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教学视域中的初中地理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地理实验,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为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立足学生立场、真实情境、实验生成,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地理实验教学设计,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提升地理实践力。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激励教学视域中的初中地理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激励教学视域中的初中地理论文 篇1: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当前初中地理课程开展中由于受到原有传统的教学思维影响,导致在课堂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地理课程的实效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的相关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基于此文章立足于素质教育下初中地理教学改革问题及对策,从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要求、当今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素质教育下初中地理教学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究。以期望可以找到高质量推进初中地理课程教育的方法,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地理;教学改革;问题;对策

新的时代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原本以知识教育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早已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而相比过去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更加关注学生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大幅度的变革,因此,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也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地理是初中的重要学科,在初中的学科知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充分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落实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此全面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完成素质教育这一目标。

一、 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家实施新课改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新课改引入了现代一系列先进的教学思想,如架构主义、实用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等,相比传统的教学理念,其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个人的成长。可以说,素质教育这一目标的落实离不开新课改的教学观念,而如何落实新课改提出的教学方法也成为落实素质教育这一目标的关键。具体来说,新课改的教学观与传统教学观念的区别则主要分为四点,即从“教育者中心”转变为“学习者中心”,从“教会学生知识”转为“教会学生学习”,从“重结论而轻过程”转为“重结论更重过程”,从“关注学科”转为“关注人”。

二、 当今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素质教育这一目标的达成有赖于新课改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的落实,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并非所有学校、所有教师都能尽快落实这样的理念。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自然是难以满足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的。而在初中地理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则存在着以下 问题:①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难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②学生学习方法低效,难以进行自主学习;③学习以记忆为主,学生对过程不够重视;④学习活动仍然关注学科,未惠及个人成长。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以合适的方法论结合地理学科的特色,落实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也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 素质教育下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一)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动力

现代一系列教学理论都对学生学习动力赋予了足够的重视,而在现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学生动力的激发变得更加重要。甚至可以说,其是构建学生中心课堂的前提。但在这一方面,传统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一直效果较差。故在初中地理的素质教育中,教师需要利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新课改下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利用线上素材,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也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师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手段,相比传统的教学手段,以视频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而且,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的教学为主,而在区域信息展示方面,信息化手段也更加形象。故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课前导学环节运用多种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例如,在“中国的交通运输”这一知识点,教师就可以以《超级工程3 纵横中国》为导入素材。相比传统的素材,这一素材展现的事物距离现代更近,能让学生感受到最为先进的交通行业,从管道、铁路、水路、空运等多个模块展示了中国的交通。而在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正式进入本节课知识的探究。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发现学生相当积极。这样,通过纪录片,教师以相关素材更有效地在课前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兴趣,这对提高本节知识探究的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2. 注重课堂理答,赋予学生成就感

在现代的教学中,无论是比赛还是游戏,都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其内在的原理就是学生成就感的赋予。在这一过程中,课堂理答环节是课堂问答环节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普遍性,能否在这一环节赋予学生成就感,对学生学习动力有着相当巨大的影响。这也就需要教师以多种方法进行表扬性、激励性课堂理答环节,以此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能力,更好地落实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

例如,在“中国地理差异”这一知识的复习中,教师就可以以四大区域对比表格的填写为脉络,引导学生对这一知识进行回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每个要素询问学生,如在气候这一要素中,教师就可以询问:“南方与北方气候有什么差别呢?”“南方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北方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具体是什么啊?”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即可以引导:“冬天怎么样,夏天怎么样?”如果学生还回答不出,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高温低温,多雨少雨啊?”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还可以询问所有学生:“是不是啊?”以全体学生的回答给予学生反馈。这样,通过追问、引导、表扬等方法,教师给予了学生正面的反馈,这对于赋予学生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开展多样活动,注重学习过程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这也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从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而这显然是传统以记忆为主的地理教学过程难以实现的。故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教学和评价两个方面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活动,促进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并就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有效提高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程度。

1. 开展项目化活动,构建生活情境

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相当重要。项目化活动是以项目为中心的活动,相比传统的教学活动,其一方面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另一方面也更加注重构建真实的生活化环境,这不仅能让学生将生活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还有着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作用,这对于学生知识的深度掌握相当重要。故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开展项目化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落实结果与过程并重的原则。

