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的法学专业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律师学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既有不同的内涵,又有内在的关联性。高校在进行律师学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时可以将三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总体规划、同步建设,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制度、措施保证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同步提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程建设的法学专业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程建设的法学专业论文 篇1:

浅论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改革与优化

摘?要:当前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走出困境的出路之一在于优化课程建设,从确立应用型人才的课程建设目的着眼,强化应用性、实践性的课程体系,制定并落实科学管理、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关制度保障等三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关键词: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课程建设;应用型人才;改革

据报道,法学专业近几年来持续进入就业排行低的行列。在当今形势下,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如何迎接挑战、摆脱困境呢?反思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存在的问题,当务之急就是改革与优化课程建设,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针对当前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我校(即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为例,主要从课程建设的目的、课程建设的重心、课程建设的保障三个方面提出改革思路。

一、课程建设的目的:培养应用型人才

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需要考虑其目的,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服务。同样,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改革与优化考虑的首要问题是课程建设的目的,即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

由于受我国传统精英高等教育的影响,以及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的密切关系,当前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课程建设目的趋同于母体学校或其他本科院校,以培养学科型人才或理论型人才为目的,而实际上培养出来的人才,既不精通法学理论,又不通法律实务操作,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法律人才的需要。为此,高等院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以及法制建设的要求,科学定位自身的课程建设目的。独立学院大都是新建本科院校,与那些历史悠久、基础扎实、学术造诣深厚的研究型高校不同,其法学专业学科根基浅,研究能力薄弱,难以承担培养研究型人才或学科型人才的任务。又加之从法学专业的性质而言,属于应用性专业,其专业性质及自身特质决定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社会提供法律职业者和社会服务者。可见,“法学教育具有深刻的职业背景……在任何国家中,法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并非指惟一的任务)毫不例外地都是培养应用型的法律人才。” [1]综上所述,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课程建设目的应从专业特性、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出发,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不能趋同于母体学校或其他研究型本科院校。

应用型人才,从知识上而言,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过硬的应用性知识;从能力上而言,强调专业职业能力、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以及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素质上而言,强调专业素质与职业素质。 [2]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明晰了法学专业的课程建设目的,具体而言,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的法学理论和知识、较强的法律应用能力和处理具有法律意义的社会关系的能力,熟悉常用法律法规并能熟练地运用法律知识,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应用型法律人才,毕业后能够胜任法院书记员、法官、(助理)检察员、(助理)公证员、企业法律顾问、律师(助理)、行政执法人员、 立法人员、 仲裁员等法律职业岗位群的法律实务工作。

二、课程建设的重心:强化应用性、实践性课程体系

基于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课程建设目的,以及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和独立学院自身的发展需求,法学专业应适时调整课程体系,强化应用性、实践性。为了构建新的应用性、实践性课程体系,我校从社会对应用型法律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为框架,从“减”“并”“增”三方面对原来的法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减”,以“必需”和“相对完整”为准则,裁减某些基础性、学科性、理论性强的法学课程,降低其所占的学分比例,为增开的新课程做准备。“并”,就是将两或三门相关或联系紧密的法学课程按“相关”和“精干”的原则进行合并,组成一门新的复合课程。“增”,就是根据实际要求,以“应用”和“必需”为原则,增开一些与法律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新课程、国家司法考试相关的课程,同时把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及时充实课程中去。

我校通过以上改革途径所建构的应用性、实践性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专业技能课程体系三大子系统组成。这三个课程子系统相辅相成,共同实现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目的。其一,专业基础课程系统,是培养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涉及的基础知识类课程,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厚基础、宽口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养。它包括两大模块:第一个模块是面向各专业学生的通识课程,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形势与政策等;第二个模块是与法学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如政治学、 经济学、 管理学、社会学等。

其二,专业核心课程系统,是法学专业必须学习的专业课程,为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奠定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为他们搭建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框架。它包括两大模块:第一个模块面上法学专业所有学生的专业课程,如法理学、中国法制史等;第二个模块属于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以适应法律职业内部分工的需要,如婚姻家庭法、 公司法等。

