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电视新闻传播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当前,自媒体、短视频等平台的传播影响力不断提升,严重挤压了广电的生存空间。因此,推动广电媒体立足自身优势,向全媒体转型势在必行。但广电媒体受运营能力不足、转型意识不强等问题影响,在全媒体转型进程中,陷入了“自建平台”与“借船出海”的现实困局。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新媒体视域下电视新闻传播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媒体视域下电视新闻传播论文 篇1:

新时代网络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模式创新

摘 要:在新媒体环境下,伴随着媒介融合的力度持续增大,新闻传播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为更好的满足受众的需求,全方位优化新闻传播的质量与效率,应该积极推动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与优化,行之有效的提升新闻传播的整体水平与质量,更好的契合受众的认知需求以及信息获取需要。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新闻传播;模式创新

新媒体的发展对新闻传播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促进了传统新闻媒体的转型和创新发展,使得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徑和方式发生变化。随着其迅速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新闻传播必须要紧跟时代潮流,从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创新和发展,满足新时代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也要正确引导新闻舆论,促进新闻传播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主要特点

(一)时效性得到了有效的强化

在传统新闻时代,新闻传播的效率是相对不高的,尤其是一些传统媒体平台以及户外媒体平台,可能需要经过一定的采编、制作、校对等流程,才能够最终呈现出来,这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新闻传播的整体效率。但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效率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以移动数字电视频道为例,在进行内容推广以及传播的过程中,既可以利用传统的地铁、公交等平台,也可以借助于移动互联网客户端等来进行点对面、点对点的高效传播。可见,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效率不仅得到了有效的优化,同时新闻传播的范围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拓展。

(二)互动性得到了有效的夯实和优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交互性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往往处于被动性的地位,被动接受新闻媒体的信息传输以及信息报道,明显缺乏互动性以及参与性。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可以自主的参与到信息内容的制作以及互动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也可以分享自身的心得体会。移动数字电视频道依托于新媒体技术来创新视频播出方式,积极引导受众参与其中,能够研判其视频或者广告内容在受众群体中的认可度,继而及时予以调整和优化。

(三)新闻传播的全媒体化

在传统媒体阶段,新闻传播主要依赖于主流传统平台,如电视、广播、报纸、户外大屏以及移动屏幕等等。但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平台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拓展与优化,新闻传播的效率也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移动数字电视频道的主要传播渠道为地铁、公交等移动屏幕,但依托于新媒体技术,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新闻传播的平台以及渠道,确保自身的内容得到大范围的传播,确保自身的新闻价值得到充分全面的彰显,更好的维系和满足广大受众的认知需求。

(四)新闻传播的主体多样化

在新媒体时代下,受众的媒介素养得到了充分全面的优化和提升。受众的主动参与性也得到了有效的强化和提升,可以说,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使得新闻传播主体得到了多样化的体现。移动数字电视频道的进行内容推送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借助于这一发展优势来进行信息传播主体的拓展,继而更好的收获传播成效,全方位优化和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度。

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新闻内容,提升新闻传播价值。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兴起,受众从传统的报纸电视等新闻信息获取方式逐渐转变为移动网络、手机端等方式,受众获得新闻信息更加碎片化,选择性更加多元化。新闻传播目的是让受众阅读新闻信息,获得有用的新闻价值,传递准确的新闻事件信息、观点及各方面的知识。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会选择个人关心的相关新闻事件或者知识。这就要求新闻传播要改变传统的新闻内容写作模式,创新新闻内容,运用创新的写作方法和新颖的创作方式,将新闻事件呈现给受众。一是拟好题目。只有题目吸引受众,受众才会有阅读的欲望。二是写好正文。新闻内容要注重“微”中见“大”,从小事件中反映大方向、大政策和大问题。三是做好延伸。新闻传播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件新闻事件,由新闻事件引发的思考、舆论及相关的知识等内容能过促进新闻信息价值的提升。

