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案免费下载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边城教案免费下载(共8篇)

边城教案免费下载 篇1

教案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不详 教案栏目:高一语文教案 《边城》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美”。

2、品味学习小说中诗一般的语言。教学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真正的艺术应当经得起两样东西的检验:一是纵向的生命力,那种产生时轰轰烈烈,经行中却经不起时间跨跃和时代洗礼的东西,绝非真正的艺术;二是横向的美感效应,即无论是谁,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去审视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样熠熠生辉,使你能从中获取你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产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应。沈从文的《边城》正是这样一篇美文,自它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便接踵而来,有人赞它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讥之为“有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70多年来,经过历史浪潮的千淘万洗,人们渐渐认识到《边城》是一颗闪光的金砂。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作品。

(投影、配乐、朗诵)“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这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小说写的就是这户人家的故事,其中的“女孩”名叫翠翠。她是怎样的姑娘呢,(投影,女生朗读)“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这就是翠翠。小说中天保、傩送这两兄弟都爱上了她,不禁为爱情展开了竞争,按当地

习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声向姑娘求爱,阴历十四到了,月亮也快圆了,我们的课文中的故事便是从这儿开始的。

2、整体把握,梳理情节: 课前大家已自读了课文,下面我们思考两个问题:(投影)(1)课文三节内容有没有一个中心事件,(2)围绕这个中心事件,三节内容具体写了什么,(同学们讨论发言)明确: A.节选的三节内容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来写的,中心事件是“听歌”。B.三节内容具体写的是: 第一节:十四的晚上祖父与翠翠听歌的情景。

第二节:十五的白天祖父进城鼓励大佬继续唱歌,却意外得知唱歌的是二佬。第三节:十五的晚上祖父与翠翠听歌的情景。

3、深入研读,把握旨趣: 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它不同于一般小说以情节取胜,它向我们展示的是美。

沈从文说:“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意义的却很少。”

沈从文的《边城》就是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纯厚的世俗人情,来表现一种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我们一起来发现美、展示美、品味美。

自己选择课文的美点,认真揣摩,品味美在何处, , 景美——湘西的青山绿水

“我平常最会想像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致。”沈从文对写景可算是一个圣手。《边城》写景处皆十分精彩。

例: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

(这样的月下情境在文中几番出现,同样是舒缓的语气,轻柔的文字,同样是那样的静谧、幽深、充满温情与凄美)小说里为什么要写景,——景是人物所在的环境,是人物的外化,人物的一部分,景即人。

例:孙犁《荷花淀》开头: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这女人编著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着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例:“天快黑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这段文字,从气味、声音、色彩等方面生动细腻地描绘出一幅湘西乡村所独具的古朴色调的黄昏图景。以景烘托情,以情渲染景,即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孤独与惆怅,也使景物带有忧郁的情调,认人们自然而然感受到人物“内心薄薄的凄凉)” ,情美: 翠翠纯真的初恋之情

沈从文写翠翠的精彩之处,便是以其特有的诗性笔触,捕捉并描摹出一个山野少女灵动微妙的神思流露,轻而且细,我们不妨细读。

例: 小说开头:翠翠看到“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色薄云”,看到夜幕降临,祖父仍“忙个不息”,“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因为翠翠此时心中“好像缺少什么”,担心“这个日子过去了”,而这个日子恰是“规矩”中听歌的日子。由此可见这正是她对爱的朦胧渴求和向往。由于祖父不理解她的心事,她竟有点怪祖父,冒出“坐船走”,让爷爷“满城打锣找”自己的念头。还有后文写翠翠在梦中跟歌声各处飞以及第二天晚上等歌的情景,都表示翠翠对爱的向往。

当暮色笼罩一切时,阴郁的感觉也锁紧了翠翠极度烦乱的心境。她“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幕色所笼罩的一切。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且把烟杆在船边剥剥地敲着烟灰,就忽然哭起来了。”(从最初的心神飘忽,到后来难受得想哭又无理由可哭,再到莫名其妙哭起来,翠翠原来对爱的期待、兴奋和迷醉,已渐渐为无边际、无着落的烦闷和恐慌所淹灭。

沈从文曾说:“我是天生就一种理解女子的心。”的确,如此细腻的人生、人性,只有沈

从文能如此深细而精微地表达,世间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凄婉缠绵的情思。李商隐:“春心莫于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鲍照:“两相思,两不知”。翠翠这样一种没法对人诉说的朦胧的对爱的神往的表达,便默默地融入那片青山绿水,那片烟雨晨昏。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 翠翠对爷爷的爱带着一些任性,一些娇气,更有深深的依恋。

