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建设(共8篇)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室内设计;课程体系
一、高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国内更多的三本高校为加快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步伐,不断加强与广大企事业单位交流与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素质,提升学生就业档次,实现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形成良性互动交流,推动产学研合作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储备。室内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而当前在三本高校中开设的室内设计课程实践性教学效果欠佳,学生们在刚毕业走向实践岗位的时候,不能很及时得适应角色的转换,对于整个室内设计流程不能全局把握,一般的学生必须经历一年的甚至更长的时间实习期才能够胜任室内设计的各项工作。这也反映出高校教学方式的不足: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大部分以理论教授为主,学生已经形成了上课听讲,下课完成作业的学习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阶段,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不能接触更多的室内设计施工现场,也不能很好地结合实例来巩固自己所学到的室内设计基础理论,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开设室内设计课程应以设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设计技能的培养为目标,增强教学的实践性,把实践训练与理论传授结合起来,以培养出室内设计专业较为全面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二、“以实践性教学为导向的室内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初探”的思考与对策
室内设计涉及装饰文化、建筑基础知识、材料学、园林艺术、雕塑、美术基础、设计风格、风水学等多个领域。该专业培养面向设计、施工、管理、服务等室内设计领域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掌握室内设计工程装修的设计方法,具有室内设计施工图及效果图的制作能力,掌握室内工程预算和谈单的技能和技巧。室内设计需要大量专业精湛的人才,而目前国内室内设计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高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亟待改革。文章结合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室内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监管、配套设施、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和探讨,进行了研究与解析,探究这些环节和因素对室内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的作用和影响。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实验室建设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应加强理论与实际工程的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实战机会,可以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实际的室内设计施工流程中,结合实例,为学生展示各种装修材料和施工的工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让学生亲自体验常规的施工流程,对于施工材料和工艺达到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给学生们适当布置课程任务和课下调研活动,让他们分组讨论、调研、总结。带领学生参观一些比较优秀的施工现场,给学生讲解设计方法和整个施工的流程。同时,还要有针对性的建设室内空间设计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是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实践化的关键场所,实验室将是学校和社会的中介平台,专业教师可以运用这个平台更好的与市场接洽,锻炼教师们自身的设计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还可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践实训的机会。这是培养专业的全面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要具备的。此外可在学校内部设置室内设计材料及施工工艺实验室,室内设计软件实验室、室内设计手绘工作室、室内设计综合实验室、室内设计创意实验室等,提高学生对课堂理论的深入理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注重理论课堂和实践教学课程的配比关系室内设计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充分理解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通过系统的学习理论和课程练习,初步掌握科学的设计方法以及艺术审美,利用特种设计手段和训练,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室内设计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学生们要掌握室内设计原理、室内设计风格流派、室内陈设设计、室内灯光设计、室内家具设计,这些理论将指引学生正确认知室内设计课程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但是现如今的室内设计的专业性要求学生们必须具备更强的社会实践性,所以在其课程体系中更要加强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实训,实例学习室内设计专业理论,例如学生们在学习室内设计人机工程学这门课的时候,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体及常规家具尺寸的测量来得出一系列的数据,这些都是为今后设计做基础,专业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让学生们亲自测量实验,最后对数据分析总结,达到快速掌握人机工程学的基本理论点,为学好室内设计专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3、教学与社会接轨,开展项目教学模式项目教学对于一般高校的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式,当然也是有一定的难度,这不仅要求学校为学生们提供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教师的要求更高,专业教师不仅要完成学校的教学工作,更要拓宽自己的专业平台。教师不仅在本专业要做到精益求精,还要涉及更多的相关知识,如工程预算,风水学,沟通学,地理和历史等等,对学生要全面了解,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项目教学中对于学生将给予适当的点评。这不仅仅让学生们通过实训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也可以使专业教师在下一个阶段的教学中找准方向和切入点。在室内设计项目制作中,让学生在体验真实的项目中训练技能。通过实际的室内项目设计的实习,使学生全面认知室内设计和装修的全部流程,掌握室内设计中的施工工艺以及各种施工材料的应用,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设计以及如何与客户沟通。这些仅仅依靠课堂理论讲授,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
4、与时俱进,突破创新
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与其他艺术教学方式是大不一样的,在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要紧跟时代要求,加强实践课程设置,突破传统教学形式,与时俱进、突破创新。尝试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来指导学生学习,更要鼓励学生多走出去练习和学习。特别是计算机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们可以通过室内设计专业软件快捷的表现出自己的方案。室内设计人员还要有很强的专业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对于当今快速更新的装饰材料、施工工艺以及设计理念等方面要能做到全面的认知和应用,如果还沉醉于传统古老的模式之中,那将会被社会淘汰。总之,室内设计专业教学要与时俱进,突破创新,这既是竞争获胜的手段也是装饰装修行业进步的要求。让学生应该多参加活动,掌握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多让学生接触新的设计模式,这也是每位教师必须要做到的。
三、结语
室内设计专业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要求,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艺术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鉴于此,三本院校中室内设计课程体系的建设更要以实践性教学为导向,以当前设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设计技能的培养为起点,加强实践课程的比例和设置,通过更多的实践教学让学生更深层次地认识和掌握室内设计大量的理论知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研究,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工作中。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也应该加强实践类课程和练习,理论结合实际工程,培养出全面的室内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澜.《室内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0
[2]吕永中,俞培晃.《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
一、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背景
