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实务论文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闻传播实务论文(推荐8篇)

新闻传播实务论文 篇1

------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

真的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

------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

【摘要】新闻专业主义作为一种新闻职业规范,已经屡屡被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以及业内人士所提及,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所处的困境,本文主要从《羊城晚报》2011年11月22日封套版头版广告入手,来探讨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时的困境,以及为走出困境应采取的措施等问题。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

商业利益

《羊城晚报》

广告

真的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

------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

真的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

------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

如下所示,图1是《羊城晚报》2011年11月22日封套版头版的版面。我们不止一次看到过报纸头版刊登整版广告,但是当这一天,《羊城晚报》在封套版头版宣布今天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的时候,不禁试问:新闻专业主义如何面对商业利益的侵蚀?底线在哪?

图1 关于《羊城晚报》的这个版面,有几点需要说明:首先,准确来说,这不是报纸新闻版面的头版,而是外套封面的头版,这个事实要澄清;其次,即便是在封面,做整版广告,只留一个头条的标题导读,这种情况早屡见不鲜;再次,这条广告的最大争议是内容,声称没有什么新闻比某车上市更重要,显然不妥,;最后,这广告没违法,只能从责任角度批判。

有一句看似戏谑的话“现在的广告做得很有新闻性”在不少人中流传,这句话虽有些偏颇,但细究也不无道理。媒体靠新闻卖广告,靠广告养新闻,这已经

真的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

------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

是是我国现今媒体大环境下的主流,而且媒体与广告的良性互动也有助于我国媒体的发展以及广告业的繁荣,十九世纪末美国人给广告下的定义之一是"广告是关于产品的新闻。"说明广告原来与新闻有相通之处,但是,媒体必须把握住一个“度”,否则,本来处于良性互动的媒体与广告出现畸形发展,就会使新闻专业主义受到商业利益的侵蚀。本文将从新闻专业主义同商业利益的博弈关系入手,来探讨新闻专业主义的问题。

一、关于新闻专业主义

1、新闻专业主义的定义

“新闻的专业主义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反权威精神。它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①

可见,新闻专业主义从来与利益团体无缘,也即与各种利益包括商业利益没有可调和的余地,它本着新闻本质的原则从事新闻报道活动。

2、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特点

概括来讲,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特点包括客观性、独立性、真实性、自由性。所谓客观性,就是说新闻工作者必须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进行新闻报道活动,把履行“把关人”职责时要按照新闻价值标准而非个人喜好来进行选择。所谓独立性,是强调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应该独立运作并为公众服务而不应屈服于行业规范范围之外的任何权势或利益集团等。所谓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必须反映新闻事件的原貌,力求达到从整体到细节的真实,以求独立的权威性。所谓自由性,包括采访自由、出版自由、表达自由和信息获取自由即“知情权”。新闻自由是西方新闻理论的基石。

3、新闻专业主义的作用

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提出了传播媒介的三个功能,即“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部分”、“传承社会遗产”。②实际上,在媒介实现这些功能时,新闻专业主义的客观性和中立性两大特征在期间发展成了一套专业的理念和技巧,并对传媒功能的实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真的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

------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

二、新闻专业主义与商业利益的博弈

新闻专业主义起源于西方,却在中国历经20多年的新闻改革中屡次被涉及,“其中包括反对“假、大、空”,以事实说话;强调贴近生活,提高媒介的服务性;反对“有偿新闻”,提倡新闻业的职业伦理;呼唤“舆论监督”以及内容采编和媒体经营的分别管理等等。可以说,经过新闻改革,建立新闻专业的信念、伦理和规范,早已成为新闻改革过程的新闻实践的重要内容,新闻工作的“专业主义”已经呼之欲出。”③然而,在中国独有的新闻和传媒体制下,新闻专业主义难免受到侵蚀。

1、“一元体制、二元运作”的媒介体制引发的“权力寻租”

“我国拥有世界上独特的媒介制度,即“一元体制,二元运作”。一元制度就是指媒介为国家所有制,二元运作就是既要国家拨款,更要利用国家赋予的权利,去获取广告利润,而后者已经成为所有媒介的主要收入来源。”④我国之所以形成这样独特的媒介体制,实际上是各种不同集团在相互博弈的过程中进行重新制度化的过程.一方面,政府力量借助资本力量,以期加强对媒介的控制;另一方面,资本力量逐渐成为媒介资源重组的重要力量,借助政府力量获得资本回报。而公众在此博弈过程中就成为两者之间的一种筹码,一方面,政府借助资本力量加强对媒介的控制,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控制媒介进而向公众宣传主流价值观,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另一方面,资本力量如果希望借助政府力量获得资本回报,就必须考虑受众的需要。在这样的博弈过程中,必须权衡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建立起现代的媒介制度。然而,在媒介运行的实际情况下,我们却遗憾的发现,广大受众往往成为政府力量和资本力量等利益集团的博弈过程中的牺牲品。在“一元体制、二元运作”的独特媒介体制下,媒介一方面要完成政治领域中要求完成的意识形态宣传任务,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广告等市场收入来支撑媒介的再生产。一言以蔽之,就是媒介通过国家所有制赋予的政治优势来获取广告费等市场收入,又通过这些市场收入支撑媒介的再生产以完成政治领域要求的意识形态宣传任务。由此看来,媒介具有与生俱来的政治优势,掌握着社会舆论的主动权,也成为受众的主要传播源。然而,如果一些媒介从业者利用这种权力谋取各种利益,实现权钱交易,用公共权力在市场中寻找租金,即我们所说的“权力寻租”,就会丧失新闻专业主义的应有之义,使广大受众成为牺牲品。

真的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

------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

2、《羊城晚报》之于新闻专业主义

以《羊城晚报》2011年11月22日封套版头版为例,不可否认,报纸依靠平面广告尤其是房地产广告、车广告等能够获取丰厚的盈利,以此来维持报社的再生产,而报社的这种做法也并没有违背媒体在“一元体制、二元运作”媒体体制下的运作原则。我们也可以看到,《羊城晚报》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做出了八连版的广汽巨额投入的创意广告,(图2是《羊城晚报》八连版广汽巨额广告的其中两版)并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当《羊城晚报》发行八连版广汽巨额广告的时候,就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争论基本可以分为两派:一方认为《羊城晚报》作为都市报而非党报,这种做法是无可厚非的,而且广告追求创意和创新是没有错的,最重要的是《羊城晚报》的八连版巨额广汽广告确实达到了广告宣传的目的;另一方则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羊城晚报》虽是都市报,但也应秉承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品质,报社靠广告获取盈利以维系报社再生产本无可置疑,但像《羊城晚报》这样即使只是在广告封套版头版整版打出汽车广告的做法,已经超过了新闻媒体与广告间的“度”,难免模糊了报社作为社会公器的角色。

笔者认为,对于之前《羊城晚报》的八连版巨额广告,作为受众应该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应该看到,《羊城晚报》的八连版巨额广告只是在报纸的包封上而非盛传的头版,是属于做成假头版的内容页广告。对于当今日益激烈的媒介竞争环境下,运用此做法也可以给予一定的理解。然而,如果说此前的八连版巨额广

真的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

------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

告受众还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话,《羊城晚报》2011年11月22日的封套版头版广告便让人不敢苟同了。对于此头版广告,最大的争议不在于其整版的巨幅广告,而是其宣称“今天没有什么新闻比广汽SUV传祺GS5全球首发更重要”的内容。很明显,《羊城晚报》是想用“惊世骇俗”的语言来抓住受众的注意力,进而引起争论。“在信息社会,注意力资源变得日益重要,信息社会稀缺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⑤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广告商购买投资于媒体并不是为了购买报纸的某块版面空间或广播电视的某个节目时段,而是冲着这块版面空间、这一节目时段所实际吸纳的受众的阅读习惯或收视行为而投资的”。⑥广汽集团购买《羊城晚报》的版面,其目的是着眼于《羊城晚报》长期以来培养起的广大受众。而《羊城晚报》作为都市报,传播新闻是其主要职责,作为拥有广大受众群体的大型都市报,《羊城晚报》公然在广告上宣称卖车比所有的新闻都重要,这岂不是对读者智商的冒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呢?《羊城晚报》的这种做法虽不至于上升到以公共权力在市场寻找租金的“权力寻租”的地步,但是作为定位在大型都市报的报纸,其在商业利益的面前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模糊化处理是值得商榷的。

