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校教育“以人为本”, 育人“德育为先”。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社会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 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突出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 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方法与手段滞后, 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 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倾向比较严重;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 社会环境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还很多;一些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面对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关于如何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本人认为:

1 抓德育队伍建设

学校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 要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教处、团支部、年段长、班主任的整体功能及积极作用, 有效地把德育工作队伍引入全员育人的竞争机制。

德育工作者的任务不仅是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管理, 还要从思想上引导、教育学生, 它迫切要求每一位德育工作者要具有良好的政治与业务素质。选择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 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德育师资队伍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基本保证。

首先, 要注重德育师资队伍思想素质的提高。“雕心灵则要心灵美, 正品德更需品德高。”要认真抓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各种政治理论学习, 紧紧围绕教师职业道德, 通过深入开展“三品两德”教育活动, 坚持用高尚的精神塑造教师、以正确的舆论引导教师, 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事业心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律己意识, 使全体教师能以良好的形象、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教育教学之中。

其次, 要注重德育师资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教育者, 要先受教育。”一方面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教师。针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 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利用书籍、报刊、网络、参加培训等渠道, 大力开展人人读教育刊物、做学习笔记、写心得体会等活动, 通过各种形式与平台, 强化交流与运用, 促使教师转变观念, 提升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坚持用良好的形象建设教师。“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么能够温和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在日常生活实践中, 注重加强教师个人形象建设, 用教师人格魅力教育、感染、熏陶学生。通过讲究率先垂范, 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言传身教, 从点滴行为入手, 当好学生表率, 真正做到用人格来培养人格, 使其耳濡目染, 进而促其道、正其德、成其行。

最后, 要注重德育师资队伍创新精神的培养。要采取有效措施, 支持、鼓励教师创新, 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勇于创新的德育师资队伍, 探索学校德育工作新方法, 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

2 拓展德育教育渠道

2.1 寓德育于校园建设中

人能改造环境, 环境更能育人。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教育如春雨润物。应坚持“赋予硬件以生命、赋予软件以灵魂”的指导思想, 创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净化、美化校园, 赋于花草树木、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宣传版块、固定标语等环境因素以新的教育内涵, 通过晨会教育、主题班会、大中队活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重大节日活动、文化艺术节等多种形式, 努力营造一个环境优美、健康向上、弘扬正气、团结友爱、合作好学的和谐校园文化环境, 使置身其中的广大学生能经常性地受到一种熏陶, 达潜移默化之功效。

2.2 寓德育于校风建设中

要以制度建设和强化管理为突破口, 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 以文明素质的提高、良好风气的形成为切入点, 努力创设一种“尊师爱生、团结互助、文明守纪、明理诚信、刻苦学习、蓬勃向上”的优良校风, 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 激励和鞭策着师生执着追求、健康成长。同时要充分把这种优良校风化无形为有形, 使其成为形象的活教材、生动的活课堂, 引导学生从规范走向习惯、从必然走向自然、从引导走向自觉, 让其对学生增长出色才干、形成健全人格、塑造高尚品德起积极作用。

2.3 寓德育于师德建设中

教育发展, 教师为本;教师素质, 师德为本。注重开展以“倾园丁情、铸教师魂、创千秋业、塑未来人”为奋斗目标, 以发扬“敬业奉献、勤业爱岗、乐业爱生、精业钻研、创业开拓”等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塑形工程”, 进一步提高教师育人水平。重视舆论引导, 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要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 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创优争先活动, 利用“给路子、搭台子、比样子、树旗子”, 树立身边的先进典型, 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 赶有目标, 形成人人遵守师德、敬业爱生、树立形象、育人奉献的良好风气, 以教师良好教风促进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 从而激发学生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而发愤学习, 实现“以心灵塑造心灵, 用人格铸造人格”。

2.4 寓德育于学科教育中

首先是落实德育课程教育。认真上好每一堂思想品德课、晨会课, 组织开展好主题班会与大中队活动, 利用主渠道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

其次是渗透学科课程教育。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内容, 教学中突显“情感态度价值观”, 做到以智载德、德寓智中、以德益智、德智统一, 实现教书育人双丰收的喜人格局。

有意渗透——在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 要有意识地渗透德育。

有机结合——要精心设计、潜心挖掘教材内容, 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情操的陶冶于一体;要摸准学生思想的“脉搏”, 把握其兴奋点、敏感点、关心点、薄弱点和矛盾点, 并与教材内容中的知识点、训练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变成一个个“闪光点”。

有情感染——要满腔热情、富有情趣地渗透德育。教学中, 要做到勇于追求和维护真理、憎爱分明、播种智慧、注重表达真情、善于诱发情感, 激起学生情感共鸣。

有效教育——语言是有声的行动, 行动是无声的语言。教师要以文明高尚的言谈举止、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以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等, 为学生做出表率, 树立效仿的榜样。

2.5 寓德育于养成教育中

认真贯彻落实《守则》、《规范》, 扎实开展“红旗班级”、“文明标兵”等评比活动, 通过竞赛 (如知识、作文、讲故事、演讲、绘画、手抄报、歌咏等) 、版块宣传、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国旗下讲话、晨会教育、树立典型等形式, 定期、反复地进行守则规范教育, 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生守则规范学生的言行, 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6 寓德育于实践活动中

结合“唱读讲传”活动, 组织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公民道德、行为习惯、体验教育、环境保护、心理健康等主题实践活动。与此同时, 还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把德育教育向社会活动延伸, 如一次次的公益劳动、护绿行动、慰问活动等社会实践, 让他们感受到付出的乐趣、服务的快乐、助人的喜悦。

除此之外, 还可在假期中广泛开展活动, 促使学生校内与校外的知行统一。如:阅读一本教育书籍, 获得人生启示;看一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点燃爱国热情;写一篇心得体会, 激发奋斗意志;进行一次社区 (街道) 宣传服务, 学会感恩、报效、服务;寻找一个身边的榜样 (一件事) , 传统美德从身边学起;学做一个文明使者 (一件文明事情) , 文明风尚从小事入手。

总之, 应通过诸多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有意无意地接受德育熏陶, 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炼意志、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净化心灵, 真正做到在活动中育人。

2.8 寓德育于领域建设中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通过开展家访活动、创办家长学校、亲子活动 (如多彩活动共同参加、汇报会见证成长、座谈会畅谈得失等) 、聘请校外辅导员、现身说教、建立德育基地、开展警校、企 (厂) 校共建精神文明活动, 净化德育环境, 拓宽德育领域, 创新德育形式。

3 建立多元化的德育评价体系

要树立评价发展的观念, 采取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的评价形式, 健全多元化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更不可能有一无是处的孩子。我们应拓宽教育思路, 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 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价值, 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 使学生身上被忽略的潜能得到关注, 未发展的潜能得以激发, 已发展的智能得以完善, 最终实现自主发展、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

对学生道德评价时, 力求在评价内容上、评价主体上、评价标准上、评价方式上多元化、综合化。

总之, 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并认真贯彻德育工作政策文件, 提高认识, 树立教书育人, 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的思想, 牢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理念。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上一篇:论述电镀园区退镀方式的选择及管理下一篇:农业基础设施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