科目容量和岗位供给联系不密切, 传统科目容量的特征相对显著, 专业科目的教授暂时不能与现实需求相符合, 这些是当前高等职业学校研发专业存在的较为明显的弊端。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 拥有高等职业学校文凭的精英并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 针对过去的知识体系科目而新增添的实习科目, 其目的也只是检验已学理论的准确性, 注重理论的体系性, 忽略了理论和实际工作职责的关系, 这是与技术精英教育法则相违背的; 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是“传授”和“满堂灌”, 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学生反而得不到重视, 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 学生的学习情绪消极, 致使教育质量偏低; 高等职业学校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 增加了实践培训与实习科目, 然而理论科目大多数是依据科目课程且实践与理论在教育内容、教学时间上互相分离, 缺少在现实工作场景中指导工作进程的整体性学习, 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 要培养服装设计专业的高端精英就必须进行调查和研究, 探究服装设计精英需要掌握的知识构造和运用技术的条件, 明确服装研发专业人员的培养定位, 改进、完备科目的配置, 设置更加科学、适宜的服装专业科目体系。
二、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 把学生工作技能的培养作为主脉
服装设计科目系统的革新要坚持以工作技能为本的教育观念。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工作技能既囊括了“做什么、怎么做”的认识才能, 也包含了“为什么这样做”的理解才能和“怎样做得更好”的实践才能。所以, 在高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科目体系的革新中, 应该把对学生工作才能的培养贯穿于精英培育的所有进程中, 分化在专项测验、整体实际训练与替岗实践的一系列教育过程里。进行知识和实习的整体性教育, 将原有理论和实践不协调、知识讲解和能力教育偏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教育。
2. 把社会需要作为导向
高科技人员能够满足社会的要求, 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价值的体现, 还是高等职业学校科目系统转变的结果。服装设计的动态发展要求高等职业学校不断地更新服装设计科目体系, 在更新的过程中要以当今行业实际需求和适当的预见性为出发点, 顺应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建设与实践路径
1. 把服装名牌建设内容作为教育宗旨创建服装科目体系
高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育宗旨是服装名牌建设, 在创建服装科目体系的过程中, 要把职业教育和职业、学院和学员、专业和产业当中的关联另行整理, 重视课本内容和实际操作两者的密切关系, 以理论够用为标准, 彰显实践教育在科目体系里的主要位置, 紧紧围绕服装名牌创立工作进程, 体系化地创建服装设计专业科目系统, 让科目系统中的每个科目版块间相互联系, 比如服装设计、服装工艺、服装构造绘图、服装制版、推板、立体剪裁等是系统化科目培养的关键专业, 同时要把职业素质和社会才能的培养一并运用到教育过程中, 力求实现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宗旨。
2. 采用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在现阶段高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科目革新中, 会遇到很多竞争和机会。因此我们有必要将“一个结合、两个层次、三年不断线”作为高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科目教育理念。所谓的“一个结合”是指学校内部教育和学校外部生产相互融合, “两个层次”是指基础科目教育、专业课程教育, “三年不断线”就是在三年的大学生活中, 一直进行实践教学。在我们看来, 单元模块化、自学辅导化、工作过程导向化的教育形式可以运用到高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科目的革新中。把服装设计专业科目的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主要部分的同时, 也不要忽略实践教育的作用, 这样不仅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设计思维, 而且在减少教学时间的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实践时间,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单独开展学习, 着重应用性、实践性知识的讲授, 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完成学习科目系统结构化内容的学习, 使教育和未来工作岗位密切联系, 以此增强高等职业学校设计专业科目教育的灵活性和实践性。
3. 以多角度的方式创建高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项目
项目课程体系的框架是通过“重点课程、课程团体、课程系统”这三个阶段呈递进控制的形式来布局和改进的, 如果想要维持项目课程体系原有的生机, 让它很好地运行, 就需要增加实际训练项目。依据服装设计专业的特点, 可以从综合实际训练项目和产、学、赛结合项目两个方面策划技术才能操练项目。第一方面综合实际训练。教师在备课时, 多收集一些企业已经完结的生产案例进行分析, 将收集的实际工作任务典型化, 使选定的工作任务更全面地体现预先拟定的职业理论与职业技能目标。在教学中, 教师把实际训练的条件通过精巧的设计隐藏在单个任务中, 使学生能够通过完成一个又一个具体任务的形式来领悟实际训练的重点内容。就像结业设计科目中, 把一个个风格不相同的服装品牌策划案设定为工作任务, 然后按照企业工作流程划分为多个具体任务。例如, 服装创造灵感的由来和主旨的拟定; 每个主题的选色、波段之间的配色、橱窗摆设的色系、所用的设计技巧; 选择面料的标准、装饰纹样发展轴向、服装流行的概括和曲线等。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 这样服装完成的全部过程包括从原始的设计到最后展现就都由专人负责实施。这样全方面训练项目的方式, 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也可以在积累一定实际训练和阅历后, 从案件型转变为真实的生产项目, 做到真正的课程项目和成效社会化两者相融合。第二方面产、学、赛结合项目。要为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各类和专业有关的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例如, 组织学生到服装品牌的新闻发布会、其他学校的服装设计结业展示会、服装纺织品贸易博览会的现场去观摩, 到名牌企业单位去参观。这一类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大开眼界, 也能让他们对服装设计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进一步提高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此外, 在课程项目中要融入服装比赛的条件和设计主旨, 让封闭被动的设计转变为开放的自主设计, 学生在完成当前工作任务后, 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服装设计比赛, 这不仅能让学生充分利用展示自己的平台, 也能增进他们和同类学校、企业、行业之间的交流。
4. 创新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
首先要对课程评价形式进行革新。课程标准形式就是职业资格标准的指导性影响得以突显, 能够呈现出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 设立的职业技能核查章程和专业培养目的、职业标准相对应, 这就是“教学证岗”的一体化。力求在学生结业时能够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双证”。其次要对评价准则进行修订。促进学生自愿、踊跃、有目的、有效果地学习是教育质量评价的终极目的。在教育质量评价的探索与实施中, 运用平常讲课、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的方法获得学生学习乐趣、学习方式及学习成效的信息, 以此来评价学生。运用同行教师互相评价、领导评价、学生评价等形式收集信息用以评价教师。
四、结语
总之, 中国服装行业的繁荣发展, 高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高等职业学校是否培育出符合服装行业需要的高品质专业型技术人才。所以要想培养出能够满足服装行业需求的高品质专业技术人员, 就要以服装品牌建设为导向, 创建高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科目系统。只有切实达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项目联动”, 才能完成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企业需求的完美衔接。
摘要:高等职业学校中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建设主要分为培育研发、打板、生产经营及服装销售等, 它是第三产业培养实用型高等技术精英的重要内容。高等职业学校必须找准自身职业培训的位置, 同时不断变更科目容量, 运用多种授课方法, 形成和高等职业培训精英宗旨相符合的科目系统, 确保精英培训的专业素养和培训目的的达成。同时为服装设计企业提供适合岗位需要的“无缝对接式人才”。
关键词: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建设,实践
参考文献
[1]管德明, 王海岳.发展价值观下的中高职街接[J].教育与职业, 2013, (1) :9—10.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在其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等方面具有自身特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最主要的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在当今社会,任何技术问题的解决,都是一种技术和社会过程相结合的过程,人们在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必须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必须针对“解决综合性实际问题”进行学习。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
