兰教的论述进行了梳理;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金泽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当代发展;中央党校龚学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冯今源等对新世纪我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评析;北京大学张志刚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方法论意义进行了再诠释;中国人民大学何虎生探讨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课题;河南省社科院牛苏林等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角度探究了马克思与宗教关系课题。研讨中,学者们还围绕如何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理论、如何促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如何创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理论体系,以及如何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导当代中国的宗教工作等课题,献计献策。(光明日报,2009,6月9日)

第3篇:学习宗教心得

学习《坚决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心得体会

稳定是新疆的大局。当前,新疆社会大局总体稳定、总体可控、总体向好,但稳定的基础仍很脆弱,稳定的形势依然严峻。我们必须始终清醒地认识到,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有时甚至是十分激烈的。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坚持中央提出的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主要危险是民族分裂主义的正确论断;坚持发展和稳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创造性地贯彻落实自治区稳定工作的各项措施,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做到维护社会稳定各项工作常态化,保持社会政治大局稳定。

(一)坚决打击“三股势力”分裂破坏活动。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始终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的主要任务。针对目前新疆暴力恐怖犯罪活动的新特点,必须坚决打击“三股势力”各种分裂破坏活动,对形形色色的民族分裂组织、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团伙,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加强综合指挥体系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确保出现突发事件能够迅速果断处置。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和网上网下两个战场,切实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加强边防建设,提高边境管控水平。坚持专群结合,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构建军警兵民协同、重点突出、覆盖全面、常态化的防控体系。

(二)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方法,解决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力求通过有效的社会管理服务,让每一个流浪儿童都能回到温暖的家,让每一个青少年都能得到组织的关心和培养,让每一个困难家庭都能享受扶贫帮困政策,让每一位居民都能进入社会管理服务体系,让每一位公民都能依法享受权益,正常履行义务,达到社会文明进步。加强群众工作和信访工作,依法按政策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提高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水平。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工作,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重视听取网络民意,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水平,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三)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宗教工作事关新疆团结稳定、和谐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引导各族信教群众和宗教人士正确认识民族、宗教、国家的关系,从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汲取精神力量、培育爱国情操,把力量凝聚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目标上来,促进不同宗教和谐相处,促进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和谐相处。要依法保护正常宗教活动,同时又要坚持宗教不得干预行政、司法、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不得妨碍正常的社会秩序、工作秩序、生活秩序。认真贯彻宗教事务条例,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保证宗教活动规范有序进行。要坚决制止各种非法宗教活动,依法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犯罪活动。坚持和完善在宗教工作中长期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机制和举措,加强对宗教事务的日常管理,加大基层宗教管理工作力度,提高宗教事务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加强爱国宗教人士的思想和队伍建设,坚持和完善聘用、管理、生活照顾等制度,坚持和强化政治培训,培养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群众中有威信、关键时刻起作用的爱国宗教代表人士和骨干力量。要积极引导宗教界做好“解经”和“讲经”工作,把伊斯兰教教义中含有和平、团结、爱国的思想贯穿到解经、讲经、学经之中,坚决抵制和消除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把信教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共同富裕、走向现代文明、建设美好家园上来。

2012年5月3日

第4篇:市民的马克思信仰和其他宗教信仰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成立四年来,始终关注社会生活热点研究的重大时代问题,该中心以多种形式广泛发展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鼓励青年学者深入实践,了解国情社情,体察民意民情,在为领导机关决策提供依据的同时,科研四年来共完成50多个社科调研问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近日,在青年人文科学研究所召开的课题总结会上,我们了解到该中心青年学生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状况调研课题组,2004年以问卷以及个别话谈等形式对广州、山东、北京、吉林和四川等地方的一些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信仰状况进行调研,在对问卷调查结果访谈以及搜集的其他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该课题组认为当前大学生的马克思信仰状况是好的,并不存在大范围信仰的危机,但也要清醒的看到部分学生也存在马克思信仰淡漠理论淡化思想多元化倾向,高校马克思思想教育和工作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大学生马克思信仰的主流是积极的,在课题组的调研中,共发放问卷272份,收回269份,从数据比例也看到大学生对马克思信仰的积极性,多数学生的马克思信仰和共产主义信仰较为坚定,有8﹒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有84·2%的学生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及中国化马克思理论感兴趣,有57·4%的学生认为通过近年的政治理论学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道路等问题越来越明白了,多数学生拥护现在的路线、方针,有74·2%的学生坚持现在的四项基本原则,有94·3%的学生认为国企改革是要让国有企业增强实力,多数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问题的原因,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学生存在着共产主义思想淡化信仰多元化饿的倾向,例如在对马克思足已完全没有说服力,还有同学说不清楚,又比如存在着以马克思主义态度对待和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倾向。

