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理论与实务》高级经济师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济理论与实务》高级经济师(共8篇)

《经济理论与实务》高级经济师 篇1

第一部分 经济学

一、社会主义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资源配置方式与市场经济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和体制框架

二、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所有制关系和产权制度

(一)所有制关系和所有制形式

(二)市场经济与产权制度

三、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

(一)国有企业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公司制度

(三)公司治理结构

四、收入分配制度与现代公平效率原理

(一)个人收入的分配过程与收入分配的调节

(二)收入分配方式与居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

(四)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

五、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一)产出、就业与经济发展

(二)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换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战略

(四)经济波动

(五)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六、市场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

(一)市场机制的有效性

(二)市场失灵和市场功能缺陷

(三)政府的作用和宏观调控

(四)宏观调控的目的和政策目标选择

七、金融市场与金融监管

(一)金融市场及其运行

(二)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三)金融监管

八、对外经济关系

(一)国际经济组织

(二)对外贸易关系

(三)对外经济合作关系

(四)对外金融关系

九、合同法制度

(一)合同法制度概述

(二)合同的订立和成立

(三)合同的效力

(四)合同的履行

(五)合同的担保

(六)合同的变更与转让

(七)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八)违约责任

(九)合同的管理和合同争议的解决

十、公司法律制度

(一)公司法概述

(二)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

(三)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

(四)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发行与转让

(五)公司债务

(六)公司财务会计

(七)公司合并、分立

(八)公司破产、解散和清算

(九)法律责任

十一、证券法律制度

(一)证券和证券法概述

(二)证券市场的主体

(三)证券发行制度

(四)证券上市

(五)证券交易

(六)上市公司收购

(七)证券监管制度

十二、物权法律制度

(一)物权与物权法

(二)所有权

(三)用益物权

(四)担保物权

(五)占有

第二部分

一、管理概述

(一)管理

1、管理的含义

2、管理的作用

3、管理的性质

管理学原理

4、企业管理的社会责任

(二)管理者

1、管理者的角色

2、管理者的层次

3、管理者的技能

(三)管理理论的发展

1、古典管理理论

2、行为科学理论

3、现代管理理论

二、计划

(一)计划概述

1、计划的含义

2、计划的类型

3、计划的程序

4、计划的要求

(二)预测

1、预测的作用

2、预测的内容

3、预测的方法

(三)决策

1、决策的类型

2、决策的过程

3、决策方法

三、组织

(一)组织的含义和类型

1、组织的含义

2、组织的类型

(二)组织的基本概念

1、分工

2、职权与职责

3、部门化

4、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

(三)组织的基本原则

1、组织服从战略原则

2、授权和责权一致原则

3、分工与协作原则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

(四)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1、直线职能制

2、事业部制

3、矩阵制

4、网络组织

5、虚拟组织

(五)组织变革

1、组织变革的原因

2、组织变革的方式

3、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克服

4、组织变革与学习型组织

四、领导与激励

(一)领导与领导者

1、领导

2、领导者

3、领导者的素质

(二)领导理论

1、领导特质理论

2、领导行为理论

3、领导权变理论

(三)激励理论

1、需求层次理论

2、双因素理论

3、期望理论

4、强化理论

5、公平理论

(四)激励方法

1、物质利益激励方法

2、精神激励方法

五、控制与协调

(一)控制

1、控制的含义

2、控制的类型

3、控制的过程

4、控制的重点

(二)协调

1、协调的含义

2、协调的作用

3、协调的方法

(三)沟通

1、沟通的含义和作用

2、沟通的方式

3、沟通的障碍

4、沟通的技巧

六、战略管理

(一)企业战略的制定

1、企业战略管理的意义

2、企业的愿景、宗旨和目标

3、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二)企业总体战略

1、稳定战略

2、发展战略

3、撤退战略

(三)企业竞争战略

1、成本领先战略

2、差异化战略

3、集中战略

(四)企业战略的实施

1、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

2、企业战略与组织文化

3、企业战略的控制与修正

七、现代管理的方法

(一)分析问题的方法

1、因果图法 2、5W1H法

3、标杆管理法

(二)分配资源的方法

1、规划论方法

2、网络计划技术

3、价值工程

4、企业资源计划(ERP)

(三)系统管理方法

1、全面质量管理

2、目标管理

3、平衡记分卡

4、供应链管理

第三部分 国民经济管理

一、概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特征

(二)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和目标

(三)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

(四)国民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

二、市场管理

(一)市场体系的培育与完善

(二)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与市场

(三)政府与市场秩序

三、产业管理

(一)产业结构与布局管理

(二)产业组织管理

(三)产业发展规划

四、区域经济管理

(一)区域经济布局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与平衡

五、资源管理

(一)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管理

(二)科技资源管理

(三)人力资源管理

(四)资源的优化配置

六、国有资产管理

(一)国有资产的特征与分类

(二)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

(三)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四)国有资产的评估与重组

(五)国有资产的监督

七、国民经济的监督调控

(一)国民经济中的基本关系

(二)国民经济衡量与监测

(三)国民经济预警

(四)国民经济调控

八、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三)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四)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协调

(五)短、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协调

《经济理论与实务》高级经济师 篇2

1 裁员基本条件分析

1.1 实体性条件

劳动合同法规定, 在4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进行经济性裁员:

(1) 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企业破产法》第二条规定:“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 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企业法人有前款规定情形, 或者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 可以依据本法规定进行重整。”企业破产法设置重整制度, 主要目的就是使用人单位根据企业重整的经营方案、债权的调整和清偿方案以及其他有利于企业重整的方案在内的重整计划, 继续经营并清偿债务, 避免用人单位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使经营失败的企业有可能通过重整而得到复苏、振兴的机会。在重整过程中, 用人单位可根据实际经营情况, 进行经济性裁员。

(2) 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无时无刻不面临着激烈竞争, 一旦对市场需求出现判断失误或者决策偏差, 企业的生产经营可能就会发生困难。在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发生困难时, 应允许用人单位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自救, 而不是进一步陷入破产、关闭的绝境。在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时, 裁减人员、缩减员工规模是一项较有效的缓解措施, 从全局看, 对用人单位的劳动群体是有利的, 但涉及特定劳动者的权益, 应慎重处理。应此, 劳动合同法允许用人单位在生产经营发生困难时采取经济性裁员的措施, 但同时要求用人单位要慎用该手段, “困难”两字前加了“严重”的限制, 按《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这里的“严重”的标准, 应是达到当地政府制定的困难企业标准。

(3) 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 经变更劳动合同后, 仍需裁减人员。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企业为了寻求生存和更大发展, 必然要进行结构调整和整体功能优化, 其方式包括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和经营方式调整。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并不必然导致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 如企业转产的, 从事原工作岗位的劳动者可以转到转产后的工作岗位。为了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引导用人单位尽量不使用经济性裁员, 劳动合同法要求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 只有在变更劳动合同后, 仍需要裁减人员, 才可进行经济性裁员。

(4) 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导致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实践中, 除了前文列举的3类情形外, 还有一些因客观经济情况发生变化需要经济性裁员的情形, 如有些企业为了防治污染进行搬迁需要经济性裁员的, 也应允许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

2 裁员程序性条件分析

为了尽量减缓经济性裁员对劳动者和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造成的冲击, 劳动合同法要求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时必须履行一套法定程序。

(1) 提前30日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 并听取工会或职工的意见。由于经济性裁员涉及较多劳动者的权益, 为便于工会和劳动者了解裁减人员方案及裁减理由, 获得工会和劳动者对经济性裁员行为的理解和认同, 用人单位必须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 并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有的企业中已建立了工会, 有的企业中还没有建立工会。已建立工会的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 可以选择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 并听取工会或职工意见。没有建立工会的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 要向全体职工说明情况, 听取职工意见。

(2) 裁减人员方案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用人单位经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 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 对原裁减人员方案进行必要修改后, 形成正式的裁减人员方案。按照1994年劳动部《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 (劳部发【1994】447号) 第四条的规定, 裁减人员方案的内容包括:被裁减人员名单, 裁减时间及实施步骤, 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集体合同约定的被裁减人员经济补偿办法。该裁减人员方案需要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 以使劳动行政部门了解裁减情况, 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 防止出现意外情况, 监督经济性裁员合法进行。这里的“报告”性质上属于事后告知, 不是事前许可或者审批。有的企业出于各种考虑, 自愿提前与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协商, 法律并不禁止。对于影响面较大的企业, 在裁员前要与劳动部门沟通, 以取得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实践中, 特别是在一些沿海城市, 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 会成立一个由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总工会等机构的相关人员组成的协调小组, 协助企业处理裁员事宜, 化解矛盾, 并有效地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

