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考研论文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闻传播学考研论文(精选10篇)

新闻传播学考研论文 篇1

转载

标签:分类: 共享资料

教育

新闻学答题比较讲究逻辑性和理论的完整性,所以希望你答题的时候能够思路清晰,要有条理。我不知道题干有没有描述事件本身,如果没有的话,首先就要把事件的大致经过要描述一下,道清事件的原尾。下面就开始分析了,从新闻传播学角度上来说,华南虎事件经历了几个过程,你要结合理论分别阐述。曾经看过一篇论文,大体是谈这个事件的,在这里结合论文谈一下答题技巧吧

首先是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你可以说是对媒体的议程设置(说一下理论吧);之后是从媒体的议程向公共议程的过渡,也就是从传统媒体的报道转向了网络媒体(媒体的转移、议程的转移);然后就是网络出现了争议,从理论上来说就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作用,网络上不断提出质疑,传统媒体去采访论证、回答,然后再回到网络上的再次质疑,传统媒体再次论证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网络媒体提供给公民足够的话语权,还有就是政府官员、老百姓等都通过博客等方式解释、提问、质疑、呼吁等等,让网络和传统媒体一起成为了公共舆论形成的战场,你可以从传播学角度和新闻学角度详细谈一下;还有就是公共舆论对事件进程的影响,特别是网络舆论对他的推动作用。其中的理论大致有:

1.议程设置

2.舆论

3.市民空间

4.网络传媒优缺点

5.结合谈一下弥尔顿的新闻自由思想

6.公民话语权的给予

7.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原则

8.新媒体等,还有很多可以理论都可以往上面套,你可以再思考一下。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公民新闻”这个概念,如果你的新闻论文看的比较多,应该知道这个吧。主要说的是传播者不仅报道新闻事实,还广泛介入到公众事务中,影响公共舆论与决策的过程。如果你在答题中结合华南虎事件和网络媒体谈这个理论,应该能加分吧。之后就是结合热点新闻了,你可以结合网络最近的热点事件,很多都是网络媒体和事件的相互作用影响的过程,如果你注意到了这些,答题的时候引用这些事件,并且结合这个和华南虎事件作比较,这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新闻传播学考研论文 篇2

关键词:新闻策划,新闻媒介,有效功能

从实践角度分析, 笔者认为舒永平教授的提法在具体操作中有一定的可行性, 因此, 本文援引舒教授的定义。所谓“新闻策划”, 指的是新闻媒介 (这里的新闻媒介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 的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所从事的设计性和组织性工作。具体说来, 这项工作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第一、新闻报道方式的确定, 包括稿件组合、版面安排等;第二、以新闻媒介为主体创造“信息源”, 组织大型活动并对其进行报道。本文从新闻策划的传播学意义入手, 分析其对新闻媒介产生的有效功能。

一、新闻策划使新闻媒介具有组织传播功能

我们知道, 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很大程度上由新闻媒介控制, 发布什么信息、怎样发布、什么时候发布, 都由新闻媒介这个信源决定, 个人、群体、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系统, 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 需要依靠新闻媒介提供的信息资源, 各种政治势力、经济势力要想控制社会的运行, 也需要控制新闻媒介;另一方面, 新闻媒介也有自身的目标。因此, 新闻在传递信息的同时, 也要与其他社会系统形成互动, 以确定自己的地位。但是, 仅仅依靠传播客观现实, 很难完成与社会其他系统的互动, 因而, 策划与组织传播便成为所有新闻媒介的一种行为。

组织传播, 是指以组织为传播主体进行的一切形态的传播。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 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它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 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

组织传播分为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组织内传播的过程, 也是组织维持其内部统一、实现整体协调和整体运作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构, 取决于组织本身的结构。而组织外传播的过程, 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互动的过程, 它包括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两个方面。除为社会传递信息外, 还要对自己的形象进行宣传, 因此, 新闻策划活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这个任务。

二、新闻策划对信息环境的议程设置功能

所谓信息环境, 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日本学者后藤和彦曾经为它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信息环境, 即在与自然环境相区别的社会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社会成员之行为方式的符号部分;并且, 它主要是通过非人际关系向社会提示的环境。”

在网络信息传递极为快速的时代, 受众接受的是海量信息, 因为缺少媒介的把关, 受众只能自己成为把关人, 但受众自身的局限性使其不能有效地辨别信息, 因此, 受众通过自己接触到的信息对社会环境有了一个认识, 而这个认识是一种夸大的认识, 受众从中所了解到的环境也是一个夸大了的“拟态环境”。

三、新闻策划通过“议题设置”引导社会舆论

所谓议题设置, 是指新闻媒介通过精心策划, 突出报道某些包含深意的事实、事件或问题, 使之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 并形成媒介所预期的社会舆论或社会情绪。

新闻媒介通过“议题设置”引导舆论, 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第一, 客观上存在着某事某问题;第二, 某事某问题看起来是“私人利益”问题, 实质上是“普遍利益”问题;第三, 媒介对此予以报道, 引起社会的普遍注意和普遍同情, 从而形成舆论。

议题设置的方法, 既不同于报道典型的方法, 也不同于放大热点的方法。议题是由引导者根据其对舆情的把握, 经过精心考虑和筹划而设置的。新闻策划是议题设置的具体表现形式, 是对包含深意的事件或问题进行的策划报道。新闻媒介的新闻策划之所以能引导社会舆论, 是因为其所策划的“事件”是公众所关心的, 与公众的普遍利益息息相关, 因此才能够得到广大受众的拥护, 形成广泛的社会舆论。

四、新闻策划使新闻媒介与受众形成互动

本文所讲的新闻策划, 侧重的是“以新闻媒介为主体创造‘信息源’, 组织大型活动并对其进行报道”。众所周知, 所有的组织活动, 都建立在对信息的收集、交换和处理的基础上。

