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初中地理教学走进生活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让初中地理教学走进生活(精选13篇)

如何让初中地理教学走进生活 篇1

摘要: 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学内容过于侧重知识传递,而忽略知识运用,特别是地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没有得到体现。地理新课标提出最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而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融入生产生活,在生产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

知识与生活

教学方法

在地理科目的日常教学中,如果我们完全按照教科书上的照本宣读,那么课堂气氛会略显死板,学生也提不起兴趣。这种情况不是特例,是普遍存在的。笔者认为如果将地理科目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则既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把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学有所用,学有所得。

一、教学过程中使用真实生活实例

想要让学生理解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先要让学生看到地理在生活中的形态。在教学中列举学生司空见惯的地理现象,以丰富学生的感知,从这些现象中,挖掘蕴含的地理知识。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还能使学生感到地理就在身边,并不神秘。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处处有地理思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离不开平常在生活中的观察和积累,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地理知识。利用生活现象提炼地理知识,引入新的教学课程,才能随心所欲,随口而出。

那么如何具体化地将生活实例引入地理课堂呢?如: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自然环境烙印,教师可结合教材,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我国南方房顶是陡斜的?为什么夏天喜欢穿白色衣服?为什么冬天农民用熏烟方法保护农作物?为什么本地正午日影总朝?等等。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现象,引起他们的探究心理,他们会体验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对地理建立一种需求感。让学生将所学原理扩展,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以此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认识。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是地理学习的终结目标。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用途,使学生能自觉地在生活中应用地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然要用到许多地理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建筑中房屋、街道的朝向;太阳能热水器的安放角度和朝向。如何根据交通图选择出行的路线和交通工具,如何根据旅游景区图选择游览路线,如何根据天气预报安排生产和生活,等等。如何利用文化扩散规律,选择适当商品推销方式。近阶段房地产很热,假若你是购房者你会选择怎么样的房子等。

二、以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奇异”事件

在生活中,有些事情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但是如果从科学的角度看待,则是不合理的。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这种实例,让学在科学与传统的冲突中了解知识。例如:在提到四季的划分时,中国和欧美国家的划分方法不同,中国以阴历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为四季的起点,而欧美国家以“二分二至日”为四季的起点,那么到底哪个更为准确呢?老师在讲解时,不是很容易说清楚。我是用过生日这件事讲清楚的。首先,我问学生:你们过生日是过阴历的还是过阳历的?大多数学生都回答过阴历的。然后我随便问了一个同学的生日:阴历九月初二。接着我做了一个设问:我们都知道今年闰七月,那么你今年与去年过生日相差了多长时间?学生一算差了一年又一个月。很明显阴历生日是不准确的。所以得出结论:四季的划分还是欧美国家的更准确一些。又如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我国江浙一带盛产丝绸,新疆瓜果特别甜,徐州地区是淮海经济区中心,以及我们平时以面食为主食,等等,这些事实的原因都能从地理知识中找到答案;各种地形的形成,各地特产,聚落形成发展,环境变化等无一不与地理规律有密切关系。掌握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就能使我们正确看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避免迷信与盲从,使我们生活在更加理性的世界中。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使之转化为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三、合理地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与改革地理学业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改革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有的地理教师甚至将学生学好地理的期望放在“考试”上,实践证明这种想法过去、现在、将来都是行不通的。学业评价的评定是:在教师采用百分制批改的基础上,以六十分为界对学生给出及格与不及格两种评定。地理结业评价试题的特点是:框架性,即公民必备的大的地理事实;地图性,即所有试题都可以通过读图完成;开放性,如暑期去云南旅游的情境题中,有方位、距离、行车速度、气温等的查算,等等。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拉近师生情感,改变学生怕地理、背地理的心理;同时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习惯的更新;可以引导师生双方明确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目标,强化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如何让初中地理教学走进生活 篇2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 让学生熟知、亲近.生活中的数学走进学生视野, 进入数学课堂, 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 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 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因此, 我认为《数学课程标准》正是要改变传统观念, 倡导数学教学应向着“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这个方向迈进.

经过教学实践, 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 从而使数学学习充满生活气息, 把孩子们“放”回到生活世界中, 让他们在现实中发现数学知识的真谛.

一、导入生活化, 激发学习兴趣

许多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较差, 主要原因有这样几个:对习题内容不感兴趣;阅读能力较差;学习没有动力, 觉得学数学没有用.

从实践中我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 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 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 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一张发票、一份电话交费单、超市购物小票……都可以成为研究数学的素材.超市购物小票可以研究商品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一张学生家长打车所要的出租车计价单可以成为孩子学习函数的教材等.我经常利用发生过的事情设计应用题:

a.研究有关车辆载人的事

数学小组参加考试, 可供租用的车辆有两种:第一种车每辆可乘16人, 第二种车每辆可乘8人.若只租用第一种若干辆, 则空8个座位;若只租用第二种车, 则比租用第一种车多2辆, 且刚好坐满.问数学小组有学生多少人.

b.有关怎样租车最经济实惠的问题

在上面问题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继续考虑以下的问题:已知第一种车每辆租金为300元/天, 第二种车每辆租金为200元/天.要使每名同学都有座位, 并且租车费最少, 应该怎样租车?