第三个课程子系统是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是改革的重点,由应用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两个模块组成,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课程体系更符合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应用性课程,包括法律文书与司法实务基础、法律逻辑学、法医学、证据法学、刑事侦查学以及把国家律师资格考试和国家司法考试相关的部分内容开成综合应用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包括司法观摩、司法实习、模拟法庭、民法诊所、刑法诊所、毕业论文等。需要注意的是,要防止这些实践性课程“走过场”,才能实现这些课程的目的。

三、课程建设的保障:制定并落实科学管理、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关制度

为给课程改革保驾护航,我校先后出台了《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课程评估方案》《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关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决定》《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关于教学大纲改革的决定》等一系列的文件,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和政策支持。法学专业根据学校的这些文件和政策,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并落实具体的规章制度。对课程建设进行过程管理,按计划、执行、检查、总结四个环节周期性地运行,促进课程建设的质量螺旋上升。同时,利用好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立项、教材建设、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等专项经费,促使法学专业课程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制定并落实法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条例和教师管理制度,为课程建设提供师资保障。其一,重视校内法学专业教师的培养,加大给青年教师深造、学习交流的机会,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尤其引导部分教师考取司法资格证书,从事相关法律实务工作,往“双师型教师”发展。其二,为了解决师资数量不足、师资结构失衡等问题,充分利用独立学院用人制度灵活的优势,利用外界资源,聘请所需要的兼职教师授课。我校根据实际需要,外聘兼职教师更加务实,不再聘请那些只能“聘”而没时间“讲”,没有真正起到教学的作用的外聘兼职教授。我们根据实务工作经验、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知识结构、实践课程教学、兼顾传统基础法律领域与新兴法律领域等方面,聘任司法部门来自一线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律师、法官、检察官、相关政府法务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指导和教学,并定期对他们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霍宪丹.当代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周谷平,徐立清.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定位[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5).

作者:谢志钊

课程建设的法学专业论文 篇2:

律师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探析

[摘要]律师学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既有不同的内涵,又有内在的关联性。高校在进行律师学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时可以将三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总体规划、同步建设,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制度、措施保证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同步提升。

[关键词]律师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邓路遥,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23

[文献标识码]A

一、律师学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现状

律师学是研究律师的职业属性、行为规范、功能价值、技能教育及发展规律的一门职业法学学科。律师学专业是为了培养从事律师职业的应用型法律人才而设置的法律学业门类。律师学课程则是根据培养应用性法律人才的要求,对现有的律师学及其相关联的知识进行组合而设置的具体教学科目。律师学学科、专业、课程之间既有不同的内涵,又有内在的关联性,三者密不可分。

律师学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律学科,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法学学者及律师实务界的有识之士为律师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过积极的努力,出现了一批有关律师学研究的著作、教材和论文,律师学理论已经成为中国法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年发布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所设置的学科门类中,律师学却无一席之地。律师学能否从法学学科中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在理论界尚未得到公认。律师学的研究力量仍相对分散,研究队伍尚不成规模,研究成果也缺乏广度与深度,完整的理论体系尚未建成。

律师学作为一个应用法学专业在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所设置的249个专业中也榜上无名。尽管2001年教育部的5号文件已经规定在部分重点大学试行自主设置专业,但除了西南政法大学于2008年在应用法学院中设置律师学专业以外,大部分法律院系并未单独设置律师学专业,而是将律师职业人才的培养方案置于“法律专业”或“应用法学专业”中,迄今为止,设置律师学专业的院校寥若晨星。

律师学知识作为一门(或数门)法学课程,尚未成为法律主干课程,大多数法律院校开设的是《律师与公证制度》《律师制度与实务》,部分法律院系开设了《律师学》(如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四川大学法学院等),但其课程的主要内容仅限于对律师制度与律师实务的介绍,对律师的职业属性、功能价值、文化蕴含缺乏探究。中国政法大学虽然开设了《律师学》《律师公证制度及实务》《律师实务》《西方律师制度》《司法组织学》《律师文书学》等课程,但系统的律师学课程体系仍没有形成。

二、律师学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内涵

(一)律师学学科建设的内涵

律师学学科建设就是要确定律师学学科发展方向,完善学科组织,培养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基地,构建律师学理论体系。律师学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提升律师学学科水平,通过制度创新将律师学理论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推进律师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民主法治进程。

律师学学科建设的内涵具体表现为:

