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分层教学思考探究

2024-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分层教学思考探究(精选13篇)

初中地理分层教学思考探究 篇1

摘要:

分层教学是为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提高教学质量而提出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初中地理教学分层的依据谈起,探讨了初中地理教学分层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地理 分层教学 依据 策略

一、初中地理教学分层的依据

1。初中地理教学分层的教育学依据。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特征的过程,教学过程是老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价值,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从而建立学习思维。学习是一种“活动”。“活”包涵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眼,动口,动脑和动手过程,“活”和“动”被激活与否,是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把握的一个尺度。

2。初中地理教学分层的心理学依据。

要让学生接受一个很大的、甚至是很难的要求时,最好先让他们接受一个较小的要求,一旦接受了这个小要求时,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例如我们经常遇到学习障碍型“问题学生”不做不交作业。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学习基础往往要低于一般水平,转化这种“问题学生”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搭梯子使之逐渐转化。设计出有效的地理作业,从而激发出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地理教学“活”起来。

二、初中地理教学分层的策略

1。教学目标、内容分层

课程标准对每一部分教学内容都有具体的要求和说明,但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最终学有所获,应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计出教学目标层次。A层学生,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其运用基础知识、基本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和探索的能力;B层学生,应以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理解和简单运用为主,并逐步培养其自学能力;针对C层学生,应侧重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的识记为主,并有意识地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地球运动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问题,因此,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应该注重分层。对于A层学生要求达到掌握和理解,而对于C层的学生来说暂时只要求了解和知道,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消化后,再慢慢提高要求,最终达到课标要求。

2。教学过程分层

(1)教学步骤。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老师引导学生按一定的学习规范和方法进行反复实践的过程,具有多阶段、多环节,不能一步到位的特点,它是分层次教学的重点,也是关键,它决定地理课分层次教学的成败。只有在有限的时空内,合理地规划和操作教学程序,科学地分配教与学的时间,全面协调学与教的活动,才能达到最优化的课堂结构,才能兼顾各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就地理课教学而言,课堂教学过程包括明确目标(启导)、竞练、评讲、互学、总结等环节。

(2)提问方式。

对于不同类型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提问顺序。例如,较简单的问题由A层学生来回答,复述性问题由B层学生来回答,学习检查性问题由C层学生来回答。又如阐述性问题由B层学生回答,分析性问题由C层学生回答,比较性问题由A层学生回答。

3。作业分层

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

(1)书面作业:

书面作业难度应分为三个等次,一是容易题,C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二是中等题,B、C层学生可选作一部分题目,而A层学生必须全部完成;三是稍难题,有一定难度,A层学生经过反复思考才能做出来,培养优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分层次的作业可避免C层学生吃不消而A层学生则吃不饱的现象。

(2)课外实践活动题:

根据课堂所学知识给学生布置实践活动题,比如:家乡的水土流失状况调查及对策、制作中国政区图、制作中国地形图等。对于参与实践活动突出者,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4。辅导、考试分层

教师要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给C层学生的基础知识补缺补漏,训练B层的学生使之达到A层水平,培养A层去参加地理竞赛。单元测试中的题目也像书面作业那样分为三个等次,其中每份测试卷中基础题占40分,基础题要求全做,5分的中等题则是B层的学生完成,而对于A层的学生要完成5分稍难题,对于各个层次若在完成本层次题目的基础上也完成了部分高一层次的题目,则该部分得分加倍。这样学习困难的学生就有了上进心和奋斗目标,同时也照顾了优生。

5。教学评价分层

每次作业评改,不按自然组上交,而是按A、B、C三个层次上交,教师同层批改,按该层次的训练要求,进行同层相比评价。有当面批改,浏览抽改,选择评价。有时采用自改互评,在小组内,由C组学生改A、B层学生,这样差生得到优生的广泛帮助,优生又在评改中进一步施展了自己的能力。教师巡回观察,反馈信息,教师得以小结,及时表扬、激励。这样,对于三层次学生的评价要求不同,同样的题目,同样的答案,差生会得“优秀”,中等生会得“良好”,好生只能得“及格”。由于分层教学接近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分层评价则是这种动力机的加速器,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总结

初中地理分层教学思考探究 篇2

关键词:初中地理,改进方法,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地理教学在大力施行素质教育的当下, 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面临的环境、资源与人口等问题日益严重, 学习地理知识, 保护环境资源是地理学科的重要方面, 广大奋战在教学一线的地理学科教师, 要提高对地理教学的思想认识, 在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提高自身技能, 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一、创设乐学情境, 引导自主学习, 在师生互动中引导合作探究

为提高学生能力素质, 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教师要不断武装自己, 主动学习新型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经验, 对这些新理论、新方法、新经验进行整合, 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利用, 在地理教学中精心讲解、旁征博引, 循循善诱、激疑布惑, 启发学生智慧, 启迪学生思维, 创设乐学情境, 使教学活动更能贴近学生的感知、生活实际, 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改进教法, 优化过程,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点拨式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安排一定的空间与时间, 鼓励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 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合作探究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地理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在教学中, 我注重根据教材内容创造学生喜闻乐见, 积极参与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探索结论。如在教学“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这内容时, 我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 首先让学生通过预习, 了解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设想自己与父母旅游时该走哪条路线?通过什么方法达到目的地, 选择交通方式应该考虑到哪些关键的因素, 由于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感知能力,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在师生互动中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催生学生情感, 陶冶学生情操, 在拓宽视野中引导合作探究

地理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 形象美和感知美, 教师要用壮观的宇宙、锦绣的河山, 生机勃勃的动植物世界, 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 给学生带来审美体验, 拓展学生眼界视野, 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培养学生情感,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意识。笔者在教学中, 注重以问题情景引入教学活动,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引发学生求知欲, 让他们带着问题、带着悬疑进入学习状态。如教学“认识省级区域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内容时, 笔者在教学中以许多外国运动员在参加北京奥运会期间, 利用闲暇时间参观北京风光, 走上街上采购“丝绸服装”的事例导入教学活动, 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为学生展示一些关于北京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接着我以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 我问学生“外国运动员一般喜欢到中国的哪些地方进行旅游, 他们为什么要买北京的丝绸服装?”、“你能运用地图说说北京的地理位置范围吗?你能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吗?”等等, 这些问题符合学生的感知实际, 激励学生的探知的欲望,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辩证看待问题的意识, 引导学生分析北京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以及城市职能发展上特点, 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 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 取得了较好地教学成效。