爷爷对翠翠关爱的具体表现:在听歌的第二天,他找到大佬天保,“很快乐”地鼓励他继续唱歌。回来后又以“笑话”的方式委婉地劝翠翠要“懂歌中的意思”表明他为有人向翠翠求爱而高兴,尽心尽力地希望她有个好归宿。他同时也时时怀着对翠翠难以割舍的慈爱与依恋,一种相依为命的深情。如小说中翠翠说“万一跑了”时,爷爷说“我到那时可真像疯子,还怕大水大浪”。

补充赏析一段:老船夫向各个过渡本地人打听二老父子生活,关切他们如同自己家中人,绝望的体验已在他心上如阴云密布,终于承受不住而病倒了,躺了三天,人居然好了。心中惦念一件事,便预备进城过河街去,他仍不肯罢休,最后一次要去打听消息,也是最后一次,再想为那个愿望尽点心力。

《边城》公开课教案 篇2

欧阳遇实验中学

刘文玉(2016-9-19)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分析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环境、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把握文章的主题。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感受边城那地方的美和小说的美。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感受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

教学难点:剖析纯美的自然环境、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2明确:a.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子赛龙舟;端午节在河中捉鸭子。

b.中秋节,月夜赏月,青年男女用对歌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

c.过年,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

(全班同学一起回答,端午和过年的风俗都能找出来,但对于中秋节的风俗,没有找准。明确时用图文方式展现,让学生感受那些风俗。)

沈从文先生用这么多笔墨描写端午节和过年的风俗习,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习俗营造了边城怎样的生活氛围呢?

明确:热闹、和谐。

过渡: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的风景与古朴和乐的风俗,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边城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身上充满着人情味、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三)人性美

合作探究:请以翠翠和爷爷为例,感受边城的人性美。(分任务,一半同学分析翠翠的形象,另一半同学分析爷爷的形象。讨论三分钟后,请一名男生一名女生,分角色朗读傩送和翠翠初相识的对话。提示:人物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很重要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指导学生从这些方面找到与翠翠和爷爷有关的内容,从字里行间概括人物形象。)

问:分析这段对话塑造了怎样的傩送和翠翠? 明确:傩送:热心、宽厚、开朗、幽默、大度 翠翠:单纯、天真、活泼、可爱、直率 问:从全文看,在你的眼中,翠翠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个别学生回答,让学生谈,最后我总结。

明确:翠翠是一位活泼可爱、情窦初开、天真善良、善解人意、清纯质朴、腼腆多情,对爷爷充满了依恋的少女形象。

过渡到爷爷形象:有时候,美不一定惊心动魄。美得自然,美得纯朴,美得平凡,才是美的极致!湘西的这一方水土养育了美的精魂—翠翠,可以说翠翠是自然的女儿。

问:那么抚养翠翠长大的那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爷爷身上又闪耀怎样的人性光辉呢?

让学生谈,我总结。

明确:爷爷是一个善良、慈爱、热情、淳朴,对孙女爱怜备至的劳动人民形象,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

过渡到人情美:边城的这种人性美除了表现在以翠翠和爷爷为代表的人美之外,还表现在情美这方面,你觉得边城里人与人之间哪些情感让你动容呢?

四.《边城》教案 篇3

四.《边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依靠揣摩词句,领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四.《边城》教案。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之美。

3进行联想想象,体会小说中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二.学情分析

习惯了韩剧的学生们总以为韩剧很唯美,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国度,我们也有这样唯美的爱情,只是韩剧带着些现代的色彩,而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则有着传统的美,我们的学生是否喜欢?让我们的学生走近我们传统的美、人性的美、含蓄的美。三.教学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四: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部小说被人们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这便是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作品。

沈从文:“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说《边城》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

(二)简介作者

沈从文的大部分小说都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三)《边城》主要情节介绍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四)请同学复述课文(节选文字)的主要内容。

(五)阅读课文,抓住翠翠的心理,走近人物。

圈划出表现人物(翠翠)心理或情绪状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微妙心理,并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写在书旁。第二课时

主要方式:课堂讨论

(一)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把握人物的微妙心理,走进人物心灵世界: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

(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教案《四.《边城》教案》。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完全展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爷爷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明确: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5.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明确: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二)、请学生谈谈他了解的翠翠是怎样一个姑娘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

(三)、讨论课文中人物间的亲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人性美。

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在作者的笔下,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女儿殉情后,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

(四).让学生找出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重点体会爷爷的一腔深情。

作者正是通过老船夫对孙女的挚爱亲情,去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对照,去呼唤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无侮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四、然而有人说,祖孙之间相濡以沫的亲情固然不容置疑,但隔膜也明晰可辨,这正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你认为祖孙间的隔膜存在吗?对此你有何看法和见解?讨论交流。