这道题以同学坐车为背景, 虽然同学们经常坐车, 但从来没有在生活中真正计算过这个问题, 更没有以决策者的身份来决定用几辆车, 题目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常常见到的熟悉的场景看一看, 这是个容易解决、平常的问题.这个“简单”的问题, 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表现欲望, 他们都想说出自己的方法, 于是学习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是的, 这的确是个不太难的问题,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同学很快就列出方程找到用几辆车, 可马上就有同学反问:这是最省钱的方法吗?应怎样通过这个式子计算出来呢?刚才的成就感激励着学生继续探索, 同学们开动脑筋, 想出了许多不同的解决办法.在运算、思考、争论的过程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未感到枯燥.学生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每人都有了分析这类问题的思路, 明白了为何要结合方程思想和不等式来计算, 并且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方法, 同时自己也摸索出了一种学习的方法.正是在多样的情境中,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加了, 并且学会了自主学习.

通过这类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可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而体会到学数学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帮助, 无形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例题生活化, 学生易懂易学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 存在于现实, 并且应用于现实, 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例如, 教学“黄金分割”时, 我改编了一个例题, 通过上面的学习, 大家都知道了, 当人的下半身与身高的比为0.618时, 看起来最美, 现老师我也想更美一些, 我该怎么办?我踮起脚, 伸长了脖子, 一副滑稽的样子.“穿高跟鞋”, 学生起哄说.那就请同学们给我这个“爱美”的男教师配一双高跟鞋, 条件:老师身高1.7米, 下肢1.05米, 老师应穿多高的高跟鞋?学生们都在笑声中埋头演算起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 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 灵活处理教材, 这样学生才能易懂易学, 想学乐学.

三、练习生活化, 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 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中, 教师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 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学习数学知识, 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生活, 学以致用.因此, 每一次学完新课后, 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 让学生练习,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我想去买书包和MP3.国泰超市和西单超市的价格都是一样的, 书包180元、MP3 360元.西单是买200元返100元;国泰超市是每件商品打八五折.你们给我出出主意, 我应该去哪里买更省钱?现代家庭几乎都遇到过装修问题, 但学生很少参与这项“家庭大事”.让学生画出居室的简单平面图 (只是草图) , 要求学生帮助家长测量后计算家里的实际居住面积, 如果房高统一为2.5米, 要刷乳胶漆多少平方米 (忽略门窗所占面积) ?每平方米工钱10元, 应付多少工钱?每大桶乳胶漆350元, 能刷60平方米, 刷完整个居室乳胶漆大约要花多少元?共付多少元装修款?

这样一系列的练习, 既使学生巩固了知识, 提高了计算能力和学习兴趣, 又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自己也能与家长一起参与这项“家庭大事”, 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外活动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 才会理解深刻, 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还要加强课外活动.例如, 教学“相似三角形的应用”课外活动时, 让学生带一些简单工具 (标杆、卷尺) 到操场上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

操作 (1) 在平行的太阳光下, 物体与影子成正比.

图1和图2中, AB为标杆, CD为旗杆, 利用太阳光平行线, 构造相似三角形, 由相似三角形性质, 利用线段比求出旗杆高度.

操作 (2) 图3中, AC为观测者, 观测者眼C必须与为标杆顶E, 旗杆顶A, 三点一线作CG垂直AB于G, 同样构造相似三角形求出旗杆高度.

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目前, 多数教师对于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类比迁移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没有足够认识, 虽然有一定的培养学生能力的意识, 但是没有能够做到把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我们的思维当中去.我们不能为了培养而去培养, 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生活中提炼数学思想, 然后让学生去发现、总结、归纳, 这样他们的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 而且他们也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实践证明,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 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养成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 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如何让生活常识走进初中化学课堂 篇3

关键词:化学知识;融入生活;自主学习

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需要教师以更好的方式引导他们入门。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学科也是如此。对于不同的学生,有的学生对新知识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渴望,而有的孩子却毫无兴趣,觉得是很抽象的东西,根本就无法把握,面对不同的学生要使化学教学都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求教师必须找到一种更好的教学方式与途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把握初中化学新教材的知识系统

初中化学新教材上册首先从三个方面带领学生开启化学之门:一是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阐述了化学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所涉猎的方方面面;二是化学研究些什么,阐述了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组成与结构及用途与方法;三是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主要是从实验、科学探究及化学符号突出化学学科的特征。接着从我们身边的化学开始,如性质活泼的氧气、奇妙的二氧化碳及自然界的水,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介绍物质构成的奥秘,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世界万物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最后再讲认识化学变化,从燃烧现象入手,进一步了解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金属的冶炼与利用收尾,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二、如何把化学知识融入生活

1.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发现身边的化学知识

要让化学真真实实地走进学生的生活,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发现自己身边的化学知识,把生活中的常识化学知识化。如在野外烧烤后,临走时候要把自己用完的炭火用沙子和泥土掩埋,这样的常识是为了避免发生火灾,引入化学知识就是切断燃烧物和氧气的接触渠道,以保证没有燃烧的条件;马桶结垢要用洁厕灵清洗,这个常识所引入的化学知识就是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铁容器装食用盐或者咸菜过一段时间铁容器就会生锈,引入化学知识就是铁在盐水中易被腐蚀。

2.提出问题让学生用化学的知识解答

化学教师经常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用化学知识来解答,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化学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铁锅炒菜有哪些优点,为什么晴天晒衣服比阴天容易干,为什么夏天自行车车胎容易爆胎,为什么夏天坟墓旁会出现“鬼火”等。

三、丰富课堂内容

1.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必要手段,有的教师因为怕麻烦会把化学实验课省略掉,而进行课堂教学,这对化学教学是十分不利的,化学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也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是相辅相成的。另外,化学实验是学生亲自动手,感受各种化学现象和制造另一种物质,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乐趣,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的工具也在向现代化迈进,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演示物质的生成与各种化学变化,能使化学知识更为具体,更接近生活。同时,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化学知识与动画相结合,用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也会从中感受到化学的乐趣与奥妙,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主动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多媒体教学方式会给化学教学带来更多的方便和更好的教学效果。

