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频课程影视制作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精品视频公开课作为“十二五”高校本科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已率先启动,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社会教育发展有重要意义。文章梳理了国内外视频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了首批入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选题特征,比较了教育电视、精品课程视频和视频公开课之间在制作运营模式、课程内容、传播渠道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推广策略。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网络视频课程影视制作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网络视频课程影视制作论文 篇1:

基于视频创作的中学特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摘要: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从黑板板书模式发展到电子白板加PPT课件模式,从课堂教学发展到网络教学,从个人备课发展到网络创课,可以说技术改变了教育模式,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革新。新时代优秀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一手好字和一口标准普通话,精通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是必需的,学会创制视频课程资源也是很有必要的。时代变迁的同时学生审美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简单的粉笔字、图片难以满足他们需要,有特色的视频却能吸引他们。本文基于视频创作对中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进行研究,希望能为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提供新的策略。

关键词:视频课程资源;教学视频;创制;审美需求;拍摄

一、视频课程资源的不可替代

1.教师备课模式的转变

大约15年前,作为新教师备课时首选是购买一本优秀教案参考书,因为那时候多媒体课件刚刚兴起,很多学校都还没有配置投影仪,现如今新教师备课首先是网络上搜集优质课件或者去专门的网站购买,而作为一名老教师备课时首选是搜索和新课内容有关的优质视频资源,在课堂上根据需要选择性地使用。很多学校现在也鼓励教师集体备课——同教案,同课件。其实,作为一线教师有十六年从教经验的我,对备课时教师备课资源的迫切需求是有发言权的。优质新颖、有助于教学内容的视频是首选,别人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只是用于参考。

2.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

学生的审美需求和获取知识的途径发生了改变。学生的审美需求要求我们的课堂要更加生动有趣、震撼出奇和具有艺术性,而课堂中使用些声画艺术手法和技术水平高的资源视频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出现了多元化,他们可以课堂上听课,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相关书籍和知识,还能通过观看教育视频等各种方式获取所需知识。观看教育视频是他们最喜爱的一种方式,相比较文字和图片,他们更加偏爱优质的教育视频。

3.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教学形式的改变

网络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的教学开展将更加便捷,形式也將更加多样化。网络技术意味着用手机或平板就可以观看教学视频,边远山区的孩子可以通过手机进行学习,还能将视频投屏到大银幕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教师资源的缺乏。某些学校已经在进行一种新的尝试,将一些专门创好的教学录课视频直接在课堂上让学生看,而老师只需将学生没听懂知识点进行补充。比如,“升学e网通”里面录制了很多的课堂教学视频,因为每一节课都是通过精心准备,播放出来的效果不会太差,而且作为视频资源学生没听懂课还可以回家回放。网络直播现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教学网络直播也将会是一种新的尝试。这里说的直播不是指老师在教室里上课,边上课边直播的那种,而是比如,语文老师在桂林游船上讲《桂林山水》,美术老师在拙政园讲苏州园林,当然还可以提前录制好。

二、视频课程资源的分类

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不同视频课程资源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为学科知识教学视频,各个学科知识教学有关的短视频、微课、录播课等;其二为学生工作、德育教育视频,涉及主题班会、学生大会、感人励志等教育视频,比如安全教育视频短片,成人礼教育视频。为了加深学生对楞次定律的理解,我曾经制作了一个关于楞次定律的主题MV——《相见难别亦难》,在新课最后带学生一起唱,当时直接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为了给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一个难忘的成人礼,我把学生高中三年的点点滴滴制作成一个视频,在学生成人典礼上播放,在现场引发了学生一阵阵欢呼,看到感人的地方,学生便泪流不止。

三、视频课程资源的开发

1.策划阶段的特点

策划阶段是决定一部作品的主题定位、内容结构、风格走向和制作方式的决定性阶段。对于一个优质的视频课程资源来说,它的主题一定要鲜明,内容要有代入感,具有较高的艺术手法,制作要方便可行。比如,由广东省某中学学生拍摄的《写给高三的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励志作品,她的主题定位是高一新生的主题班会,内容是给高三的自己写一封信,给高三的自己鼓励和鞭策,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采用素材的都是些校园生活的片段,让读者观看时很有代入感。我曾拍摄的《长沙之旅》就是一个记录研学旅行的记录性视频,主题定位为学生研学途中的实况记录,内容主要是学生从学校出发到长沙研学再返校过程中的一些有趣的片段,采用手机拍摄,用会声会影软件制作,第一次播放时学生开心得不得了,而且看完一次还不过瘾,后面加播了两次。