新闻传播规律决定了传播者要追求传播的有效性,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受众的了解和把握, 并根据这种了解和把握进行新闻策划。

一般来说, 任何媒介的稳定受众都有较强的参与意识, 新闻媒介应该根据自己稳定受众的情况进行新闻策划, 或根据当前受众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策划, 策划活动的参与程度越高, 受众的接受程度越高, 则新闻传播的效果越好。

好的新闻策划可以提升媒介注意力的质量。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是注意力的质, 一个是注意力的量。媒介注意力的质, 是指媒介受众的文化层次、经济实力, 或者说, 媒介受众所处的社会层次。显然, 媒介受众的文化层次越高, 经济实力越强, 则媒介注意力的质也就越高。反之亦然。媒介注意力的量, 就是指媒介受众的数量, 就报纸来说, 是指发行量、传阅率等数据。

如何提升媒介注意力的质量, 首先必须经营受众。一方面通过新闻信息的传播, 建立自己稳固的受众群;另一方面, 媒介需要进行新闻策划, 调整相关的战略和战术, 赢得目标受众。因此, 经营好媒介的内容, 就是经营媒介的受众, 就是提高媒介的赢利能力。经营受众, 也要从受众的心理出发, 通过一系列新闻策划活动, 提升媒介的注意力。

除以上几点传播学意义上的功能, 新闻策划还具有避免新闻媒介同质化的功能。随着互联网的高度普及与覆盖, 新闻媒介发展到现在, 面临的一大困感就是同质化现象。实际的新闻操作中, 如果认真细分、仔细切割, 就会发现远离同质化的新闻策划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新闻策划产生的轰动效应、连续效应、接收效应正是避免同质化的妙药良方。

应该说, 新闻策划的存在是必然的, 它对新闻媒介的有效功能也是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

参考文献

[1]赵振宇:《新闻传播策划导论》,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年第1版。

[2]蔡雯:《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 新华出版社, 2001年5月版。

新闻传播学考研论文 篇3

关键词:自媒体;新闻传播;冲击与影响

自媒体的来临,对传统的新闻传播造成的一定的影响[1]。因为传统的新闻传播与自媒体新闻传播是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现在网络的普遍化,自媒体主要是利用高端的网络技术,为人们创造了“新闻发布”的空间,其具有“快速、时效”等相关特点,吸引了大量的群众关注。但因为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所以,部分用户可以24小时在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并且这些信息都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者是所看到的第一手材料,也极力地展现了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即时性”。自媒体作为一种当下的新兴媒体,其的多功能使得新闻内容更丰厚,加强了观众对新闻全方面的感知度。在这样的形式下,更需要去促进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与传统的新闻传统的有机结合。

一、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的影响

(一)内容方面

传统的新闻传播是处于一个封闭的状态,观众能够得到的信息来源都是经过挑选的,并且是在某种约束下的新闻才可以呈现出来[2]。自媒体时代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新闻内容更是“随性”,所牵涉到的内容也更宽,所谓的“开放”是体现在新闻制作的每一个方面。无论是在新闻媒体的“新闻媒体的选材、采访”还是在“撰写”等相关流程中,自媒体时代的特点都对传统媒体的制作有影响,囊括内容。自媒体是因为依靠在社会群众的加入才会有极强的影响力,而新闻的传播与自媒体环境相互融合,其后面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所以其的发展与内容方面,更符合大众的胃口,更能引起更多的共鸣,且也与社会的舆论导向相适宜。对于民众来书,具有更多的机会,也给新闻传播更多的发展平台。而传统新闻媒体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在很多的情况下重要新闻得不到立即采访,而自媒体时代的民众会及时拥有一些丰厚的现场素材,倘若传统媒体可以利用自媒体的时代素材,那么毋庸置疑,会增强新闻的内容价值性及可读性。不管是从新闻的真实度还是从“时效性”来讲,新闻内容的“新颖性”、“宽泛性”都是在自媒体的时代喜爱的新闻传播创新,这必然会对传统媒体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传播对象

随着现在互联网的普及度,使得让传统媒体遭到了一定的“打击”与“挑战”,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传播对象及传播者的所扮演的角色。众所周知,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都是需要经过很多层次的审核新闻事件通过传统的,比如有“电视”等方式才能够传播出去,但是现在的新闻传播者与以前所谓传统的新闻传播者是不同的,他们既可以是受众充当用户,也可以是新闻传播人。当然,新闻传播者也可以作为用户出现在同一个新闻事件中。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是“传播人”与“受众”进行结合,打破了原有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堂新闻传播的范畴也越为广泛,将整个新闻媒体传播的影响区域都扩宽了,与此同时提升了新闻的影响力度与冲击力度。不管是作为一名传播者还是属于一位受众,都可去监查整个新闻的真实性及传播进度,进而还能加深对新闻的理解度。

(三)社会舆论

相比较而言,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是“封闭”的环境中去进行的,新闻的传播仅此只是通过传统的方式,而受众也只能一味地接受信息,即使是对于所看见的新闻有意见或者是感受也只能自己消化,没有空间来进行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正规的新闻传播是为了能够坚定社会的安全与和谐,接受大局的思想引导,因此会存在受众只能看到一种关于社会主流的思想,而对于其他方面却毫无所知,倘若是重大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事件,一般传统新闻会选择“不播报”的形式,那么这样一来,受众也只能了解到正面的消息,而对负面新闻一无所知。因此,有人将传统新闻传播方式被称为“垄断式”的传播方式,一旦是传播的主体没有考虑将新闻播报出来,那么就没有办法得到信息来源。其实这对广大民众在接接受消息的时候限制了其的知情权与参与权,也引发了受众的厌恶心理。而随着当下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这种传统的新闻方式也就自然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众的距离也就不清晰化,更有可能会出现角色互相变换的可能,社会的舆论方面也更有自由性,受众可以接受到更多的新闻类型来源,也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事实上,这在丰厚新闻内容的基础上,还加大了新闻的涵盖范围,并且给予了每一个受众平等的参与权。作为新闻受众,可以对新闻内容进行丰富化,还可以对新闻质量进行监管,对不真实的新闻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及批评。人们通过多元化的新闻进行评析,让新闻参与人都有一份社会责任感。另外,因为社会各种人氏的关注,很多小事情可以被扩大,也相当于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监查效果。