推而广之,诸如《羊城晚报》的此类侵蚀新闻专业主义品质的做法在我国已经屡见不鲜。从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赵安落马,影视部副主任露馅,到山西繁峙矿难多家媒介的11名记者集体受贿;从《焦点访谈》栏目日益增多的说情者,导致舆论监督锋芒大打折扣,到各地各类媒介口喊人文关怀,却对有钱、有权阶层趋炎附势„„我们尴尬的发现,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新闻专业主义被忽视甚至是被抛弃的情况,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的发展步履维艰。

三、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虽然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并不是主导新闻观,但是其作为一种职业理想,在不断的建构和消解中体现出极大的理论价值”。⑦媒体只有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才能有效应对生存发展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不仅会使原有的传统媒体加速衰落,而且会使新媒体的公信力迟迟难以建立,到头来既不能得到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不能收到经济利益回报,可谓是有百害而无一益。因此,我们必须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把握道德底线。

真的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

------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

1、回归到为人民服务上去

在我国,媒体是为人民服务的,传统媒体诸如报纸、广播等要把握好为公众服务这个最终目的。从公众角度来讲,媒体资源的丰富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譬如,在海量信息面前,往往有些信息不是公众所关注的,甚至有些东西是造成受众“麻醉效果”的元凶。由此,公众需要的是媒体帮助他们过滤信息,以便得到需要关注的信息,至少是排除冗杂信息、噪音信息、虚假信息等。这就需要媒体想公众之所想,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做好新闻而非铺天盖地的灌输信息,更不能摒弃职业道德误导受众。而审视《羊城晚报》的做法,其把封套版头版做成巨幅平面广告并冠以所谓的“今天没有什么新闻比广汽SUV传祺GS5全球首发更重要”的噱头,非但没有帮助受众过滤掉冗杂多余信息,反而是以极其富有歧义的广告语来误导受众,显然是不可取的做法。

2、加强制度建设及舆论监督

新闻专业主义能够坚守,职业道德能够维护,离不开制度的建设。也唯有制度的建设才能够将相关问题纳入法律法规的框架之内,运用国家强制力的方式来解决。而舆论监督至于新闻媒体,就出现一个“悖论”,因为新闻媒体本身就是舆论监督的主要实施者,而舆论监督有需要他人来监督新闻媒体本身,这就需要新闻媒体间的相互监督,还有来自受众的监督,“制度建设和舆论监督,对于媒体以及媒体从业人员来说,是一个“他律”和“自律”的关系,共同促进新闻专

⑧业主义与道德问题的解决”。制度建设及舆论监督作为新闻专业主义得以坚守的两翼,两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

3、新闻专业主义是永远的追求

新闻媒体要始终确立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虽然新闻专业主义是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主义,但是从客观上来讲,新闻专业主义有助于新闻从业人员确立新闻理想,督促他们确立客观、真实、中立、公平公正的新闻理念,从而在新闻报道中坚守新闻记者应有的职业道德。要确立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至关重要的一点在于媒介从业者的素养。而现实情况是,“中国目前超过半数的记者编辑是28岁以下的年轻人,没有丰厚的生活阅历、广博的知识积累的实习生、或者刚从一个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就能为千千万万的受众筛选信息”。⑨《羊城晚报》能够出现如图1所示的封套版头版版面设计,即使不是编辑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的问

真的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

------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

题,也与编辑的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出现偏差有关系。

4、媒介素养是通往新闻专业主义的基石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⑩“新闻专业主义”至今仍然是新闻从业者的准绳,只是这个“准绳”容易受到影响,所以才有“媒介素养”的需求。实际上,在当今的媒介环境下,相比“新闻专业主义”,“媒介素养”更为迫切。我们需要让普通人了解媒体的运作方式、了解媒体对于新闻价值的判断、了解媒体在构建现实方面的特点„„其实,在我们这个时代,不乏专业新闻的典范,《南方周末》、《财经》等媒体都有自己的成功战役,然而,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单个的新闻专业主义,而是普通民众基本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在信息时代,应该是公民教育的第一步。

我们必须能读懂官方与民间信息之间差异的原因,必须能读懂各种力量与媒体之间的关联,也应该能运用基本的表达方式与渠道„„如果受众能够拥有良好的媒介素养,就会更好的解读媒介的各种信息,并能积极反作用于新闻媒体,督促新闻媒体更好的践行新闻专业主义。正如针对《羊城晚报》11月22日封套版头版广告**,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全媒体研究院秘书长张志安在其微博中所说:“报纸广告越轨,公众能做点啥?《羊城晚报》11月22日封套版头版广告,默许汽车厂商宣称“今天没有什么新闻比**全球首发更重要!” 我想,对这种行为,读者能做点啥?最简单的办法:@其微博并说句话:羊城晚报,贵报错了,下次不要。大概没用吧,可如果你也@它呢?也许它能听到并会反省。”

四、结语

《羊城晚报》广告**让我们再一次关注新闻专业主义的种种问题,或许在我国独特的媒介体制大背景下,新闻专业主义这种本来就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新闻思想很难实现,但至少前进一步,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就会随之前进一大步,新闻专业主义之于我国新闻媒体,任重而道远。

真的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

------当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

【参考文献】

①《舆论监督、客观性与新闻专业主义》,郭镇之,专家论坛,传媒学术网 ②张国良《传播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③张立勇《“新闻专业主义”对中国新闻业的参考价值》,《对外大传播》,2005年6月

④李良榮《當前中國新聞改革的基本特點———紀念新聞改革25周年》,《現代傳播》,2004年第5期

⑤喻国明《试论受众注意力资源的获得与维系(上)——关于传播营销的的策略分析》,《当代传播》,2000年3月20日

⑥吴菲《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对“后危机时代”下地市电视媒体的启示》《今传媒》2011年第8期

⑦范以锦,霍慧《“转型期”的新闻专业主义坚守与道德底线把握》 《新闻与写作》 2010年5月5日

⑧范以锦,霍慧《“转型期”的新闻专业主义坚守与道德底线把握》 《新闻与写作》 2010年5月5日

新闻传播实务论文 篇2

关键词:新闻传播,影响力,实务策略

面对我国新闻事业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闻工作者也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社会环境的层面来看, 在社会中各个领域之间都加强了密切的联系, 而且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由于这样的因素, 导致任何一个具有新闻意义的事件发生, 都极有可能具有巨大的传播价值, 比如说一项成功的建筑成就等都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从受众层面上来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人们的文化水平也普遍有了很大的提升, 而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事实也成为了人们普遍的需求;就媒体市场层面来看, 目前我国传媒市场上的各种媒介类型越来越多, 已经得到了最大化发展;而从媒体技术层面来分析, 现今已经是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时代, 促使新闻传播的手段与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对于新闻工作者应该如何提高新闻传播影响力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研究的课题。

一、严格遵守相关新闻工作的规章制度

(一) 确保新闻基本真实性的要求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最核心的特性, 它主要的目的就是给人们及时、真实地带来新闻客观事实。但是, 往往新闻工作最大的难题也是在于它的真实性体现上。尤其是在我国现今传媒环境极其复杂化的情况下, 新闻的失真问题已经是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面对我国发展速度极快而且呈现复杂化的新闻环境下, 再加上各种各样的社会因素、人为因素等的制约与影响,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 想要确保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已经具有相当的阻碍因素。

在新闻传播的实际工作中, 新闻的真实性必须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 要确保每一篇新闻报道的内容都要还原真实;其次, 在新闻报道的深层次, 反映出来的客观环境的变化也要具有真实性。比如说去年有一则很火的新闻在国内很多知名的新闻网站都有报道, 深圳“最美女孩”这则新闻是一名90后的女孩文芳, 蹲在路边给一位流浪老人喂饭的图片, 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 文芳也被称为“深圳最美女孩”并且一度红极一时, 但后来经有关方面证实, 其实这只是某商业展炒作的一个噱头。当这种不真实的新闻报道被揭穿的时候, 我们可能才会感觉到, 新闻真实性的问题是相当严峻的, 而且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是不容小视的。如果一个新闻媒体连最基本的真实性都不能保证, 那它也会很快地遭受诸多非议, 继而逐渐失去公众的信任。

