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边城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边城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边城一:

上世纪30年代,沈从文写了一本轰动世界的书,讲的是重庆洪安和湖南茶峒一对少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书名叫做《边城》。而《边城》中的地理原型就是洪安――重庆东南的一个边陲小镇,也是一个一脚踏三省的插花地。

在洪安古镇,几分钟之内便可走过3个省市。洪安往东,是清水河畔的湖南省花垣县茶峒镇;往南,则是贵州省松桃县迓驾镇。多年以来,土家族、苗族、汉族人民一直混居在这里。

每天凌晨,当报晓的雄鸡站在重庆洪安镇的地盘上打鸣,湖南、贵州边地上的人们也都能听见。于是,洪安、茶峒、迓驾三个地方,都在这美妙的晨曲中,缓缓苏醒,而与新日子一同醒来的,还有边地居民烂漫如花、充满希望的笑靥。

清水江、拉拉渡,流淌着灵动的血液

在洪安古镇面前,流淌着一条清澈丰沛的河流,连接着渝、湘、黔三地。重庆的洪安人称它为“洪安河”, 湖南的茶峒人则称它为“花垣河”,而不管怎样这条河在地图上的标注则叫做清水江。洪安人和茶峒人对这条河流的不同叫法,其实都来源于对故乡满怀敬意的情感流露。两岸的洪安人和茶峒人,并没有因为河流横亘于眼前而疏远。自古以来,他们依托这条河为纽带,通商、通婚,血脉交融、情同手足。

在渝、湘、黔的交界处,清水江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河流与水的蕴含,而显示出非凡的意义。尤其是春天或者秋天这样盅惑心绪、触动柔肠的时节,一不小心,或重庆,或湖南,或贵州的土家阿哥、苗家阿妹,紧贴的笑脸镶嵌进了如镜的河面,而落在河面上的晶亮眼眸,也流露出对花轿、对唢呐、对龙凤花烛的热情期盼……从某种意义上讲,清水江不仅色彩斑斓,还有着温泉般的火热情怀,它使两岸多少有情人牵手成眷属,又曾使多少心心相印的离别演绎成为日夜不绝的思念。

那天,随着一声“起轿”的声音传来,洪安老街唢呐阵阵、锣鼓喧天,新郎佩戴着大红花,骑着一匹经过精心打扮的枣红马走在前面。4个轿夫抬着老式迎亲轿子,随着旗、锣、号、伞队伍,经过清水江。迎亲队伍行至古戏楼前,新郎下马走到轿前,准备迎接轿中新娘;新娘头搭红色盖布,轻轻地走出轿子。这种复古的婚嫁方式,被洪安当地人称“骑马抬轿”或“旗锣号伞”,几百年前就已盛行。

在洪安古码头,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上刻着“拉拉渡”3个大字,旁边拉了一条缆绳直通对岸,一轮古旧的渡船维系其上,长年累月地往复来回。不用说,这就是洪安古镇著名的拉拉渡了。

旧时,由于陆路交通不便,水运就成了互相往来的重要交通工具。拉拉渡,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即便是在陆路交通极为便利的今天,在重庆洪安与湖南边城之间,无论是探亲访友,还是交易买卖,拉拉渡仍然是两地人民使用最为频繁的交通工具。

在如今的拉拉渡上,仍有人摆渡。只见一个老人手握木柄,把木柄另一端的开口卡在缆绳上,轻轻一拉,船就往前一步,大有当年《边城》中翠翠爷爷的风范。两镇人民免费过渡,而游人只需支付1元或5毛钱即可渡江。

清水江边,还有一座千年不倒的白塔。它是一首凝固的情歌,朝朝暮暮,和激流与浪花碰撞而生的柔情蜜语,让历朝历代的后生们,在江边将自己甜蜜或凄清的爱情,或倾述,或别离。于是,清水江又成了梦开始的地方,这里有无数段像翠翠那样的爱情,犹如清水江的水一样干净透明,也如清水江的河床一样温情而又千回百转。

“三不管岛”上,刀光剑影论英雄

洪安,在苗语里意为“流血的地方”,这也传达出这里骠悍的民族性格。要说洪安的血气,当数“三不管岛”。它是清水江上三镇交界处的一块沙洲,一片不毛之地,由清水河与洪安河长年累月冲击沙堆而积。它既不属于湖南,也不属于贵州,更不属于当时的四川,曾几何时,它成为了自由暴力的“天堂”。是天不管,地不管,重庆、湖南、贵州皆不管的“三不管岛”。