(五)、拓展研究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请课后研究探讨。

(六)、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七)、赏玩品味,揣摩语言,体会诗化小说的特点。[难度太大] 1.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乡土抒情诗”的语言。请同学们说说,读后最喜欢的是哪一段?为什么?(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段落,老师与同学们一起探讨、品味)2.诗化小说的特点

一种追求诗美效果的小说。是小说和诗融合、渗透后出现的一种边缘体裁。美国弗里德曼认为,“随着意识流的出现,诗与小说结合起来了”。作家不再让事件捆绑、摆布自己的心灵,常常在小说中像诗那样运用情绪的流动,内心的独白,放射性的结构,思维空间大大开拓,能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旨蕴意念。它的抒情性的因素掌破了严密的结构框架,冲淡了完整的情节密度。诗化小说具有诗的审美目标,它或表现为整体构思上寓于诗情,或表现为局部的描写充满诗意。它是作家经过精心提炼而创造的某个独特形象、细节、特定氛围、场景的描写,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息,凝聚丰蕴的哲理意味。这类小说不注重叙事功能,不以情节冲突来塑造人物性格,而是重视创造意境。它凭借诗的隐喻、象征和主情性,让时间、心理变得交融浑然,情节淡化而富有哲理性的诗意美。有着诗意美的小说,具有一种从有限的形象画面,升华到无限的思想、理念的升腾力,一种从具体的人物情节提高到普遍的意蕴、诗情的概括力,它既有生活的具体实感、美感,又有引人思索的丰厚、博大的思想内涵。如汪曾祺的《受戒》、《大淖纪事》,铁凝的《哦,香雪》,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等,都是一种诗化小说,它们或有震撼心魄的激情,或漾动性灵的抒情,充满了诗的基调、诗的韵致、诗的醇味,是作家心灵同客观世界的契合的升华。

(八)、推荐阅读

边城教案修改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小说情节铺设上运用顺叙、插叙的叙述手法,在时间的回环往复中使作品情节衔接得天衣无缝的写作特点。

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通过环境对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翠翠这个人物是“爱”与“美”的化身的含义。教学难点

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分析、品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边城》这部小说问世不久,湘西的凤凰镇就成为旅游胜地。它正如世界上许多名城名镇一样,崛起在世界文化大师的光环之中。因为莎士比亚,英国的斯拉特福小镇才会蜚声世界;有了莫扎特,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才成为世界音乐中心,有了塞万提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才成为旅游圣地。同样,因为有了沈从文以及他的系列湘西小说,凤凰镇也成为了风景名胜之地,凤凰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小镇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边城》去欣赏那里的山水之秀,去感受那里的民俗、人情之美。

二、作者简介

1.生平简历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 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 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2.文学地位

沈从文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 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三、研读新课

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边城》的世界,去看看在这湘西一隅曾经发生过的一个名叫翠翠的女孩的故事。

(一)研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1.下面大家看书,看看书中都写了哪些风俗。主要写了那个节日?(端午)

2.端午有什么习俗?

板书:蘸雄黄酒、包粽子、赛龙舟、捉鸭子】

概括情节:边城风情

龙舟赛事

3.小说写了几次过端午节的情景?重点写了那一次?写法有什么不同?(写了今年、前年、去年三次端午节,重点写了前年的一次。在叙述上先叙述,前年和去年端午发生的是采用的是插叙。)

【找出标示性的语句:端阳又快来了(今年的端阳)——还是两年前的事。五月端阳——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

4.复述相关情节。

师板书:情节结构

边城风情

龙舟赛事

河边巧遇

斗嘴生情

天宝赠鸭

祖父试探

花轿渡河

少女怀春

(二)欣赏与品味

1、人情美(1)纯美的爱情

问:翠翠和傩送是怎么相识的?表现了各自怎样的性格?【学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他们的对话及翠翠的心理活动。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A、B、C、D、第一次相识的误会

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再遇送翠翠回家的长年旧话重提,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嘴笑。爷爷拿天保试探翠翠,惹恼了翠翠。

爷爷拿天保送鸭子和“大鱼会吃了你”打趣翠翠,翠翠不同的反应。

E、花轿渡河时,翠翠傍着花轿站定,花轿走远了,翠翠的感情随着唢呐声也走了很远。

F、翠翠请爷爷吹《娘送女》的曲子,躺在岩上望天上的云。

(2)浓浓的祖孙情

问:除了翠翠与傩送的感情故事外,《边城》还给我们展示了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文中这样的文字比较多,请大家选几处来谈一谈。

A、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

B、可是接下来他们两个人都喝多了,当他看到翠翠回来后,还在问“翠翠,你怎么不答应我,生我的气了吗”,这说明爷爷很在意翠翠,怕她生气。

C、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

2、风俗美

小说还为我们展示了湘西地方的风俗美。下面请大家看看,小说中都有哪些情节表现出了湘西人的美好、善良。

(1)端午风俗,“世外桃源”般的自娱自乐。中秋、过年: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质朴、古老、原生态之美。)

(2)淳朴、厚道的人情。(祥和、和睦、和谐)A.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B.船头老大顺顺:“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C.爷爷进城,不忘找朋友守渡船。边城人的热情友爱。

小结:正如沈从文先生自己在谈到《边城》时所说的:“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与世无争、平和安详不正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形式吗?

