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师范类院校经济数学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非师范数学专业。本文在分析我校(江苏大学)非师范数学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如何更好地提高非师范数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出了几点建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职业师范类院校经济数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职业师范类院校经济数学论文 篇1:

对经济数学教学与考试改革的思考

摘 要:本文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经济数学教学与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适合经济管理类学生的教学与考试模式,以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经济数学;考试模式;教学模式;选择性失忆

我国高等院校数学课程改革起步较晚,虽然已取得不少改革成果,但到目前为止总体上还处于摸索阶段,与深化教学改革的具体需要相距甚远。目前经济数学课程的普遍状况是: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简单,高速低质,学生感到教师讲得太快难以承受,无法适应经济管理专业的需求。

一、经济数学教学与考试中的问题

1.教学内容僵化呆板,数十年不变。经济数学教材只是对普通微积分教材删删减减,仍然偏于数学理论与计算,无法体现经济管理专业特色,枯燥的理论、抽象的公式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缺乏“由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种服务于应用的思想,使数学理论如“天外来物”脱离实际,部分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应用,严重限制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2.学生以考试为目的进行学习。学生只会对理论、公式机械性地记忆,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只要学生记忆力好,就会得高分。一旦学生通过考试,就会选择性失忆,把学到的知识忘得干干净净。这种考试无法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数学教师知识陈旧,授课缺乏激情。首先,授课教师讲授的知识过于陈旧,与现实脱节,不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其次,由于专业的限制,主要讲授数学的理论,几乎与经济管理无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对经济数学教学与考试改革的思考

1.反思教学内容。教学的内容要与时代同步。传统的教学是先讲晦涩难懂的数学理论和方法,然后再讲少量的经济应用内容,两者的衔接十分牵强。而学生先被极其抽象的数学理论“一棒子打晕”,然后又不知其所以然的被“解决”了经济应用问题,最后是数学不会,经济应用也不会。教学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不只是为了通过考试、毕业,而是要培养学生利用数学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经济数学教师要明白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数学知识,在专业学习中会遇到什么问题,毕业后在深造中或工作中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学生需要什么教师教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因此,教学内容要适当降低数学理论的难度,加强其与经济问题的联系,最好是把数学知识完美地融合到经济问题中。

2.建立现代考试模式。首先,转变考试模式,建立现代的考试模式。严格按照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考试模式的改革,最大限度發挥考试的作用,最短时间里建立起与教学内容、专业内容相适应的现代考试模式。其次,考试方法要多样化,多次化。考试可以是开卷考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2~3人),对于每组提出具体的问题,限定时间完成,可以看教材和辅导书。闭卷考试也可以分多次进行,课程结束后,每月(周)举行一次,以各次最高分作为考试成绩。

3.建立分班教学模式。目前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不断加大,继续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分层次教学是针对具有不同学习基础与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经济数学授课教师尝试把该课程分成三个班:基础班、普通班和提高班。基础班主要是针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开设。教学时间相对较长,教学内容起点低,授课教师应该精讲细讲,使学生得到最基本的训练,掌握最基本的数学知识。普通班主要是针对数学基础一般学生开设(人数最多)。教学时间正常,教学内容与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大纲符合,授课教师在讲课中应该以实例分析为主,通过相关专业的不同需求,设立实际问题,通过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分析本专业的具体应用情况,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从更直观、更真切的方式感受到数学理论和数学原理在自身学科的应用。教师应该引入MATLAB等数学工具辅助教学,利用先进的数学软件处理问题,将前沿学科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能解决学科问题,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非常有益。提高班主要是针对数学基础较好而且想进一步考研的学生开设。教学时间正常,教学内容略高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大纲,授课教师在讲授中注重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对于考研部分的内容精讲细讲。

4.培养经济数学师资。目前经济数学师资陈旧,授课教师偏于数学理论,对经济知识知之甚少。因此,高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数学教师进修经济管理专业,或鼓励其攻读经济管理类的研究生等,接触各个专业不同的知识体系,使得教师的知识不断丰富。

参考文献:

[1]王东升.浅谈高职高专经济数学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7(17):125-126.

[2]马艳英.职业师范类院校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知识经济,2014(7):172-172.

[3]孟繁慧.新时期高职学院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中国[J].科教创新导刊,2012(20):39.

