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一心理健康教育笔记(推荐6篇)

大一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篇1

题目:做一个“健康”的我

学院:专业: 学号: 姓名: 班级:

一直以来,我觉得我不管在心里还是生理上都是很健康的,待人真诚,对生活积极乐观。但听了牛老师的心理讲座我觉得自己有许多“病态”。

在人际关系方面,我不觉得自己处理得有多好,在我看来我是慢热型的人,但是对不熟悉的人我从来不会主动亲近,或许在他们眼中我是害羞,但是我总觉得我是缺乏许多合适的话与别人交流,也做不到像和朋友那样相处。也许就是害羞吧!老师讲的首因效应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拿我对我们宿舍的同学的看法来说,刚到宿舍谁都不认识,一进门就看到两个同学在说话,一个的头发爆爆的,所以我总觉得她不像个“好”学生,但是相处的时间久了,慢慢的发现她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逗比。搞笑又真诚。就这样我知道了看人不能只凭第一印象,要想了解一个人要慢慢的发掘,而不是一口气断定他是个怎样的人。再说近因效应,它是与首因效应相反的一种效应。它可以在我们与他人相处中时刻改变着我们对别人的看法,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了解他人。所以在评价一个人时要把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结合起来,不能一味的只看首因效应。

在压力这一名词面前我显得是那么微不足道,害怕上课睡觉,害怕上课玩手机,害怕考试挂科,害怕让家人失望······就这样我们被各种害怕压得喘不过气来,或许只是我,也有还有许多人和我一样紧张时手脚冰凉,想上厕所,但是当自己闯过自己那一关时总会高兴的无以复加。我总告诉自己放轻松,看开些,可是在真正遇到时总会紧张,但令我激动的是在这期间我可以很好的做好自己,就算不能超常发挥也能正常发挥。一直以来高考都是我心中无法触碰的伤痕,就因为紧张,前一天晚上没睡着,在考场上睡着了,就这样完了,知道高考成绩的那一刻我哭了,发烧了,后悔了,可是后悔有什么用,一切都完了。看着家人们一个个失望与鼓励的眼神我只能向前。所以我知道了我要学会调整自己,学会面对自己。听了牛老师的课我便想了想高考,以前我总会自动跳过这一段记忆,但它始终存在不是吗?所以我要谢谢牛老师,虽然只有这一节课,但是我相信许多同学都受益匪浅。

我渐渐的明白了与人交流不仅仅要了解别人,还要让别人了解自己,相信自己,让别人相信自己的捷径就是自我暴露,把自己的优点最好的展现出来,也不要掩饰自己的缺点,毕竟,人无完人。这样别人才会和你相交,才会觉得你值得相交。

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能更好的把握好自己,与人更好的相处,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网。以心交心,以自己的正能量渲染出一种属于自己的友情气氛。紧张时深呼吸,运动一下出点儿小汗,把自己的烦恼,紧张感一点一点的消耗掉。当自己对人有看法时,把握好语气,掌握好方法,好好和他交流,委婉的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既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又能加强与朋友的关系,让他知道自己是值得相交的。我相信我能做好,做一个“健康”的人,首先就是要相信自己。自己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就像我家老大说的,“开始我以为,要想打败一个人,你就要比他快。现在我知道,要想打败一个人,你一定要比自己快。”所以,自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大的敌人。相信自己,打败自己,突破自己,让自己做一个最最“健康”的大学生!

大一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篇2

关键词:大一新生;心理困惑;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97-02

大学一年级是从中学到大学的一个纽带,可以说是人生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来自社会各界以及家庭的各种挑战和考验。由于在大一阶段,学生的生活环境、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品格意志都会有着巨大的改变。如果说学生能够成功、安稳地度过这个时期,学生将在整个大学时期都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顺利完成学业;反之,就会在大学时期遇到各种心理困惑,若不能及时解决,严重者会产生心理问题,进而影响今后步入社会的生活。因此,我们急需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困惑进行透彻分析,并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一定的解决措施建议,以期帮助大一新生健康、快乐地度过这一关键的过渡期,为今后的大学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大一新生的主要心理困惑

(一)失落心理

许多新生在高中时期都是班里的尖子生,但是到了大学,这个人才济济的地方,这些所谓的尖子生都变得平庸无奇,不再受到像高中那样光环的照耀。身处于强手如林的环境中,自己原来的优势骤间缩小,再加上这个完全陌生的新环境,还来不及做好角色转换,内心必定会感到非常失落。此外,与成绩决定一切的高中不同的是,大学里学习成绩不再是衡量一个学生能力、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在大学里更为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这就使得某些学生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而对自我特质和自我价值感产生怀疑和困惑,从而产生失落心理[1]。

(二)焦虑心理

大一新生入学最先面对的就是生活环境的变化。许多学生在中学期间,没有离开过居住的城市,也没有体验过宿舍生活,饮食起居多由父母包办,有着极其严重的依赖心理。但当远离家乡进入大学后,什么都需要自己来,没有了父母的嘘寒问暖、安排妥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学生,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的起居。不同于原来三点一线的中学生活,大学中丰富多彩、目不暇接的活动让其不知从何下手。离乡背井而来的学生,又由于新环境与家乡的气候条件和饮食方面等的生活习惯差异,而引起了水土不服,身心都出现了各种不适。大学新生在遇到这些问题时,由于不知向谁求助,常常郁郁寡欢、自暴自弃,经常会出现烦躁、痛苦、紧张不安等焦虑情绪,更有甚者出现心慌、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2]。

(三)危机心理

危机首先是来自学习的压力。由于当下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学业成为了其最主要的竞争力。一方面,大学中仍然要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还要应对各种考试的压力。除此之外,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大学生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加入五花八门的“考证热”行列等。另一方面,来自生活的压力。对于一部分贫困生而言,生活和学习费用成为他们最大的障碍。1997年我国开始实行高校缴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的学费不断攀升,尤其是发达城市的大学生,生活费更是成为了一笔巨大的开销。

(四)迷茫心理

在中学的时候,学生的唯一任务就是读书,心中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虽然生活单调乏味,但是也不失紧凑充实。但是到了大学,由于更加重视的是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有了更多自己支配的时间,新生们反而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和方向,面对零零总总的社团组织和各式各样的考证热潮,新生容易感到迷茫,不知如何选择,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四年之后应该何去何从。长此以往,就会引发“破罐破摔”的现象,每天颓废度日,得过且过,浪费青春。

二、心理困惑的教育对策

(一)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掌握心理平衡

在大学中没有父母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叮嘱,因此最大的帮手就是自己,要及时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强化训练,锻炼意志品质以及抗压能力,使其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以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最重要的就是让新生学会正确评价、衡量自己,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当前的目标,进而在生活中找到方向,不再感到空虚迷茫,使自己经常处在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情绪状态中[3]。此外,要学会自我调节不良情绪。

(二)实行学生助理班主任制度

在大学生中,学生不仅仅是被管理者,更要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因此实行学生助理班主任制度,可以有效地以身边的榜样来激发学生。代班班主任可以先由大学生党员或是入党积极分子等担任,让他们充分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起到先锋模范作用。这样有助于加强学校与班级、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4]。一方面,能够有效培养班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增加班级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群体中起到心理健康教育主力军的作用,使大一新生找到求助的对象,发挥同龄人效应,使其能将心中的困惑和不解一言倾之,更快融入新的环境,避免不良情绪在心中逐年累积,最终造成不可预知的后果。

(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支持系统

大学新生的困惑不仅仅来自学校,还源于家庭、社会等的因素,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深受这三者的影响。除了学校发挥好家庭、学生、社会的沟通纽带和桥梁作用之外,更要求家庭和社会给予大一新生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家庭要时刻关注新生的心理趋向,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学校一起协作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社会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来帮助大学生就业择业,尤其是对于贫困生而言,要继续推进贫困生奖励制度和勤工助学制度,帮助其克服经济困难。

全面提高广大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建设强大内心,是心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可以从教育其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掌握心理平衡,实行学生助理班主任制度,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支持系统等角度出发,健全新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制度,帮助其顺利、健康地度过这个关键的转型期。

参考文献:

[1]朱瑜,郭立亚,陈颇,等.同伴关系与青少年运动动机行为投入的模型构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03).

