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管理(共8篇)
The status and measures of internal audit management inChina
陈丹萍
南京审计学院
摘要:本文从审计管理的角度对我国内部审计的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大量的实证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目前内部审计管理中还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在此基础上,根据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改进内部审计管理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内部审计
审计管理
现状
对策
Abstract: The article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internal audit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aspect of audit management.Through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a large amount of facts and examples, the article finds problems existing in internal audit management which influence the function of internal audit.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the paper comes up a series of methods and measures of how to improve internal audit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rnal audit.Key words: internal audit;audit management ;status; measures
内部审计管理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审计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活动,包括内部审计行政管理和内部审计业务管理。内部审计管理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体现审计独立、权威和公正,更好地发挥审计职能作用的重要举措。
一、我国内部审计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计划制定机制不够严密
审计计划的制定过程实质上是审计资源的配置过程,配置审计资源要求人尽其才。目前我国内部审计计划安排缺乏长远性、科学性,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没有形成一套科学严密的计划机制。
(1)审计计划过于主观,没对审计计划的可行性进行充分的分析。部分内部审计机构为了年终考核和突出工作业绩,盲目追求审计项目的数量,造成审计范围大,不能抓住重点,同时审计项目质量持续下降,加大了审计风险。
根据笔者对357家单位的内部审计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对审计项目没必要做可行性分析的占28%,52%的单位认为仅仅偶尔为之,8%的被调查者认为做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但没起作用,只有12%的单位认为确立审计项目时需要做可行性研究,可见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的立项缺乏一定基础。根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内部审计项目需求的动因主要是上级指令,占51.7%的比例,27.59%的被调查者认为从事审计项目的动因是每年的惯例,20.69%的被调查者认为其立项是根据工作结果的需要。可见审计立项主观性过强。(2)确立审计计划的依据不够科学。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还未意识到这一点,没有一套科学有效的审计计划确立机制,计划具有人为影响因素,故不能科学地利用审计资源,合理地规划审计项目。
从调查问卷的圆饼图中可知,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审计任务占32.26%的比例,经本部门制定并上报批准的占64.52%,上下两级部门协商确定的占3.23%的比例,357家被调查
1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371015和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04KJB5200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者没有一家认为其审计项目立项是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的。
2、内部审计主体管理
内部审计主体管理是对审计人员的招聘、业务培训、激励和业绩考核等。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是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复合型人才少;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管理上,审计人力资源利用不尽合理,人员管理机制简单化。
根据调查问卷资料显示,只有25%以下的被调查单位审计人员学历构成较为完整,大专生以下学历、本科生、研究生与博士均占一定和比例,其它75%的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均以本科及其以下学历组成。调查表的另一项内容显示,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只有25%以下单位的人员知识结构较为全面,包括管理类、财经类、工程、计算机以及会计专业知识,而内部审计部门只有会计知识的人员组成的占25%的被调查单位。可见单一的知识结构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和深度,同时制约了内部审计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除此之外,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是内部审计主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存在审计人员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有些单位内部审计机关考核的标准、方法缺少科学性,考核的形式缺乏公开透明性,考核的结果体现不了奖罚分明,使得这项工作流于形式,弱化了审计管理。
3、审计过程的成本管理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成本意识比较淡薄(特别是在项目成本管理上),主要表现为:一是时间成本。不能精确严格地把握时间,从而造成较大浪费。二是立项时未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在制定审计方案时未充分考虑项目安排是否合理,没有突出重点或抓住被审事项的风险点,从而导致高投入、低产出。三是人力成本。总之内部审计在开展工作时,没有有效的成本控制机制,审计成本管理意识淡漠,造成一定的浪费。
根据调查问卷的信息统计,有严格的成本实时控制的单位只占5%,50%的单位没有成本控制意识措施,30%的单位出现成本控制偏差是通过自我调整完成的,有成本控制意识而实际没有很好地执行成本控制的占15%。
4、审计质量及风险管理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内部审计质量和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造成对内部审计质量和风险的控制不力,主要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还没有充分认识审计风险问题;审计过程中,对被审计单位风险的了解和评估不够重视,对被审计单位重大风险的评价以及确立重要性水平的方法不够科学,不能正确理解其真正涵义;实质性测试效果不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查不出重大错报;审计基础工作不规范,重习惯轻准则、重业绩轻基础现象仍大量存在。
根据调查问卷资料的统计分析,根本没有考虑审计风险和实际没有考虑审计风险的占47.06%,具有较强的风险管理意识的单位只占29.41%。可见内部审计的质量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有等进一步提高。
5、内部审计信息的管理和利用
我国目前内部审计信息管理中存在两个问题未能妥善解决:一是审计项目结束后,将审计结果报告给董事会及相关治理机构后,不了了之,未见有后续的落实及相关整改措施。二是审计项目存档后未能科学利用审计成果,将审计信息束之高阁,没有对其进行总结和评价,扬长避短,更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价值。
二、我国内部审计管理的对策
(一)确立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内部审计计划立项模式,合理安排审计资源
1、内部审计计划的制定
审计计划管理解决的是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在一定时期内如何明确审计任务、制定审计目标、选择审计实施方式等问题。审计计划的编制是否充分考虑了各个审计项目的工作量及所需要的人力、时间和费用等。科学地确立的制定内部审计计划,应遵循以下顺序:(1)将内部审计的可审事项列为审计对象;
(2)根据每一可审事项的具体情况对其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考虑风险事项发生的可能性,确定高风险可审事项;
(3)综合考虑审计资源及投资者的要求,以及被审事项的特殊情况,确定审计项目及先后顺序。
内审部门在制定项目计划时应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包括:董事会及各种管理人员的意见;外部审计师的意见;法律、法规的要求;对财务和经营情况的分析;审计前掌握的资料以及行业或经济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内部审计项目计划作恰当的调整。
2、内部审计计划执行的管理
审计计划执行的管理是指组织和控制审计计划的落实及对原计划进行修改和补充的过程。由于审计计划的执行实际上是内部审计采取各种组织和控制措施对其业务活动按照计划要求进行管理。审计计划在完成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应当对其进行检查和考核。
(二)强化审计项目管理