(二) 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工作方法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来说, 它的使命除了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之外, 还必须要承担起向受众反映深层次社会环境的本质变化, 这也是继新闻真实性之后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身处的社会时代是在不断的在发生复杂变化的, 因此, 有针对性地选择客观环境中的新闻内容是新闻工作者最基础的工作内容之一。在这个选择、报道新闻的过程中, 能否真实客观地反映社会变化是对于新闻传播的重要要求。为了在此基础上保证新闻的真实程度, 现今的新闻媒体应该通过多种实务策略来进行有效地控制, 比如说建立对于新闻事实的审核制度等等。

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坚守新闻的客观性原则, 是确保新闻真实的最基本方法。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 在进行新闻采访时, 不要将自己的主观因素加入其中, 必须从各方听取对新闻事件的描述, 尊重各方的观点, 并且从各个层面报道出来。西方国家的大媒体对于这点来说就做得非常先进, 他们都有自己专门的职业手册。这对于我国的新闻机构来说也具有可借鉴性, 制定属于自己单位内部的职业手册, 让新闻工作者做到有规章可循, 必定会对保障新闻的真实性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对于新闻的深度报道理念

深度报道是指通过新闻表达出来的客观性, 对新闻生成的背景以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研究, 并且深刻地反映出客观环境的变化动态。在我国甚至全球都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的现今情况下, 想要有效地提高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新闻工作者就必须在向受众传达真实、客观报道的同时, 在新闻报道中引入深入报道的理念, 使新闻报道具有更深刻的分析力、洞察力, 更符合现今人们的需求。

近些年来, 虽然我国的新闻媒体也在致力于向深度报道的领域进发,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深度报道还是没有成为新闻工作者运用的主体理念, 大多数从业者还是沿用传统的报道理念, 这就严格地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更加倾向于使用新闻深度报道理念。

三、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想要在现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有效地提高新闻传播影响力, 就必须要在坚持新闻事实的基础上, 做好新闻的深度报道, 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这也需要新闻工作者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努力, 并且首要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一) 采编渠道的高质量

想要使新闻报道更符合实际, 连接群众, 新闻工作者就必须先要了解实际、了解群众, 而采编渠道的质量则直接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对实际、对群众了解的及时性与深刻性。

现今我国采编渠道也逐渐趋于多样化, 但是主要还是通过以下几点进行采编:首先是官方信息系统, 它是及时了解各领域最权威也是最正确的信息渠道;其次是专家信息系统, 通过这个渠道可以及时了解专家对于新闻报道的深度剖析;最后是通过互联网渠道, 它是目前在新闻领域中应用最普遍也最广泛的渠道, 可以随时随地掌握到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

(二) 工作中不断学习进步

面对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社会动态, 新闻工作者如果想要跟紧时代的步伐, 做到能有效的选择、评判、描述、分析新闻, 就必须要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来完成, 只有具备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使自己能随时适应社会变化, 思维变得开阔, 才能总体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尤其是针对于深度报道来说, 新闻工作者如果想要剖析新闻报道背后更复杂的环境, 以及分析新闻发展的趋势走向, 就必须要具备非常高的解析能力, 对于任何突发性的陌生的新闻都具有研究的能力。

(三) 树立社会责任感

新闻工作者背负的是社会赋予的特殊使命, 而社会责任感也是新闻工作者要做好新闻工作的先决条件。因此, 新闻工作者必须秉承着新闻工作是一项光荣并且高尚的职业理念, 在工作中对社会所赋予的特殊使命要严格遵守, 并且坚持自我奉献, 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基于此, 在传媒单位的日常规划中, 就必须从行业监督或者是在制度约束等各个方面出发, 建立健全起一套能使新闻工作者遵守职业道德并且严格履行职业义务的体系作为巩固。

结语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如此剧烈变化发展的新形势, 对于对受众影响极大的新闻报道来说要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情况下进行严格要求, 在遵守新闻报道事实的基础上, 加强对于新闻事实的深度剖析, 在不断地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的同时为受众带来高效的新闻事实;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 不仅要努力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还要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水平, 这样才能为受众带来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新闻报道, 才能有效提高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高钢.提高新闻传播影响力的实务策略[J].新闻实践.2005 (10) .

[2]张方.新闻传播的客观性与倾向性[J].记者摇篮.2003 (08) .

[3]张潇潇.在新闻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J].镇江高专学报.2008 (04) .

[4]顾永波.传媒稀缺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9.

新闻实务课程改革刍议 篇3

关键词:新闻实务 专业化与职业化 课程改革 新闻教育核心三要素

新闻学教育应紧扣时代发展脉搏,以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最敏锐的新闻触觉、最独特的观察视角、最丰富的镜头内蕴,辅以准确、平和、优雅的同期声来捕捉信息、传递资讯、服务社会。而在当下许多高校的新闻教育中,新闻实务课程内容已经同社会需求明显脱节。

一、新闻教育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是国际新闻教育的共同趋势

所谓“职业(Occupation)”,指从事一门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新闻工作是一种职业。而所谓的职业主义(Professionalism)或叫“专业主义”,特指从事一种工作必须有特定的专业技能、行为规范和评判标准,而这些又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才能获取,并为从业者所共用。我国学者孙旭培认为,“‘职业化(Professionalization)’指的是一门职业在升为‘职业主义’中的一种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内敛的和不断形成的发展过程。”国外新闻学教育界关于如何选择对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都有利的新闻教育方式一直存在争论。而不同的学校则强调新闻学的不同方面以适应媒体环境的变化。在世界媒体之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改进了新闻专业的教育模式以紧跟媒体工业的需要,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博林格介绍:“记者作为一种职业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通过媒体理解政治和社会问题是我们的主要方式。”从2005年开始,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在可选修的课程中提供实践案例研究。学生们将解剖分析由他们自己和其他记者写的新闻,以图理解在展开故事结构时的取舍技巧,理解故事是如何和为什么按照特定的方法构成的,以便使学生们在进入新闻行业之后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而当学生们获得了更多的相关领域工作经验以后,学校将向他们提供那些刚刚踏入新闻行业时没有能力应用的具有相关专业深度的内容,比如经济方面的、科技方面的专业内容。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力分校新闻学院电视专业设置课程时,第一年要包括电视报道和编辑,第二学年学习电视新闻制作及纪录片等。此外,还要学习编辑录像带、制作硬新闻和故事片以及合成电视新闻等。专业方向的设置很细,学生需要对具体方向所涉及的内容和技能进行比较透彻全面深入的掌握。加拿大安大略大学的新闻研究生院脱离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专重新闻实践的教学模式,因地制宜地走自己的路——实践与学术性并重。学生除了掌握新闻实际操作技能外,还得修读新闻职业道德、新闻理论、传播学理论、新闻法、经济学等课程。在教学方面并不仅仅是培养一出校门就能采编的记者和编辑,而更倾向于造就从事新闻调查、研究和批评的学者。

作为法国国内最早在大学中设立(1958年)和最早通过记者联合公约认可(1968年)的新闻学院,斯特拉斯堡大学新闻教育中心对于我们了解法国的新闻教育具有一定代表性。这些法国学生开展实习时的传统是集体行动远涉重洋,围绕一个预定的抽象选题进行操作,以短短一个月时间(用于采访的时间更短)操作一个陌生的选题,而且并未预先明确报道线索,这种“团队型+粗放型”的形式与中国学生短则三五月长则一年,通过介入条线报道逐渐形成清晰的认识和报道思路、强化新闻敏感的实习方式截然不同。

可以看出,不管是专重新闻实践的美国新闻教育,还是两者并重的加拿大新闻教育以及突破传统区域观念的法国实习模式,在新闻从业者职业化、专业化的培养观念上殊途同归。

二、国内新闻实务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闻学教育是培养埃德加·斯诺还是培养施拉姆?是培养一个健全的民主法治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家和舆论监督者还是培养象牙塔里的传播理论家?是培养为公众服务的媒体第一线的新闻大师还是培养某个广告或IT公司的美工或公关策划人员?随着新技术新媒体席卷世界,这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内外学者面对的两难命题。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卡莱教授在《新闻教育错在哪里》一文中主张:新闻教育必须将新闻学本身作为目标,不能把新闻学同广告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相关学科相混淆。因为把新闻同广告、传播、媒体研究、公共关系等相关的学科等同起来,就是抹杀新闻学自身的学科特征及价值体系。这不仅是美国新闻教育在学术性和实践性培养中出现的困惑,也是我国当下的新闻教育理念与新闻职业需求的突出矛盾。