3.带领学生走进化学的世界

要使化学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化学的世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和无所不在的能力。带领学生走进工厂,感受工厂是如何利用化学知识进行生产的,比如,进入炼钢厂,让他们知道化学在冶金行业的巨大作用;进入化工厂,让他们知道化学在新材料行业的巨大作用;进入服装厂,让他们知道化学在印染行业的巨大作用。只有让学生充分感觉到,化学无处不在,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才能提高他们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化学的认识,从而使教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基础,是学生以后的化学学习的入门阶梯,让他们打好化学基础,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是初中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把化学知识引入生活中,不仅仅是为了让初中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化学,也是为了他们在进入社会以后能够顺利地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可以说,初中化学能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晴空里飞翔。

让地理走进生活 篇4

学号

月 日第 周

前言 让地理走进生活 命题人:邓雪彬

【学习目标】

1、感受地理与自己现实生活以及将来生活、工作的联系。

2、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体会到地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3、主动迎接地理,将地理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基础知识】

1、地理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好地理要求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点巩固】

一、选择题

很多民族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和风土人情。观察下面的图,回答第1、2题。

1.这是哪个民族的服装()。

A.蒙古族 B.回族 C.维吾尔族 D.藏族 2.这种服装适应的环境是()。

A.沙漠环境 B.水乡环境 C.日温差大的环境 D.年温差大的环境 3.下列叙述中,叙说天气的是()。

A.武汉冬冷夏热 B.北京风和日丽 C.昆明四季如春 D.新加坡终年高温多雨 4.四川省的简称是()。

A.滇或黔 B.川或滇 C.川或蜀 D.黔或川 5.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人种是()。

A.白色人种

B.黑色人种 C.黄色人种

D.混血人种

6、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

A.西南多、东北少

B.东北多、西南少

C.东南多、西北少

D.西北多、东南少 7.人们在海边总是最先看见进港船只的()。A.船头 B.桅杆 C.船身 D.船尾 8.第一个环球旅行的人是()

A.哥伦布 B.伽利略 D.麦哲伦 D.迪亚士 9.1957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A.苏联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10.地形地图或地形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表形态,它用()表示水,用()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用()表示冰川,用()表示山地沙漠。A.黄色 B.绿色 C.蓝色 D.白色

11.家住山东烟台的玲玲和爸爸准备寒假去东北旅游。下面是妈妈的嘱咐,你认为妈妈说的不对的是()

A.“当地有著名特产东北ˋ三宝ˊ,别忘了给爷爷奶奶带一点回来” B.“当地天气很冷,要注意保暖”

C.“当地经常会刮台风,游玩时要注意安全” D.“当地冰雕很漂亮,多拍些照片回来”

12.2010年冬奥会,中国的滑冰项目共获得5块金牌,其中金牌得主申雪、赵宏博、王蒙、孙琳琳、张会均为黑龙江人。黑龙江省冬季严寒,这说明()A.气候不同,农业生产活动有差异 B.地形不同,人们的文体娱乐项目有差异 C.气候不同,人们的文体娱乐项目有差异 D.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体育大国。13.下列河流是中俄两国的界河是()

A.嫩江 B.图们江 C.黑龙江 D.松花江 14.下列能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一组是。

()

A.太阳能、石油、电能 B.海洋能、核能、氢能 C.煤、石油、天然气 D.核能、地热能、煤

二、综合题

15.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16.南方房屋屋檐坡度大,是由于南方________多,有利于________。北方屋檐平坦,是由于北方

________少,有利于________。

17.人类的服饰的差异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________为主,南方以种植________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__________的影响。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_______作外墙;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__________ 里;__________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

教学随笔两则:让朗读走进生活 篇5

首先,朗读要尽量用规范性的语言,吐字清晰,亲切自然。孩子读书时一定要使用普通话,做到不多字漏字错字。

其次,朗读时要感情充沛,感染力强。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经历,读出来的感觉就不同。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带着自己的阅读情感走进文章。

再次,在朗读时切忌漫不经心。朗读时要有节奏,七言古诗节奏可能是二二三、二二二一等等,一定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朗读时语速、节奏掌握不好,过慢、拖沓,一字字顿着读,或是过快,发音不到位,无停顿,混着读,都是不可取的。

最后,选择适合孩子朗诵的材料。一些绕口令、幼儿诗、散文、故事和有节奏韵律感、朗朗上口的儿歌、童谣,配上简单、色彩鲜明的图画,都可以作为孩子的朗诵材料。

每个孩子都有朗诵的潜质,关键看您是否将它开发了出来。如果不信,您可以试试,每天为孩子朗诵20分钟,也许,从中得到的收获会使孩子享用一生。

孩子们的那些事

开学伊始,我又收到来自孩子内心深处的祝福。

xx特别喜欢为我画肖像,基本每次美术课后我都可以收到一张她送来的肖像画。孩子的画可能不会精心布局,也没有流畅的线条。但是她送给我的画却是我在她心中最真实的形象,那上面彰显着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我相信她把她认为最美的色彩都用在了送给我的那幅画上。平时xx、xx也给我送过画,xx还给我送了一幅《双骏图》,是她自己画的国画,是两匹骏马驰骋的姿态。我发现孩子们很会画画,也很爱画画。而xx是最喜欢给我递纸条的那一位,没事的时候就会贴心地写上:“老师,很长时间看不到你,我太想你了,都想哭了”,看到纸条我的眼圈红了半天。今天,xx也悄悄给了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师,非常感谢你,帮助我取得了好成绩”。看着孩子写给我的纸条,我觉得他一定能理解老师的辛劳,我赶快把纸条收起来,好像就怕谁把它从我手中抢走似的,晚上我把纸条带回家中珍藏。我对孩子们给我的祝福表示最真诚的谢意。无怪乎人们都说孩子是天使,真是这样的。

