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时间管理教育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生命意义感教育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已有理论及他人实践研究基础上,分析时间管理倾向对于培养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促进作用,由此提出从开展生命教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开展时间管理教育为主的学业生涯规划教育两方面培养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大学生时间管理教育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时间管理教育论文 篇1:

大学生时间管理教育探究

【摘 要】对时间管理和大学生时间管理做界定,分析大学生时间管理教育的特征和内容,并针对大学生时间管理教育存在的几个误区,提出强化大学生时间管理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时间管理教育 特征 误区 构建策略

时间管理是时间文明时代的重要内容。时间的不可能积蓄、不可能暂停、不可能取代、不可能失而复得、一去不复返等特性,决定了凡是追求成才与成功的大学生必须重视时间文明,学会时间管理。大学生的习惯分别在童年、少年、组织和社会中孕育和养成。大学生时间管理教育的重点在于:对已经形成的时间管理习惯进行梳理、反思及科学、系统、前沿的升级教育与训练,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时间管理素养。本文对高校开展时间管理教育的特征、误区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构建策略。

一、时间管理与大学生时间管理教育的界定

(一)时间管理的界定。心理学认为,时间管理倾向是个人的一种具有动力性的人格特征,它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构成,反映了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和价值观念,推动个体向一定的目标行动。成功学认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要成才成功,就必须珍惜光阴,勤奋学习工作。时间管理学者杰克·弗纳认为,应有效地应用时间这种资源,以便我们有效地达成个人的重要目标。时间管理实际上就是自我管理,它针对自己在时间管理上的种种困难,通过详尽的检讨,进而了解如何运用有效方式提升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教育学认为,时间管理的先进理念、习惯与方法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教育培养、训练而获得的。每个人的生命与时间都是有限的,人生的幸福与卓越,不仅需要我们有夸父逐日的执着,还需要我们科学地管理时间,做到识时、惜时、守时与合理、高效地运用时间。我们认为,时间管理具有多元性、多学科性、多目标性、科学性、战略性、生命性等特点。多元性表现为社会各类主体都可能、都需要时间管理。多学科性表现为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管理学、成功学、教育学、人才学、经济学等多学科都对时间管理从各自学科视角进行了研究。多目标性表现为社会各类主体时间管理的目标千差万别。有的是为了事业成功而管理时间;有的是为了更多金钱而管理时间;有的是为了战争胜利而管理时间;有的是为了实现使命而管理时间;科学性表现为时间的存在与运动本身就具有客观性与规律性、时间管理的艺术性、有效性、平衡性与规律性。比如,时间管理与人体生物钟相匹配。战略性表现为时间是否做到科学有效的管理,在一定层面上决定了人生的成功与失败。生命性表现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科学有效地管理时间就是科学有效地管理生命。

(二)大学生时间管理教育及其特征。大学生时间管理教育是大学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一项教育活动系统工程,旨在提高大学生时间管理素养,促进良好行为习惯。例如,面向大学生开设有关时间管理智慧、时间管理的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有关识时、惜时、守时与合理、高效地运用时间伦理学引导与管理学规范性指导;营造大学校园有关珍惜时间、科学利用时间等时间管理的培育氛围,等等。其特征如下:

1.青春关键性。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的时期往往只有几步。大学阶段毫无疑问是人生最为关键、重要的阶段。大学期间是大学生的黄金时间,是青春最美的光阴。我们不能随随便便地度过大学时光,而应该激情燃烧岁月,勤奋雕刻青春。因此,大学生时间管理教育极为重要。

2.双主体性。在大学生时间管理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教师是管理、教育、引导、规范主体,学生是接受高校时间管理教育的主体和自我教育主体;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时间管理方面又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关系。

3.多样性。对大学生进行时间管理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比如,开设时间管理教育课程或讲座;通过校园网、新媒体营造大学校园时间管理教育的氛围;通过学工、团委开展与时间管理相关的比赛与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时间管理规范训练与引导教育,等等。

4.全方位性。最前沿的时间管理已经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各个领域。比如,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心理习惯、运动习惯、人际关系习惯等各个人生层面。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在时间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教育与管理空间,包括学习时间管理教育、工作时间管理教育,以及消费时间管理教育、休闲时间管理教育、锻炼时间管理教育、睡眠时间管理教育等等。

