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书》语文教案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石头书》语文教案(共8篇)

《石头书》语文教案 篇1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理解课文,知道“石头书”指的是什么?“书”里有什么学问,应该怎样读这本“书”。

一 导入新课

(1)(指着石头)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2)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这些石头,你们还想不想继续探索这些石头的奥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石头书》。

(3)检查朗读:指名分节读课文。

过渡:课文中有这样一个词“刨根问底”,谁知道是什么意思?

做学问就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这节课,我就要看一看哪位同学能做到“刨根问底”。

(4)我的十分钟

师:“什么”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两次,意思一样不一样?

生讨论

师总结:同样的词,用在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意思不一定一样。

想一想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生思考 交流

生:《蒲公英》一课中“这黑黑的泥巴有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第一个“有什么意思”的意思是情趣。

第二个“有什么意思”的意思是意义。

“如果我们光读书,却不用心思考,提不出问题,这可是个问题”

“提不出问题”的“问题”是想回答的题目。

“这可是个问题”的“问题”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师:例子举得不错,两个“意思”“问题”的意思的确不一样,通过刚才的讨论,你

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有些词语,用在不同的地方,他们所表达的意思不一定一样,我们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二 质疑激趣,精读课文。

1书上有这样一句话。出示:

“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

(1)指名读这句话。

(2)看到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根据学生回答相继出示:石头怎么做成书呢?

“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呢?

该怎么读这本“石头书”呢?

2 这三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答案就在课文里,现在请你自己读读课文,读完后再与同座同学交流交流。(给予充分的时间)

3全班交流。

(1)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在第几小节?谁把这一小节读一读,再回答第一个问题。板书:石头 像 书

a听同学们这样说,老师倒有个问题了:石头怎么能像书呢?你看我们平常用的书,语文书啦,思品书啦,它们都有什么特点?(板书:一页一页,字、画,获得知识)。 b 而这石头光秃秃的,怎么看也看不出它哪儿像书呀?你能帮老师解答吗?怎 么才能找到答案?

老师教你一种读书方法。拿出笔,一边默读一边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石头像书?用笔在这些自然段前做一个记号。

C交流:你找的是哪一自然段?把这一段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写了石头哪儿像书?(一页一页)

指导朗读这一段。

练习说话。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说石头像书?

d 按以上步骤完成第七、九自然段。

(2)我们读书能获得知识,那石头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a 自由读十一、十三自然段。

b指名回答。

C练习说话:(出示)

化石告诉我们:这里曾是( )。后来,这里变成了( )。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 ),这里又变成了( )。石头书会告诉我们( )

(3)川川和磊磊听了叔叔的话后高兴地说“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这里的“读”是我们平常读书的读吗?那这个“读”字该怎么理解?

(读:钻研、探索)

(3)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 总结全文

1、说说“石头书”的含义。

2、理解练习

1)、填空:

(1)石头就是书,不仅因为它 的,就像 ,而且因为石头书上也有字和画。“字”指 、和 ,“画”指 。(2)“它能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中“它”指 。从 ,我知道这里曾是一片密林;从 ,我知道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

2)、课外阅读:《奇怪的大石头》

3、小结:今天,我们跟随作者阅读了“石头书”,了解了石头里竟蕴含了这么多的学问。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类似“石头书”这样的事物,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研究。我们现在应该努力学习,掌握知识,长大了去揭示那些奥秘。

四 布置作业

练习朗读课文

自主练习

1、“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它和哪个歇后语的意思相近?

2、川川和磊磊从石头书中“刨”到了哪些学问?

板书设计

石头→书

一层一层 一页一页

雨痕、波痕…… 字

树叶、贝壳、小鱼…… 画

告诉…… 获得知识

智慧瞬间

拓展阅读

化石小资料:

简单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人物小故事:

奇怪的大石头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小时候,他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每次他都受藏在一块大石头的后面。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一听到小伙伴的脚步声,他就悄悄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李四光跑去问老师,老师想了想,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

“是谁把它放在哪儿的呢?”

“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爸爸也说不清楚。

这块突兀的大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石头书》语文教案 篇2

《石头书》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于充满童真的对话之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儿童读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产生阅读期待。因此,读好对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

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刚由低年级的字词学习开始转入句段、篇章的学习,他们对教材内容虽有一定的感知,但仅仅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点点滴滴的了解或线状的掌握阶段,难以对课文知识进行网状的思维建构。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把学生能够自行解决的问题留给他们自己去解决,教师的责任则是引导、帮助学生掌握那些难以理解的内容,让独立的零星的知识点形成内在的联系,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借助旧知探求新知的过程,成为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未知的兴趣、逐步学会学习的过程。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依托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我在备课时认真查阅了中国国家地理网和中国化石网,摘录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制成了教学课件,其中包括5组不同矿物标本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大家喜欢看书吗?

生:喜欢。

师:看的是什么样的书?

生:印在纸上的、一页一页的书。

师:是的。今天请大家见识一本非常奇特的书———石头书。

二、初读课文

(师课件出示课本上的插图,出示课文题目“石头书”三字。)

师:大家看了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纷纷回答:“这本书在哪里?”“这本书为什么叫石头书?”“这本书上有什么字?”“这本书上有什么画?”“这本书上有哪些知识?”……)

师:同学们对这个题目提出了许多疑问。对自己不了解的事 情怀有浓 厚的兴趣,这就叫“好奇”。(在黑板右侧板书“好奇”两字)我们班的学生都是好奇、好学的孩子。大家的“好奇”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石头可以成为书吗?二是这本书上有些什么样的字、画、知识?(在黑板中间并排板书:石头

书;再由上而下依次板书:字画知识)我们应该怎样去读这本石头书?