[2]杨海波.同伴关系与小学生学业成绩相关研究的新视角[J].心理科学,2008,(03).

[3]邹泓.中学生情绪智力的结构及其与人格五因素友谊质量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01).

[4]陈善平.大学生体育锻炼情景下运动承诺理论模型的检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05).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学习笔记12 篇3

1、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识记)

2、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识记)

第二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健康标准制定的依据(识记) 统计常模

根据统计学的正态分布曲线,可认为处于总体平均标准范围内者为心理正常,偏离这一范围者就是异常。

 社会规范

以社会规范作为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并以此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是否异常。

 生活适应

以生活适应作为判断人们心理正常与否的标准,是以个体是否表现出与生活环境及需要相一致的情感、言语、思维、行为等依据的。

 临床诊断

以本人或他人是否观察或检测到某些心理疾病的症状和致病因素,来判断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 主观经验

以个人的主观经验或感受来判断其心理健康状况。

2、我国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代表性观点(领会)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保持情绪的平衡与稳定、正确认识周围环境、保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完善自我的发展目标。

3、心理健康标准的科学界定(应用)智力正常是基础,关系协调是关键,情绪状态是表现,人格完善是结果。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智力水平正常、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生活平衡积极、社会适应良好、情绪乐观向上、人格统一完整、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第二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与目标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识记)

2、心理健康教育与相邻概念的关系(领会)

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相似之处:

它们都是从心理上帮助人、教育人的过程;常采用相一致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工作范围常是相似的;在强调帮助来访者成长和改变方面是相似的;都注重建立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认为这是帮助求助者改变和成长的条件。

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不同之处:

 就工作对象和工作者而言:心理健康、心理辅导的对象是正常的学生,心理咨询的对象是某些适应和发展方面有心理困扰或轻、中度心理障碍的正常人,心理治疗的对象是指患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人;

就功能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重在突出工作的主动性、超前性,也即重发展和预防,心理咨询与治疗相对来说工作具有被动性与滞后性,心理咨询重在预防与矫治,心理治疗重在矫治与重建;

 就内容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在认知和行动上做文章,心理辅导注重资料的提供与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侧重于当事人的情感活动以及人格的重建与发展。

 就工作方式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与

辅导多在非医疗情境(学校、有关教育机构)中进行,心理咨询多在非医疗情境中进行,心理治疗多在医疗情境中进行。

 就时间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

出现问题前进行预防性培养,心理辅导伴随整个教育过程,心理咨询是有来访者有问题后进行的求助,心理治疗师患者患病后求医治。 就解决问题的深度而言:心理健康

教育与辅导只是处理一般情境中的问题即表层性问题,心理治疗则要深入人格结构的深层,即无意识层面问题,心理咨询介于两者之间,即解决通往深层的中层面问题,也关涉表层与深层的问题。 就工作模式而言:心理治疗是医学

模式,心理咨询是教育和发展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是教育模式。

 就工作任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与

辅导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心理治疗是解决某一局部问题,心理咨询整合局部与整体的问题。

 就实施过程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与

辅导的工作是主动的,心理治疗肯定是被动的,心理咨询工作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

 就运作模式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与

辅导室一种义务工作,是非经营性的,心理治疗是经营性的,心理咨询可以是非经营性的,也可以是经营性的。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与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促进措施(领会)(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能力(2)突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有利于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3)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

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局面安定和谐

2、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领会)

基础与中介作用、操作与动力作用、激励与增效作用

3、心理健康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应用)

(1)心理健康与德育

不同点:理论基础不同、学生观不同、目标侧重不同、工作内容不同、工作原则不同、方法手段不同。

相同点: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工作对象都是正在成长发展的学生,根本目的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2)心理健康与智育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智育的科学化和效率的提高。只有科学的即符合教学规律

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智育活动,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积极作用。(3)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

体育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了必要的生理和体能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身体健康获得了必要的条件。体育的目的在于增进体质,促进健康。在具体的过程中,也可以锻炼人的毅力、塑造人的性格。

(4)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美育的基础,美育应该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美育,就会带有明显的不足和缺陷。就人的美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就是美的基础和条件。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原则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领会)

心理健康的目标可以分为基础目标、基本目标和终极目标三个层次。心理健康的基础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由于心理疾病的产生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识记)

心理健康的具体目标包括: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领会) 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

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 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 面对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

育工作,从而间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识记)

教育性原则:

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全体性原则:

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差异性原则:

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似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主题性原则:

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所有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辅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主体性原则集中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特征。

整体性原则:

是指在心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学生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发展性原则:

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学生,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发展为重点,促进全体学生获得最大程度发展。

活动性原则:

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重视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保密性原则:

是指在心里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有责任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护。保密性原则是心理健康教育极其重要的原则,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和建立相互信任的心理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及隐私权的最大尊重。

第三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西方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心理卫生的推动(领会)

当代心理卫生运动是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精神病及患者开始的。法国著名的精神科医生皮内尔在担任巴黎比萨托精神病院院长是,把医院中所禁闭、封锁的精神病患者全部解放,病给予人道主义的治疗和待遇。皮内尔也因此成为现代心理卫生最著名的倡导者。

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做出直接贡献的先驱者当属美国人比尔斯。

2、心理测量运动的影响(领会)

比奈的贡献在于使用心理测量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法得以变成现实,因而成为现代心理测量的先驱者。

3、职业辅导运动的贡献(领会)

在早期的职业辅导运动中,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帕森斯强调职业辅导包括职业的方向定位、个人的分析和咨询服务三个方面。帕森斯的理论,对今天的职业辅导乃至心理咨询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他所创立的波士顿职业局,成为现代心理辅导诞生的标志,其个人也被誉为“心理辅导之父”。

维特默还创立了第一个弱智儿童的临床心理教育学校,并与同年创办了第一本临床心理学杂志。由于维特默在这方面的贡献,他被人誉为“美国学校心理学之父”。

第二节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也是起源于心理卫生运动和职业辅导运动。

第四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教育与辅导

1、自我认识的教育与辅导是训练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进行正确的认识,培育和发展个体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自我概念。(识记)

2、自我意识的教育与辅导的措施(领会)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

批评来认识自我。

3、自我接纳的教育与辅导

所谓自我接纳,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是否接纳自己是能否发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和核心。

具体措施(领会)

自尊心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会自尊自重、教师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自信心的培养(给予学生积极评价、因材施教发掘潜能、自我竞赛获得自信、创造机会发挥特长、集体评说相互尊重)

4、自我完善教育与辅导

自我完善的教育与辅导,是指教育学生如何确立现实的有价值的自我目标及适当的志向水平,引导学生合理掌握时间,妥当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追求自我价值和理想的实现,同事引导学生自觉控制自我,学会处理自我意识问题上的困扰,努力改善自我。

自我完善的教育与辅导措施(领会)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自我设定与自我激励、自我监督与自我控制、自我体验与自我强化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教育与辅导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关系,它是交往双方彼此心理上的依恋与心理距离的一种反映,实质上是交往双方的需求在交往过程中是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程度的体现。

1、师生关系的教育与辅导措施

更新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注重师生互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促进师生的自由交往;采取民主的教育态度,促进自身的教育行为;了解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2、同伴关系的教育与辅导措施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促进同伴之间的互动;了解学生同伴关系的现状,公正及时地处理同伴之间的冲突;建立班级活动的规则,重视和利用非正式团体;创设积极向上的班风,促进良好的同伴关系;提高人际认识水平,调整交往认知结构;学习社会交往技能,主动参与交往活动。