1.律师学理论的拓展和创新。律师学是一门新学科,有许多律师业特有的问题亟待探索与研究,如对律师的职业属性、功能、价值的深层次的研究;对律师制度背后蕴含的理论机制的研究;对律师制度在中国发展方向的研究;对涉外律师制度的比较性研究;對完善律师信用体系的研究;对律师学学科定位及其下位学科方面的研究;对律师执业技能的细分性研究等。只有创新,学科才能发展;只有创新,才能构建具有特色的律师学理论体系。

2.律师学理论的积累与综合。律师学学科建设不仅要重视学科发展前沿的突破,也要重视吸收和综合本学科已有的学术成果。近20年来,以律师及律师业务为内容的著述(译著)已达300多种,专门性的研究论文在各种法学期刊(或社会科学期刊)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律师学学科的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特别是在律师的发展史、律师刑事辩护、律师执业规则建设、律师的社会功能、律师的管理效能、律师事务所的组织模式、律师行业管理等方面均有很多突破。只有积累,学科的知识才能丰富;只有综合,学科的体系才能完善。

3.律师学理论的转化与应用。律师学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不只是创造知识,而是要将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律师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术机构不仅要善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为培养律师人才服务,同时还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将律师学理论转化为立法理念、司法制度、社会意识,推进法治建设与人类文明的进程。

4.律师学学术队伍的培养。学术队伍是律师学学科建设的主体,是知识创新的源泉。培养一支优秀的、有创造力的学术研究队伍是律师学学科建设的核心。要通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研究机构设置、科研成果评价、教师进修等一切手段和方法,建立和培养律师学研究队伍,鼓励对于律师学的专门研究。

5.律师学学科基地的建设。学科基地是学科建设的物质保障。建立研究资源丰富、功能齐全、实验手段先进的学科基地,可为律师学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如在国家或地方建立律师学院、律师学研究所,在大学法律院系设律师学教研室、律师学研究中心、律师学课程组,在社科学术团体中设律师学研究会、律师学研究室,在律师事务所中设律师学研究部等。

6.构建律师学学科群。律师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知识体系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与此同时,律师学在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与交叉中,又可能不断分化,相继出现下位学科如律师社会学、律师政治学、律师经济学、律师心理学、律师管理学、律师行为学等。这些学科将共同构成以律师和律师业为研究主体的律师学学科群。

(二)律师学专业建设的内涵

律师学专业建设就是要通过对社会发展需求的追踪,合理变更专业方向,调整专业结构,适时完善专业培养方案,更新专业教学内容,努力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教师教学效果,科学构建专业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律师专业人才。

律师专业建设的内涵具体表现为:

1.专业结构与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律师专业建设必须畅通社会对法律服务人才的需求信息,建立灵活科学的调整专业结构及培养方案的机制。要时刻跟踪调查分析毕业生的就业层次、收入水平、工作业绩,并以此作为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调整的重要依据。

2.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律师专业建设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师资队伍是学校教学的主体,也是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应当掌握律师学学科最先进的知识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具有将知识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的能力和高超的讲课艺术,具有丰富的律师实践经验,能够将抽象的律师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的专业操作技能。

3.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律师学是一门应

用法学学科,律师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所有必须设置模拟法庭、谈判室、法学诊所等实践性教学场所,同时还应与法院、律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联系,设置相应的实训基地,以满足律师学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律师学课程建设的内涵

律师学课程建设就是要构建科学的律师学课程体系,编制或选用优秀的律师学教材,吸纳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考试考核方法。

律师学课程建设的内涵具体表现为:

1.构建科学的律师学课程体系。律师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有着广泛的知识范畴,可以根据律师学知识的相关性,设置相应的律师学课程。

(1)基础理论类。如《律师学概论》《律师学原理》《律师史学》《律师法学》等。

(2)律师制度类。如《中国律师制度》《西方律师制度》《比较律师制度》《律师与公证制度》等。

(3)律师实务类。如《律师实务》《企业法律顾问实务》《律师刑事辩护理论与实践》《律师的非诉讼实务》等。

(4)律师技能类。如《律师口才》《律师论辩》《律师办案谋略》《律师运用证据方略》《律师文书学》《律师专业技能实训》。

(5)其他类。《律师实战赏析》《律师成案研究》《律师发展问题研究》等。

2.发挥律师学教研室和课程组的作用。由教研室或课程组负责编制课程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确定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考试考核方法。

3.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引导教师积极进行律师学课程的创新和改革,鼓励教师创设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

