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物学提纲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学生物学提纲(共7篇)

医学生物学提纲 篇1

第一章:生命的基本特征(九点)

第二章:细胞学说的内容(四点),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理解(四点),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病毒、类病毒和蛋白感染因子的结构特点,膜的化学组成和各种成分的功能,膜的结构(液态镶嵌模型,四点),膜的功能(六点),第四节均为重点。

第三章: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定义,精子(四期)、卵子(三期)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的定义和过程(重点在“前期Ⅰ”),受精和卵裂的定义

第四章: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和生物学意义(三点),人类基因组的定义,断裂基因、内含子、外显子、侧翼序列的定义,DNA复制的特点,基因表达、转录、翻译的定义,基因突变的定义,常染色质、异染色质、性染色质的定义,人类染色体的数目,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连锁交换定律的定义,染色体畸变的定义和分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定义和分类,多基因遗传病的定义和特点(五点)。

第五章:胚胎发育的过程(五个时期),三个胚层发育的组织器官(92页表格),胚后发育、变态发育、衰老的定义,衰老的机制,第六章:生物多样性的表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第七章:种(物种)的定义

第九章:环境因子、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

第十章:疾病的定义,引起疾病的外在致病因素(七点)

第十一章:克隆的定义,克隆技术不完善的问题(五点)

第十二章: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基本问题(155页正文第一段),遗传图、序列图的定义,基因测序带来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

第十三章:神经元的结构,人类朊蛋白疾病的临床特点,痴呆的定义

第十四章:生殖器官的发生过程,性决定、性分化的定义,人类生育控制的方法,女性不孕、男性不育的原因,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过程,生殖的伦理问题。

第十五章:预测医学的定义,预测医学的道德原则

医学生物学提纲 篇2

一、强调现代教育思想在医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既重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打好基础;又引导学生重视新技术、新观念和新理论的创立,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和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间的交叉综合, 开拓新的领域, 让学生有较宽的视野, 强调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 精选经典内容, 反映现代科技成就;重视终身教育, 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那么面对飞速发展的生物学和现代医学教育体制的变革, 在其影像专业医学生物学的教学中, 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酌同时, 积极发展智力, 努力培养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 为毕业后的自我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而使学生在牢固掌握三基的同时, 还应注意培养发展学生智能及积极进取精神和自我发展能力, 将知识积累和智能发展有机结合,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明确教学目的, 结合专业特点.精简教学内容

医学生物学主要讲授与医学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我们面对的医学生, 物别是影像专业, 将来大多从事临床工作, 他们要学会影像诊断疾病的方法、步骤;学习阶段获得的理论, 在我们教学中才会起指导作用, 而这门课覆盖面广,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 删去其中大量与中学生物学重复内容, 重点精授生物大分子, 细胞生物学, 动物比较解剖学, 遗传学等内容, 同时由于影像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 精讲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组成、结构及生物学功能, 细胞的结构、特征及功能, 再由细胞的整体性将前面内容串联起来。同时增加了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肿瘤遗传学, 辐射遗传学等知识, 从而为进一步学习人体斛剖学、肿瘤学、放射生物学等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1]在讲授过程中, 留下一些思考题, 让学生思考, 并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控制数量, 提高质量, 但应该注意, 提倡少而精, 反对少而空。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 在这当中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教学质量的提高, 主要体现在:

课堂讲授上, 做到高效的传授知识, 紧紧朝向课堂教学目的。作不教师必须明确自己面对的是影像专业的学生, 每次课应完成的教学任务, 每次讲授目的, 应传授的知识和技能, 发展的智力和能力, 以及应进行怎样的思想教育。教是手段, 学才是目的。为此, 我们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统一思想, 跟班听有经验的教师讲课, 认真备课, 写好教案, 着重讲授基本理论, 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 基本规律, 介绍本学科, 本专业有关的医学科学前沿科研信息, 最新学术成就的基因诊断和治疗, 人类的基因组计划等内容, 并适时介绍我国在本学科本专业取得的最新成就, 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这样既使学生开阔眼界, 扩大知识面, 提高其学习兴趣, 同时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中, 提高讲课的艺术,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 合理运用现代化电教手段, 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一是:读书指导法。每次课结束时, 安排下次课要讲的内容, 同时展示单元目标和课堂目标, 要求学生根据目标进行预习, 如:讲辐射遗传学时, 要求学习通过读书预习, 能够简要说出:辐射的剂量单位、环境、效应、诱变以及对人类的遗传危害评价, 这样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可通过听课得到解决,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果, 加深了记忆。其二是:课堂提问讨论法。训练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初步找出答案, 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学生阅读中发现的疑问, 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 通过讨论, 学生集思广益, 互相启发, 可加深了解, 提高认识, 激发学习热情, 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这对作为今后的临床医生是非常重要的) 。讨论后, 通过教师画龙点睛讲解、引导学生解答, 最后教师恰当运用现代化电教手段 (如录像、幻灯、投影图片等) 进行归纳总结, 从而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2]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四、加强实验课教学, 注意能力培养

对医学生物学教学来说, 实验既是研究手段也是教学手段, 它的目的任务是:验证理论并为学习新理论打下感性基础, 使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训练, 对学生进行实验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特别是影像专业学生, 其动手能力的培养训练尤为重要, 我们除了开设常规的生物学基础实验内容, 同时开设了小白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方法学, 实验动物 (家兔) 的解剖方法学的学习, 并且通过课前利用电视录像具有的形、声、色俱全的特点, 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的步骤, 加深学生的感知和理解, 再让学生具体进行实际操作, 教师进行指导和总结, 这样既巩固了理论教学的相关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技能, 为达到专业培养目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3]

通过影像专业医学生物学教学改革, 我们认为, 最终都是以培养合格的高级医学人才为目的, 既要立足于实际, 又要着眼于未来, 将医学生物学这门基础课开好, 培养对国家有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旷宇.医学生职业规划现状与对策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9, 24 (3) :309-312.

