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实习报告经济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认识实习报告经济(精选8篇)

认识实习报告经济 篇1

科研所是统计局内部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而统计科研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阔,包括统计基础理论研究、统计应用研究和统计信息技术研究,经济认识实习报告。同时在政府统计工作中,对政府和社会关心的有关经济、社会、科技、资源与环境等重大问题,都需要从统计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提出建议。“十五”期间,国家统计科技研究的重点是统计观念的创新、统计方法的创新、统计手段的创新以及统计体制的创新。要积极组织、指导重大课题研究,统计科研所每年要完成一项以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课题。统计杂志是展示优秀科技成果的重要窗口,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媒介。要加强对统计杂志的领导和支持,不断提高杂志的质量,增加发行量,扩大影响力,努力创办一流杂志。

科研所的主要职能有五点,具体包括:1.拟订全省统计科研计划和科研制度,并组织实施;2.组织协调本局及全省各地区、各部门的统计科研工作;3.承担统计科研课题,负责向国家统计局和省直有关部门进行统计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及管理工作;4.承担全省统计科研成果的评审、选优、奖励工作,并推荐优秀成果参加国家和省级评奖;5.拟订省统计学会章程,负责省统计学会日常工作,履行省统计学会秘书处的职责。

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国家和各地统计科研所作为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统计科研所担负着从事统计科学研究、进行科研管理(组织统计科技交流、发布课题指南、课题立项、成果评奖等)、编辑出版统计杂志等重要职能。统计局要为科研人员配备先进的计算机设备、统计分析软件、通讯工具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要建设内容丰富的统计科研网站等。

二、科研所认识实习的具体内容

第一天到科研所报到时,一进门,就看到书柜上排列着诸多奖章,象科研先进单位、统计学会先进单位等等,都是国家统计局给予福建省统计局科研所的表彰,也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我为自己能有幸到这里认识实习而感到骄傲。

俞明所长和所内同事对我们的到来也表示了欢迎。俞所长对我们今后几天实习的具体工作做了安排,具体包括《福建统计》杂志的出版,统计科研网站的建设,如《国际经济信息摘编》,统计论文出版的校对及统计学会的一些工作。在次,我也就这几个工作做汇报,实习报告《经济认识实习报告》。

首先,是关于论文集的校对工作,也是此次实习中的重点工作,由于这本论文集的重要性,更要求我们校对工作的严格,在次之前,科研所的同事已经对该论文集校对过三遍,但为了确保论文集的正确无误,我们又进行了第四次校对工作。我也不得不为科研所里同事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感到钦佩。首先我们学习了校对工作的基本常识,要求我们对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也不能放过。校对了《区域R&D投入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从资金流量和流向的变化看福建经济运行》九篇学术论文。在校对过程中,印象较深的是关于统计报表的校对,统计报表就严格的编制规则,如规定表号采用一位英文字母或罗马字母和三位数码表示。英文字母或罗马字母表示全局统计报表制度的排列顺序,三位数码分为两段,第一位数码为第一段表示统计报表的报告期别,或报表的性质,即是年报还是定报,是综合表还是基层表;是经常性调查还是一次性调查或是普查、试行表。第二、三位数码为第二段表示统计报表的顺序。还学习了统计报表的性质代码:

1、基层年报;

2、基层定报;

3、综合年报;

4、综合定报;

5、一次性调查;

6、普查。从中不仅学习了如何查找错误遗漏还懂得了如何制表。

其次,是关于科研所网站的建设,也是本次实习过程中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作。我的主要工作是学会网站建设的一些基本知识,并单独处理网站的文章录入,信息搜集等任务。我负责的主要是“国际经济信息摘编”的编制工作,这个项目主要包括观点聚焦、经济综述]经济比较、热点追踪、市场动态、行业发展动向、统计数据等七个主要项目。搜集了当今国际上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的50余篇文章,并录入入网,以供统计相关部门采编并出版成书。

再次,在实习期间,利用科研所书籍多的优点,阅读了大量关于统计方面的书,如《中国统计》、《福建统计》以及诸多统计专业论文,充实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收益非浅,还了解统计学会工作的大致流程。

三、认识实习的收获与感想

在此之先,我想向所有为我的实习提供帮助和指导的老师和科研所的领导和同事致谢,感谢你们为我的顺利实习所作的努力和帮助。

认识实习报告经济 篇2

一、我党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转变过程

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为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提供基础, 现在改革已进入深水区, 对于改革必须全盘谋划, 把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结合起来。回顾历史, 我国的经济改革正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对社会主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 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从十四大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再到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都是在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而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 在谈到经济改革时这样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基础性到决定性, 这两个字的改变意义非同寻常, 这表明, 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上又有了新的提高, 这体现了我党求真务实和理论创新的精神。下面我简要谈谈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势在必行

