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

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 篇1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规划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1 突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模式研究,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综合性较突出的特点,在实习部分进一步体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突出以项目训练为主的教学实践.1.2 采用分层教学法,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

河南高校的主要生源在本省,而河南又是一个农业大省,所以农村的学生在河南高校中占据了一半以上,根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甚至部分学生还是“零起点”,因此建议在新生入校时,进行一次计算机摸底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建议采用分层教学法,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1.3 构建信息技术的融合化教学

在已初步实现基本课程资源上网的基础上,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教学资源,探索学生融入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达到立体化教材的作用与要求,并作到课程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实现提供备课,学生学习,师生交流的网络教学平台.开发自学辅导课件,提高其智能化水平与网络化程度.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实现简单的自我测试,系统可以根据测试结果向学生推荐学习内容,还可以收集学生遇到的问题,自动判断问题的原因,给出学习建议,建设辅助教师完善系统的知识库,提高课程辅导的层次与水平.1.4 完善教材及考核模式

融合国内外优秀教材长处与科学研究相关进展,根据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新大纲,编写《计算机文化基础》新教材,使之具有内容先进,重点突出,体系严谨的特色。

完善考试模式,将计算机等级考试与平时实践性考试相结合,加大了实践课在考核中所占比例,引导学生将学习与各自专业领域应用结合起来,促进了素质教育。改革传统教学内容

通过科学研究,学历提升两途径,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抓好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根据信息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实修订教学大纲,保持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的先进性.2.1简化计算机入门知识的学习

对信息技术水平调查结果的研究发现,学生对一些日常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还是有很多了解,计算机的操作熟练程度(例如开机、关机、使用鼠标、键盘等)呈一定的阶梯分布,因此建

议简化计算机基础操作层面的内容学习,将计算机入门知识的重新学习改为加强学习,即针对以前初级阶段学习内容进行补充学习。

2.2 加强办公软件学习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通过学生对Word、Excel和PowerPoint软件的掌握情况的差异,可以看出:虽然学生在前期已经不同程度得使用到办公软件,但其学习主要集中在基本操作特别是Word软件的基本操作上,对于Excel和PowerPoint软件以及办公软件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还缺乏系统化,这就要求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还应加强相关内容的学习。

2.3 注重网络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应用

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上网和网络浏览能力。但是,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对计算机的使用已经由单机使用为主过渡到利用网络平台获取信息从而完成各种工作。因此,在高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中,除了应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知识的体系化学习外,建议将网络检索和信息处理等内容列为教学的重点,从而提高学生对网络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应用。

2.4 增加数据库知识的学习

数据库技术经过长期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进行信息化的基础,同时在各种科学研究中,数据库技术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学生对于数据库知识掌握较差,缺乏基础的学习,因此建议在高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中,着重增加对数据库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这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科研、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5 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积极探索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

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应用性”关系,因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但是,目前分类分层次还不够到位,特别是专业大类的特色在计算机教学内容中反映不够,各专业大类间教学内容区分度差,计算机教学内容游离于专业知识之外,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因此,建议高校的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中,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尽量和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让“基础”的知识为“专业”的应用服务。以河南中医学院为例,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中医药学的结合点,从信息化为中医药服务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经验做法

教学条件建设

计算机教学机房

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我院在河南省内率先实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全程在计算机机房中授课。我院所辖所有教学机房中的所有计算机全部接入了校园网,并投入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中,实现了学生从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一直到参加考试,全程接触计算机,形成了边教学、边实践的讲授模式。从而使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效果也有明显提高。

为了配合全程计算机机房教学模式,我院现设计算机教学机房9个,其中新校区6个机房,老校区3个机房。机房内配置方正、长城、联想品牌计算机,可提供近500名学生同时使用。基本能够满足全校《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课程要求。包括研究生、本科生、成人教育各个层次在内的全校近万名学生都可以在这里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

随着全校专业的增加和招生规模的扩大,计算机机房还在进行着逐年的建设。在增添新设备的前提下,我院还加大了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制度的完善,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明确了在机房内的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的职责,规范了机房使用和维护记录的登记工作等。相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能吸取以往的经验将机房管理的更好,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做出贡献。

教学软件介绍

我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为全程在计算机机房授课,授课方式为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进行讲授、辅导和监控,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使教学更加生动,管理更加快捷。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是一种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于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目前已经在日常教学中被广泛地应用,成为当今教育技术手段的热点。

1、该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1 广播教学

可以将教师机的电脑屏幕画面和语音等多媒体信息(如:教师所备课程的课件、应用软件的操作过程)实时传送广播给全体、群组或单个学生。

广播教学功能具有如下的特点:(1)电子教鞭功能,教师可使用电子教鞭对任何应用软件进行注释和讲解,达到辅助教学及加强学生学习的目的。电子教鞭同时提供存储功能,教师可以存储所有讲解的画面,通过课件制作工具输出独立的多媒体产品,并随时调用该产品独立运行或分发给学生。(2)电子黑板或电子白板功能,利用此功能,教师可实现在普通黑板上的全部功能。

1.2 语音教学

利用该功能,可以将教师机的讲课语音实时传送广播给全体、群组或单个学生。当教师在口述讲解而无须学生看屏幕时,为了不让学生因看屏幕而影响听讲,在必要时,可强制学生机屏幕黑屏,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听讲。

1.3 转播教学

使用转播教学功能,教师可选定一个学生的屏幕及声音转播给其他学生,增加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4 屏幕监视