在宗教信仰方面,严格的讲只有基督教和佛教才是真正的宗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虽然也是宗教,但由于过多的用行政干涉了,世俗事物,所以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就不算是宗教,我们首先看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宗教,出现之初,教师们坚定的认为自己的宗教是唯一永恒的真理教,其余的都是邪教,都是异端邪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尤其是科学的进步,那些宗教不得不一个一个的退出历史的舞台。

第5篇:马克思主义 祖国观 民族观 宗教观 文化观

祖国观 民族观 宗教观 文化观

教育概论 考点 马克思主义

绪论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简称马克思主义“四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任务和基本内容

(一) 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任务

第一, 教育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祖国观念,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坚定正确的思想信念,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 教育学生认清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掌握反分裂斗争的思想武器,戳穿**集团的支持他们的国际敌对势力所散布的种种谬论,自觉抵制**集团的政治渗透和影响,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

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第三, 教育和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养,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投身于西藏全面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准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 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基本内容

第一,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正确的祖国观是大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分裂势力的政治基础。

第二,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正确的民族观是大学生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理论基础。

第三,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的宗教观是大学生正确对待宗教问题、树立科学世界观的认识基础。

第四,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正确的文化观是大学生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第五, 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西藏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

二、 学习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重要意义

(一) 是提高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 是西藏大学生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三) 是西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祖国问题的基本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基本概念 考点:

1、祖国:祖国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对自己国家的敬称。祖国所体现的是特定人群共同体与他们世代生息的地域之间的关系,是自己世世代代、祖祖辈辈居住的国家。任何国家都是由人口、领土、政府、主权等若干要素构成的,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

2祖国观:祖国观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对自己国家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祖国观的具体内容包括:对祖国的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的感情;对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对祖国的领土、主权的责任感;对祖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所持的立场和态度等。

3、马克思主义祖国观: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祖国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主要内容

4、国家的起源:在国家起源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这个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是人类社会分化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时候产生的,也就是说(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恩格斯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段,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该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5、国家恶的实质:国家的阶级本质体现为:国家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组织,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6、国家的职能: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不同,产生过不同社会形态的国家形式,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职能是指国家在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和功能。一般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第一,国家的对内职能,包括对内的阶级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第二,国家的对外职能,是国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与其他系统发生联系时,为协调和处理它们之间各种矛盾而具有的功能。

7、国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国家是历史的产物。

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剩余产品→私有制产生→剥削出现→阶级出现(直接原因)→国家产生(p4)

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在我国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人民民主专政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根据这一理论,我国确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它在我国国家制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我国的整体和国家机构的形式。

建立单一制的共和国:国家的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内部构成形式,即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于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国家结构形式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单一制是指由若干不享有独立主权的一般行政区域单位组成统一主权国家的制度。在当代国家结构中,单一制于联邦制(复合制的一种)是主要形式。

第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结构形式的基本观点。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只能采取单一而不可分割的形式”。列宁也指出:中央集权制的大国是从中世纪的分散状态走向将来全世界社会主义的统一的一个巨大的历史步骤。

第二, 单一制国家的主要特点。一是大国只有一部宪法,由统一的中央立法机关根据宪法制定法律。二是国家只有一个最高立法机关,一个中央政府,有一套完整的司法系统。三是实行中央统一集权,地方政府的权力由中央政府授予,接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整个政府实行层级控制,对地方政府不适当的行政行为,中央政府有权撤销。四是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实行某种程度的地方自治。五是中央政府统一行使外交权,地方政府机关对外不具有独立性。

第三, 我国实行单一制的国家形式。原因:

1、我国政治、经济、民族发展的现实需要所决定;

2、是我国历史上单一制国家机构的延续。特点:

1、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决单一制下的民族问题;2建立特别行政区制度解决单一制下的历史遗留问题。

实行单一制的国家机构形式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要趋势,是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

我国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与成功实践: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概括地说,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国两制“没有改变我国的单一制结构,成为单一制的新模式。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既符合中国的实践,也是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国家统一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我国多民族国家长期统一的启示年:第一,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社会**、人民遭殃。第二,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是中国长期统一的政治保证。第三,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是保持国家统一的前提条件。第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保持国家的长期统