二、自媒体与传统新闻传播结合的策略

(一)将新的技能与方法植入到新闻传播中

自媒体的到来并不只是冲击与影响,还有“机遇”。作为新闻传播更需要当下时代的发展将更多更时新的技术和途径运用到新闻传播中。第一,革新传统的新闻传播方法,利用新的技能进行大规模的传播。 比如有“网络”或“无线传播”。且选择一些适宜的网络传播方式,对新闻进行多元化的传播。在我们当下的社交网站中,“微博”与“微信”是一些比较时新的软件,用户越来越多,影响力也随之越强,那么在新的新闻传播方式中,可以利用这些新的形式,比如申请微信公众号或者是微博账号等相关方式进行新闻传播。当然还可以考虑与微博大V进行合作,通过它们来对新闻进行大量的传播,这样一来,传播方式多样化,更容易走进人们的心里,影响范畴也随之越宽。

(二)培养符合新媒体素养的专业新闻传播人才

无论是对于传统的新闻传播还是作为一名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者,都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团队后备军,而强大的团队是来自于每一位成员的高职高专。而当下的自媒体时代,紧缺的更是人才。特别是技术在被广泛地使用进程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多变。第一,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传播者,一定要学会并且把控先进的技能;其次,要清晰大众及用户的喜好,运用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工作者,一定要有时代的“敏感度”及市场的“敏感度”。新闻传播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与自我提升,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满足当代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尽管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新闻的传播方式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也使得其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改善及创新。另外,网络的普及造成新闻传播的改变是有一定必然性的,但倘若新闻的发展能够将“冲击”作为改变的机遇,借使网络的推进及社会媒体的昌盛,将自媒体更好地植入到新闻媒体传播中,那会对将来得新闻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薇薇.剖析自媒体的新闻传播模式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J].戏剧之家, 2015(10):278-279.

南理工新闻传播学考研复试经验 篇4

南理工新闻传播学考研复试经验

南理工的复试分为英语、专业笔试、面试三个方面,个别专业还有加试,不过加试很简单,就是会组织大家看一个纪录片,大家评析一下。

英语口语没有自我介绍,分为两部分:听力和口语。

听力是一段材料,长度和难度都集中在新概念二,三之间,老师会对你的材料进行提问,问题有关于主旨的,有关于细节的。口语就是老师会和你进行口语交流,两个问题,一个关于生活,一个关于专业类的,并不难,只要开口就有分数。

专业笔试是分方向进行的,进入复试之后,不同的方向都要笔试,考试内容和本方向相关,大家可以根据研招网上要求的书目进行复习,因为每个专业不一样所以复习内容也不同,复试的笔试还是和初试一样有条理的答就好了,而且题目少了,相对简单了。

专业面试应该是最能决定你复试成败的关键了,我当时的情况是,你先会在一个大教室里候考,被叫到之后去一个小教室门口等待,然后就进去了。简单的自我介绍,一定要简单突出重点,不然老师会不耐烦。介绍完之后老师们会针对感兴趣的点随便提问一下,比如,你们学校是几类本科,有没有实习经历,然后是科研设想,突出你要研究的选题的目的,最后会抽专业题目进行作答。整个过程持续不到十分钟,大家不要准备太多,简明扼要就好。

另外分享一下我的答题技巧,思维要尽量开阔,多选取一些角度,但绝对要突出重点。回答问题要全面,尽量把我们的想法论述清楚,论述时候史料的引用也很重要,虽然考试不像写论文我们不可能记得那么准确,但是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转自:博广南理工考研网

新闻传播学考研论文 篇5

2018考研院校专业选择规划:新闻传播

一、如何选择专业

通常情况下,选择考研的目标专业主要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考生在选择专业时,首先要考虑兴趣,看自己对什么专业最感兴趣,对什么专业了解最多,对哪方面的研究领域最擅长,以后想从事哪方面工作。兴趣是最能调动起考生的主观能动性的。

(二)学科基础考生对某专业有了兴趣,还要对该专业的基础有所了解和积累,这是考研成功的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是跨专业考生,就要提早做好这些准备。

(三)社会需求这主要是针对考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而言。所以,考生在选择社会评价较高的专业时,也要考虑社会需求,了解所选专业的社会评价与社会需求是否平衡。

具体来说,如果排除兴趣因素之外,新闻传播学专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原因有以下两点:

1、适合大部分考生尤其是文科考生报考。

新闻传播学为新兴学科,1997被国家教委(现为国家教育部)确定为一级学科。近年来,因为文化传播业的飞速发展,媒体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量也一直在增加。新闻传播类专业在考研中主要分为两个学科,一为新闻学,二为传播学。新闻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史、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等;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具有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背景,分为大众传播、个人传播、组织传播、公共传播等。这两个学科下又包括了许多具体的学科,譬如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学等等,同时在不同学校这两个学科的研究方向也都会有些不同。具体可分为:大众传播理论研究、国际与跨文化传播、媒介文化研究、传媒经济学研究、整合营销传播、危机公关研究、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研究等等。譬如清华大学以国际传播与政治传播为主要特色,传媒经济学研究最著名的则属中国人民大学,而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在广告学研究上颇有成就。因为学科的繁杂性与包容性,新闻传播类研究生的背景也大多比较复杂,文理科的都有,因此,适合大部分考生尤其是文科考生报考。

