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学生作文(推荐11篇)
众所周知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历史中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而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世界文化遗产是我们先人留下来的具有重大价值意义的遗产,它们都是非常可贵的,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保护它。
现如今世界文化遗产概况:
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范畴,世界文化遗产全称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立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其宗旨在于促进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为合理保护和恢复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是政府间组织,由21个成员国组成,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主要决定哪些遗产可以录入《世界遗产名录》,并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委员会内由七名成员构成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团每年举行两次会议,筹备委员会的工作。世界遗产委员会承担四项主要任务:
1、在挑选录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时,负责对世界遗产的定义进行解释;
2、审查世界遗产保护状况报告。当遗产得不到恰当的处理和保护时,该委员会让缔约国采取特别性保护措施;
3、经过与有关缔约国协商,该委员会作出决定把濒危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4、管理世界遗产基金(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基金)。对为保护遗产而申请援助的国家给予技术和财力援助。
而中国到2015年7月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如下:
长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新疆,1987.12 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甘肃,1987.12 世界文化遗产)
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12;沈阳故宫,辽宁,2004.7.1 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陕西,1987.12 世界文化遗产)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北京,1987.12 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西藏,1994.12 世界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河北,1994.12 世界文化遗产)曲阜孔府、孔庙、孔林(山东,1994.12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湖北,1994.12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云南,1997.12 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山西,1997.12 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江苏,1997.12 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北京,1998.11 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北京,1998.11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重庆,1999.12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河南,2000.11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清东陵(河北)、清西陵(河北),2000.11 ;明孝陵(江苏)、十三陵(北京),2003.7 ;盛京三陵(辽宁),2004.7 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四川,2000.11 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安徽,2000.11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山西,2001.12 世界文化遗产)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吉林、辽宁,2004.7.1 世界文化遗产)澳门历史城区(澳门,2005.7.15 世界文化遗产)安阳殷墟(河南,2006.7.13 世界文化遗产)
开平碉楼与村落(广东,2007.6.28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福建,2008.7.7 世界文化遗产)
郑州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河南,2010.8.1 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内蒙古,2012.6.29 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大运河(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2014.6.22 世界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河南、陕西、甘肃、新疆,2014.6.22 世界文化遗产)土司遗址(湖南、湖北、贵州,2015.7.4 世界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庐山(江西,1996.12.6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五台山(山西,2009.6.26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杭州西湖(浙江,2011.6.24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哈尼梯田(云南,2013.6.22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泰山(山东,1987.12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黄山(安徽,1990.12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峨眉山-乐山大佛(四川,1996.12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武夷山(福建,1999.12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自然遗产
黄龙(四川,1992.12.7 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四川,1992.12.7 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湖南,1992.12.7 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云南,2003.7.2 世界自然遗产)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四川,2006.7.12 世界自然遗产)
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贵州、重庆、广西,2007.6.27一期;2014.6.23二期 世界自然遗产)
三清山(江西,2008.7.8 世界自然遗产)
中国丹霞(贵州、福建、湖南、广东、江西、浙江,2010.8.1 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云南,2012.7.1 世界自然遗产)新疆天山(新疆,2013.6.21 世界自然遗产)
由上可知我国是世界文化遗产保留的大国,同时从我国文化遗产所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公约》中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 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究其原因, 除文化遗产自身存在的原因如年代久远等以外, 其所处的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变化使文化遗产的情况逐步恶化, 文化遗产因此所造成的破坏是不可估量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任务随着社会情势的变化越来越艰巨。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遗产公约》的规定, 为了保护、保存本国领土内的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要求各缔约国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措施应当包括以下几点:
其一, 通过一项总政策。缔约国应当在全面规划纲要中包含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使文化遗产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一定作用。该项要求是总体性宏观要求。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国家应当制定文化遗产保护的宏观纲领性政策。其二, 建立相关机构。公约规定应建立专门的负责文化遗产保护的机构, 配备适当的工作人员以及为履行其职能所需的手段。比如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管理、保护工作由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管委会负责。其三, 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国应当发展科学和技术研究, 并制订出具体的与本国相适应的实际方法, 该实际方法能够达到有效抵抗威胁本国世界文化遗产危险的作用。其四, 采取适当的法律、科学、技术、行政和财政等各项措施, 以满足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恢复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需求。可以体现为法律。法律应当是最佳的选择, 我国制定的相关法律包括《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但是, 从国家法律层面进行考量, 笔者认为, 我国法律存在漏洞。比如以避暑山庄的保护而言, 避暑山庄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景观、建筑群等亦不属于文物, 若避暑山庄的建筑群遭受破坏, 如何规制?所以, 国家有必要制定一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法律。其五, 建立或发展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国家或地区培训中心, 该培训中心进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和展出等相关工作, 同时, 鼓励有关保护、保存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 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商标权保护的优势
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是防御性保护, 二是积极保护。防御性保护的立法模式主要目的是防止第三人通过申请专利、商标或再创作等方式将文化遗产据为己有;积极保护的立法模式是指不限制他人对文化遗产的使用但是要在使用后支付报酬。防御性保护模式的关注点是文化遗产所有人独有占有权;积极保护模式更具有开放性, 其关注点是文化遗产的财产效应。在防御性保护模式下, 第三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侵犯文化遗产的所有权人;而在积极保护的立法模式下, 所有权人不禁止第三人使用, 该使用也未必必须事先得到所有权人的同意, 只要使用人支付报酬即可。根据我国商标法的规定, 商标权的权利内容包含使用权和禁止权。所谓使用权, 是指商标权人对其所持商标具有充分的支配权和完全的使用权;所谓禁止权是排他性权利, 该权利具体表现为禁止他人非法使用商标及其他侵犯商标权行为。商标权的权利内容侧重于防御保护内容, 但并不排斥积极保护内容。
以商标权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将世界文化遗产认定为商品或服务, 在此前提下, 通过注册商标以达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目的。此种保护模式的关键点是以文化换效益、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商标权保护模式开发与保护并重, 能够有效解决世界文化遗产面临的现实问题, 是一条值得推广的保护模式。以商标权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与其他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相比较, 其有三点突出的优势, 具体而言如下:
第一, 有利于实现文化遗产内在的经济效益。市场经济下, 理性人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经济利益是理性人行为的重要驱动力。以注册商标的方式保护文化遗产具有两种显著优势, 一是传承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质, 二是促进实现世界文化遗产内在的经济利益。两种优势的存在并不矛盾。商标权保护模式不改变古迹、建筑群、文物等文化遗产的原始样貌, 而将静态的古迹、建筑群、文物等文化遗产形式转化为可以流通的商标形式, 从而达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最佳方式。第二, 有利于保持文化遗产的特性。正如上文所述,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订立《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一方面原因是:联合国注意到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 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 同时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 造成更加难以对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所谓“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应当包括经济利益的冲击。商标权保护模式通过注册商标的方式使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得以发挥, 同时, 此种开发方式并不改变文化遗产本身的样态。所以, 商标权保护模式有利于保持文化遗产的独特的品性。第三, 有利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之间的良性循环。世界文化遗产的损害对世界文化而言是一种重大损失, 国家对世界文化的保护工作并不是很完善, 因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需要大量的投入, 包括经济、科学和技术力量。注册商标权能够使世界文化遗产在不改变样态的前提下开发出经济效益, 其产出的经济效益可以用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进而形成开发与保护之间良性循环。
三、商标权保护的具体内容
(一) 申请人制度
各国法律都规定注册商标申请人须具备的资格要求。从申请注册商标的主体要求看, 我国商标法将申请商标注册的主体限定为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根据《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第4条的规定, 该公约的缔约国应当承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属于世界遗产的一部分;若公约缔约国承认其国家的文化遗产属于国际遗产的一部分, 那么公约认为, 国际社会则有责任采取合作措施共同维护、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虽然是属于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但是《公约》亦提出两个条件, 其一,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当充分尊重文化遗产所在国的主权;其二,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使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国国家的财产权等权利受到损害。同理,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属于国家, 亦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 其主体不仅仅包含当地的政府, 亦应包括当地的民众。那么商标申请人应当是谁?根据公约的规定, 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的国家应设立专门的结构进行管理。笔者认为, 该机构可以作为商标注册申请人。以避暑山庄为例, 避暑山庄管理委员会可以作为“避暑山庄”等相关商标的申请人, 但应当注意的是申请人并不意味者其是注册商标的所有人。
(二) 注册商标制度
笔者认为, 我们可以借鉴我国商标法关于地理标志的规定以解决世界文化遗产注册商标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商标法》和《商标法实施条例》的规定, 申请人可就地理标志申请注册证明商标或者集体商标。某地区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等一系列条件早就与该地区紧密相连的产品, 地理标志商标即标示商品来源地区。为保护特色产品, 目前国际通行做法即是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可以合理、充分地利用与保存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地理遗产, 可以有效地保护优质特色产品, 促进特色行业的发展。就注册商标而言, 世界文化遗产和地理标志存在两个主要相似的特征:第一, 地域性。正如上文所述, 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但其首先是属于地方的特色文化。文化遗产代表着文化遗产所在地的文化资源, 世界文化遗产与其所在地不能相分离。避暑山庄占据河北省承德市市区北部, 其是中国古代帝王宫苑, 是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避暑山庄的建设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共耗时89年之久。②河北省承德市与避暑山庄紧密相连, 在民众的意识中承德和避暑山庄之间几乎可以划等号, 所以, 通过申请“承德避暑山庄”等一系列地理标志商标, 既可以合理、充分利用文化资源, 又可以有效地保护承德相关的优质产品, 促进相关特色产业的发展。第二, 主体不特定。正如上文所述, 世界文化遗产传承一个地区的文化, 其既属于世界, 又属于国家, 更属于地区民众。该特点决定了其所有权主体的不特定性, 其与地理标志商标特点相似。因为特征的相似性, 笔者认为, 世界文化遗产的商标申请可以借鉴地理标志的申请制度申请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③证明商标注册人负有管理责任, 管理责任包括检测、评定、监督等责任。集体商标的封闭性决定了其只能被用于加入集体的成员。集体商标亦具有一定的品质证明功能。对文化遗产申请证明商标或者集体商标, 有利于形成保护与开发文化遗产的良性循环。一方面证明商标或者集体商标由专门的结构管理、监督, 此做法具有两种功能, 一是向证明文化遗产来源及特定品质, 二是保证文化遗产在开发利用时不被歪曲, 有效地防止某些因素对该文化遗产的侵害, 保护文化遗产地民众独占性的经济权利;另一方面, 提高相关企业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利益的获取可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以更好地协调文化遗产地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
商标保护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挖掘文化遗产内在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不破坏文化遗产, 从而形成开发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良性循环。若将文化遗产注册为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 注册人应该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机构, 该机构对商标负有管理职责, 不得将商标用于自己提供商品。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的使用人应为符合使用该地理标志条件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许可人应当有责任监督被许可人使用其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 被许可人也应当保证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符合质量要求。因世界文化遗产商标注册而获得的利益应当专款专用, 可以以设立基金的形式用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比如相关的科学研究等等。
摘要: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 为了保护、保存本国领土内的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要求各缔约国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商标权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是通过商标注册将文化遗产作为商品或服务进行保护。此种保护模式有利于实现文化遗产开发的经济效益, 有利于保存、维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特质, 有利于开发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之间的良性循环。世界文化遗产的商标申请可以借鉴地理标志的申请制度以申请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
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商标权,证明商标
参考文献
[1]吴汉东等.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齐爱民, 赵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标权保护模式[J].知识产权, 2006 (6) .
[3][美]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4]严永和.论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当下,经济全球化正在将全球融为一个紧密的共同体,各国所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不会因地域、贫富、种族的差别而将它割裂,保护历史财富的目标是一致的。如果承载着这些历史信息的载体消亡了,依附于其上的人类文明也必然会消失。中国,作为全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
积极参与者,因环境问题、保护意识、非法偷盗、城市化建设等原因正进入一些发达国家已走过的“历史文化遗产破坏高危险期”。同时,中国也正在吸取别国的经验与教训,努力构建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传播保护意识,用实际举措与行动投入到全球如火如荼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去。
作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正在从“闭关锁国”进入到“开放包容”的时代。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历史文化遗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10月,宁夏彭阳县古城镇王大户村,村民王生军站在自家地里的一座被发现的古墓旁,望着面前因盗墓被破坏了的耕地发愁。自从考古队一走,每天都有人在墓坑附近出没、溜达,考古队还未挖掘的几座古墓已被迅速抢盗一空。“我不知道这里还有没有‘宝贝’?但如果这50亩田地反复被人挖掘,不能适时保墒,来年恐怕连小麦都没法种了。”王生军无奈地说。
与世界其他历史悠久而文物资源丰富的国家一样,中国也在承受着本国历史文化遗产遭受破坏与流失的“不可承受之重”。据著名文物专家陆建松教授介绍,中国目前估计有30万处以上的历史文化遗迹正处在濒临灭绝的边缘。国家文物局长单霁翔曾透露了一组数字:2004年,全国共立案文物犯罪案件971起,其中盗窃文物案件481起,倒卖文物案件131起,走私文物案件11起,盗掘古墓葬案件348起。而在法国的文物商店,一位出访的陕西文物专家却看到了四五百件陈列着的中国青铜器和石雕。
作为全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主要缔约国之一,环境问题、保护意识、非法偷盗、城市化建设等原因使中国进入了一些发达国家已走过的“历史文化遗产破坏高危险期”。同时,中国也正在吸取别国的经验与教训,努力构建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传播保护意识,用实际举措与行动投入到全球如火如荼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去。
遗产保护工作:“矮人一截”
在记者调查采访的过程中,相关专家学者都道出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欧洲国家相比,都感觉“矮了一截”。
其实,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领域,中国并不落后,中国历来就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文物收集、整理、研究的体系——金石学。早在宋代,中国就有了文物研究著作《金石录》与《隶释》等著录专著。但到了近代,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因为国家的战乱贫困,大量历史文化遗产遭受破坏流失,甚至出现了整个的文物遗产被盗取的悲剧(如敦煌的典籍)。20世纪后,在“全盘西化”、“破旧立新”等激进思想的影响下,处于意识形态弱势的传统历史文化遗产又被视为“现代化与革命化”的障碍,处境悲哀。到了改革开放之后,经济高速发展催生的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又使许多历史遗产濒临灭绝,而经济利益促动下的功利行为更使“华夏瑰宝”面临重重危机。