经过改革开放35年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从经济总量来看, 现在已稳居世界第二。从当前经济增长的情况来看, 只要不出现大的经济波动, 十八大提出的人均收入翻两番的目标, 完全可以实现。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我国实行社会主市场经济的时间还不算长, 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还有待深化。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实际来看, 走的是政府主导的道路, 在改革的初期政府曾扮演了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角色。这种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模式, 在经济改革初期的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 我们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模式的压力越来越大, 靠以往那种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 已难以为继, 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已没有出路。当前困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最大的问题是产能过剩, 在钢铁、水泥、光伏、房地产的行业表现的尤为突出, 以钢铁行业为例, 目前我国的钢产量达到6亿吨, 而且我国又是一个铁矿石进口大国, 在铁矿石谈判中没有定价权, 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 都由我们自己承担。这种畸形的经济增长模式, 耗费了宝贵的资源, 破坏了环境, 我国多次出现的雾霾天气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产能过剩是资源错配的集中体现, 造成的结果就是需要的生产不出来, 不需要的却在源源不断地生产, 由此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产能过剩的问题, 根源在于政府, 在于没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三、理顺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

市场经济的鼻祖亚当斯密认为, 一个国家要想实现富强, 必须要实行让国民自由地从事经济活动, 自由地经营工商业, 自由竞争、自由地发展国内和国际贸易, 扫除发展经济的一起障碍, 激发民众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从各国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来看, 市场经济的逻辑是市场自由交易发现价格, 价格引导资源配置, 政府的功能是调节经济周期, 提供公共产品、实施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法规。市场经济的核心在于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正是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做的还很不够。从我国实施社会主市场经济的过程来看, 并没有完全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的最大突破和理论创新是重塑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对以往我国经济发展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深刻总结, 市场经济是“无形之手”, 哈耶克在概括市场经济的本质时, 强调了市场经济是自发秩序, 而不是人工秩序。因为从根本上讲, 每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 我们以前天真的认为只要实行了计划经济, 就可以避免经济的波动, 现在看起来这种想法的危害更大, 因为由此造成的纠错的成本会更大。这是人类经济发展过程中, 无数事例证明了的。

我们现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从根本上来讲, 就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 二者的边界不清晰, 政府的权力过大, 政府的管制过多, 特别是最近的10年, 在经济领域中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 民营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政府的角色应该是“守夜人”, 政府的职责是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安宁, 投资于公共事业, 提供公共服务, 但是, 目前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 并不能由市场完全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事实上, 在一些稀缺的资源以及能够改变财富分配格局的资源配置上, 例如煤炭、房地产热上, 政府这只“有形之手”依旧占据了主导地位, 也由此造成了经济系统功能的紊乱, 带来了权力寻租的问题, 滋生了严重的腐败, 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重要作用, 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加强二者的有机协调和配合。既要防止出现否定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倾向, 又要防止只讲市场化、忽视政府作用的倾向。经济发展既不是静态上的资源配置, 也不是完全按预先规定的计划行事, 既要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 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但同时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因为市场解决不了所有问题, 市场既需要政府为市场提供规则和环境, 又需要政府为市场上的弱势群体提供必要保障, 转型期还需要政府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引导和推动。减少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 政府才有精力加强监督与服务, 使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可以预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将不断显现。

市场能做好的就让市场去做, 社会可以做好的就让社会去做, 政府的定位只是服务, 而不是主导, 要构建“市场主导, 政府引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就必须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必须通过政府自身的改革, 就要强调政府的服务功能, 这就要求政府要放权, 把本该属于市场的资源配置权还给市场, 政府固然会经历削权的阵痛, 唯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释放出改革的红利, 才能激发全社会创造财富的积极性,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发布 (全文)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tj/2013-11-14/c_118121513.htm, 2013-11-14.

[2]周家琮.“产能过剩”的体制之弊 (上) [N].经济观察报, 2013-10-21 (16) .

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认识 篇3

关健词: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实践认识

一、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经济责任审计是强化企业监督和经营者监督的重要举措。它源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相继产生的干部体制改革,其最初的实践形式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展的厂长、经理离任责任审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经济责任审计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多年来国家审计署的审计长一再强调经济责任审计要成为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

近年来,国资委管理的中央直属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提拔任用都实行经济责任审计,效果很好。经济责任审计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产物,并伴随着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加强企业管理,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对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正确评估国有资产的经营情况,正确评估经营者业绩,可以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有助于进一步强化企业经营者的经济责任感,约束经营行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还可以运用审计的结果,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管理,为正确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依据;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不仅增强领导干部的勤政意识,提高领导干部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同时也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国有企业的良好形象。2007年10月,我参加了广西某区直单位组织的审计小组对其一直属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我们进驻之前,该企业已累累亏损,职工人心浮动。经过努力,我们查出了其经理的经济责任,该企业巨亏的原因,经营人员私分公款的事实,最后移送司法机关处理4人,挽救了企业,也为广西某区直单位改组该企业管理层提供了有力的根据。同时经济责任审计也适用于民营企业,因为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各个管理岗位已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家族人员,企业要壮大发展,它要吸收新的投资者,并招聘社会上的优秀人才加盟企业。这也涉及到财产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问题,而管理权是通过管理人员来体现和落实。这样管理人员的经济责任是财产所有权者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因此,民营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也是时代的必然产物。2008年4月,我受托参加了广西一民营股份制公司对其下属一房屋拆迁工程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的离任审计,该总经理是这民营股份制公司一股东的亲戚。委托审计的股东们认为,该房屋拆迁工程有限公司从2007年初成立至2008年3月底,业务开展得很好,但财务报表却出现亏损,股东们很想客观地知道该公司是怎样亏损的。