2、就业前景看好。

新闻传播学既具有理论的成分,又注重实务,因此就业的前景非常广阔。因为其属新兴学科范畴,正处于迅速发展之中,极缺高校教师,因此研究生毕业后即可进入高校教书,或者在科研咨询机构进行理论研究;同时亦可直接从事与新闻传播业务相关的工作,譬如进入报社、电视台、电台、网络等相关大众媒体;亦可进入广告公关公司、跨国传媒集团、媒介产品制作公司、政府机构以及大中型国有、民营、跨国公司,从事广告公关、品牌营销、整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合营销等相关工作。新闻传播就业范围广,前景极其可观,是一个极好的选择。

二、院校的选择

国内新闻传播学类实力比较强的学校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河南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在近几年也发展迅速。此外,全国一大批二本院校也都有新闻传播学院,如浙江传媒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北华大学、长春师范学院、黑龙江大学、济南大学、三峡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广西大学等绝大多数文科类院校都有此类专业。传播学适合0503新闻传播学专业,在推荐的院校当中,传播学适合如下31所院校,也就是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状况选择这些院校。

挑选学校一般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学校的专业排名--一般般上网一搜就能发现全国新闻传播专业排名情况。排学校的情况需要自己多去了解。好学校还是很多,也应该量力而行。以大连地区为例,大连理工大学无疑是首选。

新闻传播学考研论文 篇6

618新闻与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

1.精确新闻学

2.棱镜门事件

3.拟态环境

4.二级传播理论

5.尼尔波兹曼

6.观点的自由市场

7.蒙太奇

8.美国便士报运动

9.史量才

二、简答

1.当前中国媒介融合的内涵与意义

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3.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环境的变化

三、论述

1.分析微博等社交媒体对中国社会发展与转型的影响

2.经典传播理论在当下互联网时代还适用吗?举两个例子

新闻传播学考研论文 篇7

一、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主要数据来源, 以文献计量学与数理统计学方法对《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2000—2008年的发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这两本期刊都是国内著名高校新闻学院主办 (从我国的期刊管理制度来说, 其主办方是两高校而非两校所属的新闻学院, 但是在实践中, 它的具体承办者是新闻学院。本文以“主办”称之, 是简捷的说法) , 是国内办得比较成功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权威期刊。用它们来分析“院内发文”现象很有代表性。分析指标主要有发文总篇数, 院内学者的发文篇数与页数及所占比例, 院内教授发文总篇数、页数 (分年度) 及所占比例, 排除院内发文, 两刊教授们发文篇数、页数及所占比例等。希望从其发文情况来了解新闻传播学界学术生态的一个面相。

二、统计与分析

(一) 2000—2008年论文发表汇总及分析

经统计, 《新闻大学》2000—2008年共发文885篇, 3894页。具体情况见表一。

经统计, 《国际新闻界》2000—2008共发文1142篇, 5596页。具体情况见表二。

在2005年前, 两刊的年发论文数大致持平。2006年以后, 《国际新闻界》的发文数大大增加, 每年高出《新闻大学》将近100篇。这与2006年《国际新闻界》改为月刊有关, 也与它严格限制论文的篇幅有关。

(注:《国际新闻界》从2006年开始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二) 2000—2008年两刊院内学者论文篇数、页数及其及其在总篇数、总页数中所占比例统计及分析

经统计, 《新闻大学》2000—2008年共发院内学者文章371篇, 1684页, 占发文总篇数、总页数的百分比分别为41.92%、43.24%。具体情况见表三。

经统计, 《国际新闻界》2000—2008年共发院内学者文章471篇, 2313页, 占发文总篇数、总页数的百分比分别为41.23%, 41.33%。具体情况见表四。

从表三可以看出, 《新闻大学》院内发文数在2000年到2004年间呈逐步上升态势, 从40%升到了47.56%, 到2005、2006年有一个明显的回落过程, 院内发文一度降低到了31.52%, 这是因为2005、2006年, 《新闻大学》进行改版扩容, 校外来稿明显多于往期, 这说明《新闻大学》的改版革新, 得到新闻学术界的支持, 编辑部也努力以此为契机, 扩大院外学者的发文比例。但是, 到了2007、2008年, 一则由于院外教授的投稿热情度降低, 二则是为保证稿件质量, 倚重本院教授, 以及为本院青年学者提供更多的发文机会, 导致院内发文比例又迅速回升。截止2008年, 院内发文篇数超过一半, 达到了51.85%。

从表四可以看出, 《国际新闻界》院内发文数在此九年间有升有落。2000、2001年院内发文是此九年的最低;2002、2003、2004、2005年间院内发文篇数迅速上升, 分别为44.31%、46.31%、51.65%、47.17%, 其院内发文页数比分别是45.98%、48.59%、52.47%、55.03%;2006年《国际新闻界》开始改版, 将之前的双月刊改为月刊, 每期容量较以前略有增长。改版后, 更加注重校外来稿, 院内发文比例有明显降幅, 基本保持在40%左右。

两刊的“院内发文”比例十分接近, 且院内论文的篇幅长于院外论文。

为了更好地比较, 笔者统计了文学、法学领域同时期的两本权威期刊的“院内发文”情况, 它们是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文艺理论研究》以及北京大学法学院主办的《中外法学》。详情见表五、表六。

从表五可看出, 《文艺理论研究》“院内发文”数量较少, 比例最高的2001年也只有18.32%。《中外法学》“院内发文”篇数, 所占比例自20.00%到44.68%不等, 从2000到2003年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比例, 从2004年到2008年, 院内发文所占比例基本上保持在三分之一以内。两刊的“院内发文”篇数的平均比例分别是:14.67%、34.11%。相比较而言, 《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的“院内发文”数量明显偏多, 所占比重明显偏高。

(三) 2000—2008年两刊院内教授 (包括研究员、副教授) 发文篇数、页数及其在总篇数、总页数中所占比例统计与分析

(注:2000年《国际新闻界》没有对发文作者的职称做说明, 故无法统计。)

