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传播茶文化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茶叶营销广告语具有鲜明的文体特色,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等层面均有体现。茶叶广告英译在中国茶叶的国际营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功能文体学理论的指导下对茶叶广告语篇进行文体赏析,并在现有的翻译研究基础上对茶叶广告翻译进行探索,以期对中国茶叶的国际营销广告语翻译提供有益的启示与策略。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世界传播茶文化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世界传播茶文化论文 篇1:

弘扬和传播中国茶文化让中国的好茶叶享誉世界

众所周知,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而且,在唐朝时,茶叶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搭建起中西方贸易交往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如今,千年巨变,沧海桑田,虽然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中国人爱喝茶的传统却一直没变。而且,目前全球有16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近30亿人喜欢饮茶,这给中国茶叶在全世界的传播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为了把中国的好茶叶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近期,“中华文化馆 中华茶文化(茶产业)全球推广”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据中华文化馆馆长宗志泉介绍,为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沟通与交流,推动中国文化企业和产品走向世界,中华文化馆还将首次亮相2020迪拜世博会。

中國茶文化在国际社会交流中的历史贡献

我国的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后来随着文人饮茶之风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用,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玄远的清谈。东晋、南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他们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谈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最初的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与酒肉打交道,经济条件也不允许。于是,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当作精神现象来对待。

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已与佛、道教联系起来。在道家看来,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尽管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公元780年,陆羽著《茶经》,这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时,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成为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此外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勃勃,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兴趣不大。另一方面,汉族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明代中叶以前,汉人有感于前代民族举亡,茶文化表现为茶艺简约化,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在明清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也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在我国的古代历史上,茶叶不仅是历朝历代的重要饮品,而且还是中西方贸易的主角。据历史记载,早在汉代时期,四川的商人就走出了一条南方丝绸之路,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也是中国最早的对外陆路交通线,还是我国西南与南亚诸国、西亚、西欧、非洲交通线中最短的一条。一开始,丝绸之路的主角是中国的丝绸,后来茶文化兴起,茶叶作为大宗商品来到丝绸之路上,通过蜿蜒曲折的陆路和碧波万顷的海路传入西亚乃至欧洲地区,所以丝绸之路同样也是一条“茶叶之路”。宋朝以后,少数民族所处的边疆地区成为茶叶的重要消费市场,当时宋政府与西北、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茶马贸易成为茶叶边疆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朝的茶叶以岁赐和榷场贸易两条途径进入西夏境内,不仅满足了西夏茶叶消费的需求,还成为西夏转口贸易的重要商品。当时北宋的汴京地处水陆交通要道,且处于茶叶产区与消费区之间,是最大的茶叶集散中心,茶经济空前繁荣,茶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更是奠定了茶为国礼的至高地位。当时不仅产生了中国第一茶、中国第一茶具,还产生了中国第一茶文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备受全球认同让中国茶成为沟通世界的新语言

虽然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但在现代,茶产业早已失去往日的辉煌。有媒体曾经评论“作为茶叶大国,中国的七万茶企还抵不过一家英国立顿。”这句话狠狠地戳中了茶行业人的心,但同时也鞭策、激励着我们把中国的茶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为了实现这个远大的目标,10月23日下午,由中华文化促进会指导,2020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组委会、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联合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中国农村杂志社共同主办的2020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 中华茶文化(茶产业)全球推广”启动仪式暨专委会第一次理事会议在北京饭店举行。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原常务副主席孙安民,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院长,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会长翟虎渠,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贵州省茶叶协会会长禄智明,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王石,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天金,中国农村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雷刘功,澳门特别行政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安徽省政协常委何敬麟,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副会长吕明宜、常务副会长封槐松,央视国学频道执行台长喻小凤,著名主持人、书画家董浩,联合国全球幸福报告副主编、韩国开发研究院教授王顺,中国保健营养杂志社常务副社长、云南纵心健康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雅箴,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沈冬梅,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高鹏,2020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中华茶文化(茶产业)全球推广大使、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茶学博士后刘峰,中华文化促进会驻会副主席、中华文化馆总代表陈钢,2020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馆长宗志泉, 2020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秘书长、主任韩铮,2020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总干事、中华茶文化(茶产业)专项委员会执行理事长惠宣等嘉宾出席。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国际格局的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格期。国际社会正在经历多边和单边、开放和封闭、合作和对抗的重大考验。“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成为了时代之问。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睦邻友好必将超越以邻为壑,互利合作必将取代零和博奕,多边主义必将战胜单边主义。一场波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反映出人类命运的休戚与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弥足珍贵。面对新冠病毒这一人类共同的敌人,各国携手抗击疫情的凝聚力不断壮大,全球战“疫”深化了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知,并加速了这一理想图景的建构进程。