教师可实时监视每个学生的电脑屏幕,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教师不用离开自己的座位便可在本机上观看到每个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情况。系统可对单一群组或全体学生进行多画面(最多8个)监视,也可以进行单一的循环监视。

1.5 遥控辅导

教师可远程接管选定的学生机,控制学生机的键盘和鼠标,对学生远程遥控,辅导学生完成学习操作,利用这种功能,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手把手”式的交互式辅导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随时锁定或允许学生操作计算机的键盘和鼠标。

1.6 分组讨论

教师可对教室内的学生进行任意分组,每个小组的学生通过文字、语音、电子白板进行交流,教室可随时插入任意小组,并参与讨论,小组内允许多个学生同时交谈。

1.7 电子举手

学生使用电子举手功能可随时呼叫教师。教师可对举手的学生通过语音和文字随时应答和查看。

1.8 网络影院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向选定的学生播放VCD等教学文件,使教学效果更加生动。

2、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教学的特点

2.1 多向互动性

多媒体网络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即可通过网络实现学生、教师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时,可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相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自主练习时,教师还可发挥网络的监控功能实行监控,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进程,并利用网络的辅导功能,给学生以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

2.2 资源的共享性

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学生在链接或教师指导下,可轻松自如地在知识海洋中冲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和神奇的网络环境,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都将有很大的影响。

2.3 运用的自主性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并多遍地进行复习,只要身边有一台可以上网的计算机,就可以利用网络浏览到所要学习的多媒体课件,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网络留言或E-mail等方式向教师请教,教师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给学生答疑。

2.4 信息的综合性

多媒体网络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全而发展。

3、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3.1 注意视听与思考相结合

教师在利用视听进行教学时,应注意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以防新的“注人式”教学,即用电教媒体“满堂灌”代替教师“满堂灌”现象的出现。

3.2 注意形式与内容相匹配

多媒体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利用多种表现形式传递内容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同。但在教学形式上,多媒体的介入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的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一要考虑教学需要,二要考虑媒体特性,三要考虑实际条件是否允许。不能为了片面追求教学形式,而忽略了教学内容。

3.3 注意信息量适度

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输的过程。多媒体教学借助先进的现代媒体,使单位时间内能传递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如果不注意,就容易发生学生“消化不了”的现象,从而制约多媒体教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3.4 及时反馈

多媒体教学应根据及时反馈的信息,做到让学生当堂理解、消化和吸收,在课堂上做好形成性练习,并及时给予评价反馈。课后练习也应及时反馈,不要拖得太久。

3.5 课件设计

教学系统提供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辅助课件,供学生使用;一种是电子教案,供教师授课使用,即新型的“讲合环境”。

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教育功能,使多媒体信息的综合处理及交互功能得以充分发展,实现了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共享,拓宽了受教育者接受知识的渠道。

网络平台的应用

校园网络的建成与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工作的进展。目前,我院的教学机房已经全部实现了网络化。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变为了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通过教学站点了解学生动态,展开学习讨论,注重对学生应用信息能力的培养;而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知识的主动获取者。

目前,由我信息技术学院承担开发的计算机教学网已投入使用,与此同时,根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安排制作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全程多媒体教学课件也已挂在教学网上供全校师生浏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制作完成的这一多媒体课件。作为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我们一直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曾经使用过PowerPoint、方正奥思、Auther Ware、Flash等许多种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但经过实践我们认为,以前所采用的课件大部分是触发性质的,也就是说,这些课件是“以教师为授课主体”时代的授课工具,对一个初学计算机者来说,不能自主操作这些课件进行自学。因此,我们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并根据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特点,针对所采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新版教材当中提出的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一个个小问题,利用Camtasia3.02抓屏工具进行计算机操作过程的抓取,制作视频文件,然后使用Dubit软件对抓取好的视频文件进行配音,最后利用Videocon软件将前期生成的AVI文件转换为RM格式文件,以方便网络传输。这样,制作好的课件既包括声频、视频,能够对计算机的各个操作步骤进行动态、连续的讲解,在学生点播学习时就像看电影一样,又能够利用校园网平台方便的发布使用。

课件制作完成之后,我们将之放在计算机教学网上,供学生在课堂实践练习时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不同的知识点进行点播学习;并且由于该课件已经发布在校园网上,接入校园网内的任意一台微机都可以浏览到该课件,方便了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学生与教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学习,增加了学习的灵活性。

同时为了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我们专门开发了内部教学论坛,即教学BBS。课堂上,学生除了可以直接向老师提问以外,还可以通过教学论坛来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提问题或者发表自己的言论。由于允许匿名发言,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所提出的问题也是各式各样,五花八门。通过教学论坛,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也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及时组织大家进行讨论,拓展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和手段

1.在教学观念上,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2.在教学方法上,摒弃灌输式,实行启发式学习。首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多渠道地激发学生兴趣和动力;其次,再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理论课的讲授、实验课的讲授以及课后自学三个方面。理论课的讲授主要使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参与式、比喻式等教学方法,并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自由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教与学互动;实验课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首先提出项目任务,通过引导学生住完成任务,达到使学生掌握必备知识和拓展知识 的目的,另外,除课堂教学外,还要通过布置课外作业,鼓励学生参加等级考试、组织信息技能大赛等活动,将课程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3.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课程组在进行教学内容、方法及教育技术的整合与深化的实践中,建立了学习网站,制作了电子教案,完善了题库,使教与学的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验室、校园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学资源,注意声、文、图、动有机结合,将抽象内容形象化、深奥内容通俗化。实行了两大教学改革,一是由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模式改革为利用现代教学工具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增加了课堂与课外的信息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二是由单纯教师讲授的传统方式改革为导学式教学,在压缩学时的情况下,通过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增大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全校教学模式的改革起到了带头作用。通过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 突出素质教育,实现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