2.制作方式的特点

影视制作一般都是大团队、高技术、高成本、集中式的制作方式,而视频课程资源大多采用小团队、低成本、分散式和集中式并存的制作方式。低像素的拍摄可以使用手机,高清视频的拍摄可以采用单反,更高要求的视频拍摄可以采用专门的摄像机,基本上单反就可以拍摄出电影电视剧的效果,有的特殊镜头可以采用无人机航拍。视频后期处理可以采用小影、会声会影、快剪辑、Adobe premiere等软件。有的视频资源需要录音,一般的录音手机自带的录音软件就可以,手机的录音效果比一般的话筒录制效果好,当然能够到录音棚录制就更好了。尽管受到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制作方式无法像影视制作那样,但可以灵活组建小团队,分工合作,这样也能创制出经典佳作。

3.作品呈现形式的特点及变迁

视频课程资源随着教学需求和创作者水平的提升,以及创作软硬件环境的改变,近年来表现形式越来越成熟和多样化。几十秒、几分钟的优质课堂素材视频已经充满优酷等平台;十分钟以内的知识点讲解微课视频已经系统化,比如“乐学堂”里面就录制了大量的微课视频;以主题班会为题材的微视频作品已经越来越丰富,“微班会”已经常态化;校园励志短剧也渐渐热起来。随着延时摄影、运动控制摄影、摄像机跟踪反求等特效技术的采用为视频课程资源的制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四、视频课程资源的推广与发展

1.大数据背景下创课资源数据库平台建立的猜想

据2018年统计全国教师总人数超过1300万,只要百分之一的教师参加视频课程资源的制作,我国的视频课程资源将会有多么的丰富啊。我们可以按照各个学科的知识树建立视频资源库,这样全国的教师备课时可以按需挑选优质的视频资源,当然为了提高视频资源的质量必须要有严格的入库考核制度,而且每年都有新的视频资源的更新,这样的话十年后我们的视频课程资源将会是何等的富足。

2.互利互惠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讨

要实现视频资源大数据化,就必须寻找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每一个优质的视频课程资源都倾注了创作者的时间和心血,应该让创作者获得相对等的收益。他们可以将自己的作品放在大数据平台上卖点数,获取收入,平台也收取一定的费用,保证平台的运行以及对侵权情况的处置,这样可以极大激励创作者们的创作热情。关键点包括下面两个方面:一方面,入库门槛要高,以保证资源的质量;另一方面,平台不能侵占创作者过多的利益,且要通过法律手段保证资源不被盗用。

五、结语

总之,开发视频课程资源是市场的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必然,是时代的呼唤。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需要大量的教师精诚合作组建“视频创客联盟”,发挥团队精神打造中国最好最全的视频课程资源数据库,这样将使全国的教师获益,学生们受益。

参考文献

[1]吴陶,崔蕴鹏.网络教育视频创制策略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23):19-21.

[2]毕雅萱.视频技术+云计算开创教育智能化新时代[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7(10):7-8.

[3]陈耀华.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优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8):93-98.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第三中学)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基于视频创作的中学特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编号为17PTYB05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李启明

网络视频课程影视制作论文 篇2:

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现状、特点与发展策略

[摘要]精品视频公开课作为“十二五”高校本科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已率先启动,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社会教育发展有重要意义。文章梳理了国内外视频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了首批入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选题特征,比较了教育电视、精品课程视频和视频公开课之间在制作运营模式、课程内容、传播渠道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推广策略。

[关键词]视频公开课;现状;特点;推广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公开课一般指面向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等非特定人群作正式公开的课程讲授形式,是一种教师展示教学水平、交流教学经验的教研形式。国外公开课(Open Course)一般指起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立的“MITOpenCourseWare”(OCW)项目,将开设的课程的教学材料和课件公布于网上,供全世界的学习者和教育者免费享用。