如何让初中地理教学走进生活 篇6

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领会。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我努力地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的实践活动,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把课堂教学本身应该具有的创造空间和拓展世界还给学生。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教师要充分学习、理解和把握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打通数学与生活的无形障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

1、教学导入生活化。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作为学生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从而能够引起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如在教学《

6、7的 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场景:马老师经常表扬我们一(2)班的小朋友打扫卫生能干,昨天赵老师给我们班的小朋友照了一张相,请小朋友们数一数照片中有几个人在打扫教室。又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赵老师带来了很多种不同的物体,由于忙没来得及整理,请小朋友们根据不同的形状帮老师整理一下。只要 做个有心人,简简单单的生活场景就能把学生带入一节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整节课的学习热情始终是高涨的。

2、例题教学生活化。在这两个月下来,我发现当孩子察觉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就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反之,孩子对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不可能完全理解。这一点我觉得我还做得不够到位。例题也是教材的一部分,所以在以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该有个更深入的思考了。

3、练习设计生活化。教材中有些习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贴近,但是有些习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较远,教学中难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因此,我在有些练习环节中做了适当的改变,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以加深理解新知,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再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二、让课堂走进“生活”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但是生活能力低下,出现知识与能力脱节的现象。因此,我总是引导孩子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如:在教学《

6、7的认识》中,学生能够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用基数很容易的就能够表示出来;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先后顺序,把序数也一一表示出来。譬如:我们家有6口人;在上次单元测试中,周耿平小朋友是我们班第一名,而我是第七名等等。

2、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果我们把孩子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或许孩子对模糊的知识会更直观化、系统化、形象化。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时,我让孩子自己找找生活中的这些立体图形,电冰箱是长方体的,篮球是球形的,钢笔墨水盒是正方体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孩子把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我们数学教师可以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

如何让初中地理教学走进生活 篇7

一、生活走进课堂的积极作用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 任何教育都应以生活为中心, 脱离生活的教育将失去生命力。初中数学教育也是如此。尤其是由于数学教育的抽象性强、重视逻辑思维, 如果脱离生活将大大提高数学知识学习的难度。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将生动鲜活的生活引入到较为“苦闷枯燥”的数学课堂中来, 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利用生活素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讲, 生活走进课堂符合认知规律, 有助于学生借助自身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 解决数学问题, 能够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生动形象起来, 使之更好地被理解[3]。生活走进课堂, 也能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用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从而养成良好的个人学习习惯, 不仅在课堂中学习, 更在日常生活的每个时刻、每个角落学习。

二、如何让生活走进课堂

首先, 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应该立足于学生了解、熟悉的生活实际。如果生活化元素与学生间的实际距离相去甚远, 将难以发挥生活化元素的积极作用。只有立足于学生了解或是乐于了解的生活元素, 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降低知识迁移难度, 使其更深刻、全面、具体的掌握熟悉知识。例如在讲解“比例”知识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从身边找出有趣的数学比例, 由于贴近学生自有的认知领域, 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又如在讲解“坐标”知识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班级座位号、乘车座位号以及电影票上的座位号等等, 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具体的了解“坐标”的涵义。

其次, 让生活走进课堂需要立足于教材和社会发展, 用生活化元素来丰富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当前的教材已经难以满足教与学的实际需要, 教师需要注意吸收时代性强、与学生联系紧密的生活素材来丰富教材内容, 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够了解世界发展、本地变化。然而在选取生活化元素时, 还需注意与现有教材相联系, 针对现有教材的不足予以完善, 不脱离于教材、教学大纲的范畴。初中数学的知识点有很多, 每个知识点都有很好的可拓展性和兼容性, 教师要找准知识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联, 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零距离”, 从而使他们亲近、理解进而细化数学。例如在讲解“三角形”时, 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生活中的三角形物品或图片,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三角形的特征, 并进一步引申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概念。这种方法既能够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基础概念, 又能从中得到启发, 对数学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 对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再次, 让生活走进课堂可以采取创设生活化情境的方式来实现。数学情境是教学的基本手段, 创设生活化情境能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心理需要, 吸引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探索。例如在学生学习“尺规作图”时, 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一名骑手骑马从A地赶往B地, 然而马匹劳累需中途饮水一次, 两地间的直线路程上没有可供马匹饮水处, 与该直线路程平行的有一条河, 试问如何选择饮水点最节省路程。这个情境极具趣味性, 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结合, 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后, 让生活走进课堂还应引入生活实际中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因此让生活走进课堂不仅要关注于如何利用生活化元素服务课堂教学, 更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这不仅是数学教学的意义所在, 更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主动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当堂讲授的数学知识, 提出诸如“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铁塔、桥梁多采用三角形结构, 这是为什么呢?”“斜拉桥的设计要求拉杆间平行, 如果你是建筑师会如何检验拉杆间是否平行呢?”“桌球从A点撞击桌边B点后再次撞击邻边C点停止到D点, 试问AB线与CD线是否平行?”借助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并逐渐养成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三、结语

数学诞生于生活, 最终又服务于生活, 因此数学教育应立足于生活实际, 通常教学联系生活来提高教与学的实效性, 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生活中有无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 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融合, 保证生活化元素引入的合理性和实效性, 而不能盲目的引入。

摘要:数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脱离生活不仅难以学好数学, 更会使数学知识的学习毫无用武之地, 在数学教学中立足于生活将使教学更富有生命力。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 探讨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融入生活元素, 让生活促进教学, 让教学服务于生活, 具体报道如下。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生活即教育

参考文献

[1]雷祖臣.让初中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J].新课程 (中学) , 2010 (02) :42.