[课堂小结]

有人这样评价《边城》:“《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或许每一位初读《边城》的人,都会为作品中所呈现的唯美淳朴的人性、恬淡舒展的意境、清新幽静的氛围、醇厚幽远的回味所沉醉,小小的边城,如一杯用清晨山泉冲泡的清茶,淡香缓缓飘散;又如一位在水一方遗世独立、只可遥望而无法靠近的伊人,有着不可企及的绝尘之美。作为一个喜欢边城、喜欢沈从文的老师,我希望同学们能再次走进边城;沈从文是一个相信纯情的力量的人,那就让我们也到边城中去寻找一种恒定而久远的感动,去寻找一种超于物外的纯粹的美!

板书设计

祖孙情

爷爷←————→翠翠

↑睦 ↑

↓情 ↓情

边城人 傩送

主题

风俗美 人性美

布置作业

课后完整地阅读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并将自己的感悟写成一篇文章,以备交流。

《边城》教案 篇5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认识翠翠、爷爷,傩送、顺顺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再结合知人论世,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

感受风俗美、人性美、人情美。

教学难点

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这是沈从文先生写给他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一段话。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从文先生对边城炽热的爱。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块进入“边城”的世界,看看从文先生想通过《边城》表达怎样的主题。

二、检查预习

《边城》小说不是很长,之前布置预习任务:读小说,提交自己的问题。

老师选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给大家:

1,第四节“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她想:‘假若爷爷死了?’”为什么当翠翠在岸边等爷爷时看到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却冒出如此可怕念头?——韩星润

2,《边城》描绘了什么?想表达什么?——赵政源

3,课文题目为什么不改成有关翠翠的往事经历?——段皓天

4,通读小说全文后,发现文章写的很淳朴真实,但为什么这种朴实与真实中,掺杂着一丝丝淡淡的悲伤?——韩星润

同学们的问题有的是关于某个细节,有的是关于主题的表达的,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大半,说明大家都认真预习并积极思考了。接下来我们就进入“边城”的世界,看能不能解决大家的疑惑。

三、进入文本,进入《边城》的世界

(1)风俗美: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风俗的语句,这些风俗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明确:

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

P14.端午节:赛龙舟捉鸭子

P19.中秋:月下对歌。过年:舞龙耍狮子、放烟花P22花轿迎亲

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原始、和乐、淳朴)

(2)人性美:

1、在边城这样淳朴和乐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先看看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

明确:翠翠、傩送、爷爷、顺顺。

2、课文节选部分一共有四节,下面我们分四大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性美。第一组探究翠翠人物形象;第二组探究爷爷的人物形象第三组探究傩送,第四组探究顺顺的人物形象。找出最能表现人物美的那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有关语句。

明确:

翠翠:质朴天真,腼腆纯情,善良乖巧,懂事孝顺

爷爷:恪尽职守,淳朴善良,重义轻利

傩送:善良宽厚,热情开朗

顺顺:扶危济困,古道热肠,慷慨大方

人物分析:

A、翠翠:

翠翠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明确:翠翠:P15(行为:翠翠正坐在门外大石上用粽叶编蚱蜢、蜈蚣玩……她于是也绕屋跑着。)表现了翠翠作为山野女孩的质朴天真。

P18翠翠初见二老,与二老的对话表现了她的单纯(语言:我是翠翠)、腼腆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P19(语言: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让大河里鲤鱼吃去了。)表现了天真可爱的少女的薄怒心理。

P19初见二老,种下情根。(心理: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P11,P12表现翠翠纯情,对爱情的专一,忠贞。(语言: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爷爷漏掉二老翠翠有些嗔怪。(语言: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心里喜欢二老,自然不喜欢爷爷说大佬要你做媳妇这样的话。同时也表现了少女羞于提起婚嫁的心理。(语言: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鸭子是大佬送的翠翠自然不稀罕,她心中想的是二老。(语言: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明说爷爷的船,暗想的是傩送。上面都是用语言来表现人物心理的刻画人物的方法

P22表现了翠翠对爷爷的关心疼惜,体现了翠翠的善良,懂事孝顺。(语言对话: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才应当守船。人老了应当歇憩)祖孙二人相互关爱。(动作: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翠翠虽然没说什么,但心里疼惜爷爷,已经想到要替爷爷守船了。