(二)融入新媒体技术,增加新闻传播途径。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更要利用好新媒体技术,让新闻信息得到更加广泛的宣传。新媒体技术让新闻传播有了更多途径选择,让新闻传播更加广泛。一是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新闻传播平台。传统的新闻传播以报纸、电视和广播为主,随着互联网兴起,新闻传播逐渐向网络转变,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平台向电脑、手机转变。因此,新闻传播要不断地融入新媒体技术,拓宽新闻传播的途径。二是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加新闻传播方式。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以现场直播、图片、短视频等多元形式进行传播,渗透力度更大。因此,新闻传播创新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加新闻传播的方式,让新闻内容以多元的形式呈现给受众。

(三)挖掘新闻内涵,引导正确新闻舆论。

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的喉舌,是正面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引导社会正确的舆论导向。因此,新闻传播模式创新核心步骤就是要挖掘新闻内涵,让受众了解到真实、全面的新闻事件。一是全面真实地呈现新闻事件。新媒体时代,人人成了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但往往一些新闻信息缺乏实际调查,新闻传播者以片面的角度进行传播,影响受众的思维判断和舆论导向。因此,党媒及国家相关媒体行业必须要以严谨认真客观的态度,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调查,挖掘新闻事件深层次的具体情况,将全面真实的新闻信息呈现给受众。二是认真落实贯彻国家政策。新媒体时代,新闻信息传播途径更广、新闻信息渗透更强,新闻传播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特点,将国家相关政策认真落实贯彻,为受众提供准确的政策内容,为受众深入解读政策内容。

(四)加强新闻监督,净化新闻传播环境。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成为大众的新闻信息传播平台,这样往往会出现一些负面的新闻信息。因此,新闻传播模式创新,必须要加强新闻监督,做好网络环境净化工作,为新闻传播创造良好的传播环境。一是新媒体平台要加强自我监管。二是国家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督。只有为新闻传播创造良好的环境,才能够让新闻传播具有价值,让受众接受到有用的新闻信息。

三、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新媒体发展也带来变化。近年来,我国新媒体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对我国传统新闻媒体带来巨大挑战。我们在运用新媒体技术的同时,推进媒体改革和创新,不断地拓宽新闻传播的途径,创新新闻传播的模式。未来新闻传播模式创新,更要深入挖掘新媒体技术的优势,结合传统新闻媒体的优势,扩大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更好地引导新闻舆论,发挥新闻传播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叶丽.自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传播的机遇与挑战[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3):6.

[2]王发艳.新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特点及策略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7(14):29.

[3]谢颖.新媒体发展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挑战[J].新闻传播,2017(24):73-74.

作者:袁现省

新媒体视域下电视新闻传播论文 篇2:

模式重构、跨界融合: “互联网+”驱动下广电全媒体转型研究

【摘要】 当前,自媒体、短视频等平台的传播影响力不断提升,严重挤压了广电的生存空间。因此,推动广电媒体立足自身优势,向全媒体转型势在必行。但广电媒体受运营能力不足、转型意识不强等问题影响,在全媒体转型进程中,陷入了“自建平台”与“借船出海”的现实困局。因此,广电想要适应新的媒体环境,需要践行“互联网+”思维,坚持从传媒技术、优质内容多个领域与新媒体平台深度融合,助力广电全媒体转型升级。本文以广电全媒体转型的困境与机遇为研究基础,系统化论述了“互联网+”驱动下广电全媒体转型路径。

【关键词】 模式重构;跨界融合;“互联网+”;广电;全媒体

通过对当前广电全媒体转型经验、成效进行细化研究,可以看到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媒体的舆论影响力、传播效力已远超传统媒体,传统广电媒体呈现出发展滞缓的衰退趋势。为此,广电媒体想要继续保持应有的影响力,应积极向全媒体转型。

一、广电全媒体转型的困境与机遇

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下,广電媒体面临资源整合、人才技术等多元困境。为有效应对全媒体转型形势,需要广电重构运行模式,整合优势传媒资源,搭建全媒体平台,做强做大发展主业,拓宽广电媒体发展空间。

