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学生主体性定位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李亦菲,心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学习心理、课程设计、教育评价、网络教育、情绪智力、科技教育、学校文化等。先后参与和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和各部委科研课题1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含译著)4部,主编中小学教材3套,教师培训教材2套。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德育教育学生主体性定位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德育教育学生主体性定位论文 篇1:

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的思考

【摘要】中职学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场所,作为必修学科之一,中职语文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从理论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剖析了现阶段中职语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给予语文准确的价值定位与实现路径,以此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问题;价值定位;实现

众所周知,在当前职业院校的发展下,实现职业化的服务理念成了目前的重中之重。在中职教学体系中,语文教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较多的缺陷与不足,如忽视了语文教学的价值、过分强调语文的本位性等,面对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解决,那么就会导致语文教学价值定位不科学,对后续的教学改革造成影响。所以在新时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定位展开研究。

一、现阶段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因受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影响,现阶段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缺乏对语文教学的重视

因为受政策的影响,有非常多的中职学校侧重于就业指导,开展教学活动中主要考虑的是就业问题,这种情况则会忽略语文教学内容,没有实现语文课程的有效贯通。另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会以课程设置作为基本载体,但是却缺乏对其重视与认识,尤其在教学方式上过于固化,导致语文课堂枯燥乏味。

(二)中职生基础较弱

与高校学生相比,中职生的学习成绩比较差,大多数中职生是从初中直接进入中职学校。在学校扩招的同时,部分中职学校自降标准,对学生的要求不高,导致所录取的学生不仅文化素质低,而且各项技能比较弱,在此背景下,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无法实现全面发展。

(三)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现阶段,在科技的发展下,虽然各种教学方式层出不穷,但是根据调查与分析,仍有部分中职语文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教学手段过于单一,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未从根本上做到因材施教,照本宣科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费时费力,甚至还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定位

良好的价值定位能够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其中中职语文教学的价值定位主要体现在人文价值、基础价值以及工具性价值三个方面。

(一)人文价值

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分析,均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而且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在学习中做好文化的传承与文化的发扬,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中,中职语文与其他阶段的语文教学有着相同的任务,即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帮助学生在提升能力的同时塑造文化人格。当然,中职语文教育在人文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明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采取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成为社会所需人才。另外,中职语文教材在经过更新之后,其内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内容是由专业的编辑人员精挑细选,在每一篇文章中都蕴含了人生哲理,都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折射出了一定的社会背景以及精神思想,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人文主义精神,实现集体观念的有效培养,促使学生能够在均衡发展的同时实现全面成长。

(二)基础价值

本文所提到的基础价值主要是体现在基础素质方面的价值,从整体角度分析,中职教学以提高就业率为主,但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并非以学生就业为主要的发展载体,而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关键所在,在当前中职教学改革的发展背景下,需有针对性地制订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案,要将中职语文教学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保证中职语文教学的价值不仅能够符合现代化要求,而且也能讓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当然还要促进学生在掌握基本素质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中职语文不仅是一门基础科目,而且是语言表达的一种途径。同时,语文教材中涉及的文化知识思想内涵具有丰富性,做好中职语文教学的开展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对基本的语文知识加以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组织能力。

(三)工具性价值

让学生顺利地掌握基本的语言使用规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中职语文教学的价值定位还体现在工具性价值方面。其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累语言,阅读大量的文学材料,实现自身语言结构的强化。其二是要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与学习中对课文片段进行朗读,以增强自身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其三是在课外阅读积累中要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

三、现阶段对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定位所存在的误区

有非常多的语文教师或者研究学者对中学语文教学价值定位没有从本质上进行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导致误区不断集中,较为常见的几点误区可从以下几点分析。

(一)对语文教育作用的认识有所忽视

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一定的区别,在职业教育中学生的职业发展是基础,这时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以便日后快速走向社会,也正因为有这种错误的想法,部分语文教师并没有关注语文知识的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未严格遵循基本的教学要求与教学理念,不仅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甚至学生无法满足职业角色的需求,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影响,造成制约。