[2]姜志荣.医学影像学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7, 43 (6) :549-551.

医学生物学提纲 篇3

摘要:神经科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发育和疾病发生机制的科学。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都陆续在不同层次水平开设了神经生物学课程。目前没有全国统编教材,各校神经生物学课程差别很大,有必要进行认真总结,以规范神经生物学课程。在此将我们在医学神经生物学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方面的经验进行一下介绍,以此与国内同行共勉。

关键词:医学神经生物学;教学改革;教学体会

【分类号】R741-4

医学神经生物学(Medical Neurobiology)与神经生物具有相同的学术范围,但更加关注人类神经、精神疾病的基础理论。人类神经系统的功能十分复杂而重要,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对神经系统的研究。美国国会于1989年通过立法将1990-2000年命为“脑的十年”,该计划推出后国际脑研究组织和欧盟、日本等国家纷纷相应,“欧洲脑10年”规划;日本制定了“脑科学时代”20年发展规划。1991年我国成立了神经科学发展战略研究组,1995年成立了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这些计划大大促进了神经科学的发展[1]。

近年来,国内绝大多数医学院校都陆续在不同层次水平开设了神经生物学必修或选修课程。由于神经生物学的师资来源不一、教材内容不统一、教学进度及教学安排不一、教学条件相差很大及教学手段不同等各种原因,造成各校神经生物学课程差别很大,有必要进行认真总结,以规范神经生物学课程。我校1988年成立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在国内较早地为本科生和硕士生可设了医学神经生物学课堂。在此将我们在医学神经生物学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方面的经验进行一下介绍,以此与国内同行共勉。

一、教学方法

医学神经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深奥、抽象,知识点多,发展迅速的学科。神经生物学的内容相对于其他医学基础课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听课兴趣和热情,必须在授课方式上下功夫。神经生物学的内容相对于其他医学基础课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们根据教学内容来分解课程。神经生物学中脑高级功能这章节,举个例子,学习和记忆睡眠这一章节涉及海马神经解剖、电生理内容、信号转导等内容,所以授课时首先要花一定的时间对以往所学的知识进行简短的复习。之后以贴近生活的事例引起学生的兴趣,阐述学记忆的基本原理。再就是采取新颖的交互式的教学模式,以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形象具体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在授课老师的讲解过程中,找到许多基本问题的答案。将这种学生主动的交互的模式与传统的交互模式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工作效率,且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我校开设神经生物学的专业有四年制生物工程专业、五年制军医、海医和麻醉本科专业、七、八年制军医专业和硕士研究生等不同专业。根据不同专业,我们在教学内容选择方法有较大的不同,对四、五年制的本科专业,我们主要选择基神经生物学的础理论知识如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神经递质、突触传递、神经系统发育、感觉与运动,脑的高级功能等内容。在七、八年制医学专业以及硕士生授课时,我们采用了“专题讲座+综述+汇报”的教学试验方案,将医学神经生物学教学内容分为几个主题如神经科学发展历史与思考、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突触传递、神经系统发育、痛觉与镇痛、学习记忆、脑变性疾病、脊髓损伤修复、抑郁症等[2]。授课教员以讲座的形式,结合各主题方面的新进展,生动形象地讲解各主题内容。关于科研综述方面的具体做法是,开课初,安排一定时间给学生讲述如何提出特定的科学问题并围绕这一问题查阅文献,检索信息,如何整理加工收集到的资料,最终写出相关综述,期间穿插几次课来讲解一些最新文献,介绍神经生物学前沿研究成果,经实例讲解怎样阅读文献,使学生理解实验设计方案和实验技术的意义。

在实验教学方面,由于教学实验场地的限制,国内许多学校还没有开设神经生物学实验课,我校也不例外。但是,根据教研室的现有条件,我还是开设了4个学时示教实验。示教实验主要包括神经形态学、神经行为学。神经形态学示教实验如神经组织取材、固定、常规神经染色、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实验;行为学实验包括水迷宫、高架十字迷宫、悬尾实验、强迫游泳、自身给药、痛觉测定等。主要讲解这些实验的基本方法、原理及应用范围。学生对这些示教内容十分感兴趣,强烈建议开设这些实验课。

为增加医学神经生物学教学的生动性、科学性,我们在学有余力、对神经生物学特别感兴趣的的学生(主要是四、五年制的本科生)中开展了兴趣小组,主要包括文献阅读活动以及辅助实验研究和观察。不仅加强学生在专业英语和科技英语方面的训练,同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神经科学的发展现状,一定程度地训练其科研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我们通过在小范围试行“医学文献检索”、“创新思维的培养”等讲座,指导学生在课余进行选题,通过在阅读文献、设计课题、分析实验结果以及撰写论文等多方面的指导,培养了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提升和激发了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三、考核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同,我们采用了不同的结业方式。对临床7、8年制的学生和硕士研究生,我们要求每个同学一次走向讲台汇报科研综述,通过5-6個评委(主要由授课老师组成)打分,最后将综述的撰写质量和口头报告的质量结合起来评价学生的课程成绩。我们的这种“专题讲座+综述+汇报”形式的教学和考评自开始实施起就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和支持,学生都觉得摆脱了传统“授课+考试”的框框,少了考试的压力,多了求知的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是一种非常值得倡导的新教学和考核方式。对5年制的医学本科学生,将考核内容分成两个部分,包括开卷和闭卷考试。开卷部分要求学生独立编译一篇文章或撰写一篇综述,不少于4000字,参考文献不少于2O篇。译文或综述内容可以是任何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神经生物学问题。课程结束束时上交,老师根据学生综述质量,给出一个分数,占总成绩的40%。闭卷部分分两大内容,一是神经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方面。考试题型有名词解释,填空,多选题,简答题和论述问答题等。4年制医学生物工程的学生,只进行医学神经生物学基本、知识和理论方面的考试,考试题型与医学本科生相似,但内容方面相对简单一些。