虽然在课程设置上,我国的新闻教育正在向其核心目标回归。但是,新闻教育是高投入的教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需要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支撑体系(包括师资、设备和媒介资源)这三者共同协作来完成。中国的新闻教育在实践培训上没有先天优势,而目前教育资源配套上又面临很多尴尬与无奈,造成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日渐脱离。在客观现实方而,教育产业化与高校扩招、教师的准入与管理、量化考核与行政化办学、重科研而轻教学创新等,都使中国的新闻教育与其所追求的目标渐行渐远。

以上是宏观视角下的学科环境因素分析,属于上层建筑和历史遗留问题,更多有赖于政策层面的解决。就新闻实务课程本身而言,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不足。

(一)专业方向细化不显著,不符合当前新闻传媒市场的发展趋势

(二)相关学科教育缺失,无法与当前的新闻传媒市场的需求进行有效衔接

(三)教学方式陈旧,成绩评定拘泥于闭卷,实践实习形式化

(四)局限于技能培训,忽视人文素养

1.忽视新闻写作中政治经济形势的敏感性,只能就事论事;

2.忽视新闻评论的立场和独立见解,人云亦云,只注意语言归纳;

3.忽视新闻报道的纵深挖掘,浅尝辄止,报道思路不清晰;

4.忽视图片摄影和影像制作过程中的镜头暗语与隐喻,片面关注影像本身的直观效果和层次感;

5.忽视学生对各种文体的解读能力培养,不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6.忽视新闻理想和职业操守的铸就,不能够德才兼备。

(五)我们强调的职业化和突出新闻实务,并不是片面的技能化

在实践中,技能化并不是至高无上的,完全技能化显现的缺点很明显。这是我们防止矫枉过正必要的清醒认识:

单一技能训练,使得新闻工作者所掌握的仅仅是简单的采访、编辑或写作等技能,在报道一些简单的新闻事件时似乎还能应付,但是涉及到深刻的政治新闻或社会新闻,他们往往不具备洞察力与分析能力。而且由于职业道德滑坡,学生对于编辑的兴趣也在慢慢降低,新闻工作面临着巨大危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新闻实务课程改革建议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黄鹏博士所著的《美国新闻教育研究》中谈到:“基本的技能训练、严格的学术训练和内化职业精神是新闻教育的核心要素。”基本的技能训练就是娴熟掌握传统的采、写、编、评、摄、录、制、播加上现代新技术,是从事新闻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严格的学术训练就是和新闻学息息相关的学科知识和某一学科的深入学习相结合,是满足新闻传媒生态环境的变化需求;内化职业精神,简言之就是内化新闻专业主义和基本的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业的真谛所在。

依据新闻教育的核心三要素,笔者认为,新闻实务的课程变革需遵循广博性、深入性、经济性和务实性等原则。

首先,广博性和深入性要求新闻实务课程必须体现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背景。西北大学麦迪尔新闻学院的院长洛伦·吉格里昂认为: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科技、文化和经济等知识背景,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新闻”。法学让人懂得社会规则,政治学告知从业背景,社会学让人具有深邃的观察能力。

其次,经济性和务实性,新闻教育培养的是职业化的新闻从业人员,因此广博深入学习的目的是用相关理论理解新闻、发现新闻、分析新闻。不同性质的媒体的采编评写等方面要求大相径庭,所以新闻实务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细化专业。只有细化了,学生才能按照明确的专业要求,专攻所需求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以达到专业的高水平层次。

再次,加强新闻实务训练。采用读书报告,课堂讨论,采、写、编、评、摄、录、制、播的成品等作为成绩评定的主要方式,以强化学生各方面能力,变革传统的闭卷考试的成绩评定方式。借鉴斯特拉斯堡大学新闻教育中心实习实践模式,同步实习进程与就业环境。

最后,培养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职业精神是高校新闻教育的主要目标和终极目标。职业化的标准就是职业精神的坚守,新闻实务课程是职业精神的集训营,忽视了信念和操守培养,新闻教育就失去了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旭培.当代中国新闻改革[M].人民出版社,2004.

2.杨晓白.新闻教育:专业化,还是职业化?[J].青年记者,2004,(10).

3.李希光.是新闻记者的摇篮还是传播学者的温室?21世纪新闻学教育的思考[J].新闻记者,2001,(1).

4.卡莱(James w.Caxey).新闻教育错在哪里[J].国际新闻界,2004,(1).

5.黄鹂.美国新闻教育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

新闻传播实务论文 篇4

《2019年复旦大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共五册)由鸿知复旦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组织鸿知教学研发团队与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共同合作编写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复旦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复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复习全析》本书依据以下参考书目: 《新闻学概论》

李良荣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黄瑚

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原理》

张国良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

第五版

本书结合复旦大学考研专业课的往年真题及答案解析,旨在帮助报考复旦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课后/经典习题讲解及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新闻学院: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媒介管理学 适用科目:

714新闻传播学基础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Part 1 教材配套课后/经典习题与解答

针对教材《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五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第二版)、《传播学原理》

(张国良)、《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第五版)课后/经典习题配备详细解读,以供考生加深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做到对复旦考研核心考点及参考书目内在重难点内容的深度领会与运用。

Part 3复旦大学历年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

汇编复旦考研专业课考试科目的1999-2017年考研真题试卷,并配备2006-2017年真题答案详解,方便考生检查自身的掌握情况及不足之处,并借此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培养应试技巧与解题能力。

2017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6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5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4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3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2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1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0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回忆版)2009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08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07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06年复旦大学320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05年复旦大学320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04年复旦大学320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回忆版)2003年复旦大学320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回忆版)2002年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理论考研真题 2001年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理论考研真题 1999年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理论考研真题

《2019复旦考研820新闻实务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共四册)》 《2019年复旦大学考研820新闻实务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共四册)由鸿知复旦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组织鸿知教学研发团队与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共同合作编写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复旦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复旦考研820新闻实务复习全析》本书依据以下参考书目: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刘海贵, 复旦大学出版社 《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新闻编辑教程》张子让,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书结合复旦大学考研专业课的往年真题及答案解析,旨在帮助报考复旦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课后/经典习题讲解及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新闻学院:新闻学 适用科目:

820新闻实务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了以下内容:

Part 1 教材配套课后/经典习题与解答:

针对教材《当代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第五版)、《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刘海贵最新修订版)、《新闻编辑教程》(张子让修订版)课后/经典习题配备详细解读,以供考生加深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做到对复旦考研核心考点及参考书目内在重难点内容的深度领会与运用。

Part 3复旦大学历年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

汇编复旦考研专业课考试科目的2004-2017年考研真题试卷,并配备2010-2017年真题答案详解,方便考生检查自身的掌握情况及不足之处,并借此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培养应试技巧与解题能力。

2017年复旦大学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回忆版)2016年复旦大学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5年复旦大学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4年复旦大学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3年复旦大学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回忆版)2012年复旦大学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回忆版)2011年复旦大学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回忆版)2010年复旦大学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回忆版)2009年复旦大学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 2008年复旦大学新闻实务考研真题与答案 2007年复旦大学4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

2006年复旦大学414新闻实务考研真题

2005年复旦大学414新闻实务考研真题(回忆版)2004年复旦大学414新闻实务考研真题与答案

企业新闻发言人实务论文 篇5

一、什么是企业新闻发言人

企业新闻发言人,被称为是企业形象的“包装师”和与外界沟通的“润滑剂”。主要是在出现对企业不利的“负面新闻”时,新闻发言人站出来维护企业形象,是国资委为指导企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闻发布制度而颁布的一项制度。

二、设立的背景

当今,企业置身于一个信息化、媒体化的时代。企业被信息到处传播,被媒体时刻关注。企业要让公众了解、认知,离不开信息、离不开媒体。因此,与信息和媒体打交道的新闻发言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有资料表明,在美国,稍有规模的企业都会设立专职的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客户见面会,广告商见面会,合作伙伴见面会等各种公关场合,大都能听到新闻发言人的声音。近几年,中国企业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带动下迅速起步,企业新闻发言人的身影开始活跃在企业公关、社会传播的大舞台。

三、负面新闻

而相关的不少央企“负面新闻”缠身事件引起了国资委的关注。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表示,如何正确而有效地加以引导,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已经是当前央企宣传思想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国资委将适时出台文件,指导企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工作,包括设立新闻发言人以及相应的新闻发布机构等。国资委希望能够“正确而有效地”对舆论加以引导。

四、设立目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国内外众多企业推行的一种基本的信息发布制度,这一制度体现的公开性和规范性,对促进企业由传统封闭型经营方式向现代开放式经营模式的转变,加强企业社会形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加强和规范新闻宣传工作,改善公共关系,树立良好形象,营造经营发展的和谐外部环境,是企业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一项重点工作。

