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档案管理办法

2022-05-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审计档案管理办法

新审计档案管理办法驱动下的审计档案改革

摘要:针对2016年1月颁布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管理办法》以及信息化时代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新要求,文章通过分析传统审计档案在使用过程中的诸多不便,提出了电子审计档案改革,并对电子审计档案改革中将会遇到的阻碍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 电子审计档案 解决对策

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重建,特别是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9]56号)以来,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环境不断改善、内部治理不断优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执业领域不断拓展。财政部会同国家档案局顺应历史潮流,于2016年1月11日,颁布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管理办法》,自2016年7月1日起施行,这可以看作是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响应国务院2015年7月4日印发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更可以看作是审计领域的一次机遇。

一、实施审计档案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审计职能的拓展,社会对审计质量的要求有所提高,传统的纸质审计档案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同时,随着审计手段的变化,传统审计档案保存所依赖的媒介不再能满足完整保存审计档案的需要。

(一)传统审计档案资料记录不够全面。传统的审计档案对被审计单位凭证的留存一般是以复印件的形式或者是经过加工整理之后的数据,鉴于事务所空间的限制,复印件的数量不是很大,相应的资料不是很全面,事务所只是把必要的资料保存起来,大量的原始凭证没有被保存。这就造成了有结果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会产生某一个数据或者结论的问题。而电子审计档案不仅是指用磁盘、光盘等介质保存的资料,还包括对经过特定软件或者特定系统加工处理会计资料的过程的保存。这样保存下来的电子审计档案就有据可循,既有原始数据,又有对原始数据的加工过程,对审计过程的记录比较全面详尽。

(二)传统审计档案查询不方便,再利用效果较差。要查阅传统的审计数据,经过相关人员或者机构的审批之后,一般要在工作时间经过“卷宗类别——案卷目录——卷内目录——案卷页码”这个流程进行资料查询,面对档案室中繁多的审计资料,会造成审计档案利用效果较差,没有效率。由于传统审计档案不完整而且查询不方便,加之会计师事务所更换项目比较快,项目比较多,相关人员对特定审计事务的记忆有限,造成审计档案再利用效果不佳。而且,如果在必要时要将审计档案运用于讼诉程序,提供相关证明,传统审计档案由于审计资料的局限和审计人员的记忆有限,很难起到有效作用。而电子审计档案由于记录档案的媒介多样,保留的审计线索较多,还有相关原始数据和影像资料的存储,能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料,而且可以帮助审计人员记忆相关信息。

(三)实现审计档案信息化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档案管理是档案管理的一部分,以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引领的信息革命在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如果档案管理仍然使用传统的手工收集、保存、查询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对档案的需求。档案的发展要求用数字化的方式加工、收集、处理、保存档案,加强检索使用。因此,档案的管理必须走信息化发展道路,用信息化来管理和使用档案,提高档案的整理和使用效率。审计档案管理作为档案管理的一部分,更要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管理方法,使用最先进的方法和手段来不断变革。

二、实施审计档案改革的路径

实现审计档案电子化并对电子化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科学的工程,不论是政府、企業还是会计师事务所都要持认真的态度,要有坚决贯彻的决心才能实现理想的效果。同时,提高审计档案管理水平所依赖的技术手段对改革的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推动各方贯彻执行审计档案改革。电子审计档案及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迎合信息化世界发展的必然选择,需要各相关利益群体不论是从态度上还是从行动上都要积极配合。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就是修订相关法律法规,贯彻实施并严格监管执行过程。政府的强制力会对执行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审计档案是政府执行相关工作的需要,在使用审计档案的过程中政府可以监管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情况,同时政府作为需求方,规范的审计档案管理也有利于政府其他方面工作的开展。从企业的角度来说,首先应该树立积极的态度,企业的配合有利于建立一个健康的经济环境,积极配合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及时提供相关审计资料,树立正直诚信的形象,有利于加强投资者和政府对企业的认可。此外,会计师事务所是关键的一环。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第三方,有保存完整审计档案的义务,如果会计师事务所没有足够的责任心可能不会尽全力去实现审计档案的完整性和使用的便利性,所以在客观上应该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同时建立相关利益机制,让审计档案的利用效果与会计师事务所的评价挂钩,审计档案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会计师事务所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进而影响其收益,会计师事务所自然就会贯彻执行相关法律和规范。

(二)提高审计人员意识,培养复合型人才。新时代的思想仍然是以人为本,建立新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的关键是人才,审计档案的改革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因此,需要培养一批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档案管理,并且还有一定量会计、审计基础知识储备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加强档案管理方面的培训,只有精通档案管理的精髓才会设计并运用相关软件,并且使档案管理科学化、调度档案有序化;另一方面要加强技术人员对会计、审计相关知识的掌握,定期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审计工作的原理,同时增强其管理档案的技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定期对所有审计相关人员进行审计档案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培训,只有及时更新已有的信息储备,才能增强审计档案管理的科学性。

(三)审计档案管理标准化。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制定一套审计档案管理的标准和规范,使审计档案的管理标准化。要实现审计档案改革,必须建立在严格的标准、专业化的分工和广泛的合作的基础上,因此实现审计档案管理的标准化是审计档案改革的基础。通过制定各项标准和制度,使各项档案管理工作井然有序,使各个部门审计人员的工作标准有据可循,实现审计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有序衔接,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审计档案管理取得最好的效果。具体的标准和规范包括每个职位人员的分工和对审计档案负责的方面、电子文档的生成方式和格式、传递方式和保存的程序等,即贯穿审计档案的收集过程、整理过程和保存过程。

(四)实现企业会计档案管理与审计档案管理的无缝对接。实现ERP、报账、资金等与会计电子档案相关的业务系统与审计档案系统的在线对接。通过归档接口將跨系统的业务关联条件同步位移到档案系统,在档案系统中按照跨级档案管理要求进行关联、重组,还原业务原貌,实现业务关系追溯。通过这种途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接触并保存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再到会计账簿的相关证明,并且可以按照规定的文档格式保存、导出相关资料。

(五)防控审计档案改革的安全性问题。实现审计档案电子化是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对前期的审计档案进行大量处理,所以,档案数字化外包将成为会计师事务所加快数字化档案管理进程的主要手段。档案数字化外包涉及的工作环节比较多,为了确保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安全有序进行,档案数字化外包工作应该按照合理的步骤加强控制,从规划阶段到前期处理阶段,再到数字化处理阶段,以及到最后的验收阶段都应该明确每个环节的安全管理要求,为档案信息化建设部门和档案数字化加工单位提供全面、系统、科学的操作指南。首先,会计师事务所在选择外包机构时要充分考察外包机构以往的工作情况,最好选择行政部门授予相关专业资格的外包机构。其次,在外包机构接触审计资料的全过程中指派专门人员进行监管,防止实体资料损坏、丢失或者外包机构工作人员擅自复印资料的情况发生。最后,验收阶段,会计师事务所的档案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要严格把关,不仅要保证信息化档案的安全,也要注意实体审计资料是否有损坏。

此外,电子审计档案在流通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传统的纸质档案存放在档案室中,只有相关工作人员在获得批准之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才能进入档案室接触审计档案。而对于电子档案只要操作人员拥有或者取得相关权限,就可以跨区域访问、传输,这对电子审计档案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所以电子审计档案在传输过程中,要关注安全性问题。首先,在系统的设计方面要特别考虑安全性问题,在经技术人员多次试验和考察成熟后系统才能使用。其次,对于相关档案管理人员的权限问题,对不同职责的档案管理人员设置不同的权限,并且制定相应的规则。最后,对于档案的再利用问题,经过不同权限的工作人员确认、审核之后才可以获取已经保存的电子审计档案,还要对涉及到电子档案的问题进行全程监控。

参考文献:

[1]康云凤,黄燕,张少萍.浅论审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J].经济师,2013,(07).