(二)对语文学科本位加以强调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从本质上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所遵循的仍旧是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地重视语文学科的主要思想与中心思想,教学中也以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手段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渐渐对语文丧失学习兴趣,无法体现语文课堂教学价值。

(三)对中职语文专业化过分强调

有部分语文教师未从根本上遵循特色化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其专业化,甚至将语文学科演变为其他学生感兴趣的学科,这样一来不仅学生学习的时间少,而且文化的核心价值也会丧失,导致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逐渐失去了原先的价值与原先的体验感。

四、新时期中职语文教学价值的实现路径

正如上文所言,因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阶段中职语文教学问题层出不穷,且部分人员对中职语文价值定位存在一定的误区,面对这种情况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出发,多角度地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对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展开研究,推动其有效性。

(一)依据专业需求合理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中职教育是为社会输送大量人才的重点教育。在中职教育体系中,语文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属于基础学科,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还能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在新时期中职语文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严格按照专业需求合理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兴趣。对教师而言,依据专业需求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调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进行讲解,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除此之外,还要制订完善的语文实践方案,在确定语文实践方案时要格外注意,需保证学生的专业相互贴近,做到不同专业不同教学方案,这样不仅符合就业要求的基本需求,也能够从侧面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真正将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相互整合,实现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目标。

(二)依据专业特点开展情境教学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情境教学,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点的深刻理解。此外,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要做好资源整合,可以收集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各类资料,比如企业文化资料等,在课堂教学中以多媒体技术的方式进行图文并茂的展现,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当然教师还要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布置相应的学习,创建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出自身的个性以及潜力。经过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主动学习能力,对提升中职语文教学价值而言意义非凡。

(三)构建完善的校园文化环境

毋庸置疑,校园文化环境同样关键,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中职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与知识的海洋,甚至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以及文化底蕴的培养均有所获,中职学校要从现实出发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趣味活动,并引导学生参与到各项校园活动中,通过校园活动可以让学生调节学习心态,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比如可以举办校園文化节,在校园文化中开展传承经典的项目活动,引导学生朗读国学经典,让学生在朗读国学经典的同时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此外中职语文教师还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以贴近学生专业教学方法为主,对传统教学方式加以改进,或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四)做好评价的有效性

积极有效的评价能够带给学生成就感,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评价,保证教学评价的有效科学。教师首先要改变的评价方式也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模式,要实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比如要对学生日常学习态度、学习效率等进行收集与分析,对学生的语文文学素养进行评价,实现动态性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完成度进行全面整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全面关注,引导学生做出科学且合理的评价。此外,还要选择生生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在取长补短中提高其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完善各项评价体系之后,教师要全面且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五)实现调控的灵活性,组织各项活动

要想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就要保证调控的灵活性,完善组织活动过程。部分语文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缺乏有效监控,只提出活动要求,注重活动结果,并没有对活动过程加以重视,对此在开展各项语文实践活动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保证分工的合理性,确保全体同学都能参与,这样可以将不同潜能的学生进行整合,挖掘出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相互发展中展现自我。另外,保证每一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内的成员都能参与其中,能够在相互探讨、相互讨论中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根据实践证明,有部分学生比较懒惰或者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袖手旁观,坐享其成,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需要选派小组长,用优秀的小组长带领成员进行学习。另外还需格外注意的是,在小组成员搭配上,教师要对学生加以了解,严格按照任务的分配、知识基础、爱好特点进行,要遵循基本原则,并且要保证小组内的人数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实现优化组合,以高、中、低三个档次为主。在分配小组之后还要加强小组管理,教师可以拟订具有系统性的活动方案,对活动过程进行监管,督促完成。第二要明确任务,进一步提高活动组织效率,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明确的任务,可以有效地提高活动过程调控的积极性,教师要给学生确定任务,让学生能够围绕着活动任务展开学习,特别是在强烈问题驱动下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资源,主动探索,主动分析,这种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分析。

五、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中职语文教学关系到中职生文献素养的提升,在新时期,要想提高中职语文教育的有效性,中职语文教师需要从自身出发创新教学方式,改变教学理念,弥补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缺陷与不足,正确认识到语文教学的作用与价值,实现对教学模式的调整创新,并且还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帆,胡进雨,尹福泉,等. 四川省中职语文教育教学及质量监测现状调查报告[J]. 教育科学论坛,2017(Z1).