此外,时间管理还具有引导性与规范性等特征。

(三)大学生时间管理教育的内容。时间管理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大学生时间重要性理念管理。比如,惜时如金、要事优先、时间大于金钱、学会专注与执着、学会放弃与择优、学会平衡、学会有计划地使用时间等。第二,大学生纵向时间管理。比如,大学生人生大目标—中目标—小目标与时间管理。第三,大学生横向时间管理。比如,大学生事业—爱情、家庭—健身—音乐—休息等其他兴趣方面的时间管理。第四,大学生科学管理时间氛围培育。比如,构建大学生时间管理网络、大学生时间管理比赛、经验交流、评价机制等等。第五,大学生时间管理原则。比如,80/20管理时间原则;四象限原则;时间碎片化管理原则;生物钟匹配管理原则;兴趣管理原则、预留时间管理原则等。

二、大学生时间管理教育的几个认识误区

(一)“水到渠成论”。有些高校时间管理教育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大学生时间管理教育不重视,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有人认为,大学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完善教育与专业理论与能力培育。大学生时间管理,随着大学生阅人阅事的丰富,在一定的管理环境中,就会自然形成。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误区。因为“水到渠成论”的观点,模糊了时间管理的本然规律、应然规律和实然路径。本然规律在这里是指时间管理本身存在的客观规律性。比如,时间管理目标管理法、四象限原则、生物钟原则、莫法特休息法等。应然规律在这里是指时间管理没有生而知之,高校应当与时俱进地开展大学生时间管理教育,引导、规范他们的时间管理。实然路径在这里是指,只有通过有效的时间管理教育,大学生才能懂得科学时间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只有通过有效的时间管理引导与规范,才能培育其时间管理的能力与习惯。

(二)“以偏概全论”。“以偏概全论”的基本观点是,时间管理教育即珍惜时间教育。然而,时间管理教育不仅仅是珍惜时间教育,它具有丰富内涵与体系。诸如人生目标与时间管理、理论学习中的时间管理习惯、节假日期间的时间管理习惯、生活中时间管理习惯等。

(三)“补充论”。一般人认为,时间管理教育始于幼年时期的家长、幼儿园老师,经历中学,时间管理习惯已基本形成,高校的时间管理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补充以前各阶段时间管理教育的不足。然而,时间管理教育在我国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层次性、系统性教育。因此,大学生时间管理教育不仅要弥补以前的不足,而且要构建系统性、动态上升性和有效性的时间管理教育平台。

三、强化大学生时间管理的教育策略

第一,提升高校大学生时间管理教育的认识,将大学生时间管理教育纳入大学管理范畴。应让大学生科学、高效地管理时间,在学习条件、IQ相当的前提下,学会将时间管理与人生目标、职业规划有机结合,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应当充分运用行政、经济、管理、宣传等手段,引导、规范、支持和督促各高校强化大学生时间管理教育。比如,教育部在对各高校的考核、评估体系中应当增加大学生时间管理教育与养成指标。

第三,高校的学工、团委、辅导员工作、人文素质课、基础课教育、专业课教育应当渗透大学生时间管理教育;高校校园网、高校典型案例教育、学校宣传表彰活动应当包含相关内容。一方面,各高校应通过必修课或选修课来实施成才与时间管理学、大学生时间管理教程、职业规划与时间管理、中外成功者时间管理经典等课程的教育;另一方面,要通过大学生时间管理量化考核和评价制度,促使学生知道并养成科学管理时间的习惯。

第四,构建高校时间管理教育社会化融合机制。一方面,通过请社会精英、成功人士进校园讲解个人成长成功与时间管理的关系,通过榜样力量,使青年大学生对科学的时间管理产生情结和追求;另一方面,要求大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参与社会实践,体验和提升自己的科学时间管理的习惯与水平。

作家格拉德韦尔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著名的“1万小时定律”,不仅揭示了成才成功与时间的辩证逻辑,而且证明了科学管理时间的重要性。时间管理习惯分别在童年、少年、组织和社会中孕育和养成。大学生时间管理教育的重点在于:对已经形成的时间管理习惯进行梳理、反思及科学、系统、前沿的升级教育与训练,为今后成才成功奠定良好的时间管理素养。