一 课程开发理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力参与设计和创造新技术。这意味着,职业教育的内容不能简单地适应技术的发展及职业工作任务一时的要求,必须关注工作、技术与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在课程开发时必须进行校企合作,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岗位需求确定课程内容,以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课程模式确定课程方案,以行动为导向实施课程。
二 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环节及过程
课程离不开专业,在进行课程开发时首先要对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对专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践专家访谈会的研讨、论证,结合学生实习、就业岗位的调研反馈等途径,并参考国家职业标准,对专业任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置相应的学习领域,开发出专业核心课程,进而配置专业支撑课程,和国家规定的基础素质课程一起形成整个课程体系。
(1)专业市场调研
专业市场调研是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各专业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必须进行深入的社会行业背景调研、人才需求调研,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收集有关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的有关材料,进行分析整理。专业市场调研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专业的服务面向定位和培养规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教学的分析研究、其他社会因素分析。
(2)进行职业岗位分析,分析职业能力,确定职业标准
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专业服务面向及服务行业,并对专业对应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岗位分析在进行职业岗位分析及职业能力分析时,专业负责人应组织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践专家访谈会,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讨论,以保证分析的科学性。职业岗位分析要全面研究分析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全过程和工作活动的所有因素。整个分析过程按照从工作职责到工作任务再到职业能力的顺序进行。职业岗位分析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进行工作职责和任务分析,分析职业内的工作职责和每一项职责内的任务;第二阶段进行任务和能力目标分析,分析从业者在其工作职责的每项任务中应达到的最终绩效目标和能力目标(知识、技能、态度等任职要求)。
(3)分析课程结构,编制课程计划
在进行完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职业标准的情况下,下一步的任务是根据国家教育法规要求、专业调研确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分析得到的职业能力标准,开发课程门类,分配课时和安排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编制课程计划,最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素质课程和专业课程;基础素质课程与技术课程在高职课程中的地位是并列的,而不是依附的,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基础素质课程是高等教育的国际人、社会人、职业人的素质养成的关键要素,包括社会知识、文化艺术、职业道德、环境保护等知识,应遵循适度宽泛而浅显的原则。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综合专业实践课程(如顶岗实习)和专业支撑课程,其中,综合专业实践课程以技术实践知识为主,专业支撑课程是形成专业核心力的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是按照工作内容设置工学结合课程。
(4)进行单元课程分析,编制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高等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开发方法包括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学习内容的难度范围 、归纳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等主要步骤。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的是课程教学标准开发的关键步骤,所谓典型工作任务是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能呈现出该职业的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形式,在整个企业工作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开放性的工作。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实践,它对人的职业成长起到关键作用,这就决定了经验在学习内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课程开发者深入到实际工作第一线,亲自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专家是指拥有足够职业经验的技术先进岗位的技术工人或技师、具有岗位工作经历的技术人员等,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是让实践专家用典型工作任务的形式描述职业工作;为教学过程设计确定这些任务的难度等级和教学顺序。学习领域是“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的,通过目标、内容和基准学时要求描述的课程单元”。 每一专业的课程由10~20个学习领域组成,在教学实施时要采取跨学习领域的组合方式;一个学习领域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和跨学科知识,一个学习领域教学内容也可以跨年度安排。完整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工作由资深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课程专家组成的单元课程开发组以团队工作的方式完成,其任务包括在实践专家研讨会的工作成果基础上,将学习领域在教学论和方法论层面进行校本处理,在课程学习目标、工作与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安排等层面进行具体化处理。
(5)根据高职教学需要配置教学条件
1)教材建设
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是工学结合,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教材建设是重要课题。教材是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重要载体。目前,高职教材所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问化、著作化,即主要以陈述性知识为主;且往往是教师通过查阅学术专著和文献资料的途径编写出来的,不适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因此,教师在编写核心课程教材时须彻底改变编写习惯。
在学习的过程中,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中的很多内容属于情感类的教学目标,无法通过传统的学科体系化课程和传授教学来实现。为了让学生获得“与情境相关的,以实践为导向的明确的工作过程”,对其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不是简单地将原有的学科教学内容重新排序和重构,而是将经验型知识融入工作过程教材当中,因为学科知识无论如何也重构不出经验型知识。
2)教学设施建设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教学应该顺应时代发展加快信息化步伐,在教学中采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信息化教学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共享化、教学个别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显著特点。信息化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多媒体素材、网络资源、仿真与虚拟现实等。根据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与作用的不同,可分为课堂演示型、自主学习型、操练练习性、教学游戏型、模拟实验型、资料工具型等多种类型。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商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等富有职教特色的模式。同时,要与企业深度合作,联手再造以理论教学为支撑、以实训为主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实现在做中学,使学生在设计中学设计,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设计应当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教学设备设施条件进行适应性配置,教学场所的布局要做根本性调整,按照空间结构与工作现场相吻合的原则设计实训室。教学场所的布局要调整为以实训室为主,以教室为辅,并且实训室不仅仅是技能训练的场所,要融“教、学、做”一体化,在做中学。有些专业在校内、外难于创设结合真实工作过程的学习环境,其部分课程要结合校内仿真生产环境(仿真设施设备)或采用智能化媒体的具有高仿真度的虚拟实训情境。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也要发生适应性变化。