三、运用现代媒介, 开展户外活动, 在联系实践中引导合作探究

地图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重要工具, 教师要对教材中图像的功能进行重新认识定位, 充分利用学生爱看图像的心理特点, 发挥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地图,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让学生了解事物的表象特征, 准确把握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 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动手画地形剖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方法和能力, 让学生去理解学习过程, 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创新思维、多向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学用地理, 加深学生对地理学习内容的感知, 引导学生尊重自然规律, 养成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主题课外活动, 引导学生在开展户外活动中结合自身的感知开展探究学习活动, 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 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天文、气象观测、工农业生产调查、地理模型制作等主题教育活动,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知能力, 针对当下各种资源短缺、生活环境恶化的现象, 引导学生对当地的水土流失、工业“三废”对大气、水源、地表的污染进行调研, 唤醒学生忧患意识, 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迫切性, 鼓励学生在保护环境中体现自身的价值。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利用一些乡土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参观家乡的风景名胜古迹、人文环境,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 保护环境的意识, 放大地理教学的功能与效用。

初中地理分层教学思考探究 篇3

关键词:生本;农村;地理;小班化;分层教学

一、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呼唤生本理念教育

1、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差异性。人的大脑的丰富性,在于人的自成系统的独立思考。它可以接受外界的影响和指挥,然而,它始终有最隐蔽的自我在管理自己。这种独立性伴随人的一生,儿童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其学习的巨大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体现在身体状况、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潜在优势领域等方面。

2、生本教育才能更好的关注学生的独立性和差异性。长期以来,我们主要采取师本教育模式,师本教育模式突出以老师为中心,教学的所有环节都是为老师好教而服务,教学过程采用“一刀切”,这样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自主、主动的权益和能力,也难以顾及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因而往往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而生本教育则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所有环节都是为学生好学而服务,强调对学生自我、自主、主动的尊重,对学生精神生命的独立性和学习差异性的肯定。实践证明,生本教育大大提高了人的身心发展水平,激发了人的学习与发展潜能,是高效的教育模式。

二、小班化分层教学是实施生本教育的重要途径

1、城市化背景下小班化分层教育是农村中小学校的必然趋势。

第一,小班化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趋势。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率先实施“小班化教学”,作为提高基础教学质量的一大举措,并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加以保障。随后,北美、西欧等国家也相继采用了“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学已成为了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我国,1996年,上海市率先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随后,北京、杭州、南京等经济发达城市也开始此项实验,取得一定的成果。研究表明,小班化教学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二,小班化分层教学是体现差异教学的重要手段。小班额不等于小班化。小班额只是量的变化,小班化教育是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的质的变革。小班化教育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论支配下实施小班教育的过程,是在以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运用适合小班化分层教育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技术等,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交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小班化教育过程的重心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班级人数减少和学生占有空间增大,有利于教师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课程改革结构领域提出“课程内容层次化”的要求,也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和提高。

第三,小班化分层教育是农村教育的最佳出路。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城镇务工,自然造成农村学生向城镇流动的现象。农村小学学龄数相继减少,人口数较少的乡镇呈现出生源不足趋势。尽管各乡镇因地制宜,认真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对部分村完小进行撤拼。但是,对于一些较小的乡镇来说,生源还是较少。我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中心学校,所在乡镇人口15538人。但近年来,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以及城市化造成的大量学生流向县城学校,或跟随父母到外出打工地就学,导致我校生源大量流失。目前,在校中小生锐减至不足500人,设20个班,班级学生数基本上在30人以下,而教职工人数达95人。我校生源来自全乡各个自然村,学生呈现明显的层次性,个性差异大。在以前的教育教学中,往往忽视学生的差异,教学手段和评价标准简单划一。为了克服这种弊病.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水平都能得到适合的发展和提高。采用分层教学是最佳途径之一。

2、实践地理分层教学的主要措施。

第一,学生分层。学生的差异性和多元智能理论是对学生进行分层的理论依据。重点是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能力和智力因素等实际情况,并兼顾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特质等非智力因素及潜在水平等因素的差异进行分层,具体操作上主要以知识基础、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学习积极性、上学期学习成绩等方面由差到优分为A、B、C三个层次。为尊重和保护/1层学生的自尊心,并充分发挥C层学生的指导引领作用,我们建立了4人异质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1位A层同学,2位。层同学,1位C层同学构成,C层同学担任小组长,/1层同学担任纪律委员,B层同学担任学习委员负担检查作业。学生的层次是动态的,力戒贴标签,有时采用一段时间后重新分层,使/1层学生有一个递进的机会;有时在一堂课中根据学习困难学生达标情况,及时表扬,把他们递进到B层,使学生有个奔头,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大力开展组际评比。

第二,教学目标分层。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他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维果茨基将学生在成人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决定了每节课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存在差异的,因此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在七年级地理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有关四季的形成的课堂教学中,在认知目标上,A层学生只要求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并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而对于B层以上的学生则要求能用简单的工具在地球仪上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并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对于C层的学生则要求在B层的基础上能通过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达标时间。对整个课时的学习目标的达成,要求C层次学生在一课时内达标,B层次学生在二课时的练习后达标,A层次则可以放宽到几天的时间通过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来达标。

nlc202309040413

第三,建构“学、导、用分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如何做才能达到让优生吃得饱.后进生消化得了的教学效果呢?其重要途径就是实施分层教学。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环节。“学、导、用分层教学模式”由以下五个环节构成:

其一,学生课前自学预习: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发给学案,学案中给不同层次学生布置相应的前置作业,并要求各学习小组进行检查考核。如在教学《地球的运动》中五带的划分这部分内容时,就设计了下列问题:①地球上的五带名称分别是什么?五带的划分界线是怎样的?(针对/1层学生,基础知识,一般学生都可以找到答案。)②五带划分的依据是选样的?五带分别会有什么样的气候现象?(针对BC层学生,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经过思考可以答到)③要是直射范围扩大,五带的范围有何变化?(针对C层学生,想像丰富,思维活跃的学生喜欢答)。