2 裁员时人员筛选与优选留用

根据实际情况, 经济性裁员中裁减的人数不定, 在裁减一部分劳动者时, 就涉及裁减哪些劳动者的问题。经济性裁员不能只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 还要考虑社会因素, 优先保护对用人单位贡献较大、再就业能力较差的劳动者。《劳动合同法》规定经济性裁员中优先留用人员时, 主要从劳动合同期限和保护社会弱势群体角度出发, 规定了3类优先留用人员。 (1) 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 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人员, 主要考虑劳动者对劳动合同有较长的预期, 法律应对这种预期予以相应保护。 (3) 规定优先留用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 有需要抚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劳动者, 主要考虑这类劳动者对工作的依赖性非常强, 一份工作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基本生活, 不能将其随意推向社会, 对这类社会弱势群体法律应给予相应保护。3类优先留用的劳动者之间并没有谁优先的顺序, 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予以留用。

3 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1) 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 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2) 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公负伤并被确认丧失劳动能力的; (3) 患病或者非因公负伤, 在规定的医疗期的; (4) 女职工在孕期、产哺乳期的; (5) 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 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6)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4 经济性裁员补偿金的支付

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 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 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 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 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 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5 经济性裁员的具体操作程序

5.1 计划阶段

(1) 明确企业战略及目标, 确定裁员的可行性和合法性。

(2) 制订计划并进行合法性审查。

(3) 为确保平稳裁员, 制定公关策略和与员工、工会沟通策略。

(4) 建立裁员管理协调联系小组。

(5) 制定裁员时间表和进程节点安排图。

5.2 裁员筛选阶段

(1) 制定筛选标准, 确定裁员对象。

(2) 审查员工档案, 确定裁员候选人。

(3) 对名单进行合法性审查和人力资源评估。

(4) 确定最后裁员名单。

5.3 初步确定裁员人员方案

裁员人员方案包括裁员名单、裁员时间、经济补偿方案。

5.4 实施阶段

提前30日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 进行坦诚的沟通, 及时通报整体的宏观经济形势, 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和企业当前的经营困难, 让员工了解企业经营的实际状况和理解选择裁员的原因, 让员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在企业内首先实行各种节约人工成本的措施, 比如部分岗位放假、轮休、停薪待岗、降薪等员工能够接受的措施, 让员工理解企业选择裁员是迫不得已的选择。提出裁减人员方案。

选择合适的裁员方式。外企大都选择“闪电裁员”, 把影响和波动降到最低。毕竟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管理机制、企业文化上与外企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国内的企业要结合自己的企业文化与管理风格确定是“闪电行动”还是“总体规划, 分步实施”。评估不同的方法对企业的影响。闪电裁员的好处在于对内部的波动较小, 裁员迅速结束后企业内部能够很快平静, 对业务的影响不大。缺点在于对企业凝聚力的破坏, 对员工造成的心理伤害, 可能会让员工丧失对企业的信心。当然选择迅速裁员的前提是企业要有足够的人才吸引能力, 在企业需要人才的时候能够迅速招聘到位, 同时企业在裁员时有足够的支付能力, 支付高于法定的补偿费用。这种方法适合于人员数量较少, 总体素质相对较高的高科技企业、贸易企业、外企代表处等。“总体规划, 分步实施”的优点在于能够和员工进行全面的沟通, 让员工理解企业的无奈, 能够最大限度降低裁员对员工的心理伤害。缺点在于时间长, 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影响和波动比较大, 操作不当, 容易引起波动。这种办法适合于人员规模较大的制造业、服务业等。将裁减人员方案征求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 并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以及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 并听取劳动行政部门意见。由用人单位正式公布裁减方案, 与被裁减人员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 按照有关规定向被裁减人员本人支付经济补偿金, 并出具裁减人员证明书。人性化操作, 体现人本关怀。在具体操作中尽量做到如下几点: (1) 如果企业的预算允许, 在补偿方面建议采取“N+x” (N为法定的月数, x为企业给予的月数) 。 (2) 对于关键技术岗位的人员, 长期在企业稳定服务的人员可以承诺企业经营恢复时优先录用。 (3) 对于家庭有特殊困难、特殊情况的员工可以酌情特别处理。 (4) 及时给被裁减的人员办理好失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转移, 并尽可能为被裁员工推荐就业、转岗培训等。

总之, 经济性裁员作为企业单方集体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 涉及员工众多, 裁员期内员工的情绪往往极不稳定。此时, 企业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 处理好与被裁员工的关系, 积极主动沟通, 避免冲突。企业裁员必须做到沟通到位, 程序、对象、标准合法, 人性化操作。企业要做好细致周密的安排, 依法策略操作, 将对员工的伤害和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使被截员工能心平气和地离开, 让留下的员工能够更加珍惜岗位, 努力工作。同时企业也应积极改善自身经营, 早日摆脱经济困境, 当经营得到改善后, 通过重新招用等方式回报被裁员工的牺牲。

摘要:裁员是个沉重的话题, 会涉及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 因此如何处理好这方面的工作, 缓解矛盾, 保持员工的积极性, 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 企业经济性裁员屡见不鲜。《劳动合同法》为了保护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放宽了经济性裁员的条件, 给予企业更多的权利。由于经济性裁员会直接导致一批劳动者失业,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 《劳动合同法》对经济性裁员规定了一系列的条件和限制。如何妥善处理好经济性裁员问题, 如何在裁员过程中尽量做到平稳和缓, 尽量避免被裁人员的抱怨和过激行为, 关系一个企业的形象和社会责任。本文通过对《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的分析, 对经济性裁员的条件、程序、对象等进行阐述, 为企业人性化实施经济性裁员提出建议。

关键词:经济性裁员,实务操作,劳动合同法

参考文献

经济报道与经济理论 篇3

经济报道在企业报中占有重要位置。企业的改革、管理、生产、经营、销售等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充斥着企业报的大部分版面。但是,经济报道的质量还远远没有和其数量相匹配,其中很突出的一点就是经济报道缺乏理论性。大多数企业报中的经济新闻,往往是成果式的、经验式的报道,对成本、经验背后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没有做进一步的开掘,没有从理论根据上分析取得成果的深层原因,没有挖掘经验的典型意义在哪里。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的经济报道是照抄单位的经验材料,人云亦云,采访时记者没有实际介入、亲自体会,更难谈上理论性。

记者面对的素材纷繁复杂,要确定哪些有价值,哪些没有价值或只是具有一般价值,需要记者调动自己的理论思维,用理论性的眼光去观察,然后进行分析并做出判断。企业的经济活动很多,企业报记者在采写经济新闻时,进行理论思考,写出理论性较强的经济报道,这对企业报记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中原石油报》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中原油田原油年产量在1988年达到722万吨的顶峰之后持续下降,由此造成石油专业化施工队伍过剩。从1993年开始,中原油田石油专业化施工队伍陆续走向国内外石油技术服务市场,至今有100多支队伍分布在十几个国家和国内20多个省、市。这样一种经济现象,如果单纯从成果的角度报道无疑也是一条重要经济新闻,也能总结出许多经验。但是,这种经济现象最终说明了什么?《中原石油报》推出《八千里路云和月》、《努力拓展生存空间》等几篇文章,则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角度,揭示了中原油田石油专业化施工队伍努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特点,按市场规律办事,积极开拓外部市场的深刻内涵。这样写就反映了这一经济现象的本质,文章便具有了深度。

经济报道与经济理论相结合,应该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使理论既具权威性,同时也尽量通俗化。

理论是虚,新闻是实。在文章中,应处理好理论与新闻事实的比例关系和理论在文章中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理论是统帅,新闻事实是士兵;理论是主干,新闻事实是枝叶。理论在经济报道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不能占据很大篇幅。在表现形式上,理论要融于新闻事实之中,通过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叙述、组合、剪辑而凸现出来,或者是用提示性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名家的作品,如艾丰的《中观上的突破--评述襄樊经济崛起之势》,把"中观经济"这一理论概念通过襄樊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工作体现出来,其中的一些小标题如"中观经济的文章主要做在'结合'上"、"协调--中观经济的主要手段"等,则起到了提示作用。