[4]邱作良.论经济数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前沿,2009(8):329-330.

作者:李艳秋 高海龙

职业师范类院校经济数学论文 篇2:

关于增强非师范数学专业就业竞争力的若干问题的研究

摘要: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非师范数学专业。本文在分析我校(江苏大学)非师范数学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如何更好地提高非师范数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非师范数学专业;存在问题;就业竞争力

一、本项目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解析

1.目前,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我校非师范数学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和应用数学专业)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力求向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迈进。但由于非师范数学专业的开设时间较晚(特别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历史不长,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不足。我校开设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数学)和应用数学专业都是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就业存在一定的困难,就业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1)学校自身的综合实力主导了部分企业的选择。一些大型公司和企业在招聘时,优先选择985、211高校。若招聘技术类岗位,往往会首选工科院校;招聘管理类岗位时,往往首选文科性学校;其次才考虑选择综合性院校。(2)学生自身的就业想法不够强烈。原因如下:针对非师范类数学专业毕业生的招聘单位主要是一些规模偏小的公司和企业。招聘的职位以文员或者产品销售员为主,岗位层次不高,而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比较高,4年本科的学习,心理上不愿意与仅仅具有高中和初中学历的相关人员一样从底层做起。(3)学生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大部分中型及大型企业不愿意招收。

2.目前我校非师范数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1)从专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专业定位不太明确。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属于计算数学,除了数学的学习,计算机方面只学习了较少的相关专业课,而且缺乏系统性,教学质量不高,以致学生不清楚自己的专业方向,没有很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无法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及就业市场的需求。课程安排不够合理。由于专业定位不明确,造成课程体系有点混乱。我校目前开设一部分数学课程,一部分计算机基础课程。由于课程安排不够合理,后继课程的学习与相关基础课相隔时间较长,造成学生对专业学习存在畏难心理,学习兴趣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如今,非师范数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比较欠缺,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①过于重视理论,忽视实践。我校非师范数学专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为辅。我校“辅”的忽视程度较为严重,实践角色较为次要。部分学生经常抱怨听课过于乏味无聊,手机上网现象尤其严重,课程学习效果不好。书本的知识偏重于理论和基础,能用于实践的太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尽管我校非师范数学专业也有实习机会,但是能在短短十天的IT新知识培训后就能成功上岗,存在一定的难度。希望学校能够在明确专业培养方向后,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这个很值得各个高校的思考和借鉴。②我校针对非师范类数学专业,已经建立了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包括苏州、无锡等地,实习过程主要涉及计算机语言方面。校方虽有引导,但部分学生对计算机语言学习兴趣不高,实习只为完成任务,所以完成效果不够明显。只有极少数学生在大四的第二学期选择重新去学习,以便学到更多的实用技能,早日符合公司的需求,找到满意的工作。这种实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学生的就业,不利于提高就业质量。(2)从就业角度分析:①就业市场信息不足,就业渠道不畅通。我校非师范数学专业学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而且基本都是镇江周边城市的中小学。同学们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去搜集就业信息,以致错过了很多就业信息。②据调查,我校非师范数学专业现不太重视学业规划质量,就业指导小组有待进一步加强,各个就业指导老师的水平需进一步提高,而相关制度也需进一步健全,管理更须规范和完善。③我校制定的针对非师范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条例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部门也需在实践中规范管理,坚持“四步走原则”:第一步,学校期间规范的学业引导与指导;第二步,毕业前的就业形势政策分析;第三步,就业职场技巧培训讲座;第四步,鼓励多种形式的就业。我校的就业洽谈会不计其数,对工科总体效果良好,但对于非师范类数学专业,由于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学生期望过高,效果不是很好。我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业规划,职业指导和学生个人的定位不是太明确,造成学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二、对如何更好地提高我校非师范数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1.学校层面。(1)明确专业方向,修改和完善我校非师范数学专业的培养方向,进一步提高我校非师范数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①设立特殊专业的培养团队,加强团队思想建设、制度建设,正确分析当前形势,成立专业的培养机构,使得专业定位更明确。为了提高非师范数学系学生的就业能力,根据培养原因、培养内容、培养方法,制定适合的、科学的培养理念、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和保障措施。我校理学院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一定改变,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例如:我校应用数学专业,12级专业方向已经分为了A、B模块,开设了与计算机相关的经济数学等课程,与财经相关的金融数学等课程,与师范相关的基础数学等课程,为学生各个方向的发展提供了相关知识。这样为各种兴趣的学生提供了选择方向,允许同学们自由选择专业。与此同时,学校可以增加选修课的数量,扩宽领域,例如:在选修课中设计考研辅导、就业指导等课程,使同学们能够各取所长,各取所需,物尽其用,人尽其才。②调整课程结构,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明确课程体系。以市场所需为主导,面向公司,使学生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发展,以此调整现有课程。纵观非师范数学系的课程安排,我们会发现,偏于理论,而少于实践,这样造成学生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不足。我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实践课程,最重要的是提高课程质量,加强学生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尽管我校非师范数学专业有实践课程,但是多数学生不感兴趣,没有认真对待,往往存在一个为了完成学分而做的普遍现象,并没有深入地去执行。③有针对性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调动非师范类数学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创造力,从而更好地引导非师范类数学专业学生的进行自身定位。目前,由于数学专业本身的特点,很多老师上课都是照本宣科,难以调动同学们听课兴趣,缺乏创新和激情。学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培养数学类教师的专业素养,设置专门的教学课程教学奖,充分调动提高数学类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2)建立和完善专门的就业指导小组,提高非师范类数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①学院针对非师范类数学专业就业难的情况,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小组。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小组成员的素质和能力,做到从学生角度考虑,为学生找工作提出导向性方针。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能锻炼自己、磨炼自己的机会。我校已经邀请过创业成功的校友谈创业经历,激励大学生敢于创业,不过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③加强职业教育。学校可以加强与各个企业的老总或其他管理人员的联系,通过这些专业人员讲授专业知识,让非师范类数学专业的同学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欠缺的是什么,认识到如何将数学更运用于生活工作,从而有方向、有目的地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④学院可以建立高效率的网络平台,通过飞信、QQ等通讯软件,给学生定时发布就业信息,为非师范类数学专业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提供最优质的服务。通过这类平台的建立和完善,使就业困难户——非师范类数学专业学生,不再迷茫,全方位地获取就业信息,有针对性地弥补自身不足。