[2]王海洪.应用审计软件辅助完成报表审计[J].商业会计,2015,(01).

作者:王舰 范秀玉

第2篇:高校审计档案管理优化建议

摘 要:目前我国高校审计工作发展迅速,但与之相适应的档案管理建设仍旧略显滞后,需要审计工作者加强档案意识,提高审计档案管理质量,高校也应当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用以监督、激励审计档案管理人员。该文主要针对高校审计档案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几点优化建议。

关键词:高校审计 档案 管理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审计信息如何能够在高校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了审计档案工作面临的新挑战。高校审计管理工作中必须强调新形势需求,审计人员只有规范管理,建立全面完善的审计档案,才能更好地挖掘利用审计成果。但是审计工作具有特殊性,审计档案管理无法适用一般的档案管理办法,而高校审计档案管理也不同于国家审计档案管理,因此必须结合高校审计工作实际需求,建立与实际工作相适应的审计档案管理体系。

1 审计档案的作用

高等教育改革是当前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各界的关注度以及政府的投入度越来越强,高校规模也随之迅速扩张。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经费的管理使用也开始予以关注,如何优化经费使用监督体系成为了当前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从内部分析,审计档案工作可以真实地记录高校审计活动,为内部审计考察提供可靠依据,并且通过对历史工作的研究可以有效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因此建立完善的审计档案管理系统对高校的整体发展意义重大。

1.1 提供素材

通过对审计实践的总结可以不断更新审计理论体系,而审计档案是记录详细审计实践的载体,可以为高校审计工作的总结提供详细案例资料,是高校审计部门进行学术理论研究的重要素材来源。

1.2 积累资料

高校审计工作仍旧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同高校的整体发展相比,审计工作水平仍旧略显滞后。而通过审计档案的建立,可以为高校审计工作提供系统的实践资料,从中可以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总结工作规律,寻求更加完善的管理规范和审计体系。

2 高校审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随着高校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工作人员开始逐步地认识到审计工作对于内部监督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建立完善的审计档案对于推动高校审计工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近年来高校审计档案管理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较晚,且领导层的重视度不足,在档案归档以及后期的管理中仍旧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甚至很多方面无法适应当前高校管理工作发展要求,对此进行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认识不足

虽然随着审计工作体系的完善,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意识到审计工作对于高校的整体管理建设以及内部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相关档案管理工作仍旧不受重视。高校管理阶层并没有真正将审计档案管理列入审计工作议事日程,也没有对相关工作进行全面规划,审计档案管理人员队伍严重不足,且职责不明。由于认识不足,审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也存在懈怠和随意的心态,这些都是审计档案管理质量提高的阻碍。

2.2 方法不科学

高校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由于起步较晚,很多高校并没有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队伍,很多审计档案管理人员都是临时抽调或兼职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缺乏相关经验,在操作规程以及管理技术上都缺乏专业知识和相关经验,很多应当归档的资料并没有及时地收集归档,因此实际工作中根本无法有效保管利用档案,即便是管理得当,也不能保证这些资料档案的查找利用。另外,相关管理设施建设也并不完善。文件档案随意堆放,杂乱无章,随着时间的增加和资料的累积,很容易导致资料的丢失。

2.3 工作不规范

很多高校无法做到审计档案管理标准要求,更不要说审计案卷归档、管理的正规程序。这种不规范的管理工作既影响了审计档案的形成,也容易导致相关资料的缺失,对档案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这种不规范性在内部审计中表现最为明显。很多高校审计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底稿记录时只进行简单的人工记录,且后期的签字手续不完善,如此更加无法保证审计档案的真实性。

2.4 人员素质因素

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审计工作的质量,影响着审计队伍的形象。人们往往把审计档案工作看成是谁都能胜任的工作,审计档案人员本身也对审计档案的开发与利用认识不够,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有待提高。

3 优化措施

3.1 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

高校应当依照相关管理规定结合实际制定与本校审计档案管理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同时,高校应当建立健全相关标准要求,以保证审计档案的立卷归档工作有据可依,通过规范的统一保证审计档案质量,建立完整完善的管理体系。在档案的移交保管以及查阅借阅方面,高校也应当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从而规范档案保管工作以及查阅借阅程序,避免后期的保管利用中造成档案的损毁、遗失。除此之外,还应当建立明确的责任划分制度,以明确档案负责人和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的职责。通过制度的建立健全,可以为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审计档案管理制度是优化高校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

3.2 提高认识

要搞好审计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要认识到审计档案规范整齐、管理严格,可为学校加强内部经济管理提供丰富的原始数据;为审计部门考核审计组、审计人员的工作提供依据;查阅审计档案可为审计人员提高工作技能提供全面的教育素材。只有提高了对审计档案重要性的认识,才会自觉地贯彻审计规范,把审计署印发的《审计机关审计档案工作的规定》等文件落实到行动上,真抓实干,抓出成效。

3.3 改进管理方法

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的内容和方法不断地发生变化,审计技术也将实现由“手工”向“计算机”审计的跨越。面对审计业务的发展,审计档案的形成和管理将会不断地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这就要求审计档案管理部门和审计工作者在审计过程中,及时解决和发现影响审计档案质量的问题,这对提高审计资源使用效率和审计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只要注意开拓思路,总结经验就可以开创出更多、更实际的审计方法,有力地推进审计业务向更高层次发展,使审计档案的质量和管理水平适应审计业务的发展并逐步得到完善和提高。

3.4 明确工作权责

相关工作准则中对审计档案的建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由审计组负责。通过主审人员对审计项目进行宏观上的把控,对审计人员进行督促,保证审计人员能够依照规范标准要求进行审计档案的整理、收集、装订,并在审计活动结束后,由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对审计档案进行复核,从而保证档案质量。

3.5 加强队伍建设

审计人员在开展业务范围内工作、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一定的职业道德。做到客观公正,保證审计工作的相对独立,完善服务管理。而在审计档案管理中,相关工作人员也应当具有这样的职业道德,只有具备专业的工作素养和敬业精神的管理人员才能保证审计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因此必须加强审计档案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岗前培训、业务培训等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

4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审计档案管理工作对于高校管理发展而言意义重大,但是实际工作中仍旧存在诸多不足,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继续予以完善。

参考文献

[1] 杨林.东盟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

[2] 张燕.改善高校审计档案管理的建议[J].科技广场,2007(6):114-115.

[3] 刘静.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建议[J].经济视角:2011(4):69-70.