在北京,因产权不明导致一些文物古建被长期占用,年久失修。在四川,贫困使农民铤而走险,重庆大足石刻的佛头遭到砍盗。在云南,世界遗产“三江并流”因旅游过度开发、保护不力,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警告“摘帽”。在上海,由于经费与场地问题,上海历史博物馆与近3万件文物竟然无处容身。在江苏,运河河网与沿河古镇因工业化、城镇化而消逝。在全国各地的文物景点,“某某到此一游”的题文总是无处不在。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保障、扶植资金的不足;保护意识、保护知识的缺乏;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的扩张;功利心态与市场意识的膨胀都成为了中国“矮人一截”的原因。
遗产保护意识:根在民间
较之欧美国家,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无论是意识、理念还是措施、行动都存在一定差距。这与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与我国创建和谐社会、构建生态文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面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不再“地大物博”的悲哀,在压力与挑战下,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进入了“加速调整期”。妥善处理文化遗产与全民、与政府、与经济建设、与旅游利用,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成为了“脱困”的出路。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认为: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第一,要尽快立法,做到有法可依。第二,要改革管理体制。遗产管理权应由国家统一管理,直接管辖国家级和世界级遗产。第三,对于违规的建筑物和构筑物都应坚决整治,以恢复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第四,国家要加大遗产保护上的资金投入。最后,要培训遗产科技人才,加强遗产科普教育。而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最近再次呼吁:提升大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进行保护工作的“人民总动员”才是开展工作的出路。
从理论举措到计划实施,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环境建设的步伐逐步加快,保护环境开始改善。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把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列入文物保护范围,建立起一个从单体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到历史性城市的全方位文物保护架构。2006年起,国家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日”。同年,国家财政部特别设立了2.5亿元的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对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存实施全面保护,并在国家文物局新增两个与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专业司。
一批民间群体自发保护文物事件也出现了。在陕西宝鸡,王宁贤等5位农民意外发现了一处窖藏,主动参与现场保护,使距今2800多年的27件青铜器得到了及时的保护,顺利出土。在贵州省黎平县地坪乡,洪水冲毁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坪风雨桥。上百名侗族村民自发地跃入洪水中,抢救回了风雨桥73%以上的构件,使风雨桥得以重建。
遗产保护目标:融入全球
2007年12月9日,在上海同济大学,法国文化与交流部建筑遗产司与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签署了合作协议。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历史文化遗产大国——中国与法国,在历史建筑保护研究领域达成了合作共识。法国文化与交流部建筑遗产司米歇尔·克莱蒙司长认为:“法国愿意同亚太地区的政府与民间共同来开展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而中方认为,法国古运河保护工作的经验可借鉴用于中国京杭大运河沿岸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近年来,类似的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例子并不少。作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正在从“闭关锁国”进入到“开放包容”的时代。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历史文化遗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正在努力借鉴国外的经验,中国文物机构与国外保护机构建立了紧密、长期的合作。在西安秦始皇陵,中国通过德国文物专家的帮助,用先进技术还原了兵马俑的彩绘,使失传的中国古代工艺得以再现。一些国际性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也纷纷在华设立分支机构。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西安设立了“西安保护中心”,而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江苏苏州分别设立了针对自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专门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搜集、专业培训与研究咨询工作。同时,中国也承担起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责任,积极参加了肯尼亚联合考古、柬埔寨修缮吴哥窟等国际联合行动,并与意大利等国签订了文化遗产保护协议。
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曾表示:文化遗产领域多种形式的合作,使中国获得了国外的经验,也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中国这几年和国际上的文物保护组织,各个方面的、政府间的、非政府间的合作越来越多,合作成果为我们所用,在合作中把我们的传统技术传给了他们。
遗产保护未来:留住“本根”
在江苏苏州,古城、小桥、窄巷、流水,有着2500年历史的城市格局被基本保留了下来,而在它的不远处,一座全新的现代化新城拔地而起,新城开发为老城保护让路的措施,使留存千年的吴文化遗迹,避免了被现代化湮没的悲剧。虽然如此,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苏州老城因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历史文化遗产上的伤疤,它的城墙被永久性地毁坏了。可见,任何一个没有保留历史痕迹的繁华都市都是“失忆”的。
同样,一个没有文化本根的国家也是“失忆”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终极属性是文化与知识资源,是过往历史与先人传递给今人的直接承载之物,其最重要的价值是社会教育、历史借鉴与研究鉴赏。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国民欣赏自然与精神活动的介质,作为激发爱国主义激情的崇高的“瑰宝之物”严加保护,供国民世代享用。在德国,人们将1961年修筑、1989年拆毁的,曾是两种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分界线的柏林墙墙根磨光,嵌在大街中,铸上“BERLINER MAUER l961·1989”字样的铜牌。以警示国人不要忘记国家分裂的历史。
任何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都是来自历史积淀,不可再生、不可复得,破坏遗产就是丢弃民族的历史与民族的本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单纯是文物文化领域的工作中心,它还能促进产生其他社会经济、精神文化领域中的增长点,是国家软实力与综合国力的直接体现。同样,单个的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历史遗产不仅是本国的瑰宝,更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人类共同爱护祖先的财富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与各国一起在遗产保护方面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来保护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物质和文化基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识记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和面临的任务
理解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含义
教学重点
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原则。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和把握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保护原则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引言,提问:为什么现在的北京不能整个城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从而引申出世界遗产的登录条件和保护原则──真实性和完整性,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
第二目“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让学生回答:为什么要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大力保护?然后着重讲述真实性和完整性这两个保护原则的深刻内涵。所谓真实性,是指遗产产生时以及后来形成的特征,即保存遗产的原貌,反对在遗产地增添新的非遗产建筑(包括宾馆、饭店、水泥路面)和改变景观面貌的设施(如铺设水泥路面、架设索道、修建公路、在空中拉电线、电缆等)。这点只要列举一些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对完整性的内涵,可让学生先阅读有关的课文和“学思之窗”栏目有关长城的完整性的小字,并让他们以我国的一项世界文化遗产为例来说明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展开讨论,真正弄清完整性所包含的两层涵义,即有形的范围上的完整性和无形的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最后,在讲述《世界遗产公约》为保护遗产所作的几项规定时,要着重讲出执行这些规定何以能起到有效保护遗产的作用。
最后一目“艰巨的保护任务”
建议教师用“喜”与“忧”两个字作为基本线索进行讲述,“喜”指的是世界遗产的影响力和申遗热潮的高涨,“忧”指的是世界遗产遭到的破坏。可结合本省区的世界文化遗产或准备申遗的项目(可从后面参考资料或报纸、网站上查找)进行讲解,以便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黄山申遗成功后,修了三条索道,并在坡度很大的山腰溪谷间修建水库和蓄水池,开崖凿壁,垒坝蓄水,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二)泰山的地方官曾提出“把风景的泰山,改造成经济的泰山”、把“岱顶建成热闹非凡的天上城市”的口号,并修建了三条索道和一条公路,修建了大批宾馆、饭店、娱乐城、电影院,使非遗产的商业建筑远远超过了遗产建筑,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三)洛阳龙门石窟申遗之前曾在宾阳中洞、惠简洞、万佛洞中重塑早已遗失、毁坏的本尊佛像,在联合国专家前来评审前才匆忙撤出,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四)颐和园万寿山智慧海的“无梁殿”外壁上的千尊琉璃小佛像,因遭英法联军的破坏而残缺不全,至今仍然保存原貌而未加修复,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在学生回答之后,再让他们朗读“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一目课文中的一段文字:“就是要反对对遗产本身及其周围环境作任何的改动,反对增加新的不协调的建筑,反对滥加假古董,甚至反对不必要的‘修复’。”最后达到增强保护意识、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目的。
进了博物馆的大门,我第一眼看到是就是一尊一比一仿真的司母戊鼎,听讲解员说那是世界上最重的青铜鼎。跟着讲解员我们一起走进博物馆中,这里面有商朝用的青铜器,还有女子的装饰品,然后我们又去了车马坑,里面的马车都是带着人的骨骼。那时的马车看着很精致啊!可是为什么人们会有殉葬这个制度呢?还好我们现在早就摒弃了这样的坏传统了。
我们从博物馆出来又去了下一个景点,我们看到了许多墓坑,还有梅花鹿,他们一家四口吃着绿色的草好像很有食欲。到了下一个景点我们先看见了文字的演变,还有木偶,印刷术的演变。中华祖先的文明实在是太厉害了!
