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比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比(精选8篇)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比 篇1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

1.表现

虽然对新媒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市场蛋糕的大小是不变的,新媒体的出现必然与传统媒体产生竞争,分流一部分受众。美国去年5月公布的一项针对2600位网络使用者所进行的媒体消费行为调查显示,有60.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比起前一年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更多了,而减少时间看电视的人有35.5%、看杂志的有34.1%、听收音机的有27.1%、看报纸的有30.3%。

2.原因

虽然新媒体并没有形成对传统媒体的大规模替代之势,但新媒体的种种优势确实使传统媒体正在失去一些传统优势。

(1)新媒体提升新闻时效性

以报纸为例,报纸的内容一向被要求具有时效性强的性质,报业竞争也主要表现为时效性的比拼。以南京地区的报纸为例,为了增强时效性,许多原本应该在傍晚发行的晚报都赶在了清晨发行。而新媒体的出现,使报纸的这一优势明显削弱。电子媒体在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使其时效性远远胜过报纸的时效性。

如今,许多受众已经习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通过这种途径得知的新闻往往比随后浏览报纸、观看电视所获知的要新鲜很多。

(2)新媒体增强受众主动性

报纸新闻的阅读受报纸发行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电视新闻的收看受播出时间段的限制,传统媒体的受众不可能在自己所希望的任何一个时间段随心所欲地接受信息。新媒体的出现则大大改变了这样的格局,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段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动态,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接收所希望获知的资讯。新媒体无形中改变了人们与生活对话的方式。

(3)新媒体降低信息成本

报纸真正成为大众传播媒体,不仅因为它是新闻纸(newspaper),还因为它是廉价纸(cheappaper)。以低廉的价格获得大量的信息曾经是报纸的极大优势。现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成本大幅度下降,无论是在获得信息的量上,还是在获得信息的价格上,报纸都在失去其传统优势。特别是,报纸的低价格还依赖于发行网络的低成本,而新媒体传输技术和终端设备技术的长足进步导致其价格大幅度下降,而且基本不受传输距离、范围和信息量的影响。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依存

两种媒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如何体现,两种媒体在相互依赖中各自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这要从内容传播的共享性和传播技术的互补性两方面来分析。

1.信息内容共享

要从内容信息的共享性上回答这些问题,就有必要引入西方传播学中的共鸣效果(reso鄄nanceeffect)和溢散效果(spill-overeffect)两个概念。

(1)共鸣效果

“共鸣效果”(resonanceeffect)的提出,是学者诺尔纽曼等人(Noelle-Neumann&Mathes,1987)在研究1968年伦敦反越战示威时,发现媒体之间也有意见领袖媒介(opinion-leadingmedia)的现象存在,即一些主流媒体最先报道相关新闻后,其他媒体才相继跟进,且意见领袖的内容为其他报纸所采纳,形成一股连锁反应。诺尔纽曼称这一现象为“共鸣现象”。就是说,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主流媒体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是其他新闻工作者的信息来源与参考架构。这种由主流媒体引起而在媒介系统中产生一连串报道上的连锁反应,就是“媒介共鸣”(resonanceofmedia)效应。

传统媒体在社会公信力和第一手新闻信息获取方面依然具有绝对的优势。如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处以绞刑的事件曾经受到传统媒体的广泛关注,并因此促使新媒体产生“共鸣”。

(2)溢散效果

“溢散效果”(spillovereffect)是学者Mathes和Pfetsh(1991)提出的。当媒介议题由潜伏期与预备期转变成上升期时,主流媒体开始加入报道。他们将这种媒介议题是由另类媒介流向主流媒介(意见领袖媒介)的议题传布方式称为“溢散效果”。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溢散”日益明显。如果说,广播时代最重大的国际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电视时代最重大的国际事件是越南战争的话,那么,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

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网络传播时代最重大的国际事件。“9·11”恐怖袭击事件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有目共睹,但这样一个重大事件最初是通过网络传播出来的,随后逐步溢散,传统媒体才加以报道。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新媒体使得“溢散”日益明显,让主流媒体卷入敏感问题的报道,不仅扩大了新闻报道面,而且拓宽了受众的言论空间,使受众话语权得到增强,受众的地位得到提高,反映民心民意的渠道更加畅通。

2.传播技术相互依存

如果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传播上的相互依存是隐性的话,那么两者在传播技术上的相互依存则显而易见了。一方面,传统媒体需要借助新技术升级自身,另一方面,新媒体如果能够将自身在技术上所具有的互动性优势与传统媒体的便捷性优势相结合就更加能够开拓发展的市场。

(1)报纸全面Web2.0

Web2.0是当下在互联网上迅速崛起的一股新的传播势力,它创造了个性化、平民化、交互性的传播景观,这种新技术的出现,为传统媒体的创新提供了许多启示,尤其对于报纸,提供了一次打破传统定位,加快数字化发展的契机。正如百度公司副总裁梁冬所言:“报纸也将进入Web2.0时代。”

美国报业协会主席曾表示:“因特网是少数可以跟传统媒体配合得天衣无缝的媒体。它是报业自然的发展方向,它为报纸提供了空间、及时性和更大的读者群。”而借助Web2.0的传播优势,尤其博客这一Web2.0核心应用的最典型代表,报纸新闻传播将拥有更大的空间和能力。

(2)手机与报纸相互补充

伴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作为大众通讯工具之一的手机,其功能不断拓展,特别是短信、彩信等的出现,手机已逐渐发展成为人们之间记录、存储、传输、交流和呈现信息的新媒介。针对手机在新闻资讯传播方面的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平面媒体纷纷推出以手机为媒介的新闻信息服务业务,即将纸质媒体的新闻内容进行数字化转换,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使手机用户能够即时、快捷、便利地阅读当天的报纸新闻。

(3)IPTV升级传统电视

IPTV即交互网络电视,一般是指通过互联网络,特别是宽带互联网络传播视频节目的服务形式。

互动性是IPTV的重要特征之一。有学者指出,数字交互电视“颠覆了电视观众的„受众‟定位与电视传媒的„传者‟定位”,“数字交互电视的互动传播,使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位置不再是固定的或先在规定的,而是不断在互相共享的、移动的。”数字交互电视的发展还使得“大众传播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信息使用者”身上。

(4)播客扩大广播发展空间

随着博客的出现,播客也应运而生,而且短时间内人气急升,所以播客是传统广播的一个新的竞争者,但不是它的掘墓人,一方的发展不一定必然以另一方的停滞乃至灭亡为代价,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共生关系,存在着很大的合作空间。輥輱訛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补升级