作者:岳凡琦

第3篇:浅析医院内部审计档案的管理

摘 要:所谓的医院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其内容就是结合档案管理的相关需求,将审计部门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档案加以保管和编研的过程。内部审计档案包括的内容各种文字图表和实物等等类别。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应该务求及时准确,在医院管理工作中,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属于非常重要的一个类别,所以如何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就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现阶段医院内审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之后总结了一些可行的对策,希望可以给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医院内部审计档案;管理;问题与对策

医院内审档案管理工作直接和医院各方面经济活动密切相关,随着相关工作的开展,审计档案的数量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相关工作管理力度。所谓内审档案就是指一些在内审工作中所生成的各种材料,包括图表、文字和声像等等。审计档案是审计活动的直接记录,反映了审计活动的全过程,不仅可以规范相关审计行为,也起到了一定的鉴定作用,更是很多一手信息的重要来源。

1 审计档案的特点分析

1.1 公正性

审计事务处理的依据和结果都直接体现在审计数据上,其不仅可以成为审计部门的结论证据,更可以在有需要时给相关部门查证。审计档案直接记录了审计部门的工作过程,可以直接看出审计结果的生成,直接体现出审计程序是否具有准则性和合法性。

1.2 成套型

审计档案的单位是每个审计项目,在单一项目当中,不同的审计档案材料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往往組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审计过程,例如前期准备、中期实施和后期终结等等。档案记录每个审计项目实践过程,将同一套档案组成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审计过程,所以可以说审计项目具有一定的完整性。

1.3 保密性

很多审计档案都如实反映出审计部门的监督活动,也正是因此,审计档案才有着较强的保密性,其中含有很多秘密内容和不宜公开的内容,这不仅需要审计人员来保守秘密,也不能公开相关审计底稿,所以需要审计档案管理工作具有足够的规范性,这样才能起到保护被审计部门的作用。

2 现阶段医院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工作人员素质制约档案管理水平

一直以来医院管理工作的重心都在医疗工作、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上,内部审计工作出现较晚,人才培养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务都存在着一定的落后性,现在很多医院还仍然没有设置单独的档案管理部门,该项工作由非专业人员兼职的情况非常常见,这也就导致了管理人员知识层次无法适应于具体工作的实际需求,在审计活动当中所形成的各种材料无法迅速归档,例如文字、图标等等,这样一来,就会大幅降低审计档案管理的效率。同时和你多管理团队中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这项管理工作需要精通计算机、法律和质量控制等等。总而言之,工作人员的素质成为影响医院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首要因素。

2.2 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现在医院认证体系正在不断健全,同时医院评审管理工作也在不断推进,很多医院的内部管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管理体制也开始走上正轨。但是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些要点上,例如工作制度、考核标准等等,由于起步较晚,很多内容在可操作性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会严重影响到审计档案工作的发展。

2.3 信息化水平不足

现在审计档案管理的工作上,其仍然主要为人工管理,具有较强的粗放性,对于新技术的应用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无论是档案前期的收集还中其的整理归纳以至于后期的利用,都没有好好利用计算机设备。纸质档案的管理没有应用到数字化技术,更没有实现医院内各科室之间的连通和信息的流转,这也进一步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2.4 开发利用程度不高

医院经济决策涉及到了财务管理和招标采购等方面的内容,如果能够经由审计工作给予足够的支持则会进一步优化决策行为。管理者决策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如果能够获得审计材料,决策也可以变得更加合理。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属于内部审计档案的一部分,可以记录审计工作的全过程,随着相关工作的开展,档案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目前对于其开发利用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自然难以提高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

3 关于如何做好医院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

3.1 优化人员结构,提高人才选拔标准

为了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这样才能不断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现在医院内部审计档案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泛,所以在档案管理人才的配备上也应该具有多元化,不仅要精通计算机和管理,更要有一定的财务和审计知识基础。设立专门岗位,引进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人员加入审计档案管理队伍,改变档案人员一身兼数职的现象,使审计档案管理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3.2 强化审计档案评测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

积极探索、引进审计档案管理工作评估体系,着力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建立自上而下的考核制度。上级档案主管部门出台医院审计档案量化考核方法,对医院审计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和保管等项工作定期进行考核评估;其次,引进社会中介机构评测制度。目前,医院越来越多的审计项目实行了社会化运作,尤其是大型的基建工程,基本实现了全过程追踪审计。引进第三方对形成的审计档案进行评估,有利于加强审计档案质量建设。

3.3 依托医院信息化建设,推进审计档案信息化应用进程

随着医院审计工作有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的转变,审计工作深入医院管理的各个层面。形成的审计档案既有财务、又包含基建工程、零星维修、设备购置、资产报废处置、物资采购等等。这些档案的建立各自遵循不同的标准,具有数量大,兼容性差,专业性强的特点。实施系统化集成,标准化管理尤为紧迫。当前医院信息化建设已经从注重临床工作的HIS、LIS系统,逐步发展到推行提高管理部门效能的OA系统。

4 结束语

经过前文总结,我们不难发现,内部审计档案在医院当中属于重要信息资源,如果想要做到物尽其用,就需要我们提高管理力度,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展。内部审计信息对于医院的发展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分析,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提高管理水平。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现阶段医院内审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之后总结了一些可行的对策,希望可以给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谢海峰.关于医院内部审计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5):83-84.

[2]李鸽伶.规范内审档案对提升医院内审水平的作用[J].医药卫生:引文版,2016(9):00271-00271.

[3]李伟.内部审计档案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探微[J].中国化工贸易,2017,9(12).

[4]安欣.浅析当前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发展[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20):11-12.

作者:杨志波

第4篇:审计局档案管理办法

十二、审计局档案管理办法

为加强审计档案管理,充分发挥审计档案在审计工作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审计档案

(一)审计档案是指在审计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形式的记录,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实物证据。

(二)在审计活动中形成的下列文件和材料,应当分类归入审计档案。

1、审计通知书、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及部门、单位领导的审批意见,以及审计建议书和移送处理书等审计公文。

2、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被审计单位的书面意见和审计组的书面说明,审定审计报告的记录、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及相关性资料。

3、审计工作方案、检查审计意见书的落实情况,后续审计及审计决定执行情况的报告、领导批示和记录。

4、与审计有关的群众来信和来访记录及群众举报材料。

5、以录音、录相或计算机储存的软件等视听材料。

6、其他按规定应归入审计档案的文件和材料。

(三)在审计活动中,禁止使用圆珠笔、铅笔、红笔书写文件和材料(包括拟稿、领导签署意见等),以确保档案字迹清楚,具有耐久性。

(四)审计档案应按项目立卷,一个项目可立一个或几个卷,不得将几个审计项目合并立卷。跨年度的审计项目,在项目审计终结的年度中立卷。

(五)审计案卷内的文件和材料应以结论性文件材料、证明性文件材料、立项性文件材料三个单元为序进行排列。

第一单元为结论性文件材料,采用逆审计程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列:

1、向上级部门报送的有关本项目的审计情况报告;

2、审计决定或审计意见书;

3、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决定或审计意见书的执行情况;

4、有关审计处理的请示,审计事项的报告及上级部门或领导的批复、批示;

5、审计报告及审定报告的会议纪要;

6、被审计单位或人员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

7、被审单位或人员对审计决定的复审申请,对审计决定的申诉材料;

8、有关本项目的通报、处理意见;

