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教案:春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一语文教案:春(精选15篇)

初一语文教案:春 篇1

一、教学目标

1.赏析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技巧,学会并运用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赏析其对称排比的短句短语和叠词的运用;

2.品味语言,感受其轻巧,活泼,清新,童趣的语言特色;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赞美春,热爱春的情感; 4.通读文本,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的景物图;

5.学习本文写景的方式,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触嗅听觉结合的手法 6.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赏析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技巧,学会并运用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赏析其对称排比的短句短语和叠词的运用

2.学习本文写景的方式,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触嗅听觉结合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

1.品味语言,感受其轻巧,活泼,清新,童趣的语言特色; 2.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

播放《春天在哪里》歌曲,请同学们赏析

师:同学们,在欢快的儿童歌曲中,我们走进春天。每个人对春天都有不同的印象,在老师眼里呀,春天就是烦人的牛毛细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好久不见阳光,天气的糟糕甚至影响心情的舒畅。你们说说,在你们印象当中,春天是怎样的呢?

生:······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作者朱自清先生眼中的春,请同学们带着开头咱们欣赏的歌曲那种欢快的童心一起大声地朗读文本。

(二)整体感知,明确情感基调 1.了解作者

师:同学们,欢快么?开心么?高兴么?是不是像春游一样让人激动呢?没错,这就是朱自清笔下的春。你们看看(出示朱自清的头像),这么一个大孩子,竟在心里藏着如此可爱的童心呢!

朱自清,咱们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作者,同学们通过预习,谁能给老师介绍一下他,大家来说一说。

生:······

明确: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名)

浙江绍兴人(地)

1898-1948(时)

作家、诗人、学者、教授、民主战士(评)

参加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事)

《春》、《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作)

师:是的没错,这就是大文豪朱自清。本文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是朱自清写于1932年,这个时候的朱自清,漫游欧洲归来,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夫妻,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3年4月又喜得贵子,心境非常愉悦,所以,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总是能感受到轻快活泼的气息以及作者内心乐观向上的情绪。2.听读课文,感知情感

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闭上双眼,想象着小学时候大家春游的场景,认真地聆听课文录音。

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学校组织一场春游,同学们可开心了。闹的闹,笑的笑,不等老师宣布组织队伍,就聒聒躁躁地嚷起来,想着带什么零食去,带什么手游去。春天可真让人激动呀!

(播放课文录音)

(1)大家感受到了什么?

欢快、活泼、轻盈、清新、童趣 感受到朱自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三)细读文本,感受语言

(1)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二自然段,等会大家来说一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作者的欢快、活泼和童趣 明确关键词:

① 盼望着(引导学生们联想小时候对春游的渴望,春游前一晚睡不着的激动)

② 脚步,睡醒(运用拟人,从孩子的视角写春天)③ 欣欣然(心情愉悦,充满期待地张开双眼)(拓展美剧西部世界主人公醒来的瞬间,满脸对世界满是期待享受的表情“有些人选择看到世界的丑恶,我选择看到美”)

④ 朗润,涨,红(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三个简洁的动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景色特点,紧凑的排比句更表达内心向上昂扬的心情)

(2)自由读三、四、五、六自然段,说说哪些语言最使你感到春的愉悦,应该要怎么读,更能表达出愉悦的情感? 指名学生自由回答,注意如下朗读指导 明确:

① 排比短语的节奏要读的紧凑,增加情绪的活跃感和欢快感

② 排比短语的语音语调要逐步加重,表现情绪的向上昂扬,欢快激动 ③ 拟人字词要读出生动活泼,稍微重音,带有感情,读出字词的含义(如:钻、抚摸)

(3)哪些关键词让你觉得写的特别好?

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闹”字,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境界全出。小草儿也清得逼你的眼:一个“逼”字,写出了在春雨的滋润下,小草特别的青。(4)大家觉得这段写景的语言描写有哪些特点?思考一下 明确:

运用比喻和拟人,生动形象

运用大量的叠词,欢快,活泼,灵动

运用大量对称或排比的短句、短语,节奏欢快、活泼

(5)大家有没有发现文中哪个虚词用的特别多?删去好不好?加入中心语好不好? 明确:的

嫩嫩的、绿绿的(删去,体会表达效果不同,明确节奏的停顿和强调意味)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删去,体会表达效果不同,明确节奏的停顿)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删去,体会表达效果不同,明确节奏的停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加入中心语,“花”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明确排比中的字短语省去中心语,强调突出的重心在花色,简洁轻快的节奏)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加入中心语,“花”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明确简洁轻快的节奏)