如今,在一派“唱衰”传统媒体的声音之下,新媒体似乎成了传统媒体的“掘墓人”。其实,传统媒体目前的处境,与十几年前戏剧面临的危机有某种相似之处,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对戏剧产生了巨大冲击的电视的优势固然应予承认,戏剧的观众也的确在减少,另一方面,电视和录像的崛起还给戏剧带来了新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观众,戏剧借助于现代化强有力的传播手段,进入了千家万户,这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现在,戏剧依然在熙熙攘攘的现代艺术世界里占据着不容替代的一席。

和戏剧消亡论一样,曾几何时,电视的普及也曾使人担心纸质媒体将大大萎缩,而这几十年的事实同样表明,电视并没有对报纸产生很大的冲击,电视和报纸仍然是共同繁荣和发展的。这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在这种既定的生存环境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必然也是相互依存互补升级的。

(一)传统媒体的升级方向

历史已经证明,新技术带来的变革并不会使传统媒体消亡,广播的出现并没有摧毁报纸,电视的出现也没有摧毁广播,而他们都没有使图书消亡。新闻业的每一次新技术浪潮都推动了该行业的进步,促使双方面互相借力,促进优势升级。輥輲訛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面对新媒体的优势,大可不必自惭形秽,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新媒体竞争是正确的选择。传统媒体的优势首先体现为

公信力强。中国社科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12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和《中国5小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网民最信任的还是电视、广播和报纸,而信任程度最低的则是网络上的新闻。輥輳訛

在挑战面前,传统媒体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突围,突围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相反还要借助对手的力量,传统媒体可以采取有效的战略、战术,充分利用好支撑在新兴媒体背后的新技术,增加互动的成分,从而提升传统媒体的价值,为自己的生存创造条件。

(二)新媒体的升级方向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比 篇2

通常情况下, 我们把平面媒体称之为传统媒体, 而我们现在所说的传统媒体是相对于近几年兴起的网络媒体而言的, 以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即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的交流活动的媒体, 包括电视、报刊、广播、户外四种。而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电视、报刊、广播、户外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 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 新媒体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对此, 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 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 (电视、广播、报纸、通信) 之间的边界, 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 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 等等”。总之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提来, 但与传统媒体又有着质的区别, 这里我们就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力对比来谈。

首先我们要明确何为传播力?多数人认为, 传播力是指“传播载体的数量, 传播机构的数目, 从业人员的数量、传输技术、传播速度等, 这些硬件构成传播力的基础”。也有的人认为:“大众媒体传播力的核心是媒体传播的能力, 也就是媒体到达受众并产生效果的能力。一般来讲, 到达受众的能力通过收视率、阅读率、到达率、发行量等指标得到体现。这些指标表现了媒体对受众的覆盖程度, 或者说受众对媒体的了解程度。”但就其根本而言, 媒体影响受众的决策能力的大小才是传播力的真正体现。

传统媒体发展至今, 其资源的广泛性, 内容的丰富性, 时效的快速性, 高度的参与性和服务的全面性等等优点我们不必多说。但是在多元化的今天, 传统媒体的弊端也逐渐显露了出来。

报纸媒体自我国古代发展至今, 其主要以文字传播为主, 不论是在报道复杂的新闻事件还是商家在传播其商品或服务信息时都只能采取单一的、线性的传播方式, 对客观的事实做抽象地概括, 因此客观事实与所述内容的差别在所难免, 且受版面限制, 只能截取新闻和商品、服务信息的最有价值的一面, 迎合大多数人的阅读取向的信息。因而缺乏个性化, 不能全面满足受众的阅读需要和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报纸也受出版时间的限制, 更新速度只能以“天”为单位, 虽然可以以其他形式补充重要的信息, 但在这个信息时代, 报纸的时效性和信息涵盖量远远不够为信息量巨大化的今天提供优良的服务。因此, 其能传达到受众且影响受众的决策能力, 即其传播力微乎其微。其次是广播媒体, 广播主要以声音传播为主, 线性的传播方式, 使得广大听众只能按照电台的播出顺序收听, 而且不但不能反复重复收听而且转瞬即逝, 不容易记忆和保存信息, 在视觉上也缺乏生动和直观的影像。此外, 电台发射的电波频率受天气、接收方位和其它电台相近频率的电波等条件的干扰, 使受众得不到良好的收听效果, 达不到良好的传播作用。电视虽具备了声音和画面结合的优点, 但是电视和广播一样, 都是线性的传播方式, 不能反复收看, 并且电视的信息传播也受节目时间的严格限制, 只能在规定的节目时间内传播相应新闻事件、商家商品或服务信息等等, 这种方式出现的信息往往不能使受众更全面具体地了解新闻事件、商家商品或服务等全面信息。表现形式也仍然不够丰富也是其缺点之一, 而且, 相对于网络较为单一。而网络则使信息的传播方式可以结合传输文字、图表、图片、声音、录像、动画等多种形式, 但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却往往值得商榷。

总之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都是单向传播、线性、不可选择的, 是机构向受众传播, 没有受众的信息反馈这一环节, 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机构传达的信息。并且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因此传统媒体向受众传播的内容不能及时地反馈, 使其不能明确地掌握好受众的心理需求, 不能更好地主导受众的决策, 故对受众的传播力也就显得相对薄弱。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思考 篇3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混媒时代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103-02

“互联网启蒙”教会了我们“数字化生存”,0和1这两个人们熟悉而又探究不绝的数字,便将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各种媒体也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驱使下,进入到“大融合”的时代,手机媒体与互联网一起以攻城略地的气势蚕食着传统媒体的天下,形成一种令人惊吓的“新媒体现象”,“混媒体时代”已至许久。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现状——混媒时代的悄然而至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是中国互联网全面高速发展的10年,全媒体公司已然成为国内外资本市场的新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媒体在全球的迅猛发展令媒介传播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不仅改变了传媒产业的格局,同时对当代社会发展产生了全方位的革命性影响。

“新媒体时代来临”已经不是呼声,而成为了事实,“后浪推前浪”的意味之浓。近几年,我国新媒体的发展呈现出新一轮的整体上升势头,国家对于新媒体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原生的新媒体形态不断涌现,基于新兴信息网络技术和传统媒体融合而产生的新媒体形态日益丰富,运营者从以前的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开始注重在差异化服务,提高用户的体验感受。目前还出现了一系列的媒体新形式如楼宇电视,公交移动媒体等,显而易见,移动媒体在潜移默化的引领着“新媒体”的未来。

