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农村学校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领导、教师对新课程改革认识肤浅目前认识肤浅有两种情况:一是领导和教师理论基础不够系统,但又不学习理论和课改经验,根本不能改,不想改,不去改;二是很多领导和教师想改但得不到有效的指导,改不了,改不成功。所以,现在很多农村学校在五年的新课改中几乎没做什么或“龙头蛇尾”。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村学校课程改革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学校课程改革论文 篇1:

四川省农村地区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为全面掌握我省农村地区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探索农村地区普通高中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省教育厅成立课题组,开展了“四川省农村地区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情况调研”的专题研究,该项目被列为2011年度四川省政府政务调研重大项目。在课题组长、省教育厅副厅长何绍勇的带领下,课题组深入成都、眉山、资阳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6次,调查涉及98个县级教研室、58所学校,发放并回收问卷3546份。

一、农村地区普通高中学校课改实施状况

(一)课改工作倍受重视

抽样调查显示,88.7%的县(市、区)政府成立了由政府主管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普通高中课改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100%的学校都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高中课改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管理普通高中课改工作;同时,学校成立了相应的专题研究小组,研究解决课改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科学整合和挖掘学校各种教育资源。

(二)课改工作有章可循

县(市、区)教育部门和学校重视建章立制。问卷显示,91.8%的县(市、区)制定了课改实施方案,75.0%的学校制定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细则,72.7%的学校制定了学生学分管理办法,64.9%的学校制定了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49.1%的学校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办法。

(三)教师培训扎实有效

做好课改教师的培训工作,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首要条件。调查显示,91.7%的县(市、区)组织了本级课改教师培训,60.7%的学校每学期开展1-2次校本培训(专家讲座、全校教师课改培训等)。各学校积极探索培训途径,提高教师适应课改的能力。做法主要有:一是依托国家、省级通识培训和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组织课改年级教师全员参加新课标、新教材培训;二是依托市州培训,帮助教师进一步把握新课标、准确理解新教材;三是组织教师积极走出去,到先行课改省(市、区)和学校考察与学习,汲取、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四是依托本地本校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在校本研修中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四)课改理念初步体现

1.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有明显转变,素质教育要求得到进一步落实。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合作交流、探究学习氛围显现。多数教师能经常性地鼓励学生就学习内容提问和发表自己观点,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如,51.0%的学生认为“老师经常在课堂上鼓励提问”,53.2%的学生认为“学习中老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2.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体现课程知识的应用价值,重视对学生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进行指导,注意问题情境的设置。此举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52.9%的学生认为“老师教学时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和使用案例素材”,50.7%的学生认为“老师经常要求学生课后查阅学习资料”。

3.教师对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掌握状况良好。对“所教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调查表明:5.9%的教师理解和掌握得“非常透彻并能体现在教学中”,50.8%“能够将部分理论联系实际”,41.5%“理解基本理论”,只有1.9%“完全不理解”。理解并逐步努力落實新课程理念的教师达到98.1%。

4.大多数学生通过课程改革的宣传和教师的正确引导,能正确认识和理解本次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课程目标。学生问卷显示:“你认为对你终身发展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学生选择“交流合作”、“实践能力”、“知识与技能”、“责任感和道德”、“创新精神”、“身心健康”、“人生规划”的比例分别是77.4%、76.5%、73.9%、72.9%、71.5%、70.5%、69.5%,这反应了今天的学生与社会有较好的接触,对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一定的认识。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79.6%的学生对选修课程的开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为本次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奠定了基础。

5.通过培训和学习,教师基本适应新教材的变化。对“新教材适应程度”的调查表明:8.9%“很适应”,80.3%“基本适应”,8.2%“基本不适应”,只有2.6%“不适应”。“基本不适应”和“不适应”的主要原因是教材的逻辑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小部分教师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6.教师的学生观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教师们大多能够认识和赞同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观能动性,能够适应新课程下新型师生关系带来的变化。对“了解学生信息状况的方式”的调查表明:24.2%通过“课堂提问”,31.1%通过“批改作业”,17.7%通过“询问学生”,21%通过“随堂小测验”,6.1%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教师们通过多种渠道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而不仅仅通过考试成绩来了解学生,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对”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的调查表明:49.6%以“考试成绩为主,参考平时表现”,28.1%以“平时表现为主,参考考试成绩”,6.8%为“其他(访谈、座谈、成长记录袋)”,只有8.4%的教师只依据“考试与测验成绩”。