(6)用上老师指导的朗读技巧,再次朗读课文,表达出春天的轻快、活泼,感受作者愉悦、欢快的心情。

师指名学生朗读,点评,再读,评出优秀朗读之星。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带着春游的心情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来一场美好的邂逅,我们感受到春天里的欢快,春天里的愉悦,春天在哪里?在小朋友的眼睛里。这句话说的特别好,当我们怀着一颗纯真美好的童心去看待这个世界,那么一切都是美好的。就像在朱自清笔下的雨,他叫你别恼,叫你用孩子般的好奇心去体会,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下节课呢,老师与想与大家一起,带着这般童心,架上想象的翅膀,一起去看待世界。

第二课时

(一)旧课导入 上节课,老师带领大家品味了本文的语言特色,感受了朱自清清新、活泼、轻盈、童趣的笔调下描绘的春景。那么老师说了,这节课,想和大家继续带着这般童心,插上想象的翅膀。谁能猜猜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 比喻拟人句

(二)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比喻拟人句

(1)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宣告春天到来,表达喜春之情。

(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画出了春的轮廓。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

(4)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景。

(5)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野花多、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情景。

(6)“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了引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春风的温暖。“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的柔和。

(7)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春雨的细密。

(三)即学即练

改写下面“老掉牙”的比喻句,使它有创意。1.那些树像一排士兵。

(那些树孤独地守候在村口,如一位慈祥而又温和的长者,怀着旧,默默地等待着人们的归来。)

(那些树犹如奇妙导弹爆炸后的一朵朵绿色的蘑菇云。)

(那些树像一群小学生,站得端端正正的,原来它们被“老师”叫罚站啦!)2.太阳像个大火球。

(太阳是天空的伤口,过于灼热,而久久无法愈合。)

(太阳是蓝天送给我热情的吻,被它亲了一下,我害羞得整个脸都红了。)(太阳像不停转动的轮子,每天都在为下一个明天不知疲倦地奔波着。)3.花儿在向我招手。

(花儿伸展着四肢,从花苞中害羞地探出头来。我来到花旁,花儿发现了我,不好意思地对我笑了笑。)

(花儿被风吹得无可奈何,有气无力地对着我苦笑。)(花儿仰目朝天,在向天空许愿。)

(四)分析写景角度

1.第三自然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明确:第一句是从“点”上描绘;第二句是从“面”上描绘;第三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四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2.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明确: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3.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感官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明确: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鸟鸣的清脆、宛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

4.作者绘“春雨图”时,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四)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概括总结

1.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春”的?你能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吗? 明确: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作者运用总分总的结构,第一至二自然段盼春,第三至七自然段绘春,第八至十自然段赞春。

2.细读第三至七自然段,交流讨论:作者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如果将这些景物看成一幅幅的春景图,你能不能分别给它们拟一个恰当的三个字的小标题?

明确:作者分别从草、花、风、雨、人五个方面具体描绘春天,这五幅画面分别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五)教师板书总结

春草图

春花图比喻

点面 春

(二)绘春春风图春回大地 生机勃勃 拟人

虚实

反复

触嗅听觉 春雨图

排比

动静 迎春图

(三)赞春——新、美、力

(六)布置作业

本文是一篇春意盎然的写景美文,怎样描写景物,本文第四自然段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既有实写,又有虚写,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仿照课文,自选景物,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300字左右。

初一语文教案:春 篇2

《春》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散文名篇, 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教材。全文语言优美, 条理清晰, 层次分明, 通过描写春天的美景, 展现了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图景, 表达了作者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对春天的向往与憧憬, 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散文。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更好地展现春色的美, 需要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渲染一种浪漫、清新的氛围,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图像展现情境

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其认知思维能力和水平较低, 而图画相对较为直观、形象, 比较利于中小学生的正确理解和感悟。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积极地创设图像情境, 把学生带入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之中, 让学生获取最直接的情感体验, 为其深入、透彻地了解文本内涵奠定基础。

在《春》一文中, 朱自清用细腻温婉的笔触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分别是春醒图 (自然醒) 、春草图 (草报春) 、春花图 (花争春) 、春风图 (风唱春) 、春雨图 (雨润春) 以及迎春图 (人迎春) , 全面直观地展现了人们对于春天的渴望和喜爱之情。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图画的形式对这些图画进行直观演示, 比如春草图和春花图, 教师可以在课前下载大量的图片, 制作成精美的PPT课件, 让学生直观地欣赏, 获取最真实的情感体验, 提升学习效果。

二、朗读揣摩情境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中,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朗读法也是对学生文本理解能力的一种锻炼和提高, 重视文本阅读, 重视有感情地朗诵, 这对学生审美水准的提高也有重要帮助。

在朱自清的《春》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选取教师参考用书中配套的教学CD光盘, 截取配乐诗朗诵片段, 让学生体悟其中的感情基调。对于课时较为宽松的课堂教学而言, 则可以尝试着教师先示范朗读文本, 帮助学生纠正其中易错的字音, 然后让学生在舒缓的音乐伴奏中朗读课文, 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朗读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三、问题引导情境