生:带着感情去读。带着好奇心去读这本书。

师:好!就让我们一起带着好奇心 去读这本 奇怪的书。现在请大家读一遍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能不能较好地掌握课文上的基本内容。

(生兴致勃勃地朗读课文)

师:课文中有些词语,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词语:叔叔勘探地壳矿物 煤炭)大家先自己读一下。(生自读) 能读的同学请举手。(指名读)读得很好。“叔叔”的第二个字要读轻声。“地壳”的“壳”有两个读音,是多音字,这里读“qiào”。地壳就是地球坚硬的壳。现在请大家一起朗读词语。

(生齐读词语)

师:课文插图上有三个人,他们分别是谁?

生:叔叔,磊磊,川川。

师:叔叔是谁?

生:是勘探员叔叔。

师:勘探员叔叔的任务就是发现地壳中的矿物和煤炭。发现地壳中的矿物的过程就叫“勘探”。磊磊和川川向勘探员 叔叔问了 许多问题,勘探员叔叔也回答了不少问题。刚才大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本书为什么叫石头书?也就是“石头”与“书”有什么关系?谁能先告诉大家可以通过课文上的什么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可以通过课文上的对话来解答这个问题。

师:说得好。现在请大家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再把课文读一下 。(生认真朗 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师:石头书上真的有字吗?谁能告诉大家是什么样的字呢?

生:石头上的字,就是雨点留下的痕迹。

师:还有吗?

生:还有许多不同颜色的小不点儿,叫矿石。

师:看看他们说得对不对?(课件出示勘探员叔叔的第一段话:“有哇,你们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这些都是石头上的字。”)请一位同学把这段话朗读一下。

(一生朗读)

师: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你知道石头书上的字是什么了吗?

生:是雨痕和波痕。

师:谁能说得具体一点?

生: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还有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

师:雨痕和波痕的形状可能有什么不同?

生:雨痕是一点一点的,波痕是一圈一圈的。

师:石头书上的字就这些吗?

生: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

师:(指着屏幕上的省略号问)这六个小点表示什么?

生:表示还有很多很多。

师:对的。这些小不点儿叫什么?

生:叫矿物。

师:(课件出示五组不同矿物标本) 这些矿物有不同的颜色,有的金光闪闪,有的晶亮透明……看到石头书上的这些字,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们?

(生纷纷回答:千奇百怪、五颜六色、密密麻麻、千姿百态、姿态各异。)

师:石头书上真的有字,不仅形态各异,而且五彩斑斓,多姿多彩。谁愿意代表勘探员叔叔把这段话有表情地读一下?愿意读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把这段话读一下。

(一批学生站起来齐读这段话。)

师:读得很好。请全体同学轻轻地把这段话再一起读一遍。

(生轻声齐读勘探员叔叔的话。)

师:石头书上有字这个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我们一起研究一下石头书上有没有画,好吗?

生:好!

师:石头书上有些什么画呢?

生:有的像树叶,有的像贝壳,有的好像小鱼。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好!他用的是“像”和“好像”等词,表示是推测,不敢肯定,比较客观、科学。课文第九自然段告诉我们,石头书里有许多化石。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化石上有些什么画。(课件出示各种不同的化石标本,师生一起逐一辨认:恐龙,兰草,鱼,蜘蛛,荷花,海星,小海螺,海虾,等等。)看到这么多的画,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们呢?

(生纷纷回答:惊讶、太美了、太神奇了、千姿百态、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师:这些画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这些有画的石头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

生(齐):化石。

师:对。(课件出示勘探员叔叔的第二段话:“有,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 鱼 , 这些都是 化石。”)请喜欢这一段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这一段话。

(一部分学生站起来读。师再指名读,齐读。)

师: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石头书上真的有字有画,它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课件出示勘探员叔叔的第三段话:“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请一位同学朗读勘探员叔叔的这一段话。

(一生朗读)

师:勘探员叔叔说,这里原来是什么样子?

生:原来是一片密林。

师:勘探员叔叔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这里有花有草,还有昆虫。

师:后来变成了什么?

生:大海。

师:从哪里知道这里曾经是大海?

生:因为这里有贝壳,有小鱼。

师:又过了很多很多年,这里又变成了什么?

生:高山。

师:大海怎么变成高山了呢?

生:是因为地壳变动,慢慢上升形成的。

师:大海变成高山要经过成千上万年,极其漫长。我们读的时候要把它体现出来,谁来试试?

(两个学生先后试读,教师给予鼓励,并进行范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生一起朗读) 石头书上的字和画告诉了我们地壳竟是这样变动的,告诉了我们许多地壳变动的知识。读到这里,你们对这本石头书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石头书里的知识很多很多。一块小小的石块里,居然蕴藏着这么多的知识!

师:说得太好了!勘探队员们从金光闪闪的矿物中,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着金矿,从色彩斑斓的各种矿物中,可以推断这里蕴藏着哪种珍贵的矿藏。(课件出示勘探员叔叔的第四段话:“用处可大了。这本书会告诉我们,哪座山下埋着煤炭 , 哪块地下 藏着矿石……”) 大家一起把勘探员叔叔说的这一段话读一下。(生齐读) 石头书里蕴藏着丰富的知识,知识就是财富。我国有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叫李四光,他通过研究“石头书”,为我国发现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大量的石油资源,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在黑板上的“知识”二字下边板书:财富)

四、总结课文

师:石头书跟我们用的书一样,有字,有画,有知识,这是一本神奇的书。只是读这本书需要许多特殊的知识和技术。除此以外,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石头书在哪里呢?

师:大家说,石头书在哪里呢?

生:在山上。

师:对,在山上,也可能在地下,在海里。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纷纷举手)

师:大家的脑袋里可能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充满着好奇,非要把问题弄清楚。课文上有一个词,叫———

生:刨根问底。

师:(在黑板右下侧板书:刨根问底)问一个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要一直问到把问题弄清楚。大家把这个词一起读一下。(生齐读“刨根问底”)“刨”是什么偏旁?

