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为逐步提高中职教学质量,提升内部检查能力,中职学校相继展开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试点。但开展过程中,中职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面临着诸多难点问题,主要体现在中职教师的认知转变较难、中职学校目标定位不清以及中职学校如何长效推进三大方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篇1:

改革开放后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标准的演变及反思

摘 要:改革开放以后,以国家颁布一系列政策为主导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标准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历了最早的调结构重规模、到省级、国家级重点校建设、示范校建设、质量提升工程等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促进和推动了中等职业教育不断深化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了大批技能型人才,由此看出办学标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也应该认识到在依据办学标准的同时,中职学校更应注重特色发展,国家应将办学标准、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标准协调同步制定,以及建立整体中职学校的管理与动态评价机制。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标准;示范校;质量提升工程

作者简介:李娜娜(1985-),女,河南安阳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宁永红(1970-),女,河北迁安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周印富(1963-),男,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

基金项目:秦皇岛社科联委托项目“秦皇岛职业教育区域差异及协调发展对策研究”(编号:201506185),主持人:宁永红;河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地方转型高校突出“职业道德、精神与情感”培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研究”(编号:SD161073),主持人:马爱林;秦皇岛市社科联委托课题“职技高师植保专业师资培养模式构建”(编号:2014WT011),主持人:周印富。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中职学校作为我国培养中等专业人才的主要教育机构,其在办学结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等方面得到了不断完善与提高,办学定位越来越明确。中职学校的办学标准是基于不同时期经济社会人才需求而调整的,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办学需求和价值追求,深刻影响着中职学校的办学和发展。

一、改革开放后我国中职学校办学标准的演变

(一)以调结构,扩大中职学校办学规模为特征

改革开放之初到1990年期间,调整教育结构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十年浩劫”给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带来了重创,大批中职学校被迫停办,农业中学、职业学校被摧残殆尽。改革开放后,为适应我国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环境,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提出“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并举,国家办学与业务部门、厂矿企业、人民公社办学并举的方针”和“将部分普通高中改办为职业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的改革途径”[1],希望通过恢复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来改变单一的普通教育结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又提出“力争用五年时间使大多数地区的各类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招生数”[2],全国各地方响应国家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号召,陆续恢复发展和新建了一批中职学校。

首先,是在原有中等教育基础上恢复发展中职学校。以1979年的江苏省无锡市第二十五中学为例,该中学原是一所普通高中,后按照党中央发展中职教育的指示,开始在校内举办职业班,经过三年时间转型发展,高中部全部改为职业教育,涉及电子技术、电视机修理、旅游、科技情报等八个专业共九个班,学生达到396人[3],成功转型为中职学校。与此同时恢复发展中职学校做得比较好的还有山东省,截止到1981年,该省农村恢复和发展了304所农业中学,其中60所普通高中改为农业技术中学,部分高中附设了农业班,初步改变了该省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的不合理状况[4]。

其次,兴办新型中职学校。为了进一步扩大中职学校的办学规模,全国各地方在恢复发展原来中职学校的基础上,开始陆续兴办起一些新的中职学校。1981年,山东省各城市举办的职业高中班达到177个,招生近8千余人,涉及毛纺、棉纺、测绘、旅游、服装等44个专业。其它省市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成立于1989年的全国第一所职教中心——河北省鹿泉职教中心,是中职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全国各地区职教中心的设立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在国家大力恢复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有了很大改观,规模扩大,办学逐步规范。国家统计数据显示,到1990年底,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已发展到1.6万多所,在校生超过600万人,同时全国建有就业训练中心2100余所,每年培训待业人员90多万人[5]。根据199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告显示,全国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达到了45.7%,中职学校的办学规模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另一方面,实训基地建设空白、师资队伍质量参差不齐,教育质量水平低下等问题也开始引起社会和教育政府部门的关注。

(二)以省级、国家级重点校建设为依托,改善中职办学条件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地对现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加强规范化建设,并集中力量办好一批起示范和骨干作用的學校。”为了进一步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加快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部开始着手省级、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的筹建工作。

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在不同时期对省级、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标准进行了调整与修订。从认定重点中职学校的数量讲(见表1),每隔一段时间认定一批省级或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每一批认定的数量有限、学校类型不同,截止1995年,累计审批省级重点中职学校1364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545所。从1999年开始,国家开始分三次对原有国家级重点中职校进行重新认定,分别为第一次调整后认定960所,第二次调整认定1504所,第三次修订重点中职评估体系后认定1970所。这三次重点中职的评定都是在先一次认定的学校数基础上重新的考核和评估,不存在累计。从认定重点中职的办学标准上看,基础设施建设与普通中职学校存在一定的差异(见表2):首先校园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专任教师数、图书量等量化考核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其次在信息化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则由原来的笼统描述转换为具体量化标准,如教学用计算机达到500台,多媒体教室4个等;三是针对学校培训教育人数、师生比、教师学历与职称、设备开出率、卫生设施等方面给出了明确的规定;四是办学经费来源,原普通中职学校办学经费一半都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付,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开始融合多种经费来源,包括企业拨款、社会捐赠等方面,为满足学校发展提供了更多保障。另一方面,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在办学思想和维度上也有了新的转变和突破。按照《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在办学思想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和社会办学”,更强调岗位定位的准确性;办学模式也多样化、灵活性,实施校企联合、城乡联合、产教结合等多种办学模式,给中职教育注入了市场力量;同时将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作为主抓的两个重要环节。从国家重点中职校建设的验收情况看,以2005年评定的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吉林卫生学校为例,基本达到了国家重点中职学校的办学要求,基础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有了明显提高和改善,而且填补了上一阶段实训基地建设空白的空缺,但同时也存在诸如非学历培训人数无量化,实训课的设备开出率不具体,信息化建设中的教学用计算机和部分卫生设施等方面还没有细化标准等问题(表2灰色标注部分),这些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设和完善。