学贵有疑, 学始于疑。有疑才有变通, 有变通才有创造。《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在教学中, 需要建立激励机制, 让学生敢于质疑, 善于质疑, 在质疑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直至解决问题。所以在平时的情境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掌握知识的特性, 设置问题指引,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方向、有目标地展开学习。

在《春》一文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设置这样的问题:朱自清在文章中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对春天的种种景色进行细致的描绘, 你能够在各幅图中找出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象吗?分别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进行描绘的吗?让学生循着这个问题去不断地深入文本其中, 在文本中探究修辞手法等创作方式, 做到更好地解读文本、理解文本。

四、拓展强化情境

中小学生自觉度不够, 常常是一种被动的学习,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培养和树立学生自我拓展、自我延伸的意识。

在《春》这篇散文中, 作者朱自清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对许多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领悟, 引经据典, 使用大量的古诗词, 为文章增色不少。而文章主题———春, 也历来是文人墨客所青睐的对象。所以教学时教师可以事先选取一些精彩的描写春的诗词或文段, 让学生课后去了解、背诵, 增加语文学习积累, 增强文化内涵。

语文其实是一种自主性很强的学科,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需要学生自己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去感知作者创作时的感受。而情境教学法就是要求教师去广泛、普遍、创新性地创设新的情境, 将学生带入, 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自己的认知与感悟, 促进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周静.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 2009 (10) .

[2]王大鸿.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教学情境的创建[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5) .

初一语文上册春的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3、学习作者全面而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有条理地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景物,表现景物特点的方法。

4、了解文章寓情于景,表达对春天赞美之情的特点,体会精确的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1、培养“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朱自清的笔下。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

代表作 《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三、检查预习:

蓑suō 黄晕yùn 应和hè 抖dǒu擞sǒu 呼朋引伴

笠lì 嘹亮liáo 胳ɡē膊bo 酝yùn酿niànɡ 花枝招展

撑 盼望 润湿 清脆 欣欣然

卖弄 朗润 软绵绵

四、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体会语言美。

3、划分层次,概括段落大意。

(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部分。)

五、分析文章结构:

(一)第一部分(第1段):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是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明确:急切——盼望着,盼望着

2、此时春天来了没有?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明确:没有——近

3、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

4、小结:文章第一部分只有一句话,作者通过抒情的手法,运用反复、拟人的修辞方法给我们写出了他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在他感情的渲染之下,我们也产生了同感,同样渴望春天尽早到来。

(二)第二部分(2—7段):

1、终于迎来的春天是怎样的呢?作者在一开始便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描绘,指名学生朗读这段话,其他学生找出这句话。

明确: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2、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哪些一笔带过?哪些详细描写?

明确:总体轮廓: 山、水、太阳

局部描绘: 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接春天的人们

3、于这些景物作者并没有一一详细地描绘,而是先粗笔勾勒,通过远近不同三种事物——山、水、太阳,给我们总体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有了粗笔勾勒的背景之后,作者才开始用他那细致笔触,工笔细描富有春天特征景物,绘出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他一共详细描绘了哪几幅春景图?请各用一个字概括图中主角迎接春天的方式。

明确: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4、小结:作者正是如此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地按一定顺序给我们描写春天的景物的,在写春天的山,水,太阳时虽只有一句话,但他却能够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赋予春天生命,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三)第三部分(8—10段):

最后三段是赞美春天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比喻、排比,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告诉人们,春天在发展、在成长。

六、研读赏析:

1、齐读第二部分。

2、小组讨论: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之间异同(从特征、角度、写法、修辞方面比较)。

相同点: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了相关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3、迎春图:人们通过哪些活动喜迎春天?用书上语句表现。

4、迎春图与其它四幅图之间有何关系?

明确:其它四幅图层层铺垫,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

七、品味语言:

你喜欢哪一幅图?为什么?(可以从语言、写法、画面等角度阐述。)

八、体验与反思:

1、《春》是我们所学过的不可多得的美文之一,结构匀称,语言清新、生动、形象,使人充满向往之情。同学们是否想过,作者把文章写得如此好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2、小组讨论、交流:观察细致,留心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征。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调动人的感觉器官,使难写的事物形象突出。我们在平日学习中,要勤观察、抓特征、多揣摩、多练笔、多读书、活运用。

九、拓展延伸: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古往今来,每当春回大地时,无数文人墨客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来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你能列举一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吗?

总结:先来看看唐代的诗人是怎么写春的:(课件显示)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初春小雨》

再看看宋代的: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十、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完成三训相应习题。

初一语文上册第一课春预习作业 篇4

1、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酝酿( ) 抖擞( ) 应和( ) 嘹亮( )

稀疏( ) 安巢( ) 撑伞( ) 黄晕( )

2、《春》是一篇_______(体裁)作者_______,字_______。现代散文家、_______、_______。他的散文,清新而真挚,散文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解释下列词语。

欣欣然:

朗润:

酝酿:

繁花:

赶趟儿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 )

③“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合作探究】

5、朗读课文,思索作者对全文是如何按照盼春-绘春-赞春构思的,在绘春中重点描绘那些图画?