(6)教学实施及过程分析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的教学过程需要不断变换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完成工作任务时需要采取小组形式,集体讲授时需要采用班级形式,问题讨论时又需要采用小组形式。为了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要求,学校的教学场所需要做相应改变。
三 结语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是个长期过程,他需要持续不断紧跟市场动态,及时修改内容。从课程建设理念上要紧跟国内外新形势、新要求,在课程开发时要紧跟行业企业发展,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课程开和建设。本文重点就课程开发的每个环节进行的分析,阐述了每个环节建设的重点内容,希望对同行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U〕.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欧盟 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U〕.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U〕.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 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U〕.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 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U〕.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 王军伟.面向21世纪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与教材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验〔U〕.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 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U〕.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 教育部高教司等.架设桥梁:高等职业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U〕.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以教学为中心,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作用,狠抓教学管理和学风建设,形成具有美术系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和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快教学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大力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改革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办法,继续实行教学督导制度,完善教学事故预防机制,建立健全教学监控体系。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构建具有艺术特色的教学和教学管理体制。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加强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内涵建设,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改革,大力提升教学质量。把教学内容改革作为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内涵建设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向教学内容改革要质量,向教师水平提高要质量,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向素质教育要质量。修订教学大纲,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吸纳到教学内容中,增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即时性、先进性。加强对学生学业考核的研究,完善考核体系和考核形式,增强学生考核内容的科学性、创新性。
根据学校专业总体发展规划,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制定了科学可行的本专业发展定位和专业建设规划。2007年艺术设计(本科)专业成立,从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的建设、校内实训设施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对该专业五年内的发展作出计划,确保按照科学的规划进行建设,目标明确,方案具体,措施得力。
艺术设计专业现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三个专业方向。在三年本科专业发展中,已经基本实现了07年拟定的专业建设规划中制定的各项任务。在此基础之上,根据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建设发展需要,现从几个方面拟定2009-2014年专业建设规划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创新为动力迅速提升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总结形成一套专业建设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引进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及优质职教资源,力争经过3—5年的建设,把本专业建设成为目标定位准确、课程结构合理、专业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善的示范性专业。
(二)人才培养目标
以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增强专业辐射能力为目标,以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训室为提高的纽带,培养具备较好的文化艺术素养,系统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知识及技能,熟悉并了解市场及相关门类设计的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团队精神和市场竞争能力的能在专业设计公司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艺术设计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1、“注重素质,突出能力”
“注重素质,突出能力”的质量观—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始终把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以及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标准。通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各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不仅有效保证了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方面有明显提高,而且大部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设计与自我约束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有了明显增强。
2、“以人才战略为强系之基” 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引进与提高相结合、重点与全面相兼顾、使用与培养相促进的机制,逐步形成一批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团队,培养优秀教学团队,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改善职称与年龄结构,争取五年内具有硕士学历的教师达到执教人数的90%以上,为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今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二、专业建设目标
(一)专业方向拓展目标
艺术设计专业力争在5年内在原有的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三个专业方向基础之上,根据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情况,进一步拓展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方向。拟定逐步开设一些紧扣设计市场发展的专业课程模块,把与其他系联合办学的指导思想逐渐在本科专业开展,并逐渐将成熟的专业模块进一步发展为本科专业方向。如:影视动画专业方向、工业设计专业方向及广告会展专业方向等。
(二)教学模式目标
1、课程组建设
以社会需求为专业方向设置导向,逐步形成 “ 定向培养兼顾多个面向 ”的教育模式,确保毕业生就业通道的畅通。在现有的三个专业方向下进一步确立以设计门类为主导的课程组建设,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不断的增强对相关设计门类的认识及有目的地掌握相关知识及设计实践技能,缩短毕业生在就业中与社会实际需要的距离。同时发挥艺术设计专业面向广泛的特点,通过选修、兼修等方式引导学生跨专业方向进行学习,开阔视野,提高在社会设计实践中的适应能力。
2、理论教学体系
围绕设计行业实际需要及艺术设计教育自身规律构建即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同时又紧密结合设计实践的理论教学体系。
3.实践教学体系
在确立以设计门类为主导的课程组建设中,基础课程、设计基础课程的实践环节本着服务于设计实践的原则进行大胆而有序的课程改革,实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基础教学向服务于专业、服务于设计的根本性转变。同时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向相关设计行业的设计实务靠近,让教学的实践环节也成为社会实践的环节。并在课程以外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将更多的设计实务带进教学中来。
三、办学规模目标