生:立刀旁。

师:对,“刨”就是挖掘。“刨根问底”是指遇到不懂或有趣的问题一直追问到底,直到彻底弄明白为止。这就叫———

生:刨根问底。

师:这是科学探究精神的体现。今天我们学了《石头书》,引发了大家的好奇心,引发了大 家许许多 多的问题。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好奇”与“刨根问底”之间打上几个“?”)怎么办?可以同学之间相互探讨,可以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也可以查阅各种各样的资料,到网上去查阅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今天,老师送给大家两个网址,希望大家继续探究这本永远读不完的“石头书”。

中国国家地理网:http://www.dili360.com.com

中国化石网:http://www.cnfossil.com

附:教师板书设计:

【评析】

一、以疑激趣,引导探究

在本课教学中,张彤老师采取以问设疑、以疑激趣的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释疑,深入探究,从提问“石头可以成为书吗”开始,到石头书里是否真的“有字”“有画”“有知识”,直至是否真的“有财富”的深入探讨。学生深入地和文本对话,凭借文本语言和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课文中所有的知识要点和学习难点,都是在教师的点拨引领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和解决的。他们既是问题的提出者、思考者,又是问题的解决者,初步实现了学生的自读自悟、自我知识建构。在情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模糊到清晰的探究、实践、感悟、体验的学习过程。在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相应的知识,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以本为本,感悟语言

文章的精美或精彩往往体现在精 心的遣词 造句之中。许多富有情感、很有气韵、别具意趣的词句和段落,学生往往难以体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去咀嚼、感受、体味。张老师在教学时,非常重视对学生语言意识(语言的感受、认识、理解、把握能力)的培养,常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地方,引导学生一步步感受和领悟词句的内涵,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例如,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辨别“雨痕”和“波痕”的细微差异,通过“像”和“好像”等词感受文本语言表述的客观、严密。而对“刨根问底”一词的品味,更是精妙:先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发好奇心和各种各样的问题,自然引出“刨根问底”这个词语,初步感知其含义;再由“刨”的偏旁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内蕴;最后适时点拨出“刨根问底”这个词语所蕴含 的特殊的 深刻含义——科学探究精神。

就这样,在教师的引领和扶持下,学生与语言“亲密接触”,让语言在学生的脑中、心中活起来,学生既体悟了语言的神妙 ,也得到了 语感的培养。

三、整合资源,拓宽视野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学生的语文素养很难得到提高。张老师在教学中,能整合生活、媒体、网络等多种资源,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接受多种信号,在多种感官参与的认识活动中学习新知识,有效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最后,张老师给学生介绍了中国国家地理网和中国化石网两个网址,这不是形式,而是一种刻意的引导和追求,意在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实现“向教科书外的文本资源、网络资源开放,向丰富的生活资源开放,向语文资源的拥有者开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逐步变革。

四、突出重点,倡导探究

《石头书》语文教案 篇3

孙双金:以前做教师,就是教教科书,以为教科书啊,就是学生学习的唯一依据。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学经验的积累,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了。小学语文书近百年来,传承的是选文式的编写体例,并且绝大部分是白话文。这一篇篇的白话文是人生的奠基阶段的“大石头”吗?我看显然不是。因此,我才提出要构筑小学语文的三块“大石头”:一块为国学经典,一块为诗歌经典,一块为儿童文学经典。

陶继新:小学语文的三块“大石头”是人生成长的重要内容,可是,它在现代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占的比例并不高。

2005年我去潍坊采访韩兴娥老师的时候,她就感慨万千地对我说,当今依然流行的小学语文教法,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她开始怀疑与审视“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材,并大胆而又义无反顾地进行教学改革,于是,“海量阅读”横空出世,两周教完一本教材之后,开始了大量的经典阅读乃至背诵,她的学生也有了很快的成长。

令人高兴的是,您的小学语文的三块“大石头”,与韩兴娥老师教学中的学习内容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也收到了同样良好的效果。

一、国学经典

孙双金:陶老师,谢谢您的夸赞!关于三块“大石头”的建构,我还是做了一些粗浅的思考的。

第一块为“国学经典”。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她的主脉为儒释道三家文化,其中尤以儒家文化为重点。因此,以孔子、孟子、荀子、朱子等为代表的经典著作,就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我们先来看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开头的一段话:“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儿童入学,首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也是宋以后道学认为最重要的文献。孩子刚入学,通常所用的课文《三字经》每三个字为一组,每六个字成一句,偶句押韵,朗读时容易上口,也便于记忆。事实上,这本书乃是中国儿童的识字课本。《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

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一文中指出:“传统语文教育非常重视字的教学,采取的办法是集中识字。儿童入学后,用一年左右的时间集中认两千多字,以后集中识字课文逐渐形成‘三、百、千’那么一套,即《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三本合起来正好是两千多常用字)……再者,‘三、百、千’音节整齐,押韵,也不太艰涩,便于学童记诵。这个办法不失为一个好的经验。正因为如此,集中识字,使用‘三、百、千’做教材,这个办法通行上千年。”

记得叶圣陶、赵朴初、冰心等文化名人在上世纪末曾大声疾呼:要建立中国的古典学校,传承中华五千年的文脉!可遗憾的是,在经济大潮的冲刷下,在一切向钱看的物质文化的背景下,这些名人、伟人的呐喊显得是那样苍白和无力!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呀!我们作为教育人,更是感到痛彻心扉!