6、学生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词语画出来,并写出喜欢的理由。例如:春草图的描写 喜欢的词语: ⑴嫩嫩的、绿绿的、⑵偷俞地、钻等

理由: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

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

7、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试说出理由。

8、背诵结尾三段,思索三个比喻句有何作用?

9、大自然是美丽的,而朱自清笔下的《春》更美,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欣赏。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找找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想想它好在哪里?

如: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明确:这里的“偷偷地”“钻”,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破土而出的情形,尤其是“钻”字让我们体会到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精读精练】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0、品味下列加点词的生动性: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钻:

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闹:

11、第一段虽然写春草,但是写了人的动作行为,目的是什么?

12、短文写春花花色艳、品种多,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

13、在描写春花的一段中,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春初一作文 篇5

春,悄悄的来了,无声无息,披着绿纱,乘着风,“一年之计在于春”,是啊,每一年的春天都是一年里最美好的季节,是一个新的开始。

清晨,当第一缕阳关洒向这和谐的世间时,一切都被笼罩在温馨而又洒脱的气息中,苍茫的大地此刻也因和谐而不显得凄凉,幽寂。燕子从南方飞回了北方,几只燕子停在两棵电杆之间的电线上,就好似五线谱配上音符。

春姑娘越过平原,拂过河流,跨过高山,给大地换上了一层翠绿的风衣,小草悄悄地从土里钻出来,一眼望去,一望无际。看,地上的野花遍地都是,熙熙攘攘。小路上,池塘边,山坡上,田野里,焕然一新。

初一语文教案:春 篇6

一、自然处处皆风景

芬芳的野花、香甜的瓜果、幽静的田园风光、浓郁的乡土气息烘托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城市中却很少见到这种大自然景象, 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特色, 充分利用资源, 让学生亲近大自然, 感受大自然的美, 使他们知道生活中处处皆为美。如在学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一课时, 组织学生走出校园, 走进大自然, 寻找柔美的柳树、舒缓的小河;描绘金黄的麦田, 丰收的果园;去聆听鸟儿的啁啾, 昆虫的“交响乐”。让学生通过实践真正体会“课本”的内在含义。

此外, 我们还可以利用当地的特色产业让学生体验生活。就如我们学校周围有大面积的桃园、苹果园、牛蒡种植基地、牛蒡茶加工车间、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养鸡场等, 都是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绝佳场所。在学习《苹果家族》时, 提前跟果农协商好, 让学生在果园里进行实地考察, 了解苹果的种类和生长季节, 让他们亲自去采摘苹果, 在其过程中体会果农的辛苦, 从而加深对本节课多方面的理解。

二、细心处处有文化

人们大都认为“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根本不是一个级别。对于“阳春白雪”大家都是崇尚和推崇的, 而说到“下里巴人”大多都是鄙视的态度。然而恰恰相反的是, 我认为城市和乡村相比, 乡村中保留着更多纯朴的传统文化。农村的孩子大多是伴随着农谚和童谣长大的。那些耳熟能详的谚语和朗朗上口的童谣带给孩子们的是快乐的童年。这些源远流长的乡村谚语和童谣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例如民间中流传的:农谚 (天气:八月十五云遮天, 正月十五雪打灯……) 、 (农事:小满不满, 麦子有闪……) 、 (时令:霜降见霜清明止, 春节降雨春天旱……) 、 (养生:头对风, 暖烘烘;脚对风, 请郎中……) 、 (做人: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 教会学生写作上的技巧, 也教会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求写作素材,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此外在村名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学问, 每个村子的名字都具有特色。有些名字是来源于故事, 就如我们镇叫“敬安镇”, 相传乾隆皇帝南巡时, 曾在此地下马紧鞍, 故美其名曰“紧鞍镇”, 后来演化为“敬安镇”。

三、生活处处皆学问

作为一名老师, 我们要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我们辽阔地域和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来启发学生, 使其深入生活, 在实践中磨炼自我。生活在农村, 你会发现处处皆学问, 小到养鸡种菜, 大到产业调整, 都可以作为学习的素材, 完成一篇篇研究小论文, 一份份调查小报告, 一次次口头小报告等。总之, 教师要引导学生处处留心, 不要让他们把自己拘泥于某单一固定的形式, 应以多种方式展示他们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就如很普通的过年贴春联这件小事, 贴春联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习俗, 是我国的传统文化, 在内容方面是极有讲究的:如过年时春联除了贴在大门小门上, 还可以贴到粮仓、水井、车子、床腿上等;在婚丧嫁娶等重要日子也是要贴对联的, 从内容到颜色上都是有严格标准的。我曾经跟学生一起选出过以下几个主题, 供他们选择:①调查春联的种类。②查阅春联的来历。③研究春联的寓意。他们认真地从每个细节深入生活中, 作出总结。利用了农村贴春联的风俗民情, 让学生能够深入生活实践中, 不仅能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识, 还增加了他们的文化修养, 使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