【参考文献】

[1]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2004

[2]黄希庭.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1(4)

[3]叶国萍.大学生时间管理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

[4]赵振宇.追逐梦想需要“时间文明”[N].人民日报,2014-05-08

[5]格拉德韦尔.异数[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教研项目(桂教高教[2010]100号)

【作者简介】李 鸣(1957- ),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生态文明。

(责编 何田田)

作者:李鸣

大学生时间管理教育论文 篇2:

基于时间管理倾向理论的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教育研究

摘 要:生命意义感教育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已有理论及他人实践研究基础上,分析时间管理倾向对于培养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促进作用,由此提出从开展生命教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开展时间管理教育为主的学业生涯规划教育两方面培养大学生生命意义感。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时间管理倾向

一、概述

當下社会正在不断发展,在社会转型的道路上,大众的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层次也不断提升。在社会如此发展的大背景下,竞争日趋剧烈,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当代大学生承负着更加沉重的压力,从小学到大学持续存在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这些能明显感受或潜移默化影响他们的心理,使大学生感到苦不堪言,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甚至紧张和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他们常常会迷失自我,出现“无趣”、“低沉”或“无意义”等心理状态,没有明确奋斗方向,甚至认为生活无望,光阴虚度等等,并且有自杀倾向或行为的发生。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到了严重影响,大学生在生活观与价值观上的空虚与迷茫可归结为心理和精神上的危机,所以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开展生命教育,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刻不容缓。

意义治疗这一理论由20世纪下半叶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兰克尔创立,其理论研究已经愈加深入丰富,通过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理论对其三个理论命题的阐释,以及发现生命意义的途径使得生命意义的研究在心理学研究中逐渐又受到重视起来[1]。从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学说的角度解释,大学生是由于生命意义感缺失,所以容易对生活有空虚感和迷茫感,容易出现危机、绝望甚至出现自我摧残或者自我摧毁的行为,这一点在年轻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目前国内外对于生命意义感的概念、来源、测量等方面研究已日趋丰富。除了这些理论研究之外,关于生命意义感的实证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当前相关实证研究主要包括编制生命意义感测量工具以及生命意义感的个体差异研究,此外还包括生命意义的心理效能方面的研究。在国外,早在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怀特就提出了“生命教育”理念,20世纪70年代末,在澳大利亚形成了体制化的生命教育,从那时起,生命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全球到本土、从认识论到方法论,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中国,台湾地区于1997年将生命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08年2月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首先提出了要对大中小学学生实施生命教育的要求,随后对在校学生的生命教育在国内逐渐开展了起来。

二、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相关研究分析

(一)生命意义感概念及理论

台湾的学者吴淑华认为,生命的意义是指个体生命的独特使命,在这一独特使命的基础上,它将被用来指导个人对生命、职业方向的态度,并对生命的价值进行审视,并督促他们去面对和实现这一使命[2]。我国台湾学者何纪莹认为,每个个体对自己生命存在有没有意义及合理目的性的感知程度叫做生命意义感。吴淑华认为生命意义感指的是个体对于自己独特使命的自我觉知。何英奇(1987)认为生命意义感指个人对自己生命之意义和目的的觉知与感受的程度[3]。本文认为个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和目的的不同觉知程度,主要取决于个人对生命意义的不同领悟。个人对生命意义的不同领悟会使个人有不同生命意义感,使得个人人生更加不同。

弗兰克尔最早提出系统提出生命意义理论,其理论核心有三个基本命题:意志自由、意义意志、生命意义,这也是其意义治疗学说的三个核心概念。意志自由是指“人精神上的意志自由”,并且他将意志自由作为人类的一个基本特征,他认为人们有自由意志,因为人们总是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方针并对待他们。意义意志是指追寻人生的意志,即人的原始驱动力通过自己的选择来战胜环境的限制努力探索人生的意义。Frankl认为是“活着的存在”,“世界主义”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面。人的存在的意义和实践必定是“世界”的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因此,对意义的追求将是“生命的意义”。以上三个基本观点是其生命意义理论的三个理论基石,三者紧密联系、互相支撑,意志自由是意义意志的一个心理学前提,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主动对生活进行选择与支配;生命意义源于意义意志,人们在意义意志促动力基础上进行对意义的追求。人们运用意义意志和意志自由在追寻生命的过程中体现出生命的意义[4]。弗兰克尔认为人们会感到精神空虚就是因为人们没有发现生命的意义,为了充实人的空虚精神,引导人们发现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提供了三条途径来发现生命的意义。即“创造性价值”、“经验性价值”、“态度性价值”[5]。Frankl的生命意义理论作为经典理论,与其个人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其目的是鼓励人们通过外在的事物去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帮助那些缺乏孤独感和价值感的人,就是帮助他人找到生命的意义。

