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知识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认识论知识(共8篇)

认识论知识 篇1

认识论可以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中的具体应用部分,在奠定了科学的物质世界观后,认识了整个物质世界的变化与发展,需要我们人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合理的改造世界。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章就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落脚点。

因此,在这一章中认识和实践的相关知识尤为重要。在联系前面我们学到的实践观,基本上就构成了哲学部分分析题中涉及“怎么做”相关设问的答题范围。

所以综合这部分的内容特点,需要我们将这部分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部分(以及最后两者的统一)和物质观综合复习。对于认识的发展规律和真理价值部分知识点的掌握则需要我们的识记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各个击破。

具体来说,此知识点包含五方面的内容:认识的发生、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发展规律、真理与价值、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认识的发生

◆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以及相互关系

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明确实践活动的方向。

根据正确的认识、理论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过程,使实践获得成功。

二、认识的本质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主义反映论

一条是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即唯心主义先验论

◆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论与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

相同点: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维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区 别: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认识的辩证法,否定认识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

◆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三、认识的发展规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理性认识是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

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反映。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只承认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

只承认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

◆认识过程中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在认识活动中起指导、解释和预见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人的情感、意志等)在认识活动中则起到动力、引导和诱发的作用。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无限性: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辩证的认识运动,充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四、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期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相互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和谬误

相互区别(含义不同),相互联系(相对立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至,符合,所以只有把主观和客观相联系的东西,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和客观相联系,所以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与价值

真理和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二者既区别又统一。

五、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论知识 篇2

1 关于知识与技术知识

柏拉图(Plato)提出知识的定义“得到辩护的真信念”,意图将各种类别的知识归于一个统一的定义之下。据此传统的知识定义可知,认识一个给定的命题,需要必要和足够的条件,而这些条件,我们可以描述如(a):

按照这一定义构成知识的3个条件是:一个命题必须是真的,认识者S必须相信它,S相信它这一信念必须是得到辩护的。葛梯尔(Gettier)[1]通过两个范例提出两点进行反驳:第一,S在相信P上得到了辩护,而一个人在相信一个命题上得到辩护实际上可能是错误的。第二,对于任何命题P,如果S在相信P上得到了辩护,和P蕴含Q,和S从P推出Q和得出Q作为这个推导的结果,那么S在相信Q上得到了辩护。认识者S对于他的信念P具有某种证据,由此他演绎出P∨Q。不过S并不知道(~P)&Q。即使是真、信念、辩护3个条件都得到满足,仍不能说明S认识P∨Q。对传统知识论的三元标准,葛梯尔之所以提出反驳,是因为“P是真的”没有得到保证[2]。也就是说,即使满足“柏拉图的定义”规定的3个条件,认识者仍然可能得不到知识。

而上述知识定义并不能恰当地用于技术知识。分析哲学家德维斯(De Vries)[3]15-17曾指出,是因为知识的柏拉图定义并不能为所有的技术知识类型作出辩护,且不符合技术知识的效用性、意向性等性质。虽然知识的柏拉图定义不适用技术知识,但其“葛梯尔问题”同样存在技术知识中,例如一款新手机界面的发明本质上是依赖于一些错误的理论知识才使得手机界面成功制作出来[4]。援引赖尔(Ryle)关于knowledge-that(事实知识)和knowledge-how(技能知识)两种知识的说法,“葛梯尔问题”经常出现在技术技能知识(technological knowledge-that)方面。即在认识获得的技术知识中,经常会出现不是建立在正确信念之上的技能知识。

2 知识与技术知识分类的历史考察

2.1 知识的历史分类

从知识论(epistemology)角度看,知识的分类问题和不同知识的特征、区别及其与对象的关系问题等的研究都不断丰富和发展传统认识论所研究的内容。对知识论的研究不仅是西方近代以来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西方古代哲学的认识论内容之一。

从知识的种类看,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作出不同的分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论诗术》中就对知识的构成问题作出过探讨,将知识分为“静观的知识”、“实践的知识”和“制作的知识”。而康德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划分法,并认为需要对理论能力和道德能力进行联接,使其哲学思想有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大部分。我国古代墨家也对知识的分类问题作出过系统的阐述,墨家根据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同把知识分为了“亲知”、“闻知”和“说知”。依据人的认识能力的类别,可将知识划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还可据知识的来源划分为经验知识与先天知识,相关的还有分析性知识与综合性知识。据康德的界定,先天知识属于分析性的,而经验知识属于综合性的。

2.2 考察技术知识分类的历史演进

美国技术哲学家文森蒂(Vincenti)[5]222发现科学知识对工程师的知识系统只是起到一个有限的贡献。德维斯(De Vries)[3]15-17也提出技术不能适当描述为应用科学。不同类型的技术知识是相互区别的。对复杂的技术知识作出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定义、分析及归类,也是技术知识认识论应解决的重要问题[6]。

文森蒂特别注重研究工程师在日常的技术活动和技术经验中需要哪些知识。文森蒂着重分析了5个航空历史案例,提出设计知识主要是:基本设计概念(运作原理和常规型构)、标准和规格、理论工具(数学推理,自然法则)、定量数据(描述性和规定性)、实践考虑和设计工具(程序知识),也确定了这些类型知识的来源。

德国技术哲学家罗波尔(Ropohl)指出工程实践中的技术知识特征,注重从工程师解决实践难题需要哪些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技术知识5个类型,分别是技术规律、功能规则、结构规则、技术诀窍(technical know-how)和社会-技巧知识(sociotechnological understanding)[7]65-72。

分析哲学家德维斯从晶体管与集成电路的硅膜片的局部氧化工艺技术(LOCOS)这一案例出发,将技术知识划分为四类:物理性质知识,即人工物的结构的知识;功能性质知识,即关于人工客体的意向性知识;手段-目的知识;行动知识,即关于在功能化与制作方面的知识[3]15-17。

另外一位对技术知识的分类也作出极大努力的国外学者福克纳(Faulkner)[8]425-458通过学习研究工业创新提出以下5种技术知识分类:自然世界有关的知识、设计实践有关的知识、研发试验有关的知识、最终产品有关的知识、找到新知识有关的知识。

高亮华[9]176认为技术知识就是有关技术制品的知识,通过探讨文森蒂、罗波尔和德维斯等人的观点,围绕技术制品而展开提出技术制品的物理性知识、技术制品的功能性知识、设计和制造技术制品的知识、操作技术制品的知识、理论工具、社会-技术的理解这6个有关技术知识核心范畴的分类。

2.3 技术知识分类的内在逻辑

2.3.1 技术知识分类的依据

文森蒂[5]222认为产生技术知识的活动主要有7种,这些活动分别交叉促进6种技术知识类型形成。这7种活动分别是:从科学中转换、发明、理论工程研究、实验工程研究、设计实践、生产、直接尝试(日常操作)。有些作者会把理论工程研究和实验工程研究合并为一项活动来考虑。6种技术知识类型交叉对应的产生活动如下:(1)基本设计概念:发明,理论工程研究,实验工程研究,直接尝试;(2)标准和详细说明:理论工程研究,实验工程研究,设计实践,直接尝试;(3)理论工具:从科学中转换,理论工程研究,实验工程研究,直接尝试;(4)定量数据:从科学中转换,理论工程研究,实验工程研究,生产,直接尝试;(5)实践考虑:设计实践,生产,直接尝试;(6)设计工具:理论工程研究,实验工程研究,设计实践,生产,直接尝试。