初一春的作文 篇7

刚下车,迎面扑来一阵泥土的芳香,一阵阵春风吹过,轻拂着刚刚露出芽儿的小草,万物在春风的感召下苏醒了,我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舒畅。我的正前方是条弯弯的小路伸向远方,我顺着小路向前走,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大片油菜花,那花儿金灿灿的,如金子般闪亮,可真是:三月正阳召万物,油菜花开如灿金呀!这时,我发现远处山脚下好像绕着一朵朵白云,我走近一看,哦!原来是一户人家正在做饭呢!那缕缕炊烟好似一朵朵白云,慢慢地,渐渐地,腾空而上,营绕在山顶、山腰、树林……。

此刻,我突然发现在山的东边流淌着一条弯弯的小溪,这溪水清澈见底,它把自已身旁的嫩草、小树都映在自已身上了!我望着这美景,心中想到:“春天可太美了!”想着想着我便写下,这样一首诗:

三月晴空万中青,

山峰已披绿疏林。

若是嫩草未出土,

只需春风召它醒。

寻春初一作文450字 篇8

你微微地笑着,不同我说什么话,而我觉得,为了这个,我已等待得久了。

题记

现在已是初春,但寒风还在肆虐着,春寒料峭。或许,你以能隐约地看到了那一颗颗充满活力的幼芽;或许,你能模糊地闻到一丝丝香气。你是否感到有一种抑制不住的躁动,如渴望绽放的花苞。

春天,你在哪里?你总是那么神秘,你用各种声音呼唤我,而我却找不到你。但我觉得,你在对我微笑。

春,蕴含着力,美,新,明晰而又模糊,平静而又躁动。

它,来了。

风不再像以前一样呼啸,树枝不再打颤,动物们醒来了,小草变绿了,树儿又展开它们的手臂,去拥抱阳光。一切,又都恢复了。

春天像有活力的青年,活力四射,使生活充满阳光;春天像出嫁的少女,甜美可爱,给生活撒上一把把白糖;春天像刚出生的婴儿,焕然一新,给生活增添新的色彩。

万物复苏,那绿色的生命,是春的使者,让你感受到它的.坚韧,善良。你看,它就站在你的面前。

初一语文教学衔接问题思考 篇9

关键词:初一,语文,衔接策略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 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 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连续性, 更重要的是使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协调一致,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协同发展, 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兴趣的衔接与培养

1.要融洽师生关系。初一新生刚接触初中老师, 心里有陌生感和距离感, 老师应该在开始阶段, 抓住时机,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以朋友的心态培养与学生的感情, 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任, 营造良好师生关系, 从而激发对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习积极性。

2.树立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老师要在学生接触初中语文前, 给学生做好心理铺垫, 利用小故事或小游戏来讲解初中语文知识的趣味和美妙, 让学生增强学生语文的信心, 在不断鼓励中树立学好语文的目标。

3.利用课内和课外有利时机。教师要针对初一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 利用课内和课文时间, 对学生展开不同的学习引导和评价。这样分层次的教学方式, 既能有针对性, 体现了对学生重视的公平性, 也提高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了正能量。

二.教法的衔接与创新

初一学生刚结束小学阶段的学习, 需要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首先, 教师要掌控课堂节奏, 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反映能力, 调整讲课的难度和速度, 要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导入新的知识, 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 要注重对全面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的学习要贴切素质教育, 教学的过程不仅要有知识的教授, 也要加强对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 不要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 而应侧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

总之, 在初一语文的课堂上, 教师要构建一个和谐轻松的氛围,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让学生在初中的开始阶段养成对语文良好的学习习惯, 奠定基础性的语文素养。

三.学法的衔接与改进

1.由学会到会学。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般局限于上课专心听讲, 课后完成作业。初一语文教师则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 但也不能操之过急, 而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训练状况出发, 采取一些过渡措施。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 让他们去研讨, 逐步变学生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独力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

2. 从个体操作式学习到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独立操作式学习常常是小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 这是学生思维特点对学习方式的客观制约。但进入中学学习后, 语文学科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初中阶段, 学科多, 任务重, 难度高, 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 掌握多个学科的知识, 单靠自学往往效率比较低。所以初中语文的学习提倡合作探究式学习, 这样的学习方式, 提高了学习效率, 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提升了学生思考创新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语文衔接教学对于学生的初中学习阶段有重要的意义。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初中阶段的学习, 认真探索初中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逐步适应初中的学习氛围, 实现良好的过渡。

参考文献

[1]陈秋芳.中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的衔接:解读语文新课标[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 (8) .