B、爷爷:

1,爷爷与渡船

P21祖父如果出去就会找人代理看船。回家后,“要翠翠先上岸,自己却守在船边,因为过节,明白一定有乡下人来城里看龙船,还得乘黑赶回家去。”这些情节表现了爷爷忠于职守的品格。

2,爷爷与“老熟人”:

P16:“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从这些描写了能看出爷爷对友人的关心友爱。

3、爷爷与过渡人:

P21(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表现了爷爷的淳朴、厚道,重义轻利。具有民族传统的美德。

与现代商业社会比较突显这种古老美德的珍贵。

C,傩送:

请同学谈谈傩送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明确:(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语言: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动作、神态:笑)表现了傩送善良宽厚,热情开朗

D,顺顺

P15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扶危济困、乐于助人。P20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

与热点新闻“挟尸要价”做比较更突显人物身上传统美德的难能可贵。

(3)人情美:

通过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让我们看看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翠翠与爷爷——淳朴的祖孙情

翠翠与傩送——纯洁的爱情

顺顺与爷爷,爷爷与乡邻——友善的邻里情。

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三、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个什么字呢?

师生互动:“美”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爱”通过爱情、亲情、友情“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纯”边城民风纯朴,边城人心地纯洁;“仁”仁者爱人,这里的人都互相关爱,身上具有儒家思想里所提倡的美德;

四、合作探究,探寻主题

通过对题目《边城》的探究,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及一些评价,思考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讨论)

明确:“边”相对于“中心”而言。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

主题是: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五,作业:(任选其一)

前两个是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1,《边城》描绘了什么?想表达什么?

2,通读小说全文后,发现文章写的很淳朴真实,但为什么这种朴实与真实中,掺杂着一丝丝淡淡的悲伤?

《边城》的教案设计 篇6

《边城》这是一片很美的文章,读起来和学起来让人心旷神怡,分享了《边城》的教案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县人。原名沈岳焕。

他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有《长河》、《边城》等。

1988年病逝于北京。

1987年、1988年沈从文入选诺贝尔文学奖

二、介绍作品及其风格

沈从文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三、阅读课文

1.聆听范读,感受意境。

2.配乐朗读,深入感受。

四、阅读欣赏:

在把握节选的课文主要内容基础上,走进沈从文的世外桃源,看看那里的景、那里的人、那里的情。

(一)陶渊明的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沈从文的边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1.学生阅读文章,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

2.学生诵读这些句子,体会其美。

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翠色逼人的篁竹oooooo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构成了自然清丽、优美如画、似真似幻的的世外桃源。

(二)桃花源的人们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边城茶峒的人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1.小说中表现了哪些人物?

翠翠、外公、过渡的乡民

2.找出描写翠翠的语句,感受翠翠的形象。

①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诵读:

新版边城教案优秀 篇7

1、引导学生感受边城原始淳朴和乐的风土人情,体会风俗美。

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形象,重点分析翠翠形象。从而体会边城人民身上的人性美。

3、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深入领会《边城》的主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形象,重点分析翠翠形象。从而体会边城人民身上的人性美。

2、教学难点

通过对翠翠人物形象的把握并由此触及小说主旨得思考

教学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2.采用自读预习、合作探究、审美提升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观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概括故事情节,理清人物关系,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教师督促学生完成预习,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学生概述故事情节,教师引导后明确:

第三个端午节:边城赛龙舟 第一个端午节:美丽的邂逅

第二个端午节:意外的相识 第三个端午节:甜美的心事

二、展示教学目标

1、感受边城原始淳朴和乐的风土人情,体会风俗美。

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形象,重点分析翠翠的心理活动及形象。从而体会边城人民身上的人性美。

3、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深入领会《边城》的主旨。

三、导入新课

古老的湘西,古老的沅水悠悠流淌,流过沈从文的童年,流过他心中的桃源,流到他笔下美丽的边城。在这里,白云清风,覆盖着一个人类远古的深沉大梦;在这里,有美善同源的人性之歌;在这里,有沈从文一生的梦和追求,那就是爱与美的理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如画的湘西古城,走进他的边城,去感受,去追寻,去沉思……

四、进入课文分析,着重分析翠翠的形象

1、你最想用哪个字,那个词或那句话概括你读完此文后的感受?

(一篇文章,看完一遍后,残留在你大脑里的零星片段,其实也就是这篇文章里最动人的地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借此过渡:在小说中,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想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曲折的情节,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小说里只有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平凡的生活和平凡的梦。我们会发现边城的人,边城的事,边城的情都在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缓缓展开,可见端午节对边城人们来说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节日,也是人物活动重要场景,那来看看

2、这三个端午节有哪些不同?