(二)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研究现状

通过已有众多实证研究发现,生命意义是用来维持和改善个体的生理机能(Reker,1994)、心理(Nicholsonetal,1994)、及精神(Fry,2001;Reed,1991)等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变量。研究者们编制了不同的生命意义感问卷,并测试与生命意义相关的因素。

在国内,台湾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咨商学系吴秀碧等人对大学生生命意义观进行研究认为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主要由生存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存在的意义以及死亡的意义等四方面构成。生存的意义包括求生存的意志、健康的身体以及身体与物质性的美感。生活的意义主要有两大类别,分别是人际关系以及自尊[6]。徐州师范大学的贾林祥、石春(2008)以何英奇的生命态度剖面图对徐州地区大学生进行了研究,发现生命意识的构建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影响[7]。沈阳师范大学的郑顺艺(2011)以积极心理学、中国文化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编制了大学生生命意义问卷,以沈阳市内5所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在全量表及盲信维度上差异是显著的,男生比女生高,专业差异只在爱情维度上,文科明显高于理科和工科学生[8]。

三、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现状及其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

1. 时间管理倾向概念及相关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对时间管理及相关行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Britton,B.K.等人的研究,他们从信息处理角度探讨了时间管理及时间管理行为[9]。后来Bond,J.M.&Feather,N.T.等人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时间结构的五维度,即目的感、有结构的常规行为、当前定向、有效组织和坚持性等五个方面[10]。在国内黄希庭等人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最早提出了“时间管理倾向”概念,他们认为时间管理倾向是是一种人格倾向,即个体在时间使用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黄希庭等人认为时间管理倾向是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等三维度所构成的[11]。

随后更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该领域,研究学者们发现,时间管理倾向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如范翠英研究认为文科学生的价值感显著低于理科学生。相关分析研究方面,发现时间管理倾向与成就动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时间管理倾向水平越高其成就动机水平越高。研究还发现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和状态焦虑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时间管理倾向的价值,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管理倾向和状态焦虑均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即不善于时间管理的人其焦虑程度越高。范翠英等人发现大學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负面情绪呈负相关关系,研究认为大学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感效应对主观幸福感具有一定预测作用。

2. 时间管理倾向与生命意义感关系分析。通过众多研究者的文献发现影响大学生生活意义感的因素有很多,但时间管理能力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大学生时间管理与规划与大学生对于生活的认识情况密切相关,大学生在面临繁杂事务时,容易混乱,不能合理地安排时间,不能区分事务的重要性与紧急程度,很多学生都经常紧张地做所有事,但往往因为精力有限,一切都没准备好。研究表明时间管理倾向对生命意义感以及主观幸福感均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例如,杨牧娟的研究从大学生和高中生的时间管理,自我价值和对生命意义感的方面上提出,它的多重维度是积极相关的:大学和高中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价值感对生命意义其维度具有显著的预测效果[12]。刘玲玲研究认为时间管理倾向以及其时间监控概念和时间效能维度对心理健康都有显著的影响。国内外关于探讨时间管理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的文献虽然不多,但在时间管理与焦虑、抑郁、压力等特质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对主观幸福感、生命意义感存在一定预测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时间管理倾向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预测功能,通过相关研究综合分析表明,时间管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以及生命意义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四、基于时间管理倾向的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提升作用建议

时间管理技能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不能很好的自我控制,尤其是时间规划,那么其生活很可能处于混乱状态,会影响其主观幸福感,进而会影响他内心的生命意义感。建议从如下两个方面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

