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与德育研究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与德育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二者融合的有效途径,以期提高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关键词:心理咨询德育融合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心理咨询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素质、解决心理问题、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理咨询与德育研究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咨询与德育研究论文 篇1:

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的关系研究

摘 要 围绕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之间的相关性与差异性、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之间的有效结合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对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理论建议。

关键词 心理咨询;德育;高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呈现出来,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在高校当中,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也普遍增加。为学生消除心理问题,可以使学生具有更加健康的思想及完善的人格。但我国高校在心理咨询方面的工作刚进入起步阶段,大部分心理咨询师是由思政教师或辅导员兼任,并不能为学生提供正确合理的心理辅导,无法起到好的效果。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两类倾向,即心理问题德育化及德育问题心理化。笔者试图通过对心理咨询与德育之间关系的探析,来帮助我国高校建立一套更适合社会发展特征及需求的心理健康与德育体制。

1 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之间的相关性与差异性

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之间的相关性 两者在工作目标及工作任务方面是相同的,都是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为基本目标,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提供指导。如果德育是关注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那么心理咨询则是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两者相辅相成,并具有一定的统一性。

心理资源与德育工作在职能上具有一定的连接性。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人才,而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成长并发展的基本要求。换句话说,心理咨询通过改善学生心理状态,使学生形成一种乐于接受教育并反省自我的心态,为后续的德育工作制造条件。而德育则是通过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对学生心理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正面作用。

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之间的差异性 两者具体工作任务具有差异性:德育旨在改善学生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规范学生思想;而心理咨询则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和谐化发展,帮助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远离负面情绪,并认可自身价值,结合自身特点来制订发展计划。另外,两者在内容上存在差异,德育内容主要为爱国主义及集体主义等,心理咨询内容主要由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心理障碍等部分构成。除此之外,在工作方式上也不同,德育主要是通过集体教育、集体培养等公开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心理咨询则更偏向于暗示、谈话等隐蔽性方式,针对每个人不同情况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最后,两者在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差异,在德育工作中的任务分别充当教育和被教育的角色,其中教育者为主导者,而被教育者则是教育者施加教育的对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双方所扮演的角色是相等的,与其说是教育过程,还不如说是互相交流、沟通的过程,教师对学生通过询问、商量、帮助等方式提供心理指导。

2 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之间的有效结合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德育与心理咨询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德育和心理咨询工作进行有效结合,在共同作用下展开工作,才能发挥其作用。在此过程中,两者结合得越充分,效果越显著。心理咨询是德育过程的有效依据,同时也是德育开展的基本目的;而德育对于心理咨询来说,有助于人格的健全及提高。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方面的功能

首先,心理咨询对于德育工作具有补偿功能。心理咨询德育工作者更深层地补偿了德育观念的内涵所在,并明确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不仅仅是唯一的主导者和权威,而应该是和接受教育的人员保持平等的地位,相互沟通,协助治疗;传统的德育方式主要体现为教育、灌输、评价等方式来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这些方式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不能真正注意到学生内心真实想法,使治疗效果减弱。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咨询者同时有着协助者和治疗者的双重身份,通过引导及沟通来协助学生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大多数问题都是通过学生自身力量去解决。传统的德育工作倾向于解决学生在政治、社会、道德、法律方面的错误意识,忽略学生最基础的人格教育,如对社会的适应性、面对困难及人机障碍时的解决方式等;而心理咨询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方式,因此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充分补偿。

其次,心理咨询对德育工作具有指导功能。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德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如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经常会通过测试、宣泄、联想等方式来掌握咨询者内在的人格弱点,根据人格弱点去分析学生人格中存在的消极部分,使德育工作能够因人而异进行个性化教育。除此之外,心理咨询工作也为德育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传统的德育仅仅将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普通角色进行要求,而心理咨询中会将学生作为复杂人际关系中的具体人物进行要求,它提倡对咨询者的人格进行尊重,并理解咨询者人格中存在的缺陷。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不应在短时间内急于对咨询者所表现出来的缺陷思想及行为做出断定,而是与咨询者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帮助咨询者更快地解决心理问题,重新以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美好的生活。