文化促成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技术与发展的应用也加速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与此同时,每个媒介又可以与动画、广告、新闻等等领域结合,媒介的发展又促进了相应技术产业的发展。毋庸置疑的是,不久的将来,“新媒体”这一名词将会被一个新的名词取代,它概念的退出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就目前来看,“混媒时代”是媒体的主流发展趋势。

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形式——混媒时代的衍生品

(一)“新媒体的领跑者”——网络新媒体:包括新闻网站、门户网站、IPTV等。网络新媒体从2006年以来的一个热点就是视频。视频网站从今年来看,仍然在继续发展,爱奇艺、乐视、土豆、酷6、优酷等仍保持着很大的优势,对电视的冲击更加猛烈。值得思考的是,受知识水平以及受众群体等客观条件的影响,网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形成了良性互补。如CCTV与CNTV,一个是传统媒体一个是新媒体,两个媒体平台的播出内容如出一辙,加大了受众的选择性与自由性。

(二)“放在裤兜里的媒体”——手机新媒体:手机新媒体作为电信运营商向客户提供服务的载体或媒介,已开展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互联网以上三项主要业务。一机在手,走遍天下不再是深化。通过手机,我们能上网收发邮件、网络聊天、观看网络电视、浏览手机报、视频通话,手机的媒体特征越来越明显,虽,目前受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因素限制,其作为媒体的特征还不能完全发挥出来,但是,在手机普及之后,手机媒体将成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手机媒体以新闻传递为主要传播渠道,与报纸报刊这种传统媒体的性能相对应,无法跳出的限制是,虽内容大相径庭,但是便捷性和随意性大大加强,使得新闻变得无处不在,信息传递无往不入。

(三)“新媒体无处不在”——户外新媒体:如车载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在户外新媒体中,有人做过这样的描述:“电视长了脚,跟着观众跑。”在电梯里你可以看到电视;在公交车上你可以看到电视;在出租车上你可以看到电视;在城市轻轨和地铁上你也可以看到电视;当你出差时还可以在火车上看到电视;当周围什么都没有时,你还可以掏出手机来看电视……人们曾经对电视的“移动梦想”,如今变成了生动的现实,毫不夸张的说,移动电视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 “延伸新媒体”——衍生新媒体:如博客、播客、微博。随着技术的成熟和牌照的发放,正式拉开了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序幕,微博作为博客衍生的新生事物,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它具有无可比拟的时代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利润空间。微博等媒体使得日志逐渐成为了过去,虽无日记本的厚重感与历史感之外,大大的提高的生活效率和生活节奏。

总而言之,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更多的是对于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的影响与改变。混媒时代手机智能化降低了短信等媒体的使用率,受技术的发展,文化思想等变化的影响,主流媒体逐渐被各种碎片所替代和占有,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媒体产业的格局也逐渐发生变化。

三、传媒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未来——混媒时代的并驾齐驱

2010年是中国新媒体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一年,这一年中国互联网网民数超过4亿,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人成为网民,中国已成为世界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这个“第一”,再次见证了中国新媒体在全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发展的脚步之快。各种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技术不断走向成熟,新媒体的载体、新形态与新材料不断出现,尤其是移动新媒体发展势头最为迅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指出:中国手机用户2010年突破8亿,2011年3月底达到8.9亿,是美国3.03亿手机用户的近3倍。手机用户量的不断增多为新媒体的长足发展提供了保障。

在2013年4月20日雅安地震中,传媒媒体与新媒体联合播报应急效应明显,电视与微博穿插进行联合播报,同时微博提供线索,电视进行及时的关注与追踪,线上线下紧密配合,可见,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新媒体在突发灾难面前,优势互补。微博、微信救援成为灾情报道的新利器,它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传统的灾难报道模式,让全社会的救援变得更为高效、透明和有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既竞争又合作,互依互补,均是了解社会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渠道,包括纸媒体在内,虽然它们受到出版周期的限制,在重大事件来临时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但是据笔者了解,很多纸媒也都派出记者前往灾区,在事件稍具平息后,这些媒体会根据其独有的属性给我们带来更为深度细致的报道。

比尔·盖茨在上世纪90年代说过“信息在你指尖”,只要我们轻轻的敲击键盘,大量的信息就会跃入眼帘。可以说“新媒体”联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个领域,而传统媒体就其发展历程和受众群体,仍有着无法撼动的地位。在信息告诉发展的时代,各种媒体的竞争层出不穷,无法避免,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只有互相取代,在笔者看来更多的应该是相互补充。世界新媒体的发展正朝着快速、便捷、实用、大众化大步前进,各种力量会在市场中各自争取到自己的忠实读者或观众,走出自己的一条发展之路。

可以预见,新媒体的日新月异、层出不穷还将更深刻地改变世界,同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给传媒业的未来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历史告诉未来,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类永远无法预测未来,所以我们不去预测未来,我们只创造未来。

参考文献:

[1] 赵蓓,《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需求与媒介利益》[D],山东大学,2006.5.10。

[2]乔洁琼、薛迎宾,《新媒体的发展优势和隐忧》[J],传媒观察,2010.11。

[3]顾程,《混媒时代的媒体接触》[J],中国广告,2009.12。

[3]路红梅,《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合——以四川卫视为例简析雅安地震中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新媒体的联合》,科讯广电网,2013.4.21。http://bc.tech-ex.com/2013/cabletv/34385.html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比 篇4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摸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使我国英语教学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和时代的需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创建了多媒体教学的新平台,提供了改革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机遇和手段。本文将分析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其合理因素,以及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和探索,提出如何采取科学可行的方法优化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使其与多媒体网络教学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从而促进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

1.传统的教学模式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长期采用的传统模式可用教师+学生+课本+粉笔(或投影仪、录音机)来表示,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经过改进的语法一翻译法(也称为“译读法”)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最常见的教学法。

1.1这种模式的长处

1.1.1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及时地修改

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并利用教师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对课文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

1.2.1传统模式的先天不足在于无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信息输入有限,从而难以全面调动学习者的全部感官参与学习,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1.2.3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多沿用“复习旧课一导人新课一讲解新课—巩固新课一布置作业”这种陈旧的程序,忽略学生学习主动眭的发挥。总之,传统教学模式有其成功的方面,但它的局限性导致它很难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形势,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多媒体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nr—puterassistedinstruction,即CAI)。

