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劳动价值论认识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有些人对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妄下断言,说它已经过时了,不适用于这个时代了。对此本文认为,一方面要敢于说“不”,另一方面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发展劳动价值论,对商品和劳动范畴的拓展应该是关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知识经济与劳动价值论认识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知识经济与劳动价值论认识论文 篇1:

知识经济时代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影响

[摘 要]本文分析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指出了知识经济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论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必须面对当前知识经济的挑战。

[关键词]知识经济;劳动价值论;时代

知识经济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向更高阶段的飞跃,在经济中孕育成长,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向传统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们只有与时俱进,继续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进一步拓宽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本论文试图起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以引起各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广泛关注、积极研究和深入讨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利条件。

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创立已160多年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精髓。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在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 继承的基础上而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具有合理的科学内核和重大理论价值的一个科学范畴。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理论,也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劳动是劳动能力的运用过程,劳动创造价值。劳动过程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产品价值形成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具体劳动转移和保存旧价值。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体现交换劳动的关系,这就是价值的实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价值为主体,以劳动的二重性原理为核心,科学地解决了价值形成、决定和实现的难题,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马克思一再明确指出,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具有实物形式的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生产劳动创造的,生产工人运用生产资料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商品价值并导致资本增值的奥秘。创造商品价值的生产劳动的概念,其外延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劳动分工的发展而扩大,不仅包括体力劳动,还要包括脑力劳动、从事科学的劳动。

劳动价值论在不同的商品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揭示的是整个商品经济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不可能准确描述所有商品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具体表现形式。将抽象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具体化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 知识经济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知识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精神产物,它的生产和应用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贡献,显示了它的巨大价值。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出现了许多与传统工业社会不同的特征,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和突破带来了机遇和条件。

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知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看起来,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可以直接创造新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和实体,因此有人提出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要由“知识价值论”来取代。其实,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把知识运用到社会生产过程中,确实可以增加商品的总价值,然而知识只是仅仅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新商品中而已,增加的价值是需要通过劳动者借助知识的劳动创造出来的。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马克思,使他不可能对劳动特别是知识经济和科学劳动者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加以详细说明和充分论述。因此,经典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分析对象主要是实物形式的商品,只涉及了物化劳动对价值的转移和活劳动对新价值的创造。但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本质特征是“只有人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仍然揭示了知识经济条件下价值的真正来源,并没有否定科学知识在劳动者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当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并不能圆满地解释知识经济中的一切新的經济现象,需要在新形势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必须面对当前知识经济的挑战

3.1 知识经济时代,创造价值的劳动范围将更加扩大

由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繁重的体力劳动普遍存在的时代,生产力比较落后,科学技术相对不发达,马克思所指的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主要是物质生产劳动,这种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还必须是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其他一切部门和行业的劳动都被视为非生产性的、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

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生产性劳动,还有很多的劳动类型如科研劳动、管理劳动、教育劳动、服务性劳动和创新性劳动都可以看做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一切有益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扩大了创造价值的劳动范围,扩展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涵和外延。

知识在创造过程中凝结了人类的劳动,具有使用价值。随着现代劳动中的知识含量比重越来越高,知识在商品价值的形成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劳动力培养方面,知识越丰富,劳动力的价值也越高,另一方面体现在产品生产方面,知识转化为活劳动以后,形成更加复杂、更高效率的劳动,所承受的产品包含着比简单劳动创造出高得多的价值。

3.2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劳动成为创造价值的主体

基于时代的局限,马克思虽然论述了脑力劳动作为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多倍的简单劳动,但并没有展开深入的研究和论述。知识经济是以人的智力资源为基础的经济,使得高科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条件下,知识与商品价值的关系也就越来越密切。创造价值的主要资源是知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不再是资本和土地。知识的使用,能够在生产中创造新价值,创造大于生产或购买它所花费的价值,且附加在劳动力、机器和工艺中的知识、智力可以反复使用。知识本身的价值不能增值,只能转移到活劳动所创造的商品价值中,才能创造商品的价值。因此知识经济中的人才、人力资本就成为知识劳动创造价值的主力军,人的劳动只能在充分掌握和动用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创造价值和财富。