三、律师学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之间的关系

律师学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各有自己特定的内涵。律师学学科是与法学知识相关联的一个学术研究概念,对应法律知识体系。律师学专业是与律师人才培养方案有关的教育管理概念,对应法律职业。律师学课程是与传授律师理论与技能相关的一个教学实践概念,对应知识与技能。律师学学科、专业、课程形成的主要动因、发展的核心问题,建设的定位与侧重点各有不同,但三者又密不可分。

(一)律师学学科建设是律师学专业建设的基础

1.律师学学科建设为律师学专业建设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科学研究是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科研成果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标志。学科水平的提高,学术成果的转化,将促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改进。

2.律师学学科建设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创造了条件。教师参加科学研究,不仅可以直接创造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丰富了专业知识,提高了教学能力和水平,更有利于将最新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

3.律师学学科建设使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得到改善。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将给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带来极大的便利,随着学科建设的进程,学生的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将不断得到提高。

4.律师学学科建设使专业特色日益突出。专业特色在本质上就是学科特色,当学科发展并有新的学科产生后,专业也将随之调整。

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建设离不开学科建设。只有将学科建设的内容融入到专业建设中去,以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二)律师学的专业建设是律师学学科的载体建设

1.律师学专业是律师学学科的表现形式。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学科知识的转化与应用,对于高校而言就是要将学科成果转化为教育的优质资源。为培养人才服务。律师学专业是承担律师学学科人才培养职能的载体,学科建设达到了一定程度就必然要求教育作出相应的调整,而律师学专业建设则正是反映律师学学科成果的最佳表现形式。

2.律师学专业是对学科的选择与组织。专业设置,既要考虑学科知识,又要适应社会用人需要。社会对律师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求只掌握律师学学科的知识体系,而且要了解掌握与律师学学科有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律师专业的设置首先要在一系列的学科门类中选择一个或几个学科作为专业的主干学科,然后根据学科的知识体系,将学科知识转化为一系列的课程。学科的知识体系往往内容繁杂,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浩瀚的学科知识海洋中进行选择和组织,使之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可见,专业以学科为依托,学科以专业为载体。专业建设就是学科载体建设。所以不能把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割裂开来,专业建设包括学科建设的内容,学科建设必须考虑为专业建设服务。

(三)律师学课程建设是律师学学科知识的传递手段。是律师学專业建设的核心内容

1.从学科和课程的关系来看,学科知识的传承和发展,要通过学校的教学科目即具体的课程来实现。学科关注知识自身的体系、内容及学术前沿问题,有自身的结构且相对稳定。课程则可以根据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对现有知识进行组合,其结构具有相对灵活性。律师学学科可以因授课对象不同、专业要求不同而分解形成一门或几门不同的课程。一门律师学课程也可能只是律师学学科中的某一知识领域,也可能涵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知识。学科注重创造知识,而课程则根据需要确定传递何种知识、怎么传递、耗时多少等。学科和课程的结合点反映在对学科知识的整合上,反映在传递知识过程中对手段和方法的运用上。

2.从专业和课程的关系上来看,专业的本质就是一组相互联系的课程的组合。专业的特色就是因为课程的组合不同,导致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的差异。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课程建设工作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社会对专业要求的变化将会在课程上得到体现,专业的落脚点也必定是课程的组合。

总之。学科建设的核心是知识体系建设,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建设。离开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就没有内容支撑;离开了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就没有表现形式;离开了课程建设,学科知识就无法传承与发展。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由学科发展的水平来决定,学科水平的提升需要通过课程建设的传递和专业建设的推进。

四、律师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构想

律师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就是指高校在进行学科、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总体规划、同步建设,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制度、措施保证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同步提升。要实现律师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必须要有正确的理念、明晰的目标、具体的计划、有效的措施。

(一)深刻认识律师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意义

1.律师学学科建设是一项牵动全局、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工作。律师理论的研究将为律师制度的完善、律师功能价值的发挥提供理论支撑。律师制度作为国家民主政治构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

成部分,律师作为国家法制建设的生力军,肩负着促进国家宪政改革、捍卫市场经济运行、推动社会正义的实现等诸多神圣的使命。要实现上述历史使命,必须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强大的专业队伍,必须加强学科与专业建设。