经济报道中的理论具有权威性,能够提高人们对经济现象、经济生活的认识,为指导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理论的权威性是指理论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符合中央的经济政策,符合经济学的观点。记者在写经济报道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运用理论观察、判断经济现象,对于自己拿不准的问题应该向专家求教,不能想当然地写。理论是方向问题,若理论模糊不清,将会误导职工,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影响企业的稳定,给企业带来损失。对企业经济生活中新的事物、新的发展进行理论总结或理论概括时,应抓住那些代表事物发展方向、反映事物本质、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事物,这样概括出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全面的。反之则是错误的、片面的。

经济报道是企业报的"重头戏",而企业报的经济报道往往带有很强的专业性。企业报经济报道中的理论,有些是专业方面的理论,有些是经济方面的理论,比较艰深难懂,企业报记者在处理时应举重若轻,使之通俗化。要做到理论的通俗化,首先记者要深刻领会理论的含义和其在经济报道中的意义。其次,在表现形式上,要尽量避免专业术语的大量运用或照抄经济学理论概念,应通过记者对理论的理解,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现出来,让普通群众能接受,不要变成"群众看不懂,专家不愿看,领导不爱看"的东西。

在经济报道中突出理论性,既是对企业报记者政治素质的要求,又是对企业报记者业务素质的要求。缺乏理论素养的记者,很难写出有深度的经济报道来。

《经济理论与实务》高级经济师 篇4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10级航空服务专业三班

周璇 201007820329

前 言

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甚至说今年2012是世界末日,因此保护环境、保障人类健康日益深受到人们的关注。各国、各地区都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许多行业制定了相映的行业准则以约束并促进组织的环境行为。因此,各类组织越来越重视自身的活动、产品和服务对环境的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依赖当地的环境状况,饭店业作为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对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所做的努力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发展并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所在的桂林市也是一座国际旅游城市,所以,饭店的环境管理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而创建“绿色饭店”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环节。

绿色饭店是一种新的理念,它要求饭店将环境管理融入饭店经营管理之中,以环境保护为出发点,调整饭店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实施清洁生产,提供符合人体安全、健康要求的产品,并引导社会公众的节约和环境意识、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它的实质是为客人提供符合环保要求的、高质量的产品,同时,在经营过程中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排放、预防环境污染、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绿色饭店是一种方向和目标,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为指导现阶段的实践,本标准把绿色饭店定义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坚持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的饭店,其核心就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绿色饭店的创建、实施与保持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应与饭店其它管理体系的运行相协调,是一个与饭店各方面的发展相互促进的过程。

人们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 ,越来越关注资源与环境保护。虽然旅游饭店不像能耗大、污染严重的重工业给生态和生物带来严重的破坏 ,但也会给环境带来程度不同的隐性或显性的污染及资源浪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 ,从政策上、法律上对我国饭店的经营行为作了规范 ,要求饭店必须实现营销绿色化;国际环境保护的潮流也对我国饭店产生重大冲击 ,要求饭店按国际环境标准从事营销。在国内外的环保压力下 ,我国少数饭店开始树立绿色营销意识。然而 ,毋庸讳言 ,我国大多数饭店离绿色营销尚远 ,甚至根本不具有绿色营销色彩。我国饭店实行绿色营销还任重道远。

一、绿色饭店的概念

“绿色饭店”,迄今为止这个概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饭店行业经营管理的不断创新、环保技术的持续进步以及消费者消费行为的不断变化,“绿色饭店”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

所谓绿色饭店是指运用环保、健康、安全理念,坚持绿色管理,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和合理使用资源的饭店。绿色饭店有三大标准— — 安全、健康、环保。安全是绿色饭店的一个基本特征,主要关注的是饭店行业的公共安全(消防安全、治安安全)和食品安全这两个因素;健康是指为消费者提供有益于健康的服务和享受;环保主要是指酒店在经营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节能降耗,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角度出发,酒店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为顾客提供安全、健康、环保要求的客房和餐饮的基础上,在生产过程中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因此,结合国内外的情况,我们认为:绿色饭店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坚持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使用资源的饭店,运用安全、健康、环保理念,坚持绿色管理,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和合理使用资源的饭店,其核心是在为顾客提供符合安全、健康、环保要求的绿色客房和绿色餐饮的基础上,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1.1、绿色饭店理念的提出

绿色饭店的理念就是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思考以及采取有利于环境的行为。目前严重的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人类在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同时,其生存的空间也在遭到破坏,于是就必然要选择一种既满足发展要求,又能保护生存环境的发展方式,即可持续发展。绿色饭店的提出,就是基于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饭店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高投入、高产出的消费场所,要为客人创造舒适的空间就需要大量的资源、能源。在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关注热点的今天,饭店应该在满足客人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提供更多的健康产品,以最合理的资源配给来保证良好的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最终实现饭店的可持续发展。

90年代中期,国外绿色饭店的理念引入中国。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的外资、合资饭店和部分由国际管理集团管理的饭店开始实施“绿色行动”。但主要内容局限于降低物资消耗和减少固体废弃物等方面,且没有形成规模。

1.2. 绿色饭店理念的含义

绿色饭店的“绿色”,其含义有三层:

第一,提供的服务本身是绿色的。即要为顾客提供舒适、安全,符合人体健康要求的绿色客房和绿色餐饮等。

第二,服务过程中使用的物品是绿色。要求用于服务的所有物品是安全、环保的。

第三,经营管理过程中注重保护生态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总之,要在确保服务品质的前提下,做到尽量节省能源、降低物质消耗,减少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

1.3. 发展绿色饭店的基本要求

1.饭店最高管理者承诺持续改进环境绩效和污染预防,并遵守有关环保、节能、卫生、防疫、规划等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2.最高管理者指定一名管理者分管绿色饭店的创建、实施与运行,各部门设有负责环境管理的分管人员,形成管理网络, 创造能使员工充分参与创建绿色饭店的内部环境。

3.饭店应制订环境方针,明确“创绿”目标和指标,建立并实施有关节能、环保和倡导绿色消费的规章制度。

4.各级管理者要定期检查饭店各部门的运行情况,有记录、有整改的措施,并有成效。

二 绿色饭店的发展现状

2.1绿色饭店的优势分析 2.1.1.绿色需求日益旺盛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的日益发达人们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生态平衡,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近几年来中国经历了几次大的自然灾害,普通百姓也从灾难中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加之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大力宣传更加深了消费者的绿色意识。环保、绿色已经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参数。2.1.2、绿色营销空间广阔

饭店是一个高消费场所,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并产生大量废弃物。高星级饭店每天每间客房产生的垃圾平均达1.5斤,每位客人每餐产生的垃圾平均达近1公斤。床单、被

罩、浴巾、台布等棉织品往往一日一换,这不仅降低了物品的使用寿命,而且大量洗涤剂还造成水体污染。另外,还有由于消费者缺乏环保意识而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这些都引起了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使其在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时正在向这方面倾斜。因此,饭店服务业的绿色营销发展空间广阔。2.1.3、实施绿色营销节约成本

饭店在实施绿色营销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充分利用已有的绿色技术开发、采用绿色产品,既能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还可降低饭店成本。河南洛阳牡丹大饭店,将其200个客房的灯进行了更换,在减少功率的同时,灯的亮度反而增加,灯泡的使用寿命也大大延长,一般可以提高五六倍,更换灯泡的时间从原来的两个月一次延长到只须一年更换一次,一年可节电7万度左右,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全部收回投资。2.2、发展绿色饭店的必要性

2.2.1、绿色饭店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由于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分别在北京、上海举办,以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使我国星级饭店在近几年内的增长势头是非常惊人的。到目前为止,国内按四五星级标准在建或已建成并将在2010年年底前投入运营的饭店还有1057家,其中五星级标准的就有507家。在这些饭店中存在着绿色饭店、经济型饭店、主题饭店、商务饭店、度假型饭店等多种经营模式,可谓是“百花争艳,百鸟争鸣”,在这急剧增长的背后隐藏的是激烈的竞争。因此,利用绿色饭店自身的优势,提高绿色饭店的竞争力,已成为绿色饭店面临的紧迫任务。

2.2.2绿色饭店能够扩大市场占有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环境保护意识强的国家,饭店是否达到绿色标准,已经成为左右人们选择的重要因素,甚至很多人愿意付较高的价格购买绿色产品。例如:77%的美国人、94%的意大利人、82%的德国人表示在购买商品时会考虑绿色因素。据联合国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的绿色消费总量已达到5000亿美元。环保问题将成为影响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因素,以环保为主题的绿色饭店在未来市场中的地位将日益突出。

2.2.3绿色饭店能够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饭店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社会对它的承认。绿色饭店不仅能够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还可降低整个社会的成本,可使消费者在感受饭店为其提供优质的绿色服务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绿色饭店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