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计划在今后几年中将招生人数控制在每年100-150人左右,在规模稳定中更进一步同时的寻求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教学设备、实训室建设目标
1、实训室的数量、结构、布局满足学院发展规模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并富有特色。
2、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包括作业室、设计室、电脑设计实训室、新媒体实训室、影像实训室、材料实训室及美术展厅等一系列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训室,并且利用各种途径广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增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完善本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大实训室开放力度,积极开展因材施教,为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实践平台。
4、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将根据招生情况及专业方向增设情况,在几年内有计划引进相关高学历教师,使各专业方向的师资配备状况在学历、职称、专业结构上都更加合理,教学水平、研究水平、学历层次等在原有基础之上得到提高。
五、产业与科研发展目标
我专业将以艺术设计市场发展为中心,以学科发展前沿的新观念为中心,以社会对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为中心展开教研、科研活动,力求实现教研与科研水平的实质性提高。同时创建设计实体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实践教学。
1、教学上全面实现以现代设计理念为支撑的科学教学体系,同时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将与现代网络科技、多媒体技术发展保持同步,并得以有机结合。
2、切实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研水平,将科研视角由省内向全国拓展,争取更多的作品参加全国的各类展览。同时加强艺术理论研究力度,从不同的角度将学院的教学及科研成果整理成文发表。
面向未来,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面临着光荣而艰巨的发展任务。在院领导和系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全系师生员工正满怀信心、群策群力,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立足科学发展,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全面推进美术系各项事业的大发展。
邢台学院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
[摘 要] 本文从人机工程学课程在 工业 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发,分析本课程建设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出了课程建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的改革思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摘 要] 本文从人机工程学课程在 工业 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发,分析本课程建设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出了课程建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的改革思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关键词] 人机工程学 课程建设 工业设计
人机工程学作为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进入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设计、展示设计等专业综合训练时的必修课程。其学科思想、研究方法和研究流程提供了设计的思考路线和指导方向,使设计师以更为理性的思维来理解设计,寻找设计的机会点,从而辅佐和修正设计方案。因此,人机工程学以独立课程单元存在,却又辅助于若干专业设计课程,从课程结构来看,属于承上启下的一门专业课程,其教学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后续的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能否顺利展开。
人机工程学是从工程技术类科学延伸到设计领域的,许多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在教学时主要采取传统的“课堂理论知识灌输+课后知识性问答作业+课终闭卷 考试 ”的模式进行教学。人机工程学课程课时少,但涉及的内容非常庞杂,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因此,很多老师在课堂上把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向学生灌输结论性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结束时,由于涉及内容较多,教师往往会划范围、划重点,学生在考前死记硬背,基本能通过考试,但学生很快就会忘记,对后续课程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往往会使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食之无味,最终成为学生的压力和负担,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借助某校重点课程人机工程学建设项目,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考核方式进行了探索、改革,注重素质 教育 , 发展 学生个性,加强师生交流,以期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人机工程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实践能力,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形成用专业思维考虑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本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以基本理论为核心,其他均为“散点式”知识,涉及面广,很多数据可在实际需要时查到。同时,鉴于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理论和应用必须结合,在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突出工业设计专业应用人机工程学的实用性和应用型;适当删减原先主要是和工程技术专业工科学生的纯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同时着力加强本学科与工业设计专业的关联。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如何突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同时体现人机工程学科、工业设计学科发展的最新的研究、应用情况,是本课程教学的难点。
在本次课程建设中,采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单项实验—小课题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链,在课程教学中始终贯穿与突出设计主线,围绕设计课题来组织教学。针对以“产品设计为核心”的工业设计专业,同时兼顾其他相关设计内容,对原有人机工程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人机工程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为核心,着重讲述人体测量数据、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在产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并尽可能地阐明问题最原始的出发点及其应用的可能性和局限性,突出重点,精讲难点,在教学中做到“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通过单项实验、小课题设计、课程设计三个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其中单项实验包含:(1)注意分配实验。(2)反应时运动时测定实验。(3)运动稳定性实验。小课题设计是学生自己寻找3件人机工程学设计不合理的产品,并分析其理由,寻找设计的机会点和创意点,尝试提出改进方案。而课程设计在我校是课程结束后有一周时间进行,学分也另计,尽管如此,为了使学生能较早进入状态,带着问题去学习,可在课程中间阶段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分析相关设计,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课程设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实际设计能力。
二、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人机工程学是工业设计课程中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要突出能力本位的目标,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设计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积极采用参与互动式、体验式、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法和项目实训法等的 现代 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性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努力寻找和积累相关的设计案例,进行优秀产品设计分析,通过这些案例,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并掌握人机工程学。同时,为实现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需预习教材,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在某些章节(如座椅设计)之后,精心组织对某些案例或问题进行专题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教师对学生的讨论、作业、设计等进行评价、辅导和展示,从而避免了教师上课“一言堂”的做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充分利用学校其他专业的资源和校外合作 企业 ,结合优秀实例进行讲解,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参与社会设计方案投标、比赛引入课堂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实践,使学生进行多角度练习,让学生在项目分析、设计到最终实现的过程中获得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锻炼他们综合分析与项目实施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意构思,养成团队协作意识、注重设计质量、讲求工作效率的良好工作作风。这样通过教、学、练、交流、验证一系列的环节,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运用人机工程学。