9、移送处理意见书。 第二单元为证明性文件材料,按与审计报告所列问题和审计评价意见相对应的顺序,对审计证据、汇总审计工作底稿、分项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法规依据进行排列:

1、审计证实问题汇总记录;

2、审计证实问题分项记录;

3、其他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证据。

第三单元为立项性文件材料,按文件材料形成时间顺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序进行排列:

1、上级部门或领导对项目审计任务的指示和部署意见;

2、与审计项目有关的群众来信、来访记录;

3、本项目的审计工作方案;

4、审计通知书。

(六)审计案卷内每份或每组文件材料之间排列规则应当是:正件在前,附件在后。定稿在前,修改在后;批示在前,报告在后;重要材料在前,次要材料在后;汇总性文件材料在前,原始文件材料在后。

(七)根据谁审计谁立卷的原则,建立立卷归档工作责任制。在制订项目审计计划时,审计组组长即应指定专人负责审计档案的立卷归档工作;审计项目实施时,审计人员应及时收集和整理所分项目的文件及有关材料;审计终结时,由审计组组长指定的负责人对审计项目形成的全部文件和材料进行收集、整理、鉴别、取舍,并按立卷的规则和方法进行组卷,做到审结卷成。经审计组组长复查后移交档案管理人员。

其他档案

(一)除审计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档案外,下列档案也由档案管理人员负责管理:

1、上级部门及领导对审计工作的指示、讲话、批复及有关规定、办法、通知及文件;

2、有关审计工作的规章制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请示、报告等文件;

3、在审计工作会议或审计学术交流会议上,本局代表的发言稿及会议的主要文件;

4、机构改革、人事任免文件及干部调令、行政、工资介绍信,岗位责任制;党员登记表、干部登记表;

5、参与中心工作的计划、总结、请示、汇报及典型材料;各级党委政府及工作部门关于局机关的表彰文件。

6、重要活动的实施方案、总结及相关材料。

7、群众来信、来访记录;

8、综合大事记。

9、其他与审计工作有关的档案。

(二)上述档案的排列顺序为:

1、请示与批复排列在一起;批复在前,请示在后;

2、正件与附件排列在一起,正件在前,附件在后;

3、正本与定稿(有领导签批的草稿)排列在一起,正本在前,定稿在后。

档案的移交

(一)档案管理人员应对移交的项目审计案卷进行必要的整理,按卷内文件材料排列和内容编写目录并自目录后第1页起用号码机在右上角按顺序打印上页码。

(二)案卷立好并经验收后于次年6月底前移交综合档案室,案卷封皮由档案室根据有关规定统一制作、填写。

(三)审计档案应为长期保管。存档案室的审计档案借用、查阅,一般限定在本部门、本单位审计机构内部,凡外单位需借阅审计档案或要出具审计档案证明的,应经主要负责人审批。并根据档案室的有关规定办理。

(四)上级部门有关审计工作文件,由档案管理人员根据档案室的规定进行分类立卷,编者编写目录,并于次年6月底前移交档案室,案卷封皮由档案室统一制作填写。

(五)所有文件副本由档案管理人员收集、整理、装订成册,按顺序打印页码,编写目录,加具封面,负责保管。

(六)所有审计档案及文件副本在送档案室前,由档案管理人员负责档案的保密工作和移交手续的登记工作。

本办法由局办公室(法规股)负责解释。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5篇:政府投资建设项目 审计档案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档案(以下简称“投资审计档案”)管理,维护投资审计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保证投资审计档案的质量,发挥投资审计档案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国家档案局《审计机关审计档案管理规定》和《安徽省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政府投资审计项目为审计机关对外正式出具审计结果的政府投资审计项目。

本办法所称审计文件材料,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进行清单控制价审计、跟踪审计、价款结算审计和工程竣工决算审计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等纸质和电子数据资料。

第三条

投资审计档案归档工作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审计组长确定立卷责任人,并和审计组成员对全部审计文件材料按立卷方法和规则进行归类整理和编目,经业务部门负责人审核、档案人员检查后,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编目和装订,由审计业务部门向本机关档案机构或者专职(兼职)档案人员办理移交手续。

第四条 投资审计档案立卷应当符合归档要求。遵循文件材料形成规律和特点,保持文件之间有机联系,便于利用。做到案卷封面整洁、书写规范,卷内文件排列有序、组装严密。

第五条

投资审计档案的归档采用按项目立卷、按单元排列的方法。审计文件材料按审计项目立卷,不同审计项目不得合并立卷。一个审计项目可依据材料的多少立一个卷或多个卷,多卷项目在分卷时应当尽量防止割断卷内文件材料的联系性,不得把不同项目的文件材料合并为一个卷。

第六条

投资审计档案卷内文件材料按照结论类、证明类、立项类、备查类4个单元进行排列。

(一)第一单元

结论性文件材料,采用逆审计程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整体性、重要程度排列。

1.审计报告及审批单、送达回证。

2.审议、审定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结论类文书的业务会议和办公会会议记录、纪要。

3. 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移送处理书、审计处罚决定书。

4.审计报告(审议稿)。 5.审理机构审理意见书。

6.审计报告(送审稿)及审核流程表。 7. 审计业务部门复核意见书。

8. 审计组审核意见书。

9. 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及送达回证。 10. 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审核流程表。

11.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的书面反馈意见。

12. 投资审计项目协审单位(专家团队)复审报告、初审报告。

13. 审计组审计(现场)业务讨论记录。

(二)第二单元

证明性文件材料,按照审计工作底稿及所附审计证据与审计实施方案所列审计事项对应的顺序排列。

1. 被审计(调查)单位承诺书(送审资料清单及回证)。

2. 审计工作底稿汇总表。

3. 审计工作底稿及对应的审计取证单、审计证据材料。(注:应有工程基本情况工作底稿、审计评价及结果工作底稿、报告内反应的每条问题都应编制工作底稿,并且要有相关原始和计算方面材料等。)

(三)第三单元

立项性文件材料,按文件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

1. 调查了解记录。 2. 审计实施方案。

3. 审计通知书及审批单、送达回证。

(四)第四单元

其他备查文件材料,按文件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

1. 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被审计单位执行与落实审计报告等情况的回函,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整改形成的文件、制度、会议决定等文书资料,整改后的成效类证明资料,实施跟踪审计或后续审计收集的整改情况等)。 2. 审计过程中产生的不属于前三类的其他文件材料。 清单控制价审计、跟踪审计、价款结算审计和工程竣工决算审计的参考立卷内容详见附件1—4。

第七条

在整理投资审计档案时,形成的电子文档、图纸、相关光盘软件资料等应集中保存;形成的数据包一并归档。

第八条

投资审计档案卷内每份或每组文件的排列规则:

(一)正件在前,附件在后。

(二)定稿在前,修改稿在后(重要文件的历次修改稿,依倒序排列)。

(三)批复在前,请示在后。

(四)批示在前,报告在后。

(五)重要文件在前,次要文件在后。

(六)汇总性文件在前,基础性和原始性文件在后。 第九条

投资审计档案的保管期限统一划定为永久保管。

第十条

审计文件材料应当在该审计项目终结后及时归档,最迟不得迟于次年4月底。

第十一条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案卷的编目和装订要求参照审计署2013年制定的《审计署审计文件材料立卷归档操作规程》第