我们审计小组受托进场后,和相关人员开了座谈会,了解基本情况,也听取了该总经理的述职汇报,同时我们调来该公司的全部会计资料从头到尾地对每张会计凭证及其附件进行详细审计,发现该拆迁公司会计处理任意人为化了,因为工程拆迁所有支出有正式发票凭证的不多,他们也不到正常渠道索取,现金支出后就以白条入账或人为地以聘用临时工名义造工资表入账,部份收入、费用也挂着帐不及时反映,造成核算盈亏不实。我们进场时看到的财务报表反映的账面利润是-28.76万元。我们审计调整为:①调增收入而增加利润66.5万元;②调减(虚增)费用而调增利润48.33万元;③调增(少计)费用而调减利润14.96万元;④调增税金而调减利润3.76万元;⑤调整后利润(-28.76+1+2-3-4)应为67.35万元。审计结果出来后,该公司总经理签字认可,委托我们审计的股东会也对我们审计结果表示满意,他们重新聘请总经理也有根有据。可见民营企业也需要经济责任审计。

但是过去我们对经营者经济责任审计一般都是在人事调整之后,即使出现严重问题,甚至巨额亏损,但人已走上新的岗位,有的甚至已提拔重用,这样审计结果已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试想,如果组织人事部门在没有得到审计结果之前,就对企业经营者进行任免,这不利于对企业经营者作出客观公正的考查、衡量及评价,也会给审计工作带来难度:一是原经营者对审计报告的意见难于签署,还会引起前后任经营者之间不必要的误解或矛盾;二是对于搞弄虚作假但已易地做官的经营者来说,难于对其应负的经济责任进行处理;三是容易引起新官不理旧账的不良现象,导致企业的各种经济问题日积月累,难于解决。因此,先离任后审计,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目前,对先审计后离任,还是先离任后审计,还是有些争议。我认为,要实行先审计后离任,建立先审计后离任的企业经营者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离任审计处理难,难就难在调离在前,审计在后,形成了审归审、用归用,审用两张皮,失去了审计的实际意义,社会上称这种审计为“马后炮”。当然,要先审计后离任,有关部门必须密切配合,首先在人力上要有保证,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全面综合地评价一个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和素质,对弄虚作假骗取荣誉、违反财经纪律的人决不可换个地方又做官,而且还要追究其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流失的责任,当然,这可以制定一个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办法,包括量化标准和资产处置等,这样可以防止用人失误而给企业经济效益带来的负面影响。上述讲到我参加的广西某区直单位的审计小组对其一直属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先审计后离任,效果很好,因为在审计过程中还需要得到所审企业领导人的配合和解释。同样上述对广西一民营股份制公司其下属一房屋拆迁工程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的离任审计,也是先审计后离任,结果使解聘方操作起来有根有据,被解聘方也心服口服。可见,经济责任审计非常有现实意义。

企业经营者经济责任审计必须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企业经营者无论是提拔、调任、转任、退休、辞职、解聘、离任前都必须进行离任审计。1999年5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文印发了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县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两个暂行规定的颁布,把国有企业经营者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为国有企業经营者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进一步提供了法规保证,它将成为我们审计部门今后一项法定的重要工作。要通过离任审计,使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使留下一堆糊涂账、烂摊子的人不能易地做官;使一些穷庙里的富方丈原形毕露。同时,也使一大批素质高、作风正、事业心强、不贪不占,深受广大职工拥戴的企业领导人员脱颖而出,最终使企业领导干部的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认识实习报告经济 篇4

三亚学院旅业管理学院

2013年7月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认识实习计划

一、适用专业:

三亚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二、实习目的学生通过实习把会展管理专业知识同实践结合起来,深入理解所学理论,并以其指导实践;在实习中,培养和锻炼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习任务

在实习中了解所在会展企业的实际流程、会展管理的组织模式和组织结构,了解所在部门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要求

四、实习基本要求

明确实习目的,端正实习态度。在实习中锻炼普通话表达能力和外语沟通能力,培养自我约束意识,增强团队精神,配合他人或独立完成岗位职责。实习期间不得擅自离岗,遵守实习单位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树立良好的大学生形象

五、实习基本内容

实习基本内容一是策划:了解策划部的工作流程和具体工作内容。例如日常管理,招募、培训、考核等;搜集相关案例,并整理成文;二是布展:了解布展部的工作流程、管理、技能及与其它部门如何协调;三是外联:了解外联部的日常工作流程、管理、礼仪、培训要求等

六、实习方法与步骤:

1.实习方式:分散到距家较近的城市。

2.实习单位或场所:根据实际需要自行选择具体实习地点进行

3.实习时间:8月-9月,具体实习可根据情况自行安排

七、实习时间安排:一周。

八、组织与纪律

1、.由实习单位根据需求和标准安排具体工作岗位

2、学生应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相应的管理条例

九、考核方式

1、独立完成实习报告一份。不少于2000字。开学一周内上交电子版并打印件一份

如何认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篇5

如何认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在中国,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一重大问题曾进行了长期探索。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就曾提出要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等思想。并指出: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还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观点等。计划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经济有规划,能够计划着的发展,从而避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复建设、企业恶性竞争、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社会经济危机等问题。但凡事都是过犹不及的,过度的计划也会出现一系列的弊端,严重地影响经济的发展。而市场经济根据市场的价值规律这一只看不见的手对市场进行着调控,使得经济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其实不管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有着各自的优点与缺点,在不同国情与经济条件下,它们会起着不一样的作用。我们不能一味的认为那一个更好或者哪一个不好,这只是适合与不适合的问题。我们不用过分的在意我们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只要这个经济制度适合我们,能够让我们的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可以了。