从表七、表八看出, 《新闻大学》院内教授 (含副教授, 下同) 发文篇数的比例基本在11%—30%之间, 且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平均比例是:19.08%;《国际新闻界》院内教授发文篇数的比例基本在20%到34%之间, 除2005年外, 基本上呈平稳态势。其平均比例是:25.66%。教授发文页数所占比例基本上高于发文篇数所占比例, 这说明, 他们发表的基本上是长稿长文, 其篇幅超出其他作者的文章。拿表七、表八分别与表三、表四比较, 九年里, 《新闻大学》年平均“院内发文”41.11篇, 教授平均发文18.67篇, 占“院内发文”的45.41%;八年里, 《国际新闻界》年平均“院内发文”52.33篇, 教授平均发文33.88篇, 占64.74%。在这方面, 两刊相差将近20%, 由此可以推断, 比较而言, 要么是《新闻大学》更注重扶持本院青年教师的学术研究, 要么是比较而言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的写作积极性不够或不特别看重这个学术发表空间。

(四) 其他院校教授 (包括副教授) 发文篇数、页数及其在总篇数、总页数中所占比例统计与分析

(注:2000年《国际新闻界》没有对发文作者的职称做说明, 故无法统计。)

比较表九与表七发现, 无论是篇数还是页数, 《新闻大学》院外教授的论文数都要高于院内教授的论文数, 两者呈一致分布, 即页数与篇数同高;比较表十与表八, 《国际新闻界》的院外教授发文篇数要高于院内教授, 但发文页数有高 (如2001、2002、2004、2006、2007年) 有低 (如2005年) , 也有大致持平的 (如2003、2008年) , 这说明:该刊虽然强调控制论文篇幅, 但有时在操作中“内外有别”, 即对外严格控制, 对内有张有弛。总的说来, 为了繁荣学术, 扩大影响, 两刊都比较重视院外教授的文章。《新闻大学》的院外教授论文篇数占总论文篇数的平均百分比是29.74%, 《国际新闻界》是38.56%, 高出院内教授发文比例十至十三个百分点。而前文所示, 两刊的院内发文的比例大概是40%, 即院外发文的比例高出院内发文近二十个百分点。其他的7%至10%的空间落到了院外青年教师那里。综合表七、表八、表九、表十的发文页数比例, 再结合两刊的院内、院外发文的四六开比例, 《新闻大学》留给院外讲师、助教和学生的空间是29.18%, 《国际新闻界》则是22.10%;两刊留给本院青年教师和学生的空间分别是:19.45%、14.74%。相对而言, 从数据上看, 院外讲师、助教在《新闻大学》上有多一点的发文机会, 但两刊差距很小 (何况, 九年里《国际新闻界》的发文总页数是《新闻大学》的1.4倍) ;两刊院内、院外青年学者的发文空间差距微乎其微, 只差两个百分点。而且, 由于前者是一个庞大的学术群体, 而后者在两学院内是屈指可数的几人, 所以, 基于经费来源、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考虑, 两刊发文是极大地倾斜于院内年轻人的。

三、结论

结合上述量化分析以及平时的质性观察, 我们有如下结论:

第一, 我国新闻传播学刊物存在着明显的“院内发文”现象, 学院刊物从发文数量和发文篇幅上更优待本院教师。据资料称, 美国一些大学的法学院的“法律评论”刊物存在着很明显的“院内发文”现象。何谓“明显”?文章显示, 美国法学院教授们的平均“院内发文”页数占论文总页数的13.4%, 其中弗吉尼亚大学的比例是27%, 哥伦比亚大学是10%, 康纳尔大学是17%。[1]试比较, 上文中的《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院内教授的发文页数比例分别是21.36%、25.63%, 这再次证明, 两刊存在“明显”的“院内发文”现象已是确凿无疑。

第二, 新闻传播学权威的学院刊物重视院内外教授的论文, 其发文页数占到了总页数的51%至64%, 但更倚重“院内”教授们的影响, 也更愿意为其教授及其研究生提供学术发表的园地, 但对待院外的学术新生力量存在一定的“傲慢与偏见”, 这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其中国新闻传播学术重镇的意识, [2]也一定程度上表征了中国新闻传播近亲繁殖的学术生态。

第三, 新闻传播学刊物的“院内发文”现象远比文学、法学刊物严重。九年里, 《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的院内发文平均篇比分别是41.75%、41.79%, 总平均篇比是41.77%, 高出《文艺理论研究》院内发文平均篇比 (14.67%) 二十七个百分点, 高出《中外法学》院内发文平均篇比 (34.11%) 将近八个百分点。

参考文献

[1]成凡.从引证看法学——法学引证研究的三个基本方面[J].法商研究, 2005.

新闻传播学考研论文 篇8

“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新闻评论在各类大众传媒中的立体化生存和评论的日益常态化,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观点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对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起到了重要作用。新闻评论能成为舆论环境建设的一种重要力量,既缘于这一文体自身的基本写作特征,也与新闻传统的历史渊源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在“媒介功能与社会”的框架下,新闻评论引导舆论是媒体实现社会功能的主要手段,是媒体体现社会价值的重要内容。因此新闻评论的勃兴不仅是媒介竞争的外部结果,更是媒介寻求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新闻评论对媒介“联系”功能的具体体现

在阐释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时,功能论“为讨论大众媒介和社会之问的关系以及一套已经证明是难以避开和代替的概念提供了一种语言体系”。它从宏观的视角审视了大众传媒的身份定位,而事实上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正是其社会存在的基石。

大众传媒是整个社会中的一个子系统,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充分体现出它对社会系统的积极作用和自身建构。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因其具有一定的指向性、确定性,也成为规范传媒组织发展、决定媒介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这种源于媒体自身的内在需求,由于满足了不同组织或个人的需要,因而呈现为一种外化的力量,使之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