(一)形态构成课程资源利用及课程质量评价有待提高
我国高校的形态构成课程,内容比较单一,都以“三大构成”课程为主加以设置。“三大构成”课程各自独立,课程设置缺乏整合,存在教学方法单一、课程结构单一、教学内容单一等倾向。当前,高品质形态构成课程数量少,精品课程建设缺少质量支撑,整体上说课程资源共享程度偏低,一些“创新”课程内容不到位,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形态构成课程资源利用是以优质的课程内容为主体的,课程内容优质才可以成为资源并加以运用。许多高校在设置该课程内容时还没有脱离固有的模式,课程内容上没有创新,对课程质量评价一直沿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中没有考虑教学过程阶段性与整体性的关系,常把后段课程结果作为依据来进行终极评价,致使评价体系脱节,缺乏调控的有效方法和评价体系的系统性。
(二)师资队伍建设与教科研能力较薄弱
由于工业设计学科发展较快,对本学科教师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施教能力、实践能力、学术造诣、审美素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多数本学科的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实践经历浅,跨学科施教等现象普遍存在,加上创新型教师及名师匮乏,导致施教水平滞后,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学科的发展速度。形态构成课程长期以来没有从旧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对其课程自身的发展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教师对其研究还在较低的层面上探索,远远跟不上学科发展要求,各个高校学科建设的重点都放在了专业课程建设上面,对专业基础课程的研究相对较薄弱,正是由于教研不够,本课程的开发与拓展得不到有力支撑,构成课程的地位始终不高,对专业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二、形态构成课程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一)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1.构建“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三位立体式互动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不能单独设计,形态构成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课程群的课程,更不能单独设置,所以我们可以把形态构成课程重新组合与建构。该课程主体内容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学习,分散部分内容跨模块学习,也就是说模块不是固定的,课程是交叉设置的。特别是形态构成课程应跨越到专业课程模块中去完成它应用构成课程内容,这种在不丢失主干课程结构的交互式的课程体系,有助于课程训练与学习的实效性及应用性,真正起到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习目的,增强学生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的训练。
2.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设立创新型课程模块形态构成主干课程有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光影构成、动态构成等课程。其构成模块应具有可变和互补性质。每个单元课程结构设置要符合整体课程模块结构设置要求,既体现出每个单元课程特点,又要体现出每个单元课程之间的完整性、系统性。在每个单元课程中,教学内容的设定要体现出课程本质特征,同时要体现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可以增加信息采集、调研分析、工艺结构、材料应用等相关内容。教学环节中还可以引入学生自己设定的构成单元课题,提升创新意识和动手塑造能力。课程内容还应有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自由选取课题来完成对应的学习任务。
(二)加强教科研能力和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专业教师业务能力由于工业设计专业建设与发展要求,加快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各个院校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从事形态构成课程教学的师资主要来自于美术类师资和设计类师资。在高校专业课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多数形态构成课程是由美术类师资来完成构成课程的教学任务,从设计学科建设与发展角度看,美术类师资有些是满足不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需要的,因为多数美术专业毕业的教师没有学习形态构成课程,缺少对形态构成学的深入研究,施教效果不容乐观。所以说高校真正缺少的是对形态构成学有深入研究的、具有教学经验的、兼具设计水平和专业能力的高素质的师资。高校在引进大师、名师的同时,急需做的工作应是积极做好本校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各种渠道与方法拓宽师资培训思路,尝试建立课程研究中心、课程设计工作室、委培实训基地等场所,确立中长期师资梯队培养计划,做足师资培养基础工作,为师资队伍建设奠定雄厚基础,逐步建立起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业精品高、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一、课程建构
通过对行业各工种、职业岗位的分析, 课程的定位取决于课程在专业中的位置及最终专业的培养目标。中职《建筑装饰》专业在专业标准规定下的专业培养目标必须结合地域行业经济的发展, 进一步具体化, 针对性更强, 才能培养市场需要的各级合格人才, 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
随着新疆经济快速增长, 基础建设突飞猛进, 相应建筑业市场活跃, 从民用到公用、商用, 家装到公装, 发展迅猛。这一行业涉及自然科学、信息技术、人文、艺术、生态等领域, 专业性极强同时又综合并且宽泛, 既有技术的严格规范和标准, 还有艺术的灵活表现和创造及思想理念的形成支撑等, 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很高。通过分析找到这一行业中适合中职毕业学生从事的岗位, 这是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的出发点。
目前建筑装饰专业涉及的方向及岗位有:建筑施工 (油漆工、泥瓦工、木工等) 、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加工及销售) 、室内设计 (制图、效果图) 、建筑预算 (预算员、造价员) 等。在行业共性要求的基础上每一个岗位都有更具体的要求, 必须对岗位能力进行分析, 如下:
在对岗位的知识、技能、素质分析的基础上, 再结合国家规定的中职公共基础课, 中职建筑装饰专业室内设计方向课程设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艺术、体育、德育、信息技术、素描基础、色彩基础、构成基础、建筑制图基础、室内设计基础、CAD操作、PS操作、3D操作。
中职阶段的学生文化水平的基础较弱, 学习行为习惯不够, 生活阅历少, 思想思维发展程度不够, 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弱, 对行业领域了解甚少, 开设的课程确定后结合学生实际, 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对课程的内容做进一步的选择。通常是通过选择教材来体现课程教授内容, 但在实际过程中, 很难找到一本十分适用的教材, 因此必须在以一定教材为主的基础上, 删减或增加相应的更适用、实用的内容, 做到课程内容的正确和准确。
二、课程实施
所开设的课程确定后, 对课程的先后及学习时长做进一步安排, 要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基础, 要适合如何吸引学生爱学专业、能学得会;如何让他们有信心学会;如何让他们会干活;如何让他们可持续发展;如何让他们具备职业道德;是建构了课程后, 如何实施的关键。
按照中职课程体系的结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 还有选修课等, 在校学习共计4个学期, 72周, 72周*28节/周=2016节课。专业课部分安排如下:
素描、色彩、cad、PS都连续开设两个学期, 即学习一年, 适合中职生的学习状况, 也有助于促使学生熟练技能、避免遗忘。
三、实施保障
1. 实训条件
根据课程的实训项目, 必须具备的实训室有:
(1) 美术实训室, 应配有基本的石膏几何体, 画具、灯等, 且空间足够大能容下40人左右同时作画。
(2) 多媒体教室及多媒体机房 (45工位左右) (组网) , 配置要到位, 软件安装齐全, 最好是正版, 投影灯设备必须具备, 如能配有一台打印机实时打印出课堂的作业, 看到效果更好。
(3) 有不同层次及业务的企业与学校合作, 可以提供参观, 现场教学。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 只有干“真”活, 才能练出“真”功夫!
2. 师资队伍
专业教师队伍应该由计算机软件类教师、美术教师、建筑学领域老师三部分组成。
3. 教学资源
[关键词]高等院校;设计教育;课程建设