2.个人层面。(1)明确自身特长和专业特点,提早自我定位,制定学业规划,不管学校对非师范类数学专业定位是否明确,但每个非师范类数学专业的同学对自身的定位要明确,不可人云亦云,对自身的发展要有自己的规划。(2)提高自身知识水平过程中,学会做有心人,学会运用数学观点看待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非师范类数学专业的同学,不管课程体系是否清晰,每个同学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思路要清晰。明确“学好数学,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的真谛。根据数学课程自身的特点,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如何坚定信心,克服畏难心理,解决困难,提高自身已有的专业知识水平,日后利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问题,才是数学学习的精髓。因此,不能说数学专业是没前途的,它体现的思维对生活、人生有着重大的意义。(3)尽早培养兴趣,培养专业技能,树立个人品牌,树立长远目标。非师范类数学专业的同学,尤其要根据各自的学业规划,针对数学基础以及自身兴趣所在,找到适合于自身的社会位置。将自己培养成具有数学特色的人才,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局面,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自身的数学特长和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这种特色人才,究其根本,是种种技能。所以技能的培养,对于我们非师范类数学专业的学生尤其重要。除了对学校的实践环节,保持认真的态度;针对学校实践环节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自己要利用寒暑假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突破数学专业的局限性,拓宽就业渠道。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到外边实习,向专业人士请教,是赢得企业招聘者的“芳心”必不可少的基础。非师范数学类专业的学生,因为有不错的数学基础,当然也可以选择从事师范行业,但关键是通过师范技能培训、中学实习等来研究和熟练掌握教育方式、学生心理等师范相关知识。除此之外,非师范类数学专业学生如果选择从事IT方面的工作,学好一门计算机语言,比如C语言或者C++,就能找到一个收入不菲的工作岗位。但这些种种美好幻想的前提是: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专业技能,所以在大学四年的课程学习以及课余时间,要明确自身任务,耐心踏实,要求自身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各类数学软件(如Matlab、Lingo、Mathematica、MapLe等),同时要追其根本,通过将实际例子抽象为数学问题,深入了解相关的数学概念,培养巧妙运用数学工具,自己编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保持良好心态,坚定自己的选择,遇到问题迷茫时及时与学校或家里沟通,不走弯路。遇到问题,不要逃避,要有良好的心态,要学会交流,学会给自己减压,充分利用身边资源。但切忌依赖父母或亲朋好友,依赖学校,认为在双向选择的市场中要凭关系就业等,缺乏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和自我推销意识。在就业形势紧张的时代,很多同学对数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一直保持悲观的状态。其实不必太担心,校外企业、公司等对诸如网页制作、手机、网络游戏、数据分析等的实习生岗位还是很多的;非师范类数学专业学生本身有严密的数学知识基础上,又有数理统计的理论背景,就可以很容易找到与数据处理的相关任务;熟悉了解了统计软件如SAS或SPSS或Excel,在分析相关的工作方面的岗位现在需求量是很大的,当然,考研也是不错的选择,它可以给你更高的平台。