在旧时,此地治安秩序混乱,边民经常为地界、用水、养鱼、婚姻等问题,发生纠纷。为了结恩怨,轻则辱骂扭打,重则群体械斗。于是,决斗成为男人勇敢的代名词。重庆洪安的刘虎,爱上了湖南茶峒的李婷婷,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谁知李家收了刘虎的聘礼后反悔了,不但将其退了回去,而且还要解除婚约。于是,刘虎与李婷婷的哥哥李强勇商定,要在“三不管岛”拼个你死我活。

当两个男人相约至此,正要为爱恨情仇抽刀断水、刀光剑影时,李婷婷赶来了,她的眼泪落进了清水江。满腔怨恨的两人怒目四周,发现洪安河在身边流淌,水面上有鸳鸯、野鸭、飞鸟凫游。李婷婷的请求,让两个男人放弃了决斗,换来一次握手,从而避免了流血的代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管理完善,洪安古镇成为远近闻名的和谐示范区。如今的“三不管岛”,已兴建为集餐饮、住宿、会议、休闲娱乐、民族旅游为一体,服务于吃、住、娱、购一条龙的综合旅游度假村。

而洪安古镇,既然头戴“流血”的纱帽,就注定一直与红色相连。

1949年11月,刘邓大军挥师挺进大西南,到了洪安古镇的清水江,不料连接四川与湖南的川湘大桥被敌人烧毁,部队被挡在清水江前。就在这关键时刻,洪安的“翠翠”们,或是茶峒的“天宝”、“傩送”们,挺身站了出来。在拉拉渡口,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协助解放军用8只拖带小船的“娘娘船”,做成简易渡船,载送刘邓大军的先头部队进入洪安古镇,并在清水江上架设浮桥,让后续部队过江,向秀山、重庆挺进,从而把红旗插遍巴山蜀水。

洪安,也因此成了刘邓首长小楼挑灯、渡口立马的地方,成了当时四川第一个迎来新中国曙光的地方。

洪安老街,远离喧嚣的桃源世界

洪安古镇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1930年代设商号,辟为市场,是渝黔物资运销中南地区的集散地,曾有“洪安市”之称。古镇里,土家吊脚楼、四合院纵横交错,造型独特,浓郁的土家苗寨风情别具一格。

从横贯镇区的319线分道,进入老街,踩着坚实厚重的石阶拾级而上,完全是一个远离尘嚣、返朴归真的过程。整条老街长约千米,地势时缓时急,别有韵致。站在高处,放眼四顾到处都是鳞次栉比的封火墙参差不齐地排列在街道两旁,其防火性能极强,无论哪一座房屋不慎失火,都不会向两旁延伸。古镇依山而筑,临水而建,它的倒影紧贴着清水江。洪安老街过去如此,现在依然。沿街密布着的青砖黑瓦的深深庭院,弥漫着浓厚的文明气息与年代的和谐。像一个人,一只黄狗,甚至一只红冠雄鸡,从老街上懒散地掠过,又消失在窄窄的巷口。这样的画面仿佛也一同定格在这里。

洪安古镇的青石板街道,诉说着昔日的繁华。几乎每个封火墙的临街一面,都设有铺面,抑或在墙面挖出一个方洞柜台。每遇逢场,家家户户都成了店家,做起大小不一的买卖,让日子变得更加滋润。自打有了古镇,湖南、贵州的人都聚过来赶“边边场”: 只见街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剃头补锅、算命占卜……互通有无,交朋结友。散场时,喝一通包谷酒,论一论农事,说一说张家长李家短,顺便搭带上寨子里发生的趣事,相互约定下一次见面的地点,然后挥手相别。

洪安古镇做的买卖也五花八门,卤菜小吃、庄稼种子、耕种农具、家禽家畜……虽都是些小本生意,但却让人乐此不疲。其实最令人惦念的美食,当数“一锅煮三省”,其实就是洪安的腌菜鱼。它是集重庆、湖南、贵州三地菜品之精华(湖南的鱼、贵州的豆腐、重庆的腌菜),经洪安的厨师烹调,独创出的天下美味。当然,哺育三地人民的清水江水必不可少。没有清水江,就不会有“一锅煮三省”;也只有清水江,才能够将三地人民的情感浓缩成一锅,将三地人民的友谊“煮”到地老天荒。

语文教案边城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人物形象,从而在活动体验中鉴赏小说的风俗美与人情美。

2. 理清选段部分的写作思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3. 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赏析翠翠内心世界含蓄而复杂的变化。

2. 理解边城古朴而淳厚的人情美。

教学难点:

找出文章的时间线索和情感线索。

【教学方法】

1. 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 对比导入,激发兴趣

放眼世界文化,大凡伟大的作家都有一个生命地,马尔克斯有他的“马扎多”小镇,劳伦斯有他一往情深的“澳西”,韦伯有他的“海德堡”,陈忠实有他的“白鹿原”,刘亮程有他的“黄沙梁”,莫言有他的“高密东北乡”……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沈从文的“边城”,领略他的生命之地中会有怎样的风土人情。

二、 互查互评,交流预习

1. 学生介绍沈从文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15岁随军外出,曾做过上士,后来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匪,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阅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30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湘行散记》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由于创作风格独特,在中国文坛上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和健康和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2. 学生介绍《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三、 整体感知,寻找线索

1. 文中共写到了哪些节日?表现了怎样的风俗特点?