一、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五,“三个离不开“的意思,为国家统

一、民族强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第六,中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形成了今天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

爱国主义的含义:爱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核心。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

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的强大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是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p17) 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的集体体现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p17)

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的集中表现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p1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爱国主义的最基本的要求。(p19)爱国主义的最高原则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p20)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各民族和个人的利益都应服从于国家利益,这是爱国主义的最高原则。(p21)

西藏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历史的必然选择:(p21)

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p21)第一,远古时期,西藏文化于祖国内地的联系。在西藏高原上,自古就有人类活动。考古发现证明,西藏出土的大量新旧石器时期的文化一存与内地同时期的远古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着共同的文化因素。第二,唐朝时期,吐蕃与祖国内地的联系。第三,元朝时期,西藏地区成为中央王朝下属的一个行政区域。第四,明清时期,西藏与中央王朝的归属关系日渐稳固。第五,中华民国时期,中央对西藏的主权地位写入宪法。第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藏获得和平解放。(p25)

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有效行使主权:第一,历代中央政府十分重视对西藏地方的治理,在中央专设机构或者直接由中央管理西藏地方的军政事物。第二,中央政府在西藏地区设立管理地方军政事物的机构。第三,中央政府任命西藏地方政府高级官员。第四,中央政府依例管理藏传佛教,规定其主要教派首领地位的确定须经中央册封、任命才能有效。第五,中央政府规定西藏地方有义务向中央政府缴纳赋税,并保证西藏与中央之间的驿路畅通。第六,中央政府统一部署西藏地方的防务,西藏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尽安土守疆之责。第七,西藏地方一切涉外事宜处置权均归中央政府。(p25~26)

民主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西藏人民的迫切愿望:第一,民主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二,民主改革是西藏人民的迫切愿望。(p29~30)

民主改革的主要:第一,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政权,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第二,废除剥削阶级制度,建立劳动者个体所有制。第三,废除寺庙中的封建政权,实现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p31~32)

民主改革的重大意义:第一,民主改革开启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第二,民主改革开辟了西藏生产力发展的新天地。第三,民主改革开创了西藏人权事业的新境界。

民主改革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第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第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第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第五,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第六,生活局势保持基本稳定。第七,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考点:

1、民族: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是由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性的群体组成。

2、民族观:是指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是人们的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和体现。

3、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民族、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p39)

4、民族的基本特征:第一,共同语言。第二,共同地域。第三,共同经济生活。第四,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p40~41)

5、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原则;民族团结原则;民族自治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p47~50)

6、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和主要内容:涵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的地方实现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主要内容:一是任何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央和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行政单位,必须服从中央和国家的统一领导,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是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三是设立自治机关。四是自治机关有自治权利。(p52)

7、民族区域自治的巨大优越性:第一,民族区域自治,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又能有效地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平等的民主权利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物的权利;第二,民族区域自治,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第三,民族区域自治,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结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实践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政治制度。它既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我国各民族的团结进步。(p53~54)

8、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依据:政治基础: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现实基础:大杂居、小聚居;历史依据: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p63)

9、党的民族政策在西藏得到贯彻落实:民族平等与团结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政策;重视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政策。(p63~66)

10、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各民族根本利益一致的思想做新西藏的建设者;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做民族团结的坚定执行者;认清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做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的坚定捍卫者;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离不开。

**集团是打着“民族利益“、“人权“等旗号,妄图分裂国家,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各民族人民利益的犯罪团伙。(p70~71)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考点:

1、宗教: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p73)

2、宗教观:宗教观是人们对宗教的基本认识和看法,以及在这种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对宗教的态度和提出的解决宗教问题的方式、方法。(p73)

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宗教和宗教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p74)

4、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

宗教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第一,宗教的产生。第二,宗教的发展。第三,宗教的消亡。

宗教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提示了宗教的本质,认为宗教是一种“颠倒的社会意识“,是对人们现实生活幻想的反映;是剥削阶级维护自己统治秩序、奴役和麻醉人民的精神工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p74~79)

5、正确认识宗教的社会作用:

宗教的消极作用:第一,宗教麻醉人们的精神。第二,在阶级社会,宗教为剥削制度辩护。第三,宗教阻碍社会的发展。

宗教的阶级作用:在中外历史上,都曾有过被压迫群众利用宗教形式和某些教义、口号,组织群众进行反抗统治者的斗争,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宗教的思想和宗教活动对于哲学、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的发展有过一定的推动作用;宗教的教义、教规,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引导、约束人们的行为和调整人际关系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宗教教职人员在学习宗教和传播宗教的活动中,对文化的传承和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p79~80)

6、马克思主义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

宗教与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观上对立;不能用行政命令和强制手段禁止宗教;宗教对国家来讲是私事,但对工人阶级政党不是私事;实行国家同教会分离、学校同教会分离;要慎重周密,要服从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任务;要实行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坚持对党员和群众进行无神论教育。(p81~82)

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基本特点:宗教的长期性;宗教的群众性;宗教的复杂性。(p83~84)

7、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理论基础:第一,中国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坚信马克思主义,坚持科学的世界观。第二,宗教信仰问题是思想领域的问题。第三,马克思主义认为,信教群众在思想信仰上的差异是比较次要的,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基本内容:第一,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第二,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第三,保护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第四,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p85~86)

8、“划清两个界限,尽到一个责任”:

划清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利用宗教从事分裂活动的界限。 划清群众有宗教信仰自由和党员不得信仰宗教的界限。

尽到引导群众崇尚科学文明、追求社会进步的责任。(p99~100)

9、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一、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意义: 是正确认识宗教和宗教现象的需要 是确立无神论和科学精神的需要

是反对分裂和维护社会主义稳定的需要

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要求: 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崇尚科学文明(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不信仰宗教,积极引导群众崇尚科学文明(规范遵守政治纪律。做到不信仰宗教,不佩戴宗教标准物,不悬挂宗教宣传品,更不准悬挂**像。)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考点:

1、文化: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可以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变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政治、经济并列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p104)

2、文化观:文化观是人们对文化的看法和观点,即人们认识、理解、对待精神生活及其成果等文化现象的基本态度和根本观点。文化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3、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本质、文化的社会功能和地位、文化发展的规律以及文化具体内容的认识和文化建设思想的总和。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4、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内容: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是文化产生的源泉和基础;文化的民族性是民族存在的重要形式;在阶级社会,文化具有阶级性;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为一定阶级的经济和政治服务,又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文化具有开放和交流的特征,文化会被不断地继承和发展等。

5、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文化的产生。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文化,不论物质形态的文化还是观念形态的文化,都是劳动的创造物。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了文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社会中的一切物质文化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

第二,文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伴随着人类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的发展。

6、文化的特征: 第一,民族性。 第二,阶级性。 第三,继承性。 第四,开放性。

7、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第一,社会的经济、政治对文化有决定作用。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第二、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为一定的经济和政治服务。

第三、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一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二是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8、民族文化对民族发展的影响:

第一,民族文化为民族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凝聚力是文化的精华,是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

第二,民族文化为民族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有利于开发民族的创造力。(p 110)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

9、

一、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坚持文化建设的“二为“方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整个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

坚持文化建设的“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要求p(110~111)

10、

二、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最基本的就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成果为统领,来审视、指导和规划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p(112)

1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一,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体现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三个面向”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内在的、基本的属性。

第二、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p(113~114)

12、中国文化的特性: 一是中国文化的民族性 二是中国文化的科学性

三是中国文化的大众性p(114)

13、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p115)

1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体系的涵义:“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p117~118)

15、党和国家对西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

西藏自治区是藏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地方,藏语言文字是全区通用的语言文字。 第一,藏语言文字在西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广泛使用。 第二,藏语文学习依法得到保障。 有效保护文物、典籍:

第一,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的积极利用。 第二,文物考古工作成效卓著。

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全面展开。 第四,文献档案得到妥善保护。 尊重和保护风俗习惯

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艺术(p122~126)

16、新西藏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现代文学艺术事业得到巨大发展 藏学研究全面展开

科教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 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事业发展迅速。(p127~130)