其价值,是为了让公众获得更为充分的央企信息,以便让自由展开的公共舆论能够更加公允和理性;“引导”舆论,靠的也是说服人的数据和材料,而不是靠单方面的、主观的强权思维。

五、角色地位

企业发言人在企业中的角色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代表公司的形象。但对于地位的界定,如果是代表企业的新闻发言人,则一定是企业管理层的成员。因为每一个企业都是有一个策略管理集团,一定是这个策略集团中的成员。只有这样,他(她)才能够很好地了解公司的战略、现状以及全面情况,才能够从比较高的层面详尽地替公司向公众、股东,或者是外界来发表一些公司希望表达的一些东西。

六、主要作用

企业家出面发言更有公信力,因为公司发言人是代表企业对外、特别是对媒体来讲话的人。所以一定要搞清楚:企业家的信任度是不可取代的!当公司真正出现危机后,需要对公众、对股东负责的时候,一定是要这个企业的法人代表或者是企业家出面。但是发言人也有很大的责任,那就是要准备充足的要点供老总发言时所用。

事实上一个好的发言人,不仅能解决帮助企业很好的解决危机公关,处理公司对内对外的公关事物,另外还有能力把这些记者和这些媒体盘活,为企业价值服务。

七、制度建立

1、设立新闻发言人

在总部设立集团公司新闻发言人,由总经理工作部主任但任。在各分公司(代表处)、区域子公司、上市公司、水电流域公司及有关直属单位设立新闻发言 人,一般由本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担任。基本建立起覆盖集团公司系统各层次、各区域的新闻发言人队伍。

2、健全工作制度

已经先后制定了《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公共关系工作管理办法(试行)》、《<中国华电>记者站和记者管理办法(试行)》、《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网站管理办法》、《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系统重要事件报告制度》、《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关于加强和规范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建立新闻及稳定突发事件通报考核制度的通知》等制度。

3、规范工作程序

如公司系统出现重大突发性事件,必须由本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及时向集团公司总值班室报告,时限不得迟于事发后2小时。必须在报告后3小时内以传真或电子邮件方式向集团公司总值班室书面报告事件的详细情况。须向地方政府和当地有关部门报告的重大突发事件,应经集团公司批准后,按有关规定依程序进行。在向集团公司报告前,不得向社会媒体发布有关信息。集团公司在接到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后,根据工作需要成立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工作小组,制定有关新闻发布工作方案,明确新闻发言人、新闻发布主要内容、发布方式、发布对象等,力求实现新闻发布工作的统一领导。

4、拓宽发布渠道

一是在集团公司网站发布新闻。公司网站是新闻媒体了解公司信息的重要窗口,通过公司网站可以将公司的新闻信息快捷、方便地传递至受众。二是召开新闻发布会。视工作需要,举行专门的新闻发布会,由新闻发言人向受众发布新闻,并接受记者的提问。三是召开记者招待会。一般用于发布企业经营方面的重大信息,使之更正式地、更权威、更大影响地对外传播信息。另外,还可采取向社会媒体发新闻通稿、接受媒体记者采访等方式。

5、加强规范管理

为了保证新闻发布的质量,正确引导新闻传播效应,保障华电集团的品牌形象不受影响,必须加强新闻发布工作的规范管理。例如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管理上,集团公司明确:第一,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工作由集团公司新闻宣传工作小组统一归口管理,由新闻发言人具体负责新闻发布。未经新闻宣传工作小组授权,任何单位、任何人无权对外发布重大突发事件的有关信息,不得私自接受采访。第二,新闻发布应严格按照新闻宣传工作小组制定的方案进行,保证了信息发布口径的统一。第三,在新闻发言人发布信息后,应对发布的全部信息在事后2小时内书面报告集团公司新闻宣传工作小组,并主动关注和收集媒体报道情况和社会影响,以便形成新闻发布效果分析评估报告及时上报集团公司新闻宣传工作小组,及时组织进行后续新闻发布工作,保证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统一性、连续性、真实性。第四,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后,有关单位要尽可能采取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媒体形象危机,避免媒体猜测性、歪曲性报道。如被媒体公开报道并已造成广泛社会影响,有关单位应当高度重视加强和媒体的沟通,让媒体了解事实真相,引导其客观公正地报道和评价事件,同时,还应积极策划报道正面新闻,避免对集团公司形象造成不利影响。第五,各单位要认真严格执行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和新闻发布制度。对于拖延不报、任意发布信息、新闻宣传工作不力造成集团公司形象重大损失和恶劣社会影响的,依情节和后果,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当事人的责任。

八、问题及对策

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是缺乏新闻知识,危机意识淡薄。一些企业的领导人新闻知识、危机意识比较淡薄,没有深刻认识到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意识到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华电集团主动维护企业声誉、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措施。政治敏感性不强,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应急管理能力不强。二是新闻信息不系统。一些基层单位,没有完整的信息系统可供利用,需要发布的信息大多分散在不同的部门,没有整合,使得新闻发言人获得的信息存在着局限性和不完整性。

三是缺少新闻发布的经验。例如对由谁来担任新闻发言人,在什么情况下举行新闻发布会,如何邀请、接待记者,如何选择发布会的时间、地点,如何预测记者可能提出的尖刻问题等,许多企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另外,对新闻发布会的策划、程序、技巧、要求等,还缺乏理论上的研究和实际的演练,更是缺少对企业危机处理的有效应对机制。

科技传播视角看科技新闻传播论文 篇6

1科技新闻定义与分类

定义虽然表述各不相同,但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报道对象是科技,二是时效上要求新,指新近发生或是最新报道。然而,只具备这两点尚不充分。正如科技全方位渗入经济社会,科技新闻与经济、社会等其他新闻也存在诸多交叉,界限并不清晰。如果科技新闻只限于科技领域的新鲜事,则易将部分具有科技内涵的信息排除在科技新闻之外。因此,有学者认为在经济、社会发生的事件中,只要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释,就应算为科技新闻,否则则是经济新闻或是社会新闻。应该说,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科技新闻更加容易亦更为清晰。笔者认为,明确科技新闻的分类比研究科技新闻的定义更具实际意义。但相对于后者,国内对科技新闻分类的研究更为缺乏,仅有的为数不多的研究亦不统一。胡钰将科技新闻分为科技成果类新闻、科技人物类新闻、科技政策类新闻三类。赵炎龙则认为科技新闻包括政策类科技新闻、建设类科技新闻(指科技队伍、科技工作理论方面的建设)、成果类科技新闻、人物类科技新闻、自然事件类科技新闻(指对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气候等自然界发生的事件进行科学解释或观察性的报道)、批评类科技新闻(对科技系统的新闻监督)等六类。赵炎龙的分类完全包含了胡钰的分类,不但政策类科技新闻、成果类科技新闻、人物类科技新闻表述的内涵比科技成果类新闻、科技人物类新闻、科技政策类更宽,而且还区分出了建设类、自然事件类和批评类三类科技新闻,更为全面地反映了科技新闻的全貌。

然而,赵炎龙的分类仍存在明显的瑕疵。一是自然事件类科技新闻过于狭窄。如SARS疫情发生时,在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中,涉及防治和诊疗技术研究进展的,无疑可以列入成果类科技新闻,但是更多的关于SARS发病原因、发病条件、疫情地区、防治要求等方面具有科技内涵的新闻,因不属自然事件,难以归类。其实,现实中后一类新闻越来越多。二是分类对象重叠。建设类科技新闻和批评类科技新闻的对象均为科技管理或是科技工作,而且我国批评类科技新闻数量很少,单独归类实际意义有限。因此,笔者认为,科技新闻除了包括意义明确的政策类科技新闻、成果类科技新闻、人物类科技新闻外,还应包括事件背景类科技新闻和管理类科技新闻两类。其中,事件背景类科技新闻指事件具有深厚的科技背景,如嫦娥三号登月探测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在月情况等类的新闻,或是需要通过科技阐释事件发生背景、预测发展趋势,如对印度洋发生海啸的报道等,以及揭示事件背后科技现状的,如《华盛顿邮报》4月在对马来西亚航空公司370航班失联事件报道中指出“全球航空业的数据通信、数据备份技术实在太落伍,今天的航空业仍在使用上世纪70年代的落后技术”等。这类新闻与成果类新闻区别明显,应单成一类。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从科技角度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将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深入。管理类科技新闻指反映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在推动科技事业发展中的举措或阶段性成果的新闻,包括科技工作进展、科技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情况、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情况等,如召开重大科技会议、发布科技规划、科技人才选聘等情况。