[2]夏莉君.运用“生活即教育”理念指导初中数学课堂教学[J].新课程·中学, 2012 (07) :111.

让生活问题走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篇8

关键词:生活问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79-01

当古人结下第一个绳结来计数的时候,数学便与我们的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的人类改造行为,这种行为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现实的土壤。就数学学科而言,我们学习的内容恰是前人生活体验和经验的抽象化概括,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学习所要实现的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解决生活问题一定程度上是我们学习的意义。由此,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是必须也是必要的。仅进行理论和概念的学习而不解决生活问题的学习是苍白枯燥的,让生活问题走进初中数学课堂,则会让我们的课堂变得丰满而具体,直观而生动。那么,如何让生活问题毫不矫揉造作地走进初中数学课堂呢?在多年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采取以下方法是可取的。

一、生活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平铺直叙的导入往往无法点燃学生的兴奋点,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也就很难引领学生进入求知的“佳境”。倘若巧妙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素材,如一份缴费单、一次购物经历、一次度假体验等,设计数学问题导入,引领学生学习,则会因为生活问题是学生正在面对和即将面对的,学生非常熟悉,易于排除学生学习新知的陌生感,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不等式”的相关教学内容时,我就曾设计过这样的一个生活问题进行导入。每年11月中旬我校都要和其他几所学习展开一周的校际篮球大赛。届时,学校会租车送篮球队的同学去外校参赛。我们全校共有52名参赛球员,可租的车有16座的小型客车和7座的商务车,16座的车租金500元每日,7座的商务车每日租金350元每日。如果让你负责租车事宜,保证每位参赛球员有座位还尽量节省钱,你会设计怎样的租车方案呢?学生乘车的经历很多,可是可能却是第一次做“后勤”主管,如何才能花最少的钱将事情办好呢?这个看似“简单”的生活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有能力解决,学生探究的兴趣空前高涨。在多种方案的碰撞争论中,学生不仅实践了分类解决的方法,而且进一步理解了不等式的相关内容,自主学习能力也大大提升。

二、生活问题为例,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

数学是抽象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我们的数学教学理应在数学的抽象性与应用性之间搭起一座沟通之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有能力将现实的问题转化为数学的问题,能用现实的问题“代换”数学的问题。要搭建这座桥,我们在平时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就要用生活问题分解数学难点,就要用生活问题阐明数学之美。

例如,在学习“黄金分割”这一教学内容时,学生在灵活利用这一法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分解这一难点,我精心编制了一个生活性极强的例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老师有一名同学叫“凤姐”,她长相甜美,却想让自己看起来更美一些。经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一定对于黄金分割了解了不少,知道人最完美的视觉效果是下半身与身高的比为0.618时。凤姐身高1.65米,腿长95厘米,她想做一双高跟鞋让自己变得更美,你能帮她计算一下要穿多高高跟鞋吗?学生们听到这一题忍俊不禁,凤姐的名字让他们联想到了知名的“凤姐”,而穿多高高跟鞋的问题,更让他们觉得趣味多多。这样的计算既让他们对黄金分割有了现实的用武之地,分解了学习难点,更让学生体会到了学数学之乐。科学是严肃的,但是我们传播科学的方式可以是幽默风趣的,生活问题让数学课堂有温情,有温度。

三、生活问题入题,引领学生学以致用

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可初中生限于年龄及学业压力,只有极少的机会能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在生活的大舞台上表演一番。为了弥补这个遗憾,让学生将初中数学课上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我们便需要将生活问题引入学生几乎每天都要面对的作业中,让学生尽管只是“纸上”也能体会到将所学用于实际生活的成就感。让学生通过作业操练,在面对实际的生活问题时,也游刃有余地解决。

例如,我曾设计过这样的购物应用题:周末我想去买一颗篮球进和一个双肩包,家乐福与山姆士超市的价格是一样的,但是家乐福现在进行的活动是八五折酬宾活动,而山姆士超市则进行买200返75活动。篮球的价格是210,双肩包的价格是168元,去哪一家更划算呢?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相关内容后,我设置了用你最强的创意,设计一个轴对称物品,表达你对生活的热爱的作业;而在学习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后,我布置学生对自己的期中考试成绩进行多角度的成绩好坏评价,尝试全面地认识自己。将生活问题入题,巩固了学生课堂所学,又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了数学的有用性,提高了学以致用的水平和能力。

综上所述,将生活问题引入初中数学课堂是活化课堂、丰富课堂,打造高效课堂的必然选择。生活问题导入,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问题为例,可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生活问题入题,更能引领学生学以致用。让我们探寻更多的使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的良方,为学生数学素养和能力全面提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雪梅,杨希.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02:130。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篇9

达玉才

数学生活化是新课堂理念的具体化,它要求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出发,提供学习的探索材料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容易唤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欲望。那么,在学生的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更具有活力,更加有效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就此谈几点认识。

一、精选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意义。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现实原则”,即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数学中,教学要善于依据数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实”,精选“生活素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借助生活中的原型构建数学意义,从而真正地获取知识。

例如,红彤彤的糖葫芦学生买过吃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熟悉的生活经历,作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素材。在学习小组里,每人领一袋(10粒),分别按每串是2粒、3粒、4粒等情形动手串糖葫芦。同样是10粒,由于串法不同,出现有的正好串成几串,有的还余几粒等现象,由此导出有余数的除法,揭示“余数”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认知结构。通过选取“串糖葫芦”这一生活素材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的数学意义,学生感到现实、亲切,有助于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得到一步的发展。