陶继新:有的人认为,孩子读书,当以儿歌、寓言、童话为主,抑或多读一些学生作文,因为这与孩子的心理、生活相贴近。其实,我们往往低估了孩子的阅读能力,以致使他们在阅读的黄金阶段便与名著失之交臂。其实,中国古人所说的“取法乎上”之读是很有道理的。让孩子直抵高层,感受大师的风采,无论是对其思想品格的培养,还是写作水平的提高,都不失为一条佳路坦途。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否离一般学生的阅读水平太远了呢?事实并非如此,旧时童蒙初学,便是四书五经,而且大凡在这方面稍下工夫的学生,就可以在读书写作方面踏入高人一筹的境界。中国出了许多世界级的大文学家,无一不是在幼小之时便饱读经典诗书,或幼时便可以写出一鸣惊人之作,或大器晚成写出千古绝唱。我们常说“名师出高徒”,现有的“名师”异常难寻,但现成的名家之书却比比皆是,这便是真正的“名师”,舍名家之书不读,而去读末流之作,是真真正正的舍本逐末,浪费生命。学生读再多的末流之书,一生也不会写出好的作品来。

二、诗歌经典

孙双金:第二块“大石头”是“诗歌经典”。诗歌是文学桂冠上的一颗明珠。古人说:“诗言志。”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歌能表达人们最善良、最真挚、最美好的情感。这是从内容上来说的。从形式上来说,诗歌是以最优美、最凝练、最含蓄、最抒情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美好的情感的。它在语言上,追求精炼美、追求含蓄美、追求韵律美、追求画面美、追求意境美,因此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

有人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中国教育的核心是诗教。孔子对儿子孔鲤的教育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在广大中国民间,孩子牙牙学语,首先背诵的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些朗朗上口的五言绝句。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无言之美》一文中这样表达他对诗歌的认识:“就文学说,诗词比散文的弹性大,换句话说,诗词比散文所含的无言之美更丰富。散文是尽量流露的,愈发挥尽致,愈见其妙。诗词是要含蓄、暗示,若即若离,才能引人入胜。现在一般研究文学的人偏重散文——尤其是小说,对于诗词很疏忽。这件事实可以证明一般人文学欣赏力很薄弱。现在如果要提高文学,必先提高文学欣赏力,必先在诗词方面特别下工夫,把鉴赏无言之美的能力培养得很敏捷。因此我很希望文学创作者在诗词方面多努力,而学校国文课程中诗歌应该占一个重要的位置。”

陶继新:您所说的第二块“大石头”是“诗歌经典”,真是太对了!中国诗歌比较多,可是,正像中国的其他作品很多一样,并不是任何诗歌都是具有思想与文学价值的。您上面所说的《诗经》,太经典了!为什么呢?《诗经》来源主要是两个部分:一是在民间,老百姓干活的时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自然天成了有韵律的诗歌;二是上朝或祭祀时,乐师演唱之诗。二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吟唱的。孔子将这两部分的诗一一收集,多达三千余首。可是,其中有的思想意义不佳,有的文学品位不高,于是,孔子一一删之,最后只保留了305首,其中还有5首只有题目而没有内容。可以说,孔子是第一个将只有乐曲而无文字的《诗经》整理成文字的大师。孔子是至圣先师,他之整理,当然是有一个非经典不能入于其中的原则的,所以,也就有了您上面提到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nlc202309011801

诗歌经典中,还有屈原的《离骚》。所以,真正的读经典诗歌者,几乎没有不读屈原诗作者。不过,屈原的诗真的很难懂,也难背。可是,小孩子却不以为难,所以,在这个时候,让小孩子尽可能地背诵屈原等大诗人的经典诗作,对其一生的成长会有很大的作用。陈琴老师主张“素读”,是很有道理的。小孩子对其中的深奥之义很难理解,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太发达。况且,更多的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背诵得多了,其中的意韵,就会悄然走进孩子的心里,到了一定的生命节点上,就会生根、发芽、开花与结果,而且有着永远的生命张力。

唐诗宋词中,有一些大师的诗词非常好,而且背起来多能朗朗上口,让孩子背诵其中的经典之作,则可以为其一生成长奠定诗文基础。

三、儿童文学经典

孙双金: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三块“大石头”是“儿童文学经典”。如果说国学经典、诗歌经典更多的是面向过去,面向历史的话,那儿童文学经典就是面向现代,面向儿童。因为儿童文学是专门写给儿童阅读的文学,它充满幻想、充满想象力、充满情趣和童心。

张志公先生在《汉语教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文中说:“文学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思想教育,美学教育。同时又是一种非常有利于智力开发的教育。学文学有助于发展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文学和科学绝非没有关系。”我很同意这句名言:“很难说牛顿和莎士比亚谁需要的想象力更多一点。”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天生的作家,天生的诗人,天生的哲学家。因此儿童文学是小学文学教育重要的基石。

我认为小学阶段儿童文学可大致分为:低年级以阅读绘本和童话为主,中高年级以儿童故事和儿童小说为主。当然教师要给学生精选名家名篇,在激发阅读兴趣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共享阅读,亲子阅读。

陶继新:第三块“大石头”儿童文学经典之所以是小孩子的最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作品多是研究儿童的作家写的,他们对儿童的心理、喜好等都比较了解,所以,在写的时候,能够入乎其中,走进儿童的心理。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儿童作家写的作品都是经典,而是很有思想与文学品位的作家才能写出有真味的经典之作来。儿童作品正像其他经典一样,其中也内蕴着真善美,在阅读中,孩子也就慢慢地走进了真善美。而孩子的心灵是纯净的,可以说染白则成白,染黑则成黑。现在对于孩子的教育,大而空者有之,虚而假者也有之。所以,有的人在儿童教育上下了很大工夫,结果还是功效甚微。如果让孩子爱上经典儿童作品,并为其提供尽可能多的阅读时间,所谓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则自然而然地收到了成效。

您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你们的学生比一般学校的学生多读了很多经典儿童作品,而且你们还将儿童作家请进校园,让孩子感受这些作家的风采。这会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我还发现,您本人就是一个很有童趣的教师。我欣赏您精湛的教学艺术,同时,我也感佩您的儿童情结。

其实,我觉得真正的大师,其童心都是不泯的。我前些天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其中读到列夫·托尔斯泰写作儿童作品的内容,突然有感,他本人是一个世界级的大文学家,也是一个思想家,可是,越是这样,他的童趣却越浓,甚至有“复归于婴儿”之妙。再由托尔斯泰想到您,您教学各种体裁课文的时候,每每都是游刃有余。为什么呢?与您的思想人格、文学修养、文化积淀有关。同时,这与您有一颗不泯的童心也是分不开的。您的心在孩子那里,您的事业也在孩子那里,您的课堂也在孩子的心里。