八、九条执行。

第十二条 投资审计档案按本办法归档后纳入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和考评范围。 第十三条

投资审计档案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置具有防盗、防光、防高温、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虫功能的专用、坚固的审计档案库房,配备必要的设施和设备。

第十四条

审计机关应当加强投资审计档案信息化管理,采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技术编制适用的检索工具和参考材料,积极开展审计档案的利用工作。

第十五条

借阅投资审计档案,仅限定在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关以外的单位有特殊情况需要查阅、复制审计档案或者要求出具审计档案证明的,须经审计档案所属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审批,重大审计事项的档案须经审计机关主要领导审批。

第十六条

对审计机关工作人员损毁、丢失、出卖、转卖、擅自提供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档案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对直接责任人员和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对相关责任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十七条

本规定由安徽省审计厅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处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实行。

二0一五年七月

附件1

清单控制价审计档案参考立卷内容

(一)第一单元

结论类文件材料。采用逆审计程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整体性、重要程度排列。

1.上级机关(领导)对该审计项目的批示(或批示情况说明)。

2.预算审计结果及送达回证。 3.审理、复核意见书。

4.协审机构审计报告(初审结果)。

(二)第二单元

证明类文件材料。按照审计工作底稿及所附审计证据与审计实施方案所列审计事项对应的顺序排列。

1.被审计单位承诺书。 2. 审计工作底稿汇总表。

3.工程造价审计调整事项汇总表。 4.审计会议记录。

5. 送审工程预算书(封面、编制说明、造价汇总表)

(三)第三单元

立项类文件材料。按照文件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

1.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申请函。

2.上级领导交办项目的交办单或批示。

(四)第四单元

备查类文件材料。按照文件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

1.审计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审计情况等信息。

2.重要审计资料

(1) 招标文件(商务标要求主要内容) (2) 概算批复 (3) 立项批复

3.审计项目分配过程资料。 4.该项目的委托合同、协议。

5.其他与该项目联系紧密且不属于结论类、证明类、立项类的文件材料。

附件2

跟踪审计档案参考立卷内容

(一)第一单元

结论类文件材料。采用逆审计程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整体性、重要程度排列。

1.上级机关(领导)对该审计项目的批示(或批示情况说明)。

2.跟踪审计报告及送达回证。

3.审议、审定跟踪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结论类文书的业务会议和局长办公会会议记录、纪要。

4. 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移送处理书、审计处罚决定书及移送受理、反馈查处结果等材料。

5.跟踪审计报告(审议稿)。 6.审理机构审理意见书。

7.跟踪审计报告(送审稿)及审核流程表。 8. 审计业务部门复核意见书。

9. 审计组审核意见书。

10. 跟踪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及送达回证。 11. 跟踪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审核流程表。 12. 被审计单位对跟踪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的书面

反馈意见。 13.对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采纳情况的说明。 14.跟踪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含征求意见稿)。 15.协审机构跟踪审计报告(初审结果)。 16.审计移送处理书(含移送附件)及送达回证。 17.跟踪审计意见单(按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意见单台帐顺序排列)及送达回证。

18.对结论类文件材料的重要管理事项记录。

(二)第二单元

证明类文件材料。按照审计工作底稿及所附审计证据与审计实施方案所列审计事项对应的顺序排列。

1.被审计单位承诺书。 2.审计工作底稿汇总表。 3工程基本情况的审计工作底稿。 4工程审计结果情况工作底稿(定案表). 5送审价与审定价对比明细表 6材料差价审计明细表 7工程量计算书

8现场勘查记录工作底稿

9合同完成情况和设计变更与签证情况的审计工作底稿 10.审计移送问题的审计工作底稿及相应的审计证据。

11.有关举报问题的核实材料。

12.跟踪审计台帐。

13.相关会议记录、会议纪要。

14.对证明类文件材料的重要管理事项记录。

(三)第三单元

立项类文件材料。按照文件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

1.对本项目的调查了解记录。

2.审计实施方案。

3.调整审计实施方案。

4.审计通知书及送达回证。

5.上级机关的指令性文件或授权审计通知书。

6.上级领导交办项目的交办单或批示。

7.对立项类文件材料的重要管理事项记录。

(四)第四单元

备查类文件材料。按照文件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

1.审计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审计情况等信息。

2.重要审计资料

(1)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信息表 (2) 建设项目基建程序执行情况表 (3) 建设项目招投标情况审计表

(4) 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建立执行情况审计表 (5) 建设项目前期审批资料 3.审计项目分配过程资料。 4.该项目的委托合同、协议。

5.其他与该项目联系紧密且不属于结论类、证明类、立项类的文件材料。

附件3

价款结算审计档案参考立卷内容

(一)第一单元

结论类文件材料,采用逆审计程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整体性、重要程度排列。

1.上级机关(领导)对该审计项目的批示(或批示情况说明)。

2.审计报告及送达回证。

3.审议、审定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结论类文书的业务会议和局长办公会会议记录、纪要。

4. 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移送处理书、审计处罚决定书及移送受理、反馈查处结果等材料。

5.审计报告(审议稿)。 6.审理机构审理意见书。

7.审计报告(送审稿)及审核流程表。 8. 审计业务部门复核意见书。

9. 审计组审核意见书。

10. 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及送达回证。 11. 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审核流程表。

12.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的书面反馈

意见。

13.对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采纳情况的说明。

14.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含征求意见稿)。 15.协审机构审计报告(初审结果)。

16.审计移送处理书(含移送附件)及送达回证。

17.对结论类文件材料的重要管理事项记录。

(二)第二单元

证明类文件材料。按照审计工作底稿及所附审计证据与审计实施方案所列审计事项对应的顺序排列。

1.被审计单位承诺书。 2.审计工作底稿汇总表。 3工程基本情况的审计工作底稿。 4工程审计结果情况工作底稿(定案表). 5送审价与审定价对比明细表 6审价材料差价明细表 7工程量计算书

8现场勘查记录工作底稿

9合同完成情况和设计变更与签证情况的审计工作底稿

10.审计移送问题的审计工作底稿及相应的审计证据。

11.有关举报问题的核实材料。

12.对证明类文件材料的重要管理事项记录(例如,讨论审计中的具体问题)。

(三)第三单元

立项类文件材料。按照文件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

1.对本项目的调查了解记录。

2.审计实施方案。

3.调整审计实施方案。

4.审计通知书及送达回证。

5.上级机关的指令性文件或授权审计通知书。

6.上级领导交办项目的交办单或批示。

7.对立项类文件材料的重要管理事项记录。

(四)第四单元

备查类文件材料。按照文件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

1.审计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审计情况等信息。

2.重要审计资料 (1)招标文件资料

(2) 送审工程结算书(封面、编制说明、造价汇总表) (3) 工程经济技术签证单 (4) 设计变更、工程变更文件 (5) 工程洽商纪要 (6) 竣工验收报告

(7) 施工合同、补充合同及协议 (8) 中标通知书

(9) 建设项目规划、立项、土地、概算等批复 (10) 工程图纸编号

3.审计项目分配过程资料。 4.该项目的委托合同、协议。 5.被审计单位的整改及相关材料。

6.其他与该项目联系紧密且不属于结论类、证明类、立项类的文件材料。

附件4

工程竣工决算审计档案立卷内容

(一)第一单元

结论类文件材料。采用逆审计程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整体性、重要程度排列。

1.上级机关(领导)对该审计项目的批示(或批示情况说明)。

2.审计报告及送达回证。

3.审议、审定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结论类文书的业务会议和局长办公会会议记录、纪要。