[2]单晓丽, 王欣.浅谈新课标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2 (5) .

大年初一地方卫视春晚 篇10

主题:幸福欢聚

主持人:孟非 李响 李好 彭宇 郭晓敏 张纯烨

播出时间:2013年02月10日 19:30节目

1、歌曲《幸福欢聚》——荔枝春晚主持人

2、歌曲《神曲大拜年》——凤凰传奇、龚琳娜、杨宗纬、丁当

《最炫民族风》——凤凰传奇

《法海你不懂爱》——龚琳娜

《洋葱》——杨宗纬、丁当

3、歌曲串烧——凤凰传奇、龚琳娜、丁当、杨宗纬

《开门大吉》——凤凰传奇

《爱上大笨蛋》——龚琳娜、老锣

《下一道彩虹》——丁当

《为了遇见你》——丁当、杨宗纬

4、小品——艾伦、沈腾

5、歌曲《流星雨》《第一时间》——周渝民、吴建豪、朱孝天、言承旭

6、儿童节目

7、草根大联欢

8、小品——邵峰、潘斌龙

9、联唱好声音之旅——庾澄庆、李代沫、曲婉婷、吴莫愁、张玮、黄龄

《HIGH歌》——黄龄、张玮

《我的歌声里》——曲婉婷、李代沫

《我要给你》——庾澄庆、吴莫愁

《快乐出发》——庾澄庆、李代沫、曲婉婷、吴莫愁、张玮、黄龄

10、相声——郭德纲、于谦

11、再聚首《那些年挥之不去的经典》——赵雅芝、叶童、陈美琪

《千年等一回》——赵雅芝、叶童、陈美琪

《爱到分离仍是爱》——叶倩文、林子祥

12、歌曲——赵雅芝、叶童、陈美琪、胥渡吧

13、《那些年》《谈谈琴恋恋爱》《那些都是对的》——胡夏

14、小品——郭冬临

15、采访主演大**——2012荔枝神剧主演、2013待播剧目主演

16、魔术——刘谦、郭晓敏、李好

17、小品《脑袋被门挤了》——贾玲

18、戏曲

19、《皇后与梦想》《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李宇春

20、小品——孟非、郭德纲

21、杂技

22、小品《钱来了》——赵本山、小沈阳、沈春阳、程野

23、歌舞

24、全体明星拜新年

向往春常在初一作文 篇11

——题记

他,不懂野花盛开的热烈,不懂花兀自在山野间静默的悲喜。

实际上,他只是这山野间普通的护林人。他们家祖祖辈辈看着这荒山开垦成田地,再由田地荒凉成最原始的山丘。

他对这儿的印象,其实只停留在四五岁时。窗外那碧绿柔软的草坪,蜂蝶飞舞的自在与童年的无忧无虑,一切都铺展在他眼前,梦幻又绮丽;但并不是两扇窗都有的。

印象中,那时自己的家庭并不富裕,只是很幸福,拥有简单的快乐。母亲还颇有心意地将自家住的小木屋起名为“向春居”。尽管家里经济十分拮据,母亲还是托人找了块木板,雕了“向春居”三个字。用家里最值钱,也是母亲最为珍贵的唯一一支毛笔,写下了那遒劲有力的三个字,挂在了门上,还时常教他一字一顿地读。母亲向来温润柔和,但那时的表情似乎异常坚定。

母亲走了,字还在。窗外的景色变了,杂草丛生,零落稀疏,就像此时他自己的心,愈渐消沉,愈渐阴暗。

他上小学、中学、大学,一帆风顺,无雪无雨。但母亲常常坐在摇椅上,跟他说,回“向春居”看看吧……”他当然不听,心高气傲的他怎么可能回那贫瘠荒凉的地方呢?不可能,也不会可能。

可是,现实就像一把锋刀利剑,总是刺在人最安逸的时刻,最平坦的心上。他错误的选择与决定,葬送了一工厂人的饭碗,自己也从迷梦般的城市搬回乡野村夫的破木屋。他忆起母亲说自家祖辈农民,想到现在的境况,讽刺与荒唐之感,还是堵塞心头。

不经意扫过房间里的每一个角落,书桌上的一叠信封引起了他的记忆,若不是那阵风刮过,他想,或许自己就要在无用的伤感中沉沦了。

那封信上写得很清楚,有关他的母亲。母亲并不是一个农民,她是城市里的一朵鲜花,被十年革命之风刮到了这里。但庆幸的是没有被刮落一片花瓣。母亲以超乎常人的坚毅乐观蒙蔽了他,让他为寻出人头地之路而奋起拼搏。

母亲在信中的断定没有错,“孩子,直至今时,你还没有摔过跟头,所以我知道,这一天,它终究是会来,而不会迟到。请这时的你,往左窗看。”