课题组通过多次研讨,明确本课程在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如何实现以《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为载体实施素质教育,从而达到课程的培养目标,这将是课程组近几年实践中始终注意探索、解决的问题。在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我们是通过开设公选课、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等方面来实现大学生计算机综合素质教育。

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针对该门课程学习者的知识起点差异大、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较快的特点,如何成功开设一门集知识性、实用性和实时性于一体的全校公共基础课程,成为本课组的工作重点。我们在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利用立体化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课程学生人数较多(每届学生2000—3000人),为加强教学效果,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讲授的同时,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环境。

课堂讲授:我们制作了一套形式上丰富多彩的电子教案,以多媒体授课为主,并适当结合板书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实验教学:在实验室安装局域网和黑马软件,便 于老师在实验课上能方便的与学生进行互动,收集、批改学生作品和对普遍存在问题利用进行黑马软件随堂演示等,且我校实验室均为开放式实验式,便于学生课后自主进行。

网络辅助教学:从2004年至今,我们逐步研制了如课堂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课件、教学录象、Flash 辅助演示软件、题库、机考系统等网上教学资源,设立精品课程教学网站,1)通过教学课件栏目,同学们能够在课后随时复习和加强课堂讲授的内容; 2)通过特色教学栏目,使同学们能易于理解和掌握课程中的难点内容; 3)通过在线测试栏目,同学们能够进行自测训练,随时了解自已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4)“模拟考试”系统,给出了完全与实际考试一样的环境,通过模拟考试,学生能够了解试题的形式,难易程度,以及如何使用机考系统等;

5)学生作业展示栏目,则为同学们之间及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总之,丰富的网上资源,构造起了一个立体化的教学环境,实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

2、采用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理念的“起点分层、内容分流”教学模式

采取了对每位入校新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进行摸底考试,根据摸底考试结果将学生分成低、中、高三部分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开课以中等学生的起点作为课程教学起点,安排进度。低起点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先期上网学习,提升知识点后,进入大班学习(大班开课滞后);高起点学生自行上网学习,在网上教学资源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对以前的知识进行整合和提升。因为对学生按起点进行了分流,课程教学内容的起点得到了提高,各主讲老师还可再根据班级整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3、“案例教学”、“精讲多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密切结合设计实例安排教学。教学中能根据所讲授的内容选择有实用性、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进行分析讲评,通过作品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通过作品让学生知道所学习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讲授Excel电子表格时,往往先通过某些案例让学生了解电子表格的意义和原理方法后,让学生结合本班同学的具体情况制作成绩表,要求统计及格人数、最高分等。这样学生通过参与到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实践,学习起来就有兴趣,相应的对制作Excel表格的操作就有更深入的掌握。精讲多练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基本知识 介绍本章基本概念、方法,属于“精讲”内容。

2)课堂训练 与基本知识配套的上机练习和操作性很强的知识,属于“多练”内容是本课程的基本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完成。

3)自学内容 是对基本知识的扩充。主要作为学生自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钻研能力;在学时充裕时,也可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以扩充授课容量。4)习题 这部分习题有别于课堂训练,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便于学生复习和总结所学内容。

4、考试机制的改革

为了增强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实行“教考分离”的教学机制,并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考试机制。要求学生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一级)”,笔试及机试两者均通过才能拿到该门课程的成绩。通过几届试点,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加强了,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了,每年我校学生“全区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一级)”通过率在全区名列前茅。

2.从实际出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多环节教学”。

(1)课堂讲授与实验上机内容相对“分离”。改变过去将实验环节简单作为课堂讲授内容的补充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体系确定的教学内容,将两者在实际教学内容上相对“分离”,在教学组织上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将课堂内容与实验上机分离的目的有很多,既可以扩充课程的实际教学容量,又可以更好地兼顾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要求,还可以有区别地采取各具特点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将过去在课堂上讲授的Windows操作内容、Office操作内容以及Access操作内容全部转移到实验环节,大量采用案例教学并进行学生作品评介。而在课堂授课的内容中增加了多媒体信息的数字编码技术、数据压缩技术、操作系统和软件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是学生对实验上机课的内容产生了新鲜感和内容刺激。

(2)采用多种方法的组合教学手段。实验环节教学和实训操作相结合。授课采用投影+课件、网络+交流讨论,以及边讲、边看、边做、边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实训采用专门设计的案例,学生操作为主,精讲多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采用案例教学法。推行“模拟项目教学法”,从现代办公应用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精心选取各种典型案例。例如,报纸刊物的艺术排版、毕业论文的综合排版、商场销售数据分析处理、企业工资管理、搜索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信息等等。

三、课程资源

四、成效对比

五、课程特色、完备的课程教学资源。《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站的几个模块为学生在线学习提供了可靠的支持服务功能。各类教学指导文件有利于学生了解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完备的课程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课程的自测功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效果;等级考试模块又将课程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高了拓展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空间和平台。、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依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验室、校园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的特性,合理地引入启发式、项目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形成了一套能够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深奥的内容通俗化的课程教学模式。、科学的成绩评定机制。我们常说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但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个 “ 手段 ”,则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通过课程建设,我们将逐步落实的 “343” 成绩评定方法,具体就是平时成绩占 30%,上机技能测试占 40%,理论测试占 30%,我们认为这种方法是科学的,符合课程的特性,考试系统正式启用后,其中的理论测试和技能测试将都采用无纸化考试。