1. 开展生命教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课程具有正面和积极的效果,可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主观幸福感,促进大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我国的生命教育课程还比较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展了生命教育课程,相关教育活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现阶段大多数学校的生命教育都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主,并未考虑如何从源头来培养大学生的个性。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并找寻生活的意义,以形成积极的生活价值观。我们不仅要关注生命教育课程理论,也要注意相关的挫折教育、感恩教育等相关内容。此外,生命教育课程应该具体、丰富多彩,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热情通过课堂教学意义,名人讲堂,志愿者活动和团体咨询。总之,生命教育应以人为本,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此外还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立心理健康社团,以生命教育为主题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活动。另外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指导大一学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关注大二学生的学习压力,对大三学生给予指导,让其对于未来有较为明确目标,不再感到困惑迷茫,针对大四学生则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特别是心理素质较差,生命意义感缺失的同学,要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释怀他们的就业压力、升学压力,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与意义,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2. 开展以时间管理教育作为重点的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生命意义感关系密切,时间管理倾向能够正向预测生命意义感。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增强是迫在眉睫的,许多大学生并不怎么擅长对自己的时间管理及其规划。而令人较为欣慰的是,他们已经意识到了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他们自身也希望在学校的学习中改善此状况。高校在设置各类专业课程的同时,还应开设与时间管理培训相关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时间管理策略和技能,并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高校还应该重点培养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训练时间管理行为,尤其是时间管理效能感与时间监控观,也就是培养大学生对于时间利用和管理的能力、观念、信心。结合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提出合理的大学学习目标,合理利用时间,促进学生学业生涯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William Blair Gould.弗兰克尔:意义与人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吴淑华.青少年生命意义感之研究[D].台湾嘉义大学,2006.

[3]何英奇.大专学生之生命意义感及其相关:意义治疗法基本概念之实证性研究[J].台湾师范大学学报,1987(35):87-106.

[4]贾林祥.试论意义治疗的三个理论命题[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2).

[5]贾林祥.试析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理论[J].医学与哲学,2004(8).

[6]吴秀碧.大学生生命意义观之探讨[EB/OL].http://cyber.ncue.edu.tw/book_data/1056600107/284.doc.

[7]贾林祥.307名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5).

[8]郑顺艺.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结构及其发展特点[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9]Britton B K,Glynn S M Mental management and creativity:A cognitive model oftime management for intellectual productivityl In:J A Glover,R R R onning,C R Reynolds ed1 Handbook of Creativity:New York:Plenum Press,1989:429-440.

[10]Bond J M,Feather N T.Some correlates and purpose in the use of time[J].Journal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8,55(2):321-329.

[11]黄希庭.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1,33(4):338-343.

[12]杨牡娟.大学生和高中生的生命意义感与时间管理倾向、自我价值感的比较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0,6.

作者:王华 嵇炜 陈福鼎

大学生时间管理教育论文 篇3:

大学生时间管理影响因素及提升探究

摘 要:随着大学教育普遍化,为促进高等教育的有效发展,大学生时间管理显得极为重要。该文以嘉兴学院为例,了解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和时间分配情况,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及不同专业、性别等差异对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影响,采用自制问卷以及实地访谈方式,探究其核心问题,突出时间管理重点影响部分,并最终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提升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时间管理 行为改善

大学是个体发展和专业培养的重要阶段,大学这种教育模式下,更推崇的是自主学习,给学生大量的自由分配时间,去自主探究和深入理解专业内容,以达到单位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也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好标准。伴随着高等教育普遍化,大学生成为当今社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更应该有效管理时间,同时我们也要平衡休息和学习的时间,该文以嘉兴学院为调查对象,拥有地方性院校特色,也能反映高校的一些普遍问题。

1 问卷设计

调查对象:采取网上问卷与实地问卷结合的方法,主要在嘉兴学院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为282份,有效回收率为94%。其中男女生人数比例为150∶132(25∶22),并且绝大部分被调查的学生属于经管专业;且大一72份,大二84份,大三70份,大四72份,各年级人数相差较小,从性别和专业差异进行分类。