例如,在“地图的阅读”这一节,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绘制校园平面图”的项目化作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以合适的方法测量距离,并将各个地理事物以合适的形式展现在地图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注意地图的比例尺,也需要注意图标的标注。而通过这样的生活化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有效将地图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地图阅读能力。

2. 优化评价方法,提高学生重视度

“学而不思则罔”,作为引导学生反思的重要步骤,教学评价在教学的过程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学评价以成绩为主要指标,学生反思也会不可避免地以成绩为参照物,自然也就更加重视结果,这对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理念落实是相当不利的。在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新课改为方法论的教学中,单一的成绩评价无疑是不合适的。这也就需要教师针对学习过程构建新型的评价方法,以有效提高学生对过程的重视程度。

例如,在日常的教学中,针对结果,教师依然可以以学科成绩进行评价,而针对学习过程,教师则可以以量表进行评价。其中,在评价指标方面,教师可以设立态度、方法、过程等多个指标。而在这一过程中,受参与主体的影响,学生自己、其他学生、教师、家长都可以进行评价。这对学生从过程角度认知自己的学习活动,从而进行反思并提高自己对过程的重视程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利用多种手段,教授学习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方法的教授与学生中心地位的突出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后者需要学生拥有较高的自主学习效率为保障,而这就离不开高效学习方法的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逐渐增多,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不断革新,如何应用新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渗透新的学习方法,以此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 利用信息技术,教授数字化学习方法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场景化、活动化、游戏化、移动化的教学模式逐渐流行。而在教育信息化逐步推行的现代,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也成为当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翻转课堂、探究式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方法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对学习效率有着巨大的提升作用。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信息化教学方法,以此有效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

例如,在“人口与人种”这一节,教师就可以以翻转课堂的方式展开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学案和微课两种学习资料。其中,学案主要表明学习目标,而微课则以网络学习空间和线上空中课堂为媒介发送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微课,如学生觉得网络学习空间的微课较为枯燥,且不够深入,即可以观看线上空中课堂适合的微课。这样,通过信息技术,教师有效教授了学生数字化学习方法,这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2. 科学构建小组,教授合作化学习方法

“一个巴掌拍不响”,在现代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流行。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其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但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合作化学习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相比其他学科,地理实践活动往往实践量较大,更需要学生合作完成。故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科学构建学生小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观察月相”这一趣味实践活动。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借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原则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即尽量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集中到一个小组。而在实际的活动中,学生即可以以学生能力进行分工:信息技术较好的学生负责收集资料,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主导实践报告的写作等。当然,在观察任务中,学生也可以以两个学生为一组负责一天的观察,并相互提醒。这样,通过合理的小组构建活动,教师能有效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習惯,这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采用新型方法,关注学生本身

相比过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学生本身,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从知识、情感、品德方面全面培养学生,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而这也就需要教师从大班制的学科教学转为学生的个性化教学,从只关注知识的教学转为在课堂中渗透品德的教学,以此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人的成长。

1. 利用智慧课堂,构建个性化教学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依据教学目标进行统一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下”的现象,这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是相当不利的。从关注学科转为关注人,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个性化教学的落实势在必行。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智慧课堂为教师提供了便捷的学生个人数据收集方法,这对教师了解学生情况有着巨大的作用。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智慧课堂信息为不同学生布置不同任务,以此构建个性化教学模式。

例如,在“日本”这一区域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智慧课堂向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根据课后作业,教师发现学生在工业方面错误率较高,在合适的时间,教师即可以结合的学生错题资源进行集中讲解。而针对其他方面有错误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错题向不同学生推荐相应的微学习资料让学生阅读。这样,通过智慧课堂,教师构建了个性化学习模式,有效落实了关注学生个人成长的理念。

2. 结合教学内容,渗透良好品德

“立德树人乃教育之本”,在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下,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等良好品德本来就并非单单是思政学科的职责,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充分渗透德育教学。故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也需要结合所教学的内容充分渗透良好品德的教学,以此切实培养学生个人品质,满足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的要求。

例如,在“气候”这一节,结合当今大气污染这一环境问题,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环保这一良好品德。在这一品德的培养中,教师可以先讲解中国大气污染严重地区,例如,华北中南部地区的污染现状和原因。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现出现重污染天气时的视频,让学生对雾霾这一现象的害处有充分认识。而在知识扩展之后,教师即可以让学生构建环保卡并在生活中践行。这样,通过“气候”这一知识,教师有效培养了学生环保理念,完成了立德树人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 结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对现代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新课改理念的落实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以线上素材、课堂理答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从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各个环节提高学生对过程的重视程度,以信息技术和小组合作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并以智慧课堂和德育教学为切入点,充分关注学生本身而非仅关注地理学科。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个人素质,满足现代社会对教育教学越来越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冉杨.素质教育视域下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导刊,2015(12):134-135.