参考文献

[1]陈宜张神经科学的历史发展和思考.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高一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篇4

无机物

1、无机化合物有 水 和 无机盐;有机化合物有 糖类 、脂质、蛋白质 和 核酸;

2、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水 ;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 蛋白质。

3、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分为 自由水和结合水

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 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自由水:(占大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幼嫩植物、代谢旺盛细胞含量高)

4、新陈代谢越旺盛,自由水 的含量会越高。

5、自由水的生理功能:①良好的溶剂 ②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③调节体温④参与生化反应过程⑤为多细胞生物的绝大多数提供液体环境

6、无机盐在细胞中多数以 离子 形式存在,少数以 化合物 形式存在。

7、无机盐的作用:①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酸碱平衡;

②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血液中缺Ca会发生抽搐现象。

③构成细胞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Mg是构成叶绿素的组成成分,Fe是血红蛋白主要成分,Ca 是动物和人体骨骼及牙齿中的重要成分。

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1、糖类

(1)糖类由 C、H、O 三种元素组成 ,结构单元是 单糖,是主要 能源物质。

(2)种类: ① 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核糖&脱氧核糖(构成核酸)、半乳糖

②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 乳糖(动物)

③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 糖元(动物)

2、脂质

(1)脂质由C、H、O组成

(2)分类 ①油脂:储能、维持体温 ,水解生成甘油和脂肪酸

②磷脂:构成膜(细胞膜、液泡膜、线粒体膜等)结构的重要成分

③植物蜡:对植物细胞起保护作用

④胆固醇:是人体所必需的,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过多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3、蛋白质

1)、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1)在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 种

(2)组成元素:主要是C、H、O、N等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P、S等元素

(3)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4)氨基酸分子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2)、氨基酸缩合形成蛋白质:

(1)形成方式:脱水缩合, 形成的化学键叫做 肽键 ,表示为—CO—NH—。

3)、关于氨基酸缩合反应的计算: 脱水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1)n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时,脱掉n-1分子水,形成n-1个肽链,至少有-COOH 和-NH2各1个

(2)若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则脱掉n-m分子水,形成n-m个肽链,至少有-COOH 和-NH2各m (3)若每个氨基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则(2)中形成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表示为100n-18(n-m)。

4)、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为:

氨基酸 多肽链 蛋白质

5)、蛋白质种类多样的原因:(1)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2)氨基酸数目成百上千

(3)、氨基酸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4)肽链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6)、蛋白质及相应作用

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物质;如:肌球蛋白、肌动蛋白等 具有重要的催化功能;如:绝大多数的酶

具有运输功能;如:血红蛋白 具有调节功能;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7).实验: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

(1)鉴定所用的试剂及相应的颜色反应

可溶性的还原性糖+本尼迪特试剂→生成红黄色沉淀

脂肪+苏丹III→染成橙黄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2)实验选材:还原性糖鉴定:含量高、色浅。如:白梨汁和白萝卜等

脂肪鉴定:含量高。如:花生种子、蚕豆种子等 蛋白质鉴定:含量高。如:蛋清液等

4、核酸

(1)元素组成:核酸由C、H、O、N、P等元素组成。

(2)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还有少量分布在叶绿体、线粒体。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甲基绿使DNA呈蓝绿色,派洛宁使RNA呈红色

(3)分类:核酸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细胞概述

1、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 ②细胞是所有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③所有的细胞必定是由别的细胞产生的

2、细胞的种类不同,大小也有一定差别,但一般的细胞都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细胞的体积总是这么微小的原因:①受细胞核所能控制范围的制约 ②细胞小,则其表面积及与体积的比值(即相对表面积)大,有利于物质的迅速转运和交换

3、生物个体的增大,主要是 依赖细胞数目的增多 ,而不是细胞体积的增大

第二节 细胞膜和细胞壁

1.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

(1)主要成分:磷脂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的胆固醇和糖类。

(2)细胞膜的支(骨)架是 磷脂双分子层。(3)与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有关的是 膜蛋白 。

(4)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流动性 (5)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性

2、细胞膜的功能

(1)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割开 (2)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4)细胞外被(糖萼或糖蛋白)起识别作用

3、植物细胞壁的化学成分有 纤维素 和 果胶 ,可用 纤维素酶 处理温和去掉细胞壁,而不破坏其他结构。

高中生物学习方法与经验

1.仔细研读教材,认真听讲,掌握知识要点

与初中生物学习相比,高中生物的学习内容变得更加具有难度,知识点非常多,而且较为复杂,只有真正掌握这些知识点,才能提高我们的生物学习成效。为此,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一是需要对教材进行仔细的研读,二是要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分析,二者缺一不可,必须将仔细研读教材和认真听讲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深入掌握知识要点。

2.学会融会贯通,勤于归纳总结

我们在生物的学习过程当中,必须融会贯通,同时还要勤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能做到温故而知新,又能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学完一课或一章过后,要对前面章节的学习进行回顾,尝试建立起两个部分学习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我们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等就会变得更加的深刻。

3.强化习题练习,鞏固知识掌握

通过对习题的练习,不仅可以检验我们对生物知识的学习、了解情况,还能进一步巩固我们对知识的掌握,所以在日常的学习过程当中,我们应当强化习题练习,同时掌握一些正确的解题方法,因为很多时候即使我们对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也需要正确的解题方法配合,才能最终正确解出答案。在生物解题过程当中,我们常用到的解题方法主要有正向推理法、逆向推理法、排除法等。

4.在学习中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习的直观体验

很多学生在生物课的学习过程当中,都会认为生物知识较为抽象,所以学习起来没有多少兴趣,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最终导致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下降。其实,生物知识都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很多的知识我们都可以在生活中直接看见或是感受到,为此我们应当在学习中加强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促进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降低学习的抽象性,增强自身学习的直观体验,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效,达到提升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的目的。