迪拜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首都,也是全球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原计划今年10月20日至明年4月10日举办为期6个月的世界博览会,预计将有2500万人参加,届时将给迪拜带来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效益。这届世博会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为“特殊”的一届世博会,新冠肺炎仍在全球蔓延,逆全球化趋势加剧,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阿联酋能否如期举办世博会、办好进博会,举世瞩目。

为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沟通与交流,推动中国文化企业和产品走向世界,在本届世博会,中华文化促进会以“文化·民心相通的桥梁”为主题组织建设的中华文化馆将首次亮相2020迪拜世博会,这也是我国参展世博会以来首次建设中华文化馆。后续中华茶文化(茶产业)全球推广专项委员会还在全国范围举行一系列的茶叶文化推广活动,为中国茶走出国门、走进迪拜世博会聚能造势,帮助有理想有担当的茶企茶人以更好的姿态,向世界分享中国好茶。

在会上,与会嘉宾们也各抒己见,纷纷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建言献策。专委会顾问,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院长,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会长翟虎渠说,茶叶曾经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搭建起中西方贸易交往和文化交流的桥梁。目前全球有16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近30亿人喜欢饮茶。2020迪拜世博会是一个全球展示的舞台,给我们的茶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展示平台。希望能通过茶文化这一国际合作催化剂,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原常务副主席孙安民说,我国茶产业从业人员超过7000万人,综合产值超过7000亿元,作为最重要的扶贫产业之一,茶产业带动了大量农村人口就业和大批贫困县发展。今天,中华文化馆以“一葉千年·与世界共享一杯中华好茶”为主题成立中华茶文化(茶产业)全球推广专项委员会,组织中国优秀茶企参加2020迪拜世博会,就是要充分发挥茶文化赋能茶产业的优势,以推动茶产业升级为目标,加快中国茶叶的国际化、品牌化进程;就是要帮助有理想有担当的茶企茶人以更好的姿态,向世界分享中国好茶,分享“茶和世界”、“和而不同”的精神内核,为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和新时代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未来智能茶产业新时代做出应有努力和贡献。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王石说:“我们希望让70亿人爱上中国茶,我们更有责任让70亿人爱上中国好茶!茶文化既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会上,中华文化馆中华茶文化(茶产业)全球推广大使刘峰博士还发布了全球推广系列活动整体规划,并进行了“我要上世博”的签约仪式,为茶文化推广和茶产业繁荣发展献计献策,提供模式互鉴、经验交流和跨界合作。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中华茶文化(茶产业)全球推广专项委员会作为中华茶文化团队的代表,成为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的合作对象。在中华文促会的指导下,专委会将甄选优秀的、有代表性的中国茶文化产品和服务在“中华文化馆”展示,以代表“中国品质”和“中国形象”,为世界宾客奉上一杯中国好茶,为中华茶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张钧

世界传播茶文化论文 篇2:

茶叶营销广告的文体特色及其英译探索

摘 要:茶叶营销广告语具有鲜明的文体特色,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等层面均有体现。茶叶广告英译在中国茶叶的国际营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功能文体学理论的指导下对茶叶广告语篇进行文体赏析,并在现有的翻译研究基础上对茶叶广告翻译进行探索,以期对中国茶叶的国际营销广告语翻译提供有益的启示与策略。