[2]田洪.初中地理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1):86.

[3]赵康娜,张卫青,崔志鑫,陈强.从地理课程标准看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发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4):117-123.

[4]李桂珍.对初中地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两点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2):42-43.

[5]朱伶宇.新课改下初中地理课堂趣味性策略探析[J].科教導刊,2019(5):121-122.

作者简介:

陈梦竹,江苏省淮安市,江苏省淮阴中学新城校区。

作者:陈梦竹

激励教学视域中的初中地理论文 篇2:

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设计

摘 要

地理实验,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为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立足学生立场、真实情境、实验生成,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地理实验教学设计,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提升地理实践力。

关键词

初中地理 地理实验 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实践力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地理教学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成长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初中地理教学作为学生地理学习的启蒙阶段,需要从素养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学科价值。《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地理教学应提倡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进入社会,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1]。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地理考察、调查等难以常态化进行,因此,“地理课堂实验”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之一。地理实验教学依托实验操作,引导学生从区域认知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帮助学生形成人地协调的观念,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一、基于学生立场,营造具身学习空间

“区域性”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首要特征,对于生活经验较为缺乏的初中生来说,他们最熟悉的区域是自己生活的地方。结合教材,立足于学生,选取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拉近学生和所学知识之间的距离,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形成的地理背景。以上考虑,是基于“学生立场”,从已知到未知,从熟悉到陌生,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情境出发,激发学生已有的旧经验,建构新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地理概念和原理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2]。

1.基于学生立场的教学设计

比如八年级“水资源”一课,课标要求学生“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南水北调工程”是教材“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部分的重要知识点。然而,不管是“南水北调”还是“引滦入津、引黄入晋”,这些跨流域调水工程对于学生,特别是生活于南方水资源丰富地区的学生们而言,知识虽然浅显,但略显“纸上谈兵”。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基于真实情境去动手操作,深入理解“调水”的必要性,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路径之一。

生活在苏州的孩子,对于水源地“太湖”,是有真切感受的。整合教材内容,以学生的生活场景“太湖”为主线,基于身边的调水工程——“引江济太”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有助于解决因“地理空间”差异带来的知识疏离感等问题。

2.基于具身空间的“体悟”学习

具身认知理论提出,具身空间是指教学中提供学生参与实践感知活动的空间,在活动中身体通过多感官体验、感知、互动与合作,增加感性认识[2]。基于具身空间的学习,是指由直接给予知識结论转向帮助学生体悟学习过程、提升思维品质。演示实验,比较直观;可操作的地理实验,则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可实践的具身空间。

“水问题”是怎样产生的?“水问题”产生后,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些问题,在实验体悟的过程中,逐渐明晰概念、知晓过程、探明结果。这时的“水资源”已成为学生体验、探究、实践的对象,也让学生的素养发展成为可能。“水资源”地理实验引导学生亲自经历“水污染、跨流域调水”等知识的产生过程,亲自动手的实践操作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分析认识“某个知识点”,结合具体现象经历概念构建的全过程。

二、立足真实情境,模拟地理实验环境

实践乃素养之母,一切实践均根植于情境之中[3]。核心素养导向的地理实验教学,是基于真实生活情境、运用实验解决问题的学生实践活动。

1.设计贯穿真实情境的教学主线

维果茨基说,脱离情境的知识毫无意义。“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将学生作为具体情境中的存在,在反复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与真实的情境相互造就,并就实验现象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做出行为反应,以此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地理实验依托于真实情境,解决真实地理问题。“实验教学”须结合学科特点,为学生创造有“教学主线”贯穿的不同情境,帮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让学生置身真实的生活情境,在模拟的实验环境中操作与实践,去亲身经历问题产生、解决的过程。立足于课堂,地理实验是“教师可营造、学生可操作、知识易传递、技能可习得”的、以真实情境做支撑的地理学习空间。地理实验将学生的思维与真实的情境、学生的身体活动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更投入地学习,体会地理学科的价值。