认识实习报告经济 篇6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进入2014年,我省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遇到了一些新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我省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我们从客观的角度正确认识和判断当前的形势,大体可用三句话来进行概括:一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受国内经济下行的影响,特别是煤炭价格下降的影响,我省2014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长放缓,下行压力加大;二是从纵向比较来看,与以往经济下行周期相比,在本轮下行中我省经济下行的振幅小,而且速度缓,显示出我省的转型发展成效已经显现,经济增长稳定性有所提高;三是从未来发展来看,随着我省经济转型的稳步推进,综改区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全面实施,可以预见山西经济发展前景是光明的。

一、全省一季度经济运行形势及原因解析

2014年,全省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631.6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3.77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383.07亿元,增长4.6%;第三产业增加值1134.83亿元,增长6.8%),同比增长5.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4%)1.9个百分点,低于去年同期山西增长速度(9.5%)4个百分点,表明我省经济下行的压力正在加大。出现这种状况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工业经济大幅放缓特别是煤炭价格下跌是影响山西经济增速的主要因素。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低,增幅较上年同期放缓6.7个百分点,直接影响全省经济回落3.4个百分点。在全省9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钢材、发电量、氧化铝、水泥5种产品小幅增长,生铁、粗钢、焦炭、原铝4种产品同比下降。山西经济关键在于工业经济,煤焦冶电是山西工业的主导产业,占比约达70%以上。其中,煤炭占到整个工业的55%左右,煤炭市场低迷直接影响着山西的整体经济,国内煤炭价格从2011年10月最高853元/吨,下跌到目前的532元/吨,跌幅达37.6%,由此可见山西工业生产下行压力主要源于煤炭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行业效益总体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近年来受国内 1

经济结构调整、节能技术进步、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煤炭质量的提高、生活用能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煤炭消费量持续下降;但与之对应的是,2013年,国内煤炭产能不断释放,到2015年山西省重组整合矿井全部建成进入生产状态,产能将达到约13亿吨左右,进口煤也步步紧逼,供大于求的局面可能进一步加大。供过于求的现象直接拉低了煤炭能源产品价格,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效益水平。虽然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格局短期内较难改变,但是我国煤炭市场将由供需基本平衡向供应宽松、结构性过剩、个别时段和局部区域紧张转变,我省煤炭市场将总体处于需求低增长、价格低水平的调整阶段。

二是外部经济环境变迁的影响。山西煤炭行业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整个经济环境不景气造成的,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形势影响了山西工业企业的发展。中国社科院2014年《国际形势黄皮书》预测,2014年全球经济仍将维持中低速增长。就中国经济而言,也已悄然进入新“拐点阶段”,进入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这使得全国经济形势更趋复杂,经济运行中不确定性、不平衡性和脆弱性凸显。从中长期看,随着改革政策的落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将会逐步提高。然而,短期看,一些领域的改革反而会对短期经济增长和价格带来冲击。此外,真正实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就意味着政府必须放开对资源要素的过度垄断,政府主导投资驱动模式将有所弱化,如果在一段时期内生增长的接力棒不能有序交接,那么,就很可能出现经济增长动力的“空档期”。从季度和年度数据看,受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影响,2014年山西经济也将处于长期趋势潜在增长率的阶段性下行阶段,自2009年金融危机对山西重大冲击以来,山西GDP潜在增长率下调2个百分点(由2009年之前的10%~12%下降至8%~10%);处于周期波动的下行调整阶段,处于季度波动低速增长期,如果没有大的、特殊的外部冲击因素,随着山西转型综改区建设深入推进和创新驱动力度的不断加大,经济运行会稳步向上,全年经济会稳定发展,经济增长回归合理阶段。因此,如何巧借经济下行之力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如何平衡中长期改革与短期增长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推动“体制改革-转型发展-稳定增长”进入良性循环是摆在全国与山西省经济面前的新挑战。

二、经济增长中的积极因素分析

在全国整体经济形势下滑、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山西经济还是保持了稳定运行,主要源于金融危机后,山西完成煤炭资源整合,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转型综改区建设,全省经济整体抗风险能力提升。

(一)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协调

进入“十二五”以来几年,可以说是山西经济发展历经磨难的几年。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国家对经济增长预期不断调低,从8%逐步调整到7.5%左右。在这轮经济下行期,省委、省政府坚定推进“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战略,以项目带发展、调结构,紧抓项目落实,先后出台政策措施促进服务业、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山西省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比例由2010年的6.2:56.8:37调整为2013年的5.7:59.1:35.2,使山西“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得以明显改善。一季度,全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

5.5%、4.6%、6.8%,一、三产增加值增速快于二产。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3%、52.6%和43.1%,与2013年同期相比,一产比重提升0.3%,三产比重提升2.5%,二产比重下降2.8%,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协调。