视频公开课作为一种以视频为表现形式的公开课,在影视制作和传输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其公开程度、共享范围不断扩大,影响日益深远。作为“十二五”“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部分,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于2011年率先启动,并将其定义为以视频方式记录和传播,以在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不仅有利于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同时也是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从媒介发展及视听教育的角度看,视频公开课是传统意义的教育电视、精品课程教学视频的发展,与它们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与相似性。但另一方面,无论是概念界定,还是实践的开展又存在诸多差异。本文以视频公开课的高效建设为目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视频公开课建设与应用的现状,分析了视频公开课与教育电视、精品课程视频之间的异同,尝试探索了保障视频公开课高质量建设与有效应用的策略。

二、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

1.国外视频公开课的建设

国外视频公开课建设热潮的背后是“知识共享”理念的推动。麻省理工学院2001年4月启动OCW项目,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2000门课程的大纲、讲义、试题、参考读物、教学录音录像等资料在互联网上公布,公众可以在非商业的教育目的下使用、复制、传播、翻译和修改课程资料。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带动下,耶鲁、哈佛、斯坦福、剑桥等欧美知名高校,以及阿富汗、伊朗等亚、非、南美地区的共250多个高校和机构组成了“国际开放课件联盟”(OpenCourse Ware Consortium,OCWC),这些成员在OCWC框架下共提供了20种语言环境下的14000门开放课程。OCWC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据评估累计有约八千万的访问者,访问者来自于北美、东亚、欧洲等世界各个地区(如图1)。OCWC作为一个交流思想和未来规划的平台,俨然已经成为对全球教育产生影响的全球性社区。

根据对OCWC用户调查发现,相比于其他课程形式,视频课程更受到用户的喜爱和持续关注,因此,OCWC也致力于在开放课程中开发更多的视频材料。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巴西等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启动相应的项目,开始视频公开课的建设。

2.国内视频公开课建设

(1)我国原有视频课程资源建设

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项目启动之前,我国政府及其他机构陆续制作、翻译了一批视频课程。教育部2003年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截止2010年已累计建成国家精品课程3000多门(如图2),积累了丰富的优质课程资源,其中包括部分教师讲课录像。2003年10月为促进国际教育资源共享,引入国外大学的优秀课件、先进技术、教学手段,同时将中国高校优秀课件与文化精品推向世界,部分中国大学及省级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了中国开放教育资源联合体(CORE),CORE设有视频课程专区,组织翻译了普林斯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等校的大量视频课程,其年点击率在1000万左右。

2010年11月,网易推出“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项目”,引进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的视频课程,内容涵盖人文、社会、艺术、金融等领域,首批上线1200集,其中200多集配有中文字幕。在网易的带动下,新浪、搜狐、土豆等网站也纷纷推出了网络视频公开课,复旦大学等国内高校也和这些网站展开合作,把本校视频课程进行公开共享,在国内掀起了视频公开课收看热潮。同时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网易、中国开放教育网等四个中国大陆高校、机构加入OCWC联盟,与世界各地OCWC成员共享课程资源,有机会获得更多高质量视频开放课程。

(2)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项目建设

为“着力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大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项目计划到2015年末建设1000门以上的视频公开课,首批课程由“985工程”高校申报建设,在申报的213个选题中初次遴选出35所高校的103个选题开始建设(如图3),遴选的课程中公共课最多,占79.6%,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17门占16.5%,专业课有4门入选(如图4)。经过初次遴选的课程建设完成后,教育部组织编辑出版人员、教育技术专家和课程专家进行了多次评审,经过修改,首批20门课程已于2011年11月9日开始分批在教育部“爱课程”网站、网易、中国网络电视台同步上线发布。

除了教育部的“精品视频公开课项目”,大部分省市的“十二五”、“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也组织开展了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评审建设。国家、省/市、校等各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将成为我国未来几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视听教育视野下视频公开课的特点

精品视频公开课不是西方大学的独有创新,更不是门户网站的新产品创造,而是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促进下的公开课的新形式,和教育电视、精品课程视频同属视听教育,是视听教育形式在当前的丰富和发展。但将视频公开课与教育电视、精品课程中的视频录像进行比较,在制作、传播、使用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如表1),具有新特点。