北京故宫可是很大的,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其中十五万平方米是建筑面积从永乐四年开始建设的,以南京故宫为蓝本建筑于14,也就是明成祖建成的,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围有十米的城墙。城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
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中心为太和殿,永和键,保和殿,其中太和间最为重要,原名奉天殿,后来改成皇极殿,清顺治二年才改成太和殿。
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几大矛盾
1.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人民安居乐业之间的矛盾
为了缓解人口压力过大的矛盾, 政府实施了古城居民外迁计划, 采取多种鼓励措施引导城内居民向新城搬迁。然而, 原住居民的外迁导致了本地传统文化的“空心化”现象, 旅游促使外地客商和游客的大量涌入, 强烈冲击着尚未受到良好保护的当地传统民族文化和特有的生活习俗, 传统化面临“空心化”危机。据统计, 丽江古城里的商铺70%以上都是外来人口在经营。
2.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化建设之间的矛盾
古城遗产与古民居建筑的保护,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然后在实际的保护过程中, 仅仅一小部分的城市发展资金可用于遗产保护和维修, 需发展旅游经济作为保护资金的补充。与此同时, 旅游经济对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贡献, 地方政府将旅游作为地方政绩的考核内容。甚至有的政府领导为追求政绩, 对古城当地进行了过度开发, 致使商业化味道浓厚。这都对古城遗产的“原真性”造成严重损坏。
3.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
“以旅游促保护”成为了政府的开发理念, 然而, 这开发的过程中中存在着巨大的矛盾。第一, 开发和保护资金的分配矛盾。通过发展旅游来获得保护古城的资金是一种现实的做法, 然而在发展旅游后, 古城的保护资金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在这些收入中, 投入保护古城的资金所占比例甚少。第二, 开发的过度商业化倾向。在利益的驱动下, 旅游地居民将面对更大的商业诱惑, 将一些传统民俗过度开发, 而忽略了对文化的深入挖掘, 使他们的一些民俗活动更倾向于表演, 原有的独特的特色文化正在淡化、变味或者消失, 导致旅游者参与的热情降低, 失去旅游地的文化吸引力。
4. 保护主体与开发主体之间的矛盾
毫无疑问, 市场经济环境下, 旅游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产生经济利益。受旅游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世界遗产的管理目标发生了改变, 由实行传统的保护性的单一目标, 转变为保护性与经营开发性的双重目标。这产生了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主体之间的矛盾, 其中政府机构既承担管理职能, 又从事企业经营活动。一方面政府管理部门之间推诿扯皮, 且不能依法进行古城遗产的管理和开发活动, 造成旅游市场的不平等竞争。另一方面, 政府缺乏运作经验造成古城旅游经济效益不显著, 投资渠道也不畅通。有些项目, 政府无力开发, 但其他企业、个人的投资却受到多方限制。以平遥古城为例, 古城的开发和保护是“两个机构、两种体制”的局面, 即平遥古城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和平遥县文物局。
二、如何实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共赢
1. 正确处理古城新、旧生活方式的关系
古城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是历史文化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开发古城遗产资源时应当充分考虑并加以合理利用。一方面, 建议管理部门设立专项资金给予补贴, 资金从旅游收人中适当划拨, 保持古城文化的原汁原味, 使得古城文化在传承人的传承下永放异彩。另一方面, 要加强世界遗产保护的国民教育。古城遗产开发的进程中, 培养当地居民的双重身份的责任感, 要使他们认识到自身既是发展遗产开发的主要受益者, 也是世界遗产的重要保护者。同时, 培养他们的遗产价值认识度, 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的关系。通过教育和培训, 掌握与文化遗产旅游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包括传统的工艺等, 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同时也使当地居民参与新行业并获得新的就业机会, 让遗产造福于当地居民。
2. 正确处理对古建筑保护利用与城镇化建设的关系
实践证明, 古城保护与城镇化建设可以实现协调发展。古建筑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日常维护, 以确保古城的旧貌。同时, 为了满足当地居民的现代化生活, 在推进考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可按照“新城旧造”原则, 在城外另辟新址, 而新城的建筑样式以古城的规划设计风格为准, 内部的生活设施等实行现代化。针对城镇化建设中缺少保护资金问题, 应尽快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 最好能设立世界遗产保护基金会, 财政实行专项管理, 并从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遗产保护。
3. 正确处理古城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的转换关系
尽管平遥等古城的文化产业已取得了较好发展, 但整体上尚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 旅游经济量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还不适应, 仍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开发。要努力发现新的文化遗产, 进而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不适时机地发掘、整理、开发和利用。文化的出路在于走出象牙塔, 与经济相联姻。总之,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的开发, 尚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亟需研究解决。
4. 大力加强各个主体间的协同关系
改革古城目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格局是做好保护利用工作的当务之急。一方面, 政府理应成为古城遗产资源的保护主体。政府健全古城管理、审批的专门机构, 制定出规划和总体政策, 实行必要的行政干预, 以便于名城的保护管理有章可循。同时, 政府应出台社会资金资助政策, 对提供资金资助的企业给予政策和税收方面的优惠。另一方面, 古城的具体运营应交由地方的旅游集团等企业, 充分运用现代经营管理模式和必要的技术手段, 从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入手, 全方位地整合资源要素。在此基础上, 形成合力, 在妥善保护的基础上寻求更多的经济增长点。
显然,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并不是矛盾的, 即使是古城, 也必然会在保护其精髓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开发, 以促进精髓的流传, 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中国现有43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0处,稳居世界前列。从1987年中国第一次有了世界遗产到今天,20余年过去了,社会对世界遗产的认知在不断的深化,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北京明清故宫持续扩大开放区域
2012年,《故宫保护总体规劃》编制工作正式启动。规劃以2004年《故宫保护总体规劃大纲(2002~2020)》为基础,将解决故宫112公顷土地上每一平方米用地的性质和每一平方米建筑的合理利用问题。目前,故宫博物院正努力呼吁国家相关部门抓紧制定《故宫保护条例》,以实现对故宫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的有效控制。
近些年来故宫博物院通过有序开展古建筑全面修缮工程,持续扩大开放区域,使开放参观面积由目前的45%扩大到76%。经过精心整修的皇极殿已向观众开放。未来,还将开放慈宁宫、寿康宫、慈宁花园等组成的西部区域;端门城楼、大高玄殿将作为数字博物馆对外开放;南部将形成以午门城楼及东西雁翅楼、武英殿和文华殿为主体的大型博物馆展览设施群。为解决院内一些部门占用古建筑办公而对古建筑造成损害、古建筑亟需腾退整修的问题,故宫博物院正在建设西河沿文物保护综合业务用房,力争在2016年实现红墙内无办公科研场所。