从上述调研的总体情况看,我省农村地区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良好,教育部门和学校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在加强课程建设和组织制度建设、落实教师培训、改革课堂教学、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课改实施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中课改是个系统工程,涉及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的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以及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等各个方面。课改在给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一)县级课改经费不到位,教学设施、师资配置不适应

课改专用经费是顺利进行课改的基本保障。县级教育部门调查问卷显示,38.1%的县(市、区)认为“制约课程实施的最主要因素是经费”,有50.0%的县(市、区)“没有设立课改专用经费”。由于课改专用经费不足,31.9%的县(市、区)认为“教学仪器和设施设备费用不能满足新课程实施需要”,32.3%的县(市、区)认为“学校新增功能教室和教学场地不能满足新课程实施需要”,22.9%的县(市、区)认为“图书和影像资料费用不能满足新课程实施需要”。学校问卷显示,58.9%的学校“没有通用技术实验室”。

教师的配置到位,是学校能按国家课程设置要求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问卷结果显示,46.4%的县(市、区)认为“制约课程实施的最主要因素是师资”,23.2%学校认为“师资配置不能满足新课程实施需要”,42.9%的学校“没有通用技术专任教师”。

(二)省级课改方案落实不力,学校未“开齐开足”课程

由于师资、场地等所限,部分学校没有严格按方案中有关课程、课时的安排进行排课。未开设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的学校分别占7.1%、26.8%、39.3%、23.8%。

在开设了研究性学习的学校中,部分将其内容设定为“学科延伸”,实际上是大幅度地将研究性学习的时间转移给了高考学科,这使得课改的一大亮点未很好地得到体现。

(三)学校普遍将课改与高考对立,课改实施举步维艰

虽然学校均能够认识到进行课改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学校顾虑新高考,不敢放开手脚搞课改,部分学校从高一起就按过去应付高考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极大地影响了课改的质量。

新课程高考怎么考,是学校和教师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制约课改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我省适用于高中课改的高考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尚未出台,学校和教师顾虑重重,害怕课改没取得成效,高考又出现滑坡,同时对教材的整合和拓展目标不明确,不敢把步子迈得太大,从而束缚了学校、师生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此情况下,教師们或出于经验或出于“保险”考虑,不按新课标、新教材和省里的学科指导意见组织教学,而是可延伸就延伸,能拓展就拓展,生怕有所遗漏。有的老师甚至将旧教材有而新教材已删除的内容补充到教学中,将新教材已淡化的内容仍按旧教材的要求进行强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增加了教学任务,导致课时进一步紧张。

(四)观念转变困难重重,传统教学方式仍然盛行

尽管老师们参加了不同层次的培训,但是,课改的新理念难以被老师准确理解和把握,以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真正贯彻落实。“教教材”的现象极为普遍,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因而出现“内容多、时间紧”的矛盾。学生问卷显示,47.7%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平均时间在30分钟以上”,34.1%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平均时间在30分钟左右”。由于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使得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探究和动手的机会,其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也就受到影响。

(五)学生参与兴趣浓厚,学业负担有所增加

学生对高中课程改革有浓厚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但普遍反映学习任务加重。由于大部分教师存在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人为拔高教学要求,使得学生普遍感到身体疲惫,压力大,心理上存在一定的焦虑感。调查显示,认为课改后,学生的学业负担与以前相比,认为“基本没有变化”的占22.8%,“增加一些”的占36.8%,“增加许多”的占17.1%。学生问卷反映,“学生每天做课后作业的时间在2小时左右”的占29.8%,“3小时左右”的占12.5%,“3小时以上”的占11.8%;“学生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内”的占62.3%(其中“6小时以内”的占31.3%),离国家规定的高中生睡眠时间“不少于8小时”有很大差距。

(六)多数教辅与新课改不相符,与新教材不配套

当前教辅市场上,打着高中新课改旗号的教辅琳琅满目、品种繁多,情况较杂乱,没有统一的管理,质量无从保证。这些教辅的内容往往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符,与新教材相差甚远。有的新教材已删除的内容,仍有相应的习题;有的以后才会学习的内容,甚至是高三的内容,也放在了高一年级;还有新课标和新教材明明没有要求的难度,也在习题中要求学生达到。56.1%的学生反映所使用的教辅“偏难”和“很难”。学生使用的教辅过多过滥,教辅习题偏难偏旧偏多,教辅价格偏高,增加了家长和学生的经济负担。同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解决作业中存在的问题,难免在教学中拓展和加深,提高了教学难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负担进一步加重。