明确:① 端午节:官员、士兵和百姓一同参加或观赏赛龙舟、捉鸭子,一同在吊脚楼下听唱曲,划拳行酒,乐在其中。

② 新年:军民同乐,舞龙、耍狮子、放烟花等。

另外,还有中秋节、迎婚送亲等。

特点:清纯、古朴、自然,有人性之美。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中的诗意生活相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独特的生活环境。

2. 文章中哪个节日出现了多次?

明确:端午节。

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筹备竞渡)

第四章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巧遇傩送)

第五章补述了第二个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巧遇天保)

第六章又回到第三个端午节,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迎婚送亲)

总结:端午节是本文时间上的主线。

四、 师生互动,问题探讨

在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问题探讨一:翠翠的形象

1. 在端午节这一天,翠翠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她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发生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探究翠翠与傩送的感情,找出最能表现人情美的那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相关语句)

师生合作探讨:发生了变化。翠翠慢慢喜欢上了傩送。

第45节中,翠翠“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去”,她“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 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

心理描写,以简练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第57节:那水上名人同祖父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句话听得清清楚楚。

神态描写,把少女那种羞涩、腼腆的心情表露了出来。

第81节:翠翠还正想着两年前端午的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着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

语言描写,嘴上说的“记不得”,心里却始终没有忘记这个人。

2. 从中你能看出翠翠是个怎样的姑娘?

探讨:一个情窦初开的,纯洁、天真、腼腆的少女。

问题探讨二:傩送的形象

1. 学生提问:翠翠为什么会喜欢上傩送?(爱情)

师生合作探讨:①傩送很优秀。在第6节中,傩送“十岁时就显出了他泅水的天资”,这说明他天资聪颖;在第7节中,傩送成为了“当地泅水划船好选手”,表明傩送很能干。

②傩送很帅气。从第43节可以看到,傩送“又叫岳云”,这表明他长得俊秀、帅气。

③傩送既善良又热情。第39节中, 在翠翠误会傩送的情况下,傩送非但没有着恼,还找家里的伙计送翠翠回家,表明他细心朴实,心地宽厚,古道热肠。

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一个宽厚热情的小伙,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朦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2. “大鱼咬你”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你认为它有何作用?

探讨:①前后照应,在看似简单的重复中促进故事情节发展,使翠翠的情感倾向愈加明朗化。

②鱼象征着爱情,作为贯穿翠翠和二老间爱情的一根线,充满了含蓄美、朦胧美。

在中国的语言中,尤其在民歌中,往往以鱼来代替“配偶”或“情侣”。

如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以鱼喻男,莲喻女,说鱼与莲戏,实际上等于男子与女子追逐打闹的爱情场面)

总结:“大鱼咬你”是文章中情感上的主线。

问题探讨三:爷爷的形象

1. 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呢?

探讨:爷爷是“善”的典型,代表了湘西人民的淳朴、宽厚与善良。

①对翠翠(亲情):爷爷非常疼爱翠翠,翠翠也十分依恋和关心爷爷。但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爷爷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爷爷的记忆所止处是:让天保娶翠翠,而翠翠的记忆所止处是思恋二老。

②对“老熟人”(友情):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

③对过渡人: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从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爷爷的忠于职守,也能感受到一种善良、勤劳而质朴的风土人情。

五、大胆探究,表明看法

1.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个怎样的地方?(读最后一段)

参考性提示:宁静、柔美的田园牧歌;文学殿堂中的又一处世外桃源。

沈从文以含蓄、清丽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尚未被物质文明所摧残的淳朴民风。

沈从文通过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侧重表现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勤劳、勇敢、正直、善良而又淳朴的品德,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人性美,并在他们身上寄托着重塑民族品格的理想。这也是作者努力营造的精神家园。

2. 有人说:《边城》是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边城》是用文字绘就的无彩之画,《边城》是一支宁静和乐的生活牧歌,《边城》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边城》的内容,你认为哪个字比较好?

参考性提示:用“爱”字概括比较恰当。

投影文字:

沈从文在谈及自己的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作者的意思是:他想用平凡的故事来“说明”怎样的爱才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简言之,作品就是在回答“什么样的爱是符合人性的,是美的”。

3. 现实生活真如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那般美好吗?