故宫博物院为期7年的藏品清理工作已经顺利完成,确定馆藏文物总量为180万7558件。为解决古建保护与展厅现代化要求的矛盾,故宫博物院建设了完全达到博物馆温度、湿度、安全控制标准的现代化展厅一午门展厅。
目前,故宫博物院正着手对所有展厅中的展柜、台座等进行全面排查,逐步更新,以实现对展厅内文物的全面抗震防护。对地下文物库房进行升级改造,争取根据不同质地文物藏品的保藏条件要求,实现温度、湿度的调控功能分区。同时,建设第三期地下文物库房,配套复建内务府建筑,增加文物储藏保管功能,逐步减少并最终弃用地面文物库房,整体提升文物藏品保存条件。针对大量院藏文物濒临腐蚀、锈蚀等严重自然损坏状况,将建立大型综合文物修复中心,根据文物藏品性质设置各类保护修复室。
2011年12月,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建立“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信息化平台”,对文物建筑、室外陈设、植物动物、环境质量、游客动态、安全防范、基础设施、馆藏文物、非古建筑、监测保障等进行监测。针对游客动态,故宫博物院提前制定节假日观众接待预案,以加强值守力量、设置缓冲区域、畅通出入口和通道、调整开放通道作为应对措施,未来将根据监控,对超大客流进行分解疏导和科学控制。
故宫博物院正在规劃包括地库风冷系统改造、报警联动处置系统建设、消防设施改造、高压管网建设、午门安检前移、建立故宫应急指挥中心、采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安全防范、彩钢房拆除、灭火救援能力建设等内容的安全防范新系统。通过技防、人防、物防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安全防范工作水平。
莫高窟在保护的前提下开放,在开放中加强保护
2003年甘肃省政府颁布实施《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这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专项文物保护法规之一。2011年出台了《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劃(2006~2025)》。敦煌研究院据此制订了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劃定了2万余公顷的遗产区,10万余公顷的缓冲区。
为保护莫高窟的突出普遍价值及其真实性、完整性不受破坏,敦煌研究院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施条件,通过承担国家重要科研课题,系统分析威胁莫高窟文物保存的各种风险因素和产生机理,解决保护中的关键问题;与多家国内外保护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引进、吸收先进的保护技术和理念。采取科学的工艺对本体的壁画和崖体等实施保护,并形成了保护技术规范。共修复壁画约3100平方米,加固崖体长1700米。对影响环境保护的风沙危害,采取固沙、阻沙综合治理措施使得窟区积沙量减少70%以上。敦煌研究院还在壁画和塑像、洞窟内环境、窟区气象和地质环境、风沙、游客、安全防范等方面利用先进技术开展实时监测工作,对有可能造成破坏的潜在因素进行预控并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敦煌研究院始终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放,在开放中加强保护。开展莫高窟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进行游客承载量研究,召开“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总结研究成果,根据洞窟壁画的内容和年代、保存现状、洞窟容积、位置,以及游客量变化等,制定游客预约制并及时调整洞窟开放策略,确保石窟处于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开放管理状态。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在面对游客逐年增加的挑战时,为有效减缓洞窟开放压力,保护洞窟,充分展示遗产价值,尝试采用数字化虚拟洞窟的展陈方式。
长城:21196.18千米总长度的调查与认定
长期以来,长城保护是中国文物保护的一项重点工作。国务院先后将山海关、嘉峪关、八达岭等多处长城重点段落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地人民政府也将长城相关遗迹分别公布为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2003年,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九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长城保护条例》,为加强长城保护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规保障。
为应对长城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消除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长城的威胁,国家文物局制定《“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开展资源调查和建立记录档案、编制保护规劃、建立法规制度、理顺管理体系、开展宣传教育、加强科学研究、实施抢救维修、依法加强监管、加大经费投入等九项工作。“十一五”期间在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中安排5亿多元用于长城保护工程,确保了长城资源调查、重要段落保护维修等工作的顺利完成。国家文物局支持和指导各地实施了山海关等一批长城重点段落的抢救性保护维修工程,消除了一批重大文物安全隐患,为长城等大型文化遗址的抢救维修创造了新鲜经验。
nlc202309031135
2007年至2010年,国家文物局联合国家测绘局组织开展全国性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长城资源调查分为明长城资源调查和秦汉及其他时代长城资源调查两个阶段开展。长城资源调查由文物部门通过田野调查确定并记录长城本体、附属设施、相关遗存等的保存状况、保存环境及保护管理状况;在此基础上由测绘部门测定长城资源的长度、位置等测量数据,并建立长城信息系统。通过长城资源调查,全面、准确地掌握了长城的规模、分布、构成、走向、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与管理现状等基础资料,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新发现。
在长城资源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于2011年6月份启动长城认定工作。通过长城认定,将进一步明确各类长城相关遗迹作为长城遗产的重要属性,解决“什么是长城”这一关键问题,并将各类长城遗产纳入《长城保护条例》的保护范围。同时,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认定意见,将能够准确掌握辖区内的长城资源情况,依法落实《文物保护法》和《长城保护条例》确定的长城“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明确每一处长城遗产的保护管理责任,解决“谁来管理”的问题。
2012年5月,国家文物局完成长城认定的批复工作,共认定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3个县域内分布的春秋战国、秦汉、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辽、金、明等历代长城墙体10053段,壕堑1762段,单体建筑29507座,关堡2210座,相关设施189处,共计43721处长城遗产。调查认定的长城总长度21196.18千米。
苏州古典园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试点
在中国现有的30处世界文化遗产中,苏州古典园林的监测工作一直走在前列。经过多年探索和努力,建立起了一个体系较完善、功能科学的监测体系。建立了一套三级管理的分级管理体系。从苏州市世界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到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再到园林局下属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各古典园林管理处,形成了苏州市域范围内上下联动及时、协作处置有效管理体系。
为保障监测工作的有效实施,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于2008年出台了《苏州古典园林监测管理工作则(试行)》,并于2011年修订成为苏州市规范性文件,明确了各级各部门在遗产监测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报送、预警处理等相应职责,确保监测工作有章可循。同时,通过数年的摸索,研究制定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物、植物、陈设、游客量监测工作规程》和《预警指标值与预警(草案)》,以及相应的考核办法、监测工作例会制度、培训制度等切合实际需要的配套内容。制定了苏州古典园林监测工作总体方案,确定了监测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三个全方位”,即:全方位数据采集、全方位实时记录、全方位监测预警,围绕这个目标,制定了遗产监测远中期规劃和近期分步实施计劃。