新闻传播实务论文 篇7

2005年, 湖南广电集团下属的湖南卫视与其控股公司“天娱”传媒联合打造的“超级女声”是当年娱乐界、新闻界甚至政界都不得不关注的一个焦点事件。凭借其总决赛期间高达6.22%的整体收视率, 17.89%的收视份额, 4亿观众的狂热追看, 900万短信投票;国内平面电视网络媒体“海陆空”式的全面跟进;海外媒体大篇幅和高密度的报道;“超女”已经成为当年的一个符号, 被誉为“中国民众的民选意识在娱乐上的一个集体爆发”。

但是, 湖南卫视的“超女”之路并非一劳永逸。事实证明, 湖南卫视在2006年基本沿用2005年的赛制和运作方式, 鲜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最终的结果, 便是超女初期的媒体热捧到后期的总决赛期间整体收视率为2.93%, 收视份额为8.63%, 收视率大幅度下降。2006“超女”骤然遇冷。

二、突围——从“超女”到“快男”的改革与创新

经历2006的遇冷, “超女”似乎成为了湖南卫视的鸡肋, 要重创2005的高峰, 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2007年4月6日, 湖南卫视“2007快乐中国仁和闪亮快乐男声”启动。表1所示央视—索福瑞的18个城市收视数据显示, 6月22日播出的“2007快乐男声”总决赛6进5比赛的平均收视率达到2.07%, 收视份额6.35%, 位居同时段全国收视第一, 收视人数高达7200万之多。同时, 在直播的某网络直播平台上, 收看人数也达到了165000人, 超过同类选秀节目的在线收看人数6倍之多, 也创造了“快乐男声”开赛以来网络在线观看人数的记录, 已经与2006“超女”的网络最高在线观看人数基本持平。6月29日与7月6日, “快男”总决赛5进4和4进3的比赛中, 平均收视率继续蝉联全国同时段节目冠军。其中, 全国总决赛4进3比赛以2.74%的收视率和8.12%的收视份额再次刷新了收视记录, 7500万观众观看了此场比赛。

数据来源:湖南卫视网站www.hunantv.com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快男”的改革与创新已经显见成效, 湖南卫视在“快男”上的营销传播整合运作是十分成功的。

下面, 笔者就湖南卫视在“快男”上的营销传播做一个具体分析。

三、亮眼——“快男”传播营销的整合运作点评

1. 提高节目可看性, 以收视率为核心竞争力

湖南卫视与天娱传媒将“快乐男声”定位为一个娱乐产品, 并将其作为包括“超女”在内的“超级家族”娱乐品牌的成员之一, 整合各种资源进行整体运作。但是必须注意的是, “快乐男声”首先是一个电视节目, 只有提高其收视率, 才能建立观众广泛的认知度。在此基础上, “快男”只有将受众从电视节目的观众变成产品的消费者, 才能后续发展为一个品牌的娱乐商品。

从以上营销的思路和逻辑来看, 将收视率作为“快男”品牌运作的先导和核心竞争力是无可争议的。前文提及的收视率数据表明, 湖南卫视在这一点上, 做得相当成功。

其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两点:

(1) 真正意义上的真人秀

“超女”的创意发端于美国的一档著名真人秀节目“美国偶像” (American Idol) , 但是, “超女”并未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全面“秀”选手, 因此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真人秀节目。而“快男”则将真正的“真人秀”节目进行到底。

为此, 湖南卫视为“快男”总决赛的13强选手安排了专用的封闭式生活的宿舍楼, 之后的9周比赛期间, 选手们每天进行音乐、舞蹈、搏击、化妆美容等课程的训练, 包括午餐、起床等各种场景都通过专门开辟的节目进行实时报道。另外, 湖南卫视携手金鹰网、新浪、网易三大网站和pplive网络直播平台进行选手生活的即时网络直播。

彻底的真人秀节目运作, 增加了节目和选手的话题性, 有利于提高各大媒体的报道和关注率以及观众的关注度, 为节目的收视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 深具吸引力的比赛环节

以比赛形式进行的电视节目, 其比赛环节的设置非常重要。“快男”的比赛分别借鉴其他选秀节目, 引入了赛区对决和以即时票数的高低决定终极pk胜负的赛制, 加入选手自选队友进行分组抗衡和由已晋级赛选手行使投票权的环节, 大大增加了比赛的对抗性、争议性和话题性。

另外, 每周比赛前两天增设规定题目的小考环节, 小考最差的选手在比赛中处于一个候选被淘汰的危险地位, 但可以依靠观众投票复活。这样的环节设置, 实际上将每周末的比赛吸引力进行了延伸, 也刺激了观众的投票欲望, 可谓“一箭双雕”。

2. 全面渗透的广告策略

由于政策限制及舆论质疑的原因, 湖南卫视将原本的“超级男声”更名为“快乐男声”,

不少商家认为新的名字没能延续“超女”的品牌效应, 所以大量赞助商都要求重新签订赞助合同。商家们初期的怀疑与观望态度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其对“快男”的广告回报的高期许, 而事实证明, 湖南卫视围绕“快男”的一系列广告策略使赞助商的投入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

(1) 直接的广告宣传

随着仁和闪亮集团获得“快男”的冠名权, 湖南卫视将第一个赛区长沙赛区的冠军选手及节目主持人汪涵作为其代言人拍摄了广告, 在黄金时段、与“快男”有关的节目播出时、及比赛直播期间反复播放。另外, 在各大网站的网络真人秀直播, 也分插入其广告片断, 增加其曝光度和到达率。

(2) 相关延伸广告

为了突显“仁和闪亮”的冠名价值, 湖南卫视特意将“快男”的口号定为:“想唱就唱, 我最闪亮”, 其比赛的主题歌也名为《我最闪亮》, 并请来著名导演陆川担纲主题歌MV的拍摄。随着比赛的进行, 观众对“快男”的口号和主题歌都变得非常熟悉。这一做法, 无疑是为了增加受众对“仁和闪亮”的品牌认知度。这样密集的提及率和曝光度, 以直接语意联想的方式, 对于“仁和闪亮”的品牌知名度提升无疑有极大的帮助。

3. 新媒体的推动作用

本届“快男”营销的另一大特色, 是网络媒体的极大运用。

湖南卫视与百度、搜狐、腾讯、新浪、TOM、网易等10家门户网站建立了全程网络合作关系。选手的投票方式除传统的手机、固定电话和小灵通外, 增加了网络投票方式, 以确保投票通道的畅通, 从而保证投票的收入。

除了上文提及的网络直播真人秀和网络发布广告外, “快男”还开辟了网络海选的报名通道, 这种普遍撒网式的做法, 保证筛选出最有实力和看点的选手, 为比赛的精彩度奠定基础。

随着比赛的进行, “快男”选手们陆续在搜狐、新浪等网页开辟自己的博客, 以博客这类新兴的网络沟通方式, 将选手与观众联系在一起, 增加比赛的亲民性与互动性。同时, 湖南卫视不断通过网络直播选手的媒体访问, 并进行选手与网友视频聊天、文字聊天的直接交流活动, 还开启了最佳“快男”网文的甄选, 借助网络BBS的力量, 进一步增加比赛的话题性和关注度。

4. 相关延伸产品的协同运作

除了“快乐男声”比赛节目本身的运作, 湖南卫视还策划了一整套相关娱乐产品的协同运作。

(1) 节目的横向扩展

除了上文提到的新闻报道和专栏节目外, 让有一定知名度的参赛选手频繁地参加湖南广电集团的其他电视台的各类节目。值得一提的是, 湖南卫视另一档探讨亲子关系的真人秀节目“变形记”, 因其关注的社会问题而受到瞩目。“快男”比赛期间, 湖南卫视特意安排选手到湘西贫困山区参加“变形记”节目的录制, 并为“变形记”出版的图书进行签名售书。这样一种将娱乐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节目整合方式, 不仅使节目赢得了口碑、提高了收视, 更获得了实际的收益。