[Abstrac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art design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ng the art design discipline in fiv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Xinjiang. The main problems of it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li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homogeneity of curriculum system, loss of local design culture in its system, disjunction between its teaching content and Xinjiang’s economy and culture, especially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which are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design education in Xinjiang. Therefore, it is imperative to set up special curriculum system for art design specialty in Xinjiang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Design education;Curriculum construction
项目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新疆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XJEDU2013I29]中期研究成果。
“课程体系是指按照学生身心特点和教学要求,兼顾科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而组成的各门教学科目的系统。”[1]课程体系是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提高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对于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本文结合教育调研,以5所新疆院校为例,对新疆高等艺术设计(以下简称“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现状与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为新疆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一、新疆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课程体系发展概述
我国现代设计教育起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发展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从名实上正式取代建国以来的工艺美术教育,则以1998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为标志。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全面取代工艺美术教育成为我国设计教育的主流。这期间,课程体系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演变过程。早在20世纪初期,我国的工艺美术教育与西洋美术教育几乎是同时从法国引进,来自国外经验的工艺美术教育体系在课程体系上挖掘了更多的中国元素;同时,沿用了美术教育中的部分课程,建立起以民族装饰艺术为特色的工艺美术教育课程体系。这一教学体系被张道一先生评价为“百纳衣式”的教学结构,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仍然在画画中兜圈子。[2]1979年,日本、香港与台湾盛行的构成教学被引入到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的课程体系当中,同时,学院组织翻译结构素描相关教材,以及《世界工业设计史》、《工业设计概论》、《销售学》、《广告学》方面的教材,开设这些造型与史论新课程。此后,学院又逐步开设了“材料学”、“产品设计分析”、“设计程序”、“商业摄影”、“商业插图”、“商业漫画”、“视觉传播基础”、“报纸广告”、“影视广告”、“广告文学”、“图学”、“预想图”、“包装结构”等课程。这些课程实质性地改革了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的课程体系,成为我国当时最前卫,且最具特色,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艺术设计教学单位。[3]受此影响,这种以三大构成为主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了我国普遍通行的课程体系,直到90年代中后期,电脑的普及,计算机在设计学当中的革命性地运用,以及由知识时代过度到信息时代,设计学与越来越多的学科发生直接的关系,除了与传统美术学直接相关外,它与计算机图形图像学、环境学、仿生学、材料学、人机工学等等学科密切相关。设计师的工作对象、内容、工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甚至影响到设计师的创意思维方式,由此,设计教育的内容必须发生改变,同时,国家教育政策的改革,如扩招政策的全面实施等,使得设计教育面临的形势发生变化。 作为教育内容的核心——课程体系逐步改变,主要是从西方与日本引入、借鉴。目前,我国普遍通行的课程体系:“一般包含三大类7小项:通识类课程(人文类、科技类、语言类)、专业类(设计学科共同基础课程、各专业类的基础课、各专业设计实践课、各专业理论课)、选修课类。”[4]
新疆的设计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走过了与内地同样的过程,基本上都是学习、借鉴,或者直接挪用内地先进院校的课程体系。工艺美术教育时期,新疆同内地课程体系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在课程体系上挖掘了更多的新疆元素,这一时期涌现了几位著名的工艺美术教育家,如李安宁、谷守山等;同时,沿用了美术教育中的部分课程,大多是绘画课程,建立起以新疆民族装饰艺术为特色的工艺美术教育课程体系。不过,新疆的工艺美术教育延续的时间更长,而三大构成为主的课程体系在全国盛行起来,新疆也受此影响,新疆艺术学院设计教育课程体系中融入三大构成为主的设计教育课程,但是原有的工艺美术教育核心课程并未受到影响,一直保留。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艺术设计专业名称确立后,全面实施现代设计教育之后,新疆的现代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才与内地高校在课程体系上全面接轨,以新疆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为核心的工艺教育全面消隐,在课程体系中只表现为极个别的课程设置。
nlc202309051520
二、新疆设计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本课题根据区位分布与办学特点,选取以下5个学校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办学历史最长,专业最齐全,办学影响力最大的新疆艺术学院,属于综合类艺术院校中的设计教育。其次,是有着较长的办学历史的综合性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接下来是三所办学历史较短的院校:新疆最大的综合性大学——新疆大学。由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的石河子大学,以及位于地域文化特色极强的喀什地区的喀什师范学院。课题希望以这样较全面的样本选取,较为客观而真实地反映出新疆设计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5所院校具体开设的非师范类艺术设计专业如下:
通过调研与各院校课程体系分析:新疆这5所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总体上体现的四部分与上述全国普遍的课程体系内容完全相同,即通识类课程(人文类、科技类、语言类)、专业类(设计学科共同基础课程、各专业类的基础课、各专业设计实践课、各专业理论课)、选修课类。具体而言,5所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模块基本分为以下几类:1.造型基础,以基础素描、基础色彩为主,新疆艺术学院与新疆师范大学之外的3所院校同时设置有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三大构成课程(即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2.设计学科基础课程:以设计创意、制作为主的技能课程;以软件操作为主的技能课程;史论课程,主要是设计史与设计概论类课程。3.专业基础或称专业核心课程,根据所开设的方向课程设置不同,主要以设计创意、制作为主的技能课程;以软件操作为主的技能课程;个别史论课程。4.专业实践与实习课程。总体而言,新疆这5所院校在课程体系的这三大类与7小项上与全国基本相同。这5所院校进行课程体系比较分析,课程体系基本相同。
三、课程体系中存在问题与建设性思考
1.新疆设计教育整体来看,课程体系与内地同类院校课程体系方面并无大的差异;新疆内部院校对比的结果也无大的差异,同质化办学现象较为严重。同质化的课程体系体现其缺乏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用性,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新疆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这从课题调研反映的新疆设计人才供需严重不对等现状即可说明问题。一方面,设计产业急需人才,而另一方面,大量的新疆院校培养的设计人才无法对口就业。这种同质化的办学现状是我国设计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内外相关的专家、学者对中国设计教育界存在的这一问题颇多论述,问题分析已经十分透彻,此不再述。总而言之,这种同质化的办学模式,体现在课程体系上就是课程知识的基本一致,这种现象在设计教育发达的国家极为罕见。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方方面面的需求形成的设计产业需求不可能相同,这就决定了设计教育必须是与当地经济、文化相适应。由此,在教学内容的体现课程体系上就不可能相同。特色设计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是改变这种同质化课程体系现状的根本途径之一。
2.新疆特色设计文化教育资源,即本土特色设计文化教育内容在现行的课程体系中无以体现,所有的课程知识模块中几乎没有突出的造物文化特色的体现。新疆本土设计文化资源是新疆设计师创新设计的重要源泉,孙秀琴与王小东的设计成就正印证这一点。目前,师生对于本土设计文化的认知与研究,基本是一种潜在的自觉而又盲目的摸索状态,在设计创意上佳作(见图1、2、3、4)难见。简而言之,课程内容极少反映新疆特色设计文化,课程体现的文化与新疆社会文化,尤其是与新疆极具特色的造物文化、造物思想理念严重疏离。在新疆这5所院校中,很少将我区各少数民族优秀的设计文化(尤其是维吾尔族传统造物文化),以及新疆有地域特色的传统设计文化(如新疆石窟艺术中的体现的优秀的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与图案装饰设计等等相对应的设计文化)纳入到现行的课程体系中去,而院校传承这些优秀的设计文化传统是责任,也是义务,更是设计创新的重要途径(如图5-8)。课程建设中新疆特色的多元设计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严重缺失,导致院校无法培养出具有本土设计文化素养的优秀设计师群体。