左窗有什么?不过是繁华落尽的萧条与青黄相接的混融。但,他却忆起来了那年的春天,没错,这就是向阳之地,可容纳一席余晖。

初一语文教案:春 篇12

●信息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而信息化教育资源集声、形、色于一体, 直观形象, 新颖生动, 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它以声音、色彩、光线、动画、图形运动相结合的方式, 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 把学生带入特定教学情境中, 让学生凭借电教媒体所展示的具体形象去感受、体验抽象的概念, 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2. 突破教学重难点

将多媒体资源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 可以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化难为易, 化抽象为形象,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 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文时, 由于文章内容与我们学生实际相距较远, 学生也不太能够体会文中孩子对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因此在教学中, 我通过上网查阅了解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资料, 下载了有关图片, 并将之制成了幻灯片, 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战争所带来的灾难, 从而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 关注国际局势, 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让学生进行形象思维, 需要创设适当的情境, 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 思维才会随之展开。应用多媒体教育资源辅助教学, 有影像达意、声画传情的特点, 使学生进入画面意境。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形象思维。

4.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由于我们农村小学有不少民转公教师, 普通话水平必定有所欠缺。而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范读材料和课堂实录中学生的朗读就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课前、课中让学生多听听范读, 学习其中的朗读方法, 朗读技巧,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5. 学生感悟学习方法, 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教师在课前先认真地观看课堂实录, 然后将其中的一些好的教学方式、方法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同时在课后有选择性地让学生观看课堂实录, 让他们与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进行比较, 找出自己的不足, 学习其中好的学习方法,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多媒体教育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实效性

虽然我们现在的教师都能够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上课, 但由于对多媒体教育的认识不够, 造成了一部分教师在运用时没有目的性, 盲目的乱用。只注重了形式, 未注重实质, 只把多媒体资源中的课件当成了课堂教学的“装饰品”, 把现代课堂教学看成是“传统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的简单相加, 把多媒体课件当作万能的工具, 把传统的教学工具丢弃一边。学生读课文变成看屏幕, 教材中精美的插图非要制成多媒体课件, 看起来容量是大了, 花样是新了, 这种情形其实由满堂的“人灌”变成了满堂的“机灌”。没有切入到学习的本质, 学生的主体性也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因此, 教师在选用多媒体教育资源课件教学时, 一定要深钻教材, 研究教法, 教师本人一定要清楚你为什么要用这个课件, 达到什么效果, 让课件的使用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真正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2.要合理的选择资源

多媒体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教案示例、媒体资源、探究活动、习题精选、拓展资料) , 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课前我们要充分熟悉所有资源, 选取适合本班、本次课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

3.要创造性的使用多媒体教育资源

信息化教育资源提供的只是一些普通的、基本的知识和素材, 它给我们教师提供了很多可发挥的空间。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意图选取自己所需的资料片段, 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 结合本地学生的认知水平, 加以整理、修改、组合, 对现有资源进行二次开发,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育的功效, 同时增强我们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向往春常在初一作文 篇13

可人生不可能总是春天,成功路上必定会磕磕碰碰。只有跌倒后勇敢地爬起来,面对太阳,生活才会令人期待,写满欢喜。

史学家司马迁曾因为他人辩解,被汉武帝施以宫刑,打入牢狱。遭遇这样的处境,如果是我,肯定会万念俱灰,自行了断。可司马迁并没有这么做,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完成了名垂青史的巨著——《史记》。这,不就是“向往春常在”最好的诠释吗?

从古至今,像司马迁这样的人不胜枚举。就拿我们的工农红军来谈吧。他们穿的是草鞋,吃的是树皮,睡的是雪地,他们面临的是杳无人烟、飞鸟绝迹的雪山沼泽,却仍然坚定向前。不信,你就去读读毛泽东的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他们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胜利会师。是啊,坚守信念,心存向往,春天还会远吗?

现在,聊聊我的妈妈吧。妈妈还很小的时候,姥爷便去世了。那时候家里穷,所以她被迫放弃了学业,到外地学习服装,开始挣钱养家。但是,每当说起这些事儿来,妈妈没有丝毫抱怨,她的话语里总是充满希望。因为她相信:上天不会辜负有心人,只要心中充满阳光,不怕未来的生活没有春天!岁月流逝,妈妈头上已长出了许多白发,但正是因为她的努力,我才有了春天般幸福的生活。

描写春的初一作文500字 篇14

今天,我来的特别早。我被这个美妙绝伦的景象吸引住了,痴痴的望着草地……忽然,我眼睛一亮!那、那不是刚刚抽芽的小草吗?远远望去,好像一张黄色的纸上用水彩笔点了一个个绿色的小点点,又好像金黄的沙漠中长着一丛丛芨芨草。

我仔细走近一看,哇!果真,一丛丛像天鹅绒似的小草悄悄地窜出地面,嫩生生的,绿油油的,仿佛一个个胖乎乎的小娃娃,好可爱!