2.我国缺乏传统的律师文化积淀,现实的律师执业环境也正在发展与改善之中。律师学学科尚在初创阶段,律师学研究力量分散,学科成就与社会发展的步伐和时代的要求不相匹配,亟待集中研究力量、加快研究步伐,并对律师学理论进行有计划的系统化研究。

3.高校既有学术环境,又有研究力量,还有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支撑与呼应,是提升律师学学科水平,推进律师学学科发展的主阵地。律师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尚未得到我国理论界、实践部门一致认同的背景下,着手律师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无论从现实层面还是历史层面意义均非同一般。

(二)牢固树立律师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理念

在高校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实践中,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不同程度地存在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割裂开来的现象。而实际上,律师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虽有所区别,各有侧重,但却一脉相承,密不可分。树立律师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理念,可以实现学科、专业、课程整体规划、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是一箭三雕的多赢之举,也是又好又快提高高校学科、专业、课程整体品位的有效途徑。

(三)科学构建律师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模式

1.统一规划。高校法律院系要在学校发展规划的统领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载体,以课程建设为内容,统筹规划律师学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同步制定和同期论证律师学理论创新计划、课题攻关计划、人才培养计划、基地建设计划、专业设置及调整计划、课程创设修订计划等。

2.统一管理。律师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内容广泛,既有学科基地、教学场地、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单位等硬件建设,也有学科方向凝练、培养计划制定、师资队伍培养等软件建设。既有学术性内容,也有行政性内容。必须建立以学术管理为主导、以行政管理为保障的管理运行机制。从学术上确保建设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行政上确保项目实施的稳定、有序、可行。具体来说,应当成立律师学学科、专业、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统一负责学科建设、专业构建、课程开发的组织与管理;统一负责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科研骨干的培养、选拔、考核、评审;统一负责科研团队、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培养;统一负责科研课题、教改课题、专业研究课题的立项、研究、验收;统一负责行政、科研、教学、后勤各部门的配合与协调。

3.统一团队。律师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可以是一套人马三块牌子,也可以是一个团队三个分队,一人多能、一人多职。要培养建设一支既有较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能满足学科发展的学术团队,又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好、教学水平高的教学团队;还能及时把握社会用人信息,既教书又育人的专业管理团队。这一团队可以通过学科建设提升专业建设的水平和层次,丰富课程建设的内容和形式;通过专业内涵建设引导课程建设的方向,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通过课程建设,彰显专业特色,推进学科建设。

4.统一基地。无论是律师学学科建设,还是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均离不开教学与科研基地。我们应当坚定地贯彻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在建设基地时尽量考虑一地多用、一地多能,实现物力资源上的共享。同时要在校内打破院系界限、学科界限、专业界限、课程界限、部门界限,物尽所用,地尽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基地的效能。

5.统筹经费。要统一调配和使用上级各部门的专项投入资金和学校的自筹资金,根据律师学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客观规律,整体同步启动建设计划,既要避免厚此薄彼,又要避免均分资源;既要避免苦乐不均,又要避免重复建设,做到财尽所用。钱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彭家理.高校学科建设十大关系[J].内江师范学院学社,2008,(11).

[2]陈昌耀.非研究型高校如何加强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J].江苏高教,2008,(6).

[3]张云鹏,张爱霞,赵家妹.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若干问题[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1).

[4]梅锦春,黄爱华.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

[责任编辑:清泉]

作者:邓路遥

课程建设的法学专业论文 篇3:

“法律+英语”复合型课程群构建研究

内容提要:课程群建设是高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发展趋势。基于国际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复合型课程群建设植根于法学基础教育和大学英语教育,是完善“法律+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程群;“法律+英语”復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型法律人才

【分类号】G712.4;G40-057

基金项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年度校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B)(“法律+英语”复合型课程群构建研究 )

一、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中国的法律服务也日益国际化。但近年来常见诸于报端的却是我国大多数的法律工作者只有单一的法律背景,既精通法律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而大量外国律师事务所却加快涌进中国这个看似遍地黄金的市场,在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设立分所[1]。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法学教育向“大众化”发展,培养了大批的法学专业学生,但在如今的人才市场,法学专业毕业生却不再是宠儿了,因大部分学生的知识背景过于单一 ,而社会85%的法律界职位要求应聘者要熟练掌握法律英语[2]。社会人才需求和高等教育领域的这些反差凸显了在面临国际竞争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法学教育模式以及法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实际能力已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培养既精通法律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外语的国际型法律人才在我国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作为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新里程碑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则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的高等法学教育应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的新要求,打破原有传统的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着国际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将复合型人才培养纳入高校改革创新体系。因此如何实现国际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什么才是培养国际型法律人才的有效模式,高效的培养模式需要怎样的课程设置体系等问题,成为目前我国高校法学教育界和英语教育界所共同关注的课题。