然而罗波尔确定5种知识类型主要是源于技术系统理论。工程师为解决他们的设计难题,需要包括一种技术规则的系统化知识而不是自然规则,其中的技术规律是一种或一些关于真正技术过程的自然规则的转变。技术规律常常不来源于科学理论,而仅仅是一种经验总结。工程设计总趋向于将技术规律和经验总结转化为功能规则,即在给定的情况下获得一个确定的结果应该具体做什么。要得到某种功能,即要考虑到技术系统成分的组合和相互影响的结构规则,其是技术知识中特别重要的部分。考虑到功能和结构规则将会被明言地具体化,而设计图像总是包含一个隐性知识部分,这即被认为是技术诀窍的一部分。技术诀窍通常包含着认知谋略,也是总不被明言注意到的人类意识,只能够通过彻底的实践来获得。社会-技术知识是一个关于技术客体、自然环境和社会实践的系统知识,其中包含知识的不同要素,这些要素一般也会进入一个跨学科合成[7]65-72。

分析哲学学者德维斯(De Vries)[3]15-17从晶体管与集成电路的硅膜片的局部氧化工艺技术(LO-COS)这一案例中反思技术知识的性质。在该案件中,有部分知识与材料能实现的意向性功能(intentionality-bearing)有关,这种知识称之是“功能性质知识”,因为这与材料功能性质有关;有部分知识与材料特性有关,这种知识涉及到材料的物理性质,如高温下杂质并不容易侵入氮化硅,这即为“物理性质知识”。然后就有一个判断材料特性是否适用于平面结构的知识,如氮化硅保护下面的硅不被氧化的事实让其适合于在平面技术中作为一个膜的功用,这就是“手段-目的知识”,是关于如何使用新发现的材料特性之间的结合去建立一个产生平面晶体管过程的知识。换句话说,关于什么行动会导向想要的结果的知识,即称为“行动知识”。

福克纳(Faulkner)通过学习研究工业创新,提出5种技术知识的分类。其技术知识分类主要是对文森蒂的技术知识分类进行合并改述。其中:(1)与自然世界有关的知识包含:科学的和工程的理论和材料属性;(2)与设计实践有关的知识包含:标准和详细说明、工具(手段)、基本设计概念、能力(资格)和实践经验;(3)与研发实验有关的知识包含:实践和测试程序、研究工具、研究能力和实验与测验数据;(4)与最终产品有关的知识包含:新的产品想法、操作表现和生产能力;(5)与知识有关的知识包含:知识的定位、装备、材料、设备或服务的有效性。

高亮华[9]187认为技术知识就是有关技术制品的知识。根据克罗斯(Kroes)等学者提出的技术人工客体二重性质,高亮华[9]188提出有关技术制品的技术知识也有双重性,不仅包括技术制品的物理/几何结构的物理性知识,而且也包括技术制品的功能的功能性知识。典型的设计活动的4个阶段强调的设计知识除了文森蒂所说的一系列设计知识范畴以外,还包括设计过程的知识,它们是规则性的知识[9]189。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设计上,技术制品最终需要物理性地建造出来。而关于这一类知识,最重要的是有关材料性质的知识与工艺流程的知识。这里,高亮华把设计知识和制造知识统称为设计、建造技术制品的知识。制造出技术人工物最终目的是技术制品的操作,操作技术制品的知识就是一种操作规则知识,即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要实现一个特定的目标,应该怎样操作与使用技术制品。而理论工具和社会-技术的理解对这两类技术知识范畴的补充主要是借用于文森蒂和罗波尔的理论。理论工具是包括有所帮助技术制品实现其功能的物理、化学规律与原理,但剔除了那些工程师直接使用的数学工具与科学理论[9]190。认为社会-技术理解是关于技术的知识,而非关于技术制品的知识,即是二阶的技术知识,也就是一阶技术知识的拓展。

2.3.2 技术知识分类的内在对比剖析

综上,文森蒂从历史事实的角度对机翼设计、飞行质量说明问题、控制体积、推进器选择和铆接法革新等5个航空历史案例涉及到的设计知识进行分析;罗波尔从技术者应当知道什么的角度在哲学上对技术知识进行分类;德维斯则从晶体管与集成电路的硅膜片的局部氧化工艺技术(LOCOS)这一案例进行分析,即要完成一个技术人工客体的制作改进需要哪些技术知识的角度进行分析;福克纳针对工业技术创新研究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5种技术知识分类,主要是对文森蒂的技术知识分类进行合并调整改述;高亮华从技术制品的描述、设计制造、操作、涉及相关的物理化学规律与原理的知识、与自然社会关系的系统知识角度提出了技术知识六大范畴。下面分别对相关学者的技术知识分类的进行对比分析。

文森蒂提出运行原理和常规型构的基本设计概念构成了区别于科学知识的技术知识核心内容,并在技术哲学上解决这样一个主要问题:技术行为和技术行为规则直接地或主要地是由这些技术行为制造的人工客体的结构、功能规律、运行原理及其型构布局所决定、影响和调控[10]119。然而,文森蒂的技术知识分类并没有清晰地引导原理,大部分是个人对一大堆案件研究反思的结果,其中只有一个设计导向原则,也即是航空工程[11];其分类系统也没有与行动理论建立连接,涉及的领域只是解决了工程中一个特殊领域,即航空设计知识的分类。

罗波尔主要从技术哲学上来分析技术知识并受系统哲学的引导,相对于文森蒂使用了更多的技术哲学术语,使得其技术知识分类看起来更向哲学靠拢。且只有罗波尔明言列出“社会-技术知识”作为一个分类,这个分类也正是德维斯和文森蒂的技术知识分类所缺失的。

德维斯[3]15-17提到对晶体管与集成电路的硅膜片的局部氧化工艺技术(LOCOS)一案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扩展文森蒂在技术知识领域的实证性研究,德维斯的过程知识(行动理论)其实对应的正是罗波尔的功能规则、文森蒂的理论工具(推理和数学使用有关)和设计工具手段,即特定环境下获得某种结果应该做什么(其他具体分类对应如表1),而德维斯在分类中并没有从理论上区别能力和技巧,且德维斯的分类也缺失罗波尔明言列出的“社会-技术”知识。

福克纳合并了文森蒂的分类并进行改述,其技术知识分类处于“实践经验”和“工程理论”之间。相对于文森蒂而言,福克纳增加了“关于知识的知识”这一大类和“新产品想法”等亚分类;还删减了其他一些分类(如:定量数据);又改组了其他一些分类(如:将文森蒂基本设计概念中的操作原理和常规型构两个亚类合成了“与设计实践有关的知识”下的一个亚类)。

高亮华提出了六大技术知识范畴是基于对“技术知识”定义为有关于技术制品的知识,其在提出技术知识分类时既有技术“本身”的知识,如“设计、建造技术制品的知识”是从设计者工程师的角度进行分析,又有技术“外围”的知识,如在“操作技术制品知识”中是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技能和技巧等隐性知识,这就导致了一个技术知识分类系统立足于多个角度分析。其技术知识分类在逻辑上也有很大程度的交叉重叠。高亮华强调“设计、建造技术制品的知识”包含两部分,一是文森蒂所说的一系列设计知识范畴(其技术知识都是围绕设计知识分类的),二是设计过程的规则性知识,然而文森蒂的设计知识分类中,基本设计原理、设计标准与规格、实践考虑已包括了规则性知识,且文森蒂的设计知识中“理论工具”已有关于物理化学等规律原理知识,而后提出的“理论工具知识”与“设计、建造技术制品的知识”在内容上交叉重叠了。最后,高亮华将“社会-技术理解”单独作为一个分类并认同罗波尔对其的定义,然而却把“社会-技术理解”看作为关于技术的知识、二阶的技术知识[9]190-191。在罗波尔看来,社会-技术知识是指工程师在设计、制造、生产过程中要考虑人工物与自然环境、社会实践的关系,要考虑工作的前提和后果[7]65-72,即是工程师在行动过程中要具备的社会-技术知识。