在我国中职教育规模发展、基础建设改善的同时,却也始终面临着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在我国被称之为“二流教育”的职业教育被冠以“文凭低、待遇差、地位低”的标签,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更多的顾虑,其根源在于人们对中职教育质量的担忧和失望。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国家启动了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试图通过国家投入、重点扶持的方式推动中职示范校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并引领中职教育发展从较多注重规模、基础建设向全面提高质量,深化内涵发展转型[6]。

(三)以“国家示范中职校”建设为引领,深化中职学校内涵发展

2010年,中央政府投资100亿元启动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教育部等三部委按照要求于2011年7月至2013年8月间,分三批遴选出1000所中职学校,中央财政投资100亿元,并带动地方和学校投资100亿元进行重点建设[7]。目的旨在提升基础办学条件的同时,强调中职学校专业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利用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辐射作用,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员需求日益强劲、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产生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等现实困境。

国家示范中职学校建设相比非示范中职而言,一方面在资源优势上显著,诸如校园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就业率、实训课开出率等基础办学条件明显提高。另一方面,重点将校企合作和教育教学作为一级评估指标单独列出来,并进行明确要求和规定,显示出示范中职在办学成效及教学质量方面的转移和重视。尽管示范中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实施与企业合作,采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通过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盈来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在教学上也改变了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更注重案例分析教学,岗位教学,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但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

从2011年到2013年分三批公布的国家示范中职学校立项建设名单(见表3)显示,三批中职学校分布在37个地区,共计1000所。从整体分布情况看,基本涉及全国范围内的地区,从学校数量分布看,国家示范中职校建设主要集中在以华东地区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区域,华南和西北地区的示范中职最少,明显分布不均衡,差异较大,影响整体中职学校发展水平。另外在三批示范中职学校中,347所由国家重点校转型而成,占国家重点校的25.6%,近75%的最有优势、条件的国家重点校“落选”,意味着重点中职学校缺乏后期的延续管理和持续发展。

另一组数据是来自某调研组针对后示范中职的育人质量调查评估。该调研组选取了河南省7个城市的118所中职学校(其中国家级示范中职校21所)进行跟踪调查,并选取两个重点专业在示范中职与非示范中职之间进行学生学业成绩、行为表现、优良品质等方面的对照,其结果显示示范中职学生并没有显著优势,甚至在专业知识成绩上显著不如非示范校,这一结果表明中职示范校虽然在办学资源、未来发展上有较强的信心,但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人才培养质量优势,存在着建设过程中重资金投入轻人才产出、重招生规模轻质量培养的问题。

(四)以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建设为目标,强化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改变后示范中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进入“十三五”计划的开启之年(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以下简称《规划》),希望在中职原有基础上,通过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素质,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

《规划》出台后,全国各省各地区都相应地制定了各地方的“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行动实施方案”。北方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省的“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也称其为“国家精品校建设”,在河北省教育厅联合其它部门组织实施的“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计划中,明确了建设精品校的办学数量、办学规模和办学特色等指标。南方以浙江省为例,在《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中,提出了建设百所“名师工作室”、百所“大师工作室”、100个品牌专业、100个特色专业等目标,并对实训基地建设、专任教师作出了明确规定[8]。旨在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以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使其在区域内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质量。

从全国各地方中职学校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对比情况看,基本分为两个层面:基础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首先,基础能力建设方面基本与国家示范校建设相同,涵盖了办学规模、师资建设、实训设备、图书馆及多媒体等方面,不同的是在条件和要求上有了进一步提高,其宗旨是为教师和学生教学、学习更好地服务。其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重点建设,从四个方面把关。一是提高教师从业标准,规范了教师教学行为,严格按照专业对口、专业教授水平、课堂操控等方面把好教师入职这一个关口,提升源头质量;二是加强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提升专业内涵水平,每所中职学校根据自身学校的发展特点,重点确立几个重点专业,并配以了一流教师、教材、教法,形成专业群特色发展,提高了学生未来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推進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通过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借助信息技术平台,融入行动导向法,实现了在线制作课件,在线教学、在线测试等功能,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四是进一步完善了学校检查制度,优化教学管理过程。通过完善学校巡课检查、中期考核、月度教学常规检查等制度来加强、促进教学优化管理,从而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起到引领和激励作用。从中职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整体实施建设水平看,在向一个上升的趋势发展,将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体实施结果如何要由职业质量工程评估的数据揭晓,而在各省份、地区边建设边摸索边创新的过程中,也让我们反思到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所带来的制约和限制,而区域职业教育质量应如何统筹管理,保持建设中、建设后的可持续发展,在以国家办学标准为蓝本的条件下,其它标准同步跟上是值得沉思的。

二、中职学校办学标准设定的反思

(一)办学标准应强调宏观引领,鼓励学校突出特色发展

中职学校办学标准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检查、评估、督导中职学校的基本依据,属于政策引导性文件,其目的是确定中职学校办学方向、发展目标等。中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还会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所以制定的办学标准应体现出地区间的差异性,不能一刀切,突出办学特色的评判。在我国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不平衡,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指导下,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造成了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东部地薄人广、人才聚集,西部地沃人稀,形成了由东向西呈递减阶梯状态的三大经济地带发展水平差距,另外还有南北、省区、城乡之间GDP和收入的差距,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职教育的发展。因此,中职教育在宏观上要服务于我国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背景下带来的经济结构调整、重点产业振兴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在微观上还要适应我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带来的制约,并迎合区域产业的特色发展。