孙双金:陶老师,谢谢您对我教学的欣赏和赞美。我现在是语文教师兼校长,但我内心真正喜爱的是教师的角色,走进课堂和孩子们在一起,看到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眼神,听到孩子们发自赤子之心的天籁之声,我内心的儿童情怀就不由自主地流淌出来,真的就变成了一个长不大的儿童了。所以我感到,一个好的教师,一定要有童心、童真、童趣,一定要让孩子们感到你是一个“好玩”的教师。

有人说,童年是人生的底色,童年留下的伤痕在他成年的时候一定会爆发,童年的美好经历也一定会影响他的终身。因此我们可以说,童年的经历决定了成年的人生,童年是人生之父,我们不能以牺牲童年的幸福来换取所谓成年的成功。

陶继新: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1920年,当8岁的印度狼孩卡玛拉被人从狼窝中发现的时候,由于多年和狼生活在一起,她的脾气、性格和生活习惯都和狼一样。科学家努力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她恢复“人性”,但收效甚微,她4年才学会6个单词,直到17岁生命结束时,她的智力水平才达到二三岁正常孩子的水平。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儿童的教育有着一个“关键期”,它对儿童智力的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孙老师,我关注的还不只是这个狼孩到17岁时的智力之弱问题,更关注了“她的脾气、性格和生活习惯都和狼一样。科学家努力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她恢复‘人性’,但收效甚微。”您刚才谈过的童年对人生的重要影响,在王东华的《发现母亲》中有很多鲜活的案例,值得教育者尤其是父母好好看看。

那么,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最直接最有效的地方在哪里?在课堂。所以,当一个教师教学的时候,如果只是想着教学知识技能,而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思想、品质,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呢,也就少了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传统的儿童教育,往往将教学与德育、心理教育剥离开来,其实,每一堂课都应该包含德育与心理教育。

再说到您的《儿童诗》的教学。您引领孩子走进了那个儿童诗的境界里,特别是让他们也有了挑战作者、大胆创造的表现,这对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挑战精神、创新意识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还有一个隐性的更为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您在整个课堂上为孩子创设了一个完全安全的心理场,孩子说好了,您高度表扬,孩子说得不好,您也让他们很有自尊。这种尊重孩子、相信孩子、发挥孩子生命潜能的教学,给予学生的,是让他们也学会了尊重,拥有了自信。同时,儿童本应是天真烂漫的,可是,为什么进了小学之后,不用太久的时间,竟然成了一个又一个循规蹈矩的“小大人”了呢?关键就是教师的教学让他们失去了童趣,让他们没有了天真。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教师有没有童趣,对孩子是否传递正向能量,是让他们童趣横溢,还是老气横秋,当是我们教师认真思考的一个大问题。而您的这些“诗外功夫”,不正是在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吗?不也在给更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启示吗?

(责任编辑:黄常棋)

苏教板《石头书》教案设计 篇4

一、苏教板《石头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资料,初步了解什么是石头书、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以和研究化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一块小石头。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揭题。

2、谈话。(出示课文插图)

师: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还知道两个小朋友川川、磊磊看见一位叔叔正看着一块大石头,这位叔叔还说他在——(生:读书)他读的是什么书呀?(石头书)为什么要读这石头书呢?请大家来读读这一句话。

3、质疑。

(1)出示句子: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

(2)指名读句子。

(3)质疑: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提问,师归纳)

(4)过渡: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只要认真地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解决“石头能做成书吗”。

(1)师: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第五自然段,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声读读这一段,看谁能自身解决。(学生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2)学生交流。

师听后边说边板书:原来,这篇课文讲的是石头像书,而不是用石头做成书。(把课题改成“石头 书”)

(3)激趣:可是这石头怎么能像书呢?你们看我们平时用的语文书、数学书、英语书等等,它们都有什么特点?(生回答,师板书:一页一页、字、画、获得知识)

(师拿起一块石头)可是这石头光秃秃的,我左看右看,也看不出它哪儿像书呀!这个问题你们能协助老师解答吗?

2、解决“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

(1)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该怎么找答案呢?老师教你们一种读书方法,拿出笔来,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石头像书,找到了就在这个自然段前作一个“☆”的记号。然后同桌讨论讨论,说说自身选择这个自然段的理由。

(2)学生自读课文,作上记号后同桌讨论。

(3)交流。(应该是第五、七、九、十一、十三自然段)

(学生说到哪个自然段就学习哪个自然段)

A、理解第五自然段。

① 请交流的同学读读这一段,并让他说说石头哪儿像书。(师板书:一层一层)

② 句子训练。

出示句子: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请学生把这句问号的句子改成句号的句子,然后进行比较,说说哪句好,为什么,最后指导朗读。

③ 说话训练。

请学生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石头像书。

B、理解第七自然段。

① 请学生说说选择这一段的理由。

②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找找这石头书上有哪些字,并把它们圈出来。

③ 再交流。学生回答,老师板书:雨痕、波痕、矿物……。

理解“雨痕、波痕、矿物”,并想象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最后欣赏矿物(演示课件)。

④ 说话训练。还是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石头像书。

⑤ 师生对读第六、七自然段。

C、理解第九自然段。

① 请找到第九自然段的同学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② 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师板书:树叶、贝壳、小鱼……)

③ 理解“化石”。(化石就是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等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演示课件,欣赏化石。

④ 练习说话。用上“因为……所以……”再说说石头为什么像书。

⑤ 分男女生朗读第八、九自然段。

D、理解第十一、十三自然段。

① 学生自由朗读这两段,并想想石头书能告诉我们什么,用直线划出来。

② 交流,板书:告诉我们……

③ 出示填空,指名口答。

化石告诉我们:这里曾是__________,后来变成了__________,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__________,这里又变成了__________。石头书会告诉我们__________……

④ 探究。

再读第十一、十三自然段,并联系上文,想想勘探队员是根据什么来推断这里曾经是密林和大海的。

⑤ 师生对读第十至十三自然段。

(4)小结。

再次出示句子: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

让学生说说石头书里究竟有哪些学问,这里的“读”是指我们平时的读书吗?(“读”是指探索、研究)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石头的奥妙,知道石头里原来有这么多的学问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总结谈话

四、课外延伸

你们见过哪些石头?它们是什么样的?