2.1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将多媒体计算机用于课堂演示,是比较常用的形式之一。其主要特点是需要的硬件设备不多(投资省),而设备利用率高,产生的教学效率好。学生面对的将不再是教师单一的粉笔板书和口头讲述。

2.2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优点

2.2.1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并能充分利用资源,丰富英语课堂教学。

2.2.2网络上有大量地道真实的英语材料。它们涉及到政治、经济、杜会、文化、科技等各个层面,网络还可以为广大英语学习者创设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学生通过接触到富有时代性的语言材料,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又提高了英语语言能力。

2.2.3多媒休英语教学能够走出课堂、进入家庭,学生在家里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进行学习、练习、辅导和测验,培养和锻炼自主学习的喜悦,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2.3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缺点

2.3.1但银幕上的东西毕竟转瞬即逝,不易笔记,不易巩固。可以说,看看具体生动,听听头头是道,回过头来,基础知识可能还是一知半解,这样就实现不了高科技带来的应有的效果。

2.3.2多媒体教学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由于多媒体教学课件是由教师事先设计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甚至问题的设计都早已安排好,上课时,教师只是按照准备好的流程机械地操作鼠标,完成各个教学步骤。

2.3.3多媒体教学不利于课堂师生情感的交流多媒体的.应用使板书相对减少,师生忙于应付眼花缭乱的课件,学生没有思考的间隙,教师将目光移向课件的顺利衔接,阻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

2.3.4过于追求形式,华而不实。多媒体技术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利用听觉、视觉和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刺激。其结果是喧宾夺主,冲淡了主题,分散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干扰了学生的观察,不利于他们看清问题的本质。

3。恰当运用多媒体,优化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多媒体网络教学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优越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虽然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它并非完全一无是处。在摒弃其过时落后因素的同时,对其合理成分应当重新加以审视和适当应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井非完全对立,它们之间存在很大的互补性,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各取所长、相互补充,才能培养出既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又具备自由语言交流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传统教学法认为,学习语言就是学习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层次的语言体系。语言教学的自的一方面是使学生牢固掌握语言知识,另一方面是使其熟练掌握语言技能。传统教学法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在利用多媒体进行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引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有效成分,使二者相互朴充、相得益彰。如何将教师语言与计算机语言相结合,板书与投影片、幻灯片相结合、课件与粉笔、黑板相结合等。对于一讲就做的内容,显然没有必要费时费力创作多媒体课件去展示,而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则需要教师在演示课件的基础上再加以讲解和板书进行详细的解释。在传统教学模式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的特点,应该是今后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和主要手段。

应当注重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对多媒体教学进行探索和研究,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只有在充分继承传统课堂教学长处的基础上注重从多媒体环境的优势之处进行挖掘,才不至于数经忘典、画蛇添足,才能实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向教学实效的转化。

结语

我们在利用多媒体进行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引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有效成分,使二者相互朴充、相得益彰。如何将教师语言与计算机语言相结合,板书与投影片、幻灯片相结合、课件与粉笔、黑板相结合等。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的特点,应该是今后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和主要手段。

多媒体教学与新课程改革 篇5

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教学改革创新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为多媒体的先进特性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得以充分地发挥,对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启发活学活用的创新精神,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具有现实的意义。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教改创新的结合,是一种新型思维能力的训练,一种先进、超

前意识的强化,从而使多媒体的教学应用更有创造性,更有实用价值。

一、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口

1.无论那一种媒体形式,只有在教学中切实起到了其它媒体无法替代、举足轻重的作用,使教师和学生亲身感受到其教学应用的优越性、实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才能认定此种媒体形式在教学中的存在价值。

先进的教学媒体只有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服务,它才具有目标和出发点,具有自由广阔的创作天地,具有活的灵魂。如果承袭落后的教学思想,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简单地进行媒体替换,则只能是从“人灌知识”到“电灌知识”、“新瓶装老酒”或“大炮打兔子”,大材小用,难以摆脱低层次的徘徊。可以说在大家都掌握了多媒体的一般技术以后,多媒体教学水平的高低,应用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设计、技术人员的现代教育理论的修养和综合素质。这就如同产品的设计和产品加工的关系。

2.现代教育的思想、理论、观点,都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在教育改革上提出的更高要求。一般书架型、工匠型的人才已经不适应知识快速更新的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则更适应时代的激烈竞争。所以教育家们提出要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强化个体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这一类的观点以往很难在教学中得以实现,而先进的技术则可以促进先进思想的实现。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许多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便可以应运而生。所以,教育家对教育改革提出的更高要求,是进行多媒体教学应用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途径和重点,也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口,我们应据此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性。

二、发挥多媒体信息集成控制的特性,促进教学和学习效益的提高多媒体技术主要特性中的多种媒体信息集成控制性,是教学应用中最普遍常用的特性。

1.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较彻底地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充分传达教学意图。

2.多媒体比电视在使用上更加操作灵活,控制方便。这就是信息集成控制的特性。其价值的关键所在,不仅是如同电视具有较强的形象表现力,即“好看”,而且还在于信息灵活呈现的随机控制能力,即“好用”。在“好看”和“好用”的关系上,多媒体更突出的是“好用”的特性,避免了电视教材千篇一律的灌输式的缺陷,教师可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情景式教学,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加强教与学的交流,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形式。如,没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支持,进行情景式教学往往力不从心,勉为其难,3.多媒体的信息集成控制性,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课外主动学习。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可以考虑课堂与课外形式的相互补充,有意识的精选课堂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节省学时,这也是一个教学创新点所在。

4.多媒体教学,特别适合知识更新和随时在教学中增补学术前沿的内容。多媒体教材的增删修改、吐故纳新,教师可以自行完成,甚至学生也可以参与。而幻灯、录像教材常依赖于专业人员和专业设备,更新周期相对较长。这样多媒体就容易使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主动教育的主导意识进一步增强,教学中许多僵化、陈旧的东西也会受到冲击和更新。