二激活生活经验,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隐性活动。对小学生而言,往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学会数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三、设计生活情景,培养应用意识。

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之

一。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际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质。教师要根据数学内容结合校情,班情设计生活情景,开展实际活动。

让作文走进生活 篇10

南郑县华燕学校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生的作文一改应试教育的空洞编造、脱离生活的弊端。倡议学生“写真话、表真情”成为作文训练的基本理念,“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作文的基本要求。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把写作活动当作是生活的一个延续,写作的无穷动力就会焕发出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会理解生活,表达生活,注重让学生亲历生活,获得体验,将生活的素材转化为习作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们打开丰富多彩的生活天地,让作文变得新鲜有趣,使孩子想写、乐写,并渐渐成为他们精彩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话一针见血地告诉我们生活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小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活泼而富有生命力。诗人何其芳也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然而,当前学生作文效率低,内容枯燥,其根本原因就是生活——这一习作的丰富资源往往没有被学生重视,更没有被教师重视。我们平常的习作指导也是重形式上的指导,重写法上的统一,给学生谈范文、讲模式,这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尊重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背道而驰。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生活中引水,寻找生活化的习作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少写或不写那些让学生无话可写的命题作文。教材中的作文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就写,远离学生实际的可以不写,使作文内容的“新鲜血液”得于生活的供应。因此,平时我提倡让学生写日记,日记写得好的学生可以免写课本中的作文。日记是学生生活的直接的反映,学生写起来束缚少,自然也就容易动笔,乐于动笔。另外,教师还要有一颗慧心,做写作教学的资源的开发者。生活无处不教育,留心生活,留心学校,留心社会,从小事着手,让学生心“动”起来,再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学生才能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二、作文素材贴近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人的本领再高,如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难以写出好文章。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广阔的生活中去积累素材,要想积累生活素材,学生就得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会思考。生活就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源泉,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利用多种渠道,捕捉生活中的信息,自觉广泛涉猎身边的鲜活素材,才能写出情感真实的文章。有一回,我让学生写《一件难忘的事》。有一位同学写他上学路上见到一位小学生扶着一位盲人伯伯过马路的事。但文章的字里行间,根本体会不到难忘的情节,文章的最后,他却要这样写“这件事多么难忘啊!”简直无病呻吟。我把这位学生找来,问他:“这件事是你亲眼看到的吗?”他摇了摇头。我问他为什么不写亲身经历过的令人感动的事。我进一步启发他:“你身边的人,如父母、老师、同学等,有没有做过让你难忘的事情。”他茅塞顿开地说:“两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冒发高烧,当时下着倾盆大雨,爸爸又在外地打工,妈妈独自背着我去看病,我很快就退烧了.妈妈却因为被雨淋湿而病倒了。”听他这么一讲,我就引导他说:“好,这就是一件非常难忘的事。你要把你妈妈当时的情景尽情地表达出来,定会写出一篇感人的文章。”后来,他的文章字句间真情流露,真实地反映出生活中母子情深的感人场面。从这个事例中我体会到:只有正确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题材,才能真实感人,使读者置身其中,产生共鸣。

三、教学过程贴近生活

有了汩汩流淌的“活水”,还需要把 “水”巧妙顺利地引进 “田”中,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和教师的通力合作。生活化作文与传统作文的区别之一也就在于写作前的准备,传统作文根本就没有准备阶段,全凭平时积累,生活化作文则重视写作前的素材积累,在写作之前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写作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就有了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去实践,体验,感悟。带着任务,学生就会有目的的观察所要寻找的事物,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不断去探索,那么在写作的时候他们就能对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有感而发。如写关于动物的文章,在写作前一段时间,教师就应告诉学生习作的要求,范围,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对动物进行观察,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把些小动物带进教室,让没养动物的同学也亲自养养,观察他们的外型、吃相、习惯、爱好等,体验这种亲近大自然的乐趣。这样一来,如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常常遇到一些困难,或思路阻塞或材料短缺而觉得无话可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把目光转移到可以帮自己解决问题的物体上,而不是抄袭范文或向家长和教师求助。

四、教学手段贴近生活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只能在课堂上正襟危坐,这是习作个性化文章的障碍。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想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作文教学时最好能使用一些工具,给学生一个惊喜,或者再现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现代教学媒体恰巧以其形象性、虚拟性、再现性等特点能把学生熟悉或不熟悉的、感性趣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反映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习作情境,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充分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如,在“童年趣事”为主题的习作指导课,我先播放了一组关于童年生活的图片,分别从“我的成长历程”、“我的学习生活”、“童年的游戏”三个方面,播放了童年成长的照片,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快乐的童年游戏,这些画面一下子唤起学生的记忆,进入回忆的空间,唤醒了固有的情感体验,在兴高采烈地观看氛围中,学生畅所欲言,他们习作时就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自从多媒体作文进入课堂,课堂便活跃起来,学生在找到写作材料的同时,又了解到课堂以外的“大千世界”。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现实生活甚至更远的时代或地方。

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歇。”让学生走入生活,去说去写生活,写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这样才会使学生感到习作是有实用的东西,从而对作文产生好感,产生趣味。在“作文生活化”的理念下,愿作文的指导能真正服务于学生,为学生喜欢作文,写好作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叶圣陶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3、《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任淑梅

4、《如何走出小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崔云宏《语文教学通讯》

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 篇11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充实到教材中去,将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如,讲《轴对称与中心对称》时,可创设如下情境.

师:同学们小时侯玩过万花筒吗?当时你是不是觉得很美丽呢?

生:玩过,是的.

师: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万花筒的制作原理呢?

生:想.