1.学校建设,政府主导运营,商业机构参与其中的制作运营模式

随着专业化发展深入,教育电视节目目前存在制播分离的现象,播出机构主要负责节目编排播放,独立制片人或制作公司负责节目制作,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节目制作效率与水平。而原来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则基本上采用制作和传播机构一体的模式,学校协助教师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更新维护,课程资料存放服务器学校自行维护管理。

精品视频公开课则采用了一种“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和师生评价遴选、社会力量参与推广的建设模式”。也就是说高校和主讲教师只负责通过遴选课程的建设任务,教育部组织专家和师生对建设完成的课程进行再次评价,通过评价后的课程在教育部负责建设的全国统一平台“爱课程”网站和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等特定媒体进行上线发布。这种模式一方面保证了课程网站运营的开放性、稳定性与安全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减轻主讲教师和所在学校课程后续维护负担,使其有足够精力用在课程的高质量制作中。

2.精品视频公开课着力传播我国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技前沿知识

教育电视节目一般有两类:一类是面向广播电视大学或远程教育类学生制作的专业课程类电视节目,另一类是面向公共传播的普通公民教育类节目。前者的内容属于学历或非学历教育的专业知识,包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等各种课程内容;后者则是以最大收视率为诉求的视频节目;前者一般专业性较强、内容连贯系统,后者一般专业性较浅,短小精悍并呈专题化。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要求国家精品课程“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这种视频主要是用来展现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的先进教学方法和理念,视频内容主要为课程教学实录。

精品视频公开课则是主要是为了“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大学生及社会大众科学文化素养,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首批视频公开课初次通过遴选的选题中,从课程专业分布上看103个选题分布在37个学科门类中,其中历史学类最多有12门,公共管理类9门,哲学类、艺术学类、中国语言学类、土建类课程有5门,核科学、航空航天类等有l门或2门课程入选的学科占39.8%(如图5)。这种学科分布和我国已评选出的国家精品课程中工学、理学为主的情况(如图6)有所不同。体现了我国首批视频公开课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为主,重点建设中国传统文化类、科学技术类和社会热点类、素质教育课程,兼顾其他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建设目标。

3.开放的传播渠道,保证了课程的高度开放共享。

传统教育电视节目一般通过无线、有线、卫星等电视网络进行传播,随着电视网络化发展以及国家“三网合一”政策出台,教育电视节目传输渠道日益丰富,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技术日益普及,教育电视节目传播范围也日益扩大。但由于版权保护、接收装置等原因,教育电视节目特别是优质的节目还未能得到高度开放共享。

精品课程中由于部分课程存在重申报轻维护的现象,而课程服务器、学校网络运营安全性、稳定性不一,造成精品课程视频资源未能实现全部连通、可用性差,一些精品课程视频出现难以访问或者访问速度慢、播放质量差等现象,影响了视频资源的有效应用。

针对精品视频公开课项目,教育部组织建设了统一的共享服务平台“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爱课程网”,共享平台将通过课程申报遴选和成品评选的视频公开课的上线发布,并通过论坛等方式收集公众意见。这种使用统一的平台、集合全部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模式,有利于发挥集聚效益,有利于课程的传播与共享。除了教育部建设的“爱课程”网,教育部还和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两家媒体单位合作,使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在公共网络中共享,和国外知名大学的视频公开课在同一个平台上具有相同的话语权。这样不仅高校师生、教育网内用户可以观看,普通大众也可以方便的通过公共网络学习,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开放水平,有利于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四、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与推广策略

我国教育电视、精品课程建设一直保持政府规划推动、学校组织建设的思路,但因建设理念、支撑技术等问题限制,资源的可及性与可用性存在一些问题,视频资源应用在教育教学中、促进教育信息化、提升教学与学习质量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国外名校视频公开课大规模传播既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教育资源,满足了大众的教育需求,也造成某些领域话语权的失落、影响了我国优秀民族文化和先进科技成果的传播和应用。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根据其特点,深入研究相应的建设和推广策略。