三、发挥多媒体非线性网状结构组织信息的特性,进行教育和学习方式、方法的改革.1.教学信息的组织结构有线性结构、分支结构和网状结构等多种方式。传统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信息组织结构是线性的和有序的,这对于保证教材的规范性、完整性、系统性,使教学内容的传达循序渐进,符合条理性和逻辑规律等方面具有肯定的价值。适合于以书本为媒体,以知识教育,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方式,也是长期以来以教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的一脉相承。但学生对信息的接受是被动的、固定的、模式化的、单一的和千篇一律的。包括电视教材在内。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记忆是网状结构。线性结构客观上限制了人类联想思维能力的发挥。因为信息间的联系是丰富多彩、复杂多样的,可以是形象的抽象的、逻辑的,也可以是跳跃的,可以是色彩、质感、声音、数字的,也可以是几何的、静止的、动态的、还可以是多种组合的。

多媒体的非线性网状结构的信息组织,是由结点和表达结点之间关系的链组成的网,可分

成不同的关系和思维单元,符合人类认识记忆的规律。使用者在进行浏览、查询、注释等操作,不必按教材原有的模式进行,可以任意组合、跳转,是一种新的表达思想的方法,是一种新的思维工具,也是多媒体区别于其它媒体的一种先进的高级的表现形式和学习方式。

2.一个多媒体课件,是仅仅采用了多媒体的外在形式,还是在研制和应用上真正考虑到设计和发

挥多媒体的内在特性,决定了教材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及水平和质量。培养较强的多媒体意识,才能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行多媒体教学和学习方法的实践,其教学效益、学习质量、智能发展也必将会得到较大提高。

3.在加强教与学的交流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如提问、课堂反映,快捷调出各类信息资料,进行现场分析和答疑。以人机对话方式,灵活方便地进行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方式在多媒体特性的支持下,可以变得多种多样,如演示型、讨论型、导航型、咨询型或各种方式的有机结合。这样既保证了教学的规范性、系统性、条理性,又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多样性和灵活性。教与学的关系更为密切融洽。

四、发挥多媒体智能交互的特性,强化素质教育和技能、智能训练

1.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独一无二的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特性。交互性也是多媒体技术其它特性的核心,它使多媒体技术其它特性的优势更突出,功能更强大。一个多媒体教材的应用价值,是否能被其它媒体所替代,是否是高层次高水平、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材,也取决于它是否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功能。智能化教材是前所未有、面向未来的新型教材,也是多媒体发展的方向。

目前,相当比例的多媒体教材,对交互性开发应用的不够,或者说,只是宽泛意义和简单意义上的交互性。交互性不仅表现在信息的控制、组织、传递,更重要的是能对信息内容和形式进行分解、加工、改造、转换、新建,创造出一种新的信息内容和形式,并从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的知识或验证知识。这是其它媒体难以做到的。其核心意义是可改造可新建的可变性。与信息的灵活呈现,简单的判别等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而且交互性起到的作用,也不仅仅是节省学时,减轻教师劳动,丰富信息量和表现力等一般的意义。

2.运用发挥多媒体人机交互性强的特性,对于在教学改革中进行学生的素质教育、技能训练,乃至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它的优越性实用性体现在实验课、操作技能训练、教学实习等许多方面,在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便于找到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在实验技能课教学实践中,一些微观、抽象、机理复杂,难以重复,实验难度高,成本大,个例罕见,难以实地、实景、实体操作训练和无法示教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来进行全新的教学。

五、以多媒体教学设计促进教改创新

多媒体的教学应用,重要的是教学设计。缺乏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设计,就会有教材不会合理应用,有条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能力而无法施展。好的教材,通过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它的应用价值升值。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设计,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把多媒体与其它多种媒体同样看待,研究多媒体与其它多种媒体的有机组合,因为多媒体不是万能的,有优势也有不足,它只是综合了其它媒体的优势,而没有达到其它媒体的最佳表现力。如幻灯的高清晰度和电视大容量的活动图像和动态表现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设计、搭配、应用多媒体和其它媒体,共同发挥出综合效益。

2.选择适合发挥多媒体特性的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教材,如形态学内容,微观、宏观的教学内容,机理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实习教学内容,实验技能训练课内容,使有限的制作能力用在关键的地方,好钢用在刀刃上。

3.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科学设计多媒体教材的系统功能,如电子提纲型,综合演示型,实验操作型,考试测验型,资料工具型,网络教学型,充分发挥各种功能的优长,做到媒体优势与效益的有机结合。

4.多媒体的各种特性的发挥,不应以花样翻新或计算机技术的难度来评定优劣,不能认为多媒体教材做的越复杂,技术难度越高就越好,其简单和复杂的程度,应重在准确、简捷和恰到好处的教学实用性,要尽量以少而精的计算机资源,制作出简而优的多媒体教材。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篇6

湖北大学 肖笛

科技的进步诞生了新媒体,人们把从前看报纸的时间拿来刷微博,看电视的时间改成了看网络电视。新媒体具有的多样性、实效性深深吸引着受众,它不受地理限制,将第一时间获取新闻传播给受众,它交互性强,一个问题可以引发全民讨论,人们可根据喜好选择想看的栏目资讯。当人们把实现转移向新媒体时,传统媒体必然受到冲击。报刊、广播电视这样单一的传播渠道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由于受众流失,广告也大大减少,传统媒体面临巨大考验,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迎来了新一轮变革。

一.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变革

对于新媒体,传统媒体从业者抱着两种不同的心态,一种是威胁论,事物有新旧交替,认为传统媒体已死,不再有未来,一种是乐观派,认为传播注重的是内容,而传统媒体拥有精干的队伍从事新闻和文化产品的生产,应该扬长避短。简单来说,威胁论是从渠道角度出发,传统媒体渠道单一,而渠道正是新媒体的优势,这就有了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变革。而新媒体由于成军晚,缺乏过硬的技术,制造的内容粗糙,不具备权威性,使得传统媒体得以发挥特长。

其实,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一直都在相互影响,相互取经。传统媒体在冲击下向新媒体转变,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湖南广电集团,在保证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制作一流的情况下,向下发展芒果TV、金鹰网、芒果粉丝圈等,逐步构建全媒体网络生态模式。以互联网思维经营媒体,《我是歌手》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节目全程由经理人控制生产流程、制造原理、观众反应,从单纯的节目制作,发展成粉丝效应商业链,这些是在经理人的推动下完成的。《我是歌手》还引起了一个现象,让许多不看电视的人重新回归银幕,大家守在电视前看直播,人们同步用手机在微信上讨论,带动社交网络进行图文直播。这说明了好的内容在媒介传播中的重要性,值得许多传统媒体思考学习。