总之,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探讨在现阶段尤其在知识经济获得新发展时,有着重要的现实而深远的意义,能够解决一些理论上的难题,把马克思劳动价值观推向新的台阶。不过,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涉及经济理论的各个方面。由于个人能力所限,本文只能从一般意义上给予个人的看法。

作者:刘明

知识经济与劳动价值论认识论文 篇2:

论知识经济时代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拓展

【摘要】有些人对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妄下断言,说它已经过时了,不适用于这个时代了。对此本文认为,一方面要敢于说“不”,另一方面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发展劳动价值论,对商品和劳动范畴的拓展应该是关键。

【关键词】知识经济 劳动价值论 商品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个逻辑严密、结构完整、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劳动价值论是其基石。通过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学说,马克思科学地说明了商品的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从而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命题精确地表述为“抽象劳动创造价值”这一科学论断。此后的100多年里,劳动价值论成为无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剥削本质和指导人们突破资本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解放全人类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劳动价值论来源于实践,又被用于指导实践,今天它不但没有过时,而且依然是我们分析以知识(智力)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为最主要因素的知识经济形态的理论基础。

当然,由于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9世纪,世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是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的任务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应进行必要的拓展,其中商品范畴和劳动范畴进行必要的拓展是关键。

一、商品范畴的拓展

什么是商品?简言之,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它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观点,“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取决于商品体“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马克思强调商品的物质实体性,还强调价值是由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整个社会商品的生产几乎都是物质产品的生产,非物质生产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部门中所占的份额微乎其微,所以在这种经济形态下,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是由物质生产部门内的活劳动创造的是可以理解的。但从今天来看,商品的定义还停留在物质生产部门显然就具有局限性了。目前,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已占GDP的60%~70%,我国的第三产业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2001-2005年第三产业占我国GDP的比重分别为40.7%、41.7%、41.4%、40.7%、39.9%。在当代经济科学研究中,第三产业的劳动被公认为生产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从商品的实体来看,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商品的研究如果还是停留在商品的物质实体性和物质生产部门创造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应该突破传统经济理论的教条束缚,既要承认物质生产部门创造价值,也要承认非物质生产部门同样可以创造价值,商品可能是有物质实体的,也可能是没有物质实体的。

二、用于交换的知识也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有主要包括三点:第一,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第二,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手里;第三,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能形成价值。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分析出用于交换的知识也是商品。因为知识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符合马克思所说的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三个构成商品的要件。其实,几百年来知识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已经实证地说明了知识的使用价值。知识是否具有价值,要看知识中是否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知识价值的大小则取决于知识中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我们应该承认,知识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脑力和体力劳动的产物。正如《资本论》第一卷202页所说的:“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建筑师脑海中的“蜂房”不是凭空捏造的,是其劳动的产物。这种表象(建筑知识)的获得,既需要消耗建筑师的体力,更离不开他的脑力劳动。所以,知识的产生,正像一切劳动产品一样,是离不开人类劳动的,它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并随劳动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而知识一旦被用于交换,完全符合商品的定义,就是商品了。

三、劳动范畴的拓展

所谓劳动,就是劳动力的使用,是人们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的、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指的是生产商品的简单劳动,如果是复杂劳动,也被认为可以化为加倍的简单劳动。这里的劳动力指的是劳动者体力和脑力的总和,是劳动者的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应当明确指出,在这个理解中并没有知识和技术的地位,也没有经营管理的地位,至少其中的科技含量甚微,实际所指仍然是单纯的体力劳动。在纯粹依赖自然的狩猎状态、利用自然的农耕状态,以及马克思生活的工业时代,主要靠人类直接作用于自然对象的体力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因为,即使是在工业经济时代,直接从事生产的工人也要占劳动力总人数的80%以上,所以在这种经济状态下,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是体力劳动创造的是可以理解的。时下,人类进入了依靠知识智能、科学地创造性地利用自然来发展经济的知识经济时代,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在劳动力总人数中所占的比重还不足20%,而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人占80%以上。这反映了人类从直接作用于自然对象的劳动向间接利用自然的劳动发展,体力劳动开始退居二线,脑力劳动跃居主导地位。在这种经济形态下,仍然不把脑力劳动包括在创造价值的劳动概念之内显然是不合时宜的。知识经济形态下,劳动价值论应该将创造价值的劳动拓展到脑力劳动的范畴。