(二)工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在工业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工业内部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一季度全省工业内部转型效果不断显现。一是非传统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提升。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非传统产业比重接近20%,较上年同期提升0.8个百分点,较2009年同期提升1.7个百分点,呈现逐步提升态势。在非传统产业中,化工、医药、纺织产业增速持续加快。一季度,化学工业、医药工业、纺织工业同比增速均快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其中化学和医药工业分别增长12.2%、7.9%,分别快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8个、3.7个百分点,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较上年同期分别提升0.8个和0.1个百分点。二是冶金工业增长较快,电力工业占比提升。一季度,冶金工业增长8.4%,快于全省工业平均增速4.2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工业增长1.1个百分点。电力工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8%,较上年同期提升1.5个百分点。此外,在价格大幅下降的不利因素影响下,煤炭、焦炭工业增速总体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传统产业总体抗风险能力也在增强。

(三)三产投资结构更加优化

一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在“十二五”前三年持续平稳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各年增速均在20%以上),同比增长19%,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从投资内部结构看,一、三产占比提升、工业投资内部转型力度加大、民间投资增速加快,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趋于优化,第一、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比重上升。一季度,第一、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02.2%、23.7%,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加快15.3个、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0.8%,增速比上年同期减缓13.8个百分点。全省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上年同期的3.2:55.5:41.3转变为5.4:51.7:42.9,第一、三产业投资比重上升。二是工业投资内部转型力度加大,非煤产业、非传统产业投资增长较快,占比提升。一季度,非煤产业、非传统产业投资增速均快于全省工业投资平均水平,占全部工业投资比重明显提升。其中非煤产业投资占全省工业投资的比重为71.9%,同比提升6.2个百分点;非传统产业投资占全省工业投资的比重为44%,同比提升4.5个百分点。三是民间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占比显著提升。一季度,全省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3.1%,同比加快8.2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22.2个百分点,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6.3%,同比提升9.5个百分点。一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2%,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4.9%。

总体来看,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协调、工业和投资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转型新成效的取得, 为全省经济增长质量提升打下基础。

三、发展前景及政策建议

尽管山西转型综改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以煤炭工业为主导的山西能源经济格局并未根本改变。全省工业经济企稳向好的基础尚不巩固,需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各项举措,努力保持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从当前政策措施看,一要大力支持煤炭企业渡过难关。落实“煤炭20条”和“煤炭17条”新政,积极推进煤电一体化,加大用户直供电、签订长期合同等模式,提高煤炭加工转换能力;鼓励发展煤焦化、煤制气、煤制油等就地转化项目,实现多联产、规模发展,拓宽煤炭利用范围,支持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转化等煤炭企业转型发展项目;加大对非煤产业如装备制造业、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的支撑力度。加大清理涉煤不合理收费工作力度;研究煤炭税费整体改革方案,合理确定

4税费总体水平,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取消铁路建设基金;根据资源赋存条件制定差别化税费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二是以项目为抓手,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把布局重大项目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和应对当前经济形势、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举措。立足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瞄准市场需求,加强规划引导,完善政策措施,以企业为主体、重大项目为载体,加快布局建设现代煤化工、轨道交通设备、煤层气装备、煤机装备、电力装备制造基地,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三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大省属煤炭企业集团公司改革力度,稳步推进国有股权减持;加大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力度;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国有资本投资经营主体;推行国企信息公开和市场化选聘;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支持各种所有制资本融合发展。四要推进金融创新,提升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的功能,扩大太原煤炭交易价格指数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逐步将采价点向蒙、陕扩展,推动指数上市。要完善煤炭、电力、焦炭等大宗产品的市场配置机制,积极发展焦炭、电力和煤层气等能源商品的场外交易,争取建立能源商品期货交易所;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推进水、天然气、电力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五要完善矿产资源市场配置机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建立资源初始产权配置机制,促进矿业权流通,进一步完善矿业权交易有形市场建设,积极推进煤层气审批管理配套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矿业权市场。

从长期发展来看,转型发展才是山西资源型经济走出“资源诅咒”的根本方式。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转型综改建设,才能全面提升山西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才能应对复杂多变内外环境,才能推动全省经济健康稳定增长。一要在转变政府职能上有新进展,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流程再造,变前置审批为过程服务、后端服务,提高行政效能,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上有新成效,创造优良市场环境。二要在资源配置市场化上有新进展,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使各类资源按照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进行有效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效率最优化。三要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上有新进展,要在推进驻晋央企在晋注册、地方参股上取得新的突破,使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共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在国有企业改革上取得突破,5国有企业要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上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作用,实现国有资本与其他经济成分融合发展壮大。要创造有利于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创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四要在推进科技创新上有新进展,以低碳引领、创新驱动为宗旨,以山西科技创新城为龙头,围绕资源的深加工和资源的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发展煤化工以及与煤炭有关的机器设备、采掘等高新技术产业,把科技创新作为煤炭产业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发展的根本路径,打造国家煤基科技及产业创新高地,实现由“煤老大”向“煤科老大”的转变。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为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五要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文化领域、鼓励资源型企业进入旅游文化产业,并成为旅游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资源型企业只有在多元发展和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推动全省经济的转型发展。

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山西综改建设,凝聚更多破解难题的正能量,探索破解生产要素过度向资源型产业集中,挤压其他产业生存空间的难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深度和广度;探索破解资源型经济导致大规模生态破坏的顽疾;探索破解环境保护领域守法成本高于违法成本的痼疾;探索破解资源型经济伴随的社会领域突出问题,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建设和谐社会,才能创出一条资源型地区成功转型的新路子。