在审计项目管理上,逐步建立审计项目组的运行机制。随着内部审计工作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在具体项目的管理上,要实行审计项目组负责制,支持自我设计、自我管理的审计项目组,充分发挥审计项目小组的整体效能。同时,要制定相应的考评制度以评估审计项目组的工作成果,在小组内部建立科学的、权责分明的上下联动机制和组长责任制。要以审计质量为主要考核目标,以是否明确权、责、利为考核内容,考评制度要与规避审计风险、遵守内部审计职业道德、执行各项管理制度相结合。
(三)加强审计成本管理,实现价值增值
内部审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考虑项目审计的收益和其成本之间的投入和产出关系,只有审计收益大于审计成本,才能真正体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的最终目标。审计成本的管理应贯穿整个审计过程:在审计准备阶段的成本管理要优化审计组织,整合审计资源。强化预算控制,降低费用支出。在审计实施阶段的成本管理中要严格控制审计程序,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在审计报告阶段的成本管理,主要通过利用审计项目实施阶段所获取的消息,进行深入的筛选、综合提炼审计成果。最后要建立审计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模式,是把成本管理与人员管理结合为一体的审计成本管理模式。
(四)确立内部审计质量与风险管理意识
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的生命,是审计管理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提高审计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把握好审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从单个审计项目来考虑,就是要建立科学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将审计工作的主要环节作为一个质量控制系统,明确相应的工作目标、工作步骤、质量要求及工作责任。内部审计质量与风险管理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内部审计质量与风险管理的体系,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与风险管理体系应是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的。审计质量全过程的管理,体现了“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审计质量的多层次管理既包括审计人员执行业务的自我管理、审计项目小组的管理,又包括内部审计部门的质量监督等多个层次。注重内部审计质量保证与改进的措施,其主要措施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日常监督;内部评价;外部评价。最后要加强化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意识。
(五)注重内部审计人员管理
内部审计人员管理是对审计人员进行选拔、使用、培训和考核等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在进行审计人员管理过程中,要将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合理组织、安排和利用审计人力资源,使人与人、人与事适当配合,充分发挥每个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取得最佳工作效果。
(六)重塑审计信息管理模式
1、内部审计信息的管理
审计活动是一种提供特殊服务的活动,其提供的最终“产品”是一种审计信息。事实上,审计管理职能的实现过程也就是对审计信息进行不断的收集、加工、整理和使用的过程,审计信息系统为审计管理活动提供了所需要的全部信息。
2、内部审计信息成果的有效利用
坚持成果共享,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整合审计信息资源,应注意提高审计成果的共享、利用、转化水平。充分发挥审计信息系统的平台,为更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资源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锐.内部审计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企业论坛,2006(7)
2.尹芳,司金山.内部审计管理――审计质量的保证.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3.周光松.内部审计制度的新发展――浅谈《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方法》.财会研究,2006(11)
4.柴芳云.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管理战略初探.财会通讯,2005(11)
5.陈丹萍,张文婧.我国内部审计管理的发展趋势.审计月刊,2006(9)
6.吉林省内审协会课题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管理与发展的思考.当代审计,2003(1)7.冯均科.实施人本主义的内部审计管理策略刍议.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3)8.陶必胜.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管理体制的现实选择.交通企业管理
9.徐光华,李兰翔.企业内部管理审计内容体现构建新探-江苏企业内部审计实践引发的思考.审计研究,2007(1)
10.徐德.论现代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控制方法.审计研究,2005(2)
11.任志宏.完善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模式提高企业战略决策经营能力.审计研究,2005(3)12.赵军.浅谈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问题和对策.集团经济研究.2007(1)13.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8号令.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 14.陈默,赵玉民.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初探.当代经济,2006(9)15.刘英来.关于审计质量控制的思考.审计研究,2003(4)
一、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 内部审计独立性差
内部审计一般都隶属审计科, 行政上属总经理领导。由于审计科的设置特点, 独立性难以有效发挥, 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人事关系和物质利益的关联性方面, 难以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审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 其个人工资、福利待遇等考评及岗位评定是由企业管理层决定, 审计人员在对基层单位 (不涉及关键领导) 进行审计时还能履行其监督和评价职能, 但是对企业本部或基层单位 (涉及关键领导) 进行审计时, 面对企业领导授权、批准的经营行为违反有关法律法规, 或不符合经济效益原则时, 审查出的问题越多就越容易得罪人, 部分审计人员不愿得罪管理层, 担心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 从而影响了内审人员的独立性。
2.“双重”领导导致内部审计的权力有时难以行使。
审计科工作向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负责, 审计科行政上属总经理领导, 在企业的架构体系上表现为双重管理。对内审人员来说“双重”领导, 谁都不能轻易“得罪”, 影响审计独立性。
由于多数企业前身为国有企业, 由全体员工集资改制为股份合作制后, 董事长一般都是原企业的总经理, 董事、监事、总经理也都是原企业的主要负责人, 他们相互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经济利益关系。表面上所有权为全体职工所有, 但经营权实际控制在原企业主要领导手中。每年召开的股东大会流于形式。因此企业缺少有效社会监督机制, 处于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合一的状态, 使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二) 内部审计范围较窄
从2006年至2010年, 审计范围在逐渐拓宽, 但是企业主要开展的是财务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离任审计开展的较少, 基本建设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营管理审计等根本未开展。 而开展内部审计项目的企业, 主要是针对信息的可靠性与完整性、合法性等方面来展开的。而且, 都是事后审计, 没有起到预防、规避风险的作用。
主要原因是企业各级领导的知识储备中普遍缺乏审计业务知识, 所以对内审的职责、方法、重要性等认识不足。企业管理层没有把内部审计看作是加强企业管理的必要途径与手段, 而把内部审计当成给自己挑毛病找麻烦, 少数领导认为企业每年已聘请了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有没有内审无所谓。 由于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重要性认识和支持不够, 导致审计面窄, 难以拓宽审计领域。
(三) 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审计人员缺乏足够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 知识面比较单一, 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 现代技术知识掌握不够, 如缺乏计算机专业知识。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学历层次较低。尽管从事审计工作多年, 但审计理论水平、业务技能很一般, 提出的问题不能切中要害, 使审计工作失去威慑力。
2.专业构成单一。审计人员会计专业占绝对统治地位, 缺少工程技术、计算机等专业人员。只适应开展财务审计和其他以企业会计资料为基础的审计咨询服务, 不适应审计日益发展和扩大的工作范围, 影响内部审计职能全面发挥。
3.专业职称评定不顺畅。审计人员的职称基本都属于会计和统计系列的, 很少有经济师、工程师及律师等系列, 这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果和权威性。
4.职业道德素质不高。个别内审人员不能慎重的保守履行职责所获得相关内部审计资料, 而是为了个人或其他利益, 收受不正当利益, 严重制约内审的生存和发展, 影响审计职能与作用的发挥, 败坏了内审人员的职业形象, 助长了腐败的滋生。