[2]彭召军. 中职语文落实核心素养的两点思考[J]. 职业技术教育,2019(2).

[3]马华冠,汤海明. 论中职语文文言文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策略[J].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9(2).

[4]王明强. 逻辑思维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职业教育(中旬刊),2019(9).

[5]曾宪涛.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励志教育的意义及对策[J]. 当代职业教育,2014(6).

作者简介:张海龙,1980年生,甘肃正宁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作者:张海龙

德育教育学生主体性定位论文 篇2:

有效教学:重构概念,推动实践

李亦菲,心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学习心理、课程设计、教育评价、网络教育、情绪智力、科技教育、学校文化等。先后参与和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和各部委科研课题1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含译著)4部,主编中小学教材3套,教师培训教材2套。与导师朱新明等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人类自适应产生系统的认知建模”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自古以来,教学效率就是教育理论家和实践者追求的理想。在我国,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就提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在国外,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夸美纽斯撰写《大教学论》的目的是“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显然,两者都已经注意到教学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并强调将“少投入、多产出”作为理想教学的标准。

在西方,“有效教学”一词是在20世纪初针对当时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下降,在教学科学化运动的影响下提出的。最初的关注点是如何改进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行为,以提高传授知识的效率,进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显然,这是工业时代背景下,以实用主义为导向的工具性研究取向,是对夸美纽斯追求“少投入、高产出”理想的延续。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的关注点从增强知识获得的效率逐渐转移到教学对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性,强调“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具体说,就是要求教师不仅在教学设计中预先考虑实施环节可能出现的挑战并做好应对的准备,而且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以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在我国,第一篇以“有效教学”为题的文章是李祖寿1965年在台湾《新时代》杂志上发表的书评“中等教育之有效教学:介绍亚韩二氏对中学教学法之研究”。此后,一直到2000年的36年内,各类中文期刊上发表的以“有效教学”为标题的文章只有45篇。伴随着2001年启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有效教学”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大有欣欣向荣、后来居上的态势。2013年11月,在超星图书馆期刊数据库中按照文章标题包含“有效教学”的条件进行检索,发现从2001年到2012年12年间,包含“有效教学”标题的文章的数量逐渐增长,尤其在2007年以来呈爆发式增长趋势。(参见图1)

图1 2001年-2012年标题中含“有效教学”的文章数量增长情况

在有效教学研究的热潮中,一些理论研究者对有效教学这一概念的合理性提出质疑。例如,李晶和刘辉在《“有效教学”概念之批判》(《 教学与管理》2010年第30期)中认为,只要是“教学”就应该是“有效”的,不存在“无效”的教学;并且,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不能用“有效”或“无效”这类全称判断的词来形容。又如,龙宝新在《有效教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与理性审视》(《当代教育科学》2013年第18期)中认为,“有效教学既不是一种独立的理论形态,一种严谨成熟的教学思维,也不能算是当代教学改革实践的有力助手”“顶多只能算是一场教学观念的‘拼盘’与教学改革的‘冠名’游戏。”

针对以上质疑,佃礼杰在《批判与重构:我看〈“有效教学”概念之批判〉》(〈教学与管理〉2013第4期)中认为,尽管“有效教学”的提法存在可疑之处,但是追求“有效性”仍然是教学的永恒主题。因此,应该对概念进行“重构”,并脚踏实地地探讨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质问题。显然,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和务实的做法。那么,如何对“有效教学”的概念进行重构?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原则又是什么呢?