第6篇:马克思学习心得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独有的先进的思想武器。其政治性、革命性和先进性的特质决定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有特殊的规律值得探寻的,重要的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掌握和应用具体地、辩证地统一起来。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神奇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认识现在和预知未来的武器”。共产党人所从事的活动从来就不是简单的自发的行动,它从开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自觉的活动。这一自觉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强大并保持先进性的思想根源。“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力量,就在于它给党以可能来在任何环境中确定方针,来了解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来预见事变的进程,来不仅知道事实在目前如何发展和向哪里发展,而且知道事变在将来如何发展和向哪里发展。”我们今天强调理论学习,就是要通过研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使我们获得这种了解事物并把握未来的神奇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先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学习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我们迈入研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门的必经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特殊性,突出表现在,他从来没有把理论当作纯粹的理论来研究,而是为了改造世界的活动来建立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总是针对着、配合着一定的现实任务,都是为了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它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应用是对理论的具体把握。要通过读书学习,把理论书籍里学取的基本原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重视把握现实规律

要以唯物主义的态度进行学习和研究。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的每一种事物现象都有它自身的必然规律,我们必须依据它们自身的这些规律解决现实的各种问题。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标准并不在于从书本上学习了多少,而在于能否了解把握自己所要改造的周围环境的规律。这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实质。回顾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给共产党人以在任何环境中确定方针的可能,就在于它是要掌握而且能够掌握一切环境中事变的具体规律,就在于能使我们依据这些规律来预见事变的过程。

要掌握观察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中的一切个别结论和原理,必须注意到这些结论和原理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之下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必须把这些结论、原理和它所产生的环境条件联系起来研究。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怎样依据自己环境的实际情况获得自己的理论结论和原理。我们要学习“他们观察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立场与方法”,学习他们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实质。

要进一步全面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要努力找出实际情况中各方面的发展规律,否则,“正确的立场和方法”仍只能是主观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要在不断的实际应用中才能够存在的。如果一时一刻停止了实际应用,那仍然是唯心的空论,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理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必须使我们学习掌握的理论当中包含丰富的现实环境和历史规律知识,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特点来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离开具体工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实践的一个要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为了实践,服务于实践,而且以一定的实践的立场为立场的。任何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都是为着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而建立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成立是紧紧地依赖于实际的,它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必须以理论

原则为指南解决我们现实的问题。离开实际的“理论”学习也许在有些人眼里是在掌握“理论”,但决不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决不能离开对自己岗位工作的具体考虑,不能单从词句和字面上来学习、研究,以为首先要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纯粹精神”,然后才考虑工作问题,这样学到的东西实际上没有脱离抽象“理论”的窠臼,与真正、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天壤之别。

应“有的放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矢”去射实际问题之“的”,这是对研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形象比喻。“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来去射中国革命之的。这个问题不讲明白,我们党的理论水平永远不会提高,中国革命也永远不会胜利。”今天,研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今天的实际相结合,依据今天的情况而具体化,这是学习的成功之道。

真正的理论必定伴随着可以实行的办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的放矢地学习理论最鲜明地表现为,当我们学习每提出一个问题时,必定恰当地估计着事实的条件,同时提出一套解决问题的办法。理论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办法正确与否。办法错误,也证明我们对这理论的学习了解也并不周到。即使掌握了这一理论也一定是在抽象原则上掌握了“理论”,并没有对理论获得最正确最完全的了解。

应用理论也是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它既然是科学,就不是固定而且不能固定在一个地点,它是发展着和完善着的”。应用理论是掌握理论的内在要求。根据不同的条件,应用马克思主义于实际进而掌握一些新的原理和论点,把握新的规律知识,在研究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然结果。

四、必须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习理论最要紧的是搞对思想方法。陈云同志讲:“学习理论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因此,首先要学哲学,学习正确的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就总是要犯错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的思想行动是与一定的世界观相联系的。如果我们能够灵活地处理工作,能够依据环境的变化随时正确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和任务,那么即使我们没有研究过哲学,但事实上我们的思想里已经有了某些辩证法世界观的因素。这种世界观是自然发生的,不是在理论的研究中锻炼出来的,因此它的内容常常混杂着各种因素。单纯对于实际问题的关心不能保证思想方法基础正确,也就不能保证见解正确,容易受到不正确的思想影响。辩证唯物主义是和实践最一致的哲学,研究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研究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核心。

正确地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就能正确地了解工作。辩证唯物主义是一切事物的普遍法则,是研究一切事物的一般方法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的引导,能够使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有更加一贯的正确性和深刻性。能够正确地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就是对工作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不是空“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与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紧密相连的。从这一点上讲,我们共产党人不能不研究哲学,不能不经过哲学的研究有意识地锻炼我们正确的世界观。只有我们的世界观是科学的,是先进的,我们在研究事物解决问题的时候才能有正确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辩证唯物主义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规律指明社会必然的前途,并按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情况,规定出不同的工作步骤和战略策略,随时给我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提供具体灵活的指导。