(一)广电全媒体转型的多元困境

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广电媒体向全媒体转型面临多元困境,具体表现为:第一,媒体资源整合难度较大,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成为制约广电全媒体发展的瓶颈。目前多数广电媒体缺乏良好的媒体融合思维,很难真正、有效整合各类媒体资源,直接影响了全媒体转型。因此,广电想要实现全媒体转型,需要高度整合新旧媒体资源,通过优化传播流程、重塑信息加工及生产体系,解决资源整合利用困境。第二,广电新媒体业务起步较晚,全媒体建设滞后,影响广电全媒体的品牌力和影响力。尽管当前广电积极推进全媒体建设,但与主要短视频、新媒体平台相比,广电新媒体的影响力与品牌力明显不足[1]。第三,广电媒体缺少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的专项人才。现阶段,广电媒体缺少熟练掌握和适应新媒体语言与技术的专项人才,成为影响广电全媒体转型的重要“短板”。

(二)广电全媒体转型的良好机遇

广电媒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内容生产加工、信息传播经验,为全媒体转型提供了良好支持。其一,广电媒体具有良好的内容优势。相对于新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而言,广电媒体通过继续发挥内容优势,积极向短视频、自媒体和移动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延伸,有效助力传统广电与新兴媒体实现深度融合。第二,广电媒体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广电媒体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凭借优质内容、规范的媒体运营体系和良好的权威性,获得了相对稳固的受众群体,尤其是多数广电媒体具备与受众高效互动的经验,能够有效调动受众参与平台互动。第三,广电媒体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应对体系。在“互联网+”驱动下,自媒体、短视频技术实现成熟发展,广电媒体通过聚焦媒体传播格局与舆论生态环境的深度变化,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制定围绕受众需求、阅读习惯,推进“融合驱动”的发展模式,构建以优质内容为基础,以智慧技术为支持,以深度融合为特征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实现传统广电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2]。

二、“互联网+”驱动下广电全媒体转型路径

当前,向全媒体方向发展已成为驱动广电媒体智慧、立体升级的重要选择。为此,传统广电要集中释放全媒体转型潜能,通过对各类传播渠道、平台进行合理分工,提高广电媒体的信息策划能力,强化新闻信息资源共享意识和多渠道传播理念,拓宽媒体服务空间,搭建“一站式”的全媒体平台,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多元传播要求。

(一)践行模式重构思维,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

面对“互联网+”的全新传播环境,广电媒体要重构媒体融合思维,通过构建新旧媒体“深度合一”的传播格局,及时引入搜索引擎、移动直播和视频媒体等优势技术,积极发展新的媒体业务,提升广电媒体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水平,拓宽广电媒体的生存空间。其一,要坚持践行“移动优先”的发展战略。广电要积极整合移动APP客户端、微信、微博等各类平台资源,并尝试用“短视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合理使用新媒体语言,使广电媒体继续抢占主流舆论阵地。其二,要坚持实施“科技支撑”的发展理念。广电媒体要充分把握5G、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科技优势,加快智慧创新与立体升级进程。通过发挥智慧科技的技术优势,提高传播内容的清晰度、观赏效果,为大众提供优质便捷、内容丰富的媒体内容[3]。

(二)立足精品意识,打造优质全媒体内容

在“互联网+”驱动下,媒体传播格局出现了巨大变化。在推进传统广电向全媒体转型进程中,优质内容资源成为决定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首先,广电媒体要适应新的传播趋势,生产、制作更优质的“全媒体”新闻内容。广电向全媒体平台转型进程中,要打破传统传播思维,创作出符合不同媒体平台传播规律的作品,继续深挖在内容制作领域的经验优势,持续做强、做大优质内容,全面提升广电传播的品牌力和影响力,适应全媒体竞争环境。其次,广电媒体要用“全媒体”思维对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采集及制作流程进行改造,通过选择高质量、新鲜度的新闻线索,优化信息采编流程,提高优质新闻信息的共享度,确保传播信息的实效性与时效性[4]。最后,广电媒体要继续保持自身优势,以“深度报道”彰显媒体优势。为有效应对新媒体平台的复杂冲击,广电媒体要精选节目内容,多角度、深层次解读热点及焦点事件,深度解读媒体传播信息的内容,精准表达舆论观点及新闻信息,提升广电媒体的传播影响力。