“有效教学”概念的核心,在于明确“有效”的标准。程红和张天宝在《论教学的有效性》(《上海教育科研》1999年第5期)中,从“效果”“效率”“效益”三个方面描述有效教学,并将它们视为有效教学的“三重意蕴”。针对这一分析,韩国海在《有效教学概念及评价范畴辨析》(《 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第7期)中认为,“三效”直接反映了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可以作为评估有效教学的三个维度,其中,“效果”为质量维度,“效率”为时间维度,“效益”为价值维度;在这三个维度中,效益是认识论取向的分析,而效果和效率是本体论取向的分析,在教学执行环节不能放在一起考察。此外,韩国海还增加了“教学吸引力”作为有效教学的态度维度。

这一“1+3”的四维度模型将“效益”作为有效教学的价值因素,将“效果”“效率”“有吸引力”作为有效教学的本体因素。本文作者认为,虽然赖格卢特和梅里尔认为教学结果包括“效果”“效率”“有吸引力”三个方面,但将“有吸引力”看成是教学行为的特征更适合,而将“有吸引力”与“三效”并列作为有效教学的维度是不恰当的。“效果”“效率”“效益”都与教学结果有关,可以作为重构有效教学的三个维度。下面从词语分析的角度,对“教学效果”“教学效率”“教学效益”这三个概念进行清晰、准确的辨析。

首先,关于“教学效果”。程红和张天宝认为教学效果是教学结果中与预期教学目标相符合的部分,是对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吻合程度的评价。这一理解窄化了教学效果的范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效果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结果)。”因此,教学效果就是某一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教学结果,既包括与预期教学目标相符合的教学结果,也包括超出教学目标预期的教学结果。虽然不能用教学目标限定教学效果,但仍然可以根据教育目标对教学结果进行分类。例如,根据新课程三维目标,可以将教学结果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其次,关于“教学效率”。韩国海认为教学效率是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的百分比。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效率”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机械、电器等工作时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百分比;二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显然,韩国海的解释只是反映了第一种含义,并且这一含义并不适用于教学活动。在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如一堂课)所消耗的时间中,很难说哪些时间段的教学活动是有效的,哪些时间段的教学活动是无效的;各个时间段的教学活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可测评的角度来看,可以根据“效率”的第二种含义解释“教学效率”,即“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教学结果”,或者“在给定时间内产生的教学结果”。第一种解释适合于可以定量描述的教学结果,如知识与技能;第二种解释适合于难以定量描述的教学结果,如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第三,关于“教学效益”。程红和张天宝认为教学效益“是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的价值实现”,并将其进一步解释为“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这一理解将教学效益定位为教学目标层面,并需要通过效果与效率的分析才能实际体现出来。“效益”一词源于经济学领域,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的贡献,包括项目本身得到的直接效益和由项目引起的间接效益;第二种含义是指劳动占用、劳动消耗与获得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用同样多的劳动占用、劳动消耗获得的劳动成果多,效益就高,反之,效益就低。显然,程红和张天宝的解释是根据第一种含义展开的,并且,这一解释将对有效教学的评估从实际的、具体的教学结果引向了预期的、抽象的教学目标,从而变得难以捉摸了。从可测评的角度来看,可以根据“效益”的第二种含义解释“教学效益”,即“教学活动所消耗的资源与所获得的教学结果之间的比较”。消耗同样多的教学资源,一个教学活动产生的教学结果的数量越多、水平越高,其教学效益就越高,反之,教学效益就越低。在这里,教学资源既包括教学场所、教学材料、教学工具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教辅人员等人力资源。从广义上看,时间也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因此,效率可以看成是效益的特殊形式。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将“有效教学”定义为“在给定的时间、空间和资源条件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实施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整体,目的是产生合乎或者超过预期教学目标的良好教学结果。”这一定义将教学诸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采用“效果”“效率”和“效益”来描述有效教学的基本内涵,可以称为“有效教学的3E模型”。(参见图2)