续发展的战略决策,从而赢得消费者的尊敬与信赖,提升绿色饭店的知名度和公众形象,提高绿色饭店的无形资产和品牌效益,最终增强绿色饭店的整个核心竞争力。同时,绿色饭店还要遵守国家规定的相关条规依法经营,才能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2.2.4绿色饭店能够顺利地通过绿色壁垒

近年来,国际市场竞争已把环境保护意识提到日益重要的地位,许多国家针对环境保护的目的,采取了积极措施,制定了相应的环保标准,严格限制进出口贸易,目前,国际上已签订150多个多边环保协定。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国际贸易中必将会受到许多环保措施的限制,需要经过更多的绿色壁垒,如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消费、绿色服务等,这对于我国现阶段还未成熟的绿色饭店来说是一个发展的机遇。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所以,提高绿色饭店的竞争力可使我国饭店业更加顺利的通过绿色壁垒,实现跨国经营的竞争战略目标。

2.3、我国绿色饭店发展现状

在2010年中国饭店业大会暨绿色饭店博览会期间,全国绿色饭店工作委员会发布了《2010中国绿色饭店发展报告》。这是我国第一次发布,对于今后行业走向具有风向标的意义。报告体现了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从控制规模、调整结构、提升行业质量出发,坚持落实节能节水20%的目标,并推出30家经典案例以为示范。

自国家在饭店行业中推动绿色饭店创建活动以来共计产生700余家绿色饭店,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区。在借鉴国外先进做法和丰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技术、设备、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全方位综合节能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且潜力巨大。实践证明,绿色饭店创建可以帮助企业平均节电15%、节水10%。仅以国内现有的一万多家星级饭店为例,如果都创建绿色饭店每年可节约水相当于近20个杭州西湖的水量,可供180个中小城市一年用水;节电相当于目前三峡电站近一个月的发电量,近170个中小城市一年的用电量。创建绿色饭店蕴含着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2.4、我国绿色饭店主要特点

(一)一个标准:中国绿色饭店标准是我国绿色饭店第一个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个国家行业标准。

(二)两个标识:中国绿色饭店的创建和评定涵盖饭店行业的两种业态。

1、饭店(包括住宿、餐饮两种业态的企业)。对达到或超过绿色饭店标准的饭店,将准许使用“中国绿色饭店”标识。

2、餐馆(单一的餐饮业态的企业)。对达到或超过绿色饭店除“绿色客房”部分外的标准的餐馆,将准许使用“中国绿色餐馆”标识。

(三)三个理念:“安全、健康、环保”,这三个理念是构成中国绿色饭店的主体内容。

1、安全。是绿色饭店的一个基本特征。在饭店中,影响安全的主要是消防安全、治安安全、食品安全、职业安全和消费安全这五个因素。

2、健康。是指为消费者提供有益于健康的服务和享受,即绿色客房和绿色餐饮。因此,在建立绿色饭店的过程中,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在评审绿色饭店时,应把是否提供健康的服务和产品作为重要的特征和因素进行考虑。

3、环保。绿色饭店的环保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减少浪费、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2)在饭店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把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降低到最小。3)将饭店的物资消耗和能源消耗降到最低点。例如,让客房随手关灯、随手关空调等绿色理念。

(四)五个等级:按照国际惯例,“中国绿色饭”把绿色饭店分为五个等级。根据企业在提供绿色服务、保护环境等方面做出不同程度的努力,分为A级、AA级、AAA级、AAAA级、AAAAA级共五个等级。其中,AAAAA级为最高级。

绿色饭店的分级管理,主要是体现绿色环保持续改进的精神和理念,鼓励企业在创建绿色饭店的进程中不断努力、不断突破。2.5、绿色饭店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要解决管理与技术的平衡问题。各项改进措施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企业所有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和工作态度,以及管理层提供的资源和投资。在实施“安全、健康、环保”的相关措施时必须同时考虑技术与管理两个方面。例如“节能、节水”,既不单是工程部的事,也不能从企业的整体管理中独立出来,它需要企业所有员工的通力合作,才能达到最佳的节能效果。

二是要解决节能降耗与顾客满意度的平衡问题。管理人员必须清楚地知道,任何节能降耗措施的实施,决不能影响与饭店级别相应的服务质量或室内环境;不能把“减量化”原则盲目扩大化,否则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例如,客人不满意饭店采取措施后的淋浴系统(如限制水流、热水量不够),那么这个措施就不能实施。因为节能降耗必须是通过减少浪费和提高运行效率来实现的。

三、创建绿色饭店的意义

3.1、充分认识开展创建绿色饭店活动的重要意义

我国住宿业发展在促进对外开放、发展旅游经济、满足商务和会展等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住宿业经营方式已经成为能够影响社会消费行为的因素之一。为推动住宿业节约资源、节能降耗以及保护环境,促进住宿业在建设、经营等各个环节树立节约与环保理念,引导行业转变增长方式,培育社会节约消费风尚,有必要在住宿业开展创建绿色饭店活动。

倡导和创建节能环保健康型的绿色饭店也是国际住宿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各地商务、发展改革、国资监管、环保、旅游、标准化主管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充分认识在住宿业开展创建绿色饭店活动的重要意义,认真做好相关工作。3.2、创建绿色饭店活动的原则和目标

创建绿色饭店活动的原则是:政府加强指导,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组织,住宿企业实施创建,社会公众参与,全面促进住宿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主要目标是:引导住宿企业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树立绿色经营管理理念,建立节约长效机制,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方向,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活动,创建绿色饭店,力争到2010年全国创建10000家绿色饭店。3.3、创建绿色饭店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大力宣传,营造社会氛围。

(二)引导住宿企业节约资源。

(三)引导住宿企业保护环境。

(四)引导住宿企业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

(五)组织实施绿色饭店国家标准。

四、结论与展望:

环境问题的产生并不是人们故意破坏的结果,而是人们在追求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的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尤其是90年代以来变得日益严重的一些环境问题,如固体废弃物的增加,于产品生产者的生产理念、人们的生活理念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饭店要重新思考现行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服务方式,把环境因素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考察现有行为的合理性,然后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长期以来在旅游界流行的“旅游业是无烟产业,不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的观念需要改变。事实上,我国许多地方为了开发旅游业大兴土木,已经造成了环境的严重破坏,而且许多破坏是不可弥补的。

由于地球上的绝大多数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要提高对它们的利用效率,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对可循环使用的资源进行再利用。再利用可分为微观再利用和宏观再利用两个层次。微观再利用是一种企业内部的行为,而宏观再利用是在全社会范围内,由政府干预或其他的方式而实现。饭店内部首先要努力实现微观再利用,例如中水、冷凝水的回用等。

经济学基础与实务课程标准 篇5

情景模拟整体教学设计(2014~ 2015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 西方经济学 所属系部: 经济管理系 制定人: 马帅 合作人: 刘万韬 制定时间:

2014.09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西方经济学》情景模拟教学整体设计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 课程代码: 学分:4 学时:4 授课时间:第2学期 授课对象:2014级工商企业管理 课程类型: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无 后续课程:国际贸易

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

(一)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 经济学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专业中属于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本门课程着眼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现代经济思维,服务于“实用性”的理论知识的普及性介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对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对经济运行的基本思维框架,并且以实用性和操作性为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经济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分析现实中的经济现象、经济规则,能运用经济理论解决经济问题。

(二)课程基本理念

1、突出学生主体,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西方经济学》面向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坚持理论够用原则,注重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启发、提示下使其自主地、全面地理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际操

作能力与应用能力,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以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和扩展视野为基本目标。

2、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对设定状况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3、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拓展学习渠道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活中的各种经济现象,鼓励其结合生活中熟悉的管理实例提出问题或假设,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分析、推理,使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以便增强学生对管理基本理论的理解;通过课堂讲解与讨论、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以培养其实际操作技能。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在设计上本着懂理论,重应用的总体思路,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的技能型特色,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力求达到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的目的。鉴于本课程的服务面向与定位,本课程标准在设计过程中,本着宽基础、多方向的设计思路,通观考虑会计与审计及营销与策划专业对经济学知识的需求特点,以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为指导思想,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一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明确本课程是按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的学习领域课程来构筑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通过项目引领和任务驱动,并配以案例分析进行教学。课程按典型工作任务设计项目,并对按预设能力目标设计的教学项目针对学习目标、工作任务、能力要求、教学内容、活动设计和建议学时等方面制定了参考标准。

(一)教学方法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广泛采用角色扮演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就某一