比如,“水资源”一课的教学关键在于,贴近学生生活,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思考问题,向学生传递“人地协调”的观念。生活在“江南水乡”的苏州学生,几乎从没有体会过缺水的苦恼,“水污染”的案例也相对较少。教学中“测一测,你身边的水”地理实验贯穿教学全过程,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置身于解决“水问题”的真实情境中,更生动具体。

2.立足生活场景模拟实验环境

对于初中生而言,真实情境取自于自然,来源于生活,实验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并欣赏我们生活的世界。在进行实验教学时,特别要注意的是,实验素材来自于生活,情境必须是“真实、可模拟、可操作”的,经得起反复推敲验证。因此,要选择适合实验的地理知识,如通过实验能真实感受到地理现象和规律的重点知识、需要以实验操作真实感受并亟须解决的教学难点,并将实验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测一测身边的水”地理实验需要准备的实验素材主要有:不同水体,如太湖水、蒸馏水或矿泉水等;透明的一次性杯子;水质检测笔(TDS水质检测笔,TDS值表示1升水中溶有多少毫克溶解性固体mg/L);滴管瓶口的色素若干。实验步骤:第一步,在太湖水中滴入一滴代表“污染物”的色素,观察TDS数值的变化(水质变化)。思考:TDS数值变化不大,太湖水的颜色和水质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为什么?第二步,在太湖水中持续滴入色素(绿色),观察TDS数值的变化(观察太湖水的颜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思考:随着太湖水体颜色的变化,说明太湖水的水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产生活排放的污染物是太湖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苏州距离太湖水源地非常近,太湖蓝藻的爆发,对于学生们来说,并不陌生。实验教学将太湖蓝藻搬进了地理课堂:以绿色色素模拟太湖水污染,让学生通过TDS水质笔上数值的变化,感受人类排放的污染物质对于太湖流域的破坏,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水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透过“杯中的水污染”,认识水资源的现状——“人均资源不足,水污染和水浪费加剧水资源的缺乏,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贫水国;水网稠密的苏州,也是缺水城市之一……”,直观的操作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指向地理实践力,设计深度实验活动

实验教学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协作性活动,实验小组的成员们通过实验进行互动,建立联结并实现共同思考、相互论证与理解。

1.小组协作实验,建立互动联结

课标强调“要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4]。实验教学从知识的建构性出发,将问题的解决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

实验教学要通过小组协作,为学生的多次尝试、反复实验、观察对比等创造条件,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的意识。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地球自转和公转、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澳大利亚的大自流盆地等知识的讲授,可以模拟实验环境,通过演示、操作、探究等实验方式,让学生认识地理事象形成的背景,理解地理原理,提升地理实践力。

比如,在“水资源”一课的教学中,采用地理实验教学的方式,营造学生活动氛围,通过简易实验操作,讨论“怎样降低太湖水的TDS值,寻找治理水污染的办法”。在解决问题环节,需要小组共同操作、观察、试错,尝试通过实验操作,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效迁移到新情境和新问题中,培養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实验深度,提升地理实践力

实验操作后的进一步反思:被稀释的太湖水,TDS数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加入杯中的用以稀释太湖的“水”,在现实生活中,来自于哪里?看似治理水污染,其实是帮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跨流域调水”,理解其产生的地理背景。实验的进一步反思,拓宽了思维的深度。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明白:知识,是在实践操作中获得的;课本上的知识,并不是那么高远,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2004年,国家就强调“实践证明,引江济太工程对于改善太湖水质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办法”。解决问题的方法,被验证是切实可行的,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的成就感会激励他们进一步去发现去探索。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深度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才是实践力的真正提升。

地理实验依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教学要从地理实践力的角度,帮助学生达到“从提供的材料或者实验等活动中提出简单的问题,能够用实验等方法对解决问题的假设进行验证”等能力水平。

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搭建桥梁,实现深度学习,达到击破难点的教学目的。比如,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实验教学中,可以尝试改变实验条件,如坡度、降水强度、土壤粘合度、植被覆盖率等,以帮助学生寻找水土流失的成因及解决措施;在“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的学习中,以烧杯、吸管等器材模拟大分水岭地形对地下水位的影响,引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关注思维品质,巧用实验生成资源