六、存在问题

七、进一步设想和建议

经过任课教师的集中交流,对本课程的教学提出以下意见:

1、应该对计算机的基础理论多做一些讲解

我们认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比掌握基础理论更重要,但是考虑到有些学生尤其是工科的学生有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的需求,故应该在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突出重点,并且把计算机基础理论讲得更细一些。

2、加强最新计算机应用内容的讲解

现在的大众化计算机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是计算机基本操作,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趋广泛,学生个人也对网络使用和网络知识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们需要补充计算机的一些最新知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3、加强计算机题库建设

应该加强计算机基础试题库的建设,在使用已有的ATA考试题库中的题目外,应该通过实际需求中的一些应用,加强教学试题的设计;对于上边提到的计算机基础理论题,应该增加计算机自测题库的建设,建议下学期把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安装到机房,使学生通过练习和测试不断提高。

4、建议任课教师和实验员一起加强机房管理

实验室在课间操时间会有很长时间的真空时间(1、2节课后,3、4节课学生来的早),机房里有30多分钟的时间没有老师,实验员也不能在机房全程职守,所以建议学生按学号就座,加强机位管理,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5、增加实验室监控设备和手段

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 篇2

关键词:计算机的应用和地位,教学保障

一、计算机在高等学院的开设情况

1、计算机在高校的开设情况

任何技术的学习都注重基础,只有从基础着手才会对该门技术从一个门外汉到专业的技术人才的转变。据调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自创办以来就一直重视基础课程的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从2000年开始在学校开办,针对的是所有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入门知识课程。起初这门课程的全名叫《计算机公共基础》,到2008更名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担任该课程的教师有:李焕林,刘长春,钱继红,张莉萍,刘顺,瞿艺,李亚,刘长君和张光辉共9名老师组成的师资队伍。他们都是来自不同的大学的毕业生,能够综合各个大学教学的特点进行课程的授课。他们还参加学校组织的师资培训班学习,相互听课和交流经验,以此来弥补不足之处。教学注重理论和实践同时学习。学校拥有计算机数百台供学生上课学习使用,每台计算机上都装有学生上课的所需软件供学生使用。上课老师一边辅导,学生一边操作,下课提出问题老师帮你解答,做到学生一学就懂,可见学校和老师对这门课程的重视。

2、开设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基础课程目前在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单元: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二单元:Windows操作系统;第三单元:文字处理软件(Word)这也是应用最广泛的软件;第四单元分:电子表格软件(Excel);第五单元:电子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 Point);第六单元:计算机网络基础。这些内容从认识计算机开始到应用软件,一步一步抓住了计算机的特点又浅入深的讲解,内容简单易懂,恰恰也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地位和作用

1、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地位

《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我进大学的第一学期就开始接触它,它的作用对我深有感触。它是一门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必备课程,也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课程。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90%,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的教育,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可见,它在各所高校的地位也很高。

2、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作用

学习了该门课程,我们能够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通过并且拿高分。该门课程是针对所有学生所开设的课程,对计算机由开机学习到运用常用的软件由浅入深的进行一步一步的讲解。对于刚入大学还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正是由不懂到了解计算机的全过程一个很好的教材。它对我们的后继课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门课程的开设内容真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还开设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如:计算机专业后继课程《网站规划与开发》中要用到Photoshop来进行网站截面的布局和切片,结合Dreamweave来对网站进行排版,以致能够做出华丽的网站。动漫专业的学生也要学到Photoshop,在他们学完这门课程后,对后期他们针对Photoshop可能的学习中来讲,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我们可想而知。作为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它的作用无处不在。对于毕业生来讲,在做毕业设计时要到它学来的知识进行Word文档的编写和排版。公司职工编写文档,广告公司的图片制作等……在现代社会它所涉及的领域无处不在。我们可以知道它的重要性和开设的必要性。

三、课程建设

1、提高教学保障

对每门课程的开设我们都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该如何建设,我有我的提议。由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我先从师资队伍方面有些简单的要求。针对大学新生来自全过各地而且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少数学生在高中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所以,要求老师语言上普通话标准和要有耐心,这样才对学生的学习更有利。如果教师用方言或者不标准的普通话这将导致大部分非本地的学生听不懂,或者去揣摩老师话的意思以致耽误了学习。对学生的请教要有问必答,毕竟还有大部分学生可能连电脑都没见过碰到过,他们的问题会相当的多,这点很明确。然后是硬件方面,目前很多高等学院已经实现了,这方面电脑数量应该大于学生数量,做到是计算机等学生而不是学生等计算机。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有所学,有所为,找到自己不会的地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

针对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针对不同的内容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课。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讲课时应该突出重点,强调方法。不同专业对不同的内容掌握应该有详有略,那些跟专业没关系的应该略讲,做到让学生有所了解和能基本的操作就够了。而那些对专业对口的内容应该详讲细讲,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很好掌握并且熟练的能够使用。进一步确定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重点,突出综合能力的原则建立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3、丰富教学手段谈一谈用不同的方法来教和学这门课