问题结合现实,模拟现实经济生活片段,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使学生深度参与学习的过程,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增强体验、丰富情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的基本思维方式及管理经济生活的实践技能,在每一次课上都有相应的案例,与现实经济现象结合紧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同时密切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突出学生主体,寓教于乐,通过与课程内容紧密配合的课堂活动(游戏、讨论、案例分析等),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互动交流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学习方法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而学生要在自主探究、操作和讨论等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的职责变为更多的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帮助,学生应主动培养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感知教学情境。积极思考,逐渐认识到经济理论是如何适用于具体的工作实践之中,激发自身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学习情境设计 情境1: 学习情境 情境1:认识经济学 参考学时 4 专业能力目标:掌握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熟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对经济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经济学发展简史等内容。学习目标 方法能力目标:经济思维方式初步体现,能将理论结合现实 社会能力目标:自主学习意识、互动交流意识、引导正确认识自我 教学条件 教学方法和参考学习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描述 任务载体(教学场所、师资配建议 课时 备等)分析为什么收入效应与替

会花高价买多媒体,教师,课件 情景模拟 2 代效应 黄牛票 情境2:

学习情境 情境2:消费者行为理论 参考学时 2 专业能力目标:掌握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熟悉消费者剩余的含义,注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应用,了解消费者均衡的内容。

学习方法能力目标:能将理论与自身实践结合,从消费者角度分析现实经济现象 目标 社会能力目标:培养良好的消费行为,培养创新精神,强化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具备严谨的态度 教学条件 教学方法和参考学习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描述 任务载体(教学场所、师资配备等)建议 课时 水比钻石重要,学生PPT 但为什么钻石教室、专职教师 翻转课堂 1 讲解 比水贵 情境

3: 学习情境 情境3:定价策略 参考学时 1 学习专业能力目标:掌握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规模经济的内容,注重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规目标 模经济的应用。

方法能力目标:能对生产者的行为进行分析,能指出不同生产者行为对市场的影响,能根据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配置 社会能力目标:注重良好的个人修养,培养市场敏锐力,培养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教学条件 教学方法和参考学习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描述 任务载体(教学场所、师资配建议 课时 备等)学生分析,分麦当劳夏日酷饮系组讨论,分析价格歧视 列第二杯半价广告案例 教室、学生展示 1 第二杯半价分析。的内涵

情境4:

学习情境 情境4:分配理论 参考学时 1 专业能力目标:掌握分配理论的定义 学习方法能力目标:理解要素报酬 目标 社会能力目标:注重良好的个人修养,培养市场敏锐力,培养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教学条件 教学方法和参考学习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描述 任务载体(教学场所、师资配建议 课时 备等)天津丑女“张静事件”学生分角色张静事件分教室、多媒体、张静要素报酬 及美国经济学家的扮演面试官1 析 事件资料 调查报告 与面试者,由

(四)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本课程教学资源条件包括:

1、依据本课程性质要求编制的教案、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等各种教学材料

2、本课程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主要包括各种案例材料、图片、信息、网络、图书馆,以及专业期刊、电视广播等。

(五)教学条件建议 在教室中的课堂教学可考虑采用多媒体教学,减少教师板书和学生抄笔记的时间,增加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效率。课后可借助学院图书馆、网络、书报杂志、电视广播等丰富的资源引导学生自学。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经济专业网页等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 面试官陈述面试者面容在面试中的作用 拓展成为可能。

(六)师资条件建议

1、任课教师应按照学院规定具备教师资格证书,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

2、学校应注重对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和后续教育的跟进。相关部门应考虑采用学术会议、进修、观摩和学习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机会,保证他们有一定的进修学习时间和到企业实习、学习的机会。

3、直接从企业选聘行家里手作为兼职教师进行实践教学。

五、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在考核方法上,注重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启发激励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和分析;

2、是否敢于表述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的观点有充分的自信;

3、是否积极认真地参与模拟实践和应用实践;

4、是否敢于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独到的见解;

5、能否理解他人的思路,并在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中得到启发与进步;

6、是否有认真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 本课程强调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要侧重实践能力的考察,对本课程就是要侧重于实际操作能力的考察。通过参与课堂讨论的质量、分析能力、对新知识的接受和消化能力、学习迁移能力等多方面,与基础理论知识考核结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实际操作能力与理论知识考核以4:6的比例给予最终评定。

(三)评价手段和形式要体现多样化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强调过程考核在学生评价中作用,强调实际应用技能的掌握。学生成绩评定以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50%)+期末考核(50%)。过程考核评价通过课堂教学各种不同教学活动方式下的表现记录进行综合评定,如考察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发言情况、参与课堂讨论的质量、课外调研、阶段测试、课后小组讨论作业等,重点考察学生分析能力、对新知识的接受和消化能力、学习迁移能力、自主学习、继续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其成绩占总成绩的50%。期末考核着重考

《经济理论与实务》高级经济师 篇6

1、张三开了一家水果批零个人独资企业,委托李四为其经营。双方约定:李四每次进货的权限为2万元。一次,李四到某地批发水果,见一种刚上市的水果在当地很畅销,于是在未向张三披告的情况下就决定采购四万元的该种水果。其中二万元赊销。回来后,才发现事情并不象他想的那样,该水果在本地并不畅销,卖出一部分后另一部分腐烂,损失约一万元。三个月后债主上门要债,张三称李四超越权限,违反约定,后果自负。问张三的说法是否成立?为什么?损失由谁赔偿?

2、起草一份合伙协议书

3、甲乙丙丁四人开设一个合伙企业,四人约定,由丙丁二人经营,每月无论盈亏均向甲乙二人定额支付二千元。试分析该约定有何问题。

4、甲、乙均为国有企业,2002年1月,两企业经协商达成成立国有独资公司的协议。规定:[1]甲企业出资200万元,其中货币100万元,注册商标专用权100万元;乙企业出资250万元,其中货币150万元,专利权100万元。[2]公司分别在A、B两市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分公司,独立进行经营活动;[3]公司成立5年后,双方可抽回各自出资的50%。

问:该协议在内容上有那些违法之处?

5、甲、乙、丙三个国有企业投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丁,该公司设立董事会,成员为14人,由公司的正、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等领导组成。公司章程规定:董事每届任期4年,连选可以连任,4个以上董事提议可以召开董事会会议,董事长有权解除董事的职务,设立的监事会成员为6人,由他们推选2名召集人。

问:在以上公司设立的过程中,有那些行为违反了公司法的规定?

6、王、张、陈、吴四人拟设立一生产塑料钢窗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10万元,王出现金30万元,张以其一辆大型卡车作为投资,作价10万元。陈以其所有的房产作价40万元,吴以其钢窗实用新型技术作价30万元,王将现金存入准备设立的公司的临时帐户,吴张办理了财产转移手续。经全体出资人同意,陈未办理房屋产权的变更登记。王召集并主持了首次股东会议。四人拟定了一份公司章程,推选张为董事长,并由其在公司章程上签字、盖章,然后将章程和其他材料报送企业登记主管机关审查。

问:在公司设立过程中有哪些行为违反了我国《公司法》的规定?

7、法律实务 起草一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公司章程

8、甲乙两公司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了一份买卖合同,双方约定由甲公司向乙公司提供100台精密仪器,甲公司于8月31日以前交货,并负责将货物 1 运至乙公司,乙公司在收到货物后10日内付清货款。合同订立后双方均未签字盖章。7月28日,甲公司与丙运输公司订立货物运输合同,双方约定同丙公司将100台精密仪器运至乙公司。8月1日,丙公司先运了70台精密仪器至乙公司,乙公司全部收到,并于8月8日将70台精密仪器的货款付清。8月20日,甲公司掌握了乙公司转移财产、逃避债务的确切证据,随即通知丙公司暂停运输其余30台精密仪器,并通知乙公司中止交货,要求乙公司提供担保;乙公司及时提供了担保。

要求:根据以上事实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回答下列问题:

(1)甲公司订立买卖合同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2)甲公司8月20日中止履行合同的行为是否合法?并说明理由。

9、法律实务

起草一份经济合同

10、大山里,有二家养牛专业户:张三和李四。这年冬天,大雪封山,张三的草料用完了,而李四的草料还很充分,张三只好向李四购买。李四知其没别的办法,于是就抬高价格五倍。张三也没法,只好认命。试问张三可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1、某国有工业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因上级主管部门委派 的厂长不懂经营管理造成企业亏损,召开会议通过决议将其罢免,随后自行招聘了装卸新厂长。该厂长上任后,解除了二名副厂长的职务,另行组成了领导班子。由于经营有术,企业不久扭亏为盈,经职代会决定,给厂长晋升一级工资,并给予物质奖励。该企业在上述活动中有无与法律规定不符合之处?