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指出,传播具有三大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和传递遗产。所谓监视功能正如施拉姆所比喻的“社会雷达”,可以说这是传媒的基本功能;联系功能也被称为“社会协调功能”,具有整合社会的作用,它好比是一个人“大脑与中枢的职能,即判断、反应、协调机体动作”…;传递遗产的功能是保证文化得以延续的功能。在这三者中,联系功能的正常发挥往往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因此仅仅从有用性的层面考察大众传媒是远远不够的,大众传媒提供的并不仅仅是服务,它还作为一种改造的力量,对现代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拉斯韦尔认为联系功能的基本内涵包括“解释、诠释与评论事件及信息的意义,支持既有权威与规范,社会化,协调各处分离的活动,建立共识,设定优先次序并且指明事物的相对位置”等六个方面。可见,这种“联系”是对周围信息的判断和解释,“监视环境着眼于真实迅速,联系社会侧重在析疑解难”。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表现为对某一事件性质、意义的价值判断,通过评价、解释、分析提示人们应如何面对发生的事件,并作出怎样的反映。通过交流、沟通的方式缓解社会冲突,对主流意识形态起主导作用,尤其在危机环境下,帮助社会达成共识。“利用话语,通过符码的特别使用,从而把某些有关话语主题的特定意义置于优势地位,形成舆论、扩大舆论、矫正舆论。”

这种联系功能的发挥往往就是依靠媒介中那些社论和评论性的内容。在媒介语境下,新闻评论不仅仅是媒介的“客观任务”,它还呈现出其内在的本质属性。评论以对新闻事件直接表达观点、态度为基本特征,其中包括评论、分析、解释和舆论监督等不同的方式。事实上就是通过新闻评论这一手段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它的显要价值就是“媒介可能阻止对社会稳定产生的威胁,还可以经常反映并管理舆论及表达”。

新闻评论作为实现媒介功能的主体之一,同时也是大众传媒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在以“客观”“真实”为要义的新闻语境中,不应也不该回避自身的担当。只有将新闻与评论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才能构成大众媒介的完整镜像,偏废任何一方,而过于强调另一方,同样也是有违新闻规律的做法,势必损害大众传媒业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石。随着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传者与受众、传者与传者的交流更加便捷,舆论的不可控性愈发明显,媒体竞争的层面已从单纯的新闻信息的比拼跃升为对解释权第一落点的争夺。此种情形,就使得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富有知识张力的评论成为实现媒体突破的有效利器。而新闻评论的强度和水平既体现为舆论引导的质量和方向,同时也是媒介完善自身建设的具体表达。

二新闻评论是消除媒介监视功能负作用的有效手段

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是复杂和多方面的,这种作用和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而且往往是因时空的变化而变化。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曾指出监视功能具有“麻醉”负功能,即指如果一个人接受了过多的信息,便可能陷入一种对信息漠不关心或被动消极的状态。监视的负面功能由两种情况造成,一是信息的过量,二是信息的片面性。在大众传媒海量的信息狂潮中,同质化和表面化的信息势必造成受众对信息关注度的减弱。此外由于过度追求新闻的不寻常性,使得常态生活被掩盖,最终导致新闻功能的异化。“过多地接触那些不寻常、不正常、极特殊的新闻,还会导致受众毫不了解社会上平常、正常、普通状况的后果。”

在信息社会中如何保证新闻的理性无疑是一个值得大众传媒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媒介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更多的便捷,传播方式的重整在日益提高的交互性当中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同时在商业利益中纠结愈深而愈难以自拔,这些都使当下的大众传媒遭遇新闻信息的传播困境,在以受众为传播指向的路径选择上,却意外地放大了媒介监视功能的负面作用。媒介是为善还是为恶,事实上通过一定的手段是可以控制的,这不仅是网络媒体的现实任务,也是传统媒体的历史责任。

从媒体的内容生产来看,通过不同新闻产品之间的相互制衡,运用内容的不同价值取向,将这种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是完全可能的。新闻评论和新闻信息是实现新闻传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媒体社会功能的基本表达方式。新闻评论以其理性、思想性和深度恰好可以重整媒体的核心价值。正如社会学家赫伯特·甘特认为“新闻本身不局限于对真实的判断,它也包含了价值观,或者说,关于倾向性的声明”。新闻评论对舆论进行引导和管理,这是化解媒介在信息传播中产生的负面影响,获得良好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正因为新闻评论对媒体的这种正面价值,使主流媒体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以占领新闻评论的制高点成为获取社会认可的不二的选择。

三新闻评论的健康发展是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前提

大众传媒在自身与社会的建构、

相互作用的框架下,赋予了新闻评论这样的特殊价值和功能,成为了其发展的内在规制,然而新闻评论是否能真正发挥它的正面作用,恰如上述所述,则与这一载体的表达形式、运用方式和内涵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大众传媒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不恰当的运用,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被大大异化,从而几经沉浮,成为我们深刻的历史教训。还原它的本来面目,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应是当下媒体有所作为的重要任务。

综观当下各类新闻媒体中的新闻评论,在一片繁荣背后也深藏着隐忧,突出地表现为新闻评论的泛化。“这是一个人人都有表达权利的时代,也是一个观点意见泛滥的时代;这是一个媒体时评勃兴的时代,也是一个有价值的评论稀缺的时代。”…’

