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设备档案管理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院设备档案管理(精选8篇)

医院设备档案管理 篇1

工号:7005 1.档案管理的需求

2.档案管理建立的内容:先以供应商为主(建立档案目录),产品位次(需要厂家的三证),重点为消毒产品(必须有产品的检验报告)。

3.以月度为一个管理单元,每月管理检查一次

4.完善供应商1-2月的资格证件,并与院感科联系,了解应需要产品证件

5.重点设备档案回顾5万元以上的。6.生命支持设备档案 7.计量设备档案

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医院设备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与安全,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凡医院购置的五万元以上且使用年限在五年以上的仪器、设备必须逐一编号登记,建立完整的技术档案。医疗仪器、设备档案设专人管理。

二、档案的内容包括:

1、购置设备的申请报告。

2、定货合同书、购置设备手续凭证或影印件。

3、仪器、设备全部的技术资料如产品使用说明书、技术图纸等。

4、开箱单、验收报告单。

5、设备运行维修记录或报告。

6、定期巡检情况记录或报告。

7、新添置的设备,开箱验收时要由档案管理员及使用科室人员参加,详细填写验收报告。

三、已建档的仪器设备在管理、使用、维修和改进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应归档,不得随意乱放,以免丢失。

四、归档的文件资料力求完整、系统、准确;改造、更换原部件的图纸必须与实物相符。各项设备应归档的材料,除随设备带来的产品合格证,技术资料,说明书等外,还应对设备添置时间,必要的性能型号,颜色等登记存档。

五、档案管理人员负责仪器设备档案的收集、整理、统计、建档工作,医疗仪器、设备档案每年要整理、核对一次,做到账物相符。归档文件要编排有序,目录清楚,装订整齐,查找方便。要建立计算机仪器、设备档案台账和检索。

六、医疗仪器、设备的技术档案原件原则上不外借,确因工作需要时:

1、在档案管理人员监督下复印,原件如数收回。

2、写出借阅申请,经院领导批准后,办理借阅手续,时间不得超过一个月。

3、借阅人必须爱护档案,妥善保管按时归还,造成缺损、丢失将给予经济处罚。

医院设备档案管理 篇2

1 医疗设备建档的必要性

医疗设备是保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开展医疗、护理、防疫、药检、教学等工作的物质基础, 医院必须拥有与其功能业务相适应的先进的医疗设备。医疗设备在各自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文字、图纸、照片等具有参考和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材料, 称为医疗设备档案。但如何管好用好医疗设备, 提高医疗设备的有效使用率, 减少医疗设备突发故障和开机率低的状况, 则必须建立较为全面的医疗设备科技档案, 并辅以科学有效的管理。设备档案的建立是为了在设备的采购、使用、维修及管理等工作中充分利用, 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通过查看设备档案资料, 根据其维修记录, 对较为贵重的设备采取预防性维修, 充分做好维修前的准备以缩短停机时间, 减少修理费用, 减少医疗设备对人身的伤残, 减少事故隐患的发生率等。管好用好医疗设备档案, 可以充分发挥其在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的作用, 主动、及时、准确地为科室服务, 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2 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的基本内容

(1) 建立完善管理网络, 广泛深入地宣传《档案法》, 强化各级管理人员依法治档的意识, 使之自觉接受法规的约束和监督。我院成立由分管院长直接领导的档案管理网络小组, 实行医院、科室、操作人员三级管理网络。定期召开有关人员会议, 明确工作目标, 修订和完善医院档案管理制度。同时明确科室工作管理目标和各自的岗位职责, 并将设备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医院目标管理责任制的一部分, 纳入院部对科室目标考核, 及时与有关人员的考评、职称晋级、年终评优挂钩;明确设备操作者在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的同时, 做好日常设备记录, 每次使用后, 要将使用情况认真做好记录, 每半年将整理好的记录上报给设备科负责人, 经核查后交档案室存档, 在全院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网络。

(2) 确定医疗设备档案的归档范围。我们根据医疗设备档案的管理要求, 明确了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的归档内容。根据国家有关设备档案的管理要求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 规定万元以上用于医疗目的的仪器设备为大型医疗设备。医疗设备档案由两个部分组成:设备申购过程中形成的档案和设备运行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设备申购过程中形成的档案主要包括申购单、论证表 (记录) 、购销合同、协议书、发票复印件 (原件保存在财务档案中) 、装箱单、运输单据、安装调试及验收报告、设备操作规程、全套随机技术资料等。特大型的设备包括招标的有关材料、卫生资源配置许可的有关资料等。享受国家免税政策做外贸的设备, 除了上述材料外, 还应包括电机设备进口证明、海关免税证明、报关单、外贸合同、质量保证书、发票、商检报告等。设备运行过程中形成的档案主要包括设备的使用情况记录、操作规程、维修保养情况记录, 每年的经济效益分析、使用率与完好率统计等。这些资料一般按年度归入设备档案。随着设备从申购到安装使用, 其相应的材料由设备科人员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 再移交医院档案室。同时将有关材料打印下发有关使用科室, 让各科的设备操作者都了解设备档案的归档内容和要求, 使之配合档案部门, 做好资料的归档工作。

(3) 广泛收集医疗设备档案。每一种医疗设备都经过购置、安装、转移、报废4个阶段, 设备档案管理工作应随着设备的变化跟踪收集相关资料, 认真把关。一是在设备开箱验收时, 档案管理人员要参与部门设备开箱验收, 将有关资料收集整理好。二是在设备的安装和调试阶段随时收集资料, 如操作人员需参考操作手册, 应当场编码编页, 并随时办理借阅手续。三是了解各部门、各阶段设备文件的形成规律, 根据各自的归档范围, 有目的地进行收集。四是将收集来的资料逐一进行分类整理, 尽量将资料收齐, 以便于日后的使用, 如根据设备维修记录进行效益分析等。