3 技术知识的定义及对“葛梯尔问题”的回应

在上文论述知识定义时提到的“葛蒂尔问题”,实质上是有关知识的充分条件问题,它揭示出传统知识三元定义(知识是真的、得到确证的信念)的不足。也就是说,即使满足这一定义规定的3个条件,人们仍然可能得不到知识,因为定义中的核心部分“P是真的”没有得到保证。而技术知识同样也有“葛梯尔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提供充分的依据为其核心部分进行辩护。

科学追求的是真理,而技术追求的却是有效性,有效性对技术认识论来说相当于真理在科学认识中具有的地位[12]。技术知识是技术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维度,有效性也是技术知识重要的特征。上述几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技术知识的分类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划分,都是基于人与技术人工物的关系,且都体现了技术知识的有效性。技术知识如果能够经人的实践下达到成功改造或制作技术人工物的目的,则说明技术知识是有效的,如从文森蒂分析技术人工物的六类技术知识可以看出,技术知识必然与实践的扩展或表述相关;德维斯在技术知识分类中提到的手段—目的知识也说明了这类技术知识达到改造或制作技术人工物的目的,具有效用性。技术知识的有效性使其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知识。在技术中,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生产现实可用的人工物,而不是像科学一样提供理论解释;且技术知识是作为实用目的的手段,工程师的任务就是利用技术改造世界,追求的是有效性。

技术知识具有效用性的特征,技术知识的判断标准是有效与否。技术知识作出分类之后,各类型的技术知识在人的作用下如果能够物化为相应的技术人工物,则说明技术知识是有效的。虽然技术知识的应有之义很多,如莱顿(Layton)指出“技术知识是关于如何做或制造东西的知识”[10]119,但我们不能穷尽所有含义。基于此,我们提出将各类型的技术知识归于一个统一的技术知识定义之下,并克服技术知识中的“葛梯尔问题”。我们可以将“技术知识P”作以下定义:

1.P是有效的;

2.S相信P;

3. S在相信P上得到了辩护。

技术对技术命题的判断是有效、无效或不确定,且符合科学追求“真”;而技术追求“有效”性。对于传统知识定义之所以出现“葛梯尔问题”,是因为“P是真的”无法得到保证。“P是有效的”是技术知识定义的核心部分,由“技术知识在人的实践作用下能够物化改造或造出技术人工物”为技术知识的有效性提供辩护依据,并且可以通过人类对技术人工物的使用对其进行检验。

从模块化理论的角度来讲,技术知识可以分为设计知识模块、制作知识模块和使用知识模块,人类在运用技术知识改造或制作技术人工物时有3个基本的模块类型:设计模块化,生产制作模块化和使用模块化。可以看出,人类与技术人工物一般存在3个方面的互动:人类设计他们、生产他们和使用他们[13]。

认识知识分子 篇3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研究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题目,尽管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研究和其他领域一样,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甚至出现了如《艰难的选择》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颇有新意的专著,但总体来说仍显得零散、杂乱、肤浅,系统性和规模性都不够。

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总体审视与价值重估并没有完结。除了对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外部世界进行阐释外,更需要向知识分子的情感世界、灵魂深处突进,从而不仅完成对知识分子的再认识,而且也完成对知识分子书写所达到的广度、深度、高度的再认识。(P8)《引论》中的这段话,表明了著者的学术理性和学术勇气。

洋洋近30万言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史论》是以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及形象为研究对象的。在系统梳理和统一把握中,综合研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及其形象塑造的得与失、成与败、广度及深度”(P11),是这本书的目的。

著者在首章开篇便将中国知识分子小说为何在现代开始繁荣的原因置入了一个纷杂的历史背景下,指出这是“五四”以后人的觉醒、个性意识觉醒的结果,是由于现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知识分子成了独立的社会阶层,与现代作家的文化身份、人生阅历和生命体验也有密切的关系。此外,读者群体的精神需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该著无论是对“五四”及20年代前半期、大革命前后及30年代、抗战及40年代的知识分子小说的整体性研究及梳理,还是个案分析和40年代与90年代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比较,无不是在多学科多角度的融汇聚焦中进行的。以第二章《中心冲突:个人与社会(现实)的冲突》为例,著者调动了其哲学、文学、社会、美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积累,从而得出了“在个人与社会(现实)的冲突中,造成知识者失败的原因当然是复杂的。但约略来说,主要有历史文化的原因、现实社会的原因和知识者本身的原因”(P84)的结论。著者在谈到现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深层问题时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乃至整个中国现代小说多写现实的问题、社会的问题、政治的问题、处境的问题、生存的问题,少见自身的问题、灵魂的问题、人性的问题、生命体验的问题。(P261)这是极切合实际也是极有见地的看法。

对于流行已久的“泛文化”研究,著者有着清醒的认识和自觉的抵制。王卫平先生在《引论》中这样说:文学的文化批评的确可以开阔研究者的视野,拓展其思维空间,丰富研究的内容,增强研究的深广度。“但如果把握不好,就容易产生泛文化倾向,甚至出现对文化的依附”(P7)。这里所说的“把握”其实不仅仅限于实践,更涉及对文学研究的认识。文化可以进入文学研究,但不能以其庞大的身影遮蔽文学研究,更不能取而代之。所以,一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史论》,既不追求一种宏大但也许暗含空洞的理论预设,也不羡慕那种晦涩却不乏苍白的语言表述,而是自始至终贯穿着著者的生命体验。体验性研究使著者认为《财主底儿女们》“不是晦涩(《莫须有先生传》才有些晦涩),也不是枯寒瘦硬,而应该是生硬。路翎的弱点是只有激情而不了解人物心理的起伏变化的自然历程”(P52)。体验性研究使著者在解读郁达夫的小说时发现,对知识者构成排斥和压迫的不是具体人物和具体环境或势力,而是整个的世俗社会,从而发出了“这使得知识分子难以找到反抗的对象,复仇的对手,仿佛是处在鲁迅所说的‘无物之阵’,这是更令人悲哀和更具有悲剧性质的”(P73)慨叹。至于对“文人无用”和“文人无行”的形象特征的分析,对作品中的知识分子与观念和现实中的知识分子“错位”的思考,对知识分子精神流浪的体悟,也无不充斥着著者的生命体验。

生命体验与文学创作有着不解之缘。无论是一种写作欲望的诞生,还是作品的最后形成,作者的体验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完全可以说,一部(篇)作品也就是一个作家的生命体验的凝聚。正因为如此,文学研究者单凭理论是解读不透文学作品的。从这一点说,这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史论》是有双重功效的。它不仅提供了一部活生生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史,也为文学教育和文学研究者提供了解读、研究作品的方法和路径。