(三)聚焦读者需求,培育全媒体转型新动能

在数字阅读环境下,大众倾向于使用移动媒介来获取阅读信息,互联网不仅成为新的信息传播途径,也成为新环境下的信息生产、加工及传播方式,尤其在碎片化、情景化的阅读场景下,新闻信息传播与大众社交、娱乐活动相融合,形成了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因此,关注读者的全新阅读需求,引导用户参与传播体系,就成为广电媒体转型升级的新诉求。

第一,在全媒体环境下,面对质量层次不一的海量信息,广电媒体要塑造强有力的“受众本位”意识,通过深化新闻主题,突出新闻信息背景,深度解读信息内容,推进新闻信息“本土化”,再结合必要的评论和观点引导,对传播信息进行深度报道和全方位解读。

第二,广电媒体要积极践行“新闻+”理念,为受众提供更加充分、全面的新闻报道内容。通过积极诠释“服务意识”,利用个性化推荐、融合搜索等多种技术对不同类型受众群体的阅读诉求进行合理分解,采取差异化的传播策略,合理分配新闻报道、社会服务和知識推介等不同信息的传播报道比例,满足大众个性化的阅读需求。

第三,要深化用户参与意识,突出用户服务功能。通过发挥H5技术、UGC技术,引导受众参与广电媒体信息报道,增强用户的参与体验。广电要坚持从传统、简单的用户互动参与向内容补充、增值服务等多功能服务形态升级,通过为用户提供广阔、自由的表达空间,深度诠释“互联网”思维。

(四)积极尝试跨界融合,大力发展“媒体+”新产业

在新媒体环境下,广电媒体的市场竞争力不断衰落,尤其是媒体盈利来源过于单一,直接冲击了传统广电的生存空间。因此,广电媒体想要成功转型为全媒体,需要依托自身优势,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同时,广电媒体要结合实际,尝试跨界融合,发展“媒体+”新产业,拓宽生存空间。其一,要持续做大、做强优势传统产业,挖掘利润“增益点”。要继续深挖广告经营、内容制作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进行企业化、现代化改造,挖掘广电潜在收益,实现规模升级、效益倍增的理想成效。其二,要尝试创新经营理念,构建多元化的商业模式。通过将媒体传播与增值服务深度融合,搭建“智媒体”平台,开发购物电商、知识付费和生活服务等多种盈利项目,助力广电媒体突破发展困局。其三,要继续发挥广电媒体的“信息平台”优势,积极向网上党建、电商平台和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发展延伸,通过整合医疗、教育、文化旅游和日常生活等多种便民资源,为大众提供全方位、多业态的生活服务[5]。要强化为民服务、便捷服务的理念,通过打造优质作品IP,提高广电媒体的“造血”能力,实现广电媒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三、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各类媒体的“间隙”逐渐缩小,不同媒体终端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广电媒体想要提升影响力,需要适应大众数字化、移动化阅读趋势,通过发挥智慧技术优势,充分了解、科学研判大众的阅读习惯,积极创新传播形态,优化传播内容,通过开展“跨媒体”合作,实现多元媒体深度融合,形成全媒体合作矩阵,提高传播内容与受众需求的匹配度,继续保持广电媒体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周逵.生态与心态:中国广电新媒体平台建设与发展之困——基于对25位省级广电新媒体负责人的访谈[J].新闻记者,2017,(03):43-51.

[2]李静,黄启明.地方广电媒体“中央厨房”建设模式探析——以深圳广电集团2016年全国“双创周”报道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01):15-17.

[3]许宵鹏.全媒体时代大型电视新闻行动的探索——以江苏广电总台“潮起扬子江”为例[J].电视研究,2019,(06):64-66.

[4]张志安,李宜乔.公共传播领域中的媒体协同发展——论大众化媒体、专业性媒体与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J].新闻与写作,2019,(08):20-25.