1.解决关键问题,构建相应激励机制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采用政府主导、高校自主建设、专家和师生评价遴选、社会力量参与推广的建设模式。这种模式和精品课程一样还是属于组织建设模式,这需要制定合适的知识产权保护、经费投入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能动性,这是决定课程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

而知识产权处理有三种:保留所有权利、不保留任何权利和界于二者之间的知识共享。我国精品课程一般作为职务作品,知识产权由政府主管部门处理。而国际现在通行做法是公开课程采用“保持署名、非商业使用、禁止演绎”的知识共享原则。我国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在知识产权保护上需要进一步明确,并制定相应的约束条例。

明确主讲教师职能、确保经费的适当投入。麻省理工OCW公开课项目经费投入每门课在1000~3000美元之间,这种经费投入力度并未超过我国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投入,但国外精品课程一般不额外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只是提供已有的教学资料,不承担教学反馈、课程维护的责任。而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需要专业的拍摄与编导团队、专业的传播运营团队,这些技能一般是课程教师不具备的。因此,主讲与制作团队分离,分别给予相应的经费保证,也应是激励制度中的一环。

2.以课程高质量建设为根本,以课程有效推广与使用为核心

麻省理工大学OCW项目引发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约2000多门的公开课程在世界范围引起了重大反响,根本原因在于高质量的课程内容代表了最前沿的知识和思想,这是麻省理工超过70%的教师积极参与其中的重要结果。我国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目前限于“985工程”大学并逐步推向“211工程”大学和其他有明显特色的院校,这种高层次的建设者定位为课程的高质量提供了基础。但与教育电视、精品课程不同的建设理念需要不断的培训、交流,逐步渗入到课程建设过程中。好的课程资源还需要好的推广,促进课程的有效使用。统一的管理运营团队和平台能促进课程使用的研究与实践。原有精品课程由教学团队建设、各学校独自运营的推广模式,风格不一的界面、组织不同的架构、繁杂多样的地址,为其畅通性、可用性带来一定障碍。精品视频公开课采用统一的共享平台,并探索和商业网站合作在公网知名门户网站同步推出,符合“覆盖就是收视率”的传播策略。同时,在宣传推广中可以使用有效的传播策略,使课程上线成系列、有热点、带来关注,通过在线交流、个性化学习记录等方式构建学习者社交网络,使学习和生活融合,促进课程基于网络的社交传播,扩大课程的知名度和收看率。

3.组建专业建设团队,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教育部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中组建了协作组、专家组和技术组,视频公开课制作同样也需要一支包括课程专家、教学设计师、电视媒体专家的专业建设团队,走专业化发展道路。课程专家负责对课程选题、课程内容进行选择组织;教学设计师则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为课程教师和电视制作团队提供教学过程与适合体现电视魅力的教学资源选择建议和意见;电视媒体团队则负责选择合适的录制场地、拍摄方式、构建录制编辑系统等,实现课程专家与教学设计师的目的意图,开发制作相应视频课程。

专业化的课程制作方式使制作团队各负其责,在统一协调的基础上,使课程制作、推广的各环节做到投入和产出的平衡、经济效益与公共服务的兼备。

五、结束语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知识与信息高度密集的产品,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社会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在新的技术与社会形势下的视听教育新发展,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教师与教育技术人员协作,在制作与推广传播中使用新技术、体现新理念,促进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有效使用。

作者简介:刘广,华南理工大学教育技术中心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教育传播。

收稿日期:2012年7月25日

编辑:小西

作者:刘广 郑重

网络视频课程影视制作论文 篇3:

基于“微课“本体特征的教学行为设计与实践反思

摘要:微课是在互联网进入“微时代”的文化语境下,在教育领域产生的一种适于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新生教学资源。该研究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微课的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其区别于传统视频课程资源的本体特征。依据吉林大学微课设计实践的体会与个案分析,对微课呈现出的主要教学行为及影像呈现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并结合微课的教学应用,提出微课设计需要观照的四个视角,以期对微课的设计开发提供些许启示。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本体特征;教学行为