(2) 娱乐产品的纵向扩展

湖南卫视已携手天娱传媒为“快男”全国13强录制了单曲专辑。在发行专辑的同时, 提供单曲的彩铃下载, 将产业链延伸到音像制品和数字媒体上。

(3) “快男”比赛结束后, 湖南卫视与天娱传媒所启动的“快乐男声全国巡回演唱会”, 又将在全国的文娱演出市场上分得一杯羹。

四、总结——整合营销传播的三大经验

从上文的分析看, 总体来说, 湖南卫视及天娱传媒在运用所有资源与整合一切传播手段对“快乐男声”的成功策划和运作上, 主办方的收入主要来源有三:第一, 是高价的广告冠名与广告商赞助费用;第二, 是观众高参与下的高投票收入;第三, 是音像制品、演唱会等相关娱乐产业链上带来的收入。具体来看, 湖南卫视2005年的“超女”冠名赞助广告是2800万元, 加上插播广告的收入, 整个广告收入达到8000万。但是由于“超女”的效应, 使湖南卫视2005年整体广告收入增长了3亿元, 将近7亿元。另有短信收入500万元。2006年, 广告收入增加到10亿元。2006、2007年的“超女”和“快男”冠名赞助不到3000万元, 但是加上插播广告等收入,

2006和2007年湖南卫视的选秀整体广告收入突破了1亿元。而且从2006年开始, 湖南卫视自主短信经营, 短信收入均达到1000万元。

这一系列的成功, 值得注意和借鉴的有以下三点:

1. 贯穿整个节目过程的高关注度

从营销角度看, “快男”的目标市场定位相当明确, 即对娱乐事件具有高关注度和巨大消费潜力的10岁到30岁的青少年。所以, “快男”与“超女”一样, 标榜“健康、时尚、个性、快乐”的品牌形象, 并一直传达平民选秀的讯号——仿佛你就会成为“快男”或“超女”舞台上的明星。这样的品牌定位和讯息传达, 不仅符合青少年追求自我的个性, 更是提高了其参与的热情。

同时, “快男”在各大媒体上的高曝光率, 也起到了免费广告的作用。媒体对“快男”高度关注, 一方面与“超女”珠玉在前有关;另一方面看, 应归功于主办方有意制造娱乐话题的倾向上。比如, 某评委极端的言辞引起争议, 让颇具争议的选手参加比赛等等。

由此可见, 娱乐经济在一定程度上, 就是眼球经济, 谁能够制造话题, 吸引眼球, 往往就开启了成功的大门。

2. 体验营销中的参与感

有了高收视率与高关注度, 如何将这些数字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 才是真正成功的营销策划。前文提到“快男”节目的三大收入源中, 除了广告赞助方面是前期比较确定的, 观众的投票收入与相关娱乐产品的收入很大程度上都具有不确定性。

要保证这两个收入的来源, 核心的一点就是观众的参与度。让观众从喜闻乐见节目到愿意掏腰包消费, 保持高参与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和同类型的选秀节目相比, 湖南卫视最值得称道的一点, 也在于此。湖南卫视通过真人秀和比赛历程, 全方位的放大选手的优点和缺点, 将每个选手都塑造成具有代表性格和特征的银幕角色, 并将其从普通人到明星的过程向观众全方位展现, 反复强调“每一个选手的命运就掌握在观众手中”。这无疑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做法。首先, 各种不同类型的选手, 可以符合各个层次不同喜好的观众的需求, 所谓“必有一款让你喜欢”。其次, 当观众一定程度上对某个选手产生好感并对其加以关注时, 还可以通过参与对比赛结果产生影响, 感情的投射加上参与的体验, 有点类似于“角色养成游戏”, 使观众感觉成为游戏中的操纵者, 从关注选手开始到主动投入比赛, 就实现了从旁观到参与的质变。

由此可见, 从观众到消费者, 高认同度下带来的高参与度, 是“快男”产品实现产业链延伸的重要基础。

3. 整合媒体资源, 扩展产业链

作为一个电视节目, 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其影响力和获得的利益都是有限的。而使之价值最大化, 进一步要在获利时间上延长、领域上拓宽, 必然需要产业链的延伸。

上文已经提到关于相关娱乐产品的开发和产业链的扩展, 在此不再累述。需要强调的是, 产品的开发与产业链的扩张, 应是以“快男”产品和整个“超级家族”品牌为核心的相关延伸, 这样既可以达到品牌价值和影响力相互促进的作用。相反, 若做的是无关的多元化扩张, 是短期利益撷取的做法, 将把品牌价值逐渐消耗殆尽。

应该说, 到目前为止, “快男”产品乃至整个“超级家族”品牌的运作, 在产业链上的扩展都是遵循相关多样化进行价值挖掘的。但是, 娱乐产品的品牌运作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其产业链的运作也处于“粗放型”的创立阶段, 要进一步创造娱乐产品及品牌的价值, 发挥产业链的聚集效应, 还需要理论界的探讨和实务的尝试。

21世纪, 是一个媒体高度发达, 讯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的运用传播工具, 实现成功的营销活动, 是一个极具实现意义的课题。从以上对“快乐男声”的实务分析中, 我们看到了一个娱乐品牌的成功运作, 也为我们探讨这一课题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摘要:2005年, 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节目创造了收视奇迹与巨额的相关收入, 2007年, 新一届的“快乐男声”在继承“超女”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再次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本文围绕“快乐男声”的具体实务, 分析湖南卫视在营销传播中利用全面渗透广告、新媒体、相关延伸产品等手段, 续“超女”之后继续发展其“超级家族”品牌, 有效地整合媒体资源, 创造了极大的娱乐品牌价值, 并逐步完善了相关产业链。

关键词:营销,传播,运作

参考文献

[1]杨眉:策划出来的“超女”财富故事.中国经济周刊, 2005, 34:38~39

[2]曹红蓓:“18禁”中的超女之舞.中国新闻周刊, 2006. (6) :23~25

[3]徐浩然:当“娱乐”演变为“事件”.广告大观, 2006 (4) :102

[4]刘月:从“超级女声”看互动营销.山西科技, 2006 (4) :34~35

“三贴近”与新闻传播 篇8

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改进有关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等工作。会议提出要"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那么怎样做才能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呢?让我们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一些探讨。

新闻媒介(WHO)

作为传播者的新闻媒介自身(WHO)来说,要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就要将自己的定位找准,不要将自己凌驾于群众和生活之上,要把自己深深地根植于群众和生活之中。正如穆青所说:"作为一个记者,最重要的是一天也不要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群众,等于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生活的源泉,记者工作的生命就要终止。"

1995年元旦,第一个提出"市民生活报"定位的《华西都市报》创刊。它在中国开创性地率先提出"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传播宗旨,并响亮地喊出了"办一张党和人民都喜欢的报纸"的口号。它不仅报道各种与生活有关的信息,还提出要努力去解决市民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既办报又办事,把办报和办事结合起来。

它所报道的内容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实用性。《华西都市报》最初创刊时,就在8个版面中辟出了"生活服务版",扩版后更将"实用"、"服务"灌注到其他版面中,为市民服务到位。二是突出大容量性。《华西都市报》创刊时就提出,要改变"日报的补充"、"茶余饭后"等传统晚报观念,满足市民多方面的信息需要。

就是因为有了市民生活报的定位,才为其在报业市场竞争中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传播内容(SAYSWHAT)

新闻传播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发现,受传者的主要需求是求新、求知、求近。于是新闻价值要素也就被概括为以下五种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才能做到"三贴近"呢?受众关心的是与自己有切身利害关系的信息。这种切身利害关系表现在职业、年龄、心理、地理、文化层次等各个方面。新闻信息要赢得受众,就必须吸引受众。吸引受众就必须从与受众休戚相关的问题入手,从"大多数人最关心最焦虑的问题"上选题,从受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选题。即使是从"上面的精神"选题,也要与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找出"上头"所着手解决的问题和老百姓要求解决的问题的结合点,把"上头"的工作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挂起钩。受众接受信息的目的,在于了解周围发生的事物的意义和影响,在于解疑释惑。因此联系受众的关心点选题,使选题平民化,是增强新闻吸引力的前提。

再一个是新闻角度的问题。不同的角度讲不同的话,有不同的报道效果。我国的传媒已经多元化,不同的传媒面对不同的受众,承担着不同的宣传任务,发挥着不同的传播功能,各有侧重,各有分工。要选择最佳的新闻角度,首先要明确你的受众是谁,而且要学会充分利用新闻价值学说中的"接近性"原理,寻找所报道的事实与受众在时间、地点、心理或利益上的接近点。接近的因素越强,受众阅读或观看的愿望也就越大。

何种渠道(IN WHICH CHANNEL)

新闻传播媒介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中介,是信息的物质载体。没有媒介,社会交往和对信息的共享就会中断,新闻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纽带和"生命链"。In which channel,以什么渠道,就是指传播者以什么样的方式和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将信息呈献、传递给受众。采用何种渠道和方式才能使新闻为受众喜闻乐见呢?