然而,受新媒体打击最大的当属报业集团。网络的渗透,新媒体信息的迅速传播,使得报纸失去时效性。人们一打开手机就能受到最新的实时资讯,对比之下,刊登前一天新闻的报纸成了“旧闻”。在严重的市场冲击下,报纸开始了革新,其中最成功的当属南方报业集团,旗下有南方周末报系、南方都市报系、21世纪报系,主打深度报道,开辟独到的评论视角。抓住网络时讯不能进行深度评判的弱点,站在更高的地方审视事实新闻。南方报系还进行了内部办公结构的整改,借鉴西方媒体,采用集约型采编形式,核心的11人负责最终内容的把握,其他人曾网状散开,例如,负责体育新闻的团队,从外采到内编呈一条流水线,整理过后送往内容中心,由11人决定是否发布以及内容的调整。这种模式加快新闻生产的速度,生产的新闻有分量有深度。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南方报系采取资源整合方式,开辟南方报刊网站、手机应用、电子杂志业务,实行跨媒介多元化跨位置发展战略。在互联网时代找回受众,把产品定位在学生、各行业精英,对准受众精确投放广告,取得更显著的成效。在另一边,培养互联网读者,依靠南方报系老牌影响力,将互联网潜在消费人群转变成显性,维持报业更长远的发展。

新媒体具有信息发布和更新的及时性、群言性、开放性;传统媒体在信息的选择性以及内容的权威性、公信力和信息的原创性等方面的优势。两者取长补短,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

二.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的途径

建立自身的网络体系,在转型过程中,传统媒体应该结合新媒体技术,开辟出一个全新的、系统的跨媒体经营方式和营销方式是十分重要的。这里的网络体系,不是简单的指建立网站,和官方社交软件,对于企业内部的制度,我们也要进行新一轮的改革,借鉴先进理念,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改革。扩宽渠道的同时,加强媒介影响力。传统媒体在开辟新媒介道路的同时,发挥传统媒体的采编实力,整合报业、广播、电视等资源,提升自我优势,实现利益最大化。当品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后,才能使传统媒体的生命得以延续、生长。

最后,还是要创新,创新是一个企业源源不断向前的根本力,对于媒介而言,内容制作上更要新颖大胆,角度要更独特,赋予时代的意义。例如,这几年大热的《舌尖上的中国》,从美食出发记录着中国人的点点滴滴,两套纪录片切入点都能打动人心,引起观众的共鸣,《舌尖》从策划到播出都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依托于传统媒体强有力的采编背景。与其他美食节目不同,对国内,弥补了国人对饮食文化的不了解,也对准国外游子的思乡之愁,更重要的是,给想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观众打开了窗口。舌尖的成功也证明了传统媒体在内容上的优势,其素材丰富,内容制作精良,也得到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这表明想要吸引受众的眼球,必须是眼前一亮的东西,在制作内容时有匠人思想,把细节做到完美,在选题时要蕴含深意,引发观众思考。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之问 篇7

1. 是传统媒体自身的问题吗?

传统媒体的式微, 既有自身的问题, 又不全是。一是资讯渠道、方式的增多, 势必分流受众;二是传统媒体的确有许多形式和内容与时代脱节;三是传统媒体的体制机制缺少活力, 不能适应形势;四是对传统媒体的管理与新兴媒体的管理明显存在宽严不一的双重标准;五是目前关于媒体融合的理论研究跟不上实际的变化, 大多是“后知后觉”。

2.“融合是找死, 不融合是等死”的说法为啥有市场?

虽然一些传统媒体已有所实践, 但远没有达到融合的程度, 最多只是证明了自己已开始涉足新媒体。由报社、杂志社、广播电视台主办的网站, 大多是把报刊、广电的内容改个标题就搬到网站上去, 这样能有多少吸引力、竞争力?在具体操作上, 传统媒体办的网站, 大多是另配一套人马独立运作的, 仅仅是同属于报刊社或广播电视台而已。内部运作还是“一块牌子, 两套班子”的, 没有见到“融合”的身影, 更没有为传统的母体带来什么新效应, 传统媒体上仍然不见互联网思维应有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正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君超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互联网思维的旗号下, 传统媒体纷纷开办法人微博、微信公号和新闻客户端 (APP) , 加上早已普及的手机报、楼宇信息屏, 迅速构建起‘全媒体格局’并认为这就是‘媒介融合’。实际上,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简单相加, 只能被称为‘多媒体集群’。”

3. 传统媒体需要脱胎换骨吗?

传统媒体长期以来形成的内部格局、体系已成固态, 一时很难改变, 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管理模式、工作流程哪一项要有所变化都很难。而新媒体之所以新, 之所以短、平、快、活, 与新媒体与生俱来的体制机制不无关系, 如果按照传统媒体的体系、流程、习惯、节奏去做, 那做出来的新媒体只是新瓶装旧酒而已。

4. 管理上为啥“穿新鞋走老路”?

如果以管理传统媒体的老思路老方式去管理新媒体, 再新的媒体、再新的装备也很快会黯淡无光的。同样, 如果用老方法去操作媒体融合, 那又会走回老路。在看待媒体的尺度上, 管理层面也好, 受众层面也罢, 都存在着明显的双重标准, 体制内传统媒体就像“重要讲话”一样, 正襟危坐不苟言笑, 不这样就是“不正经”, 但这样的传播效果会好吗?没人看的传播就是无效传播。而对于新媒体, 大家则宽容得多, 角度可以活一点, 形式可以新一点, 撒娇卖萌都可以, 即便是错了, 也就一笑了之。双重标准下, 竞争也就失去了公平性。

5.“摇一摇”有效吗?

有些传统媒体已慌了阵脚, 电视出现了“摇摇看”、“看电视送金币”、“敲门送福”, 报纸出现了订报纸赠奖品、“答题送卡”, 杂志出现了“买杂志有赠券”之类的应对办法, 这些实属病急乱投医的无奈之举, 对挽救颓势实际上起不到根本性作用。没有黏度即便是摇了也只是为了奖品而摇, 过后就换台了。更何况随着受众群体越来越老龄化, “摇一摇”之类实在起不了起死回生的作用。

6. 一厢情愿的融合行吗?