引言

伴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视频压缩与传输技术的成熟、移动智能终端的日渐流行,互联网逐渐进入“微时代”。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已然成为当下“碎片化”的生活空间中人际交流、信息分享、表达自我的主要方式,技术的发展无疑引领了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并在教育领域不断地酝酿发酵,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翻转课堂等学习方式成为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引发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与实践,微课也成为“微时代”语境下一种新探索。

一“微课”的概念界定与本体特征

1 “微课”的实践溯源

微课是“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泊来概念被引进到中国后的一种本土化称谓。微课程概念的首创源自美国“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2008年他提出“一分钟微视频”的微课程概念,强调将教学内容和目标紧密结合,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式的学习体验”。在微课程概念出现之前,微型视频的实践已经悄然兴起。2006年萨尔曼·可汗推出可汗学院,他录制的微型视频在美国基础教育领域风行一时,并波及世界。2007年美国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在微型视频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翻转课堂”的概念。

在国内,广东佛山教育信息网络中心胡铁生老师率先提出“微课”概念,并在中小学开展微课建设。深圳、天津、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都启动了微课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区域性的基础教育创新举措逐步实施,且不断波及到高等教育。自2012年12月开始,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如火如荼地展开。笔者作为吉林大学的教育技术工作者,在微课建设实践中体会到微课与传统视频教学资源的差异所在,其鲜明的本体特征也使得教师在微课实践教学中加强了对教学行为的思考,这些新特征、新变化值得关注。

2 “微课”的本体特征

国内对于“微课”概念的界定可谓众说纷纭。最早进行区域性微课研究与实践的胡铁生老师认为,微课是根据实践教学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华南师大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这些定义均指向了微课的本体特征,然而部分教师对微课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微课是传统视频课程的片段化处理。因此有必要对微课本体特征进一步厘清。

第一,主题明确突出。微课的教学目标比较单一,教学主题相对明确,主要围绕学科中某个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等展开教学活动。

第二,内容短小精悍。在基础教育领域,鉴于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时间以5~8分钟为宜。在高等教育领域,因教学内容的复杂性,时间一般在10~20分钟。

第三,资源丰富多样。微课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并提供由教学课件、习题作业及师生互动等多种资源构建的教学环境。

第四,结构相对独立。微课是基于某个知识点或教学主题建立起来的,各知识模块间松散独立,呈现出课程学习的结构性特点。同时,若干知识模块以某种意义或关联组合在一起,构成学习单元,形成主题明确、内容完整的结构化资源应用环境。

二 “微课”教学行为的设计与实践

1 “微课”的教学行为分析

施良方等将“教学行为”界定为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的所有行为,即为了促进学习者能够完成学习行为,教师进行的支持、指导学生各种行为的活动总和。教学行为具有开放性的特征,灵活并富于弹性,教师根据教学情境、目标、内容等灵活地选择和组合教学行为,并深入理解和思考每一个行为的涵义,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微课强调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泛在学习、翻转课堂等理念引导下的教学实践模式,其教学行为与传统课堂相比,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1)教学设计行为

教学设计行为属于教学准备行为的一个主要方面。从本体特征来看,微课是一种以视频为载体,主题突出、短小精悍、易于扩充的微型课程;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微课是为学生提供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那么,基于微课的教学设计行为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两点,选择一个主题突出、重点明确的教学内容,并充分调动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是微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更是获得良好应用效果的关键。

刘丹老师的微课以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核心内容“比较优势理论”作为教学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明确了教学目的,即理解比较优势理论的含义,并应用该理论分析和解决国际贸易中的具体问题。在讲授中以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手段进行讲解。邀请学生角色扮演,进行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2)多媒体呈示行为

在微课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是教师最重要的一种呈示行为。授课教师利用多媒体,配合具体的讲述行为,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调节的视、听、读、写、做的创造性的综合学习环境。设计规范合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往往能够配合教师的讲解,达到吸引学生注意、提升教学氛围、强化学生记忆的功能。

