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综合课程设计实践的论文(精选8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设计;探索
综合实践课程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得到真知,从实验中学会研究,从探索中学会学习,从磨砺中培养刚强的意志品质。要上好综合实践这门课,就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际,要体现综合实践课程应具有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特点。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教师在设计该课程时应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1.设计的综合实践课应具有一定的弹性
(1)学习目标。综合实践课程作为面向所有学生的课程,不存在预定的结果。而对于某个学生或某一组的目标,则应通过师生间的协作计划来确定。如“了解我国传统的茶文化”,有的小组只了解到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茶叶种类有多少;而有的小组不仅了解到了茶叶的种类,而且还了解到各地的饮茶方法和各种各样的茶具;还有几个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还了解到有关茶的典故。同样的主题,虽然达到的目标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每个学生都行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一种体验。
(2)学习内容。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并通过他们的积极参与而选定的。因此,这种课程必须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内容并赋予内容某些个人的意义。在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中,综合性的概念居于中心地位,由于学习材料的广泛性,学生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例如,有一组学生选择了“水果”这个话题,并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有负责水果品种收集,有负责品尝水果味道,有负责描绘水果形状,有负责了解各种水果的营养成分,还有收集各种果汁产品以及生产厂家等。同样的话题,生发出如此丰富的内容,但不管哪一个内容,学生写出的体验文章都比较具体,因为他们进行了实地调查和收集,因此素材相当丰富。
(3)学习过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是“预习—授课—巩固—作业”。而综合实践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探究内容,并从探究、实践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则应以任何可能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体验和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并能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
(4)评价方式。评价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任务。自我评价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活动过程。自我评价不仅具有独特的自我功能,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如实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就能正确地对待个人与社会、集体及他人的关系,有利于个人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让学生从记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等方面来衡量自己,从知识掌握、学习动力、学习策略、学习能力等方面来评价自己,就可对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不足做到充分的了解。
(5)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在综合实践课的学习中,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应根据学生活动的实际灵活调整和利用时间,同时要给学生以空间,让学生自由地创新。学生只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才能感悟出知识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设计综合实践课应充分考虑学生素质
综合实践课作为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最利于学生开发智力,挖掘潜力,发现特长,培养能力。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课时应有长远的眼光,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上。一要重视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独立学习的习惯;二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学生要以事实讲话,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品质;三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系统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见解;四要培养学生查询、评价、加工和应用新知识的技能;五要培养学生组织、交际、合作与表达的能力;六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自发地形成一种强烈的公民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应该把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以及过去的经验都纳为课程要素,预先做好准备,设计的实践活动要体现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预定的内容,并且使学生能够持久地参与学习过程。
3.设计综合实践课程应考虑学生学习习惯的可持续发展
(1) 了解纸的发展历史,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组织和倡导学生更多地了解认识纸, 倡导学生养成合理用纸的好习惯。
(2) 感受、传承、交流、发展民间文化, 会运用各种方法制作简单的纸工艺品。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主动参与、大胆展示及公关活动的能力。
(3) 通过资料搜索及趣味化编辑, 了解纸的原材料, 加深对生态环境现状的认识, 强化忧患意识并积极策划改善生态环境的方法。
二、活动过程
1. 活动导入
师:欢迎大家再一次走进综合实践活动《生活中的纸》的主题活动。经过三个多月的活动, 我们经过了准备阶段的资料收集整理, 开题论证阶段的研讨筛选, 指导阶段的质疑解惑, 终于迎来了果实累累的结题展示汇报课。首先请大家看一段录像来共同回顾我们前期的活动历程。
2. 活动展开
(1) (录像) 回顾准备阶段:
(2) 现场结题展示阶段:
各部组长站起来介绍自己小组的活动内容。
师:今天的结题展示由第一小组先来进行, 其他两组同学可以给他们的汇报提问题、提意见, 作补充、作评价。请第一组的主持人上场。
主持人陈述子课题背景。
各成员问好, 做自我介绍。
主持人:我们的结题展示分为三个阶段, 下面由三个阶段的负责人来汇报他们的工作。
阶段一:
学生 (汇报) : (1) 2008奥运会开幕式纸卷照片; (2) 视频:古代造纸; (3) 展示介绍纸发展史的资料集。
(4) 歇后语游戏。
阶段二:
学生: (1) 《纸的儿歌》; (2) 小话剧《纸奶奶过生日》。
其他组成员评价:给予鼓励表扬。
师:你们的表演真的很出色, 让我们认识到了这么多不同功能的纸!