基于我国复杂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人才现实需求,中职学校要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有目标地开设相关专业群,为当地产业输送“对口”的技术人才,其办学标准和培养目标必然要突出特色。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处于严峻、激烈的竞争状况下,为扭转众多中职学校发展中办学质量不高的局面,应以国家办学标准为引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正确分析中职教育面临的发展环境,进而明确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思路,融入“服务社会—就业导向—工学结合”的办学宗旨,将社会、人与学校三者有机地联合在一起;并在结合学校自身局限性和发展潜力以及当地区域发展特点和经济特点的情况下,辅以学校特色发展,通过市场调研、与企业协同合作等方式,凝炼出具有区域发展特点的专业,从而在师资、人才培养等方面突显学校特色,办出独特性,可以探索以国家中职学校办学标准为“体”,配以学校自身办学标准为“用”,二者结合成为中职学校真正的、完整的办学标准,即“1+1=1”的灵活办学模式作为推动中职学校发展的源动力。

(二)办学标准应强化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

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形成的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为社会输出了一批又一批初、中级技术人才,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同时也使得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无缘“大学”而心存遗憾,违背了“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宗旨。为此,教育部提出打通专业技术性升学通道,逐步建立适应中国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中职学校办学标准也应随局势而变通,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兼顾升学和就业,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

从历年中职学校办学情况及国家重点、示范中职学校的评估体系标准看,存在着“重就业轻升学”“强技术弱文化”的现象。如果单纯从中职学校培养“经验层面”的技能型人才出发,强调技能型培养是很重要的,但是从实施终身教育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是有悖教育发展规律的。一方面,来自于校园内部环境中学生思想的变化。新时期,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手段使高新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世界的多极化、全球化给学生接触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快捷的方法,对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着影响。有的学生不满足于中等层次的教育,也有部分学生不想因为没有进入普通高中而与大学失之交臂,他们渴望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如笔者今年对某所中职学校学生进行“毕业后走向”调研时发现,49%的学生选择毕业后就业,43.4%的学生选择升学,两者比例相差并不大,可见中职学校大多数学生对升学的渴望和学习要求。另一方面,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就业的压力也影响着学生的选择。如受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截止到目前我国经济还面临着通胀潜在压力和经济下行的双重风险,就业市场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特别是学历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职毕业生处于弱势,使得原本一些毕业后准备就业的中职学生也面临“就业不对口、工作不理想”的艰难抉择,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他们来说,升学或许是一条提升自己又有利于未来职业发展的道路。

结合中职学校发展的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双重需求,中职学校办学标准应作出适当调整,充分体现办学的灵活性。首先是建立两条学习通道,即就业提升技能、升学提升教学质量两条路径,通过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平衡就业与升学的比重,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发展,满足学生升学需要,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融合、中高职衔接的办学模式;其次是提升文化基础教育课的地位,改变“中职学校学习文化课无用”“中职学生学不会文化课”的偏见,学校除了要加重文化基础课在课程安排中的比重外,还要配备一批具有教学经验的文化基础课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由教研室教师商讨确定,并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适时进行调整;第三,参照普通高中考核办法,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进行定时测评,进行后期监督、管理、激励。只有这样,中职学校才能适应学生需求,实现学校和学生的双向可持续发展。

(三)办学标准、人才培养标准、教学标准的制定应同步协调

在学校办学过程中,办学标准、人才培养标准、教学标准三者不是孤立分开的,是相互联系的,应该同步协调进行,才能保证教学呈现良好的结果,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随着中职学校由重点校、示范校到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建设的推进,教育部门对中职学校的内涵建设,尤其是专业内涵建设越来越重视,在此笔者以“专业建设”为例来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中职办学标准通常是一个中职学校办学的总要求,详细规定了专业建设的相关量化数据:实验室的数量、专业设备的开出率、任职专业课教师的职称、学历等,是一个总的宏觀引领,强调办学行为的规范,其目的是健全管理制度,发挥综合效能。而在人才培养标准中,按专业划分,每个专业人才培养标准都详细规定了其培养目标、学制、人才规格、教学计划等要求,目的是为社会输送与产业对接的人才。而教学标准,按照“大课程小教学”的观点,即实施、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它明确了专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对如何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做了具体要求,根据专业不同其教学的标准与要求也不同,其目的是促进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从办学标准、人才培养标准、教学标准三者的要求和作用来看,是总要求——专业要求——实施路径的关系,办学标准指明了中职学校办学的总方向,人才培养标准提出了职业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和目标,而教学标准则是沿着方向到达最终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三者各施其责,从整体上推动学校发展。而目前我国部分中职学校中存在着三者孤立执行或者断层的现象,显然不符合中职教育培养人才“一脉相承”的理念。

针对中职学校目前办学的现状,应以中职学校办学标准为依托,严格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按照各专业特点明确教学标准,确保三者相关、相联、协调同步,向着一个目标进行,建立起“办学标准——人才培养标准——教学标准”三位一体、共同协调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四)重视学校整体的管理与评价,确保学校发展后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明显受“政策导向性”的影响,中职学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整体发展、资金投入还是后续监管都呈现阶段性和中断的现象,严重影响中职学校的发展水平。