(课题组成员:潘云,孙秀玲,王云,韩芸)

认识语言的经济学属性 篇7

一语言是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人类的经济活动与语言密不可分,而且在某些领域,语言和语言知识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语言能力是劳动力的重要构成要素。语言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能力与劳动能力总体上呈正相关。比如:1.由于各种病理原因而失去语言能力的人,如失语症患者、聋哑人等,是劳动水平相对较低、适应性较差的弱劳动力。2.文盲只有口语能力,没有书面语能力,在脑力劳动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的比例逐渐上升的时代,文盲已经成为质量较低的劳动力,很多经济活动都无缘参与。3.人的语种能力总体上看与收入相关,具有单语能力的人,与具有双语能力、三语能力的人相比,其经济收入总体上要低。

在一些特殊的劳动阶层和经济领域,语言能力的地位会更加重要。比如工程设计、广告策划、劳动管理等,文盲等没有书面语言能力者,是无法承担的;语言艺术家、电视节目主持人、导游、导购、公司售后服务人员等,都需要较高的语言能力;同声传译、国际组织雇员等工作领域,与单语人无缘。

在以体力劳动为主、社会分工较粗的时代,对劳动者的语言能力要求不高;但是到了信息化时代,社会分工急剧加细,脑力劳动的比重急剧加大,跨地区、跨国家的经济活动急剧增多,劳动者培养的时间越来越长,语言能力在劳动力构成中的比重也急剧增大。在每年大学毕业季的用人单位的招工要求中,虽不见得出现语言能力的字眼,但是仔细分析,关于语言能力的要求其实成了用人单位的主要考虑因素。语言能力在今天已经成为劳动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教育部门和劳动培训机构对此应有清醒认识。

其次,经济活动需要通过语言来组织进行。语言是信息最为重要的载体,人类的生活须臾离不开语言,离开语言社会就将崩溃;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经济活动需要通过语言才能组织起来。正因如此,许多经济学家、语言学家都比较重视经济学术语的规范,重视经济学文本的修辞,并由此形成了最早的经济语言学。经济语言学主要关心的是经济活动中语言使用的得体与效率,当然也试图利用经济学规律来解释语言现象。

再次,语言和语言知识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在一些特殊的经济活动领域,语言及其知识甚至具有“生产资料”的性质。比如语言教育活动,语言知识、语言教育方法是教师的资本,通过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训练,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并内化出语言能力。语言教育活动还需要有一系列的保障和评估系统,例如语言教学设施、教科书、工具书、各种录放语言的设备、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考试活动及有关证书等,这些保障和评估系统,都涉及语言教育的经济问题。当然,语言教育有事业和产业之分,语言教育事业需要成本投入,涉及经济问题;语言教育产业则主要是经济活动。

再如语言文字艺术活动,其基本凭借是语言和文字,其成果是语言文字艺术产品。语言文字艺术可以粗分为语言艺术和文字艺术,小说、诗歌、话剧、相声、评书等是语言艺术,它们通过对语言的艺术运用形成艺术语言。艺术语言一般都是有声语言,或可以成为有声语言,并可以同其他方式结合形成戏曲、电影等综合艺术。文字艺术最为典型的是书法。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文字艺术,如将文字变形而形成的别有韵味的“文字图画”“文字雕塑”;如用文字或汉语拼音设计的商标、图案等等;如将金银珠宝镂雕成文字形状,或是将文字及其变形刻附在金银珠宝上。语言文字艺术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也往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形成附加值很高的语言文字艺术产业。

最值得关注的是,现代语言技术的发展所形成的现代语言经济。“语言技术”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不长,但语言技术已经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文字的创制是古代最为重要的语言技术,口头语言借此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传后达远。之后的笔墨纸砚、印刷术、打字机、电报、电话、传真、留声机、录音机、广播等等,都是至今仍用的最为重要的语言技术。现代语言技术是用计算机处理语言文字所形成的一系列技术,它使语言知识及其应用有可能成为工业标准,成为语言技术产品,形成各种专利,比如语言文字的各种规范标准,各种语言数据库,各种键盘输入法,各种处理语言文字的软件和计算机字库等等。现代语言技术使人类语言知识成为十分重要的经济资源。

二语言对社会的经济贡献

但是,由于语言与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太密切,密切到人们很少关注语言的经济学意义。正如空气、阳光是人类片刻不能离开的,然而在人类相当长的历史长河里,它们都没有成为商品;只有到了空气污染严重、阳光常被遮蔽之地,它们才可能具有商品价值,例如现在的一些楼盘推销商,会将楼盘所在地的空气质量、房间的向阳状况等包装为卖点,空气和阳光在这里具有了商品意义。

语言的经济学属性较早引起人们的有意识关注,是语言能力与个人收入之间的关系。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流动的半径加长、规模加大、频率提高,移民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现象,并引发出一系列问题。国外很多研究发现,移民的语言能力同其就业状况、经济收入水平呈正相关。此类研究开垦了语言经济学的处女地。20世纪末期,信息化浪潮奔涌而起,狂飙突进,语言是计算机处理的主要对象,语言信息化是信息化的基础,语言、语言知识、语言技术等等,成为高新经济的重要资源和重要增长点,许多信息产业都可以视为语言产业。