5.与社会审计缺乏交流且缺乏培训。企业每年都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但是审计科未及时与社会审计交流。同时, 由于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又没有及时接受培训, 所以知识陈旧, 不利于新形势下审计的需要。
6.审计方法和手段落后。企业为适应发展的需要, 相继开发建立了财务管理系统等企业信息化系统, 从而给审计的方式、对象和内容都带来了变化。由于审计人员电算化内部审计知识贫乏, 所以在审计工作中没有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审计技术手段掌握不够, 极大地影响了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及内审职能的全面发挥。
(四) 审计规章制度及程序不健全
在审计程序方面, 内审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规范化的审计程序开展业务, 无审计计划或太简单;工作底稿的编制不完整、不规范, 不能如实记录所执行的审计程序及发现的全部问题。审计科长虽然借鉴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底稿, 但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使用了几次就由于不适用而放弃;内部审计报告由项目负责人起草, 审计科长修改定稿, 没有高层领导签发。
上述情况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缺乏外部审计的业务指导, 只是借鉴同行的一些经验, 企业只制定了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 但工作职责制定的不详细, 内容较窄, 只是针对固定资产清查、现金盘点、账目核对, 档案管理等内容, 制定的比较粗略, 没有具体制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业务操作程序及项目审计实务指南。由于企业的审计规章制度建立时就不健全, 所以更谈不上有效执行了。在审计时, 企业只根据国家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协会的规定和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 制定了一套临时审计程序, 没有固定的审计程序和工作流程及严格的审计时间限制, 内部审计人员在很多方面有较大的随意性。正是由于这种随意性, 导致内部审计的质量不易得到保证。所以审计科要与外部审计及时沟通合作, 建立一套适合自己企业的审计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 以保证审计的工作质量。
二、公司内部审计的改进措施
企业再大也是可以控制的, 关键是要找到一个既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精神, 又切实可行的办法, 强化内部审计, 提升内部审计价值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来提出企业内部审计的改进措施。
(一) 合理设置内审机构, 提高内审独立性
根据股本结构特点,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分为英美模式和日德模式。其中:英美模式股本分散度较高, 股东会没有实质权力。企业的权力集中于董事会, 经营权则在高级经理层。股东不直接监督企业运营。
由于企业董事会和高层等人员持股较多, 普通职工持股数比较平均, 股权比率相对分散, 股东大会起不到应有作用, 董事会成为企业权力机关。所以, 企业可仿英美模式, 兼顾审计科权威性和独立性, 建议在董事会下设内部审计委员会, 审计科在业务上隶属审计委员会, 行政上隶属监事会。这样在保障审计科独立性、权威性同时, 也确保了其在企业治理中发现的问题能得到相应的解决。新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 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 审计科对企业的各部门及其下属的分公司进行审计后, 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审计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再把问题反馈给董事会;审计科在行政工作上发现的问题也及时反馈给监事会。召开股东大会时, 董事会和监事会分别把问题汇报给全体股东, 经全体股东决策后, 再把意见反馈给董事会和监事会, 董事会把意见传递给审计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分别在业务上及行政上领导审计科, 审计科再去审计企业各部门及其下属的分公司, 如此反复循环,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二) 现代企业需要拓宽内部审计领域
根据已颁布实施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各具体准则的出台, 及时聘请审计培训专家到公司授课, 提高管理人员, 特别是领导者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只有企业高层重视, 才能在企业内部自觉地建立和健全内部审计机构, 提高内审人员的地位, 拓宽内审范围, 为内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1. 拓宽内部审计范围。
由于企业的活动增加, 所以内部审计必须扩大范围, 不仅局限于财务审计、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还要转向重大基本建设审计、内控制度审计、经营审计等方面, 注重风险领域控制, 从重检查转变为重预防, 从着眼于某个局部转变为全局范围。
在审计任务上, 由检查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发展到检查企业财务支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着眼于改善财务预算、内部控制来促进经营管理, 提高工作效益。在审计覆盖面上, 由检查财务活动扩展到审查被审计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的效率性和效益性。在审计内容上, 由着重检查会计账目、凭证、报表及有关记录, 扩展到检查计划、统计、生产技术以及产、供、销流程直到研发部门等各方面的资料, 以便全面地分析、评价整个企业的总体绩效。
2. 内部审计应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
首先, 对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资金、投资等计划及费用预算等进行事前审计, 对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审查。其次, 对企业计划的实施、方案的落实等情况进行跟踪审计调查, 及时纠偏。最后, 当经济活动结束后, 审计科对计划、决策的完成情况作出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法, 可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挖掘企业的潜力, 从而保证企业预期效益的实现。
(三) 提高素质, 健全规章, 创新内部审计技术手段
1. 优化内审人员专业结构,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发挥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 对企业来讲, 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上进行改善。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 优化内审人员的结构, 引进高素质人才。
通过考试、考核、择优录用的方式, 聘用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 来增强人员的技能组合。
(2) 加强内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为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多元化发展提供条件;搞好业务能力培训, 每年定期进行审计理论、审计技能、专业知识培训, 鼓励其参加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考试等;加强对内审人员的考核, 实行定期轮换制度, 增强其竞争意识, 鼓励和提倡掌握新的技能和方法。
(3)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道德修养和政策水平。
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同时, 要求内审人员及时了解内部审计的最新发展动向, 及时地掌握国家、行业最新发布的法律法规和指导意见, 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生产经营决策的科学依据。
(4) 加强沟通技能, 树立和谐的服务观。
在实际工作中, 内审部门和企业内各部门之间应破除对立观念, 树立和谐的服务观, 加强信息沟通。
2. 健全内部审计规章。
为了更好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应根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和《内部审计准则》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建立一套内部审计规范体系, 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 明确规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内审的工作报告制度、内审人员具备的条件、内审机构的职责与权限、内审工作程序、内审工作的管理与考评及各项审计业务的具体程序等, 并认真组织实施,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在内部审计工作中, 严把审计程序关、实施关、报告关、处理关、评价及建议关, 从而杜塞漏洞, 防患未然, 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规范体系见图2。
3. 创新内部审计技术手段。
为了快速而有效的开展内部审计, 规避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科应积极开发和使用电算化审计软件, 设计开发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在业务处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中设置审计接口, 以便于及时地用于对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建议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统计抽样。如, 在库存原材料审计中应用货币单位抽样, 该方法的好处是, 审计人员可以只用较少的工作量 (例如只审查15%的业务) 就能够达到实际审计的目的。