四、生产知识的脑力劳动将成为劳动的主体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有二重性质,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知识这种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也是源于生产知识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在知识的生产过程中必然耗费体力和脑力,这里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就是马克思所提到的抽象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它也适用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它是人类财富的源泉。但在不同的社会类型下,脑力在经济发展中起的作用不同。人们脑力的进化史,就是人类劳动发展史的写照,它是无止境的。知识经济时代,脑力劳动者必将演化为劳动者主体,脑力劳动将成为劳动的主要形式。

有些人认为像美国微软公司是靠出卖磁盘上的“知识”创造财富的,用劳动价值论对此是解释不了的。其实这是把过去价值论中的“商品”的理解教条化了,有形的物是商品,无形的物也可能是商品,而其载体不过是包装物而已。知识本身就是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物,是通过人们的脑力劳动创造价值的。不同知识的使用价值不同源于不同质的具体劳动。“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或有用劳动,各种使用价值如果不包含有不同质的有用劳动,就不能作为商品互相独立。”这种有用劳动,就是具体劳动,“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物理学、生理学、化学等知识的使用价值不同,就在于生产这些知识的具体劳动有不同质性。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有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这里的“一切劳动”也包括生产知识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五、对几个有争议问题的探讨

1、为什么高科技产品的价格远远高于普通商品的价格。高科技产品的价格远远高于普通商品的价格是因为高科技商品的价值远远高于普通商品的价值。产品的价值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作为生产资料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和在生产新产品过程中劳动新创造的价值。生产资料既包括有形的物质资料,也包括非物质资料——知识,如专有技术、生产工艺等。高科技产品所需的知识要较普通产品所需的知识价值更大一些,所以转移到高科技商品中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较高。在生产新产品过程中,高科技产品所需劳动多为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将这种复杂劳动看成是简单劳动的加总,那么高科技产品生产过程中劳动新创造的价值也要高于普通产品。因此,高科技产品的价格远远高于普通商品的价格。

2、为什么艺术品的作者生存年代与后世价格不同。艺术品的价值多由复杂的脑力劳动创造,它的价值在作者生存年代与后世是相同的,其价格的不同并没有违背劳动价值论。凡高的作品在当时无人问津,在今天却价格不菲;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初期不为世人认可,后来却使他扬名世界……造成这种不同原因是人们对知识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在新产品不被认知前对产品的需求较小,在产品得到应有的评价后价格上涨,这是市场需求对价格的影响,并没有违背劳动价值论。

3、为什么专利普及前后价格不同。专利在受国家法律保护时,价格较高;一旦普及,价格将大幅度下降。这种专利普及前后价格的不同是由知识这种商品自身的特点造成的。第一,历史继承性。知识是千百年来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物,凝结在其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般说来是巨大的,因此,它的价值也是巨大的。第二,易复制性。知识的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如书刊、报纸、磁盘、光盘等。第三,晚传播性。知识可以通过声、磁、光、电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因此,尽管知识本身的价值很高,但后两个特点使得每本书、每张光盘的价格较低。即知识供给的无限性使得专利在普及前价格很高,公开发表后,价格急剧下降。这是市场供给对价格的影响,也是劳动价值论研究的范畴。

4、为什么知识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知识创造的。时下有一种观点,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是由知识创造的”,原因是知识可以无限复制,知识是可以增值的。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但细细想来,却经不起推敲。知识作为一种商品,它是不可能自己创造价值的。其实生产知识是在创造价值,处理、传播和应用知识也是在创造价值,因为知识也是劳动,也是在创造价值。知识的使用不像过去那样是一个静态的、被动的、单个的行为,而是动态的、主动的、合作的行为;并不是个人喜好、个性选择的结果,而是社会需求、个人价值体现的要求;是要付出代价、付出勤奋的劳动,必须掌握基本的知识内容并取得社会认可。这说明使用知识本身就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过程。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75年。

[2] 晏智杰: 重温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经济学动态, 2001年第3期。

[3] 王忠明: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看知识经济形态,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第2期。

作者:李文国 吴云勇

知识经济与劳动价值论认识论文 篇3:

知识经济时代下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进一步探析

摘要:20世纪70、80年代,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知识和创意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因素。正确认识创造价值的主体及其劳动,明确知识在创造价值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发展价值的衡量标准,才能与时俱进地了解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这对于有力反驳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歪理,更好地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知识 劳动 价值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科学社会主义主义理论形成的理论依据,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任何理论的产生都与同时代的特定背景相结合,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我们理应结合时势,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地挖掘其中的精华并赋予其时代内容,以在发展中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

一、产业结构调整后,创造价值的劳动和劳动者范围的延伸

20世纪70、80年代后,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三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是经济现代化发展的标志。知识和创意的抢先优势是提高经济竞争力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相对于大工业经济时期,当今时代发生了剧烈的变革,因而要给创造价值的劳动及劳动主体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一)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延伸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问题是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并且指出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而非生产性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因此,明确生产性劳动,划清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点。

按照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体力为主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这是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特定的背景相适应的。在19世纪中后期的工业经济时期,企业生产主要依靠大量的体力劳动者,智力劳动者的作用十分有限,马克思重点阐述物质部门的价值创造是必须的,但是马克思从未否认过脑力劳动创造价值。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个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产生,社会分工协作的不断深化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的领域因此得到了无限可能的扩展。创造价值的劳动形式发生了多样化的变革,劳动支出由体力为主变成了脑力为主,知识的运用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深远的动力源泉。

马克思认为,区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必要性不容忽视,他指出“生产劳动就是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这里所说的生产,包括商品从首要生产者到消费者所必须经过的一切行为),不管这个劳动是体力劳动还是非体力劳动(科学方面的劳动),而非生产劳动就是不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是不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劳动”。1也就是说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劳动是基本的劳动形式,而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直接认为是商品生产劳动。商品是价值的基点,这正好也和价值的内涵——“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類劳动”相适应。因此,产生交换的商品的劳动,无论是生产无形的精神产品的劳动还是有形的物质产品的劳动,直接劳动还是间接劳动都是属于生产劳动,都创造价值。如金融服务为生产提供资金融通,是生产商品的重要环节,是重要的生产劳动。而非生产劳动,如政府机关,虽然是在为维护稳定的政治经济秩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不是为生产相互交换的商品,因而不是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

(二)劳动者的范围的延伸

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的范围扩展之后,相应地,劳动者不再是指简单协作阶段的直接生产过程的体力劳动者。随着社会分工愈加细化,生产劳动抽离出了多个环节,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工人的集体劳动。如马克思所阐述的,“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2这个总体工人既包括直接生产者,又包括间接生产者,或者说商品生产的辅助者。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从事知识,从事创意经济的工人甚至创造比第一线的工人更大的价值,“总体工人”的概念能更好地体现出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产品生产的紧密关系——人类劳动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过程。

二、知识与价值创造

知识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特点,使得人们对贬低了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出现了各种对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质疑。我们要正确认识突起的知识价值论、智能价值论、信息论等的产生的原因及实质,认识知识在创造价值过程中的角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知识价值论及其实质

随着知识、技术等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地位加强,劳动力的比重逐步减少,这些新的经济现实,使人们对劳动价值论产生了怀疑,有人甚至提出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了,要以“知识价值论”取而代之,认为知识创造价值。西方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大趋势》一书中断言:“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劳动价值论诞生于工业经济初期,必将被新的知识价值论所取代”。3纷繁复杂的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责难,如智能价值论、信息价值论,技术价值论等等,其共同点都是强调生产要素的作用并要求以其代替劳动创造价值的地位。

(二)知识在创造价值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首先揭示了商品的两重性,进而指出劳动的二重性,从而得出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物化资本是劳动的手段,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价值,劳动力的使用生产出生产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经济化的知识是一种商品,具有价值,但是不创造价值。

1、知识具有价值

知识包括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及其物质转化。它的表现为有形的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无形的精神产品,其本质都是脑力活动占主体地位的劳动创造出来的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每一项具体知识的形成,都是人们具有一定的目的的劳动的结果,具有满足人们需求的使用价值,同时也是人的体力和脑力付出的结果。知识产品的价值是人的抽象劳动的凝结,必须要承认且其在新价值创造,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这并不等于知识创造价值。