人口流动和信息化,是促进语言经济发展的两大驱动力,也是促使人们关注语言的经济学属性的两个重要方面。当今世界,促进语言经济发展的这两大驱动力更加强劲,人口流动几乎成为社会常态,信息化以加速度的态势发展,可以预见,语言对社会的经济贡献将会持续加大,语言的经济学属性将会不断彰显,因此,社会语言意识中必有语言经济的一席之地。

当带着语言经济的眼光来观照人类生活时,蓦然发现语言经济对人类社会是如此的重要。日内瓦大学弗朗斯瓦·格林(Fran9ois Grin)教授的研究表明,瑞士语言的多样性,为瑞士每年创造500亿瑞郎的收入,约占瑞士国内生产总值的10%。瑞士有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罗曼山地语四种语言,瑞士公民一般都能够掌握三种语言,综合院校的大学生需要掌握四种语言。瑞士还是联合国、欧盟以及很多国际组织的所在地,有许多语言资源可以利用。瑞士经济的发展,语言在里面占了很大的比重。10%的说法可靠与否,由经济学家去判断,但是瑞士的经济发展跟它丰富的语言资源确有关系。

世界许多国家都开始注意语言产业的发展,并不断有相关的报告问世。据报道,美国的命名产业1999年的年产值就达到了150亿美元。有人估计,全世界翻译市场年产值可达1万亿元人民币;全球英语教育市场,除大学和政府培训机构外,约有600亿美元的规模。《2009年欧盟语言行业市场规模报告》是笔者见到的当前最为全面的语言行业状况报告。该报告指出:2008年欧盟成员国的语言市场总产值达84亿欧元,其中语言技术领域的产值为5.68亿,电影字幕和配音领域为6.33亿,语言教学领域为16亿,会议组织中的多语言服务为1.43亿。该报告预测,欧盟2015年语言行业的实际产值可达到200亿欧元。

我国正处在人口大流动时期,上亿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劳动力国外输出渐成规模,学生出国留学人数与日俱增,境外回内地、海外来中国的学习者、投资者、工作者也逐渐增多。我国语言教育产业、语言翻译产业拥有强大活力,据统计,仅英语学习市场年产值已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翻译市场年产值约120亿元人民币。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日新月异,2012年网民即将突破5亿,手机用户9亿,其中手机上网用户3.5亿;信息产品的社会普及率速度惊人,语言信息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由于语言经济学刚刚兴起,人们对语言经济的业态状况还不怎么了解,语言经济的数据采集系统尚未建立,甚至缺乏有效的语言经济计算方法,因此,还无法对语言经济进行全面而科学的统计。但是仅上面的事例已经颇具魅力,由此已可窥见语言经济的巨大社会意义,感受到认识语言的经济学属性的巨大社会意义。

三促进我国的语言经济学研究

与语言经济的社会实践相比,我国对语言经济的认识显然滞后。但是近些年来,学界、业界和政界已开始关注语言经济问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山东大学黄少安教授是我国语言经济学研究的首倡者,他率先招收语言经济学的博士研究生,他的团队连续召开中国语言经济学论坛,并成立了语言经济研究中心。2012年3月2日,黄少安、苏剑、张卫国三位发表的《语言经济学与中国的语言产业战略》,基本上代表了我国学界在语言经济方面的认识。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徐大明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在研究语言政策、语言国情的同时,开展了语言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引人注目。广州大学屈哨兵教授对语言服务保持着浓厚的研究兴趣,今年初还举办了“语言服务研究高级论坛”。

国家语委是专司语言事务的国家部门,近些年来在工作实践中发现语言经济问题十分重要,认识到语言不仅是国家的“软实力”,而且也是“硬实力”。国家语委全力支持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的语言经济学研究,还于2008年12月29日支持商务印书馆成立了“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中心的宗旨是“致力于把语言及语言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和文化商品”。《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2011年项目指南》,首次把“语言经济与语言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列为重要的科研方向,表明语言经济问题已经开始进入国家的语言规划。在2010、2011年北京市“两会”上,北京市人大代表贺宏志先生连续提出《关于发展我市语言产业的建议》和《加强语言文化建设,促进语言产业发展》的建议,语言经济的话题首次提到了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议坛上。

2010年9月28日,在国家语委支持下,北京市语委的研究基地——“北京语言产业研究中心”,在首都师范大学揭牌成立。这本来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但在中国语言规划史上也许会不平常,因为这是我国第一个以“语言产业”为专门研究对象的科研机构。该中心建立伊始,就着手调研北京语言产业的发展状况,建立北京语言产业数据库,思考语言产业的发展政策;据说还筹划举办我国第一届语言产业论坛,编辑出版《语言产业研究通迅》,翻译《2009年欧盟语言行业市场规模报告》,出版《北京语言产业的发展及政策研究》等。理论与实践并重,引进与创新同举,近期与长远共谋。令人欣喜的是,在北京语言产业研究中心成立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撰写了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语言产业的著作《语言产业导论》。