4. 加强与外部审计的合作。
【关键词】管理审计 优势 问题 对策
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确定的内部审计最新定义中,首次将“增加价值”与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一并
列为内部审计的目的,给内部审计职业提出了一个方向性指导,指出内部审计职能已拓展为组织完成目标服务,内部审计的重点已经向管理审计转化。
一、管理审计,相对于财务审计的一种审计模式
管理审计概念在学术界和职业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管理审计”最早于1932年由英国罗斯在其《管理审计》一书中提出,主要内容是对业务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判。我国管理审计的倡导者王光远教授认为管理审计是受托责任由受托财务责任发展到受托管理责任的必然结果。“管理审计是通过对企业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恰当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分析和评价,签证管理当局履行受托管理责任的业绩,鉴明现存的和潜在的薄弱环节,并就其提出改进意见,有效地改善企业的管理,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管理审计: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1、委托代理关系的发展
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的发展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资产所有者(委托人)把经济责任委托给经营管理者(代理人),资产所有者需要对经营管理者履行管理职责情况进行审查。
2、企业规模的扩大
企业合营 、兼并等产权变动导致企业规模扩大,跨行业、跨地区、多品种生产导致企业内部管理信息量随之增大,企业管理者决策失误和控制不当的概率也随之增大,因此,企业管理者迫切需要掌握公司内部的重要信息。
3、企业组织的复杂化
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资本的多元化和企业经营的多样化,使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变得复杂化,如管理层次的增加、分布地域的分散等,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也不能亲自观察和控制所有的经营活动,需要实行分权管理和多级控制,这就导致企业出资人(委托人)和企业高层管理者(代理人)有必要通过管理审计对下层管理者(如分公司经理等)履行管理职责情况进行审查。
4、委托人及其决策因素的多样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同一企业的委托人是多样的,有国家的、集体的、个体的;同一个企业内也可有不同的集体和个体参与;不同的国有企业也可以相互参股或交叉持股,这就形成了委托人的多样化。而影响这些委托人决策的因素,也呈现多样化,不仅需要财务数据,而且需要经营管理方面的信息。而经营管理信息的获得就有赖于综合评价公司整体水平的管理审计。
5、企业外部竞争激烈化
市场经济充满了竞争,加入WTO后,更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企业要在竞争中胜出,必须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管理活动的成败好坏对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强弱至关重要,而管理审计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审计,查明管理上存在的缺陷.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企业管理得到改善。
三、内部审计开展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存在的问题
我国许多企业已经开始了管理审计的尝试,实施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评价,主要表现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营效益审计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对管理审计的认识和实践还很不全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内部管理审计法规体系不健全,缺乏指导性的管理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实务工作起步较晚,有关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与准则的建设都不尽完善,不像外部审计那样有较为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遵循,内部审计机构或部门自我评价机构较弱,开展工作的随意性较大,更谈不上针对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2)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健全,独立性较差。从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来看,在集团公司内,总公司的内部审计组织对公司下属部门单位和分公司可以做到独立,而在总公司层面,就难免存在对立性和权威性不足的问题。因为现在的公司制企业里,内部审计机构一般由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的副总领导,这就把内部审计组织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放在相等地位,这不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
(3)对管理审计的认识不足。很多人对管理审计还了解不够,对开展管理审计的必要性认识不够。或者把管理审计等同于财务审计看待,或者认为管理活动与审计活动关系不大,或者认为管理审计会妨碍管理活动,而没有认识到管理审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高层次审计,是企业适应外部竞争加剧和内部机制更新的必然选择,搞好管理审计是对管理效率的促进,而不会是妨碍。
(4)审计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管理审计的需要。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管理体系的作用下进行的,因此管理审计要用系统论的观点看待和解释每一个综合性指标,同时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如经济学、管理学、领导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管理审计人员要站在优化系统整体结构、增强系统整体功能的高度,来审查评价企业的管理活动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同时,在审计技术手段上,不仅要掌握观察法、盘点法、分析性复合法等传统的审计方法,还要熟悉管理控制系统图法、调查法等用于管理审计的评价方法。实事求是地说,现在的内部审计人员中,还很少有,甚至可以说还没有人能达到如此的高水平。
2、完善我国管理审计的对策
(1)尽快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法规体系,开发管理审计指标体系。审计准则是指导审计活动的基本原则,应加强管理审计绩效准则和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尽快出台管理审计的审计准则,推动管理审计的深入开展。国家审计机关应加强业务指导,内部审计协会或注册会计师协会应重视此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尽快出台管理审计的审计准则,特别是制定管理审计绩效准则的指导意见,同时加强对审计取证方法指导,减少审计的盲目性,提高管理审计的质量。只有建立起一个科学、规范、与内部审计配套的管理审计指标体系,管理审计结论才能明晰、准确、具有说服力。
(2)充分保障内部管理审计机构组织上的独立性。内部管理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与其在组织中的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内部管理审计机构的地位越高,越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越有利于开展审计工作。从实施管理审计的要求上看,内部管理审计机构由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为最佳选择。当然,这只是形式上的客观要求,最关键的一点是,不论内部审计人员在组织系统中处于什么地位,他们应具有声誉、地位和得到最高权力当局的支持,使他们能够在企业中随时取得审计报告所需的信息。
(3)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对于内部审计组织开展管理审计的必要性、优越性,要大力宣传。内部审计组织和国家审计机关都有宣传的义务。宣传可以结合《审计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采取会议、文件、讲座等方式进行,同时也可以通过展示管理审计的实践成果让大家认识到内部管理审计是可行的、有效的,对国家、企业、社会及企业资产的委托人和代理人(管理者)都是有益的。同时,内部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人员自身也要提高认识。把管理审计的意识渗透到全部审计工作去。不论进行何种审计,都要管理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审计报告中提出管理建议。在目前内部审计还是以财务审计为主的情况下,这是增强管理审计意识、实现审计工作以管理审计为重点的有效途径。
(4)不断充实和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企业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审计的培训与学习,使管理审计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不断调整和优化审计队伍的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的整体实力,为有效开展管理审计提供智力支持。在目前复合型审计人才稀缺的情况下,采用从专业部门抽调技术人员配合管理审计工作的做法,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参考文献】
[1] 陈耘: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3).
[2] 张晓平:内审工作在发展中前进[J].中国内部审计,2003(1).
[3] 德鲍尔.马科茨:沉睡的火山——评企业的软控制[J].中国内部审计,2003(3).