德育在心理咨询工作方面的功能

首先,德育对心理咨询工作具有约束功能。给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确保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及个性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个性指的是某个人在意识方面的倾向及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状态。德育工作对于心理咨询具有调节作用,思想品质在人类个性中占据了重要部分,它对个性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同时也会支持并鼓励其个性行为,对于消极行为进行约束,使学生的个性保持在良好的道德水平之上。

其次,德育对心理咨询工作还具有心理保健功能。思想品德程度的高度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自尊、人际关系、价值观、自信的形成。若某人抱有宏远的理想和抱负,那么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一理想,他必须比其他人更加勤奋努力;若某个人具有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那么他的人际关系必定较为糟糕。通过举例可以发现思想道德与个性之间存在必然关系,一个人若不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行,也不可能会拥有完善的个性。同样,若没有完善的人格,道德品行也不能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该如何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呢?笔者认为,改善学生心理问题的重点就在于改变其认知观念中存在的偏离现象。应结合哲学理论及观点,掌握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从心理学角度去试图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广大教育从业人员应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行及心理素质、相应的专业知识及教学技巧。

3 结束语

综上可知,只有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与德育工作有效地进行结合,才能够减少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之间存在的各种矛盾,从而将学生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做好,实现培养新时代优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钱铬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赵宏义.德育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刘晓明,王丽柴.试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差异与一致性[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10).

[4]唐松林.论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

2012(3).

[5]高秀丽,李海红.关于高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调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2).

[6]杨珍芝.高校心理咨询师心理危机干预中伦理困境与应对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3.

作者:王桂凤

心理咨询与德育研究论文 篇2:

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的探讨

摘 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与德育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二者融合的有效途径,以期提高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心理咨询 德育 融合

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心理咨询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素质、解决心理问题、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由此把心理咨询纳入德育工作中,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是提高德育实效性、针对性的重要途径。

1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的必要性

1.1 心理咨询能促进高职院校德育的发展

个性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德育的目标之一,同时,也是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基础。心理咨询适应这一社会的实际需要而生,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把心理咨询引入德育工作。(1)心理咨询为保证高职院校德育的有效实施奠定心理基础。心理理咨询能帮助大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工作”、“如何生存”,既为高职院校德育的实施奠定了心理基础,又是高职院校德育的重要工作之一。(2)心理咨询能够拓展德育的功能,更新德育工作者的工作观念。心理咨询能促进德育工作者在教育中能以平等的心态和助人的姿态进行工作,因而增加了和学生的沟通和信任,使工作更能够深入到实际,增强了说服力,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3)心理咨询能够提高德育的指向性和实效性。实践证明,离开了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因素的客观分析,德育工作就会变得不切实际,德育工作者只有遵循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心理咨询的方式开展工作,才能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心理咨询能够为德育的实施提供有效调节平台。心理咨询能使咨询者克服意义障碍,建立良好的心境从而矫治各种心理疾病。(5)心理咨询能够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心理咨询在高职院校德育中运用的过程,也在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自身的心理素质,只有德育工作者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德育工作。

1.2 高校德育为心理咨询指引方向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高校心理咨询融有很多德育的色彩,心理咨询中除注重咨询工作的独立性、特殊性外,也采用德育的理念和视角,主为学生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从不同角度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2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把心理咨询引入高职院校德育领域,实现两者的融合和发展,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教育的新举措。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实现两者融合的过程中,会存在着许多棘手的难题。

2.1 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的认识不一致

(1)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自成体系:许多观点认为心理咨询与高职院校德育自成体系,心理咨询并不等于德育,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心理咨询在高职院校德育中难以运用。(2)心理问题德育化和德育问题心理化:长期以来,很多观点认为心理与思想品德问题是同一个问题,因此在高职院校德育中,把心理问题当做思想品德问题处理,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德育化;同时,由于心理咨询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运用,使得很多人认为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已经过时,主张用心理咨询取代德育工作,过分夸大心理咨询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作用,导致了德育问题的心理化。(3)高职院校学生对心理咨询认识模糊:虽然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普遍比较高,但是还是有不少的大学生缺少心理学的常识,不清楚心理咨询的工作性质,更不清楚心理咨询对个人的身心健康有何关系。(4)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和德育融合的社会认识欠佳:我国的心理学起步较晚,现在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社会误解地认为心理咨询主要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人,而有心理疾病的人必须到医院接受治疗,从而影响到心理咨询和高职院校德育的融合。