二、苏教板《石头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学习,理解“石头书”的含义,培养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究底,乐于探究的态度。

重点难点:

读好对话,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石头书”指的是什么,“书”里有什么学问,应该怎样读这本“书”。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石头、小黑板、挂图、一堆石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指导书写生字。

一、我的十分钟,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书是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板书:书)同学们,你们能说说书的好处吗?

生交流汇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从书中我们能汲取营养,获取丰富的知识。”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把书比作是灯塔,书是方向性的。”

“读书可以让我们学到丰富的知识,可以让我们开阔眼界,还可以使人进步。”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师,说得真好,希望大家今后多读书,读好书,在书中学知识,长见识,增长才干。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共同来读一本书。(在“书”前板书:石头)

2.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3.同学们,你们刚才提出的疑问,书上已有明确的答案,只要我们认真学习课文,就会弄明白的。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勘探 足迹 聚精会神

矿物 地壳 刨根问底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足迹 矿物 一册 脚印 叔叔 勘探队员

奇怪 矿石 煤炭 化石 贝壳 刨根问底

(2)指名逐个读,注意读准平舌音:册、足 翘舌音:叔叔

前鼻音:印、勘、炭 后鼻音:矿

(3)找出正确的读音。

地壳(qiào ké)好奇(hǎo hào)埋藏(cáng zàng)

贝壳(qiào ké)好看(hǎo hào)宝藏(cáng zàng)

(4)课文中有很多与地质勘探有关的词语,通过课前查课外书,你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给大家介绍介绍。

(5)齐读生字词。

(6)出示生字黑板。指名读,你能给他们找朋友吗?(成语)

这些生字中,你认为哪些特别容易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选择你认为比较难的字描一描,写一写。

(7)试读课文。

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轻声试读课文。

找出自己认为读得好的段落展示给大家听。

三、自主练习

1.出示多音字组词

壳ké()禁jīn()好hǎo()

qiào()jìn()hào()

2.扩词。

怪()()()()

矿()()()()

迹()()()()

3.读句子,再用带点词语造句。

(1)川川好奇地问:“叔叔,你在看什么?”

好奇——

(2)石头是一本很特别的书。

特别——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理解课文,知道“石头书”指的是什么?“书”里有什么学问,应该怎样读这本“书”。

一、导入新课

(1)(指着石头)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2)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这些石头,你们还想不想继续探索这些石头的奥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石头书》。

(3)检查朗读:指名分节读课文。

过渡:课文中有这样一个词“刨根问底”,谁知道是什么意思?

做学问就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这节课,我就要看一看哪位同学能做到“刨根问底”。

(4)我的十分钟

师:“什么”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两次,意思一样不一样?

生讨论

师总结:同样的词,用在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意思不一定一样。

想一想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生思考 交流

生:《蒲公英》一课中“这黑黑的泥巴有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第一个“有什么意思”的意思是情趣。

第二个“有什么意思”的意思是意义。

“如果我们光读书,却不用心思考,提不出问题,这可是个问题”

“提不出问题”的“问题”是想回答的题目。

“这可是个问题”的“问题”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师:例子举得不错,两个“意思”“问题”的意思的确不一样,通过刚才的讨论,你

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有些词语,用在不同的地方,他们所表达的意思不一定一样,我们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二、质疑激趣,精读课文。

1.书上有这样一句话。出示

“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

(1)指名读这句话。

(2)看到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根据学生回答相继出示:石头怎么做成书呢?

“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呢?

该怎么读这本“石头书”呢?

2.这三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答案就在课文里,现在请你自己读读课文,读完后再与同座同学交流交流。(给予充分的时间)

3.全班交流。

(1)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在第几小节?谁把这一小节读一读,再回答第一个问题。板书:石头 像 书

a听同学们这样说,老师倒有个问题了:石头怎么能像书呢?你看我们平常用的书,语文书啦,思品书啦,它们都有什么特点?(板书:一页一页,字、画,获得知识)。b 而这石头光秃秃的,怎么看也看不出它哪儿像书呀?你能帮老师解答吗?怎 么才能找到答案?

老师教你一种读书方法。拿出笔,一边默读一边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石头像书?用笔在这些自然段前做一个记号。

C交流:你找的是哪一自然段?把这一段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写了石头哪儿像书?(一页一页)

指导朗读这一段。

练习说话。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说石头像书?

d 按以上步骤完成第七、九自然段。

(2)我们读书能获得知识,那石头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a 自由读十一、十三自然段。

b指名回答。

C练习说话:(出示)

化石告诉我们:这里曾是()。后来,这里变成了()。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这里又变成了()。石头书会告诉我们()···

(3)川川和磊磊听了叔叔的话后高兴地说“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这里的“读”是我们平常读书的读吗?那这个“读”字该怎么理解?

(读:钻研、探索)

(3)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

1、说说“石头书”的含义。

2、理解练习

3、小结:今天,我们跟随作者阅读了“石头书”,了解了石头里竟蕴含了这么多的学问。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类似“石头书”这样的事物,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研究。我们现在应该努力学习,掌握知识,长大了去揭示那些奥秘。

四、布置作业

练习朗读课文

自主练习

1、“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它和哪个歇后语的意思相近?