总第1060期 出版日期:2002-02-01
------------------
英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管理特色评价 □张 民
最近,笔者有幸随中国建设银行审计代表团到英国进行学习考察,期间接受了英国德勤会计师事务所(Deloitte&Touche)、亚比国家银行(AbbeyNational)、施罗德资产管理公司(Schroders)、毕马威国际会计师事务所(KPMG)的内部审计业务培训,实地考察了摩根斯坦利公司(MorganStanley)、嘉诚投资银行集团(Cazenove)等金融公司。通过学习考察,加深了对西方商业银行现代内部审计理论、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方法的了解,对巩固和深化建设银行内部审计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合理的组织架构,决定了内部审计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要取得成功,内部审计组织必须得到企业最高领导的认可与支持,内部审计要为企业提供持续的、专门的和有效的监督与服务。英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基本类似,以亚比国家银行为例。
该组织架构决定了内部审计具有很强的独立性特征。审计委员会一般由三名非执行董事参加,它的主要职能有:
1、报告董事会;
2、批准审计计划;
3、评估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
4、为内部审计提供独立保证;
5、监督内部审计的表现。总审计师负责全面设计企业的内部审计方案,组织职能部门对某项具体事项进行检查,对审计委员会负责,确保内部审计工作适宜的参与整个公司的操作,为公司创造增加值。内审部门一般采取双重报告方式,即一方面向管理当局报告,另一方面向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报告。对管理当局的报告,要确信审计人员的建议得以重视并允许内部审计人员检查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董事会的任务是保护内部审计人员不受行政主管的任何非难,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内部审计人员的权力,是审查和评价企业的管理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并指导他们完成企业的各项计划;审计人员有权充分地、自由地、不受限制地接近企业的各职能部门,审查和接触有关记录、财产和个人;实施检查程序,评估检查活动;公布审计检查结果的审计报告,并提出改进意见。
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是服务于组织,审查评价政策,对经营不负责任,对经营没有权利,结论和建议必须是可采纳的。
二、明确的内部审计职能定位,决定了内部审计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19世纪以前,英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以查错纠弊为主的真实性审计为基本职能。到20世纪50年代前,内部审计逐步转向证实财务报表的公允性,以合规性审计为主要职能。20世纪60年代后,内部审计职能具有兼顾真实性审计、合规性审计并重点转向评价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审计。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英国嘉诚投资银行集团,以及摩根斯坦利公司,其内部审计目前的职能定位突出强调审计的评价、咨询、鉴证功能。他们认为,内部审计不止看财务信息,也要看内部控制部署的实施,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内部审计不能凌驾于企业商业行为之上,检查的成果是建议性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营表现,显示出审计的附加值。
内部审计的具体领域和内容:
(一)检查信息的可靠性与完整性;
(二)检查对业务活动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有关政策、计划、程序、法规的遵守情况;
(三)检查资产保护的方法、措施是否严密;
(四)评价资源利用的经济性和有效性;
(五)检查经济活动既定目的或目标的完成情况;
(六)对区域和风险的鉴定,评估控制的完整性、有效性、精确性。
在英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活动范围很宽,他们有句名言:内部审计活动范围就是总经理关注的领域。内部审计人员要充当管理当局加强控制、改进管理的热心顾问和有力助手。
三、注重审计技术、方法的运用,保证了审计效能和效率的提高
随着控制环境需求的变化,英国商业银行管理当局逐渐认识到,内部审计人员是银行管理的顾问,而不是单纯的监督者。在这一审计观念影响下,审计人员越来越倾向于注重审计技术方法的运用。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审计流程,从战略规划到审计计划、记录、评估、测试、报告这一循环的每一环节、每一层面都作了详尽的规定。
(二)根据企业经营层面,建立风险控制体系,由财务控制、操作控制、策略控制、外界控制、新业务控制等组成由低级到高级的风险控制体系,以达到理想的审计涵盖率。
(三)风险评估与控制方法普遍得到运用。英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整个业务流程始终以防范风险为核心,各项审计技术和方法以防范风险为目标而构造。例如,施罗德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建立风险模型,将产生风险的可能性因素细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交易风险、规模风险、人员风险、欺诈行为、新领域等部分,并对各类风险因素进行分类描述,建立不同的评估标准,运用矩阵,画出风险控制,找到控制关键,进行风险结果的衡量和评分指导,达到了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的目的。
四、建立内部审计评估系统,有利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英国商业银行根据企业不同需求,大多建有一套评估内部审计模型,目的是解决内部审计有多好,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评估内容如下图:
首先是评估技能基础,考察系统的计划是否使审计资源被分配到最需要的领域,最新的审计方法是否得到有效使用,审计重点是否关注在风险上,是否有有效的管理层自我评估,是否拥有足够高技能、专门技能的人和合适的结构。然后评估内部审计的产品输出,审计的覆盖范围应当包括所有的审计领域、所有的审计活动、所有的系统以及合适的深度;审计的服务范围包括财务系统审计、业务系统审计、公司管理审计、控制环境审计、计算机环境审计、发展项目审计、特别审计、特别调查、风险管理审计、反欺诈、管理支持、内部咨询等内容;审计质量包括服务质量和技术质量。服务质量即服务及时,沟通有效,后续服务,得到理解。技术质量即系统的评估,与风险匹配的控制,提出了所有的问题,适宜的报告了重点等。最后评估内部审计对企业提供的增加价值,主要包括新问题、重要领域、特别的建议、有效的实施、后续服务以及审计产品的比率。
内审部门利用这套评估模型定期进行自我测试,找出问题,不断的加以改进和提高,从而有效控制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和效果。
五、严格的专业人士标准,保证了内审部门的整体素质
英国商业银行十分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结构优化,他们认为,审计人员的技能应与所审计的领域相吻合,审计人员技能应有所要求,一个人不适应会影响整个部门的信誉,整个部门也应有相应的技能。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要求必须有合适的审计人员来实现,如果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那么由内部审计来改善企业经营和为企业提供服务就是一句空话。他们为选拔内部审计人员设立学历、经验等标准,具体包括:
1、诚实性;
2、对公司的忠实性;
3、讲信誉;
4、利益冲突;
5、廉政;
6、职业能力(技术性);
7、符合标准;
8、保密性;
9、汇报结果;
10、提高有效性;
11、技能、能力、尊严(非技术性)。严格的标准使人们感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为保证内审部门的整体素质,摩根斯坦利公司采取的措施有:
摩根斯坦利公司还十分重视审计人员结构的优化,其内审部门高级专业人士与操作员的比重约为7∶3。
六、广泛使用计算机技术,使审计效率大为提高
英国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管理和审计工具使用上,电子化、自动化程度很高,主要表现在:
1、在银行业务处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中都留有审计接口软件,保证了企业数据信息共享,审计人员能够及时获取必要的审计线索。
2、内审部门一般建立了单独的网络,审计部门的计算机全部联网,使非现场审计真正成为有效的方式,降低了审计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3、审计部门为支持内部管理和实施审计项目,一般都开发建立了内控评估、业务目标测试、风险模型、内审绩效考核等应用软件,并得到广泛使用。
1.0 目的加强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维护财经纪律,确保国家各项财经法规、会计制
度的有效实施。
2.0 适用范围
公司内部审计工作。
3.0 职责
根据公司实际情况,不设置独立内部审计部门,只设置内部审计员工作岗位,所
设内部审计工作岗位,隶属公司财务部编制,无内部审计任务时,由公司财务部
安排日常财务工作,开展内部审计业务时,由公司总经理直接领导,并对所进行的内部审计工作业务向公司总经理负责。
4.0
4.1
4.1.1
4.1.2
4.1.3 工作程序 内部审计职权 检查会计凭证,会计帐表及有关资金和财产情况,查阅有关文件和资料。对审计中的有关事项,进行调查并索取证明材料。提出改进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以及纠正处理违反财经纪律、会计制度行为的意见。
4.1.4 对严重违反财经法纪和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的人员提出追究责任的建议。
4.2 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对公司及公司各下属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开展财务审计,财经
法纪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
4.3 内部审计工作方法
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的方法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审计。
4.4 内部审计工作任务
4.4.1 审查财务收支,会计核算工作执行情况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4.4.2 审查各项费用标准的使用情况是否符合规定。