不同:第一个:天气晴朗,翠翠心里充满了不可言说的快乐,他认识了二佬由误会到羞涩,从此,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的不关祖父的,使她沉默了一个夜晚。爱情在她心里投下了以道深深的影子

第二个端午: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翠翠又同祖父去河街看船,忽然落了行雨,为了避雨认识了大佬,但由于没有见到二佬,翠翠有几分失落,但二佬时刻占据着她的心思。爱情已不知不觉在她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第三个端午节,翠翠依然想着两年前的端午节的一切事,那点迷人的鼓声,把她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她心中装满了甜美的心事,情窦初开的翠翠对爱情,对未来已经有了一种模糊地感觉,朦胧的向往。

过渡,可以看出翠翠是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迷人的形象,她是全书之魂,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在她身上倾注了作者的全部感情,是沈从文爱与美理想的化身,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最纯真的人性之美。

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沈从文在《边城》眼中的翠翠

(齐读)“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 -----《边城》

高二语文教案《边城》 篇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点、难点

1、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

2、人物关系的理解,体会人性之美。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在中国居住60年的新西兰作家艾黎说:“在中国有两个美丽小城,第一是湖南的凤凰,第二是福建的长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被称为最美丽的小城——湖南古镇凤凰,去欣赏作家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人民有着怎样美丽的生活画卷,一起体验湘西人民曾经有过怎样美丽的爱的故事。

二、课文相关知识介绍(结合《同步课堂》)

1、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中国现代小说大师。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京派文学的领衔者。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沈从文十二岁就接受了基本的军事训练,十五岁随军外出,曾做上士,后来还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过匪,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这“放纵野蛮”的数载间,他看够了底层人物细微的悲欢。到了二十岁,他决意去北京闯闯„„。徐志摩亦无愧为琢璞者,他在自己主持的《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沈从文的大批小说,并为之四处延誉,还将这位笔极秀极笨的小青年推荐给中国公学校长胡适之。胡适也是别具慧眼,求才若渴的大名家,每每能赏识青年,他二话没说,就聘任这位忐忑而羞涩的“山民”做了中国公学的国文教师

三四十年代作家们都热心于政,逃避政权的干预,仰仗自然神灵的力量,专注于人性的研究与描写,朱光潜说:沈从文的文学庙堂里供奉的仅仅是人性,这种选择使他的作品显得冷静并具有永恒的价值,1949年之后,当其他作家紧跟政治而创作讴歌文学时,他却严格地选择了“沉默”。文革中他受到严重迫害,直到八十年代,这位把自己深深埋在“中国古代服装史”的故垒之中的作家,才重新被人们所发现。到了1988年,据说,瑞典文学院已初步决定把该年的文学奖授予他了。可惜,他却在这一年的5月10日去世。沈从文先生一直坚持自由主义立场,坚持文学要超越政治和商业的影响。他的作品代表了艺术的良心和知识分子不能淫不能屈的人格。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他创作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不仅高产,而且始终保持高质量,短篇小说《丈夫》、《三三》;中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 《边城》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扛鼎之作,沈从文也是中国以本土为创作题材可以与世界文学比肩的一代文学巨匠

2.边城的创作动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3《边城》解题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4故事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三、整体感知:读课文,叙述情节。

明确: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第四章追述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

第五章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祖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

第六章回到现在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

美好憧憬。

四、引导探究,体味人性美、本文的情节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的情节结构的营构特点是采用插叙,主体部分

(四)、(五)是作为插叙的内容增添进去的。作用:在结构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整体布局上的跌宕美。在内容上使“翠翠的心事”有了依托,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交代了翠翠爱情的产生、发展过程,也充实了人性美善的内容。2、小说描写了哪些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怎样的感情?

明确:主要人物及其关系:翠翠与爷爷的祖孙情、翠翠与二老的爱情、驻军官兵与百姓的军民情、爷爷与顺顺的邻里情、爷爷与他朋友的朋友情、爷爷与顾客的摆渡情、翠翠与大黄狗的人物情等。课文以翠翠与爷爷为主要形象,通过在端午这个特殊的节日里的风俗民情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的美好生活画卷,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五、合作品赏作品中的人性美

作者在小说中从祖孙情、爱情、军民情、邻里情、朋友情、摆渡情、人物情等多方面构筑了一个人性美的理想王国。各组选择一种大家所喜欢的情,结合具体语境,深入讨论。讨论后推荐一人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并可以选择喜欢的段落分角色朗读。(学生品味讨论。)

六、作业:

1、欣赏电影《边城》;

2、完成《同步课堂》上本课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课文人物情感分析 教学过程:

一、承上课导入课文七种情感:

上节课我们总结了课文表现的祖孙情、爱情、军民情、邻里情、朋友情、摆渡情、人物情等情感,作者以此构想了他的理想王国,下面请大家对这七种情感作些分析。

1、祖孙情 : 爷爷关爱翠翠,翠翠爱戴爷爷。

文中很多方面都能形象表现出这种浓浓的祖孙情。比如:

(1)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即刻”,反映了老船夫动作的灵敏、迅速。“一面„„一面„„”的连词运用以及“翠翠,翠翠”的连声呼唤,都说明了爷爷的焦急。“哑”字,表现出爷爷的苍老以及急促地神态。这些都表明了老船夫对孙女真诚的爱护。“轻轻”地说,是翠翠故意不让爷爷听见,“不是„„不是„„”“早被”这些心理描写,鲜明地表现出翠翠对爷爷的嗔怪,但这种嗔怪又不大声张扬,只说给自己听,不惹爷爷生气。表现出翠翠对爷爷爱戴。

(2)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很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爷爷为翠翠的婚事操心,要提醒翠翠,又怕触动了少女敏感害羞的心,说话很小心。先说顺顺好,再说大老好,最后又似乎多余地说“这一家人都好”。可见爷爷对翠翠的爱是多么细致入微。“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言外之意是你就是没有说二老,你认识二老吗?你光心动,你有行动吗?为什么不去提亲?可见翠翠说话也很委婉,也是用暗示性的话,一则表现出少女的害羞与修养,二则从对爷爷进一步采取准确行动的提示中,表现出对爷爷的信任与依赖。

(3)(祖父)不加检点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懂得孙女的害羞与懂事,不主动袒露心迹。“不加检点笑着说”表现出爷爷心情的迫切,但为了考虑孙女的心理承受力,他故意带着玩笑的口吻来明确试探,可见爷爷用心良苦。“你疯了!”一则表现出翠翠对婚事的重视与掩饰心态,还表现出对爷爷乱点鸳鸯谱的嗔怪。这些神态和语言描写,表现出祖孙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

2、军民情:官民同乐,军民一家。

“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船只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你爷爷一定到军营里喝里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好勇取乐的军士„„”

其中“注重”写出了以民为本的慎重态度,“得法”表明了治安方法的得当,“既„„也„„”表现出治安成果的巨大,“莫不”是从范围上、“极”从程度上写出了官民同乐的普遍现象,“好事”写出了军士的主动性,“必”、“照例”写出了端午军民同乐的常规性、有序性,“抬”写出了军民一家亲的真诚之爱。这些都鲜明地表现出官民同乐、军民一家、政通人和的社会状况,构筑了其乐融融的理想的社会生活模式。

3、邻里情:有仁有义,爱心奉献。

(1)“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

“肥鸭”说明鸭子的肥大健硕,是代表荣誉的战利品。将它不假思索地送于祖孙俩,说明顺顺的慷慨大方、尊老爱幼。“且知道”、“又送了许多”说明顺顺并不是为富不仁之徒,而是心里装有贫困人家,一有机会就真心相助,慷慨解囊。也照应了前文的“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2)“那人向祖父说,翠翠长得很美。问过翠翠的年纪,又问有没有了人家。”称赞翠翠长得很美,表明了顺顺对翠翠的喜爱,“问”了“又问”,表现出长辈对晚辈的那份关爱之情。这些都表现出顺顺的仁义慈善美德。

(3)“翠翠赶即为那人点上火把,让他有火把照路。人过了小溪上小山时,翠翠同祖父在船上望着,翠翠说:‘爷爷,看喽罗上山了啊!’”“赶即”,表明翠翠不假思索,行动迅速,主动为他人着想。“望着”、“上山了”写出了翠翠同祖父视邻里如家人,目送时间之长,情意之真。

4、朋友情:人生知己,同怀视之

(1)“溪边的那个朋友,也应当来看看年轻人的热闹,回去一趟,换换地位还来得及”,“看得好就不必再回来”“也”、“换换”、“不必”表现出老船夫的推己及人的美好品质。对朋友十分关心、体贴,真够朋友!