兴趣是一个人潜力的发掘地。首先,在教学上,让老师尽可能的在这点上培养起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爱好,至于怎么去培养他们对这门的兴趣。我建议,让老师给学生布置的首次作业,作业的内容要尽可能的简单,但又要动脑筋的题目,这样在学生反复思考努力后完成,他们就会对这门学科产生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就是兴趣。然后,在讲课的方法上,应该上课前回顾上节课所讲知识点,下课前总结这节课所讲知识并提出重点和难点所在,引起学生在知识点的回顾和重点难点的注意。由于这门课是实践与理论共同作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所以最后,在上课的时候一定要抽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己来操作所讲知识点,做到不懂就问,有问必答。以上是怎么来教,接下来的工作是我们学生自己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去学呢?从幼儿园开始知道,上课听讲下课复习功课,这一点必须做到,也是最基本的。接着就是怎么去巩固知识,复习课本只能算是理论知识,操作才是最重要的。针对部分学生没电脑的情况,我们可以去学校的机房要求上课的老师让我们使用一下电脑(这方面还需要学校对学校的教师都说明,不然,可能有些老师认为该同学不是本班学生不让进,出现这中尴尬的情况),有电脑的同学更应该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共同学习。

四、总结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仅仅只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开设,计算机的遍及程度已经越来越明显,掌握一定的电脑基础知识是没一个现在大学生所必须的一门技术,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该大众话。总之,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全面改革,积极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是每一个学校应该应尽的职责。

参考文献

[1]高林,袁玫.主编计算机文化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2]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网站.[EB/OL].http://www.scitc.com.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教学弊端 教学探索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大,以教师为中心,主宰教学全过程的状况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依然存在,重教轻学的思想倾向很难克服。教师的主导作用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被严重削弱,这就给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已成为今后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基础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

1.教学“一刀切”

由于新生来自于不同地区,且各地计算机教学的重视程度差异使得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基础课教材较熟悉,具备一定的应用基础,少数学生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过计算机,甚至连开机、关机都不会操作。

而目前大部分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仍采取“一刀切”、“零起点”教学。一些常用计算机上网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会用计算机了,没有必要再学习计算机课程,部分学生迷恋上网聊天、玩游戏,新奇的东西见得很多,对本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少部分对计算机知识一无所知的学生则计算机应用基础感到深奥难懂。

2.教学内容滞后

由于计算机软硬件飞速发展,技术更新快,因此,出现了教学内容滞后现象,有时候教给学生的是已经被淘汰的落后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无法得以应用,给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实施和开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3.考试目的单一

有很多院校将学生的毕业证书将计算机等级考试挂钩,虽然激励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给学生施加压力的同时也给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也带来了不少教学上的弊端。因为计算机证书考试的内容和大纲往往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考试和等级考试都存在升级慢,“考”与“用”脱节。

二、基础课程教学的一些探索

针对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做了如下探索:

1.差异化教学

由于现在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新生入校后自愿报名参加计算机文化基础免修考试。考试由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构成,如果最后的加权分达到指定标准,即可申请免试该课程。未通过考试的学生,必须参加学校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并在学期末通过该课程的考试,不合格者,需重修该课程。不过我们多年的经验表明,尽管部分学生日常已经接触和使用过电脑,甚至在高中进行了相应的学习,但他们仍未能掌握大学要求他们掌握的相关知识,很多同学对电脑的熟悉就是玩游戏和上网,而上网很多的同学又只是聊天,所以最后真正能免修的同学并不是很多,也说明我们对学生的计算机使用水平不要乐观的估计。

2.范例教学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应教给学生什么?从课程目标角度看,应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学科角度看,则应该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本框架结构、各种知识间的联系,建立对信息社会和计算机基础的整体认识、全局观念。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具有典型范例作用的个别例子,使学生能够依靠特殊(范例)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

3.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这种教学方法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意义的建构。这个任务可以是文章、图形、表格、数据库等,也可以是一个调查报告、一个信息展示作品,也可以是一个网站等。例如,利用Word制作一个贺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Word中的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等知识完成贺卡的制作,实现相关内容的掌握。

4.模拟训练法

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非理论性课程,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究和合作,更要求学生亲身体验、具体操练、反复练习。因此,加强学生的动手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的兴趣和意识,形成良好的计算机基础道德,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笔者在教学“信息的获取”这部分内容时,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用“演示法”、“展示法”外,还利用模拟训练法对学生进网络操作的实际演练。例如,笔者在教学“如何浏览网页”和“WWW”时,利用网络中已安装的网络教学软件,让学生模拟上网浏览网页,学习网上聊天、发送电子邮件等。这样既让学生学习了网络知识又为学校节约了资金,为学生今后运用计算机辅助完成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为他们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奠定了基础。

5.互动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教师讲课为主并辅助以学生上台讲课和自己给自己辅导,师生在课堂上共同研究、讨论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能使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由被动听讲变成主动去讲,使学生由“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从而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在讲授电子表格Excel2000函数时,让学生分组实践,教师角色由原来的讲述者变为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和使用一些基本的函数及单元格的引用方法。并与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挖掘出Excel电子表格的数据处理能力,为我们日常工作所用。

6.实践教学法

在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善于发现学生潜在素质的外在特征,给予肯定,积极引导,使学生认识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并主动完善自己,从而奠定自信心的基础,同时奠定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基础。如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计算机方面的各种信息,建立信息库和计算机自动管理,将信息库里的数据分门别类,开设信息化教室,开办各种IT讲座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打消学生为考证学习的念头,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 篇4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的一部分,肩负着人才信息素养的培养,为满足社会各领域对人才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需求和增强人才的社会服务能力,教育部高等院校计算机指导委员会对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推进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促进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加强对学生实践与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不同的高等院校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案,不同的专业方向对计算机知识储备和技能有不同的需求。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音乐类艺术院校公共必修课的重要部分,即要体现文科类计算机课程的实用性,还要承载着音乐专业的特殊性。如何将计算机技术与音乐艺术相融合以及如何改革与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是教学工作者函待解决的问题。