4. 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移送处理书、审计处罚决定书及移送受理、反馈查处结果等材料。

5.审计报告(审议稿)。 6.审理机构审理意见书。

7.审计报告(送审稿)及审核流程表。 8. 审计业务部门复核意见书。

9. 审计组审核意见书。

10. 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及送达回证。 11. 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审核流程表。

12.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的书面反馈

意见。

13.对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采纳情况的说明。

14.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含征求意见稿)。

15.协审机构审计报告(初审结果)。

16.审计移送处理书(含移送附件)及送达回证。

17.对结论类文件材料的重要管理事项记录。

(二)第二单元

证明类文件材料。按照审计工作底稿及所附审计证据与审计实施方案所列审计事项对应的顺序排列。

1.被审计单位承诺书。 2.审计工作底稿汇总表。 3工程基本情况的审计工作底稿。 4.工程管理审计工作底稿。 5.竣工财务决算报表。

6.工程财务,按照财务收支审计要求取证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归档。

7. 涉及价款结算,参照价款结算要求归档。

8.审计移送问题的审计工作底稿及相应的审计证据。

9.有关举报问题的核实材料。

10.对证明类文件材料的重要管理事项记录(例如,讨论审计中的具体问题)。

(三)第三单元

立项类文件材料。按照文件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

1.对本项目的调查了解记录。

2.审计实施方案。

3.调整审计实施方案。

4.审计通知书及送达回证。

5.上级机关的指令性文件或授权审计通知书。

6.上级领导交办项目的交办单或批示。

7.对立项类文件材料的重要管理事项记录。

(四)第四单元

备查类文件材料。按照文件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

1.审计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审计情况等信息。

2.重要审计资料 (1)招标文件资料

(2) 送审工程结算书(封面、编制说明、造价汇总表) (3) 工程经济技术签证单 (4) 设计变更、工程变更文件 (5) 工程洽商纪要 (6) 竣工验收报告

(7) 施工合同、补充合同及协议(通用条款除外) (8) 中标通知书

(9) 建设项目规划、立项、土地、概算等批复 (10)工程图纸编号 (11)财务管理资料 3.审计项目分配过程资料。 4.该项目的委托合同、协议。

5.其他与该项目联系紧密且不属于结论类、证明类、立项类的文件材料。

第6篇:审计局档案管理自查报告

丰富档案信息资源 提高服务水平

我局自建局以来,始终重视档案工作,各届领导关心支持档案工作,为档案的整理归档、开发利用、安全保管与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使档案在为局机关的各项工作服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促进了我局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已连续十年被认定为省颁二级档案室。长期以来,在上级档案局、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档案局的指导下,在局各股室密切配合下,通过档案人员的努力,较好地完成了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及各项制度的建设和落实工作。保证了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充分发挥了档案利用工作的作用。

一、加强领导,细化管理

(一) 建立了档案工作领导小组

1.我局建立了档案工作和档案鉴定销毁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和分管机关的副局长、办公室主任任组长和副组长,专职和兼职档案员为组成人员,把档案工作列入了单位和中长期工作计划或规划,组织有关人员学习了《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及《河南省档案管理条例》等档案法律法规,积极配合县档案局的工作,支持档案人员参加市里档

— 1 — ——学习学习县审计局档案管理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案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班,提高本单位档案人员业务水平和业务技能,特别是今年,逐条对照认真落实,添置了必要的设备、设施,购置了铁皮柜,配备了灭火器、防光窗帘、温湿度计,增设了阅档室和荣誉室。

2.我局对各类档案实行了统一管理,文书档案、业务档案、声像档案、会计档案四个门类的档案齐全。

(二)档案管理

1.建立健全了档案管理制度,并把这些制度上墙。具体有:档案的立卷归档制度、档案借阅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档案员岗位责任制度等。

2.编制了档案分类大纲和方案。编制了案卷目录、案卷文件目录、归档文件目标、业务档案总目录、分类目录、会计档案目录、声像档案目录等检萦工具。

3.编制了各种门类档案保管期限表,严格执行了档案鉴定、销毁制度,档案管理基本情况统计比较齐全,并按规定及时上报。

4.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已引起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列入了局机关的工作计划。

二、加强档案业务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根据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县级档案局的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了齐全、完整、符合规范的全宗卷;制定了科学的档案分类方案或分类大纲,并能严格执行;确定了本单位文件材

— 2 — 料的归档范围和不归档范围,制定了各门类的保管期限表,档案保管期限划分准确,各门类档案经过系统化整理,按规定实行了本单位集中立卷或部门立卷制度。近十年的档案、文件中没有用铅笔、圆珠笔等书写的不符合档案保护技术要求的字迹。收集、保管了与单位主要业务有联系的资料齐全、完整、并进行规范整理。成立了档案鉴定领导小组,并按有关规定和规章定期进行档案鉴定工作。档案和资料柜、架排放符合规定要求,编制了档案、资料存放示意图。档案和资料收进、移出有严格的登记、审批手续。建立了档案库房温、湿度纪录,库房温、湿度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对近五年内保管的档案、资料进行过全面清查,对存在的问题有处理意见和处理结果。档案保管安全,有“八防”措施。档案统计内容全面,统计数字准确。严格执行《档案法》与有关规章制度,确保档案的安全和完整。档案人员每年都能积极参加档案专业培训,并取得了合格证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本单位有关人员开展档案工作法律、法规、规章的学习。2003年至2008年因档案工作成绩显著,每年都获得县档案局的表彰、奖励。

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为了满足档案对机关和社会各界的利用,编制了全宗介绍大事记、数字汇编、组织沿革等专题材料,为综合档案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方便。

(二)建立了“档案借阅登记簿”、“档案利用效果登记薄”,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开发利用。近几年来,局领导对档案开发利用

— 3 — 已高度重视,将它视为领导决策的可靠依据和服务于局机关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

总之,汝南县审计局十分重视档案工作,一是建立了档案管理领导小组,为档案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二是把档案工作列入全局的目标考核之中,同其他工作一起检查、一起考评;三是不断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为档案提供了安全保证;四是确定了政治可靠、责任心强、有工作能力的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并为档案室工作营造了宽松的工作环境;五是制定和完善了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使档案工作逐步走上了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并积极动员全局人员,进一步加强档案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管理,充分强化了档案管理工作,发挥了档案资源的服务作用,为社会各界和本单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为领导决策和信息利用提供了可靠详实的依据。

xx县审计局 二○一二年三月五日

— 4 —

第7篇:第2308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档案工作

2016-02-19 11:03:33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规范审计档案工作,提高审计档案质量,发挥审计档案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所称审计档案,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 本准则所称审计档案工作,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应纳入审计档案的材料(以下简称审计档案材料)进行收集、整理、立卷、移交、保管和利用的活动。

第四条

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其他单位或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项目,形成的审计档案材料应当交回组织,并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

一般原则

第五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项目实施结束后,应当及时收集审计档案材料,按照立卷原则和方法进行归类整理、编目装订、组合成卷和定期归档。