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告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底,我国共有中职学校11200所,截止2010年重新认定的国家重点中职学校是1970所,三批国家示范中职学校共1000所(其中347所由重点中职学校转型),这意味着国家重点、示范中职学校加在一起的数量仅占全国中职学校的22.5%,该比例不仅无法代表整体中职学校发展水平,也无法确保其它中职学校的同步发展。针对此情况,国家应该扩大重点、示范中职学校的分布区域,并确保全国区域分布的均衡性,使其真正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各方区域的中职学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是教育发展的基础,经费投放的金额数、连续性直接影响教育发展的进度和水平。根据国家对中职教育经费的投资情况,选取2007年到2014年的职业教育经费及基地建设支出情况,对其数据进行梳理和分析(见表4),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中职教育经费的支出在2008年、2009年增幅比最高,期间是国家重点中职学校建设时期,这期间国家加大了对中职学校建设的经费投入,随后保持平稳增长;另一组数据是用于支出中职基础建设的经费,整体占教育经费总支出比例偏低,90%以上用于事业性经费支出。单纯看中职基建经费增幅比,摒弃2013年数据缺失,2010年增幅最大,与国家重点中职学校建设时期吻合,随后逐年降低,2014年经费支出再次回暖,进入国家“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建设时期。从对比数据来看,教育经费投入呈“正弦函数”图像,反映了重点、示范中職学校建设后经费投入的间断性及对其它中职学校经费投入的不足,缺乏持续的资金投放监管机制。针对我国中职学校教育经费投入的现实情况,为避免资金投放的阶段性、突击性及后期资金流入的监管缺失而给中职学校发展带来影响,无论是普通中职学校还是重点、示范中职学校,教育部门都应该一并统一管理,实施“小组管校制”,几人分成一组,以区域领导为总负责人,对几所中职学校在其建设情况、资金流向、建设成果、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全程管理,确保示范校建设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其它中职学校的同步发展。另一方面,管理的价值和效果通常要通过评价判断,所以教育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完善、规范、连续的学校考核、考评机制,打破中职学校“办学终身制”“荣誉终身制”,定期对所有中职学校进行评估检查,对达到办学标准的中职学校要予以鼓励、重点建设,对不达标和发展呈现下滑趋势的学校严格按照评估量化标准进行监督完善或摊销“荣誉”,使中职学校在后浪推前浪的过程中,确保学校发展后劲和向优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琳.新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变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

[2]戴荣.我国职业教育法的历史贡献与修改完善[J].职教论坛,2006(10上).

[3]我校高中转向职业教育[J].江苏教育,1982(6).

[4]袁驼,董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J].人民教育,1982(10).

[5]王良,梁卿.中央第二代领导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历史贡献[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6]李桂荣,李向辉,易红梅.中职示范学校育人质量的抽样调查与试点评估[J].教育与经济,2016(1).

[7]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实施进展·建设机制·初步成效[EB/OL].http://sfx.tvet.org.cn/sfx_jhxmgk.

[8]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2016)[EB/OL].http://www.zjedu.gov.cn/news/147200027721946775.html.

责任编辑 韩云鹏

作者:李娜娜 宁永红 周印富

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篇2:

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难点及对策建议

摘 要 为逐步提高中职教学质量,提升内部检查能力,中职学校相继展开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试点。但开展过程中,中职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面临着诸多难点问题,主要体现在中职教师的认知转变较难、中职学校目标定位不清以及中职学校如何长效推进三大方面。该项工作必须坚持以学校为主体,着眼于教育质量,依靠政府政策支持,密切联系企业,调动教师参与,寻求学界指导,多方共同合作发力,才能科学有效推进。

关键词 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诊改难点

2015年,教育部颁布了首个关于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的文件,自此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在全国拉开序幕。三年来,国务院、教育部职成司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推动建立常态化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但从实践情况来看,尚未达到预期效果。学术界对于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的研究寥寥可数,理论贫瘠加剧了实践探索过程中的困难。对于学校管理层和教学一线教师而言,他们是推动诊改工作开展的中坚力量,但如何长效开展诊改工作,解决诸多难点问题,确保教师正确领悟诊改主旨,不仅是中职学校迫切解决的命题,也是学术界应研究的课题。

一、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改现状

2016年中职学校启动诊改工作,在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专家委员会统筹之下,各省级中等职业学校诊改专家委员会也相继成立。虽然由教育部牵头召开了多期诊改会议,但是在整个职教领域,诊改工作尚未得到应有重视。除了专门的诊改委员会成员,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并不能够真正领会诊改工作的内涵。从教育部首批试点的中职学校来看,由于有诊改专家的专业指导,学校管理层领导的重视,以及试点学校具备的基础,诊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如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将诊改聚焦于“一个核心、五大任务”,取得了一定成效。其实,对于中职学校而言,诊改貌似是一项新鲜的工作,但它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故在发挥功能方面,诊改工作与提升教学质量一脉相承、有章可循,然而从整体来讲,大部分中职学校仍未理解诊改工作的内涵。学校管理层是中职学校未来发展的规划者、指挥者,一线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管理等一系列学校工作,若他们观念不清晰、认知不到位,必然会影响到诊改工作的开展进度和完成质量。因此,今后中职诊改工作若想有突破性发展,应从难点着手。