4.4.3 审查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的提取使用情况是否符合规定。对财产物资的收发。
领用、保管情况有关的业务处理情况进行专项审计。
4.4.4 对公司及各下属单位经营目标的完成情况的合规性、真实性、有效性做出审
计评价。
4.4.5 配合国家审计、税收、财务、物价等有关审计检查部门做好的审计自查工作。
4.4.6 接受总公司审计部的审计业务指导并配合总公司审计部做好对下属公司的内部审
计工作。
4.4.7 完成公司总经理交办的其他内部审计任务。
4.4.8 对上述进入的各项内部审计工作,做出审计工作报告。
一、总则
第一条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和有效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结合我厂具体情况,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同经济改革相结合,为经济改革服务。我厂设立的审计机构,实行内部审计监督制度。通过审计监督,以严肃财经纪律,监督履行财务责任性,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改革健康发展。
第三条遵照审计法规,我厂审计机构在厂长的直接领导下,对全厂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系统的审计监督,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权。
第四条我厂审计机构和人员本着首先维护国家利益,同时维护本厂合法经济权益的原则,公允地证实本厂财务履行情况。
第五条我厂的审计业务受总公司审计室领导,同时受地方国家审计机关的指导,向厂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
二、审计工作的任务
第六条监督检查我厂财务、运销、物资、劳资、计划等经营管理部门及各单位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法令和财经制度的情况,以促进部门、单位严格遵守财经法纪,坚持社会主义经营方向。
第七条监督、检查和评价我厂内部控制制度的严密程度有执行情 1
况,着重监督检查厂内所属部门和单位是否遵守下列基本原则:
1、明确划分权责,建立岗位责任制,实行购、产、销、账、钱、物分管的原则。
2、所有原始凭证必须连续编号,顺序控制使用,领用空白凭证必须办理签证手续并予核对。
3、所有实物财产,要有专人负责保管、保养、维修,以提高使用效率,保证财物安全。
4、所有业务处理必须程序化、制度化。
5、建立一套适合于企业生产特点的成本会计制度。
6、审计人员调动或轮训时必须办理交接手续,并作出交接记录,签证备查,实行监交制度。
7、根据厂内经济责任制,作出衡量、考核成绩和效果的标准。
第八条参与生产经营计划、财务收支计划的制订,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财务、成本决策进行审计,审计终结后签字盖章,写出审计报告。
第九条根据国家和总公司规定的审计制度、专业核算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对经济活动、会计核算程序和财务收支、财务处理的正确性、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监督。
第十条对侵占国家资财、行贿受贿、营私舞弊、贪污盗窃、挪用公款、投机倒把等重大经济案件以及严重损失浪费行为,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专案审计。
第十一条参加本厂研究经营方针和改进经营管理工作的会议,参与
研究重要规章、制度的制定。
第十二条向厂部领导和总公司审计室编报工作计划,报送报表和工作报告。根据国家和上级有关规定,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和实施细则,建立工作制度和档案制度。
三、审计工作程序
第十三条编制、季度审计工作计划,报送厂领导和总公司审计室。
第十四条审计前的准备工作;确定审计对象(或被审单位),制定审计方案,指定项目负责人和参加审计的人员名单。审计方案经厂领导批准后下达“审计通知书”,通知被审单位。被审单位应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第十五条审计过程中,必须编写工作底稿、作好审计记录,收集审计证据。
第十六条审计终结阶段,应对审计事项和结果提出审计报告。报告应附有经过被调查人或有关单位签章的证明材料或其他说明材料。审计报告应征求被审计人或有关单位签章的证明材料或其他说明材料。审计报告应征求被审单位的意见。
第十七条审计报告报送厂领导审定,重大事项审计报告须经上级审计部门审计审定。审定后将报告副本和决定通知被审单位和有关部门执行。
第十八条审计结论和通知下达后,审计部门应督促被审单位和有关部门执行。
第十九条被审单位应按审计结论和决定,针对问题及时作出处理、处理的结果应报告厂领导和审计部门。如对结论和决定有异议,可在十五日内向上一级审计部门申请复审。上级审计部门的复审结论和决定作出最终结论。复审期间,原审结论和决定照常执行。
四、审计机构的职权
第二十条检查本厂所属部门和单位的计划、账目、报表、凭证、业务记录和有关文件资料;检查资金、财产和物资管理情况;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有关单位必须如实提供,不提拒绝、隐匿和销毁。
第二十一条参加被审单位的有关会议,对审查中发现的问题可以查询、召开调查会、索取证明材料。被审单位和有关人员,必须认真配合,不得设置任何障碍。
第二十二条对拖延、推诿、阻挠、拒绝和破坏审计工作的,提请领导批准,采取封存账册和冻结资产等临时措施,并追究责任人员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第二十三条有权向上级审计机关反映或报告本厂重大事项的情况和问题。
五、审计机构和人员
第二十四条厂审计室,是厂长直接领导下的一个职能部门,负责全厂内部审计工作。
独立核算的单位审计机构的设置,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必须有专人负责审计工作。
第二十五条审计人员要选配或聘任作风正派、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实事求是并具有审计专业、财务专业和管理知识的业务水平和政策水平较
高的人员担任,其中应有适当数量的会计师、经济师和工程师等业务骨干。
第二十六条审计机构的负责人员按干部管理权限的规定任免。第二十七条当遇有较大审计任务时,可临时组织所属审计人员或邀请计划、财务、技术、劳资等部门的有关业务人员共同进行审计。必要时可聘请外部特邀人员进行专题审计或专案审计。
第二十八条审计人员依法行使审计职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扰,任何人不准打击报复。
第二十九条本条例适用于厂内,并报总公司审计室备案。
关键词: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管理
一、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管理的必要性和难点
(一) 必要性分析
1. 国有企业普遍推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 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国有企业内部部门, 需要实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 与国有企业管理保持同步运作, 实现整体效能的提高, 内部审计部门不应把审计业务开展的相对独立性推理为不被考核和评价。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需要实行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 以进一步落实内部审计部门职能。
3.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需要通过目标管理绩效考核, 落实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进一步提高职能和工作质量, 提高监察人员的工作素质。
4. 与任何一项管理工作或部门工作一样, 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质量只有经过质疑、评价, 才能体现出其工作价值。
5. 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的职能部门, 把部门的目标融入企业的目标, 把内部审计工作融入企业管理工作, 以更有效地支持企业目标的实现。
(二) 难点分析
针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 迫切需要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 来客观地评价内部审计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对组织价值的增值作用。由于内部审计的特殊性, 对内部审计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需要考虑的因素:
1.内部审计的产品是内部审计报告、内部审计建议书、决定书、内部审计汇总报告和管理建议书, 它对企业目标的实现、风险控制都是间接发挥作用, 较难准确量化内部审计工作在“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和“降低风险水平”中发挥的作用。况且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关键取决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架构和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 其次是业务部门是否采取内部审计建议并整改落实。
2.不能简单设置考核指标, 考核面也需与内部审计工作相适应。评价指标的选择上, 企业一般会简单地使用内部审计项目计划完成情况、内部审计的及时性、时效性等指标。
3.目标体体系缺乏应变性, 不能及时反映内部审计在不同时期, 因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策略的调整而适时转换工作重心。
4.考核关系不够合理。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实际上是一种面向企业内部提供的监督和管理服务, 对于服务质量的认定缺乏统一的方法和一致的标准, 如采取360度打分原则, 被审计部门作为质量评价主体, 易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5.许多内部审计项目内容具有不确定性, 而不同的内部审计内容、内部审计对象和内部审计目的等, 都决定了每次内部审计有不同的特征, 及时性、时效性等指标就缺乏涵盖度。且内部审计的贡献一般都具有长期性, 而绩效考核一般是以不超过一年的时间段为周期, 考核时很难兼顾各周期之间的联系, 无法全面评估长期性业绩。
二、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管理的理论依据
如何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评价, 首先要解决的是从什么角度来进行评价。本文从“目标论”、“过程控制论”和“发展论”对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过程控制和促进企业效能发展三个方面来评价内部审计工作。