本文提出用课程群方法加强“法律+英语”复合型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本文通过分析“法律+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对策是复合型课程群建设,然后根据课程群要求试构建 “法律+英语”复合型课程群,以强化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英语应用能力。

二、“法律+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

一般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跨学科或跨专业的背景,在不同的学科或者专业,通过一定的途径或形式较系统的掌握两个学科或专业的知识和技能[3]。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决定了培养人才质量的高与低。各高校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纷纷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法律+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国际型法律人才,而国际型法律人才必然是拥有“法律+英语”复合型知识体系的人才,法律英语应用能力成为是法律人才国际化和涉外化的必要条件。鉴于此,加强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英语应用能力和交流能力,成为培养国际化法律人才的关键。

从全国多所高校“法律+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来看,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尽管学界对“法律+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赋予了殷切的期待,实际培养成效与社会需求仍存在较大偏差,其根本问题在于课程设置未能突出学生复合性的法律英语能力培养。课程设置是高校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实现的基本手段和依靠,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关系到人才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5]。“法律+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所依托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主要体现在:

1. 不少高校对“法律+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认识不够,将简单的“拼盘式”教学混同于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仍主要依赖法学专业系列课程和大学英语系列课程,而“法律+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不等同于“法学专业系列课程+大学英语系列课程”,二者的简单叠加并不能培养出胜任涉外法务工作的国际型法律人才。

2. 许多高校都认识到,国际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还必须有赖于“法律+英语”的复合型课程的开设,这些特色课程成为“法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成败的关键。众多高校相继进行了法律英语和法学双语/全英教学等的实践,然而从实践效果来看,情况并不乐观。很多专家和学者都纷纷撰写文章探究原因并提出诸多建议,比如这些复合型课程的性质和定位,以及教材、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等都存在诸多问题等等。

3. 但上述的这些研究和探讨只停留在单门复合型课程建设的探讨上,复合型课程建设没有成体系性,复合型课程体系化的建设问题上未引起重视。基于自身多年的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无法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虽然许多高校已有条件开设出法律英语、法学双语/全英等特色课程,但这些课程大多独立开设,处于零散孤立状态,即一两个学期的开设一门法律英语课程或法学双语(全英)课程。这些课程间的安排既无前承性也无后续性,成散兵游勇状态,无体系化的设置使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完善“法律+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为实现国际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法律+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需不断完善,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落脚点,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要求传统的单一性的学科结构向综合性的复合型的多学科结构转变,要求传统的单一性课程结构向复合型的课程结构转变。因此,课程建设必须由单门课程建设向课程群建设发展。目前“法律+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未能考虑复合型课程群建设,各相关课程彼此孤立,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未能实现资源共享,因此完善该培养模式应在课程群建设上寻求突破,通过构建“法律+英语”复合型课程群,促进专业教学和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整体、系统的提高教学效果。

1. 复合型课程群的研究概述

课程群是近期我国高等教育大力提倡的一种课程建设模式。对课程群的内涵,理论界基本界定为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而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关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课程群具有兩大属性:一是关联性,二是整合性[6]。当前课程群的研究和实践大多集中在理工科高等教育领域或高师高职教育领域,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水平上,已取得显著的效果[7]。而对于复合型课程群的研究还很少,但已有研究者提出课程群的建设不应限于某一个学科,因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群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所必需,当然也是一种有益的模式。

2. “法律+英语”复合型课程群的界定

笔者参照上述课程群的内涵,将“法律+英语”复合型课程群的界定为:

为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英语应用能力,将法学教育和大学英语教育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有关联性的课程(大学英语中学术英语课程、法律专业英语课程和法学双语/全英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群体。该课程群所含各门课程是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层进式的课程体系。