2.2 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的方法和形式运用不充分

由于认识还不一致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不少高职院校还没有把心理咨询工作完全纳入高职院校德育体系,没有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就是教育部明确要求要对每年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预见性的工作也未得到落实。

2.3 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的软硬件建设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心理咨询机构多属非正式机构,稳定性较差,往往随领导的重视程度,组织者、骨干人员的调岗或精力因素而出现波动,导致目前的日常心理咨询工作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人员以兼职居多,专职人员少,其中大部分是经过短期培训后上岗,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大学生心理咨询队伍亟待建设。

3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对策分析

3.1 宏观上统筹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与德育的融合

(1)规范对高职院校心理咨询的管理:高职院校心理咨询是高职院校德育的组成部分,为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与德育的融合,应该规范对高职院校心理咨询的管理,完善德育体系。(2)构建学校和家庭及社会相融合的辅导模式:加强心理咨询与高职院校德育的融合,加强心理咨询对学生、家庭和社会宣传普及的力度。(3)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的课题研究:开展课题研究,进行学术探讨是提高咨询员、德育工作者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如鼓励科研、加强科研协作交流、科研奖励、设立科研课题等。

3.2 微观上规划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与德育的融合

(1)以高职院校德育目标为指导设置心理指导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系统科学灌输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首先,普及心理知识,拓展德育的内容;其次,建立心理档案,找准德育的切入点;最后,重视职业心理咨询,加强人生指导。(2)广泛的开展大学生心理普查:开展心理普查是心理咨询在高职院校德育中运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帮助教师了解大学生。(3)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相融合: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的融合有利于奠定高职院校学生良好的心理基础,而良好的心理基础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德育的实施效果。(4)开展心理测验。(5)建立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网络平台:网上咨询有利于资源共享,有助于缓解我国目前心理咨询专家严重不足的矛盾,也为学生不愿公开的心理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咨询渠道,可以说网络咨询将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方向。(6)加强心理咨询培训造就新型的德育工作者:为了切实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加速培养一批既掌握德育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又懂得一定心理咨询方面专业知识的德育教师队伍,是实现心理咨询和德育相融合的关键。

4结语

把心理咨询引入高职院校德育领域,实现两者的融合并得到发展,无论对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教育,还是发展高职院校心理咨询都具有价值。同时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相关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曾凡龙.大学生心理健康[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147.

[2] 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新论[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63.

[3]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6.

[4]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0~189.

作者:吴文贞

心理咨询与德育研究论文 篇3:

心理咨询与德育关系浅析

摘要:心理咨询与德育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品德的发展,具有促进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共同目的。心理咨询有着不容忽视的德育功能,但心理咨询与德育依据的理论、运用的方法、涵盖的内容及运行的机制等存在差异。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者之间往往存在角色冲突而使两者不能有机地结合。为此,必须加强心理咨询与德育之间的朕系,以丰富德育的内涵,提高德育的效果。

关键词:心理咨询;德育

心理咨询重在解决个体心理问题,促进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德育重在培养个体符合社会需要的品格,二者都具有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品德的发展的功能,具有促进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共同目的。心理咨询有着不容忽视的德育功能,但心理咨询与德育依据的理论、运用的方法、涵盖的内容及运行的机制等存在差异。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者之间往往存在角色冲突而使两者不能有机地结合。为此,必须加强心理咨询与德育之间的联系,以丰富德育的内涵,提高德育的效率。

一、 对心理咨询与德育理解的两个误区

心理问题德育化和德育问题心理化。在德育中,容易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德育化。其主要原因是:(1)长期以来心理问题没有受到关注。(2)过分强调政治,往往把人们的一切心理问题都看做是思想觉悟和政治观念问题,不能科学和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3)把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简单地看成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忽视社会变革给人们内心世界带来的振荡和不安。(4)对人的素质要求上只重视思想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人们心理素质的提高,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这就导致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或事倍功半。但近年来随着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有些人又过分夸大了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咨询应该完全代替德育,导致德育问题心理化。这就导致德育工作矫枉过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必须在理论上加以纠正,而这首先涉及的是对人格与品德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其关系的认识问题。