(4) 设备档案收集工作贯穿于从设备申购到设备报废的全过程。如参与设备采购申请, 可为采购部提供相关参数, 参与设备的安装与验收工作, 索取相关证件及收集设备资料及时建立档案 (如说明书、随机光盘、图纸等) , 相关手续齐全后方可验收, 科室如需要资料可提供相关复印件, 并履行借阅手续。监督制定新装设备使用流程及制度, 大型设备分管到人, 并将信息录入电脑。

(5) 建立严格的贵重设备档案管理制度, 并严格执行, 借阅人按制度规定办理借阅手续。在使用过程中, 保证案卷完整、安全, 按期归还, 如有损坏、遗失, 由借用人负责;精密仪器原版说明书和线路图等重要资料一般不外借, 确因工作需要可借复印件;仪器使用科室如需要可保存复印资料, 如说明书、操作手册等;设备转入其他单位后资料转入使用单位, 并留复印件以备查询;仪器设备在报废3年后, 档案予以撤销。

3 建立设备档案的作用

建立和完善医疗设备档案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为临床服务。先进的医疗设备是保障医院临床、教学、科研等工作的物质基础, 医院必须拥有与其功能业务相适应的先进的医疗设备。我院作为一所二甲医院, 拥有多台 (套) 贵重医疗设备, 为避免购置设备的盲目性, 管好、用好医疗设备, 提高医疗设备的有效使用率, 减少闲置, 降低医疗设备突发故障和开机率低的状况, 必须建立和完善医疗设备档案, 并辅以科学有效的管理, 这是重要的基础工作, 设备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设备的使用和医院的经济效益。设备档案的建立不是目的, 是为了更好地为临床服务和为决策层提供有关依据, 以减少设备采购的盲目性。如某设备发生故障时, 通过查看设备档案资料, 及时与厂家或经销商联系维修, 查阅档案中合同规定的保修日期, 对保修期内维修发生的费用医院不予承担等;对售后服务差不按合同办事的经销商, 向有关领导反映, 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关依据。

4 小结

浅谈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 篇3

【关键词】急救设备;存储;待用;安全风险管理;计量质控管理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急救医学越来越完善,当前国内各大中城市纷纷建立了相应的急救中心,为突发事件的救护工作创造了物质条件。急救设备的发展,促进了急救医学的发展,同时成为了影响急救医学进步的重要因素。

一、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要点

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要点通常建立在急救医疗设备的特点之上,从而突出其所拥有的管理要点,当前需要掌握的方面包括了三个层面。其一,可靠性,医院急救设备在管理当中应当保证其可以长期处于性能良好的状态,并且能够保证立即使用;其二,安全性,医院急救设备主要用来对急危重患者进行救治,因此对该设备的安全问题要重视,与其相关的设备也需要引进安全注意;其三,有效性,这不仅体现在了医院急救设备与其性能之间的关联,还体现在了设备与相关操作人员和技术素质的关联。因此,对于医院工作人员来说需要加强学习和教育培训工作。

二、急救设备的存储与待用管理

对于急救设备而言,应当确保其拥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能够始终处于急救的待用状态。为此作为主管部门来说,需要时刻加强对急救设备的使用情况和完全情况的监管工作。由于使用急救设备,需要保证设备的准确性和精准性,为此需要相关部门能够针对设备的数据和功能做好定期的检测和校准,从而实现对设备的周期性维护保养。此外,从当前的情况来分析,对于任何的医疗单位来说都不可能具备所有的大量的急救设备,但是遇到灾害性急救的时候往往需要大量的急救设备,这样就需要针对急救设备做好供货渠道和储存。医院方面可以针对突发事件,做好应急物品的需要,这方面可以与信誉较高的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医院在进行设备采购时候,可以随时了解急救设备的相关信息,从而能够在最短时间中获得设备,增加挽救成功的概率。

三、急救医疗设备的安全风险管理

急救医疗设备同样存在着安全风险问题,所以,医院需要做好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在医院当中,这种风险往往指的是由于医疗技术所带给患者或使用人员的伤害的可能性。当前安全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医院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没有安全,就无法保障质量,也就不能提升工作效率。急救医疗设备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必然存在着危险性。目前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是针对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三个主要工作。风险分析,自然指的是针对可能发生伤害概率的分析,风险评估则是对这种概率以及伤害程度进行评估,而风险控制就是对整个风险进行整体的控制。我国于2007年推出的《医疗器械监管监督条例(修订草案)》当中已经明确的规定了相关内容,针对医疗设备在生产环节、经营环节以及使用环节都做出了具体规定,从而在制度层面保障了对医疗设备的管理,加强了安全风险控制。但是,由于当前关于急救医疗设备的安全风险管理理论尚待进一步完善,要通过具体的实践加以确认,从而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预防性的维修,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目前该项工作还处于发展阶段,还要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发展。