1音乐类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情况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与专业学科彼此渗透,融合的愈加密切。以上世纪80年代MIDI技术为例,其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就给音乐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计算机音乐与计算机绘谱软件应运而生。然而,如何将音乐类艺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与音乐专业学科相结合,充分体现出学科的前沿性与交叉性特点,使学生既能成为出色的专业人才,也能成为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的计算机应用人才,是现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这要求教学工作者需根据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应用的需求,从宏观上统筹规划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体系结构和内容设置,使计算机技术与专业学科间的关联更加合理化,更加符合艺术院校计算机教育的本质和社会的期望。音乐类艺术院校普遍存在重专业轻通识,加之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重视程度不高。然而,当今社会就业面远远超过专业宽度,计算机技术渗透力度大,社会分工细,职业选择范围广且变动更加频繁,毕业生只有具备更加全面的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计算机通识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此外,教学对象个体差异大、教学学时安排有限、教学内容统一以及教学资源赶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这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第二大问题。以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为例,课程分两学期完成,每学期36课时,上学期重在理论知识和基础软件应用方面,下学期重在多媒体技术应用方面,教学模式为专业分班统一授课,理论与上机实训一体,每位教师均承担所分配班级一年的教学。该模式下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和共享资源有限,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也很难持久地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计算机基础课程

2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总结 篇5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开设本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牢固树立“计算机意识”,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理论和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本学期的教学是本人从事教学工作的第一年,本着“要给学生一勺鲜活水,自身需要长流水”的理念,在教学工作中不敢放松,学期结束之际,对本门课程作一些粗浅的思考。

1、教学理念的转变

一直倡导的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如今翻转为“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并不是对教师的工作可以不再备课、不再教学,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全面熟练地掌握所用的教材,然后,精心地对它进行加工处理,并且创建以项目(任务)的形式涵盖所有的知识点,与所用教材有机结合,还必须关注计算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动态,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知识。因为计算机的发展变化真可谓日新月异,教材也不是“万能的”。如果教师仅仅是照本宣科,就有可能把错误信息传授给学生。

2、以应用为目的,以兴趣为动力

对于大多数职业院校学生,更多的是注重技能的掌握。而,计算机是学生通常作为工具来使用,以解决或辅助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的确定,就是本着以应用为目的,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的实施,包括教师的教授,这一部分主要是项目(任务)的引入,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以及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应本着应用为目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的线索,靠这根线索把有关的知识点有机的串联起来。

如学习PowerPoint2007应用知识时,正式讲授前,就把任务提交给学生,要求在本章内容结束时,能利用本章知识把毕业论文制作成演示稿,并要求对其中幻灯片的表现效果进行个性化设计,这样以应用为目的的进行作业设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就有方向性,任务完成了,学生也理解了相关的知识。如果说由于应用的目的,学生会出于处在压力“要我学”,那么,由于兴趣的缘故,学生会出于内在动力变成“我要学”,先展示以PowerPoint2007制作的照片浏览文件,暗示学生可以做成自动播放的视频模式,在兴趣的作用下,学习不但更主动,而且也更有效,教师应该考虑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兴趣,使他们在兴趣的推动下,深入学习。

首先,努力使课堂成为一个寓教于乐的过程,所举的例子尽可能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或接近实际的事例;其次,要学生完成的作业,也尽量和学生所熟知的问题挂钩。这样,使学生感受学习计算机不是枯燥乏味,也不是脱离现实,而是和他们的世界紧密相连的。通过解决一些学生常见的问题使他们体验到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培养兴趣。

3、以实践为基础,以理论为台阶

学习计算机,特别是以应用为目的的学习,如果没有实践作为基础,如同空中阁楼。我认为学习计算机的最佳方法就是,先知其然,再循序渐进知其所以然,有机会动手组装一台当前流行的个人电脑是学习硬件基础知识的最好的铺垫,通过把一些电脑零部件组装成电脑,对主板、CPU、内存、硬盘、软驱、光驱、显示器、显卡、键盘等硬件就有了感性认识,以这些感性认识作为基础,来学习相关的硬件知识就不会觉得过于抽象,接受起来也不至于太困难。

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必须通过实践,本学前开学段时间,由于实训室还未完工,课程的开展都是在教室完成,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实践,亲自动手试一试,才能完全理解每一个界面,每一个菜单的真正含义,对于应用软件的学习同样如此。如学习WORD排版,教师不妨给学生布置设计班级海报开始,要求分别用WORD来排版设计,分组完成,最后,都打印出来,再一起讨论哪组的打印效果最好。这样,通过自己输入,自己改错,自己排版,自己插图,自己打印,相信学生就会更清楚WORD有什么功能,并如何使用这些功能。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篇6

一、层次与学制:本科,四年制(含五年制)

二、教学时数:56学时/68学时,一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开设;周学时:4

三、适用专业:全院各专业

四、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公共必修课程,是大学各专业计算机教育中第一层次的课程,是当代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本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能,以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

五、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

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制定教学大纲,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能够熟悉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掌握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及Internet的基本操作,了解多媒体的应用和网络的基本知识,以及数据库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

(一)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二)掌握计算机中的数制与编码。

(三)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

(四)熟练掌握Word文档的建立、编辑和排版等基本操作。

(五)熟练掌握Excel工作簿的创建、工作表的编辑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操作。