新疆特色设计文化相关的特色课程的开设方面,5所院校体现出普遍的共性:课程设置中只有个别课程体现新疆特色设计文化。仍然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喀什师范学院设置专业基础技能课程《民族图案设计》(36学时,3个学分)、《民族民间工艺品设计》(48学时,4个学分)(民考民班级);汉语言班级开设《民族民间工艺品设计》(48学时,4个学分)。民语言课程体系中此类课程共计84学时,仅仅占到总学时2050的2.3%,学分占总学分166分的4%。石河子大学开设有史论课程《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8个学时,0.5个学分),占到总学时的0.3%,占到总学分近0.3%。新疆艺术学院开设有:史论课程《新疆民族民间美术》(36个学时,2学分)、实践课程《新疆民族传统装饰艺术》(24学时,1学分),占到3160总学时的1.9%,占总学分143学分的2%。新疆大学没有开设相关课程。新疆师范大学开设《民间工艺》课程(56学时,3学分),选修课程中有《壁画设计》(24学时,2学分),占总学时数2442学分的3%,占总学分162学分的3%。
缺乏新疆特色的设计文化资源的设计教育中,学生的兴趣点更多地集中于设计软件的操作学习,以及与美术教育几乎相同的造型问题的解决上。而本科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于职业技术院校,重点不是为培养设计软件操作的操作员与制作员,更不是培养有扎实造型基础的画家,尽管以上两点在整个的设计教育中极其重要。但是,本科设计教育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尤其是能够将设计创意、创新精神与设计文化内涵相结合的设计人才。缺失了文化教育的设计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育,现行的现代设计教育的文化根源是西方与日本的文化,我们要办好设计教育必须要将新疆特色设计文化融入课程体系中,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于设计人才的迫切需求。缺失新疆特色设计文化的设计教育中,学生找不到文化共鸣,对于新疆特色的文化,尤其是设计文化没有认同感,更不会在审美上引起重视,从而不可能欣赏本土特色设计文化体现的独特审美形式。结合新疆特色设计文化进行设计,尤其是进行设计创新将无从谈起。例如,学生从未在四年的专业学习中了解过维吾尔族同胞的生活方式,他是怎么也无法理解由于生活方式、审美观、民俗民风的不同,室内设计会有怎样的不同,怎样才能设计出维吾尔族同胞见之即喜的室内环境来。现代设计教育的功能是服务民生,服务社会,服务环境,是培养服务行业的人才,服务必须是面向客户的,而客户是分地区的,不同地区文化不同,造物文化也有很大差异,新疆设计教育必须与新疆特色设计文化紧密结合才能够办出水平,培养出优秀设计人才。
nlc202309051520
3.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忽略我区设计产业发展实际,无视办学所在地区的发展实际,不能实事求是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尤其是师资条件建设课程体系。例如,喀什师范学院《设计心理学》与《设计美学》的开设,既无合适的师资,也无翻译教材的计划,而这两门专业理论课程是对民、汉双语学生同时开设的课程。这两门课程是理论课程,对于仅仅有一年预科的民考民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其它院校也有类似的情况。这种追求高、大、全的课程建设节奏直接影响到新疆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在喀什这样一个极具特色与特点的地区,本科设计教育除了《民族图案设计》、《民族民间工艺品设计》课程,再无与当地特色文化,尤其是设计文化相关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没有指向该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课程体系。
各院校构建现行课程体系时对于我区的设计产业发展现状,尤其是人才需求类型、素养、技能等没有充分的人才市场调研。各院校对新疆经济、文化,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缺乏客观的评估与科学的分析,课程体系的构建随意性较强。一般都是借鉴内地高校,或者重点取其一家高校,或者杂合几家的课程体系来设置课程。调研中发现个别院校因人设课,因课找人的现象。教育乃百年大计,而设计教育直接关系民生质量与人民日常审美,窃以为应根据各院校特点与办学优势有针对性地考察我区设计产业发展实际,掌握我区设计人才需求状况,紧密结合人才市场,客观评估办学条件,实事求是进行设计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
整体而言,新疆的师资状况、经济文化环境都不同于内地各院校,我区的设计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我们的师资方面,用了整整近20多年的时间刚刚从工艺美术教育脱胎转型为现代设计教育的师资队伍,师资水平与师资的知识结构,以及师资的文化教育背景,都与内地有着较大差距。同时,我们面对的学生的设计素养与审美水平,学生的设计素养,尤其是文化背景完全不同,我们有相当部分的各少数民族设计专业学生,他们独特的设计思想与审美观须通过设计作品呈现(如图9、10)。这就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地构建课程体系,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大、全,而应将“集中师资优势,结合区域、地域、民族、民间的多个层面的特色设计文化,发挥学生独特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表现潜能”作为重点,构建出适合本地教育实际,适应我区经济文化发展的设计教育课程体系。
4.设计教育均采取段落式的单元制教学,所有的课程(理论课除外)都按照教学单元进行段落式安排。所有这类课程都无法深入,前后课程之间缺少连续性,专业知识与技能被分成若干条块,渐次在教学中被传授,效果如何,要看学生的自我消化与组合、融会能力,看他们能不能把这些课程知识碎片拼合在一起,形成较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这个问题期待能够通过项目教学与主题教学,或者其它的创新教学模式加以解决。现在的设计教育有种特别的风气:课程体系越全越好,课程设置越细越好。课题组认为我们需要的是全面整合专业课程,以项目带教学,以设计主题促设计技能与设计创意。同时,研究适合新疆文化环境与设计产业发展的校企联合机制,设计机构与高等院校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的可行性等等。
5. 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和理论课、校内课和校外实践课之间疏离,也是课程建设中长期存在的问题。[5]这个问题是国内设计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区各院校中表现尤其明显。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问题的分析,国内相关教育理论多有论述,这里不再赘述。在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可借鉴国内先进院校在这方面的教学改革经验。
6.专业教学中的项目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中无从体现。现代设计教育中的项目包括虚拟项目和与企业结合的实际的项目。自包豪斯开创现代设计教育之始,项目教学就是设计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其倡导的工作室教学制度,强调设计教育中实践的重要性。专业教学大多是以项目教学的形式进行,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基本熟悉实际的设计项目几乎所有的流程。
计教育市场出现了怪现象。我们在调研新疆多家著名设计公司、文化创意公司、服装公司之后得出最明确的结论:人才市场极其需要设计人才。这些设计产业相关单位一致表示:极其需要设计人才,尤其是优秀的设计师。获得联合国包装组织(WPO)“世界之星”包装设计大赛2013-2014年度“世界之星”包装设计大奖殊荣的新疆索曼斯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艺术总监于永芳直言:新疆目前是世界上设计人才市场最好的一个地区,但是新疆设计师缺到什么程度,我们的人才市场在“闹饥荒”,要是有一点办法,我也不会大老远地聘请外国人在我这里工作。另一方面,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一时用不了。几乎每年新疆艺术学院和新疆师范大学等院校的毕业展我都去看。但是,我就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学生的这个毕业作品与他这个人没多大关系,跟我们所在的这个地区的文化也没什么关系。新疆年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梁总说:(设计人才)太需要了,但是很难有合适的。这么好的人才市场,而我们的大量毕业生在毕业后却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应尽全力培养出具有新疆特色设计文化素养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因此,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龚怡祖.论大学培养模式[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40.
[2]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组编著.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8.
[3] 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51-253.
[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组编著.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11.
[5] 同上,316.
【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建设】推荐阅读: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10-25
室内设计专业基础知识07-17
室内设计装潢专业工学交替方案06-06
环艺(室内设计方向)专业特色介绍06-20
室内设计专业的个人自我评价10-24
室内设计类专业应聘个人简历11-24
室内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11-18
3D室内外设计培训课程安排及最新活动11-07
室内设计文化06-28