丰厚的学养和深刻的生命体验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两个亮点。前者使这本书严谨、踏实,富于科学的理性精神;后者使这本书有文采,有个性,与读者的生命体验切近。二者的结合构成了这本书系统、厚重、通俗的风格,不仅在观点上时有新见,在结构形式上也有特点。全书基本上是以问题结构而成的。这种结构方式,打破了通常所见的按时间顺序写史的平冗,既着眼于史,又突出了论,更能显示出学术的凝重和思想的锐气。

著者写作这部史论的动因是什么?这是一直萦绕在我脑中的问号。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弗兰克·富里迪的《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一书。富里迪以一个社会学者极其敏锐的目光,发现了英美发达国家当下学术和文化世界的一些发人深省的现象:平庸崇拜、工具主义、弱智化教育、对文化和思想漠不关心的大学经理人和“知识”企业家的出现、知识转变为知识经济商人沿街叫卖的商品、知识分子角色贬值,传统知识分子失去了其“特殊的、独一无二的地位”,而“让位给了一个更务实、更讲求实效的人”。那么我们呢?我们的学术和文化界怎样?这已经是不言自明的事了。面对英美学术和文化界的现象,富里迪发出了“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的疑问和慨叹,主张开展一场对抗庸人的文化战争;而中国学者面对自己身边的学术和文化界的不良现象,也不可能无动于衷。

我对知识产权的认识 篇4

引言:

2012年,在华东理工大学攻读工程硕士专业,选修了“知识产权”这门公开课,开始对知识产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至此,课程也开始接近尾声,开始总结一下我的学习心得。

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知识产权,我查阅了一些关于知识产权的书籍、报刊以及网上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把握,我深深了解到,我国急切需要制定更加严密的法令法规,来扭转我国在国际知识产权战争中被动的局面,加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刻不容缓。

现代知识产权体系,是法律、科技、经济、文化的交叠成果与集成。最先进的发明创造技术成果,可以依赖专利知识产权得以充分公开并受到法律保护。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科技发展水平的竞争,在新形势下正表现为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的竞争。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和特点

知识产权是指对智力劳动成果依法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力。知识产权是一种智力财产,和所有有形财产一样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知识产权具有以下特点:

1.知识产权的独占性,即只有权利人才能享有,他人不经权利人许可不能行使其权力的特点。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它是指智力创造性劳动取得的成果,并且由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力。

2.知识产权的对象是人的智力的创造,属于“智力成果权”,它是指在科学、技术、文化、一书领域从事一切智力活动而创造的精神财富依法享有的权力。

3.知识产权取得的利益既有经济性质的也有非经济性质的。这两方面结合在一切,不可分。因此,知识产权既与人格权亲属权不同,也与财产权不同。

4.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和时间性。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是指即除签有国际公约或多边协议外,依一国法律取得的权利只能在该国境内有效,受国际法律保护;知识产权的时间性,是指各国法律对知识产权分别规定了一定期限,期限满后权利自动终止。

二, “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意义

1.保护知识产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民族振兴的必要条件。

2.保护知识产权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大国,经济增长绝不能长期依靠耗费资源来支撑。

3.保护知识产权是完善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一靠形成良好品牌,二靠研发优质产品。特别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才拥有竞争优势。

4.保护知识产权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客观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对知识资源的创造、占有和运用,已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保护知识产权是世贸组织规则的重要内容。

三、我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虽然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目前已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但是,我国在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方面还存在着需要完善的方面:

(一)我国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成本上升

由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较少,因而我国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成本上升,从而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由于科学技术的供应源主要来自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技术供应方面的自然垄断地位,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市场的垄断权。在此情形下,技术的转移将会出现更多的限制性的商业做法,从而迫使中国企业不得不付出更为高昂的成本以获取外国的先进技术,进而失去价格上的竞争优势。例如,2003年我国“DVD”产品出口增速的大幅回落,显示其出口增长已呈减缓趋势。造成这一态势的主要原因是专利费的收取导致成本增加,企业负担加重,出口竞争力减弱,直接阻碍了出口规模的扩大。

(二)国内大量的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

我们在大力保护国外的驰名商标时,却忽视了对国内驰名商标的扶植与保护,致使国内一大批商标像“同仁堂”成药等在国外被抢注。我国航天技术是强项,但在国内申请专利数仅几十项,国外来申请的有100多项。自1985年以来,我国专利局受理国内发明专利申请3万件,其中向国外申请的不足4000件,这意味着99%的专利在中国以外地区可无偿使用。

(三)原产地标记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在国际贸易中,对进出口货物标明其原产地(地理标志)是一种通行做法,以表明产品的生长地、出生地、出土地或生产、加工、制造地以及某项服务来源地。使用原产地标记的目的,既是为了维护生产者的利益,也是为了防止不法者假冒侵权杜绝欺骗性的或易引起误解的标记。现在原产地标记已被许多国家列为维护

本国利益的主要管制内容,并被一些国家当作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原产地标记应该是我国的强项,但我国由于缺乏原产地概念,对原产地标记理解的肤浅,致使不能充分发挥原产地标记的功能。

(四)缺乏对知识产权滥用必要的、完善的限制措施

当权利人以不公平、不适当的方式行使其权利(其实质是扩张其所享有的权利)时,即构成“权利滥用”。为防止权利的滥用,任何权利都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在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中有关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相比,我国知识产权法律还存在不少差距;与TRIPS协议中有关对限制竞争的行为进行控制的规定相比,我国的法律法规也存在着差距。例如,在我国与美国政府进行的知识产权谈判中,美国从来不指责我国没有进行反垄断控制。因此,我们都要尽快制定反垄断法,并且相应地建立起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反垄断法律制度。

四、加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些措施

1、为技术创新建立长期稳定的法律政策环境

目前我国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和措施:其一,尽快改变对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制定有利于促进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措施。其二,各级政府要制定切实措施,引导和推动国有企事业单位制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使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使一切可以取得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及时取得国内外专利保护,形成市场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专利保护不充分、不及时而造成的高新技术的流失。其三,要充分重视知识产权信息的传播与运用。如在科研过程中充分重视专利信息的检索,以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研究起点和水平;在技术进出口过程中重视专利信息的检索,以避免吃亏上当和侵犯专利权。其四,国家以及地方和企事业单位应建立重大技术项目的专利申请基金和开发实施基金,对一些关系国家重大利益,特别是具有良好国外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项目,从资金上给予保障和扶持。

2、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

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别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法律壁垒以促进知识产权的出口,利用现有的有关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是较佳的途径。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要根据TR IPS协定所规定的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以及具体规则,对发达国家的国内知识产权法律中对出口商歧视性规定,据理力争,通过向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理事会提出对出口国法律指控或作为第三方积极参与别国提出的申诉,迫使其放弃阻碍知识产权进口的规定,维护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所

应享有的权益。

3、要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制定和完善

知识产权国际公约是签约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现有的有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由于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制定和形成的,因而侧重点是保护发达国家利用知识产权,进行技术垄断追求高额利润,从根本上说是不利于我国采用引进新技术,对整个发展中国家都不利。我国作为20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的世界经济大国,随着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不断提升,应积极参与修改、制定、完善国际知识产权规则,使之成为既保护发达国家利益,又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特别是保护我国自身利益,利用最新技术加快发展速度的公平杠杆。

4、进一步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现代社会的全部新技术,几乎都是发达国家创造并以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的,为了加快发展步伐,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就要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引进人家的先进技术,但前提是要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承认人家的知识产权,消除侵权行为,为其提供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环境,既避免受到WTO规则的惩罚,又形成良好的国际信誉,使发达国家真心与我合作,为购买先进技术奠定基础。