[5]许可,梁刚建.“四全媒体”视域下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创新路径[J].传媒,2020,(17):69-72.

作者简介:

文馨以,女,韩国庆熙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湖南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人机互动,传播心理学。

作者:文馨以

新媒体视域下电视新闻传播论文 篇3: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模式构建探析

摘 要 新媒体融合发展,为传统电视媒体开启了发展的新模式,构建了媒体行业的新格局。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优化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构建新闻采编新模式、新形态,要求“新媒体+”的发展思维,创新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文章从转变采编模式、转变传播模式、全面发展深度采编、强化与受众的互动交流等方面,阐述了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的构建策略,深化电视媒体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新媒体;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构建策略

新媒体所带来的“新”,给传统电视新闻媒体带来了发展与生存的双重压力,但也创造了媒体融合下传统媒体创新发展的新契机。电视媒体在新媒体迅速崛起的今年,一是要放低“姿态”,传统媒体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已消失,电视媒体应主动应对挑战,主动融入到新媒体的大环境之中,适应新环境、创造新动力;二是要转变思想理念,创新工作方式。电视新闻是电视媒体的主体,而新闻采编是新闻制作的重要内容。如何以创新发展的思维,依托新媒体开放、互动、时效的媒体特性,实现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转变与创新,是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建设的内在要求。因此,在笔者看来,新媒体视域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构建,应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转变采编模式:依托新媒体时效性特质,实现“即采、即编、即发”

在新媒体融合、互动的大背景之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有了新转变,特别是依托新媒体的时效性,实现了新闻采编模式的新转变,“即采、即编、即发”的模式,提高了新闻报道的“生命力”。对于电视新闻而言,新闻编辑报道的即时性应兼顾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专业”特质,又要依托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确保电视新闻报道的“即时性”。如图1所示,是央视在新媒体视域下,电视新闻的拓展图。近年来,央视在深化媒体建设的过程中,将新媒体作为植根媒体转型、创新的重要平台,强调采编模式的转变,以新媒体平台为契机,通过开通央视影音、央视体育、央视新闻等移动App,让央视新闻在客户端的指尖传播报道,让新闻报道跨越时间、地域等的限制。与此同时,央视开通频道(栏目)微信、微博公众平台,强化与受众的互动交流。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可以将采访到的第一手现场新闻图片,配上简单的文字报道,就可以通过后台编辑,实现“即采、即编、即发”,让广大受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新闻现场,强化新闻新鲜性对受众的吸引,也抓住受众的心理需求。例如,2016年11月24日,江西省丰城市一电厂施工平台发生倒塌,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央视记者在达到现场之后,就在央视新闻、央视影音等移动客户端,发出了第一条图文并茂的消息:“江西丰城电场施工平台倒塌,已造成多人伤亡,当地政府已召集消防、公安、医院等多部门,正全力抢救”。在新闻编辑中,电视新闻的编辑模式已发生转变,依托新媒体平台下的新闻编辑、报道更加即时,赢得了新闻报道的主动优势。

2 转变传播模式,开启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新模式

新媒体在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力,体现在新媒体为电视新闻采编开启了新模式,传播模式的转变,让电视新闻媒体采编转变过去单向传播方式,转而以多元传播为主体,一次采编、多种生成为核心,建立多媒体采编平台。也就是说,新媒体的深度融合,让电视新闻传播手段更加多元化。央视在报道G20峰会、APEC会议中,就充分融合新媒体,以微视频的形式,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并向全网推送。央视新闻新媒体“V观习主席出访”,迅速在网络走红。央视独家V视:APEC欢迎晚宴“习奥会”热聊1分半,一经发布,迅速在网络中引起热议。视频剪辑快速准确、短小精悍的“V视”报道模式,让独家内容及时向受众推送、发布,耳目一新的报道模式,带给受众不同的视觉感受。与此同时,通过专题策划报道,在微博、信心公众平台,动态发送习主席出访动态,并在“V视”专栏,策划《央视评论:G20上的“习式金句”一一解读》等栏目。因此,新媒体深度如何,为电视新闻采编开启了新模式,传播模式的转变,推动了电视新闻采编的创新发展,以契合时代发展的步伐。