(2)“老船夫听说十分高兴,于是把酒葫芦取出,推给城中来的那个人„„一面 „„一面„„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老船夫非但不埋怨老朋友不理解自己急赶回来的好意,反而“十分高兴”,表现出老船夫的乐朋友所乐!“推给”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两位老朋友间的互相谦让,更表现出老船夫的豪爽与热情。“一面„„一面„„”,所谓“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话万言不赘”,我们似乎可以看见老哥俩促膝交谈的无间场面,可听到觥酬交错、开怀畅饮的笑语喧哗。“醉倒了”,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须“一醉方休”!老人正是被老船夫的真情、盛情、关爱之情所深深陶醉了。

(3)“你那天只是很不得让城里的爷爷把装酒的葫芦吃掉!”这里通过翠翠的口,侧面表现出老船夫对朋友的无比真诚,对友情的万分珍重以及倾其所有的慷慨盛情。

5、爱情:甜而美

(1)“但男子听去却是另一番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乱叫,放肆的笑着,不见了。”境由心生,“好意”表明二老的善良质朴,不朝坏里想,对翠翠是一片好意。“放肆的笑”表现出二老对翠翠误解人意的宽容以及豁达、开朗的性格。(2)“那人说是二老告诉他的,他是二老家的伙计,送翠翠回家后还得回转河街。”说明了二老“不见了”的去向。是特地派人专程护送翠翠回家,表现出二老对翠翠的爱护。

(3)“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沉没”的是表象,激荡的是内心,说明爱情已经在翠翠心头萌生,对二老人品的爱慕,使她展转反侧,寤寐思服,彻夜不眠。(4)“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历的事情甜而美。”“但”表示语意转折,说明语意的重点在后面。“总不如”,是用比较来烘托爱情的份量最重,那个端午最珍贵,爱情的滋味因真而甜,爱情的价值因善而美,爱情的长度因甜美而难以忘怀。

6、人物情:和而谐

(1)狗随人行,尽保卫之职责。翠翠到哪里,狗也随到哪里。“祖父知道黄狗在翠翠身边,也许比他自己在她身边还稳当,于是便回家看船去了。”

(2)狗通人意,尽探视之能事。“见黄狗先在太阳下睡着,忽然醒来便发疯似的乱跑,过了河又回来„„可是一会儿那远处的声音被她发现了。”表现出狗的敏锐的感觉。

(3)人安狗闲,平等相处。“翠翠跑还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簧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止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这是一幅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宁静而神圣。

二、人物形象分析

1、翠翠:优美、健康、自然,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翠翠是孤独的,忧郁。

2、外公:淳朴厚道却也倔强的老人

3、傩送:英俊强壮,秀拔出群,豪放豁达,不拘俗

三、小说意象分析

1、翠翠的意象象征着什么呢?

明确:爱与美,人性与人生优美的极致,翠翠凝聚了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无尽伤逝和眷恋

2、“渡船,爷爷,端午节”这些意象象征着什么呢?

明确:少数民族古老的历史;风俗淳朴、重义轻利、正直素朴的人情美;隐喻少数民族古老的生活方式。

3、文中狗象征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种神话崇拜。希望人如要追求更高的美德,就一定要保留如动物一样的原始天性不可。

四、发现主旨——探究人性美的本质

1、边城是落后的,封闭的,为什么作者却极力这样的歌颂原始社会呢 明确:因为只有具备原始血性与骄傲的人,才能不流于贪婪和奸诈

2、沈从文要用“边城的世界”告诉我们什么?(主题)

明确:对人类纯真的感情与完整人格的肯定,对自满自大、轻率浮躁的现代中国社会一种批判 对汉族文化和城市文明入侵的担心

作者为我们描写了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有怎样的思想背景?她想寻求怎样的理想社会模式?请同学们查阅各自手头的资料,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归纳:沈从文对边地小人物的赞美,常常是从对大城市的的上层人物的憎恶出发的。沈从文20岁之前生活在湘西,20岁之后是生活在对湘西的回忆之中。他抱着对新的人生追求与向往离开湘西的。但30年代的中国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们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他来到北京后,看到的是都市上流社会“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众生相,于是他开始眺望他早年生活过的故乡,凭着他对故乡下层人民怀有的那份“无可言说的温爱”之情,用热情、迷醉的歌喉对那里的风物人情唱出了一曲心灵的赞歌。

一位美国学者在写给沈从文的诗的结尾处写到“我知道许多管渡船的老人/ 在迷人的渡口守望着河流/ 但是,我只知道一个翠翠/ 我也知道她永远等待我/ 从那丛山中奔流而下的小溪边上/ 在一个比游鱼出没还深的梦里/ 她永远等待/ 我过渡,就在边城那边。”这就是翠翠的魅力,这就是边城的魅力!一个充满着人性真善美的,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可以诗意栖居的地方。

五、沈从文有“文字魔术师”之称,他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边城》这部小说的语言艺术特征是非常鲜明的。就节选部分看,语言有着诗歌的意境,而且其中自然夹杂着的一些文言词语,更具有一种古典的精美。简单的对话,既符合人物的身份,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感受,又充满了泥土气息。可谓是写景优美舒展,写人亲切真挚,叙事如歌如诵,景物如诗如画,配合非常和谐。

上一篇:检测机构工作职责下一篇:公司三重一大集体决策监督制度讨论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