关键词:茶叶 国际营销 广告语 文体特色 英译

茶叶作为一种享誉世界的饮品,其贸易和营销在整个贸易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茶叶国际营销是中国茶叶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营销的好坏关系到中国茶叶是否能在国际上建立品牌与声誉。文体特色鲜明的茶叶广告语,不仅具有促销茶叶的商业功能,也具有传播茶文化的文化功能。广告文体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冯涛,2010,罗选民,2014;刘婷,2016;赵军,2016等),然而茶叶营销广告语的文体研究及其翻译并不充分。因此,对营销广告语的文体特色研究及其英译探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引起营销界和语言学界的高度重视。本文基于功能文体学理论,探讨中国茶叶营销广告语及其英译策略,以期促进中国茶叶的国际化营销,巩固茶叶在世界饮品中的地位。

一、茶叶营销广告语的文体特色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及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茶叶广告语在茶叶营销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广告语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茶叶营销的成败。茶叶作为一种兼具实用性和文化性的商品,广告宣传是其走向国内外市场最重要的营销手段,也是商品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商务广告是一种融合了认知、了解和劝说的活动,其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将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信息通告给广大消费者,激发其购买欲望,使其实施购买行为;二是在需求衰退的市场上刺激需求;三是现代广告在塑造良好企业形象及消费者沟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罗选民、于洋欢,2014:3)茶叶广告有其他商业广告的普遍特性,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取决于茶叶本身的商品特征及文化品格。

茶叶作为一种兼具实用性和文化性的商品,在饮品市场上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消费者在琳琅满目的饮品中寻觅让自己心动的饮品。“广告作为产品的宣传方式,要求其所有的词汇必须优美华丽,内容简洁易懂,灵活运用修辞手法,从而产生耐人寻味的广告寓意,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赵军,2016),所以茶叶营销广告语就成了左右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那么优秀的茶叶广告到底有哪些文体特征呢?

(一)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营销广告语本质上是一种口头语言,鲜明的语音文体特色有利于广告的传播。谐音的文体特色让语言具有音乐性,鲜明的文体特色可以让广告迅速传播,达到营销的效果。“竹叶青”的营销广告,就是巧妙利用了谐音的修辞。广告语“竹叶青,平常心”,简洁明了,营造出宁静淡雅的氛围,将茶文化的内涵迅速传达到品茶人的内心深处。“心”和“青”押韵(不完全韵),这样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另外,节奏方面,采用的是三音节的节拍,节奏紧凑,简洁明快,意趣盎然。另外,竹叶青茶是高端绿茶品牌,主要目标消费群体是白领或高端商务人士,他们更需要稳重、平和的“平常心”,而这则广告语传达出的理念和内涵恰好迎合了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的都市人群的心理诉求,旨在告诉他们面对工作的压力和内心的欲望,要有一颗平常心,顺其自然,最终水到渠成,显现出中国茶文化中蕴含的“出世”的哲学精神和仙风道骨。