图2 有效教学的3E模型

根据“3E有效教学模型”,可以将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 明确目标,聚焦结果

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实施之前设定的,意欲通过教学活动实现的教学结果。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结果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获得的学习与问题解决能力,形成的价值判断与情感体验。

作为教学效果,教学结果是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学结果,就谈不上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目标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基本标准,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就无法衡量特定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大小。

2. 关注学生,优化教学

从天笑在《论德育教育的双主体性及其两者的协同》(《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中指出,“在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同时存在,相互依附,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在这一教学活动的统一体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主动唤起自己的学习动机、知识和能力,积极思考教师讲解的知识,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教师的主体性则体现在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确保学生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获得相应的学习结果。

显然,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相互依存和积极互动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障。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在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优化教学,以维持和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学生的主体性被激发了,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有稳定的保障。

3. 提升能力,活用资源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发生的,都需要利用特定的资源和工具。一般说来,学生获得学习结果的数量和水平,与他投入到学习中的时间的长短、占用资源和工具的数量和质量是成正比的。虽然如此,从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益”的角度来看,仍然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给定时间、空间和工具的支持下,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获得合乎或者超过预期教学目标的良好教学结果。

为了帮助广大教师掌握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实务”专栏力图以清晰的逻辑、通俗的讲解、丰富的案例,从以上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和探讨。

为了解本刊读者在教育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增强本专栏的针对性,本专栏每期都会向读者提出一个问题,请感兴趣、有想法的读者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体会和观点写成200-500字的短文反馈到编辑部。编辑部将择优在专栏中登载,而专栏作者也会在相应文章中回应。短文请登录本刊博客(http://blog.sina.com.cn/hbjyjx)在相关文章下直接回复,也可发送至jchtougao@163.com,邮件标题注明“第×期专栏评论”。

本期的问题是:作为一线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或教育研究者),您如何看待我国当前有效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以下的观点供参考:

A.有效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脱节,“两张皮”现象严重;

B.大部分有效教学的研究是一些貌似合理的理论或观点的“拼盘”;

C.大部分有效教学的实践是各种经验总结的“冠名游戏”;

D.在建构主义思潮影响下,不可能存在“务实的”有效教学;

E.有效教学的滥用,会妨碍人们对根据教学实践问题的深入探究;

F.有效教学在我国蓬勃发展,对教学实践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 姜楚华

德育教育学生主体性定位论文 篇3: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的定位

摘 要:现代社会竞争压力愈来愈激烈,随之而来是人们的心理压力。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成长伴随着迷茫和憧憬。本文将围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案例教学的定位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 案例教学

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能够真正的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帮助他们不被成长中的问题所烦恼,如为缓解学业产生过多的压力,学会人际关系处理,能够独立解决一些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需要。目前,案例教学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最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依托案例,既可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又能将案例生动活泼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消除课堂的枯燥乏味,通过课堂教学顺利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1 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源于著名的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起初在美国的工商企业界,有不少的企业会将自身的相关资料交于哈佛大学教授进行研究,从而探求企业在市场中的有效竞争力。

所谓的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教学基础,通过教师对案例的讲授与分析,使学生们对理论知识有更为直观的理解。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前精心选择课堂案例,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课上要灵活运用案例,完成教学任务;课后要进行教学反思,对教材与案例的结合进行总结与完善。

2 案例教学的教学优势

2.1 从抽象到具象,传递理论知识

新课程改革再一次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案例教学依托案例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具体的感性案例将抽象理论展示出来,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快速理解和掌握。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方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案例是教学可以顺利完成基础保证之一。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的模式进行讨论。根据案例中提出的有效条件,对案例涉及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2.2 师生互动交流,构建和谐课堂