在对苏州古典园林进行监测的过程中,注重科技提升。一是与有关大专院校合作,研究多种手段对遗产实施监测的方法,研究三维扫描仪在古典园林保护中的运用。二是与信息科技公司紧密合作,利用现代技术和先进的设计理念,自主开发世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软件,研究出一套符合苏州古典园林特点的监测软件和监测指标、监测预警标准,力求监测手段科技化,监测数据科学化,监测结果时效化,为逐步实现从传统到数字化和现代化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从确保世界遗产原真性的目的出发,以“原法式、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为标准,结合遗产维修工程的实践,摸索苏州古典园林维修工程的监测方法,2007年编制《世界遗产维修课题大纲》,2008年实施耦园案例的“维修工程监测研究”;2010年完成以留园曲溪楼维修工程监测工作。四是加强对国际文件和动态的研究,2009年完成了国家文物局下达《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定期报告(2003~2008)》试点研究课题的任务,得到国家文物局充分肯定,认为具有在全国遗产地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2011年被确定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试点单位。
遗产监测工作的核心内容是监测信息,苏州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承担着信息维护及发布的信息中枢职能,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实时采集与发布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人工监测巡视、发布巡视报告、编辑监测预警信息专刊等工作弥补网络平台信息的不足;除此之外,还结合信息科技的发展,积极研究平台功能的提升,架构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网络,并对采集的信息数据进行科学分类研究,走出一条从全方位信息采集到以遗产价值影响因素重点梳理、从摸家底到抓关键,从图文并茂到三维测量的信息化建设之路,在实现遗产价值的全方位监测的同时也为各级各部门的管理评估工作提供了详实的信息;还为传统技艺流失、保护修复专业人才流失的可预见影响因素做好了必要的信息储备。
大足石刻:石质文物保护的示范工程
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典范。长期以来,大足石刻研究院先后完成各类文物保护项目20余项,在一定程度上使石刻病害得到有效遏制。在保护修复中,坚持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材质创新。如在大足宝顶山石刻观经变龛危岩抢险加固、地狱变相龛及合利塔防风化保护、九龙浴太子龛渗水治理等多项保护工程中所采用的一些技术措施均处于国内石质文物保护的领先水平。尤其是正在开展的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更是提高了大足石刻乃至全国石质文物保护的科研水平。
千手观音造像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1174~1252年)年间,造像集雕刻、贴金、彩绘等多种工艺手段于一身,病害极其复杂,多达34种,是一项集保护修复与研究于一体的大型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国内外文物保护工程中罕见。
2008年7月~2011年1月,针对千手观音保护修复复杂问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共同完成千手观音保存现状调查,岩石、彩绘和金箔的病害机理研究,雕刻岩体稳定性测试与评估研究,工艺调查研究,三维信息留取与虚拟修复效果研究,微环境监测,岩土体工程地质详细勘察,凝结水监测分析研究,修复材料研究,贴金层保护修复试验研究,修复试验,修复试验效果跟踪监测等12个子项的前期研究工作。
该工程涉及千手观音造像占崖面积88m2(展开面积约220m2)的830只手、272件法器、5尊雕像的石质、彩绘、金箔的34种复合病害,包括除尘、加固、补形、彩绘修复、贴金层修复等多项内容。2011年4月18日修复工程正式启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等业内技术人员组建20余人的主体修复团队,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总体修复方案》,科学、审慎、系统地推动修复工作。按“自上而下”的修复思路,将本体修复分“上、中、下”3层进行,2011年7月至今已完成上层约20m2(242只手、9只手臂及66件法器)单只手和法器修复方案编制、表层不稳定金箔层揭取及处理、揭金后现状评估、裸露基岩脱盐、彩绘加固回贴、风化石质加固和残缺石质补形,以及修复档案资料留存等工作,并及时对修复效果进行全面总结评估,为下层修复提供技术支撑。现已全面展开本体中层的修复工作。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1
秦兵马俑位于我国陕西省西安市,它举世无双,是世界的珍贵的历史文物。
秦兵马俑规模巨大,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里面约有八千个兵马俑。将军俑不仅规模巨大,而且类型众多。将军俑头戴鹖冠,身披铠甲,昂首挺胸,显得十分威武。武士俑上身穿着短甲,下身穿着紧扣裤,右手拿着绳子,左手持着弓箭,显得十分威风。
每一个兵马俑都是极其精美的艺术珍品,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欣赏。他们有的若有所思,好像正在考虑如何配合,战胜敌军们;有的目光炯炯,好像暗下决心,为秦国殊死拼搏;有的正在紧握着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时刻准备待命出征;有的正在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绝无仅有,他们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力量和英雄气概。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2
到了西安,你会想到什么呢?Biangbiang面、钟鼓楼、羊肉馍当然还有兵马俑啦!今天我就去了兵马俑博物馆。
兵马俑都是泥巴、陶片做的吗?当然不是!他们身上原本颜色艳丽,不过因为出土时技术不行,不到一分钟就氧化了,实在可惜!但二号坑出现了奇迹:在一只跪射将军俑背后留着淡淡的红色,保存很不易!
自从出土到今天,没有一个兵马俑神色一模一样,可谓古人的脑洞大开!
所有兵马俑的手都呈空心拳式,为什么会这样呢?考古学家推断,兵马俑的手里应该都拿有兵器,而这些兵器是木头做的,因为年代久远,已经全部腐化了,如果兵器还存在,我们还能一览秦王朝的兵器呢!
特别的还有兵马俑三号坑,因为这里的兵马俑手里拿着礼仪制度的兵器,所以考古学家推测这儿应该是指挥部。那儿特别小,只有五百二十平方米,在指挥部的正前方还有指挥用的四马一车,给我们呈现了秦王朝完整的指挥部形象。
秦王朝时,兵马俑能做得这样活灵活现,可想当时的科技、艺术的发达。中国作为千年文明古国,当之无愧!我为我是中华子孙而骄傲!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3
放寒假了,爸爸今天休息带我去游玩古南京城的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
一大早,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位于南京城的东郊紫金山,这里埋藏的是一代帝王朱元璋。买完景区门票我就迫不及待要一探神秘。首先映入眼帘是美丽的梅花山鹿,梅花已经含苞待放,有黄色,有粉色,有紫色……五彩缤纷,美丽动人!
通往明孝陵路的两侧是古栈道,栈道两旁花草丛生,前面有石像路,还有几对身披铠甲,屹立笔直的文武大臣,向人们展示着对帝王的忠诚。虽然石像上已经遍布了许多的青苔,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浓浓的历史气息一直弥漫在空气之中。
栈道的尽头,有一个大大花坛,各种美丽的小花儿绽放于其中,花坛的周围聚集了许多的游客拍照留念。
花坛的正前方就陵墓,我先踏过了前面的金水桥,走过五彩斑斓石台阶,亲手抚摸着古老的建筑,那种感觉似乎让我穿越到了古代,看着帝王站在城墙上指挥着千军万马,颁发政令,士兵们个个嫣然起立眼前的样子,一种俯看众人的感觉从心底油然而生。
在回家的路上,听着爸爸讲着许多明孝陵的历史故事,感觉收获很多,也不虚此行!
“明孝陵”,不愧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4
秦始皇兵马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陵以东1.5千米处,不仅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
在殷商时期,奴隶主死后,奴隶就要作为殉葬品,与奴隶主同埋。周王朝大量抑制人殉,但并未根绝。到了春秋时期,人殉复燃。及至秦国,便正式废除了人殉制度,开始以俑殉葬。
一号坑缘于1974年3月被农民挖井发现。兵马俑可分为高级军史俑、中级军史俑、下级军史俑、一般武士俑。他们个个都被雕得惟妙惟肖。有的兵马俑手握青铜长剑,准备奋勇杀敌;有的手持盾牌,拼尽全力地抵抗敌方士兵;还有的手拿弓弩,正在拉弓射箭……不知不觉间,我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怪不得它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成了一张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金字名片呢!