(二)巧用修辞,意蕴丰富。修辞是产生文体效果的重要语言手段,被广泛应用在广告语篇中。修辞的合理运用可以增强语言表现力,丰富语言内涵,呈现语言魅力,让语篇具有表意和审美的双重作用。茶叶营销广告语中广泛运用对偶、渐进、双关、通感等修辞手法,极大增强了茶叶的广告语篇的艺术感染力和魅力。比如,清雅源金御叶茶广告语“品我一次,醉你一生”,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结构对称,对仗工整。另外,这则广告语还具有对话的特征,极富说服力和诱惑力。“品我一次”是前提或者条件,对消费者来说是一种诱导;“醉你一生”则是喝了这种茶的结果,“醉”是一种境界,说明该茶叶的醇香与特色,能让消费者沉醉于悠远浓郁的茶香中,让消费者在品茶之前就能想象到品茶之后的美好状态。这则广告看似简单,实则深刻而巧妙。又比如“诚品,沉品,成上品”也是一则精品广告,运用了渐进的修辞手法。“诚品”是广告的起点,强调“诚信”,这是为人处世之本,更是经商经营之道,凸显了茶叶生产商诚信为本的经商伦理。“沉品”是一个双关语,一方面,在泡茶的过程中茶叶下沉说明茶叶质量上乘,也让冲泡茶叶的动态之美跃然于纸上;另一方面,“沉”有“向下”的意思,既告诉消费者生产厂家低调的态度,也向消费者传达一种“沉下来、静下来”的心态与品质,这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成上品”是最终的目的和结果:站在巅峰位置,成就高尚品质。这既是茶叶生厂商对自己茶叶的品质要求与期待,也是对消费者的赞扬与褒扬,意味着选择该茶的顾客会成为“上品”,提高了顧客的档次,迎合了顾客的心理。从整体上来看,“诚品,沉品,成上品”又运用了渐进的修辞手法,语义和思想层层递进,让广告的意蕴逐步深入人心。茶叶作为一种饮品,广告语中无疑会隐含着味觉的诱惑。“立顿”是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广告语为“给你一杯子的温暖”,这则广告语巧妙地运用了谐音,把一辈子改成了一“杯”子,茶是装在杯子里的,广告语内涵和茶本身紧密联系,另外,也表明立顿茶能给消费者带来一辈子的温暖,表明了立顿的追求,带给消费者好感和信心。“温暖”二字也和茶的温度相契合,一语双关地突出了立顿茶温情的一面。

(三)结构平衡,形式优美。平衡的结构和优美的形式也是茶叶广告的语言文体特色。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广告语十分注重语言的美感与艺术。越乡龙井的广告语“茶·品千年,越·香天下”形式整齐,并且独到地使用了间隔号,使句式更显特别。间隔号的加入使四音节的节拍变成了“1//3”式,突出了“茶”和“越”,“越”即指“越乡龙井”,这样就把“茶”和“越乡龙井”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品千年”和“香天下”相对,并且都意境开阔,富有气势,极大地提升了越乡龙井茶的品牌内涵。

(四)文化交融,涤荡心灵。祁门红茶产自安徽祁门,是著名的红茶精品。“19世纪的伦敦/一个接一个的下午茶会/来自中国的祁门红茶/总是扮演着优雅自在的主角/在英国人眼里,这种下午茶文化足以与莎翁比肩”。这则广告语独出心裁,别具一格,用诗化的语言把祁门红茶的优秀品质与独特韵味娓娓道来。祁门红茶产自中国安徽,远销海外,特别在英国受到欢迎。这则诗化的广告一开始就把时空设定在19世纪的英国,英国是茶的第二故乡,其茶文化享誉全世界。下午茶在英国人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化的泰斗,是不可逾越的高峰。“这种下午茶文化足以与莎翁比肩”明确说明了祁门红茶在英国的地位,敢于莎翁比肩,这是对祁门红茶至高无上的褒奖与认可。广告把来自中国的红茶与英国文化巅峰莎翁并置,这种把东西文化共融相通的手法无疑让广告语篇富有诗意,更有底蕴,而且增强了语言的艺术表现力。

二、茶叶营销广告语英译探讨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叶出口大国,茶叶在中外贸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茶叶的国际营销是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唯一途径,而广告语的英译好坏直接影响着中国茶叶对外营销的效果。对于中国茶叶而言,国际营销不仅要宣传茶叶产品,也要传播中国独树一帜的茶文化与茶内涵。因此,茶叶营销广告语的英译不仅有一般广告语的特征,也有茶叶广告语翻译中特有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意蕴,从而传达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茶叶广告语翻译力求还原或创造音韵节奏美。广告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作为极具艺术魅力的广告语篇,在翻译中一定要考虑音韵节奏的美感,有音韵美感的语篇在传播过程中更容易被消费者识别与记忆。广告源语篇如果有音韵节奏的文体特色,那么译文理应有相应的音韵美感;即使源语篇没有音韵节奏,在翻译中也应该努力创造出具有美感的音韵文体特色以彰显译者的创造性和主体地位。