王晶老师的《光的偏振》和刘丹老师的《比较优势理论》都采用观看视频的方式来导入课程。微课《光的偏振》通过观看3D电影《阿凡达》的片段进行课程导入,提出3D电影的制作和放映是利用了光的偏振原理。刘丹老师通过米兰时装周的视频,提出意大利的服装闻名世界,是国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必须拥有的绝对优势。这两门微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影像的动态性和直观性特征,吸引学生注意,快速进入教学情境,形象地切入教学主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微课中,对于重点与难点问题的解析配合多媒体演示的方式,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理解。在微课《生物电现象》中,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和膜电位变化情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种抽象概念、微观现象单纯依靠讲授较难理解,教师发挥多媒体作用,通过表格、指示图和动画的演示,加之生动细致的讲解,使这一难点轻松地被学生理解。

(3)板书行为

板书行为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又一项主要教学行为。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有教师认为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口头讲述可以替代板书的作用。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板书行为的本质,不利于教学信息的有效传达。多媒体视觉冲击力强,可以激发学习兴趣,然而往往丰富的视听效果,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导致对知识点的忽视。板书可以在学习者的视觉上留下强烈的印象,这种印象将会巩固他经由听觉所得到的信息。尤其在微课中,以学科重点或难点为主题,设计合理的板书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建立,同时板书留在视频画面上的时间较长,有助于学习者记录并加深印象。

微课中板书的呈现一般为两种:一种是将知识脉络和结构框架呈现在板书上;一种是根据重点和难点,将关键词有意识或随意性地记录在黑板上。前者如吴留戈老师的微课《有效遗嘱的实质要件》,主讲教师充分发挥的板书的作用,将主要知识结构提纲挈领的呈现在板书上,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后者如王玮老师的微课《生物电现象》,主讲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将本讲的重点内容的核心要点和关键词记录在板书上,有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也有教师将这两种板书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如王晶老师的《光的偏振》,既呈现本讲的知识脉络,也依据讲解的要点将核心词或数据、简易图等记录在板书上。

(4)提问行为

提问行为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行为之一。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思考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言语表达的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课堂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对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等做出预估,再基于此进行课堂提问的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和提问的具体时机都需要进行具体的设计,以便实现教学应用的效果最优化。

丁瑜老师的微课《帕金森病与模式动物》在介绍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时,播放了患有帕金森病的拳王阿里点燃奥运火炬的影像片段,要求同学观察阿里的手、头、面部表情等,随后向同学提问。这样的问题不具有太强的专业性,教师充分考虑微课开发后的教学应用环节,不至于让过于深奥和专业的问题影响了处于不同知识层次的学习者参与的主动性。

吴留戈老师的微课《有效遗嘱的实质要件》在提问契机和评价反馈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讲授教学重点时,通过典型案例,向学生提出“遗嘱财产给予情妇是否合理有效”的问题,并对回答做出中肯的评价,同时结合两起性质相同但判决结果不同的案例,分析问题的理论渊源。这样的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思考能力,检验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同时通过提问引出的有争议的案例,有助于微课在进行翻转课堂实践时,引发学习者的反思。

2 “微课”教学行为的影像呈现

微课以视频为载体,这就涉及如何将教学行为进行影像呈现。视频摄制与包装的水平影响接受者的心理感受,优秀的课程视频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呈现令人愉悦的视觉效果,吸引学习者参与学习的兴趣。

为达到真实反映教学情境、完整记录全部教学活动的要求。选择在多媒体教室录制,三机位拍摄,将三路摄像机信号源与一路通过网络传输的PPT信号源接入导播台,进行现场即时编辑是一种比较合理优化的设计方案(如图1)。这种方案的优势在于能够完整真实地展现课堂原生态,全面记录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依据影视制作原理对四路信号源进行即时编辑,以合理的视觉呈现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

1号摄像机为主机位,以拍摄主讲教师的中近景为主,兼具中景的叙事功能和近景的表现功能,适于呈现教师的肢体动作、精神面貌以及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等。同时1号机位也会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丰富的景别变化,吸引学习者的无意注意。2号摄像机为辅助机位,以拍摄教室的全景为主,利于揭示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忠实地记录课堂全貌,在教学互动中表现师生间的相对关系。3号摄像机用于拍摄学生镜头,主要用于捕捉学生的即时表现,及记录学生回答问题的行为。投影屏幕的多媒体课件通过教室的主控电脑以网络信号接入导播台,用于即时呈现教师的多媒体呈示行为。这种接入方式清晰的表现PPT内容,获得良好的呈现效果。