四、急救医疗设备的计量质控管理

急救医疗设备所拥有的特殊性质,决定了需要重视其在计量和质控方面的工作。当前很多医院已经在针对急救医疗设备的计量质控管理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并且制订了相关的流程。对于具体的急救医疗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如下:其一治疗类,需要定期对其进行检测、更换、矫正、检查、预警等相关工作,需要用前进行测试、检查、消毒等,需要做好工作记录、切断电源、管理附件、清洁等;其二诊断类,需要做好绝缘检测、分析仪器检查等,用前和用后做好与治疗类同样的工作;其三监护类,在做好前两种的基础工作之后,还需要注重监护类设备的稳定性,需要用前做好完好性和传感器的检查工作,需要用后做好同诊疗类一样的工作。对于上述三种急救医疗设备都需要做到的是,定期进行计量检测的工作。对于计量和质控管理方面,医院急救医疗设备应当做好常规检测跟预防性维修相结合的方式。常规检测就是要能够保证其跟其他类别的设备一样做好定期计量质控维护工作,预防性维修工作则主要是通过对设备风险程度的把握,以及具体实践经验,对设备加强各方面的维护工作。做好检测的原始记录以及合格证书工作,将会为遇到医疗纠纷时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同时,应当认识到随着宣传工作的开展、医疗安全意识的增强,计量和质控管理也会得到更好地贯彻和落实,会受到更多重视。

五、发生不良器械事件急救设备的处理

近年来,世界各国相继出现了一些不良器械事件,严重影响了医疗急救事业的发展。因此引起各国的重视。我国也加强了对不良器械事件的监督管理工作,要知道不良器械可能影响到患者,给患者带来很大伤害。所以当前在急救设备使用中,需要加强对不良器械事件急救设备的处理工作,保证设备的安全有效。为此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其一,建立检测工作具体实施方案。要根据当前的规定要求,组建相应的工作小组,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从而各司其职;其二,实现巡查工作的制度化。拥有了具体方案就要逐渐的落实具体的方案,这就需要实现工作的制度化,工作人员需要及时的对急救设备做好巡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止出现意外;其三,鼓励进行预防性维修。由于设备拥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在预防性维修方面应当保证其科学性,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工作,并且维修之后对设备进行校验,从而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总结

在当前医院管理工作中,急救设备管理是重点内容之一。其水平高低将会决定着医院的整体急救水平。因此,应加强对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工作,既要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又要保证设备的规范操作,同时需要培养一支技术突出、专业突出、素质突出团队。这样,才能实现提升医院急救设备的水平、提升医院急救水平、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邵继风,孙冰,张恩科.应急医疗装备配置的特点与对策[J].中国医疗装备,2011(8).

[2]吴韬.浅谈我院急救医疗设备供应中心的管理体会[J].医疗装备,2010(5).

医院特种设备管理制度 篇4

目录

一、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第 2 页

二、特种设备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第26页

四、医用氧气管理制度„„„„„„„„„„„„„„„„„第 6 页

五、特种设备定期检验申报制度„„„„„„„„„„„„„第68页

七、特种设备维护、保养管理制度„„„„„„„„„„„„第 9 页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一、在设备科科长领导下,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具体负责。

二、掌握相关特种设备安全知识,满足国家有关安全技术规范对其任职资格的要求;并经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部门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三、具体组织制定、修改、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并检查执行情况。

四、传达、贯彻上级有关特种设备安全的指示以及法律、法规、标准;

五、定期、不定期检查特种设备;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六、具体负责特种设备事故的调查、处理、统计、上报等工作。

七、明确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使用、维保、检验等)的各个环节及责任人员,操作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及管理。

八、具体负责特种设备应急预案的制、修订,具体负责应急预案的演练;具体负责突发事件或事故的响应、处理、调查和报告等。

九、负责督促各相关部门做好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工作。

特种设备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一、为规范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保障特种设备 安全运行,制定本制度。

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或管理人员,应按照国家规定,经特种设备安 全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相应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 后,方可上岗作业或者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

三、医院安全生产责任人及主管培训工作的副院长对特种设备管理和 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负责组织实施,并将该项工作纳入医 院培训计划。

四、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例行的安全技术教育。

五、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应定期按国家规定复审。

六、特种设备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1、特种设备法律、法规、规章、方针和政策。

2、特种设备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和防范措施。

345行一次水压试验。

2、压力容器: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外部检查;每三至六年进行一次内外部检 验;每两次内外部检验期间内至少进行一次耐压试验。

四、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部门根据每年年初制定检验计划,提前一个月与有资 质的检验单位预约检验时间。安技办根据检验单位确定的检验时间,提前告知生产部门、设备部门和使用部门。

五、特种设备检验前,由使用部门按规定做好特种设备检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如:清洁、清洗、检修以及为安全检验而必须采取的安全措施等。

六、特种设备检验时,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部门、设备部门和使用部门应在场配合 检验单位做好检验工作。

七、特种设备检验后,由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部门办理领取检验报告的各项手续。特种设备存在问题时,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部门应将检验报告内指出的存在问题告知设备部门和使用部门。

八、特种设备检验时发现的问题,由设备部门和使用部门组织整改,特种设备安 全管理部门实施监督并向监察和检验单位汇报整改情况。

九、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得继续使用。

十、特种设备因故停用半年以上,应当向原登记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备案;启用已停用的特种设备,应当到原登记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重新办理登记手续;启用已停用一年以上的特种设备,还应当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申报检验。

十一、特种设备管理人员必须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其内容主要有: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书等文件以及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

十二、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和定期自检的记录。

十三、特种设备的日常使用状况记录。

十四、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 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

十五、特种设备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

特种设备定期自查及隐患整改制度

一、为做好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查和事故隐患整改工作,制定本制度。

二、特种设备安全检查分为定期检查、专业检查和突击检查三种。

1、定期检查即医院每月检查、科室每周检查和操作人员每天检查。医院每月检查由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部门结合月度安全生产检查进行,检查人员包括:医院领导、设备(电气)和使用科室的领导。