5、要严格执法,使知识产权法发挥应有的效力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民主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其核心是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一个时期以来,虽然国家开始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但由于司法腐败、地方保护主义和公民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的影响,知识产权方面的侵权案件时有发生,这既影响了国内的知识、技术创新,阻碍了知识经济的发展,又给西方一些国家攻击我国造成口实,影响了先进技术的引进。所以国家在加强立法的同时,强化执法力度,使法律的至上性真正得到体现。

6、提高生产经营者的知识产权法律素质,敢于并善于应对知识产权诉讼 知识产权法律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促成“科技兴贸”政策落实的成功或失败。当前仍有很多生产经营者对知识产权法律知之甚少,不懂得如何维护其享有的知识产权。更有不少生产经营者唯利是图,不惜违法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在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的同时,更要注意进一步提高经营者的法律素质。因此,政府各级部门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应详细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法律教育计划,并指定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负责计划的实施。

7、鼓励国人积极开发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

“入世”后,国外商品和服务将在更大范围、以更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我们

所面临着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我们要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获取和保护的支持力度。政府不仅通过专利申请费维护费的补贴,鼓励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对获取发明实用新型专利等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给以一定比例研发经费的支持。

中考历史知识点的感想和认识 篇5

1、你学习了商鞅变法后,有何感想?

①要顺应时代潮流,适时改革。②改革,能发展社会经济,增强国家的实力,提升国家的地位。③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硬道理。„„

2、唐代中外交流的历史启示:

①一个国家只有经济、文化先进发达,才能对国外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②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有所得益,有所进步。③国家和民族不论大小强弱,均有所长;一个国家只有积极开放、虚心学习,才能充分吸取别人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

3、谈谈对闭关锁国政策的想法或认识

①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世隔绝,应广泛交往,否则,将被时代淘汰;②应学习别国长处,发展壮大自己;③应从闭关锁国政策中汲取教训,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④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4、我们今天能从五四运动中的学生身上学到什么?

①要热爱祖国,要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②要以主人翁的精神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③要同一切破坏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为作斗争。④时刻关心国家大事和民族前途。⑤要刻苦学习,增强服务祖国、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5、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对此你有何感想? ①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②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上民族振兴之路;③中国近代的屈辱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强大中国。④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不会向外国侵略势力屈服;⑤要树立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6、从长征中,你受到哪些教育,得到什么认识?

①中国革命是艰难曲折的。②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③要有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精神。④要有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的精神。⑤要有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⑥要有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⑦要有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7、日本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的罪行。请列举史实批驳。

侵华史实:①挑起中日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②1900年日本作为八国联军之一侵华,1901年作为八国之一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③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④1932年发动“一•二八”事变;⑤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⑥采用惨无人道的细菌战,掠夺华工,南京大屠杀。⑦强迫亚洲各国包括中国的妇女充当侵华日军慰安妇。

8、从日本的侵华史、日本修改教科书、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华历史当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有何启示?

①祖国不容侵略,生命不容践踏。②不能忘记日本残暴侵略中国的历史,警惕当代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③日军涂毒生灵,践踏生命,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我们要永远铭记,要奋发图强。④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弱小只能任人宰割,无力抗争。⑤要记住日本侵华史,努力学习,增强爱国情感,为国争光。⑥注重对国民特别是下一代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⑦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全民爱国意识。⑧不忘国耻,奋发图强。⑨铁证如山,日本修改教科书改变不了残暴侵华的历史的事实。„„

9、对日本领导人屡次参拜靖国神社有何看法?

①严重违背了中日《联合声明》的精神,破坏了中日和平友好关系。②神社供奉着对中国和亚洲一些国家犯下滔天罪行的甲级战犯牌位,参拜靖国神社就是为战争罪犯招魂。③中国是当时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最大受害国,参拜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10、明治维新对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有何启示?

①成功的改革对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②我们国家应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综合国力,使中国真正成为世界强国;③中国应实行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④要加大教育投入,发展科教事业,学习外国一切优秀的东西为我所用。⑤我国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素质。„„

11、你认为明治维新中的哪一项内容值得借鉴?请说明你的道理或理由。

①我认为社会生活方面的“提倡文明开化,发展教育”值得借鉴。因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学习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才能造就出优秀人才。

②我认为经济方面内容值得借鉴。因为只有坚持对外开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才能最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

③我认为政治方面的“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值得借鉴。因为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治体制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④从一个民族进步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12、面对外敌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涌现出无数民族英雄和爱国将领。请列举三位及相关事件。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②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或虎门销烟)。③左宗棠收复新疆。④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在黄海战役中壮烈牺牲。⑤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重返祖国。

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具有爱国主义精神;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等等。

13、中国近代中是列强侵华史,也是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史。请写出“列强侵华”和“抗争与探索”的事件。并简要谈谈你学习这些历史的感受。

列强侵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抗争与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感受:①清政府无能,落后就要挨打,弱国受欺;②西方殖民者弱肉强食;③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④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不会向外国势力低头;⑤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⑥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上民族振兴之路。⑦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强国。⑧不忘国耻,奋发图强。„„

14、从香港、澳门地区主权的丧失和恢复,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①香港、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②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盛才能维护领土和主权的完整。③要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用实力、凭能力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④弱国无外交。

对香港、澳门回归有何感想?①洗雪了香港、澳门被英国长期侵占的耻辱。②为完成祖国的完全统一迈出了一大步。③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树立了成功范例。④表明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5、“台独”的活动如何看待?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并且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开罗宣言》就是一份确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国际文件。

①元朝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②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③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④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澎湖列岛;二战中,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

窃取中国的领土台湾、澎湖列岛等必须无条件归还中国。二战日本战败后,1945年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这都证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我国政府处理台湾问题的原则:“一个中国”的原则

构想:“一国两制”的构想

我们积极谋求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台湾当局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坚持台独立场,就打不破目前两岸关系的僵局,不利于台湾人民到大陆投资经商;如果台湾当局继续顽固坚持台独立场,迫使我国武力解决,必然给台湾人民带来战争灾难,会损害台湾人民的利益。

如果台湾地区领导人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执意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就会导致战争局面的出现,这势必会损害台湾人民的利益。

认识或启发: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②坚决不能容忍任何分裂祖国的言行。③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盛才能维护领土和主权的完整。④要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用实力凭能力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

16、罗斯福新政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作用?