《语言产业导论》虽不能说字字珠玑,但却处处闪光。特别是关于语言产业的分类、语言产业的要素分析、语言产业的业态梳理及其案例征引等等,读起来引人入胜,不忍释卷。这部著作给人许多新理念、新知识、新数据,而且能够引发读者许多质疑与思考,诸如:语言真能生钱吗?语言产业真的存在吗?哪些职业是语言职业?怎样统计语言对社会的经济贡献度?哪些消费属于语言消费?语言消费与语言产业、语言职业的发展有何关系?个人如何收取语言收益?国家如何赚取语言红利?……只提供知识的著作,培养的是被动消费型的读者,只能给社会以精神填充;而能够引发质疑与思考的著作,培养的是主动创造型的读者,能够促进社会的精神再生产,甚至引发社会行动。

尽管有如上的进展,但我国的语言经济学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研究工作需要一个案例一个案例地收集,一步一步地前进。不过宏观上看,语言经济学的研究应当完成两项基本任务:

第一,研究语言对社会的经济贡献度。这需要有一个科学的研究框架,需要广泛搜集与语言相关的经济领域的数据,通过大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当前的最大困难是,我们还没有一个有效的计算语言经济的方法,哪些产业属于语言产业?如何计算语言产业的经济效益?在非语言产业中语言是否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如果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话,如何计算非语言产业中因语言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当然,当前也无法从国家现有的统计数据中得到语言经济方面的数据,因为统计口径中没有语言经济。

第二,研究语言政策的成本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探讨促进语言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各种举措。过去对语言政策的评估,主要侧重于社会效益;当认识到语言的经济学属性之后,还应当对语言政策进行经济学的评估。比如我国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看,需要多大的经济投入?这一政策将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多大效益?掌握双语的学生的经济收入将会比单语学生有多大提高?进而可以改善多少民族家庭的经济状况?再如,我国有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对这些政策应当进行语言经济学的考察,看看是否有利于促进语言经济的发展,应当做哪些必要的政策补充,或是在这些政策环境中设计出促进语言经济发展的各种举措。

四结束语

在当今社会,不包含语言的经济学属性的意识,不是与时代契合的语言意识。在语言经济可能影响到10%的经济生活的今天,社会必须树立清晰的语言经济意识,仔细观察语言经济活动,全面收集语言经济数据,认识语言经济的运行规律,发展语言产业,培育语言职业,促进语言消费,使国家和个人充分赚取语言红利。

对经济增幅较高的认识 篇8

关于我国经济这种高增长的可持续性以及经济是否进入了新一轮景气期?从专家们反馈的意见看,观点有一定的差别:

一部分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已进入新一轮景气增长。加入WTO后经济体制的变化,宏觀经济政策取向的正确,国际环境的逐步好转,将支持中国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经过1993~1997年的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和1998~2002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我国经济增长经历了高——低——较高的周期,目前正处于新的高潮期前端,经过前十年的调整,积蓄了一定的增长潜力,增长机制也更成熟,宏观调控更科学,可以说进入了新的景气期。整体上看,中国经济增长已进入相当协调的高成长期,风景这边独好的格局暂时不会变化,主要得益于内部机制的变量趋于合理,外部环境更多地看好中国。中国已形成一个国际资本流动的凹地。政府政策的稳健和连续也是高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是一种长期态势,经济增长具备物质基础,投资主体由单一格局向多元格局变化,经济增长正由政府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目前是投资带动型,将逐步向消费拉动转变,支持经济快速发展。另外,我国内需市场大,且呈梯度分布,加入WTO后促进外资投入,宏观调控掌握较稳,价格尚处在低价位区间,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增长将持续,耐用品消费(汽车、住房等)增长快且将持续,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强,因此,只要控制好增长的均衡性,可以保持一个时期的持续稳定。

第二种观点认为,目前我国经济的增长机制没有发生重要变化,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没有进入新一轮景气期的充分证据。目前宏观运行比较复杂:通缩和过热征象并存;有效需求不足的存在和某些高消费增长点的拉动并存。外贸外资高增长对经济景气起了决定性作用,同时市场因素和政府换届因素起了推动作用,和宏观调控政策也有关系。当前经济扩张与收缩的因素并存,通货紧缩并未完全消除,加之经济景气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一旦外部动力发生变化,经济仍会发生波动。增长机制仍以政府和外资带动为主,内需仍不振,可持续性不容乐观,谈不上新一轮景气。尽管增长机制已有一定变化,但微观主体盲目性不会变,对于过热的趋势,政策要逆向调节,我们似乎反应较慢。增长在相当大程度仍然属于政府主导型的增长,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大部分问题与体制密切相关,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会造成新的供求矛盾,消费受制于收入增长,没有成为拉动增长的主要力量,因此经济增长缺乏可持续性,尚未进入新一轮景气期。

第三种观点认为,目前尚难判断经济增长有没有进入新一轮景气期。虽然目前经济发展态势向好,但有待巩固。当前处于向新一轮快速增长期的过渡或前期,短期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和过度不平衡问题。发展前途有两可能,好的话,进入新一轮景气期,坏的可能是停滞不前。如由于市场不完善,市场自我稳定调节作用有限,增长机制有变化,但还没有完成根本性改变,如不加强宏观调控、市场建设与监管、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就难以进入新一轮景气期。如果宏观调控好,企业发展机制真正转变,“十一五”可能进入新一轮景气期。当然,有专家认为,目前各方面预期趋好,能否进入新一轮景气期,要视政策走向而定,只要政府不紧缩,经济将进入新一轮景气期。

上一篇:设计师感谢信下一篇:关于火的安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