2、专业检查即对各种相同类型设备所进行的检查。

3、突击检查即不事先通知使用部门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检查。

三、检查内容:

1、特种设备法规执行情况和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情况。

2、重点监控设备落实责任人以及责任人标注情况。

3、特种设备的持证情况和定期检验情况。特种设备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情况。

4、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情况。

5、特种设备维修、使用情况。

6、员工的安全意识、遵章守纪情况。

7、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进行定期校验、试验、检修等情况。

8、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记录的建立、登记和保管情况。

9、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和演练情况。

10、上次检查中所查出的事故隐患的整改情况。

四、检查人员在检查应在《检查记录》上签名,检查过程中必须认真负责,并做好检查记录。《检查记录》由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部门存档。

五、隐患整改:

1、检查人员在检查时发现事故隐患后,应落实整改时间、整改责任人,填写《事故隐患整改通知书》一式二份,一份交被检科室签收,一份由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部门存查。

2、整改责任人接到《事故隐患整改通知书》后,应立即逐项制定整改措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事故隐患的整改,并将整改情况报告医院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部门。因故未能按时完成整改的事故隐患,应将原因、临时措施和整改计划书面报告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部门。

3、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部门对被检科室的隐患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复查、验收。发现没有正当理由而又不能按时整改的,按医院安全生产奖惩制度进行考核。

特种设备维护、保养管理制度

一、为规范与特种设备维护保养、维修工作,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制定本制度。

二、特种设备的维护保养应符合国家法规、规范和技术要求。

三、特种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由使用部门、操作人员负责,并做好记录。

四、特种设备维护、保养应由使用部门、操作人员。

五、特种设备检查实行科室周检、医院设备科管理人员月检的两级检查制度,并做好检查记录。有关部门必须对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和附属仪表进行定期校验、检修。

六、对特种设备进行科学管理,合理保养,计划检修,巩固提高设备完好率,保证指标的实现。

七、发现故障及时消除,不能立即消除的故障,要详细记录,及时上报,并结合设备检修计划予以消除。

八、定期检查维护,并主动向操作工了解设备运行情况

九、设备执行“定人定机”的专人负责制,认真填写运行记录。

十、认真做好设备重点部位的维护保养工作。

十一、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工作时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制度 篇5

随着医院的发展,作为医疗、科研、教学的医疗设备占医院固定资产的一大部分,对设备的管理、维修和保养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也反映了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因此,医院必须建立一套规范化、制度化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才能充分发挥医疗设备的效能,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完好率,减少或杜绝人为损坏,保证医疗设备处于最佳状态。

一 组织机构 医院设备管理机构是以主管设备的院长为首,以设备科为主体,包括财务科及各使用科室在内的设备管理体系。医院设备归口管理部门为设备科。设备的使用、日常保养、现场管理为各使用科室。

财务科、档案室、信息中心配合设备科搞好设备管理工作。

二 设备科设备管理职责 设备科是医院设备管理的专业部门。是在分管院长的领导下,根据国家和上级有关设备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例中的规定,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实施医院的设备管理。参加医院设备的全过程管理,设备的规划调研、立项审查、设备选型、购置验收、安装调试和投入使用等前期工作。负责医院范围内设备的业务管理。组织各使用科室建立建全设备台帐及设备维修保养记录。

负责编制落实设备的维修计划并组织实施。

负责组织设备调拨、报废的鉴定及报批工作。负责组织编制、审查上报设备的购置、更新计划。积极推广应用设备状态检测和故障诊断技术,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必须定期下科室巡回检查设备的使用及完好情况。分类建立健全设备台帐明细,建立设备管理数据库。实现运用网络对设备进行动态和静态管理。按规定上报统计报表资料,做好大型医疗设备的效益分析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努力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充分发挥设备的效益。

三 使用科室反馈职责 及时向设备科反馈设备维修进展情况及维修后运行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认真做好医疗设备的效益分析工作,1万元以上医疗设备每半年次月10日前7月10日前和1月10日前报送设备科;每月25日前报送设备完好及使用状态报表。爱护设备,认真作好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严格执行各项规程制度。保证设备的平稳运行。认真填写设备运转维修保养记录。做到内容详实准确。充分利用好设备使之产生效益,对利用率低、日常保养差的设备和科室,经有关部门审核后酌情处理。

四 设备的购置计划 各使用科室本着“经济、需要、先进、实用”的原则由科室负责人于本末编制购置计划。其内容为:设备名称、性能、数量、配套设备名称、生产厂家、金额、论证报告。设备科会同有关部门对所购设备的可行性、先进性、可维修性、适用性、经济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论证。编制下和月度设备购置计划上报院讨论,由院长审定后设备科组织实施。

设备科根据院批计划,在资金到位的情况下,进行设备购置前的市场调查、可行性分析及考察工作。对1万元以上大型设备及批量设备的购置,向院提出申请,组织进行采购。1万元以内的设备,由使用科室提出申请、论证报院长审批后,实施购置。凡新购设备科室必须填写由设备科、分管院长会签的包括:设备名称、规格型号、生产厂家、金额等在内的《设备采购计划申请表》,才可实施购置。科室急需的设备,经报主管院长后,先组织采购,后必须补办《设备采购计划申请表》

五 设备验收、安装、调试 首先设备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设备操作人员要认真阅读相关技术文献、熟悉设备的技术原理、技术性能和技术标准,根据合同及附件、技术要求等拟定验收方案,制定验收计划。