阶段三:
(1) (幻灯片) 展示环保纸制品。
其他组建议:亲自动手制作原创作品。
(2) 展示环保纸制品:A.纸娃娃;B.纸花束。
其他组提问:纸花束的制作方法。
(3) 介绍、展示剪纸作品。
师:看花容易绣花难。剪纸是我国民间手工艺术的灵魂, 如果你真的感兴趣, 那就一定要下定决心, 刻苦努力!都说梦想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 老师相信, 追梦的人就一定会让梦想照进现实!
(4) 展示成册手抄报并简单介绍内容。
师:三年级的小学生制作的手抄报还很不成型, 只是一些文字及色彩图案的堆积, 距离报纸的要求还相差很远, 但是随着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 学生的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
(5) 录像广播站宣传。
三、活动总结
(1) 主持人:我们第一子课题小组的汇报就到这里, 在下一次的结题课中将继续进行第二组、第三组的展示。他们将用小实验、小故事、小作文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活动成果。
一、课程的组织形式
根据班级的情况,实践课程可以采用小组模式展开。根据班内学生的不同情况与水平,可以将全班分为5至8个小组,小组内成员数量保持在4到6人之间并且小组间总体数学总体水平要尽量保持一致。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安排分工,比如说,小组内的一号同学负责统计零用钱的总数、二号同学负责算小组内零用钱的平均数、三号同学计算零用钱用来买的不同东西等,对于小组工作的展开进行适当的指导。
二、课程设置
通过课前小组的准备与调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小组分别汇报调查和统计的结果,并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对全班学生进行知识与应用上的提问,来引导和加强学生主动思维的意识。在小组谈论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现场模拟零用钱的使用过程,比如说,在超市买零食、文具店买纸笔等,设置数学问题,让学生分别进行演示和回答。
三、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使用
通过对多媒体的使用,数学综合实践课程可以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通过对全班统计的数据进行汇总,并通过PPT进行展示,让同学们看到自己实践的成果,从而更加逼真地模拟学生零用钱使用的过程,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四、课程的评价
课程的评价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课内的评价。教师在小组汇报和小组讨论结束后可以通过对学生调查内容的总结和提问的方式来完成这一部分的评价内容,并且通过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更有兴趣地投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去。另一方面,课后的评价是教师验证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课堂所学内容的环节,可以通过一定的计算内容和简单的数学日志的形式来实行这一部分的评价。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正确地利用这种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达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将数学思想运用到生活中去的意识,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谭朝祥.浅议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策略与途径[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08):128-129.
作者简介:黄淑芳,女,1981年1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湖北省恩施州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研究方向:数学教学。
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培训、听了专家的理论指导以及其他地区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本人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有了一些了解。回来后看了其他省市的课程设置和学分分配情况,再结合我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情况,对于我校在下学期如何开展课程提出如下设想。
一、实施原则
1、遵循《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的精神和要求。
2、以本学校以前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基础、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充分利用教师和学生所有的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
3、采用弹性课时制,做到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二、课程构成1、研究性学习活动:必修学分15分。分两年学习,其中高一年级10学分,高二年级5学分。
2、社会实践活动:必修学分6分。分二年学习,军训2学分、高一年级2学分、高二年级2学分(时间初步定位每年的春假前期,可以统一进行)。
3、社区服务:必修学分2分。时间在两个暑假期间学生自己完成,各5个工作日。
三、课程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主管校长——教务处——专职教师——其他兼职教师负责对学生学习进行组织和指导,学生处——班主任协助管理监督,教务处——专职教师负责登记、记录和学分,同时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并对此进行管理。
四、课程开设
1、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或者兴趣出发,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课题的主要形式可以有以下四大类别:
A、自然科学类: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在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领域方面的应用。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纳米技术、粮食问题、动植物保护问题、灾害预报等。
B、历史文化类: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如乡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良渚文化与古代文明、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时尚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C、经济生活类:从科学与人文的角度研究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贸易与市场、产品认证、知识产权保护、WTO规则、经济全球化、世界区域经济等。
D、学习生活类: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流行音乐、时尚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同学关系研究等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首先分研究性学习小组,每小组6—8人,每班分7小组,组员自由组合,研究课题各小组自己决定(如条件不允许,可以由学校出课题各个小组自己选择合适的题目来完成。指导教师每组一位,由学校根据情况指定,原则上每位教师都必须指导2—3个课题小组。每位同学高一完成两个课题,高二完成两个课题,其中高一以“项目设计”为主,高二以“课题研究”为主,每个小课题根据情况3—5个学分。