如何高效学习生物

1.学习上有明确的学习计划表

拿到学校的课程表后,能模安排好每天课余时间学习计划,列出每天的学习科目和学习时间段,并详细地列明早晨几点到几点读什么书,中午几点到几点午睡,傍晚几点到几点体育锻练或课外阅读,晚上几点到几点各安排哪几科学习,每一科目学习上做到学习的吸收、复习、练习、归纳、预习五个环节,连各科学习期间的休息时间以及睡觉和起床都列出来。每一天所安排的时间和内容既要兼顾当天的课堂学习内容,又能兼顾到第二天的新内容,使每一科都有保证的学习时间,不要出现明显的偏科现象,数理化三个学科安排上尽量不要出现隔天安排现象,也不要挤在一起安排,中间可安排一些识记类学科以缓解紧张的思维。制定学习计划后,尽量排除干扰地执行,学习情绪和学习计划不受学习成绩波动影响。

2、逐步运用一些网络资源

高三,我们不能局限在老师布置的作业上,对于一些学习效率高、成绩好的同学,就要逐步趋吸收更多的知识,比如北京知名学校的一轮复习资源,北京知名学校的一模考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毕竟高考是全国高三学生的竞争,要想上一流大学,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见识,所以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3.要有保证且合理的睡眠时间

有了合理的睡眠时间,整个高效率学习环节才能有保证。

早上尽量不要过早起床,能六点多起床就足够了。早晨能低强度锻炼十几分钟,一天精神会特别好,早读一般安排两科朗读、背诵(可侧重安排语文、英语科,其它科也可安排读一读),尽量不要在一科朗读或背诵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否则对长时间记忆不利。

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 篇5

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知识点

1、目前己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这些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有脊柱;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脊柱。

2、生物的多样性:1、种类的多样性;2、生活环境的多样性;3、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鱼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1)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2)能在水中呼吸。

4、鱼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结构:流线形(梭子形)身体;身体表面分泌粘液。

5、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有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背鳍、胸鳍、腹鳍、臀鳍来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6、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7、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

8、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9、鳃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的。

10、鳃丝又多又细,是为了扩大与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充分进行气体交换。鳃不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氧,鱼离开水后,鳃丝相互覆盖,减小了与空气接触面积,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因此缺氧而死。

11、鱼鳃对水中呼吸至关重要的特点:鳃丝鲜红,含丰富毛细血管;鳃丝又多又细。

12、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13、流出鱼鳃的水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气体交换:水中O2——鳃丝的毛细血管中,鳃丝中Co2—水中

15、鱼的主要特征:体表常常有鳞,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6、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7、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

18、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的动物,叫做甲壳动物。甲壳动物用鳃呼吸。

19、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20、水中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21、与水域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1)比较干燥;(2)昼夜温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气态的氧;(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22、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3、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4、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23、环节动物不是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24、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25、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因为蚯蚓是冷血动物,温度变化不大,适合蚯蚓生活。

26、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27、蚯蚓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刚毛的支撑和固定运动。

28、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系统,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29、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30、恒温动物比不恒温动物较高等,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31、兔的体温恒定,不仅靠体表的毛,还需发达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共同协调。

32、兔的后肢较长,前肢较短,后肢肌肉发达,适于跳跃。

33、门齿——切断食物犬齿——撕裂食物臼齿——磨碎食物

34、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体的相似,这说明了人与兔的分类很接近,同属哺乳动。

35、食性:植食性(如兔)、肉食性(如狼)、杂食性(如人)

36、盲肠主要用于消化纤维,草食性动物盲肠发达。

37、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臼齿适于磨碎食物。兔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盲肠,这些都是与它们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38、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有发达的四肢,使它们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

39、哺乳动物是等的动物,是脊椎动物,种类很多,地球上大约有4000多种,除极个别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其他特征: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属恒温动物,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40、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

41、鸟的外形呈流线形,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42、鸟的羽毛分正羽和绒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轴,翼呈扇形,可增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便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3、鸟的胸肌发达,附于龙骨突,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4、鸟的骨骼中空,轻而坚固,胸骨突出,有龙骨突的结构,便于发达的胸肌附于胸骨(龙骨突),减轻重量,利于飞行。

45、鸟类消化特点:1、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满足飞行时能量的消化;2、粪便不贮存,减轻体重,利于飞行;3、直肠短,排便频繁。

46、鸟的心脏发达,工作能力强,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强,有利于飞行。

47、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不是呼吸器官),辅助肺进行呼吸,满足飞行时氧气的需要。

48、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

49、恒温动物:哺乳动物、鸟类。

50、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辅助肺呼吸,体温高而恒定。

51、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已知的种类超过100万种(占动物种类的4/5),昆虫有三对足,能爬行;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能跳跃;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52、昆虫的翅与鸟翼结构不同,但就适于飞行来看都有这些共同点:都有利于飞行的扇形结构,这些结构的运行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都可以在空气中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前进的动力,相对身体来说,都有轻、面积大的特点,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53、翅对昆虫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取食,逃避敌害,扩大活动和分布范围,有利于寻偶交配,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55、昆虫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除昆虫外,还有蜘蛛、蜈蚣、虾、蟹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56、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57、动物的行为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58、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和肌肉(骨、骨骼肌(运动肌肉)、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如关节))组成的。

59、运动系统由骨、骨骼肌和骨连接(如关节)组成。

60、人有206块骨颅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动)

躯干骨(半活动)

四肢骨(能活动)能活动的骨连结(关节)

61、人有26块脊椎骨(半活动骨连结)

62、关节结构:关节头、关节囊、关节腔(有滑液,使关节活动灵活)、关节窝、关节软骨(缓冲作用)。

63、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是骨绕着转动的点。

64、人体主要的关节:上肢:肩关节;下肢:髋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腕关节踝关节指关节趾关节