3.社会层面。(1)正确认识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事实,以正确的观点和态度接受非师范类毕业生,做到不歧视、不排斥,鼓励并引领大学生就业。非师范类数学专业办学历史一般较短,师资力量和学科建设赶不上传统的师范类专业,但非师范类数学专业生的数学基础一般优于其他专业,而数学与将来企业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更不能对该类毕业生抱有怀疑歧视态度,要做到有能力的优先,是人才的优先,从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帮助企业吸引更多的人才。(2)怀有长远目标,注重发掘个人潜能,给有能力的人提供更多机会。通过与学校互动,完善和修正企业人才培养方向,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加强与各个高校的交流与合作项目,培养和发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小投资换大回报。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第12批大学生科研立项资助项目(编号:12C329);江苏大学2011年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编号:2011JGYB030)。

作者:曹万荣,朱荣平,汪文丽,刘超

职业师范类院校经济数学论文 篇3:

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新探

【摘 要】分析高职高专院校在高等数学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出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尝试使用判例法教学,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高等数学 教学模式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11

一、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现状

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高等数学一直在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不仅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逐渐彰显其独特的魅力,而且在经济管理和日常决策中也日益凸显其重要作用。小到个人经营、投资决策,大到公司管理、国民经济规划,都与数学密切相关。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为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合格的劳动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高职高专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做好了准备。但是,就目前国内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材的问题

教材是教学工作最主要的载体,是教学思想和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教材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正因如此,教材的编写和选择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活动,能否选用一本合适的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工作的成败。

目前,国内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的知识体系,主要由“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运筹学”和“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这六大模块构成。根据专业需求,又把数学知识划分成为理工类和经管类两个大类。这种分类方法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素养都是有利的,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细究起来,这种分类方法仍有许多不尽到位的地方,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可能从根本上颠覆这种教材分类带来的好处。

高职高专院校理工类高等数学的教材基本是普通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材的简化版,只是删去了其中较难的章节和习题;而经管类的高等数学教材又是理工类高等数学教材的压缩,进一步去掉一些章节和习题,并冠以“经济数学”的名称。在编写教材时,教师一方面试图把高等数学知识体系完整地介绍给学生,另一方面又受课时的限制不得不精简教学内容。于是,教材建设进入一个发展怪圈:新教材不断出现,旧教材接连被淘汰,但教材的内容却始终相差无几。

要想编写一本学生愿意学,学后用得上的教材,首先应制定一个符合专业特点的教学大纲,以专业培养为目标,实现整体优化。考虑到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实际和未来工作的性质,新教材应重基础、轻系统,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可读性为基点,以创新性为导向。在传统内容的基础上,把现代数学和专业特色,包括一些符号和术语,有机地渗透到教材中。在例题和习题的配备上也应做大幅度的改革,减少死套定理公式的计算题和证明题,增加本专业的实际应用题。这些题目可以是为学习数学知识而人为编制的,但最好是真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学习。潜移默化地把数学知识和专业知识联系起来。

高等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但一部优秀的高等数学教材,应该是一部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材。虽然数学知识的具体内容大同小异,不同的专业应有专属于自己的高等数学教材。对于一门工具课来说,特色就是生命力,专业就是战斗力。目前,高等数学教材的编写开发工作,主要由学校数学教师承担,基本是采用学科型课程的开发方式,与专业知识和企业实际要求相脱节,专业特色不明显。比较成功的教材往往是以数学教师为主,专业课教师、本专业高年级的学生乃至具有一定工作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另外,在教学模块设置上,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应分为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前者保证满足各专业对数学的一般需要,后者由基础部和系专业教师共同研究决定,用以确保专业特色。