实验的生成,是在学生动手操作、思维碰撞中产生的。生成性要求地理实验教学要从封闭的“教实验”走向开放的“用实验”,从教师的外部输入走向学生的自我构建[5]。

1.“用好实验”,关注教学生成

“实验”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相对于传统课堂总设计好的问题,实验操作中产生的问题具有更强的可见性和生成性,更能与实践经验紧密关联,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水资源”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就“跨流域调水”,有学生提出疑问——长江水引入太湖,太湖水溢出来怎么办?这个问题的生成,对于“跨流域调水”的教学而言,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契机。“引江济太”工程中的常熟水利枢纽、望亭水利枢纽具有调节作用,使得太湖水经太浦河、黄浦江流入长江;太湖水位的季节变化图,让学生明白“引江济太”工程在改善水质的同时,对枯水期的太湖进行水位调节,发挥重要的作用。“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顺理成章地在实验中生成并明晰。同时,实验中生成的关于调节太湖水位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库、水利枢纽”等地理概念,助力学生高中地理的学习。

2.“抛锚体验”,提升思维品质

依托贯穿整节课的实验主线,“引江济太”的案例为学生提供抛锚体验,目的在于为学生参与探究跨流域调水提供经验。教学中,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可以补充“甘肃会宁状元县”的例子:以前,会宁的孩子理想“就是要考上大学,以后到城市去生活,去一个有水的地方”。怎样帮助会宁摆脱困境?在会宁县的地图上,学生看到了黄河支流“洮河”,直接联想到实验操作“跨流域调水”的案例也真实地发生在中国的脱贫攻坚战中。“2019年9月,洮河水已经延伸覆盖到会宁县最偏僻边远的乡村,会宁人从此彻底告别了靠天吃水的历史。”“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人地协调、家国情怀,就这样通过“水资源”的实验真正落地。

地理实验教学,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实践操作”这两条线交织在一起,核心素养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学生的直接经验中、在学生的思考质疑中,随着学生思维品质的进阶而逐渐提炼、提升,助力学生在地理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1,3.

[2] 赵彩霞,郭迎霞.具身空间视域下的地理空间思维建模探索[J].地理教学,2020(04):54-56.

[3] 钟启泉,崔允漷.核心素养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32-33.

[5] 陈炳飞.地理实验教学的生成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6(10):64-66.

【责任编辑 郑雪凌】

作者:刘琴

激励教学视域中的初中地理论文 篇3: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美术有效学习评价研究

摘 要:美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初中阶段是接受美育的重要阶段,通过初中美术学习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绘画的基本技巧,而且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能力。为了提高初中美术教学的效果,教师要紧跟教育时代发展的步伐,从核心素养的视域下开展初中美术课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有效学习评价方法,提高初中美术教学的效率。主要讲述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美术有效学习评价方法的具体应用,以供参考与交流。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美术;有效学习;评价方法

随着近年来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学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是新课改所提倡的教育观念,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之一。初中美术一直深受学生的喜爱与欢迎,在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中能够让学生接受美育,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修养。在初中美术课程开展的时候,需要采取有效学习评价方法对课程的教学结果进行科学评价,通过对初中美术教学课堂的教学结果进行评价,能够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能够了解在美术课程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研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吸引更多的学生接受初中美术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更加注重初中美术教学课堂的表现性评价

1.注重初中美术课堂表现性评价的重要性

通过核心素养视域下对初中美术教学课堂进行评价能够及时发现在课程内容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让教师能够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对初中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帮助学生在掌握初中美术理论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人文修养,逐渐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帮助学生在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的时候能够更好地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感受到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每节初中美术教学课程结束之后需要选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的氛围等进行一一评价。对初中美术教学课堂进行评价的方法可以在核心视域视角下选取表现性评价。一个高质量的初中美术课堂应该是将该课程作为一个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的时间内根据教师所提出的课外作业进行独立体验以及积极的探索。同时在对初中美术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时候,不仅需要重视学习过程,而且需要重视学习成果,让学生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美术学习的魅力,对初中美术课堂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除此之外,对初中美术的教学成果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之后所掌握的美术技巧以及知识,也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2.初中美术课堂表现性评价的具体方法