课程开设时间可以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每一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60个课时,其中在学校课堂上完成30个课时,课后活动时间为30个课时。在高一刚开始设置研究指导课,由专职教师完成,4个课时,讲解课题的设计、资料收集与分析、问题讨论、成果报告等。然后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高一每周两个课时,安排在周三下午三、四节;高二每周也是两
个课时,安排在周四下午三、四节。
一个完整的课题研究过程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确定课题——制订方案——搜集材料——整理分析——总结报告——交流评价。每一步骤工作情况指导教师或是小组组长必须记录,以备学分认定时参考。学分认定时由教务处初步认定每个课题的学分值,完成后由指导教师给出相应学分,特别优秀的作品经指导教师书面申请,教务处同意可以增加学分值或者分两个学期完成给双倍学分。
对确认结果有异议的,由校长室复议。
2、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既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其宗旨在于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与劳动体验,其可以是以下几个内容:
A、学校内服务性劳动:培养生活技能和主人翁意识,如值周班劳动。
B、军训: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C、参观和郊游:有主题的组织学生的参观考察活动,如新疆班的校外活动。
D、社团活动:参加1—2个校内学生会社团部登记的社团活动或校外合法社团活动。E、杭州市或者学校举办的大型活动:例如科技节、运动会、艺术节等。
其学分认定由学校统一决定,班主任管理监督。
3、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指学生参加学校或家庭附近所在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方式,其内容包括:
A、社区文化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科普活动、电脑培训、助学帮困、拥军拥属、绿地领养、社区学校辅导、板报橱窗制作、文娱活动等。
B、志愿者活动: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服务社会、扶贫济穷、拥军挥属、参与社会必需的各种义务工作,培养对社会的关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
C、学校组织的各种公益活动:例如扶贫活动、各种团组织活动、班级为单位的公益劳动等。
现就具体情况作介绍如下:
一、建章立制,学校重视
学校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第三级管理者,决定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否有效实施。因此,提高学校对课程的认识与理解,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视与支持,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最根本保证。
XX年,我校即已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为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在制定、完善综合实践活动五年规划与实施方案后,先后出台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职责》、《综合实践活动班主任职责》、《综合实践活动教研活动制度》、《综合实践活动检查制度》等多个制度,同时,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教师年度目标考核、评先之中,从政策导向上体现学校的重视,调动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性与重视度。我校从组织建设、人员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管理,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成立了综合实践领导小组,组长是薛建江校长,组员有:茹彩臣、陈贵民、王秀华、李丹、赵岩、荷帆、李丹、李凤娟、王荷美、李英云。
我校规定,凡有外出实践活动,学校均派领导带队,保证师生安全;校长、教导主任每学期必须亲自过问活动开展与实施情况,亲自联系或参与实践体验活动。
2010年9月,在我校薛建江校长的亲自联系与指导下,我校开展了“白色污染的调查”实践活动,参与活动的广大师生,对该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活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二、课时充足,灵活自主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体现着国家课程计划的严肃性,因此在落实课程过程中,必须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课时。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以每周三课时实施,其中包括劳技与信息技术课。为保证课时充足,根据“学校和地方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相结合统筹安排”的规定,我校将校本课程安排给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担任,由他们进行内容整合,自由协调活动时间,达到课时充足、灵活通用的效果。
自XX年年开始,我校还尝试课时集中使用,即有外出活动需要时,由学校统一安排,将课时集中于一天使用,方便学生充分开展实践与观摩活动。
此外,我校还鼓励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整合,通过内容渗透、整合,课时打通,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实现综合实践与学科教学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良好教学局面。
三、精选教师,队伍干练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如果指导教师得不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就会落空。我校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选择异常苛刻,除责任心强,教学能力强之外,该教师还须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所教学科须与实践活动相关。
为了弥补指导教师数量的不足,我校倡导全体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指导工作,形成以科学、社会、劳技、信息技术等教师为重要学科指导者,班主任为重要活动组织者,后勤人员为重要劳动指导者的全体教师指导团队。
我校还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聘请学生家长在内的各界有识之士,担任学生的活动指导。他们的加入,极大提高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效性。
四、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确保课程顺利实施
首先是课程内容开发的管理。学校成立课程开发小组,具体负责本校课程体系的建构和课程内容的开发,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制定学校、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其次是课程实施教师的管理。我校在各年级专任教师中确定综合实践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教师,具体负责本班活动过程中的全面工作。与此同时,学校组建综合实践活动专家组或导师组,成员可以有校内教师和校外的一些专家组成,具体指导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开展。