3、亲子关系的教育与辅导措施

亲子关系的教育与辅导就是教育青少年学生更多地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并帮助他们有效地与父母沟通;同事也使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正确处理代沟的问题,以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问题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父母的教养态度和子女的心理需求之间的冲突,在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阶段表现的尤为突出。主要措施:(领会)

父母学会理解和尊重孩子、子女学会理解和尊重父母。

4、异性关系的教育与辅导

教师和家长应在了解青少年性意识发展的基础上,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异性交往的原则,并教育他们学会以正确的方式方法与异性同学大方相处。(识记)青少年学生的异性交往教育(领会)正确认识青少年的异性交往;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原则);青少年异性交往的方法(克服羞怯、真是坦诚、留有余地);引导学生区分友谊与爱情。

第三节 学习问题的教育与辅导

1、学习动机的教育与辅导

所谓学习动机的教育与辅导,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成就动机进行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认识成就动机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进而树立恰当的抱负水平。(识记)具体策略:(领会)

阐述知识的意义与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成就动机;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努力学习。

2、学习策略的教育与辅导

学习策略的教育与辅导就是要教会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使他们学会学习。(识记)具体措施:(领会)

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列提纲、做示意图、利用表格)、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做笔记、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背景知识))、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知识、元认知控制)、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努力管理策略(情绪管理、动机控制、环境管理)。

3、考试焦虑的教育与辅导

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考生在考试期间紧张、不安、担心、忧虑、恐惧等情绪反应,都可称之为考试焦虑。(了解)主要措施:(领会)

端正应试动机,减轻心理负担;做好充分准备,形成良好的应试状态;冷静处理“怯场”。

第四节 生活问题的教育与辅导

1、情绪教育与辅导

情绪辅导又称情感教育,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认识、接纳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识别他人的情绪并能有效地沟通,掌握疏导不良情绪的适当渠道和方式,防止和克服消极、冲突的情感,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的一种教育活动。(识记)情绪辅导主要包括:情绪认识、情绪识别、情绪沟通、情绪控制、情绪熏陶。

2、休闲教育与辅导

休闲辅导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休闲观念和态度,获得必备的休闲知识与技能,学会选择安排有益的休闲活动方式,拥有充实而丰富的休闲生活,发展自己的才能与个性的一种教育活动。(识记)休闲辅导的措施:认识休闲的功能、学会休闲的选择、懂得休闲的伦理。

3、职业教育与辅导

职业辅导是根据个人的能力、兴趣、价值观等个性特点,结合国家需要和有关职业信息,帮助个体选择恰当的职业,以便为今后的升学就业做好准备。(识记)

第五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涵义与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形式,它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它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探讨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与相关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即涉及如何进行课程设计、课程组织或实施、如何进行课程评价以提高课程的质量等问题。(识记)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征(领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最本质特征是“人本化”,即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提供不同的学习经验,协助学生发展其价值观、责任感、知识和能力,以此陶冶其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属于人本主义的课程类型。

 从教育目标看:要让学生变得健康、快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 从教育内容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解决成长中的问题;  从教学方法看:重在引导学生参与;

 从教学关系看: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真诚、理解尊重、信任合作;  从教育效果看:强调“三重”:重参与、重过程、重转变。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原则(领会)以团体教育、团体训练等主要方式来开展各项有关的教育教学活动。

要坚持: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全体性原则、体验性原则、相容性原则。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意义(领会)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优化课程的结构;有利于完善课程的功能;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类型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是传授较为系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一种课程形式,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课程体系的基础部分。

1、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的性质(领会) 知识性: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是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进行的,它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给学生必需掌握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的知识。 基础性: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传授给学生的是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最基础的知识。

 问题逻辑性: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的内容选择和编排应遵循问题逻辑性。

2、心理健康的活动课程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生主体性的活动项目和方式,使学生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课程形式。(识记)

3、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性质(领会)活动性、系统性、主体性、互动性

4、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关于心理发展方面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

5、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的特点(领会)全局性、导向性、陶冶性、规范性

6、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在学校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传递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注重挖掘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中的内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认知和技能、情意特质和人格素养,从而完善心理机能的一种课程形式。(识记)

7、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领会)

整合性、潜隐性、依附性、融合性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与方法

1、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的目标在于促使学生认识自身的心理,实现对自己心理的“认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目标着眼于心理品质的“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的目标着眼于心理品质的“陶冶”;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侧重于与某种学科的学习及某种形式的活动相关心理品质的认识与训练。(识记)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结构主要包括五个基本要素:认知经验要素、意志品质要素、情感经验要素、社会经验要素、生活经验要素。(识记)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组织方式

逻辑式组织:采用螺旋式上升的形式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心理式组织:以学生为本位,注重学生的兴趣与需求。

一般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内容应采取折衷式组织。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领会) 认知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

式(讲授法、阅读和讲故事、艺术欣赏、参观访问)

 操作法:通过学生的言语和动作的操作活动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叙事法、测验法、游戏法、作业法、演讲法)

 集体讨论法:对某一专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述自己的意见,进行研讨的一种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辩论式讨论、配对式讨论、脑力激荡法)

 角色扮演法:扮演或模仿一些角

色,部分场景,使学生以角色的身份,充分表露自己或角色的人格、情感、人际关系、内心冲突等心理问题,进而起到增进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发展心理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哑剧表演、角色互换法、镜像法、空椅子表演、小品表演)

 行为改变法:通过奖惩等手段来建

立和消除某些不良行为(示范学习、行为训练)

5、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应用)(1)一般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是按照课时一节一节地进行的。对于每一节课的进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课程的引入、课程的开展、分组讨论、课程的升华、课程的延伸。

(2)心理课程的评价体系是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顺利实施的支持系统之一。课程评价集中在三个方面:课程起始评价、课程实施过程评价、课程实施结果评价。

第四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案设计(应用)确立主题名称、确定主题的教学目标、确定课时和教学场地、选择教学活动方式、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拟定教学活动程序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组织(应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组织是指为完成特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师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教学,它的教学过程应体现出自身明显的特点: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

学校教育要交给学生三方面的知识:关

于自然的、关于社会的、关于自己的。 课前准备:了解学生、建立关系、确立教学专题;

 课程导入:热身法、发问法、案例

或故事导入法、自我测试法、开门见山法、引导回忆法;

 课程开展:引导、反馈、面质、明

朗、连接;

 课程结束:回顾与反省、计划与展

望、祝福与道别。

第六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辅导 第一节 心理咨询的涵义与过程

1、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涵义

心理治疗的开山鼻祖是弗洛伊德。心理辅导源于20世纪初帕森斯的职业指导运动,他所创立的波士顿职业局,成为现代心理辅导诞生的标志,其个人也被誉为“心理辅导之父”。心理咨询则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的“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并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词交替使用。

心理咨询与辅导室一个专业化的助人自助的过程。它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员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及技术和方法,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引导他适应环境,与人建立和谐关系,发挥长处,成为一个内心平和、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识记)

2、心理咨询的种类与形式(识记)直接咨询与间接咨询、个别咨询与小组咨询、门诊咨询、信函咨询、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

3、心理咨询的过程与环节(领会)

信息收集阶段(了解来访者的基本情况、来访者的社会文化背景、来访者的心理困扰)、分析诊断阶段、目标确立阶段、方案探讨阶段、行动实施阶段、结束阶段

4、心理咨询关系的确立(应用)

心理咨询员主动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有利于来访者的成长与改变。良好的咨询关系式咨询员与来访者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信任、携手共进的关系。这种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要求咨询员自始至终具有较强的、内化在观念和态度中的专业能力。这些专业能力包括:

 同感:指咨询员放弃自己的立场,从来访者的角度设身处地体验和感觉;

 尊重:体现了咨询员对人所持有的根本观念和态度,也是咨询员与来访者能否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的核心与关键;