二、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改的难点

(一)中职学校教师的认知转变较难

1.诊改不等同于传统评估

首先,认知固化导致实践出现偏差。由于评估程序与评估方式模式化,导致许多教师的认知早已固化。自2005年教育部职成司颁布评估指标体系以来,职业院校经历了由学校自评到提交相应材料,经专家组现场考察之后得出评估结论的流程,自上而下的评估方式取得了明显效果,但许多学校以评估内容和要求为标准,目的是为了顺利通过主管部门评估,所以评估演变为迎评。因此,当教育部再发文推行诊改工作时,许多教师依然认为是评估,其实诊改”不等同于评估,杨应崧教授曾深刻阐述了诊改与评估的关系。若中职学校的教师不改变以往的认知方式,诊改工作就很难取得显著效果。

其次,忽视动态诊改过程。诊改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强大的信息化平台作为支撑,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掌握学校有效的动态数据,保证及时检验诊改内容,分析数据的真实性。但传统评估更加看重静态结果,而忽视动态过程,诊改将动态过程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打破了传统评估重结果的弊端。

2.尚未意识到诊改覆盖整个学校系统

传统的评估工作主要由学校管理层主导,中职教师配合学校工作即可,但此次诊改工作覆盖整个学校系统,涵盖办学、教学、师资、资源等方面。从省、市级层面的诊改会议上,以及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专家委员的调研结果发现,许多中职学校教师还停留在“此项工作是学校管理层的事”的观念之中,未意识到诊改工作的意义。建立健全制度,实现常态化管理,仅通过学校管理层是无法实现的。正如诊改专家的调研结果显示,尽管很多学校管理层的思路清晰、愿景伟岸,若缺少一线教师配合与执行,也无法达到诊改目的。为使教师正确理会其主旨,学校可选派一线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提出疑惑不解的问题,与学校管理层交流学习心得。

(二)中职学校的目标定位不清

1.以学校内部诊改为主导

在诊改工作开展之前,中职评估采用督导评估的外部评价,由于较长时间内,职教领域遵循此评估方式,所以督导评估的思路已日渐清晰,评估模式和评估体系日臻完善。建立学校内部评价体系,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所在,仅靠外部督导评估难以调动中职学校主动探索、主动发展的积极性。

第一,提升內部评估是诊改工作的根本问题。在实践中,许多中职学校尚未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处在迷惘状态,传统“以外促内”的评估方式难以达到质的突破。如何实现从“迎接评估”到“我来评估”的转变,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包括评估观念转变、评估主体转变、评估体系转变、评估工具转变等,如何调整学校运行系统、管理系统,以适应诊改工作,是学校管理层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坚持问题导向是诊改工作的基本属性。从教育部试点学校取得的成绩来看,每所学校都是基于现有条件开展诊改工作,在整个中职学校层面尚未梳理出共性、可借鉴的经验。以问题为导向的诊改工作,要求每所中职学校根据自身学校问题,制定出适合本校的诊改方案,不能照搬其他学校的方案和思路。在教育部职成司颁布的首个中职诊改文件中,明确了诊断项目、诊断要素以及诊断点的具体内容。从试点省份、直辖市出台的诊断项目表来看,同质化现象突出,教育部出台的方案包括99个诊断点,各省市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诊断点的数量。不难发现,在诊改实践中,中职学校的诊断点并没有特色闪光点,这与诊改初衷相悖。因为千篇一律的诊改项目表,并不是生根于学校的实际需要,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中职学校的诊改之路“其修远兮”。在以顶层设计为指导的情况下,如何以“上下而求索”的态度解决实践中相悖的难点,是每所中职学校需要深思的问题。

第三,建立信息化平台是诊改工作的重要手段。学校诊改中每个诊断点的实现,需要依托信息化平台,依靠大数据手段,保证诊改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相应地也为学校提出了三个挑战:提供技术基础,建立数据管理平台;夯实工作基础,分析有效数据;构建发展基础,发布合法数据。解决三个挑战,意味着学校应处理好两对关系:其一,学校自身建立信息化平台和依托第三方建立信息化平台的关系。这对关系意味着,若学校自身建立信息化平台,需要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队伍和充足的资金支持,才能解决人力、物力的短板问题。但如何建立队伍,也是需要斟酌的。若以学校信息老师为人力资源,教师的教学工作和信息化工作的比例设置多少最为合理,如何实现与省级信息化平台的对接?若依托第三方建立信息化平台,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保障数据的实时共享,如何确定开例会定期沟通的频次,如何保障第三方所提供的数据真实有效?其二,科学有效合法的数据和无效无用数据之间的关系。伴随着大数据分析迅速发展,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隐私泄露、数据流失等诟病。建立信息化平台,也需要搭建强有力的防护数据系统,防止数据被入侵和流失。此外,诊改工作中每一个诊断点都需要数据进行分析,均用数据体现。所以要准确筛查有效数据和无效数据,充分保护、利用数据并服务于诊改。只有处理好以上所列举的问题,才能实现信息化平台服务诊改的目的。

(三)中职学校如何长效推进诊改

从目前学校的管理系统来看,开展某项工作,更多依靠上级行政部门的行政力量。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缺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常态化、周期性诊断机制。第一,缺乏诊改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是指导教师开展工作的行动纲领,但大多数学校制定的实施方案并没有完全契合学校的长远目标和短板问题。第二,缺少诊改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保证诊改长效推进的重要保障,而多数学校依然孤立推行诊改工作,导致诊改工作差强人意。

三、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改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发挥监管和服务功能

从国际来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行动框架中已明确提出,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需要建立本国的质量评估体系,“保证教育评估的监测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性”[2]。现今,国际职教评估突出强调评估主体的多样性,“教师、学生、毕业生、社会人士参与评估,以准入制度与提高教学质量为主,凸显内部的评估作用”[3]。此外,重视学生就业能力,强调学校办学目标的重要性。