新闻评论的泛化表现在:媒体中充斥着众多泛泛而谈的平庸之作。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评论主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原来的媒介主导式变为当今的全民参与式。新闻评论成为众多媒体的门面,以有无而非质量论高下。一些平面媒体不论自身实力如何,也要评说一二,网络媒体的评论更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此外,“事事要评”也成为当下评论的时代病,这样的评论往往抱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心态,以挑剔的目光放大事物的一个侧面,不及其余,对事物的正面价值视而不见,失之于偏颇和琐碎,而遮蔽了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属性。事实上,新闻评论最突出的价值就体现在观点的价值性上,评论之所以能体现出如此社会功能,在于它以思想观点见长,能够发人深省、启人心智。新闻评论的价值观决定着它功能的发挥。同时这一功能的实现往往又是依靠“议程设置”的方式实现的,也就是通过评论的设置强化、凸显对舆论的引导。受众必然会产生“审美疲劳”。新闻评论的价值无疑会被消解掉,受众对新闻评论观点的敏感度大大降低,与此同时也会极大地动摇媒体的生存基础。

当下新闻评论的勃兴为大众传媒实现自身的社会功能、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提高自身的传播水准提供了新的契机,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新闻评论的健康发展是完善媒介社会功能与自身建构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因此尊重新闻规律,把持新闻评论的基本价值,不断推动新闻评论的发展,从而构建与时代相呼应的新闻评论是大众传媒义不容辞的责任。回

此论文是山西省社科联重点项目SSKLZDKT2009057新媒介生态中的舆论引导研究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赵振宇,一项需要普及和提高的公民素质——关于新闻评论的三点理性思考[J],新闻大学,2007(4)。

[2][4]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崔保国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6-67。

[3][5]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88-189。

[6]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19。

[7][8][9][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新·坦卡德,传播理论一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348,358,

[10]陈家兴,报纸评论的价值定位浅说[J],新闻记者,2010(3),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经验指南 篇9

1.今年上大学术性新传分数是372分,我只高四分,今年复试人数42人,实录取27人,我初试成绩排30位,复试上升到17位,可以说也算是有结果了。但是我还在待定,因为英语笔试没带手表,过于仔细分析了,没把握好只有20分钟的英汉翻译,两题只写一题,这个虽然不算复试成绩,但是也作为参考,学校还在审核我的资料。我初试英语74分,我相信自己的英语实力,也相信几天后会得到学校的认可。

2.对于考新传的孩纸,糖糖姐告诉你们,我今年是二战跨专业,去年也是上大没过复试,但是我毅然选择了来上大复习,我特地在宝山附近租了房子办了临时卡来图书馆看书,而且还可以查询资料,虽然大半年很辛苦偶尔也很委屈,但是还是一个人挺过来了,因为只要有目标,你就不会迷失方向,虽然我初试考的并不是很高,但是也有了收获,所以当你们选择好一个目标的时候,不要畏首畏尾,大胆的去做不去抱怨才是真理。

3.一些建议:关于初试,最重要的书就是戴元光的.《传播学通论》和郝雨《新闻学概论》,这两本是基础和重点,他们是施拉姆和童兵那两本书的延伸,把这两本看好就OK,施拉姆和童兵的笔记我也会发给大家作为参考,关于新闻业务的参考书,记得只是参考,看下就好,因为历年考试的时候书上的东西几乎很少,平时多看看报纸,一些杂志期刊比如《青年记者》,多练习一些评论消息的写作,多上点有关传媒的论坛,多总结传媒热点,才是王道,我就吃亏在业务上。

4.关于复试:记住只要初试过了,复试就容易很多,专业面试最重要,老师喜欢你你就会得高分,我今年专业课面试85分,老师一直在打击和刁难我,但是我依然很沉着,依然保持微笑,后来副院长就记住我了,所以,你要你有信心就不要畏惧任何挑战。

5.最后,God bless me,能顺利通过审核,God bless you,明年顺利来到上大。

6.希望你们记得,微笑是最好的通行证。

新闻传播学考研论文 篇10

很多人担心报考的学校会不会歧视二本三本的孩子,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专业是不会歧视本科,只要你进了复试,自己很优秀,出身不受影响。法大的特点是总成绩由初试分数的百分之五十+复试分数的百分之五十组成,所以能进复试就有逆袭的可能。而且可能性很大。2016年法大新闻和传播进复试一共20个人,去参加复试的有19个人,因为推免人数不够,所以要了13个,最后刷了6个。2017年因为取消了法学理论专业,所以新闻传播名额多了很多,所以17年考研的运气很好,20个进复试大概只刷了一个,最后还收了一个校外调剂。

一、初试篇 1.教材: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这本书是神书,基本所有新传院校都要考这本书,我背了10遍+。如果这本书刚开始看觉得吃力,我建议先看一下《传播学引论》(李彬),很接地气,看完以后有个大概,再回过头背这本书。

《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

《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李永健,展江

这四本书最最重要,你可以先看一遍书再做新闻专题背,也可以买新闻专题的笔记背,法大初试新闻传播综合一新闻理论,传播学各60分,新媒体30分,靠背记和平时论文和热点积累能拿高分的~ 《新闻采访学》蓝鸿文

《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泓,张征

《报纸编辑学教程》郑兴东

《新闻评论教程》胡文龙

《广告策划与创意》蒋旭峰

《广告学教程》倪宁

《危机传播管理》胡百精

《公共关系学》居延安

《新媒体概论》匡文波

2.复习方法:

我因为跨专业,摸索的过程很辛苦,大体过程是初期是看教材,中期是论文+新闻专题笔记,后期是新闻热点+专题笔记。

法大的专业课分为新闻传播学综合一和新闻传播学综合二。综合一考新闻理论(60分),传播学理论(60分)和新媒体(30分),法大自从12年以后就没有新闻史了,13,14,15年连续三年都没有,16年突然考了新闻史,我本科日语,属于跨考,所以对于新闻史一点儿基础都没有,16年考的《申报》,尼尔波兹曼,其实这个还好,因为平时传播学涉及麦克卢汉就肯定知道尼尔波兹曼,所以说法大的新传考试虽然中规中矩但又要拉开分数差距,只能靠这种出其不意了,平时的积累很重要。新闻学理论看笔记和杨保军那本书,传播学教程要多背,新媒体要结合当下的新闻热点复习。

综合二主要考新闻实务,即采写编评,广告和公共关系。我之前把法大历年真题实务出现的概率总结了一下,评论消息最多,采访提纲次之。新闻实务的这些书不需要背太详细的概念定义,什么叫“采访提纲”不会考你,但是会让你做一个采访提纲,所以说把这些书过一遍,就开始练笔,采访,写作,编辑,评论,都要涉及。格式不能错,大家的水平差不多的,格式对了就得分,格式错了想给你分也给不了啊,所以一定要练,别偷懒,不然到时候整整12页的纸你写都写不出来!