(二)教师的问题

高职高专院校从事高等数学教学的教师,绝大部分来自综合类院校数学专业或师范类院校的数学教育专业,基本没有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知识。这些教师精熟的是数学理论和学科体系,欠缺的是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实践。综合类院校数学专业也会涉及数学的应用,但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仍是理论,其应用的目的是加强对理论本身的理解。但是,在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的学习实践中,立足点应该是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论本身是辅助的。然而,很多具有高学术水平的数学教师未能认识到这点,导致他们难以得到学生的欢迎。可以说,高职高专院校数学教师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教学上的针对性,缺乏对学生专业领域的认识,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近几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进修和继续教育力度,促进教师深入生产实践,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如山东省教育主管部门规定,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选择专业对口的企事业单位,安排教师顶岗实践。

与专业教师相比,高等数学教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数学专业教师与学生专业实际的联系,并没有其他专业教师那么紧密。专业教师必须到企事业单位或者生产服务第一线,数学教师却只需站到第二线。数学教师可以通过间接的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更具针对性。如建立一套长效的跨专业联系机制,让数学教师随时可以进入高年级学生的专业课堂,跟堂听课以发现学生们数学知识的需求,从而改善自己的数学教学;或者开设由数学教师和专业教师参与的定期座谈会,在座谈会中发现高年级学生数学知识的薄弱环节,知道在低年级时哪些地方该重点讲,哪些地方该简略讲。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有全套的学生教材,特别是学生专业的教材,熟悉所教学生的知识脉络,提前扫清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目前,高职高专学校现有的教育激励机制并不能有效提高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教学工作是项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工作,即使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课件,同样的教案,如果教师不同,教师的精神状态不同,教学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事实上,每上一节课,教师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但这些是台下的工夫,不能直接展示给他人看。另外,教学工作的优劣是难以评判的,特别是在高校,因为没有升学的硬压力,教师教得到底怎么样,短时间内无法断言。但科研工作不同,科研成果有目共睹,取得专利或发表高级别的文章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在评比先进和职称评定中也比教学成绩占有更大的比重。因此,部分教师就改变了自己工作的重点,把研究教学的热情转向了从事科研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工作的效果自然难以保障。

(三)课时的问题

课时的多少,直接反映了该科目被重视的程度。课时的调整,正是学校教育方针的指向标。高等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而打基础必须考虑周全。一般地,基础学科都是严谨扎实、极为精细的。高等数学不是一门操作性的学科,而是偏向于理论的,而理论的推导需要严格细致。正因如此,虽然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支持,数学教师仍不能完全摆脱“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数学教师肩负着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的艰巨任务,但数学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是要通过严格的学习活动才能获得的,是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过程,没有一定的课时量安排是无法保证训练效果的。并且,一般操作性的课程,认真学习会有大的收获,不认真学习收获就会少一些,但毕竟还会有所收获。数学是思维层面上的学习,必须精密细致,不严谨则毫无所获。如数学上求导公式的推导,就涉及函数、极限等方面知识,只有真正理解这些知识,才是真正掌握求导公式,提高知识层次。如果仅仅背熟几个求导公式,也许可以解决简单的问题,但难以处理稍微复杂的问题,更遑论提高数学素质。

即使总的课时量可以保证,也要注意授课周期的设置。如为线性代数开设36个学时,安排的教学内容有:行列式、矩阵的定义及基本运算、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和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就教学内容而言,虽然36个课时足够,但课表安排每天4个学时,连续9个工作日就结束一门课,就明显欠妥。因为数学是梳理思维、改变观念的学科,是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的。思维的改变必然是长期的、缓慢的,是需要一定时间跨度的,拔苗助长式地赶课时是没有用的。

二、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可进行如下创新:

(一)尝试使用判例法教学

毋庸置疑,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实用。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们知识水平良莠不齐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甚至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尚模糊不清。如何让一个基础薄弱的群体迅速掌握他们必须要掌握的知识?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一直困扰高职高专数学教师的问题。对此,可以借鉴历史上一些成功的做法。