(一) 目标论
“目标论”包括了三方面的目标:一是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内部审计的目标;二是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对内部审计的目标;三是审计对象对内部审计的认可程度目标。
对具体的被审计单位和内部审计项目的目标管理工作, 内部审计相关方的评价既有不同的目标要求, 也有重合的目标要求。
(二) “过程控制”论
“过程控制”论也包含着三方面的过程控制, 一是内部审计机构和部门制定的过程控制管理制度;二是内部审计人员对过程管理控制制度的执行质量;三是被审计单位和个人对内部审计过程管理控制的质量感知。
采用过程管理控制保证企业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 是企业加强管理最主要的管理办法, 是对目标管理的完善, 也是目标管理的措施, 但目标管理和过程控制管理还是有着显著区别。一是制定过程控制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二是内部审计人员对过程管理控制制度的执行质量。
(三) “发展论”
“发展论”也包含着三方面内容, 一是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建议在多大程度上进行了整改;二是被审计单位在多大程度上, 以内部审计建议为动力, 举一反三地、全面地对其企业管理制度和活动进行反思和整改;三是国有企业管理层在多大程度上, 认可内部审计工作, 以内部审计结果为基础信息, 对全公司企业管理进行规范和提高, 并提升了全公司的企业管理效能。一是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建议在多大程度上进行了整改;二是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角色。对内部审计部门来说, 在企业管理活动中, 应该既是“规则专家”, 也是“效能专家”;既要加强制度管理, 也不能迷信制度管理;三是国有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可程度。
以内部审计结果为基础信息, 对全公司企业管理进行规范和提高, 并提升了全公司的企业管理效能, 是内部审计机构、部门和人员共同追求的工作目标。
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管理的途径
(一) 工作标准模板和评价模板设计
就工作内容来说, 内部审计工作机关工作一般有事务管理、专业行政管理工作和专业业务管理工作, 都可制作规范的工作标准模板, 对工作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 既要求体现出完成目标的工作步骤, 也能反映出对工作目标的认识理解水平, 还能反映出实现目标的过程。
1. 制订事务管理工作标准模板, 明确工作范围、内容、量化指标、责任人和落实途径。
2. 制订专业行政管理工作专项工作标准模板, 在制订绩效目标、绩效要点、完成时间、责任分工等内容时, 清晰地反映出可评价的内容。
3. 制订非专业工作的专项工作标准模板, 从组织工作、学习情况和后勤保障三方面设计工作标准模板, 分别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二) 内部审计全面绩效考评内容体系设计
绩效考核内容设计一般要回答六个问题:考核什么和谁来考核、何时考核、为何考核、怎么考核和何地考核。按这六大主题来设计业绩考评体系。
(三) 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
内部审计部门一般承担以下几类工作:一是专业工作;二是行政组织工作;三是机关事务管理。明确各类工作绩效目标和要点, 设立目标值, 并依据年度计划, 进行月度分解, 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职能的发挥。
按照内部审计年度工作绩效管理分布表确定的工作类型、内容、绩效目标、目标值、分数权重和考评分。
(四) 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量化的主要方法
一般采用工作分析法、刻度值法、瑕疵法等对内部审计部门工作进行量化。
(五) 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管理
1.“三书” (岗位责任书、年度计划书、月度任务书) 目标管理。 (1) 岗位责任书。岗位是组织为完成某项任务而确立的, 由工种、职务、职称和等级内容组成。职责是职务与责任的统一, 由授权范围和相应的责任两部分组成。一般按处长、项目组组长、项目组成员制订;岗位责任书是进行目标分解和落实个人绩效考核的依据。 (2) 年度计划书和月度计划书。年度计划书与年初公司工作安排基本相同, 月度计划书基本上是按年度计划书进行月度分解。
2.“三表” (个人自评表、单位自评表和组织评价表) 绩效考核管理。个人自评表按月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分析、改进措施为主要内容, 由内部审计部门组织进行层次考核。
单位自评表按年度计划、月度任务、月度安排、临时任务、工作标准为主要内容。
关键词:企业;审计;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F2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8-0078-03
管理审计的概念应该从受托责任观念来理解。因为管理审计是受托责任由受托财务责任发展到受托管理责任的必然结果。依照审计和受托责任的关系,财务审计的对象是受托财务责任或程序性受托责任;管理审计的对象是受托管理责任或结果性受托责任,或业绩受托责任。因此,内部审计是内向型管理审计的基础或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就是内向型管理审计,两者可以统一起来。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内部审计作为一种自律机制是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维护国家的财经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贯彻落实的必要保证,但就内部审计现状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如何改进和提升审计部门工作,充分发挥审计作用,改善企业管理,笔者就此作些探讨。
1 内部审计的提出
西方早在18世纪产业革命后期产生了内控的思想,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企业规模化经营和资本大众化程度逐步提高,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分离,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是益突出。2001年财政部发布《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和《加强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是解决内部控制的基本及若干具体问题的文件。内部审计在内控系统中通过其监督、评价职能、发挥着防护性和建设性作用,通过内部审计建立企业良好内控环境、健全企业风险评价机制、完善企业内控的信息系统与沟通、发挥内控的监控职能。在2003年颁布的新《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已明确地把单位的经济管理和风险管理纳入了审计范围,要求开展管理审计和风险审计,这对内部审计及内部审计人员都是一个新课题和新的挑战,这也就要求内部审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转移到管理审计及风险审计上来,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从检查和评价的角度来熟悉和掌握一般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一旦确定有问题,应该从管理的高度而不是从具体业务处理的低层次来提出改进管理过程的建议和措施,从根本上清除因管理缺陷而导致一系列的类似的具体问题,以达到治标、治本的目的。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种自觉的内部需要而存在,是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企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就是它的服务内向性,即为本单位利益服务,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才能不断发展。因此内部审计除了准确、及时地向企业的管理当局报告有关查错防误和资产保护信息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针对管理和控制的缺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意见,协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项活动,合理使用资源,以提高经济效益。从《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新《会计法》都充分说明,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不仅需要内部审计,而且急需内部审计创新,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促进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上,也就是说转移到管理审计上来。
2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
从审计组织体系上看,我国目前也已形成由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及民间审计构成的审计监督评价体系。三种审计鼎立,各有侧重,时有协同。在过往的各个历史时期,它们基本上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同程度地发挥了其制约与促进作用,但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日益进步及企业组织的发展变化,现有的各种审计及其构成的审计组织体系日益暴露出不少缺陷和弊端。就企业的内部审计而言,目前的基本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在于:
(1)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没有纳入企业重要活动。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受冷落,是我国内部审计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领导对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企业是应主管部门要求,为了应付上级而设立的审计机构,有的企业则为了上等级,装门面,致使很多企业内部审计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内部审计理念职能定位不够全面。关于内审职能在定位上不清,内审具有监督、评价、鉴证、反馈等职能不能确定,不利于内审的健康发展,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领导人对内审理解较为片面,他们认为内审就是核查内部经济问题,有的则认为内控限制了自己的经营自主权,削弱了自己的权威。长期以来,内审管理基本处于围绕审计项目搞管理状态,管理的前瞻性和指导性不够,与内审技术和手段的发展不相适应,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内审整体水平的提高。