(六)熟练掌握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

(七)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应用。

(八)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熟练掌握Internet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操作。

(九)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简单应用。

(十)了解程序设计的思想和基本方法。

六、教学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1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主要内容: 计算机的概念、历史、发展、应用;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计算机中的数制转换、数据表示与信息编码。学时分配: 4学时(理论)第2章

计算机系统

主要内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各部件功能及主要性能指标;计算机软件系统中系统软件的概念(操作系统、实用工具程序、语言处理程序),应用软件的概念。学时分配:第一学期2学时(理论)/第二学期4学时(理论)第3章

操作系统概述

主要内容:Windows界面及基本操作;利用Windows进行文件管理、程序管理、磁盘管理、用户管理、系统管理。

学时分配:第一学期4学时(实践)/第二学期6学时(实践)第4章 字处理软件

主要内容:Word工作界面及文件的基本操作;文字的录入和编辑;文档的格式设置和排版;表 格的制作和处理;对文档进行图文混排;打印输出及其它功能。学时分配:第一学期14学时(实践)/第二学期16学时(实践)第5章

电子表格软件

主要内容:Excel工作界面及文件的基本操作;数据的输入和编辑;工作表的格式设置;公式和函数的使用;图表的制作;数据分析;工作表的打印输出。学时分配:第一学期12学时(实践)/第二学期14学时(实践)第6章

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主要内容:PowerPoint工作界面;演示文稿的基本制作;在演示文稿中加入各种对象;对幻灯片进行格式设置;幻灯片动画效果;设置幻灯片切换方式和交互功能;演示文稿的放映、打包、打印。

学时分配:6学时(实践)第7章

计算机网络与网络安全

主要内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及数据通信基础;局域网的基本组成和组网技术;Internet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网络安全基本常识。学时分配:2学时(理论)+4学时(实践)第8章

数据库基础

主要内容:数据库相关基本概念;利用Access完成数据库的建立、修改、查询等基本操作。学时分配:第一学期2学时(理论)+2学时(实践)/第二学期2学时(理论)+4学时(实践)第9章

多媒体技术基础

主要内容:多媒体基础知识;图像处理基础;声音处理基础;动画处理基础;视频处理基础;与多媒体相关的应用程序的使用方法。

学时分配:第一学期2学时(理论)/第二学期3学时(理论)第10章

程序设计基础

主要内容: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与算法结构;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学时分配:第一学期2学时(理论)/第二学期3学时(理论)

七、作业设计

要求教师根据课堂内容,结合教材,配套相应的实验指导书,统一布置4次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课后独立完成。教师要对每次的作业进行批改并有记录,作为平时考核成绩的主要依据。

八、教学策略

(一)精讲多练,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结合“启发、互动、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方法,计算机课程全部在机房授课,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化教学模式,根据课程需要可以“边讲解、边操作、边辅导、边练习”,注重实例引导,任务驱动,讲练结合。

(二)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熟练运用各项计算机操作技术的同时,也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针对不同专业设定对口的相关课程体系,提高专业能力。

(三)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及时分发教学文件,随时监控学生的上课情况,同时利用局域网和校园网上交作业;教师随时在学生中走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监督学生听课,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整个机房上课过程实现多媒体和局域网的网络化教学。

(四)加大学生课后自由上机练习力度。学生对计算机掌握的熟练程度还需要课后学生自己自由练习。为学生全天开放免费机房,教师对后进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不能只局限于课内的辅导,还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竞赛等,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九、考核方式

(一)考试课,上机考核,由计算机在题库中随机抽题,计算机自动阅卷并给出成绩。

(二)试题类型:选择题 + 中、英文打字 + 操作题(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

(三)成绩比例:满分100分,平时成绩30% + 期末成绩70%。

(四)平时成绩的评定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打字情况、测验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综合表现而定。

(五)命题原则:结合课堂内容,重点突出,难易得当,重在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十、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何桥主编,高教出版社,一般教材。

参考书:《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与习题集》,尹相

一、王北星主编,中国铁道出版社;

《办公软件应用试题汇编》,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计算机委员会,红旗出版社。

十一、质量标准

(一)修完本课程的学生,英文打字120字母/分钟,中文打字30汉字/分钟。

(二)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完成各类文档的排版、数据的管理、幻灯片的制作等。

(三)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能够熟练的浏览网页、下载和上传文件等。

(四)学生能够使用数据库管理软件完成简单的信息管理。

(五)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

十二、教材的删减与增补

根据授课内容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对每章的课后部分习题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同时适当的增补了上机操作实验。

高校《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 篇7

我校自2008年起, 已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两个层次组织教学, 即第一层次是“计算机文化基础”, 第二层次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该课程共上两个学期, 总学时为128学时, 学生入学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 第二个学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我院承担了学校所有班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 在全体教师员工的共同努力下, 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成市精品课程。下面就我校实际情况, 介绍《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 并结合实践, 进行总结。

一、研究教学目标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以技术应用为目标, 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水平。我校《计算机基础》分为两层, 即第一层为《计算机文化基础》, 在新生第一学期开设,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 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熟练地进行基本操作, 如文档处理、表格的制作、幻灯片制作和Internet的使用等。第二层为《计算机应用基础》, 在第二学期开设, 根据学生不同专业, 分别开设不同的计算机相关课程, 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auto cad, photoshop, C语言, .net, C++ 和SQL SERVER等。