此外,我校十分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有具体的制度来保证教师定期开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等,提升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水平。成立了以薛建江为组长的综合实践教研组,每两周进行一次教研。
在活动过程和活动时间管理上,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有小组活动、个人活动和班级活动等,我校的活动以小组活动为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一个研究小组一般为6人左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是每周1课时,学校根据具体情况,与课外活动和学校课程的课时整合使用这样就保证了课程实施的时间。
五、领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与特点,正确把握课程定位
第一节 课程的本质与定位
一、课程的本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超越了学科领域的框架,且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将儿童本位教育与社会本位教育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体为学习对象,以“问题学习”、“履历学习”、“合作交流学习”、“柔韧学习”等为基本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课题、自主探究课题、综合解决问题的精神、资质和能力为宗旨,经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将教与学、内容与形式、感情与活动、个体与群体、课内与课外、自然性和社会性、科学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积累和丰富更多的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定位。
1、它与学科课程并列。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它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形态。它在学习系统结构、实践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着与学科课程质的不同。
2、它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能相互替代。
在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要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既要防止教学活动游离于学科理性,而步入学习的经验主义误区;又要防止学科的知识和系统教学活动的束缚,而局限在简单层次上的学科教学的重复和凑合。要及时补足学科教学的缺损。
第二节 课程开发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原理
1、教育学原理 ①大教育学原理。大教育观依据社会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向,坚持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当今知识“爆炸”,并且“日新月异”,因此教育应当时间长、空间广、内容多、效率高。时间长,空间广。是强调实行终身教育并发展各类教育。而内容多是强调发展博才教育,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广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各种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效率高则是指教育不但要为儿童未来的社会实践与文化创造作文化知识的准备,更要作学力发展的准备。强调使学生掌握具有“生成性”的各种方法性知识。这些方法性知识包括信息收集和交流的方法、调查与访问的方法、统计测量的方法、发表和讨论的方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方法等等。基于以上认识,本课程努力拓展教育时空,使学习与学校外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课程教材在开发时注意内容的引伸性,教育途径上想方设法与广播、电视、戏剧、报刊、图书、讲座等社会教育进行有效的链接。其次,本课程致力于实现内容性知识向方法性知识的重心转移,以及单一学习向综合学习的转变。? ②情境教学原理。情境包含主观情境和客观情境。主观情境即针对儿童特点,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直观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所创造的一种“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智、趣”的学习情境。促使儿童以最佳情绪状态,主动投入、参与到学习当中,获得主动发展。客观情境是指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在客观情境中,由于每一个真实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得到学习者经验背景的支持,也需要运用多种概念、原理。因此,本教材力求弱化或打破不同学科间的界限,强调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联系、整合。其次,客观情境中的各种事件与问题是学生要完成的“真实性任务”,由于这些事件和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他们永远处于一个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中,因此,教师和学生在对事件和问题的综合探究过程中,必然会衍生出新的问题情境,即新生出许多潜在的学习机会,使自己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于是,教学内部和进程就变固定不变的静态的教育载体为不断变化的动态的有机的整体,这有利于学生对整体世界的理解和把握,避免了简单地按顺序复现不同科目各个方面的信息碎片,造成知识专门化。可以说,情境教学原理使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理论基础。③探究教学原理。传统学校教育课程是以教师“告诉”的方式传递知识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我们并不否认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但这种教育方式所能传递的只是学问知识或者说科学知识。而相对于科学知识还有一种体验知识。体验知识是由身体活动和直接体验而产生的,当学习者在以后遇到相似的对象与情景时,体验知识就会转化为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探究学习特别注重直接感受和经验的积累过程,即注重知识的体验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指定探究的步骤,形成探究的环境,为学生的的探究活动提供方便,尽可能使学生达到自主地发现,从而使学生在简单层次上成为“科学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学不到许多科学的“事实”,但他学会了探究的途径和方法,领会了一种探究精神,并体会到科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领域。因此,本课程将体验知识纳入其中,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学问知识的能力。并且体验知识的纳入,也将弥补传统分科课程非人性化的不足,恢复学校知识的人性化特质。
④活动教学原理。人的知识结构是通过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建立起来的,而活动(外部活动和内化了的思维活动)就是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的联接点。因此活动教学努力增加学生活动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不断追踪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的方向,例如民族文化、人口发展、繁忙商务、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当活动课的选题范围不再受到传统学科体系局限的时候,它就自然而然地将课堂和学校的教育延伸到无限广阔的时空。而本课程也致力于加强教育与当代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开放的教育时空中享受到丰富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而且“活动”作为一个综合的“工作单元”,其多样的活动方式,也使活动者的能力与个性得到全面地、健康和谐地发展。