①中央应加强金融控制,重视树立诚实信用原则;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③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应大力振兴民族工业,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引进优秀人才,提高工业化水平;④加大基础设施、公共工程的建设(筑路、架桥、植树、兴建水利工程等),减少失业队伍,刺激消费和生产;⑤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为下岗工人创造再就业的机会,降低失业率。„„

17、你认为罗斯福新政中的哪一项内容值得借鉴?请说明你的道理或理由。①我认为“加强金融控制”值得借鉴。因为中央只有加强金融控制,银行重视树立诚实信用原则,百姓才会把钱存入银行,银行活动才能逐渐开展。

②我认为把中心措施定为整顿工业值得借鉴。因为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工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③我认为新建许多公共工程值得借鉴。因为像筑路、架桥、植树、兴建水利工程,能够让大量失业者有工作,让很多人能够维持生存,有利于社会稳定。

④我认为“农业”方面内容值得借鉴。因为当时美国失业人口太多,社会不稳定,人民手中没钱,生活困苦,让农民屠宰牲畜,可以解决一部分人吃的困难。

18、英法参与策划的慕尼黑阴谋不但没有求得太平,反而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这一事件给我们的启发是:

①不能助长侵略者的嚣张气焰;②不能让侵略者得寸进尺;③不能纵容侵略者为所欲为;④对侵略者要进行有效的抵制或制裁;⑤对侵略者要给予坚决反击。⑥要做维护世界和平的使者,(而不要像英法等国那样助纣为虐);⑦支持正义战争,反对不义战争;⑧要像我们中国抗美援朝那样,团结起来坚决反抗敌人的野蛮侵略。„„

19、就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中国遭到的不公平对待,谈谈你对“弱国无外交”的认识:

①“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②实力是外交的基础,弱小国家是没有地位的;③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军事实力,使我国真正强大起来,才能保证我国不受侵犯。

20、如何正确认识“一战”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认识论知识 篇6

2、紫色食品:赏心悦目+延年益寿。美国戴维?西伯博士通过近的潜心研究,发现紫色蔬果中含有花青素,具有强力的抗血管硬化的神奇作用,从而可阻止心脏病发作和血凝块形成引起的脑中风。这类食物有黑草莓、樱桃、茄子、李子、紫葡萄、黑胡椒粉等。如果你患有心脑血管疾患,常与紫色食品“亲密接触”裨益甚大。

3、排骨汤香醇浓厚、温暖滋补,不过营养专家提醒,若想通过排骨汤达到健体补钙的作用,就要少放或者不放盐。

4、三伏天养生三宝: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三伏养生,三宝入口。补充体力,解热防暑。一宝黄鳝,补中益气;二宝莲藕,营养消暑;三宝绿豆,清热解毒。

5、【夏季排毒食品】姜:味辛,性微,有健脾胃,解表、散寒、排毒,有利于毛囊孔开放和皮脂分泌物的排出等功效。姜中还含有多种芬芳挥发油,具有强心、健脾胃、促进血循环的作用。

6、【夏季排毒食品】胡萝卜:有效的解毒食物,它不仅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而且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和果胶,与体内的汞离子结合之后,能有效降低血液中汞离子的浓度,加速体内汞离子的排出。

7、白色食品:蛋白质和钙质的丰富源泉。虽说在总的营养价值方面排名末位,但“未位淘汰制”并不适用于它,因为它也有独到之处,如冬瓜、甜瓜、竹笋、花菜、莴笋等。这些食品给人一种质洁、鲜嫩的感觉,常食之对调节视觉与安定情绪有一定作用。对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益处也颇多。

8、红色食品:令人振奋+补铁。假如你生来体质较弱,易受感冒病毒的欺侮,或者已经被感冒缠上了,红色食品会助你一臂之力,天生具有促进人体健康卫士之一的巨噬细胞活力的功能,巨噬细胞乃是感冒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的“杀手”,其活力增强了,感冒病毒自然难以在人体内立足,更谈不上生长繁殖了。

9、【夏季排毒食品】白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e,多吃白菜,可以起到很好的护肤和养颜效果。此外,白菜富含膳食纤维,能清肠排毒,白菜中所含的果胶,可以帮助人体排除多余的胆固醇。

10、排毒的食物:地瓜、绿豆、燕麦、薏仁、小米、糙米、红豆、胡萝卜、山药、牛蒡、芦笋、洋葱、莲藕、白萝卜、山茼蒿、地瓜叶、萝卜叶、川七、优格、醋。

体育教学中缄默知识的认识和运用 篇7

一、缄默知识概述与分类

1. 缄默知识概念

“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相对, 同属知识形态。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提出“缄默知识”这一名词之后, 它的存在和意义逐渐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他认为“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是相辅相成的一类, 缄默知识是指尚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 是“尚未言明的”、“难以言传的”。缄默知识的研究始于波兰尼, 又称个人知识、隐性知识。研究者斯顿麦克也认为, 缄默知识是“不能轻易用言语表达, 仅存在于人们的手上和头脑里, 只有通过行动才可以使它们突显”的知识类型。简言之缄默知识是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行业, 但是人们却无法用语言或其他直观方式明确表达出来的知识。

2. 缄默知识的分类

根据不同分类方法和对不同类型缄默知识的定义, 我们可以把体育教师的缄默知识归属于以下两个层面:特殊领域的缄默知识和个体独有的缄默知识。例如优秀的教师对于怎样讲授新课、解答习题、批改作业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处理教学、师生关系等问题时往往显得游刃有余。如果要对教师的缄默知识进一步细致划分, 我们还可把教师的缄默知识具体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有关教育教学内容的缄默知识;二是关于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的缄默知识。前一种缄默知识影响到特殊学科的教学方式, 可以将其看成是“有关学科的缄默知识”, 后一种缄默知识则影响到一般的教学方式, 可以将其看成是“有关教育的缄默知识”。换言之, 影响教师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其拥有的知识类型, 即教师有关教学内容的缄默知识和关于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的缄默知识。

二、体育教师缄默知识的特征和表现

体育教师的缄默知识除具有一般缄默知识的特征外还有以下几种典型特征。

第一、非逻辑性:它不能用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通俗讲即个人对某事物的直观感受、感性认识。例如:教师的有些教学方法是其个人经验、阅历的积累, 没有理论依据, 而且他自己解释不了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 他头脑中也没有系统完整的体系。

第二、非公共性:不能通过大众媒体的形式来进行正规的传递, 因为这是连这类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都无法表达的。它的传播更多的是借助于个体受众的情感、理解获得。直白地说拥有它的人无法用语言将其表达出来, 只能借助其他间接方式表现出来。例如, 教师的有些教学方法可能对于一部分学生适用, 但对于有的学生却难以理解和掌握。原因可能就是由于缄默知识的非公共性,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 有的缄默知识能被一部分有着类似想法的学生所吸收, 但有些缄默知识在其传授过程中无法让另一部分学生所理解、接受。

第三、非批判性:所谓非批判性是指它不具有以理论为尺度的批判性。它是人们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知觉获得的, 是一种直接感受和会意。由于个体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不同, 所产生的认知观、世界观各有所异, 我们无法用公共的标准来衡量和判断其对错, 这是个体缄默知识最典型的特征。例如体育教师有的教学方法很难让旁人理解, 他只是凭借个人经验的积累, 直观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有用, 并且学生确实可以出成绩。

第四、情境性:它的获得是对具体情境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因此它的作用只有在相似的情境再现时才能发挥。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临场发挥能力, 而这种特征如果能被体育教师合理利用, 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

体育行业与其他教育行业相比存在着一些细小的差异, 即在进行体育教学时, 尤其是在学习技术课的过程中, 我们更多的是需要用到肢体去理解、去感受, 然后用肢体做出正确的技术动作。整个过程先要在大脑中对技术动作形成一种泛化印象, 这个过程很重要。然后在大脑指令下, 用肢体去把脑中形成的印象完整地表现出来。在整个初期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技术动作泛化印象的形成, 教师起了指导性作用。学生对技术动作理解的程度以及能够把所理解的知识表现出来的程度, 几乎依靠体育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体育教师传授知识效果的好坏, 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关于教学内容的缄默知识和教学方式的缄默知识。但并不是所有体育老师都能适时把握和运用他们所具有的缄默知识。因此, 本文着重要讨论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发挥体育教师缄默知识的作用。