(二)茶葉广告语翻译应注重措辞以传递出中国茶叶的精神内涵。为了表现出茶叶的文化与内涵,茶叶广告措辞考究、涵义丰富,这也是中国茶叶广告的文体特色之一。茶叶广告语言寓意丰富,博大精深,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努力传达出中国特色、中国情怀与中国元素,这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也是殊途同归。

(三)茶叶广告语翻译应注重中外文化的融通与共鸣。“茶叶广告语包含中国古老传统文化,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茶叶广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消费者产生强大的购买欲,从而在国际上建立茶叶品牌”(郝全喜,2016),因此,茶叶营销广告翻译一定要注重文化内涵的传递。茶叶广告不但要营销产品,也要传播文化,翻译家奈达(Nida,2001)认为翻译即文化,翻译的目的之一就是创造出有效的、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将源文化移植到目标语文化之中,以消除文化障碍。茶叶广告的翻译一方面要注重传播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以期让更多的国外消费者了解并认同中国茶文化;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受众的文化,尽量做到文化的融通与共鸣。

三、结语

中国茶叶广告语在广告语篇中独树一帜,其广告语的翻译也必须在还原源语篇文体特色的基础上融入译者的创造,使其不但能够宣传中国茶叶的优秀品质,而且也向世界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从这个角度讲,中国茶叶广告语的翻译任重而道远,探讨中国茶叶的国际营销广告语是每一个语言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1]Nida,E.A.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冯涛.商业广告翻译的应用价值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3]郝全喜.翻译目的论对改进应英译茶叶广告的分析[J].福建茶叶,2016,(2).

[4]罗选民,于洋欢.互文性与商务广告翻译[J].外语教学,2014,(3).

[5]赵军.目的论视阈下的英译茶叶广告翻译研究[J].福建茶叶,2016,(3).

(袁微 四川广汉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国际合作部 618307)

作者:袁微

世界传播茶文化论文 篇3:

捕梦之乡,塞尔维亚

“Hello!How are you?”

“嘿,你好!”

2016年冬,笔者随浙江省版权贸易代表团走进多瑙河畔的塞尔维亚。考察之余,我们去诺维萨德市参观。在诺维萨德大学幽雅精致的校园里,女孩和小伙见到我们,轻轻而大方、热情地用中文招呼。

一张张笑脸彰显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之美,让人留恋回味:身在异国他乡,时刻感受到浓浓的中国味,随处感受到塞尔维亚人民对中国人的友好。

奉献并快乐着!

最近几年比较红火的作家陈丹燕,著下几种“地理阅读”书籍,她把塞尔维亚称为“捕梦之乡”,说,那里有故事、有梦想、有传奇。

塞尔维亚位于巴尔干半岛,是中东欧地区的重要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特别是不同文明曾在那十字路口无数次交融碰撞,有着不同的精神、艺术、建筑和文化的影响。

诺维萨德大学是一所年轻的大学,与中国的农学、医学、财经、法学类院校都有合作。它还设有孔子学院,是与浙江农林大学共同组建的。

在满堂高挂大红灯笼、中国结和书画作品的学院会议室,中方院长赵有华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学院的情况。他说,学院共建于2014年,是全球首家以传播茶文化为特色的孔子学院。历史上,中国的茶叶和丝绸、瓷器曾大量地途经塞尔维亚。学院成立两年多来,已与中塞文化交流协会和多所大学及高中举办了多场以中华茶文化传播及“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推广活动。

介绍中,赵院长提到了一个笔者比较熟悉的名字——王旭烽。王旭烽本是作家,创作过一部关于茶叶的小说《南方有嘉木》,后来就到浙江农林大学当教师。王老师比较注重中华茶文化的国际传播:2015年,其新书《茶的故事》在第59届贝尔格莱德国际书展中举行首发式;2016年5月,又到诺维萨德大學孔子学院讲授茶文化。中华茶文化在塞尔维亚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享誉度。