65、所有脊椎动物都有关节。

66、运动时,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容易受伤。

67、如何在运动中保护关节:一、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运动;二、运动强度应适当;三、佩戴护腕和护膝。

68、骨骼肌(是器官)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69、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70、为什么骨骼肌能牵动骨: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71、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72、人全身有六百多块骨骼肌,双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73、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74、当然,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75、一句话概括骨、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运动。76、有很多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二者结合的结果,如鸟的迁徙。

77、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学习行为使动物更能适应多变的环境,更好地生存。

78、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复杂环境。同样,环境越复杂,要学习的行为越多。

79、先天性行为有很大局限性,如果一种生物只有先天性行为而没有学习行为,就会被自然淘汰。

80、对一个人来说,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学习是与大脑的发育阶段相适应的,一旦错过学习的关键时期就很难弥补。

81、社会行为的特征: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3、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82、群体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制度。

83、“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会对它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还击,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

84、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85、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能有效保证物种的繁衍,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活。

86、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87、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在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

88、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2、动物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4、生物防治。

89、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除以虫治虫外,还有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9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90、现在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生物(如动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就是生物反应器。

91、生物反应器的好处: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可以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92、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

93、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94、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时还能呈现红、褐、绿、黑等不同的颜色。

95、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

96、菌落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97、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营养基。②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冷却。③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此过程叫接种)。④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

98、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

99、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还有有机物。

100、经过严格高温霉菌的环境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

101、乳酸菌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把有机物分解成乳酸。

102、所有的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103、有些细菌互相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的生活的。

104、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和异养,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都为异养,异养又分为腐生和寄生。110、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霉菌、食用菌、大型真菌为多细胞真菌。

105、真菌的细胞中都没有叶绿体,进行孢子生殖。

106、酵母菌为出芽生殖。

107、青霉:孢子青绿色,排列呈扫帚状。营养方式为异养。

108、曲霉:孢子有多种颜色,排列呈放射状。营养方式为异养。

109、引起食物发霉的真菌为霉菌。

110、比较真菌与细菌

相同点: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异养)。

不同点:单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分裂生殖。既有单细胞种类也有多细胞种类,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多数为孢子生殖。

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章节考点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一、腔肠动物

(代表动物:水螅,还有水母、海葵、珊瑚虫)

1、腔肠动物的身体结构比较简单,其中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如水母、海葵、珊瑚虫等;少数种类生活在淡水中,如水螅。P5图

2、水螅的体形辐射对称,即只能分出上下,分不出前后、左右和背腹,经过身体纵轴可以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辐射对称)这种体形的优点:该身体结构便于水螅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3、水螅的身体有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

两层细胞中间填充着他们分泌的胶状物质。由内胚层构成的空腔叫消化腔,它与口相通。外胚层有多种细胞,如刺细胞,他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攻击和防御的利器,在触手处尤其多。

4、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5、腔肠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海蜇经加工后可以食用,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可堆积构成珊瑚礁,它不仅可以形成岛屿、加固海岸,还为海底的鱼类等海洋生物提供重要的栖息场所和庇护地。

二、扁形动物(代表:涡虫)

1、蜗虫的身体背腹扁平,形状像柳叶。三角形的前端背面有两个可以感光的黑色眼点。腹面有口,口内有一个管状的咽,可伸出口外捕食水中的小动物。吃进去的食物在肠内消化,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从口排出,有口无肛门。可以分清前后、左右、背腹。P6图

2、涡虫的身体呈两侧对称,也称左右对称,即经过身体纵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这种体形的优点:能够运动更加准确、迅速而有效,有利于动物运动、捕食和防御。

3、扁形动物中像涡虫这样自由生活的很少,多数扁形动物是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如华枝睾吸虫、猪肉绦虫和血吸虫就是常见的人体寄生虫。这些寄生虫消化器官简单,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生殖器官特别发达

4.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一、线形动物

(代表动物:蛔虫,还有蛲虫、钩虫、丝虫、线虫。)

1、寄生在人的小肠里,身体呈圆柱形,有口有肛门;体表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

2、消化管结构简单,以人小肠里的半消化食物为食。P8-9图

3、生殖器官发达,生殖能力强。无专门的运动器官,仅能缓慢蠕动。

4、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①身体细长,呈圆柱形;②体表有角质层。③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二、环节动物

(代表动物:蚯蚓)还有沙蚕、水蛭等

1、体形:呈长圆筒形;前部有一段体节界限不明显,颜色也不同,称为环带。(靠近环带的一端为前端)

2、身体有许多相似环形体节构成,分节使运动灵活。

3、体壁有发达的肌肉,肌肉与刚毛配合可以完成运动。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腹面:有许多小突起(刚毛),触摸有粗糙感觉。

4、体壁可以分泌黏液,使体表保持湿润(有助于呼吸),所以实验中应经常用浸湿的棉球轻擦蚯蚓体表

5、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氧气可溶于体表的黏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过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6、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7、蚯蚓对人类的益处:①疏松和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②富含蛋白质;③处理垃圾等有机废物。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软体动物

(代表动物:河蚌、蜗牛、乌贼、扇贝、文蛤、缢蛏等)

1、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群。

2、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壳内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贝壳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的。P12图

3、双壳类动物用足缓缓地运动,利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4、软件动物的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5、软体动物对人类的价值与危害

二、节肢动物

代表动物:蝗虫,还有蝉、蟋蟀、蝴蝶、蜘蛛、蜈蚣、虾、蟹、蚊、蝇等。

1、节肢动物是的动物类群,目前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动物种类的80%以上。昆虫是节肢动物的一分类

2、蝗虫身体分头部(一对触角、三个单眼、一对复眼、口器)、胸部(前足、中足、后足、两对翅)、腹部(气门)三部分。P15图

3、身体表面包着坚韧的外骨骼,不仅能保护自已,还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外骨骼会限制昆虫的发育和长大,所以昆虫需要定期蜕皮。