 真诚:指咨询员表里一致,人格和

谐统一,真心诚意地对待来访者; 积极关注: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员

应将注意力聚焦在来访者身上,关注来访者所表现出的微小的变化与改变,无条件地给予支持与鼓励,以提供温暖、安全的心理环境,使来访者感到被重视,逐渐积聚起成长与改变所需要的心理能量,从而催化心理咨询进程。

第二节 心理咨询的问题评估

1、问题及评估

心理评估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来评估人的心理状态、心理差异以及行为表现,并确定其性质和程度。

问题的基本类型:智能评估、行为评估、人格评估(识记)

评估的一般过程:第一阶段:预约并进行初次会谈,第二阶段:对来访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第三阶段:在咨询过程中和咨询结束时进行评估。(识记)问题评估的方法:观察法、测验法、访谈法、调查法,常用的方法:会谈、心理测量。

2、会谈评估(应用)

会谈是通过谈话搜集有关资料的方法。 设计会谈提纲:会谈根据咨询进程以及评估目的的不同,主要可以划分为搜集资料式会谈、诊断式会谈、治疗式会谈;一般会谈提纲涉及:开始、促进、深入、结束四个阶段。

 会谈中的提问技术:提问有两种方式: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在双方信任关系尚未建立之前,咨询员宜多采用开放式提问;提问既要注意时间、场合、气氛,更要关注来访者的表情、动作,尊重和保护来访者的个人隐私权,所以咨询员要有理、有利、有节地使用提问技术。

3、使用心理测验的意义(应用)

心理测验可以帮助咨询员界定来访者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心理测验有助于咨询员提出具体的、符合来访者情况的咨询目标和咨询计划;心理测验有助于咨询员判断是否需要把来访者转介到其他机构;心理测验有助于咨询员及时了解和调控咨询过程,并检验咨询的有效性。

在心理咨询中最常用的测验是:智力测验、人格测验。

4、使用测验的注意事项(应用)

防止心理测验滥用、合理解释测验结果、测量工具和测验材料的保密问题。

第三节 心理咨询的干预技术

心理咨询中常用的干预技术主要分为三大类:情感干预技术、行为干预技术、认知干预技术。

1、情感干预技术(应用)

运用情感干预技术帮助来访者疏通情感通路。情感干预的方法主要有:情感表达技术、情感辨析技术、情感整合技术。情感表达技术:是指在心里咨询中,咨询员通过积极关注、倾听和回应,促使来访者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方式宣泄和表达被否定、被压抑的情绪及情感的方法。情感辨析技术:指咨询员启发或激发起当事人的自我觉察后,使当事人辨析自己的情感状态,深入探索和澄清情感来源、挣扎及矛盾的方法。

情感整合技术:指咨询员帮助来访者整合内心各种情感、处理好自我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的方法。

2、行为干预技术(应用)

行为干预技术可归为三类:一是提高行为发生率的技术,二是降低行为发生率的技术,三是培养良好行为的技术。提高行为发生率的技术包括(强化、行为契约、代币系统);降低行为发生率的技术(消退、隔离、反应代价、矫枉过正);培养良好行为的技术(塑造、渐隐、连锁)

3、认知干预技术(应用)

认知干预技术是指咨询员对来访者的不合理的思维、不正确的假设以及认知歪曲所采取的一系列治疗和改变的方法。认知改变技术(去灾难法、再归因法、排除自我中心法、理解特殊意义法、质

疑绝对化法)

自我管理技术(家庭作业、活动规划表、渐进性作业)

第四节 团体心理咨询

团体咨询是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员带领小组,在保密的原则下营造一种安全、支持的环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不断观察、学习和体验,主动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努力学习新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方式,发展良好生活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识记)

1、团体咨询与活动的功能(识记)

教育的功能、发展的功能、预防的功能、治疗的功能

2、团体咨询的作用机制(领会)

在良好的氛围中获得归属感、集体环境给人以希望、集体给人自我表达和宣泄的机会、了解组员间的共性,增加信心、组员间可相互交流和学习、通过帮助他人以帮助自己。

3、团体咨询的主要技术(领会)(1)入组前的准备工作

确定小组的性质与目标,设计活动计划,确定小组规模,筛选组员,规定活动场地、时间及频率,准备必要的资料和教具,组长的知识、能力的准备,团体咨询效果的评估。

首要的准备就是确定团体的性质和目标。一般分为三类团体:发展性团体、预防性团体、治疗性团体。(2)小组成员间的同质性

为确保小组咨询效果,尤其是初学者做组长,考虑组员的同质性是非常必要的。(3)小组的构成与活动规律

小组的人数、封闭与开放、活动频率与时间、场所的要求

(4)团体咨询的一般方法

团体讨论、角色扮演法、行为训练、心理剧、4、团体咨询的运行过程(领会)

任何一个团体咨询都会经历从启动、过渡、成熟到结束的发展过程。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是连续的、相互影响的。

准备阶段:指团体建立之初的起始阶段,通常是整个小组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小组发展中比较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时期。

实施阶段:小组成员积极投身于小组活动中,试图找到自己在他人眼中和在团体中的位置。

结束阶段:是团体咨询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总结团体成效和处理离别情绪的不容轻视的阶段。

5、团体咨询组织者的作用(领会)组长的基本职责(注意调动全体成员的参与积极性、适度参与引导、提供恰当的解释、创造接纳融洽的气氛)、组长的人数及要求(一般团体由组长1人担任)、咨询组长常犯的错误(事无巨细,包办代替;权威自居,说教过多;过渡自我开放,角色混淆)

6、团体咨询中的常见问题(应用)在团体咨询过程中,小组成员身上会出现一些常见的行为问题。主要有:沉默行为、支配行为、审讯行为、依赖行为、顺从行为。这些行为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团体的发展,干扰当事人和其他成员的进步。

第七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关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1、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领会)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途径。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有: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实施潜能开发、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锻炼人际交往的能力、塑造乐观开朗的性格。

2、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领会)

要遵循以下原则: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愉悦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3、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领会)

全体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科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科渗透的实施

1、社会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领会)

通过剖析课文主题队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分析人物命运的描写和一些细节描写来揭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通过作文、日记等作业的批改队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自然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领会)

在教材内容中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3、艺体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领会)

适当整合教学目标;创设参与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准确把握渗透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科渗透的保障

1、提升学科教师的专业能力(领会)树立现代课程与教学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情感沟通为桥梁,以真诚、尊重、理解的态度与学生交往,建立起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首先,要挖掘教材中心里健康教育因素,其次,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第三,恰当运用心理咨询技能);运用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2、课堂心理气氛的涵义(领会)

课堂心理气氛是班集体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气氛,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一般认为,课堂心理气氛主要受到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教学的时空环境三个因素的影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学风的好坏是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在通常情况下,课堂心理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三种类型。

3、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策略(应用) 评估策略:准确评估课堂心理气氛是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前提和基础。评估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量法。

 期待策略: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期待的自我实现预言效应是确实存在的。

 情感策略: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智与情感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 威信策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 信息策略:教师所传递的信息也是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 交往策略: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活动形成了师生、学生之间的多向度的交往。教师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 维持策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心理状态反映了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的状况与水平,是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率和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条件。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激发,更要重视这种状态的维持。

4、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领会)职业因素:教师教书育人,责任重大,有外在的期望压力,有内在角色冲突; 社会因素:社会发展使当今教师面临更多的选择;

学校因素:学校的管理策略与组织气氛、竞争与激励、学生的行为与教师的教学环境;

个人因素:如遗传、人格特征、意志品质、成长经历以及自我认识与调节的能力等;

5、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应用)(1)优化社会环境,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增强教师的职业满意度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其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重塑教师形象,最后,搞好教师的职前和在职培训,提高教师心理承受能力。(2)完善学校管理,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开展健康有益的休闲活动

首先,学校要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其次,学校领导要端正领导作风,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多激励,多鼓励,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第三,学校要建立健全有效地竞争和激励机制,实行科学的考核与评估,第四,优化学校的人际关系,第五,积极倡导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