什么是新媒体, 什么是传统媒体, 似乎没有什么标准, 也没有绝对的界限。昨天的新媒体, 今天可能已成了传统媒体。广播出生时, 相对报纸来说它是新媒体, 电视出生时相对广播来说它是新媒体, 网络出生时相对电视来说它是新媒体。但是, 今天的广播却又在逆势反转, 无论是广告额, 还是受众面都在增长。一来是因为广播兼具了新媒体的特质:快捷、轻巧、方便、灵活、即时、免费;二来是因为有车族的大量增加;三来是广播很容易搭载上了互联网的快车, 蜻蜓FM、考拉FM、喜马拉雅、阿基米德、豆瓣FM等手机APP应运而生, 网络广播也越来越火。自媒体也算媒体的话, 从聊天室到论坛再到社区, 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 从QQ到QQ群、朋友圈微信群, 可以说是各领风骚仅几年, 而且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今天最火的微信也许仅仅是个过客, 明天会被其他社交媒体所取代。那么, 我们概念中的传统媒体,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 这些大多在体制内的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 自然而然会产生谁依附谁的问题。如果媒体是两个人的话, 传统媒体是想借助新媒体的力量, 而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则无所谓。剃头挑子一头热, 一厢情愿的融合考虑到新媒体感受了吗, 至少也该让新媒体在融合中得到点什么, 互惠互利才能融合成真。

7. 不打破体制壁垒能融合吗?

当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时, 吃计划经济“皇粮”的国企溃不成军, 而“野生”的乡镇乡企则无拘无束地四处开花蓬勃生长。今天, 傲视群雄的国企又岂是民企所能撼动的。这其中难道仅是两大阵营自身的本领?恐怕更主要的还是政策和体制的作用。传统媒体大多是体制内的, 新媒体则大多是体制外的 (虽然很多从事新媒体的人是从传统媒体跳槽过去的, 但这也更能说明问题) , 是“野生”的, 连专门管理传统媒体的机构也因种种原因很少去管它们, 所以也就保证了它们有了野蛮生长的客观空间。循规蹈矩的传统媒体要与野蛮生长的新媒体融合, 不打破体制壁垒行吗?

8. 融合仅靠行政推动行吗?

免费是互联网的特征之一, 网站、微博微信、杀毒软件、视频、播放器、客户端都是免费的, 借助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媒体也让受众成为免费用户, 而且提供方便、快捷、无微不至的贴心服务, 还不断花样翻新让你尽情享受, 想方设法黏住你, 而传统媒体则大多习惯于官方面孔朝南坐, 什么都是有偿的, 订阅费、收视费, 还会用什么套餐之类变相强制消费, 或变着法儿让你成为会员交纳会费之类。虽然说新媒体也最终要有经济支撑的, 但赢利模式的不同, 导致了运作方式的不同, 所以融合也应该是在这方面有所尝试, 单纯靠行政推动的融合是很难长久和见实效的。

摘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被业界公认为大势所趋, 但实现融合仍需考虑诸多问题。本文发问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 通过8个提问, 分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实现融合背后有待解决的困境。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比 篇8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合发展;校园文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01-02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一切都随之更新,以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媒体的新与旧只是相对概念,是媒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的不同状态,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理念上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作为一名网络公民,我们应当结合实际,运用历史方法、比较方法看待问题,从中寻找差异,发现支撑点,为更好地推动媒体相互融合,相互取长补短,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作用。

一、校园传统媒体的概念和特点

1、传统媒体的概念。

校园传统媒体是传统媒体的一部分,其概念和特点很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传统媒体包括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等,而在校园当中的校报、杂志、校园广播、LED屏等就是传统媒体。

2、传统媒体的特点

(1)严谨性与权威性。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作为媒体发展的主要承载者和传播介质,积累了诸多资源,无论组织程序上还是内容发布上都经过严格的筛选、甄别,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和很高的认可度,如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南方周末等报纸在国内的认可度非常高,长此以往,其本身的权威性无可替代,这也正是新媒体的短板。

(2)深度性和广度性。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积累下来的资源优于新媒体,这些优势有利于推动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深度挖掘和人物事件的精准采访推送,对事件产生的原因和过程进行细致分析、深度调查及全面分析,从而全面的、深刻的做好对同一事件的高质量报道。与此同时,传统媒体拥有庞大的采编团队和庞杂的消息链,有利于在第一时间内收集到更多的一手消息,就同一件事情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细致报道。

二、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

1、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属于媒体形态的一种,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逐渐淡出后兴起的一种新媒体形态,分为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以及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事实上其概念广泛,通过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以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为基本渠道,将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作为终端的一种新媒体①。

2、新媒体的特点。

(1)融合性与时效性。

新媒体的发展绝不是凭空而生。由于传统媒体的深厚积淀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应用而生。新媒体的发展既有自身优势又需要吸收整合传统媒体的各方面优势,从多元化的角度呈现其优势,在这种社会化的大背景下,多种资源消息、多种渠道都自愿接受一种终端等新型媒体的整合,实现了人们随地通过移动终端查看和了解任何他们想查看的重要新闻消息。

(2) 延展性与分众性。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迅速加强了不同网络群体之间的连接,尤其是移动媒体之间的连接,这在同一维度上空前的扩大了网络空间,为媒体信息传播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而新媒体的延展性就体现在客户端上的链接,客户点开链接就可以找到一个巨大的数据库②。加之互联网的连接,将会形成一个巨型的数据库。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不仅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内容呈现在客户端上,而且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分类呈现,以便客户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找消息,同时可以设置搜索栏对重要消息进行检索,提高效率,进一步提升新媒体的吸引力。

(3) 交互性与个性化。

新媒体是没有绝对的中心③。消息的传播者、出版者以及接受者任何一方随时都可以成为消息的发布者,而且在传播的过程中没有任何障碍,也就是说新媒体的中心已经实现了由数据向用户转化,不仅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而且可以实现“点对面”传播以及“面对面”传播。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用户的要求和愿望。新媒体不仅掌握了丰富的消息和资源,而且实现了对五彩缤纷消息的个性化呈现,不再像传统媒体单一的呈现一种内容,而是在同一平台上同时呈现娱乐、生活、科技、财经、军事、文化、体育等专题内容,并根据客户的需求配以个性化的设置,让客户在便捷查看消息的同时产生创作的灵感和传递消息的激情。

三、全媒体的概念和特征

1、全媒体的概念。

全媒体是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多媒体),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融合),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三网融合),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④

2、全媒体的特点。

全媒体的特点可以简称为一套人马多套媒体运营的模式。

(1)在组织机构上组织新媒体运营中心,再造内容生产流程,发挥传统媒体采编资源上的优势,使之成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综合平台。

(2)在人员配置上打造一人多能,着力实现既可以完成传统媒体得报道任务,又可以完成从数码设备将信息上传到新媒体的发布职责。

(3)在制作方式上统一指挥所有采编平台的信息资源,使其根据不同媒体的需要进行新闻生产,实现新闻消息的立体式传播。⑤

四、校园文化视角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必要性

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昭示我们,在同一性质的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新事物的出现与旧事物的消亡成为一对矛盾体,但绝对不是绝对的替代,而是在吸收、借鉴、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融合、发展、壮大。新媒体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呢?