二号坑最为壮观,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有弩兵俑220个,有的立着射击,有的跪着射击,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单元位于俑坑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个个五官清晰可见。有的前蹄飞起,有的蓄势待发,还有的后腿踢着泥土,准备与敌人决一死战。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由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鞍马俑排成11列。他们都站得笔挺,目视前方。似乎只要听到将军一声令下,他们就会冲出去奋勇杀敌。我不禁感叹劳动人民的妙手。
三号坑是三个坑中唯一一个没有被项羽的大火焚烧过的,所以出土的陶俑身上的彩绘残存较多,颜色十分鲜艳。从内部布局看有一个指挥部,里面还有许多将军皱着眉头,仿佛在思考军事方案。
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据推测,这可能是秦末农民起义造成的。
兵马俑淋漓极致地展现了秦朝时的辉煌,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看着这一排排的兵马俑,一股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5
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建筑工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之一。现在的长城跨越了天津,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南,青海,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辽宁15个省区市,总长约21196.18公里。
可能有人会问,这么浩大的工程是怎样建成的呢?长城底下是由无数块两三斤重的条石构成的。因为古代没有先进的机器,所以只能靠无数劳动人民伸出勤劳的双手,借助宽厚的肩膀,一步一步地抬着条石,走上陡峭的山岭,再慢慢建成长城。
长城上面是用城砖叠成的,外侧还有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很多口子,口子既可以观察外面的信息,也可以把枪放上去,用来射击敌人。长城里还有一种东西叫城台,每隔300多米就会有一个。在城台里面不仅可以观察外面,而且可以射击,还可以放哨,累了可以住宿休息,是不是令你目瞪口呆呢?
关于长城,有这样一则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话说,自从孟姜女的丈夫被残暴的秦始皇抓去修筑长城后,孟姜女一直食不下咽,夜不能寐。直到有一天,孟姜女实在忍不住了,就果断地带上粮食,去万里长城寻找丈夫。一路上,她历尽了千辛万苦,中途还病倒了。幸好,她被一位好心的老太太救了下来。但即使这样,还是不能阻止她去万里长城寻夫的脚步。她病还没痊愈,就又走了。终于有一天,孟姜女来到了万里长城,但她看到的不是丈夫,而是一具冷冰冰的尸体。孟姜女顿时失声痛哭起来,上气不接下气。有一个神仙于心不忍,也为残暴的秦始皇感到愤怒。于是,神仙大手一挥,刚修筑好的长城便轰然倒下了。不过这只是个传说,但也能说明这些普普通通的人民苦不堪言,对残暴的秦始皇感到愤怒,所以想惩罚秦始皇。
毛主席曾经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登上长城的最高点,就可以看到一条“巨龙”,它缠绕在山间,非常壮观,不愧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长城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6
大家好!我是来自快乐阳光旅行社的导游,我姓刘,大家可以叫我刘导,现在就让我带大家走近我国的“世界遗产”——故宫,另外提醒一下,大家不要乱涂乱画呦!
现在来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故宫,故宫又名紫禁城,因为时间慢慢的过去,人们就叫它故宫了,它是皇上和皇妃住的地方,里面还有许多中国的宝物、名画和名诗。
现在我们来看它的城墙,城墙高约十米,有四座城门,南面是午门,北面是神武门,东西面为东华门、西华门。宫殿是长方形的,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七十多座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宫殿和九千多座高低不同的房屋,墙外有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各有一个玲珑奇巧的角楼,下面我们就到珍妃井去看一看吧。
现在我们来到了珍妃井,说到这里大家都听说过珍妃跳井的故事吧!下面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珍妃井的由来,1887年光绪皇帝在慈禧太后的威慑下,无奈地选了隆裕皇后和瑾妃、珍妃之后,他渐渐地爱上了珍妃,这件事被慈禧太后知道了,便把珍妃扔下了井,人们为了纪念她便把那口井叫做珍妃井,这就是珍妃井的由来。
我们往下看,现在我们来到了九龙壁,大家看上面有九条颜色不同,姿态各异、非常美丽的九条龙,他们最中间的那一个是金黄色的,它代表着皇帝的尊严,其中有一条红色的龙,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有一块石头已经掉了,是现代的石匠找到相同颜色的石头又后补上的。
各位游客,故宫之旅结束了,很高兴当你们的导游,祝大家生活愉快、身体健康!,期待下次的相遇!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7
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地点位于北京城中心。开始42造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也就是现在说的1420年,后来经过多个朝代的劳动人民细心修改,变的非常的富丽堂皇,但仍保持着原来的布局和规模,是世界上保存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木构架宫殿建筑群。最先的设计人是蔡信、阮安等,主持施工的人是蒯详、陆详等。
我们说完了北京故宫的历史和人物建造,现在该说说外观和排列顺序把!
这座城设四个门,南门正中面午门、北门是神武门、东为东华门,四门个建有重檐庑殿顶门楼。这座城的四个角都还布有一些结构精巧、外观秀丽的角楼。外面的墙有10米多高呢!还有护城河宽52米,够宽的吧!长3800米,整个建筑群按南北中间的中轴线为对称布局,层次分明,主次有序。
听完了一以那些,你应该对北京故宫有些了解了吧!可能你还不知道吧!连皇帝的住所都是那么井井有条!