设备到达前根据设备的工作环境、条件、要求,准备好防光、防潮、放射线辐射、特殊接地线等要求,准备好所需的水、电、气系统设施。现场点货由设备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档案人员、操作人员、供货方共同启封验货。

检验设备的品名、数量、外包装和设备外观的完好状况,核对配件、备件、出厂合格证、中外文说明书、装箱单以及其它专用技术资料是否齐全,一切无误后再接收设备。并由档案室进行归档保管。根据验收计划进行技术参数的鉴定及安装、调试验收,并对结果作出详细记录。

设备经安装调试验收合格后由设备科、使用科室共同填写《设备验收单》。设备管理人员及时建帐建卡,并列入维修保养计划,同时协助使用科室建卡、建立设备运行维修保养记录本。做到帐卡物一致。

六 设备的维护保养 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实行日常维护保养与计划检修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

设备的维修保养应按照制定的设备维修保养计划并参照随机附带的设备维修手册进行。

设备日常管理与保养由使用科室负责,日常保养在每次使用设备后进行,保养内容:清洁、调整、紧固等,配套设施摆放整齐。保养后加盖防尘罩等。

设备拆机保养由设备维修人员按计划定期进行。设备在使用中出现故障或损坏,使用科室要及时通知设备维修人员,并填写《设备设施维修任务单》,维修人员到现场维修调试或者送至维修房维修。如维修人员也无法解决的问题,由设备科负责与供方联系解决。特殊设备价值在10万元以上,医院无维修能力的如:CT、DR、彩超、电梯等,由设备科负责与厂方签定维修保养合同。设备维修人员必须做好每次的维修保养记录。

七 设备的调拨、租赁、转让与报废 设备调出、调入必须经分管设备的院长审批后进行。院内设备调拨,必须由双方使用科室填写《院内设备调拨单》并由分管院长、设备科、财务科签字后才可调拨,同时调整卡片。设备外借、转让、租赁必须严格按照设备分级管理权限审批后处理,任何科室和个人都不允许将院属设备外借转租。加强停用、闲置设备管理,不得随意拆卸,帐、卡、物相符,建立资产库集中管理。

根据设备技术状况和报废条件,对需报废的设备按有关审批程序进行。已批准报废设备,应按有关规定妥善处理,严禁擅自处理报废设备。

报废条件

(1)已达到使用年限,设备老化、性能落后、无使用价值;

(2)严重影响安全,且不宜修复的设备

(3)无修复价值,修理成本过高,且严重浪费能源的设备。

八 设备技术档案,统计资料管理

主要专业设备使用说明书、维修手册;

设备出厂合格证、装箱单、验收单; 固定资产购置审批表、合同、付款通知单,使用记录检修报告;

各种台帐、卡片、主要设备技术状况、维修计划完成情况; 大型设备的效益分析、利用率、完好率统计。

九 设备的事故处理

事故及责任的划分

(1)小事故 因操作保管不当损坏设备配件或造成设备丢失的,损失金额在1千元以内的。

(2)一般事故 因未按操作规程操作或工作责任心差造成设备丢失、设备损坏,可以修复的;损失金额在1万元以内的

(3)重大事故 违反操作规程造成设备损坏且无法修复,设备净值达1万元以上的;可修复,修复资金达设备净值50%以上的。

(4)特大事故严重违反操作规程造成设备损坏且无法修复,设备净值达5万元以上的;可修复,修复资金达设备净值60%以上的。

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罚

(1)事故责任人应分为:负全部责任者、负主要责任者、负同等责任者、负次要和一定责任者。分别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70%、50%、30%、10%罚款。

(2)根据事故、责任人的划分,按一定比例赔偿直接经济损失,事故情节和事故性质严重的可并处警告、记过、记大过或解除劳动合同。

(3)隐瞒事故和事故情节的科室领导及有关人员,处以经济处罚,情节和性质严重的可并处警告、记过处分。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对事故有关责任人的处罚应遵守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人人平等的原则;事故责任和处罚相当的原则;按规定处罚,避免处罚过重或过轻;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对于处罚金额可根据医院有关规定执行,对设备人为损坏,造成重大、特大事故的责任人,应视情节轻重,追究其法律责任。

泰 康 医 院

医院应急设备的管理制度 篇6

1.物流配送中心负责全院应急物资的库存管理和应急配送。

2.按照“安全第一,常备不懈,定额储备,及时调度,满足急需”的原则,对医院所有应急储备物资,实行专库、专人、分类、定位管理;以提高应急物资的配送效率。

3.认真做好库储应急物资的维护保养工作,防止被挪用、流失和失效,对于失效物资,应及时申请更换,维护保养和更新应有记录。

4.应急物资的使用:在接到应急物资配送的指令后,在规定时间内,将规定数量的应急物资,配送至规定地点,交给应急物资使用负责人签收;任何人不得借用、挪用库储应急物资。

5.应急物资使用后,必须迅速按应急物资储备要求补足,以确保下次的使用。

医院设备档案管理 篇7

1 医院设备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薄弱

由于一直以来对设备管理的认识问题,设备管理在医院管理中一直处于薄弱环节,各医院对设备管理的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监管力度不够,在资产配置、使用、质量追踪、调配、处置等环节缺少有效的管理措施。多年来积累了诸多问题,而设备的风险防范和质量安全管理更是令人堪忧。