从国内来看,2016年4月,教育部職成司也颁布了诊改工作方案,其目标是建立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库,学校主动进行诊改,“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4]。过去强调行政部门的话语权,削弱了学校的地位,提高中职教育质量,必须要赋予中职学校话语权,提高学校内部检查能力,以中职学校为中心,围绕教学问题、办学理念、师资队伍、资源建设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强调突出中职学校的主体性,进一步向中职学校放权,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

此外,数据平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尽快出台平台建设的文件。从目前工作来看,大部分学校基于原有的信息平台,监测“诊断项目”和“诊断点”,导致发挥功效有限。搭建国家级、省级数据平台迫在眉睫,以大数据平台作为支撑,可以为学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便于实现数据监控、数据共享和数据支持。具体而言,政府部门可设置基础“诊断点”和特色“诊断点”两大部分,特色部分难以实现统一,主要由学校实际情况不同所致,但是基础部分可实现统一。实现学校与省级、国家级平台数据对接,利用大数据平台监测和反馈功能,实现督导和提升的目标。

(二)学校以教育质量为根本,根植于内生需求

学校是诊改工作的实施主体和实践主体,相应也就承担大量任务。第一,放眼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转变固有认知和目标定位。职业教育发展仅以外力推动远远不够,必须以内生动力为根本。“发展是事物自身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事物的发展归根到底是自我发展”。[5]中职学校若想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必须完成由外力推动到内生动力的转变,诊改工作的开展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探索。2020年,要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该体系包括以政府为主导,强调第三方评估参与的外部保障体系和以职业院校为根本,突出院校内部诊断为特征的内部保障体系。而建设内部保障体系,必须包含实施方案和制度建设,实施方案是基本,制度建设则是保障。可以围绕着“五纵五横”建立不同的工作小组,在学校诊改委员会和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具体工作,保证长效推进诊改。

第二,统筹学校教育发展全局,制定目标和标准体系。利用SWOT分析法和SMART原则,理性制定今后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和专项规划,基于学校已有和现行的规划,制定各部门规划和子规划,明确学校发展的各项目标,如专业建设规划、信息化建设规划、师资培养规划、实训基地规划等。要求学校利用原有和现行的规划体系,以国家和省级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重点政策为依据,制定目标体系。标准体系则要体现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大要素,也要制定每个要素所包含子项的标准。制定各项标准体系,不仅需要依据政策文件,而且基于学校实践工作,才能够保证标准体系可信可行。

第三,围绕“五纵五横”开展诊改工作。首先,理清问题,主动调整诊断点的交叉,着实解决每个诊断点涉及到纵横层面的问题。例如,关于学生就业率的诊断点,该诊断点会涉及到横向层面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也会涉及到纵向层面的资源建设。所以要把每个诊断点放在纵向层面和横向层面来考虑,而不能单维度解决诊断点。其次,形成独特的质量文化。以学校的专业发展、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学生发展为目标,真正将诊改要素变为学校的日常工作,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最终形成学校独特的质量文化。再次,如何建立保障机制。机制应该包括:成立质量保障组织、建立履职问责机制、建立资源保障制度和考核性诊断机制等方面。中职学校必须考虑到以上所列举的问题,以保证长效推进诊改工作。

(三)学界加强学术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纵观国际职教评估的整体趋势,发现有以下几方面的共性特征:第一,以办学目标的实现为中心;第二,评估组织以第三方非营利机构为主;第三,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第四,重视学生就业能力与从业能力的培养;第五,关注评估的后续工作;第六,评估结果对全社会公开[6]。从国际比较角度来看,此次诊改工作的开展也是顺应国际职教评估的整体趋势,但是在学术界尚未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诊改工作需要有理论指导。第一,丰富国际比较研究。介绍国外可借鉴的经验,结合我国职业教育语境,探讨诊改工作的价值、意义。第二,加强职业教理论的研究。职业教育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融合了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理论。教育培养人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必须要在该学科内建构原生理论,而不能“嫁接”借鉴其他人文学科中理论。第三,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增加实证研究数量。以“真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诊断项目”为导向,帮助学校解决困难疑惑。第四,学界也要加强合作交流,积极交流探讨,发挥学术优势,指導学校实践工作。

综上所述,诊改工作是一项长期不间断的工作,要形成常态化发展,中职学校必须清晰认识到诊改工作的难点问题,理清观念归属,强化主体责任,建立保障机制,积极稳妥推进。任何伟大的改革,都不是一方发力,而是多方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应地,在实践中政府应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学界应提供先进的理论指导,而学校更应履行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不断提高和加强政府、学校和学术界多方协作配合的能力,推动诊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Z].国发[2017]4号,2017-01-19.

[2]中国教育新闻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育2030行动框架”——描画全球未来教育的模样[EB/OL].(2015-11-15)[2018-08-20].http://www.jyb.cn/world/gjgc/201511/t20151115_643150.html.

[3][6]牛金成.国际职教评估发展之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3):13-17.

[4]刘海.教学诊断与改进:职业院校质量提升的内生动力[J].职业技术教育,2016(18):19-23.

[5]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92.