二、教学方式及教学环境的升级

我校在教学硬件上不断投资, 建设了多媒体教学大楼并建立了一体化教学场所, 让教师改变教学方式, 让理论与实操相结合, 从而大大强化了教学效果。同时, 我院把精品课程讲课过程发布到教学网上, 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此条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同时增加了同行相互学习、提高的机会, 促进了精品课程的不断改进。

三、教学内容的更新

为让学生很快适应社会, 在教学过程中, 除注重教学内容在应用上的层次性, 突出知识点与技术点的关系,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外, 我校目前已对《计算机文化基础》各教学板块进行了升级, 如现已将《Windows XP中文操作系统》改为《Win- dows vista中文操作系统》或《Windows 2008中文操作系统》, 同时将《Office 2003中文版》改为《Office 2007中文版》。

随着计算机语高级语言和数据库的发展, 《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别进行了如下调整:数据库改为使用《SQL server》。高级语言教学中, 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VB》改为《C++程序设计》。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的调整, 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计算机高级语言的发展保持同步。

四、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及知识结构、科研素质和能力都会严重影响对学生的培养和高等教育与的办学质量。教师应具有 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 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

我院非常重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为能从根本上改进教学方法, 让理论不脱离社会实操, 我校每年都安排相关教师进入企业进行为期2个月的企业锻炼, 同时, 我部截止到2013年10月份, 研究生人数占我部总师资人数的79%, 另有博士研究生三名, 副高级职称五名。在科研方面, 我院教师, 先后承担了市级、校级科研课题, 并有多项获奖, 从根本上提高了科研水平。

五、教材建设

我院根据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 同时依托教学大纲和教师多年教学经验, 我部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了《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C#项目开发》等多本教材, 同时编写了各门课程配套的上机实验指导书, 使学生实验课能根据实验指导教材完成上级联系理论所学内容。

六、考核方法的改革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面向应用的基础课程, 在教学中, 我们特别重视知识讲解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 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 却忽略了动手能力的培养, 从根本上影响了动手能力的提高。为此, 我们改变了考核方式, 由以往的笔试改为机考, 学习“国家网络统考”系统, 开发了一套自己的机考系统。骨干教师不断更新题库, 考试期间, 该系统可以灵活地从题库中抽取试题并重新组合, 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层次, 进行试卷条件重组, 完全实现了无纸化考试。

本次考试的改革, 效果反应良好, 让学生更加重视操作能力的锻炼。同时, 我校在该考试系统研发的基础上, 还开发了其他相关科目的机考软件, 这种考试方式的改革, 有利于考教分离, 充分体现教师教学水平。

七、结语

五年来, 我院的《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 受到了学校多次奖励, 学生对课程教学反应良好。

以上主要介绍了我院《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采取的一些措施, 我们深刻体会到在当前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只有充分把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警惕性、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摘要: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强,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已设定为非计算机专业类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 该课程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所有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运用素养, 为此, 加强该课程的建设对人才素质的提高有重要意义。我院从实际出发, 对《计算机基础》课从各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主要介绍了我校《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桂林山水职业学院计算机系.大学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 2012.6.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刍议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160-01

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拓展专业能力的一个主要渠道。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快速普及,各高等院校也纷纷开设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而且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方式、手段等也进行了不同程度地探索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相对落后的局面,对于高等学校的学生迅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加速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里的应用、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科特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够等问题和不足。要使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期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高素质的现代化建设人才,必须不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以调整和改革,及时将大量全新、先进、实用性强的理念和實用技术引入到日常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加大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力度,探索出一条符合当今社会人才需要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之路。

1 着力创新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 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 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的创新成果方面, 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 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计算机基础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实现由操作技能向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思维和规律转变;要把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学生专业教育相结合,进一步确定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着力培养学生未来的生存能力、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着力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

教育方法和手段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计算机基础综合性较突出的特点,积极调整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提高授课学时的利用率,稳步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要改变“ 教师授课为主,学生上机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 教师精讲、学生多练”的新模式;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整合教育资源,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络技术,建设和教材相配套的教学网站,将课程网站作为学生课后学习和答疑的远程教学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在线学习,和教师在线交流,快速入门、提高,实现辅导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3 着力丰富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一门为整个大学期间计算机应用和后续计算机系列课程学习打基础的计算机入门课,课程内容的科学性是十分重要的,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有基础性又必须有先进性,既不能只重视基础性,使得课程内容陈旧,也不能刻意追求先进性而使课程内容肤浅。可针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对计算机的不同需求、学习基础各异分层次组织教学,并结合不同专业弹性安排教学内容。一方面,要以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切入点,为各专业学生系统介绍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构成、主要用途和开发软件的设计思想,使学生对计算机学科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建立学科全局观。另一方面,根据不同专业分层次安排教学内容。对于理论性、工程性及科学研究性较强的专业可加大程序设计课程、微型计算机工作原理、各种常见的数据库结构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内容的授课比重,致力于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从事本专业的理论研究和工程设计开发的能力等,对于应用性较强的文科及部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以计算机在各专业学科实际应用作为教学的主体内容,可多讲授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内容。

4 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形迅速发展,计算机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措施优化师资学历、支撑、知识、年龄结构、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势在必行。一是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引进具有较高计算机造诣的人才,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教学需求,更好地位专业教学和科研服务;二是利用学校现有的有利条件和优势,调动教师钻研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鼓励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年轻教师攻读计算机专业学位,全面提高教师计算机知识水平;三是促进校内外计算机学术交流,支持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参与学术活动,提高学术水平。

5 着力完善教学考核方法

上一篇:车辆维修竣工检验制度下一篇: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