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创新人才培养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原始性创新人才的人格特质研究

摘要:前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从21世纪初以来就反复强调了原始性创新是基础研究的迫切需要,它是整个创新体系中最有前瞻性和战略价值的创新类型,由此引发学者对原始性创新的关注,在中国广泛兴起了“原始性创新”的研究热潮。此后,原始性创新的内涵、特征、影响因素、演化机理等内容不断被学者研究。由于原始性创新成果高效推动自然科学发展,原始性创新被看成国家科技实力的象征。然而在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前,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零诺贝尔奖”现象一直存在并被学者称为当代“李约瑟难题”,体现中国科技界对原始性创新的重视。国际科技竞争实质是原始性创新人才的素质较量,原始性创新人才承担实现社会科技进步和财富创造的神圣使命,因此,原始性创新人才素质更值得学者研究。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认为不能绕开非智力素质来探讨人才如何推动原始性创新。西方创造力理论彰显了人格要素是创造力重要构成,决定了人格特质引入原始性创新研究很有必要,而且随着创新环境、创新体制和机制逐渐改善,人格特质对原始性创新而言发挥愈加关键的作用。因此,原始性创新人才的人格特质研究成为原始性创新亟待解决的新兴议题。本文以1901-2012年19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955-2011年375位中科院院士和1994-2011年291位工程院院士为原始性创新人才的典型样本,由研究团队的教授、博士和硕士采集数据,着重探讨原始性创新人才人格特质概念模型的主要维度、原始性创新人才的人格特质评价及形成因素分析、原始性创新人才人格特质的群体间比较及差异的形成因素分析,以及提升原始性创新人才人格特质的思路与对策等问题,进一步完善原始性创新理论,对培养科学发明创造人才、打造原始性创新人才队伍提供指引。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第一,确立原始性创新人才人格特质概念模型。首先,根据原始性创新的定义及成果类别、创新人格特质的前人定义,提出原始性创新人才的人格特质内涵与特征。其次,将有独特优势的大五人格特质模型作为人格特质概念模型的雏形,对人格特质维度按原始性创新的思路来语义分析和文献考究,初步建立原始性创新人才的人格特质概念模型,最后对样本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指标检验,确定概念模型的层级结构。第二,采用证据推理法,评价原始性创新人才的人格特质。具体过程:假设人格特质维度分5个评价等级且假定评价完全,通过ER递归算法综合评价结果,引入效用函数处理。第三,在相关文献基础上建立原始性创新人才人格特质形成因素的指标体系,采用BP-DEMATEL算法,解释原始性创新人才人格特质的形成因素。第四,结合本研究的两个实证结果,不仅对原始性创新人才进行人格特质的群体间比较,也对比较的差异进行形成因素方面的原因分析。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包括:首先,关于概念模型的主要维度和人格特质评价结果。原始性创新人才人格特质概念模型包括外倾性、责任性、开放性和神经质人格下的所有人格特质维度,还包括宜人性人格的信任、坦诚、利他、谦逊。三类原始性创新人才的人格特质共同规律是,开放性人格效用值最高,责任性人格和外倾性人格次之,宜人性人格和神经质人格靠后些。其次,在原始性创新人才人格特质的群体差异及差异形成因素方面。认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显著于两院院士的特质,得益于外部形成因素中崇尚创新的文化环境、稳定、开放、民主的政治环境,以及内部形成因素中先进科研设施、良师教导、优良家族传统;中科院院士显著于诺贝尔奖获得者、工程院院士的特质,得益于外部形成因素中交流合作的文化环境、良好的人际环境、开放与民主的政治环境,以及内部形成因素中雄厚科研资金、民主教养与家人支持;工程院院士显著于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的特质,得益于外部形成因素中宽容的文化环境、崇尚创新的文化环境、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内部形成因素中先进科研设施、学校创新理念和学习氛围,本研究也对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间提出新见解。最后,探讨提升原始性创新人才人格特质的思路和对策,认为原始性创新人才的人格特质不仅关乎国民创新素质,还受到西方高度重视,从多层次多角度提出原始性创新人才人格特质的提升策略,需要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共同构建,也需要个体通过原始性创新实践不断积累关键的人格特质。

关键词:原始性创新;人格特质;大五人格;人格培育

学科专业:科技与教育管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原始性创新理论

2.1.1 原始性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2.1.2 研究启示

2.2 创造力理论

2.2.1 创造力理论的主要内容

2.2.2 研究启示

2.3 人格特质理论

2.3.1 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内容

2.3.2 研究启示

第三章 原始性创新人才人格特质的内涵与概念模型的构建

3.1 原始性创新人才人格特质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3.1.1 内涵界定

3.1.2 主要特征

3.2 原始性创新人才人格特质概念模型的初步构造

3.2.1 大五人格特质模型的运用

3.2.2 人格特质维度与概念模型

3.3 原始性创新人才人格特质概念模型的分析与修正

3.3.1 研究样本与数据收集

3.3.2 人格特质概念模型的验证

3.3.3 人格特质概念模型的修正

3.4 原始性创新人才人格特质概念模型的层级结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证据推理的原始性创新人才人格特质实证研究

4.1 原始性创新人才人格特质的评价方法选择

4.2 原始性创新人才人格特质的权重计算

4.3 原始性创新人才人格特质的效用评价

4.3.1 基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人格特质评价

4.3.2 基于中科院院士的人格特质评价

4.3.3 基于工程院院士的人格特质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原始性创新人才人格特质的形成因素实证研究

5.1 原始性创新人才人格特质形成因素的文献分析

5.1.1 外部形成因素

5.1.2 内部形成因素

5.2 原始性创新人才人格特质形成因素的评价方法选择

5.3 基于BP-DEMATEL模型的人格特质形成因素实证分析

5.3.1 基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人格特质形成因素分析

5.3.2 基于中科院院士的人格特质形成因素分析

5.3.3 基于工程院院士的人格特质形成因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原始性创新人才人格特质的群体比较及差异的形成因素分析

6.1 原始性创新人才人格特质的群体比较

6.1.1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中国两院院士的人格特质比较

6.1.2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中科院院士的人格特质比较

6.1.3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工程院院士的人格特质比较

6.1.4 中科院院士与工程院院士的人格特质比较

6.2 原始性创新人才人格特质群体差异的形成因素分析

6.2.1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两院院士人格特质差异的形成因素分析

6.2.2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中科院院士人格特质差异的形成因素分析

6.2.3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工程院院士人格特质差异的形成因素分析

6.2.4 中科院院士与工程院院士人格特质差异的形成因素分析

6.3 对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间的研究见解

6.3.1 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间的提出

6.3.2 对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间的启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提升原始性创新人才人格特质的思路与对策

7.1 发展思路

7.1.1 原始性创新人才人格特质关乎国民创新素质

7.1.2 原始性创新人才人格特质的提升受西方重视

7.2 主要策略

7.2.1 营造原始性创新人才人格特质提升的外部环境

7.2.2 营造原始性创新人才人格特质提升的内部环境

7.2.3 通过原始性创新实践推动人格特质的创新积累

7.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19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样本

附录B 375位中科院院士样本

附录C 291位工程院院士样本

致谢

上一篇:儿童音乐教育论文提纲下一篇:录音艺术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