作者:刘慧

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篇3:

百色市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对策

【摘要】通过对百色市12所中职学校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 结果显示: 中职学校普遍存在中职师资总量不足、师资构成不合理、“双师型” 教师比例偏低等问题。建议建立完善的中职师资用人制度, 健全培训制度和培训体系, 提高教师执教能力; 从而提高中职师资能力素质, 推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广西百色市位于广西西部,是革命老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几年,在中央、自治区人民政府和百色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百色市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中职学校在办学规模,招生人数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但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张,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学校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凸现,成为制约百色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当前百色市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现状,2010 年我们对百色市内12 所中职学校教师的来源与师资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抽样调查和分析,旨在探求百色市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 提出解决措施,促进老区师资能力素质的提高和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做好“十二五” 职业教育规划提供依据。

一、调研结果及分析

1.1 基本情况及分析

1.1.1 调查抽样学校的情况分析

我们抽样调查了百色市范围内12 所中职学校,占百色市26 所中职学校的46.15%。包括区直、市直中职学校6所, 县职中5 所, 技工学校1 所。其中自治区级重点中职学校1 所, 普通中职学校11 所(见表1),由表可以看出,百色市中职学校的学校数量较多,但大多数均为普通中职学校,仅有一所自治区级重点学校; 因此百色市还需进行中职学校结构布局和区域布局的优化;加强重点学校、重点专业和重点实习基地的建设;使百色市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在办学质量、办学层次上得到提高。

1.1.2 调查抽样学校的师生数量基本情况

调研结果表明(表二):百色市中职学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得到一定提高, 办学条件也得不断改善。但由于原来的办学条件和基础薄弱, 面对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办学的规模不断扩大的新形势, 中职学校扩招后大多数学校存在专职教师缺乏、办学资源不足、校外兼职教师比例过高、平均师生比较高等问题。

1.2 专职教师基本情况统计

根据调研结果来看(表三): 百色市中职学校师资在学历、职称、及“双师” 型数量构成上仍然与教育部门规定的要求或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根据这次调研结果将百色市中职学校主要的突出问题归纳如下:

2.1 教师总量不足、师资构成及结构不合理

这次调查数据显示: 目前百色市中职学校平均师生比为1∶31, 距教育主管部门的平均师生比1∶20 的要求相差甚远; 而且学历主要以大学本科、专科及高职毕业生为主,占到92.7%, 从职称上看, 专职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很低, 仅13.3%, 实习指导课教师在各级职称中所占比例更低。从年龄上看, 45 岁以下的教师占专职教师的48.6%, 而45 岁以上的教师占专职教师的51.4%。加上相当多的骨干教师兼任学校中层领导或其他行政岗位,纯教学人员所占比例更是少之又少, 许多中青年教师因授任务重, 无法投入更多的精力钻研教改和开展科研立项,即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又影响了职称的申报, 学校师资力量的发展无法形成良性发展。

2.2 双师型教师比例低、质量不高

教育部《关于“十五” 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对“双师型” 教师的比例做了规定。比如省部级重点中专“双师型” 教师比应为40%, 国家级重点中专“双师型” 教师比应为60%以上, 但由于百色市中职学校这几年还处在招生并轨的调整时期, 许多学校更多的是把精力投入到招生工作中, 教师一方面要面对繁重的授课任务, 一方面利用一切时间到各县区、乡镇开展招生宣传, 结果是招生数量实现了逐年上升, 教师对自身技能训练却出现了重视不够的状况, 此外, 还有相当多的教师甚至学校领导错误地认为“学历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 就是“双师型” 教师, 拥有双证就是“双师型” 教师了, 教师个人不再注重技能的提高了, 学校由于财力的限制, 也无法从根本上抓好“双师型” 教师的培养, 这样一来, 学校的“双师型” 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数量都有待提高, 调查情况显示, 百色市中职学校中“双师型” 教师的比例仅占21.9%, 远远达不到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

2.3 非专业教师转型有待科学化和规范化

受地域和学校编制的制约, 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在专业不断增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解决专业课教师缺乏无法从多进人、多找兼职来解决, 必须通过在校教师的转型来增加师资力量。相当多的学校鼓励文化课教师转型, 引导他们向新开办的专业转型, 这种通过培训后转型虽然拓宽了一些文化课教师的专业前景, 提高了现有教师队伍的自身业务能力, 培养出一批一专多能型的教师,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部分专业教师匮乏的问题。但不可忽视的是只经过一个短期的学习或培训就上岗承担教学任务, 能否把握好教学内容、从容应对教学中问题、解决实践经验缺乏问题和保证教学质量, 对每一个转型教师以及学校的教学质量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2.4 教师视野不开阔、观念陈旧

相当部分教师直接从学校到学校, 或是由乡镇中学直接调入中职学校, 专业不对口, 不能适应目前中职学校教学要求, 并且受所谓“山高皇帝远” 或“温饱即富” 思想的影响, 认为山区的职业教育落后、教学质量不高情有可原, 所以教学观念没有根本性改变。大部分课堂教学还没有完全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 还是老师讲解多, 学生思考少, 照本宣科多, 智力活动少, 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 硬“塞” 硬“灌”, 教学形式单一, 教学方法机械,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特点, 导致了中职毕业生素质不高, 就业难, 在很大程度上给中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障碍。所以加强中职教师的教育思想和师德教育, 提高中职教师思想素质是当务之急。

三、建议与对策

3.1 加强中职学校用人制度的改革, 建立健全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和稳定的政策机制