中学心理健康课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的互动交流优势,构建和谐的课堂。案例教学过程是一个互相交流沟通的过程。这是由常见的课堂案例教学模式而形成的,案例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提出案例,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再对案例问题进行解答。教师在课堂中起引导作用,学生为教学过程的受众主体。案例教学方法偏重学生的思维运动,相比传统教学模式,能更好发挥学生主观学习能动性,完成学习任务。

2.3 提升专业素养,打造师生共赢

进行案例教学,教师应从讲台走下来,走进学生中间,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适当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巧用心理剧进行案例教学。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心理剧的应用,一直都是教学中的一大特色亮点。教师应对其加以利用,将案例进行模拟还原。在剧本设定上,将需要的案例相关的问题,都加入其中。设计的台词,应尽量还原心理事件的情境。学生在参演过程中,会被剧情影响,对案例的认识,从外部认识直接进入内部认识。由于角度的转化,学生对案例中的人物性格和习惯了解更为深入,对案例的感触也不会相同。这种方式的案例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的效果。3 案例教学的准确定位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是对中学生心理素养和心理自助能力的培养。使用案例教学过程,要围绕教学任务,针对教材内容,进行心理能力培养。将抽象、空洞的心理学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使用准确定位的案例进行讲解,可以真实生动再现情境,教学目标可以更快完成。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案例的选择定位进行重视。案例选择不应沿用传统教学的选择方法,而应从实际出发,采用学生相对熟悉的情境人物,或者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讲解,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们快乐轻松的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注意在进行案例的选择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教材内容,对教学方法进行确定。只有在确定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方法的前提下,案例教学才会被应用在课堂教学之中。其次,要注意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综合素质会有比较高的要求。它的使用是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所以在进行规模较大的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做好理论和相关的知识铺垫。最后,对于案例的呈现方式,要规避任何暗示信息的出现。案例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呈现过程中,要及时掌控案例,对个人倾向、导向性的暗示语言、情绪情感等的陈述一定要进行规避。

案例教学定位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热点、学生兴趣、典型个案等几个方面,进行案例定位选择。

(1)从实际教学出发,对案例选择进行定位

从实际教学出发进行案例定位,秉承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定位原则。这三个原则看似是分离的,但却是紧密相连的,彼此间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进行案例选择定位的过程中,要同时注重这三个原则。只有符合教学任务,可以达成教学目标,又能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案例,才可以考虑选择该案例。

(2)从学生角度出发,对案例选择进行定位

从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学生兴趣出发,进行案例选择定位,必须建立在教师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才可以实施。这就需要教师从平时的学校生活中、从心理测量中、从团体训练过程中、从个人咨询当中去不断了解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学生角度出发,尽量和学生达到共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中间的热点话题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准确定位案例选择。

(3)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案例选择进行定位

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出发,进行案例选择。这就要求教师专业基本功必须过硬,总结多年从业经历,将以往的咨询个案或世界著名的经典个案进行累积汇总整理。从中挑选出最能体现教学目标的个案,进行分析讲解。特别注意选取,当选取是以往的咨询个案时,在课程讲解过程中,必须遵守心理咨询师守则。对个案中的私人信息一律规避,对个案咨询年限时间地点一律规避,对个案咨询结果一律规避,有效保护咨询个案当事人。选取世界著名开放教学经典个案时,相对咨询个案而言,就比较轻松。但有时心理案例过多,教师在平时就应对案例进行整理分析,在必要时就可以快速取用,节省寻找案例花费的不必要时间。

4 总结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团体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中无论是中学生还是教师,都会遇到许多的困难与问题,只要我们可以放松心态,何时何地都可以被称之为我们的心灵驿站。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育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作为教师应努力对其创新完善,使其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浅析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整合[J].云南电大学报,2011,(06)

[2] 王崇宝.新课程下案例在学生学会生活辅导中的运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07)

作者:石红梅

上一篇:学历和职业教育相互结合论文下一篇:公安局岗位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