其二,各学习小组课堂讨论学习(约10分钟):组长组织对学案进行讨论,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要求组长(C层学生)一定要引导好A层同学。

其三,师生互动导学(约25分钟):三个环节,一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示,教师提出问题。小组成员上台进行答案展示并进行过程讲解(小组中A、B、C层次的学生都要发言)。二是师生互动,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讨论、点评。三是教师引领,释疑解难,归纳知识点,揭示规律。

其四,活学活用(约10分钟):课堂训练。注重布置分层次练习题,提问时根据不同层次的问题提问相应层次的学生。

其五,课后巩固应用:布置分层次巩固练习,在各层次学生独自完成的情况下,要求小组组织进行检查讨论。

第四,学生评价分层。多元智力评价观启发我们,要公平地评价学生的发展,一定要从漠视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的统一的标准化的评价转变为尊重学生发展独特性和差异性的多样化的评价。对C层生采用发展性评价,在合作学习的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B层生采用激发式评价,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指出不足,激发他们努力拼搏;A层生采用鼓励性评价,努力发现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题实验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年多的小班化分层教学实验,在诸多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一,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二,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三,营造了和谐、宽松、民主、自由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地发展;其四,由于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激励和兴趣,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因而学习成绩有了显著进步。开展课题研究实验后,课题实验班的地理科成绩,期末统考平均分与兄弟学校相比,名次由第8名进步到第3名,且及格率、优秀率均有大幅度提高。

当然,课题的研究实践当中也还发现一些问题,需要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完善提高。①现行的新教材的系统性很强,因而对教师分层备课带来很大的困难。②要处理好学习小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避免让后进生产生自悲的心理阴影。③学习目标、教学组织形式、作业等的分层。要兼顾后进生的系统知识的掌握,促进他们统考成绩的提升,从而维持后进生的高昂的学习激情。

初中物理分层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 篇4

分层探究式教学是结合学生实情,开展针对性教学。可分为教学目标、探究问题、评价方法的分层,旨在全面考虑每一个个体,以实现初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然而,由初中物理教学现状来看,其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导致分层探究式教学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这一背景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实施分层探究式教学,打造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措施进行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分层探究

鉴于初中物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抽象性,教师应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及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完成教学目标的分层设定。在通常情况下,教师应将全班学生分成三个主要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第二个层次为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第三层是基础扎实、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确保每个学生在物理课堂中都有所收获。简而言之,教师应面向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其的高度关注和殷切期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成就感,使学生满怀热情参与到物理课堂中。现代教学往往将分层探究式教学方法运用于物理实验中。例如,在讲“光的反射”时,碍于实验取材的有限性,我让学生将金属勺子作为实验器具,引导学生观察金属勺子凹面与凸面折射光的不同,深化学生对光反射后成像的理解。我重点关注了第一层次学生的实验情况,并在旁加以协助,指导其选择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及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等,使其可独立完成对实验现象的物理描述。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我仅适时进行指导,侧重于让其自主观察金属勺子两边成像情况,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对于第三层次的学生,我仅告知其教学目标,鼓励其自主实验、自主思考、自主总结,最后由我对实验结果加以完善。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系统地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差别对待和差异化教学,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探究问题的分层设置

在设置探究性问题时,教师应侧重于第一层次学生学习基础的巩固,激发其学习主动性,而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来说,则应重在练习,旨在挖掘其内在潜能,给第三层次学生更多自主学习时间和发展空间,提升其实践能力。例如,在讲“升华与凝华”时,我以第二层次学生为分水岭,给第一层次学生布置作业时,去掉难度系数较大的题目,基础题目偏多。比如,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称之为,在此过程中物质要(选填“吸热”或“放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称之为,在这个过程中物质要(选填“吸热”或“放热”)。由于此类题目均能从教材中找到准确答案,适用于新知识的熟悉和巩固。其次,我要求学习基础扎实的学生选做基础题,适当增加问题难度,鼓励其尝试独立完成开放性的物理题目。比如,有一则谚语说:“霜前冷,雪后寒。”请大家试着从热学角度来解释这一物理现象。该题目涉及本课知识的综合运用,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凝华”与“熔化”的特征及条件。最后,对于第二层次学生来说,难度适中的题目对提高其解题能力更加有效。合理设置探究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促使其获得成就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三、评价方法的分层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究 篇5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诸多要求,其中对生活常见地理知识予以准确把握、基于初中地理课程深入发掘生活内涵,从而在设计教学案例时使之更富于生活化气息是初中地理教师所应关注的重点。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化体验中将地理知识付诸于实践,其学习兴趣也得到有效激发,实践能力得以强化。随着当前初中地理教学固有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往以知识教授为主的模式逐步转向以培养学生实用能力为主,因此传统地理教学必须做出革新,初中地理教师应着眼于生活化课堂的构建,为学生创造富有生活化气息的课堂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之实现全面发展。

一、生活化教学之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

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采取不同方法来分析学生特点,了解并掌握其地理知识水平,进而根据学生所熟悉的知识找好切入点,引导其了解、认识地理教材的知识点,例如各类原理、规律以及概念等等。教师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将其与自身生活实践经验相互关联,使之将所掌握的知识模块化,进而形成体系并不断加以完善。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合理设定教学目标,不可过偏、过难。而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也显得更为积极,学习热情更为高昂,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现象相联系,对一些常见的问题做出合理解释,也有利于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其学习自信心得到增强。就笔者个人教学实践经验来看,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只有具备了学习自信心,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掌握地理知识,才能够真正用心去学,才能充分感受到地理教学所独有的乐趣,最终能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教学效率与效果由此大大提升。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1、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开设地理课程的一个主要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应用技巧,学生从而能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来深入了解周边世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地理自然现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应在课堂活动中为学生营造出生活化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走入情境教学。应在课前分析教材知识点,根据教学重难点选

择一些对应的、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且易于理解的生活素材,结合素材开展教学。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得到提升,其知识与实践经验也更为丰富,同时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不再感到枯燥无味,而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这对于实现教学质量目标是极为有利的。例如在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中,倘若教师单纯灌输相关知识点,学生也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则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学生在此过程中难以做到融会贯通,对于所学知识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未将其转化为个人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则难以做到活学活用,而且很容易遗忘。所以笔者结合本地域的四季变化、气候更替,分析了我们所处的纬度地带以及大气环流状况,并讲述了海陆分布以及地形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此外笔者引导学生们分析一天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使之认识到了地球形状与气候之间的关系。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以生活化情境展开,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具象化,学生学习难度也大大降低,其对于教材知识点有了更好的理解,从而摆脱了单纯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效率也明显提升。