(3)注重心理的自我调节和维护,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其次,教师要保持乐观积极地心态;第三,教师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第四,教师要掌握一些压力应对的策略和方法,形成自己的“压力免疫”机制,避免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

第八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实施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心

1、家庭在心里健康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领会)

(1)家庭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不能喝学校教育配合是学校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式孩子的第一间教室。(2)家庭是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石 家庭为孩子提供温暖和保护,使孩子获得了最初的安全感。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父母的关心、爱护和鼓励。家庭不仅提供给孩子关心和爱护的情感支持,也给孩子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和场所,从而保障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之,父母养育和保护孩子,协助子女获得需要的满足,不仅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而且包括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家庭承担着促进子女智力发展、提供情绪支持、促进子女社会化、学会悦纳自己和悦纳别人等许多重要的功能,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基础和基石。

2、影响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的家庭因素(领会)

 家庭结构:所谓家庭结构,是指家

庭的外在形态特征,如家庭结构的完整性、兄弟姐妹的多少、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等。

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往关系,具体包括父亲与子女之间的交往、母亲与子女之间的交往。它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它影响着孩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和谐稳定的亲子关心。

 教养方式:指父母关于如何教育子

女的信念、情绪和行为构成的统一体,它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包括:父母的情绪、父母的行为、父母的信念。

3、家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应用)

从父母自我改变做起、身教重于言教、提供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自己成长、快乐比成功重要。

第二节 亲子沟通的态度与技巧

1、有效亲子沟通的基本态度(领会)尊重与信任、民主与平等、理解与关心。

2、了解孩子不良行为的目的(领会)心理学家认为孩子表现不良行为,是因为其追求价值感的导向错误,父母的任务在于帮助孩子用建设性的方法重新获得价值感,孩子不良行为通常有四种目的:获得注意、争取权力、报复和自暴自弃。除了这四种目的外,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往往还有3个原因:寻求刺激、表现优越感、寻求同伴接纳。

3、积极倾听(应用)

积极倾听是指听孩子说话的时候,让他们明白父母已经理解他们所说的话,已经觉察到隐含他们话后面的感受,使孩子感觉到被了解、被接纳,从而能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问题,协助他们建立一个解决问题的基础。这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同感技术。

4、问题所有权(应用)

如何界定问题所有权?可以依据三项原则:

一、若孩子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属于孩子的问题;

二、若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但妨碍了父母的权利或职责,属于父母的问题;

三、若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且不妨碍父母,这时亲子关系没问题,皆大欢喜。

一个总的指导原则是:对于孩子的问题,父母需要积极倾听;对于父母的问题,父母可以表达自己的信息,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对父母造成了困扰。

5、表达我的信息(应用)

如何表达我的信息呢?通常包括三部分:描述行为(只描述而不评价),指出行为的后果,说出对这个行为后果的感受。

第三节 鼓励与批评孩子的方法

1、鼓励与批评的作用(领会)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离不开批评与鼓励,鼓励与批评既是一种手段,又是一门艺术。鼓励是鼓舞的力量,促使孩子勇敢地向前走。批评是鞭策的力量,要求孩子正确地向前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鼓励,讨厌别人的批评。

2、鼓励与称赞的区别(领会)

称赞只是奖励的一种,着重于比较和竞争,孩子必须表现优异、有超群的成绩,才能得到称赞。而鼓励,则会不时地出现在孩子的任何进步和努力中。鼓励可以肯定孩子自我能力的发挥,而无须和别人比较。总之,称赞的话语专注在 的评价和优秀,教孩子和别人比较,只为个人所获而努力。而鼓励则重视内在的评价和贡献,鼓励型的父母能使他们的孩子接纳自己不够好的地方,对自己有信心并让他人知道他是有用的人。

3、鼓励的原则(应用)

真诚接纳孩子、着眼积极的一面、重视努力和进步、肯定个别能力、从自我鼓励做起

4、批评孩子的方法(应用)

批评孩子要注意方法、批评孩子要注意尺度、批评孩子要注意场合、批评孩子要陈述理由、批评孩子要避免重复。

5、订立适当的规范(应用)

称职的父母对孩子不仅有无条件的爱,也提供适当的保护与限制,并赋予适合其发展阶段的任务。

适当的教导、亲子协商订立原则、行为后果的处理、温和而坚定的态度、教育的一致性、适当的弹性。

第九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关心

1、社会环境在心里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领会)

社会环境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社会是学校和家庭之外的大课堂,我们在这里学习和成长、耕耘和收获。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补充和延续,保持和强化这种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社会教育系统承担着优化社会心理环境,为个体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的任务。

2、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领会)

社会环境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时代性和社会性。社会生活事件影响心理健康、社会发展变化影响心理健康、社会整体氛围影响心理健康。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优化

所谓社会环境的优化,就是指充分利用社会现有的条件,或者创造良好的必备条件以达到社会环境的最佳状态。(识记)

1、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必要性(领会)

尽管家庭和学习啊偶是个体社会化的首要动因,但是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之中,这些环境对于塑造我们的人格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会环境包括很多方面,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社会环境仅仅局限于物理环境、硬件设施,但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物理环境固然重要,但更要的是有意义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社会组织环境主要指社会各个机构、社会组织制度所形成的整体风气和氛围,各相关机构携手并肩所创造的环境。社会舆论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也是环境因素中非常关键的因素。通过积极地社会舆论宣传,培育和建设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优化的方法与途径(应用)

保障前提,优化组织环境(政策支持,提供制度保障;社区宣传,各机构共同协作)

舆论引导,营造良好氛围(传统媒体、网络舆论)

3、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优化的前景展望(领会)

(1)媒体作用的适度发挥

首先,从内容上,可以有意识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内容。其次,从程度上,一些虚假的或虚张声势的信息以及过度描述的信息都有可能在无意中对公众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产生严重的后果。最后,从方向看,媒体应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清楚这些舆论对民众产生的后续影响。

(2)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逐渐认识到了信息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认识到信息化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需要,以及信息化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冲击问题,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的要求。(3)“三位一体”模式的构建和协调 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网络

在具体实施预防的过程中,要遵循“三早”原则:早进行、早准备、早干预。

1、传统心理卫生的三级预防(领会)传统的心理卫生三级预防包括:初级预防:向人们提供心理卫生的知识,以防止和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尽早发现心理疾病患者,并提供心理和医学的干预;三级预防:防止住院病人的心理异常转为慢性,使他们尽快回到社会生活中去。

2、学校组织体系的三级预防(领会)心理社团学生和社会工作者或心理系学生、学生辅导员与班主任、心理咨询中心专兼职老师共同组成的心理健康的三级预防网络。

3、心理教育对象的三级预防(领会)初级预防对象:是针对一般学生和适应困难学生进行一般辅导;

二级预防对象:针对濒临偏差行为边缘的学生进行较为专业的辅导咨询;

三级预防对象:针对偏差行为和严重品行困难学生进行专业的矫正咨询和身心

康复。

第十章 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建立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涵义与价值

1、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涵义(识记)狭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是指对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心理测验结果、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纪录等材料的集中保存,这些资料按照一定的程序排列,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如实反映学生的心理面貌。

2、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建立的原则(领会)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建立的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建立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一般遵循七条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保密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

3、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建立的价值(领会)可以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宏观的决策依据;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及科学研究水平。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动态的监测手段。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资料搜集

1、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的种类(识记)团体资料和个人资料、专项资料和综合资料、量化资料和非量化资料。

2、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的搜集方法(领会)

主要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心理测验法。(1)观察法

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观察学生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表现,对所观察的事实加以纪录和客观的解释,以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种方法。

为使观察法所获得的资料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在运用观察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执行观察的人要经过专门的训练;观察应有明确的目的;不要以任何方式干扰观察对象的行为;应建立特殊的观察代码;在记录观察结果时,应注意记录行为出现的情境。(2)访谈法