1.2 账物不符,设备存量、分布不清

目前,医院设备的主要来源是由需求科室向设备购置部门提出申请,而后通过相应部门论证、批准后购置的,一般来讲其存量、分布、计量、质量和使用情况也相对较好管理。但这部分设备由于科室之间借用、科室重组、老旧设备报废处理与财务的核销不及时等原因,个别时候分布情况也出现混乱。医院中一些其他途径来源的设备:(1)科室自筹资金自行购置,未进入医院设备管理大帐的“自管自用”部分;(2)科研合作项目设备,医院参与一些大的科研项目,由科研项目单位提供的部分设备,结束后留置在医院的;(3)科研经费购置设备:我院隶属于大学,与校本部科研项目购置的设备,帐在经费管理部门,设备在医院中使用,但由于年久,科研人员的轮换,有些已经不易辨别;(4)上级部门奖励设备;(5)捐赠设备:由于以前对于捐赠设备没有明确的文件规定,使这部分设备的管理遗留了许多管理问题。

1.3 管理意识淡漠,保管不精细

在资产清查和核查过程中,发现由于认识不到位,管理意识淡薄,致使制度不到位,措施不到位,甚至人员不到位[1]。科室缺乏专职管理人员,设备明细账不全,其他人员在设备管理上往往缺少主人翁意识,谁用谁申请,谁用谁管,这种现象在科室中屡见不鲜。当科室主任、主管人员、使用人员一旦发生换届、退休、离院等情况,没有正式的交接手续,造成了很多的麻烦。长期外借的无处追踪、设备报废已处理的、医院改扩建中损毁拆除的、调拨使用的、增加设备等情况发生时没有专管人员及时追踪并上报设备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1.4 设备使用情况记录不完整,经济效益分析无法计算

随着人们医疗健康意识的增强,医疗行业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医院如何科学有效的利用现有资源,在保证仪器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准确性的同时,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和经济效益成为了不能忽视的问题。在资产清查和核查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设备无使用、维修登记,设备的使用效益无法准确计算。效益好的科室出现重复购置、设备闲置现象,而效益差的科室则设备老化、不足、或长期借用医院资源等。大型设备的CT、核磁虽已开展经济效益核算,但因为牵扯财务、使用部门、设备管理部门、相关行政部门及敏感的科室收入奖金等问题,因而计算中还需进一步完善各种数据。

1.5 固定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不清

财政部、卫生部、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发布了多种法律法规,但由于各部门分管工作不同,有时信息沟通不畅,因而不能很好的查阅或参照。从仪器购置前的申请立项,各类证件的审核、批复等,到仪器购入过程中筛选、招标、资质审核等,再到日常管理中计量设备的定期检定、不良事件上报等,以及资产报废、处置、调拨的办理等都有相应的文件及要求,这就需要定期各部门之间进行沟通,使管理和使用部门人员都能够知晓,并遵照执行。

1.6 设备管理部门整体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在国外,以美国为例,工程技术人员占医护人员总数的比例为15%~20%,国内医院仅占5%甚至更低[2]。作为三级甲等医院,现在拥有2万多台件、百万元设备近百台、总价值达几个亿,设备种类更是不断的翻新。我院医学工程处有工程技术、设备管理、耗材管理人员共29人,占全院人员比例不足2%,平均每人管理3000多万元,约800件的设备。设备耗材的采购、安装、日常发放、管理,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巡检、调配、报废,报表、计量等等日常工作,已经是忙于应付。而现有人员多为工程技术人员,缺少专业管理的人员,做好全方位的设备管理工作难度可想而之。

1.7 设备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开发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时沟通、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等现代化的管理创造了条件,使管理成效飞速发展。设备管理工作量大,涉及资产管理部门、使用科室、财务、物价、监察、审计等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联系密切,统计数据多,变化频繁,要求准确性高,任一环节发生纰漏,整个工作过程中极容易出现差错。我院是早期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医院之一,由于软件开发较早,已不能满足目前的日常管理工作和进一步的开发需求,加之各部门之间不能进行联网,信息脱节,资源达不到共享,获得信息不及时等,直接影响了固定资产管理效果[3]。这就需要开发新的信息管理系统,对所有固定资产数据进行整理,录入,并与医院财务等管理系统接口,建立全院固定资产动态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资产从计划购入、审批、出入库、维修、计量、日常使用情况、成本核算、数据生成、报表、报废处置完成等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

2 科室设备管理人员在医院设备管理中的作用

工作中要做好全方位的设备管理工作仅靠现有设备管理部门人员的是很难的。设备下发到科室后,设备管理部门对设备的管理工作更加不易,有的只能在设备出现故障或进行检测、资产清查时才能接触到。因此,科室领用后的设备在长达数年的使用保管过程中,就需要由科室指定有责任心、熟悉业务、工作细致、不怕麻烦的专人管理。2007年资产清查前,我院很多科室没有设置固定的设备管理人员,大科室之间的亚科,甚至都缺少横向联系,明细账不全,资产管理出现不同程度的盘盈、盘亏、丢失、损坏等现象。

2.1 对设备管理人员的要求

2007年起,要求每个科室设立1名副主任和1名科室管理员协助科室主任管理固定资产及耗材的请领等工作。设备管理部门提出统一的要求并进行培训,使设备管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科室选定的设备管理人员需要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熟悉科室各亚科的业务及设备、在科室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员担任。病房及门诊多由护士长或年资较高的护士兼任,医技科室由高年资人员担任,大科室设立1名总管人员,各亚科再设立1名分管人员,由总管人员协调整个科室的固定资产管理。