⑤合作教学原理。本课程注尤其重结合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参与到学习“共同体”中来,使需要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技能的实践活动得以开展。因为在合作教学中,儿童在自己发展的阶段还不能完成的任务(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可以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得到解决。其次,师生互敬互爱、平等的合作与交流也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儿童内在的机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强烈的认识、创造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合作性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成为一种主动学习的团体经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合作的意识与团队精神等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素养。
2、心理学原心理
①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所谓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创造意义、产生知识。学习成果有赖于学习者的主动介入以及丰富的教育环境的提供。所以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运用上引发、保护、激励儿童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以此促进学习者的主动介入,促进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预定、分科的知识和按科目方式熟悉知识的组织型态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显然,这样的学习环境不能保证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相联系,不能保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发生际遇,也就不能保证与学习者发生交互作用。开放的学习环境,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学习方式、组织型态等等都应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和取舍。开放的学习环境有除教师、教材、学生以外物质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多种因素构成,是一个不断与学习者发生交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直接影响本课程的特色和价值取向。
②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学习的潜能和动力,并能确定自己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设置一种有利于自由学习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所需要的一切。本课程就致力于设置这样一种自由学习的情境,即为学生营造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多样的学习手段。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视野中,人是整体的人,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一次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把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等结合在一起,即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从整个的人着眼,将知、情、意、行的教育贯穿其中,融会贯通。即不仅要传授知识、形成技能,更要注重学生情绪、情感、情操、态度、道德、信念、价值观的培养。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本课程的整体运作变纯粹的、工具性的灌输知识的操作活动为一种理想的、应然的对真理的追求,尊重人性,保护童心,崇尚自然,促进人的整体发展。
③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观察学习,人类学习除直接学习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可以通过观察进行间接的学习。当然,观察学习不是对榜样的机械模仿,它是一种更 为复杂的学习形式,观察学习,可以抽样出榜样行为的特征,形成规则,并通过对这些规则的重新组织,形成全新的行为。因为这种观察学习随时随地在人们的相互接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因此本课程特别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使师生的行为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使他们的知识与个性得到互补。其次,社会学习理论也促使我们大胆地把不同区域内的生活内容引进教材。尽管这些内容,学生没有切身体验的机会,但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通过文字的阅读,大量图片、录像的观察,以及模拟情境中的模仿,学生还是有兴趣和能力接受。这种观察与模仿对人的个性形成,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养成,道德品质和社会性行为的塑造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④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的。智能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多元性。人的智能结构由七种智能要素组成,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思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交际智能、内省智能。这七种智能要素同等重要,在教学中应该给予同等关注。而且,这七种智能应该统和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培育,而不能将智力目标在不同的时间内被分段而单一地提出,并按部就班地训练、强化、巩固。
(二)差异性。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本课程充分保证学生在学习目标、内容、方式、伙伴、程度上的自由选择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进行有意识地自我调整。其次,本课程引进了着眼于过程地多种评价方法,使教育在每个学习者身上得到最大成功。
(三)实践性。智力不是上天赐予少数幸运着一种特殊的脑内物质,而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拥有一系列解决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发现新知识、创造出有效产品地能力。因此,课程开发要注重实践性。
(四)开发性。人的多元智能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开发。因此,学校教育应帮助学生发现其智能的特点和业余爱好,让其充分施展一技之长,并以此带动其它智能要素地开发,促进其全面发展。
3、文化学原理