12、一科研所研究员受某生产单位委托,研究开发新的生产工艺,双方未就开发过程中完成的发明创造的归属作出过约定。该研究员利用生产单位按约定提供的研究设备和技术资料完成了新工艺的开发,并发明了一种新的生产方法。该研究员就该项发明创造提出专利申请。生产单位提出异议,认为该发明创造使用了本单位的设备和资料,应与研究员共有专利申请权。研究员提出专利是一种无形资产,新生产工艺是其头脑中的构思,当然归其本人所有。该项发明创造是职务发明还是非职务发明创造?该项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应当归谁?为什么? 13、1994年七月至八月,A旅行社以不正当手段诱使B旅行社10余名员工未办理调动手续,即相继携带工作中使用、保管的客户档案投奔A旅行社。A旅行社以这些员工组建了新的机构,并以这些员工掌握的客户档案与国外客户联系,致使B旅行社国外客户在一周内取消了原订的旅游团队150个,因此损失353万元。B旅行社要求人民法院制止A旅行社的行为,并归还其客户档案,赔偿损失。B旅行社 的要求是否成立?为什么?

14、某公司办理了税务登记,两个月后的一天,税务机关发来一份税务处理通知书,称该公司未按规定期限办理纳税申报(每月1日至10日为申报期限),并处罚款。公司经理对此很不理解,跑到税务机关辩称:公司虽已开业两个月,但尚未做成一笔生意,没有收入如何办理纳税申报?请依,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分析并回答该公司的做法有无错误,如有在哪理,应如何处理?

15、A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2003年1月18日,该公司通过场外交易,已经持有另一家上市公司B公司的股票的2.56%.C公司和D公司是A公司的两家控股企业,在1月19日所持有的B公司的股票已分别达到1.52%和0.97%.三家公司继续秘密买进B公司股票,至1月29日,A公司持有B公司股票已达5.01%,C和D也达到了4.80%和3.62%。1月30日,A公司下单 2 扫盘(即无论价位多高,一概买入),同时,作出其持股比例已超过5%的公告,并要求B公司召开董事会重新选举董事长。问:

1、A公司应何时进行公告?

2、对于A公司的违规收购行为,应如何处罚?

3、如A公司是合法地持有B公司5%以上的股票,依我国公司法,A公司是否有权要求B公司召开董事会选举董事长?为什么?

16、草拟一份仲裁协议和一份经济纠纷起诉书。17、1996年9月10日,甘肃省某电器公司与江苏省某无线电厂签订了订货合同,商定由无线电厂供应六种型号的“星星”牌音响750台,总价款2895万元,结算方式为银行承兑汇票。合同签订后,电器公司签发了金额为2595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一张,收款人为无线电厂,并向开户行农行某办事处申请了承兑。同年11月6日,电器公司收到货物。投放市场后,因这批货物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电器公司向甘肃省某基层法院起诉要求无线电厂退还货款,赔偿损失,同时申请法院裁定农行暂停支付其申请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

法院受理此案后,于97年6月18日作出民事裁定,要求农行某办事处停止支付该汇票。另一方面,无线电厂也到其开户银行建行某支行要求对该汇票进行贴现,建行通过业务规程向农行某办事处查询后,发出了银行承兑汇票划付报单。同时,无线电厂向农行某办事处发出传真,表示汇票如遭拒付,将向法院起诉农行,请求赔偿损失。请问:

1、农行某办事处能否停止支付该承兑汇票?

2、法院的裁定是否正确?

3、电器公司要求拒付货款是否合理?

18、法律实务

列举生活实际中发生的不正当竞争和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例子各五个,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9、1994年5月25日,某市国土局公开拍卖一块国有土地的使用权,面积为9834平方米。某工程开发公司以1720万元的地款价购买得了该块地的使用权,并在公证机关的公证下,与国土局签订了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预付了50万元作为履行合同的定金。按合同的规定,某工程开发公司必须在60天内付清余款,否则,国土局可解除合同,已付定金不予退还。

但事过不久,工程公司向国土局提出,土地拍卖公告中称“土地用途是宿舍楼和单身公寓”,对土地用途交代不清楚,使他们误以为可以开发商品住宅楼而错误购买。据此,他们正式向市政府打报告,要求更改土地用途,并表示,如不改变用途,就不再交付所欠余款。

国土局认为,拍卖当日签订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以及市政府对这次拍卖的有关文件,都对这块地的用途作了明确说明;而且自拍卖公告公布之时到公开拍卖之日,有1个月的充裕时间,在这段时间,工程公司未曾提出过土地用途规定不清楚的问题,因此,以所谓土地用途不清作为不履行合同的理由是没有法律依据的,为了维护合同的严肃性,国土局决定收回这块地的使用权,并不退还工程公司的50万元定金。问:该工程公司的主张在法律上能否成立?国土局的决定是否合法?

20、乐哈哈公司是一家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薯片很受市场欢迎。去年5月公司发现销售额直线下降。经查是公司董事李某与几个朋友出资设立了家家宝公司,该公司生产的薯片在原料、工艺、口味上与乐哈哈公司的薯片几本一样。挤占了乐哈哈一部分市场。乐哈哈公司于是召开董事会,做出二项决议

1、免去李某董事职务,增补王某为董事;

2、要求李某将其从家家宝公司所得收入上交乐哈哈公司。问:

1、李某与朋友出资设立家家宝公司生产经营薯片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

2、乐哈哈公司董事会做出的两项决议是否合法?为什么

21、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于2000年8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上市公司。该公司于2001年3月28日召开董事会,召开情况及讨论的有关问题如下

1、股份公司董事会由4名董事组成。出席该次会义的董事有张某、袁某和胡某,董事庄某因病不能出席会义,委托董事会秘书长代为出席并行使表决权。

2、出席本次会议的董事一至讨论并通过决定,将以下一些事项提交股 东大会审议:请求股东大会制定公司利润分配方案和亏损弥补方案、制定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3、审议批准了监事会的报告,对发行公司债券作出相关决议。

4、通过决议将公司董事任期修改为5年;

《经济理论与实务》高级经济师 篇7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学界对于马克思是否建立起系统的经济危机理论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没有系统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熊彼特[2](P51-54)、琼·罗宾逊[3](P43)等西方学者指出,马克思没有以集中篇幅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论述,只有一些论点散见于《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有关章节中,因而马克思没有创立一种完整连贯的经济危机理论。新近有学者[4]研究认为,马克思讨论经济危机主要是根据利润率下降趋势的思想,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利润率持续下降并不具有必然性,虽然马克思也有其他思想来发展一个更好的危机理论,但怎么也不像是一个系统的理论。国内学者林金忠[5]持类似观点,认为马克思的论著只涉及到危机的片段性和间接性论述,而要从这些论述中去解读马克思的思想是相当困难的。对这些论述的不同解读形成了“生产失调论”、“消费不足论”和“利润率下降趋势论”三种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但这三种理论均未能构筑一个能够解释危机发生内在机制的可论辩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马克思已经建立了完整系统的经济危机理论。学者王志伟[6](P327-328)主张从整体、综合的角度解读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不能因为马克思没有用一定篇幅集中表述经济危机理论就得出他没有成熟系统经济危机理论的结论。他认为,如果将马克思的《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有关信件中提出的经济危机理论的各个重要论点及思想加以综合,就可得出一个完整而且自成系统的经济危机理论。胡钧等[7]则明确反对那种认为马克思没有系统全面经济危机理论的看法。他们指出,实际上,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理论贯穿三卷《资本论》整个论述。笔者下文将从第二种观点来阐述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一)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阐述

1.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论述从分析商品流通形式开始。当物物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后,买卖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断层,使危机的产生有了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8](P135-136)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这种可能性才能转化为现实。

在支付信用发达、经济运动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货币支付手段的矛盾使危机的可能性进一步向现实转化。“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包含着一个直接的矛盾”[8](P161)。一方面,在各种支付互相抵销时,货币只是观念上的价值尺度,即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可以采用各种观念的价值符号形式;另一方面,在实际支付时,人们又需要实实在在的货币。一旦有一个或几个债务人不能如期支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使一系列支付不能实现,进而使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引发经济危机。