2、应善于探索生活化教学元素。初中地理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善于探索并联系生活化教学元素,从而能够更合理地组织生活化教学并顺利开展,以此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并对地理知识的意义和重要性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以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章节教学为例,笔者首先讲述了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之间的分界线、冬夏季风性质与影响。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们在不同时点观察有风天气里操场上国旗的飘向、操场边树木受风力影响的侧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学生们结合野外辨识方向、我国季风气候等知识点总结分析得出本区域盛行风向变化规律。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积极探索生活化教学元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化问题,是对学生地理实用能力的一种考验和锻炼,学生在此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其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掌握也更为牢固。

3、引入生活趣事,调节课堂氛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可能整节课都保持高度注意力,因此在一段时间教学后不少学生往往表现出注意力分散、恹恹欲睡的样子。因此地理教师应重视此点,广泛搜集与地理教学相关的趣闻轶事,以激发学生积极性,使之一改颓唐状态。例如在讲述“经线与经度”知识点时可以与时区知识点以及日界线等知识点结合,笔者选择了一个小故事用于调节课堂:

一艘船在海上航行并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而船上的一位怀有双胞胎的孕妇恰恰在此时分娩,双胞胎分娩时间相差不到30分钟,然而先出生的婴儿却比后出生的婴儿小了1天,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对于这一强烈差异所造成的悬念极为好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求知欲望更为强烈,对于教师所讲述的知识点也能够自然接受,不会因为晦涩难懂而出现排斥心理。

三、结语

新课改导向下初中地理教学探究 篇6

新课改导向下初中地理教学探究

文/阔尔高・别开

摘 要: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不与时代脱节,教育的改革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学生是时代进步的后备力量。教学的科学性一直是教学领域中一直探索的方向。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如何让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得到共同的发展,成为教育界人士最为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初中地理;新课改;问题

一、地理教材存在的问题

1.新教材看似好懂,但是不一定好教,教材肯定是有用的.,考试的知识需要源于教材而且要高于教材,但是有的学生看了半天没有效果,考试中教材也没有。

2.新的教材容量变大,内容变多,忙不过来教。地理课时非常不足,很多东西来不及教学。

3.课程的资源非常不足,缺乏足够训练。新教材理论的东西非常多,学生的活动非常少,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要认识科学发展观,全面地意识到新课改。要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首要目的,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的均衡性以及发展的个性化,让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新的教材知识系统比较浅,编排比较乱,知识不能够很好的形成系统。

二、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传授知识外,还要在课堂完成大量的板书、板图,这需要很多的时间。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要图文结合一些图形的变化过程用语言来描述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难以理解。利用不同的软件来创设情境,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适宜的环境,指导学生对教学网站进行访问并阅读以掌握基础,进入网站的“自我测试”等环节,自主完成相应的知识测验,使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和兴趣的不同来查阅相关资料,以期得到提升。

地理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之一,好的教学方式、创新的教学理念,会让学生发现学习的很多乐趣,也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有效,地理是提高学生认识范围的课程,地理课堂上的教学模式要有所创新,则需要教师将生活的点滴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学模式的创新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的。

参考文献:

[1]张建国。中学地理教学艺术浅议[J]。学周刊,(27)。

[2]钟启泉。地理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中物理分层教学探究 篇7

我多年从事初中物理教学,针对这种现象,开展了分层教学探究,取得了明显成效。分层教学是在教学中按照大纲要求,立足于不同学生发展实际,确定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开展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进行不同层次的课后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学习考察,使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成效。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开展探究。

一、充分调查,了解差异,合理进行分层

在分层之前,我对全班学生具体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调查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学生的智力能力、心理发展、学科成绩、校内表现、家庭情况等,并对调查汇总的有关数据资料开展研究分析,进行科学分类,将班级全体学生分别编入A、B、C等三个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里,并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消除“分层即分等级”的错误思想,使学生理解分组是为了帮助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我对学生进行正确分层后,对学生的座位进行了科学调度,主要按照优差搭配的原则进行,因为这样有利于组织合作探究,优良生可以帮助中等生和后进生开展学习活动,教师也可以巡回检查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学习状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紧扣要求,兼顾全体,科学确定要求

我在教学中摒弃过去那种“一刀切”的不合理做法:对后进生采取放低起点,放缓速度,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方式,将教学内容的培养目标细化为几个相关联的分目标,引导后进生依照自身实际状况,分步开展学习活动,最终实现物理大纲的教学要求;对优秀生鼓励他们发挥自身潜力,超大纲、超进度开展学习活动。在制订各个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时,科学实际,符合发展规律:既不过分拔高,使学生负担过重,导致消化不良,对学习缺乏兴趣;又不过低,随意降低大纲的要求,过于放缓进度,使学生的学习任务打折扣。教师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处理好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下”之间的矛盾。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层开展教学

1. 备课时全盘考虑。

在设计物理教学过程时,教师要从目标要求、新授内容时间安排、步骤设计、教法选取到实验准备等环节,全盘考虑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等各类群体的实际情况。如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差异,在课堂提问上设计不同的类型;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在课堂思维引导方式上区别对待。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针对性,在保证“面向全体”的同时,充分兼顾到“提优”与“补差”等多项工作。

2. 上课时统筹兼顾。

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改进教法,在确保一节课内有兼顾所有学生的“合”环节的同时,又考虑优秀生与后进生的“分”环节。按照分类自学、集中讲解、分层探究、分类指导、分类巩固、集中总结的程序开展教学,做到“分”而不乱,“合”而不僵,将课前预习、课堂新授、自学质疑、课后辅导、巩固提高等各个程序囊括其中,并且有效解决了各个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互动矛盾。教师在课前要及时揭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结束后认真组织检查是否达标,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与教学进度,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提高45分钟的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课堂提问的艺术:一般在讲解新知时对中等生进行提问,针对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全面开展探究,进行知识的教学;在实施重、难点突破或进行知识总结时,提问优秀生,启发学生进行深刻领悟;在复习巩固时,着重检查后进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成效。