4、昆虫的基本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5、节肢动物因附肢分节而得名,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6、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第四节 鱼

1、前三节认识的动物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统称为无脊椎动物。本节鱼以后的动物身体内部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统称为脊椎动物。

2、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占脊椎动物种类的一半以上。我国有淡水鱼1000多种,的“四大家鱼”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我国的海洋鱼有2000种。

3、鱼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①前进动力:躯干部、尾鳍;②前进方向:尾鳍;③保持平衡:腹鳍;④感觉器官:侧线。P20-22图适合水中生活的特征有:

(1)流线型,减少鱼在水中运动时遇到的阻力。(2)体表有鳞片,表面有黏液,起保护身体作用。(3)鱼的脊柱支撑身体,两侧有发达的肌肉,对运动起重要作用。(4)鱼在水中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5)鱼用鳃呼吸,鳃的主要部分是鳃丝(作用:吸收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鳃丝中密布鲜红色的毛细血管(气体交换)

4、鱼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5、我国于1986年起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规定以“养殖为主”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一、两栖动物

代表动物:青蛙,还有:蟾蜍、大鲵、蝾螈

1、蝌蚪形态和内部结构像鱼,有尾,用鳃呼吸,只能在水里生活。蝌蚪发育成青蛙后,尾和鳍消失了,生出四肢和肺,可以在陆地生活,属于两栖动物。

2、青蛙的外形特点:眼睛后面有鼓膜,可感知声波;头部前端有一对鼻孔,呼吸气体的通道;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能跳跃也能划水。所以青蛙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青蛙皮肤能分泌黏液,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可进行气体交换,辅助肺呼吸。P25图

3、两栖动物的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4、两栖动物的益处:减少农作物虫害,以减少施用农药的污染。

二、爬行动物

代表动物:蜥蜴,还有:龟、鳖、蛇、鳄、恐龙等

1、蜥蜴的外形特点:头部有颈,可以灵活地转动,便于寻找食物和发现敌害;四肢短小,不能跳跃,但能贴地面迅速爬行;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2、蜥蜴的肺比青蛙发达,气体交换能力更强,只靠肺呼吸。

3、青蛙在水中产卵并受精,而蜥蜴在陆地产卵,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使卵能在陆地发育成幼蜥。因此蜥蜴的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这是蜥蜴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

4、爬行动物的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第六节 鸟

1、鸟的种类很多,是脊椎动物中数量仅次于鱼的一个类群。

2、除了鸵鸟、企鹅等少数鸟不能飞以外,绝大多数鸟都是善于飞行的。

3、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有哪些呢?P33图

(1)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飞行中空气的阻力。

(2)体表覆盖羽毛,前肢变成翼,翼上生有几排大型羽毛

(3)骨骼轻、薄、坚固,减少体重;胸骨上有龙骨突;胸肌发达。

(4)视觉发达,有的能在飞行中捕食,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残渣很快随粪便排出体外,减轻重量。

(5)呼吸作用旺盛,具有与肺相通的气囊,可辅助呼吸。心跳频率快,体温高而恒定。

4、鸟的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恒温动物。

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变温动物。恒定的体温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

5、鸟产卵繁殖后代,卵表面有坚硬的卵壳,起保护作用。

6、鸟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第七节 哺乳动物

代表动物:鲸(不是鱼)、猴、蝙蝠、马、象、兔、狼等

1、主要特征:

(1)体表被毛:除了鲸等少数水生种类的体毛退化以外,哺乳动物的体表都被毛。体毛有很好的保温作用。可以维持恒定的体温,是恒温动物。

(2)生殖方式:胎生和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3)牙齿撕咬、切断和咀嚼食物。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既提高了哺乳动物的摄取食物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P38图

(4)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

2、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家畜是由野生动物驯养而来的,是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2)野生动物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起重要作用;(3)导盲犬、警犬、军马等是人类得力的助手。(4)哺乳动物对人类的困扰:鼠类对农、林、牧业造成危害,还会传播疾病。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1、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肌肉;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等方式相连形成骨骼,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称为骨骼肌。

2、关节的组成: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腔(滑夜减少摩擦、关节软骨减少摩擦)、关节囊(牢固)

3、肌肉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P44图

4、骨的运动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实例:屈肘动作(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动作(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5、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的配合。

6、哺乳动物主要靠四肢支撑身体,骨在骨骼肌的牵拉下围绕着关节运动,从而完成各种动作,有很强的运动能力,这样有利于寻觅食物、躲避敌害、争夺栖息地和繁殖后代。

7、动物的运动方式千差万别:水螅固着在水草上,很少移动身体;蜗牛靠肉质足缓慢爬行;蚯蚓只有肌肉没有骨骼,只能缓慢蠕动;蝗虫有肌肉和外骨骼,胸部有三对足和两对翅,能跳跃和飞行;家鸽与飞行的肌肉发达,有轻而坚固的骨骼,飞行速度快,飞行距离远。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动物行为的多种多样:取食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领域行为、社会行为等。

2、从行为获得的途径看,动物的行为分成:

(1)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

(2)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

先天性行为能使动物适应环境,得以生存和繁殖后代。学习行为可以让它们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

3、探究: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

方法:观察法和实验法,以及两种方法的结合。

第三节 社会行为

1、营群体生活动物:蚂蚁、蜜蜂、猴、狒狒、象、鹿等,它们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2、社会行为的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如“领头羊”“首领 雄狒狒”

3、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作、声音、气味;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在群体觅食、御敌和繁衍后代等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提取或人工合成的昆虫性外激素可以诱捕相应的农业害虫。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在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作生态平衡。

2、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但某种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如蝗灾、蚜虫害。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菌落: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2、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

(1)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2)高温灭菌;(3)冷却;(4)接种,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5)培养,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培养,或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

3、观察菌落:细菌菌落比较小,多数光滑粘稠或干燥粗糙,白或黄色;