2 问卷调查分析

2.1 大学生自我管理现状整体分析

我们初步将大学生时间管理整体现状分为认知、时间、反思和掌握4个部分。

通过表1,我们对大学生的整体时间管理情况具有一定的了解,结果表明大学生普遍有对时间管理具有认知和了解,但约只有一半的学生将时间管理应用于其生活中,其余另一半则并没有及时的利用这一管理方法,但是能有效的达成预期目标的大学生只占25%,存在着无法坚持进行有效时间管理这一难题,更只有极少部分大学生可以有长远的时间管理规划。综上我们可以得出大部分大学生已经拥有时间价值感意识认识时间重要性,但对时间的监控感和效能感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困难,所以我们初步定位将应从促进大学生进行时间管理规划和有效实施和完善时间管理两部分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时间管理意识。

2.2 大学生自我管理影响因素

我们将大学生的时间分为课堂时间、课余时间和睡觉时间3个部分,逐一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通过表2,我们发现对课堂时间影响因素主要有手机、课程重要性和授课水平3个方面,课程的重要性还是成为了影响课堂时间的最重要因素,表现了当代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未来发展的注重;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因为手机对其上课时间的分配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足以表明手机在现代社会对于大学生的极大影响;授课水平虽没有其他两方面重要,但也是大学生课堂时间的影响因素,男女生对这3个方面影响因素的差异性较小(χ2<15.53),有差异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我们应该针对手机问题以解决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

表3调查表明寝室上网及游戏和聚会购物已成为大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内容,读书和社团活动均有部分同学会分配时间进行但是仍为少部分同学,这样的现象在高中向大学跨越中是必然的,学生的时间由被动安排转为主动分配,更多人将时间花在休闲娱乐。在调查中发现专业对课余时间分配情况差异不大,表明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课余时间安排也较为相似。综上我们得出应该尽量缩减同学在玩乐上的时间,分配一定的时间去读书和参与社团活动,增强自身的专业和社交能力。

根据表4情况,我们发现影响我们大学生时间管理另一重要问题──熬夜,调查发现我们大学生的睡觉时间普遍都较晚,且学习日八点进行第一节课程,会影响我们的课堂效率甚至一天都有恍惚的精神狀态,长久下去会影响我们的时间规律进入一种亚健康状态。其主要还是因为手机导致,由于学习等问题造成的熬夜在我们后来的访谈中发现只有极少数的情况,所以我们得减少手机的使用,减少熬夜。

3 访谈分析

3.1 面临拖延症

在了解关于被调查者自己所做时间规划完成情况中,访谈发现绝大部分同学有拖延症。对于多数同学,可能时间管理并不陌生,并且会去制定自己的安排或规划,但高校的教育体制与中学教育是有明显区别的,少了老师的监督和提醒,大学生在时间管理这方面就不免会感到茫然和力不从心,在大学里出现自控力不强、拖延症导致计划实施的失败等现象就较为普遍。

3.2 管理方法单一陈旧

同时我们也发现,大学生普遍缺乏时间管理方面的监督和引导。高等教育体制下更注重大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相对的减少了学校的监督与管理,很少对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提高进行系统性、针对性地指导训练,这样大学生获取时间管理知识与经验的渠道就变得十分有限。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大家常用手机上的一些软件或是备忘录来提醒相关事情,但除去提醒功能,其监督效果几乎为零。针对不同目标的多样化时间管理方法与良好的规划实施监督均是实现既定目标、达到既定效果的重要保证。

3.3 时间分配不科学、效率低

根据访谈,我们也发现了时间分配不科学这一现象,大多数大学生都会分配极多的时间在休闲娱乐方面,但在读书方面时间分配却非常少,尽管这样当自己有些疲劳或遇到学习问题时就会选择停止学习,转而去放松自己;亦或者花上几个小时在图书馆但学习的效率非常低,总是分神或者玩手机。这样的现象导致同学们的时间计划不能有效执行,时间的效能低。

4 成因分析

4.1 时间管理由被动变主动的不适应

高中时期学生的管理行为是被动的,但是进入大学之后,他们有了充足的自主时间可供自己自由的支配,受高中生活影响他们面对宝贵时间,仍然只是被动地等待接受别人给他们进行时间的安排与分配,大学却没有人给予计划安排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管理时间。

4.2 自我发展目标的缺失

时间就是金钱的理念被越来越多人所认知和接受,但是时间管理的意识和观念在大学生心中却十分淡薄。高中时期学生的发展目标非常明确,他们有着明确的目标以及较为详细的时间规划,并在老师和家长的推动下能够及时监控自己的计划实施情况,因此他们对时间的管理比较有效。但他们跨入大学后,却缺少目标。