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搜集对方有关心理和行为特征等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

按访谈内容和过程有无统一的设计要求,分为: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 按访谈时是否借助一定得中介物,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按访谈对象的特点,分为:一般访谈和特殊访谈。(3)问卷法

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搜集研究对象有关心理和行为特征等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

按问卷中提出的问题的结构程度可以将问卷划分为:结构化问卷和非结构化问卷;

按问卷传递的方式分为:发送问卷、访问问卷和邮寄问卷。(4)作品分析法

是研究者借助学校的各种评定和记录以及学生的作品,来搜集研究对象有关心理和行为特征等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5)心理测验法

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中最主要和最

为常用的方法,其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测验量变进行施测。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建立

1、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内容

是指能从中揭示或了解到得有关学生心理状况、心理特点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过程、效果等方面的资料。一般包括:学生本身的有关资料(学生综合资料、心理测评资料、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记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关资料。

2、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建立程序(应用)统计及结果解释、提出教育对策与建议、撰写测评报告、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

第四节 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使用与管理

1、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使用原则(领会)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使用应严格控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手中,使用应遵循保密性原则,要研究并确定档案保密类别和保密等级。只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才有权建立和处理,如一定要知道学生个案内容,专业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个案重新加工、重新编制,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有效保证。

2、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使用的形式(领会)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资料来源主要有测验资料和非测验资料。对资料的处理方式有机械的和非机械的两种方式。

3、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使用的策略(领会)首先,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反映出来的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人格、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分班、分组,选拔学生干部,制定教学计划,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提高教育效益。其次,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中所提出的教育培养建议,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最后,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工作。

4、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管理(领会)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室;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管理制度;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制

1、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的模式(领会)目前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主要有五种模式:

教研组模式、教科室模式、德育管理模式、班主任工作模式、独立模式、全面渗透模式

2、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领会)校长室、教导处、政教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家长(社区)委员会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立

1、心理健康教育室的设置(应用)心理健康教育室的设置应选择明亮、舒适、安静、隔音和稍具隐蔽性的地方。设备的购置要视学校的经济状况和教育室的面积大小,不过一般最基本的设备是应具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室内的布局对整个心里咨询与辅导的气氛协调是有影响的,布局整齐、协调则有助于提高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室的开放时间可视人员数量和经费情况实行定期和不定期开放,全天开放和择时开放。

2、心理健康教育室的管理(领会)心理健康教育室的投入与经费:是一个服务机构,非经营性的赢利机构,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来支持和保障它的运行。

心理健康教育室的收费:对学生是免费的;家长、一般社会其他人员,收取一定的费用。

3、心理健康教育室的组成与职能(领会)心理咨询室:接待咨询;心理测量室:进行各种心理测量;心理阅览室:提供心理资料的阅读;心理松弛室:心理放松和调整训练;心理活动室:小组咨询与辅导而设置的心理活动场所。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评估

1、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涵义(识记)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和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分析和整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和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2、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功能(识记)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改进功能、研究功能、管理功能。

3、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原则与过程(领会)(1)原则

客观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发展性原则(2)过程

建立评估组织、确定评估目标、设计评估指标体系、搜集评估信息(听取汇报、查阅材料、实地考察、座谈讨论、问卷调查、考查测验)、整理评估信息、形成与利用评估结果

4、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内容(应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评估、活动场地与设施评估、档案材料评估、课程评估、组织管理评估。

第十二章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与任务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识记)为学校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师和家长服务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任务(识记)围绕着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师和家长,它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但核心仍然是学生心理的发展、心理健康的维护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人格特征(领会)

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赖于教育者优秀的人格特征,而不仅仅是教育者个人的知识和技巧,人格比技术更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具备8项人格特征:爱心、热情、耐心、宽容、敏锐、乐观、幽默、负责。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领会)

专业素质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没有必要的专业技能,是很难保持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的。从广义上说:专业技能包括:心理测评的技能、设计并实施团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技能、设计并实施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技能、心理治疗与行为矫正的技能。从狭义上说:专业技能指:

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技能。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作用(领会)

首先,对心理心里健康教育工作加以保护,保证其按照规律和要求运作;其次,可以调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部的各种意见,消除彼此间的争议。第三,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必要的保护。第四、可以为当事的来访者提供保护自己的法律依据。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培养

1、美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养(识记)

资格与学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接受研究生以上学历教育。

培养模式:一是科学家—实践者模式,二是应用职业心理学家,三是科学家—学术型模式,一般而言,第一、三类模式训练的学生,最终获得的学位是哲学博士学位,他们一般从事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通过第二类模式的学生,最终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从事心理咨询等临床实务工作。

2、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养(领会)

教育部门心理健康教育的在职培训;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培养;社会机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培训。

第四节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自我成长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我成长的意义(领会)

几乎初学心理辅导与健康教育的人,都认为学习中最重要的是掌握某些特别的新技术或更高明的方法。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个人的自身成长。只有自己是一个体验着成长并具有成长功能的人,才可能接受别人的成长,才可能体会到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内在需求,也才可能真正促进他人的成长。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我成长的重要课题(应用)

澄清个人的生命哲学观;探讨对重大生活问题的态度;解决个人生活中的“未完成事件”;高度的自我觉察能力;提升专业伦理水平。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我成长的主要途径(应用)

大一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篇4

管理不是目的,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

管理实质: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而采取手段

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活动,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以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 有效的管理:做好对的事 管理有效性衡量;效率、效益 效率:投入产出比 效益:目标达成度

什么事情该做,取决于价值观和目标定位 如何做好,取决于方式方法的使用

如何做好对的事:科学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管理的人性假设:受雇人-会说话的工具,严加管理、经纪人-利益至上、社会人-管理要满足人的社会需求、管理人-企业活动由各种科学决策组成 每个人都需要成就感 分权以发挥潜能 自我实现的人:理论基础-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因此管理需要建立新的机制允许工人实现价值-授权机制产生

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原理、责任原理-分工 权责利 以能授权、效益原理-效益为中心的理念 经济社会 短期长期 局部整体、人本原理-尊重 依靠 发展 为了

管理的方法:经济 行政 法律 心理学和社会学 管理学:按研究对象、研究层次分类

第二章:管理者的职责 第一节:管理者的角色 1.管理者

操作者(为自己工作负责)和管理者(为他人工作负责)管理者最大的本事是发动别人做事(在组织中指挥他人完成工作)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目标

做什么:管理者的职能是围绕目标寻找各种方法,整合各种资源,并激励员工有效达成目标。所以管理者要让下属知道目标是什么还有做事的方法 2.管理者的类型

类型:高层 中层 基层 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要有不同层次的想法及观念 3.管理者的角色

德鲁克-提出管理者的角色:管理一个组织 管理管理者 管理工人和工作

明茨伯格-管理者角色理论-人际角色(人际关系)

信息角色(信息传递)

决策角色(决策制定)4.管理者角色的变动 组织规模大小对管理者各角色重要性有影响

管理层次不同管理者角色不同1.(职能角度)层次越低从事领导时间越多 2.(管理者角色角度)层次越高决策角色侧重大,人际关系侧重越小

管理者不同的价值取向导致管理者角色不同:一般管理者、成功管理者(晋升速度)、有效管理者(工作成绩)第二节 管理者的素质

1.管理者的工作决定了组织的成败,任何有成就的管理者都离不开其优良素质

2.帕金森定律-机构臃肿 人浮于事 3.管理者基本素质

品德 知识与经验 智商与情商 基本技能 体能素质

第三章:管理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 1.早期国内管理思想 2.早期国外管理思想:

古希腊色诺芬-《经济论》-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加强人的管理,并论述劳动分工

柏拉图-《理想国》-劳动分工和专业化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管理和被管理者的关系问题 3.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思想(管理萌芽)-解决分工协作问题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经纪人假设-《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专业化分工导致效率提升:熟练度、工作承接、新机械