三、深化推进课改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政府职能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是政府行为,各级政府应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对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新课程所需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尽快建设通用技术等学科所需的实验室。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应加强协调,解决新课程所需的师资问题。

(二)严格督导评估

省上出台的课改文件是正确实施课改的保障措施,属法规性文件,任何学校不得随意更改。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督导评估,要求学校依法实施课改,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杜绝随意增减课时、随意变更课程内容、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等违规行为,并创造必要条件,制定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学校评价机制,确保课改正常推进。

(三)加快高考改革

加快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校招生高考改革研究,促进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相结合,发挥高考服务于新课改的作用,消除部分师生把新课改与高考对立的错误观念。进一步深化考试内容改革,考试内容要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四)加强教学指导

教育科研部门要加强教研,将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加强对教材的分析讲解,提供更多的示范课、教学设计和课例研究材料,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发挥教师自主学习和同伴互助的功能,使教师们真正理解新课程理念,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要加强专题调研,深入基层、学校和课堂,了解情况,探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开展针对性强的专题培训,对课程实施提供具体指导。

(作者单位: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成都 610225)

作者:董洪丹 张白峡 何兴明 邱小文 马红艳

农村学校课程改革论文 篇2:

如何改变农村学校新课程改革现状的几点思考

一、农村学校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领导、教师对新课程改革认识肤浅

目前认识肤浅有两种情况:一是领导和教师理论基础不够系统,但又不学习理论和课改经验,根本不能改,不想改,不去改;二是很多领导和教师想改但得不到有效的指导,改不了,改不成功。所以,现在很多农村学校在五年的新课改中几乎没做什么或“龙头蛇尾”。

(二)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涵挖掘不深入

现在使用的教材,内容比较简单,难度有所降低,但覆盖面广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多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却更高了。相当多的教师教育观念和行动策略还不适应,出现了一些“只教知识,不进行活动”“只教教师知道的,不教教师生疏的”“只教文本,不进行拓展与延伸”。总之,“只教教材,不用教材教”。

(三)重视语数英主课的教学,淡化了其他学科的教学

素质教育进行了这么多年,但一直没有取代应试教育,关注的还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和是否考上“北大”“清华”,所以很多学校还是实施“重主轻副”的教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各级领导存在重主轻副思想,在课程安排中体现出来;二是教师本人重主轻副,主课老师占副科老师的课,副科老师工作不认真,不投入;三是家长重主轻副,只要孩子的主科成績好就满意了。这种不重视学生课外综合实践活动,不重视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行为,会导致学生的课外知识面太狭窄,交际能力差,社会生存能力不高,不利于学生各种素质的发展,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四)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对新课改帮助不大

在新课改中,上级领导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学校等举办的教师培训、教研活动,应该紧紧围绕新课改进行,为新课程改革服务,可事实上没有做到,如这方面的集中培训很少,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很多学校流于形式,对教师的帮助不大。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建立“教学—科研—培训”一体化的有效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管理制度。

(五)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评价制度还未完善

现在很多学校还是以传统的教学评价为主,以各阶段性考试或终结性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指标。忽视学生过程性评价,教学过程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

二、新课改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

(一)钻研课程标准不够,很难用课标有效指导课堂教学

很多教师根本没有去钻研本课程的课标或钻研不深入,很难用课标有效指导课堂教学,难以把握教学的整体性,难以把握重点和难点,出现教材与练习脱节、考试脱离课标等现象。

(二)教学设计开始关注三维目标,但很难落实到位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普遍得到提高,教师开始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教学设计开始关注三维目标,全面育人的教学目标得到一定体现,但学生参与“过程与方法”的深度还不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还缺乏真正落到实处的教学活动的支撑。

(三)课堂注重学生参与、师生交流

未能真正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移。无论是教学目的制定、教学手段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安排,都是从教师的角度来思考的,缺乏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不能积极、有效参与。

(四)教师理论业务知识狭窄

拘泥于教材,不能延伸,很难驾驭课堂。同时教师不求上进,不学习知识、不钻研业务。

(五)课堂教学改革效果

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主”科与“副”科差别较大,原因是师资力量、培训指导、环境条件、学科侧重意识不同所致。