新媒体的发展建立在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础上⑥。新媒体是出现在传统媒体发展相对成熟之后,新媒体本身存在信息发布门槛低、低俗消息泛滥的问题,但是这恰恰是传统媒体的优点,传统媒体拥有庞大的消息采集团队,有经验的编辑,丰富的消息渠道等,对消息的把关严格,发布门槛高,质量要求精,这有利于新媒体吸收借鉴更好的打造新媒体平台,同时有利于遏制低俗消息、垃圾消息,提高自身的权威度和客户的认可度。

传统媒体需要在新媒体的推动下继续发展⑦。新媒体可以及时发布采集到的新消息,这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传统媒体发布消息时常错失时效性的问题。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将传统媒体采集到的丰富的消息在短时间内传递给客户,同时推动客户参与传播,提高了新闻消息的可读性和时效性。更重要的是传统媒体不能实现新闻发布者、新闻出版者和新闻接受者的良性互动,而新媒体不仅可以实现新闻消息出版者、发布者与客户的互动,而且可以实现信息接收者主动成为新闻消息的发布者、传递者,尤其是微信微博的高度利用、链接的频繁推送,实现了同一种消息的多渠道、立体化的发布。

媒体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教育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高校学术发展,学术发展除了学术本身之外更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各种国家政策、学术研究已经不再神秘的被高高挂起,但凡在互联网公布的我们都可以仔细品读,详细研究。

媒体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桥梁,肩负学校内外多方面交流的同时也在传达和反映着学校管理者的治校理念和广大师生的诉求。随着现在科技的进步,新媒体的迅速发展,除在学术交流方面的应用外,在校园的应用无处不在。近年来为更好地对外展示学校建设取得的成果和治校理念及管理经验,树立良好的形象,各高校不仅加强了高校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交流互动,也积极地开发适应新时代教育的新媒体工具,纷纷打造有本校特色的微信、微博公众品台和客户端,开发属于本校的APP。同时在平台开设专门渠道供广大师生向学校集体发声,表达诉求,推动学校建设更加科学,管理更加到位,服务更加全面。

五、校园文化视角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对策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同志强调: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的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兴媒体集团⑧。那么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该如何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应当主动强化自身的互联网思维、创新管理经营体制、拓宽媒体传播渠道;新媒体应当强化内容采编质量、提高信息发布门槛、整合信息资源;换句话说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要实现全媒体立体的、综合的传播体系⑨。

1、传统媒体应当强化互联网思维,借助新媒体平台提高手中参与度。传统媒体虽然在内容采编、审核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在传播、与受众互动方面受到很多限制,为此,应当积极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充分运用起来,积极打造受众参与互动的平台,及时接收反馈的各种消息,并在互动的过程中搭建平台,推动用户成为消息的再造者和发布者。

2、传统媒体应当借助新媒体平台扩充自身传播空间,提高传统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影响力,搭建立体化传播形式。传统媒体可以利用新媒体的技术将整理好的内容通过网络、链接及各种端口传播,间接扩大了新闻消息的传播覆盖面,将新闻消息及所掌握的各种资源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

3、传统媒体应当将各个专门板块的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新媒体平台多梯度、多渠道将海量的信息发布。新媒体将传统媒体整合的所有资源上传后,即弥补了自身信息不足的缺陷,有丰富了信息的种类和新鲜度。

4、强化管理、促进融合、积极探索媒体发展的机制体制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除了技术和理念的障碍外,同时要消融制度上的障碍,推动全媒体模式下的媒体制度建设,积极把握新闻传播规律和发展规律,制定适合媒体群体发展的激励引导机制,激发广大传媒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媒体融合铺平道路。

5、全媒体的发展必须形成一种适合全媒体发展的新的理念,从根本上杜绝媒体发展的弊端。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传统媒体的传播理念,打造真正能够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流宣传方向,加强对新媒体传播内容的引导和管制,减少糟粕信息的散布和危害,从根本上提升媒体传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六、结束语

媒体融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必须引起重视,各高校除了在理念、体制机制方面的融合探索之外,同时要加强学生传媒队伍的建设,为学生搭建成长平台的同时也丰富了学校新闻宣传的视野。校园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但二者的融合依然存在很多障碍,我没在前行探索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媒体建设当中去,通过积极推动媒体融和的力量重塑新的新闻价值理念,为高校教育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注释:

①曹 瑞 北京邮电大学 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趋势[J].2015

②李克仔 东莞广播电视台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依存、融合与发展[J]新闻界

③李克仔 东莞广播电视台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依存、融合与发展[J]新闻界

④摘自百度 http://baike.baidu.com.全媒体的解释

⑤中国传媒网 媒体融合的冷思考[J].2015年4月4日

⑥解东达 浅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J].新闻世界2015年第9期

⑦解东达 浅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J].新闻世界2015年第9期

⑧柳斌杰 抓住改革之机 开拓融合之道——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三个问题[J].

⑨中国传媒网 媒体融合的冷思考[J].2015年4月4日

参考文献:

[1]李洪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趋势探讨[J].科技传播1674-6708(2014)127-0035-01

[2]王桂芳、周建晔.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4.6.28

[3]马婷 张苏视听新媒体与传统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态势[J].无线互联科技

[4]习近平: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强化互联网思维[J].光明日报2014.8.19

[5]习近平《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J].中国传媒网.2015.4.4

[6]唐远清。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新闻爱好者.2015.7.4

[7]彭锦。让“主力军”进入“主战场”——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思考[J].电视研究

[8]中国传媒网 媒体融合的冷思考[J].2015年4月4日

[9]解东达 浅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J].新闻世界2015年第9期

[10]曹括之 尺有所短寸有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路径思考[J]科技传播.

基金项目:宁夏大学及瑞信集团创新合作项目

上一篇:保安个人八月份工作计划下一篇:信念的力量-经典励志故事:信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