第六条

内部审计人员立卷时,应当遵循按性质分类、按单元排列、按项目组卷原则。 第七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坚持谁审计、谁立卷的原则,做到审结卷成、定期归档。

第八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按审计项目立卷,不同审计项目不得合并立卷。跨的审计项目,在审计终结的立卷。

第九条

审计档案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审计档案材料应当真实、完整、有效、规范,并做到遵循档案材料的形成规律和特点,保持档案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别档案材料的重要程度,便于保管和利用。

第十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审计档案工作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审计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和责任。

第十一条 内部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当对审计档案的质量负主要责任。

第三章

审计档案的范围与排列

第十二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及时收集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文件材料和与审计项目有关的其他审计档案材料。

第十三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根据审计档案材料的保存价值和相互之间的关联度,以审计报告相关内容的需要为标准,整理鉴别和选用需要立卷的审计档案材料,并归集形成审计档案。 第十四条 审计档案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立项类材料:审计委托书、审计通知书、审前调查记录、项目审计方案等;

(二)证明类材料:审计承诺书、审计工作底稿及相应的审计取证单、审计证据等;

(三)结论类材料: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单、被审计对象的反馈意见等;

(四)备查类材料:审计项目回访单、被审计对象整改反馈意见、与审计项目联系紧密且不属于前三类的其他材料等。

第十五条 审计档案材料应当按下列四个单元排列:

(一)结论类材料,按逆审计程序、结合其重要程度予以排列;

(二)证明类材料,按与项目审计方案所列审计事项对应的顺序、结合其重要程度予以排列;

(三)立项类材料,按形成的时间顺序、结合其重要程度予以排列;

(四)备查类材料,按形成的时间顺序、结合其重要程度予以排列。

第十六条 审计档案内每组材料之间的排列要求:

(一)正件在前,附件在后;

(二)定稿在前,修改稿在后;

(三)批复在前,请示在后;

(四)批示在前,报告在后;

(五)重要文件在前,次要文件在后;

(六)汇总性文件在前,原始性文件在后。

第四章

纸质审计档案的编目、装订与移交 第十七条

纸质审计档案主要包括下列要素:

(一)案卷封面;

(二)卷内材料目录;

(三)卷内材料;

(四)案卷备考表。

第十八条

案卷封面应当采用硬卷皮封装。

第十九条

卷内材料目录应当按卷内材料的排列顺序和内容编制。

第二十条

卷内材料应当逐页注明顺序编号。

第二十一条 案卷备考表应当填写立卷人、项目负责人、检查人、立卷时间以及情况说明。

第二十二条

纸质审计档案的装订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拆除卷内材料上的金属物;

(二)破损和褪色的材料应当修补或复制;

(三)卷内材料装订部分过窄或有文字的,用纸加宽装订;

(四)卷内材料字迹难以辨认的,应附抄件加以说明;

(五)卷内材料一般不超过200页装订。

第二十三条 内部审计人员(立卷人)应当将获取的电子证据的名称、来源、内容、时间等完整、清晰地记录于纸质材料中,其证物装入卷内或物品袋内附卷保存。

第二十四条

内部审计人员(立卷人)完成归类整理,经项目负责人审核、档案管理人员检查后,按规定进行编目和归档,向组织内部档案管理部门(以下简称档案管理部门)办理移交手续。

第五章

电子审计档案的建立、移交与接收

第二十五条 内部审计机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为审计项目建立电子审计档案。

第二十六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确保电子审计档案的真实、完整、可用和安全。

第二十七条 电子审计档案应当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文件存储格式,确保能够长期有效读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用文字处理技术形成的文字型电子文件;

(二)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获得的图像电子文件;

(三)用视频或多媒体设备获得的多媒体电子文件;

(四)用音频设备获得的声音电子文件;

(五)其他电子文件。 第二十八条

内部审计机构在审计项目完成后,应当以审计项目为单位,按照归档要求,向档案管理部门办理电子审计档案的移交手续,并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元数据应当与电子审计档案一起移交,一般采用基于XML的封装方式组织档案数据;

(二)电子审计档案的文件有相应纸质、缩微制品等载体的,应当在元数据中著录相关信息;

(三)采用技术手段加密的电子审计档案应当解密后移交,压缩的电子审计档案应当解压缩后移交;特殊格式的电子审计档案应当与其读取平台一起移交;

(四)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将已移交的电子审计档案在本部门至少保存5年,其中的涉密信息必须符合保密存储要求。

第二十九条 电子审计档案移交的主要流程包括:组织和迁移转换电子审计档案数据、检验电子审计档案数据和移交电子审计档案数据等步骤。

第三十条

电子审计档案的移交可采用离线或在线方式进行。离线方式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一般采用光盘移交电子审计档案;在线方式是指内部审计机构通过与管理要求相适应的网络传输电子审计档案。

第三十一条

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建立电子审计档案接收平台,进行电子审计档案数据的接收、检验、迁移、转换、存储等工作。 第三十二条 电子审计档案检验合格后办理交接手续,由交接双方签字;也可采用电子形式并以电子签名方式予以确认。

第六章

审计档案的保管和利用

第三十三条 审计档案应当归组织所有,一般情况下,由档案管理部门负责保管,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安排对审计档案业务熟悉的人员对接收的纸质和电子审计档案进行必要的检查。

第三十四条 归档与纸质文件相同的电子文件时,应当在彼此之间建立准确、可靠的标识关系,并注明含义、保持一致。

第三十五条 内部审计机构和档案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组织内部管理规定,结合自身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审计档案的保管期限。

第三十六条 审计档案的密级和保密期限应当根据审计工作保密事项范围和有关部门保密事项范围合理确定。

第三十七条 内部审计机构和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开展保管期满审计档案的鉴定工作,对不具有保存价值的审计档案进行登记造册,经双方负责人签字,并报组织负责人批准后,予以销毁。 第三十八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审计档案利用制度。借阅审计档案,一般限定在内部审计机构内部。

内部审计机构以外或组织以外的单位查阅或者要求出具审计档案证明的,必须经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或者组织的主管领导批准,国家有关部门依法进行查阅的除外。

第三十九条 损毁、丢失、涂改、伪造、出卖、转卖、擅自提供审计档案的,由组织依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第四十条 本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并负责解释。

第四十一条 本准则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

第8篇:审计档案卷内文件材料排列顺序

一、第一单元 结论性文件材料(采用逆审计程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列)

(一)通报或公布审计结果的文件材料。如:

1、广播、电视;

2、报纸、杂志等出版物;

3、互联网;

4、新闻发布会;

5、公报、公告;

6、其他形式。

(二)审计工作报告或审计结果报告、综合审计报告,以及上级机关、有关领导的批示;

(三)审计决定书及送达回证;

(四)协助执行审计决定通知书;

(五)强制执行申请书;

(六)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决定、处罚的情况报告及缴款、罚款、没收款通知书及缴款复印件;

(七)采取审计行政强制措施的文件,如:

1、 暂停拨付款项通知书;

2、 暂停使用款项通知书;

3、 解除暂停拨付款项通知书;

4、 解除暂停使用款项通知书;

5、 采取保全措施申请书;

(八)审计建议书及送达回证;