五、要努力精通辩证唯物主义理论

要把读书与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当我们拿着书本读的时候,要时时刻刻回想到自己工作中的一切经验,以这些经验充实理论内容。辩证唯物主义活的理论是在我们的工作经验当中。真正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是要能具体解决实际问题。实践与理论的高度统一,既是实践的需要,更是理论学习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普遍真理,无论什么人的实践都不能逃出它的范围。如果把学习与自己熟悉的工作结合起来,拿实践的经验同理论相印证,就

要进一步研究事物本身的内容。“哲学最大的意义是确定原则、指引方向、启迪思路。”辩证法不是使事物千篇一律的印板模型,不是固定了的公式,而是我们研究活的事实时的线索和引导。在我们研究现实问题的时候,它能够帮助我们看出一个大体上应该走的原则方向,使我们的研究能够准确有效。在此前提下,要依据这大的方向线索去仔细分析事物本身的内容,把遇到的现实事务的本身作具体的考察。先把书本上所学到的暂放在次要的地位,集中全力于现实的材料上面,了解“实事”的全部内容。

要分析“实事”的各个方面。在把握全部事实的基础上,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引导下,分析事实材料的各方面,并把握这一切方面的联系,把握辩证唯物主义法则的具体表现。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在研究方法上应该把大大小小的材料都搜罗无遗,分析它的各种形态,探究这些形态的内部关联,这一工作完成了以后,能够把现实的发展运动适当地表现出来”。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掌握,是要在客观的具体研究之后才能适当地表现出来的。这也就是“求是”的过程。要从事物本身去找出它自己的具体的辩证法。从这一角度来讲,正确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就是辩证法。

要努力研究掌握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正确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必须努力研习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并把它具体表现于改造客观世界的理论和实践。辩证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特别是唯物史观是分不开的。离开辩证唯物主义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离开整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会有真正完全的辩证唯物主义。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不可能精通一切马克思主义,但我们必须尽可能地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尽可能地使我们所研究的辩证唯物主义具体化。

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党不断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也就是逐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将其运用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在认识上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今天,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新形势下,我们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强调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的:“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特别是在每一个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总是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而每次这样的学习热潮都会推动我们的事业实现大进步大发展”。历史证明,结合工作实践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基本经验。篇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收获及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收获

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门课对我们理科生来说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学校之所以安排这门课也不过是想让我们混个学分走走形式罢了,然而,您上第一节课时举的一个例子引起了我的深思:为什么红桃k集团公司在招聘员工时从那么多的应聘者当中只挑了一个学历史的和一个学哲学的,在我眼中他们除了会说一些没用的大道理外其它一无是处。后来我又与您交流了我对“共产主义社会究竟能否建成”的看法,您当场指出我的看法中带有太多的“我认为”“我觉得”,不够客观,并对我说学完这门课后就能从中找到答案。所以我下定决心要认真听一下这门课,果然,学习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后让我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对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前我总是只看到社会中的一些阴暗面,觉得共产党这不好,那不好,贪污受贿腐败现象严重,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的不如溜须拍马走后门的混得好,共产主义社会只是一个空想而已,根本不可能建成,甚至觉得学习再好也没用,“学的好不如娶得好﹑嫁得好”,“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自己也没有本事改变这个现状,所以刚来到大学的时候就打算把大学四年混过去算了。可是学习完这门课后,我从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同时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提高了我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的人生观、世界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坚定了为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信念。我又重新振作起来,变得像高中一样踏踏实实,勤奋刻苦。因为我充分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人类也必然会走进共产主义社会,目前社会中出现的一些不好的现象终究无法阻挡社会前进的步伐,就像站在黄鹤楼上看滚滚长江虽然是向北流去,可是那只是短暂的局部的现象,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客观规律终究无法改变!

首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机器生产提高了社会化的程度,使得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不断的激化,是创立新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继在西欧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为科学地提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奠定了社会历史前提。进入19世纪后,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以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三大科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辩证的性质,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前提和条件。而其理论来源主要是西方哲学史上积极成果的继承和发扬和18世纪-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推动。

理解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自有人类以来,思维和存在就是两类最基本的现象。两者的关系是人和世界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哲学是研究整个世界的。

上一篇: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下一篇:六年级上册期中数学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