文化殿,武英殿是面阔九间的但檐山顶建筑。文化殿是皇帝听大臣讲书的地方,武英殿是皇帝吃饭、居住和召见大臣的地方。后三宫、东西六宫和乾清宫和坤宁宫通直御花园。坤宁宫和乾清宫是内廷的正殿、正寝,是皇帝、太后和皇后的正式居住场所,平均面积宽九间,为重檐庑殿顶。
前三殿是全宫最大的建筑群,占地面积有达到8.5万平方米,是宫城的12%,后三供则为前三殿的25%,期于宫殿依次递减,主要突出前三殿、后三殿的主要地位。1961年定位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己被联合过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8
我们的中国,已经拥有五千年历史了。在这五千年历史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宝贵的财富。而作为中国的青少年,不了解中国的珍贵的文化遗产,那就不算是一个中国人。
我国的长城,又叫万里长城。长达约21196.18千米。我就会想到,一个爱情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需要10万农民,在秦、燕、赵三国修筑长城。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800里,投海自尽的故事。无知的大人。时不时会感叹道是多么令人震憾啊!中国的北京故宫是清明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精华是,世界上现有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建筑之一,也包括旅游景点。
还有莫高窟。在小学时就学过莫高窟的一篇说明文,大家都称它千佛洞,他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有洞窟76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
秦始皇陵是中国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帝的陵园。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而且是规模最大的陪葬坑。我喜欢兵马俑,通过图片,我发现他们个个威风凛凛,简直迷倒个个少女啊!大部分都持着青铜的兵器,虽然埋在地下2000多年了,但经过防锈处理,仍然崭新。只要你细细观察你就会发现他们的眼睛眉毛、鼻子和嘴巴大有不同。这就是它们迷倒我之处。
我喜欢中国古人留下的宝贝,不知为我们后人带来了多少的益处,而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骄傲。我们青年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用我们的青春和智慧去创造一个又一个明天的辉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吧!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9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写一篇关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作文,我脑子马上浮现出了气势宏伟的长城,历史悠久的颐和园,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临潼人,秦始皇兵马俑,我还是了解比较多一些,他气势宏伟、规模巨大,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兵马俑有三个坑,先说1号坑吧,坑长230米,宽62米,面积14,260平方米,展示了兵马俑8000多种形态,我站在坑上面尽量近距离观察兵马俑,他们个个神态端庄,表情各异,有的凝视远方,像是打完仗后,一定要回家乡与亲人团聚;有的紧握双拳,像是一定要为秦国统一天下;有的怒发冲冠,像是一定要为战死的兄弟报仇血恨。其中一个将军俑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撅得像个半圆,双手合在一起好像讨论进攻的方案,我拿出望远镜,仿佛看见了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正指挥着千军万马,在进行统一全国的伟大事业。
2号坑呈曲尺形,位于1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东西长96米,南北宽24米,面积6000平方米,兵种特别齐全,是三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他有骑兵战车和步兵组成的多种特殊部队,2号坑有陶俑躺满1300多件,战马80余辆,做工非常精致,就像其中一个将军,从侧面往下看,一缕缕头发,一根根眉毛,一片片指甲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3号坑平面呈凹字型,面积约520平方米。从3号坑的布局看,这儿应该为总指挥部。统帅左右中三军,只是没有建成而已。
古代人民凭着自己的智慧,没有任何机械,创造了这项令人震惊的宏伟的巨大工程。
欢迎大家都来临潼参观兵马俑,了解伟大的秦始皇,感受那远古的历史,让历史照进现实,让临潼走向世界!我为自己生长在这感到自豪!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10
我们国家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一个将历史文化不间断的传承下来的国家。在这数千年的时间里许多民族都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唯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始终传承下来。在我们国家也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文化遗产。在这广阔的祖国大地上,几乎说每寸土地上面都沉淀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兵马俑在泥土里面埋藏了数千年的时间,但是当一座座兵马俑出土的时候,直接震动了整个世界,也震惊了世人。
这些兵马俑向全世界宣告着我国历史文化是多么的优秀,在数千年前我国就已经有着很好的陶瓷技艺。如果说中国给外国人第一印象,我想应该就是长城。俗话说的好,不到长城非好汉。尤其是对于那些外国人来说,来到中国如果不去长城走一趟的话,那么根本就不算到过中国。长城和兵马俑一样,都已经经历过数千年的风雨。他们都是在同一时期被建造的,那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秦朝。虽然说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但是在当时建造的这些东西依然被流传了下来,并且成为我们国家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这种遗产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剥夺的,因为在它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信念和精神。
5000年的风风雨雨,在我们这片广阔的大地上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的改变。虽然说一代又一代的伟人从历史长河中消失,但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却永垂不朽,并且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来。残留这些历史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掩藏在祖国大地的深处,这些世界性的文化遗产,不仅以能够让全世界更深入的了解到我们中国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精神的传递。
布达拉宫内部绘有大量的壁画,构成一座巨大的绘画艺术长廊,先后参加壁画绘制的近有二百人,先后用去十余年时间。壁画的题材有西藏佛教发展的历史,无世达喇嘛生平,文成公主进藏的过程,西藏古代建筑形象和大量佛像,金刚是一部珍贵的历史画篆。布达拉宫中各座殿堂中保存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和佛教艺术品。无世达的灵塔,座落在灵塔殿中。塔高14.85米,是宫中的灵塔,塔身用黄金包裹,并嵌满各种珠宝玉石,建造中耗费黄金11万两。其它几座灵塔虽不如喇嘛灵塔高大,其外表的装饰同样使用大量黄金和珠宝,可谓价值连城。
布达拉宫坐落于红山,它起基于山的南坡,依据山势蜿蜒修筑到山顶,高达110多米。全部是石、木结构,下宽上窄,镏金瓦盖顶,结构严谨。宫墙由花岗岩砌成,洁白的白宫环护上座的红宫,在蓝天雪山的陪衬上,显得格外壮丽,仿佛是圣洁和庄严的化身。
宫内珍藏大量佛像、壁画、藏经册印、古玩珠宝是的文化宝库,已经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田螺坑土楼群
位于南靖县书洋镇上坂村的田螺坑土楼群,距南靖县城60公里,座落在海拔787.8米的湖岽山半坡上。由方形的步云楼和圆形的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及椭圆形的文昌楼五座土楼组成。她始建于1662年,整个群体的形成历时304年。一方四圆的土楼在建造时参照《考工记图》中的“明堂五室”进行规划布局,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次序进行建造,是独具特色的建筑形体组合。田螺坑土楼群依山势错落起伏,层层土墙与层层梯田遥相呼应。云雾缭绕时,土楼时隐时现,呼之欲出,充满着几分灵性,构成了“土楼王国”中组合绝景。站在高处观望,她就像天上掉下的飞碟,又像一朵盛开的梅花点缀在大地上;站在山脚仰望,土楼群横空出世,巍峨耸立,犹如气势磅礴的五重交响曲奏响在青山秀水之间,成为福建土楼的标志性建筑。这里四周山峰毓秀,绿树环荫,翠竹摇曳,涓涓细流从楼群前面穿过;周围古木森森遮天蔽日,藤萝攀援榛莽丛生。楼前屋后绿草依依,花香四溢,令人赏心悦目。走到这里,深山虫鸣,树顶鸟啼不绝于耳,仿佛身处世外桃源。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写下了律诗《田螺坑土楼赞》:“田螺坑畔土楼家,雾散云开映彩霞。俯视宛如花一朵,旁看神似布达拉。或云宇外飞来碟,亦说鲁班墨斗花。似此楼形世罕见,环球建苑出奇葩。”2001年5月,田螺坑土楼群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1月田螺坑村被列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田螺坑村被列为首批中国景观村落。2008年7月田螺坑土楼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排布最密集的土楼群
河坑土楼群
位于南靖县书洋镇曲江村河坑自然村,距南靖县城58公里。以“法天象地”作为规划布局理念,方圆土楼一次规划分批建设,在不足1平方公里范围内集中排布14座大型土楼,是福建土楼中最密集的土楼群落。从最早的朝水楼(1549—1553)到最晚的永庆楼(1967—1972)的落成,建造时间足足跨越了423年,反映了不同年代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沿革。7座明清时期造的方形土楼和7座近代建造的圆形土楼构成两组地上“北斗七星”的星象奇观。2008年1月,河坑村被列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7月,河坑土楼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河坑村被列为第二批中国景观村落。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最高的方楼
和贵楼
和贵楼位于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距南靖县城53公里。建于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为简氏十三世简次屏所建。为方形土楼,通廊式土木结构,座落于璞山村的中部,坐西朝东,背靠青山,面向笔架山,占地1547平方米,建筑面积3574平方米,楼高5层(前楼高17.08米,后楼高17.95米),每层28间,整座土楼建在方圆3000平方米的沼泽地上。楼内建有“三间一堂”式私塾学堂159.1平方米,楼外建有15间平房护厝,形成“楼包厝、厝包楼”的奇妙景观。2001年5月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7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最精美的土楼
怀远楼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学生作文】推荐阅读:
为什么要保护世界遗产12-11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五年级满分作文06-05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小学五年级作文12-04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11-03
世界环境日作文:保护地球09-08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作文600字06-09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秦兵马俑作文07-15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论文11-14
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报告12-09
世界文化遗产梵蒂冈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