以上是《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危机最一般可能性的阐述。在分析资本流通过程的第二卷,马克思指出,经济危机可以从两大部类生产的比例失调以及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消费和资本积累的比例失调得到说明。不过,对于再生产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了的危机的萌芽形式,“在论述再生产的这一部分只能做不充分的叙述,需要在《资本和利润》(即《资本论》第三卷)一章中加以补充。”[9](P586)

在阐述资本总流通过程的《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冲突,指出这种大规模生产进行的两个条件:一方面广大的生产者的消费只限于必需品的范围;另一方面资本家的利润成为生产的界限。最终,利润率趋于下降会“扰乱资本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借以进行的现有关系,从而引起生产过程的突然停滞和危机。”[10](P278)

2. 经济危机的根源

马克思主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内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发展,将产生两方面的矛盾:一是资本的本性决定了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从而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常态,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二是市场自发调节的运行方式产生了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引起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关系失调。资本主义制度的这种无政府特点只能通过毁灭部分资本和暂时倒退的方式来重新建立平衡。因此,在马克思的视野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经济危机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和强制性解决,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必然产物和资本主义运动的必然形式。

3. 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一切现实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9](P548)但实际上,“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10](P273)显然,在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劳动与资本的根本对立决定了经济中劳资之间的对抗性分配关系,其直接结果是生产过剩,表现为社会有效需求不足。

4. 信用对经济危机的助推作用

信用是形成经济危机的重要推动力。作为资本集中的有效手段,信用具有加速放大资本的功能,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甚至达到一种“产业资本的再生产能力不顾消费界限而达到极度紧张”[10](P546)的状况。同时,信用在生产已经过剩时也营造市场需求的虚假繁荣,使生产在更大程度上超过有支付能力所允许的界限,从而使其陷入更严重的生产过剩境地。“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对支付手段的激烈追求必然会出现。”[10](P555)这时,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产生,经济危机全面爆发。可见,信用明显地对危机进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经济危机也以颠倒的形式首先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

从以上不难看出,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理论进行了逻辑严谨的科学论证,是完整而且自成系统的,它不仅包含经济危机形成的原因、表现、结果、趋势,而且包括危机形成的可能性、必然性、周期性和实质等。特别重要的是,马克思坚持经济危机内生制度论,将经济危机视为资本主义固有特征而非暂时偏离均衡[4],他将危机根源归结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本身,而信用伸缩只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各阶段更替的征兆,对危机起着加速和强化作用。

(二)凯恩斯关于经济危机的观点

凯恩斯以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为背景创建其就业一般理论,目的在于探究经济发展的障碍以及如何解救这一中心问题。凯恩斯明确表示,他的就业一般理论是关于“经济繁荣内部何以会孕育着使其自身趋于毁灭的种子”的理论。这实际上是说,他的就业理论整个体系就是经济危机理论。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凯恩斯论述了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的失业和危机。

1. 经济危机的成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坚持古典、新古典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充分就业是资本主义的常态,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存在的,萨伊定律更是完全否认了普遍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面对20世纪30年代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凯恩斯摒弃萨伊定律,确认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不能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促使供求自动趋于均衡,明确承认普遍意义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和“非自愿失业”的经常存在及其严重性。在他看来,普遍性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和“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源于消费与投资两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的内在结构。只要通过政府积极而主动的经济扩张政策,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就能转化为“可调节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可以医治。因此,凯恩斯主张政府要调控经济,并提出应对危机的国家干预政策,即危机发生时,政府调控的着力点不是刺激生产,而是通过制定公共开支计划、增加就业、减税等形式扩大需求。

2. 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在于心理因素

凯恩斯将失业归因于有效需求不足,并进一步归结为心理因素,认为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在于三大基本心理法则,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11](P26)

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法则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增加,但在增加的收入量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法则是人类的天性,它将导致消费需求不足,致使消费增长小于生产增长。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它和灵活偏好对利息率下降的限制使得投资需求不足。

(三)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的差异

在经济危机成因问题上,马克思和凯恩斯都提到了有效需求不足因素,但他们分析的层次和深度是不同的,不能将凯恩斯误认为是马克思。

马克思主张经济危机是制度内生的,有效需求不足不能成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其分析的逻辑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的无限扩张和劳动人民的相对贫困这一制度内生的对抗性矛盾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其理论的核心在于:把造成经济危机的一切直接原因,都看作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各种层次上的具体表现,而基本矛盾则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相始终。因此,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凯恩斯绕过生产过程分析,认为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流通领域中没有足够的购买力使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销售出去,解决之道是由政府想尽一切办法扩大需求来化解有效需求不足,从而消除经济危机。遗憾的是,他将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归结为人类的“天性”,没有进一步追溯危机成因的深刻制度基础。当然,凯恩斯将研究经济危机原因的重点从其前辈和同辈们的外因论转向寻找不稳定内部结构的内因论值得肯定,但他在论证导致这种内在不稳定因素的具体内容上并未深入到问题的实质核心,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理论的解释力。

笔者认为,有效需求不足至多只是经济危机的前提或显在诱因而非根本原因,经济危机本质上是一种制度现象,应从资本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角度去分析。就马克思与凯恩斯的分析路径而言,马克思重视资本生产过程的分析,把危机看成是资本生产过程内部矛盾的必然结果,凯恩斯分析的重点则在流通领域,对资本的本性并不关注。比较而言,马克思对经济危机作出的解释更为深刻,也更具实质性。

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当代价值

关于2008年经济危机,主流经济学从房地产泡沫、信用条件、贷款、债务负担、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等方面寻找危机爆发的原因,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但没有真正触及到本质。这种止于危机表象的分析掩盖了危机的真正原因。笔者认为,2008年经济危机可以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框架内得到较好解释。

马克思揭示经济危机发生的逻辑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能力落后的矛盾—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爆发。从现象上看,导致当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但其实质则是实体经济中的生产过剩,特别是房地产领域的生产过剩。2000年,美国为挽救其经济颓势,将美元利率降到1%,允许将房屋增值部分进行再抵押。此后,美国房市大涨,新增GDP中半数以上来自房地产,并由此带来虚拟经济活动的成倍扩大和虚假繁荣。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工人的实际工资停止增长,生产能力和收入之间的内在不平衡加剧[12],这就极大地抑制了美国国内的消费。由于缺乏支付能力,2001至2007年,经济中约30%的生产能力闲置[13]。正是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缓解生产过剩,“透支消费”、“次级贷款”异常繁荣,催生了大量虚拟经济的泡沫。当美联储为了避免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时,大量借款人无法正常还贷,泡沫破裂,危机发生。

由此可见,虽然透支消费“引爆”了次贷危机,可问题的根源还是出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在的矛盾之中,正是资本无限扩张和劳动人民相对贫困这一制度内生矛盾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时鼓励透支消费,入不敷出时违约率上升,信贷危机引发实体经济危机。从深层原因看,这仍是马克思所揭示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决定的。2008年经济危机仍然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当然,与过去的危机相比,2008年经济危机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其显著特征。首先,过去危机直接表现为生产过剩,2008年危机表现为信用体系发生危机。这就是说,原本属于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由于虚拟资本的恶性膨胀而被转化为好像是虚拟经济自身的危机。而且由于有价证券的高度换手,经济危机的“虚拟性”更加凸显。其次,过去危机中生产过剩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商品卖不出去,2008年危机中生产过剩则表现出有效需求旺盛,甚至表现为有效需求“过度”,通过信用卡“透支消费”“寅吃卯粮”。2008年危机与过去危机的差异隐藏了二者的显著相似性[14],不过,这种内容和形式上的转变,只是危机的发端从供给方转移到了需求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爆发从当下推到了未来,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与过去危机并无本质不同。

三、对经济刺激方案的思考

(一)凯恩斯“国家干预论”的解读

认识经济危机的成因是为了应对危机、转危为机。在这个问题上,凯恩斯应对危机的“国家干预论”值得研究。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和欧洲主要国家政府不顾自由主义的传统,采取非常手段出手干预救市。事实上,从2007年初次贷危机浮出水面,到2008年9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再到危机逐步向实体经济蔓延以来,为了应对这场经济危机,世界大部分国家都在沿用凯恩斯应对危机的“国家干预论”,相继出台经济刺激计划。至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倍受新古典经济学家攻击的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再次走向台前。