(九)移送处理书及送达回证;

(十)审计报告:

1、最终定稿的审计报告(预算执行审计年底审计报告在前,年中审计报告在后,下同)

2、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及送达回证;

3、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的书面意见及审计组的书面说明;

4、审定审计报告的会议记要或者记录摘要;

5、复核意见书。审计复核文件也可以放在第二单元最后,(亦可置于针对文件之后)。

(十一)举行审计听证会的文件材料。如:

1、 审计听证报告、审计听证笔录;

2、 审计听证会裁定书或不予审计听证裁定书及送达回证;

3、 审计听证申请书;

4、 审计听证告知书及送达回证;

5、 审计听证会通知书及送达回证;

二、第二单元 证明性文件材料(按与审计实施方案所列审计事项或者会计报表科目顺序排列)

(一)承诺书;

(二)审计工作底稿汇总表;

(三)分项目审计工作底稿;

(四)原始审计工作底稿与支持此项底稿的审计证据

(六)协助查询存款通知书;

(七)先行登记保存书;

(八)暂时封存账册资料通知书;

(九)审计事实认定书、调查记录;

(十)审计所依据的法规目录或摘要。

三、第三单元 立项性文件材料(按文件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列)

(一)上级机关及有关部门的指令性文件或授权审计通知书;

(二)与审计项目有关的举报材料及领导批示;

(三)审计实施方案及调整审计实施方案的有关材料;

(四)调查了解记录研究形成的有关书面材料;

(五)审计通知书及其送达回证。

四、第四单元 其他备查文件材料(按文件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列。)

包括不能列入前三个单元但与项目审计有关的、具有查考价值的有关材料。(如审计处罚决定书、审计行政复议文书、审计应诉法律文书等),这些资料可增设第四单元存入案卷;也可单独立卷。

第9篇:审计人员如何审阅公司类信贷业务档案

随着信贷操作的不断规范,归集到公司类信贷业务档案的信贷资料越来越多。一个信贷项目的业务资料少则十几份多则几十份。面对资料品种纷繁复杂、来源各异的信贷业务资料,审计人员在进行审阅时普遍感到难以理清头绪或抓不住重点。如何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高效地审阅信贷业务档案,对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工作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信贷业务资料的性质和作用,我们可以把信贷档案内的业务资料大致分成以下几类:

一、法律性文件:包括借款合同、抵(质)押合同、保证合同、借据、公证书、抵(质)押登记文书等;

二、借款人和担保人提供的反映借款人和担保人的资格条件、基本情况、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的资料:包括信贷业务申请书、营业执照、法人代码证书、税务登记证明、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贷款证(卡)复印件、法定代表人签字样本、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董事会决议、企业章程、财务报表、合同等;

三、外部中介机构出具的鉴证评价资料:包括抵(质)押物价值评价报告、审计意见书、验资报告等;

四、银行内部形成的资料:包括客户评价报告、信贷业务评价报告、项目评估报告、担保评价报告、审批资料、清分资料、贷后管理资料等。

信贷业务审计的目标一般是信贷操作的合法性、合规性和信贷业务的真实性、风险性,根据审计的目标,结合以上对信贷档案的分类,我们可以用“以审阅内部形成的资料为主,以审阅法律性资料为重点,注意四类资料之间的相互印证”的方法来审阅信贷业务档案。对客户提供的资料和外部中介机构出具的鉴证评价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审计人员只能执行形式上的审查,对内容上的实质性审查的职责应由发放贷款时的信贷调查人员承担,所以对这类资料不做为审阅的

重点,但可以做为对其他资料的印证并审阅其完整性。审计人员可以运用核对、复算、分析等技术方法进行取证,具体为:

1.客户评价报告:主要审阅客户基本情况是否与客户提供的资料和外部中介机构出具的鉴证评价资料一致;是否符合信贷客户资格条件要求;信用等级的评定是否真实、准确;各指标是否有人为拔高评分的情况;是否有通过人为提高信用等级来降低信贷准入标准和通过信贷审批的情况;信用等级评定是否经有权审批行审批;授信控制量测算是否准确;是否存在人为提高授信控制量的情况;评价结论是否得到相关材料的支持;直接评价人、评价审查人、评价审定人的意见是否相同,意见不同的应重点分析。

2.担保评价报告:主要审阅担保人基本情况是否与客户提供的资料和外部中介机构出具的鉴证评价资料一致;保证人是否具有保证主体资格;保证人信用等级的评定是否真实、准确;保证代偿能力评价是否客观;保证限额和保证率的测算是否准确;担保物是否法律禁止抵(质)押的物品;担保物的合法性评价是否有其他材料佐证;担保物的评估确认价值是否与抵(质)押物价值评价报告确认的价值一致;是否具有明显与市场价值不符的情况;抵押权的评价是否与抵押登记的结果相一致;抵押率是否超过上限;担保评价结论是否得到相关材料的支持;直接评价人、评价审查人、评价审定人的意见是否相同,意见不同的应重点分析。

3.信贷业务评价报告:主要审阅申请信贷业务的原因和用途是否与企业申请和客户评价报告的一致;项目的经济效益和还款来源与项目评价报告和客户申请书承诺的一致;信贷业务的风险分析和防范措施是否得当、有效、具有可操作性;信贷业务给建行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否测算准确、是否能实现;直接评价人、评价审查人、评价审定人的意见是否相同,意见不同的应重点分析。

4.审批材料:主要审阅是否是有权审批机构出具的;审批结论与评价结论是否发生变化;重点分析发生变化的因素和经办行的补充说明材料;有条件同意发放的是否落实审批条件。

5.借款合同等法律性文件:标准信贷文书的填写是否符合规定,对固有条款进行修改的是否经一级分行法律部门审查;借款合同中的“借款用途”的填写是否具体合法,是否填写抽象;利率是否符合利率政策;抵押合同是否签订了将借款人全部财产做抵押等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款;抵押物是否办理了抵押登记;保证合同的保证范围是否大于或等于主合同债权金额;从合同的签订日期是否迟于主合同签订日期或是否约定以从合同的生效作为主合同生效的条件;法律性文本是否由有权签字人或其授权人签字;客户是否由其法定代表人签署,笔迹是否与其提供的法定代表人签字样本相同。

6.清分资料和贷后管理资料:主要审阅五级分类资料中最终认定结果是否是有权认定部门认定的;背景材料和工作底稿对客户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还款能力和意愿、担保情况等方面的描述是否与发放贷款时的客户评价发生了变化;重点关注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变化对认定结果的影响;分类结果是否符合五级分类的核心定义;贷后检查是否按规定的频度进行;各期检查报告是否雷同,是否存在走过场的情况;客户及信贷业务状况发生变化的是否及时在报告中披露并提出处理意见;检查报告是否有信贷主管签署意见。

审阅信贷业务档案只是信贷业务审计的一个重要审计程序,是建立在“就资料论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判断信贷操作的合规、合法性和信贷业务的风险状况。为实现审计目标,审计人员还需实施跟踪信贷资金去向、关注贷款本金和利息核

算等审计程序,甚至采用函询、鉴证等技术方法对信贷业务的真实、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查,以形成全面的、相互支持和印证的审计结论。

上一篇:社团工作总结和计划下一篇:公共卫生服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