学校教育和环境文化。文化是人类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依据他们的能力,在同周围环境的斗争中,以及在他们的理论与实践中创造的成果。也就是说,文化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和社会历史背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根据地理区域分成了若干个板块,这种充分吸收“文化产生于特定环境”学说的划分不影响学习者对文化的整体感悟,相反,有利于历史纵深的推进。
广义地理解,文化赖以存在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要使文化健康发展,教育就应塑造、养育内心和谐、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的人。其中自然环境长期被视作被征服的对象,破坏严重,使人类直接面临生存危机。我们要保护和改善环境,必须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对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必由之路就是教育,根本途径是学校教育。于是,环境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了本课程重要的教育内容。
第三节 课程编写的基本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体现了水平组织的原则。课程根据组织成完整的教学单元。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实践性的学习过程,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
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思想和思维的统和工程。
从课程目标的视点看,本课程的开发力求“全人化”,即从课程的内容到结构的编排,从问题窗口到解决问题的材料援助,力求促进学生个性的自我张扬、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学生精神底蕴的充实饱满、学生只能力的全面提升。
从课程设计的视点看,本课程的开发力求“全程化”,即课程设计的动态性和发展性。对学生而言,本课程不是接受的对象,而是开发、开创的对象。学生面对的不是既定的静态的课程“支持本”,而是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基础的,可以叠加、拆分、完善的学习体系。对于学习而言,本课程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一种履历、一种经验、一种方式、一种导向。学习本课程不是为了占有它,而是为了感知它、享用它。从课程定位的视点看,本课程的开发力求“全息化”,即课程所含的信息量,以及信息量的无穷大。本课程追求一定的学问知识,但更注重体验性知识,并且力图促进两者之间的依存与融合,努力实现学科知识在应用中的沟通与活化;追求事实性知识、但更重视方法性知识,并力图体现两者之间手段与目的、基础与升华的统整性。
第四节 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地形成与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设计重在为学生构建社会化、生活化、活动化、主体式、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在知识目标方面,重视体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在能力目标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认知能力、计划能力、表现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和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在情义目标方面,着重培育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取心、责任心、共生心,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意志,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发展。
(1)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地域面貌和风俗人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获得积极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3)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4)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6)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7)培养学生使用学习工具、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8)对人类的起源充满好奇,关心人的生理、心理奥妙,提高学生对人类生活、生命和心理的理解力。
(9)对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的一些现象。如神奇的中草药、海市蜃楼,循环往复的食物链等充满好奇,并具有探究的欲望。领悟到这些大自然之谜和人类对大自然之谜的不懈探求构成了大自然的永恒魅力。
(10)热爱大自然,努力拓宽渠道、创造机会领略大自然的优美风光,向往绿色生活。
(11)将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视作生命,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的自然事物,能领略到来自动植物的智慧、情感、幽默、思想„„
(12)初步感知各种地域风貌和民俗风情的美学特征,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13)了解并积极关注现实中的各种环境问题问题,身体力行,把保护环境的承诺付诸行动,并积极作好环保宣传。
2、阶段目标
中段(3-4年级):
(1)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关系、生活常识、健康的休闲方式和文化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生活的基本能力。
(2)让学生初步了解祖国的地域风情和习俗,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和人间亲情,培育学生的生活热情和爱美情趣。
(3)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社会发展历史、现代生活常识、文化艺术活动和人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认识生活、认识人类自身
(4)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勇于的积极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求知欲。(5)初步培养学生使用文本、超文本学习工具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收集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方法。
(6)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7)使学生初步获得参与探究的学习生活体验,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8)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理想、培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和意志力。(9)培养学生初步的计划活动和组织管理能力。(5-6)年级:
(1)使学生感受祖国的地域风貌和传统习俗,体验民族风情,社会家庭生活和人间亲情。(2)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发展历史、现代生活常识、文化艺术活动和人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生活、认识人类自身。
(3)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