建议除了死守课本以外,多看看新闻,多看看微信公众号,有几个做的很不错,微博也要刷但注意不要被微博刷进去了。

论文

法大的老师论文要看的,因为你如果论述题用上老师的论文,又有自己的观点,分数直接就会提高一个档次啊!老师最爱这种孩子了,有自己的想法又积极学习老师观点的孩子。

陆小华老师:他的论文产量最多,数量特别多,内容很接地气,很多论文的内容可以直接用到论述题里。

刘斌老师:他的《论传媒与司法公正》我看了好多遍,而且复试的笔试连续两年都考了“传媒和司法的关系”,可见重要。

王天铮老师:她是传播所所长,也很认真敬业,学术功底很强。

王佳航老师,姚广宜老师的论文也很重要。

除了法大老师的论文,还有新传学术邻域大牛的论文也要看,喻国明,展江,陈力丹,李良荣,杨保军。

其他资料:

法大其实是没有指定教材的,很多学校都没有,但是像《传播学教程》此类书,都是考研必备!这里除了基本教材,下面介绍基本其他资料: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是陈力丹老师讲课实录,通俗易懂。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这本书每年都会出一本,大概五月份,介绍总结过去一年新闻传播界的发展,有很多干货。

传播小王子:《新闻传播学考研核心热点专题80讲》孙祥飞老师,现在在华东政法大学任教,他已经做了四本了,每年十月下旬书出来,有热点总结,有专题总结,偶尔会有免费公益讲座,考研路上的小王子。

传媒人网 :传媒人网的东西很贵!你可以自己负担,也可以几个人合买一个账号一起用,虽然贵但是东西都是精品!

人民网的传媒板块:很实用。我是偶然查论文找到的,新闻热点,时事观点都有!

研招网 :密切关注学校信息~

微信:有好几个公众号做的很好,都是干货!央视新闻的公众号有一个“速议”板块,是对热点的小短评,可以学习一下用到新闻评论里。

老师的微博:是的!法大好几个老师都有微博的,老师转发的就是她关注的,也许就是一道考题也说不准啊。

初试一眨眼就过,时间很快!不要浪费一分钟,多看一分钟,战胜一百人!我觉得考研初试要信息共享,大家一起进步,研友很重要,学姐也很重要,直接的经验能让你少走弯路,我经常看论坛,政治论坛,新传论坛,学新闻最主要的能力就是信息收集!

二、复试篇

先说一下大体流程,我们面试时间是3.26-3.29,其实新闻院26,27两天就能完事儿了,28号体检完以后就可以回家~(16年是这样,17年战线拉的很长,专业课面试是最后一天,有利也有弊,利是又多了时间准备,弊是压力会很大,所以心态的调整最重要。)

我当时的状态是一边调剂一边准备复试,后来分数线出来以后用8天看了两本书,每本书都看了五六遍,背老师的论文,做新闻热点的笔记,当时两会刚开完,“VR”,“可穿戴设备”,“总书记的新闻舆论观”,都需要记住。事实证明就像你初试的时候不知道会不会考上但是你依旧全力复习一样,分数下来觉得自己差不多就赶紧看书吧虽然不知道能不能进复试但是看看总没有坏处是吧~ 我一遍一遍在家里练习外语发音,联系专业课面试自我介绍,还对着空气走了好几遍过场,找前辈修改了好几遍自我介绍,让爸妈帮忙想老师可能问到的问题,总之一句话,准备和努力不会背叛你。专业课笔试是下午2:00-4:00,16年考了有四道题,很简单,第一题是简答题,网络新闻的传播特点,第二题是问传媒与司法的关系,这道题去年考过,刘斌教授有一篇论文是《论传媒与司法的关系》也有,还有复试用书里也有,很简单!第三题是面对微信乱象,从三个角度分析原因以及给出对策,这题像初试的风格,随便一写就能800+!第四题是一篇评论,600字左右,最虐心的居然是580-620字,包括标点符号,不够或者超出都要扣分。平时练习注意字数。

专业课面试:你要是问我提前联系导师有没有用,我会说有,老师的邮箱我有保存,网上找不到的来找我),因为你只要诚恳好学的给老师发过邮件,老师一定会记得你,如果运气好正好你发邮件的教授面你,那你至少能放松很多,不要害怕老师不回你邮件,很正常!不要玻璃心,因为老师都不认识你怎么回你啊!27号下午两点开始面试,1:00到教师等着抽签,分组以后就是抽签决定面试顺序。我抽到的专业问题是“大数据对于《纸牌屋》的统计很准确,但是对于《黄金时代》的预测不准确,说一下大数据对于影视产业该如何运用”,我觉得回答问题的时候知识点不要太多,不然你因为紧张记不住,到时候乱了方寸。抓最重要的几点回答就行,复试不会考你太专业的东西,因为这些初试都考过了,而且大家既然能进复试,说明水平其实都差不多。最重要的是综合素质,临场反应能力。我觉得应该把把面试当成沟通,面试是相互的,你的回答没有对与错,只要能自圆其说有自己的观点就行,一定要大大方方,灵活,干脆,不啰嗦,语速要慢,让你的大脑有时间反应,还有就是要诚实,不要不懂装懂,老师们都是学术型的教授,很注重学生的品性的!

上一篇:车间优秀员工代表发言稿下一篇:永寿局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