4.3 时间管理知识的欠缺

高中时期由于没有接触过时间管理方面知识,致使对时间管理概念是模糊的。进入大学之后,学校又很少对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进行系统全面的指导并缺乏对时间管理方面技能培养,使大学生忽视了时间利用的效率,从而使大量的零碎和闲暇时间利用不合理造成浪费。如许多同学习惯于花费很长时间以“进入状态”,但是事实上只有你开始做一件事,才能更好地进入所谓的“状态”。

4.4 计划效率偏低

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习,每天有固定的上课时间,高中生的学习时间已由老师给安排好。进入大学后,赶作业、写论文、准备考试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平常,但是这些却反映了大学生时间管理计划性弱,时间的监控感不够高,在计划安排、目标设置和时间管理方面的反馈性水平较低。 同时大学时期突发事情较多,大学生要经得起“诱惑”,这就要求大学生具有时间管理能力和自制能力。

5 提出建议

我们针对目前大学生时间管理意识淡薄,自我发展目标的缺失,时间管理由被动变主动的不适应、计划效率偏低、時间管理知识欠缺等问题推出了以下针对性的建议,分别从学校,个人和社会3个方面展开论述。

5.1 学校

(1)学校作为大学生第一教育场所,对于大学生时间管理观念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要引导大一新生适应学校生活,掌握基本技能并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同时,使其利用校园资源,根据掌握的信息,不断思考,明确自身定位。引导大二学生对所选专业进行深入了解,使其勤于向老师请教了解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大三,伴随着学习专业知识,要引导学生更注重实践环节,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选择。

(2)教师应当利用课余时间等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时间观念的指导。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给学生们传递一些时间管理方面的思想。教授学生们相关学科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避免走弯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3)学校应该为大学生推荐、提供大量的有关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籍,供他们阅读并丰富自己的时间管理知识;对大学生就如何进行合理的时间管理进行指导,可以请一些时间管理方面的专家或者已经在时间管理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成功人士对大学生进行时间管理的专题讲座;组织时间管理效率高且经验丰富的优秀大学生开展交流活动。从而弥补大学生时间管理知识的短缺。

5.2 个人

合理、科学的时间管理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必然前提。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大学生:

(1)确立自己的目标,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和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意识。应充分珍惜时间;避免受惰性意识的影响,化被动为主动,提高自身的执行积极主动性,平时养好习惯,做事不拖延应加强自律性,注重自我监督和自我检查。

(2)大学生应掌握合理的时间管理方法。如明确时间的优先顺序,懂得取舍,培养自身的判断能力,避免盲目做事和轻易被其他事物影响的状况。决定哪些事情重要,哪些事情不重要,先做紧急而重要的,最后做不紧急和不重要的,不要一味根据难易程度来决定事件的执行;尝试日计划法。每天花一些时间规划活动,并尽力执行。

(3)大学生应及时学会调整与反思。许多学生由于没有学会及时调整难以实施的计划或者计划制定随意且没有反思导致成效不高,使得计划的持续性大幅缩短,长期目标难以实现。学会对计划及最终效用结果进行比较与反思,建立反馈统计和实施修正表,并与他人交流时间管理的方法和学习有效经验,适时调整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计划的积极性和可执行性。

5.3 社会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要求。可以多组织国家级、地方级或区域级的多种活动,例如志愿者活动、学术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等;企业可多选择校园招聘,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提供兼职机会,鼓励学生创业和提供创业平台等方式来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以及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守时、科学合理分配时间的重要性认识等,提高大学生时间管理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萍.浅析当前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求知导刊,2015(6):103.

[2] 张晓倩,蒋宇涵,常玉璇,等.大学生时间管理的新探索[J].创新时代,2015(5):98-99.

[3] 魏佳.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J].亚太教育,2015(35):39-40.

[4] 吴元民.大学生自我管理影响因素及技能提升探析——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8):28-32.

[5] 罗新茂.某高校大学生时间管理知识、态度及行为的调查[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1):155-157.

作者:俞清源 蒋雪清 张小康 韩德宝 沈飞红 励惜翔

上一篇:个人上半年工作总结三篇下一篇:年终报告总结(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