2.2 科室设备管理人员的职责

科室设备管理员工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领物人和保管人,而是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

(1)负责本科设备,掌握全科室设备的明细、分布、存放地点、使用保管人员以及设备的主要性能等。

(2)设备购置前,协助科室主任做好购置前设备的计划、预算、用途、使用率、经济效益评估,避免重复购置、闲置等现象的发生。到货后与设备管理部门、厂商、具体使用人员共同参与开箱验收过程[4]。

(3)设立设备使用、保养维护、维修登记本,每年填报设备年使用人次及开机使用率、维修率等相关数据。对闲置设备和低利用率设备进行备案,设备管理部门根据设备性能,重新调配,使固定资产合理流动,共享资源,做到物尽其用,优化设备配置,发挥设备的最大使用效益,尽可能提高利用率[5]。

(4)每年配合设备管理部门进行资产清查或核对,做到账物、账卡相符。对于盘盈、盘亏、自购、捐赠、调拨等设备应知晓医院规章制度和流程,及时上报设备管理部门备案或入账。保证设备标识完整、清晰。

(5)负责组织科室人员参与厂家及设备管理部门的培训,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的设备损坏,延长设备使用周期,降低维修成本。

(6)设备常规功能的操作相对简单,而一些先进功能的开发利用就需要科室设备管理人员、使用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不断进行共同的摸索。这需要充分发挥工程人员掌握技术、使用人员了解专业知识的特长,协作开发利用这些先进功能,只有这些功能发挥出来了,设备的先进性才能体现出来,从而体现设备的价值[6]。

(7)建立科室借出、借入管理制度及记录,做到手续齐全、有据可查。当设备管理人员发生变动时,应向设备管理部门提交书面通知,做好交接手续和记录。

(8)观察设备使用性能,使用过程中由于设备原因造成的不良事件或可疑不良事件应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将风险将至最低。对年久存在安全隐患、损坏严重、计量不合格设备等达到报废条件的,应及时按照医院报废规章制度进行账务核销,不得擅自处理报废设备。

(9)计量检定设备定期按照设备管理部门的安排送检,不得超期,常年闲置设备标注显要标志后进行封存。计量合格证要保证清晰、完整、有效。

(10)对于与厂家合作的试用设备,需经医院相关部门批准,各种手续齐全后方可进行,避免不合格产品进入医院,造成隐患和纠纷的发生。

2.3 科室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

科室设备管理人员并非专职人员,所做的一切都应在设备管理部门的配合、支持和协助下进行,加强对科室设备管理人员的各种培训,使之了解有关资产管理的文件及规章制度。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印发学习材料、利用院内网、多媒体、继续教育讲座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强化广大医务人员的设备管理意识[7]。培训的内容包括设备的管理流程、操作程序、保养维护,计量哪些医疗设备,何时怎样进行等。近年来,设备发生不良事件常有发生,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目前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不足,很多人都不理解。对如何上报、界定了解甚少,因此迫切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普及,掌握最新设备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等。同时与设备管理部门进行不定期的信息沟通、交流,及时听取反馈意见并调整改进工作方法。

2.4 科室设备管理人员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困难与对策设备管理并不是想象中管几台设备而已,近年医疗设

备不断翻新,种类繁多,一个科室就能拥有设备1000多台,价值上亿,事情琐碎、分布广泛、数据统计困难、工作量很大,当设备出现损坏或丢失时还会得罪人。因都是兼职,每个管理员的其他工作并不会因此而减少,医院对此类兼职设备管理人员没有明确其责权范围,更无考核及奖惩激励机制,当设备出现盘亏或丢失现象还要受到不同的批评或惩罚,很难激发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

3 小结

近年来,因医疗设备引发的不良事件及医疗纠纷逐年上升,2010年卫生部发布了《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法规,药监部门要求每月上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技术监督局不定期检查计量情况,各级部门对设备开始高度关注。生产厂商、应用单位、监管部门以及患者需共同努力,制定各自的规章制度、职责等,按照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最大限度降低风险[8]。科室设备管理员工作在一线,往往是隐患的杜绝者或问题发现者,更应该熟知,保证临床工作安全。

医院对设备管理的认识及关注程度对设备管理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继续教育,应使各层人员认识到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医院应制定相关的条例、制度,将设备质量管理纳入医院质量管理项目,充分肯定设备管理部门和科室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成绩和价值,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机制及荣誉,同时配备相应的管理工具随时给予技术支持。改变“一旦购进,终身拥有”的“科室所有制”格局,尽可能地提高设备投资与效益比值,以及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使其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医疗设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9]。

参考文献

[1]余建华.试论医院固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J].中外医疗,2009,29(35):107-108.

[2]李伟,张威.医学设备管理及维护人员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现代医院管理,2007,5(3):60-62.

[3]李旖玲.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现代医院,2009,9(9):132-133.

[4]张晓玲,张京伟.大型医疗设备管理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6):1359-1360.

[5]张晓民,肇洪斌.当前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刍议[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5(11):141-143.

[6]蒋红兵.工程技术人员在医疗设备引进和管理中的作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9,9(9):132-133.

[7]张健,陈永华,吴建军,等.严格设备质量控制管理着力提高使用效能[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9):125-126.

[8]许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风险监测与防范[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2):108-109.