3. 布置作业时分类要求。

我在布置课内作业时坚持所有学生一样的标准要求,在设计课外作业时则进行分层设计:一是设置提高题,主要是针对优秀生的认知水平和课本内容设计要求高、难度大的题型;二是设置巩固题,主要针对中等生实际情况设计,主要相当于课本后习题的难度;三是设置放缓题,主要针对后进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将有一定难度的习题剖成几个小题并给予点拨提示,适当缓和后进生学物理难的困境,切实减轻了后进生课业负担,有效保护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4. 辅导时区别对待。

我在开展课后辅导时,对后进生采取教师个别辅导、优秀生结对辅导等方法。辅导内容注重物理基础知识、基本运用和思维方式拓展等,使学生能够在启发下学会独立思考,完成学习目标,掌握适宜的学习方法,逐步增强学习能力。对中等生运用分组探究、教师点拨等方法,让他们相互取长补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优生适当提高要求,鼓励学生开展独立思考,解决较大难度的物理问题,在课外采取成立物理兴趣小组、组织参加物理竞赛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物理学习潜能。

5. 考查时分层开展。

我在过关考查时根据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各个层次学生发展实际,实行分类命题考查。设计的物理试卷包括基础知识、提高训练与深化探究三大种题型。基础知识题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提高训练题是让后进生选做,中等生与优秀生必做的;深化探究题是让中等生选做,优秀生必做的题型。三种类型题分值分别为85%、10%和5%。在开展分类考查后,我根据考查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矫正措施。对暂时没有过关的学生,通过集体讲解、课后辅导、建立帮学对子等形式进行补救,确保各类学生最终实现达标。

我在科学考查、评价的基础上,每学期固定2—3次集中对学生开展分析评价,依据学生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具体情况,对分层进行必要的调整。对进步明显、达到或基本达到上一层次学习要求的学生,及时予以提高层次;对那些有退步迹象的学生,及时进行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分析存在的原因,树立上进信心。这样的方法促进了学生及时对自身发展的目标进行规划与调整,及时发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有利于学生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激情。

初中地理分层教学法初探 篇8

【关键词】初中地理;分层教学;实施方法

为使学校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学习,学科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所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划分教学内容和学科能力的层次。

一、分层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以便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补短。在教学中,仔细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以及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差异的基础上,寻找教学与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的结合点,分层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确定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激发学生的活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发展状态,努力形成,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目标分层,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掌握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布、能力差异、学习态度和动机等,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制定出以中等生为主,同时兼顾优等生和学困生的教学设计。

例如学习《众多的人口》这节内容时,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①学困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特点与人口增长,以及理解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具备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在要求他们掌握最基本的地理知识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收集“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资料和图片的活动,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②中等生:在掌握最基本的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会读坐标图和分析数据资料,图中曲线变化的趋势,初步学会运用资料分析地理事物的方法。同时,努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③优等生:除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分析相关数字资料、图表的能力外,培养其成为地理课外活动中的积极分子和骨干。通过设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分层要求,因材施教,促使各组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都有提高,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使其中大部分学生达到教学要求。

三、地理教学与环保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于生存的空间,组成环境各要素的变化、发展,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地理学科要研究的重要内容。当前人类所面临人口膨胀、物种灭绝、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在地理教学中,把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可以激发他们对环境的高度关注,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高度危机感和强烈责任感。

首先,利用地理事實,进行环保教育。事实具有针对性、直接性,运用地理事实进行环保教育,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和深化学生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它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事实教育人。例如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的衰落、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土地沙化与盐碱化、泥石流等,这一系列地理事实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生态关系,认识到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树立和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其次,地理学科环保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在注重课堂渗透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如有针对性地开展环保跟踪调查、举办绿色环保图片展、组织学生观看环保影片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向人们宣传环保知识,参加环保实践活动。这样既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扩大环保的普及面,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环保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还能增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四、双轨评价,增强自信

传统的教学,对学生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成绩。在要求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实行双轨评价,即基础知识加能力测试两方面结合,改变过去的注重成绩水平、轻视能力培养的情况。通过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多动手、多动脑,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学困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可培养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分层次教学,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增强了自信心,避免了“优等生主动,中等生被动,学困生不动”的局面。

总之,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靠地记住它;同样,也只有理解了的理论,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所以,理解知识的能力在地理学科能力中占居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搞好理解层次知识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做好分层教学是实现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的重要保证。当然实行分层教学是一项整体教育改革,需在教学中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让分层教学更趋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

参考文献:

[1]王新娥.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研),2011,6:155.

初中地理分层教学思考探究 篇9

1体验式教学的概念

体验式教学是指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出一定的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进行情境体验的过程中来提升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体育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可以极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地去发现、思考问题,极大大胆的去进行实践,增加学生的体验度,最后总结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

2体验式教学的优势

体验式教学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心理认识程度,老师创建合适的教学情境,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体验式教学可以合理的根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感官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体验式教学充分发挥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老师可以根据体验式教学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不足,去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不仅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让学生发现体育的魅力,培养起学生体育学习的热情,竖立起良好的体育观念,让学生健康的发展。

体验式教学可以在教学中拉近老师跟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之间平等关系的建立,增强学生的学习氛围。老师可以积极的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空间,在获得丰富教学体验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但注重学生的身体发展,更加强调学生的心理健康。体验式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教材创设,可以很好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体验式教学的应用

3.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教学理念更多的是将体育课当成是一个玩耍的课堂,老师也仅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通常利用长跑以及跳远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枯燥无味的训练方式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增强对体育課程的抵触情绪。体验式教学方式应用于体育教学中,老师需要在课堂中营造起良好的学习氛围,利用科学的方式调度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老师通过开展体验式教学,可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想法,为完善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应用积累经验,老师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开展体验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当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2在运动中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