(5)使学生具有初步地活动计划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具有初步地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6)初步培养学生地成果意识、质量意识。
(7)使学生初步理解祖国地域风貌和民俗风情的美学特征,体味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情趣,关心人的心理和生命的奥妙,提高学生对人类生活、生命和心理的理解力。
(8)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以及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人格。(9)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
(10)培养学生从整体上看问题,并活用知识综合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11)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12)初步培养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能力。
(13)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策划学习活动、主题论证、调查取材、分析判断和活动总结的能力。(14)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经营和广告知识,生活安全知识、身心保健知识,并具有初步的经济活动能力和生活美化能力。
(15)使学生关心社会历史现状,关心文化活动,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关心民情,初步形成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课程内容 生命之源 人类的起源; 恐龙的足迹; 人与自然; 人与灾害; 人体的奥秘; 人口与家庭;
主题活动示例(专题与思路型;问题与材料型;窗口与例示型;板块与路径型)
自然风光 黄土高坡; 茫茫沙漠; 圣洁高原; 绿色草原; 神秘山林; 烟雨水乡; 迷人海滨;
主题活动示例(专题与思路型;问题与材料型;窗口与例示型;板块与路径型)
自然奥秘
循环往复的食物链; 取之不尽的新能源; 神奇天然的中草药;
主题活动示例(专题与思路型;问题与材料型;窗口与例示型;板块与路径型)
动物植物
动植物的语言; 动植物的智慧; 动植物的幽默; 动植物的品质; 动植物的自我保护; 动植物的情感天地;
主题活动示例(专题与思路型;问题与材料型;窗口与例示型;板块与路径型)
环境污染 暴?走?黄?沙;
“楼兰王国”失踪之谜 “渴”望未来? 天下“酸雨”
“水墨古镇”——? 还?一片洁净的天空
第六节 教学实施意见
1、关于于教学内容、形式与时间安排
(1)在教学的内容组合方面,根据本课程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地域风情和办学特色,围绕“绿色”主题,以及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在落实公共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重点教学内容。努力使教学的内容能够掀起学生的思想浪花、矫正和完善学生的性格、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方面,力求多姿多彩。尽量提供学生真实体验的机会,倡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实践性、综合化沙龙式、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根据教学的内容合理匹配指导教师和教学媒体,灵活应变学习的组织结构和学习的场所,为达成教学目标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
(3)在教学时间方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周课时量,中段和高段每周1---2课时。教学时间的安排一般采用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学校课程教学的年、月,结合社区事业活动和学校的例行教育活动,确定本课程的集中教学时间和分散教学时间。集中教学时间主要用来计划、交流、展示、评价。
2、关于教学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注意把握三个要点:①目标集中而明确,并具有高于学科教学的学习难度,防止课程教学的低水平徘徊,而导致教学资源的流失;②尽可能安排学生体验生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③体现教学弹性,以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现场调节,确保教学活性,防止“满打满算”。
同时,本课程的教学设计要重视争取三个支持:①争取学生的信念和情感支持,以便开掘学习者的个体潜能;②争取社会、家庭的支持和学校教师群体的支持,以形成教学的合力;③注重警告学习资料的支持,充分享用教材里的学习支持库,同时,努力发掘和拓宽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途径,以丰富学习资料,提高学习的价值。
3、关于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程的教学评价要强化六个结合,即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本课程的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本地环境与异地环境相结合、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相结合、显性成果与隐性收获相结合、学校与社会家庭相结合。
4、关于课程教学的管理与研究 本课程是一门新的课程,为了确保课程教学的质量学校要加强教学管理:一方面要启用“精兵”来担任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主动培训教学骨干,努力使师资水平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有“强将”来主管本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使之成为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窗口。
关键词:高等教育,综合设计实践课程,高素质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正在逐步深入, 教育理念和办学思路都在不断地进化和发展, 大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大力培养专业综合素质好, 实践能力强的工程技术类人才成为高等院校, 尤其是工程技术类院校的重大使命。
目前高等教育传统实践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现代社会对工程技术类人才的需求, 我国各高等院校在工程技术类人才的培养方案中, 普遍设置可大量的实践和实训课程, 主要有课程实验 (如电路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 、课程设计 (如自控原理、微机原理等) 、实习 (如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等) 、工程实训 (如维修电工、数控加工等) 。这些实践和实训几乎都是针对各自对应的理论课程所开设的, 彼此之间相互独立, 没有过多的知识交叉, 因此学生只能根据所学的本门课程的知识处理本门课程的问题, 不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处理问题, 学生处于“孤岛”的地位[1]。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各学科之间、各专业之间、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关联不断加深, 故有必要对我院开设综合设计实践课程进行探讨与研究。
开展专业综合设计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综合设计实践课程属于课程设计类课程, 却又不同于一般课程设计。一般课程设计通常局限于一门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 不具有培养专业综合素质的功能, 而且由于经费等条件所限, 一般课程设计不能强行要求设计实物 (设计样机) , 因而培养实践能力的功能往往不到位。设置综合设计实践课程, 可以有效地弥补一般课程设计在培养专业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2]。设置综合设计实践课程, 还可以为学生进入毕业设计 (论文) 阶段打好基础, 并部分弥补毕业设计 (论文) 培养阶段的某些缺憾。