(3)内部审计的客观性与独立性不尽合理。独立性是内审最大特点,内审缺乏独立性,就不能进行经常、及时有效的经济监督,内审人员在开展工作是不可避免在会受到企业内部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有时会因内部关系而影响工作进程。特别是被审对象的职位、级别一般都比较高,在这种内部压力下内审人员的审计质量难有保证。从我国形状来看,企业内审机构大多设置于管理层之下,在高层管理人员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为管理经营者服务,机构设置不合理,有的企业将审计与监察机构合并,有的在财会部门内设审计人员,且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处于平行地位,致使许多内审流于形式,因此内审客观性与独立性不强,无法保证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4)内部审计信息真实性和资源配置模式面临考验。现行内审体系已暴露出一些不足,审计信息令人堪忧:①从报表设计层面看,难以对管理审计、效益审计情况及内审部门整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②从报表填报执行层面看,“问题金额”统计存在上下级审计部门之间,不同类别审计项目之间,上下年度之间重复计算等现象;③审计实践中还有较多值得商榷和探讨的问题,如“已审资金”如何确定等。审计资源配置模式一方面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使审计人员的能力和知识遇到了挑战;另一方面是依靠外延式扩张,审计资源配置思想导致了层层设立审计机构,其结果既不能保证审计质量,也难以形成审计资源配置的良性循环机制。
(5)内部审计不很规范,目前我国有关审计工作的法律已颁布两部分,其一《注册会计师法》;其二《审计法》;而内部只有审计署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并没有达到法律高度,这就使得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民间审计法规配套建设地位的差异,造成企业内部审计无法可依,当内部审计人员碰到具体问题时感到无章可遵,在我国的《公司法》中也没有明确规定应该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更没有强调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责任性,导致“为社会服务,向经营领域拓宽发展”的现代内部审计在短的时间内不能实现。
(6)审计人员配置不合理、素质参差不齐。内审人员素质与水平,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①多数审计人员来自财会部门或其他部门改行而来,不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②个别审计人员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丧失职业道德;③内审部门在有些单位地位不高,也使审计人员对自身的工作缺乏足够信心与热情,降低了审计人员的威信与形象。
3 改进企业内部审计的思考
(1)创新内审管理,确立审计定位。企业内审不同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企业内审必须把定位点确定在为领导决策,当好领导参谋助手,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上,结合企业内部现状,应将内审管理从单个审计项目管理向系统性的“集约式”管理转变,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提升内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内部审计应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全过程,但不能参与具体的经营管理活动,内审对经营管理活动所实施的监控,是对其他控制活动的再控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审计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为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服务。
(2)引入风险导向审计,建立与“管理+效益”相适应的审计成果评价体系。审计主体在审计前制定审计方案应联系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决策,确定重点审计领域。从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出发,就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关键的控制点执行是否能有效控制薄弱环节、治理和改进措施的可能性提出认定。现行以审计项目为主线的审计报表体系,突出了“问题式”报表设计理念,主要以查处违纪违规问题为重点,但单纯以“问题金额”大小衡量审计的优劣,不利于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的评价,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片面追求金额的倾向。
(3)合理配置审计人员,寻求开放、多维的审计人员模式。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使有限的人力资本产生较高的回报。内审机构人员在构成上应该多元化,企业不仅要有精通财务及审计人才,还应配备懂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内审人员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要善于解决问题,为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提出适当的中肯建议。①强化现有审计人员的培养、培训,提高现有审计人员的质量;②推动审计人员交流机制的形成,做到审计资源共享;③试探性地引入内部审计“外包”或“内包”模式。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保障审计职能得以更好地发挥,为决策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健全。
(5)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6)强化风险评估意识。在现代社会里,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风险评估是企业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以减少错误,它形成了决定如何管理风险的基础,所以,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时,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从而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因此,在进行内部审计的时候,要考虑到企业日益变化的经营环境,把企业面临的风险考虑进去。
4 建立内审质量控制的手段保障机制
(1)充分发挥审计组长的督导作用。审计组长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内审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组长的能力与水平,审计组长除具备专业经验和全面的业务能力,作好协调工作外,主要工作应该放在加强内审项目质量控制方面。
(2)抓好三级复核制度的落实。所谓三级复核制度是指内部审计机构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和机构负责人对具体审计项目履行情况逐级审查的制度,各级复核人员应明确其具体复核内容和承担责任,实现层层把关,级级负责,确保每一个审计项目的每一个环节自始自终都处于适当层次的控制之中,实现三级复核应坚持“全面复核,突出重点”的原则,即在重点复核审计报告、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的同时,兼顾对审计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审计事项的调查和取证,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审计程序的实施等方面复核,努力做到复核的内容覆盖审计项目的全部,不留盲区。
(3)建立责任追究和奖惩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对于限定的审计项目,如果质量检查跟不上,或者查而不罚,再完善的内审规范也会形同虚设。如此,不仅使该项目的质量控制失效,其他审计项目实施也会效仿,负面示范效应得以扩大。最终,内审质量低劣状况成为普遍。因此,建立和完善内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是提高内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其目的在于促进各级内审人员明确各自承担责任,强化质量控制的责任意识,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并将审计质量的高低与内审人员的职务升降,奖金提成及相关业务技能培训挂钩,将奖惩制度落实在内审质量控制的实行工作当中。内部审计已成为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内部控制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审计从各个方面帮助并支持着内控职能的发挥,在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评估企业风险,促进企业信息沟通,监督企业活动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雪梅:谈谈国有企业内部审计 财会月刊 2006. 12
[2]王珏: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问题浅探 2004.4
[3]陈汉文,张志毅: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 2002.1
【内部审计管理】推荐阅读:
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毕业论文10-25
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06-29
内部审计概述07-26
基建项目内部审计风险与审计策略10-26
内部审计风险论文07-04
公司内部审计论文07-06
内部审计分析论文07-25
单位内部审计报告09-10
财务内部审计程序09-10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