真菌菌落比细菌大几倍或几十倍,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红、褐、绿、黑、黄色。

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

4、细菌和真菌的广泛分布:土壤中、水里、空气中及至人体及动物和某些极端环境,都可以找到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或有的要在无氧条件下生存(如泡菜制作)。

第二节 细菌

1、细菌的发现: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制作了显微镜,观察发现了细菌;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证实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真菌的一种),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2、细菌的大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那么大。

3、细菌的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单细胞,独立生活。

4、细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的外面还有鞭毛和荚膜。

与植物不同之处: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因此像细菌这样的生物被称为原核生物);虽有细胞壁,却没有叶绿体(异养)。

5、细菌的营养方式:多数细菌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6、细菌的生殖:靠分裂生殖在环境适宜的时候,不到半小时分裂一次。

7、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个体小,繁殖快和形成芽孢的特性。(细菌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可随风飘散,再萌发成细菌)

第三节 真菌

1、常见的真菌:香菇、木耳、银耳;青霉(多细胞个体)、酵母菌(单细胞个体)

2、真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等,真菌的细胞里都有细胞核。

真菌和动植物都属于真核生物。真菌细胞内也没有叶绿体(异养),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青霉的菌体由菌丝(直立菌丝和营养菌丝)和孢子构成;蘑菇的菌体由菌丝(吸收水分和有机物)和子实体(菌柄和菌盖)组成。

3、真菌的生殖:孢子生殖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即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故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重要作用

(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这类微生物多营寄生生活,从活的动植物体上吸收营养物质。如链球菌引起扁桃体炎,真菌引起癣、小麦叶锈病(注意:脚气和细、真菌没关系(是缺维生素B导致的)

(3)与动植物共生。共生指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的现象,简言之,互利共生。(1)如真菌与藻类共生形成地衣(2)根瘤菌与豆科植物,(3)与动物:兔、牛、羊内有些细菌帮助分解纤维素(4)与人:人的肠道中有一些细菌能制造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对身体有益

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1、食品制作。即发酵原理的应用,发酵就是有机物在一定温度下被酵母或其他菌类分解成某些产物的过程。如:酿酒、制作馒头和面包——酵母菌;酸奶、泡菜——乳酸菌;制醋——醋酸菌;制酱——霉菌

2、食品保存。腐败原因-------细菌和真菌分解食品中的有机物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所导致;保存原理-------将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其生长繁殖;保存方法-------低温保存、高温灭菌保存(如巴氏消毒)、缺氧保存、罐藏法、脱水法、腌制法、真空包装法、晒制烟熏法、渗透法、冷藏冷冻法、射线法、防腐剂等

3、疾病防治。主要指抗生素治病与转基因技术生产药品。抗生素是真菌(另外还有放线菌)产生的可杀死某些致病菌的物质。胰岛素是对大肠杆菌转基因形成治糖尿病的药物。

浅议医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课程改革 篇6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院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 医学生物学理论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篇, 分别是细胞学和遗传学.实验课教学内容有光学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动植物细胞观察、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等, 大部分是基础性、验证性实验内容.实验室条件一般, 学生生源基础不好, 在课时少、基础弱的情况下要完成实验内容, 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必须进行实验教学改革.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理念中, 教学以教师为主体, 从实验内容的选择到材料的准备, 再到试剂的配制, 完全由教师包办, 学生无须思考, 按实验步骤操作得出预定的实验结果就可以了, 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 无论从实验技能的培养, 还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和锻炼.传统的实验内容多属于验证性, 即验证已知的基本理论为主, 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 实验教学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设立的, 实验的目的也仅侧重于验证书本知识, 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

2. 改革实验内容

医学生物学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 但实验学习的学时有限.因此, 必须依据实验室的条件, 结合理论教学精心选择实验教学内容, 适当删除或简化落后的或与中学课程重复的实验内容.选择实验内容时, 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确保理论与实验不脱节, 实验内容要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应用; (2) 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和资源, 实验内容要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不能让他们望而生畏; (3) 实验内容必须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 (4) 尽量加强与临床的联系.依据这四条原则, 我们删除了光学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动植物细胞观察, 增加了稍有难度的动手制作的内容, 如有丝分裂标本制作、减数分裂标本制作、人类正常性状的调查报告、人类皮肤纹理的观察与分析、遗传病录像等内容.而光学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动植物细胞观察实验则留给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改革后的实验课是一门综合性实验课, 有一定的难度.既能满足基础好的学生的求知欲, 又能激励基础差的学生的积极性, 也有力地促进学生自主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3. 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并无好坏之分, 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局限性.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如问题式、讨论式、研究式、启发式、探索式等, 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1) 教学换位法.对教材上叙述清楚、明晰的内容可采用“教学换位法”, 如让学生参与教学、师生密切互动.要求学生主讲的内容, 上课时随机抽取学生上讲台当“老师”, 给其他学生和任课教师提问, 答案也由“老师”指出并更正.最后, 任课教师对各位“老师”的表现进行点评, 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换位式”教学全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从主动参与教学中发现了自身的巨大潜力, 获得了成就感.

(2) 调查研究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里, 有些内容是无法完成的.如人类皮肤纹理的观察与分析、遗传病和生理缺陷的调查报告等, 而这些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组织以“科研兴趣小组”等形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以上调查内容.可以对自己的直系亲属及旁系亲属进行调查, 也可到附近的儿童福利院或弱智学校调查, 获得第一手资料, 然后分析、总结, 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这种方法, 很多学生撰写了内容充实的调查报告, 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生对此活动都积极参与.

(3) 开放式实验教学法.它能够满足分层次和个性化的教学要求.实验室开放, 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既解决了仪器设备不足、课时少的弊端, 又为学生创造了独立动手的机会、锻炼了实践能力.另外, 学生还可以根据兴趣主动到开放实验室进行科技创新的实验研究.除了实验技能有所提高外, 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有所加深, 并能够通过资料查阅来拓宽知识面.