由于毕业设计 (论文) 选题的多样性, 许多学生在毕业设计 (论文) 阶段选做研究和仿真类课题, 即使选做了设计类项目, 往往也因为实际对象等方面的原因, 不能够完成设计实物 (设计样机) , 许多设计环节只能“纸上谈兵”, 毕业设计 (论文) 环节综合培养和检验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功能无法全部实现。而综合设计实践课程可以为每个设计项目提供特定的设计实验平台和相关器材, 没有实际对象和设计条件方面的障碍, 可以强制要求设计实物 (设计样机, 并将设计样机演示和功能及技术指标检测结果列入课程考核范圃。即使学生在毕业设计 (论文) 阶段做研究仿真类课题, 其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和检验在综合设计环节也可以得到弥补。同时综合设计实践课程还着重培养学生规范攒写专业设计报告的能力, 也为撰写毕业论文奠定了基础。
淮安信息学院开展专业综合设计实践课程
高等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 按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大学生, 是高等院校责无旁贷的使命, 作为主要培养工程技术类人才的淮安信息学院开设综合设计实践课程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本专业工程设计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3,4]。
为加强专业综合设计实践课程的建设, 淮安信息学院建立了凌阳SPCE061A设计试验平台, 该试验平台具有技术先进、覆盖专业范围广、综合性强的特点。另外加之凌阳大学计划在软硬件和应用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使SPCE061A设计试验平台更加适合最为工程技术类专业的专业综合设计平台。实践并命:淮安信息学院通过开展专业综合设计实践课程能够使学生具有以下能力:
1.焊:焊接、拆焊;
2.选:元器件识别、性能简易测试、筛选;
3.装:电子电路和电子产品装配;
4.调:电子电路与电子小产品调试;
5.测:会使用电子仪器测电参数;
6.读:电子电路读图;
7.写:培养编写实习报告;
8.校:电子产品质量检验;
9.触:触及模电、数电和单片机三大技术;
10.编:编写应用程序的。
结束语
综合设计实践课程以综合型项目设计为教学内容, 需要综合若干门课程的专业主干课程的知识才能完成设计任务, 因此专业综合素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另一方面, 综合设计实践课程要求在特定的设计实验平台上完成设计实物 (设计样机) , 必须具有一定的设计实践能力, 掌握若干种专业技能才能完成电路的设计、实验、制作、调试和软件编程与调试等环节的任务, 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强化培养和综合检验。
参考文献
[1]张定群, 陈海玲.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层次+模块“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J].实验科学.2008, (2) :57-61.
[2]卢胜利.基于凌阳SPCE061A设计实验平台的专业综合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1-5.
[3]刘子建、李勇军.构建面向工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技术与管理[M].2007, 24 (3) :1—4.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实践性
综合实践课程是现代教育学科中的一门新增学科,它与传统的学科不同,它以实践性为原则,并兼带着综合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等特点,本文就来探讨一下如何落实小学综合课程的原则——实践性。
一、课堂内容上,增强实践性
在小学阶段,综合实践课程往往不被重视,因而导致课堂的实践性较差,其实,综合实践课程,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因此,教师要在课堂内容上增加其实践创造性,以《我们的眼睛》这一课为例,在课堂开始时,以一个谜语“黑宝石,真宝贵,天下万物尽在里面(打一人体器官)”为引入,让学生猜出这个人体器官,使学生的兴趣活跃起来,然后思考和提问学生,对眼睛的认识、眼睛的构造和眼睛的作用等,最后在课堂结束之际,导入“眼睛保健操”,让学生学会爱护自己的眼睛。有序而条理清晰的课堂实践讲解,能很好地提高综合实践课堂的实践性。
二、教学形式上,增强实践性
一位教育家曾说:“教育与教学经常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朋友。”在小学综合实践课堂的教学上,教师也应把握“育人”的教育原则,进行教学形式创新,增强实践性,以《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这一课为例,在教学形式设计上,设定好这一节课的活动目的、活动内容、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等,从总体上把握这一节课的流程,然后在活动过程中加强实践性的要求,如,在課堂上引出“水”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水资源的状况调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外出进行“水资源状况调查”,实践形式多样,可以是问卷调查、人物采访和实地考察等。以实践的教学带动实践的形式创新,增强这门课的实践性。
三、学生活动中,增强实践性
学生活动是综合实践课堂的重要特点,几乎每一节综合实践课中都涉及学生活动,因此学生的实践活动的实践性显得很重要,上面第二点提到过,实践形式的多样化,其实就是学生活动,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我们要选择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如外出实地考察和人物采
访等。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关于实践性的探讨多种多样,上好一门综合实践课不容易,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华,仲建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框架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8(02).
[2]王嘉毅,杨学良,赵明仁.农村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价值、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05(07).
[3]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涵义、价值及其误区[J].教育研究,2002(06).
【小学生综合课程设计实践的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实施09-09
小学继续教育工作总结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阶段总结09-14
育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制度01-14
小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计06-01
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07-19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复习资料11-20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保护眼睛》方案设计01-08
小学六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节约用水》范文11-20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准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