三、对改变农村学校新课程改革现状的几点思考

(一)转变领导、教师及家长的观念,是搞好农村学校新课改的根本

作为农村学校领导,不要屈于现状或不思进取,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积极参与新课程的改革和研究,要走进新课程、深入新课程、研究新课程、实践新课程,成为课程改革的领头羊,做课程改革的行家。作为教师,要消除固有的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论,让理论学习贯穿课程改革的始终,加大学习力度,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家长也要改变“只有分数高才是好孩子”的观念,要以孩子是否幸福生活、愉快学习为培养标准、要培养孩子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生存的各种能力。

(二)加大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差距,是搞好农村学校新课改的基础

现在农村大部分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都比城镇学校差,很多教学活动无法进行,所以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政府要实行对教育政策倾斜,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缩小城乡教育条件的差异。政府要舍得投入,为学校添置必要的教学辅助设施,为老师们进行新的教学资源开发和课程改革实践提供较好的环境,另外,增加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和必要的教学设施,努力解决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也是落实新课程教学的理念的重要环节。

(三)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搞好农村学校新课改的前提

师资培训部门要加大力度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强化培训效果,特别是给农村一线骨干教师提供较多的参加教学研讨和教学观摩的机会,和优秀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活动,取长补短。其次,各农村学校要认真组织教师搞好二级培训:充分利用上级培训机构培训的骨干教师,组织本校教师学习新理念、新方法,确保更多教师加入到培训学习行列中。

(四)加强城乡交流、实施结对帮扶,是提高农村教师课改能力的最好途径

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城乡教师的交流,让那些学有专长、思维活跃、观念先进的城里教师来农村学校传经送宝,及时传递新课程改革的信息,带领广大农村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研究,积极参与到新课程的实施的过程中去;同时对农村学校的青年教师尤其让那些知识专业扎实、思想先进、要求进步、勇于学习和善于思考的教师也可以到城里学校“充电补钙”,让他们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树立新的课程改革的理念,让他们在农村的课程改革中唱主角、挑大梁,城乡交流要注重实效,不能留于形式。

(五)农村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新课程改革,是搞好农村学校新课改的关键

做为农村学校的教师,也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业务水平,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理念,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虚心学习,不断提高。

作者:康桂芬

农村学校课程改革论文 篇3:

农村学校新课程改革面临的同题及对策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滚滚热潮,给我国的基础教育注入源头活水,使教育工作者焕发了极大的热情,使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逐渐形成,融知识、趣味、合作、探究为一炉的课堂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给每个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严峻挑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小学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剧增,困难重重。

一、新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

1 教师、家长和社会的观念难以转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这给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然而,家长、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很难朝着这个方向迈进。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高考的影响。很多人认为要评价一所学校,主要是看这所学校考上多少个大学生。二是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影响。比如:每年教育局的分类定级评估,小学毕业班的成绩,以及被县抽考水平测试的年级,合格率未达到县平均成绩的,校长的管理绩效按等级扣分。三是受学校奖罚制度的影响。我调查了附近的中小学校(含外县的学校),发现奖罚制度都是围绕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制订的。学生的分数越高,奖金越高,学生分数越低,罚款越高,美其名日“奖勤罚懒”,甚至每年的评先、评优、晋级都与教学质量挂钩。这样教师只好向学生加班加点,大量地灌输知识,让学生适应考试、学会考试、胜任考试,考试自然就成为教师手中的法宝。有的教师为了评上优秀,多得奖金,不得不排挤差生,将差生“扫地出门”,使差生过早地离开学校,加入流失的行列,成了社会上的流浪儿。四是受家长和社会的影响。家长、社会对新课程改革不理解。每期家长会,家长只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心,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很冷淡,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也存在一种误区。他们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学校考上县重点中学的人数或在全县的排队情况。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去年某班考上县重点中学10人,于是,家长就想方设法到处找关系,硬是要学校将自己的子女送到那个班去,造成了学校和教师的尴尬局面。

