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成人”教育探索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21世纪教育的四项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这四项内容的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大学生顺利成人、成才是高校共同面临的课题。进入21世纪以来, 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成人成才, 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 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重要的教育途径, 中央先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 (教社政[2005]1号) 等重要文件, 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大学生成人成才提出了明确要求。

1 研究背景

面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 “三成教育”已在众多高校中广为实施, 实践证明:“三成教育”是一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是顺利实施21世纪核心教育内容的有利措施。“三成教育”指的成人教育、成才教育、成功教育, 是三种教育的有机结合。成人是根本, 成才是关键, 成功是目标。成人包含着成才, 成才也体现着成人, 它们共同构成走向成功的目标。“成人”教育是引导大学生顺利学会做人、做好人的教育。21世纪的社会呼唤有良好品行、高度责任和身心健康的人才, 但这些都要以“成人”为基本前提。本文结合“三成教育”为研究背景, 立足于大学生的“成人”教育,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 分九个方面对新时期高校如何开展大学生的“成人”教育进行探讨, 以期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保障大学生顺利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2 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成人”教育探索

2.1 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切入点, 加快大学新生环境适应

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步入大学后接受的第一课, 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平台。高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 结合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新问题,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使新生入学教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切入点。新生入学教育中, 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主要介绍大学新生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 对不同方面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 促使学生在刚入大学时, 即知道在环境适应中心理方面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 沉着应对、妥善疏导, 为促进大学生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2.2 以新生心理普测为立足点, 建立健全在校生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已成为所有高校的共识。众多高校已通过新生入学心理普测、在校生心理抽测、毕业生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等形式, 逐步建立了全体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 (16PF) 、心理健康调查表 (PHI) 、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 (HLD) 等量表为施测工具, 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的级别的心理档案, 宏观上把握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研究表明, 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至目前, 心理健康普测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立足点, 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成人、成才。

2.3 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 培育大学生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 是大面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 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研究表明, 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所以, 为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有必要以必修课的形式进一步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培育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 为大学生成人、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4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高校总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 潜移默化地使大学生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 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 力争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因此缘故, 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黑板报等倍受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管部门的青睐, 是所有高校采取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之一。心理学工作者往往会根据大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 及时反映本校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 引导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2.5 以心理咨询辅导为重点, 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是一种心理上的助人活动, 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 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 给学生以合乎需要的心理上的协助与服务, 帮助学生处理它所面临的问题局面, 发挥其未能充分利用的潜能与机遇, 进而获得自主的能力与意愿, 克服成长中的障碍, 增强与维持自身的心理健康, 以便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 其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临时处于弱势的群体, 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 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 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 会完全尊重来访者的意愿, 不对其任何观点做道德性评价, 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 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 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主诉情况、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 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 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 多数前去咨询的求助者均能较快地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 与此同时, 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 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 极大地有利于大学生今后的成人、成才、成功。

2.6 以心理健康活动月为突破口, 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 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常识传单、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 是高校开展全校范围内大规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 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 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 向广大师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 唤起学校师生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 提高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强化师生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根源上增强其心理素质,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7 以心理网站等媒介为辅助点, 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进入21世纪以来, 网络、电话等媒介产品普遍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大学生群体中电脑、手机等媒介产品的使用, 给当前严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 与大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 日益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建立心理网站, 从中设置网络心理咨询、心理驿站、心理BBS等版块, 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网络心理咨询版块, 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因各种原因不愿当面咨询的学生一个平台, 供其发表自己的心理困惑、描述自己的心理症状等, 网站后台的管理员会及时予以回复, 给予其针对性地建议和意见, 引导其正确认识自我、理性分析客观事实等;通过心理驿站版块, 发布心理学方面的科普性文章 (如心理健康的维护方法、心理健康自我诊断、人际关系维护技巧、情绪管理策略等) 、富有启迪性的故事、寓言等, 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BBS, 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主动发起讨论话题, 与大学生在线互动交流, 积极引导大学生客观分析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 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见解, 从而掌握学生的真实心理需求, 为现实中开展学生工作提供参考。

2.8 以学生心理社团为侧重点, 引导学生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部分较内向、有心理需求但却不主动寻求帮助的学生, 始终得不到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 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主要包括校级的心理卫生协会、班级的心理委员、学生宿舍的心理信息员等, 是在学生中间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专门负责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干部群体, 主要负责在同学或在班级、寝室等小集体中开展朋辈心理辅导, 即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 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学生心理健康社团的主体是学生, 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 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 因此, 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 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 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

2.9 以学科教学渗透为总揽, 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 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 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 完善各种心理品质。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高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 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 加速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 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 提升大学生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 构建新时期背景下, 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摘要:学会做人是21世纪教育核心内容的落脚点, 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近年来, 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 阻碍了大学生顺利成人成才,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新时期, “三成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已见实效, 文章以“三成教育”为研究背景, 立足于大学生“成人”教育,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 对新时期如何开展大学生的“成人”教育进行了探讨, 以期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保障大学生顺利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成教育,成人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9:1-16.

[2] 许亚非.成人成才成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科学咨询, 2007 (7) :62-63.

[3] 陈良, 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30 (11) :74-79.

[4] 王丽敏, 王琪, 王燕, 赵振军.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5, 13 (2) :107-110.

[5] 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 2010, (5) :114-117.

[6] 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 2004-06-16.

[7] 袁红梅, 赵嶷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职业与教育, 2007, (17) :99-100.

[9] 叶一驼.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 2004, 25 (3) :18-21.

上一篇:彩色多普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研究下一篇:新媒体下的高校管理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