3.1.1 加强中职学校用人制度的改革, 建立相对灵活的用人机制

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 70 号) 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岗位设置结构比例指导标准》(桂人发[2009] 53 号) 等有关政策规, 当前中职学校在用人及管现机制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机遇, 绝大部分中职学校在人员编制上均增加了实名制及非实名制的名额, 因此各校要根据学校的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在“进人”、“用人” 方面抓住当前事业单位正在进行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有利时机, 在推荐、试讲、试用、审批聘用及管理等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同时, 教育或人事主管部门在政策上给予指导、支持和监督, 确保一部分职业高校的优秀的毕业生以及符合教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的工程师、技术员等可以通过学校自主招聘到中职学校工作。这样使中职学校用到“能用的人”, 有利于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和建设。

3.1.2 加大中职学校的办学经费投入, 提高中职教师福利, 确保科研经费, 优化环境

多年来, 老区人民的教育事业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当落后, 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 其办学经费不足, 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和竞争能力低下, 学校的招生办学的后劲不强, 面对大量“两后” 毕业生(初中毕业后、高中毕业后) 和农村劳动力再就业培训, 除了要加强职教基础设施的投入外, 还需要大量高素质且安于百色市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近年来, 教师工资几次上调给教师的生活状况和情绪状态带来了很大的改观, 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教师从事教育的积极性, 教育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教师的工资上涨水平与物价上涨的速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特别是当地公务员阳光工资和九年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后, 处在夹缝中的职教教师工资依然原地不动, 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也无法在福利待遇上吸引更多的发达地区甚至当地企事业单位的优秀人才加入了职业教育的行列中。

同时, 由于办学经费不足, 百色市中职学校无法从科研经费、科研仪器、设备等方面是保证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据调查, 部分中职学校图书资料少、实验实训设备简陋、校外实训基地少, 经费的短缺使教师无法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研究课题的申请等, 这些也影响了教师的自我学习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因此, 建立一套规范合理、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体系, 实施客观公正的竞争机制, 尽可能地为教师参与科研提供方便, 确保他们从事的科研活动顺利开展, 适当给予教师科研经费, 设法改善他们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 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一个公正而又充满竞争的科研环境, 真正做到感情留人, 事业留人。

3.2 多形式, 多渠道开展中职教师培训, 建立健全中职师资培训制度

中职教育师资是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只有提高师资质量才能推动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建立健全中职师资培训制度, 多形式, 多渠道开展中职教师培训, 全面提高中职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由于交通、地理等原因, 百色市大部分中职学校信息闭塞, 教师很难得到有效的业务学习提高, 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要确保百色市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必须建立健全师资培养机制、完善教师培养经费保障长效机制,使教师培养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脱产学习计划、短期集中培训计划、远程网络培训计划,精心实施, 分类、分层、分岗、分科大规模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培训, 或以假期、脱产留职带薪、获取高一级教师资格、提高待遇等形式鼓励教师进修、实习和培训,此外, 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可通过实施教育帮扶的方式, 加大先进地区或教育发达地区对百色市中职学校的帮扶力度, 在师资培养等方面给予帮助, 依托发达地区先进的教育资源, 扩大帮扶百色市中职教师培养班规模, 争取输送更多的教师到对口帮扶学校跟班学习, 或定期选派优秀教师百色市中职学校支教, 共享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成果,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程度最大化, 带动和推进百色市中职学校师资整体素质的提高。

3.3 积极开展多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 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执行力

中职学校育人的目的是为了就业, 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中职学校这种“职业” 的特点, 要求中职学校不仅有其文化基础知识丰富的文化课教师, 而且要有专业知识扎实、操作能力较强的专业课教师或“双师型” 教师, 因此中职学校应当从学历、职称和教育理念三个层次上,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提高专职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和“双师型” 教师比例, 通过积极开展多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

一是通过让教师下企业锻炼来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丰富专业实践经验, 因为教师平时呆在学校, 很少接触企业, 一般都是“书本对书本” 的讨论,培养出来的学生离企业需求也较远, 因此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和教师培训, 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机制, 积极组织教师参与企业相关的生产、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活动, 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是通过学校组织进行专业课教师参加技能考核, 并以此作为学校评聘教师的重要依据。各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制定考核专业课教师技能的计划, 每一、二年组织本校专业课教师参加一轮次的技能考核, 考核结果作为学校评聘教师的重要依据;同时制订奖励措施,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育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技能大赛, 这样, 真正能使双证型教师成为双能型教师, 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实践教学水平。

三是建议在中职学校成立学科或专业教研组织, 并划拨一定的经费, 定期开展学术研讨活动, 为专业教师交流教研经验提供一个平台, 共同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执行力。

3.4 加强教育思想和师德教育, 提高中职教师思想素质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教师除具备优秀的品格、过硬的业务水平和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 更要端正教育观念, 转化教育思想, 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 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的素质,面对生源素质降低、社会对中职生的评价不好, 中职学校的教师只有转变了课程观念, 增强教学改革意识, 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才能真正实施新课程, 也才能体现教育顺应时势, 因时而变, 培育出新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因此, 实施师德建设工程, 使广大教师深深地树立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要通过开展教学改革项目, 形成作风好、合作好、有奉献精神的教师团队或青年教师群体, 通过鼓励先进、奖励成果、表彰优秀等手段, 为培养科研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的教师创造良好的机遇, 营造积极向上, 共同进步, 共同发展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国义.安徽省中职师资队伍现状、问题和对策.中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网-师资研究, 2009-05-01.

[2]张炳耀. 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抽样调查及发展建[J]. 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28):21-24.

[3]白兆盈.谈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2(2): 6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韦美萍 罗炫兆

上一篇:田径训练中的特殊教育论文下一篇:年度个人总结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