学生比较热衷于体育运动,但在体育知识的学习上缺乏足够的兴趣。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进行体育知识的渗透,让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增加对体育知识的积累量。《体育与健康》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比赛,在运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注意团队配合,在上篮球课时,可以先给学生看一些NBA的相关比赛视频,在观看视频中给学生讲解一些篮球的操作技巧以及运动规范,再通过实际的教学学生一些基本的篮球操作技巧,通过组织比赛,在比赛中提高学生篮球运动的规范性。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术规范后,给学生讲讲怎么打好篮球,锻炼学生的合作技巧,在提高学生篮球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3在体验式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将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方式应用于初中体育教学中,可以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在平时给学生进行身体协调性训练的时候,学生对于身体协调性的重视程度不高,老师讲的相关知识即使记住了也很少去真正理解,训练效果也缺乏积极主动性,老师可以在平时体育教学中,找两个灵活性差异比价明显的同学,让他们同时完成一项都比较陌生的体育运动,身体协调性好的学生完成情况比较好,从而增强学生对协调性的重视程度,更加深入的掌握协调性的知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讲解到一些关于健康方面的知识时,给学生播放一些平时广场上人们应用比较多的锻炼方式,让学生积极讨论,列举出一些对身体健康不利的健身运动,比如在雾霾天气进行锻炼,并让学生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看法,加强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同时加深学生在健康方面的知识,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4结束语

初中地理分层教学思考探究 篇10

莱芜市实验中学 /毕翠萍

摘自:《山东省莱芜市实验中学》

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在课堂教学中也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在这种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让学生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互动交流”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通过探究活动来延续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和原则,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尝试“探究式”学习和“非探究式”学习的有机结合

科学探究是学生的思想、行为、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学生的探究活动是求知、求真的认识活动,其中必有思想火花的闪现,它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关注种种地理现象,并鼓励他们的探究精神。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和研究精神,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探究式”学习毕竟不能取代“非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要以“非探究式”学习为主,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千万不要为“探究”而“探究”,当我们的教学任务确实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当某些问题必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我们就要科学地设计课题,提出问题,进行科学指导,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否则,我们就不要“探究”。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一节时,我提出了世界人口增长的快慢对当今社会有何影响?正确的人口政策是怎样的?问题提出后,即可组织学生进入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与同桌进行讨论,互相启发;也可以在几个人组成的小组中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开阔思路;也可以抓住中心和关键,全班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有的认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快些对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的国家有好处,人口自然增长率慢些对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有好处,而有的学生还提出:在发生天灾人祸或战争而导致大量人员死亡的时候,人口自然增长率快些会有好处等等。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本节的一个根本问题:什么样的人口政策才是正确的,通过这个问题的引领,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在这个环节里,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答辩、争论等探究活动,促进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而教师的适时引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尝试把教材中的“综合探究”与自主设计的“探究题”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科学探究内容。

初中地理新教材在每一章最后都设计了一个“综合探究”,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个“综合探究”,指导学生进行活动。但是也不能完全拘泥于这一固定模式,“探究”课题的设计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围绕让学生易上手、易理解、易掌握的思想和活动来安排,做到融知识、能力、实践于探究活动过程之中。或者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聪明才智自主地设计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探究”性问题,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例如:在探究“中亚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时,除了完成课本上的探究题目之外,我还启发学生根据事先搜集到的有关我们莱芜的地形与降水量,以及小麦、玉米、果园等农作物的分布状况,探讨这种分布与我们莱芜的自然环境的关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更有意义的是增强了学生面向未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意识,大大深化了课本知识,让他们体会到了地理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生活离不开地理。

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尝试设计探究步骤

初中学生的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超越学生的实际能力,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既感到有点难度但经过一番努力也能解决,这个结合点的把握要靠我们广大教师去研究,去感悟,例如,我在讲授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从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D:洋流等四个方面去分析影响欧洲西部气候形成的条件,得出本区是世界上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最为典型、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之后,将上述四个方面的因素转移到东北太平洋沿岸地区,让学生分析A、B、C、D四个因素对这里的气候形成的影响与欧洲西部有何异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争辩、探究,然后让各小组发表见解,虽然对于初一学生来讲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其中有一个小组答出了“东北太平洋沿岸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海洋、海风等因素对陆地的影响范围减少了,从而形成这种海洋性气候的面积也减少了”的结论。尽管这只是少数人的答案并且答案简单一些,但充分反映出:只要引导得当,即使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也是可以运用知识来解决,从而达到了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探究目的!

四、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尝试设计探究题目

由于种种原因,各个学校的教学条件各不相同,同是农村中学,其硬件设施也相差很大。而地理新教材是针对全国的平均水平和大多数学校的基本状况设计的,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所设计的探究性问题一定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条件达不到就不要牵强附会,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教学条件和软硬件设施的配备情况,学生家庭的实际状况,只有这样,在教学中进行的“探究式”学习才能落到实处。例如:在学习“地球和地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球与地球仪的关系,我安排学生用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材料制作简易地球仪。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明白了地球与地球仪的关系,而且理解了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等抽象知识,实现了本节的学习目的。而对于课本上一些疑难问题,我根据课本需要和学校的实际为学生提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例如;学习“世界人口问题”一节时,我制作了关于人口过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在观看拥堵的马路、鸽楼似的住房、苦难的母亲和饥饿的非洲儿童的动感画面的同时,深刻体会到了人口问题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五、尝试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形式

探究式学习首先是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所谓自主性学习,就是指在自主教育的气氛中,学生通过主体意识,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活动。例如,在讲授一个新的区域或国家之前,教师可根据该地区的地理特色,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启发思维、引起兴趣的问题。在学习“日本”一节时,我提出日本在成为当今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过程中,是如何扬长避短利用本国地理条件的?与日本相比美国的发展,恰又得益于优越的地理条件,而这些条件又是什么呢?又如在中东,除石油之外,海湾战争背后还有哪些地理上的原因?海湾地区为什么会引起美国纠缠不休?有哪些值得美国去争夺的呢?从发展中国家较成功的范例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和借鉴呢?等等。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很象推理小说中一个个悬念,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教师的指导,最后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使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继而又产生新的求知欲。

但是,在这个探究过程中,绝不是说不要教师的指导了,越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教师的指导越显得必要和重要,教师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引路人和领航员。当学生在分析某一问题陷入困境时,需要教师指点迷津;当学生在分析某些问题时误入歧途而难以自拔时,需要教师用科学的方式把他引出来,使他步上正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任何时候都需要教师的适时有效的指导。当然这种指导并不是要教师代替学生的思维,越俎代庖,要注意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和教师指导作用的有机结合。例如:在探究“北美洲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关系”时,在学生阅读北美地形图分析北美地形特征时,我不时的提示北美的地形类型分为几种?主要分布在哪里?北美的地势是怎样的?在学生分析北美的气候时,我又提出北美洲为什么会有大面积的温带大陆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什么分布在西部的狭长地带?北美中部平原南北温差为什么变化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又随时引导了学生的思路,实现了“探究式”学习的初衷和最终目的。