将这四路信号源接入导播台,由导播人员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的变化适时进行现场编辑。录制过程中要注意与师生的协调,根据教学方案制定合理的拍摄计划,不能单从影视制作的角度去进行场面调度而忽略了教学情境;此外,现场切换也要充分考虑到教学行为的变化,信号源的选择和镜头的组接都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以符合学习者的心理期待。

三 “微课”的实践反思与设计建议

1 “微课”的实践总结与反思

微课是具有明确教学主题和内容的微型教学视频,其主题内容、视频呈现、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应用这四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微课的设计与实践过程中,这四要素及关联关系是需要予以重视的,如图2。吉林大学在微课建设后,将其投入到教学应用中,进行翻转课堂的尝试与探索。通过学生的反馈,对微课的设计进行总结与反思,归纳如下:

(1)微课作为一种主题明确、内容短小的教学微视频,教学主题与教学内容的设计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合理有效的教学主题与内容设计可以跨越师生之间的心理障碍,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而进行的教学设计使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习的自由度,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满意度。

(2)微课作为一种适用于翻转课堂的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艺术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接受效果。在非面对面的师生互动环境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艺术就显得更加重要。选择适合教学主题表达的教学行为,综合运用多媒体呈示行为、板书行为、提问行为等,提升教学的艺术性,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身份与角色认同,达到教学应用效果的最优化。

(3)微课的影像呈现效果给学习者带来最为直接的感官刺激,直接影响其外部注意。视频的呈现要注重形式与内容的整合、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景别的选择、镜头的组接以及多媒体课件的整体布局、色彩搭配等都可以达到刺激感官、调控学生注意力的作用,优化的设计可以强化师生之间的思维互动。

2 “微课”的设计建议

基于微课的建设实践,并结合微课在教学应用中学生的信息反馈,笔者认为,微课的教学行为设计与视频呈现方式应从教育、心理、技术、艺术这四个视角予以观照。

(1)教育视角。微课与微电影等微视频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教育性。微课的作用在于知识的共享和传播,因此,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其教育性和教学性应成为微课设计的根本。

(2)心理视角。微课突出的特点在于师生的时空异步性,在非面授式的师生互动环境中,微课的知识内容设计、教学行为的选择以及视频的影像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认知特征,依据学习者的心理和学习特点进行优化设计,以使受众对知识内容产生心理共鸣。

(3)技术视角。微课的技术性主要体现在制作方面,如何依据课程的主题内容、教学行为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技术表达方式来制作微课是至关重要的。在视频的影像表达上,也要充分考虑到镜头语言的表意性以及镜头的组接、多媒体的应用对学习者无意注意的影响。

(4)艺术视角。微课设计的艺术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的艺术性。教与学时空分离,教师应凭借经验赋予微课以独特的认知,发挥教学艺术,以激发学习者的参与情绪,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另一方面是视频影像呈现的艺术性。影像表达是技术支撑下的艺术创作,需考虑其呈现的艺术效果,以刺激学习者的感官,优化学习体验。

四 结语

“微课”作为在互联网进入“微时代”的文化语境下在教育领域产生的一种新生教学资源,以主题突出、短小精悍、资源丰富、结构独立的本体特征,打破了传统的课程资源结构,提高了课程资源的可用性、适应性和再生性,满足了碎片化时代的学习文化,为智能教育提供泛在的优质的学习资源。一个优秀的教师理应把握时代脉搏,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让过去的经验成为进一步反思与探索的出发点;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适应新型的教学模式,掌握不同环境下教学行为的变化特征,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依据进行优化的教学设计,综合运用传统与现代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在新的教学环境与教学形式下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0.

[2][4]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现代教育技术.2011,(10):61-65.

[5]施良方,崔允榔.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9-150.

[6]欧阳兴,蒋朝群.多媒体教学不能取代传统板书[J].教育文汇,2004,(4):11-13.

编辑:李婷

作者:刘红霞 赵蔚 陈雷

上一篇:法院审判监督工作报告下一篇:计算科学与计算机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