4. 改革教学手段

近年来, 我们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医学生物学实验教学, 不仅将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 还将规范化的基本实验操作技术、仪器的使用方法制成教学片, 穿插在教学过程中放映.如人类染色体的标本制作、DNA样本的提取技术等, 利用丰富的图片和动画使抽象的细胞内机制讲解变得形象而生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促使他们主动记忆、积极思考;对于较难的实验技术还能反复观看, 这样可强化学生对规范化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节约讲课时间, 也使动手时间、锻炼机会变更多了.

5. 实验考核的改革

传统的医学生物学实验考核成绩是实验报告+期末实验考试, 二者各占一半的比例共同计入实验总分.期末实验考试是在全部实验课程结束后, 采取随机抽取切片的方式,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显微镜观察玻片, 写出玻片所示的结构名称, 教师根据正确率打分.实验考试和理论考试成绩共同计入期末考试总分, 这种考核模式存在不科学的因素, 不能全面反映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真实水平.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将原来实验考核成绩改为随堂测试+课堂表现+期末实验考试 (课堂表现包括遵守课堂纪律、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完成课堂实验报告、认真回答课堂提问, 并参加教学活动) , 三者按30%、40%、30%的比例共同计入实验总分.

实验报告除常规实验目的、原理、操作、结果之外, 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讨论, 写下实验体会.然后, 由教师仔细评阅并计分.为了强化学生对实验技术的掌握, 我们采取对实验内容进行课堂提问或选择性笔试的方法, 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实验理论与技术, 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研作风.

参考文献

[1]吴升华.论PBL医学教育模式[J].医学与哲学, 2000, 2 (l12) :235~236.

[2]吴云, 崔树启, 戴洁.医学院校教学研究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 2005, 4 (2) :125~126.

[3]杨廷桐等.组织病理学综合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5, 22 (2) .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现状分析 篇7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新兴学科;本科教育;发展

引言: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简称BME)是一门结合了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和医学的交叉型边缘学科,也是多种学科向生物学不断渗入的结果。该学科从现代科技和工程原理的角度出发,研究人体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进一步揭示生命规律,进而为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有效的技术与理论的支持。生物医学工程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并于60年代在美国迅速崛起,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被世界各国所关注,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领域之一。

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起步很晚,直到1978年才被列入国家科技计划。虽然是一门新兴学科,但它的难度却不低于其它学科。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育发展主要以学校授课教育为主,并辅以相应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简单说来,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工学与医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我们可以就医学所需向工学求助,再通过工学所造来应用于医学,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纵观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某一学科若只是单一地仅在自身领域研究发展是很难有所建树的,有所突破的,长此以往并不利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然而,当多个学科相互渗透结合、参考,共同发展時,所面对的问题总会迎刃而解。每个学科都存在着自身的盲区,这也可以理解为发展的瓶颈,此时,不妨换个思维从其它学科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往往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和收获。人与人之间的工作需要相互协助,同样的,学科研究之间也是这样,博学其中并融会贯通往往才是取得成就的不二法门。而生物医学工程正是顺应了这一客观规律,巧妙地将工、医相结合,这也赋予了生物医学工程有利的先天发展条件,但这也成为了这门学科难以迅速发展的一个因素,看似矛盾却极为属实。也正是由于生物医学工程所涉及的学科种类范围之多,研究领域之广,使得我国目前对于该学科的研究和教育尚未成熟,而各个院校对这门课程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由于该专业起步晚,再加之各个院校的教学制度,条件和水平参差不齐,所以,目前各个院校对于生物医学工程这门学科的教育形式仍处于一种摸索的过程。如:综合性院校多以电学、机械、通讯或计算机为主要教学内容,而在医学方面的教学就略有薄弱。同样,医学类院校对该专业的教育形式也往往是以医学为主,从而忽略了其它方面。单从教育层面上来说,生物医学工程面临着所学内容多而杂,且难以在教学过程中衡量孰重孰轻从而无法做到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这一难题。

除此之外,现阶段高等院校对于该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很难满足于市场的需求,本科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年,而在这四年里,却要掌握如此繁杂的学习内容,再考虑到不同院校的课程安排有所不同,所以总的来说,在这四年期间,本科在校生只是掌握了与生物医学工程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却没有深入的去学习了解其深层次的内容,相比之下,真正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更是寥寥无几。这样一来,本科毕业生根本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市场的要求,对各个用人单位只能望而却步,造成了就业形势长期不景气,而用人单位同样是因为无法获得足够的理想人才而影响自身的发展。长此以往,这只会形成恶性循环,从而严重阻碍生物医学工程在我国市场的发展。为解决这一矛盾,我认为在本科教育阶段,各院校应在夯实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实质性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动手实践,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学会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另外,本科在校生也应该时刻广泛关注生物医学工程在市场的发展形势,然后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为顺应市场的发展趋势及时地为自己学习生涯做好合理的规划并为之付诸行动,做到有的放矢,从而避免在求学期间的迷茫,并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社会的节奏。

总而言之,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高等院校应主要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拓展学科建设方向,逐步建立起适合于多学科合作发展的运行模式,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科研优势设置课程体系。并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当今社会市场需求,加强对实验基地的建设,并注重相应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对于生物医学工程这样的综合性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我们应更加注重教育的科学性,以及理论与实践,学科与市场的相结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科]

【参考文献】

[1]章锁江,吴心平,张文萍.面向21世纪,培养未来型高素质医学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1998,(5):15.

[2]赵于前,汤井田,何继善.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J].中国高科技论坛,2003(3):56.

[3]袁力,刘林祥,焦红霞.高等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教育师资建设思考[J].医疗卫生装备,2003,24(6):47-48.

[4]CME2007第二届国际复合医学工程学术大会报告.

[5]董秀珍,邹慧玲,杨国胜.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教育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2,(5):6-9.

上一篇:校园运动会口号下一篇:初二下册政治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