初中地理分层教学思考探究 篇11

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

1. 层次性原则

即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的学习差异。实现层次性教学目标设计策略有梯度式设计策略。即将原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层次化,再由高到低设计多个层次。如,“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梯度设计为:A. 能够熟练地运用我国铁路分布图,说出我国的“五纵三横”铁路干线及起止点城市;B. 能够运用我国铁路分布图说出我国的“五纵三横”铁路干线及起止点城市;C.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2. 主体性原则

即明确行为主体是学习者。地理课程目标和地理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是学生在接受某一单元或课时的地理学习后其行为结果发生怎样的变化,而不是教学的情况怎样。行为主体的变化不仅是简单的表达方式的表面形式的改变,它还体现出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的重大的更新和提高;体现出地理教学过程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由理念实践的真正实施落实;体现出教师角色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促进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的真正转变。这与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实现以人为本是一致。

3. 具体性原则

“行为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便于地理教师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便于学习过程中学生产生心理指向,以及为达到该目标产生有意注意,利于目标的达成。因此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1)要明确行为指向。地理教师选择行为动词时避免含糊不清和不切实际的动词的表述,力求明确、具体,有利于学生外显行为的测量。使用“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的表述”中的动词。具体的陈述如:“记住”世界人口的数量;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及人口密度;会“分析”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2)要明确行为条件。行为条件即学生产生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包括辅助手段、提示、时间的限制、完成的情形类型。如“在空白的中国政区图上,用5分种指出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利用计算机模拟水循环的过程;根据有关的“水资源”知识,编写一份“水资源”的地理小报。这样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方式就更为具体、可测量评价。(3)明确行为表现程度。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即行为结果的情形也应是具体的。如列举影响某地气候特点形成的四项因素;在“中国地形图”上至少找出三条东西走向的山脉。

二、初中地理课堂目标的分层实施

1. 创设个别化教学情境

在小班化教学中,在新型的课堂教学中,知识不再仅仅作为信息而被简单传递,它应该成为引发学生思考的对象。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针对某些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尽可能的去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做到凡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结论的,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使学生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过程。

另外,在上课中主要体现为:教师对知识点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在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时,要注意学习方法的使用。如可以设计“看一看”、 “练一练”、 “想一想”,三步走的方法指导学生。教学过程中,适时调整教学,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的难度和速度,使课堂教学始终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多鼓励表扬,让学生树立自信,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2. 实施分层次递进教学

这是在课堂中实行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相适应的、着眼于学生分层提高的教学策略。

帮助学生自知,引导学生自主选层。如果将学习目标分层,分为A. 高层目标(能熟练掌握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内容,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B. 中层目标(能掌握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内容,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和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和C. 基础目标(能理解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最基本的问题)。我们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各层目标的内涵,帮助学生自知,引导他们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自主选层。另外,影响学生对目标选择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学生对自己能力水平的估计;二是学生的成就动机。这两个因素的影响表现在学生对目标层次选择过高或过低两种外在行为上。教师应针对不同情况做出及时的指导。

分层施教应做到分层提问。在课堂上的采取分层提问的方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让每个层次上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地思考和解决对于他们来讲不同难度的问题。分层辅导。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重在一个“导”字。并对其中一些不想学,不愿学的学生采取个别辅导。对于基础较好的学习较为自觉的学生则辅导他们自主学习,帮助他们拓宽知识面,掌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另外,对于学生针对自学中的体会和未能解决的问题,与小组同伴讨论、交流。教师可采用目标依赖、角色依赖等方法使小组内部形成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学生在各抒己见、互帮互助中使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到各个小组参与学生的讨论。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向,避免讨论偏离主题,并且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从朋友的角度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启发他们自己解决。

探究初中数学课堂的分层教学 篇12

一、学生分层

在教学中, 我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 结合教材及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 按新课标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 将学生分为A, B, C三个层次: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 即能掌握教材内容, 独立完成练习、习题及复习参考题, 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C层的难点, 与C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 即能掌握教材内容, 独立完成练习, 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 积极向A层同学请教;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即能在教师和A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教材内容, 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在编排座位时, 为了便于学生之间的讨论、辅导、交流、提高, 我特意把四个人 (1个A层、2个B层、1个C层) 分为一个学习小组, 体现群体中的“优势互补”.但是对学生的分层是动态的, 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 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 激励学生上进, 最终达到C层逐步解体, A, B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分层

俗话说, 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因此我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到网上查阅资料, 借鉴名师的教学经验, 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如对A层的学生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 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 灵活运用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B层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 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 灵活运用基本方法, 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C层的学生应多给予指导, 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 梯度缓一点, 能掌握主要的知识, 学习基本的方法, 培养基本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层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 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 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 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因此, 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 使课堂充满生机, 我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的学生回答, 简单的问题优待C层的学生, 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 这样, 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 便于激活课堂.如初二代数例题, “分解多项式16 (a-b) 2-9 (a+b) 2”对于C层的学生而言, 显然难度较大, 不易理解、掌握, 如果把例题分成三个问题:分解下列各式 (1) x2-9y2; (2) 16x2-9y2; (3) 16 (a-b) 2-9 (a+b) 2, 这样层次就非常分明, 第一、二题要求C层的学生掌握, 第三题要求A, B层的学生掌握, 同时鼓励C层的学生也尽可能掌握.课堂提问更应该分层次, C层的学生由于基础和智力问题, 往往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太好, 对C层学生的提问应是一些课本的基础知识, 难度不宜太大;对A, B层的学生, 尤其是A层的学生, 由于基础较好, 接受能力强, 课堂提问着重引导他们去猜想和类比, 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 培养能力.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内容时, 设计三个提问: (1) 判定命题“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 那么它们所对应的两个角相等”的真假; (2) 说出命题的逆命题; (3) 判定逆命题的真假.第一个问题是针对C层学生设计的, 而第二、三个问题是对A, B层学生而设计的, 目的是要发挥他们思维活跃的优势, 通过大胆的猜想和类比, 主动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四、课堂练习及作业分层

设计系统的数学课堂练习, 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 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 题型由易到难成阶梯形.如完全平方公式的训练题: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x2+4x+4; (2) 25a2+10ab+b2; (3) (x+y) 2+10 (x+y) +25; (4) (a+b) 4-18 (a+b) 2+81.学生训练时, 要求C层完成 (1) 、 (2) 两题;B层完成 (1) 、 (2) 、 (3) 题;A层全做.当然教师要根据学生解题情况适时点拨, 如第 (4) 题难度较大, 可允许学生集体讨论完成.