2 教师的素质难以适应新课改

教师的素质高低是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首要条件。从目前来看,一是部分教师都没有通过正规的师范教育,知识缺乏系统性。音、体、美、英语教师严重贫乏。据调查某镇的一个完小共57名教师,民办教师转正的或以工代教的37人,占64.9%。其中村级小学18人,只有1人接受正规师范教育,其中17人都是民办教师转正或以工代教的教师,占94.4%。二是教师的年龄老化,以上述某镇教师为例,30岁以下的教师6人,占10.5%,30~40岁的教师19人,占33.3%,40岁以上的32人,占56.15%。某村级小学教师18人,全部是40岁以上的,且50岁以上的就有10人。虽然这些教师都参加过各类的继续教育培训,但由于受培训时间和教师接受能力的限制,真正学到新课程理念的微乎其微,很难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三是学校的布局太散,很难形成校本培训的气候。

3 办学条件简陋,难以实施新课改

办学条件,各种设施的配备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有力保证。虽然近几年国家、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加大了投入,但学校分得太散,教学点太多。政府也显得无力而为。现在全国实现了税费的改革,免除了农业税,乡镇对教育的投资几乎为零。加上义务教育实现了“一费制”收费,学校的公用经费紧张,除了必须购买的办公用品以外,已没有其他能力改善办学条件和购买电教设备。

4 班额人数太多,难以进行新课改

由于受办学条件的影响,某些学校不得不将教室作为学生寝室来使用,这样一来,导致学校缺教室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室缺少,自然而然班级人数就会增多,学生增多,给新课程改革带来了诸多的困难。我去过几所中心校、完小听课,发现每个班都有60-70人,我校三至六年级也在60人以上,其中最多的一个班达73人。教室里黑压压的一片,挤得水泄不通,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很难与学生交流。由于学生多,分的组特别多,学生与学生的交流甚少,加上受上课时间限制,教师只好顾此失彼。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个体发展受到限制,面向全体学生难免成为一句空话。

二、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对策

1 营造良好氛围,引起全社会密切关注

新课程改革关键在学校,但牵动着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新课程改革关系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升问题。所以;全社会的积极关注是新课改不断深化的保障。要加强舆论宣传,让家长、社会知道新课改,明白新课改的意义,明白新课改对学生终生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取得家长对新课改的大力支持,引起社会对新课改的密切关注。

2 大力提高教师素质,以适应新课改

实施新课改,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教师。为了大力提高教师素质,保证过硬师资队伍,笔者认为,应从几个方面做起:(1)改变应试教育观念,帮助教师树立新课改的理念。引导教师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摆脱出来,真正把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放在首位。(2)要加大力度培训教师,上级教育部门要舍得投入,请战斗在第一线素质较高的教师利用假期安排教师培训,在培训中不要搞形式主义,不要用深奥的理论知识,而是根据农村小学的条件、师资水平状况。扎扎实实地开展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进行培训。使培训的教师学有所获,学有所用。(3)建立骨干教师支教帮扶制度,农村小学的教师缺乏新课改的经验和新课改的带头人,信息比较闭塞,建议上级教育部门,建立县城骨干教师支教帮助农村小学新课改的教师交流机制。(4)建立校本培训制度,要求教师在新课改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首先自我反思,然后互动讨论,最后集体提出解决的方法,用这种途径提升教师的素质。(5)鼓励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大胆地进行课堂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改善办学条件,保证新课改的实施

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滞后,特别是村级小学的办学条件特别差,这些问题是阻碍新课改实施的瓶颈。加大对农村小学,特别是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已刻不容缓。我认为:一是国家应加大农村小学,特别是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目前从我县的经费投入情况来看,大部分的经费投入都放在县属的几所高中、城镇小学和几所中心校,对薄弱学校的投入甚少。二是学校的布局要大力地调整。教学点太多,学校分散不利于办学条件的改善和经费的整合。三是积极推进寄宿制学校,把教学点全部纳入中心校、完小管理,以便进行校本培训,达到资源共享,这样有利于新课改的进行。四是电教仪器的配备要向薄弱学校倾斜。

4 完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进行新课改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为此我认为:一是完善学校的评价体系,彻底地改变以学生的分数来评价一个教师的得失;二是废除以单一的学生分数来制订各种奖罚条例;三是废除以单一的学生分数作为唯一的教师评优、评先、聘用的依据;四是看教师是否积极参与新课改,在新课改中是否有所创新,是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范;五是看教师是否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作者单位 湖南省永州市江华县界牌中心小学)

作者:欧义平

上一篇:大学生酒店实结下一篇:市房屋买卖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