三、缄默知识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体育教师身上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 具体体现在他们身上的就是训练经验——主要来源于他们日常训练的丰富训练经历, 以及通过训练学习积累下来的经验、方法, 是他们对实践过程最直接、最具体、最丰富、最新鲜的认识, 体现在他们对训练实践学习的各个方面, 但是他们本身可能没有发现这类知识的存在, 或者是已经察觉到自己正在运用自己的缄默知识——指导体育教学或训练实践的经验、方法, 对运动经历的感悟或做动作的诀窍、体验, 这些属于个人且无法用言语直接表达出来的那部分知识。而如何让这种大量存在的缄默知识被知晓是在运用缄默知识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有关体育教学中对缄默知识的运用问题我们可以借助其他教育领域已经形成的、科学的、完善的方法及对丰富的经验来探讨。

首先在缄默知识的运用这方面, 涉及到的主要是有关教学层面的, 所以体育教师首先要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缄默知识的存在。同时必须改变自己只是一个显性知识“传递者”的观念, 以及学生只是一个“无知”的人或“不成熟”的认识主体的观念。特别是必须认识到学生带到课堂里的不仅有眼睛、耳朵和良好的记忆力, 而且也有不知从什么地方所获得的大量缄默知识。体育教师在认识和理解教学过程中的缄默知识时, 最关键的第一步就是要使它们“显性化”。但是, “教师的个人知识”是教师个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体验、沉思、感悟和领会从而总结出来的有别于“公共知识”的实效性知识, 本身具有假定性、实践性、智慧性、境域性、综合性、不易传递性和保守性等特征。因此, 把“缄默知识”显性化面临着面临许多挑战。但通过实践、调查研究发现, 把“说课”和“反思学习”结合, 是使体育教师拥有的缄默知识显性化的有效途径。

“说课”就是引导教师把“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这样教意味着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观念及个人深层的感受、经验”, 用语言或其他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 让学生能直接地理解和吸收, 把教师的知识转化成为个人拥有的。

“反思学习”是要借助教师和学生两个不同的载体来进行的。首先教师要反思自己的缄默知识, 包括自己对于学生、教学、课堂管理以及一些具体学科知识的缄默知识。其次, 教师要帮助学生反思他们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缄默知识, 使他们学会不断地从自己显性的观点和想法中分析自己所使用的缄默知识, 特别是那些缄默的认识模式, 从而不断地提高他们元认知的水平, 提高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而这些在主要是以传递、理解和掌握显性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是做不到的。

这就需要“师傅带徒弟”的学习方式。同时这也是体育有别于其他教育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体育课中武术课的学习。这种在我国流传了几千年的经典的学习方式, 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我们做更深入的研究。

在运用以上方式进行学习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我们注意。首先, 重视学生的缄默教育, 实现缄默与显性教育的互补与衔接。研究表明:缄默观念的“显现”是伴随着缄默认识的积累过程而来的, 同时又是伴随着显性观念而得到的, 它可以通过自我反思的过程来实现。为此, 我们要丰富对教学过程的认识, 一改过去的认为教育教学仅仅是传授显性知识的过程。其次, 以实践教学为依托, 充分实施缄默教育。实践教学的目的只是为了应用和检验所学的显性知识。根据缄默知识的特点, 在实践的具体情境中, 学生通过自身的感知必然获得大量的缄默知识。我们曾一度批判传统手工业时代“学徒制”的教育方式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但是, 在这种培养模式下, 学生却模仿到了师傅大量缄默的认知信念、方法、技巧, 而这些知识是连教师本人都不很清楚的。因此, 实践教学的内涵应包括缄默教育, 它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课堂上学不到或无法理解的相关缄默知识。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多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 进行体验式学习。

参考文献

[1]方明.缄默知识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2]龙宝新.知识内互动模型建构与教学观革命—兼论对教学心理化的质疑.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3 (3) .

[3]刘桂辉, 杨钦芬.论教师的缄默知识对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1) .

对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认识和思考 篇8

前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产权已经日益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知识产权的巨大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肯定。为了深入挖掘知识产权的经济、社会价值,利用知识产权进行融资,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问题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知识产权评估的专业服务水平,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评协和中央财经大学联合举办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能力建设”研讨会上,相关专家、学者就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盘活专利资产、提升专利价值,以及知识产权在跨国并购中所发挥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本期刊发部分文章,期望对知识产权评估的研究,以及服务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

当前,知识产权的竞争日益激烈,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成为发展经济的关键手段,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资产评估是其中重要一环。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已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重要步骤。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开展,有利于拓展企业融资渠道,降低银行贷款风险。但如何做好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工作是评估行业的难点,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一、知识产权评估发展的良好机遇

(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为知识产权质押指明了方向

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我国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深刻地指出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知识产权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08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在第12条中,明确“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引导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在第42条中,明确“建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等制度;在第52条中,明确“规范知识产权评估工作,提高评估公信度。”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2007年,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监会、知识产权局等12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若干政策的通知》等政策,明确了加强投融资等金融政策,促进技术创新。因此,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二)相关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为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奠定了基础

1995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明确规定了知识产权可以作为一种担保形式,用于银行质押融资。2007年,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该法第十七章对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出质问题做出规定:可以转让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资产中的财产权可以用于出质。从法律角度上,明确了知识产权可以作为银行质押融资的质物。近期,全国人大修订的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主要法律文本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等,为进一步规范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出质行为提供了法律保障。

国内各部门、行业协会已经对资产评估和知识产权评估形成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为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奠定了基础。包括:财政部、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布的《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评估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颁布的《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资产评估准则——评估报告》、《资产评估准则——评估程序》及《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等。

二、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意义

(一)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平台将科技创新和金融资本有效对接,建立和完善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产品和服务方式,逐步提高中小企业贷款的规模和比重,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贷款质押不足的矛盾,也有助于完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技术密集型的中小科技型企业以货币或实物形式存在的自有资本有限,难以满足银行在传统信贷体制下对风险控制的要求,因此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可以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但没有规范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体系,无法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因此,通过课题的研究和课题成果的施行,有利于规范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工作,从而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二)降低银行贷款风险

知识产权作为质押融资的质押物,由于普遍具有复杂性及专业性,使得其财务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不易判断,不能准确定位知识产权价值,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很难决定是否贷款、贷款多少。知识产权资产的专业特点构成了银行对知识产权资产质押融资的先天屏障。通过课题的研究和课题成果的施行,有利于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利用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其独立、客观发表意见的执业特性,为银行的信贷作业提供更深层次的信息分析结果和更为科学的决策参考意见。最终使银行和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互信平台,降低银行贷款风险。

(三)引导和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制定和落实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能有力推动企业运用知识产权,使得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知识产权博得资本的青睐,脱颖而出,获得资金的支持,提高企业运用知识产权的积极性;资本对创新能力强的知识产权的青睐,又能促进企业追求知识产权的质量,提升中小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实力。

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可以使企业真正了解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的价值,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高了企业申报或登记专利权、著作权和商标权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维权意识,有效地防范了企业风险。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评估,银行、金融机构和评估机构可以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的规范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

三、上海地区知识产权质押相关规范制定情况

(一)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工作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从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高度,充分认识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重要意义,将其列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09年初至今先后五次检查督办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

2009年8月10日,上海市出台《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金融办等七部门关于本市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上海市资产评估协会(以下简称上评协)制定《上海市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上评协随后成立课题组,开展了各项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二)中评协积极支持上海市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工作