参考性提示:也许曾经是,但现在不是。

投影文字:

《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它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生活是真实的,又是理想化的。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据说,1984年,沈从文在众人陪同下,重游湘西老家,兴致勃勃,然而,最后一天,82岁的他却突然坐在地上不起来,哭着说自己再也不想离开了。

1988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老家凤凰。倦游归来的沈从文,在这儿画上了他一生的最后一个句号,像孩儿永远扑进母亲的怀抱。

作为作者的精神家园,《边城》中的美好与纯洁,永远是他心中的梦。但愿归去的沈先生,能找到他的那份遗失的美好。

六、 课后研习,延伸思考

作为精神家园,刘亮程笔下的“黄沙梁”和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有什么异同?

【附】板书设计:

第三个端午节:筹备竞渡

第一个端午节:巧遇傩送

第二个端午节:巧遇天保

第三个端午节:迎婚送亲

情感上的主线大鱼咬你

【《边城(节选)》课后点评】

这篇文章是一篇选文,文章颇长,学生阅读较有难度。怎样让学生理清文本的思路以及理解蕴涵的情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情况入手,容易引发阅读期待,消除学生对文本的陌生感。学生对沈从文比较陌生,介绍一些有关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情况,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期待,把本文放在沈从文创作的大背景下,学生容易准确把握文本的深刻情感:美好的企盼、不可得的怅然若失。

(2)从文章的关键点切入,容易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文章中的“端午节”,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找端午节出现了几次,进而找到文章在时间上的主线,从而也清楚这是一种插叙的方式。抓住文章的“大鱼咬你”这个词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词语到底有着怎样的丰富含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从而找到文章在情感上的主线。

(3)教学的思路也要有“呼应”,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在导语部分,让学生把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和马尔克斯笔下的“马扎多小镇”, 刘亮程的“黄沙梁”、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等联系到一起,学生自然会觉得他们之间有某种共通点。在第六个环节,我又设计了一个“刘亮程笔下的‘黄沙梁’和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有什么异同”的问题,这不但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让学生重新回味导语,从中得到启示,从而更深地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4)师生互动,教师的引领是使文本探究走向深入的重要手段。“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首席”作用,就离不开恰当的引领和点评。课堂教学中,不能对学生的观点无原则地夸奖和附和,恰当的牵引和精彩的点评,会使对文本的探究更深入。

【教后反思】

课堂,是一条动态的河流

这是一篇风格独特的小说,是一曲充满乡土风情的田园牧歌,是 “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作者生存的环境是边远的乡村,与城市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加上学生的年龄和生活经历,因而文本所蕴涵的深刻情感,学生一时难以理解。

什么是“边城”?作者希望通过笔下的“边城”留住什么?是自己行将消失的记忆,还是自己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边城”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些问题不解决,学生就无法读懂文本。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作者就是为了设计“情境”,是进入“协作”和“对话”,进而完成文本意义建构的铺垫。

当然,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对话,才是最重要的。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候,我还要求学生“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对文本字、词、句的理解,必须联系整篇文章的情感进行理解,既不能大而化之,也不能生硬拔高,无中生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起码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学生通过各自的阅读获得信息,发展自我;二是学生、教师共同与文本对话。前者可称“阅读对话”,后者可称“阅读教学对话”,两者一前一后,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提高。因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

在这堂课的预习中,学生发现了大量问题,很多问题可以通过协作对话的方式解决。对于一些重点问题,可以通过“阅读教学对话”完成,如对“翠翠对傩送的情感有没有发生变化”,对文章情感主线的理解等。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针对这一现象,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谓“个性化行为”,主要指两方面:一方面是指阅读是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评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所以教师的引导和点评又是十分重要的。

针对“边城”这个意象,学生通过探究后问:这些事情真的发生过吗?与文章的情感和主旨有什么关系?教师可以作如下点评:这是一部小说,文章内容的本身应该是虚构的,但是作者笔下的人文情怀,应该都是以作者的亲身体验为蓝本的。作者如此地怀念它,表达了作者对家园渐行渐远的遗憾。沈从文曾在《〈边城〉题记》上留下了这样的文字:“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由此可见,沈从文先生是怀着对现实生活中,一些农民性格的被扭曲的痛惜,反其道而行之,以文字来重塑一种“人生的形式”,这种“人生的形式”就是他自己所诠释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从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其实都是他生活的见证、记忆的证明,丰富、深刻而充满着梦幻色彩,成为他生活的情感支柱,成为他作品最亮丽的底色。

语文课堂是一条动态的河流,它应该丰富而灵动。优秀的课堂教学是无法复制的,因为课堂的主体变了,呈现的方式也就不一样了。

【执教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

上一篇:初三化学实验教学论文下一篇:化学知识趣味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