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浅议 篇8

一、提高大型医疗设备利用率的瓶颈分析

(一)医院对某种大型医疗设备需要的迫切程度无明显界限

医院对大型医疗设备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考虑到提高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时,其需要犹甚。但对是否购置该类设备进行论证时,利用率就成了难以量化的标准,利用率达到100%固然应该购置,80%呢?60%甚至10%呢?只好用经济杠杆来量度,但有或者没有某方面的检验、化验、分析能力,对于医院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影响又如何量度呢?利用率太低的大型医疗设备,其使用成本只好变相由患者负担,其实医院在这方面不见得就有超额利润可言。

(二)暂时闲置或部分闲置的大型医疗设备共享转借价格难以确定

虽然医院之间可以通过暂时转借等方式部分实现设备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型医疗设备的利用率,但医院之间作为竞争对手,从自身效益方面考虑,似乎有拓宽对手服务市场的担忧,转借价格就相对较高,并难以确定。较高的转借价格势必加重患者负担,而对于双方医院也增加了诸多不便,如遇到刚刚租借出去而本医院又突然需要时,矛盾更难解决。

(三)单台大型医疗设备不完好时,直接影响医疗能力和服务质量

大型医疗设备,由于其单位价值高、占用场地专用、运行成本大、对使用人员层次要求高等特点,即使是大型医院,也存在只有单台的情况。除了必要的维修保养时段不能利用外,当设备不完好时,医疗能力和服务质量会明显降低。考虑到经济利益,医院又不可能购置备用设备,临时转借的难度也很大。

二、设立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机构的经济依据

设立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机构,是医疗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趋势,势必带来大型医疗设备的有效利用和社会资金的利用效率的提高,其设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化要求,符合中国国情和医疗现状。

(一)专业化能够提升大型医疗设备管理机构的服务水平

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机构,可以拥有相对齐全的各种大型医疗设备,形成专业化的检验、化验、分析能力,提升对患者的全方位集中服务。专业化的设备和人员,有利于提升服务水平和层次,由于其是否需要检验化验与医院没有太多直接经济利益,势必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检验化验,减轻患者负担,达到患者满意。专业化的检验、化验、分析人员,有利于提高检验化验的科学研究水平,达到创新检验化验的技术效果。

(二)专业化能够提升大型医疗设备管理机构的社会公信力

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机构,齐全的设备和与医院相对独立的关系,能够增加其检验、化验、分析结果的社会公信力,拓宽其服务的市场。对于承接包括事故、灾害伤害等及其他法医类检验、化验非常便利而可信。

(三)专业化能够提升大型医疗设备管理机构的议价能力

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机构,由于其采购设备数量大,专业集中,而在与大型医疗设备生產企业的议价中,有更有利的市场地位,其专业化的采购人员,对于购进专业化设备非常有利,他们容易达到专家购买水平。对于与患者之间的议价能力,要有切实的社会价格监督。

(四)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能够促进医院医疗服务的专业化

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减轻了医院在大型医疗设备检验、化验、分析上的业务量,促进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使得医院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其他医疗服务,专业化会带来医疗服务水平提高的良好环境条件,有利于实现健康国人的事业目标,有利于提升国民的幸福指数。

三、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的需求是迫切的

部分小型医院由于资金等原因,无力购置大型医疗设备,而对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要求存在,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提供相应服务,解决医院和患者的共同需求;部分大型医院虽然购置了大型医疗设备,但未必齐全,同样需要有专门机构提供相应服务;大部分医院拥有的大型医疗设备由于利用率不高,造成使用成本高,患者不堪重负,也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提供相应服务。

(二)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的条件已经成熟

随着医疗社会化改革的进程,多数大型医院已经具有一定数量的大型医疗设备,管理社会化的投入成本不会太大,医疗管理机构有能力对其实行社会化管理;医院和患者对此已经不堪重负,加入社会化管理行列是共同的愿望;对于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机构的机制,可以充分考虑各医院投入的大型医疗设备的价值,参与利润分成,保证其投资的正常利润收益,小型医院的医疗能力和服务水平随之提升,社会效益不可估量;现有使用大型医疗设备的人员可以直接转到社会化管理机构工作,保证其收入没有明显下降;大型医疗设备的生产厂家由于设备的相对集中而便利设置售后修理服务机构,能保证最大限度的设备完好。大型医疗设备管理机构利用其利润收益和社会投资可以购置更多更先进的大型医疗设备,整体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层次。

(三)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的投资回报丰厚

投资大型医疗设备的社会化管理,设备利用效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自然很高,在不提高检验、化验、分析价格的前提下,有较之目前更高的利润回报是显然的,甚至在适当降低患者负担的条件下,由于能够服务更多的患者而大幅度增加收益。此外,除了医院现有大型医疗设备投入其中外,对于风险投资商也是很具吸引力的,对迅速改善社会医疗服务条件意义深远,社会效益巨大。

(四)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机构的公司管理模式

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机构,由医疗管理机构牵头成立,经营管理人员面向社会竞聘,以城市为单位成立总公司,可以按功能分类,在一个城市设立若干分部,采用股份制,以各医院和社会投资机构和个人投入的设备或资金价值持股。现有设备以账面价值计算,场地和房屋等设施资金投入由政府、会员医院投资和风险投资解决,投资以股份计入。条件成熟后可以上市,吸引社会其他资金。

(五)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机构与医院间的业务流程设计

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机构,与各医院之间相关数据采用网络传输,方便快捷。管理机构可以设立专门的常住医院办事人员,接受相关检验、化验和分析资料,由患者到指定地点领取。医院对新的大型设备的需求意向可以作为管理机构采购新设备的参考,还可以建立医院和管理机构共同拥有的网站平台,畅通信息交流的渠道。

上一篇:在全县关工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毕业工作实习总结报告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