为促进上海地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开展,拓展资产评估业务领域,规范评估执业行为,中评协专门授权上评协先行规范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试点工作,并明确由上评协负责制定《实施办法》及相关规范,并组织实施。同时,中评协还专门组织以财政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评协及评估行业专业人士组成的专家评审会,审议通过《实施办法》和《上海市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技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技术规范》)。

此外,在整个课题的开展过程中,财政部、中评协还多次给予课题组理论的指导和技术的支持。

(三)上评协积极主持开展各项工作

为了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支持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防范知识产权估值风险和融资风险,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金融办等七部门关于本市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的要求,上海市资产评估协会于2010年1月成立课题组,负责起草《上海市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规范性文件。在近一年的工作中,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其中三次组织由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上海市版权局、上海市财政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等部门及融资服务机构参加的座谈会,征求相关意见和建议。

在财政部、市政府、中评协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课题组完成了《实施办法》和《技术规范》的制定,并通过了上评协常务理事会的审议。目前,两个文件已在上海市各评估机构发布试行。

(四)建立地区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管理体系的意义

《实施办法》和《技术规范》的出台标志着上海初步建立了地方性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管理体系,有效规范了上海市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工作,明确了行业协会在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工作中的自律监管职能,有利于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行业管理机制,也有利于规范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涉及的相关当事方的行为、责任和义务,最终促进企业拓展融资新途径,推动企业融资的进程;《实施办法》和《技术规范》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将有效规范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执业行为,规范在质押融资前提下对商标、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所进行的价值评估。通过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工作,可以为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拓展资产评估专业服务领域,扩大资产评估市场需求,扩大资产评估业务规模。同时,由于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具有一定的难度,资产评估机构在遵守各规范性文件的前提下,通过积极参与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工作,提升自身的执业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机构的做优做强做大奠定基础。

四、对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意见和建议

(一)完善相关规范性文件的制定

从严执法,从严管理是提高知识产权质押评估质量的关键环节。如果行业能够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相关规范性文件的建设,并认真贯彻落实,资产评估的公正性、科学性和真实性将得到保障。通过制定资产评估行业的相关规范性文件,可以明确评估从业人员及评估机构的责任,加强资产评估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强化评估从业人员的责任心。

在知识产权评估中,行业内部已经制定了无形资产评估准则和专利评估指导意见,对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与其他评估目的的知识产权评估相比,在价值类型、评估要素、评估对象及披露事项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因此,客观上需要制定统一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规范性文件。

目前,上海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上海市地方协会颁布,规范的对象仅为上海地区的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希望上海地区的规范性文件能够为全国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加强评估机构的自律管理

1.确保评估机构的独立性

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业务的参与各方包括企业、融资服务机构及评估机构等,在具体的评估工作中,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难免会受到各相关当事方的影响,因此,在执业过程中,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严格遵守资产评估执业道德准则及各项专业性准则的要求,保证评估行为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评估服务。

2.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人才的培养

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是依托高新技术和其他专业知识而向社会提供评估服务的新兴评估业务。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综合性、创造性及复杂性等业务特征。这就要求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从业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知识产权相关专业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等。

因此,资产评估机构应当为评估人员创造良好的环境,指导和鼓励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人员认真学习研究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学习有关知识产权政策、法律、法规和新的专业知识等,使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人员能够熟练掌握评估业务,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虽然近几年我国在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许多成果都缺乏创新,而且基本上是停留在浅层次的介绍,理论与方法明显落后于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实践,而评估实践客观上要求理论与方法能够及时地指导评估实践。所以当前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应该有所突破,比如在利用超额收益法评估知识产权的价格时,超额收益的确定方法和适用的折现率的选取以及风险系数的确定。再如知识产权功能性损耗和经济性损耗的确定以及数学方法在评估中的应用等等。

(四)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数据库

由于国内知识产权交易的数量小,透明度不高等原因,使得知识产权交易的相关信息在评估实践中很难找到。这对于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参数选择是一个极大的障碍,常常使评估人员难于找到参照物或可供参考的价格指数。不少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价格行情体系,由专门的机构及时在常设技术市场或有权威性的报刊上公布有代表性的知识产权的卖方价格、实际成交价格等,使之成为一个参考体系,这种参考体系还包括技术咨询、服务和中介活动。而在中国却缺乏这样的行情体系,所以希望国家知识产权局能够建立知识产权的交易行情机构体系。

此外,希望能够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信息网络体系。虽然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业起步较晚,但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应使用现代化的评估管理手段,大力推广使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等多种手段,建立全国统一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对于实现评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现代化、高效化,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业的顺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科学组织软件开发,走自主创新之路,建立以计算机为主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信息网络系统,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重点放在城市和重要知识产权项目上,通过对各种知识产权、科技成果、技术市场及各种统计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建立数据库,面向社会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并逐步形成全国性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信息网络。

(五)建立宣传和监督机制

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业务由许多环节构成,参与各方包括企业、融资服务机构及评估机构等。为保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有效推进,希望政府各相关部门加强宣传,促进企业及融资服务机构在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过程中,自觉遵守行业协会制定的各项规范性文件。

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是一项对整个社会都有影响的工作,因而必须加强对知识产权有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知识产权的知识不能只被少数评估专家所掌握,要扩大宣传力度,使整个社会尤其是产业部门的领导者和工作人员都能了解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有关知识。让社会各界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知识对知识产权的评估工作进行监督,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以防止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失实。

同时,要保证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评估结论的可靠性,必须有监督机制。只有加强对评估工作的监督,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才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依法进行无形资产的评估,防止评估结论的失真。对无形资产评估工作的监督要有政府机构监督、社会监督、法律监督和技术监督等。对评估机构所做出的结论在必要的时候要进行一定的审核,尤其是对重大项目的评估要选择几个不同的评估机构进行背靠背的评估,通过对他们的评估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可靠的评估结论。

(六)组建知识产权专家人才库

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常常涉及新技术或特殊专业知识。注册资产评估师不可能具备所有行业的专业知识,因此,需要借助其他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的知识与技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专业评估服务。特别是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业务常常涉及高精尖的新技术知识或特殊行业的技术,注册资产评估师可能并不完全掌握这些知识和技术,所以更应当依靠专业机构或者专业人员提供专业协助。

在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中,对特殊专业知识,允许并鼓励聘请相关专家协助工作或恰当引用专家意见或者专业报告。这有助于规范注册资产评估师在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业务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有助于切实维护公众利益,保护资产评估各方当事人权利,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评估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支持和帮助评估行业建立专家人才库,促进评估质量的提升和业务范围的拓展。

此外,由于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及价值发展的不确定性,注册资产评估师在评估之前,需要对其适用性及技术含量等进行评价,并对其法律状况等进行判断。因此,在具体的实践中,注册资产评估师将寻求政府相关部门在其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工作职责范围内提供相关专业支持,以取得专业性咨询意见。对此,我们希望能够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七)制定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收费标准

知识产权评估工作具有高、新、难的特点,要求评估人员具有较高的执业水平。注册资产评估师在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评估过程中,收集资料难,查询资料难,请专家难,出一份高质量的评估报告更难。因此,希望中评协能够根据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特点出台一份知识产权质押的收费标准,或在目前的收费标准下出台相应的补充条款,争取给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相应的劳动报酬,提高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工作的积极性,有效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开展。

上一篇:化学实验技能大赛计划书下一篇:威远县观英滩镇中心学校2015年爱国卫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