3 全面发展深度采编,提高新闻采编在新闻报道中的服务效能

深度采编是提高新闻报道价值的内在要求,强调传统电视新闻媒体应突出“专业”报道的传统优势,通过深挖报道,让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吸引更多受众的阳光。抓住受众“尝鲜”的心理特点,电视新闻应在深度采编的同时,契合受众阅读习惯、心理需求,采编出更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新闻信息。电视媒体要利用好新媒体平台,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电视新闻栏目的采编流程,更契合新媒体时代的要求,让受众能够接收到感兴趣的、有价值的新闻。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受众难以守在某个时间点,在电视前关注某一新闻报道,零散的新闻呈现反而成为现代人获取新闻咨询的重要形式。为此,如何将零散的新闻在深度采编中,充分挖掘新闻价值,让深度报道在零散的新闻中出现,就要求采编工作应从“轻剪辑”向“深阅读”转变,提高新闻信息质量,转变新闻采编在新闻报道中的服务效能。

在传统媒体思维的束缚下,电视新闻难以在第一时间形成新闻的深度报道,新闻的深度采编缺乏挖掘。为此,新媒体视域下的电视新闻采编,一是要转变采编工作的思维模式,将新闻深度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生命线,作为建立群众收视基础的重要保障;二是建立起“一条龙”的服务模式,结合微信、官网等新媒体平台,让受众呈现有深度、感兴趣的信息咨询,进而让受众主动走进,并与新闻栏目建立起相互信任、彼此尊重的情感;三是电视新闻采编应紧扣重大事件、突发事故等内容,克服介入时间滞后问题,依托深度采编,扩大新闻报道的影响力,进而塑造新闻栏目的社会知名度。

4 强化与受众的互动交流,盘活电视新闻栏目的生存力

传统电视新闻采编难以与受众形成互动,单向的工作模式,淡化了受眾的情感照顾,同时也疏远了受众在新闻栏目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为此,依托新媒体,强化与受众的互动交流,有助于盘活电视新闻栏目的生存力,进而在互动交流中,优化新闻采编工作,报道社会受众关切的新闻热点,及时回应社会的呼声。首先,电视新闻栏目可以通过新闻热点、微信微博等方式,实时接受受众对新闻栏目的评价,对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改进;其次,舆论的正确引导,是电视媒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的必然要求。在电视新闻采编中,应关切社会焦点,通过正确的媒体发生,引导受众正确的舆论导向,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再次,强化后期编辑工作。电视新闻要求新闻内容真实、严谨,而新闻后期编辑是确保新闻质量的重要抓手。后期编辑不仅能够提高新闻的质量,而且在优质的艺术色彩之后,感染并带动受众的情感,进而吸引受众的眼球。例如,在G20峰会与APEC会议的报道中,央视新闻团队就提前准备,超前梳理会议要点,并同步配发背景和评论解读,补充更多深度信息和背景知识,给用户更大信息量。

总而言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优化了传统媒体行业格局,带给传统媒体发展与生存的双重压力。新格局所带来的压力在所难免,但发展的新融合所带的机遇,强调电视新闻采编应依托新媒体,转变采编模式、传播模式,通过全面深度报道、强化与受众的互动交流,构建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新形态。无论是新媒体如何融合发展,电视媒体一方面要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强化新闻“专业”报道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要以新媒体为抓手,创设多元化的新闻采编平台。

参考文献

[1]梁慧.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做好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J].西部广播电视,2014(21):17-108.

[2]杨涛.新媒体时代县级电视台电视新闻节目的采编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2015(20):138.

[3]刘晓媛.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素养与能力探析[J].新闻传播,2013(7):238.

[4]胡建华.电视新闻采编技巧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探析[J].信息化建设,2016(5).

作者:沈立

上一篇:评选年级之星活动方案下一篇:综合性终端销售促销管理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