2、知识本身具有价值不等知识创造价值

知识通过两种形式参与到经济生产中来,一方面通过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技术水平,使活劳动成为更加复杂的劳动;以另一方面,知识和物质生产相结合,改善生产条件和技术环境,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出更为丰富的物质财富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作为物化的知识产品,同其他的生产资料一样只是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而无形的知识财富则是人们通过学习内化后在新的劳动中转移了价值,知识本身不创造新价值。

知识通过作用于生产力中人或物的因素进入劳动过程,通过转移自身的价值而形成新价值,但是知识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它必须要和劳动结合形成智力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知识商品在生产过程中只是提供生产新的商品的一种手段,是一种生产资料,只有和人的活劳动相结合,它才能参与形成新的价值,“就生产资料而言,被消耗的是它们的使用价值,由于这种使用价值的消费,劳动制成产品”4,否则它们只是一些过去形成的使用价值的堆砌。知识产品的价值在生产的过程中由于和不同性质的相结合而形成了新的不同的使用价值。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价值及其衡量标准的变化

作为一种参与价值创造的新的生产要素,知识要素的作用呈现出于区别于传统要素的不同特点。在新的条件下,价值的衡量标准也应得到发展,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运用知识的劳动形成的价值。

(一)知识要素的特点

知识通过作用于生产力中人或物的因素进入劳动过程,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具有不同于传统生产要素的特点。它突破了传统的土地、资源等物质生产要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源泉不断。且它的影响具有连带性,新知识的研究及形成孕育着新的知识科技革命的产生,创新了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此外,知识产品特别是创意产品具有原创性,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基础上,灵感、顿悟和机遇等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其较之重复的常规的体力劳动而言,知识创造的劳动表现为“自乘的或者多倍的简单劳动”。

(二)价值衡量标准的发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个时间是指简单劳动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在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下,知识产品独具特点,那么,它的价值要怎么样来衡量呢,要如何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关于价值量计量方面的内容呢?

1、正确认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5;二是,“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山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6。前者是关于生产同种商品的价值决定的问题,后者是在加入供求关系的影响下,价值的实现问题。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人们在相同的时间里创造了更多的使用價值,而创造价值的劳动量表现为高精度,高密度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知识产品体现了更高的价值。如以上第一层含义所显示的,平均熟练程度和熟练程度都得到发展的水平,这个社会必要劳动是有效率,高收获的劳动。换个角度而言,这个时间不能仅仅局限于自然时间长短的计算,而应该体现为时间长度和劳动密度相结合的劳动。从加入了供求关系的第二层含义来看,由于知识产品具有原创性,是创新的活动的结果,所以它是稀缺的,支付在其身上的全部劳动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总能实现创新劳动的支出,体现复杂的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创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

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不同的生产发展阶段,从全社会看的平均的劳动复杂程度会发生变化。由于各国各地区的发展水平不一,因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是因时因地而具有不同的衡量标准。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具备基本的知识和劳动技能已经成为了参加劳动的必须,所以简单劳动不再是指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机体劳动的平均的劳动时间。同时,知识产品的生产,创意的产生,需要具有新思想新技艺的人才,知识产品是复杂劳动的结果。作为复杂劳动的载体,在掌握知识以提高智力的过程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在把知识转化为劳动技能的过程中,同样要花费极大的以脑力为主的复杂劳动。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科学地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才能更加明确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真正做到“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知识”。人是创造价值的主体,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合法的劳动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都应该得到保护和支持。同时,要重视知识在提高生产力的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此外,在收入分配方面,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以人为本,协调各阶级阶层的利益,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476页

[2]《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16页

[3]约翰·纳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5—6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9页

[5][6]《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等人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 [M],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

[3]逄锦聚等.政治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约翰·纳斯比特. 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5]李铁映. 关于劳动价值论的笔记[J].学术探索.2010. [8]:143—154页

[6]龚庆秀. 知识经济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J].南方论刊. 2010.[4]:7—10

[7]邢文增.深化对知识经济条件下劳动价值论的认识[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04. [5]:96—99

作者:陈治科

上一篇:百日誓师大会教师发言稿下一篇:企业集团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