师:千变万化、美丽而奇特的图案,与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有关.如果学好了今天的知识,你就可以制作更奇特、更美丽的万花筒了.

这样引入课题,由于背景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又抓住了学生童年时的那种美好回忆,一下子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同时,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不仅真正体现了数学的价值,而且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把数学问题情境生活化,加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课堂上学生获取知识,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这样,既使学生灵活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实践探索的能力.

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数学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足球比赛中,队员带球获得踢球机会时,沿直线尽力向球门AB冲近,越接近球门射门的角度越大,你能说明为什么吗?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乍看,不像数学问题;仔细阅读,发现它是一个几何问题.将队员作为一个点C,构造一个△ABC,然后引导学生转化到三角形的外角的特征上来.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思维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

例如,在教学《游戏公平吗》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如果你是商场经理,考虑到商场的利益,你会怎样设计转盘?(2)如果你是一名消费者,你希望这个转盘怎样设计?(3)如果按照公平性原则,你又是怎样设计这个转盘的?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方案,设计作品.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阐述设计理由.通过这样的方案设计,让学生体验了学习的快乐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培养了学生的公平意识,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社会规则的自我约束能力.

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收集生活常识,培养数学思维

中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但是,他们极少用数学的思想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如果教师注意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将其恰当地引进课堂,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 篇12

一、运用生活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创设生活情境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 采撷生活数学实例, 为课堂教学服务. 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 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 把生活情境模拟出来, 让学生亲自体验, 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赋予数学生活气息, 从而帮助学生搞清较难、易混的内容, 使他们感到亲切、易懂、自然.

例如, 我在教学“平方差公式”时, 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引入:张鸣同学去菜市场买菠菜, 受暴雪天气的影响, 当天菜价每千克9.8元, 他一共买了10.2千克, 他应该给多少钱?就在卖菜的人用计算器算钱时, 张鸣同学一下说出了应该给99.96元钱 , 卖菜人很吃惊 , 结果他算出来的结果和张鸣说的一样, 于是连连夸奖张鸣聪明. 然后我就问同学们张鸣是不是很聪明, 同学们都说是. 我说算得这么快并不是他比你们聪明很多, 而是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算的, 你们学完也会和他一样聪明的. 绝大部分学生都有类似的买菜经历, 因此他们瞬时对这节课产生了很大兴趣, 听课也很专心. 这节课达到了如期的效果, 同时也达到了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现实生活中的目的.

二、运用生活经验, 解决数学问题

鉴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 数学教师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心, 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 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 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 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从而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例如, 正负数的理解和应用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来讲, 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同时也是学好初中数学的基础. 在讲授这一知识点时, 我运用多媒体放映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的一系列场景, 如冰箱里的温度与冰的关系, 冰激凌在常温下的温度变化, 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以零度为界限, 那么冰块的温度在零度以下, 融化了的冰激凌温度在零度以上, 用既简便又直观的数学方法表示“零上”和“零下”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 完成了对珠穆朗玛峰高度的数学表示, 地下商场离地面的高度的数学表示. 这一环节的创设, 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不仅巩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还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生活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 应该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例如, 在教新课标“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 结合现在“黄金周”旅游的比较多,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例题:今年“十一”, 父母打算带你和几个亲戚家的孩子一起去某地旅游, 在咨询价格时, 甲旅行社说:“如果你们买一张全票, 其余人可享受半价优惠. ”乙旅行社说:“你们可以购买团体票, 每张票是原价的2/3. ”而两家旅行社一张全票的价格均为120元. 你能用小孩的人数 来表示两 家旅行社 的价格吗? 你能算出选择哪家旅行社合算吗? 该例题切合实际, 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引起他们极大的探索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四、结合实际生活, 提高探究能力

数学既然是从生活中来的, 就应该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而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后, 就应该让这些知识在实际问题中得到应用, 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体验数学的情趣. 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无穷乐趣, 发掘每名学生的学习潜能,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应用数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新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 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 过程, 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 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

例如, 在学了“相似三角形”后, 我们组织学生去测量旗杆、树木、房子等不太容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 在设计这一节课时, 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测量工具独立设计出一种或多种可行的测量方案, 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对设计的方案进行进一步优化, 并评选出设计独特且有较强应用推广价值的设计方案在全班同学中进行交流再由设计者对自己方案的设计思路和可行性进行讲解论证这一过程对发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的能力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这样学生觉得所学的 知识派上 了用场, 都非常兴奋.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 既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同时也尝到了学习数学的甜头, 从内心深处喜爱上了数学, 学习数学的热情也不断高涨.

让生活走进美术课堂 篇13

高邮市第一小学 卞龙余

【摘要】《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观察 生活 美术课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展开。”用生活的经验来教育,是学生最为喜欢的方法,也是教育效果的最好方法。如何在美术课堂中渗透这一理念,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孩子的玩入手,把生活中的民间艺术引入美术课堂。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因此在课堂美术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活美术教育。

如教授《风筝》一课时,首先带领学生调查风筝的来源。用文字、图像的形式记录调查结果,在了解了风筝的历史及现状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并请身边的扎风筝艺人来学校进行指导。如:造型上的变革,用料上的改进等问题。课堂上,学生们有模有样地扎骨架、裱糊。糊好后,学生来到操场放飞手中的“希望”。可这时,问题来了:他们发现自己的风筝都飞不上天。此时,大多数学生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耷拉着脑袋,但还有一部分学生仍然兴致勃勃。于是,我鼓励学生细细推敲其中的奥秘,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儿地又忙开了。最后他们总结出两点:制作风筝的材料不能过重;扎风筝骨架时要考虑平衡与对称。他们在失败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在看到自己制作的风筝飞上蓝天的那一刻,孩子们激动得手舞足蹈。这样通过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方式,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感受并树立生活处处皆美术的思想,使美术成为学生与人进行沟通的一扇门。