笔者感想,浙江是茶叶大省,杭州自号“茶都”、茶业研究重要中心,茶文化确是国际文化交流的媒介之一。

介绍会后,我们在美丽的林荫道漫步,草坪上有同学在打太极拳。赵院长告诉笔者,除茶文化传播外,浙江农林大学先后向诺维萨德大学孔子学院选派了熟稔书法、绘画、武术、中医等的教师来任教,并推进到社会各层面,积极开展交流活动。“这些科目最具中华文化元素。我们还开设了烹饪一课,塞尔维亚人以民族特色的西餐为主,但也非常喜欢中餐。”

赵院长说:“现在,塞尔维亚的时尚之一是‘中文热’,仅诺维萨德大学就吸引了1100多名在校学生学习汉语。”

我们从塞尔维亚回国一个月后,赵院长也回国休假。笔者选择与他在杭州一家茶餐饮私人小聚。

“孔子学院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桥梁,让世界各国青少年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希望。”两次担任孔子学院院长的赵教授说起来特别有精神。他就职浙江师范大学时,曾被派赴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担任中方院长,如今他又受浙江农林大学指派,到诺维萨德大学孔子学院担任中方院长,一干又要三年。他获得过两次国家汉办先进个人奖,接受了国家领导人的颁奖。

奉献需要自我牺牲,需要家人理解。

“同在一校做老师的妻子十分支持我的工作,今年孩子中考,她一边工作一边照看辅导,真的很辛苦,我深感内疚。”聊起家常,赵院长动情地说:“住在浙江缙云老家的父母都80多岁了,我要回去陪陪他们……”

中国梦令人向往!

塞尔维亚有句俗语:“朋友是时间的果实。”中塞两国人民是通过往来了解产生友谊的。

在诺维萨德大学参观时,孔子学院塞方院长伊婉娜·塞可洛斯介绍说,自己是个中国迷,还在读书的时候就知道许多中国故事。

“中国梦令人向往!”

伊婉娜告诉我们,文学是最好的沟通,书籍是最便捷的桥梁。

在塞尔维亚最大的综合图书类出版机构拉古纳(Laguna)出版社旗下连锁书店亚洲译本图书专柜,我们看到,莫言、余华等作家的小说的塞尔维亚文译本放在醒目位置销售。浙江文艺出版社签约作家陈丹燕的作品《上海的金枝玉叶》也有译本,据说位列该连锁书店月度销售排行榜前茅。塞尔维亚的许多读者是通过中国的文学作品知道了许多中国故事和传统文化。

“为了学习中国文化,我自己不仅经常穿戴一些中国元素的饰品,还把唯一的女儿送到上海读书,学习中国文化。”伊婉娜说,只要时间允许,她就会到中国转转、看看,结交中国朋友。这几年,因为担任孔子学院塞方院长的关系,到中国更勤了,一年有好几次。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她的许多学生也对中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伊婉娜说,去年习近平主席出访塞尔维亚前夕,她的许多学生专门到诺维萨德大学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学习中国舞蹈。“我的很多学生都说,他们觉得中国不再遥远,他们迷上了中国,想赶紧去看一看。”

迷上中国,而且实现令人向往的中国梦的,是安德雷·瓦萨里耶维奇。

回国时,我们在贝尔格莱德机场参观了一个个人美摄展。举办展览的年轻艺术家安德雷是笔者遇到的第一个能说一口流利汉语的塞尔维亚人。交谈中笔者了解到,2012年,在塞尔维亚国内就读艺术专业的他,获得了中国政府全额奖学金赴中国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的机会。当年,他来到中国,来到杭州。

“没想到第一次打招呼的第一个女同学,4年后成了我的妻子。”安德雷告诉我们他与妻子冯艳的秘密。冯艳就在他身旁,“像西湖水似的丝绸一样柔顺”。

安德雷说,他很喜欢杭州口音的普通话。他用一种特别的口音说:“我喜欢杭州,杭州人也很可爱。我最喜欢的是杭州的桥,很古老很浪漫。”笔者猜想他一定知道断桥的传说——爱情的偶遇,而绝非“长桥月、短桥月”。