为了更好地对初中美术教学课堂进行教学成果的评价,可以多加倡导以美术学习档案袋的形式开展初中美术课堂评价活动,从而为美术教学提供良好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面对多个美术作品的时候能够对美术作品进行科学的判断以及评价,明确选择最好的美术作品,感受到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美术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做出正确的审美判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发现美感的眼睛,更好地鉴赏美术作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能力。比如,在教学初中美术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课《轻描淡写总相宜》的时候,為了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顺利进行课堂教学,便需要教师在开展实际的教学活动之前明确该教材内容所要讲述的美术知识,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该课程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中国画的魅力,并且教师需要发挥自身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创建作品。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可以提前对学生进行分组,开展游戏活动,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开展活动,让学生比一比在规定的时间内谁能画出最多形象的线条,将每个小组的获胜人员再次组成一个小组,再次进行比赛。通过该种教学方法进行初中美术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魅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除此之外,在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中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教学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将符合教材主题的优秀美术作品找出来,并且能够在教学课堂当中进行集中展现。当学生赏析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之后能够开拓自己的创造思路,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学习的美术知识,提高美术技巧的运用能力。在学生拥有基本的美术技巧之后,教师便可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教师示范的作用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作品的创作。在该种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能够逐渐提高美术技巧的运用能力,创作思维变得更加开阔以及丰富,提高美术创作能力,促进美术创作水平的逐渐提高,为之后的美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地投入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在对初中美术教学课堂进行评价的时候也需要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在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中的学习态度、学习结果等,将不同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学习态度制作成一个完善的档案袋,将其全面地记录下来。在对学生进行学习结果评价的时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发挥教师的评价作用,对每一个学生所创作的美术作品依次进行科学的评价,从而让学生评价的档案袋中涵盖作品本身的评价以及作品完成过程中的评价,采取该种评价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要学习的美术知识以及技巧,理解美术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为学生之后的美术学习提供一个非常明确的发展方向,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根据教师所提出的评价及时改正,从而在逐渐修正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美术创作能力,提高审美水平,让所创作的美术作品具有艺术性以及审美性,满足人们对审美的需求,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培养自身的综合素养,发挥初中美术教学课堂有效学习评价方法对学生成长以及发展的作用。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核心素养时代的进步以及发展,满足当前教育事业对初中美术教学课堂提出的要求,教师需要重视对初中美术教育开展表现性的评价,让学生进行自主体验以及独立的探索,从而帮助学生在初中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全过程,并且取得一定的学习成果。通过对初中美术教学课堂进行评价能够培养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提高综合美术修养。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注重分层性评价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条件不同,初中美术教学效果会由于地域的因素具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在对初中美术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能采取“一刀切”的评价方式,需要做到分层评价。在对初中美术教学课堂进行分层评价的时候需要将美术课程标准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出适合本地教学的教学方案以及学习评价的原则。在实际的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中教師需要根据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以及水平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分层评价标准,从而让学生在初中美术学习过程中获取一定的进步以及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学习初中美术知识的时候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对初中美术教学课堂进行评价的时候需要做科学合理的分层评价,通过采取该种评价方法能够让学生获取符合自身学习水平的科学评价,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学习情况逐渐进步以及发展,从而达到美术学习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探索创意性评价

对学生学习美术的成果进行评价主要是从多个维度所展开的,比如,评价学生在初中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表现能力和创意等。在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的时候最为困难的便是评价学生的创意能力。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学生的美术创意能力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注重题材、主题以及方法,因此,在进行评价的时候使用美术学习档案以及口头发表相互结合的方法是最佳的评价方法。在对学生进行口头评价的时候,教师需要注意肯定学生的创作想法,激发学生创作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同时在学习档案袋中建立学生良好的学习记录。在该种评价方法的影响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能够发挥激励以及鼓励的作用,让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四、结语

在时代发展背景下,注重对初中美术教学课堂有效评价能够保证美术教学课堂的顺利进行,帮助学生在掌握初中美术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审美能力,促进核心素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曹小玲.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美术有效学习评价研究[J].卷宗,2019,9(19):277.

[2]赵惠章.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美术有效学习评价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7):12.

[3]姚珍.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J].中学理科园地,2019(4):31-32.

作者:单晨

上一篇:同学会方案范文2下一篇:汽车专业实习报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