二、从身边的环境入手,把生活中的文化资源引入美术课堂 《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用品、食品的包装袋上有非常精美的图案、文字设计,在教学中利用身边的文化资源补充课堂教学,是非常有益的尝试,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授《字的联想》一课时,我动员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丢弃的生活用品、食品的包装袋及报纸等,把它们清理干净后带到课堂中来,利用收集的小食品袋、报纸上的艺术字作为欣赏素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同时,我还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店铺店名字体的设计,并把它们引入到《字的联想》一课课堂教学中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并让学生参与某某商品包装字体的设计。另外,我还教学生用收集到的生活用品的包装纸折成了五颜六色的小五角星、纸鹤、小花伞、纸花等手工作品。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极大的参与性,教育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会了学生对废弃物的利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在社会上是有用处的,能体会到学习的价值。

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把生活中的美带进美术课堂

诗人柯勒律治说,“大自然对儿童的熏陶远远高于学校对儿童的教育影响”。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观察,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孩子们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如在教欣赏建筑艺术时,除了可直接让学生到校园中走走,要求他们自己分析、评述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在教学中,我还将这些地方的建筑拍成图片,然后做成幻灯片,让学生欣赏,提高学生的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为进一步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好奇心,我还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自发到文游台、盂城驿、奎楼、明清一条街等地实地考察、写生,品味家乡古建筑基石纹样上线条的美感。有的学生试着用纸蒙在瓦当上描摹,有的用速写本写生家乡的古建筑,还有的用手抚摸,感受石刻纹样的凹凸变化,体验古人用线条表现物象的手法。学生对家乡的古建筑非常熟悉,但从来没有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它,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学会了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又使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四、感悟生活之美,把生活化的场景带进美术课堂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景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来再现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在教二年级《老人与小孩》一课时,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上课铃一响,我就扮成一位老人,手拄拐棍,戴着花白胡须,弓着腰走进教室,让学生观察,然后提问。同时还让学生上台表演老爷爷、老太太、小孩子走路,让学生去评价,看他们表演的像不像。最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作业。再如:在教一年级《玩泥巴》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内容:a、布置展销会。b、“卖泥塑作品”请一些小朋友上台推销“产品”(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泥塑作品)。c、“买泥塑作品”,学生互相欣赏评价作品,然后将小花朵放在要买的泥塑作品上。d、比比谁的泥塑作品买的人多,评出最佳设计师。通过这样的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参与了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与实践能力。

五、关注生活中的大事,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美术素材引入课堂

在生活中找一些有趣的事物,让学生们自己支感受、去体验、去尝试,远比教“画法”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结合小学美术教材中的连环画、卡通画和漫画学习形式,在美术教学中开展以“卫生、饮食安全;防疾病、保健康;家庭居住安全、交通消防安全”为主题的“健康安全、从我做起”绘画设计教学活动。借绘画设计活动,突出学生对主题的重视与理解。这些主题大都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如防非典方面的个人卫生习惯、饮食习惯;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方面的环境卫生、防疾病保健康以及交通安全、家居安全等。要求学生对这些主题内容进行选择与具体、细化。运用绘画语言,让学生在绘画创作中受到教育。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运用连环画、卡通画或漫画等形式进行不同的绘画设计与表现,把美术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在关注日常生活的同时提升对绘画创作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注重体验,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建立在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上,使教师和学生都有了更直接、更易于沟通的体验过程。通过这种主题设计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体验学习方法与过程的基本能力,而且能增强学生在生活中讲卫生、改陋习、防疾病、保安全的自觉意识。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让学生关注生活中发生的大事。如:当我国“神舟”六号成功上天时,全国上下一片欢腾。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一大事,在教授《看新闻,画新闻》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收集有关“神舟”六号的新闻资料、图片及英雄费俊龙、聂海胜的相关个人资料与报道。组织大家进行讨论、探讨,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类新闻。再如,2008北京奥运会很快就要召开了,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我在课堂上教学生用剪纸、绘画、彩塑等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奥运福娃。这样不光扩展了学科领域,还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关注社会的热点,为画好新闻,搜集好素材架起了美术与社会生活的无形桥梁。

六、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带入美术课堂

课堂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课堂应用意识的体现之一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课堂的角度,运用课堂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所以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以生活为切入口。如《新花布 新衣服》一课,我从学生们平时选购衣服入手,问他们都会注意哪些问题?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价格、品牌、合适、舒服、美观„„然后扣住“美观”这个话题引出服装设计的三要素,再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分析服装与人的关系、服装与环境的关系、服装的功能、设计方法,最后学生们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进行服装制作并进行时装表演。生活经验让每位学生有言可发,有见可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忘记了下课,在快乐中吸取知识、掌握技能。再如让学生设计与布置艺术节、运动会的会场,制作各种道具、布景、海报,设计与布置平时的教室与节日中的教室,给班级出黑板报、美化学习园地,布置自己的房间,设计服装等。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美术,寓教于乐,学生兴致勃勃、兴趣盎然。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适时抓住机会,给学生布置美术作业。例如:《头饰》一课,课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形象,进行课本剧表演。不但发展了学生的美术能力,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演能力。又如:《美丽的花边》,课后让学生用花边装饰墙报,装饰自己的日记本、作文本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美的陶冶,增强主人翁意识。

总之,在美术课中实施生活化教学,能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源头活水,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辜敏、杨春生著.《美术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2. 《少儿美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9期. 【作者简介】

上一篇:最新关于公司公务车管理规章制度下一篇:职业生涯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