四、“法律+英语”复合型课程群的构建

1.“法律+英语”复合型课程群的构建依据

课程群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将内容联系紧密、内在关联性强、属于同—培养能力范畴的课程作为课程群组进行整合,打破课程内容的归属性,从能力培养目标的层面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和实施。“法律+英语”复合型课程群应该按照关联性和整合性这两个基本要求进行建设。目前,面向法学专业学生的与英语有关的课程设置包括大学英语EAP课程,ESP课程和法学双语/全英课程。为建立科学合理的“法律+英语”复合型课程群,应将三类课程进行定位分析以廓清三者之间的关联性,以此作为“法律+英语”复合型课程群的建设依据。

(1)定位分析

①大学英语中学术英语(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课程,是在普通英语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学术方面的听说读写语言技能。扎实的学术英语基础是专业英语学习的必要铺垫,坚实的英语基础是后续的法律英语课程和法学双语/全英课程顺利开展的保障。

②法律专业英语课程是专门用途英语(ESP: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性质的课程,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法律英语教学应该既要重视语言和技能,又要重视法律专业内容,教学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在法律环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及交际能力。法律英语课程是开设法学双语/全英课程之间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从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向专业英语应用技能培养的过渡。

③法学双语/全英课程是指教师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学生用英语学习法律专业知识的课程。法律双语/全英课程的目标是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信息,使学生掌握法学专业领域的知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能促进英语语言技能的发展。其有效开设有赖于起桥梁作用的过渡性课程----法律英语课程。

(2)三大课程模块的关联性分析

虽然三类课程的性质和定位不同,但三类课程有密切的关联,形成“基础-过渡-深化”[8]的关系,从而决定了三者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前后延展性的特点,并且互为衔接,逐层递进。

2. “法律+英语” 复合型课程群的构建重点

“法律+英语”复合型课程群不是简单的课程集合,而是基于知识体系构筑的有机的课程体系模块,所含各门课程是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层进式的体系。构建“法律+英语”复合型课程群有如下重点:

(1)构建目标是在优化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完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所要求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强化学生的法律英语应用能力培养。

(2)构建途径是调整“法律+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设置,将传统的“大学英语系列课程+法学专业系列课程”的两重架构转化为“大学英语系列课程+法学专业系列课程+复合型课程群”三重架构。一方面使复合型能力培养要求独立并突出出来,形成目标明确的复合型课程群层次,由课程群承载复合性的法律英语能力培养任务;另一方面 “法律+英语”复合型课程群植根于法学基础教育和大学英语基础教育,三重架构的课程设置各有教学侧重点,而又互相配合,三位一体,共同服务于“法律+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2)在构建内容上,该课程群建设是把课程EAP、ESP和法学双语/全英课程集中到一起,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同类项合并,删除重复和过时的内容,使教学内容符合各门课程的性质,各有侧重,重点突出,并层层递进。在教学组织形式、方法和手段上,使语言课教学方法与专业课教学方法相互借鉴、融合,走向多样化。改变语言课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但内容空泛,而专业课以满堂灌的讲授式为主,过于枯燥机械的情形,提倡拓展自主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如小组学习、讨论问题解决法、发现学习、范例学习和情景教学等等。在师资方面,鼓励各类课程的教师开展全方位的教学合作和交流,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协商解决。

五. 结语

“法律+英语”复合型课程群是为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英语能力,将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课程群所含的各门课程具有相关性和整合性。从内容上看,各门课程相互之间既纵向衔接,承上启下,又横向交叉,相辅相成。而构建该课程群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弱化课程的独立性,强化课程之间的耦合性,使法律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随课程层级教学的推进而不断递进、加深与拓展,逐步实现“法律+英语”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思达 中国涉外法律服务市场的全球化[J] 交大法学 2011 (01)

2. 李少伟,王建芬 论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兼谈法律英语教学[J], 社会科学论坛, 2008 (2)下

3. 胡 智,谈跨学科跨专业平台的构建与创新[J], 职业与教育,2004(30)

4. 周萍,王树洲, 现代大学教学的发展趋势[J], 江苏高教,2004(01)

5. 李慧仙 论高校课程群建设[J], 江苏高教,2006,(06)

6. 李翠梅; 总线式课程群建设研究[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7. 封桂英,大学公共英语、法律英语和法律双语教学的关联性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作者:孙红

上一篇:银行客户经理总结(3篇)下一篇:上半年科技工作总结(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