二、 明晰两个范畴:人格与品德,心理咨询与德育

1. 人格与品德。习惯上,我们认为心理咨询是解决人格问题,而德育是解决思想品德问题。人格是在环境、遗传、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个体的心理倾向和各方面的特征。而思想品德通常指个体的内在政治、社会信仰、世界观、道德观及法律意识等等。人格与品德是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1)它们都指个体内在素质因素,都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二者均属于心理现象的范畴。虽然这种反映包括一些共同的要素,但反映的色彩却是有差别的。反映思想品德的客观事物偏重于一定社会或阶级意识。而我们在研究人格结构时,却并未强调个体所处一定社会的阶级利益、政治背景多与社会意识相联系的社会倾向因素。(2)它们虽然都有优劣或好坏之分,但二者的具体标准存在差别,同时又具有统一性。思想品德着眼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任务,而人格内容强调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相对来说,品德更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而人格更强调个体的自然属性。但二者又有统一性,是表现在同一个体身上的不同素质特点,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格和品德是统一的。(3)两者的联系还表现为形成过程的统一性。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个体人格的完善过程。无论人格的发展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是诸种心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

2. 心理咨询与德育。德育与心理咨询有着共同的目的,即培养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但它们的内容、实施方法及其理论依据是有区别的。(1)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咨询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德育主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2)虽然有共同的目的,但具体任务不同。德育主要是解决政治观念、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问题。心理咨询则强调个性和谐。(3)两者的内容不同。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等,而心理咨询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卫生、学习生活、智力发展、恋爱婚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人格评定、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变态心理等。(4)两者采用的方法不同。德育主要采用说服、集体教育、环境熏陶、实践锻炼等方法,心理咨询则注重宣泄、暗示、自由联想、角色转换等方法。(5)运作机制不同,德育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规范”过程,而心理咨询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建构其心理世界,在心理咨询中教师一般没有对学生的否定权。教师永远理解、尊重、信任、接纳学生。

三、 心理咨询的德育功能

第一是补偿功能。(1)观念补偿。心理咨询使德育工作者进一步丰富了德育观的内涵,德育过程不仅是以掌握道德知识、训练行为习惯为基础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学生潜能开发、认知能力培养及其他人格因素发展的过程。(2)方法补偿:在心理咨询中,教育者的地位由主导者、权威者变为协助者和治疗者,发掘学生心理中的潜意识能量,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3)内容补偿:心理咨询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德育内容提供了补偿。

第二是指导功能。(1)在对象的研究上,心理咨询为德育提供了客观基础,有利于分析学生人格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2)在方法上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心理咨询中,我们把学生当做人际关系中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它强调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人格缺陷。教育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

第三是调节功能。(1)克服意义障碍。影响教育效果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教育者如果采取不恰当的方法,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果采取心理咨询中的一些方法如疏泄、暗示、角色变换等方法,效果肯定会好些。(2)建立良好的心境。心境具有弥散性特点,良好的心境有利于调动人的主动性,提高活动效率,心理咨询则能改善学生的不良心境,指导他们采用自我暗示、适当发泄、转移注意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境,以达到人格发展与环境和谐统一。(3)矫治心理疾病。目前,许多学生由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产生了各种生理、心理反应,如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采取德育手段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但如果采用咨询中的某些行为治疗方法,则能帮助他们克服某些行为障碍,从而进一步改善情绪和消除不良生理、心理症状。

四、 德育与心理咨询的角色冲突与统一

在实际工作中,无论德育工作者还是心理咨询工作者,常常会产生多种角色的冲突。首先是工作依据上的冲突;其次是工作重心上的冲突,常出现是以“社会利益为重”还是以“个体利益为重”的矛盾与冲突;再次是工作原则上的冲突。面对德育工作者与心理咨询工作者角色的种种冲突,我们应开阔视野,寻找减少冲突、协同发展的突破口,有效地促进心理咨询与德育间的联系,以提高学生做人的素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其认知观念上的偏差,这就需要从德育的角度来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他们。因此,这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具备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真研究和掌握心理学规律,有效地改进我们现有的工作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两种角色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德育工作,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王 青

上一篇:政工科工作总结3篇下一篇:教师培训工作总结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