一方面是新闻文字语言的运用。美国传播学专家施拉姆的研究显示:有效传播的一个秘密是把一个人的语言保持在受众能够适应的抽象程度上的能力,以及在抽象范围内改变抽象程度的能力,以便在具体的基础上谈论比较抽象的内容,使读者或听众能够不感困难地从简单熟悉的形象转到抽象的主题或概括上来,并在必要时能够再回到原来的形象上去。也就是说新闻信息表述要平民化,要增强新闻信息的亲和力,追求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平实亲切的话语。这种朴实的、平民的真实自然的话语,能在编辑记者和受众之间架起一座无言的桥梁,拉近编辑记者和受众的心理距离。

另一方面是新闻版面语言的运用。媒介可以运用版面符号,比如字符、图像、线条、色彩等,采取主次、组合、层次等版面布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影响受众。可以说,版面是媒体各种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媒介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也反映了媒介的个性。在版面编排中,客观的内容和主观的认识是结合在一起的。受众透过版面,可以感受到媒介对各类事件的态度和感情,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着这种态度和感情的牵引。

谁是受众(TO WHOM)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To whom,向谁说,就涉及了这样一个问题--受众细分问题。

在大众传播研究中,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受众是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要想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媒介就要弄清楚自己要向谁传递信息,弄清楚自己的观众是谁。都市报面对的是市民,青年报的读者是青年人,农村报的对象是农村干部和农民,《工人日报》的对象是工人。弄清了受众是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受众多发现与受众的接近点,就可能较好地实现"三贴近"。

何种效果(WITH WHAT EFFECT)

新闻传播效果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效果问题是整个传播活动的中心,这个问题贯穿于传播活动的全过程。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主要说明的是这一过程。

传播学的"培养分析"理论认为: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如果新闻报道较好地做到了"三贴近",传播的新闻使受众愿意看、乐意看、喜欢看,那么媒体所要表达的思想、观念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受众认同和接受,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思想、观念,这样,也就无形中使自己的媒介在受众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三贴近”的新闻学意义

"三贴近"原则是我党当前提出的思想工作的原则和要求,也是新闻宣传和报道的原则和要求。"三贴近"既是我党工作路线和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体现,也是我党新闻观的反映,具有新闻理论意义和价值。"三贴近"对新闻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贴近"的内涵和意义

李长春说,贴近实际,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真实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从实际出发部署工作,按实际需要开展工作,以实际效果检验工作,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具体实在、扎实深入。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从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汲取新鲜营养、展示美好前景,激励人民群众同心协力、奋发图强,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而共同奋斗,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入情入理,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贴近群众,就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盼,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可亲可信、深入人心(宣传思想工作要在"三贴近"上取得新进展人民网2003.4.23)。这是"三贴近"的基本内容。

"三贴近"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它从三个方面体现了我党的工作路线、观点和基本指导理论,它的内涵正像人民日报总编张研农同志指出的那样:"三贴近"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有实践第一的观点,有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有人民生活是创造源泉的观点等等(《新闻战线》2003年第5期第9页)。

二、"三贴近"原则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指出了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工作内容上的要求以及达到的目的及其途径,不仅具有思想指导上的价值,还具有实践意义,概括性地指出了新闻的基本理论问题。

首先,"三贴近"中,在每一方面包含着三层意思。第一是对新闻工作者这个主体行为的要求,贴近实际要求工作者的立足点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贴近生活是要求工作者首先"深入生活",贴近群众就要求工作者"扎根群众",这是实现"三贴近"原则的首要要求。这些要求是有高度概括性的,在对主体要求中主要是从出发点和工作实践的内容源泉上提出来的。新闻宣传工作者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就要求工作者必须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而深入生活和扎根群众,是立足于客观实际的出发点和必然结论,充分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哲学观。第二是对思想工作内容的要求,要求工作的内容上要符合实际需要,要"反映客观现实",要切实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求和感情。包括新闻宣传的思想工作必须用客观现实来说服人、教育人。思想工作的形式概括来说主要有三种形式:理论的阐释、艺术形象的塑造和生活真实的再现,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为理论著作、文艺作品和新闻报道。而这些形式所要达到的目标正如十六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而科学理论、文艺作品和新闻舆论的形成源于现实,从不同的角度来宣扬和诠释真善美的问题,体现现实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客观存在的美好的事例为基础,必须以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为依据,而美好的东西也正是存在于生活的实际中。

第三是工作上要達到的目的:"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具体实在、扎实深入";"更加入情入理,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更加可亲可信、深入人心"。一切思想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起到教育、引导和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党所制定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重要的是我们的思想工作必须让人信服,让人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威信,才能使思想工作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三贴近"在各个内容上也是有深刻的逻辑联系。贴近实际是工作的立足点和前提,只有贴近实际,立足实际,才能够实现后两个贴近;贴近生活是重要的途径,只有贴近生活,才能在思想工作上找到好的途径,才能在思想宣传上使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群众是根本目的和归宿点,我们党的一切工作,说到底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各种利益而奋斗。这三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紧密相联系的。它是包括新闻宣传在内的思想工作基本理论,阐述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及实现途径等问题。

总之,"三贴近"原则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现实理论指导意义,是在新时期思想工作中必须遵循和贯彻的,是一切思想工作者和新闻宣传工作者应该在实践中遵守的。

三、"三贴近"是马克思主义在思想工作上的具体体现和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具体体现,在新闻理论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闻理论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三贴近"与新闻的本源的唯物性相一致,又有新的发展和发挥。新闻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就是说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这个观点还反映了新闻的时间性问题,它是具有时间要求的,讲究时效性,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报道是对客观世界新近或正在发生事件的一种主观反映。贴近实际的要求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部署工作,按实际需要开展工作,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要贯彻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

"贴近实际"不仅是对新闻的客观性进行要求,同时也有时间上的意义和要求,在这里还明确地交代了在新时期的客观实际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这就赋予了新闻报道更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性,换个角度讲就是在时间上提出了要求,这个时间范围就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现实历史阶段中,一切的工作内容和对象不能脱离这个历史阶段的要求、特点和目标,这就要求包括新闻宣传的思想工作者必须在工作内容上体现当前的事实。这就是说新闻必须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把握住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根据这个历史阶段来及时地反映客观事实。在这点上,贴近实际的要求是反映了新闻本源的问题和时间性的问题。

第二,"三贴近"和新闻价值方面的问题相一致,并提出了新的内容。在新闻价值中,新闻的接近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新闻的接近性含有多层意思,包括新闻事件同受众地域的接近性、生活上的接近性、对受众主体利益的接近性等等。贴近生活的内涵,是针对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对象要求和新闻报道的内容而言,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深刻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特征,才能够捕捉到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才能够接近广大的受众,熟悉他们的情感和要求。新闻如果做到贴近生活,新闻就反映了接近性的要求。只有熟悉生动的现实生活,才能全面地使新闻接近广大人民群众,从而受到他们的拥护和喜欢。

第三,和新闻的基本功能和目的相一致,反映了我党的新闻观。新闻具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是和目的性相联系的。只有明确目的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新闻的功能。新闻事业的功能主要是报道新闻,传播信息;反映舆情,引导舆论;传授知识,普及教育;提供服务和文化娱乐等。概括起来就是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各种精神上的要求、对生存状态的要求。

新闻媒介在社会主义中国既是党的耳目喉舌,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是联系我党和政府的一个重要的桥梁,在新时期又具有经济实体的一些特征。但是,在根本上它是社会主义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和我党的根本目的相一致,那就是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及时地反映到政府和领导部门,把党的政策活动及时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以便于执行贯彻。

在贴近群众这一表述中,包含着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目的性,这个原则的根本要求就是人民群众第一的思想。我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上也同样适用。从贴近群众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我党执政为民的思想,始终是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要求新闻工作要充分想到群众的要求、情感和利益,这同时也是衡量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尺度。这样就体现了新闻的重要功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是群众的代言人,是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工具,是社会公器。这里充分地强调了新闻的人民性。

上一篇:工程造价大专的个人简历下一篇:公关文员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