石头书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在反复朗读中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认识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课文大概内容,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

[课前准备]:各种石头、生字卡片、电脑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再一次看到大家,老师心里很高兴,所以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礼物,这第一件礼物就是:出示语文书,问这是什么啊?那你们能告诉老师语文书用什么用么?(生答)说得真好,老师带来的的第二件礼物就是:出示石头(生答)其实这也是一种书,他同样教给我们知识,这叫做石头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2、板书课题:

17、石头书(齐读课题)

3、当你们第一次读到这一课题,读到石头书这三个字时,你们想到了什么?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

过渡: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不少啊!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石头书,你们来看看里面有哪些学问?(课件)

过渡: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富有想象力,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里是怎么说石头书的。

二、初读指导

1、出示自学要求。(投影)

2、学生自学课文。

3、检查词语自学情况。

(1)快速认读生字。(生字卡片)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学生认读词语。(投影)

4、检查读书自学情况。

(1)师生分句对读。

(2)男女生分节对读。

过渡:一天,川川和磊磊在山上玩,看见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那他们都看到了哪些呢?

5、默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

6、小结。

学到这里,你们觉得石头书到底是一本()的书。(课件)

三、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石头书里有很多知识,里面既有字,还有画,那这些字啊、画啊是怎么形成的,石头书里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将下节课来学习。

四、钢笔字指导。

1、指导写法。

2、学生描红。

五、板书设计:

17、石头书

字:雨痕、波痕、矿物

画(化石):树叶、贝壳、小鱼

《石头书》教学反思 篇6

在教学时,我以课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质疑,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首先,让学生结合平时读过哪些书。其次当学生齐读课题后,让学生开始质疑:石头书上有字吗?石头书和我们现在的书一样吗?石头书到底是什么样子?石头书上也有画吗?石头书的作者是谁?石头书重不重?石头书有什么作用……此时孩子们一个个非常激动,眼里是对新知的强烈渴求。这样的导入一下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将他们引领到陌生的新的知识领域中去。接着,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从文中将答案找出来,整体把握课文。

在本课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后再回到课文中去找找,给学生观察思考的空间,并联系生活中的书来回答“为什么石头像书?”让学生在比较中,慢慢体会为什么称为石头书的原因,由观到思到悟,让学生会学习。学生分别弄清楚了石头书的样子、石头书的上的字是什么、石头书上的画是什么、以及石头书的作用。还有在讲授第7自然段时,石头书上的字学生们很轻松地按照我的要求找到了,随即我抛出了一个问题,石头书上的字特别有趣,你能不能像勘探队员那样聚精会神地看看,找出它们之间有关联的词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他们也相继找出了如雨痕――波痕 、脚印――足迹;

红的、黄的、白的,这些表示矿物颜色的词语也都是相互之间有联系的。把握了这些词,孩子们对石头书上的字了解得就更透彻了。 关键是朗读的处理,现在的孩子已经是三年级了,朗读已经学了2年,但是对于这篇全是对话的课文,还是接触的很少,所以这篇文章的朗读指导非常关键。在课堂中,我注意了这个问题,要求孩子先找到提示语,看看提示语中有没有语气的指导,如果有,只要读出这种语气就可以了,如果没有,那就再看看标点符号,有没有特殊的符号,如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读出相应的语气就行了。我让孩子们试着按提示语的提示分组练习朗读课文,然后找了三组小朋友分别饰演川川磊磊和勘探队员的角色,扮演的要求是不读旁白,要演出相对应的神态、读出提示语提示的语气。同学们扮演的效果还不错。

《石头书》教学反思 篇7

在课堂上,我先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后,让学生看多媒体课件中的自读提示,然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为了检测自读效果,我设置了生字卡片认读,小组开火车读词语环节,然后让齐读并让做笔记,给一分钟时间记忆!

在预习案中,我做的不足的地方:

1、生字没有给学生强调记忆方法,辩字组词。

2、没有让学生用字典等工具书查生词生字。字词做的不扎实。

在字词处理以后,让学生观看视频《石头书》,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石头里的学问真不少,学生跟着视频中老师默读,并注意其断句,语气等。在探究案中,我设置了两个题目,一是不理解的词语集体解决,二是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词语解释这一块,我没有把时间把握好,而且只处理了三个小组的问题,由于时间直接进入分角色朗读课文。只让其中一个小组展示,其余小组可以质疑、点评。小组参与太少,应该让至少二个小组来展示。

展示完成后,紧接着进行检测案,检测案当中设置了两个题目,一个是看拼音写词语,另一个是选择正确的读音。同学都能正确迅速的完成。其中一小组展示另一小组点评。

在课堂结束时,我评出了优胜小组二组,并给与奖励!

石头书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三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教学重难点:

凭借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⒈书是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从书中我们能汲取营养,获取丰富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与书有关,题目是:22 石头书

⒉看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读指导:

⒈自学生字词。

⑴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不了解的词语。

⑵会读会写生字词。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勘探 奇怪 聚精会神 足迹 矿物 地壳 刨根问底

⒉学生自读课文。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词语,让学生逐个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⑵指名解释词语:

⑶齐读生字词。

⑷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勘”、“探”、“叔”、“矿”、“刨”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

⒊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⒋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⒌弄清脉络,出示思考题:

根据下面的意思,对照课文想一想,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说了这些意思。

⑴川川和磊磊发现一位勘探队员趴在石头上看着什么,感到好奇。

⑵勘探队员叔叔的介绍使川川和磊磊理解了“石头书”的含义,了解了有关化石的知识。

⑶川川和磊磊很高兴,也想读这本书。

三、了解提示语

1、这篇课文除了第一自然段,通篇都是写人物对话的,我们现在来看看提示语的安排形式有几种。

(1)默读课文,仔细分析归类,相互讨论后回答。(2)归纳:提示语在前共5处„„ 提示语在后共4处„„ 不加提示语共4处„„

四、精读课文 ⒈引出全文的感情线索。

读课文,思考:川川和磊磊这件事的过程中是在不断变化,清在稳重画出有关的词语。

⒉朗读第1、2自然段。

⒊朗读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这种好奇的心情表现出来。

⒋过渡:勘探队员的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川川和磊磊的好奇,哪们,勘探队员到底在干什么?下节课学习。

五、作业:练写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认读词语:

1、A组:

脚印 足迹 雨痕 波痕 矿物 煤炭 矿石 一册书 奇怪 刨根问底 聚精会神 B组

地壳 贝壳 好奇 好处 藏着 藏语 强调这是多音字,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上节课的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这节课,同学们一定学得更棒。来,让我们伸出小手,先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吧。

齐读一遍。

二、人物入手,了解起因

这篇课文很有意思,通过记录几个人物的对话,向我们介绍了一些科学知识,这样的文章我们叫它“科学小品文”。(板书)还记得文中的几个人物吗?都是谁?哎,他们是怎么到一起的?让我们齐读课文第一小节。

川川和磊磊两位小朋友看见勘探队员在干什么呢?