读书期间,为了让中国朋友了解塞尔维亚,安德雷把他拍摄的塞尔维亚凝固的文化和历史——建筑以及流动的风土人情,在杭州举办了多次艺术展。同时,他也把捕捉到的西湖天下景和梦幻般的江南水乡景色带往贝尔格莱德展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为中塞文化交流搭建友谊之桥。

参观中,安德雷的母亲莉迪亚·瓦萨里耶维奇女士幸福满满、骄傲满满:“我的亲戚朋友都羡慕我儿子能娶到这么漂亮的中国姑娘,我们一家人都感到很幸福。”翻译正说着,莉迪亚把设为手机屏幕的一家四口的合影拿给笔者看,居然也会学说汉语:“中国梦!”“我家梦!”

桥,厚实的感情!

我们的考察行程中,有与中塞文化交流协会见面的安排。

会长郭晓是浙江松阳人,见到我们这些老家客人等在办公室,刚从机场送人返回的他非常激动,连说了好几个“对不起”,说得塞尔维亚的中国新娘冯艳抿嘴不止——她在协会担任秘书长。

郭晓向我们介绍塞尔维亚的情况时显得特别兴奋,说,他在这里已经生活了近20年,深深了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让人民乐观、正直、向上、友善,始终充满着对生活的憧憬和追求,对中国有特殊的友好感情”。

“我对这块土地也有厚实的感情。小时候,我看过《瓦尔特保衛萨拉热窝》,唱《桥》的插曲《啊,朋友再见》(意大利歌曲《再见了,姑娘》),现在也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哼着。”郭晓十几岁就来这里创业,也有传奇。

郭晓也是塞尔维亚华人商业联合会会长,“目前我一方面搞好商务活动,但更多的精力用在牵线搭桥促进中塞两国的文化交流上”。

2017年1月1日,塞尔维亚已成为中东欧地区第一个与中国达成互免签证协议的国家。“这将对两国的商贸和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领域的往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郭晓说,在文化交流方面,去年两国还签署了《关于互设文化中心的协议》。据悉,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即将启动建设。

“我学历不高,但多年的海外创业经历,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文化的力量。”郭晓近几年先后接待了多个中国文化界团体,作为浙江人,他更关注浙江文化的“走出去”。听了我们关于浙江出版工作的情况介绍后,郭晓非常赞同“悦读浙江·百柜工程”活动。“这一活动在海外深受华人和友人的欢迎,因为传播了中国故事。”

郭晓说,浙江是外向型经济大省,面临着转型升级的任务,文化走出去,可以为浙江经济走出去插上翅膀,助力转型升级。从某种意义上说,浙江文化“走出去”,是服务于“浙江创造”的外国消费者。笔者想补充说,商品背后的文化和故事,远远比商品本身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所谓软实力。

笔者了解到,“悦读浙江·百柜工程”是浙江省自2012年以来推进的重点工作,浙江出版总社已在海外50多个国家设立了60个点,定期开展交流活动。

中华文化“走出去”,首先是人要“走出去”。塞尔维亚有华人华侨近5000人,浙江人占到了三分之二,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在当地取得较高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他们是中国文化一张张具体的名片,他们的基业也将是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出去”的桥头堡。

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大家交谈畅达而愉快。笔者回想起自己伫立于诺维萨德的佩特罗瓦拉丁古城堡向远方眺望的景象:流淌不息的多瑙河、庄重古老的钟塔、穿梭交汇的船只,回想起了卡夫卡笔下最为诗意的一句诗:“一路欣赏,座座造型各异的桥……”是啊,因为有了桥,才有了中国和“捕梦之乡”塞尔维亚两国人民之间心心相印的交往故事与友谊。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徐继宏

上一篇:期末班主任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乡镇个人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