凯恩斯的制度安排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实际上是借助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用扩张总需求的办法来解决短期宏观供求失衡问题。由于凯恩斯的政策思路是缓解、抑制而非彻底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矛盾,符合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在体制(Institution)范畴上“革命”的政治要求,因此每次发生危机,各主要西方发达国家不约而同诉诸凯恩斯政策是不足为奇的。而且,人们似乎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凡经济衰退,必宏观扩张。不可否认,在经济严重衰退甚至陷入萧条、市场自身力量难以调节时,适当的总量扩张有助于经济的短期稳定。客观地看,在各国政府联手大力救市,采取各种积极措施的刺激下,当前世界经济开始了缓慢复苏。

然而,凯恩斯方案本质上属于救急方案。长期来看,如果过度依赖扩张性的宏观政策,巨大的债务以及财政政策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有可能掩盖、拖延结构矛盾,给未来的经济运行造成更大的不稳定。实际上,在美国也不乏对救市方案质疑的声音[15]。斯蒂格利茨曾批评布什政府的救市计划无异于是向体内出血的病人输血,向投机者提供补偿,以便他们继续进行投机。一些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则担心政府的救助行为可能适得其反。这类批评意见使政府意识到,在采取凯恩斯式应急性措施的同时,也要考虑适时制定可行的退出方案,以避免因经济刺激计划干预过度而阻碍经济的健康长远发展。当前,如何从政府刺激经济增长转为民资推动已成为经济复苏之路上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马克思逻辑结论的启示

《经济理论与实务》高级经济师 篇8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经济增长 比较教学法

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这两门课程当中都有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教学内容。一方面,马克思从资本增值的本性和资本家追逐利润的动机出发,理解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增长理论是从外部现象入手,通过分析的方法认识不同要素对增长的作用。

讲授这两门课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两门课程中的增长理论的差异?笔者尝试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讲授,向学生展示两种理论对增长问题不同的解释。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对相关问题能有更深刻理解。

一、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

马克思在1862—1863年间,仔细研究过法国重农学派代表人物魁奈的《经济表》。他高度赞扬了《经济表》,把它称为“一个极有天才的思想”[1]。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的19章强调:“魁奈的《经济表》用几根粗线条表明,国民生产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年产品怎样通过流通进行分配,才能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它的简单再生产即原有规模的再生产进行下去。”[2]受到《经济表》的启发,马克思构造和发展了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理论,这成为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把社会总产品按照使用价值分为两大部类,按价值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这也构成了他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

(一)静态的单一部类经济。社会总产出w可以写成如下形式:w=αc+v+m,其中c代表不变资本,α是折旧率,v是可变资本,m是剩余价值。另外假定全部预付资本一次全转移到商品中去,即α=1。

定义如下比例关系:γ=c/(c+v)=c/k,其中k=c+v。γ这一比值测量了资本有机构成,它等于不变资本c比上预付总资本k,其中预付总资本k等于不变资本c加上可变资本v。

定义剩余价值率μ等于剩余价值m与可变资本v之比(利润/工资),即:μ=m/v。

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和剩余价值率(或利润率)正相关,与资本有机构成负相关,这在本质上与哈罗德—多马模型是一样的。马克思的增长理论与哈罗德—多马的两部门均衡增长模型非常相似,而马克思的模型比哈罗德—多马模型的提出早了半个多世纪。吴易风[3]指出,马克思在这个领域的科学成就不仅在他自己的时代全然是开创性的,而且在半个多世纪中他开创的这个科学领域几乎无人进入。这不能不说是科学史上一种相当罕见的现象。

二、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虽然凯恩斯本人的理论具有短期静态分析的性质,但是,他的后继者却把凯恩斯的理论和分析方法进一步动态化和长期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当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端,其标志是哈罗德—多马模型。

哈罗德和多马分别在1939年、1946年独立地提出了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增长理论。由于两个模型的思想基本一致,因此经济学家通常把两个模型联系起来而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这一模型要回答如下问题:经济要如何才能维持持续增长而不会陷入周期性波动的衰退之中?

在现实中,哈罗德—多马均衡增长条件很难满足。也就是说,这个模型不具备自我调整的能力,一旦出现不均衡,就只能任其发展。哈罗德-多马模型中的均衡增长的这种不稳定性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即具有“刀锋”性质。为了摆脱这种理论困境,索洛1956年发表了《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贡献》,开始创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三、索洛增长模型

索洛首先认为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同样的产出既可以用资本密集的方式进行生产,又可以用劳动密集的方式进行生产。为了简化推理,假定不考虑技术进步的情况,即A=1,是常数。同时假定生产函数是一个“一阶齐次方程”(Homogeneous Degree One),这样的生产函数意味着服从要素规模报酬不变的原则,同比例增加所有投入要素,产出的增长比例与投入要素增长比例相同。即:F(λK,λL)=λF(K,L),λ≥0。

通过这些假定,就可以将总量生产函数写成人均生产函数:y=Y/N=F(K/N,1)=f(k)。式中,y表示人均产出,k表示生产过程中的人均资本。于是一个经济体的人均产出水平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取决于其掌握的人均资本。再进一步,我们假定方程式具有以下性质,f′(k)>0,f″(k)<0,即随着人均资本的增加,人均产出增加。但是,人均产出增长的比率随人均资本增加而递减,也就是人均资本的边际产出是递减的。

这样资本产出比可记为:Y/K=y/k=1/v。它描述了人均产出与人均资本之间的关系。

关于人均产出的使用(或者称需求),我们可以将它分成两部分:人均消费c和人均投资i,有y=c+i。人均投资来自于人均储蓄,我们假定人均储蓄率为s(0≤s≤1),那么人均消费就是:c=(1-s)y,从而y=(1-s)y+i。根据上式,人均投资由人均储蓄决定:i=sy,进而i=sf(k)。上式表明,人均投资取决人均储蓄,而人均储蓄又取决于人均产出,进一步地人均产出又取决于人均资本,人均资本又受到人均投资的影响,这些变量和因素就构成了经济的动态循环关系。

在现实经济中,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会有磨损,假定资本折旧率为δ。在一个劳动力没有增长和不存在技术进步的经济里,人均投资i的主要用途就是替代生产过程中被损耗的人均资本δk,以保证人均资本保持不变,维持经济的简单再生产状态。也就是说,当i=δk时,经济中人均资本不变,人均产出不变,由人均储蓄转化的人均投资替代生产过程中被损耗的人均资本,经济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当人均储蓄大于人均资本折旧时,人均资本有可能增长:dk/dt=sf(k)-δk。

这一理论以资本积累为核心,以资本收益递减规律为基本假设,能够以简单的、易于处理和计量检验的方式,为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提供基本的分析框架。在索洛模型诞生后,一些学者对其思想进行了进一步扩展,将微观基础引入经济总量的动态分析之中,构建了具有无限期界和代际特征的增长模型,并得出了与索洛模型类似的结论。

四、比较与评价

(一)关于经济增长的动因。马克思从资本增值的本性和资本家追逐利润的动机出发,理解经济增长,预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真正找到经济增长的动因和障碍。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对增长问题的研究是从外部现象入手的,通过分析的方法认识不同要素对增长的作用。如哈罗德—多马模型从投入角度说明了经济增长的原因,得出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能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的结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假定资本—产出比是一个变量,资本和劳动可以相互替代,并将技术作为外生变量,部分解释了20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但这种分析无力说明由于资本积累和边际收益递减导致长期增长停滞的现象。

马克思将扩大再生产的基础确立在追加投资上,并将生产和消费放在一个对立统一体系中,这一思想对后来的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实质上,从凯恩斯开始,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也开始触及消费和生产、储蓄和投资的关系。在他们的理论中,也承认了资本品和消费品的区分对分析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

(二)关于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马克思认为,自发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可能满足这种实现条件或平衡条件。资本家阶级生产的动力不是消费,而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生产如果过剩,则其原因不在于需求,而在于增殖。并且,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无法避免。马克思认为,不改变整个社会的根本经济制度,经济增长是无法持续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增长只能是间断性的,必须通过强制性的调整,才能使社会资本再生产恢复期均衡条件。

西方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只是考虑增加投入或提高要素效率,单纯地增强生产能力和增加产量就可以实现,不需要考虑实物补偿问题,价值补偿只是资本品和消费品的补偿,不存在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区分问题,所以当经济增长无法达到均衡或均衡遭到破坏时,其增长理论无法提供解释,更无法解决问题。他们只能从表面上暂时解决长期增长的均衡条件,但无法从根源上解决经济的长期的可持续增长。只能是强调政策和国家干预,不断强制地使其恢复到长期均衡增长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吴易风.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J].经济研究,2007(9):11-17.

[4]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蒋雅文,耿作石,张世晴.西方经济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6]张彤玉,张桂文.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上一篇:医疗营销策划方案下一篇:依恋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