罗伯特·欧文:人事管理-工人是人,而不是机器(重视人的作用,后发展为行为管理思想,人事管理之父)

查尔斯·巴贝奇:作业研究-研究工作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报酬制度 –生产率贡献的大小-固定工资、利润、奖金 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提高效率 1.“管理运动“的产生 2.科学管理理论

弗里德里克·泰罗: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原理》-生铁搬运实验(泰罗制的核心)、铲料试验 关注:1.管理中心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

2.工作定额原理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4.标准化原理 5.差别计件工资制

6.职能化原理:职能工长制 7.例外原则 8.精神革命

亨利·甘特:计件奖励工资制、甘特图,同样关注和谐问题

吉尔布雷斯夫妇:省略砌砖动作的研究

科学管理理论的贡献:是管理从经验走向理论的标志,也是管理走向现代化、科学化的标志。3.一般管理理论

法约尔:现代经营管理之父-《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关注:经营管理问题(经营管理的活动、职能和原则)

1.工业经营活动分为六方面:技术、商业、财务、会计、安全、管理

2.管理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3.管理人员遵循十四条原则

4.管理能力可通过教育获得-建立管理理论 4.行政组织理论

韦伯:组织理论之父-《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

关注:1.权力论:组织中的三种权力: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基于法律和理性的权力(适宜作为理想组织体系的基础)2.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主要负责人(决策)、行政管理人员(执行上级决策)、一般工作人员(做实际工作)

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理解组织中人的行为 1.人际关系学说(早起)梅奥-霍桑实验

第一阶段:工作场所照明试验

结论:照明与作业效率没有单纯直接关系,但生产效率仍与某种因素有关

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

结论: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不是作业条件,而是职工的情绪。职工的情绪有车间环境,及车间的人群关系决定 第三阶段:大规模访谈

结论: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是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人群关系,而不是工作和待遇环境

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

结论:大部分员工都自行限制产量,成员中存在小派系 《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人际关系学说: 1.经纪人-社会人 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团体

3.新型领导提高满足度-增加士气-提高效率 4.工人最初对新环境的好奇会提高效率 2.行为科学理论

马斯洛:人本心理学家-需要层次理论-《激励与个性》《良好精神管理》

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贡献:为心理学第三思潮奠定基础,确定了人本心理学的地位 麦克雷戈:X-Y理论-《企业的人性方面》 X理论(传统的管理观点):人性假设:经纪人

管理方式:胡萝卜加大棒 Y理论:人性假设:不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

管理方式:相信员工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

影响人的积极性的两类因素:保健因素(工作环境、工作关系)、激励因素(工作性质、工作内容)第四节:现代管理思想 1.管理理论论丛(11个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孔茨、奥·唐纳

管理职能划分: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协调为本质)基本方法:职能分析 社会合作系统学派:巴纳德

主要观点:1.正式组织存在的三个条件:共同的目的、协作的愿望、信息的沟通

2.组织继续生存取决于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是否是成员如愿达到个人的目的

3.经理人员职能三条:建立和维持一套信息传递系统、善于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贡献、确定组织目标

系统管理学派:卡斯特等 主要观点:1.对管理进行系统分析

2.组织由各系统子要素组成

3.子系统间相互依存

4.组织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

管理科学学派:定量管理、运作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管理信息系统

权变理论学派:卢桑斯 没有一成不变的准则

第四章:管理的职能—计划 第一节:概述

计划的概念:确定目标和制定相应的行动策略,以实现目标的过程

计划的内容-5W1H 计划的特点:首要性、目的性、创造性、效率性、普遍性 计理:限定因素原理(木桶原理)、承诺原理、灵活性原理、改变航道原理

计划内容体系:从具体到抽象 第二节:计划编制过程

机会评估-确定目标-方案寻拟和评估-方案选定-拟定引伸计划-用预算量化

第三节:战略性计划

概念: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间(通常是五年)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一般是由高层管理者制定的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指导性计划 内容:1.战略愿景和使命陈述

2.战略环境分析-知天(一般环境)知地(行业环境)知利危,识彼(竞争对手)识己(企业内部)识长短,深谙顾客

3.战略计划选择:基本战略、成长战略、防御战略 第四节:计划的组织实施

1.目标管理(MBO):目标设定法:明确目标、参与决策、规定期限、绩效反馈 2.滚动计划法 3.甘特图 4.网络计划技术

第五章:管理的职能—组织 第一节:组织的概念

管理学中有两方面含义:实体的组织、涉及活动过程的组织 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活动 组织结构是组织的基本框架,划成图就是组织框架图 第二节:组织工作的重要性

建立精简高效的组织结构对组织非常重要 组织的主要功能:1.明确个人的工作

2.明确个人的工作关系和隶属关系

3.维持所实施各项活动的相互关系

4.明确组织中各部门岗位的权力

有效组织的要求:强调建立以责任为中心的权责利统一的组织结构等。

第三节:组织设计的基本程序 工作划分-工作归类-管理层次-职权关系 第四节: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目标明确原则 权责利对等原则 层级合理原则 合理授权原则 弹性结构原则

第五节: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直线型组织 职能制组织 直线职能制组织 事业部制组织

第五章:管理的职能—领导 第一节:领导概念的理解 内涵:领导本质是一种影响力,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使用权利向下属施加影响力的过程 基础:下属的追随与服从 手段:指挥、激励、沟通

领导者:对于正式组织来说,是指具有一名以上下属的各级主管 作用:指挥 协调 激励

管理与领导区别:管理范围大于领导 第二节: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特征 三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目标 基本特征:拥有权力

权力划分:强权力(内在权力)、弱权力(组织权力)--责任是第一位的

第三节:领导者品质理论 早期研究:先天说-伟人说 后期理论:后天说 第四节:人性假设理论

人性的四种假设:经济人(胡萝卜加大棒)、社会人(关心体贴)、自我实现人(提供内在激励)、复杂人(因人而定)

X、Y理论

超Y理论:莫尔斯和洛希 不能一概而论 第五节:领导方式理论 勒温划分领导者行为方式:专职式、民主式、放任式

领导方式连续统一理论:从独裁式领导到放任式领导之间存在多

种领导方式

管理方格理论:贫乏型、任务型、乡村俱乐部型、中庸之道型、团队型

第六节:领导权变理论 S=f(L,F,E)

S是领导方式

L是领导者

F是追随者

E是环境 菲德勒模型:两种领导风格:任务导向型、关系导向型

三种情境因素:上下级权力、职位权力、任务结构 结论:任务导向型领导者在非常有利的情景和非常不利的情景工作更好,关系导向型领导者则在中度环境工作的更好

第七章:管理的职能—控制 第一节:控制的含义

含义:是监督活动的过程,确保活动得以按计划完成并能够纠正各种重要的偏差

常见方法:市场控制法(利用外部市场机制)

层级控制法(利用行政管理和等级机制)

同族控制法(利用共同标准)第二节:控制的重要性

控制的过程:确定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

可采取的管理行动:不采取行动、纠正实际业绩、修改标准 第四节:控制的类型

前馈式预测、同步式控制、反馈式控制 第四节:控制对管理者的意义 1.有效的控制系统的十个特征 2.设计控制系统时应考虑的权变因素 第五节:控制失调问题

控制系统没有灵活性或控制目标缺乏现实性,所产生的问题比它要防止的问题还要严重

第六节:当代控制问题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读书笔记 篇5

[ 2013-5-9 16:26:00 | By: 透支未来 ]

推荐

相信,很多初入课题科研之门的同事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需要,都要通过查阅文献来获得相关资料,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中发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转变了教育观念,提高了认识。但是,我们常常面对一大堆的文献不知如何下手,我们不知道可以从文献里得到什么,更不知道如何去阅读这些文献。因此,陷入了迷茫之中。