明洪武七年(1374年)二月,朱元璋颁行《大明律》,为各级司法部门决狱量刑提供依据。随后发现,因为老百姓普遍文化水平较低,读书认字尚且困难,背诵《大明律》上的那些条文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大明律》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政府采集1万多个罪犯的案例,将其犯罪过程、处罚方式编写成册,名为《大诰》,广为散发。这些案例,个个生动具体,贴近生活又容易记忆,普通程度的百姓都可以看懂。次年又颁布《大诰续编》、《三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又颁赐《大诰武臣》。不讲繁文缛节的理论,着眼于实用,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实际例子来说明问题,这就是判例法(CaseLaw)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编成的《大清律例》,也是考虑到明末社会动荡,百姓受教育程度较低,于是汇集了1892个实际生活中的案例编订成册,以此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并出现了律、例并行的局面。

在建立起了极限、导数、微分和积分这些最基本的数学概念后,高等数学的教学也可以尝试判例法的思路,着眼于实际应用,用实例作为学习数学知识的主线。每一个专题就是要解决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需要应用到哪些数学知识,再适时地把相关知识补充进来。如研究一个企业扩大规模再生产的问题,就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不同的生产规模下,相同的扩展困难程度如何变化?此时再引入边际函数的概念,并由边际函数稍加引申至导数的概念。在讲到一段时间内企业总利润时再引入定积分的概念,并由此扩展为广义积分,为将来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埋下伏笔。兴趣使人更容易坚持,如果问题选择得好,比较符合学生们的兴趣,学生们就乐意学习一些比较抽象晦涩的数学理论。

每一个具体实例都有其局限性,不可能涉及数学理论的方方面面,但诸多精心组织的实例层次分明地学习下来,高等数学的知识脉络基本上是可以把握的。而且这种以应用为主线的学习方法,更容易增强学生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信心。

(二)使用具有数学特色的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

目前,几乎每一门学科都在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高等数学也可使用具有数学特色的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

常量数学(算术+初等代数+初等几何+些许极限的原始理论)否定了点、线、面的物质性,只承认几何特性,是脱离客观实体的客观性。在大学教育中,学生开始学习微积分,微积分研究的都是变量,因为变量的引入,微积分才有能力把握运动和过程。高等数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如极限、导数、切线、近似计算、无穷小、Tayor展开等,无一不是运动的,按照常量数学中静态的观念是无法准确理解的。而信息技术的动画技术可以很好得把这些动态过程描摹出来,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如Tayor展开的问题,虽然理论上的推导可以用“板书+讲解”的方法完成,但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却很难真正勾画出级数逐步逼近的态势。如果引入多媒体动画技术,就可以把级数一层一层地加上去,每一步如何逼近,逼近的效果如何,逐步用动画的形式动态展示出来。借助这一直观印象,学生们就很容易把握住级数逼近及收敛的动态过程,对于在何处逼近得快,在何处逼近得慢也能有较好的把握。不仅巩固了学到的知识,而且增强了对数学的兴趣。

具体计算题目是高等数学学习中的一大障碍。考虑到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特点,在解决计算问题时应大量使用专业的数学软件。当学生们建立起了基本的数学概念后,应安排一定量的时间在安装和使用数学软件上。近来,有许多优秀的数学软件相继出现,如Mathematica、Lingo、Matlab、SPSS等,这些软件操作简单并且各有所长,综合运用多种软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便捷准确地解决学生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总之,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日臻完善的今天,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件长期而艰苦的工作。这需要全体数学教师共同努力,着眼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现状,紧跟教育发展理念,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找准高等数学这个传统课程和企业需求的契合点,建设适用又实用的、具有一流水平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杨继德,沈艳琳.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15)

[2]裴红冰.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1)

[3]叶留青.大学文科数学[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

[4]徐莹.浅议高等数学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26)

[5]叶留青,刘瑞华.分层次实训: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9(2)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

(2010C175)

【作者简介】王彦辉(1973- ),男,河南内乡人,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组合数学和组合网络理论;唐友刚(1980- ),男,湖北孝感人,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系讲师,研究方向:微分方程。

(责编 吴 筱)

作者:王彦辉 唐友刚

上一篇:好老师演讲稿:时光不语下一篇:信用社储蓄岗位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