我压抑不住心中的兴奋之情——啊!春天终于来到了!我弯下腰,轻轻摆弄弄着,不,是轻轻抚摸着一丛丛小草,尽量不碰着它叶子上晶莹的饰品——露珠。

一阵风吹过,我忽然感到一阵凉意。小草也会冷吗?我想到这儿,顺手抓起一把枯萎的黄草,轻轻地盖在小青草的身体上,只留下那只带露珠的“小膀子”。我也知道,我这样做太傻了,可这一把黄草中带着我对小青草的喜爱之情。

我抬起头,望着草地。啊!秋天的败叶啊,你知道吗,在你枯死的身躯下有一丛丛、一片片新的生命正在成长。

初一语文教案:春 篇15

一、丰富手段

随着“文学在文化地图的中心渐次向边缘位移”, 语文和传统的语文教学, 越来越难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面对网络、电脑、游戏机和其它一些现代的娱乐方式, 学生们宁愿沉湎其中、不学无术而甘心放弃诵读千古美文而。造成这种情况固然有着时代和社会的多种原因, 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 传统语文教学手段的单一落后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每天仅靠老师用“一支粉笔一张嘴”来教育二十一世纪的学生, 必然会被学生所淘汰。面对当今的青少年喜欢网络和计算机、喜欢新鲜刺激和崇尚简洁的特点, 要重新用文学来把学生从不学无术中争取回来, 用文学来陶冶他们的情操, 与其生来硬拽, 不如因势利导, 用青少年喜爱的多媒体来丰富教学手段, 优化课堂教学。这样就会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 在文、音、图交互的触动中, 来激发、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从而达到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能力的目的和效果。例如, 在研读《三峡》这篇文章时,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停留在对字、词、句的翻译和识记之上。古文本来就是初中语文的一个难点, 这样枯燥单一的教学手段很难引起学生对文章所描写的优美景物的感受、很难体会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这时如果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观看“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和“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的长江三峡的画面, 在动听的音乐中, 配上“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的诗朗诵, 学生此时再兴趣盎然地诵读这篇课文, 识记字词, 翻译句子甚至理解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道还会有难度吗?那些沉湎在游戏的学生一定会重新回到文学的身边。

二、激发探求欲望

使用多媒体技术, 运用新颖的导课艺术创建与文章想适应的情境、氛围, 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对课文内容探求的欲望, 长期坚持, 便可以从根本上转变他们对文学的态度, 从而完成他们的学习任务。例如:在研读“狼”这一单元时, 在正式授课之前就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狼的各种影片, 激发学生对狼这种复杂的动物的探究欲望, 然后在结合课文内容学习各种有关狼的知识, 紧扣凶残、团结和生存这一主题来展开教学, 自然而然的就把学生的兴趣激发了, 在学生的主动探究当中完成教学, 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再如《端午日》这篇课文, 由于年代和地域和个人经历等原因, 昆山地区的学生很难通过文字来理解文章当中所描写的各种习俗, 更难理解习俗当中所蕴涵的美好的期望。这时, 如果运用多媒体来展示我国北方过年的热闹景象, 让学生感受到那样一种欢乐而又庄严的氛围, 再结合“锄禾日当午, 旱地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的配乐诗朗诵, 就一定能激起学生内心的共鸣, 在领略中国北方火热的过年风俗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的同时, 一定会感受的风俗之中那最真、最纯的期盼!

三、同中求异, 加深理解

当前, 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比较阅读来拓展文章内容, 启动学生思维和活跃课堂气氛。但是, 比较阅读的信息量往往比较大, 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和理解, 这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以大显身手了。例如在讲《夏》这篇课文时, 就可以同《春》进行比较阅读训练。虽然两篇文章都是课内讲读文章, 但要在短时间内比较出两者间的异同, 还是有难度的。但如果运用多媒体再次再现生机勃勃的春和紧张、热烈、急促的夏, 学生一定会很快比较出:两者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 但前者是通过描绘春景图来赞美春天, 并激励人们抓紧春光, 奋发向上, 并切它的特点是语言生动, 大量运用叠词叠句, 韵律感很强;而后者则是通过描写夏景来突出夏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对夏天, 对劳动, 对农民的赞美之情, 并且它的特点是描摹准确, 表现力强, 语句含义深刻。

总之,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结合具体的授课内容, 应用好这一现代化的工具。在它的帮助之下, 增大课堂容量, 创设恰当的情境氛围, 激发并调动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科技的带动下,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感受到生命的灿烂, 感受到文学的无穷魅力!

摘要: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成为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教学凭借。从语文教学的规律出发, 发挥多媒体简便、直观、形象的特点, 丰富教学手段, 激发学习兴趣, 加深理解, 这是当今语文教学多媒体的主要作用。

上一篇:学生家长的评语下一篇:美国访问学者申请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