董奇博士的《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一书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该书是董奇博士多年来在从事研究工作和讲授研究方法课程的基础上精心撰写而成的。其中,研究文献的阅读与记录方法这一节,详细地为我们阐述了阅读研究文献的方法:浏览、粗读、精读„„为笔者如何去阅读研究文献指明了方向。

董奇博士在书中指出:阅读研究文献的方法一般有浏览、粗读、精读几种。对于心理与教育研究者来说,这几种阅读方法都应当很好地掌握,并善于在研究过程中灵活地加以运用。

一、浏览

浏览,就是将搜集到的研究文献普遍地、粗略地翻阅一遍。笔者在拟定课题范围之后,搜集了《语文课程标准》、《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等相关教育理论。通过浏览,笔者对这些研究文献的内容、价值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判断,为下一步是否需要对该文献进行更深入的研读作好了铺垫。从而也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期间,我们还要灵活运用董奇博士告诉我们的浏览要领:

(一)目的明确,即大致了解研究文献的内容,初步判断其价值;

(二)善于抓要点,了解概况;

(三)速度快,即要采用“扫描式”、“跳跃式”等方式阅读,坚持视读,不要音读,并善于根据阅读目的和材料的具体内容不断地调整阅读速度,比如,对于没有明显价值的部分,可大段大段地跳过去,反之则应放慢速度。

通过这样浏览文献,笔者知道了自己想做的课题,是否已经有人做过,同一领域其他专家学者研究到什么程度,还有那些地方没有做,自己能不能做,是否值得做,从中也能看出自己从事的研究,在学术界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以及我们做了之后是否具有什么指导意义。

二、粗读

粗读,就是为了了解一篇文章的基本观点,搜寻文献引用的主要事实或数据的一种鸟瞰式阅读方式。其目的在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广泛地涉猎多方面的文献资料,把握文献的主旨与脉络,获取文献的基本观点与主要事实。也就是说研究者一方面可以较具体地了解本学科、本专业范围内当前研究的概貌,了解当前所争论的问题的焦点及动向,了解同行提出的新观点和取得的新成果;另一方面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从本学科、专业以外的领域获得有益的资料和在理论建构、方法设计等方面的新启示。笔者在做《六

(2)班语文“学困生”的转化方法研究》这个课题时,除了研读与之相关的《语文课程标准》、《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等文献外,还研读了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的“学困生”转化方法成果,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等对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及其今后如何指导教学作出初步的判断。

三、精读

精读是在粗读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求深、求通、求精、求透、求创新的阅读方式。其目的在于理解、鉴别、评价、质疑和创新。它是一种理解性、创造性的阅读。其过程包括准确认读文献,全面把握文献的内容和逻辑结构,对文献的观点和材料等提出质疑,提出超越所读文献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等四个阶段。文献就是作者解决了旧问题之后,得出的成果,会介绍实验的背景,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方法,实验的结果及实验的讨论。同时也会针对已有的结果,提出新的问题,这也是笔者将要继续做的。与此同时,笔者认为,在研究文献的过程中要和自己的结论等相结合,看文献后,要好好总结,如果用上自己的结论,又该如何解释等等。

也许作者并不希望读者能够通过这一本书掌握所有的方法和技能,引导读者思索和进一步学习才是最终目的,本书通过不同的篇幅,有重点地向我们介绍了教育研究方法中涉及到的一些基本问题,使读者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不再盲目,能够有条理,脉络清晰地展开研究。

大一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一新生;心理特点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作为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因其处在高校招生的最低层,招收的学生多数分数较低,素质较差,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因此,本文从新建高职院校出发,针对大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分析,以期寻求一种培养机制,从高职大学生入校开始便着手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以新建高职院校——榆林职业技术学院三年制2013级大一学生为研究主体,随机抽样选取调查对象。以13个班级的名单为抽样框,在每个班中随机抽取10名学生,共抽取130名,构成本次调查的样本。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问题涉及思维、情感、精神状态、人际关系等内容,发放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22份,基本能够反映实际情况。

此外,本研究还采用随机访谈的方式,与多名大一学生进行沟通与深入交谈,有助于在研究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存在问题。

二、高职大一新生心理特点及存在问题

1、高考失败的阴影影响其心理

高职学生中,不乏存在爱学习、期望考上本科院校或更好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因为高考失利,最终不得不选择进入高职院校,从而会出现一种悲观无奈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心理。在这种高考失败的阴影影响下,他们难以很快调整心态,理想和现实发生矛盾冲突,使得他们缺乏奋斗和学习的动力。

2、环境与角色的变化影响其心理

进入大学校园后,大一新生面临着校园环境、生活环境及其个人角色的变化,学校环境的变迁,角色和高中时代的不同给其自身带来的影响。高职新生开始面对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群体,住校生活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是离开父母的呵护,独立生活,缺乏相应的自理能力。学习条件和方式的改变、生活环境和习惯的相应改变,现实生活中的困难,使得新生心理上面临巨大的压力,很多学生会感到不适应,从而产生自卑和失落感。

3、人际交往的不和谐影响其心理

大学中的学生因来自不同的地域,价值观、生活观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很多。而新生与人交流的经验相对较少,短期内需要融入新的生活圈子,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需要能力和技巧。在人际关系建立的过程中,很多新生难免会遭遇一些消极的体验和挫折,从而会产生自我否定的焦虑。此外,部分学生习惯了家中的唯我独大,喜欢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会引起他人的反感,从而产生人际和沟通障碍,导致情绪压抑、孤独。

4、学校的现实管理体制与理想上的差距影响其心理

高职学生学习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实在校园内度过,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校的管理体制和模式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主要的影响作用。学校的管理体制如果趋于粗暴、封闭和简单,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学校如果管理模式单一,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教学方式传统缺少变化,学业负担重;校园文化不和谐,学风不正,师生矛盾多等等,会带来较为压抑迷茫的气氛,使得新生心里感到压抑、焦虑,如调适不及时,甚至导致心理障碍。

三、高职大一新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加强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新生的心理问题调研,要有意识的开展,积极主动地分析、研究、归纳、总结,探求规律、制定相应办法措施,有针对性的解决特定问题。新建高职院校在课程计划中,要增设和保持一定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校管理层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提升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参与训练的积极性,提高自我教育和自主活动的能力。在普及必要心理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调适自我身心,适应新学期新环境。

2、采取多形式,有效开展心理健康咨询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同时有教育性和职业性特点,彰显职教特色,内容上有职业针对性和实用性,方法要多样灵活且具有操作性。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采取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健康现场咨询、心理问题讨论、情景模拟等多种方法,注重开展人际交往训练、对自卑者的自信心训练、紧张的放松训练、挫折心理承受训练、就业心理指导等训练。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学会各种生活技能以及各种心理求助的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加大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上的投入,保障在人员培训和必备设施上的资金投入。请经验丰富的,具有临床实践经验的心理医生坐诊,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及时的救治,以避免其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给自身和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积极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活跃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活动

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孕育产生具有育人功能的精神氛围,能感染和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心理健康发展。新建高职院校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注重院报、院刊、广播站等的建设,抵制和消除落后低级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同时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例如:技能大赛、文化节、球赛、歌舞比赛、书法棋艺、个性展示等,把德、智、体、美、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相对独立、广阔的学生活动空间和引导学生施展天赋和才华的机会,以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生成和增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精神的养成,从而在心理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全、体魄健康的高职大学生。

4、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增强学习动力

新建高职院校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出新招,凝新意,实现科学知识与道德伦理的双注重,政治原则性和历史传统的双结合,活跃学生思维,扩大学生知识面,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不断调研的基础上,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引导学生克服懒散盲目的学习心态,做好人生规划,确立职业目标,获得学习自我满足,不断迈向成才目标和取得成功。(作者单位:榆林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校内2012年度重点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赵蓉.浅谈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科技创新导报,2009(11):137.

[2] 李颖.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浅析.中国电力教育,2009,(3):146-147.

上一篇:高中数学解题策略浅析下一篇:新高三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