作业不仅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及堂课教学效果, 而且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 我在设计作业的时候,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 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在作业批改上, 对C层学生我尽可能面改, 发现问题及时订正;对A, B层学生的作业我采取抽查、互改等处理办法.

初中地理分层教学思考探究 篇13

九江六中  程小娟

内容摘要:现在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课程屡见不鲜,笔者也曾在这方面做过很多尝试,本文以我设计过的《聚落》、《澳大利亚》、《黄河》、《长江》等学科整合教学为例,对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初中地理教学的若干问题思考如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地理教学  资源库

正文:

伴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它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综合性和学科的交叉性等特点,而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广泛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都决定了信息技术必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如何用好信息技术,真正发挥其作用,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

一、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地理信息化教学平台

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形成的教学过程结构,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知识交流的载体。为此我构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辅以大量资料集合和信息交流工具的地理信息化教学平台,同时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了“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交流→意义建构→综合评价”的教学模式,这样知识获取不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而是在老师的主导控制下,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协作交流去获取知识。

例如在七年级地理上册《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课中,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将一些地区的气候资料变成数字化学习资源并展示这些地区相应的民居景观图及简介),然后提出问题:“请说出黄土高原的窑洞、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和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上网进行自主探索,将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接着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进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达成对这一问题的共识,再到全班,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班级交流(学生发言或通过网络平台演示),得出结论,实现意义建构(总结出民居与当地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课后再利用平台对全体学生进行学习评估,可以师生共同进行(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发现问题,提出不同见解的创新意识;合作交流;利用已有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

二、要善于借鉴、积累与创新,建设地理教学资源库

地理教学中需要大量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因此需要建设与我们地理教学有关的教学资源库,其不仅包括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影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素材,还应包括大量的文字材料。多媒体素材能带给学生感官上的直接刺激,但其容量有限,制作困难,且所耗的存储空间大;而文字材料却能弥补这些不足,同时通过学生对文字材料的选取、分析、综合,也能够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我在建设地理教学资源库过程中,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善于借鉴。地理多媒体教学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互联网上这方面的`资源非常丰富,几乎包括了地理学科的各个章节,种类也五花八门。因此我在构建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或设计课堂整合案例时,总要在互联网中进行搜索,大量浏览并借鉴,其中的很多素材、资料都可以直接使用,而且在浏览、借鉴的同时,也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带来新的启示。我最近上的八年级地理上册《长江的开发》一课,其中大量的资源都来源于互联网,而且通过借鉴其他地区优秀的教案,使我在课件的设计上大量运用了九江长江段以及九江98抗洪的图片,这些在实际的上课中不仅使学生觉得课堂内容离自己更近、更亲切,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讨论更加热烈,做出的回答也更有创意,令人惊讶。

其次,多积累、善管理。互联网上的资源经筛选可作资源库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靠平时的积累,扫描的图片、录制的影像和声音、撰写的论文、报纸杂志上的文摘和学校教师制作的课件都是资源库的范畴,只要平时稍加留心,资源无处不在。资料多了,管理时就要注意分门别类,我在管理资料时就分了课件、图片、影片、声音、论文和文摘六个大类,大类中资料多的再按年级、课程或制作时间分小类,这样管理更规范,查找、使用也更方便。我在上《黄河的治理》一课时,发现平时积累的我校和其他学校教师制作的关于黄河的课件非常多,在对它们进行重组、再加工后,就很轻松地完成了该课的整合设计,可见平时积累的重要。

第三,要善于创新。在建设资源库的过程中,不但要借鉴、积累,还要在思想和方法上敢于创新,让资源库体现出自己的特点。我在建设资源库主要做到以下三点:一、对于自制的课件必定配有相应的电子教案或整合案例文字材料,以便以后使用;二、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大量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请他们提出建议或参与,这不仅实现了多学科间的资源共享,而且使很多技术上的关键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三、吸收了部分学生制作的作品(电脑图画、动画、电子报刊、科技小论文等)进入资源库,让资源来源于学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入手,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这也是当前整合教学最迫切解决的两个问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指其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组合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是其个人素质的组成,培养起来不是一日一科之功;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考老师的多方引导、多年积累建立。如果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将使整合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地理的教学质量。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多学科相互配合,特别是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我认为:学生要想上好信息技术整合课,首先要上好信息技术课。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也讲究学生的技能学习与其学习生活相结合,例如制作课程表、制作个人网页等,但由于学习环境、时间等因素的制约,这些结合稍显牵强,也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如果能加强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群策群力,设计一些既符合技能要求,又与各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的课程来岂不一举两得。我在上七年级地理下册《澳大利亚》一课时,课前首先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的时间在互联网上搜索与澳大利亚相关的知识材料,而后与信息技术教师联系,让他简单介绍以下网络搜索的知识,使学生的搜索更有针对性,这个建议不仅信息技术教师乐于接受,学生也非常配合,而且通过学生自己对信息的搜索、整理和加工,更加丰富了课本原有知识,一些枯燥的理论和概念变得生动直观起来,也更易于学生接受,在潜移默化中也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不是一时之功,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课中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帮助,但也要注意教师的自身修养和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具有信息量大、视野宽、快速进行时空交换、多种媒体给学生的视听带来全方位冲击等特点, 它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引导他们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让他们在不断地成功中获得自信,建立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信息技术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主要是教师的作用被弱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交流被忽略,为此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能够运用精妙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对知识进行归纳;能够为教学、为学生设计更多精彩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案例;能够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师与生、生与生、人与机之间的交流和谐地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上一篇:团队正能量激励的句子下一篇:锂电池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