同学们注意这个词“聚精会神”(板书)聚,能用手指做个聚的动作吗?真好,我们集中的是手指,词语中集中的是精神、注意力。太好了。真是聪明的孩子,用做动作和扩词的办法理解了这个词语。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大家的积累真丰富。勘探队员在聚精会神地看什么呢?好想知道呀!让我们和川川、磊磊一起问问他吧!

引读:川川好奇地问——一起读后面的话,叔叔,您在看什么呀? 注意好奇的语气,再来一遍。(板书:看什么?)

叔叔说什么?读下来——我在读书呢。别忘了,叔叔是笑着说的。再读一遍。

2、哦!叔叔在读书。你心里的疑惑解开了吗?(没,我感到更疑惑了。)看,川川、磊磊和你一样追问了,问什么,一起读他们的话:

书?哪里有书哇?对呀,眼前明明是一块光秃秃的大石头,没有书啊?(板书:哪里有书?)

3、咱赶紧读读勘探员叔叔的话吧!

出示: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同学们,这就是老师带来的——一层又一层的石头,叔叔说:这一层一层的石头,不就像一本厚厚的书吗?

4、比较句子初步了解反问句句式

他的意思就是,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看书上的句子,后面是问号,答案就在问话里,这样的句子我们叫他反问句。第二课中我们也见过这样的句子。“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反问句能加强说话的语气,这里叔叔想加强肯定的语气,肯定石头就是一册厚厚的书。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学着运用反问手法加强表达的语气。

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名读齐读

5、小结:同学们,我们通过认真读1-5小节,特别是川川、磊磊和勘探队员叔叔的两次对话,从中明白: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板书:厚厚的书)

三、方法牵引,精读感悟:

(一)明白 “刨根问底”

过渡:同学们,川川、磊磊就此打住了吗?对呀他们又有疑问了,请你浏览6-14小节,找一找,川川和磊磊又问了几个问题,用横线画出来。交流问题

板书:看什么? 读书

哪有书? 石头就是书 有字吗? 雨痕、波痕、矿物 有画吗? 化石 化石? „„ 什么用?

3、小结:现在看黑板,加上刚才读明白的两个问题,川川、磊磊共问了六个问题。像他俩这样,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非要问个明白,探个究竟,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形容就是——刨根问底。(板书)

(二)细究“刨根问底”

这些问题的答案,你能从书中“刨出来”吗?其实它都在——勘探队员叔叔的话里。请你再读课文6-14小节,用曲线画出来。下面让我们一一解决吧!

1、石头书上有什么字呢?答案在第几小节?请这位同学来读第七小节,其他同学思考,石头书上有什么字?

学生边答边板书:雨痕、波痕、矿物

现在明白了吧?雨痕就是——,波痕就是——,矿物呢?(学生边说边板书“脚印”和“足迹”)大家看出来了吗?脚印和足迹是一组——近义词。作者这样说,正是为了不重复,表达得更生动,我们习作时也要学着应用。

现在让我们齐读第七小节,牢记这石头书上的字。

2、学习石头书上的“画”

读懂了书上的字,这书上有画吗?来,一起读下来。

像这样,在石头上留下的树叶、贝壳、小鱼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化石。(板书:化石)

2、介绍化石。知道什么是化石吗?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等埋藏在地下,经过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亿年之后,变成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化石。

3、化石?化石能说明什么呢?你知道吗?在第几小节?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11小节,相信你能从中“刨”到更多知识。

你读明白了吗?勘探队员告诉川川、磊磊,这里曾经是——,后来变成了,现在又变成了——。出示小黑板:

勘探队员叔叔从石头书上的 和 推断出这里“曾经是一片密林”,从石头书上的、和 推断出这里“后来变成了大海”,现在这里“ ”。

2、读懂了石头书有什么用呢?你找到了吗?对,让我们齐读十三小节。

对呀,读懂了石头书,可以找煤炭、找矿藏,只有这两样吗?(从省略号可以看出),正如第一句所说,“用处——可大了。”

3手指板书,课堂总结:现在,我们明白了,川川和磊磊通过前几个问题明白了石头书的样子,通过后两个问题就明白了石头书的用处。

难怪川川和磊磊最后高兴地说---石头书里的学问还不少呢!来,让我们再次高兴地读一读川川和磊磊最后的话。

四、总结深化,激发探究欲望

1、你看川川和磊磊本来是到山上玩的,不想却刨根问底,了解到石头书上的许多学问。学到这里,老师也想和他们一样来刨根问底------川川和磊磊怎么会“刨”到这么多的学问的?(善于观察、充满好奇、不懂就问)

勘探队员又怎么会知道那么多知识的?(知识丰富、观察仔细、研究投入)

2、教师小结:这样看来,不仅石头是一本书,川川、磊磊和勘探队员也是一本书啊!

3、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一些普普通通的人,竟然有这么多学问,看来,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也能学到许多知识,真可以说“生活处处皆学问”。别忘了,这些学问可只属于那些善于观察、不懂就问,属于那些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哟!

17、石头书

川川、磊磊

勘探队员

刨根问底 聚精会神

看什么? 读书 哪有书? 石头

有字吗? 雨痕、波痕、矿物

有画吗? 化石

化石?

什么用? „„

上一篇: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策划书下一篇:强党性有作为讲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